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梳理

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知识点梳理

一、千秋功过秦始皇

一、秦统一六国

1、回顾春秋、战国时期的历史发展特点。

社会大变革、大动荡、大发展、大解放

2、课堂讨论:秦国统一六国的因素有哪些?

(1)根本原因:顺应了统一的历史趋势

(2)社会基础:社会经济发展,各民族和地区之间联系加强

(3)人民要求:战争带来沉重灾难,人民渴望统一

(4)秦国自身:商鞅变法最彻底,实力最强

(5)秦王嬴政:雄才大略,正确的统一方略

3、秦统一六国的经过

①先灭弱韩:前230年②离间灭赵:前228年

③水灌灭魏:前225年④王翦灭楚:前223年

⑤北灭燕国:前222年⑥完胜灭齐:前221年

(特点:先弱后强、先近后远)“远交近攻”

4、统一的意义

结束了数百年诸侯割据混战的局面,有利于人民的生活安定和社会生产的发展。

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二、巩固统一的措施

1、政治上,确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在中央,建立皇帝制度;建立三公九卿制;

在地方推行郡县制。

2、经济上,统一度量衡、货币;修筑以咸阳为中心的水陆交通。

3、军事上,北击匈奴,修筑长城;南征百越,设立四郡。

4、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

三、秦始皇的暴政——秦朝速亡的原因

政治:严刑峻法,囚徒无数

经济:大兴土木,徭役无度

加紧盘剥,赋税沉重

军事:穷兵黩武,兵役繁重

文化:文化专制,焚书坑儒。

激化阶级矛盾引发农民起义秦朝短命而亡

四、课堂讨论:

1、秦始皇被称为“千古一帝”,又在历史上以“暴君”形象著称。是什么原因使他能够吞并六国、一统天下?是时势造英雄还是英雄造时势?他有哪些可以泽被后世的业绩?我们应该如何正确评价他呢?

功绩:①统一六国,结束了长期以来诸侯割据、混战不休的局面,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统一的、多民族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开创了中国历史的崭新局面;

②为巩固大一统的政治局面,在政治、经济、法律、军事、文化诸方面实施了许多积极的方针政策,奠定了中华民族统一国家的基础。形成中央集权的政治体制,打破了贵族分封制,奠定了大一统王朝制度的基础。统一了货币、度量衡和文字,开创了幅员辽阔的秦帝国,促进了各民族的经济文化交流。

过失:①他所创立的皇帝专制独裁的政治制度,贻害中国数千年之久;

②焚书坑儒,摧残文化。实行暴政,大兴土木,建阿房宫,修骊山陵墓,耗费民力;法律残酷,最终促成农民大起义,使秦朝灭亡。

总之,秦始皇既是一位荡灭六国的盖世英雄、统一国家的奠基人、名垂千古的始皇帝,又是一位专制独裁制度的创始人,被千古唾骂的暴君。

创建制度——智慧的君主

全面统一——远见的君主

知错就改——理智的君主

焚书酷刑——残暴的君主

大兴土木——贪婪的君主

2、秦始皇采取了哪些具体措施巩固统一?为什么他被称为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在政治上:创立皇帝制;推行郡县制和三公九卿制;(建设交通网道)。

在经济上:统一货币、度量衡。

在军事上:修筑长城,北击匈奴。

在文化上:统一文字;焚书坑儒,统一思想。

秦始皇统一六国,第一次建立起中央集权的大帝国,并在政治、经济、军事、文化等方面采取措施巩固了统一,所以说是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奠基人。

评价古代政治家功过的一般方法:

①是否完成国家统一,推动历史发展。

②是否调整政治措施,保持社会安定。

③是否调整经济措施,重视改善生产条件,促进经济发展。

④是否采取措施,促进文化繁荣。

⑤是否采取措施,巩固国家统一,促进各民族的融合与团结。

⑥是否反抗外来侵略,捍卫国家主权和民族利益。

二、盛唐伟业的奠基人——唐太宗

一、唐太宗生平简介

1、唐太宗是一位杰出的军事家、政治家。

2、劝父亲太原起兵,建功立业统一全国。

3、培植势力,发动玄武门之变。

4、平定边疆,实行开明民族政策。

5、对外开放、兼收并蓄。

6、善于用人、纳谏。

7、他统治时期被称为“贞观之治”。

二、东征西讨定基业(军事统一全国)

1、隋末农民起义

隋炀帝暴政:开凿大运河、远征高丽等。但他开凿大运河客观上有利于社会经济发展。2、军事统一全国

(1)太原起兵:617年5月起兵,11月开进长安。 618年3月隋炀帝被杀,隋朝灭亡。

618年5月李渊称帝,国号唐。李世民被封为秦王。

(2)统一战争:617-618年迎击韩举集团。消灭刘武周势力。

620年进入中原消灭王世充、窦建德势力。

624年唐朝消灭各地农民军和格局地主武装,统一全国。

三、玄武门之变

1、原因:李世民在统一战争中功绩最大,手下人才最多,形成了一个势力强大的集团。

2、过程:626年李世民发动玄武门之变,杀死哥哥李建成、弟弟李元吉。逼迫父亲李渊退位,自己即皇帝位,年号贞观。

四、民族政策

1、平定边疆

(1)平定东突厥:打败颉利可汗、突利可汗。

(2)平定西突厥

2、加强管理

(1)在东突厥旧地设置羁縻府,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

(2)在西域设置安西都护府

(3)西南西北很多少数民族首领被册封

(4)唐太宗被称为“天可汗”

3、和亲政策

(1)与吐蕃和亲:文成公主入藏,与松赞干布成婚。

(2)意义:双方来往更加频繁,唐朝先进技术和文化传入吐蕃,促进了吐蕃社会经济的发展。

4、民族政策:有效的军事征服,实行怀柔政策、和亲政策。——开明平等的民族政策。

5、意义:巩固了唐朝的统一,有利于民族融合和社会经济的发展。

五、贞观之治

1、贞观之治:唐太宗在位时期封建政治开明、社会经济迅速发展、社会秩序比较安定,文化繁荣,史称“贞观之治”。

2、“贞观之治”出现的原因

(1)政治方面:重用贤能,选官不避亲仇,用人扬长避短;虚怀纳谏。

(2)经济方面:

以“存百姓”思想为指导,实行休养生息政策,不夺农时,推行均田制,轻徭薄赋。

(3)思想文化方面:

文德治国,崇儒尊孔;慎用刑法,仁义为本;完善科举,提高进士科地位。

(4)民族关系方面:

采取“战而后和”的策略,对不同的民族地区采取不同的统治措施,促进民族团结和发展。(5)对外关系方面:

采取积极友好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

3、“贞观之治”表现:政治清明、社会安定、生产发展、文化繁荣、民族团结、中外交往频繁。

以具体的史实来论证这些表现:

(1)政治清明:重用贤能,“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如对魏征的任用;用人扬长避短,如对房玄龄、杜如晦的任用;善于纳谏,如魏征的进谏和太宗的纳谏。

(2)社会安定:囹圄常空,外户不闭。

(3)生产发展:马牛布野,粮价低廉,

(4)文化繁荣:进士科人才济济,科举制推动封建文化向高峰发展,尚需要联

(5)民族团结:

①设置羁縻府州:东突厥归附唐朝后,唐在当地设羁縻府州,任命突厥首领为都督,可以世袭。后成为唐代管辖民族地区的一种地方制度。

②册封:西北各族首领尊请唐太宗为“天可汗”,他们的后嗣由唐册封。

③设置机构:唐攻下西突厥后设置安西都护府,管辖西域。

④和亲:吐蕃赞普松赞干布请求与唐通婚,唐太宗以文成公主和亲。文成公主带去种子、工匠、书籍和冶金技术、中原文化。促进了吐蕃经济、文化的发展,加强了汉藏人民的关系。这种民族团结政策加强了唐与少数民族之间的关系,有利于加强对边疆的管辖,也为唐朝盛世局面的出现提供有利的条件。同时有利于少数民族吸收汉族先进的文化,促进了少数民族经济的发展。

(6)中外交往频繁:设立专门机构鸿胪寺接待外宾;鼓励外国商人到中国贸易、居住、做官、通婚;对各国使者,以礼相待;都城长安不仅是国内各民族的大都会,也成了世界性的大都会。实行开放的文化政策:佛教、景教、回教、摩尼教传入中国;高僧玄奘去天竺取经;朝鲜、日本僧人来唐游学,朝鲜、日本深受汉文化影响。这种开放的对外政策,大大增强了中外经济、文化的交流,为中国文化增添了多元的色彩。也使唐文化对周边国家产生了强大的辐射作用,促进了亚洲各国的文明进步,尤其是朝鲜的新罗、日本的“大化改新”。

举一反三:概述唐太宗在推动中国古代社会

..发展中的历史作用。

3、唐太宗在推动封建社会发展方面的历史作用

1)唐太宗励精图治,使唐朝社会稳定,经济发展,阶级矛盾缓和,开创了“贞观之治”的局面,这就为“开元盛世”的出现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唐太宗采取开明的民族政策,加强了同周边各族之间的联系,加强了民族团结,促进了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使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过入了鼎盛时期。

(3)唐太宗实行开放的对外政策,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方针,这使中国文化呈现出多元化的色彩,封建文化出现了繁荣的局面,并对世界文明的发展、产生了很大的影响。

(4)唐太宗善于用人和纳谏,具有很强的自我反省能力,成为古代封建君主的楷模和典范,并对以后历朝的治国策略产生了深远影响。

一.以德化民,民惟邦本二.以民为本,慎用刑法三.选贤任能,知人善任

四.广开言路,克己纳谏五.文德治国,崇儒尊孔六.以诚相待,民族融合

七.对外交流,兼收并蓄

三、“康乾盛世”的开创者——康熙

一、少年天子

1、1861年爱新觉罗·玄烨8岁即位,由索尼、苏克萨哈、遏必隆、鳌拜四大臣辅政。其中鳌拜逐渐专横跋扈

2.16岁智取鳌拜集团,巩固统治,显示出年轻皇帝成熟的政治智慧。

二、主要功绩

(一)平定三藩(平西王吴三桂镇云贵;平南王尚可喜镇两广;靖南王耿精忠镇福建)

1.原因:三藩拥兵自重,严重威胁清朝的统治与国家的统一。尤其吴三桂势力最强。号称“西选”

2.经过:康熙帝力排众议,毅然下令撤藩,并亲自指挥平叛,历时八年,终于平定三藩之乱。

3.影响:扫除了割据势力,利于国家的统一,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促进经济发展,安定民生。

(二)统一台湾

1.原因:明后期荷兰侵占台湾。1661年郑成功收复台湾;——反侵略之举,维护主权。

但收复台湾后,郑经据守台湾坚持抗清。——使台湾与大陆分离,显然不利于国家统一。

2.经过:1681年,康熙任用为施琅为福建水师提督,姚启圣负责后勤供应。

1683年,施琅攻下澎湖,郑克塽投降。

1684年,在台湾设台湾府,下辖三县,隶属福建省。

3.影响:加强了台湾与祖国大陆的联系,促进台湾开发,巩固了东南海防。

(三)抗击沙俄——康熙巩固国家统一的措施(对外)

1.原因:明末清初,沙俄不断侵袭我国黑龙江流域,侵占尼布楚、雅克萨等。

2.目的:巩固东北边境,维护国家主权。

3.性质:反侵略战争。

4.经过:1685年、1686年二次战争。

5.结果:俄国战败,1689年双方签订《尼布楚条约》。

性质:经过平等协商而签订的一个平等的边界条约。

影响:从法律上肯定了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都是中国领土。

6.影响:巩固了东边边疆,维护了国家主权;同时也表明康熙帝独立自主外交的胜利。

(四)三征噶尔丹

1.原因:漠西蒙古准噶尔部噶尔丹兴兵作乱使北部和西北边疆混乱,还勾结沙皇威胁国家统一。

2.经过:①1690年康熙帝御驾亲征,在乌兰布通打败噶尔丹的“驼城”。乌兰布通战役后,在多伦会盟,将喀尔喀蒙古分为34个旗,建立盟旗制度。

②1696年、1697年二次征讨,噶尔丹服毒自杀。

③1757年到乾隆帝时才彻底粉碎准噶尔贵族叛乱势力。

3.影响:加强了对蒙古的统治,利于国家的统一和边疆的安定。

(五)经济文化政策

1.经济:治理黄河;改革赋税;厉行节俭。

2.文化:重视文教,进用文士,编《康熙字典》。

康熙一生文治武功,臻于极致,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代——康乾盛世。

【重难点突破】

【思考题一】:

如何全面认识康熙帝,给他一个客观全面的评价呢?

⑴功绩:缔造了空前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对内:平定三藩、统一台湾、三征噶尔丹,巩固统一. 对外:击退沙俄侵略,维护国家主权和领土完整。

⑵局限:对内专制(文字狱等),对外轻视西方(未能紧跟先进潮流,为后来被侵略埋下战败隐患)

⑶总之:他开创了我国封建社会最后一个繁荣时代——康乾盛世。是杰出的地主阶级政治家。【思考题二】:

康熙初年面临什么形势?他为巩固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做出了什么贡献?

⑴面临形势:①郑成功收复台湾后,坚持抗清;

②沙俄势力正在东来;

③漠西和漠北蒙古各部需要加强管理;

④地方割据实力的威胁尚未清除(三藩);

⑤满汉矛盾尚未平复。

⑵贡献:

①巩固统一国家的活动:A平定三藩;B收复台湾:收复后台湾隶属福建省。促进了台湾开发,巩固了海防。C三征噶尔丹,打击了新疆蒙古分裂力量。

②维护国家主权的活动:抗击沙俄入侵,组织两次雅克萨之战,签订《尼布楚条约》,从法律上肯定黑龙江和乌苏里江流域,包括库页岛在内的广大地区,都是中国领土。

⑶历史影响:扫除了地方割据势力,抗击了外来侵略,基本奠定了中国版图,维护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和安宁。

【思考题三】:

清王朝在台湾设立府县,对加强大陆与台湾的联系有什么作用?

在台湾设立府县,标志着台湾又重新回到中央政权管辖之下,回到祖国统一的多民族大家庭中。这不仅对国家统一具有重要意义,对台湾经济、文化的进一步发展也具有重要意义。

【思考题四】:

结合康熙在平叛乱、御外敌、定边疆等方面的主要事例,谈谈你对他的评价。

平叛乱是指1681年平定三藩叛乱,统一西南各省;

御外敌是指1689年经过雅克萨战争后中俄签订《尼布楚条约》,划定中俄东段边界;

定边疆是指1683年降服郑克土爽,统一台湾地区,并驻兵屯守以防西方殖民者侵略;

1690—1697年三败噶尔丹,统一漠北地区;实行清政府统一管辖下的盟旗制度,

加强中央与喀尔喀蒙古的关系。

康熙的这些措施对多民族统一国家的巩固和发展,对抵制西方殖民者的侵略,对加强中央集权制度都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思考题五】:有人说康乾盛世是中华帝国最后一抹落日余晖。康乾盛世的繁荣是建立在什么经济基础之上的?18世纪中后期西方国家的经济发生了怎样变化?结果如何?

康乾盛世是建立在小农经济与家庭手工业想结合的自然经济基础之上的。同时期西方,工业革命从英国开始并向欧美扩展,这些国家和地区进入工业经济时代,社会生产力极大提高。在康乾盛世的外表下,由于传统的重农抑商和闭关自守政策严重阻碍了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成长;西方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资产阶级革命开始,工业革命兴起殖民扩张加强,东方开始落后并最终从属于西方。

四、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

一、追求礼乐的一生———传承礼仁文化,实现礼治社会

1、学习礼乐(15岁)

[探究问题1]孔子生活在一个怎样的时代?这样的时代对其思想产生了什么影响?

时代: (1)春秋社会大变革时代。”礼崩乐坏” (2)”周礼尽在鲁”

影响:1、孔子提出“仁”和“仁政”思想,反对暴政

2、提出“克己复礼”,维护旧的礼乐制度

3、提出中庸思想,主张将各种思想、原则加以调和,

使之互相补充,互相限制

4、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

2、讲学收徒(30岁)传承礼和仁;创办私学,广收学生

3、从政生涯(51岁)官:鲁—中督宰——司寇

政治主张:“君君臣臣父父子子”——加强君权,削弱大夫权,抑制陪臣。结果从政失败

4、周游列国:政治主张未被采纳,原因:诸侯争霸,崇尚武力,轻视礼仪

5、献身文化:整理文化典籍

[探究问题2]孔子一生的活动集中在从政、教学、著述三个方面。试述其主要活动

1、从政:担任司寇;夹谷之会;周游列国

2、教学:”有教无类”,开辟私人办学先河;提出一系列教育思想;

3、著述:整理编辑“六经”

二、开创儒家思想

1、背景:

①春秋:奴隶制——封建制“礼崩乐坏”“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经济上:井田制崩溃,私田出现政治上:分封制崩溃,周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②孔子恢复周礼,传承礼乐文化,创立儒家学派

2、儒家思想:

A、礼(孔子思想的目标、基础)——礼是政治概念

....

①礼的含义:西周实行对君臣父子上下尊卑作出严格规定的一套宗法登记制度。

“君臣有别,长幼有序”

②关于礼的做法:遵守“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社会规范,“非礼勿……动”,从而形成西周时天下安定局面,避免春秋时天下动乱局面。——克己复礼

③评价:孔子推崇周礼,恢复周礼,实质是维护摇摇欲坠的奴隶社会规范制度。孔子代

表奴隶主贵族利益,违背历史潮流,体现了思想保守的方面;

追求统一安定、和谐有序的社会局面,使人们生活安定,有积极意义。

B、仁(孔子思想的核心)——仁属于伦理概念

....

①仁的含义:仁者爱人,包含仁爱、关怀、体谅、包容等一切美德,为人处事的最高道德标准。

②关于仁的做法:“克己复礼为仁”“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亲亲为大”

反对政府向百姓课重税,应“节用而爱人”(爱惜民力)

③评价: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有进步性;仁爱有等级

孔子提倡仁的目的是维护奴隶主贵族的统治于不坠。他把伦理规范的“仁”与政治范畴的“礼”结合,形成不可分割的统一体——中庸。

C、中庸(调整方法)——属于哲学概念

①调整对象:礼和仁

礼仁关系:

礼:等级规范; 仁:人际关系 礼 √ 仁 Χ ——矛盾激化 礼 Χ 仁 √ ——模糊上下尊卑

②协调礼和仁的方法:中庸a 、中庸的含义:处理任何事情都不偏不倚,恰到好处“恰如其分” b 、达到中庸的做法:“和而不同”

礼、仁、中庸思想是孔子创立的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

3、影响:孔子开创儒家思想,后来董仲舒改造了新儒学,西汉成正统思想,对于巩固封

建国家大一统起积极作用;但发展至宋明阶段,阻碍社会进步。

三、古代大教育家

1、教育对象:——有教无类

孔子开创私学,让教育对象“有教无类”,并使教育从“学在官府”向“学在民间”转变,

打破了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推动古代文化教育的发展。

[探究问题4]“有教无类”是孔子重要的教育思想。它有什么意义?请列举孔子的教育理念。

意义: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开创私人办学的先河;教育理念:“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因材施教”2、教学目的:——使学生“成人”,言行合乎“忠”、“信”,终成“君子”。

孔子“教学目的”注重培养学生高尚品德和服务社会意识,有利于社会发展;但重义轻利,

不利物质经济的发展。

3、教学方法:——因材施教、言传身教(温故知新、举一反三等)

4、教学内容:——孔子整理过的“六经”。

“六经”成为封建社会的教科书。孔子思想也被整理为《论语》,成为儒家经典。

四、评价孔子

1、积极意义:

(1)对中国:① 政治上,成为封建政治的理论基础(维护一统);

② 文化上,成为中国古代传统文化核心内容,有利于修身社建;

③ 教育方面,奠定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保持文化连续性;

(2)对世界:① 汉后,对亚洲,传播先进文化;

② 明清后,对西方,为欧洲思想家所启发、借鉴;

③ 当今,世界不少学者依然推崇儒学。

2、局限性:维护等级,不平等;

3、总 评:世界前列思想家(世界十大思想家之一)。

[探究问题5]孔子及其说学在历史上的地位如何?

大思想家:提出“仁”、“礼”、“中庸” “有教无类” “因材施教”重要思想

大教育家:开创私人办学先河,提出有教无类思想和一系列教育理念

儒家学派创始人:儒家学说成为几千年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影响深远

晚年整理文化典籍:《六经》儒家思想成为亚洲许多国家传统文化的组成部分

欧洲启蒙思想家受到儒家思想的启发

仁、 礼、 中庸

思想核心 思想基础 中介

五、西方古典哲学的代表柏拉图

[课标要求]:简述古希腊哲学家柏拉图的主要生平事迹,了解其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一、柏拉图的政治活动

1.时代特征①雅典民主政治走向衰落

②发生伯罗奔尼撒战争

2、出身名们(前427年—347年)

3、追随名师——苏格拉底(苏格拉底西方哲学的开创者。有哪些思想主张?(1)主张“灵魂不死”(2)“认识你自己”(3)倡导“美德即知识”(4)教学方法:“助产术”)

苏格拉底是对柏拉图一生影响最大的一件事情,这种影响可以从两个方面来看:

一方面,柏拉图的政治哲学思想深受苏格拉底的影响,以至于他一生创作的绝大部分对话,都是以苏格拉底为主要发言人。另一方面,苏格拉底因不能见容于雅典的民主政体而被判处死刑,这一事件改变了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的态度,他开始寻找自己的心目中的理想国。

4、游历四方;游历小亚细亚沿岸、埃及、北非、意大利南部,考察各地制度风俗,与各地学者交流思想

5、创办学校——阿卡德米学园(柏拉图学园)

二、柏拉图思想——理念论和《理想国》

1、柏拉图思想产生的背景

伯罗奔尼撒战争中,雅典同盟战败以及苏格拉底被处死刑——以上两者暴露民主政体弊端。柏拉图对雅典民主政治不满。

2、理念论(柏拉图的哲学思想)

A、柏拉图的哲学是建立在理性世界与感性世界的区别之上

B、观点:

①世界:理性世界:由理念构成;事物的概念或实质———真实、永恒

感性世界:由具体事物构成;物质或现象———虚假、变幻

②对立:理性世界—感性世界

③理念先于物质而存在,知识是人先天固有的,学习即是回忆。

C.评价:①唯心论:理念为先,知识先天(客观唯心主义)

②理念论触及现象及本质,感性与理性的矛盾,第一次阐述了人的理性对于事物

有触动作用,强调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有积极作用。

③鼓励人们独立理性思考,为理性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3、理想国(政治思想)

A、代表作:《国家篇》(曾经翻译《理想国》)

B、观点:

①理想国家护国者—负责治理国家“智慧之德”

卫国者—对外御敌,对内保民“勇敢之德”

生产者—从事生产,要有节制“节制之德”

奴隶只是会说话的工具。三个阶级各具其德,各守其位,国家必然处于和谐状态

②国家统治者:哲学王(最富有智慧、最具正义感和理性)

C、评价:①为了改变当时希腊民主政治体制的弊端,建立和谐稳定的社会;

②最早的乌托邦思想。其财产公有、普及教育的主张被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影响深远

三、雅典学园

1、目的:为了培养理想国的统治者——哲学王

2、情况: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集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学者和政治人才于一体

教育宗旨:知识传授;学术研究;政治咨询;培养人才

学生来源:具有初级数理知识;上层社会;男女平等

开设课程:算术、几何、天文

教学方法:对话形式,自由讨论

教学理念:全面、和谐、发展

3、影响:学园的建立是柏拉图生命中的转折点,是欧洲历史上第一所综合性学校,是欧洲科

学史上值得纪念的事件,后世西方各国的学术研究院一直沿袭它的名称——阿卡德米。

思考: 柏拉图在世界政治和文化史上有何地位?

⑴受到人们尊敬,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是奠基者,世界

影响巨大。

⑵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追求真理、崇尚美德

的境界令人佩服。

四、评价柏拉图

1、作为苏格拉底的继承人,学园的创立者,柏拉图受到人们尊敬,

2、在思想史、哲学史、政治学、社会学、自然科学史上柏拉图是奠基者,世界影响巨大。

3、柏拉图的思想存在争议,其理念论、知识论、理想国存在局限;但其一生追求真理、

崇尚美德的境界令人佩服。

4、他的理想国是最早乌托邦思想的体现,不少观点被后世空想社会主义者接受

5、他的不少著作成为学术经典

被誉为“在他那个时代所有的人之中,他是最有智慧的、最正直的、最善良的人”

他是西方文化的奠基者,他的学术思想影响西方文化走向,有举足轻重的地位。

☆☆有人曾将柏拉图与孔子作比较,根据你现有的知识,能否对二者进行比较?

相同点:

①时代:都处于奴隶制时代,其思想主张均处于文化源头的地位。

②个人活动:从政;游历;从教

③政治思想:孔子主张“仁”,反对暴政;柏拉图主张哲人统治的理想国,对民主政体不满;

都体现“人治”的特点,都偏于理想化。

④教育:都创办学校,重视教育,均主张因材施教,进行启发式教学。

⑤二者的著作都属于对话集,是集体智慧的结晶。

不同点:

⑴柏拉图的研究主要在哲学领域,侧重于理性,主张建立理想国,追求真;孔子主要侧重于伦理道德,偏重于感性,追求善。

⑵柏拉图相信灵魂不死,孔子对殷周以来的鬼神观念持怀疑态度。

(3)孔子的仁最根本的标准是天下和国家的利益,面对分裂要求建立一个统一开明的贵族政体;而柏拉图只立足于雅典城邦而非整个希腊国家的统一,孔子的视野要比柏拉图的宽泛得多。☆☆.柏拉图与亚里士多德主张的差异

(1)哲学思想:柏拉图:理念论,理念是世界的本质,现实世界是理念的反映

亚里士多德:思想源于具体事物,物质世界和精神世界不可分割,物体由形式和物质组成(2)政治主张:柏拉图:理想国是哲人统治的国家,其次才是法治国。亚里士多德:法治优于人治

六、探求真知的亚里士多德

【课标要求】

1、简述古希腊哲学家亚里土多德的主要生平事迹,

2、了解亚里土多德追求真理的不懈探索精神,认识其对世界思想文化的贡献。

【教学过程】

一、亚里土多德生平

1、御医之子(前384年)他的父亲是马其顿王室的御医。

2、学园精英(前367年)17岁时,师从柏拉图。勤于思考,在学业上显示出惊人的才华。

▲“吾爱吾师,但更爱真理”这句话说明了亚里士多德的什么精神?(尊师而不盲从)

3、王子之师(前343年)亚历山大的老师,教授政治学、论理学、诗歌以及历史等知识。

4、重返雅典,建立学园。(前335年)

公元前336年,亚历山大继承王位后,征服了整个希腊。次年,公元前335年,亚里士多德重返雅典,在那里一住就是二十年。在此期间,亚里士多德在雅典受到了很多的优待,除了在政治上的显赫地位以外,他还得到了亚历山大和各级马其顿官僚大量的金钱、物资和土地资助。他所创办的吕克昂学园,占有阿波罗吕克昂神庙附近广大的运动场和园林地区。在学园里,有当时第一流的图书馆和动植物园等。吕克昂学园图书馆的藏书超过阿卡德米学园数倍。他在这里创立了自己的学派,这个学派的老师和学生们习惯在花园中边散步边讨论问题,因而得名为“逍遥学派”。据说,亚历山大为他的老师提供的研究费用,还为他提供了大量的人力。他命令他的部下为亚里士多德收集动植物标本和其他资料。

5、落寞辞世(前322年)

公元前323年,年仅33岁的亚历山大在灭掉波斯帝国、征服印度河流域后病逝,随即希腊各地掀起反马其顿的的浪潮,雅典成为反马其顿的中心,由于亚里士多德与马其顿王室的亲密关系,因而成了反马其顿派打击的对象,他受到法庭指控,被控不敬神,为了避免苏格拉底的悲剧重演,他离开雅典,逃往外地。一年后,亚里士多德客死他乡,享年62岁。

二、亚里士多德的主要思想

1、哲学思想:在《形而上学》中认为自然界是客观的、真实的存在,人们的认识来自对客观世界的感觉,没有感觉就没有知识。但他并没有把他的唯物主义观点贯彻到底。

2、逻辑学:三段论(大前提,小前提,结论)

3、政治思想:法治优于人治(《政治学》)

亚里士多德认为革命和内讧的原因是什么?(不平等)

结论:最好的城邦治理方式——法治优于人治

亚里士多德则一方面强调了不管是统治者还是被统治者都要守法,另一方面还强调大家所服从的法律本身应该是良好的法律,只有这样才能实现法治。

4、伦理思想:中道理论

所谓“中道”,意即中庸,他认为宇宙间万物过了不好,不及也不好,在太过与不及之间就是最好。

比如他说勇敢是怯懦和鲁莽的中道,勇敢并不是什么都不怕,有些该怕的东西就应该怕,不怕就是鲁莽,太怕就是怯懦,都不好,

它的实质就是要求人们在实践生活中应该以“理性”为行为准则

实际可行的最好政体——中产阶级执政的共和政体

极富者品性--“逞强放肆、至犯重罪”

极贫者品性--“懒散无赖、易犯小罪”

中产阶级品性--懂得节制,很少野心,具有大家公认的中庸美德

5、亚里士多德对人的定义并进行初步的分析。

提示:人除了感觉、繁殖等基本功能之外,还会推理、判断等思维活动,能探求知识。同时,人还能理智地约束欲望与激情,追求道德完美,这就是亚里士多德所说的“人是有理性的动物”。

三、亚里士多德思想的影响

1、他创立了庞大的科学研究体系

他在逻辑学、政治学等多个学科领域中都留下了许多开创性的著作,留下了丰富的遗产

2、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

以“三段论”为核心的逻辑学成为一切科学的工具;伦理学中的“中道”理论成为人类和谐社会的润滑剂;政治学中的“法治”思想对后世影响深远。

3、留下了宝贵的精神遗产

他的科学探索精神和对真理的追求精神永远激励着后人积极进取、探求新知。

四、评价亚里士多德:

①是古代最伟大的思想家,他一方面总结了古希腊文化的最高成就,另一方面又建立了一些

规范性的理论,在西方文化界产生了长久深刻的影响。

②“他是第一个像教授一样著书立说的人”,他系统的论著,分门别类的讨论,被称为“百科

全书式的学者”。

③他的作品是批判和发展的。“吾爱吾师,吾更爱真理”,使他继承了前人的思想,超越了前

人的成就。

④他是一个职业教师,使古希腊教育理论发展到一个更高的水平。

局限:①基本哲学观是徘徊与唯心主义与唯物主义之间。②体现出奴隶主阶级的思想局限性。

五、关于中西方思想中“中庸”的比较:

相同:都强调“恰到好处”,反对两极。

不同:

①亚里士多德的“中庸”有哲学思考,而孔子的“中庸”是出于礼法,没有更多的哲学思考。

②亚里士多德认为“中庸之道”是相对的,孔子从圣人的角度出发,强调要有度,“过犹不及”。

七、英国革命的领导者克伦威尔

课标要求:

1、讲述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2、评价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功过

一、生平简介:出身贵族1599——剑桥读书1616——伦敦学法律1619——婚后当选议员1628 ——革命领导人——护国公独裁1653——因病去世1658

二、.时代特征: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爆发

1、革命原因

①根本原因:斯图亚特王朝的统治严重阻碍资本主义发展

②经济基础: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阶级基础:资产阶级和新贵族壮大

④思想基础:文艺复兴⑤群众基础:清教徒运动

⑥导火线:17世纪30年代末苏格兰人民起义

2、革命经过(1)爆发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2)进程:略

三、在战争中的克伦威尔

1、组织骑兵军

(1)士兵来源:信奉清教的自耕农

(2)军官选拔:打破陈规,不按出身而按勇敢、忠诚提拔

(3)加强军纪:约法三章“铁骑军”——克伦威尔自组军队成为中坚力量

2、克伦威尔主要的军事活动:

1644年,马斯顿草原,战局出现转折,

骑兵军赢得“铁骑军”称号,

1645年初,以铁骑军为核心组建“新模范军”

1645年,纳西比战役,全歼王军主力

1646年,结束第一次内战

1648年,平定王党叛乱,又一次结束内战

3、结果

1)战胜王军,结束内战

2)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封建王权的统治

3)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

四、护国公及其统治

1、担任护国公

(1)原因:A、革命刚成功,社会动荡不安,也需要一个强有力的政权,确保资产阶级和新贵族既得利益。

B、共和制处在不成熟阶段,封建君主思想并没有彻底批判,旧势力没有彻底铲除

C、克伦威尔本人独断专行,好大喜功,因此,1653年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2、统治:

对内:1)解散议会,就任终身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2)在全国建立有序的行政机构3)改善法律,4)扶持文化教育 5)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6)积极发展工商业

对外1)远征爱尔兰、苏格兰

2)颁布《航海条例》与荷兰争夺海上霸权维护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3)分别与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国签约,巩固英国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3.建立军事独裁统治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制度

五、克伦威尔病逝,封建王朝复辟

英国资产阶级革命

(1)导火线:苏格兰人民起义(17世纪30年代末)

(2)开始标志:1640年新议会的召开

(3)内战爆发:(领导议会军打败王军)

1642-1646年第一次内战(马斯顿荒原和纳西比战役)

1648年第二次内战(平定王党叛乱)

(4)1649年处死查理一世,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克伦威尔大权在握

(5)1653年克伦威尔为终身护国主,建立起军事独裁

(6)1658年克伦威尔病死,长子继任护国主

(7)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查理二世,詹姆世二世)

(8)1688年“光荣革命”,推翻斯王朝,革命结束

(9)1689年《权利法案》,逐步建立君主立宪制

☆☆结合所学知识列举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主要活动?

1)率领议会军取得内战胜利

2)处死查理一世、建立共和国

3)颁布《航海条例》,维护英国海上权威与商业利益

4)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

六、评价克伦威尔的功与过

克伦威尔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的著名领导人,军事家,政治家。他的功绩主要表现在:军事上:领导议会军迅速击溃了王党军队,取得了内战胜利。远征爱尔兰和苏格兰,满足了资产阶级和新贵族的利益。

政治上:处死国王查理一世,结束了英国的封建王权统治,建立了共和国;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从根本上巩固了资产阶级革命的成果,有利于资本主义工商业的发展。

外交上:颁布《航海条例》,打击荷兰的中转贸易,同瑞典、丹麦、葡萄牙等强国签约,巩固了英国的海上权威和商业利益。

思想文化上:扶持文化教育,提倡宗教信仰自由。

经济上:积极发展工商业,使英国工业生产超过革命前水平。

克伦威尔在英国资产阶级革命中的活动充满了高压、血腥和暴力,有专制和残暴的一面驱散议会,就任护国主,建立军事独裁统治,引发社会动荡;远征爱尔兰苏格兰,加剧民族矛盾其缺点与局限,本质上是由当时资产阶级发展不成熟决定的。

总评:功大于过

推翻封建王权,建立并巩固资本主义制度,是英国资产阶级革命领导人,杰出的军事家,更是杰出的政治家。由于自身和时代局限性,建立军事独裁,颇受争议。

八、美国首任总统华盛顿

课标:概述华盛顿在美国独立战争中和建国初期的只要事迹,评价其历史贡献

(一)维农山庄的主人:

出生:1732年,出生于弗吉尼亚洲的一个大种植园家庭;

童年:在父母的严格要求下,培养起优秀品质;

少年:掌握多项技术,学会本领;

青年:继承维农山庄,经营较大种植园;参加七年战争,积累作战经验与领导艺术

(二)领导北美独立战争

1、资本主义经济的兴起与发展 背景:

2、18C ,英国确立北美霸权,进行殖民压迫

3、1773年,波士顿倾茶事件——直接原因

战争性质:既是民族解放战争,又是资产阶级革命

1、1773年,参加反英斗争,1774年当选第一届大陆会议代表;

2、北美独立战争开始后,在第二届大陆会议上被推选为大陆军总司令;

3、整顿大陆军,训练正规军——对保证战争最后胜利起重大作用;

表现: 4、1776年,解放波士顿,取得北美人民的首次重大胜利;

5、保卫纽约失利,但特伦顿和普林斯顿战役的胜利,大大鼓舞士气;

6、1781年约克镇战役,英国向美军投降,标志着北美战场上战争的结束;

7、1783年,英美签订和约,英国承认其为自由、民主、独立国家

1、反殖民压迫的民族解放战争,建立北美第一个独立国家

评价: 2、促进北美资本主义发展

3、华盛顿接触的军事才干和爱国精神

(三)开创美国民主政治

1、拒绝接受王位 ① 背景:战后华盛顿威望极高,民众视为救星

② 表现:反对君主政治,反对专制制度,故卸任回家务农

③ 影响:表现民主精神和不崇权势的崇高品质

2、主持制订宪法(1)背景:邦联政府软弱无能,统治集团认识到强化中央集权的必要性和紧迫性:邦联制国家实际上是一个不完整的、松散的中央政府,对内由于它缺乏统一的经济财政基础和高于各州的权力,因而无法实现关税、货币和法律的统一,不能很好的起到代表国家,组织各州的事务,这就极大地阻碍了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对外缺乏共同防御、抵御外敌的合力,也就不能适应新时代美利坚合众国的需求。面对当时复杂的国际环境和国内矛盾,美国统治阶级感到迫切需要一个强有力的中央政府以巩固独立战争的胜利成果,发展资本主义经济。为建立一个统一而强大的美国,必须制定一部新的宪法。

(2)制订:1787年,费城召开制宪会议,华盛顿被推选为会议主席

(3)结果:通过《联邦宪法》,确立一个真正的全国政府。

新宪法确定的联邦制在确保了中央权威兼照顾地方自治的前提下,理顺了当时中央与地方的关系。它以中央政府为中心,允许各州有一定权力,各州之间遵循相互信任、平等对待和礼让的准则,从而避免了分裂,确保了统一与稳定,为资本主义在美国的发展提供了政治保障,也开创了新的政治制度,为西方各国所效仿。

(四)担任美国总统

1、就职:1789、4、30,美国历史上第一次总统就职仪式在纽约举行

2、第一任期:(1)时间:1789——1793

(2)形势:联邦政府羽翼尚未丰满,国库债务累累,海陆军名不副实

①网罗人才,组成内阁,使各集团意见在政府中都有所反映;

(3)措施②建立国家银行以巩固国家信用,稳定货币,活跃国民经济;

③改善同英国的关系,与印第安人签订条约,保证国家和平;

④创立总统否决制;

(4)作用:维护国家民主制度,完善总统制

3、第二任期:(1)时间:1793——1797

巩固第一任期内的成果;

(2)政绩:宣布“严守中立”政策——使美国避免介入欧洲战争;

展开西进运动——推动美国西部开发和经济发展

1796年,公开发表告别辞,对后继者提出教诲;

(3)引退: 1797年,辞官回家,不当终身总统

创立美国总统连任不得超过两届的制度

4、离逝:1799年,在受了一场风寒后病逝

(五)评价华盛顿:1、具有高尚品格:将国家、民族利益置于个人之上,不恋官位,不慕权势,坚持民主,警惕专制(提倡)

2、功:领导北美独立战争——为美国建立资本主义国家作出杰出贡献;

拒绝王位,主持制宪,建立联邦制政治,不当终身总统,维护国家民主政治

3、局:宪法歧视黑人、妇女等

4、总评:为美国的建立和国家的民主建设作出了卓越的贡献,无愧于“国父”的称号;

是美国建国时期也是资产阶级革命时期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九、“军事天才”拿破仑

1、勇敢好胜

拿破仑出身贫困潦倒,却磨砺了他宁折不弯、奋发自强的个性

五年军校生涯,受人嘲笑,强化了他孤僻、好胜的性格和勃勃雄心

2、卢梭的学生(少年求学,深受法国启蒙思想影响)

18世纪80年代是法国大革命的酝酿时期。他迷恋启蒙思想家的著作,其中卢梭等人的作品对他影响很大。他产生了对封建制度的不满,开始追求自由和平等。

3、机遇垂青

①拥护雅各宾派,围攻土伦,暂露头角,由炮兵上尉晋升为准将、炮兵旅长;

②热月政变,雅各宾派下台,督政府建立,拿破仑遭冷落;

③ 1795巴黎平叛,拿破仑成为共和国的救星,声名远扬。

——从此,拿破仑走上军事发展道路

☆关于法国大革命:根本原因:波旁王朝封建专制统治阻碍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1789.7.14革命爆发——1792.8推翻波旁封建王朝,建立第一共和国

(攻占巴士底狱) 1792.8—1793.6 吉伦特派(工商业资)

1793.6—1794.7 雅各宾派(中小资)

1795—1799 督政府(大资)

(一)从军显露:

1、1793年,围攻土伦;

2、1795年,平息巴黎保王党人叛乱;

(二)前期作战:

3、1796年,北意战争,击败反法同盟军;

原因:法国大革命不仅打破法国封建统治,也震动欧洲封建统治,

直接目的:干涉法国革命,帮助波旁王朝复辟;

根本目的:英——维护欧洲霸权;俄、普——维护封建统治

结果:拿破仑军队以少胜多,第一次反法同盟失败

影响:捍卫资产阶级革命成果和共和国统治;打击欧洲封建势力

4、1798年,远征埃及;

原因:切断英国与殖民地印的交通线

5、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

原因:督政府统治软弱无能,资产阶级需要强权

拿破仑军事威望高

过程:拿破仑潜回巴黎,发动政变,推翻督政府,建立执政府,为终身执政

实质:资产阶级军事独裁

6、连克强敌;

①粉碎第二次反法同盟(奥、英)1799

②粉碎第三次反法同盟(俄、英、奥)1805

1805年,发动奥斯特里茨战役,“三皇会战”,拿破仑军事才能发挥到极致

③粉碎第四次反法同盟(俄、英、普、奥)1806

重创普,攻占柏林,迫使普割地赔款

④粉碎第五次反法同盟(英、奥)1810

割地赔款,公主嫁给拿破仑

——拿破仑控制了除英、俄外的几乎整个欧洲,登上欧洲大陆霸主宝座。

(三)后期作战:(1810—1815)

7、1812年,60万大军进攻俄国;

原因:为了打败俄国,扩大欧洲大陆霸权

结果:被迫撤退。归国时军队消耗殆尽,蕴藏覆灭的危机

败因:战略谋略上的失误(根本);后方供应不足;气候寒冷

影响:战争失败,拿破仑军事力量受到重创,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8、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即与英、俄、普第六次反法同盟会战);

原因:英俄挫败法霸权

其他欧洲国家摆脱帝国统治,是“民族之战”

过程:莱比锡大会战,法军惨败

影响:拿破仑军事力量遭到毁灭性打击,帝国开始瓦解(1804—1814)

波旁封建王朝复辟(说明:欧洲封建势力依然强于资本主义势力)

9、1815年,滑铁卢战役(即与英、俄、普、奥第七次反法同盟交战

原因:1815年,拿破仑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再登皇位

过程:滑铁卢战役,法军惨败

(四)综评拿破仑战争拿破伦的对外战争具有多重性质,如何分析?

1、前期战争具有正义性:抗击反法联盟对法国的进攻,捍卫法国大革命的成果,保护资本主义的发展,打击欧洲封建势力,传播了法国大革命的思想与原则,利于欧洲封建制度的瓦解;

2、后期具有侵略性和争霸性:奴役了欧洲许多民族独立的国家和人民;同时具有争霸性:与英国、俄国争夺世界市场和欧洲大陆霸权。这些都利用了大革命动员起来的法国民众的革命热情,但它牺牲了法国的利益,也种下了失败的隐患。

(一)上台执政——“雾月政变”——建立起军事独裁统治(1799年)

“雾月政变”是一次典型的利用武力威胁来控制政权,然后以合法的形式确认结果的军事政变。这一政变模式,以后在世界上不断被沿用。

(二)建立帝国(1804年)

1原因:战争中获胜的大资产阶级和大商人拥护拿破仑集权

拿破仑个人野心膨胀

2过程:1804年,拿破仑加冕称帝,建立第一帝国

3性质:资产阶级性质的军事独裁

4评价:帝国强盛,拿破仑的作为适应顺应潮流

(三)改造法国

1、目的:通过改革,稳定政权,强大国家

2、政策:

①政治方面:建立中央集权的军事体制

(地方服从中央,中央服从皇帝,提高行政效率)

取消人民民主权利,取消出版、言论自由,取缔党派,迫害工人

②经济方面:建立法兰西银行,整顿国家财政

扶植资本主义经济发展

③文化方面:宗教宽容:承认天主教为国教,但教会应为资产阶级服务

重视科学,鼓励教育,设立学校

④用人方面:用人唯贤,不问门第和财产“替人才开道”

鼓励重用人才

⑤军事方面:废除雇佣兵制,实行征兵制

(做法:政府向资本家征税,用以征集农民当兵)

(作用:贫苦农民获得收入,小农阶层成为拿统治的社会支柱之一)进

行大规模军事征服(见上,主要是1804年以后的战事)

⑥法律方面:颁布民法典即《拿破仑发典》

(内容:维护资本主义私有制,规定私有财产神圣不可侵犯

否定封建特权,确立资产阶级自由平等原则

(影响:资产阶级革命成果以法律条文形式被确定下来;打击封建势力,

保护资义势力;成为资义社会的立法规范,广泛传播;

⑦对外方面:大陆封锁

原因:为了孤立和击败英国,争夺欧洲霸权

拿破仑军事上的胜利,使自我意识极度膨胀,作出狂妄的决策

过程:1806年——“大陆封锁令”

内容:绝对禁止欧洲大陆与英国人通商(比较“闭关锁国政策”异同)

影响:既打败英国,也葬送法国(埋下失败的隐患)

3、影响:帝国的建立,是拿破仑以军事起家,又以军事来巩固统治的必然产物,也是革命曲折的反映。它虽然违背了人民要求的大革命时代建立起来的共和政体,但暂时符合社会上层,尤其是大资产阶级要求稳定和保护既得利益的愿望,捍卫和巩固大革命的成果,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1、1806年,大陆封锁——埋下失败隐患;

2、1812年,东侵俄国——帝国由盛而衰,是帝国崩溃的起点;

3、1813年,莱比锡大会战——帝国开始瓦解;

4、1814年,反法同盟军开进巴黎,法兰西第一帝国覆亡;

5、1815年,“百日政权”

建立原因:波旁王朝复辟后进行各种报复激起人民的极大愤恨

建立经过:1815年,拿破仑逃离厄尔巴岛。3月20日重返巴黎,推翻波旁王朝,

再次登上皇位。

百日而亡——滑铁卢战役失败。6月22日,拿破仑结束“百日”政权,被流放到

南大西洋的圣赫勒拿岛。

败亡原因:(内因——靠军事征战建立起来的国家缺乏强大的经济支撑;封建反动

势力依然强大;因战争而实施的封锁政策,损害了资产阶级利益;战

争使帝国财政经济陷入困境

(外因——被占区人民积极反抗;反法同盟的打击

直接原因——后期战争实力下降,不敌反法同盟(双方实力相差悬殊)

6、1821年,拿破仑在胃痛中结束一生。

☆☆拿破仑帝国灭亡的原因

①直接原因:滑铁卢战役拿破仑寡不敌众失败

②根本原因:欧洲大陆封建势力的力量大于资本主义(早期资本主义发展不充分)

1、功:对内:采取措施维护资产阶级革命成果

对外:前期作战

——打击封建复辟势力,捍卫革命成果,使革命思想在欧洲大陆广泛传播,动摇了欧洲封建统治,促进封建社会向资本主义社会的转变;

2、过:对内:专制独裁,取消民主,镇压人民

对外:后期侵略战争,争夺霸权

——导致其政权最终失败(资产阶级的局限性)

3、总体: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概括:拿破仑体现了时代的特征,是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代表人物,为法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作出杰出贡献,为法国工业革命奠定了基础;

对外战争冲击了封建制度,除了掠夺和屠杀外,以血与火的形式将法国大革命的成果推向欧洲,传播了革命原理,宣传了自由、平等思想,革除了封建弊端,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客观上推动了社会的进步;

但他用自己的双手为复辟铺平了道路;不断战争,给欧洲人民带来灾难,体现封建君主的倾向,但不失为法国资产阶级阶段杰出的资产阶级军事家、政治家。

六、归纳拿破仑的主要活动

1、大革命的支持者:青年拿破仑深受伏尔泰和卢梭思想的影响

2、共和国的救星:①收复土伦,展现军事才能;②任巴黎卫戍区司令,粉碎叛军进攻;③出任总司令,远征意大利,打败奥-撒联军

3、夺权:1799年发动雾月政变,建立执政府。

4、称帝:1804年建立法兰西第一帝国。

5、对内:颁布《民法典》把法国大革命的成果在法律上确定下来,是一部典型的资产阶级法典。

6、对外:多次反击欧洲反法联盟并侵略多国及与英俄争霸。

7、结局:1815年滑铁卢之战后“百日”政权结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