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提纲【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提纲【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提纲【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提纲【教育理论综合知识】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笔记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

第一节教育的发展

一、教育的起源神话起源说

生物起源说:是第一个把教育问题作为学术问题提出代表人:勒图尔诺、沛·西能

心理起源说:孟禄

劳动(社会)起源说:具体观点如下

1、人类起源于其劳动或劳动过程中所产生的需要

2、以制造和利用工具为标志的人类劳动不同于动物的本能活动

3、教育产生于劳动是以人类语言意识的发展为条件的

4、教育至产生之日起其职能就是传递劳动过程中形成与积淀的社会生产和生活经验。

5、教育范畴是历史性与阶级性的统一。

二、教育的概念

教育是一种培养人的活动,是承传社会文化、传递生产经验和社会生活经验的基本途径。(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说文解字》教,上所施下所效也;育,养子使所善也。)(一)教育的定义

广义教育:包括人们在家庭中、学校里、亲友间、社会上所受到的各种有目的的影响。(随机性)

狭义教育:以影响人身心发展的为直接目的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的社会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通过学校教育的工作,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促使他们朝着期望方向变化的活动。特点有三:是有组织有计划的系统的实践活动;有专业的教育者;通过特定的组织形式实现。

更狭义的教育:德育

(二)教育的本质特点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是教育区别于其他事物现象的根本特征是教育质的规定性。

三、教育的要素

(一)基本要素:教育者(主体),受教育者和教育影响(一切中介的总和)

(二)要素之间的关系

1、教育者是教育影响和学生间的中介。

2、教育影响是教育者对受教育者施加影响的桥梁。

3、受教育者是教育活动选择和使用教育影响的依据。

总之,教育者、教育影响和受教育者之间存在相互影响和相互作用。教学过程就是三者的互相对立并互为中介运动和发展的。

四、教育的发展过程

(一)古代教育

其特征:阶级性,道统性,专制性,刻板性,教育的象征性功能占主导地位

(三)文艺复兴后的欧洲教育:实质是为了谋取经济利益和政治地位

近代教育

变化表现在:1、国家加强了对教育的重视和干预,公立教育崛起。

2、初等义务教育的普遍实施

3、教育的世俗化

4、重视教育立法,以法治教

(四)20世纪后的教育

科学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一方面教育在各国受到空前的重视,在数量上迅速膨胀,特别是高等教育更是突飞猛进。另一方面,生存力发展,人们的人生态度、价值观念、生活方式的变化,使得教育制度、教育观念、教育内容、教育形式均发生了深刻的变化。教育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

1、教育的终身化

形成于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的欧洲,法国的保罗·郎格朗提出。

2、教育的全民化

3、教育的民主化

4、教育的多元化

5、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五、学习教育制度

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各级各类学校教育的系统,它规定这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学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包括两个方面:一方面是各级各类教育机构的系统,二是教育机构与组织系统赖以存在和运行的一整套规划,如教育法律、规则、条例等。

(一)学校教育制度在形式上的发展

学习教育制度经历了前制度化教育、制度化教育和非制度化教育的过程。近代以学校系统为核心的教育制度是正规教育的主要标志,这种教育形式又称为制度化教育

1、前制度化教育

这一界阶段是形式化教育从不定型发展为定型的过程,始于与社会同一的人类早期教育,终于定型的形式话教育,即实体化教育。

教育形态趋于定型的标志是教育实体的出现。教育实体的产生是人类文明的一大进步,它属于形式化的教育形态。它的形成具有以下特点:教育主体确定:教育对象相对稳定;形成系列的文化传播活动;有相对稳定的活动场所和设施等;由以上因素结合而形成的独立的社会活动形态。

定型的教育组织形式包括了古代的前学校与前社会教育机构、近代的学校与社会教育机构。前制度化教育,为制度化教育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发展基础,是人类教育史上的一个重要阶段。

2、制度化教育

主要是指正规教育,即指具有层次结构的,按年龄分级的教育制度。近代学校系统的出现,开启了制度化的新阶段。学校教育系统的形成,意味着教育制度化的形成。

中国近代制度化教育兴起的标志是清朝末年的“废科举,兴学校”,以及颁布了全国统一的教育宗旨和近代学制。中国近代系统完备的学制系统产生于1902年的《钦定学堂章程》(壬寅学制)以及1903年《奏定学堂章程》(癸卯学制)。

3、非制度化教育

推崇“教育不应再限于学校的围墙之内”库姆斯和伊里奇是其代表人。

(二)现代教育制度的发展趋势

各国的教育制度呈现出的一些共同的趋势:

1、加强学前教育并重视与小学教育的衔接

2、强制普及义务教育,延长义务教育的年限

3、普通教育与职业教育朝着互相渗透的方向发展

4、高等教育的类型日益多样化

5、学历教育和非学历教育的界限逐渐淡化

6、教育制度有利于国际交流

第二节教育学的发展

教育学是一门以教育现象、教育问题为研究对象,探索教育规律的科学。其任务在于揭示教育的规律。它不同于教育方针、政策,也不同于教育经验的汇编。教育学可以深化人们对教育的认识,更新人们的教育观念,并万为教育的发展和改变提供依据,为提高教育管理水平和教学水平提供理论选择与指导。

教育方针正常是人们根据一定的需要而制定出来的。它是人们主观意志的体现。作为一种正确的教育方针政策,它反映了教育的客观规律,却不能替代教育规律。

一、历史上的教学思想

(一)中国古代

1、孔子与教育

孔子的教育思想主要体现在《论语》:“性相近也,习相远也。”“有教无类”,创办私学。

孔子的学说以“仁”为核心最高道德标准,主张“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孔子的教学纲领是“博学于文,约之以礼”基本科目是诗、书、礼、易、乐、春秋。其教学思想强调先天差异,但更强调“学而知之”,在教学方法上重视因材施教。因材施教的基本方法是“不愤不启,不悱不发。”孔子强调学与思相结合“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

则殆”

2、先秦教育

墨翟:以“兼爱非攻”为教,“亲知”“闻知”和“说知”三种途径。

道家:核心思想是“无为”,主张“弃圣绝智”“弃仁绝义”。还主张回归自然,“复归”人的自然本性,一切顺其自然。

3、战国后期的教育

《礼记》中的《学记》从正反两方面总结了儒家的教育理论和经验,系统地阐发了教育的作用和任务,教育、教学的制度、原则和方法,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师生关系和同学关系等,是罕见的世界教育思想遗产。

《学记》中提出“化民成俗,其比由学”、“建国君民,教学为先”“师严然后道尊”“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后有居学”“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学不邋等”(循序渐进)

4、汉代教育

(二)西方古代的教育思想

苏格拉底:分三步即苏格拉底讽刺、定义、助产术

柏拉图:《理想国》教育的目的就是让人从现实世界走向“理念世界”

亚里士多德:《政治学》

文艺复兴后的教育思想:维多里诺,伊拉斯谟,拉伯雷,蒙田

二、教育学与规范教育学的建立与变革

(一)教育学科的建立

1、夸美纽斯

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萌芽于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同时又是一步系统完备的教育学专著。

它首先强调教育的自然性;其次是说教育要遵循人的自然法则;做好是说要进行把广泛的自然知识传授给普通人的“泛智教育”,而不是强调宗教就。

夸从理论上概括欧洲文艺复兴以来的教育经验,研究了新兴资产阶级在教育上提出的新问题,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

2、卢梭

代表作《爱弥儿》,让儿童顺其自然的发展才是好的教育,这是其自然主义思想。另外还有康德,康认为人的所有自然禀赋都有待于发展,“人是唯一需要教育的动物”,教育学作为一门学科最早在大学讲授,最早始于康德。

3、裴斯泰洛奇

他认为教育的目的在于按照自然的法则全面地和谐地发展儿童的一切天赋力量。主张教育要遵循自然,教育者对儿童施加的影响,必须和儿童的本性一致;教育应该是有机的,应做到德育、智育和体育的一体化。

4、洛克

英国哲学家,主张国家教育的思想与民主的教育思想,包括白板说和绅士教育两个方面。(二)规范教育学的建立

1、德国教育学家赫尔巴特的《普通教育学》的面世,标志着教育学作为一门规范的、

独立的学科正式诞生。对后世影响最大最明确地构建教育学体系的是赫尔巴特,其另一部代表作是《教育学讲授纲要》。他第一个提出要使教育学成为科学,并认为应以伦理学和心理学为教育的理论基础。其贡献在于把教学理论建立在心理学的基础上,把道德教育理论建立在伦理学基础上,奠定了科学教育学的基础。

在教学上,他强调教学必须唤起学生心中已有的概念;认为多方面的教育应该是统一而完整的;强调系统知识的传授,强调课堂教学的作用,强调教材的重要性,强调教师的中心地位,形成了传统教育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的特点。

2、美国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是20世纪初实用主义教育学的代表人物和作品。

主张教育为现实生活服务,教育即生活。强调教法和教材的统一、目的与活动的统一,主张“从做中学”在问题中学习。认为教学的任务不仅在于教给学生科学的结论,更重要的是要促进并激发学生的思维,使他们掌握发现真理、解决问题的科学方法;强调儿童在教育中的中心地位;试图把“民主”和“科学试验方法”“进化论”等联系起来,探讨他们的

教育意义。

三、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一)马克思主义的诞生和全世界的传播,是近世纪人类思想上最重要的事件

(二)1939年苏联教育理论家凯洛夫明确提出了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指导编写《教育学》的目标

(三)社会的发展,文化的交流使得教育学越来越呈现出多元化格局

第三节教育学的价值及学习意义

一、教育学价值

(一)反思日常教育经验

(二)科学解释教育

(三)沟通教育理论和实践

二、学习的意义

1、通过教育学的学习,可以使我们了解教育的规律,树立正确的教育观点,掌握一定的教育理论的知识和科学的教育方法,从而提高工作的自觉性,避免工作中的盲目性,增加对教育工作的兴趣,提高对人民教育事业的热爱,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做出更大的贡献。

2、我国教育学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着重研究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教育,批判地继承教育学遗产,吸取当代外国的有益的教育经验,阐明教育的普遍规律和我国社会主义教育的特殊规律及其原则、内容、方法,用以指导我国社会主义的教育实践,为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

第二章教育与社会的发展

第一节教育与政治经济制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教育的制约

(一)政治经济制度决定教育的领导权

(二)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受教育的权利

(三)政治经济制度决定着教育目的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政治经济制度

二.教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

(一)教育为政治经济制度培养所需要的人才

(二)教育是一种影响政治经济的舆论力量

(三)教育可以促进民主

第二节教育与生产力

一、生产力对教育的决定作用

(一)生产力水平决定教育的规模和速度

(二)生产力水平制约着教育结构的变化

(三)生产力水平发展水平制约着教育的内容和方法

(四)教育相对独立于生产力的发展水平

二、教育对生产力的促进作用

(一)教育对生产力有促进作用

(二)人力资源理论

第三节教育与科学技术

一科学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一)科学技术能改变教育者的观念

(二)科学技术能影响受教育者的数量和教育质量

(三)科学技术能够影响教育的内容方法和手段

二教育对科学技术发展的作用

(一)教育能完成科学知识的再生产

(二)教育推进科学的体制化

(三)教育具有科学研究的功能

(四)教育具有推进科学技术研究的功能

三、信息技术与教育

(一)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二)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观念

(三)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教育的第三次飞跃提供了平台

第四节教育与文化

一、教育与文化是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一)教育是一种特殊的文化现象

(二)教育和文化的相互依存、相互制约的关系

二、学校文化

(一)学校文化的特性

1、学校文化是一种组织文化

2、学校文化是一种整合性较强的文化

3、学校文化以传递文化传统为己任

4、校园文化——学校文化的缩影

三、学生文化

(一)学生文化的成因:学生个人的身心特征;同伴群体的影响;师生的交互作用;

家庭社会经济地位;社区的影响

(二)特征:过渡性;非正式性;多样性;互补性

第五节教育与可持续发展

一、教育与人口:教育与人口数量、质量、结构

二、教育与环境

第三章教育与个人的发展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概念

(一)概念:指作为复杂整体的个体在从生命开始到生命结束的全部过程中,不断发生的变化过程,特别是指个体的身心特点向积极的方面变化的过程。

(二)特殊性

1、个体的身心发展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实现的

2、具有能动性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动因

1、内法论

2、外砾论

3、多因素相互作用论

三、一般规律:顺序性,阶段性,不平衡性,互补性,个别差异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遗传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遗传:是指从上代继承下来的解剖生理上的特点,如机体的结构、形态、感官和神经系统的特点等,也叫遗传素质。

(二)遗传的意义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前提

2、遗传素质的差异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3、不能夸大遗传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二、成熟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概念:在教育学中,成熟是指儿童个体生长发育的一种状况,指个体的生理和心理机能与能力都达到比较完备的阶段。其标志是生理方面具有生殖能力;心理方面具有独立自主的自我意识。

(二)意义:个体的器官随年龄的增长而发展;人的闲谈素质在发展过程中逐步成熟;人的机体的成熟程度为一定阶段身心特点的出现提供了可能;成熟在高级心理活动中起到作用三、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一)、环境的概念

环境泛指个体生活其中,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一切外部因素。按一定的标准,可以对环境进行不同的划分:按照环境性质分为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按环境的范围分为大环境和小环境(对人的影响更直接)

(二)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

1、为个体的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包括机遇、条件和对象

2、环境对个体发展的影响有积极和消极自分

3、人在接受环境影响和作用时,也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四、学校教育对个体发展的特殊功能

1、学校教育按社会对个体的基本要求对个体发展的方向与方面作出社会性规范。

2、学校教育具有加速个体发展的功能。

3、学校教育,尤其是基础教育对个体发展的影响不仅具有即时的价值,还具有延时的价值。

五、个体发展中主观能动性的巨大作用

主观能动性,是促进个体发展从潜在可能状态转向现实状态的决定性因素。

第三节教育对人类地位的提升

一、教育对人的价值的发现

所谓人的价值,是指人在世界中的地位得到肯定,人的作用得到发挥,人的尊严得到保证和尊重。教育有责任不断提高人们对自身价值的认识,提高人们对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关系的认识;充分认识人的生命价值、人的主体地位和人的尊严。

二、教育对人的潜能的发掘

潜能是人区别于动物的重要标志,是能够把未成熟的人培养成成熟的人、把平凡的人培养成出色的人的可能性或前提条件。“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人的潜能必须通过教育、学习才能充分发掘。

三、教育对人的力量的发挥

人的力量是人的身体力量与精神力量的综合,人的根本力量在于精神力量,这也是人与动物的根本差别。①它能创造和使用工具以增强人自身的生存能力②它能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以实现和满足人的各种需要。③它能认识自己和改造自己,以发展和完善人自身。四、教育对人的个性发展的作用

个性也称为人格,是指个体稳定的心理特征,具有整体性与独特性。个性又是人的共同性与差别性在每个个体身上的具体统一。

发展个性是要要在人的共同性的基础上,充分把人的差别性表现出来,从而使每个人具有自主性和独特性,实现生命的个体价值与社会价值。发展个性是教育的理想,进行个性教育是教育的本质和真谛。

第四节普通中等教育促进青少年的特殊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与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少年期的年龄特征

13、14---16、17岁属个体发展中的少年期。身体状况的剧变,内心世界的发现,自我意识的觉醒,独立精神的加强,是少年期表现出的总体性的阶段特征,

(二)初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初中阶段的主要任务包括:对少年独立的要求给予尊重、支持和引导,丰富少年的内心世界,使之形成正确的自我意识和理想自我。①在身体发展方面,要进行保健和青春期教育,让少年懂得青春期生理变化的必然性和意义。

②在认知方面,应重视抽象思维和概括能力的培养。

③在情感方面,应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理想和深刻的情感体验。

④在自我教育能力方面,应帮助学生形成较正确的自我认识,使学生掌握评价自我的多维标准。这一阶段是培养初中生自我认识能力的起始阶段。

三、青年的年龄特征与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一)青年期的年龄特征

青年期是个体身心发展逐步走向成熟的时期,这一时期成为人生最富有浪漫情调和锐气是时期,也是人生的定向时期,个性的定型时期以及个体从准备投入社会生活向正式投入社会生活转变的时期。

(二)高中教育的个体发展任务

帮助青年正确认识和处理个人和社会的关系,使学生学会对今后的人生道路做出正确的自主选择,为此要解决认识问题和价值问题。认识方面高中生易出现过分欣赏自我和苛求社会;心理失衡。价值观上,存在两种极端表现:一种是以个人利益为中心,只求生

存适应,缺乏社会责任感;另一种是看不到自己的独特价值,只求生存适应,不求发展创造。

第四章教育目的

第一节教育目的的概念。意义和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和意义

(一)概念:教育目的就是指社会对教育所要造就的社会个体的质量规格的总的设想或规定。

广义的:是指人们对受教育者的期望,即人们希望受教育者通过教育在身心诸方面发生什么样的变化,或者产生怎样的结果。广义的教育目的范围有:国家和社会的教育机构、学生的家长和亲友、学校的教师等,对新一代寄于的期望。

狭义的:教育目的的国家对把受教育者培养成为什么样人才总的要求。因此教育目的对所有的学校具有指导意义。教育目的的核心是学校的培养目标和培养规格。

(二)教育目的的意义和作用

1、教育目的的意义

教育目的是整个工作的核心,是一切教育工作的出发点和归宿,也是制定教育目标,确定教育内容、选择教育方法和评价教育效果的根本依据,它贯穿于教育活动的全过程。教育目的具有指导意义。

2教育目的的作用

教育目的是教育的根本性问题,对一切教育工作具有指导意义。主要作用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导向作用;激励作用;评价作用。

二、教育目的的层次结构

(一)教育目的的基本层次:国家的教育目的: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教师的教学目标

(二)各级各类学校的培养目标

1、目标的确立:根据各级各类学校任务确定的对所培养的人的特殊要求,称为培养目

标。它是由特定社会领域和特定社会层次的需要决定的;因受教育对象所处的学校类型、级别而变化。

2、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普遍与特殊的关系。教育目的是针对所有受教育

者提出的而培养目标是针对特定多见于对象提出的。

(三)教师的教学目标

1、教学目标是教育者在教育教学过程中,在完成某一阶段(如一节课一个单元或一个学

期)工作时,希望受教育者达到的要求或产生的变化结果。

2、目标、目的和培养目标之间的关系

教学目标与教育目的、培养目标之间是具体与抽象的关系。教育目的反映的是对人才培养规格总的、普遍的、一般的要求,培养目标则显得较为具体,且具有一定的针对性和现实的可行性,而课程与教学目标则更为具体,最能在实践层面上进行操作和实施。目的与目标根本不同,目标是可以测量的,但目的是不能测量的。

第二节制定教育目的的基本依据

一、受制于特定的社会政治、经济、文化背景

教育的目的的本质是要培养社会所需要的人。不同的社会制度、经济条件、文化背景,教育所培养的人也会有不同的发展目标。

(一)不同的社会发展阶段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二)不同的社会制度有不同的教育目的

(三)不同国家的文化背景下教育培养的人也各具特色

教育目的是社会需求的集中反映,是教育性质的集中体现。它反映了社会政治和社会生产的需求,体现了教育的历史性、阶级性。

二,依据人自身发展的需要

对受教育者特点的认识是提出教育目的的必要条件。

三、体现了人们的教育理想

教育目的是教育者在观念上预先建立的关于未来新人的主观形象,所以是一种理想。具有主观性,是存在于人脑中的一种观念形态的东西。

四、我国教育目的建立在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础之上

这一学说是建立在历史唯物主义和剩余价值学说的理论基础之上。马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的基本理论有如下要点:1、人的全面发展是相对于人的片面发展而言的,全面发展的人是精神和身体、个体性和社会性得到普遍。充分而自由发展的。2、人的发展取决于社会条件。3、从历史发展的进程来看。人的发展受到社会分工的制约。4、现代大工业生产的高度发展必将对人类提出全面发展的要求,并提供全面发展的可能性。5、马预言,人类的全面发展只有在共产主义社会才能得以实现。6、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

第三节我国的教育目的

一、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现阶段我国的教育目的及基本精神:1999年《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提出教育要“以培养学生的创作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造就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德智体美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建设者和接班人”。基本精神是:1、要求培养的是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因此要坚持政治思想、道德素质月科学文化知识能力的统一。2、要求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全面发展,这就需要坚持脑力与体力两方面的和谐发展。3、适应时代要求,强调学生个性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创造精神和实践能力。

二、基础教育的任务和培养目标

(一)基础教育的性质与任务

性质:基础性

任务:培养全体学生的基本素质,为他们学习做人和进一步接受专业(职业)教育打好基础,为提高全民族素质打好基础。

基础教育具有基础性、全面性和全体性的特点。义务教育的程度和质量的高低,是民族素质高低的重要标志。

(二)培养目标:使儿童少年在品德、智力、体质等方面全面发展,为提高全民族的素质,培养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社会主义建设人才奠定基础。

三、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一)素质教育是面向全体学生的教育

(二)素质教育是提倡全面发展的教育

德育: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

智育:是授予学生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智力和与学习有关的非认知因素的教育。

体育:是授予学生关于健康的知识、技能,发展他们的体力,增强他们的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培养参加体育活动的需要和习惯。增强其意志力的教育。

美育:是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教育。

劳动技术教育:是引导学生掌握基本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形成劳动观点和习惯的教育。(三)素质教育是鼓励学生个性发展的教育

(四)素质教育是以培养创新精神为重点的教育

创新能力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一个没有创新能力的民族,难以屹立于世界前列。在知识经济时代,培养具有创新精神和能力的新一代人才是素质教育的核心。

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

2、创新精神与创新能力相辅相成。

3、重视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与传统教育的根本区别之所在。

第五章师生关系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一)学生是处于人生阶段身心发展最迅速的人

1、学生具有发展教的可能性与可塑性

2、学生发展的可能性与可塑性转变现实的条件是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没有活

动,没有个体与环境的相互作用,也就没有个体的发展。

(二)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具有能动性的教育对象

二、学生的社会地位

(一)学生的身份和法律地位

学生是独立的社会个体,有独立的法律地位。只有正确认识学生的身份,尊重学生的权利,才能科学地教育和管理学生。1、学生的身份

中小学生身份的定位从三个层面进行:第一个层面,中小学生是国家公民;第二,是未成年的公民;第三,是接受教育的未成年公民。

2学生的法律地位

作为未成年公民,学生享有未成年公民所享有的一切权利,日益身心健康权、隐私权、受教育权、作为希望在记忆过程中,学生享有受教育的平等权,公正评价权,物质帮助权等,这些权利必须受到特别的保护,教师不能英文教育职责的履行而侵害学生的权利。

(二)学生的权利

1、人身权

是公民权利中最基本最重要内涵最为丰富飞一项权利。国家除了对学生的人身权进行一般的保护,还对未成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权、人身自由权、人格尊严权、隐私权、名誉权、荣誉权等进行维护。

2、受教育权:是学生最主要的权利。

(三)学生的义务

1、遵守法律、法规。

2、遵守学生行为规范,尊敬师长,养成良好的思想品德和行为习惯。

3、努力学习。完成规定的学习任务。

4、遵守所在学校或者其他教育管理机构的管理制度。

三、我国中学生发展的时代特点

(一)生理成熟期提前

(二)学习目的多元化、实用化

(三)价值观念多元化,具有较高的职业理想和务实的人生观

(四)自我意思增强,具有一定的社会交往能力

(五)心理问题和行为问题增多。

中学生常见的心理问题有:学习方面的困扰,包括学习方法的烦恼、学习压力过大、考试焦虑、学习挫折、记忆力衰退、神经衰弱等;人际关系方面的问题;青春期生理心理困扰;人生发展中的烦恼。

问题行为有:迷恋电视、网络成瘾、逃学、离家出走、欺侮同伴、吸烟、饮酒、吸毒及滥用药物、盲目追星、早恋等。

第二节教师与教师职业素养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与角色

(一)教师职业的性质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规定教师是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专业人员,承担教书育人,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提高全民族素质的使命。这一界定包括两方面的内容:1、教师职业是一种专门职业,教师是专业人员。2、教师是教育者,教师职业是促进个体社会化的职业。

(二)教师的职业角色

教师职业是最大特点在于职业角色的多样化。教师的职业角色是指教师在教育系统内的身份、地位、职责及相应的行为模式。其内退主要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传道者角色,授业、解惑者角色,示范者角色(学生具有向师性的特点),管理者角色,朋友角色,研究者角色。

二、教师职业素养、

一名教师是否具有从事教师的职业条件,根本上还在于教师是专业素养。

(一)学科专业素养

教师的学科专业素养是教师胜任教学工作的基础性要求,是有别于其他专业人员学习同样

学科的要求。教师是学科专业素养包括以下几个方面:

1、精通所教学学科的基础知识和技能

2、了解与该学科相关的知识

3、了解该学科的发展脉络

4了解该学科领域的思维方式和方法论

(二)道德素养

教师的道德是一种职业道德,是社对教师提出地一种特殊的道德要求,包括:1、热爱教育工作(基本要求,也是搞好教育工作的基本前提);

2、热爱学生:是教师应尽的职责,它既是教师道德的核心,也是教师高尚道德素养的表现首先要理智地爱,不溺爱、不偏爱;其次要无死地爱,对学生一视同仁,不厚此薄彼;再次,爱与要求要相结合、

3、自身的道德素养:教师劳动的示范性,要求教师在思想、品德、作风、治学等方面严格要求自己,以身作则。

(三)教育专业素养

1、具有先进的教育理念

教育理念是教师在对教育本职工作理解的基础上形成的关于教育的观念和理性信念。有:教师要具有热爱学生,愿意从事教育工作的信念;有建立起正确的教育观和学生观;要不断学习新的教育理念。

2、具有良好的教育能力

教育能力是指教师完成一定的教育教学活动的本领,具体表现为完成一定教育教学活动的方式方法和效率。要求教师的语言首先要求准确、明确、有逻辑性;其次要求富有感情有感染力。再次是要求富有个性,能体现出教师的特有的风采。

3、具有一定的研究能力

4、掌握科学、有效、灵活的教育方法和教学艺术

三、教师自身素养的提高

(一)教师自身素养提高的意义

教师素养不仅直接关系着教师本人是否能适应时代的需要,而且也关系到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成败和民族素质的优劣。

(二)途径和方法:在职学习;脱产进修;同行切磋。

第三节良好的师生关系

师生关系是指学生和教师教学活动中结成的相互关系,包括彼此所处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对待的态度。师生关系是教育过程中最基本、最重要的人际关系。师生关系的好坏直接影响教育的效果,所以,能否处理好师生关系就成为教育成败的一个而关键。

一、对师生关系的多重理解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构成授受关系

1、从教育内容的角度看,教师是传授者,学生的接受者;教师的知识丰富,拥有较多的社会生活经验。

2、学生主体性的形成,既是教育的目的。也是教育成功的条件。

3、对学生指导、引导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自主发展。

(二)师生在人格上民主平等的关系

1、学生作为一个独立的社会个体,在人格上与教师是平等的。

2、真正民主的师生关系,是一种朋友式的友好帮助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相互促进的关系

1、师生关系从本质上是一种人---人关系

2、教师对学生的影响不仅仅是知识上、智力上的,更是思想上、人格上的

二、师生关系的本质特点

(一)师生关系的社会制约性

师生关系属于社会关系的一部分,必然受到社会发展的制约,不同是社会制度具有不同性质的师生关系。民主合作式是师生关系,是人与人之间民主平等、团结互助的关系的反映。(二)新型师生关系的特点

1、爱生尊师,相互配合

2、民主平主,和谐亲密

3、共享共创,教学相长

三、影响师生关系的因素

既有主观方面,也有客观方面;既有教育内部,也有教育外部;既有直接的,也有间接的。(一)教师方面

1、教师对学生的态度。学生受教师的评价影响很大。

2、教师的领导方式。教师的领导方式有专制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种。

3、教师的智慧。

4、教师的人格因素。

(二)学生方面:学生受师生关系影响的主要因素就是学生对教师的认识。

(三)环境方面:影响师生关系的环境主要是学校的人际关系和课堂的组织环境。

四、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

(一)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要求

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对教师的基本要求就是:

1、树立新型的师生观

2、建立教师威信

3、善于同叙学生交往

4、发扬教育民主

(二)途径:通过课堂教学活动;通过课外活动;通过校外活动。

(三)良好师生关系建立的方法:转变学生角色,转变教师角色,树立科学的学生观。

第六章课程

第一节课程概述

课程是教育的基础,它是实现教育目的和目标的手段或工具。课程理论是教育科学体系中的重要分支。课程改革是教育改革的核心,课程研究与教学研究同样重要。

一、课程的一般概念

“课程”,指课业及其进程。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学家斯宾塞,作为教育科学重要的倡导者,他把课程接受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成。

广义的课程:是指学生在校期间所学内容的总和及进程安排

狭义的课程:特质一门科学。

学科是根据教学目的而划分飞教学内容的各门科学。

教材是各门学科的具体内容。

我们所研究的课程是广义的,是各级各类学习为思想培养目标而规定的学习科目及其进程的总和。1、是某一类学校中所要进行的德智体美全部教育内容的总和。2、不仅包括各门学科、课内教学,也包括课外活动、家庭作业和社会实践活动。3、课程兼有计划、途径、标准的含义。

在我国,课程具体表现为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学科课程标准)和教科书。

二、课程的内容

课程内容是达到课程目标的手段。构成要素包括:课程标准、教材、教师用书、练习册等。(一)课标

课程标准是由国家或地方教育主管部门颁布的规定学校课程的培养目标和对各学科教学作纲要性的规定的指导性文件。课标发挥着“组织者”作用,可以确保不同的教师有效地、连贯地、目标一致地开展教学工作。同时还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好和评价课程的基础。

1、总纲:是关于一定学校课程的总体设计,是课标的核心部分,它的正确制定对于分科标准的正确设计具有决定作用。包括指导思想、培养规格、课程设置、学时分配、课程模式、考试制度、课程实施的要求和课程评价的部署。

2、分科课程标准:说明部分,本文部分,实施学科课程标准的要求

(二)教材

教材又称为课本或教科书,它是依据课程标准和学生的接受能力编写的系统反映学科内容的教学用书。教材编写的改革体现出多样化特征。1、教材编写的内容呈现时代特征2、教材编写形式发生较大的改变3、教材编写正在由“教程”式向“学程”式发展。

三、课程的类型

(一)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二)综合课程与核心课程

(三)国家课程和校本课程

(四)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四、制约课程的主要因素

一定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及提供的可能;一定时代人类文化及科学技术发展水平;学生的年龄特征、知识、能力基础及其可接受性;课程设置者的教育理念;不同地区的课程设置的历史传统

第二节课程实施

一、课程实施的概念

课程实施:是指把课程计划付诸实践的过程,它是达到预期的课程目标的基本途径,只有通过课程实施,才能实现就目标。

二、课程实施的结构

课程实施作为一个动态的序列化的实践过程,具有一定的运行结构。在课程实施中,至少要考虑七个方面的问题:

(一)安排课程表

遵循的原则:整体性原则、迁移性原则、生理适应性原则

(二)分析教学任务

教学任务主要包括三个方面:学生所需要掌握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学生所要形成和发展的智力、能力和体力;学生做要养成的情感、态度、品德和个性心理品质。

(三)研究学生的学习特点

学生的学习特点主要体现在:独特性、稳定性。发展性、灵活性。

影响学生学习特点的因素:

1、基础因素:包括学生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水平、智能结构和心理品质、个性特征等。

2、内部因素:学习经验、方法以及学习动机和学习的积极性、

3、外部因素:学习内容,教师教学风格,社会传统、时代要求和教育环境等、

(四)选择并确定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指在一定的教学思想或理论指导下,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实现预期的课程目标所形成的相对稳定、系统化的教学活动的基本范式。

(五)规范教学单元和课

教学单元通常是指某门课程的教材内容中的一个比较完整的部分。课是教学单元的组成部分,所要解决的是课堂教学活动如何安排的问题。

(六)组织教学活动:是课程计划实施的展开过程。

(七)评价教学活动的过程与结果

第七章教学(上)

第一节教学的意义和任务

一、教学的概念

教学:是教育目的规范下的、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共同组成的一种活动。是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途径。

(一)教学以培养全面发展的人为根本目的

(二)教学由教与学两方面活动组成

(三)教学具有多种形态,是共性与多样性的统一。教学作为学校进行全面发展教育的一个基本途径。具有课内、课外、班级、小组、个别化等多种形态。

二、教学的意义

教学不仅是实现智育的主要途径,也是德育、体育、美育的基本途径。就现在学校教育系统中处于中心地位。教学的主要作用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教学是社会经验得以再生产的一种主要手段

(二)教学为个人全面发展提供科学的基础和实践

教学的作用直接地、具体地表现为对个体发展的影响:首先,它使个体的认识突破时空局限及个体直接经验的局限。其次,使个体的身心发展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在以个统一的

过程中实现德智体美诸方面的和谐发展。

(三)教学是学校教育的基本途径,学校工作必以教学为主

教学是学校工作的中心工作,学校工作必以教学为主,并和其他形式结合。在内容上以学书本知识为主,在组织形式上以课堂教学为主,建立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全面提高学校教育的质量。

三、教学的一般任务

(一)传授系统的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教学的首要任务是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基本知识是指形成各门科学的基本事实、相应的基本概念、原理和公式及其系统。基本技能则是指各门学科中最主要最常用的技能。

教学的重要任务是将贮存在书本或其他的信息载体中的物化知识作为学生认识的客体,经过有指导的学习活动,将人类总体的知识转化为学生个体的内在知识结构。

(二)发展学生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三)培养社会主义品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界观基础

(四)关注学生个性的发展

个性是一个人的意识倾向和稳定而独特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五)教会学生学习,培养自学能力

第二节课堂教学概述

一、课堂教学概述

课堂教学是把年龄和知识程度大致相同的学生,编成固定的班级,教师按照各门学科的教学大纲规定的内容,组织教材和选择适当的教育方法,按照课程表规定的时间,向全班学生进行授课的教学组织形式。

(二)课堂教学类型:单一课、综合课、新授课、复习课、实践课、活动课。

第三节教学过程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的特点,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理论与本质

(一)教学过程的理论

教学过程的理论是教学的基本理论,是组织教学活动的理论依据。

孔子:学习是学思行的统一过程(最早)《礼记中庸》“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古罗马的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提出了“模仿、理论练习”三个循序渐进的学习过程理论。

17世纪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一切知识都从感官的知觉开始的”,主张把教学建立在感觉活动的基础之上。19世纪德国的赫尔巴特19世纪的杜威20世纪前苏联教育学家凯洛夫(二)教学过程的本质(是一种认识过程)

1、教学过程主要是一种认识活动

2、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

其特殊性主要表现在:间接性、交往性、教育性、有领导的认识

二、教学过程的基本特点

(一)间接经验和直接经验相结合

1、学生以学习间接经验为主

2、学生学习间接经验要以直接经验为基础

(二)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

掌握知识是发展智力的基础;智力发展是掌握知识的重要条件;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互转化的内在机智。

(三)教学过程中知情意的统一

(四)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能动性结合

教学过程中教师起主导作用;教学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建力合作、友爱、民主、平等的师生交往关系

三、教学过程的结构

(一)引起学习动机

(二)引导学生领会知识

(三)巩固知识

(四)引导和组织学生运用知识

(五)检查知识

四、教学事项

引起学生注意;提示教学目标;唤起先前经验;呈现教学内容;提供学习指导;展现学习行为;适时给予指导;评定学习结果;加强记忆与学习迁移

第四节教学原则方法及媒体

一、教学原则

(一)教学原则概述

1、概念:是根据一定的教学目标和对基础过程规律的认识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原则。是人们从教学实践中总结出来的。

2、教学原则与教学规律的区别:教学规律是教与学内部矛盾运动的客观规律,人们只能去发现它,掌握它,但不能制造它;而教学原则是人们在认知教学规律的基础上制定的一些教学大家基本准则,它反映教学规律。人们对教学规律的不断发现和掌握,才会使人所制定的教学原则不断发展好完善。

(二)我国中学教学原则及运用

1、直观性原则

是指在教学中要通过学生观察所学事物或教师语言的形象描述,引导学生形成关于所学事物、过程的清晰表象,丰富他们的感性知识,从而使他们能够正确理解书本知识和发展认识能力。其基本要求是:(1)正确选择直观教具和现代化教学手段(2)直观与讲解相结合(3)重视运用语言直观

2、启发性原则

指在教学中教师要承认学生是学习的主体,注意调动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引导他们独立思考,积极探索,生动活泼地学习,自觉地掌握科学知识。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其基本要求是: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启发学生独立思考;发展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让学生动手,培养独立解决问题的能力;发扬教学民主。

3、巩固性原则

是指教学要引导学生在理解的基础上牢固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并长久地保存在记忆中,能根据需要迅速地创造出来,以利于知识技能的运用。贯彻巩固性原则的基本要求是:在理解的基础上巩固;重视组织各种复习;在扩充改组和运用知识知识中积极巩固。

4、循序渐进原则

是指教学要按照学科的逻辑系统和学生认识发展的顺序进行,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形成严密的逻辑思维能力。贯彻其的基本要求是:按教材的系统性进行教学;抓主要矛盾,解决好重点与难点的教学;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繁到简。

5、因材施教原则

是指教师要从学生的实际情况,个别差异出发,有的放矢地进行有差别地教学,使每个学生都能扬长避短,获得最佳的发展。其贯彻应遵循的要求;针对学生的特点进行有区别的教学;采取有效措施,使有才能的学生得到充分的发展。

6、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是指教学要以学习的基础知识为主导,从理论与实际的联系上去理解知识,注意运用知识去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达到学懂会用、学以致用。基本要求:书本知识的教学要注重联系实际;重视培养学生运用知识的能力;正确处理知识教学与技能训练的关系;补充必要的乡土教材。

二、教学方法

(一)概念:包括教师教的方法和学生学的方法,是教师引导学生掌握知识技能,获得身心发展而共同活动的方法,是教师为完成教学任务而采用的办法。

(二)选择与运用教学方法飞基本依据

1、教学目的和任务的要求

2、课程性质和教材特点

3、学生年龄特征

4、教学时间、设备和条件

5、教师业务水平、实际经验及个性特点

(三)运用教学方法的指导思想---提倡启发式,反对注入式

两种方式的区别:(1)外部表现不同:启发式教学以教师主导下学生活动为主;注入式以教师活动为主,学生为辅

(2)学生智力活动不同:启发式重视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想象力;注入式以学生听记为主,很少思维活动。

(3)理论依据不同:启发式以唯物辩证主义为主基础,学生的认识活动是主观能动的反映,教师是变化的条件,学生是变化的依据;注入式以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为指导思想,只强调外因,忽视或排斥了内因的作用。

(四)我国中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讲授法、谈话法、讨论法、演示法、练习法、实验法

(五)教学方法的选择与设计

1、依据教学目标任务进度和时间;

2、依据教学内容、学生学习特点和教师的个性特点

3、依据教学条件

(六)运用教学方法的要求:提倡启发式,坚持联系实际;教学有法,但无定法,贵在得法

(七)教学方法的改革与发展趋势

1、趋势:教学方法多样化;;重视指导学生如何独立探索,把教法与学法辩证地统一起来;注重于发展学生的智力能力和创造力,并将学生的外部活动和内部活动同时重视起来;现代化教学手段广泛运用于教学。

三、教学媒体

1、含义:是指在教学中教师运用的向学生运载传递信息的工具。

2、类型:非投影视觉辅助;投影视觉辅助;听觉辅助;视听辅助

3、原则:

4、戴尔的经验锥形

5、两大特点:它作为传递经验的物质手段,必须具有一定的物质形式;教学媒体本身不是经验或信息本身。

第八章教学的(下)

第一节教学的组织形式

教学的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其组织形式有:

一、个别教学制

二、班级授课制

是一种集体教学形式,它把一定数量的学生按年龄与知识程度编成固定的班级,根据周课表和作息时间表,安排教师有计划地向全班学生集体授课。

(一)产生与发现:16世纪在欧洲经济发达的地区,出现了萌芽;1632年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出版《大教学论》为其奠定了理论基础。19世纪中其成为西方教学的主要形式。我国最早采用班级授课制是在清政府1862年设于北京的京师同文馆。

(二)主要优缺点

优点:1、有利于经济有效地、大面积地高效率地培养人才。

2、有利于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

3、有利于发挥班集体的教学作用。

缺点:强调书本知识的学习,容易产生理路与实际的脱节;强调教学过程的标准、同步、统一,难以完全适应学生的个别差异,不利于因材施教。

三、分组教学制

19世纪末20年代初,在一些国家出现。所谓分组教学就是按学生的能力或学习成绩把他们分成水平不同的组进行教学。可分为两类:外部分组和内部分组。

四、教学设计与道尔顿制

第二节教学策略

一、概念:是指在教学目标确定以后,根据已定的教学任务和学生的特征,有针对地选择与组合有关的教学内容、教学组织形式、教学方法和技术,以便形成具有效率意义的特定的教学方案。

二、基本特征:综合性、可操作性、灵活性

三、主要类型

根据教学策略的构成因素可将其分为内容形、形式型、方法型和综合型四种。

四、教学策略的制定、选择与运用

(一)制定、选择与运用的依据与要求

1、制定和选择的依据:第一,根据教学的具体目标与任务;第二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第三,依据学生的实际情况;第四,依据教师本身的素养;第五,依据教学时间和效率的要求。

2、运用的要求:第一,要树立正确的教学指导思想;第二,要树立整体的观点;第三,要坚持以学生的主动自主学习为主;第四,要寻求教学策略的多样化配合和变通运用。(二)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

1、含义:指导教学以学习成绩为中心,在教师的指导下使用结构化的有序材料的课堂教学。它是一种以教师为主导的教学策略,适用于团体教学。

2、指导教学的操作步骤

说明教学目标;呈现教学内容;监控学生表现;及时向学生提供学习方面的反馈。

3、指导教学包括的活动:复习和检查、呈现新材料、提供有指导的学习、提供反馈和纠正、提供有效的练习、每周或每月地复习。

(三)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策略

1、发现教学

2、情境教学

3、合作学习

(四)个别化教学策略

1、个别化教学的含义及所包含的环节

(1)含义个别化教学是指让学生以自己的水平和速度进行学习的一种教学策略。

(2)环节:

2、几种经典的个别化教学策略:程序教学、计算机辅助教学、掌握学习、

第三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般包括备课、上课、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课外辅导与答疑、学习成绩的检查与评定五个环节。

一、备课

所谓备课就是根据课程标准的要求,结合学生的具体实际,对上课进行计划安排和设计准备的工作。备好课是上好课乃至做好整个教学工作的基础。

(一)三个转化

在备课过程中,教师要实现三个转化:

1、熟悉教材,把教材中的知识转化为教师自己的知识

2、钻研课程标准和教材,掌握教学目的、要求和重点,并转化为教师教学活动的指导思想。

3、研究教学目的、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的内在联系,找到使教学内容适应学生接受能力,促进学生智力发展,实现教学目的的途径,并转化为教师所掌握的方法。

(二)三项工作:钻研教材;了解学生;选择教学方法

(三)三种教学计划:写好学期(或学年)的教学进度计划

;写好课题(单元)教学计划;写好课时教学计划(教案)

二、上课

是整个教学工作的中心环节。上课是教师按照课程标准的要求,根据教科书的内容,向学生系统地传播科学文化知识,发展学生的智力和能力,增强学生的体质,对学生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一个有计划有组织有领导的活动过程。上课的基本要求是:

(一)教学目的明确(二)教学内容正确(三)教学方法得当(四)教学组织严密(五)教学语言清晰(六)双边活动积极

三、课外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应注意的问题:作业的内容;作业的质和量;对作业的要求

四、课外辅导和答疑

五、学生成绩的检查和评定

第九章中学德育

第一节中学德育的意义、目标和内容

一、德育的概念:德育是教育者依据特定的社会要求和德育规律,对受教育者实施有目的的有计划的影响,培养他们特定的政治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活动。

二、中学德育的意义

(一)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

(二)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

(三)是实现教育目标的条件和保证

三、中学德育目标

(一)德育目标的概念: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

制定德育目标的主要依据是:(1)时代与社会发展的需要(2)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3)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4)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心理特征

(二)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的总要求

(三)初中阶段德育目标的要求

1、思想政治方面的要求:热爱祖国、热爱家乡、关心家乡建设;有民族自豪感、自尊心……

2、道德行为方面:尊重、关心他人,爱护、帮助他人。热爱班级和学校集体,爱护集体荣誉。积极参加劳动,初步养成劳动习惯和生活自理能力,养成自觉遵守社会公德的良好品质。

3、个性心理素质和能力方面的要求:养成诚实正直、积极向上、自尊自强的品质具有初步的分辨是非等能力。

(四)高中阶段的德育目标的要求

四、中学德育内容

包括:爱国主义教育、集体主义教育、劳动教育、民主与法制和纪律教育、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理想教育、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第二节中学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是教育者和受教育者双方借助于德育内容和方法,进行施教传道和受教修养的统一活动过程,的促进受教育者道德认识、道德情感、道德意志和道德行为发展的过程,是个体社会化和社会规范个体化的统一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和矛盾

结构:教育者、受教育者、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一)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

知即是道德认识,情即道德情感,意即是道德意志,行即道德行为。

(二)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

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

2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

(三)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

(四)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

第三节中学德育的原则途径和方法

一、德育原则

(一)德育原则的概念:是根据教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过程规律提出的、学校和教师进行德育工作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

(二)我国中学德育基本原则

导向性原则、疏导原则、尊重学生与严格要求相结合原则,教育的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因材施教原则。

二、德育的途径

主要有:政治课与其他学科教学,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劳动,共青团、学生会组织的活动、班主任工作

三、德育的方法

是为了达到德育目的,在德育过程中采用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

(二)方法:说服法、榜样法、锻炼法、陶冶法、表扬奖励与批评处分

(三)德育方法的选择与运用

1、选择:德育目标、内容、受教育者、德育活动的条件、各种德育方法的职能、实用范伟和使用条件

2、运用:树立联系整合系统的观点,注意方法的结合;要求学生从实际出发,积极思考,发展其道德思维,提高其道德判断能力,尊重受教育者的主体地位;认识规律,遵循德育方法选择、运用的基本准则。

第四节中学德育模式

一、认知模式

道德教育是认知模式假定人的道德判断力按照一定的阶段和顺序从低到高不断发展,道德教育的目的就在于促进儿童道德判断力的发展及其与行为的发生。认知模式是当代著名教育理论家皮亚杰提出,,后美国的科尔伯格进一步阐述,这一学说的特征有:人的本质是理性的。因此必须利用智慧达到对理解的把握,并在此基础之上构合乎理性的道德原则和道德规范;必须注重个体认知发展和社会客体的相互作用,因此,人的道德理性并非天赋或外界规则有直接灌输,而是主客体在实践过程中互动的结果;注重研究个体认知能力的发展过程,强调按道德认知能力发展的要求进行学校道德教育,选择内容和方法。

(一)理论假设

1、道德发展论

2、道德教育论

(二)围绕道德两难问题的小组讨论

(三)对认知模式的评价

二、体谅模式

形成于20世纪70年代,英国彼得·麦克费尔和他的同事所创,给理论特征有:(1)坚持性善论,主张儿童是德育的主体,德育应以儿童为中学,尊重儿童的要求。(2)坚持人具有一种天赋的的自我实现趋向,德育不是强加于人的什么,关键是人的潜能得到充分自由的发展。(3)把培养健全人格作为德育目标,把培养主动的集体的创作性的丰富飞人格作为现代德育的任务,并据此建立各自的德育理论体系。(4)大力倡导民主德育观,主张教师采用中性立场。

三、社会模仿模式

主要是美国的班杜拉创立的

四、我国学校教育新背景

(一)学校德育外部环境的新变化: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会民主政治的建设;社会文化环境的变化

(二)学校德育对象的新特点

1、思想活跃,道德取向多样化

2、求真务实,注重个人发展和现实利益

3、渴望独立,主体意识增强

(三)学校德育存在的新问题

1、德育工作与整体社会环境未能形成耦合作用。

2、当前学校德育工作本身严重脱离实际。第十章班级管理

第一节班级和班级管理

一、班级

(一)班级的概念: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

(二)班级的产生与发展

二、班级管理

(一)班级管理的概念:是教师根据一定的目的和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班级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以实现教育目标的组织活动过程。(二)功能

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提高学习效率

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班风

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

(三)班级管理的任务

1、进行思想品德教育,建设良好班集体

2、协调各科教育,提高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3、做好目标管理,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等诸方面和谐发展

4、组织学生参加生产劳动和各种社会实践活动

第二节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一、常规管理

班级常规管理是指通过制定和执行规章制度去管理班级的经常性活动。规章制度是学生在学习、工作、生活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它具有管理、控制和教育的作用。

(二)。内容

开展以班级规章制度为核心的常规管理,是班主任工作的重要内容之一。

二、平行管理

是指班主任既通过对集体的管理去间接影响个人,又通过对个体直接管理去影响集体,从而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的管理方式。

三、民主管理

是指班级成员在服从班集体的正确决定和承担责任的前提下,参与班级管理的一种管理方式。

(二)要求:一是组织全体学生参加班级全程管理,二是间班级民主管理制度。

四、目标管理

是指班主任与学生共同确定班集体总体目标,然后转化为小组目标和个人目标,使其与班级总体目标融为一体,形成目标体现,以此推进班集体管理活动、实现班级目标的管理方法。由美国的德鲁克提出,其理论核心是将传统的他控式的管理方式转变为强调自我、自控的管理方式,是一种以自我管理为中心的管理。目的是为了更好的调动被管理者的积极性。

第三节当前班级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应对策略

一、存在的问题

(一)班主任对班级的管理方式偏重于专断

(二)班级管理制度缺乏活力,民主管理的程度低

二、建立以学生为本的班级管理的机制

(一)以满足学生的发展为目的

(二)确立学生在班级中的主体地位

(三)有目的地训练学生进行班级管理的能力

第四节班集体的形成

一、班集体的教育价值

(一)班集体的一般特征

1、明确的共同目标

2、一定的组织结构

3、一定的共同生活准则

4、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

(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

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二、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目标是集体发展的方向和动力。

(二)建立班集体的核心队伍,首先教师要善于发现和培养积极分子。其次要把对积极份子的使用和培养结合起来

(三)建立班级体的正常秩序

(四)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

(五)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五节中学班主任与班级管理

班主任是学校中全面负责一个班学生的思想、学习、生活等工作的教师,是班级的组织者、领导者和教育者,是学校办学思想的贯彻者,是联系班级任课教师和学生团队的纽带,是沟通学校和社会的桥梁。

一、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的地位与作用

(一)班主任是班级建设的设计者

1、班级建设设计的内涵

班级建设设计是指班主任根据学校的整体办学思想,在主客观条件许可的范围内所提出的相对理想的班级模式,包括班级建设的目标、实现目标的途径、具体方法和工作程序、

2、班级建设目标的确立

班级目标是指在一定时期内班级所期望达到的境界。

班级目标的设计,主要依据两方面的因素:一是国家的教育方针政策,学校的培养目标;二是班级群体的现实发展水平。

(二)班主任是班级组织的领导者

1、班主任的领导影响力

在班级管理过程中,要行使自己的特权,利用自身的地位和权威,同时班主任还充分利用个性特征和人格魅力来影响学生。

2、班主任的领导方式

领导方式一般可以分为三种类型:权威型、民主型、放任型。(三)班主任是协调班级人际关系的主导者

1、班级中学生交往的类型

2、班主任对学生交往的指导

(1)要把学生作为交往的主体,研究学生的交往需要及能力的差异性,指导学生建立积极的交往环境。

(2)设计内容充实、频率高的交往结构。根据班级活动的目的,结合学生的特点,建立一个相互渗透、交互作用的多渠道、多层次、多维度的交往策略。

(3)要在与学生的交往中建立相互间充满信任的关系

二、班主任班级管理的内容与方法

(一)了解学生、研究学生

1、了解学生的内容:了解和研究学生个人,了解学生的群体关系,了解和研究学生的学习和生活环境。

2、了解学生的方法

A、通过阅读学生的有关材料来了解学生

B、通过对学生本人或知情者的调查访问

C、在自然条件下,有目的有计划的对学生在各种活动中的行为表现进行观察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

(三)协调校内外各种教育力量

1、充分发挥本班主任教师的作用

2、协助和指导班级团队活动

3、争取和运用家庭和社会教育力量

第十一章中学课外活动的教育

第一节中学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指学校和校外教育机关根据中学的培养目标和全面发展教育的要求,在学科教学以外组织进行的多种多样的教育活动。

二、课外活动的特点:自愿参与性、形式灵活性、内容丰富性、方法独立性、辅导力量多

云南事业单位综合基础知识真题(精品推荐)

严格依据云南省事业单位招聘考试大纲编写 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 材 综合基础知识 历年真题+ 全真模拟预测试 卷

北京窑广州窑上海窑西安

图书在版编目渊悦陨孕冤数据 综合基础知识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李永新编. 要北京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袁2013.9渊2014.10 重印冤 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 I S B N978-7-5100-6519-4 玉. 淤综噎域. 淤李噎芋. 淤行政事业单位原招聘- 考试- 中国- 习题集郁. 淤D630.3-44 中国版本图书馆悦陨孕数据核字渊圆园员3冤第 226280 号 云南省事业单位公开招聘工作人员考试专用教材窑综合基础知识窑历年真题+全真模拟预测试卷 主编院李永新 责任编辑院夏丹赵瑜 装帧设计院中公教育图书设计中心 出版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出版人院张跃明 发行院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 渊地址院北京朝内大街137 号邮编院100010 电话院64077922冤 销售院各地新华书店 印刷院三河市宇通印刷有限公司 开本院787 mm伊1092 mm 1/16 印张院14 字数院336 千 版次院2013 年9 月第1 版2014 年10 月第2 次印刷 I S B N978-7-5100-6519-4 定 价院30.00 元 版权所有翻印必究

中公教育核心研发团队 李永新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袁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袁具有十多年公务员考试辅导与实战经验袁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各级公务员招考有博大精深的研究袁主持研发了引领公考领域行业标准的深度辅导尧专项突破等全系列教材和辅导课程袁讲课系统尧全面尧有效袁备受考生欢迎和推崇袁是公考辅导领域行业标准的开创者和引领者遥 张永生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资深专家袁顶级辅导教师遥多年来潜心致力于公务员考试的教学研究袁参与编撰了中央国家机关及各省公务员录用考试专用教材袁实践中充分体现了培训针对性强尧真题命中率高的特点遥成为深受考生信赖的实力派讲师遥 邓湘树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博士袁曾在组织部门工作多年袁熟悉公务员考试录用工作袁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各省公务员考试有博大精深的研究袁具有丰富的公务员考试面试经验遥辅导课程思路清晰袁条理清楚袁深入浅出袁幽默生动袁深受广大学员欢迎遥 李琳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袁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有着系统深入的研究袁对公务员考试命题趋势把握极其准确遥在授课过程中袁兼顾解题方法技巧的传授和学员基础能力的提升袁帮助无数考生在短期内大幅提升了考试成绩袁于众多竞争者中脱颖而出遥 张红军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博士袁具有深厚的公务员考试核心理论专业背景袁对中央国家机关和地方公务员考 试有深入的研究袁讲授深刻尧系统尧精彩袁深受考生欢迎遥 刘辉籍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核心成员遥全国特级教师尧教授袁享受国务院特殊津贴袁从事教学及教育管理工作多年遥曾长期担任国家公务员职务尧市级公务员招考面试考官袁深入研究公务员面试考试袁对面试教学作出重大革新袁其先进的教学思想和丰富的教学经验深受广大学员欢迎遥 王学永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北京大学政府管理学院公共管理硕士袁理论基础扎实遥有着丰富的备考经验和技巧袁特别是对公务员考试的难点渊演绎推理部分冤有深入的研究袁将理论与实战很好地结合起来袁形成了最新成果袁能让学员在备考过程中得到显著提高遥 史广帅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各省公共基础知识的考试特点有深入的研究遥在教学实践中袁善于从小角度切入理论核心袁使学生能够快速掌握理论核心和框架袁洞悉考试规律袁并给学生制定个性化的提高方案遥 易琨中公教育首席研究与辅导专家 高校从教多年袁授课思路清晰袁逻辑严谨袁具有深厚的公共基础知识功底袁擅长利用有限时间快速突破公共基础知识及公务员考试中常识部分的学习瓶颈遥对于面试也有深入研究袁授课针对性强袁命中率高袁复习方法简单实用袁深受学员喜爱遥 赵金川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 对公务员考试行政职业能力测验部分有深入而透彻的研究袁教学经验极其丰富袁授课极具特色袁讲解清晰 明了袁对待学员耐心细致袁广受学员欢迎遥 李晓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 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袁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和教资综合素质有着深入的研究袁能够透彻逻辑清晰的讲解考试整体脉络和知识点遥课堂气氛活跃尧亲和力强袁重视师生互动袁使学员在愉悦的氛围里掌握相对枯燥的理论知识遥卢志喜中公教育资深研究与辅导专家 长期从事公务员行政职业能力测验考试研究工作袁对公务员和事业单位行测考试有系统深入的研究袁对行政职业能力测验中数量关系和资料分析有独到见解曰多年潜心研究行测方向的相关政策和考试真题袁对各省考试特点和命题趋势有较深入的研究遥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其他成员介绍详见 yn.燥枣枣糟灶援糟燥皂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解析 2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1分,10小题,共10分)? 1.“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体现了教学的()。? A.直观性原则? B.启发性原则? C.循序渐进原则? D.巩固性原则? 2.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照一定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称为()。? A.教学程序? B.教学步骤? C.教学组织形式? D.教学阶段? 3.一个测验能测出它所要测量的属性或特点的程度,称为测量的()。? A.信度? B.难度?

C.区分度? D.效度? 4.在信息技术整合的课堂中,学生每人拥有一台电脑,并与教师的电脑相连形成局域网,同时配有网络教学监控系统,这属于()的课堂组织形式。? A.小组活动? B.全班活动? C.个别活动? D.集体活动? 5.有经验的医师能从模糊不清的X光照底片上发现病兆,这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6.学生看黑板时,白色字体往往成为知觉对象,而黑色板面成为背景。这是()。? A.知觉的整体性?

B.知觉的选择性? C.知觉的理解性? D.知觉的恒常性? 7.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 A.主导作用? B.决定作用? C.辅助作用? D.基础作用? 8.一次测验后,教师发现一年级学生在加减法运算中常有进位数加错、看错数字等现象,教师根据学生的错误进行补救与指导,这种测验属于()。? A.安置性测验? B.形成性测验? C.诊断性测验? D.总结性测验? 9.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是廖世承于()年编写的。? A.1903?

【VIP专享】《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重庆市市属事业单位招聘工作人员考试大纲 一、考试科目设置 1. 职员岗位、专业技术岗位(其他类)和工勤技能岗位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专业技术岗位(教育类)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专业技术岗位(卫生类)的公共考试科目为《综合基础知识(卫生类)》,职员岗位的专业考试科目为《管理基础知识》。 2. 专业技术岗位、工勤技能岗位专业科目测试内容为本专业(行业)的专业知识、专业技能,具体考试科目由主管部门会同用人单位确定内容并组织实施。 二、考试方法 公共科目和职员岗位的专业科目笔试由重庆市人事考试中心统一组织,采取闭卷考试方式。 三、测查内容及试卷结构 《综合基础知识》 《综合基础知识》总分100分,考试时间为90分钟,主要为客观性试题。题型主要为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和判断题等。考试内容主要包括:政治、法律、经济、公文写作、道德、国情市情、时事常识以及事业单位人事管理相关制度等方面的知识。 政治。主要测查应试者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过程及主要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中国共产党的

历史和党的建设理论;正确认识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 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的历史地位;了解中国共产党建立社会主义的斗争及中国共产党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历程;掌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形成、发展及特色;学习理解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二中、三中、四中全会精神,学习理解重庆市委四届三次、四次、五次全会精神。 法律。主要测查应试者对法学的基本理论、我国法律基础知 识的了解以及法律在工作生活中的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正确认识我国国家性质、经济制度、国家结构形式、公民的基本权利和义务以及国家机构;熟悉刑法、行政法、民法、经济法、商法等主要实体法的基本概念和基本原则,理解刑事法律关系、行政法律关系、民事法律关系、经济领域的相关法律关系等;了解刑事诉讼法、行政诉讼法、民事诉讼法、仲裁法等主要程序法及其实际运用。 经济。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市场经济基本原理、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系等内容的理解和运用。主要包括:了解市场经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含义及特征;正确认识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政府宏观调控体系、收入分配制度和社会保障制度;认识了解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国家的对外经济关系以及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经济全球化与我国对外开放的关系。 公文写作。主要测查应试者对公文和常用事务文书相关知识的了解与实际运用能力。主要包括:熟悉公文的含义、特点、作用、分类以及公文的行文规范、语言规范、处理规范及其它相关知识;

教师招聘-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新任教师招聘笔试-小学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一、考试性质 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为全省统一组织的公开性选拔考试,是落实“省考、县管、校用”教师管理体制的基础工作。其目的是吸引有志于从事基础教育事业的优秀人才到中小学任教,进一步规范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工作,把好教师“入口关”。考试采取笔试和面试相结合的方式进行。笔试结果将作为安徽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面试的依据,同时纳入考试总成绩。招聘考试从教师相应岗位的专业素质和教育教学能力等方面进行全面考核,择优录取。招聘考试应具有较高的信度、效度,必要的区分度和适当的难度。 二、考试目标与要求 以《中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和《安徽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皖政办…2012?35号)等文件精神为依据,结合我省中小学教育教学实际,充分体现新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为中小学补充合格师资,促进教师队伍的专业化建设。 教育综合知识考试要求考生对从事教育教学所需的背景性知识、教育基础知识与基本原理有基本认知和应用能力,考核考生分析、解决教育教学实际问题的能力,考查考生从事教师职业具备的基本素养。 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教育综合知识主要考查教育学、心理学、教育法规、新课程理论和教师道德修养等5个模块的相关知识和应用能力。 (一)教育学 1.教育 (1)教育的概念 (2)教育的本质 2.教育与社会发展 (1)教育的社会制约性 社会生产力、政治经济制度、文化、科学技术和人口对教育发展的影响和制约 (2)教育的社会功能 教育的经济、政治、文化、科技和人口功能 (3)当代社会发展对教育的需求与挑战 现代化、全球化、知识经济、信息社会、多元文化与教育变革 3.教育与人的发展 (1)人的身心发展特点及其主要影响因素 (2)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作用 4.教育目的 (1)教育目的及其功能、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教育理论基础知识知识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 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 反映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 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 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 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 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姆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 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 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 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 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 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 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16、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17、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18、美育的任务:(1)使学生具有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的知识与能力;(2)培养学生表现美和创造美的能力;(3)培养学生的心灵美和行为美。 19、劳动技术教育的任务:(1)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养成正确的劳动态度和 习惯;(2)教育学生初步掌握一些基本生产知识和劳动技能。 20、义务教育是依法律规定、适龄儿童和青少年都必须接受,国家、社会、 家庭必须予以保证的国民教育。义务教育是一种强制性教育。 21、教师是教育工作的组织者、领导者,在教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22、教书育人是教师的根本任务。 23、教师劳动的特点:(1)复杂性、创造性;(2)时间上的连续性、空间的广延

综合基础知识(教育类)考试大纲教学提纲

《教育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教育政策法规 特别提示:《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等教育法律法规以最新修正后的版本为准。 第一节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一、教育政策与教育法 教育政策的含义,教育法的含义,教育政策与教育法的关系,教育法的渊源、教育政策的体系。 二、国家教育政策法规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育基本制度、受教育者、其他内容)。 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教师法律地位、教师的权利义务、教师资格制度、教师聘任制度、教师培养培训制度、教师待遇制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义务教育的原则、新《义务教育法》的突破。 中华人民共和国高等教育法。立法背景,主要内容(高等教育的含义与义务、高等教育基本制度、高等学校的学生)。 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立法背景,立法宗旨,主要内容(保护未成年人的原则、未成年人的家庭保护、未成年人的学校保护、未成年人的社会保护、未成年人的司法保护)。 中华人民共和国预防未成年人犯罪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预防未成年人犯罪的教育、对未成年人不良行为的预防、对未成年人严重不良行为的矫治)。 学生伤害事故处理办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学生伤害事故的含义,学生伤害事故处理的原则,学校责任事故情形,学校无责任事故情形,学生或监护人责任事故情形)。 中华人民共和国职业教育法。立法宗旨,主要内容(职业教育体系、职业教育的保障条件)。 国务院关于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决定。加快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目标任务和政策措施。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指导思想和工作方针、战略目标和战略主题、各类教育的发展任务、教育体制改革、保障措施。 第二节地方教育政策法规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一)

试题一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l3道小题,每小题1分,共13分。在每小题给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把正确选项前的字母填在题后的括号内) 1. 考试时学生想起以前的知识作答,这种心理现象被称作( )。 A.再认 B.识别 C.感知 D.回忆 2. 福泽谕吉是日本近代着名的启蒙思想家、教育家,着有与张之洞同名着作( )。 A.《学记》 B.《为学》 C.《劝学篇》 D.《我的大学》 3. ( )提出了教学形式阶段论。 A.卢梭 B.裴斯泰洛齐 C.赫尔巴特 D.杜威 4. ( )规定了某一教育阶段的学生经过一定时间的课程学习之后,在德智体诸方面期望实现的发展程度。 A.课程目标 B.课程标准 C.教学大纲 D.教育目的 5. 刺激物只有达到一定强度才能引起人的感觉,这种强度范围叫做( )。 A.感觉阈限 B.感受性 C.统觉团 D.最近发展区 6. ( )是指视觉系统分辨最小物体或物体细节的能力。 A.视角 B.视敏度 C.视野 D.明适应 7. 考察被试个体差异,用于衡量被试相对水平,用于以选拔为目的的测验是( )。 A.常模参照测验 B.标准参照测验 C.目标参照测验 D.团体参照测验 8. 新课程改革中提出的课程“三维目标”是( )。 A.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B.知识、情感、意志 C.面向世界、面向未来、面向现代化 D.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 9.作为传统教育学派的代表人物,提出了教育的最高目的是道德的教育学者是( )。 A.杜威 B.卢梭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10.“有意义学习”的概念是谁提出的?( )

A.布鲁纳 B.杜威 C.加涅 D.奥苏伯尔 11.马克思指出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的唯一方法是( )。 A.理论联系实际 B.教育与社会实践结合 C.知识分子与工农相结合 D.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 12.某学生在研究事物时,容易受他人态度的影响,这位学生的认知方式很可能属于( )。 A.场依存型 B.场独立型 C.冲动型 D.沉思型 13.人们对自己能否成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称为( )。 A.自我期待感 B.自我归因感 C.自我预期感 D.自我效能感 二、填空题(每空l分,共15分,请把答案填在题中横线上) 14.兼容班级上课与个别教学的优点,将大班上课、小班讨论、个别作业结合在一起的教学组织形式是_______。 15.当前存在的学制主要有_______、_______、_______三种形态。 16.我国《义务教育法》规定,凡是年满_______周岁的儿童,都必须入学接受规定年限(一般为_______年)的教育。 17.感觉对比是同一感受器接受_______而使感受性发生变化的现象,分_______和_______。 18.自我控制主要表现为个人对自己行为的_______和_______,使之达到自我的目标。 19.教育心理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是_______的交叉学科。 20.奥苏贝尔指出,一切称之为学校情境中的成就动机,至少包括三方面的内驱力决定成分,其中_______被看作是学习的最重要和最稳定的动机。 21.课堂气氛作为教学过程中的软情境,通常是指课堂里某种占优势的_______与_______的综合表现。 三、辨析题(本大题共3道小题,每小题5分,共15分) 22.动机强度越高,越有利于取得成功。 23.智力高者创造力必定高。 24.人类学习和学生学习之间是一般与特殊的关系。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复习过程

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 点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一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木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况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不揠苗助长”、“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大学》、《中庸》、《论语》、《盂子》);“五经”(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0、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1、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2、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3、“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4、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教师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必背考点二 1、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学生体质。 2、蔡元培于1912年最早提出美育,并主张“以美育代宗教”。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doc

《卫生公共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章卫生法律法规 第一节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 一、法律责任的概念 法律责任,即行为人由于违法行为、违约行为或者由于法律规定而应承受的某种不利的法律后果。卫生法上的法律责任即由于行为人违反卫生法的相关规定而应当承担的法律后果,包插民事责任,行政责任和刑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法律责任的内容 (一)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等平等主体间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民事方面的法律规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二)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 卫生法中的行政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因违反卫生法中有关行政管理方面的法律规范,尚未构成犯罪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三)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 卫生法中的刑事责任,是指自然人、法人或其他组织违反刑事法律规定,后果严重构成犯罪考所应当承担的法律责任。 第二节传染病防治法律制度 一、法定传染病的分类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传染病分为甲、乙、丙三类进行管理。 (一)甲类传染病 强制管理传染病,包插:鼠疫、崔乱。 (二)乙类传染病 严格管理传染病,包插传染性非典型肺炎、艾滋病、病毒性肝炎、脊髓灰质炎、人感染高致病性禽流感、人感染H7N9禽流感、麻疹、狂犬病、流行性乙型脑炎、登革热、炭疽、肺结核、伤寒和副伤寒、百口咳、白喉、猩红热、淋病、梅毒、血吸虫病、疟疾等26种。 但对乙类传染病中传染性非典型肺炎、炭疽中的肺炭疽,采取甲类传染病的预防、控制措施,即适用强制管理。 (三)丙类传染病 监测管理传染病,包括流行性腮腺炎、风疹、麻风病、包虫病、丝虫病、手足口病等11种。 二、传染病防治方针与管理原则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1.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 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 C.实用主义教育思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 B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 C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遗传素质的制约 4.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 D )。 A.观察法 B.读书法 C.文献法 D.行动研究法 5.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 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 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 A )。 A.教育制度 B.学校教育制度 C.教育体制 D.学校领导制度 8.《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 B )。 A.1985年 B.1986年 C.1987年 D.1988年 9.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 D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经济专业技术资格考试【经济基础知识(初级)】考试大纲

考试目的 测查应试人员是否理解和掌握经济学基础、财政、货币与金融、统计、会计和法律等相关的原理、方法、技术、规范(规定)等,以及是否具有从事经济专业工作的初步基础知识和能力。 考试内容与要求 第一部分经济学基础 1. 社会经济制度。理解物质资料生产和基本经济规律,辨别社会经济制度的变革和演化的主要阶段,诠释自然经济和商品经济的基本特征和发展过程,辨识市场与市场体系的基本功能,理解商品经济与市场经济的区别和联系,辨别社会资源配置基本方式,理解经济制度与经济体制之间的关系。 2. 商品经济的基本原理。理解商品的基本属性和本质特征,诠释货币产生的过程和基本职能,理解价值规律的表现形式和在商品经济中的主要作用。 3. 资本主义的发展历程和社会主义经济制度的建立。理解资本主义发展的基本过程,辨别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经济特征和国家垄断资本主义的主要形式,诠释资本主义发展的必然趋势,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制度建立的必然性和基本途径。 4. 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初级阶段的基本经济制度。理解社会主义的本质及其根本任务和目的,辨别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及基本经济制度的内容。 5.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及其运行基础。理解社会主义商品经济的存在原因和市场经济的基本特征,理解社会主义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和基本模式,诠释社会主义市场体系的基本特征和类型,掌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微观基础的内容。 6. 社会主义经济的增长与发展。理解社会主义再生产的实质和特点,诠释社会主义产业结构的基本构成,辨别社会主义国民收入分配的基本形式,理解社会主义经济增长和经济发展的相互关系,树立并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新发展理念。 7.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宏观调控。理解社会主义国家的经济职能和实施宏观调控的必要性,辨别宏观经济调控的目标、方式和手段,理解宏观经济调控政策及其综合协调的基本要求。 8. 经济全球化与我国经济的对外开放。理解经济全球化及其发展趋势,诠释经济全球化对发展中国家的挑战与机遇,理解经济全球化背景下我国涉外经济管理的必要性和意义,辨别我国涉外经济管理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第二部分财政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及知识点汇总

2018年福建省中小学新任教师公开招聘考试教育综合知识考试大纲三、考试范围与内容 考试范围主要涵盖时事政治、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教育学、心理学四大模块。 (一)时事政治 1.年度间国内外重大时事(2017年4月至2018年3月)。 2.中国共产党和中国政府在现阶段的基本路线和重大方针政策。 (二)教育法律法规与政策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2015年修订) 2.《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2015年修订)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 4.《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2012年修订) 5.《教师资格条例》 6.《中小学教师职业道德规范》(2008年修订) 7.《中小学教师违反职业道德行为处理办法》 8.《中国学生发展核心素养》 9.《中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与《小学教师专业标准(试行)》 10.《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加强中小学幼儿园安全风险防控体系建设的意见》 11.《中小学幼儿园安全管理办法》 12.《乡村教师支持计划(2015—2020年)》 13.《关于进一步加强学校体育工作的若干意见》 14. 《关于全面加强和改进学校美育工作的意见》 15.《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 16. 《福建省“十三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

(三)教育学 一、教育与教育学 1.教育的产生与发展 1.1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孟子 尽心上》中“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1.2广义的教育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指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社会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 1.3教育的基本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学习者)和教育影响(教育媒介)。 学校教师是教育者的主体,是最直接的教育者,在教育过程中发挥主导作用。 1.4教育的本质属性: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这是它与其他社会现象的根本区别,是教育的本质特点,即教育的质的规定性。 1.5教育的社会属性: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相对独立性主要表现在:教育具有质的规定性、教育具有历史继承性、教育与社会生产力和政治经济制度发展的不平衡性。 1.6教育的功能 按作用的对象划分——个体发展功能(本体功能)和社会发展功能(派生功能、工具功能)按作用的方向划分——正向功能(积极功能)与负向功能(消极功能) 按呈现的形式划分——显性功能与隐性功能 1.7教育的起源(速记p1) 1.8教育的历史发展与改革 a.原始社会的教育 特征:教育是在生产劳动中进行的、教育没有阶级性、教育水平低下。 b.古代社会的教育(奴隶社会、封建社会) 一般认为学校产生于奴隶社会时期。 学校的产生条件:第一,社会生产水平的提高为学校的产生提供了必要的物质基础; 第二,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分离提供了专门从事教育活动的知识分子; 第三,文字的创造以及社会生产生活知识的大量累积提供了进行教育的工 具和内容,以及进行文字教学和传授知识的社会需要; 第四,国家的产生需要专门的教育机构培养维护统治阶级利益的官吏和知 识分子。 学校的出现是教育形成自己相对独立形态的标志。 教育有两种形态:专门化的学校教育、在生产劳动过程中进行的非学校教育。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1. 教师招考教育学心理学试题及答案(共六份试卷) (第一卷) 一、单选题 1. 杜威所主张的教育思想被称作是(C )。 A.存在主义教育思想 B.要素主义教育思想■用■■育■想 D.永恒主义教育思想 2. 在17世纪,对班级授课制给予了系统的理论描述和概括,从而奠定了它 的理论基础的教育家是(B )。 A.北欧的尼德兰 B.捷克的夸美纽斯 C.法国的斯图谟 D.德国的福禄培尔 3. 教师在教育工作中要做到循序渐进,这是因为(C )。 A.学生只有机械记忆的能力 B.教师的知识、能力是不一样的 C.教育活动中要遵循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D.教育活动完全受到人的 遗传素质的制约 4. 身处教育实践第一线的研究者与受过专门训练的科学研究者密切协作,以教育实践中存在的某一问题作为研究对象,通过合作研究,再把研究结果应 用到自身从事的教育实践中的一种研究方法,这种研究方法是(D )。A.观 察法B.读书法C.文献法D.行动研究法 5.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在教育起源问题上坚持(A )。 A.劳动起源论 B.生物起源论 C.心理起源论 D.生物进化论 6. 必须把教育摆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思想的提出始自党的(B )。 A.十五大 B.十四大 C.十三大 D.十二大 7. 反映一个国家配合政治、经济、科技体制而确定下来的学校办学形式、 层次结构、组织管理等相对稳定的运行模式和规定,这是指(A )。 A.教育制度B.学校教育制度C.教育体制D.学校领导制度 8.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育法》颁布于(B )。A.1985年B.1986年 C.1987 年 D.1988 年 9. 北京师范大学学制研究小组于1981年在其附属中小学开始进行的学制实验是(D )。 A.六三制 B.双轨制 C.分支型 D.五四制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doc

《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第一部分法律 一、宪法 (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宪法监督 (二)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 (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 (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 二、民法 (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 (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有效要件,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代理的概念、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无权代理,表见代理 (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所有权的内容,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善意取得,用益物权和担保

物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债发生的原因,债的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格式合同,合同的效力,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合同的担保(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的概念、内容及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 (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 (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产的处理 (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特殊侵权责任 (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 (十一)民事诉讼法的基本概念,民事审判的基本制度,民事案件的管辖,诉讼参加人,民事诉讼证据,法院调解,第一审普通程序相关规定,第二审程序相关规定,审判监督程序 三、刑法 (一)犯罪的概念、特征和犯罪构成

2014江西教师考试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考试大纲 教育综合基础知识主要考查作为一个合格教师所必须具备的教育理论基本素养,包括八个方面的内容即教育学原理、教育心理学、教育政策法规、德育和师德教育、课程与教学的基本理论与实践、班主任工作常识、现代教育技术基础与应用、时事政治等,是中小学各学段各学科教师招聘考试的必考内容。 第一部分教育学原理 一、教育与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的起源与发展 1 教育的概念。 2 教育活动的基本要素。 3 教育的起源和学校教育的产生。 4 教育发展的历史形态。 (二)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2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3 教育学的学科特点和发展趋势。 (三)教师与教育学 1 教育学的价值。 2 教师与教育学的学习。 — 1 —

二、教育与社会发展 (一)教育与社会经济 1 经济对教育的决定和制约。 2 教育的经济功能。 (二)教育与政治制度的关系 21 社会的政治制度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的政治功能。 (三)教育与社会文化 1 社会文化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的文化功能。 (四)教育与社会人口 1 人口对教育的制约作用。 2 教育优化人口的功能。 (五)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三、教育与个体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1 遗传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2 环境及其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3 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 2 —

4 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三)教育要遵循个体身心发展的规律 1 儿童身心发展的顺序性与教育。 2 儿童身心发展的阶段性与教育。 3 身心发展的不均衡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4 儿童身心发展的差异性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四、教育目的 (一)教育目的概述 1 教育目的的概念。 2 教育目的的功能。 (二)教育目的的价值取向 1 几种不同价值取向的教育目的观。 32 在确立教育目的价值取向中应注意的问题。 (三)我国的教育目的 1 我国教育目的的沿革及其精神实质。 2 我国教育目的的理论基础。 3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基本内容。 (四)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 1 我国素质教育产生的背景。 2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的根本区别。 — 3 —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

333教育综合考试大纲——博仁解读 全日制教育硕士,全称为全日制教育硕士专业研究生,2010年开始全国联考。从最近几年的全日制教育硕士的试题结构可以看得出,英语和政治都是各自占到100分,但是教育综合和专业课却各自占到150分,所以不难看出考研总成绩的提高主要是在教育综合这一方面。那么怎么才能更好更有效的提高教育综合的分值呢,这就需要对教育综合考什么,教育综合怎么考,已经分值分布,复习方法都得有一定的了解。下面有博仁教育的老师为大家详细讲解有关333教育综合的考试题型、分值分布、以及怎么复习。 一、从333教育综合题型来看,包括3种类型。 名词解释题:6小题,每小题5分,共30分 简答题: 4小题,每小题10分,共40分 分析论述题:4小题,每小题 20分,共80分 从以上题型上我们可以看出,333教育综合只考查主观题目,不考查客观题。这些题型也是我们在大学期末考试经常见到的题型,所以,同学们对这种题型并不陌生。在这里,博仁教育建议同学在备考过程中,按照考试题型进行整理笔记,这样就可以在整理的过程中熟悉相关知识点。 二、从各科分值分布来看,333教育综合各科部分所占分值为: 教育学原理约60分 中国教育史约30分 外国教育史约30分 教育心理学约30分 从分值分布上来看,333教育综合满分150分,其中,教育学原理所占比重比较大,其他三科比较均匀,那么在复习各科的时候应该注意以下几点: 1、教育学原理:教育学原理是非常灵活的一门学科,就大纲要求的知识点来看,从教育学的概念、教育与社会的关系、教育与人的关系等最基本的概念知识,到课程、教学、教师与学生的关系等一些重大的课题都涉及到了。考生在复习教育学原理这门学科时:一要重视对基本知识点的掌握,打好扎实的基础。 二要关注国家、国际发生的教育新闻和教育热点,如现在我国的新课程改革、流动儿童和留守儿童教育、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德育改革、公民道德教育、教师培养与准入制度改革、教师专业化发展、教育经费投入等。要有教育的敏感性。相关的资源很多,如《中国教育报》、《教育文摘周报》等,或教育部网站、中国教育信息网等。 三要关注我国、国家目前学术上的研究热点,如与新课程改革相关的研究、多元文化中的教育发展、教育公平问题、师生关系、教育中的“对话”、教育与国家发展、传统教育与现代教育之争、终身教育与终身学习、科学主义与人文主义、教育惩罚等等。可以获得信息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教育理论综合知识全点 一、教育学 1、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2、我国春秋末年的《学记》是世界上第一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比古罗马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早约三百年。其中的主要思想有:“学不躐等”、“不陵节而施”(体现了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反映了启发性教学原则);“教学相长”(体现了教师主导作用与学生主体作用相统一的教学规律)。 3、捷克夸美纽斯1632年的《大教学论》是近代第一部系统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他提出了班级授课制。 4、美国杜威的《民本主义与教育》强调“儿童中心”,提出了“做中学”的方法,开创了“现代教育派”。 5、苏联赞可夫的《教学与发展》把学生的“一般发展”作为教学的出发点与归属。20世纪60年代以后提出了教学发展思想的教育家 6、美国布鲁纳的《教育过程》的主要思想是结构主义和发现法的教学方法。 7、苏联苏霍林斯基的《给教师的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其著作被称为“活的教育学”和“学校生活的百科全书”。 8、教育的概念:广义指社会教育、学校教育和家庭教育三个方面;狭义指学校教育;偏义指思想品德教育。 9、教育的社会属性有:永恒性、历史性、相对独立性。 10、我国封建社会学校的教学内容主要是:“四书” (《大学》、《中庸》、《论语》、《孟子》);“五经” (诗、书、礼、易、春秋)。其贯穿了儒家思想。 11、遗传素质对人的身心发展不起决定作用,社会环境对人的发展起着决定性作用。但环境决定论又是错误的,因为人接受环境影响不是消极的、被动的,而是积极的能动的实践过程。 12、我国普通中学的双重任务是:培养各行各业的劳动后备力量;为高一级学校输送合格新生。 13、我国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是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和劳动技术教育。 14、“双基”是指系统的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技巧。 15、智育的任务之一是发展学生的智力,包括观察力、想象力、思维力、记忆力和注意力,其中思维能力是决定性的因素。

四川综合知识考试大纲

《综合知识》笔试复习大纲 《综合知识》笔试的题型包括判断题、单项选择题、多项选择题、判断简析题和案例分析第一部分法律一、宪法(一)宪法的概念、特征、本质、作用和宪法监督(二)我国的国体和政体,我国的统一战线和政治协商制度(会议),国家的标志和国家的结构形式,我国的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及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和特别行政区制度(三)我国的基本经济制度(四)公民的基本权利与义务基本概念,我国公民的基本权利和自由,我国公民的基本义务,我国公民行使权利的基本原则等(五)我国的国家机关性质、地位、产生、任期、职权等二、民法(一)民法的概念、基本原则和调整范围 (二)民事法律关系的主体(三)民事法律行为的概念、特征、分类、有效要件,无效的民事行为,可变更、可撤销的民事行为和效力未定的民事行为,代理的概念、特征、种类及代理权的行使,无权代理,表见代理(四)物权与所有权的概念、特征和分类,所有权的内容,共有,建筑物区分所有权,善意取得,用益物权和担保物权 (五)债的概念、特征及分类,债发生的原因,债的履行和终止,合同的概念、特征,合同的订立,格式合同,合同的效力,违约责任,缔约过失责任以及合同的担保(六)知识产权的概念、内容和特征,著作权的概念、内容及保护,专利权的概念、客体、内容,专利申请原则及期限,商标权的概念、特征、取得、期限和保护(七)人身权的概念、分类和保护方法(八)财产继承权的概念与特征,我国继承制度的基本原则,继承权的取得、丧失和保护,法定继承与遗嘱继承,遗产的处理(九)民事责任的概念、特征,一般侵权责任的构成要件,民事责任的归责原则和民事责任方式,不承担民事责任和减轻责任的情形(不可抗力、正当防卫、紧急避险),关于责任主体的特殊规定,特殊侵权责任(十)诉讼时效的概念、种类、中止与中断、管路敷设技术通过管线敷设技术,不仅可以解决吊顶层配置不规范问题,而且可保障各类管路习题到位。在管路敷设过程中,要加强看护关于管路高中资料试卷连接管口处理高中资料试卷弯扁度固定盒位置保护层防腐跨接地线弯曲半径标高等,要求技术交底。管线敷设技术中包含线槽、管架等多项方式,为解决高中语文电气课件中管壁薄、接口不严等问题,合理利用管线敷设技术。线缆敷设原则:在分线盒处,当不同电压回路交叉时,应采用金属隔板进行隔开处理;同一线槽内,强电回路须同时切断习题电源,线缆敷设完毕,要进行检查和检测处理。、电气课件中调试对全部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在安装过程中以及安装结束后进行高中资料试卷调整试验;通电检查所有设备高中资料试卷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根据生产工艺高中资料试卷要求,对电气设备进行空载与带负荷下高中资料试卷调控试验;对设备进行调整使其在正常工况下与过度工作下都可以正常工作;对于继电保护进行整核对定值,审核与校对图纸,编写复杂设备与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方案,编写重要设备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方案以及系统启动方案;对整套启动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电气设备进行调试工作并且进行过关运行高中资料试卷技术指导。对于调试过程中高中资料试卷技术问题,作为调试人员,需要在事前掌握图纸资料、设备制造厂家出具高中资料试卷试验报告与相关技术资料,并且了解现场设备高中资料试卷布置情况与有关高中资料试卷电气系统接线等情况,然后根据规范与规程规定,制定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方案。 、电气设备调试高中资料试卷技术电力保护装置调试技术,电力保护高中资料试卷配置技术是指机组在进行继电保护高中资料试卷总体配置时,需要在最大限度内来确保机组高中资料试卷安全,并且尽可能地缩小故障高中资料试卷破坏范围,或者对某些异常高中资料试卷工况进行自动处理,尤其要避免错误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动作,并且拒绝动作,来避免不必要高中资料试卷突然停机。因此,电力高中资料试卷保护装置调试技术,要求电力保护装置做到准确灵活。对于差动保护装置高中资料试卷调试技术是指发电机一变压器组在发生内部故障时,需要进行外部电源高中资料试卷切除从而采用高中资料试卷主要保护装置。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