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1998-05年天文学史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页

1998-05年天文学史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页

1998-05年天文学史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页
1998-05年天文学史部分-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首页

大家好:天文学史部分收录的范围,为国家正式

出版的主要报刊杂志,以年代排序。其条目格式为:

题目/著者/刊物/年/卷/期/页码。连载刊登。

本所出版的三种期刊除外。

1998-2005年天文学史部分

赵有钦及其《革象新书》,朱敬,天文爱好者,1992,3,11-12

--------------------------------------------------------------------------

云梦《日书》星宿记日探讨,尚民杰.文博,1998,2,62-62

再谈西周月相定点日期--与王占奎同志再商榷,李仲操.文博,1998,2,69

谈西周千亩之战与宣王纪年,李仲操.文博,1998,3,80

西周月相历日问的对应关系.李仲操.文博,19986,72-75

初吉等术语含义臆测~再答李仲操先生.王占奎.文博,1998,6,76-79

追寻中华古文明--访“夏商周断代工程”办公室及工程专家组组长、历史学家李学勤先生,本刊.百科知识,1998,5,7-7

支撑起远古文明的大厦—古埃及两河流域年代学中的天文问题述评,孙小淳,光明日报,1998年7月17日

伊斯兰天文学在中国的传播,陈占山,海交史研究,1998,1,85~95

癸酉日食说,李学勤,中国文化研究,1998,3,25~29

清代的流星观念和观测,段异兵,自然辨证法通讯,1998,5,39~49

偃师商城与夏商文化分界,高炜等,考古,1998年10期p66~79

海尔对二十世纪天文学的贡献.丁蔚,天文爱好者,1998,6,8-9

从二十八宿看唐宋时代吐鲁番之文化杂糅.杨富学.西域研究,1998,4,59-62

略论吐鲁番墓葬中出土的天象图.胡隽秋.西域研究,1998,4,63-66

中国有关汤若望科学活动的记述与研究,王冰,WLCCCIJASB,S.J.(1592-1666),1998年,1085-1096

明代大食分日食记录考证,刘次沅等,陕西天文台台刊,1998,21(1),83-98.

天光视亮度的表述方法,刘次沅,陕西天文台台刊,1998,21(1),99-102.

崇祯实录和长编中的天文资料,刘次沅等,陕西天文台台刊,1998,21(2),75-82.

带食而出的天光变化,刘次沅等,天文学报,1998,39(3),278-286.

------------------------------------------------------------------------------- 上古年代之迷有望破解--“夏商周断代工程”天文学研究取得重要进展.本刊.科学时报,1999年1月6日

台湾中央研究院天文及天文物理研究所(台湾科研机构介绍).本刊.科学时报,1999年3月5日

新世纪需要科学史—访中国科学史专家、中国科学院院士席泽宗.本刊.科学时报,1999年3月12日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恒星光环.本刊.科学时报,1999年1月11日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小行星通报33789号"向全世界公布--"中国科学院星"获永久性命名. 本刊.科学时报,1999年10月15日

莫道桑榆晚,为霞尚满天—记中国科学院科学史所陈久金. 记者.科学时报, 1999年12月28日

人类最早记录的一次日食—中国夏代“仲康日食”, 吴晋生.贵州文史丛刊,1999,2,52-52 夏商周年代学研究的历史任务, 李学勤.文物,1999,3,49-51

甲骨文日月食与商王武帝丁的年代, 张培瑜.文物,1999,3,56-63

历算大师--一行, 元夕.中国科技月报,199 9,4,62-63

领先世界的宋元天文学, 记者.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25日

汉唐间的天文仪器, 记者.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25日

世界最早的日月食记录, 记者.中国文物报,1999年4月25日

清宫中的西洋科技仪器--汤若望款地平式日晷、南怀仁款浑天仪、赤道公晷仪、绘图记算仪、双千里镜象限仪、盘式手摇记算机.本刊.中国文物报,1999年1月24 日关于夏商分界研究的补白.高炜.中国文物报,1999年7月7日

三个确定一个否定—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天文学成就,席泽宗,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29日

中国古文明年代之谜揭开尘封--可靠夏商周年表将问世, 记者.文汇报,1999年4月27日关于西周金文月相的一点意见. 彭裕商.中国文化研究,1999,2,10-14

月相词词义分析. 黄怀信.中国文化研究,1999,2,15-16

采用牛顿科学方法—探所行星运动公共特征演化成因. 陈寿元等.

山东教育学院学报*,1999,2,36-43

空间天文学—当代科学前沿. 艾国祥.科学中国人,1999,4,10-13

一科古代彗星破碎的假说. 庄天山.华侨大学学报(哲社)*,1999,1,64-73

汉简《占书》的分野说. 陈乃华.山东师大学报(社科)*,1999,2,16-17

中国历史上的内观象台与“钦天监司天台”. 郭世荣等.寻根*,1999,1,29-31

《敦煌天文历法文献辑校》序.席泽宗,光明日报,1999年7月2日

古代彗星的认证与年代学.卢仙文等.天文学报,1999,40(3),312-318

西周金文“履”字探源.江林昌.中国文物研究,1999,3,43-46

近600年公元、干支、年号纪年换算表.何远景.内蒙古师大学报(哲学),1999,28(3),89-89

夏商周断代工程全文历谱研讨会纪要.江林昌.文物,1999,6,94-96,62

跋两篇敦煌佛教天文学文献,邓文宽,文物,2000,1,83-88

《周易》星象通考(一).乌恩溥.周易研究,1999,2,25-35

从顾颉刚反对“观象制器”说到“观象制器”内容古于《周易》.邱继宗.周易研究,1999,2,43-53,67

中外古代文明年代学研究的比较--“夏商周断代工程”项目.李学勤.光明日报,1999年8月20日

二十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 席泽宗等,天文爱好者,1999,5,2-4

四架铜制天文古仪, 王建华.天文爱好者,1999,2,22-23

影响欧洲天文仪器技术东渐的若干因素. 张柏春,自然辩证法通讯,1999,21(5),45-53

古为今用的天文研究, 李兰.科技日报,1999年4月21日

古新星和超新星的研究. 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9月7日

小行星观测的丰硕成果. 王渝生,科技日报,1999年9月14日

李善兰与哥白尼学说在中国的传播. 黄汉平.科技日报,1999年9月6日

关于夏文化的上限问题--与李伯谦先生商讨. 邹衡.考古与文化,1999,5,50-55

以天文学方法重现武王伐纣之年代及日程表. 江晓原等.科学,1999,51(5),25-31

宇宙观念的发展:古近代宇宙观. 罗先汉.科学,1999,51(5),56-58

对圭表起源的一些看法. 邓可卉等.科学技术与辩证法,1999,16(5),48-51

周人月相纪日法探实. 黄怀信.文博,1999,5,19-27

睡虎地《日书·玄戈篇》探源. 王志平.文博,1999,5,28-34,18

放马滩《日书》小考. 胡文辉.文博,1999,6,26-29

日月食卜辞的证认与殷商年代. 张培瑜.中国社会科学,1999,5,172-197

敦煌汉简中力谱年代之再研究. 罗见今.敦煌研究,1999,3,91-100

中国元明历法中朔望和交食的推算研究. 李勇.南京大学研究生毕业论文*,1999,12

天文仪器制作家耿询山曲折人生,陈美东,寻根*,1999,6,14-16

清代女科学家王贞仪—对天文历法的贡献. 律雪云.历史教学*,1999,3,49-49

清代杰出的科学家—邹伯奇。尹明明等.历史教学*,1999,12,47-48

乾隆时期西北地区的天文大地测量及其意义. 冯立升.中国边疆史地研究.1999,3,60-68 明末清初中国士人对四行说的反应—以熊明遇《格致草》为例。徐光台.汉学研究*(台),1999,17(2),1-30

乾嘉时期历算学家李锐(1769-1817)的生平及其《观妙居日记》。冯锦荣.中国文化研究所学报*(港),1999,8,269-286

从《尚书·尧典》看中国早期历法的功能与《天学真原》一书的一点商榷.宣焕灿.中科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9,20,162-168

上海天文台年刊第1-20期总目录.本刊.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年刊*,1999年第20期布朗族的天文历法知识刍议.李海樱等.云南天文台台刊*,1999,2,76-81

傣族历法与农历异国的由来简介.李维宝等.云南天文台台刊*,1999,4,67-73

三角函数表与明末的中西历法之争—科学的物质文化试探(上下).祝一平.大陆杂志(台)*,1999,99(5,6),41-48;9-18

Important Defects in Ancient Chinese Theories about the Structure of Heaven and Earth,陈美东,CPHS,East Asia(Press),1999年,157-164

居延汉简中月朔简年代考释. 罗见今.汉学研究(台)*,1999,17(2),169-185

1997年3月9日日食新疆北部天光观测报告,刘次沅等,日全食与近地环境*,科学出版社1999,51-58.

"天再旦"研究,刘次沅等,中国科学A,1999,29(12),1141-1147.

----------------------------------------------------------------------------- 夏商周同祖国同源考, 景以恩.齐鲁学刊,2000,1,45-51

关于居延新简及其历谱年代的对话. 罗见今.内蒙古师大学报(哲社),2000,29(1),87-95 居延新简,敦煌汉简中的<日书>残简. 魏德胜.中国文物研究.2000,1,65-70

古羌夏部族创制了中国历法. 白剑.文史杂志,2000,2,52-54

<绵阳第一碑>与盘古王表石. 王德奎.文史杂志,2000,2,54-57

古代宇宙学说—盖天说.鲁子健.文史杂志,2000,4,34-36

中国古代彗星记录的证认。卢仙文.天文学进展,2000,18(1),38-45

·札记·《万历野获编》卷二十“历学”条正误。史玉民.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2),77-79

《新仪象法要》评述.施若谷.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4),71-77

中国古代历法与印度及阿拉伯的关系—以日月食起讫算法为例.曲安京.自然辩证法通讯,2000,22(3),58-68

英制双千里镜象限仪—中英皇室首次交往的见证,刘潞,文物天地,2000,2,32-34

论殷墟卜辞的新星。李学勤.北京师范大学学报,2000,2,14-17

云南天文台1999年度学术论文汇总.本刊.云南天文台台刊*.2000,2,70-78

金代干支纪年官印研究.陈春霞等.北方文物,2000,2,30-36

《新仪象法要》版本研究与校勘.刘蔷等.文献,2000,3,239-251

《素问·六节藏象论》中的天文历法.阎晓天.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00,6(4),14-15 齐彦槐及其制作的天文仪器.邓可卉.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2000,29(1),74-80 2000年的天象与历法. 余仁杰.科学时报,2000年1月5日

黑洞不是洞—二十世纪的科学:天文篇. 王艳红.科学时报,2000年2月2日

宇宙背景辐射意味着什么—二十世纪的科学:天文学篇(上下). 张小军.

科学时报,2000年2月14-15日

夏朝始于公元前2069年前后--<夏商周断代工程>专家组副组长立伯谦教授推定. 本刊.

科学时报,2000年2月15日

占星家的悲剧. 张明昌.科技日报,2000年2月23日

本世纪最后一次日全食.仁杰.科技日报,2000年7月14日

<二化斋>学得记—兼评《天学外史》. 钮卫星.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

江晓原.众口纷纭说“断代”.中华读书报,2000年7月26日

《夏商周年表》正式公布—夏商断代工程取得阶段性成果. 本刊.

光明日报,科学时报,中国文物报,2000年11月10,12日

康熙雍正帝宫中观测日食(附铜镀金日晷图).毛宪民.中国文物报,2000年5月28日

明清之际望远镜在中国的传播和制造,戴念祖,燕京学报,2000,9,123-150

天文历史年代学初论—在上海STS学术沙龙的演讲。江晓原.世界科学,2000,5,28-31 《革象新书》作者赵友钦,戴念祖,中华科技史同好会会刊,2000,7,31-34

传统历书以二十八宿注历的连续性.邓文宽.历史研究,2000,6,173-175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成果和意义.江林昌.文史知识,2000,12,4-12

中国古代的置闰法:一个概率问题.曲安京.西北大学学报(自然),2000,30(6),465-469 我国上古结绳记事探究,刘正英,寻根*,2000,5,4-12

中国历史纪年前探一千二百年—李学勤、席泽宗等谈体会,本刊,寻根*,2000,6,5-19

古观象台蒙难整百年.李元.科学时报,2000年12月29日

从夏启建国到武王克商—夏商周三代建立年代学标尺.于静.中华读书报,2000年12月20日

<天学>还是<天文学>.刘兵.中华读书报,2000年3月1日

西学东传--《沟通中西天文学的汤若望》王渝生主编.本刊.中华读书报,

2000年12月20日

《奇器图说》和《欧洲天文学》中的欧洲农业机械,张柏春,农业考古,2000,1,179-196 夏商周年代学的考古学基础.李伯谦.光明日报,2000年11月24日

武王伐纣相关文献再检讨,周晓陆,刘次沅,南京大学学报,2000,37(3),120-127.

------------------------------------------------------------------------------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主要天文学成果,席泽宗,中原文物,2001,2,23-24

夏商周断代工程的研究方法和西周王年的解决,陈久金,广西民族学院学报(社科),2001,23(1),77-82

中国古代少数民族主政时间的天文学,姚传森,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2001,7(1),42-45

二十四节气形成年代考. 沈志忠.东南文化,2001,1,53-56

中国48颗人造卫星的成长历程,徐福祥,中国国情国力,2001,4,46-48

再评南朝天文学何承天,徐君,内蒙古师大学报(自然),2001,30(1),89-94

晋侯的世系及其对中国古代纪年的意义,(美)倪德卫等,中国史研究,2001,1,3-10

三皇五帝断代工程与夏商周断代工程,王大有,博览群书,2001,2,4-8

夏商周断代工程与中国科技测年技术的发展,仇士华,中原文物,2001,2,26-26

有关夏年代和夏文化测年的几点看法,刘绪,中原文物,2001,2,32-32

揭开银河的神秘面纱,李啸虎,科学,2001,53(4),41-44

夏商周断代工程及其天文学问题,刘次沅,天文学进展,2001,19(2),94-100

我国近年来天文学的新发现(摘要),胡景耀,天文学进展,2001,19(2),92-93

利簋“岁鼎克闻”补正,张永山,清华大学学报(社科),2001,4,42-44

古俗新研(十)--初民时间、空间和数字概念探源,汪宁生,云南文史丛刊*,2001,1,14-22 云南少数民族历法的历史文化背景,李维宝,云南文史丛刊*,2001,1,63-73

《授时历》中的招差法和弧矢割圆术研究,张惠民,西北大学学报(社科), 2001,31(5),453-456

乾卦六龙的天文科学含义新解,宋会群,周易研究,2001,4,78-88

论中国古代天文学机构的基础特征,史玉民,中国文物研究,2001,4,178-182

解读中国历法,王霆钧,自然辩证法研究,2001,17(11),37-40,47

基歇尔绘制的一幅占星图—天文图,蒋洪生译,中华读书报,2001年4月4日

经纬星月日,断代夏商周. 刘次沅.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4期

隆重庆祝国家天文台正式成立挂牌,杨永田,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18期,封底

寄语天文学--《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的现实与未来》讲话,周光召,科学新闻周刊,2001年48期

中国天文学会简介,本刊,大众科技报,2001年10月25日

吕氏春秋中的天文气象学知识,刘昭民,科学月刊(台)*,2001,32(10),892-892

殷商纪时法补论--关于殷商日界,宋镇豪,学术月刊,2001,12,95-102

伐纣天象与岁鼎五星聚,张培瑜,清化大学学报(哲社),2001,16(6),42-56

天文学论考(东洋文献2001年), 栗原圭介, 东洋研究140号*, 25-52页

光辉灿烂的古代天文历法(东洋文献2001年), 蒋南华, 贵州社会科学*, 252页

覌象受時かま四分暦へ(东洋文献2001年), 平势隆郎, 中国-社会文と化16号*, 205-223页

建除ょりみた《日書》の成立過程試論(东洋文献2001年), 工藤元男, 中国-社会と文化16号*, 224-240

漢代の暦製:簡牘暦譜から検証すゐ(东洋文献2001年), 吉村昌之,

中国-社会と文化16号*, 241-255

武王伐纣天象解析,刘次沅等,中国科学A,2001,31(6),567-576.

三苗日食的可能年代,刘次沅,陕西天文台台刊,2001,24(1),9-14.

推算三千年天象,揭开中国史谜团.刘次沅,天文爱好者,2001,1,5-8.

------------------------------------------------------------------------------- 曾以为发现了火星人,高俊方编译,科学世界,2002,2,61-63

李淳风及其《乙巳占》的科学贡献,关增建,郑州大学学报(哲社)*,2002,35(1),121-124 新世纪初天文学展望,李启斌,中国科学院院刊,2002,1,10-15

读江晓原《回天》后--兼论周武王何以必须在甲子朝到达殷郊牧野及封微子于孟诸,陈奇猷, 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2,1,4-6

祖冲之的天文历法工作--纪念祖冲之逝世1500年, 陈美东,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24(2), 68-73

天文西学东渐的历史脉络-读《天文西学东渐集》,张柏春,中华读书报,2002年5月15日明清之际汤若望的窥筒远镜,戴念祖等,物理,2002,31(5),322-326

周初历法问题,刘次沅,陕西天文台台刊,2002,24(2),160-163

读《中国天文考古学》,王仁湘,考古,2002,5,88-90

内蒙古师大科学史研究所对天文学史的研究,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2002,31(2), 169-178

韩显符及其天文仪器研究, 邓可卉,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2002,31(2), 179-186 月相和西周全文月相词语研究, 叶正渤, 考古与文物, 2002,3, 77-84

虎簋历日与周穆王年代, 李仲操, 考古与文物, 2002,3, 65-65

科学家找到再现宇宙早期图象方法, 本刊, 大众科技报, 2002年6月25日

中国古代文明及其研究, 李学勤, 齐鲁学刊, 2002,4, 5-12

哥白尼学说在当时影响了谁, 朱健榕, 科学对社会的影响, 2002,2, 22-24

康熙与《律历渊源》的编纂, 吴伯娅,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2,4, 62-67

关于《明清测天仪器之欧化》, 伊世同, 哈尔滨业大学学报(社科),2002,4(2), 122-128 清钦天监管理探赜, 史玉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24(4), 54-59

古代文物中的日月形象, 许亚飞, 文物世界, 2002,5, 20-22

曾侯乙墓漆箱“武王伐殷”星象图考, 钟守华, 江汉考古, 2002,2, 69-73

盖天说在中国天文学史上的地位,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2002,31(3), 281-289

美国之行答问--关于“夏商周断代工程”, 本刊, 中国文物报, 2002年8月16日

巨大的天文望远镜, 李元, 科学时报, 2002年9月8日

庆祝中科院上海天文台成立40周年暨建台130周年, 路甬祥等, 科学时报, 2002年9月19日

紫金山升起的星宿凝视人间--纪念张钰哲诞辰100周年, 朱令枢, 科学时报, 2002年10月17日

比100亿光年更远--哈勃望远镜捕捉到的景象, 李元, 科学时报, 2002年6月23日

第一座天文馆的诞生, 李元, 科学时报, 2002年6月2日

格林威治天文台, 刘兵, 科学时报(科学周末), 2002年12月8日

青岛之星--104岁的观象台等, 李元, 科学时报(科学周末), 2002年12月22日

学者能接受占星术吗?本刊, 科学时报(科学周末), 2002年12月22日

周家台秦简历谱校正, 刘信芳, 文物, 2002,10, 80-83

周家台30号秦墓历谱新探, 黄一农, 文物, 2002,10, 84-87

尧典四星何时有--试论中国人在7400年前的天文观测活动, 王红旗, 文史杂志, 2002,6, 34-37

龙凤虎天族及濮阳西水坡大墓, 董立章, 中山大学学报(社科)*, 2002,42(2), 41-48 《《甘石星经》是一部伪书考辨, 蔡克骄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24(5), 66-68

礼教、传教与交食测验--清钦天监档案中的交食记录透视, 石云里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2,24(6), 44-50

《甘石星经》是世界最早的天文学著作吗?夏诗荷等, 自然辩证法研究, 2002,18(10), 57-59

2002年度诺贝尔物理学奖评介:天文学界的“能人”--里卡尔多·贾科尼侧记, 王仲,科学, 2002,54(6), 60-63

天文与艺术, 李启斌, 科学, 2002,54(4), 50-53

太阳大行星发现之旅,李啸虎,科学,2002,54(1),35-38

私の暦算天文学史研究, 中山茂, 科学史研究(日), 2002,41(秋), 156-162

知识史与思想史--以西洋天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上), 葛兆光, 文史知识, 2002,11, 48-54

关于初吉是否月相的问题, 杜勇, 中国文化研究, 2002,4, 149-151

《国语》“武王伐殷”天象检讨--兼论江晓原、钮卫星之《回天》, 杨小明,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19(6), 57-60

对伐纣纪年的看法, 李志超,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2,19(6), 61-61

李淳风及其《乙巳占》的科学贡献, 关增建, 郑州大学学报(社科), 2002,35(1), 121-124 耶稣会士与哥白尼学说在华的传播, 江晓原, 二十一世纪(港)*, 2002年73期, 90-102 祖冲之家族的天文历算研究及其贡献, 张惠民,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2002,30(4), 28-34

天文与艺术, 李启斌, 科学月刊(台)*, 2002,33(11), 982-987

诗经日食及其天文环境, 刘次沅等, 陕西天文台台刊, 2002,25(1), 74-80

天再且日食的根据与计算--对Keenan质疑的注释, 刘次沅, 陕西天文台台刊, 2002,25(1), 70-73,80

中微子天文学和X射线天文学的诞生, 袁美英等, 自然杂志, 2002,6, 359-360

朱熹:一位被遗忘的天文学家, 乐爱国, 东南学术, 2002,6, 36-42

知识史与思想史(上下)--以西洋天文学进入中国及其对传统思想的影响为例, 葛兆光, 文史知识, 2002,11-12, 48-54,13-20

如何写好天文学论文, Helmut A·Abt, 天文学进展, 2002,20(4), 299-301

孔子创立了“日心说”, 吕达余,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5日

徐光启的命运和启示, 陈乐民,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7月5日

西周青铜器断代研究的新成果--关于《西周纪年》, 李学勤, 文汇读书周报, 2002年12月13日

------------------------------------------------------------------------------- 德国中部发现3600年前的古代天文台, 唐若水,光明日报, 2003年1月3日

哥白尼靠什么革命--读《哥白尼革命:西方思想发展中的行星天文学》, 江晓原, 光明日报, 2003年2月13日

评《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王绶琯, 光明日报, 2003年6月13日

《天文学简史》介绍, 本刊,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2月21日

《历象本要》名义考, 颜玉科, 齐鲁学刊, 2003,2, 28-30

《国语》“武王伐殷”天象检讨--兼论江晓原、钮卫星之《回天》, 杨小明, 科学技术哲学(人大资料), 2003,2, 70-73

中国早期日食记录研究进展, 刘次沅,天文学进展, 2003,21(1), 1-10

武王伐纣年质疑--研究中国历史年代的材料及天文学途径, 李勇, 中国科学, 2003,33(2), 178-185

关于徐光启对天主教的理解, (日)安部力, 档案与史学, 2003,2, 27-31

武王到底哪年伐纣?--国家天文台李勇博士质疑“夏商周断代工程”有关结论, 本刊, 科学时报, 2003年5月16日

改变天文学史--(英)《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江晓原,科学时报, 2003年4月17日

席泽宗:一个和七个--《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席泽宗院士自选集》, 陈久金,科学时报, 2003年7月31日

20世纪的天文巨人--纪念哈勃逝世50周年, 卞毓麟, 科学时报, 2003年9月26日

古人观天到底看到什么?--科学史学者破解古代天象记录尺度之谜, 本刊, 科学时报, 2003年8月13日

必须正确才是科学吗?--以托勒密天文学说为例, 江晓原, 中华读书报, 2003年4月30日哥白尼革命:靠什么获得胜利, 江晓原, 中华读书报, 2003年2月26日

《敦煌吐鲁番天文历法研究》序, 张广达,中华读书报, 2003年5月21日

宇宙--人类的智力操场--(英)《剑桥插图天文学史》2003年出版, 钮卫星, 中华读书报, 2003年7月30日

中国人进入太空:人类进化史上的又一进步, 钮卫星, 中华读书报, 2003年10月15日

新见迭出的一部大书--读《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李迪,中华读书报, 2003年10月15日

苍天有眼眷斯文--读《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卞敏麟,中华读书报, 2003年10月15日

晚明东西文明交流的生动历史--《从利玛窦到汤若望--晚明耶稣会传教士》, 余三乐, 文汇读书周报, 2003年5月2日

试论揭喧的宇宙演变思想, 王元春,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3,20(3), 67-70

逨鼎的王世与西周晚期历法月相纪日, 张培瑜,中国历史文物, 2003,3, 6-15

重新审视我国天文学研究与教育--还科学发展本来面目与国际先进理念接轨, 本刊, 科学新闻, 2003年11期

ツンポヅゥム:加賀と近江--地域と人脈から見ゐ近世科学史(続):天文曆学, 本刊, (日)科学史研究, 2003年42卷(春), 55-57

我国古代记录的特殊流星现象与现代印证, 吴光节, 天文学报, 2003,44(2), 156-165 徐光启墓修复方案诞生始末--上海交通大学建工学院古建筑专家曹永康和他的课题组, 本刊, 科技日报, 2003年6月18日

叶笃正:大科学家的风范, 本刊, 科技日报, 2003年6月25日

海王星发现史会不会改写--百年争论再起波澜, 周道奇, 大众科技报, 2003年6月3日

天文学家王绶琯, 本刊, 大众科技报, 2003年2月20日

波恩施泰尔幻绘宇宙, 陈育和, 大众科技报, 2003年7月24日

略论傅作霖在华之工作, 郭世荣等, 故宫博物院院刊, 2003,4, 35-44

逨鼎的月相纪日和西周年代, 张培瑜,文物, 2003,6, 78-84

天文星占在北宋皇极政治中的作用, 董煜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 2003,11(3), 56-60

郭守敬与通惠河, 张帆,文史知识, 2003,7, 11-16

对清代地方志中日食记录可靠性的分析及其启示, 吕凌峰, 自然杂志,

2003,25(4), 243-245

爱德文·哈勃--大宇宙观奠基人, 张华编译, 国外科技动态, 2003,8, 30-31

谱写天文学的“神曲”--写于哈勃逝世50周年, 卞毓麟, 科学, 2003,55(5), 38-42 天文文物研究的宏篇佳作--《席泽宗院士自选集》读后, 邓文宽, 中国文物报, 2003年10月8日

明末中西历法争论中国回历的推算精度, 吕凌峰等, 回族研究, 2003,4,78-80页

古观象台上看火星,赵洋摄,科学月刊(台),2003,34(10),封底

古观象台上看火星, 赵洋,科学月刊(台), 2003,34(10),封底

探索遥远宇宙的几条途径, 赵洋, 北京青年报, 2003年5月6日

是“天球”不是“天体”-纪念哥白尼《天球运行论》出版460周年, 吴国盛,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3,25(6),98-101

中国古代历法中内插法的应用与发展, 张惠民, 西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 2003,28(2),198-202

以寝孪方鼎,肄簋为元祀的帝辛祀谱, 徐凤先,中国历史文物, 2003,6,7-9

------------------------------------------------------------------------------- 以天文学手段研究上古史--《古新星新表与科学胡斯探索》, 刘钝,光明日报, 2004年1月29日

宏大与精致,专业与科普—介绍《步天歌研究》,刘次沅,中国文物报,2004年9月8日

天圆地方和天方地圆, 曾耀寰, 科学月刊(台), 2004,35(1),30-36,

权威又好读的天文学史--《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吴国盛, 科学时报, 2004年1月8日

拉着滚动条读历史--江晓原等《紫金山天文台史》, 吴慧, 科学时报, 2004年1月15日

科学史泰斗的毕业结晶--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江晓原, 科学时报, 2004年1月15日

《古新星新表》对我的影响, 汪珍如, 科学时报, 2004年2月5日

读《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戴吾三,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1日

祖先眼中的繁星世界--陈久金《星象解码》, 洪蔚,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1日

陈久金的第一本科普书《星象解码》首发式, 本刊, 科学时报, 2004年5月13日

哈勃和他的天文学范式, 陈刚,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1),74-79

20世纪中国学者的天文学史研究, 席泽宗,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2004,10(1),6-11 夏商周断代工程中的几个天文学问题, 刘次沅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23-29

“西法”传朝考(上), 石云里,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30-38

清代地方志中月食记录的可靠性分析, 吕凌峰,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39-42

清代钦天监的天文工作, 姚传森,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43-46

评《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王绶琯,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12-13 科学史家席泽宗院士, 万辅彬,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1-1

院士慧眼观天文--访席泽宗, 万辅彬,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1),2-5 印度天文学介绍, 蒋世仰, 自然杂志, 2004,26(1),45-49

“西法”传朝考, 石云里,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4,10(2),42-48

清钦天监与周期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比较研究, 史玉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2),77-82

清钦天监与同期英国皇家格林尼治天文台比较研究, 史玉民,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2),77-82

中国钦天监第一个洋监正汤若望和《在上苍的阴影下》, 袁志英, 德国研究,2004,1,46-51 读《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蒋劲松,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2004年4月23日星占学里的凶兆, 钮卫星,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2004年8月27日

红色星球的诱惑--《火星的故事》, 李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8月27日读《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孔庆典, 中华读书报, 2004年6月9日

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李元, 中华读书报, 2004年4月14日

中国星空:一部写在天上的历史--陈久金《星象解码》, 钮卫星,中华读书报, 2004年9月15日

霍金:关于黑洞我可能弄错了, 王婷婷, 科技日报, 2004年7月22日

希腊与中国古代星辰神话的文化比较, 张文安, 中华文化论坛, 2004,3,133-137

古代巴比伦塞琉古王朝时期食分算法初探, 唐泉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4,34(3),369-372,

关孝和对《授时历》中弧矢割圆术的研究, 邓可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4,34(3),364-368

逆潮正解13年--《天学真原》新版序, 刘兵, 博览群书, 2004,6,70-74

金石盟--《御制天主堂碑记》与清初的天主教, 祝一平,

中央研究院历史语言研究所集刊(台), 2004年75本第2分,389-421

宋代社会星占的衰微, 李志超, 寻根, 2004,4,59-79

一本描述中国星座的书--陈久金《星象解码》, 席泽宗,文汇读书周报,2004年10月15日谈钮卫星《西望梵天一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江晓原, 文汇读书周报, 2004年1月23日

邢云路与明末传统历法改革, 王淼,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4,26(4),79-85

关于《远镜说》和《交食历指》中的望远镜, 赵栓林, 内蒙古师范大学报(自然), 2004,33(3),332-335

耶稣士传入天文学辨, 赵德宇, 历史教学*, 2004,7,74-77

跨进21世纪的天文学, 王绶琯, 新华文摘, 2004,21,113-115

《金天会十三年乙卯岁(1135年)历日》疏证, 邓文宽, 文物, 2004,10,72-74

上古授时仪式与仪式韵文--论《夏小正》的性质时代演变, 韩高年, 文献,2004,4,99-111 爱丁顿钱德拉塞卡关于白矮星的争论及启示, 肖明,大学物理*, 2004,23(8),48-53

利用天文学方法确定颛顼的历史年代, 赵永恒等, 科学, 2004,56(6),14-16

第十二批天文学名词的推荐译名, 本刊, 天文学进展, 2004,22(4),354-362

读《睡虎地秦简<日书>甲种疏证》, 沈刚, 社会科学战线, 2004,6,270-271

百岁李鉴澄见证中国现代天文事业, 李元, 北京晚报, 2004年12月11日

读《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蒋劲松,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2004年4月23日星占学里的凶兆, 钮卫星, 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 2004年8月27日

红色星球的诱惑--《火星的故事》, 李元,中国图书商报(书评周刊),2004年8月27日读《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孔庆典, 中华读书报, 2004年6月9日

紫金山天文台:中国现代天文学的摇篮, 李元, 中华读书报, 2004年4月14日

中国星空:一部写在天上的历史--陈久金《星象解码》, 钮卫星,中华读书报, 2004年9月15日

希腊与中国古代星辰神话的文化比较, 张文安, 中华文化论坛, 2004,3,133-137

霍金:关于黑洞我可能弄错了, 王婷婷, 科技日报, 2004年7月22日

权威又好读的天文学史--《剑桥插图天文学史》, 吴国盛, 科学时报, 2004年1月8日

拉着滚动条读历史--江晓原等《紫金山天文台史》,吴慧,科学时报,2004年1月15日

科学史泰斗的毕业结晶--席泽宗《古新星新表与科学史探索》, 江晓原, 科学时报, 2004年1月15日

《古新星新表》对我的影响, 汪珍如, 科学时报, 2004年2月5日

读《西望梵天:汉译佛经中的天文学源流》, 戴吾三,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1日

祖先眼中的繁星世界--陈久金《星象解码》, 洪蔚, 科学时报, 2004年7月1日

陈久金的第一本科普书《星象解码》首发式, 本刊, 科学时报, 2004年5月13日

----------------------------------------------------------------------------------------------------------------

中国古代对天地相对尺度的认识--兼论王充的独特贡献, 关增建,

哈尔滨工业大学学报(社科), 2005,7(1),7-11

17-18世纪中国天文学思想的一条演变轨迹, 石云里等, 科学技术与辩证法, 2005,22(1),101-105

孔子诞辰:公元前552年10月9日, 江晓原, 江晓原著《走来走去》, 2001年

孔子生卒的中历和公历日期, 张培瑜, 天文学报*, 1989,30(4),409-414

建设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天文学研究基地--国家天文台的建立与发展, 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院刊, 2005,20(1),68-71

畴界老牛回忆录(连载), 陈遵妫, 天文爱好者*, 2005,5,54-55

预言未知天体--经典力学如日中天, 王玉民, 天文爱好者*, 2005,2,45-47

一步步“走近”太阳, 王玉民, 天文爱好者*, 2005,3,48-49

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张建芳等,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 2004,2,63-72

秦简《天官华》的中星和古度, 钟守华, 文物, 2005,3,91-96

中国古代太阳中天观测及二至点测算精度, 李勇, 天文学进展, 2005,23(1),70-79

正视我国学者在天象上的发现权, 许梅, 现代物理知识, 2005,1,66-67

金星凌日及中国古代的相关记载, 戴闻, 现代物理知识, 2005,1,13-16

《苏立亚历》的时差算法, 唐泉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5,35(1),117-120 《周髀算经》的自洽性分析, 曹一,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 2005,13(2),39-43古代印度的视差算法, 唐泉等,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5,11(1),56-62

調查ノ-ト:18世纪の朝鮮の渾天儀--裴相說の木製渾天儀につぃて, 安大玉, 数学史研究(日), 2004年通卷180号16-25

20世纪第一谜(通古斯大爆炸):旧事未了,再起波澜, 李啸虎, 科学, 2005,57(3),50-53

日冕--时间的雕塑和测量, 王德昌, 科学, 2005,57(4),55-58

独特的古代中国天文学, 张建芳等, 中西文化研究(澳门)*, 2004,2,63-72

江蕙和她的《心香阁考定二十四气中星图》, 沈雨啎, 历史教学*, 2005,1,66-67

天文学与哲学的伴生关系, 刘孝贤, 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 2005,41(3),230-232 从科普期到我国近年天文教育的发展, 李鉴等, 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 2005,41(3),322-324

“哈勃”太空望远镜的十五年, 王二超等编译, 世界科学, 2005,5,26-26

中美天文学本科教育比较, 陈黎等,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2005,41(3),261-263 云南师范天文学教育的发展与展望, 毕雄伟等, 北京师范大学报(自然), 2005,41(3),249-251

古代巴比伦月亮黄伟计算法, 唐泉,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7(3),91-97

明末邢云路《古今律历考》探析, 王淼,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7(4),92-97

梅瑴成对江永:《翼梅》引起的中西天文学之争, 郭世荣,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7(5),79-84

武王伐纣与上古天文学, 李志超, 寻根, 2005,3,49-53

论元明两代中亚回回天文学与中国天文学的交流, 张廷, 淡江史学(台)*, 13期237-258唐历在东亚的传播, 王勇, 台大历史学报(台)*, 30期33-51

古代中国の気象観·気候観の変遷と特色, 小林春树, 東洋研究(日)*, 143号61-92

宋代天文机构人事管理制度略探, 董煜宇, 广西民族学院学报(自然), 2005,11(2),51-55

元上都回回司天台的始末, 李迪, 内蒙古师范大学报(自然), 2005,34(3),309-313江户時代の天文·测量仪器, 中村士, 科学史研究(日), 2005年44(夏),102-105

中国古历经朔数据的恢复及应用, 李勇, 天文学报, 2005,46(4),474-484

再论郭守敬玲珑仪, 李迪, 寻根, 2005,5,58-59

推动天文学发展的沃尔特·巴德, 王鸣阳译, 科学世界, 2005,10,75-79

张家山汉墓竹简《奏谳书》纪日干支小考, 黄一农, 考古, 2005,10,73-75

略论《周易》对中国古代历法的影响--兼与李申先生商榷,乐爱国,周易研究, 2005,5,55-59星占对北宋军事活动的影响, 董煜宇, 上海交通大学学报(社科), 2005,13(6),58-61安多藏传佛教寺院中的时轮学院与天文历算教育, 张士勤等, 西北大学学报(自然), 2005,35(6),831-834

行星古今谈--太阳系有多少颗行星, 傅承启, 自然杂志, 2005,27(6),346-350

苏颂与《新仪象法要》再探讨, 王兴文,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7(6),86-90

登封观星台的历史文化价值, 关增建, 自然辩证法通讯, 2005,27(6),80-85

徐光启对《崇祯历书》的编译与其实际成效的问题研究, 刘鸿亮, 辽宁大学学报(社科)*, 2005,33(6),110-114

创业与敬业--恭贺李元先生80寿辰, 赵世英, 天文爱好者, 2005,6,14-15

天文科普常青树--记李元先生, 钱汝虎, 天文爱好者, 2005,6,16-17

地心说简史--从柏拉图到第谷, 张兆鑫, 天文爱好者, 2005,6,48-49

恒星天文学的诞生, 王玉民, 天文爱好者, 2005,8,48-49

从赫罗图到恒星演化理论, 王玉民, 天文爱好者, 2005,10,51-55

《千字文》中的天文知识, 薛念祖, 天文爱好者, 2005,10,64-65

天文学家首次发现黑色星系--几乎完全由暗物质构成, 本刊, 科技日报, 2005年2月25日民国年间竺可桢论历法改革, 吕文浩, 中华读书报, 2005年5月11日

星图简史, (英)雷·芬利, 中华读书报, 2005年6月15日

见证北京天文馆50年历程, 李元, 科学时报, 2005年1月7日

论天王星引发印尼大地震之谬, 柯资能, 科学时报, 2005年4月22日

在日报轰炸机下的我国现代天文学, 赵世英, 科学时报, 2005年8月19日

64年前的那次日全食观测, 樊洪业, 科学时报, 2005年9月23日

创始人亲述天文馆老故事, 李元, 法制晚报*, 2005年1月27日

新天文馆四大看点壮观体验, 汪红, 法制晚报*, 2005年1月27日

陶寺城址是我国最早天文观测点, 本刊, 光明日报, 2005年10月27日

中国“巨石阵”:具有世界意义的考古发现--关于山西陶寺城址的天文学意义, 江晓原, 中华读书报, 2005年11月30日

2005年12月31日整理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总部)天文学领域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总部)天文学领域 全日制博士研究生培养方案 (2010年6月修订) 为了适应创新型国家建设及社会发展对高层次人才的新要求,保证研究生培养质量,根据《中国科学院研究生院关于修订研究生培养方案的指导意见》,结合我台情况特制定本方案。 一、培养目标 博士生教育应以培养教学、科研方面的高层次创造性人才为主。博士生不仅要掌握坚实宽广的基础理论和系统深入的专门知识,且能够独立地、创造性地从事科学研究工作,或解决和探索我国经济、社会发展问题的能力。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的培养目标: 1.拥护中国共产党的基本路线和方针政策,热爱祖国,遵纪守法,具有良好的职业道德和敬业精神,具有科学严谨、诚实守信和求真务实的学习态度与工作作风。 2.具有天文领域的基础理论知识,熟练掌握先进的科学研究与技术方法及手段, 具有创新和创业精神,具有独立承担专业技术和从事创新科研工作的能力。 3.至少熟练掌握一门外国语,能熟练地阅读本专业的外文资料,具有一定的写作能力和进行国际学术交流的能力。 4.具有健康的体质和良好的心理素质。 二、学科专业与研究方向 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培养专业分为天体物理专业和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天体物理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宇宙大尺度结构、星系形成和演化、天体高能和激发过程、恒星形成和演化、太阳磁场活动和日地空间环境、天文地球动力学、太阳系天体和人造天体动力学等,天文技术与方法专业的主要研究方向为:天文数据处理、图像处理、卫星导航、射电天文方法、空间天文观测手段和空间探测、天文新技术和新方法等。 三、培养方式及学习年限 国家天文台博士研究生采用全日制全脱产的学习方式,分公开招考和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岗位管理实施办法 (力发人教字〔2007〕134号)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根据中国科学院《关于印发〈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的通知》(科发人教字〔2007〕207号)的有关规定,为实现我所人力资源管理的科学化、规范化、制度化,结合我所科技发展的规划,制定本办法。 第二条围绕我所科技发展规划的要求,遵循按需设岗、职数控制、结构合理、动态优化、管理规范的原则,按照院核定的岗位总量和结构比例科学设置各类岗位。 第三条本办法适用于我所在岗人员。所级领导干部按照干部人事管理权限的有关规定执行。 第二章岗位类别与岗位等级 第四条我所设置创新岗位和项目聘用两种岗位,分别包括科技、支撑和管理三类岗位。 第五条科技岗位是指各实验室(研究部)从事基础研究和战略高技术研究工作,具有相应专业技术水平和能力要求的工作岗位。我所科技岗位包括自然科学研究系列、工程技术系列专业技术岗位。 科技岗位执行自然科学研究系列或工程技术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第六条支撑岗位是指为我所科技工作提供技术支撑和辅助性工作的岗位,主要设置在实验平台技术支撑、实验室(研究部)学术与行政助理、网络与图书信息保障、学会期刊出版等岗位。 支撑岗位主要执行专业技术系列中的工程技术系列、实验技术系列、图书资料和出版系列等专业技术岗位,也包括工勤技能系列岗位。 对兼有管理职责要求的支撑岗位,确因工作需要,也可执行职员系列。 支撑岗位的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

表1)。 第七条管理岗位是指职能部门承担领导职责或管理职责的工作岗位。管理岗位主要执行职员系列,等级设置按照《中国科学院岗位管理实施办法》规定(见附表1)。 对兼有专业技术职责要求的科技管理岗位,根据工作需要,可设置为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会计、审计等国家有职业资格要求的岗位,设置相应的专业技术岗位。 第八条项目聘用岗位系列的设置与等级同上述创新岗位,但原则上,不设置正高级专业技术岗位和五级及以上职员岗位。 第三章岗位结构比例 第九条创新岗位中科技、支撑与管理三类岗位的宏观结构比例为70%、20%、10%。 第十条创新科技岗位(含执行专业技术系列的管理岗位)中,高级科技岗位(专业技术一至七级岗位)的比例占科技岗位总数的70%,正高级岗位(专业技术一至四级岗位)不超过高级科技岗位总数的40%。其中:正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一级岗位为国家专设的特级岗位,由国家实行总量控制和管理,专业技术二级、三级、四级岗位之间的宏观结构比例为2:4:4; 副高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五级、六级、七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3:4:3; 中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八级、九级、十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4:4:2; 初级科技岗位中,专业技术十一级、十二级岗位之间的结构比例为8:2。 第十一条创新支撑岗位中,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七级岗位)不超过支撑岗位总数的50%,正高级支撑岗位(专业技术三至四级岗位)不超

国内研究所排名

国内研究所排名.txt两个人吵架,先说对不起的人,并不是认输了,并不是原谅了。他只是比对方更珍惜这份感情。0201 理论经济学 3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202 应用经济学 6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2 0302 政治学 35 87902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 67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303 社会学 31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403 体育学 27 84601 国家体育总局体育科学研究所 71 0504 艺术学 39 84201 中国艺术研究院 77 84202 中国电影艺术研究中心 65 0601 历史学 39 87802 黑龙江省社会科学院 64 0701 数学 62 80002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94 0702 物理学 57 80008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95 82801 中国原子能科学研究院 70 0703 化学 51 80032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96 0704 天文学 11 80025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80 80022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78 0705 地理学 26 80076 中国科学院寒区旱区环境与工程研究所 86 0706 大气科学 8 80058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84 85101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 71 0707 海洋科学 12 85301 国家海洋局第一海洋研究所 74 85303 国家海洋局第三海洋研究所 68 0710 生物学 64 80100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研究院 81 80103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77 0712 科学技术史 10 80029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77 0801 力学 42 80007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88 0802 机械工程 73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70 83303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上海分院) 64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03 光学工程 28 80139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85 80142 中国科学院西安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85 0804 仪器科学与技术 27 82932 中国航空研究院(304 研究所) 68 0805 材料科学与工程 72 80144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92 82913 中国航空研究院(621 研究所) 75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08 电气工程 26 80148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78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4 0810 信息与通信工程 42 83000 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公司电子科学研究院 78 0812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71 83801 铁道部科学研究院 63 0815 水利工程 20 82306 南京水利科学研究院 72 0816 测绘科学与技术 11 86001 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72 0817 化学工程与技术 41 83310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煤化所) 64 0818 地质资源与地质工程 20 83306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西安分院) 67 0819 矿业工程 15 83311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北京开采所) 71 83304 煤炭科学研究总院(抚顺分院) 67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性能计算集群使用及付费协议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高性能计算集群使用及付费协议 甲方(项目/课题名称): 乙方:国家天文台信息与计算中心 经友好协商,乙方向甲方提供高性能计算机计算服务,签订本协议。一. 项目说明及所需计算资源情况 项目/课题简介:(项目来源、名称、研究内容、手段,及计算方法) 项目/课题类别 科学研究( ) 数据处理( ) 应用软件 自行开发( ) 名称: 商业软件( ) 名称: 计算资源需求 使用时间 20 年 月 日 至 20 年 月 日 集群名称 深腾6800 使用帐号 CPU数(颗) 计算核心数(个) 内存总量(G) 单节点内存量(G) 计算节点个数 8G内存节点( ) 个 16G内存节点 ( ) 个 计算节点名 机时总量 (CPU小时) 技术支持 需求情况 操作系统( ) 远程环境( ) 并行开发( ) 应用软件使用( )

详细说明: 甲方使用乙方提供的计算机资源,需要支付相应的机时费用,付款方式及协议金额如下: 付费方式预付费()后付费()计费方式0.5元/CPU小时 支付方式 内部转账( )汇款( ) 付费金额 (元/CPU小时) 付费约定 可供选择的付费方式有:①预付费;②后付费; 针对预付费:一次性购入或定期续费。 针对后付费:机时用完后5个工作日内付清款额。 注:国台内部课题组,收取费用?%以发展基金的形式返还课题。 二.权利和义务 1.甲方权利和义务 (1)甲方不得利用乙方提供的计算资源从事与其申请计算内容无关的计算活动,不得从事危害国家安全和其它违反中华人民共和国有关法律法规 的活动。 (2)甲方不得恶意耗费乙方计算资源与网络流量;否则乙方有权单独解除协议,不退回相关费用,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及法律责任一律由甲方承担。(3)甲方不得盗用计算主机超级用户、其他用户帐号、资料,否则应承担由此造成的一切经济损失及法律责任。 (4)甲方保证不进行影响主机正常运行的操作,如果发生上述操作,乙方有权终止甲方操作。 (5)甲方不得使用依据本协议租赁所获得的计算资源进行转租等不在本协议约定范围内的业务。否则,乙方有权随时收回为甲方提供的计算资源, 由此造成的经济损失和法律责任均由甲方承担。

大事记-中国天文学会-中国科学院

大事记 (1982-1992) 1982年5月 29 日 中国天文学会四届常务理事会二次会议同意中国天文学会下设“天文图书情报小组”,后改为“天文图书情报出版工作委员会”。 1982年6 月 我国第一座太阳塔在南京大学天文系建成并通过国家鉴定。后于1985年获国家科技进步二等奖。 1982年7月 中国科学院批准在青海德令哈建立亳米波天文观测站(属紫金山天文台),决定与美国ESSCO公司合作研制口径13.7米的毫米波射电望远镜。 1982年8月17日-26 日 中国天文学会派出5人代表团参加在希腊举行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18届大会。会上正式宣布恢复中国天文学会在国际天文学联合会上的地位。 1982年8月28日 苏州青少年天文观测站建立。 1982年11月17日 陕西天文学会成立大会暨第一次会员代表大会在临潼召开。出席会议代表89人,交流学术论文19篇。 1983年4月1日 北京古观象台经修复,重新对外开放。 1983年6月 中国科学院日全食观测队赴巴布亚新几内亚观测 6月 11 日的日全食。 1983年6月27日 中国天文学会“天文学名词审定委员会”成立,张钰哲任主任。 1983年下半年 中国天文学会同意,并经中国科学院和国家科委批准由上海天文台主办的《天文学进展》于1983年下半年开始公开发行。 1983年9月-l984年10月 我国有13架经典仪器,2架多普勒接收机和1架人卫激光测距仪参加了全球性合作项目——国际地球自转联测(MERIT)。 1983年10月27日 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秘书长R.WEST应中国天文学会邀请访华。 1983年11月21日-26日 国际太阳物理会议在昆明召开,国内代表60余人,外国专家40余人参加了会议。1984年5月21日-26日 中日天文会议“恒星活动和观测技术报告会”在北京召开。 1984年l0月1日-5日 中国天文学会派代表团参加在日本召开的国际天文学联合会第三次亚太地区天文会议。1984 年10月18日-20日 北京天文台密云米波综合孔径射电望远镜通过院级鉴定。后于1985年获得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

中科院力学所科技成果——高速列车系列技术2008年科技部与原铁道部签订了两部联合行动计划即《中国高速列车自主创新行动计划》,启动了国家支撑计划重大项目“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目标是研制最高运行时速380公里的新一代高速列车。在此背景下,初步形成了目前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科研团队。 团队核心成员主要围绕高速列车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气动优化设计、动模型气动实验技术、列车结构静/动强度评估和设计、气动对车辆运行安全性和舒适性影响等开展研究。涉及空气动力学、结构动力学、车辆动力学、噪声工程、实验技术等多学科系统耦合问题。该团队参与了我国已研制和在研的所有高速列车气动性能评估和气动定型设计,具有较强的团队精神、科研攻关能力,对我国高速列车设计技术提升和高铁产业的发展起到了不可替代的作用。 技术介绍及特点 在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重大项目“中国高速列车关键技术研究及装备研制”的资助下,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高速列车团队形成了较完备的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设计技术。建立了优化设计方法和动模型实验平台,形成了我国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研究体系。其主要特点有: 1、基于压缩空气加速、磁涡流非接触制动、实验快速恢复等发明技术,研制了世界上规模最大、实验速度最高的双向运行高速列车动模型实验平台。同时,研制了具有弹性隔振支撑、加减速段限位和实验段自动切换的车载六分量测力天平,填补了动模型气动力测量的

技术空白。利用该平台,已为我国多种高速列车研制提供了气动实验支撑数据。 2、发展了多目标优化设计方法,构建了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平台。以气动阻力、尾车升力和远场气动噪声为设计目标,通过优化,得到了性能更优的标准动车组气动方案。大西线线路考核试验表明,中国标准动车组具有更加优良的气动性能。 3、本项目发展的高速列车气动优化设计技术,已用于我国CRH380系列、中国标准动车组、更高速度等级高速列车、城际列车等研制,为中国高速铁路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参与“京沪高速铁路工程”项目获2015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特等奖。主持“高速列车空气动力学优化设计及评估技术”项目分别获2016年中国力学科技进步一等奖和2014年第五届中国侨界创新成果贡献奖。参与“设计时速380公里高速动车组技术研发及应用”项目获2012年铁道科技进步特等奖。 应用领域 1、高速列车的气动特性评估 2、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 3、高速列车外形优化设计 技术成熟度及应用案例 1、CRH380系列高速列车气动定型设计 针对新一代CRH380A高速列车研制,完成了多种头型方案无横风和不同强度横风运行场景下的气动性能和气动噪声评估;完成了单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简介 大气物理研究所前身是1928年成立的原中央研究院气象研究所。现有职工325人,其中科技人员251人,有中国科学院院士7人,研究员46人,副研究员和高级工程师86人,中级科技人员108人。大气所是博士、硕士学位授予单位和博士后流动站建站单位。是中国科学院博士生重点培养基地,国家毕业生就业重点保证单位。现有在学博士生211人,硕士生105人,博士后18人。 大气物理研究所主要研究大气中各种运动和物理化学过程的基本规律及其与周围环境的相互作用,特别是研究在青藏高原、热带太平洋和我国复杂陆面作用下的东亚天气气候和环境的变化机理、预测理论及其探测方法,以建立东亚气候系统和季风环境系统的理论体系及遥感观测体系,发展新的探测和试验手段,为天气、气候和环境的监测、预测和控制提供理论和方法。四个优势创新研究领域是:气候系统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大气环境和人类生存环境变化动力学和预测理论研究、中层大气与遥感理论和技术研究、中小尺度天气系统与灾害研究。 大气物理研究所拥有的科研部门包括:大气科学和地球流体力学数值模拟国家重点实验室、大气边界层物理与大气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中国科学院东亚区域气候-环境重点实验室、中层大气遥感与探测开放实验室、云降水物理与强风暴实验室、国际气候与环境科学中心、竺可桢--南森国际研究中心、灾害性气候研究与预测中心、中国生态系统研究络大气分中心、季风系统研究中心。另外还设有信息科学中心。 2005年,大气物理所知识创新工程全面推进阶段工作进展顺利,科研工作取得若干重要进展,气候数值模式、模拟及气候可预报性研究项目荣获2005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获得湖北省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中国人民解放军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中国气象局气象科技奖成果应用奖一等奖 1项,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1项。共发表科技论文469篇,其中ScI收录论文126篇,申报专利5项。队伍建设和人才培养工作成效显著,叶笃正荣获国家科学技术最高奖,并作为第一主持人荣获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吕达仁当选为中国科学院院士。一批科研和管理人员以及研究生获得了各类奖项,取得佳绩。制度化、民主化、科学化三化建设继续向前推进。 2005年,申请获得973项目北方干旱化与人类适应1项、973课题2项、863专题3项;获得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各类项目29项,包括4个重点基金、面上基金23项,杰出A和杰出B各1项;获院方向性项目3项,课题1项。还获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

中国科学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 重点实验室 Key Laboratory for Mechanics in Fluid Solid Coupling Systems Institute of Mechanics,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 季报 2019年第1期(总第17期) 目录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2)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召开2019年室务会 (3) 中国航空学会空气动力学分会飞行载荷专业工作会在扬州召开 (6) 圆柱阵列波浪力幅值的波动现象和预报公式 (8) 轻质金属点阵圆柱壳结构制备与力学性能研究进展 (9) 力学所提出一种大幅提升3D打印点阵结构力学性能的新方法 (11) 雾化稠油掺稀降粘技术研究进展 (12) 南海天然气水合物试采安全评价研究进展 (14) 油气水多相流量计研究进展 (15) 空化致板间液滴界面稳定性研究获得多个奖项 (16) 空泡与柔性膜的流固耦合研究获得2019度中国力学大会优秀墙报奖. 18

中科院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顺利完成 7月15日,中科院前沿科学与教育局、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专家组一行14人莅临中科院力学所,对依托力学所建设的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进行现场评估。专家组组长顾逸东院士主持了评估会议并宣布了现场评估的议程安排。力学所所长秦伟,党委书记、副所长刘桂菊,副所长魏宇杰,副所长尹明及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主任、实验室主任参加会议。 实验室主任黄晨光做实验室主任工作报告,围绕发展定位与研究方向、科研任务与代表性成果、队伍建设与人才培养、开放交流与运行管理等方面,向专家组汇报了评估期内的发展成果和工作成效。杨国伟研究员、王展研究员分别做“高速列车气动设计与流固耦合动力学特性研究”和“极端海洋环境及其与工程结构的流固耦合理论”代表性成果报告。专家组肯定了实验室取得的成绩以及工作亮点,并就汇报和自评估报告中的存疑事项进行了交流。 现场评估专家组还查看了高速列车动模型试验平台、海洋流固土耦合实验室、多相流体力学实验室、冲击与耦合效应实验室的科研仪器建设、大型科研仪器设备使用共享等情况,同时,参观了实验室的展板窗口。在此基础上,专家组召开会议,根据现场考核情况对实验室进行打分,并初步形成了评估意见。 经过努力,实验室顺利完成了此次中科院重点实验室现场评估工作,并在评估中充分展现了自身的优势和特色,最终取得良好的评估成绩。 在国家科技创新基地优化整合的背景下,实验室将积极适应新形势和新要求,进一步加强实验室建设和运行管理工作,全面提升科研平台建设水平和运行效率,为加快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条件支撑。 (流固耦合系统力学重点实验室供稿)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研发成功等离子体生活垃圾气化发电技术 我国生活垃圾处理方式主要是填埋和焚烧。填埋不仅侵占大量土地,还污染地下水,是不得已而为之的选择。尽管如此,对于土地资源紧张的地区已没有多少场地可供填埋使用。焚烧法虽然减容比高,并能回收能量,但却因二噁英等污染问题遭到公众强烈反对,急需发展新一代的绿色环保、节能降耗的替代焚烧技术。 等离子体是物质第四态,具有许多异于固态、液态和气态的独特的物理化学性质,如温度和能量密度都很高、可导电和发光、化学性质活泼并能加强化学反应等,环保性能优良。通过电弧放电产生高达7000 C的等离子体,将垃圾加热至很高的温度,从而迅速有效地摧毁废物。可燃的有机成分充分裂解气化,转化成可燃性气体,可以用于能源回收,一般称为“合成气”(主要成分是CO+H )。不可 2 燃的无机成分经等离子体高温处理后成为无害的渣体。 采用等离子体处理垃圾是目前减容效果最显著、无害化最彻底、资源化程度最高的绿色环保技术。与焚烧法相比,等离子体技术最突出的优点有: (1)处理温度高:有害物质摧毁更彻底,二噁英前驱体被彻底破坏分解; (2)可采用还原性气氛或部分氧化性气氛,采用电能作为外加热源,二次污染物排放比焚烧低2-3个数量级,裂解底渣是无害的; (3)合成气流量约为焚烧烟气量的5-10%,易于净化,后处理设备尺寸大大减小,节约了投资成本; (4)能源回收效率高,将筛上物制成合成气,后续利用气体发动机发电,发电效率可高达39%,而焚烧法采用蒸汽轮机,发电效率很难超过22%; (5)等离子体系统可快速启动与停机,等离子体核心工艺灵活,可根据不同的处理目的搭配不同的配套系统; (6)整套设备紧凑,占地小,经济效益好。

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

标题: 关于中国科学院的基本情况和今后工作任务的报告 责任者 作者: 郭沫若 播发日期: 1954-01-28 出处 选自《新华月报》1954年第4号 文献资料 文献文件 选自《新华月报》1954年第4号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中国的科学研究工作,在中央人民政府的领导下,经过全体科学工作者的努力,已经为科学研究有计划地服务于国家建设,为我国科学事业的进一步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对于中国科学院来说,今天也已经有可能从现有基础上出发,根据国家地过渡时期的总路线和总任务的要求,提出今后工作的方针和任务。 中国科学院的大部分研究所是在原来中央研究院和北平研究院等科学机构的基础上建立起来的。1952年以前,科学院主要进行了团结科学家和调整机构的工作,使过去机构重叠、人力分散和思想混乱的情况,得到了改善。1952年接受了东北人民政府工业部所移交的东北科学研究所及其大连分所,并会同从上海、北京迁往东北的其他研究机构,组成东北分院,加强了科学院技术科学方面的力量。随着革命事业在各个方面的胜利,特别是在各种社会改革运动和抗美援朝的胜利,随着工农业生产的恢复和发展,我国的科学事业同样也起了根本的变化。过去被反动的国民党政权当作装饰品的科学研究机构,已经转变为人民事业的一部分了。绝大科学家都已经参加了“镇反”、“三反”、抗美援朝和思想改造学习运动,并热烈响应学习苏联先进科学的号召,部分科学家曾经参加“土改”、“五反”等社会改革运动,同时还参加了对自然资源调查、随军入藏和反对细菌战等工作,因而大大地提高了他们的政治觉悟。在科学研究工作本身,也完成了一些有价值的科学研究题目。 1953年9月底的统计,科学院共有36个科学研究机构(25个研究所,4个独立的研究室,4个研究所的筹备处和天文台、仪器馆、菌种保藏委员会),其中15个在北京,13个在华东,8个在东北。全院共有1725个专业的科学研究人员,其中副研究员以上的高级研究人员347人。4年中,在科学研究方面主要有下面一些成绩:(1)在国家自然条件调查与资源勘察方面:配合地质部进行了大规模的地质调查与勘探工作,扩大了某些矿区,提高了矿藏的估计储量,如内蒙、大冶的铁矿,东北、西北的煤矿,甘肃的有色金属矿等都有新的发现;与气象局合作改进了短期天气预报、提高了准确度,并开始中期天气预报,对国防、农田水利起了相当大的作用,又会同农、林等部门进行了植物、土壤与鱼类的调查。(二)在配合工农业生产方面:球墨铸铁的试制成功,在机械工业上提供了成本低、性能好的新的金属材料,人造橡胶的合成已有结果,现在继续研究改进其品质;甲苯的提炼与试制的成功,有利于解决国防工业重要原料生产的问题;纸浆及各种特效药物的试制等,对有关的工业生产都有一定的作用;除草防蚜的办法,已在华北主要植棉区推广;大豆根瘤菌的分离与选择,鱼病的防治,对提高农业与水产产量方面都有所贡献。(三)在自然科学基本理论研究方面:物理学的研究上,在原子核物理方面及其他方面进行了一些工作;数学的研究上,修订出版了堆垒数论;化学的研究上,解决了橘霉素结构的立体化学问题;生物学的研究上,关于家蚕混精杂交实验的结果给米丘林遗传学说提供了新的论证。(四)社会科学

中科院848植物生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植物细胞的结构与功能 1、细胞膜成分:由蛋白质、脂类、糖、水和无机离子组成。 ○1膜脂主要是复合脂类,包括磷脂、糖脂、硫脂和固醇。 ○2膜蛋白分为两类:外在蛋白(水溶性)和内在蛋白(疏水性)。 ○3膜糖,细胞膜中的糖类大部分与膜蛋白共价结合,少部分与膜脂结合,分别形成糖蛋白和糖脂。 ○4水,植物细胞膜中的水大部分是呈液晶态的结合水 ○5金属离子在蛋白质与脂类中可能起盐桥的作用 2、细胞膜的功能: ○1分室作用:细胞的膜系统不仅把细胞与外界环境隔开,而且把细胞内的空间分割,使细胞内部区域化,即形成各种细胞器,从而使细胞的代谢活动“按室进行” ○2代谢反应的场所:细胞内的许多生理生化过程在膜上有序进行 ○3物质交换:质膜的另一个重要特性是对物质的透过具有选择性,控制膜内外进行物质交换 ○4识别功能:质膜上的多糖链分布于其外表面,似“触角“一样能够识别外界物质,并可接收外界的某种刺激或信号,使细胞做出相应的反应 3、细胞壁组成:是由胞间层初生壁以及次生壁组成。 植物细胞壁的成分中,90%左右是多糖,10%左右是蛋白质、酶类以及脂肪酸等。多糖主要是纤维素、半纤维素和果胶类,次生细胞壁中还有大量木质素。 4、细胞壁的功能:○1维持细胞形状,控制细胞生长○2物质运输与信息传递○3防御与抗性○4代谢与识别功能 第二章植物的水分生理 1、束缚水:在细胞中被蛋白质等亲水性生物分子组成的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不能自由移动的水。 2、自由水:是指不被胶体颗粒或渗透物质所吸附或吸附力很小而能自由移动的水。 3、水势:就是每偏摩尔体积水的化学势。单位为N·m-2 Ψw=Ψs+Ψp+Ψm+Ψg(Ψw--水势;Ψs--细胞液渗透势;Ψp--细胞壁对内容物产生的压力势;Ψm—亲水胶体对水分子的吸附产生的衬质势;Ψg--重力势) 4、主动吸水的动力是根压,被动吸水的动力是蒸腾拉力。但无论哪种方式,吸水的基本动力仍然是细胞的渗透作用。 5、影响根系吸水的因素: 1)根系自身因素:根系的有效性决定于根系的范围和总表面积以及表面的透性,而透性又随根龄和发育阶段而变化2)土壤因素: ○1土壤水分状况:当土壤含水量下降时,土壤溶液水势亦下降,土壤溶液与根部之间的水势差减少,根部吸水减慢,引起植物体内含水量下降 ○2土壤通气状况:在通气良好的土壤中,根系吸水能力强;土壤透气状况差,吸水受抑制(土壤通气不良造成根系吸水困难的原因:1根系环境内O2缺乏,CO2积累,呼吸作用受到抑制,影响根系主动吸水2长时期缺氧下根进行无氧呼吸,产生并积累较多的乙醇,根系中毒受害,吸水更少3土壤处于还原状态,加之土壤微生物的活动,产生一些有毒物质,这对根系生长和吸收都是不利的) ○3土壤温度:土壤温度不但影响根系的生理生化活性,也影响土壤水的移动性。因此,在一定的温度范围内,随土温提高,根系吸水加快;反之,则减弱(低温影响根系吸水的原因:1原生质黏性增大,对水的阻力增大,水不易透过生活组织,植物吸水减弱2水分子运动减慢,渗透作用降低3根系生长受抑,吸收面积减少4根系呼吸速率降低,离子吸收减弱,影响根系吸水高温加速根的老化过程,使根的木质化部位几乎到达根尖端,根吸收面积减少,吸收速率也减少) ○4土壤溶液浓度:土壤溶液浓度过高,其水势降低。若土壤溶液水势低于根系水势,植物不能吸水,反而要丧失水分 6、蒸腾速率: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单位叶面积上散失的水量,常用g·dm-2·h-1表示 蒸腾比率:指植物在一定时间内干物质的积累量与同期所消耗的水量之比 蒸腾系数:指植物制造1g干物质所消耗的水量(g) 第三章植物的矿质营养 1、植物必须元素的3条标准:○1缺乏该元素,植物生长发育受阻,不能完成其生活史○2缺乏该元素,植物表现出专一的病症,这种却素病症可以加入该土壤元素的方法预防或恢复正常○3该元素在植物营养生理上能表现直接的效果,而不是由于土壤的物理、化学、微生物条件的改善而产生的间接效应。 2、植物细胞吸收矿质元素的方式:被动吸收、主动吸收和胞饮作用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2006年博士生入学试题 《大气化学》(满分100) 一、解释下列各对名词(每组2分,共计40分) 1)干沉降和湿沉降2)光学等效直径和空气动力学等效直径3)气溶胶及 PM 10、PM 2.5 4)热化学平衡和光化学平衡5)原生粒子和次生粒子6)元素 和同位素7)细粒子和硫酸盐8)反应物和前体物9)自由基和链式反应10)化学反应速率常数和平衡常数11)雾和光化学烟雾12)粒子数浓度和质量浓度13)pH 值和酸雨14)光化学反应和量子效率15)温室气体和温室效应16)人工降雨和凝结核17)爱根核和云18)酸雨和酸沉降19)大气寿命和半衰期20)均相化学反应和非均相化学反应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计20分) 1.写出《京都议定书》明确要求发达国家减少排放的6种(类)人造物质名称和 分子式,并从它们大气化学降解速率和过成的角度说明必须减少向大气排放这些物质的原因。(10分) 2.N 2 O是一种重要的温室气体,主要从土壤排放到大气,消耗于平流层。当前国 际上测量土壤N 2 O排放普遍使用的方法是用一定体积的箱子罩在一定面积的土壤 上,通过测量箱内N 2 O浓度随时间的变化率,从而计算其界面交换通量(单位时 间单位面积的质量)。设在两地分别测量土壤N 2 O的排放,采样箱参数和测定值如下表,请问A、B哪个排放通量大?(提示:使用理想气体状态方程,0 ℃=273.5 K ) (10分) (t0浓度是指开始罩箱时的N2O浓度;t1是指开始罩箱后的t1时刻N2O浓度) 三、述题(40分,每题20分) 1.目前城市大气中两种最重要的O 3前体物是VOC和NOx(NO+NO 2 ),下图显示的是 第1页共2页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考研试题2002

中国科学院南海海洋研究所 2002年招收攻读硕士学位研究生入学考试试卷 02技本2 杜广梅一、名词解释(每题2分) cosmid:是一类由人工构建的含有λDNA的cos序列和质粒复制子的特殊类型的质粒载体 糖酵解:在细胞之中各种酶将葡萄糖降解为丙酮酸并伴随着生成ATP的过程 冈崎片断:在DNA的半不连续复制过程中,滞后链的合成是先生成许多不连续片断,这些不连续的片断称为冈崎片断 操纵子:是指细菌基因表达和调控的单位,它包括结构基因,调节基因和调节基因产物所识别的控制序列 Taq酶:是一种在DNA聚合酶链式反应中用来扩增DNA的耐热的DNA聚合酶cDNA文库:是指将RNA病毒基因组以及某些生物的mRNA所携带的遗传信息反转录 成cDNA,再用cDNA建立的文库 转氨基作用:α-氨基酸的α-氨基借助酶的催化作用转移到丙酮酸的酮基上,结果是原来的氨基酸生成相应的酮酸,而原来的酮酸生成相应的氨基酸的作用 超卷曲:即蛋白质的超二级结构,是由若干相邻的二级结构单元组合在一起彼此相互作用,形成有规则,在空间上能辨认的二级结构组合体充当三级结构的构件,成为超二级结构 退火:变性核酸的互补链在适当条件下重新缔和成双螺旋的过程称退火 酶的活性中心:酶分子在三维结构上比较靠近的少数几个氨基酸残基或这些残基的某些基团,有的还包括某些辅酶的一部分,包括一个催化部位和一个结合部位 二、判断题(每题1分) 1、对通过盐析而得到的分子量为20000的蛋白质,可采用截留值为10000的透 析袋进行脱盐。√ 2、细胞膜主要由蛋白质和磷脂分子组成,缩短磷脂脂肪酸尾的链长可增加膜的 流动性。√ 3、对于肥胖或血脂偏高的人群,最好是食用低脂类食物,而且是越低越好。× 4、动物和植物糖类代谢途径的主要区别是植物可将CO2固定为糖类,其他过程 则大同小异。× 5、米氏常数通常只适用于单体酶所催化的酶反应。× 6、蛋白质、脂类、糖类在分解代谢的第一阶段,均被分解为他们的前体成分。 × 7、蛋白质合成中,其氨基酸顺序是由氨基酸与mRNA摸板上的三核苷酸顺序 (密码子)之间的互补作用所决定的。√ 8、调节酶的Km值随着酶的浓度而变化。× 9、氰化物中毒致死是由于它完全破坏了人体血细胞中血红素的携氧功能。× 10、呼吸作用不只是在有氧分子存在时才能发生。原核生物和真核生物细胞 内均存在呼吸链系统。√ 三、简答题 1、请举例简要说明蛋白质次级结构的形成主要由哪些因素决定。 (1)多数疏水基团躲开与溶剂接触驱动多肽链折叠(疏水作用力)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项目聘用人员聘用待遇审核备案表

中科院国家天文台项目聘用人员聘用待遇审核备案表

例一: XXXXXX创新团组,首席研究员李四,负责主持国家“973”项目“XXXXXX”(项目执行期:2007.01.01-2011.12.31)。需聘用张三(男,1968年6月出生,博士学位,一级副教授(即专业技术5级),来前单位为清华大学,非本台事业编制人员,住址XXXXXXXX,身份证号码XXXXXXXX,中国国籍),负责承担国家“973”项目“XXXXXX”中的XXXXXX工作,聘用期限为1年,自2009年1月1日开始。 根据被聘人员张三承担工作的重要性和工作量,李四与张三协商确定:李四以“创新项目聘用”的方式聘用张三,聘用待遇为7370元/月,其中“基本工资和各类补贴”为3170元/月,“岗位津贴”为2400元/月,“绩效津贴”为1000元/月,“其它应付费用”为800元/月(房租补贴)。 按《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关于规范各类项目聘用人员聘用待遇的有关规定》,“绩效津贴”以外的各类聘用待遇(合计6370元/月)由李四的项目/课题经费中支出,1000元/月的“绩效津贴”应由李四可支配的绩效津贴中支出。现李四决定,“绩效津贴”中的400元/月由其可支配的绩效津贴中支出,余下的600元/月由其项目/课题经费中支出(需额外上交600元/月的管理费)。椐此,形成如下结果: 1、台负责发放张三6970元/月的聘用待遇(“基本工资和各类补贴”3170元/月+“岗位津贴”2400元/月+“其它应付费用”800元/月+“绩效津贴”600元/月); 2、李四负责发放张三余下的400元/月的“绩效津贴”; 3、李四上交台里项目/课题经费(课题号:XXXXXXXX)7570元/月(“基本工资和各类补贴”3170元/月+“岗位津贴”2400元/月+“其它应付费用”800元/月+“绩效津贴”600元/月+“管理费”600元/月)。

中科院各大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数学与系统科学研究院 *中国科学院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应用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系统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数学与科学工程计算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论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高能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力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声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理化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态环境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过程工程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云南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乌鲁木齐天文工作站 *中国科学院长春人造卫星观测站 *中国科学院南京天文光学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遥感应用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地质与地球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古脊椎动物与古人类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大气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动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生物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农业资源研究中心(原中国科学院石家庄农业资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计算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软件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半导体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微电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子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电工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工程热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空间科学与应用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自然科学史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科技政策与管理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光电研究院 北京基因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青藏高原研究所 国家纳米科学中心 院直属事业单位(京外) 中国科学院山西煤炭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分院 中国科学院大连化学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应用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沈阳自动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海洋研究所 青岛生物能源与过程研究所(筹) 烟台海岸带可持续发展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长春分院 中国科学院长春光学精密机械与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长春应用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研究所农业技术中心(原中国科学院黑龙江农业现代化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分院 中国科学院上海微系统与信息技术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技术物理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光学精密机械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硅酸盐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应用物理研究所(原子核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天文台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院 *生物化学与细胞生物学研究所 *神经科学研究所 *药物研究所 *植物生理生态研究所 *国家基因研究中心 *健康科学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命科学信息中心 *营养科学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上海生物工程研究中心 中国科学院上海巴斯德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福建物质结构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城市环境研究所 中国科学院宁波材料技术与工程研究所(筹) 中国科学院南京分院

SKA 工作简报 - 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

SKA工作简报 内容纲要 [1 JLRAT工作进展] 1.1 SKA成员协议及章程审议会议在国家天文台召开 1.2 JLRAT召开2012年度中期工作会议 1.3澳大利亚驻华大使馆公使衔参赞Cathryn Hlavka女士一行拜会国家天文台 [2 国际动态] 2.1 SKA公布研究意向书(EoI)结果 [3 快讯] 3.1 SKA部分重要文档在国家天文台网站建立链接 3.2 SKAO将参展第28届国际天文学联合会大会 3.3 JLRAT 7月份工作例会 1JLRAT工作进展 1.1 SKA成员协议及章程审议会议在国家天文台召开 2012年7月11日,平方公里阵列射电望远镜(SKA)成员协议(Membership Agreement,MA)以及章程(Articles of Association, AoA)审议会议在国家天文台召开。科技部国际合作司、基础研究司、政策法规司、国家遥感中心,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数理学部、国际合作局,中国科学院基础科学局、国际合作局、国家天文台,中国电子科技集团国际合作部、第五十四所等单位有关领导与专家,以及北京德恒律师事务所法律专家出席会议。 会议由科技部国际合作司李昕处长主持。 李昕首先明确了会议目的:集中审议MA和AoA,为以政府部门(科技部)名义加入SKA 国际组织(SKAO)作必要准备。随后,彭勃介绍了中国以国家天文台名义加入SKAO的情况。 与会者对MA和AoA中、英文稿进行了逐条审议,发现多处英文原件中表述待澄清或翻译稿理解需进一步确认的条款,指正了翻译稿的不足,并对一些法规性专业名词翻译做了规范统一。 会上还就成员协议中涉及的英国《公司法》下私人担保有限公司(A Private Company Limited by Guarantee)的概念和特点、SKA会费缴纳时间等关键性问题做了深入讨论。 会议决定,JLRAT根据会议讨论结果,进一步修订MA和AoA中文翻译稿;对于原英文稿中待澄清的条款,JLRAT汇总后发给SKAO予以进一步澄清。此外,SKA中国推进委员会将就SKA成员协议和章程中涉及的知识产权、国内免税等问题做进一步研究。

GRACE卫星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研究

GRACE 卫星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研究 益鹏举①②,赵春梅①,郑作亚 ② (①中国测绘科学研究院 大地测量与地球动力学研究所,北京 100830;②山东科技大学 测绘科学 与工程学院,山东 青岛 266510) 【摘 要】本文基于卫星精密定轨的基本理论,研究了GRACE 卫星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的方法;并用自行研制的定轨软件CASMORD 对实测的星载GPS 数据进行非差数据的简化动力学定轨,通过比较GRACE 卫星解算的轨道与JPL 事后轨道及SLR 测距信息,结果表明:利用非差观测值进行GRACE 卫星的简化动力学定轨,三维位置精度(3D-RMS )优于7cm ,X 、Y 、Z 方向RMS 约为3~5cm ,从而论证了该方法的可行性、实用性。 【关键词】非差;GRACE 卫星;简化动力学定轨;星载GPS 【中图分类号】P228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2307(2011)03- - GRACE reduced-dynamic orbit determination using zero-difference data Astract: Based on the basic theory of Precise Orbit Determination, the method of the reduced-dynamic orbit determination using zero-difference data onboard GPS observations was researched in this paper. The orbit of GRACE satellite was determined by the autonomic software CASMORD. Compared GRACE orbiting results of reduced-dynam i c m et hod’s solutions with JPL ’s PSO and SLR measurement, the results showed that the 3D-RMS was better than 7 cm and the direction of X ,Y ,Z was about 3~5 cm, to demonstrate the feasibility and practicability of this method. Key words: zero difference ;GRACE satellite ;reduced-dynamic orbit determination ;onboard GPS YI Peng-ju ①②, ZHAO Chun-mei ①, ZHENG Zuo-ya ②(①Institute of Geodesy and Geodynamics, Chinese Academy of Surveying and Mapping, Beijing 100830, China; ②Geomatics College, Shand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Qingdao 266510, China) 1 引言 随着低轨卫星在国民经济、军事、科研等方面的广泛应用,各国发射的低轨卫星越来越多,这些卫星身负着不同的科学任务,为各国的经济发展及科研事业做出了贡献。为了保障不同种类的低轨卫星完成相应的科学任务,卫星的精密定轨便成为卫星顺利完成其任务的重要前提之一。相对传统的SLR 动力学定轨精度差及纯几何法定轨受观测值品质,卫星观测几何图形等的影响比较大,并且得到的轨道是一组离散的点,轨道外推精度差等原因,1992年,美国和法国联合研制TOPEX/POSEIDON (T/P )卫星,采用星载GPS 定轨的新方法,该方法由Yunck 等科学家于1986年提出,对TOPEX/POSEIDON (T/P )卫星的定轨精度,已达厘米级。由此,采用星载GPS 定轨便成为众多低轨卫星定轨的新手段。星载GPS 定轨按观测方程的不同组合分为非差、单差、双差,按是否考虑摄动力及与摄动力模型的关系可分为动力学定轨、几何法定轨、简化动力学定轨。本文采用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的方法,以GRACE 卫星为例,分析研究了GRACE 卫星的精密定轨。 本文主要探讨利用GRACE 卫星星载GPS 观测值及GPS 精密星历及钟差,采用星载GPS 定轨中的非差简化动力学定轨方法进行GRACE 卫星的定轨。该方法采用非差定轨,利用星载GPS 观测数据,以无电离层线性组合的相位观测值作为观测量对GRACE 卫星进行简化动力学定轨,并将GRACE 卫星解算的结果与JPL 发布的事后轨道(PSO )及SLR 高精度测距信息进行比较,结果表明:该方法能够充分吸收GPS 几何法定轨和动力学法定轨的优点,同时顾及低轨卫星的动力学状态信息以及几何信息,通过两者权信息的适当调整,以此达到改善定轨精度的目的。从而论证了该定轨方法及解算方案的可行性、实用性。 2 观测模型 2.1 基本观测方程 LEO 卫星与GPS 卫星(G )之间的相位观测和伪距观测基本方程分别为[1,2]: ,.G G G L i L L ion i i P c t c t e ρδδδρ=+???++ (1) ,,,,,G G G G G L i L L ion i rel pco i pco i i L i i L c t c t N ρδδδρδρδρδρλε=+????++++?+ (2) DOI :CNKI:11-4415/P.20101130.1621.046 网络出版时间:2010-11-30 16:21 网络出版地址:https://www.wendangku.net/doc/886942434.html,/kcms/detail/11.4415.p.20101130.1621.046.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