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导论_全球化和高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城市规划_机遇和挑战

导论_全球化和高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城市规划_机遇和挑战

导论_全球化和高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城市规划_机遇和挑战
导论_全球化和高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城市规划_机遇和挑战

5

1 引言

随着我国国民经济在市场化和全球化的轨道上不断迈进,城市的发展与规划正经历一场前所未有而举世瞩目的空间革命。尽管学术界对于我国城市化的水平和发展速度依然存在不同看法,中国城市整体随着经济起飞而踏入加速城市化的新时期,恐怕是难以置疑的事实。假如采纳第五次人口普查定义城镇的新标准(人口密度在1500人/km2以上为市,常住人口3000人以上为镇),那么我国现有的4.56亿城镇人口已居世界各国之首,更重要的是我国城市化水平已达36%,恰好踏入城市化S型曲线中加速城市化的新阶段。可以预料,加速城市化的结果必将促使城市与乡村平分秋色并最终令城市独占鳌头,与欧美以往的经验相对比,我国城市发展速度之快、规模之大、影响之深远,确为史无前例、举世无双。

我国城市的快速增长、对城市的研究、规划和管理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在建国50多年的历史上,国家由于资金短缺,难于在投资发展工业生产的同时建设城市配套服务设施,只能奉行社会主义工业化和控制城市化的策略。自1958年起实行严格的户口政策、限制农村人口进城、并致力把消费性城市改造为生产性城市、城市建设奉行先生产、后生活、严格控制大城市、合理发展中型城市、积极发展小城市的方针。随着我国进入加速城市化的新阶段,以往的策略、方针和措施显然无法适合新的情况。指导我国现在乃至今后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思想、方针和策略将是什么呢?假如超过全国半数以上的人口很快将成为城市人口,那么该采用什么新的政策和措施处理城乡关系呢?实行了几十年的户口政策该如何修改呢?国家对不同地区、不同规模、和不同职能的城市是否还有必要沿用不同的规划和管理措施

呢?体制的改革和权力的下放,正使我国城市的发展、建设和规划呈现百舸争流、万象更新的新态势、经营城市、以地生财、筑巢引凤、形象工程等等新创举正在神州大地遍地开花,城市规划工作者应该如何正确对待、评估和响应当今流行的城市发展和建设的新举措呢?在经营城市和以地生财的理念下,越来越多的城市通过市区行政范围的调整扩大市区管辖范围,人口流动性的提高、外来人口的增加,加上市区范围的外延、令很多农村集体所有制的村落被包围在城市建成区里面、应该如何有效规划和管理这些星罗棋布的“城中村”呢?全球化、市场化和城市化的力量使得城市的发展和建设日新月异、突飞猛进,在这种新的形势下,原来仿效苏联的社会主义计划经济体制下传统的城市总体规划和小区规划是否还能适应呢?近年来不少城市引用的概念性规划和控制性规划是否更为有效呢?最后,在加速城市化的新时期里,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应该怎样对待和处理生态和社会效应呢?欧美流行的城市理性增长、宜居型城市和可持续发展是否符合中国的国情呢?具有中国特色的宜居型城市应该是什么呢?

针对上述问题、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研究中心、地理系及中国研究重点计划与中国地理学会城市地理委员会于2005年12月19-23日在香港大学联合主办“中国城市发展学术论坛”。来自中国内地、香港以及海外的20多位著名专家和学者出席了论坛。此次论坛正值我国第十个国民经济五年计划圆满完成并进入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的新时期,与会专家和学者针对新时期我国城市和区域的发展、规划与管理等重要问题进行了精彩演讲和热烈讨论,为了能与更多规划界同仁分享专家们独到而精辟的见解,主办单位特请各位专家将此次论坛观点整理成论文。本刊收录了其中

——全球化和高速城市化中的中国城市规划:机遇和挑战

客座编辑:赵晓斌 陈振光 林初升

导论

【作者简介】

赵晓斌,男,博士,香港大学中国发展国际中心主任。陈振光,男,教授,香港大学城市规划与环境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香港地理学会理事长。

林初升,男,博士,香港大学地理系教授。

【收稿日期】2006-04-24【文章编号】1002-1329(2006)增刊-0005-03【中图分类号】TU982【文献标识码】D

香港大学

中国城市

发展论坛H o n g K o n g U n i v e r s i t y

U r b a n C h i n a F o

r u m

615篇,其内容主要涉及两个方面:中国的城市化

发展以及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2 中国的城市化发展:阶段、问题与策略

经过建国后很长时期的动荡起伏与低水平发

展,中国的城市化水平伴随着改革开放,经济社

会体制的转型,呈现出逐年平稳上升的态势,进

入21世纪,这种快速增长的势头依然不减。因此,

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中国已经步入了快速城市化

的发展阶段。香港大学的叶嘉安教授将这一阶段

称之为“中国城市化的第四波”;而北京大学的周

一星教授则在肯定了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的同

时,通过统计口径的研究,提醒大家注意中国近

期城镇化超高速增长存在水分,应当理性看待城

市化发展速度,避免“过度城镇化”。

快速的城市化发展在促进了中国经济社会发

展的同时,也带来了许多资源、环境、就业、社

会等方面的问题和压力,例如淡水资源和土地资

源紧缺,地面下沉严重,生态环境质量恶化,交

通拥堵,就业紧张等等。北京大学的胡兆量教授

从经济入手,在分析中国城市高速度发展的背景

时指出,资本形成比重高,资金大量投入城市建

设是中国城市发展速度惊人的主要原因,而中国

当下这种过高的资本形成比重同时也会造成消费

不足,影响人民福祉,加剧社会不协调。

面对中国城市化高速发展带来的各种问题及

挑战,专家学者们一致认为未来中国城市化的发

展应该更多地关注城市化的质量,走健康城市化

的道路。中国科学院南京地理所姚士谋研究员和

香港大学的陈振光教授提出了5个中国城市化健

康发展的关键性策略,包括建立资源节约型国民

经济体系;建立高效安全的城市交通体系;在科

学发展观指导下,因地制宜,适度发展城市,建

设生态宜居的城市环境;严禁过度开采地下水,

适当限制超高层大楼的盲目建设;树立建设生态

城市的长远目标,促进城市现代化,建立严格的

城市管理制度,实现区域政策法律化。而北京大

学吕斌教授认为通过城市间的区域协调、市域内

的城乡统筹、以及空间规划资源的整合可以有效

促进城市化健康发展,并进一步提出社会经济转

型期面向空间矛盾的区域空间规划方法的“十个

转变”。

此外,香港中文大学的沈建法教授应用尺度

理论,对改革时期中国城市的空间再组织作了政

治经济分析。中国城市空间的再组织新的城市和

镇的设置及城市和镇行政区划的调整,是推动中

国城市化的重要措施,通过全面考虑全球因素、

中央政府和城市中地方参与者的尺度分析去剖析

中国城市空间的再组织过程,无疑对理解中国城

市化的发展以及未来出路大有裨益。香港中文大

学的张力教授在讨论社会主义体制与城乡人口迁

移控制的逻辑关系基础上认为计划经济时期国家

对城乡人口迁移的绝对控制是生产资料公有制下

产权虚置的一个内生结果。经济体制转轨时期减

少了国家的控制能力,但尚未发育出城乡人口自

由迁移的环境,反而驱生了城市政府控制城市人

口的必要,城乡人口迁移的控制在经济体制转型

时期依然存在。

3 中国的区域发展与区域规划

经济的全球化,以及信息时代的来临,技术

的创新,促使国际间联系更加紧密并进一步细化

分工,所有这些都催生着国家、区域、城市间各

种合作的深化。在今天全球化的背景下,对绝大

多数的城市而言,试图孤立发展都将是前景渺茫

的,只有通过区域整体优势的结合与协作型的竞

争,才能保证它们未来立于不败之地。中国以上

海为中心的长江三角洲地区、以香港、广州、深

圳为中心的珠江三角洲地区正是这样的例证,事

实证明毗邻地区或城市间优势互补的合作带来了

区域经济整体的增长。香港大学的王坦先生与赵

晓斌教授在总结外商在中国大陆的直接投资路径

以及地区增长模式的基础上,点评了全球化背景

下中国热点城市区域,认为香港-珠三角是中国

第一轮(1980年代末到1990年代末)外资投资热

潮选择的重点区域;上海-长三角是中国第二轮

投资热潮的重点区域(始于1990年代中期,在中

国入世后的本世纪初达到高潮);并预测京津-

渤海湾为中国第三轮(本世纪第1个至第2个10

年中)外资热点投资区域;而与第三轮热潮并行

或稍微滞后的第四轮外商投资热潮的重点区域将

是以重庆、武汉为主导的长江中上游地区。香港

大学的赵晓斌教授与王坦先生在他们另一篇文章

中运用金融地理学(Geography of Finance)理论

研究中国金融中心的发展。他们运用“信息腹地

论”,提出“信息溢出”、“不对称信息”和“路径

依赖”不单是信息腹地形成的主要动力,也决定

着一个城市在区内金融地位的变迁。基于前后两

次详尽的企业总部区位调查分析预测中国各主要

的经济中心,包括北京、上海、广州和深圳于可

见将来在区域内金融地位的未来发展,并指出北

京最有条件发展成为中国最大的金融中心。

南京大学的崔功豪教授详细分析长江三角洲

的区域发展特征以及新时期面临的问题和挑战,

7

总结了长三角城市未来发展的五大趋势:城市区域化趋势明显,增强整体竞争力成为首要目标;从建设节约型社会要求出发,强调经济与社会发展、产业与人口的集中、集聚、集约;多元化解决建设用地供应,满足城市发展的需求;开始了产业重构、空间重组、环境重整等城市的全面转型;以建设宜居城市为目标的环境重整是长三角各级城市建设的中心。而中山大学的周春山教授则从区位、腹地等基本情况、经济发展情况以及中心城市的发展等方面,对珠江三角洲地区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作了较为详尽的比较,剖析了两大区域发展的差异及其原因,在此基础上提出“十一五”期间珠三角的发展战略导向:培养与吸引人才、自主创新、提高研究与发展能力;开拓与港澳合作的新局面;拓展腹地,构建“泛珠三角”;协调内部的矛盾。对于“泛珠三角”概念,香港浸会大学的李思名教授特别对其政治经济含义作了精辟的分析,并比较了这样的一国之内的区域性经济组织与国际间区域性经济组织的异同,从而探讨了“泛珠三角”在中国内部的定位——一国之内的区域性经济组织,认为“泛珠三角”的建立,有助于加强各成员省区之间的合作,消除各成员省区间不同形式的贸易和非贸易壁垒,建立更广大的“泛珠三角”区域市场,推动各成员省份的经济发展,减轻地区保护主义和“诸侯经济”的危害,而同时也可能是一个建立在更高层次上,更大规模的“诸侯经济”。

在全球化经济一体化的今天,国家、城市的竞争力越来越有赖于区域的竞争力。区域主义的崛起正影响着区域规划思维的转型,全球化时代的区域规划已不再仅仅关注区域内自身发展遇到的具体问题,而更具有增强区域吸引力和竞争力以获得更多发展机会等空间形态以外的内容,区域规划将成为区域参与全球竞争的一种战略手段。中国科学院地理科学与资源研究所的胡序威研究员从历史的角度,全面回顾了中国区域规划发展和演变的3个历史阶段,分析了当前存在的部门间竞相争夺规划空间的现象,并对未来进行展望。着重就理顺规划体系、调整规划管理机构、制订区域规划法规、增加规划内容、改善空间管治等问题,提出一系列具体建议,有助于新的时代背景下,中国区域规划的改革。而华东师范大学的宁越敏教授更是以上海地区为实例,总结了上海城市体系空间结构的历史演变规律,提出了新时期上海都市区空间发展规划的思路。除了以上两大讨论主题外,本文还收录了美国著名华人地理学家马润潮教授关于“西方学者看中国城市—社会科学及历史学的文献回顾”一文。全面梳

理了西方学者对中国城市的研究成果,无疑,这对于扩大国内学子的视野极有裨益。

4 结论

回顾过去,放眼未来,中国城市的发展和规划正处于极其重要的历史转折点。中国向来以悠久而辉煌的城市文明史而著称于世,虽然在近代,由于政治的独特原因,中国城市的发展曾经走过弯路,但是自从政策开放以来,中国经济的腾飞为城市化提供了强大的推动力,使城市的发展和建设呈现欣欣向荣、蒸蒸日上的喜人景象。中国经济的崛起和城市的复兴,将成为人类社会新纪元的一大里程碑而备受世人瞩目,同时也赋与城市规划工作者重大的历史使命。如何正确认识、理解并及时指导中国城市在加速城市化新时期中的发展、规划和管理,显然是一个重要而亟待解决的课题。本专刊的作者都是我国城市规划和城市研究领域里经验丰富的专家和学术泰斗,希望本刊的发表能为新时期城市规划和管理的建设与实践添砖加瓦,同时能引发规划界更多同仁的思考和广泛讨论。时势造英雄、英雄造时势,大家齐心协力,为新时期我国城市的规划和管理出谋献策,共同开创光辉的城市化新纪元。

由于本次论坛文章较多,篇幅较长,本次特刊只选择了他们当中的一部分文章,并要求是精简版。如有文章论述不够详尽及系统,请见谅。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全球化背景下中国面临挑战与机遇

20世纪的一场信息革命,原来被禁止收听敌台的内容在网上已经是一览无余。因特网一方面给我们带来了大量新知识和信息, 同时也夹杂着西方的政治观点、文化思潮和文化垃圾, 这对我们的社会主义文化、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带来了挑战。另外, 境外反动刊物在地摊出现, 黄色书刊、光盘通过非法途径严 重泛滥, 丑恶现象卷土重来, 吸毒贩毒, 暴力凶杀, 都给社会主义文化建设带来了困难。 4、中国在改革开放中出现的新问题、新情况, 也使其在融入全球化的过程中面临挑战 实践证明, 与国际隔离、排斥全球化潮流的斯大林模式的社会主义是行不通的, 而中国要发展, 必须推动其经济融入世界全球化浪潮中。为此, 中国进行了改革开放,取得了巨大成就, 但也存在着不少问题。经济上, 由于长期以来实行的计划经济, 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程极为艰巨复杂, 在经济转轨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造成经济的困境与失范, 一时难以与全球化浪潮的统一规范相适应, 从而降低在国际经济贸易组织中的地位。政治上, 由于中国受苏联单一模式的影响, 政治体制改革的步伐比较缓慢, 政治民主化、制度

化、法制水平不高, 因而缺乏足够的政治权威和政治整合能力。另外, 社会保障机制不健全, 使部分人产生不满情绪, 影响了社会的稳定。这些改革发展中的现象, 如不认真对待, 必然影响中国全球化的进程, 影响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建设步伐 近期以来, 理论界对全球化问题比较关注, 因为这关系到中国现代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的前途命运。不管我们接受不接受、承认不承认, 全球化已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潮流扑面而来, 作为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中国, 必须去面对它并及时地掌握其现实特征和发展趋势, 积极主动地迎接挑战, 抓住机遇, 发展自己, 这是摆在我们面前的一个重大的战略抉择课题。 一、全球化给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带来机遇全球化最显著的特征是经济全球化。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发展, 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 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 为我国利用世界资源, 发挥后发优势#, 加速发展自己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 1、全球化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提供了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形势与政策教育作业 题目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学院经济贸易学院 班级金融0902 姓名叶宗新 学号 0206 浅析当今世界形势下中国面临的机遇和挑战进入21世纪后,中国创造了全球经济发展的奇迹。加入WTO,一跃成为世界第三大经济体,连续十年百分之七以上的经济增长速度……这一连串让人惊讶的成就给中国带来的翻天覆地的变化。然而,08年金融危机、南海纷争、汶川天灾……无一不给中国带来的前所未有的挑战。 纵观当今世界,各国都在金融风暴的阴影下徘徊前行,有的已经看见曙光而有的却仍在黑暗里艰难摸索。中国率先从这场灾难中挺身而出,以一个巨人的姿态站在世界之巅。中国正以前所未有的高贵身份被世界所瞩目,也正面临找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 依据当前的世界形势,我国当前面临的机遇主要有: 一:世界经济结构深度调整给我国带来新机遇。在今年两会召开之际,参会的代表和委员表示,一定意义上,“十二五”是中国的概念,也是全球的概念。未来五年,中国经济将与世界经济共同发生深刻变化和调整。而两者的调整将处于同一链条,互为动力。世界经济结构深刻调整、发展模式深度转型所形成的‘倒逼机制’,是化解国内

经济社会发展中各种矛盾的现实需要,也将形成推动我国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外在压力和内在动力。 二: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加快自主创新带来重大机遇。第一,危机使企业的创新需求更加旺盛。高附加价值、低资源消耗、高生产效率、低生产成本的产品和技术将更受青睐。危机面前只要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自有品牌产品的,基本都无大的风险,企业业绩不降反升。困难和倒闭的是那些低端生产没有创新的企业。南京协和化学公司虽然经营建材原料,但其坚持新品开发,仍使主营业务增长50%%多。第二,危机使企业创新成本大大降低。无论是人员薪资、设备价格、制造费用等都会有明显下降,可以用更低的成本获取更加优质的创新资源。南通恒力集团为新上工业丝项目从国外引进设备,去年不仅价格昂贵而且谈判附加条件苛刻,现在却迅速达成意向协议,且报价降了一半左右。第三,危机使创新资源得以在全球范围加速流动。受危机影响,更多的跨国公司为集中资源、降低成本实行外包,这将给中国企业带来新的市场资源。同时,国外先进技术、成果、人才、科研机构也将向外寻求发展空间,国际间优质创新资源的互动明显增强。今年江苏举办跨国技术转移大会,成效显著。 三:国际金融危机给我国扩大对外投资带来新机遇。首先,金融危机给我国企业“走出去”收购国外优质企业和知名品牌带来难得的历史性机遇。国际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衰退导致发达国家跨国公司陷入困境,盈利下降甚至亏损破产和融资困难使得许多著名跨国公司不得不收缩海外投资,甚至被迫出售濒临破产的优质企业和知名品

浅谈经济全球化的利弊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发展的利弊 摘要:对发展中国家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个难得的历史机遇,也是一个巨大的挑战。西方发达国家虽然是经济全球化的主要受益者,但也面临着其带来的一系列新的社会经济问题。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发展利弊 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世界各国都逐渐地被卷入全球经济大循环中。经济全球化的实质是资本、技术、劳动力、自然资源和市场在全球范围内按照更优方式的重新配置。强势国家因获得更多的资源和市场而受益,弱势国家则可能丧失原来支配的资源和市场而被边缘化。【1】所以一些经济学家认为,经济全球化是有利的,它不仅极大地促进了世界经济和贸易的发展,也给国际经济贸易理论创新带来了机遇;同时经济全球化也有一定问题,发展不平衡仍然存在。目前经济全球化引起世界更多国家的关注,下面是我对经济全球化的利弊的一些认识。 首先先以中国加入WTO后的变化为例。2002年中国加入WTO前进出口同比增幅仅7.5%,从2002年加入起中国外贸猛然提速。2002年中国进出口总额增长21.8%,2003年增长37.1%,2004年1~10月进出口总额同比增长21.8%,预计全年外贸总额将突破1.1万亿美元大官,将超过日本成为仅词语美、德两国的世界第三大贸易国。2003年全球进出口商品贸易总额 为15.2万亿美元,其中美国为13%,德国为9%,中国不到6%,2004年中国将达7%左右。按照近3年的增长速度或稍低一点,在今后几年中,中国将在贸易总额上超过德国,在出口总额上超过美国,2010年后不久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贸易国。这一预测是建立在中国 经济又很高的外贸依存度至上的,2004年中国进出口贸易将占GDP的70%,远远高出美国、日本、巴西、印度、俄罗斯等大国,日本对外贸易占GDP的最高年份之有36%。【2】再从电信市场来说,中国的电信企业重组,形成了新的电信竞争,老百姓也从中受益不少,五年前的电话初装费就是几千块,电话在家庭的普及率还不太高,现在一般农村家庭都可以装电话。移动电话的普及率在世界上也可以说是普及率较高的国家。固定电话、移动电话用户总数已达到8.19亿户,固定电话和移动电话普及率分别达到28.3%和33.9%;互联网上网 人数达1.23亿,其中宽带上网人数达到7700万。争取到2010年电话用户总数达到10亿户,互联网用户达到2亿户。中国是世界上通信领域最大的市场,已经取代美国成为世界上移动电话和固定电话服务最大的市场,并且逐渐超越美国,成为宽带用户最多的国家。【3】 由此可见,科技革命和生产力的发展是全球化的根本动力,而且经济全球化促进了包含中国在内的各国经济的迅速发展。然而我们都知道,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中国生产力大发展、加速中国经济增长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负面影响,也增多了中国需要面临的社会经济问题,加剧了国际竞争,也增加了国际风险,并对国家主权和中国等发展中国家的民族企业造成了严重冲击。【4】 毕竟经济全球化之后受到伤害的依然是中国等发展中国家,就拿我们中国来说,商务部产业损害调查局局长杨益在去年举行的第七届中国企业竞争力年会上说,截至14年11月初,全球共有19个国家和地区对中国出口产品发起了101起贸易救济调查,涉案总额超过116 亿美元,这是2002年以来,我国年度遭受贸易调查首次突破100起大关。除了显性的贸易保护外,发达国家开始利用技术、气候、碳关税等实施隐性贸易保护的意图也更加明显。【5】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经济的 影响 Last revision on 21 December 2020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的影响 【摘要】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经济的发展是一把双刃剑。一方面,经济全球化给我国经济带来机遇。另一方面,经济全球化又给我国经济带来挑战。如今经济全球化已经成为全球经济不可逆转的发展趋势和不可阻挡的历史潮流,主动融入经济全球化进程,发挥优势,规避风险,应对挑战,当是中国经济发展的必然选择。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策略比较优势 经济全球化不仅推动了世界经济的发展,也给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带来了不同程度的经济波动和政治不稳定。近年来,墨西哥、俄罗斯、东南亚等国家的金融危机及其政治动荡,就是有力的佐证。其代价之惨痛、教训之深刻,足当引以为鉴。经济全球化已经叩开中国的大门,在带来千载难逢的发展良机之同时,也对我国社会政治稳定产生了威胁和影响。我们必须正视挑战,探索经济全球化条件下中国社会政治稳定与发展的规律和对策。 一、经济全球化对当代中国社会政治稳定的影响 当今世界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生产力和世界交往高度发展的必然产物,作为一种客观的自然历史进程,不断地表现出日益“超越民族国家”的特性。但在实践中资本主义主导了经济全球化,试图按照其面目改造整个世界,使之完全走向“全球资本主义化”。这种双重性质决定了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历史的发展,同时具有推动与阻碍的双重影响。它对社会主义中国的冲击,实质上就是资本主义对社会主义的挑战。其格局总起来看是机遇与挑战并存,机遇大于挑战,但是在一定条件下也可能是挑战大于机遇。这不仅体现在它对我国社会主义经济与社会发展的挑战上,更集中地体现在对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稳定与发展的挑战上。 首先,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生产力和经济发展产生了巨大的挑战,直接地影响我国社会政治稳定的经济基础和社会基础。其次,资本主义主导的世界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社会主义政治制度和共产党领导的人民民主政权形成了根本性的威胁。第三,经济全球化对我国的国家主权、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提出了挑战。总之,经济全球化已经把中国和世界联系成为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下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 WTD standardization office【WTD 5AB- WTDK 08- WTD 2C】

经济全球化下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摘要:目前,经济全球化已经势不可挡,随着科技的发展,整个地球已经成为了地球村,全球的经济也都连在了一起。那种独立关门搞经济的时代已经不复存在。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各国既面临很多机遇,同时也有很大的风险。中国刚刚经历了改革开放的30年,经济实力大增,一跃成为全球第二大经济体。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赶超发达国家、振兴民族经济提供了一个性的机遇。但是,也应该认识到经济全球化在给我国带来机遇的同时也带来了一定的风险与动荡。该文结合当前实际对经济全球化与中国经济发展面临的机遇与挑战问题进行了分析。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机遇、挑战 经济全球化基本上发达国家主导的经济全球化。发达国家有高端的技术与雄厚的资金,为发展经济提供了有力保障。在发展中国家,由于缺乏技术、资金与人才,经济利益远远低于发达国家。当然,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一直处于弱势,并且还会经常受到发达国家的所谓的“制裁”。 中国改革开放30年,同时也伴随着世界经济全球化的趋势。中国在经济全球化的背景下,可以说是赢家之一。我国的经济持续保持中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及其对中国的影响,对于对外开放的中国明显得益,但也受到一定的冲击,面临着难得的机遇和更加尖锐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推进,加速了生产要素在全球范围内的自由流动和优化配置,促进了各国之间的相互联系和相互依赖,为社会主义国家打破思想禁锢、促进价值观念变革、扩大对外开放、快速发展提供了难得的历史机遇。中国经济在经济全球化大潮中采取了正确的经济政策和导向,持续保持高增长率,综合国力不断增强。经济全球化为中国的经济发展提供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主要表现在以下方面: (1)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利用发达国家的先进技术、资金及管理经验。经济全球化的发展,为现实中的社会主义国家吸收外资、引进国外先进的技术、管理经验,加速实现产业升级、技术进步、制度创新和经济发展,利用后发优势赶超化国家,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实现跨越发展,实现社会主义化目标提供了有利时机。利用这些条件,就能加快中国工业化和现代化发展的步伐、逐步缩小与其他发达国家的距离、改变自身贫穷落后的面貌。 (2)经济全球化为中国有效利用世界资源提供了有利条件。经济全球化实现了资源世界范围内的优化配置,使世界各国紧密地联系在一起。作为全球经济组成部分的各个国家,都可以发挥自己的优势,使各国优势在全球密切交往中实现互补。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中国在市场规模和劳动力成本等方面的优势进一步凸显出来,有利于中国调整和优化产业结构。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有利于中国克服国内资源和市场的约束,有效利用国内市场和国外市场,在参与中发展壮大。 (3)经济全球化为中国进行人才交流提供了更加宽阔的市场。21世纪是知识经济的时代,各种人才交流增长的速度将超过货物和资本的增长速度,人力资本将成为最有价值的资本。随着中国经济的长足发展和有关吸引人才政策的出台,中国对世界人才的吸引力越来越大。中国引进人才的力度和数量继续增加,与此同时中国也派出了大批优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复习过程

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问题的双重影响 经济全球化是社会生产力发展的必然结果,同时又是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向全球扩 展的产物。经济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影响是双重的:它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同时又促进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了环境的全球化管理。迄今为止,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负面影响要大于其正面影响。不管怎样,全球化是不可逆转的潮流,人类只能在认识其双重影响的基础上,尽量消除、减少它的负面影响,扩大其正面影响,推动生态环境问题的解决。 一、经济全球化导致地球生态环境不堪重负,加剧了全球生态危机 经济全球化的重要后果之一就是由于经济迅速增长而使地球生态支持系统迅速达到极限,而全球贸易自由化加剧了全球性生态危机。具体说,其负面影响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首先,经济全球化把各类国家都卷入了资本主导的全球经济体系,国家间和企业间的恶性竞争极大地破坏了全球生态环境。迄今为止的经济全球化都是由资本主导的,所有被卷入全球化的国家都采用GDP或GNP的计算方法,都把增长作为核心目标,所有参与竞争的企业不管是公有的还是私有的,都追求效益与利润。在竞争的压力下,资源的有限性和自然生态系统的价值被忽略,许多国家都采用了不计生态成本的西方生产方式,进而重复着环境破坏的后果。无论是资本主义制度之内还是之外,都无法逃离这一恶性逻辑,资本主导的全球化使全球生态环境陷于困境。 其次,全球贸易自由化加速了地球生态资源前所未有的消耗,直接威胁着地球的生物多样性系统。贸易自由化给全球生态环境带来了多方面的消极后果:一是全

球木材贸易导致了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进而严重地损害了生物多样性系统。地球上一半以上的物种蕴藏在森林中,随着原始森林被大面积砍伐,森林原有的植物群落遭到破坏,生物物种在大量灭绝。二是来自国际市场的巨大诱惑推动了全球捕捞业的发展,致使海洋渔业资源面临耗竭。根据联合国粮农组织的一份报告,如今世界70%的主要鱼类种群面临完全捕捞和过度捕捞的问题。三是野生动植物贸易加剧了濒危动植物的灭绝,对生物多样性构成了重大威胁。尽管《濒危野生动植物物种国际贸易公约》明令禁止800多种动植物的贸易,然而在利润驱使下,非法贸易屡禁不止。四是有毒化学品贸易和危险废物越境转移不仅危害全球环境,也直接危害人类健康。五是贸易的扩大还使得异地物种突破自然地域限制入侵他乡,导致衍生地物种及生物遗传资源多样性丧失。外来生物入侵已经与生态破坏和环境恶化共同成为世界生物多样性面临的主要威胁。 第三,经济全球化使小规模家庭农业转向出口导向型种植单一作物的规模农业,加剧了生态环境的破坏。经济全球化使农业日益成为一种全球一体化的产业。无论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都导致了两个后果:一是开垦荒地使曾经是自然的生态系统被转变成了农田,对生态环境造成压力;一是鼓励了农民转向化学密集型的单一作物农业,造成土壤退化、农田生态系统受损。而一些贫穷落后的国家,背负着沉重的债务负担,被经济全球化的浪潮被动地卷入与发达国家的竞争。为了大规模种植能出口创汇的经济作物,大面积地毁林开荒;为了提高效益,放弃了传统的对环境较少破坏的耕作方式;为使农产品较快地进入市场,修建了庞大的交通网络。凡此种种,都造成了巨大的环境和社会成本,既危害了自然,也破坏了农业的生物多样性生态系统。 二、经济全球化推动了全球环境合作,推动着环境的全球化管理 经济全球化的迅猛发展使其带来的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也迅速凸显,气候变暖、臭氧层空洞已经成为街谈巷议的话题,使人类的全球意识增强,使加强环境合作共同对付这些问题的需求上升,使全球环境管理的制度机制也在迅速形成。全球化对生态环境的正面影响主要有以下几方面: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机遇与挑战 全球化带来了机遇和挑战。不断扩张的市场带来了更高的利润和更多的财富,这些资本可以用作发展投资和贫困扶持。每个国家都在为本国做出不同的决定与决策,力争将全球化带来的利益最大化。然而,贸易壁垒、国家弱政策、社会制度还有基础建设等都可能成为国家加速全球化的限制因素。 全球化带来的各种效益极大地激起人们的兴趣,这使得社会各界过分简单地看待全球化。事实上,全球化是一张极度复杂的网络,且里面的问题相互影响着。 以下表格列出了10对人们对全球化所持的常见观点: 全球化的好处全球化的问题 对于持保守政策的国家来说,贸易自由化意味着富裕国家的经济已经进入更加高速的持续发展阶段。进行贸易自由化的国家首先需要进行高成本的经济改革。尽管这将带来长期的经济效益,但是社会成本将会很高。 已经进入高速发展期的国家就能够提升人民的生活水平和减少贫困人口。与最富裕的国家相比,错失经济全球化的国家将变得更加落后。在过去20年里,贫富差距已经拉大,生活在贫困线以下的人口数也增加了。 全球化带来的经济效益改善了人们的健康,从而提升了人们的预期寿命。全球化带来了人口全球范围内的流动,这加速了一些疾病的传播,例如艾滋病、非典和流感等。 全球化也增加了香烟和快餐的消费,这不仅有损健康,还产生了额外的财务成本。 更高的全球收入和削减了的投资壁垒导致了各国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并且开始进入了增长加速期。在全球化的世界中,国家之间逐渐增强的依赖性削弱了他们对经济问题的抵抗性,如2008年的全球金融危机。 人们提高了对环境问题的意识与责任感,并提倡高能效轻污染的环保科技,这对环境具有积极影响。全球农业、林木业、矿产业及渔业公司已经榨取了所剩无几的环境资源,并导致了严重的后果。 国家之间相互依赖性的增强,世界组织(联合国、世界贸易组织和世界银行等)的出现都促进了世界的和平进展。各国的和平相处与贫困的减少都遏制了恐怖主义的滋生。基于农业保护政策,富裕国家向发展中国家提供的救援数量已经预测仅为富裕国家从发展中国家进口的农产品数量的五分之一。 技术的革新不仅极大地减少了发展成本,也改变了人们学习交流的方式、经营模式和对待疾病的态度。技术的革新使廉价工业品的进口变得可能,这彻底摧毁了传统农业框架,导致了大量的失业和技术的缺失。 信息在网络和媒体上的传播有利于人们推翻不民主的政权,推进了自由民主的发展。当代交流传达了国家优劣的观念,增加了移民富裕国家的需求。部分富裕国家对应地出台了相关政策限制了移民工人的流入,排外情绪已经在部分社区扩散开来了,人贩子也已经开始剥削弱势群体。 跨国公司主动为他们在发展中国家的产品生产基地采用最新的工作场所标准,这项决定对国际劳工标准和贫困的减少有着重要的意义。竞争全球化导致了工资水平和劳工水平的“竞次”,也会导致以医生、工程师和IT 专家为代表的高素质工作者的人才流失。大批人才为了更高的薪资移民到发达国家,造成本国人才的缺失。 国际移民带来了文化多样性和文化的认可与尊重,进而提高了人们对民主与人权的意识。国家的本土文化和语言有可能消逝在当今文化全球化的浪潮中。

世界政治经济与国际关系名词解释

1、世界经济格局:指世界经济中若干中心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形成的一种相对稳定的结构和态势。这些中心力量主要是指一些国家与国家集团,它们拥有雄厚的科技实力、金融实力、市场控制能力、国际竞争能力,并能够对世界经济事务进行主导或施加重大影响,这些中心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经济格局。随着这些中心力量经济实力的消长和关系互动的改变,世界经济格局将会发生相应的变动,在世界经济不平衡发展规律下,中心力量的经济实力对比总在不断发展变化之中。因此,世界经济格局也是一个动态系统。 2、布雷顿森林体系:二战后以美元为中心的国际货币体系。这是美国在二战后经济实力迅速膨胀的背景下,为建立一个围绕美国经济和黄金运转的世界经济新秩序而进行的一种尝试。1944年,由美国发起与组织的联合国家与联盟国家在美国新罕布什尔州的布雷顿森林召开国际货币金融会议,会议通过了《最后协定书》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协定》和《国际复兴开发银行协定》2个附件,统称《布雷顿森林协定》。其内容可以概括为双挂钩,即美元与黄金挂钩,各国货币与美元挂钩。这种体系对战后经济的稳定和贸易的迅速增长起到了促进作用,同时加强了美国对世界经济的影响,利于美国对外扩张和掠夺,利于美国经济霸主地位的确立和维持。1973年,布雷顿森林体系崩溃。 3、雅尔塔体系:1945-1991年间的国际政治格局。美、苏、英在二战后期,为了各自的战略利益,在以雅尔塔会议为代表的一系列重要国际会议上达成的有关结束战争,安排战后世界势力范围划分的一系列协议而确立的国际关系体制。其实质是美苏英依据实力划分势力范围,对世界秩序重新作出安排。雅尔塔体系是大国之间相互妥协的结果,不可避免地忽视了中小国家的合理利益与诉求,具有大国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色彩,为战后美苏两极对峙的世界格局奠定了基础,为美苏两个超级大国争霸开了先河。 4、发展中国家:狭义上来看发展中国家一般是指亚洲非洲拉丁美洲那些在历史上曾经是殖民地、半殖民地,后来摆脱殖民统治,取得民族独立而社会经济发展水平依然较低的国家。广义上来说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相对立,与发达国家相比,发展中国家是后发国家,发展起步晚;历史上曾为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殖民地、半殖民地或附属国,长期遭受殖民统治、压迫和剥削;总体发展水平落后;国际地位和国际影响力不强,但是发展中国家人口多,市场广阔,自然资源丰富,无论在经济贸易上还是政治军事上,发展中国家在国际上都占有举足轻重的战略地位。 5、世界政治格局:指在一定历史时期内世界主要政治力量相互联系、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结构与态势。而世界主要政治力量主要指一些主权国家和国际组织,这些政治力量间力量对比的态势及关系结构便构成了世界政治格局,随着这些政治力量的发展变化,世界政治格局也会随之发生变化。所以,世界政治格局是一个动态系统。根据格局的内部结构和外在形态,世界政治格局可分为单极格局、两极格局、多极格局、两极多元格局四种形式。 6、休克疗法:20世纪80年代中期美国经济学家杰弗里 萨克斯为解决玻利维亚的经济危机而提出的一套激进的经济转型方式,并广泛应用于东欧中亚一些国家,其基本内容为经济的自由化、私有化和稳定化。自由化和私有化为核心内容,稳定化为必要条件。由于这种经济转型方式的应用具有较强的冲击力,在短期内可能使社会的经济生活产生巨大的震荡,甚至导致出现“休克”状态,因此,把它称为“休克疗法”。实践证明,“休克疗法”作为一种稳定经济,治理通货膨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经济全球化需要解决的问题 兄弟姐妹们: 经济全球化专题很重要!!!所以在此集中总结一下,其中的题对比自己的课本,没抄的抄 到九下第八单元目录,大部分应该是抄了。 1、含义:世界各地的经济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加强 2、历程: 第一阶段:起源 1)时间:15世纪末到16世纪初 2)原因:新航路开辟;欧洲资本主义兴起;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商贸往来 4)表现:各洲之间的贸易扩大;世界各地的商品在欧洲出现 5)影响:各大洲之间相对孤立状态被打破,世界开始联系成为一个整体 第二阶段:起步 1)时间:19世纪中期 2)原因:工业革命和早期殖民扩张 3)方式:倾销商品、掠夺原料 4)表现:机器生产方式的确立和推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扩大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初步形成 第三阶段:加强 1)时间: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和帝国主义的扩张 3)方式:资本输出 4)表现:资本主义国家完全控制落后国家和地区 5)影响:资本主义世界体系、资本主义殖民体系最终确立 第四阶段:发展 1)时间:20世纪90年代以来 2)原因:①(根本因素)科技革命的推动;②冷战结束,和平与发展成为世界趋 势;资本主义经济发展,各国谋求合作,取长补短;④资本主义国家的对外扩张;⑤跨国公司的推动;⑥新的交通工具和通信手段的发明;⑦全球性和区域性国际组织的建立;⑧二战后民族国家独立,南南合作,影响: 3)南北合作;⑨市场机制普遍被认可。 4)表现:国际投资国际贸易迅速增长;跨国公司影响增大,生产活动的全球化趋 势加强;世贸成立。 A对世界来说:正:促进了经济的发展,促进世界和平、合作与发展。反:带来了很多人类共同面临的问题,如环境问题,人口问题,恐怖主义,资源问题,粮食问题,等。 B对发达国来说:利大于弊。全球化是发达国家主导下的资本的新一轮扩张。 C对于发展中国家来说(重点):利弊共存,机遇与挑战共存;拉大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贫富差距,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一方面,跨国公司常把一些技术水平低、污染程度高的企业从发达国家转移到发展中国家;另一方面,国际经济风险对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影响进一步加大; 3、经济全球化中为什么发展中国家常常处于不利地位。 答:发展中国家由于科技和经济实力相对较弱;不合理的国际经济政治秩序。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

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进程中面临的机遇和挑战杨方伟摘要: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经济全球化意味着利益的扩大和社会福利的提高,但与此同时,也隐藏着巨大的风险和挑战。 可以说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机遇和挑战并存。 关键词: 经济全球化机遇利弊挑战 经济全球化已成为一种不可逆转的历史发展大趋势。对于经济全球化的含义也有很多不同的说法。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的表述是: “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经合组织认为: “全球化是一个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市场、技术和通讯形式都越来越具有全球化的特征,民族性或地方性在减少。从这个意义上讲,每天发生的无数有关技术选择、市场结构、通信形式的决定都在推动着全球化发展。”中国“入世”谈判团首席谈判代表龙永图指出: “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方面的全球化。三者之间,生产发展决定金融科技发展,同时金融和科技的发展又对生产发展产生巨大的反作用。因此,经济全球化的主要特点是生产的全球化。” “经济全球化是一把双刃剑。”似乎这样评论全球化再合适不过了,当然,我也自然也以这样一句话来开始我这篇关于全球化的文章。 双刃剑,自然有其利有其弊,自然经济全球化对我们国家来说,也是机遇和挑战并存,那么我先从利说起,也就是从机遇开始说起。 参与经济全球化,可以实现国内市场与国际市场的对接,充分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两个市场,并且与此同时,经济全球化带来产业结构的调整和升级,当然,机遇和挑战也随之而来。对此,我们国家似乎很得益于全球化。在

经济全球化我国问题和对策

存在的问题: 一、资金少、规模小。这是我国民族企业普遍存在的问题。一方面,由于没有足够的资金,许多企业就不能以更快的速度对产品进行更新,对设备改进,更没有多余的资金对员工进行培训。另一方面,一些企业规模小,实力弱,难同跨国公司进行竞争。 二、资信较差,融资渠道少。我国的四大国有商业银行每年都会有许多不良债务。其中很大一部分就是因为一些企业缺乏商业信用造成的。鉴于此原因,现在许多民族企业很难得到银行的贷款,由于得不到贷款,一些企业就没法进行融资。这就引出了企业的又一问题--缺乏诚信。 三、轻人才、缺乏对员工的培训。事业成败的关键归根结底是“人”。因人而兴,因人而衰,[人才]国家是这样,企业也是这样。美国钢铁大王卡内基说过:“将我所有的工厂、设备、市场、资金全部夺去,只要保留我的组织、人员,十年后,我将仍是一个钢铁大王。”日本著名企业家松下幸之助则提出了“先造就人,后造就产品”的经营理念。可见人才在一个组织中所起的作用之大。 四企业家整体素质低,部分国企领导严重腐败。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都确有热爱社会主义事业,以忘我无私精神长期效力于国有企业,并以其聪明才智为不断发展壮大国企做出贡献的优秀企业家,他们无愧为我们这社会主义时代的英雄模范、杰出人物。但总体来看,我国至今并未真正形成起一支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需求相适应的职业企业家队伍。就国有企业而言,长期以来不仅是由上级党政领导部门为之配备领导,而且还将企业经营领导者与行政系列相比较,这就使国企领导多具“官本位”意识,而作为经营管理者必须具备的企业家素质则颇为欠佳。尤其值得注意的是由于监督机制缺失、监督机制不健全或监督机制未能有效发挥其作用,致使部分国有企业领导严重腐败,在使企业丧失了竞争力和生机的同时,给党的事业和国家、人民的财产造成巨大损失。 五、缺乏创新意识和进取精神。在市场经济中,进取精神和创新意识本是企业竞争力的不竭源泉,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和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作为一个企业创新意识是不可少,锐意进取的精神当然也是不可缺的。 六、缺乏管理,生产效率低下。在我国许多企业内部存在管理体制落后,由于一些企业没有建立有效的管理体制就出现了管理机构庞大,层级结构复杂、人员过多,从而导致了部门之间缺乏沟通,员工凝聚力不强……最终使这些企业出现了缺乏活力、管理效率低下、缺乏竞争力。 七、企业文化不健全。企业文化,是指一个企业组织及其员工所具有的一整套价值观念体系。企业文化是一中无形的管理方式,它可以使人们该变原来只从个人角度建立的思想意识,树立一种以企业为中心的共同价值观念,从而在潜意识中对企业产生一种向心力,养成良好的集体意识。内聚功能是企业文化中最显著的一种功能,他通过把员工的意志和行为引向同一目标,并为目标而协同动作,优秀的企业文化向社会展示了企业的良好的管理机制、经营素质和企业的风貌,从而塑造企业良好的整体形象,并树立良好的市场信誉。 解决问题的对策 一、各企业认真落实科教兴国战略,提高科技竞争能力。科技竞争是综合国力竞争之关键,自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确立以来,一国国际竞争地位的变化无不与科技水平相关。当前西方发达国家不遗余力地加强科技投入,尤其是美国把科技看作支持它的世界经济领导地位的命根子。近年来,中国高科技产业成为增长最快的产业,推动了中国经济的发展,但是,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以后,中国要执行国际性的信息技术协定即技术产品零关税的协定,这将加剧中国高科技市场的竞争。另外,长期以来,中国科技研究和开发的投入比较低,因而要增加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经济全球化和国际经济关系模拟试题及答案 一、单选题 1.经济全球化是 A.资本主义基本矛盾发展的客观趋势 B.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客观趋势 C.生产社会化发展的客观趋势 D.发达资本主义国家进行资本输出的客观趋势 2.当代经济生活国际化的主要承担者和体现者是 A.世界贸易组织 B.世界货币基金组织 C.跨国公司 D.主权国家 3. 20世纪80年代以后,经济全球化的进程进一步加快,范围和规模大大扩展,经济全球化的物质条件是 A.新科技革命和生产的高度社会化 B.国际贸易的高度发展 C.各国相互依存的加深 D.信息技术的发展和应用 二、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是经济关系国际化发展的一个新阶段,其不同于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重要标志是 A.世界经济的信息化 B.世界经济的市场化 C.世界经济的自由化 D.国际分工进入一个新阶段 2.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其明显表现有 A.跨国公司越来越成为世界经济的主导力量 B.国际贸易成为各国经济发展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 C.国际金融交易总额大大超过国际贸易总额 D.国际直接投资迅速增长,投资格局多元化 3.经济全球化与经济国际化的区别是 A.全球化是与信息经济相适应的 B.全球化是以垂直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C.全球化是以水平型国际分工为基础的 D.全球化时期对外经济交流的联合方式是全方位的 4.我们需要的世界各国的经济全球化应该是

A.世界各国平等的经济全球化 B.世界各国共赢的经济全球化 C.世界各国共存的经济全球化 D.世界各国公平的经济全球化 5.第二次世界大战后,西方国家跨国公司迅速发展是由于 A.生产力发展的需要 B.国内外市场竞争的需要 C.资本输出的需要D争夺国际垄断地位的需要 三、辨析题 生产和资本国际化的根本原因是跨国公司的迅速发展。 四、分析题 1.用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所学知识分析关于跨国公司的一组材料: 材料1 据联合国贸易会议公布的数字,全球跨国公司目前有6.3万家,年销售额超过14亿美元,近乎是全球出口的两倍。它们控制了近一半的全球产出、60%的世界贸易、70%的技术转让和90%的国际直接投资。去年,以跨国公司为主的全球外国直接投资达到1.1万亿美元,而其中2/3又被用于跨国购并。 贸易的全球化体现在贸易额在世界生产总值的比重与日俱增。80年代以来,全球贸易额的增长速度超过了世界经济增长速度。1980年全球贸易额约占世界总产值的1/6,预计2020年将占一半左右。2000年,全球商品贸易总额已达6.2万亿美元,服务贸易达到1.4亿美元。 材料2 据外电报道,在最近10年中,世界经济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国成功地按照其利益在世界范围内推行了世界经济一体化,即所谓的新自由主义全球化。这种变化彻底改变了拉丁美洲地区企业的产权结构。同时,它还明显地扩大了拉美国家各阶层人民的生活差距。 材料3 西方主要发达国家利用其经济实力和在国际经济组织中的控制地位,千方百计地要使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为其利益服务,有的国家甚至试图以此建立新的经济霸权,发展中国家为了维护自己的利益,应积极参与国际经济规则的制订。在建立国际经济秩序和制订国际经济规则的过程中,发展中国家应团结一致,求同存异,努力为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全球化中分享更多成果,缩小与发达国家的差距创造条件。

经济全球化下的机遇与挑战

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策略 摘要:经济全球化是生产力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它对世界经济和其它领域的发展具有双重影响。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既形成巨大的挑战,也提供了历史上少有的发展机遇。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然而在这一过程中,中国所面临的机遇与挑战并存。本文将从经济全球化的定义,分析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并就中国如何应对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和挑战提出相应的策略等几个方面来展开论述。 关键词:经济全球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机遇与挑战;策略 20世纪90年代以来,全球化问题成为世界性的热门学术问题。全球化给人类经济、政治、文化诸多领域带来了深刻的变化,尤其是经济全球化对世界各国的经济进程产生了深刻的影响。经济全球化已成为当今世界不可逆转的历史潮流和客观趋势。经济全球化又称世界经济一体化,经济全球化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历史趋势,也是当今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潮流。随着我国对外开放的不断深入,我国经济越来越融入到全球化的经济体系中。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也离不开中国。在经济全球化过程中,我国的机遇与挑战并存。如何从我国的实际情况出发,抓住经济全球化带来的机遇,迎接经济全球化面临的挑战,成为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一个重要课题。 一、经济全球化的含义 百度上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是指世界经济活动超越国界,通过对外贸易、资本流动、技术转移、提供服务、相互依存、相互联系而形成的全球范围的有机经济整体。是商品、技术、信息、服务、货币、人员等生产要素跨国跨地区的流动(简单的说也就是世界经济日益成为紧密联系的一个整体)。经济全球化是当代世界经济的重要特征之一,也是世界经济发展的重要趋势。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在1997年5月发表的一份报告中,对经济全球化的定义为“经济全球化是指跨国商品与服务交易及国际资本流动规模和形式的增加,以及技术的广泛迅速传播使世界各国经济的相互依赖性增强。”1 实际中,经济全球化是指在当代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前提下,世界各国在全球范围内以市场为纽带,在经济上不断地相互交织、相互融合,逐渐组成相对统一的世界市场体系,并按照市场经济的要求,实现资本、货物、技术、劳务等生 1[1]孙一峰.浅谈经济全球化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的影响及中国的应对策略[J].经济研究导刊,2012(6).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辨析

《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辨析》 前几天在上岳麓版九年级下册《世界经济的全球化趋势》一文时,办公室的老师包括我对经济全球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这两个概念都不是很了解,现转载冯一下老师文章的一部分进行共享,以示区分: 目前,大多数中学历史教师习惯用“经济全球化”来概括20世纪80年代以来世界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但也有一些老师在讲课和命题时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术语来概括这一时期世界经济的发展趋势。还有一些老师则将“经济全球化”和“全球经济一体化”交替使用,以为这两个概念的含义是一致的。那么,到底哪一个概念更准确地揭示了当代经济发展的主要趋势呢?看来很有探讨的必要。 长期参与中国“入关”和“入世”谈判的龙永图在为“经济全球化丛书”所写的“总序言”中指出:“一般认为,经济全球化是一种新的国际关系体制,包括生产、金融和科技三个方面的全球化。……从根本上看,经济的全球化,是一场以发达国家为主导,跨国公司为主要动力的世界范围内的产业结构调整。”该从书中的《经济全球化:福兮?祸兮?》一书写道:“经济全球化的内容十分广泛,技术全球化、贸易全球化、生产全球化和金融全球化等都可以列入经济全球化的范围。……一般意义上,资本、商品、服务、劳动以及信息超越市场和国界进行扩散的现象就被认为是经济全球化。”据此,我们可以说,所谓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及生产要素跨国界自由流动,资源在全球范围内优化组合、统一配置,从而使全球经济形成一个不可分割的有机整体的发展过程。目前我国学术界虽未对经济全球化做出统一的界定,但上述说法中的基本要点已为大家所接受。 那么,什么又是全球经济一体化呢?一般论者认为,全球经济一体化是经济全球化的更高阶段。要达到一体化,首先要消除生产要素流通的一切障碍,让劳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论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 张庆松 最近据报道,欧盟官员曾宣布,中国将会在今年夏季加入国际贸易组织。随着加入WTO 的时间接近,中国走向经济全球化的决策已经成为定论。因此,人们讨论和研究的重点也将由中国是否和何时加入WTO,转向经济全球化的具体弊端以及应该采取的对策。本文就经济全球化的利弊和对策,提出一些看法。全文共12500字。 一、WTO与经济全球化的关系 曾几何时,人们还在担心中国会不会重走计划经济的老路,改革开放政策会不会倒退。 自从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以后,这种忧虑已经烟消云散。中国政府加入WTO的努力表明了,改革开放将不会再倒退。人们(特别是关心中国的人),反而开始担心中国的经济开放是否已经走得太快了。过去一两年里,有一些文章指出WTO将会对中国产生巨大的冲击。因此他们主张,中国应该暂缓加入。但是也有一些人认为,WTO对中国是利大于弊,所以应该加入,而且要快加入。就在这两派激烈争论的时候,中国的WTO谈判仍在继续而且即将成功,真是“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 这就出现了一个理论落后于决策的局面,也就是说,海外的一些评论家们的眼光是落后于形势发展的。中国政府决定加入WTO,必定有自己的道理。从中国经济近些年的表现看,中国政府领导人对经济大形势的分析观察能力和把握控制能力是可以令人信任的。所以,应该相信,中国加入WTO的决策是经过分析并判定WTO是利大于弊的。在这种情况下,再讨论WTO该不该加入的问题就已经落后于形势,是浪费时间。 反对WTO论者的缺点就是光看到WTO会带来的冲击,但是却没有看到WTO是改革开放政策的继续,是改革开放政策迈上的一个新台阶,而且从长远来说是中国经济未来发展的必经途径。WTO将会把中国经济带向全球化,而经济全球化是发展经济必须的道

第10章 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习题及答案)

第10章经济全球化与国际经济关系 一、不定项选择题 1.经济全球化的微观主体是: A.跨国公司 B.国际卡特尔 C.辛迪加 D.国际垄断同盟 2.资本输出迅速发展的根本动因是: A.扩大市场 B.扩大垄断原料来源 C.追求高额垄断利润的需要 D.援助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需要 3.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前,资本输出的主体是: A.国家垄断资本 B.私人垄断资本 C.跨国公司 D.国际卡特尔 4.早期跨国公司的所有制形式主要表现为: A. 控股式合资企业 B.单一的全资公司 C.混合所有制公司 D.非股权安排的合作经营 5.经济全球化的内在动力是: A.跨国公司的发展 B.国际垄断资本的发展 C.新科技革命 D.资本全球化的发展 6.经济全球化的内容主要有: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市场国际化 7.跨国公司的新特点: A.跨国兼并规模巨大 B.强强联合 C.强弱联合 D.兼并的行业非常广泛 8.经济全球化的基础是: A.生产国际化 B.资本国际化 C.贸易国际化 D.技术国际化 9.国际经济协调的方式主要有: A.通过国际经济组织进行协调 B.通过政府首脑定期会晤各国的经济政策 C.通过组织经济一体化集团来协调 D.通过联合国的调节 10.经济一体化组织的形式主要有: A.跨国集团 B.自由贸易区 C.关税同盟 D.经济联盟 11.发达国家的经济摩擦主要表现在: A.国际贸易领域的摩擦 B.国际金融领域的摩擦 C.国际生产领域的摩擦 D.国际投资领域的摩擦 12.发展中国家的基本特征主要表现在: A.生产力水平低下 B.产业结构水平低下 C.经济依赖性严重 D.政治上的非独立性 13.发展中国家对发达国家的依赖主要表现在: A.资源的依赖 B.资本的依赖 C.市场的依赖 D.技术的依赖 14.发达国家对发展中国家掠夺和控制的领域主要有: A.贸易领域 B.国际金融领域 C.经济援助领域 D.国际合作领域 15.在贸易领域中发展中国家与发达国家的不平等主要表现在: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