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

农业综合开发初步设计

项目名称:黄河故道项目

项目代码:320921141001

响水县2014年度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运河镇高标准农田项目

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

响水县财政局

响水县水利勘测设计室

二〇一四年五月

项目名称:响水县2014年度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运河镇高标准农田项目

项目申报单位:响水县农业资源开发局

响水县财政局

编制单位:响水县水利勘测设计室

编制负责人:王浩

经济负责人:胡卫东

技术负责人:彭亮

编制人员:单兵赵晨阳张焕荣蒋毅

戈长弓林方盛梅中林邵双双

王胜佳张根培陈春梅周科技

王顺功王凯张卫华周韦昌

目录

一、综合说明 (1)

(一)建设地点及规模 (1)

(二)建设内容及投资 (1)

(三)项目实施要求与进度安排 (3)

(四)项目经济评价的资源成果及综合评价结论 (4)

(五)项目建设情况汇总表 (6)

二、项目区概况 (9)

(一)自然概况 (9)

(二)社会经济情况 (11)

(三)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12)

(四)主要存在问题 (17)

三、项目区建设布局规划 (19)

(一)指导思想 (19)

(二)目标任务 (19)

(三)设计依据 (20)

(四)建设标准 (21)

(五)总体布局 (22)

(六)水资源供需分析 (23)

四、主要单项工程方案设计 (3)

(一)土方工程 (3)

(二)水利建筑物工程 (3)

(三)道路工程 (22)

(四)林网工程 (23)

(五)其他工程 (23)

五、施工设计说明 (25)

(一)施工条件 (25)

(二)施工方法 (25)

(三)施工总进度 (26)

六、项目概算与资金措施 (28)

(一)编制方法 (28)

(二)概算依据 (28)

(三)工程概算成果 (29)

(四)概算总投资 (29)

(五)资金筹措方案 (29)

七、项目效益分析与综合评价 (30)

八、项目实施与管理 (33)

响水县2014年运河镇黄河故道高标准农田

项目初步设计

一、综合说明

(一)建设地点及规模

响水县2014年度运河镇黄河故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位于我县南部运河镇大通村、张集中心社区三河村境内,共涉及17个村民小组,总人口5903人,项目区东至废黄河,西至2012年张集黄河故道项目区,南至黄圩界,北至通榆河,项目区总面积8000亩,其中耕地面积5000亩,计划开发面积5000亩。项目区西与2012年黄河故道项目区、北与2014年土地治理项目区相接,集中连片,形成近2万亩的集中连片的开发规模,具有规模开发优势,且土地资源条件较好,符合高标准农田建设的建设条件。

(二)建设内容及投资

通过进一步配套,完善项目区田间基础设施,增强抗灾能力,加强地力建设,提高基础地力水平,将建成高标准农田5000亩,建设后全部达到高标准农田的建设标准。项目区着重发展水稻和小麦生产,通过稻麦两季,提高复种指数,提高粮食生产能力,其主要建设内容包括以下几方面:

1、水利工程

(1)土方工程,动土11万方

计划疏竣大通干渠、通榆河、胜利河等3条大中沟渠,6.1公里,动土6.5万方;

疏竣田间排水沟20条,7.6公里,动土5.5万方;

(2)水源工程

计划拆建、新建和维修电灌站5座,架设线路1.4公里,配套变压器2台,其中:

新建2×350QSZ电灌站1座,新建300QSZ电灌站1座,拆建300QSZ电灌站1座,维修350QSZ电灌站2座,配套10KV 线路1.4公里及30KVA、75KVA变压器各一台。

(3)输配水工程

新建防渗渠10.175公里,其中:衬砌U80防渗斗渠3.96km,衬砌U60防渗农渠 4.72km, 衬砌U50防渗农渠1.495km。计划新建涵洞等建筑物250座,其中:新建Φ0.8×6m涵洞6座、Φ0.6×10m涵洞3座、Φ0.6×6m涵洞19座、Φ0.4×4m农门24座、Φ0.2×2m出水口196个、4×3m过渠便桥4座。

(4)农桥工程

拆建30×5.5m农桥2座,拆建24×4.5m农桥1座。

2、农业工程

(1)道路工程

B=3m水泥路7.1公里。

(2)其他工程

晒场1000平方米。

3、林业工程

栽植杨树9200株,女贞2700株,黄杨1100株,紫薇1100株。

4、其他工程

工程管护及项目管理。

(三)项目实施要求与进度安排

本项目建设重点是搞好田间设施配套,包括建设机耕路、生产沟、排水沟、灌水渠、机耕路桥、田间路桥和涵闸配套等,同时保证灌溉需求,确保项目发挥实效并顺利上级通过验收。

(1)实施要求:进度要求,确保2015年度夏季作物投入使用,发挥效益。

质量要求:符合农业综合开发质量管理的有关规定,达合格标准。

社会效果:项目区群众满意,带动效益较大,有利于推动黄河故道农业综合开发总体规划,形成故道特色产业带。

(2)进度安排。

项目建设期限拟定为2014年9月-2015年5月,初步安排计划如下:2014年6月上报初步设计及年度计划,8月招投标,9月进场施工,2014年5月底竣工,完成县级审计及县级验收。

(四)项目经济评价的资源成果及综合评价结论

1、经济效益

(1)固定资产增加。通过项目投资,项目区内新增田间设施固定资产现值500万元左右,使单位面积的田间设施投入达到较高水平,具备了较强的抗灾能力。

(2)产量效益增加。项目区内水稻单产630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平均单产530增加100公斤;小麦单产410公斤,比项目实施前单产360公斤增加50公斤,项目区年可生产稻谷315公斤、小麦205公斤、加上节水省肥每亩节支约30元,每亩增收450元,项目区内农民每年可增收239万元。项目实施后,粮食生产能力每亩达1040公斤,亩均收入达到2000元以上

(3)农作物投入产出增加。项目实施后,由于采用了土壤改良、病虫害控制等措施,以及农业服务体系的建设,农田基本条件有较大改善,农田灌溉率及技术水平有明显提高,项目区粮食产量明显增加,与无项目相比,优势粮食作物每亩产量大幅增加。

2、社会效益

(1)对当地社会、经济、农业生产的作用意义。项目区的建设促进了水稻和小麦生产优势更优,推进了优势农产品区域布局的形成;粮食产量稳步提高,为社会提供更多商品粮,推进宏观经济的协调发展,有利于改善粮食的需求关系;粮食产品的丰富,有利于促进粮食加工业、养殖业及其它各

业的健康发展,整个社会经济的发展,又为农业生产创造宽松环境,使农业生产步入良性循环。项目区的建设可以使土地和水资源得到充分合理的利用,加快了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劳动密集程度及技术含量提高,可以使项目区劳动力资源得到充分利用。项目的实施极大地改善了项目区群众的生产生活条件,通过示范和推广,农民科学技术的培训,提高了农民科技文化素质,增强了农民对农产品的质量意识,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提供了有力的保障。

(2)项目受益人群、受益面、农民增收或改善生活质量的具体情况。项目区内农民3980人,人均增加收入490元/年。该区生产稻谷315万公斤、小麦205万公斤、不仅供应本区需求,同时对保证粮食安全、促进农民增收农业增效作用明显。

(3)提供社会就业机会。水稻生产区域化的形成,高产稳产粮田的建立,不仅促进水稻产量的大幅度提高和农民收入的增加,而且也推动稻米加工业、流通业、养殖业的发展,拓宽了农业增效的渠道,增加了农民新的就业空间,促进了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带动农村经济的快速发展。

(4)可能产生的其他社会效益。项目区内农田基本建设水平的提高,地力建设措施的推广应用以及监测站地力和墒情信息的发布将带动全县标准粮田建设的发展,促进大面积生产水平的提高。项目区粮食播种面积0.5万亩,以每亩增加粮食150公斤计算,可增粮食75万公斤;在增加就业、

提升效益等方面作用明显。

3、生态效益

深耕深松技术的应用,不但加厚土壤耕作层,而且抑制了杂草的生长;沟边、路边农田林网的完善,防风防旱,改善了农田小气候;秸草还田技术的推广,不仅有效地遏制了秸草焚烧、下河带来的环境污染,而且培肥了地力;防渗渠的修建有效地节约了水资源;平衡施肥技术的普及,克服了盲目施肥,节省了成本,减少了过量用肥造成的水土污染,提高了农产品质量。项目区的建设,可新增有效耕地面积215亩,新增灌溉面积0.2万亩,改善灌溉面积0.3万亩,新增除涝面积0.2万亩,改善除涝面积0.3万亩,同时项目区按网络设计进行林网配套,可减少水土流失,防止土壤退化,改善农田小气候,减轻自然灾害,具有良好的生态效益。

(五)项目建设情况汇总表

项目建设情况汇总表

二、项目区概况

(一)自然概况

1、气候

响水县地处北温带湿润气候的南缘,因频临黄海又具有明显的海洋性气候特征。四季分明,春季气候多变,夏季高温多雨,秋季秋高气爽,冬季寒冷干燥,适宜多种作物生长.

2、光热资源

全县无霜期210天,平均气温13.8℃,稳定通过0℃的活动积温5010.6℃,可以满足农作物一年两熟制的正常需要。

3、地形地貌

响水县属黄海冲积平原,成陆时间较短,境内地势平坦,由于西南向东北逐渐倾斜,总坡度1/60000。西南较高,为废黄河故道滩地,地面高程在6~9m(废黄河零点,下同);中部为黄泛坡地,地面高程在5~7m;东北为黄泛早期沉积平原,地势低洼,地面高程在2~3m。项目区地处我县西南部,地面平均真高5-8米左右,地势平坦,土地为沙壤土为主。

4、土壤

土地为沙壤土为主。土壤有机质含量为0.66%左右,PH 值平均为7.2,含盐平均为0.08%,耕作层为18cm左右,

保水力较差,地面较平整。

5、水资源

我县地处淮河下游,项目区水资源丰富,主要以地表水为主,辅以外来水及地下水,自然雨可作为地表水补给,年均降水量为895.3mm,多年平均径流深266.7mm。项目区大中沟水系已经形成,灌溉水源外来水通过引中山河水源,水量比较充沛。水质多在三级左右。实践证明,全县平水年及中等干旱水资源基本能够满足本区农业生产需要,其中地表水径流1.46亿立方米,平水年水资源总量1.48亿立方米,地下水资源评价量0.2亿立方米灌溉水有充足的保障。

响水县地处黄海之滨,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形成从西南向东北递减之势,县内308、307两条省道将响水地域从北向南划分外滩、里滩、及沂南三个部分,相应地将水系划分为三个相对独立的水系,基本形成我县南灌北排,灌排相对分开的水系,南北方向的河道南进北出,东西方向的河道西进东出。

从308国道向南为废黄河高亢地区,即通常所说的外滩,水源以直接从废黄河取水为主。

从308公路至307公路之间为里滩地区,该地区基本形成一个相对独立的灌区,黄响河贯穿全县南北全境,从废黄河引水,再从黄响河通过东西方向的骨干河道引进各支河道,再通过提水泵站解决全县的灌溉用水。

独特的地形条件形成我县健全的灌排分开的水系,但近

年来,由于管理方面、自然灾害众多及局部地形等种种原因,部分提水泵站建在排水河道上,从而局部改变了原有水系,但并不影响大水系。

该项目区位于废黄河与大通干渠之间,是一个比较独立的废黄河灌区水系。废黄河灌区的骨干河道大通干渠贯穿全县东西全境,废黄河、大通干渠为整个项目区提供充足的水源保障。

废黄河河水自流引入大通干渠河,项目区主要有两条主要引水河道,一是从废黄河直接引水进入田间,废黄河水通自流引入通榆河,从通榆河进入东西方向的骨干引水河道大通干渠再引进田间,为整个项目区用水提供充足水源保障。

该地区中间的废黄河、入黄河为项目区骨干排水河道,与大通、正茂河等排水河道相连,形成完整排水体系,该地区的排水通过排涝小沟进入中沟河道,通过入黄道河排入废黄河。

项目区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废黄河,经过大通干渠河、大寨河提水灌溉,灌溉水源有充分保障。经检测废黄河水为三类水质,污染少,水质好,适合作为农业灌溉用水。

项目区灌排水系已基本建成,但部分河道存在淤塞,影响水流畅通,需疏浚整理。

(二)社会经济情况

1、项目区基本情况

响水县2014年度运河镇黄河故道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

区位于我县南部的运河镇大通村、张集中心社区三河村,总面积8000亩,耕地面积5000亩,项目区总人口5903人,农民人均纯收入8763元。其中:大通村总人口3191人,农业人口2320人,农民人均年收入8747元,农业生产总值1170万元;三套村总人口2712人,农业人口1660人,农民人均年收入8786元,农业生产总值650万元。项目区以种植稻麦两季为主,非农忙季节部分富余劳动力外出打工,机械化程度一般。

2、土地利用现状

项目区总面积8000亩,本次治理耕地面积5000亩。项目区内基本形成一年两熟的耕作制度,农作物以水稻、小麦轮作为主。其中水稻单产530公斤,小麦单产360公斤。(三)现状基础设施情况

1、水利设施

(1)防洪

响水县防洪主要以废黄河左堤为屏障,防潮主要以灌河右堤、海堤为屏障,排涝主要依靠灌河落潮排入黄海。

在省市水利部门及县委县政府的领导和支持下,响水县的防洪防潮能力得到进一步加强。废黄河负担洪泽湖排涝任务200~250m3/s,遇到超历史最高水位有对策,确保不破堤、不决口。防潮方面,一线海堤、灌河堤及沿线穿堤建筑物,可确保历史最高潮位加10级台风不出险。保证日降雨150~200mm不成灾。

项目区位于我县南部的废黄河地区,南与废黄河堤防相接,涉及我县防洪安全的四大堤防已得到加固,海堤、灌河堤已达二类堤防标准,废黄河、通榆河堤防已达三类堤防标准,防洪已基本不存在问题,为项目区的农业综合开发奠定坚实的外部条件。

(2)灌溉条件

项目区灌溉水源有充分保障,项目区的灌溉水源主要来自废黄河、通榆河,经大通干渠进行提水灌溉,灌溉水源有充分保障。项目区骨干水利工程完好率为45%,现有灌溉泵站4座,由于土地承包到户,村组矛盾较多,所见泵站分散,利用效率较低,总设计流量0.85 m3/s,现状灌溉水利用系数0.45,灌溉保证率72%。现有泵站中有3座泵站老化,效益不能充分发挥。

(3)排水工程

该地区中间的废黄河、入黄河为项目区骨干排水河道,与大通、正茂河等排水河道相连,形成完整排水体系,该地区的排水通过排涝小沟进入中沟河道,通过入黄道河排入废黄河。项目区河网交错纵横,排水水系健全合理,项目区经过前几年的改造,已基本建成能灌能排农田,骨干河道5条,河道农桥基本配备齐全,部分农桥、涵洞需要拆建,部分河道需进行疏浚。

(4)田间工程现状

项目区大部分土地仍为中低产田,旱地多为实心田,灌溉及排水设施严重缺乏,田间配套率只有40%左右,排灌能力差。田间水利工程中排水系统,除小沟外,还包括墒沟、腰沟、田头沟称为内三沟,内三沟应该沟沟相通,其中腰沟、田头沟还应与小沟相通,并且均达到一定深度才能达到排除

明水,降低地下水的目的,目前小沟和内三沟堵塞或不能达到标准的现象十分普遍,遇到日降雨30mm以上,往往是“小沟不见水,田间水茫茫”。导致农作物严重受淹、受渍、造成作物减产。

项目区内现有渠道总长度21.26公里,渠系水利用系数为45%。除部分已做防渗渠外,其他渠道由于建设年限较长,已达到设计使用寿命,加之原设计标准较低,施工工艺落后,现已全部毁损,不能达到防渗效果,需拆除重建外,其余均为土渠,田间排水体系健全,缺部分涵洞,农忙季节为保证机械及人员通行,填平排水沟通行,到排水时挖开排水。

项目区现有做配套农桥4座,部分建于上世纪八九十年代,农桥由于标准较低,运行时间较长,不适应现代农业机械化的发展需要,有3座农桥需要进行拆建;需配备部分涵洞,以保证农田机械化耕作的需要。

项目区现有农桥基本情况表

田间路基已有部分硬质化,田间作业路部分为土路,缺乏维护,有些路段宽窄不一,个别路段车辆无法通行。如不加快该区域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则会影响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影响到农业结构调整的顺利实施。

2、交通情况

项目区交通便利,308省道沿海高速道沿项目区穿过,并与沿海高速相邻,内部主要的机耕土路初步形成,纵横交错,网络畅通,与水泥路相连。

3、电力情况

项目区内交通、电力、通讯设施较为齐全,从而为项目的开发提供有力保障。

(四)主要存在问题

项目区有一定的建设基础,但这些工程标准偏低,部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