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泰康人寿战略思维读后感

泰康人寿战略思维读后感

泰康人寿战略思维读后感
泰康人寿战略思维读后感

战略思维读后感

近期研读了陈东升董事长的《战略思维》一书,收益匪浅。

首先作者的人生经历就是一个励志的事例:作者陈东升,他是董辅初先生得意弟子,武汉大学经济学博士,他早期在对外经济贸易部,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做研究工作,首开“中国500家最大企业”评价先河:他是泰康人寿、嘉德拍卖、宅急送三家企业创始人,横跨金融保险、艺术拍卖、物流领域,且均已成为行业翘楚,他是“92派”一词的发明人和领军人物,新儒商的代表,自谦“经济学票友”:他是亚布力中国企业家论坛理事长,发起设立经济理论创新奖、丘成桐中学数学奖;获“中国最受尊敬企业家”“最具思想力企业家”“未来15年可能影响中国商业进程的5位人士”“改革动力企业家-92派企业家领军人物”,连续3年获评“中国最具影响力的50位商界领袖”,连续5年获评“25位最具影响力的企业领袖”等称号。如此优秀的作者本身就是我们这一代人学习的楷模,他所著的《战略思维》这本书更是全面呈现陈东升宏观思维和泰康战略演进脉络。

整个阅读过程中,我是随着陈董的思维一起探索未来,这本《战略思维》是陈董作为一名改革的见证者、商业的实践者和经济的思考者原汁原味、真实坦诚的讲述。从东京街头的一个梦想,到5000亿资产的金融航母,要历经多少筚路蓝缕、拼搏坚守?从一家小小的营业部,到4000余家机构遍布全国31个省市,要直面多少困境与挑战、奋起?从单一的寿险公司,到涵盖全寿险产业链的大型综合保险

金融服务集团,要体会多少痛苦蜕变、辉煌崛起?时代如潮,企业浮沉,企业家就是造梦者、是布道者、是精神领袖。

我觉得这个书的一个重要思想就是创新。创新就是率先模仿,大事要敢想,小事要一点点做,理想和现实间隔着一道万里长城,一个企业,三年决定生死,五年打下基础,八年站稳脚跟,十年,小有品牌,二十年才能成长为参天大树。在市场中学习,在市场中成长,“做市场的好学生”。面对企业管理、军事管理、国家管理等实际问题,对于运用抽象思维所形成的若干个相关因素,连续地、动态地、全面地度量这些相关因素的数量变化程度,并找出这些相关因素在数量变化程度上相互影响、共同变化的规律性。以发现的这些规律性为基础,以已形成的目标格局为导向,促使现实问题从当前状态向目标状态演化。

这是一本过程的书,记录泰康人寿1 7年三个发展阶段真实的市场布局:这是一本探索的书,凝结一个青年经济学者创办管理企业的心智谋划:这是一本面向未来的书,描摹中国寿险行业“从摇篮到天堂”的远景蓝图。

在这里,我读到了一家企业与时代的共生共荣。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位企业家运筹帷幄、布局千里的宏观视野。在这里,我读到了一个行业从理论到实践的风云跌宕、变革壮大。

阅读到最后我觉得自己也得学着改变。其实改变就是要颠覆原有的一些概念,也正如陈董所言,养老社区产品的逐步推广也必将逐渐改变中国人既有的观念,其实,作为13亿人口的中国,仅仅是既有

观念的松动就已经是一个更大的市场,一项产品或者事业是从改变人们观念或者习惯开始也便必有建树,21世纪新三大件——买车买房买保险。买保险首推买泰康,泰康保险以终身养老、高端医疗、卓越理财以及终极关怀“四位一体”的模式作为公司产品的核心竞争力,解决老百姓看病贵看病难的问题。

买保险就是尊重生命,让保险更便捷、更实惠,让泰康人寿成为人们生活的一部分目标纯正、心无旁骛,做正确的事,时间就是答案中国梦就是让农村人过上城里人的生活,让城里人过上中产生活节能、环保、人文关怀是21世纪人类发展三大潮流要站到一万米的高空看这个世界,身处到一百年的时空观察这个世界,这样才能有远见与坚持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陈春花

战略的本质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陈春花原创 | 2013-02-15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 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

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 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比较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

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制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差不多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杨春贵 摘要: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里讲的是战争,实际上适合于任何领导工作。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一切实践主体都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说,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

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的,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的,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只有增强全局意识,了解战略大局,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在谈到地方财政工作时说,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战略思维要求首先问自己“我想做什么”,而不是问自己“我如何解决问题”,后者是管理理念。战略思维会让企业关心企业存活的根本依据,会清楚地界定赢利的来源,会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战略并不是一个以赢利作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而是以持续发展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赢利仅仅是战略选择所带来的结果并不是依据。看到矿井陆续出事,在谴责那些昧着良心赚钱的矿主和经营者的时候,也应该知道不能够把这些人称为企业家或者经营者,因为这违背了战略思维的方式。作为企业,如果仅仅能够看到面对的问题,只知道解决问题是危险的:如果企业所努力的方向就是解决所面对的问题,那么你就是只顾管理理念的人。在今天,信息流和资金流以惊人的速度运转时,只会管理的公司前途难测。更糟糕的情况是仅仅以管理为中心的做法,往往还会导致企业陷入故步自封的状态。如果人人都想竭力解决问题,那就必然会使企业根据自己的能力来决定产品。过去几年,当看到技术发展所带来的行业格局调整,从而使得占据领先地位的企业被淘汰,就该明白这是只顾管理忽略战略的结果。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1997年开始我进入更深入的企业咨询活动,在理解了康佳的购并、TCL的运作、科龙的文化、美的的战略之后,我理解了彼得?德鲁克先生曾经说过的一段话的深刻含义,他说:“在法律上和财政上的意义(不是从公司结构及经济上)上来说,现在有120年历史的公司将活不过25年。”[6] 我在讲学的时候都以这段话开篇来讲战略的问题,大师告诉我们在企业发展的过程中有两个问题是必须保证的,用我的理解来说就是:法律保守、财务保守。这是做企业的两个基本前提,如果违背了这两个前提,已经活了120年的大公司也不会再活多久,更何况中国的企业还没有活到120年的呢?这里明确表达的就是:战略是在法律、规则保守和财务保守的前提下的选择,换个角度说就是战略要求不做违背法律和规则的事情,不做财务冒进的事情,这是战略思维的首要选择。如果你具备战略思维的能力,就应该具备这样的自我约束能力,进而你的企业抵御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及理论发展分析

企业战略治理的战略思维分析 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

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高、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阻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企业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二、企业战略管理的三种战略思维及其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考虑的是如何利用自身有效的资源/资产,在充满竞争的环境下去满足顾客的需求,从而实现价值的创造。这样,资源、竞争和顾客三者就构成了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出发点。纵观各种战略管理理论,无不是从这三者出发来考虑企业的战略制定,因此,形成了三种截然不同的战略思维,即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 1.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 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认为企业是一系列独特资源的组合,企业可以获得超出行业平均利润的原因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掌握和利用某些核心资源或者能力,在于它能够比竞争对手更好地把这些能力与在行业中取胜所需要的能力结合起来。 加里。哈默尔和C.K.普拉哈拉德认为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的特殊能力是企业的核心能力,他们提出核心竞争力是企业可持续竞争优势与新事业发展的源泉,并认为核心竞争力应成为企业战略的焦点,企业只有把自己看作是核心能力、核心产品和市场导向的事业这样的层次结构时,才能在竞争中取得持久的竞争地位。波特也有一个类似的战略

战略第15讲:战略思维的2个特征

战略思维:全局观和未来观 战略的内涵在于战略思维,战略思维就像是土壤,战略是战略思维土壤长出来的花朵。 那决定战略思维的又是什么呢 战略思维的背后是人的格局问题,格局就是能放大空间维度、拉长时间的维度去看问题,看的画面更大,想的问题更长远。 战略的全局观 战略的全局观,对应的就是单点思维,单点思维在突破期没问题,但要做成一个可持续的生意,单点思维是不够的,要有长期布局的战略思维。 战略的全局观应用于产品开发上,具体来说就是:产品开发不是开发一个新产品,而是开发一个消费主题,这个消费主题对应一块战略版图,这个战略版图可以持续孵化有竞争力的新品。 就像毛主席说:打仗要有战略思维,要把每一场战役看成是全局战争的有机展开部分。一场战役如果对全局战争的推进是没有价值的,那么即使能胜利也不应该去打这一仗。 同样新产品开发也是如此,每一款新产品的推出都应该有助于我们去推进全局的胜利。因为单个产品的成败有很大的偶然性,如果沿着消费主题去开发,可以大大提高单品成功的概率,而且每一个新产品的成功都为下一个新产品的成功创造了基础、条件和资源积累。 每个产品消费主题下,只要有一个产品的成功,都能带动整个产品系列的成功。比如:云南白药的消费主题是止血,它围绕这个消费主题可以持续的开发出:止血的药、止血的喷雾剂、止血的创可贴、止血的牙膏,未来还有可能持续开发止血的X,这个消费主题是可以根据时代的需求,根据产品的创新,不断的有新的产品载体出现,并且具有成功的连带效应,止血药的成功为止血牙膏的成功创造的认知资源的积累和条件,同样,后续推出的新产品,都可以受到前面新产品的加持,形成正循环的滚雪球效应。 战略的未来观 战略的未来观,就是站在未来看现在,让今天的战略决策拥有明天的意义。 战略的未来观,有三个层面的意义: 第一,把今天的决策,放在历史的长河中去思考,看看这个决策在未来是不是拥有可成长性,能不能成为时间的朋友。

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什么是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的总和。这一定义中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思维基础,二是思维定势,三是思维运行。这三个问题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战略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是凭感性直观所达到的,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的作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揭示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思维的结晶。概念同时是理性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元素。感知模式所加工的是由实物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思维模式所加工的是由脱离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语言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带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一般性。由此决定,概念系统是一切思维方式的直接基础,它与世界观、理论、经验、知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深层次、潜在性因素共同构成思维基础。 从思维方式的共性来说,思维概念系统是共同的概念基础。从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个性来说,各自都有特定的概念基础。战略思维方式最直接的、特定的概念基础是战略概念系统。战略概念在战略思维方式中起着独特性、本质性和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存在的根本性思维基础。具体表现

为: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具体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标志;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本质;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运行和展开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就是说,思维活动展开前,头脑已有了相应意识并进入准备状态,人体按已有“定理”和“公式”确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范围等,并设计出了思维活动运行展开的具体“图样”(或曰“蓝图”),成为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根据。恩格斯说:“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可见,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定势是指头脑加工抽象的战略信息前已经存在的战略意识状态,即战略思维尚未展开前已选定的战略思维方向、战略思维范围等,已经设计预置的战略思维加工“图样”即思维活动运行线路图,形成了一种战略思维运行前的准备态势。战略是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中国有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战略思维定势的精辟概括。 具体地说,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突出表现在全局关系性、过程前瞻性和结构预置性方向。首先,战略思维方式是一种全局性整体思维方式,它要求把战略作为一个整体,去思考它的整体布局,整体协调运作,从而实现其整体功能效果。所以,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是站在整体之上的综观全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doc9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doc9 战略是什么?我们能够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差不多咨询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进展的基础是制造价值,价值的不同明白得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咨询题的答案,如何制造价值则是后一个咨询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如此,我们能够讲企业战略确实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制造。 一、企业战略治理理论的进展 一样认为,20世纪50年代往常是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萌芽时期。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治理理论获得了专门大的进展。其中,60年代有钞票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咨询题逐步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治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猛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治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职员素养普遍提升、自我进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治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治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进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制造以后成为企业战略治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治理理论进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战略就是如何实现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下,超越竞争成为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一个新热点,有较大影响和代表性的如德—博诺提出的超越竞争理论、莫尔提出的生态系统使用演化理论、达韦尼提出的超级竞争模型等。另外一些学者敏锐地感受到知识经济条件下知识在价值创造过程中的作用,如瑞克认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已经越来越把知识看成是自己最有价值的战略资源,并提出了以知识为本的战略。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提高战略思维能力杨春贵 杨春贵:如何提高战略思维能力 (作者为中共中央党校原副校长、中央党校学术委员会委员、教授) 战略思维是领导干部必备的一种素质和能力 所谓战略思维~就是关于实践活动的全局性思维~其根本特征是正确处理实践活动中各方面、各阶段之间的关系~以达到全局的最佳效果。毛泽东说:?指挥全局的人~最要紧的~是把自己的注意力摆在照顾战争的全局上面~……如果丢了这个去忙一些次要的问题~那就难免要吃亏了。?这里讲的是战争~实际上适合于任何领导工作。实践活动本身的复杂性和过程性~决定一切实践主体都应具有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对于领导干部来 这一点尤为重要。因为他们的实践活动同其他人比较起来~说~ 总是涉及的领域更广~方面更多~内外关系更为复杂~影响也更为深远~因而更加需要有全局眼光~更加需要从整体和长远的战略高度去思考和处理问题。只有具备较高的战略思维能力~才能正确处理战略目标、战略布局、战略重点、战略步骤、战略保障、战略转变等一系列事关全局的战略问题~才能有正确的战略规划和战略行动~才能驾驭全局取得事业的成功和可持续发展。 有的同志可能会说~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是中央领导同志的事~是大领导的事~他们应当成为战略家;而我们在地方、基层或部门工作~处于局部地位~做的是具体的事~何以有必要提高 1 总揽全局的战略思维能力呢?我们的回答是必要的。因为:第一~全局和局部的区别是相对的~不是绝对的。毛泽东说:?世界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国可以是战争的一全局~一个独立的游击区、一个大的独立的作战方面~也可以是战争的一全

局。凡属带有要照顾各方面和各阶段的性质的~都是战争的全局。?即是说~相对于全局而言~你是局部的~相对于你所管辖的部分而言~你又是全局的~也有一个总揽全局的问题。因此~每一个领导干部都应当具有战略思维能力。第二~即使从你所处的局部地位来说~你也需要了解全局~具有全局意识。毛泽东说:?懂得了全局性的东西~就更会使用局部的东西~因为局部性的东西是隶属于全局的东西的。?只有增强全局意识~了解战略大局~才能自觉服从和服务大局。自觉在大局下行动~为全局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而不是妨碍大局、甚至危害大局。邓小平在谈到地方财政工作时说~地方财政工作要有全局观念~?毛泽东曾经指出~我们党历来是重视战略的~部队的战士、伙夫都关心战略~只要把战略形势讲清楚~问题就好办了。?在谈到妇女工作时~邓小平说:?妇女工作一定要管本行、议大事~管事要管本行~议事要议大事~要把眼界搞开阔些。?这些话具有普遍的指导意义~一切工作都有全局和局部关系问题~都必须懂得全局高于局部、局部服从全局的大道理。这就需要有战略意识和战略思维能力。 2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 战略思维的基本要求是一切着眼全局~即把全局作为观察和处理问题的出发点和落脚点~以全局利益作为最高价值追求。当局部利益同全局利益发生矛盾时~要毫不犹豫地局部服从全局。其具体内涵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对工作必须由全局谋划~即整体和长远谋划~不可陷入事务主义。古人说~不谋全局者不足以谋一域~不谋长远者不足以谋一时。目无全局的军人~即使能争得一城一地乃至几城几地~最终难免全军覆没~如同目无全局的棋手~纵然能谋得一子一目乃至几子几目~最终难免满盘皆输。我们应当善于思考——善于把具体问题提到原则的高度加以思考~不能只罗列现象、看不到本质;善于把局部问题放在整体中加以思考~不能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善于把当前问题放在过程中加以思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doc

企业战略管理的战略思维比较 编辑:凌月仙仙作者:韩伯棠、张平淡、郭怀刚出处:中华会计网校2004-01-01 「内容提要」本文简要介绍了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重点比较分析了三种战略思维:以资源为本的战略思维、以竞争为本的战略思维和以顾客为本的战略思维,并探讨了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制定战略时所面临的挑战。 「关键词」企业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战略比较 「正文」 战略是什么?我们可以用《Economist》杂志的一个简单而权威的定义进行诠释,即战略回答企业的两个基本问题:一是“Where do you want to go?”,一是“How do you want to go there?”。企业长期存在及发展的基础是创造价值,价值的不同理解和定义构成了前一个问题的答案,如何创造价值则是后一个问题的解答,至于价值如何分配则是企业各种利益攸关者之间的博弈结果。这样,我们可以说企业战略就是如何实现企业自身所定义的价值创造。 一、企业战略管理理论的发展 一般认为,20世纪50年代以前是企业战略管理理论发展的萌芽阶段。自20世纪五六十年代以后,企业战略管理理论获得了很大的发展。其中,60年代有钱得勒的“结构跟随战略”假设和安东尼—安索夫—安德斯范式。进入70年代以后,战略理论研究的核心问题逐渐转向实际操作,其主流如70年代的经营组合管理理论和迈克尔。波特的竞争定位理论。 20世纪80年代以后,世界经济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企业经营环境的变化日益明显,从外部环境看,技术创新加剧,国际竞争激烈,顾客需求日益多样化,不确定性对企业管理的挑战越来越大;从内部环境看,员工素质普遍提高、自我发展意识日渐增强,组织趋向扁平化和弹性化。战略管理研究转向重视企业中人的因素、文化因素、知识因素以及研究方法的方向性和有效性,那时,圣吉、柯林斯和珀斯提出了企业愿景驱动性管理,另外一些学者在波特的竞争理论上进行发展,提出了竞争优势观和核心竞争力等一系列新的理论与模型。 20世纪90年代以后,创新和创造未来成为企业战略管理研究的重点,在此背景

(战略管理)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 什么是战略思维方式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思维定势和思维运行的总和。这一定义中包括三个问题:一是思维基础,二是思维定势,三是思维运行。这三个问题的有机结合,展示了战略思维方式的认识论本质。 (一)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基础 辩证唯物论认为,人们对事物本质属性的认识,不是凭感性直观所达到的,必须在感性认识的基础上通过抽象思维的作用,运用比较、分析、综合、抽象、概括等方法,从积累到一定数量的感性材料中逐步揭示出事物的特有属性或本质属性,从而形成概念。 概念的形成是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思维的结晶。概念同时是理性思维的细胞,是组成判断、推理的基本元素。感知模式所加工的是由实物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思维模式所加工的是由脱离了具体物质形态的概念、语言刺激感官而输入的信息,带有抽象性、间接性和一般性。由此决定,概念系统是一切思维方式的直接基础,它与世界观、理论、经验、知识和情感、意志、兴趣等深层次、潜在性因素共同构成思维基础。 从思维方式的共性来说,思维概念系统是共同的概念基础。从每一种思维方式的个性来说,各自都有特定的概念基础。战略思维方式

最直接的、特定的概念基础是战略概念系统。战略概念在战略思维方式中起着独特性、本质性和决定性作用,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存在的根本性思维基础。具体表现为: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区别于其他具体思维方式的独特性标志;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能够成为一种特殊思维方式的本质;战略概念是战略思维方式得以运行和展开的决定性因素。 (二)战略思维方式的思维定势 所谓思维定势,就是在人们思维活动展开前先在的意识状态,表明了思维活动展开前的心理活动趋势。就是说,思维活动展开前,头脑已有了相应意识并进入准备状态,人体按已有“定理”和“公式”确定了思维活动的方向、范围等,并设计出了思维活动运行展开的具体“图样”(或曰“蓝图”),成为思维活动赖以进行的依托和根据。恩格斯说:“要思维就得有思维规定。可见,离开了思维定势,人们的任何现实思维活动都是无法想象的。 战略思维方式是以战略概念为基础的特殊思维方式。它的思维定势是指头脑加工抽象的战略信息前已经存在的战略意识状态,即战略思维尚未展开前已选定的战略思维方向、战略思维范围等,已经设计预置的战略思维加工“图样”即思维活动运行线路图,形成了一种战略思维运行前的准备态势。战略是对全局性、高层次的重大问题的筹划与指导。中国有句古语:“不谋万世者,不足谋一时;不谋全局者,不足谋一域。”这句话是对战略思维定势的精辟概括。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战略思维及其逻辑 人们一直想了解为什么中国企业这样容易受到影响,企业家个人的危机、自然条件的变化、资源的改变、政策的调整、国际市场的风吹草动等,一个外部环境或者内部条件的改变就会带来企业致命的危机,为什么中国的企业这样脆弱呢?很多人告诉我说,因为中国企业还是小孩子在学走路,所以特别容易摔跤;也有人告诉我是因为中国的企业还不够大,所以抵抗能力弱,一点气候变化都比较容易感冒;还有人告诉我说中国有些企业是内战内行外战外行……大家给出诸多解释都不能够说服我:小孩子会摔跤,但是他能够爬起来继续长大而为什么那些企业不行;感冒可以医治为什么那些企业总是得重感冒而且无法治;到了它们进入国际市场的时候为什么被频频打击。可见这些说法都无法解释中国部分企业比较脆弱这个现象。 企业需要面对的问题实在是太多了,如果企业能够持续存活下去,就必须回答凭什么活下去这个问题,事实上企业规模大小、赚多少钱、解决多少就业、是否具备品牌等,都是企业经营的结果,是企业运营的外化表现,所以当人们认为企业不够大而无法抵抗风险的时候,这本身就是无法解决的问题。因此还是要回到企业凭什么存活下去这个问题上来思考,这个层面就是战略的思考了。也就是说,中国企业脆弱的原因是不会做战略的思考,仅仅是做了管理的思考。绝大部分中国企业所作的努力都是管理的努力而不是战略的努力,这些企业所追求的是解决问题,遇到原材料涨价如何办?劳动力成本增长怎么办?面对竞争变化该如何办……的确这些都是企业运营中需要面对的问题,不过我还是需要强调:对于一个企业来说,解决问题应该是第

二位的,第一位应该是选择做什么和不做什么,也就是回答战略的问题,先回到战略思维方式上,之后再落到管理理念上解决问题。因为企业要面对的问题是层出不穷的,面对问题本身就是管理的职责,但是问题并不是影响企业生存的关键,企业是否可以生存的关键是如何做出战略的选择。战略决定命运。 战略思维就是选择不做什么 蒙牛公司由急速发展到今天的品牌困境引发了多个层面的思考,同时也让人们明白需要开始反省企业到底应该用什么样的思维方式来进行管理。企业的战略思维不能够被管理理念替代。 战略思维与管理理念有着根本的区别。战略本身就意味着做出艰难的抉择,选择那些有利的事情;而管理则是那些你不必做选择而必须面对的事情,它事关各种业务的处理方式。战略思维是:问题1,你想做什么;问题2,所想做的事情凭什么条件可以做;问题3,你有什么;问题4,你缺什么。关键的问题是:你要做些什么?战略思维就是做出选择。管理理念是:遇到任何问题都要找到解决的办法;管理没有对错,只有面对问题,解决问题。因此,不管遇到什么问题,战略思维要求首先问自己“我想做什么”,而不是问自己“我如何解决问题”,后者是管理理念。 战略思维会让企业关心企业存活的根本依据,会清楚地界定赢利的来源,会知道自己能够做什么不能够做什么。战略并不是一个以赢利作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而是以持续发展为选择依据的行动,赢利仅仅是战略选择所带来的

战略思维理论和方法

解决培养和提高战略思维的能力问题,战略思维的方法问题……研究带全局性的指导规律的战略思维的能力和方法问题。 “把握全局”这四个大字,应当成为我们“战略思维”的一个能够贯穿全部工作和统帅一切有关范畴的基本环节,一个必须从始到终紧紧把握的基本环节。 把握大局,落脚点是抓住机遇。 “战略思维”,把握全局是第一,抓住机遇是第二,这是两个基本的环节,二者相统一。 “更广大地开源”包括搞活资本,统筹土地,发展科技,改善生态,大大提高劳动者的素质,更好地运用人力资本,更好地尊重劳动,尊重知识,尊重人才。 抓住机遇的能力和抵御各种可预料和难以预料的风险的能力。 经济全球化是指商品、服务、资本、信息、跨国界流动的不断增加,规模的不断扩大,各国间经济关系相互依赖的不断加深的一种状况和趋势。经济全球化的主导力量和显著特征是跨国公司的作用越来越大。 所谓经济创新化,是说世界经济发展日益显示出其主导机制是创新,它催生了新的产业结构,改变了全球的经济结构与发展方式,从根本上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 一方所赢,恰为一方所输,这就是所谓的零和博弈。 太极观、阴阳观、三才观,是《周易》战略思维理论的主要内容。 对他人怀有绵绵关爱之意,孔子称之为仁。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意谓太阳朝升日落永不休息,地上万物受因太阳之赐而欣欣向荣,君子有见于此,于是日日勤劳不倦,为社会贡献自己全部力量。 “义者,宜也。”意思是说,义、宜二字为同义词。宜字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故义字也是应当、适当、正当的意思。人的某种行为,如果做得应当,做得适当,或者做得正当,就可以称之为“义”。 “正”表示遵循正道,“不正”表示背逆正道。 “中”象征守持中道,行为不偏,即孔子所崇尚的中庸之道。合于中庸之道则能广大,不合于中庸之道则流于褊狭。 《周易》阴阳观的主体内容是辩证法,主张要依照自然法行事,很有一些按客观规律办事的意思在里面。 《说卦传》则坐实了“三才之道”的具体内容,即阴阳为天道、刚柔为地道、仁义为人道。 《周易》的三才观,融汇神灵信仰之观念、客观规律之认识、自由意志之发现于一身,是上古以降多种思想之汇合,代表了战国秦汉时期人们对天人关系的认识水平。所谓天道,即天命与神意。所谓地道,即客观规律。所谓人道,即人的自由意志。 所谓“观”,即反反复复地看。所谓“玩”,即颠来倒去地想。“居则观其象而玩其辞”,即在无事时设想种种情境,作假想演练。 “圣人以此洗心,退藏于密”,是说高明之士用《周易》锻炼心智,藏战略智慧于内心极其隐微之处,连自己也无法内省察觉。 “夫战胜攻取,而不修其功者凶,命曰费留。故曰:明主虑之,良将修之。非利不动,非得不用,非危不战。主不可以怒而兴师,将不可以愠而致战。合于利而动,不合于利而止。怒可复喜,愠可复悦,亡国不可以复存,死者不可以复生。”这段话基本概括了孙子“慎战”思想的基本内容。 孙子战略思想的另一个非常突出的特点,就是主张掌握战争的主动权,提倡先发制人,认为打仗不能被动而打,必须自己主动进攻,即“致人而不致于人”。孙子说:“善战者,致人而不致于人。”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