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海参养殖书稿

海参养殖书稿

海参养殖书稿
海参养殖书稿

海参和海胆的生物学

与养殖

前言

第一章海参的种类和形态特征

第一节海参的种类

第二节外部形态

第三节内部构造

第二章海参的繁殖和个体发育

一、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

二、海参的繁殖季节、水温、等

三、刺参的个体发育

第三章海参的生态和生理

第一节生态习性

一、分布

二、栖息环境

三、刺参的运动

四、呼吸

五、对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

第二节特殊的生理活动

一、排脏及再生

二、夏眠

第三节摄食与生长

一、刺参的摄食与食性

二、生长

第四节敌害和病害

一、幼虫及幼参

三、乘

四、成参

第三章海参的人工育苗

第一节设施与设备条件

第二节亲参的采捕与促熟

一、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五、亲参人工升温促熟培育

第三节刺参幼体饵料的培养

一、浮游幼体饵料培养

二、附着稚参初期饵料

第四节采卵与孵化

一、采卵

二、受精与孵化

第五节幼体选优和培育

一、选优

二浮游幼体培养

六、幼体饵料培养

七、水质的管理

第六节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

一、幼体的附着变态

二、稚参的培养

第七节刺参的天然采苗和中间培育

一、海区天然采苗

二、中间育成

三、池塘中间育成

四、陆地池越冬培育

第四章海参的养殖与人工放流增殖第一节池塘养殖

三、池塘条件与改造

二、放苗养成

第二节其他养殖方式

四、围网养殖

二、陆地养殖

三、海区筏式笼养

第三节刺参人工放流增殖

五、放流场的条件

二、放流方法

三、放流效果

第四节刺参的加工

一、盐渍

二、干品加工

三、海参肠的加工

四、其它加工方式

第五章海胆的种类和形态特征第一节海胆的种类

第二节外部形态

第三节内部构造

第六章海参的繁殖和个体发育

一、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

二、海胆的繁殖季节、水温、等

三、个体发育

第七章海参的生态和生理第一节生态习性

一、分布

二、栖息环境

三、运动

四、呼吸

五、对环境因子的适应

第二节摄食与生长

一、摄食与食性

九生长

第四节敌害和病害

第八章海胆的人工育苗

第一节设施与设备条件

第二节亲参的采捕与促熟

一、亲参的采捕及蓄养

八、亲参人工升温促熟培育

第三节刺参幼体饵料的培养

一、浮游幼体饵料培养

二、附着稚参初期饵料

第四节采卵与孵化

一、采卵

二、受精与孵化

第五节幼体选优和培育

一、选优

三浮游幼体培养

九、幼体饵料培养

十、水质的管理

第六节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

一、幼体的附着变态

二、稚参的培养

第七节刺参的天然采苗和中间培育

一、海区天然采苗

三、中间育成

三、池塘中间育成

四、陆地池越冬培育

第九章海胆的养殖与人工放流增殖

刺参和海胆的人工育苗与增养殖技术

前言

海参和海胆是海洋中的两类的经济动物,属海珍品的范畴,在分类上海参和海胆均属棘皮动物门。

海参是生活于海洋中的一类经济价值较高的动物的统称,可食用的海参有20种左右,其中,产于我国辽宁、山东等地沿海的刺参的营养和药用价值最高,远在几百年以前我国人民就把刺参做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列为海产“八珍”之一,清朝末年赵学敏编辑的《本草纲目拾遗》中对刺参有记载:“辽东产之海参体色黑褐,肉糯多刺,称之为辽参或刺参,其品质最佳而药性甘温无毒,具补肾壮阳,生脉血,治下痢及溃疡等功效”,由于其“药性温补,足敌人参,故名海参”。

自古以来,海参做为我国人民和东南亚等太平洋和西印度洋沿岸国家人们餐桌上的佳肴美味早已退尔闻名,特别是世界华人素有吃海参“食补”的习惯,另外日本也有吃海参肠的习惯。

食品分析表明,水浸刺参含蛋白质21.5%,尤为重要的是,刺参体内含有大量的粘多糖及多种氨基酸,特别是含有防衰老的酸性粘多糖,现代医学研究证明酸性粘多糖的减少与肌肉的超龄现象有关,进而显示了其在医药上的价值,此外,刺参体内还有含量较高的其他生物活性物质如海参酐、海参毒素、多种不饱和脂肪酸等,具有抗肿瘤、提高生物肌体免疫力和抗凝血、防霉变等作用,此外海参的胆固醇含量几乎为零。刺参作为珍贵的海产品主要体现在它的营养、保健和药用价值方面,不仅是一种良好的保健食品,而且可用于治疗或辅助治疗某些疾病,可治肺结核、神经衰弱、阳萎、胃及十二指肠溃疡和糖尿病等,特别是对肺结核咯血、再生障碍性贫血的治疗效果较明显。

由于刺参的名贵,只靠天然产量远远满足不了人们的需要。据不完全统计,解放前的数十年,我国每年都要从国外进口大量的刺参。第二次世界大战前,日本每年向中国出口的海参干品就达3000吨。解放后,由于人民生活的日益提高,外事活动的不断增加,其天然产量更是供不应求,同时由于需求的增加,采捕强度加大,造成我国刺参资源量和产量的急剧下降,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主要的海参进口国,1999年我国大陆海参产量为2400吨(干重),其中养殖产量占1020吨,捕捞产量1350吨,而据有关资料显示,我国大陆年消费海参约达5000吨,一半以上来自于进口,多年来均需自菲律宾、印度尼西亚、香港、日本、墨西哥、加拿大和非洲等国家和地区进口大量海参,1998年仅台湾地区就进口海参达850吨之多,因此,大力发展我国海参养殖,不失为明智之举。

可以断言,我国刺参的养殖业将会更加兴旺发达,但由于刺参生长缓慢,需要消耗大量营养和能量来生长生殖腺,同时,特别是刺参在繁殖期后进入夏眠期,刺参生长停止,并出现体重下降、营养价值降低的现象,此段时间大约要经过3个月的时间,加之冬季的低水温期,刺参在一年中实际只有7个多月的生长期,若能在苗种生产中运用现代生物高技术,像贝类、鱼类那样通过三倍体技术生产出不育或通过引进俄罗斯和日本沿海的刺参进行生物杂交育种等办法,培育生长速度、耐温能力强的刺参优良苗种用于增养殖生产,对于刺参的增养殖业意义重大。海胆与海参一样同属于棘皮动物。

海胆是海洋中一类比较常见的无脊椎动物,其部分种类的生殖腺味道极其鲜美、营养丰富,同时具有较高的药用价值,是中国传统的海珍品之一。此外在日本、马来半岛、欧洲的地中海沿岸和南美洲等许多沿海国家或地区被认为是一种很美味的海产品。据中国医科院卫生研究所(1983)的分析结果,每百克海胆卵中含蛋白质12.5%、脂肪7.2%、无氮浸出物14.9%、灰份7.8%、钙475mg、磷455mg、热量174千卡等。此外,海胆的生殖腺中还含有一些特殊的生理活性物质,具有很高的医疗保健作用,特别是含有某些不饱和脂肪酸,

是防治心血管疾病的一种有效药物成分,其含量可占整个生殖腺脂肪酸总量的30%以上;海胆的提取物能抑制某些癌细胞的生长,有可能成为防癌治癌药物的有效成分,海胆的壳入中药能治疗淋巴结核、胃及十二指肠溃疡等症。因此,海胆不仅是深受人们喜爱的美味海产品,在医药科学上也有着极为广阔的开发应用前景。

我国辽宁、山东和广东沿海的居民也素有吃海胆生殖腺的习惯。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和国际市场日益增长的需要,对海胆及其制品的需求也不断增加。尤其是在日本,海胆的生殖腺及其加工制品被视为最名贵、最美味的高档海产品之一,市场价格很高,消费量也非常大,日本大约消费着世界80%的海胆。海胆性腺在日本是一种高级食品,它可以拌饭生吃,或者用盐或洒精泡在小瓶里,或被放在蛤壳上,或放在鲍鱼壳上。

上个世纪后半叶,世界海胆的总产量稳步上升,到1995年达到最高峰,产量为120306吨。自1995开始总产量迅速下降,到1998年只有1995年产量的75%,经过90年代的快速增长,智利的产量已占全世界产量的一半以上。如果将智利排除在外,那么全世界的产量在近10年就一直是下降的。98年世界海胆的产量是90257吨。中国出口日本的海胆在1995年达到最大数量,达1200吨(海胆黄),但是,2000年由于资源严重破坏,出口日本数量下降至50吨,已不能在日本市场立足。

大多数销往日本的海胆性腺是活的,或是加工成不同的冷冻品。进口的活的或冷冻的性腺从1988年的2643吨增加到了1992年的3367吨和1999年的5523吨,大部分产品来自于美国、智利、南韩、加拿大,近年从韩国和中国进口的腌制品产量在下降,主要是资源下降造成。全的活海胆也从美国、加拿大、俄罗斯进口,1999年进口7077吨全海胆。

法国是海胆的第二大消费国,每年消费1000吨海胆性腺(海胆黄)。此外,海胆生产国本身也有巨大的国内市场,主要有智利、新西兰、菲律宾。

由于海胆具有如此广阔的应用前景和良好经济价值,因而其研究与发展已越来越受到一些渔业经济发达国的重视。如今,日本的海胆种苗生产和资源增殖事业已成为其“栽培渔业”的重要产业之一,全国从事海胆种苗培育及增养殖生产的研究与生产单位已多达数百个,种苗的年放流量仅北海道一地就可达3000万枚以上;美国的国家海洋水产服务中心自1968年起也开始对海胆的资源进行研究与开发,1981年海胆的渔获量已达到11000吨,至1988年,加利福尼亚州的加州红海胆的产量已达近2.3万吨;法国也开始大力发展海胆养殖业,并培育出其优良增养殖种绿海胆,现已建立起多处海胆养殖场。

我国的经济海胆产量主要来自辽宁、山东沿海的光棘球海胆(又称大连紫海胆)、马粪海胆和海刺猬,八十年代开始大量出口,由于国际市场尤其日本市场的海胆价格一直呈上升趋势,如我国大连出口日本的海胆价格在8~10年中几乎涨了10倍左右,因此造成竭泽而渔的局面,致使我国海胆资源近乎枯竭,加之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业尚未开展,至九十年代初我国海胆已不能形成批量出口。因此,开展海胆的人工育苗与增养殖对于恢复我国海胆资源、增加出口创汇意义重大。1989年,大连水产学院率先从日本引入海胆中经济性状较上乘的虾夷马粪海胆并开展了一系列的生物、生态学研究和人工育苗、养殖及底播增殖研究工作,研究出该种海胆的人工育苗和增养殖技术环节,目前该种海胆数量已由引进时的500个达到年生产苗种数量2000多万枚,大大缓解了养殖单位对海胆类苗种的需求,引进海胆的养殖已在辽宁、山东等海水养殖发达地区成为热门,产业规模正在进一步加大。此外,开展海胆的养殖还可以改善某些海水增养殖区域的生态环境状况,扭转我国贝类养殖业因病害困饶的局面。

第一章刺参的形态学

第一节分类地位

刺参(Apostichopas japonicus Liao)属棘皮动物门(Echinodermata)、海参纲(Holothuroidea),楯手目(Aspidochirota),刺参科(Stichopodidae),仿刺参属(Apostichopus Liao,1980)的一种,又称仿刺参。是一我国有记载的21种食用海参中唯一分布于黄渤海区的温带种类,其营养价值也是最高的。

第二节外部形态

刺参体呈扁的园筒形,两端稍细,横断面略呈四角形,身体柔软,伸缩性很大。离水及受到外界刺激后身体易收缩。爬行时体先收缩后伸展,最大伸展体长可达40多厘米。体分背、腹两面,体腹面平坦,背面稍隆起。

与其他棘皮动物一样,刺参体壁分为五个步带区和五个间步带区,彼此相间排列,其中背面有两个步带区和三个间步带区, 腹面有三个步带区和两个间步带区。背面有4-6行圆锥状的疣足,成为突起的肉刺,是变形的管足。腹面比较平坦,有水管系统在腹面的末端突起,称为管足,其末端有吸盘,因此具有吸附外物的作用,密集的管足在腹面排成三个不规则的纵带。

触手位于体前端腹面,通常有20个循状触手围在口的周围,呈环状排列。触手生在圆筒状的柄上,前端宛如花瓣一般,瓣的裂片常常又呈短的水平分叉。靠触手的扫和抓将食物送入口内。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其入口处呈环状突起,口四周有楯状触手伸出。肛门位于体后端腹面,稍偏于背面。刺参的生殖孔位于体前端背部距头部1-3cm的间步带区上,生殖孔四周色素较深,特别是在生殖季节明显可见。在生殖季节外,此孔难以看清。

第三节内部构造

一、体壁和肌肉

1、2、

体壁由角质层、表皮、结缔组织和无数小型骨片构成。最外层是角质层,具有保护的作用,表皮在角质层下面,表皮下是比较厚的结缔组织,其间由很多的微小的石灰质骨片,这种骨片的形状随着年龄而变化,幼小仿刺参的桌形会片塔部钢高,底盘较大,周围平滑;成年仿刺参多的桌形骨片塔部变低或退化成小形的穿孔盘。骨片是海参类分类的重要根据,通常在显微镜下检查鉴别经处理过的骨片。

肌肉层由环肌和纵肌组成,在体壁的内面有五条纵走的肌肉束,三条位于腹壁。五条纵肌分别在五步带区,前端固着在石灰环上,后端依附在肛门的周围,各束中央有一狭长的纵沟。纵肌成束在环肌下。仿刺参依靠肌肉的伸缩加上管足的配合进行运动。

在环肌与纵肌之下为一层薄膜,附在体腔表面,称为体腔膜。膜延伸与肠相连,称为悬肠膜,共三片,一片在背面为背悬肠膜,一片在左侧,为左悬肠膜,另一片在右侧为右悬肠膜。体腔膜包含各个脏器,形成体腔,腔内有体腔液,内含大量的变形血细胞,有排泄及呼吸功能。

二、消化系统

由口、咽、食道、胃、肠及排泄腔组成。

口位于围口膜中央,周围有括约肌,没有咀嚼器,刺参将海底的食物连同泥沙一起吞入

消化道中。咽部为口向下的一段,周围有由10片石灰质骨片构成的石灰环,是由五个辐片和五个间辐片构成的,这些骨片都为白色,它支撑并保护着消化管的始端。咽部下段为食道。

食道下端是具有弹性的胃囊。胃囊下连接着粗细大致均匀的肠管,肠管一般是体长的3倍多,肠壁很薄,是消化食物和吸收营养的部分。肠靠腹壁的悬肠膜连接悬挂在体腔内。肠道首先在体的右侧直向体的后端,这一段称为第一小肠,然后在左侧又向上方,为第二小肠,最后再在体中央折向下方,为大肠,终于肛门,肛门在体的末端。肠后端的膨大形成排泄腔,周围有许多放射状肌肉连接在体壁,具有呼吸和排便作用。

三、呼吸系统

刺参的呼吸器官包括呼吸树和管足。从排泄腔的体壁向体腔内伸入一条短而粗的薄壁管,由此分出两支树枝状的管子,各枝再向前分出许多小分支盲囊,外形非常象树枝,因此称为呼吸树。左侧呼吸树通常比右侧长,左侧呼吸树的细枝与肠管上面的背血管丛(血管网)相接,海水经过是氧气进入血管,再由血液带到身体的其它器官。呼吸树还有排泄作用,将体内的CO2排出体外。

四、水管系统

又称步管系统。它可分为环状水管和辐水管。

环状水管是一个无色透明的小环,位于石灰环的后方,围绕着食道。在环水管的腹侧有一个膨大而且尖端变细的盲囊——波里氏囊,通常认为它具调节水管内水压的作用。环水管的背侧有一个细而白的,多少有些弯曲且尖端膨大的细管,称之为石管。石管嵌在背悬肠膜内,末端成为筛板。

辐水管从环状水管分出5条辐水管,每个辐部有一条,其中两条在背面,三条在腹面。5条辐水管向后各沿5条纵肌中央纵沟伸延到体末端,同时它向两侧分出许多侧枝,其腹面的侧枝接连管足;背面的侧枝接连管足。

五、循环系统

刺参的循环系统已经与外界完全分开,无心脏,由血管及血窦组成,血液透明呈褐色。食道周围有一环状血管,它位于环状水管的后缘,由环状血管分出5条辐射血管,沿五步带分布并埋藏在皮肤肌肉层中,一直延伸到的身体的后端。肠外附有肠血管,一条在肠和悬肠相接的一侧血管称为背肠血管,这条血管向肠壁分出很多细小的支管,右侧的支管粗大分枝少;左侧的支管较细而分支多,与左侧的呼吸树根密接。另一条在无悬肠的一侧称为腹肠血管。肛肠血管的支管分出的无数毛细血管与背肠血管所分出的无数毛细血管相密接。

六、神经系统

刺参的神经系统组织是由网状神经纤维构成的神经丛构成。

口神经系统:又称为外神经系统,围食道的神经环,分出5条辐神经。辐神经的分枝末梢分布在触手、管足、坛囊以及体表皮层内,司感觉作用。

(2)深层神经系统:它位于口神经系统之内,没有神经环,只有5条辐神经,神经末梢分布在体腔内壁及环肌和纵肌上,专司运动作用。

七、生殖系统

刺参是雌雄异体,从外观上难以区分,生殖腺位于食道悬垂膜的两侧,是形状象树技的细管。主分枝由大约11—13条分枝组成,分枝很长,主分枝又分出许多次级小分枝。主分枝向前汇合成为一总管称为生殖管,开口于身体背侧形成生殖孔。生殖期间雌性生殖腺呈杏黄色或桔红色;雄性生殖腺呈淡乳黄或乳白色。

第二章刺参的生态习性和生理特点

对温度和盐度等环境因子的耐受能力

一、刺参的耗氧量

关于刺参的溶氧研究,在崔相(1962)综述中指出,水温一高于17~19℃以上,刺参活动能力减弱,在高水温期,本种夏眠,在水温10~28℃场合,刺参的耗氧量随水温上升而增大。

日本水产大学校山元宪一(1992)以体重130.5±27.3克的黑刺参(刺参的1个型)为对象研究了低氧和水温对刺参耗氧量影响。

1.低氧影响:在水温18.1℃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氧气饱和度101.1±0.2%),本种耗氧量为0.0000898±0.0000065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38.1±0.2%,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0.7±0.5%饱和度场合,为0.0000308±0.0000062毫升/分/克。在水温14.0℃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饱和度99.3±0.5%),本种耗氧量为0.0000701±0.0000055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38.4±0.9%,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3.0±0.6%饱和度场合,为0.0000360±0.0000073毫升/分/克。在水温9.9℃试验中,在正常状态下(饱和度102.4%±0.3%),本种耗氧量为0.0000614±0.0000077毫升/分/克,直至饱和度降至27.5±1.4%,该指标基本不变。若进一步下降,则该指标显著减小,在13.7±0.6%饱和度场合,为0.0000278±0.0000084毫升/分/克。数据表明在水温下降场合,不易受低氧影响。

2.水温影响对:在水温逐渐下降试验中,本种耗氧量自26.9±0℃温度下的0.0001133±0.0000140毫升/分/克,随水温下降而减少,在9.0±0℃条件下为0.0000254±0.0000118毫升/分/克。在水温逐渐上升试验中,刺参的耗氧量自9.8±0℃下的0.0000501±0.0000088毫升/分/克随水温上升而增大,在22.0±0.1℃时达最大值(0.0000896±0.0000162毫升/分/克)。若进一步上升,则该指标减小,在30.9±0.1℃时,为0.0000592±0.0000117毫升/分/克。至于在驯适于各水温场合,本种耗氧量自9.9±0.1℃的0.0000614±0.0000077毫升/分/克随水温上升而增大,在23.0±0.1℃,达最大值,0.0001299±0.0000183毫升/分/克。若水温进一步上升,则该指标减小,在26.9±0.1℃,为0.0001116±0.0000074毫升/分/克。

在23.0℃以上场合耗氧量减小想必与本种特有的转入夏眠减轻代谢有关。

二、盐度

三、氨对刺参的毒性影响(

在水产养殖中,氮化合物历来是一个不可忽略的重要因素。因为它不仅对水对生动物的生理机能产生影响,甚至能引起大量死亡。因此它也限制了在人工育苗过程中的养殖密度。

在海珍品育苗过程中,由于动物的排泄物和饵料、生物尸体等的腐烂分解,总氨浓度和pH值都会发生很大变化,从而导致未离解氨的增加。而未离解氨因为它没有电荷,而且较高的脂溶性,很容易透过细胞膜,是总氮中对生物最有影响的成份。

金属离子对刺参的影响

§3 特殊的生理活动

排脏刺参受到强烈刺激时(如海水污浊、水温过高、离开海水或其它原因时),常常把它的内脏(消化管、呼吸树)全部由肛门排出来,这种现象称为排脏现象。海参都有这种现象,但刺参的排脏现象特别显著。刺参在离开海水时间过长时,它的体壁会融化,故采补后应立即处理不可久置。若环境合适,内脏可以再生。

再生刺参的再生能力很强,如把刺参的身体切成几段放回海中,几个月后每段仍能再生成为一个完整的个体。

夏眠在高水温期间,刺参迁移到海水较深、较安静的岩石间不食不动,这种现象称为

夏眠(夏伏)。在此期间,消化管萎缩成透明线状,一般夏眠期在100天左右,夏眠的持续时间与高温期的持续时间有关。

李馥馨等采用人工降温的低温饲育与自然水温的常温伺育相结合的方法探讨了刺参夏眠致因及解除方法。研究表明在高水温期采用低温饲育方法,水温在10±1℃的条件下各年龄组群能够正常摄食,在温度比较恒定的条件下,每头刺参的摄食量无明显差异.一直维持在一定水平上,而且年龄小其日摄食量也相应减少。在自然水温(常温)的条件下,随着温度的升高各年龄组群的摄食量相应减少直对停止摄食进入夏眠状态,而且随着年龄的增大其停止摄食进入夏眠的水温也逐渐低下,1龄组24.10℃、2龄组22.9℃、3龄以上组为21.8℃。

木下报导,日本北海道刺参末发现明显的夏眠现象,于东样等在周年养殖刺参中观察到寒流来临水温下降刺参复苏从石棚爬出,寒流过后水温回升刺参再度返回石棚的现象。本研究充分表明由于水温条件不同,导致其内部器官的外部形态及内部组织结构也出现明显差异.从而形成了不同水温条件下刺参的活动、摄食、成长的显著反差,即使是排放过性产物的亲参,在其排放后立即置于低温条件下仍然能活动,摄食,不出现夏眠。因此水温是刺参夏眠的主要外因,在高水温期采取低温处理可使刺参不出现夏眠。

研究表明,在同一环境条件、同一海区内不同年龄组群的刺参进人夏田的时间不同,其夏眠临界水温也不同。实验表明夏眠期间(高水温期)各年龄组群刺参在海底滩面、岩礁上的发现率有显著差异,7月份以后3龄组群以上个体不再出现,进人夏眠状态。2—3龄组群由7月份的33%逐渐下降,9月份不再出现;2龄组群在夏眠期间出现频率相对稳定,1龄组群在这期间急剧上升.由7月份的42%猛增至8、9月份的77—79%;在高水温期内各年龄组群消化道内无饲料个体出现频率也不同,2—3龄组群7月份为25%,8月份已达100%.1龄组群9月份达70%以上。这意殊着在8、9月份高水温期2龄组群以上个体虽然在海底滩面上仍然发现,但由于它们已不能进食,实际上已进入夏眠状态。上述表明3龄组群以上在7月份.2龄、2—3龄组群在8月份,1龄组群在9月份进入夏眠。这种不同组群进入夏眠时间的不同是与海底水温有直接关系,反映出不同年龄组群刺参进入夏眠期的临界水温互异。刺参夏眠临界水图众说不一,蹲久报道青刺参为20℃,崔相指出刺参夏眠临界水温为24.5℃,隋锡林称夏眠时的海水温度为20—24℃.这往往与栖息场的环境有关。

水温与活动

通过实验期间的昼夜连续观察发现,降温饲育条件下各年龄组群活动频繁,同时昼夜活动额度元明显差异,一天之内的任何时刻都可以看到刺参沿实验槽(池)底的四周及周壁进行缓慢的爬行,整个实验期间的活动额度元明显变化c常温饲育条件下,不同水温范围内各年龄组群的活动出现明显的差异。水温15—17℃各年龄组群包括已排放过性产物的亲参活动仍较活跃,但昼间活动额度有所下降,夜间活动尤其是17:00—21:00时间内频繁。17—19℃3龄以上组群活动明显减弱,尤其昼间多在槽(他)底抱堆不动,其他各年龄组群活动

§4摄食与生长

§5繁殖与个体发生

一、刺参的繁殖期

二、生殖腺的构造及分期

§6敌害和病害

于东祥等研究了猛蚤对刺参稚参危害和防治,猛蚤的生态特点在某些方面和稚参吻合,如稚参的饵料单胞藻和有机物碎屑也恰恰是猛蚤的适宜饵料,二者都有底栖的习性,这就促成了竞争关系,而稚参基本上没有防卫能力,致使稚参在猛蚤的攻击面前只是个受害者。

猛蚤繁殖周期短,生长速度快,一般猛蚤雌体发育到成体后,第二天即可产卵。卵囊脱落后,快的几分钟、几十分钟,在亲体生殖节上又出现了新的卵囊,因此,培育池中一旦进入了猛蚤,即可在几天内达到相当多的数量。猛蚤适应水温广,危害时间长。在18-27℃的水温范围内,育苗池中一直有猛蚤繁生。这样,从稚参附着到参苗出池,一直受到猛蚤的威胁。

试验表明,在投饵与不投饵的情况下,投饵时危害较轻。但这往往是一个暂时现象。因为猛蚤会凭借比较充足的饵料大量繁殖,短期内形成数量上的优势。所以无论饵料充足与否,均应对猛蚤及时杀灭。

猛蚤危害的重点是0.5厘米以下的稚参,对于大禹于0.5厘米的参苗也有一定程度的危害。

在发现猛蚤后,如不能及时用药,可进行大换水、稀疏附着基,使水流畅通。在一般情况下,应尽量采用较低的药物浓度,但如果猛蚤数量极多,参苗个体较大,为了尽快杀灭猛蚤,则可采用较高的药物浓度。实验表明,采用的药物浓度范围为0.5-20ppm,均取得良好效果。用药后密切观察猛蚤的死亡情况,待猛蚤全部死亡后再进行换水。如过早换水,会使麻醉而未死亡死亡猛蚤复苏。

应再施药前临时配制敌百虫母液,母液久置,易于分解失效。

目前研究表明敌百虫在海水中或生物体内很快会分解为无毒物质,不会产生副作用。但由于试验手段的限制,可能有些副作用未能观察到,仍需慎重用药。

第三章刺参的人工育苗

§1 设施与设备条件

§2 亲参的采捕与促熟

(刘树海

刺参樽形幼虫是刺参发育过程中继耳状幼体以后的一个变态期,刺参在进入樽形幼虫期后,原来的纤毛运动逐渐减弱。个体的活动能力也因此而逐渐减弱,个体由原来的浮游生活逐渐过渡到底栖生活,这一时期由于幼体生态变化很大,如条件稍有不适或培育不善,往往会导致幼体大量死亡。

研究表明影响樽形幼虫期死亡率的主要因素有:

幼体早期饵料的质量:刺参的个体发育经过小耳状幼体期、中耳状幼体期、大耳状幼体期、樽形幼体期、无触手期和两个管足期(稚参)六个主要阶段,从小耳状幼体期即开始摄食,因此早期饵料的好坏直接影响到幼体的发育变态过程的成活率。

自然淘汰率高:刺参在发育变态的五个阶段中所表现的死亡率高,存在着其自身的遗传因素,它的自然淘汰率就比其它生物的偏高,另外近几年刺参的人工繁殖大都采用阴干和升温刺激等促产技术,造成多数卵不能充分成熟,先天不足也是刺参成活率低的一个重要因素。

底栖附着条件是否适宜:在育苗中,从大耳状幼体向樽形幼体变态阶段必须将附着基提前布于池内,以保证幼体进入樽形幼体期后有一个良好的附着条件,目前,国内大多数育苗单位多采用塑料板和石棉瓦组成多层组合式附着基,有的还事先在这些附着基上培育好一

层硅藻,以利幼体附着以后摄食,经过实践认为塑料板和石棉瓦作附着基的效果并不理想,一是附着面积小;二是日常换水过程中附着基不能随水位下降,常导致幼体干露死亡或受刺激脱落死亡。

另外在进入樽形幼体期以前,池底由于日常投喂的一些藻类及刺参各幼体期排泄物的大量沉积,使底栖附着条件恶化,也是导致樽形幼体附着期成活率低的原因之一。

育苗期水温偏高:刺参幼体的适宜水温为22-24℃,但在刺参人工育苗过程中常出现延期产卵,结果使育苗期恰遇七、八月的高温季节,水温偏高给刺参育苗增加了难度,同时也是育苗成活率低的一个因素。

敌害生物:刺参幼体由于活动力弱,无任何防御能力,因此刺参幼体成了桡足类及其它甲壳类的最佳饵料,而七八月份左右正是桡足类大量繁殖的季节,所以桡足类是刺参幼体育苗期间的主要敌害。

提高樽形幼体成活率的主要措施:

投喂适口、高质量的饵料,早期饵料的品质、质量及适口性对增强幼体体质、提高变态期的成活率有着不容忽视的作用,刺参以单细胞藻类和有机碎屑为食,近年来广泛用于刺参人工繁殖中的单细胞藻类有:衣藻、盐藻、金藻、塔胞藻、硅藻等,经过实践我们以为投喂单一品种藻类是不能满足刺参发育的营养需要的,混合投喂,并合理控制投喂比例,在樽形幼体后期的附着阶段,应适当减少饵料的投喂主要是这一时期幼体的摄食不太强烈,防止饵料沉积池底,埋没刚刚附着的幼体,或使底层水质恶化影响幼体附着。

选用棕麻片或棕片为附着基:附着基建议采用棕麻片或棕片为材料森林式群组以后悬浮水中,它的优点有三:一是便于幼体附着,棕麻片和棕片都不象塑料板石棉瓦那样光滑,利于刺参樽形幼体的附着,二是面积大;三是采用悬浮式,日常换水过程中减少干露对幼体的刺激。

改善底栖环境条件:为了改善刺参樽形幼体期附着阶段的底栖环境,认为除了应减少这一阶段的投喂量外,还应在刺参进入附着阶段以前彻底吸一次污,这样既利于幼体的附着,又改善了底栖环境。

适时产卵,避开高温期:为了使刺参在幼体发育过程中有一个适宜的水温,除了在高温季节采用冰降温外,更主要的是是刺参适时产卵,采捕自然亲参时,应尽量挑成熟度大的,且临产前缩短暂养期,提早产卵,避开高温季节,减少由于温度失控而给育苗带来的损失。杀除敌害生物:刺参的敌害是桡足类,控制和迅速处理刺参育苗池内的桡足类,可采用40ppm 敌百虫泼洒,连续3天,可完全杀灭桡足类,而对刺参幼体无任何伤害。

§4 幼体的附着变态及稚参的培养

一、幼体的附着变态

周玮等的研究果表明,刺参苗在附着基上爬行、摄食行为导致了刺参苗从附着基上脱落。因此,从生理学和生态学的角度分析附着后刺参苗脱落这一现象,可以理解为刺参种群正常生理生态变化过程。这是因为在刺参生活史中,包含了幼体浮游、稚参附着、成体底栖等生理过程,刺参苗的摄食、运动过程中从附着基上脱落,正意味着刺参个体发育过程中,附着生活阶段的结束和底栖生活的开始。参苗的脱落实现了这两个生活阶段的过渡。由此可以推论,附着参苗从开始爬行舔食生活起便具备了底栖生活能力。而个体越大脱落数量越多的结果则表明,随着个体的增长,参苗对底栖生活的适应能力不断增强。此外,参苗选择背光硬质环境栖息的实验结果也反映了刺参对生存生态环境的条件要求。

在资源调查报告中,经常可以发现,小个体刺参大量分布于沿岸海藻茂盛的岩礁区域。从上述讨论可以看出,茂盛的海藻首先为刺参幼体提供了附着条件,而岩礁底质又为脱落参

苗提供了良好的底栖环境。因此上述现象也为本观察实验提供了佐证。同时上述结论也表明,在刺参海区采苗生产实验中,参苗的自然脱落将增加采苗场海底的参苗资源。但是,在采苗场选择时,往往只注重海流、水深状况和刺参幼体资源状况,通常忽视对底质的条件要求。因此在刺参采苗海区,许多从附着基上脱落的参苗会因为底质的不适导致死亡。

根据本实验结果,由于附着参苗在生长发育过程中,需要由附着生活向底栖生活过渡因此,在海区采苗生产中沿用贝类海区采苗的采苗袋设备,将导致参苗脱落。同样,采用传统的贝类暂养网箱、暂养袋以及贝类养殖网笼进行刺参苗种暂养和养殖都无法避免个体脱落问题。刺参的海区采苗和增养殖必须结合其生理生态习性,开发合理有效的方法。本实验正是这一研究课题(辽宁省海洋水产厅,9306号)的一个组成部分。研究中课题组利用刺参的生理、生态习性通过提供刺参生态限制因子的方法,将苗种生产和增殖生产有机结合。根据海区的自然条件和养殖生产条件,在不投放人工参苗的条件下,进行刺参生态增殖,现已取得极好的生产效果。

二、稚参的培养

1.附着基的准备

§5 幼刺参的中间培育

第四章刺参的养殖

目前世界上只有我国等少数几个国家开展了海参的增养殖工作,目前,在我国主要增养殖海参种类是刺参,增养殖方式主要有:海区浮筏笼养,即在海上浮筏悬挂养殖笼或将养殖笼放置于海底开展刺参的养殖;虾池养殖,即采用:具有管理方便、投资少、见效快的特点,又可同对虾养殖结合起来,但养殖刺参的皮较薄,质量稍差;③陆上流水养殖:投资较大;④底播放流:具有投资少的特点,但底播放流刺参的成活率和回扑率均较低,产量低;⑤浅海滩涂坝塘养殖:就是在适合刺参生活的海区内湾滩涂上,利用修坝,建成池塘,并建设刺参礁,增加刺参栖息空间,有效的开展刺参的养殖,坝塘养殖既具有虾池养殖管理方便、投资少、见效快、人工和技术手段参与性强的特点,又可避免虾池养刺参质量低、池塘老化快、病害多的缺点,同时具有底播增殖环境条件好、刺参品质好等优点,因此,该种养殖方式具有明显的优势。

第二节池塘养殖

近年,山东烟台、荣成、辽宁大连等地开展了虾池养殖刺参、刺参与对虾(包括东方对虾和日本对虾)混养,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

一、池塘条件与改造

1、池塘条件

开展刺参池塘养殖的池塘要求建在半封闭的内湾或中潮区以下,并具备以下三个基本条件:①底质为较硬的泥沙底;②海水盐度常年保持在28‰以上(短期可降低至24‰-26‰);③池水深度在 1.5m以上。同时水质要求清新无污染,池塘保水性好。池塘设进、排水闸门于池子最低处。池子可大可小,小的2-5亩,大的50-300亩。有部分单位在池塘增加提水设备。

2、放苗前的准备工作

(1)清池与除害

刺参的养成期相对较长,需要两年时间才能出池,因此,放养参苗之前虾池必须进行清淤和消毒处理,清除腐殖质和有害物质,经过一年的养成,池子淤泥或其它杂藻腐烂,池底产生硫化氢气味。春季放苗养殖应在2-3月,秋季放苗应在9月前,把池塘的水全部放掉, 封闭好闸门,开始清淤与除害。清淤可采用机械或人工方法,把淤泥杂藻铲起,清出池外,然后用抽水泵冲刷干净。这样做不仅对清淤有利,还清除敌害生物,为刺参养殖、生长创造了更好的条件。(2)附着基设置

根据刺参的习性,虾池中要投放一定数量的附着基,作用有两点:一是刺参能隐伏在附着基下面安全地越冬和渡夏;二是附着基上能附着生长底栖硅藻、收集沉落的有机碎削及浮泥,为刺参提供饵料。附着基可以选择石头、石板、瓦片、空心砖、废旧扇贝养殖笼等,投放附着基的数量主要根据池塘的换水条件、水深、投放刺参的数量而定,一般每亩投放石头10-100m3,石头堆放的形状为堆状、垄状、网状均可,附着基要相互迭搭,设置的原则是给刺参创造较多的附着和隐蔽场所,要求缝隙较多。石头采用当地的石头,面多、比较坚硬,重15-20kg左右为宜。

扇贝笼可拉伸连接在石头堆、垄之间,投放附着基的时间应在放苗前一个月以前。

(3)消毒

在放苗前1-1.5个月,池子进水20-30cm,使水淹没整个池塘。消毒剂为漂白粉或生石灰,漂白粉用量为5-20ppm,生石灰为200kg/亩,将漂白粉稀释好后搅拌均匀,全池泼洒,再进水浸泡一周。对于虾姑和蟹类较多的池塘,可泼洒敌百虫10ppm灭杀。各种消毒药品的使用方法与效果见表。

池塘药物的种类、使用方法和效果

(4)肥水

最少在放苗前半个月左右要进行施肥肥水,培养底栖硅藻和浮游植物,水深30cm,进行施肥,既可施有机肥也可施无机肥,每亩施碾碎的干鸡粪20-40kg,或尿素2-4kg,主要施磷酸二氢氨、尿素、硝酸铵、碳酸氢氨等,每亩施肥2.5—5kg。3天后水深在0.8—1米左右再进行施肥一次,每亩施肥2-5kg。因为这阶段海水水温低,底栖硅藻繁殖较慢,因此必须加强施肥量和施肥次数,繁殖底栖硅藻,为刺参苗入池培养优质可口的基础饵料。

(5)移藻

池塘的石块投放好后,有条件的还应从海区移殖藻类,以便改善底质,增加刺参的天然饵料。可移殖的藻类主要有鼠尾藻等马尾藻、大叶藻、海带、裙带菜等。

二、放苗养成

1、时间

目前山东、辽宁沿海多在秋季和春季2个季节放养刺参苗,春季放养山东沿

海在3月底放苗,辽宁沿海在4月中、下旬以后,各地水温回升不同,放苗时间不同,考虑到水温及底栖硅藻的生长,最好在池塘水温回升到10-15℃时开始放苗。秋季放苗,多在10-11月进行。池水水温与刺参苗原培育温差小于5℃。盐度、pH值调节比较稳定,苗种运输气温也比较适宜,是放苗最佳的季节。

2、苗种运输

多采用干运法运输参苗。可采用保温箱或保温车运输,保温箱内铺设干净的预先用海水浸湿的纱布或毛巾,将参苗放在其上,或将参苗放在网袋内,再放在保温箱内,若环境温度较高或运输时间长,可在保温箱内放置2-3个盛1升水的冰瓶(要求不能漏水),冰瓶不可与参直接接触。也可在保温箱内先铺设一层大叶草,再铺一层参苗,即一层大叶草、一层参苗。参苗运输时间控制在12h之内(保温箱温度不超过18℃)。

1、放苗规格与密度

池塘放养的苗种主要来自人工苗和天然苗。可放养2-10cm左右的苗,根据池塘换水、水温变化、是否人工投喂饵料、人工礁及附着基设置的数量等多方面条件确定放苗的数量。一般情况下,规格在2-5cm苗,每平方米放苗15-40头;规格在8-10cm,每平方米放苗20-30头;规格在15-20cm,每平方米放苗10-20头为宜。

参苗的投放方法有两种,一是网袋投放法,体长在3cm 以下的小苗,需装进网袋中,网袋尺寸为30×25cm,每袋装苗500头左右,网袋内放小石头,沉放在附着基上呈半开口状,这样参苗爬出网袋后,能直接附在附着基上,网袋上可绑绳,绳的另一头绑小浮漂,3-5天后,将网袋取出,检查参苗成活情况。二是直接投放法,体长在4-5cm以上的参苗可用手或水舀在离水面10cm左右直接投放在附着基集中的地方,均匀投播即可。

4、饵料

(1)前期

参苗入池-6月中旬以前,主要靠池水繁殖的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对高密度养殖池塘可投喂人工配合饲料、鼠尾藻、大叶藻的碎片或磨碎物, 也可投喂麸皮、米糠、木屑等。7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按海参体重的5%。

(2)中期

进入6月中旬—10月上旬,水温逐渐升高,成体刺参进入夏眠期,应减少或停止投喂人工饵料。

(3)后期

10月中旬以后水温逐渐下降,刺参进入快速生长季节,底栖硅藻繁殖也较慢,应加强投喂人工饲料。4—5天投喂一次,投喂量按刺参体重的10%。

在刺参与对虾混养的池塘,一般不必为刺参单独投饵,它主要摄食对虾残饵和排汇物、有机碎屑以及底栖微小动植物等,因此养殖期间只需给对虾投饵。

5、水质管理

水质管理至关重要,6月以前,主要遵循只进不排的原则。每2—3天进水10cm,达到池子最高水位后,每日换水10%-40%,在进水的同时,可每2—3天施肥一次,化肥施肥量1-1.5kg左右。6月中旬—10月上旬,保持池水最高水位,此时刺参摄食量减少,成体刺参进入夏眠期,主要根据水温情况掌握换水量,遵循水质好、保持池水温度低、盐度稳定的原则,10月上旬以后加大换水数量,每日换水量在10%-60%左右。

对于高密度的投饵池塘,应根据具体水质条件,可适当增加每日的换水量。

池塘的闸门最好设置双闸板,以便在进入雨季以后尤其是暴雨天气,及时排掉表层淡水,避免淡水流入过多而使池水盐度突降引起刺参死亡。

6、其他日常管理

(1)水温、水质测定

每日早、中、晚测量池内外水温、盐度各一次。每星期测pH值一次,有条件的单位可1-2周测定1次水中的氨氮及其他水质指标,并做记录。夏季赤潮发生及汛期定期用显微镜检查池内单胞藻种类和数量,发现问题及时采取措施进行调查。

(2)生长测定

每7-15天测定刺参体长、体重一次,观测生长速度。

(3)巡池管理

做好巡池管理和防盗等工作。

7、越冬管理

养殖刺参需经过1-2个冬季的生长期,因此冬季也要做好日常管理工作。主要工作:

(1)保持水位

池水水位提升到2m以上,发现水位下降后要及时进水。

(2)肥水

秋天池水水温逐渐下降,底栖硅藻数量逐渐减少,这时应适当向地内投放鸡粪进行肥水。

(3)清除积雪,提高水中氧气含量

冬季水面结冰以后,及时清除冰面上的积雪和杂物,增加光照,以保持池水一定的透明度,同时要在水面上适当地打几处冰眼,增加池水溶氧含量。

8、收获

刺参经过1-2年的养殖,鲜参体重达150-200克以上可收获。收参的方法较简单,可将池内水位降低, 组织人员进到池内用手采扑,先从水浅处采扑,依次向水深处采扑,采扑结束后,立即向池内进水,恢复池内正常水位,保证余下刺参的成活。对于混养有对虾的池塘,可潜水采扑刺参。

池塘内可设置一定的区域,作为刺参暂养的场所,便于在禁扑季节、冬季进行收获上市,以提高经济效益。

第二节其他养殖方式

一、潜堤围网养殖

潜堤拦网养参池是在潮间带修筑矮堤,高潮时,堤坝潜在水下,堤上装网。涨潮时海水通过潜堤顶面流入池内,退潮时,一部分海水留在潜堤内。其优点是水活,自然饵料丰富,生产费用较低。但潜堤必须用石块砌筑或用混凝土修筑,能经受大风浪冲击。网的设置要用杆柱固定,网与潜堤连接要严密,避免被海浪冲破。潜堤顶高程,必须对该海区多年的潮位进行测量分析确定,避免小潮池塘不进水。国内最早利用潜堤拦网养殖设施养殖对虾,取得较好的经验。90年代初开始养殖鲍鱼及海水鱼,效果较好,有一定发展前途。近年来山东、辽宁沿海的一些单位利用养殖刺参。

潜堤拦网鱼虾养殖场潜堤一般修建在中潮区。设计时首先要确定建场海区的高潮位(低潮位可以不予考虑),为了准确起见,应有连续的观测资料进行分析

确定。

潜堤一般为钢筋混凝土结构,投资比重大,是重要的建筑物,一旦被海浪冲破,将会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所以设计时必须认真对待,保证安全,并留有余地。

潜堤要求落潮时不能渗漏,涨潮时能经波浪的冲击和急流的冲刷。潜堤拦网养殖池,涨落潮时池内外的海水通过堤顶交换。在堤顶设拦网,一方面防止养殖的刺参、鱼虾在水体交换时逃跑,另一方面防止海洋中敌害鱼类进入养殖池。拦网网衣结扎在木质的桩柱上,下端用方木条压在潜堤顶预留的槽内。

潜堤拦网养殖池,虽然不依靠水闸纳潮和排水,但仍然需要设置闸门以便于收获和清池用。潜堤拦网养殖池每月能保证28天以上的一天两次自然换水,池内的水质情况比一般养殖池塘好得多。因此,围网池塘养殖在参礁设置、放苗密度和养殖效率比一般池塘高。

二、围网养殖

刺参的围网养殖是在合适水深的浅海围网,在围网内开展刺参养殖的一种生产方式。(一)养殖水域的选择

根据刺参的生态习性和围网养殖的要求,选择养殖水域时,掌握以下原则:避风条件较好的内湾、无污染物和大量淡水注入;海域水深要求3-6米,底质是岩礁或泥沙质,最好是以往有刺参生长;水流稳缓,水质清新,底栖藻类生长茂盛。

(二)围网结构

刺参围网养殖是用网片围拢一定范围的海域,投入参苗养成,其中,围网的作用是防止刺参外逃,阻挡敌害生物进入养殖区。

1.网衣

拦网围网分内外两层,网衣均采用聚乙烯线,以经编无结节网衣为宜,阻力较小,拦网网线直径多采用1毫米。拦网上端装配上纲,下端装配下纲,上、下纲均采用直径7毫米的聚乙烯绳。外围网承受水流阻力和冲击力,是主网片。用18-21股网线结成。

内围网设在外围网内壁下部,高度2m左右,长度与外围网相同,其作用是防止刺参外逃,用机织无结片网衣,目大0.6-0.8cm。

2.围网装配

网片纵向使用。外围网在水中呈直立状,上缘到水表面,下缘在海底用沙袋压住。

围网有3根水平方向的钢索,起固定网片的作用。浮子纲上配浮力,并用一根120股绳穿入网片上沿的网目中,外加一根180股绳,并扎在网片上。中纲在网高的中部,用一根120股绳沿水平方向穿入网目,扎在网片上。下纲用一根120股绳穿入围网下沿的网目中,扎在网片上。

围网的底部用装砂的长条编织袋压牢,必须保持不脱离海底。在岩礁质的海底处,为防止礁石磨破网衣,应预先用装砂的编织袋把海底铺平,再将网下沿压住。

(三)养殖区的海底改造

刺参主要生活在海底,靠楯手扒食海底的有机物腐殖质沉积物和藻类,并需要栖息和掩蔽场所。底质的优劣,关系到刺参的成活率和防外逃效果以及生长速度。因此,刺参围网养殖区必须进行人工造底。

对于岩礁底质,应将原有的活动石块调整均匀,活动石块少的,应适当投石补充,或采用定向爆破增加活动石块。对于泥沙底质,要在池内人工投石,如果石块来源方便,可在海底均匀铺设一层,厚度不低于20cm,如石源不便,则可在海底铺成条状或堆状,也可投入瓦片等附着基。

人工造底的作用是拦截海底的沉积物,繁殖底栖硅藻类,为刺参提供良好的栖息场所。网内的生活环境好,刺参的逃逸机会少,人工造底、造礁是刺参围网养殖的关键。

刺参围网养殖的管理

根据刺参围网养殖的特点,要求用体长8cm以上的参苗,有利于提高成活率和防逃效果。投苗时间一般在4月份。可将苗放在网袋内,在袋中装人小石块,打开袋口,将袋沉入海底,让参苗自行爬出网袋。

刺参围网养殖日常管理主要是看护、检查和维修围网,主要做到经常检查围网,使之保持良好的状态,发现断纲、移位、离底、浮纲局部下垂、网片破裂等现象,要及时修整。经常清除围网上的附着物,在整个养殖期内一般更换1-2次围网网片。对于借海岸设围网的养殖区,大风浪后要巡视岸边,将冲上岸的刺参送回养殖区。在检查中发现养殖区内有敌害生物,要及时设法清除,特别是要用捕

蟹笼捕捉蟹类。

我国黄渤海沿岸海域刺参分别很广,由于往年繁殖保护不利,采捕过度,造成资源衰竭,近几年各地在潮间带发展养参,但是对于筏式养殖和潮间带之间的浅海水域利用较差,许多同类海域被闲置,利用刺参围网养殖,开发潜力极大。围网养殖技术与其它养殖方式相比,最突出的是回捕率高,同时具有投资小、见效快、管理方便、经济效益显著等优点,值得大力推广。

二、陆地养殖

近年来,在山东、辽宁沿海,利用鲍鱼、鱼类工厂化养殖池开展刺参与鲍的混养或单养、刺参与海胆的混养等生产方式,开展刺参与鲍或海胆的混养,可使刺参有效利用鲍、海胆的残饵及粪便,通过合理控制密度,可收到良好的养殖效果。三、海区筏式笼养

日本利用沉下式网笼开展刺参的养殖,可在网笼内投饵或不投喂,也可收到良好的效果。近年,我国北方沿海渔民有利用养殖扇贝的网笼开展刺参中间育成或养殖的先例,该方法在某些浮泥及沉积物较多的海区可收到良好效果。

第三节刺参人工放流增殖

一、放流场的条件

刺参放流增殖时,首先应对放流场的环境及底质进行调查,选定适宜的放流场所。放流场选择的好坏对放流的效果有直接的影响,是放流成败的关键之一。(1)海况条件

海况条件的选择原则要依据利参及其种苗的生活习性及生态特点。一股应选择在避风的湾口及内湾。水质要清净,潮流要通畅,流速要缓慢,最好要有涡流的场所。此外,盐度要适宜,无淡水大量流人,水深为3—15米,一般应在10来以内的海区。如放流时种苗规格小则应投放在近岸处或有大叶藻丛生的场所。(2)底质条件

刺参成体多生活在岩礁、石块或沙泥质的海底,这种底质有刺参潜伏的岩礁或石块,尤在夭气变坏或夏眠时,它们将用管足牢牢地吸附于岩礁缝中或石块背面等处。天气晴朗时它们又可爬到周围的沙泥底寻觅食物。

据最近的资料报告,良好的刺参种群除需要底质适宜外,还需水体中浮游生物丰富,这样才能维持良好种群的持续繁盛。水质肥沃是选择海区的一个重要条

海参网箱养殖技术

《CCTV7农业种植正版光盘——刺参的人工养殖》(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辽阔的海洋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海产品,刺参就是其中之一。本片就向您介绍刺参的人工养殖技术:刺参苗种的繁殖和选育、产品参的养殖。 《CCTV7水产养殖正版光盘——刺参养殖》(68元包特快专递邮费)1.虾池养殖刺参 2.刺参的繁殖与养殖(上) 3.刺参的繁殖与养殖(下) 4.海中丑八怪。 《正版图书——无公害刺参养殖技术》图书 目录 一、概述 (一)我国主要的海参品种 (二)海参的价值 (三)山东省刺参增殖、养殖的发展沿革 (四)海参养殖的现状 (五)海参养殖目前存在的主要问题 二、刺参的生物学 (一)刺参的外部形态 (二)刺参的内部构造 (三)刺参的生态习性 (四)刺参异常的生理活动 (五)刺参的摄食和生长 三、刺参的繁殖

(一)繁殖能力 (二)生殖腺的发育与分期(三)刺参的生殖习性 (四)刺参的个体发育 (五)刺参的敌害 四、刺参的人工苗种繁育 (一)刺参人工育苗的设施与要求(二)亲参的采捕与促熟 (三)刺参幼体饵料的培养(四)采卵与孵化 (五)幼体选优 (六)浮游幼体的培育 (七)稚参培育 五、刺参的中间育成 (一)刺参室内中间育成 (二)虾池及高潮区水池中间育成(三)低潮区水下中间育成(四)内湾笼式中间育成 (五)海上筏式中间育成 (六)塑料大棚中间育成 六、刺参的池塘养成 (一)养殖场的选择与建造

(二)清池除害与池塘处理 (三)隐蔽物的制作与投放 (四)进水及饵料生物的培养 (五)参苗的出池与运输 (六)参苗放养 (七)水质调控 (八)饵料与投饵 (九)日常观测与管理 七、其他养殖方式 (一)人工控温工厂化养殖及参鲍混养(二)海上筏式养殖 (三)海底沉笼养殖 (四)陆上水泥池养殖 (五)潮间带围堰养殖技术 八、刺参增殖技术 (一)增殖场的环境及选择要点(二)放流增殖途径与方法 九、刺参的采捕 (一)采捕期 (二)采捕方法 十、刺参的加工 (一)刺参鲜品的加工

海参养殖技术 (2)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条件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2、苗种选择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3、养殖管理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 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海参池塘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建造养参池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海参养殖常见病害防治新方法 近年来最为常见的疾病现象、产生疾病的主要原因以及防治方法综述: 疾病现象一:因亚硝酸盐引起的中毒症状 轻者海参不落池底,生长速度缓慢,导致海参肿嘴、吐肠、化皮等疾病,重者使海参呼吸困难,甚至中毒,窒息而死亡。 疾病现象二:刺参溃烂病(腐皮综合症)是当前对刺参养殖危害最严重的疾病,又称“化皮病”、“烂皮病”等。 发病特点:一是发病面广,波及到所有养殖区域;二是发病快,一旦发病很快蔓延全池,死亡率可达90%以上,可造成惨重的经济损失。 症状:发病初期,病参活动能力和附着力变弱,摄食量减少,身体收缩、僵直,摇头,疣足尖端开始溃烂,口部肿大,不能收缩与闭合,排脏。随着病情加重,病参溃疡处增多形成蓝白色斑点、全身溃烂、自溶,最后导致海参死亡,溶化为鼻涕状的胶体,附着物上留有一白色印痕。 溃烂病主要是细菌感染蔓延所致,日常管理中应以预防为主。益源生技术是最为有效的解决手段! 1、病害的主要原因之一:水质的调节不利,氨、亚硝酸盐超高造成。 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1mg时,海参红细胞数量的血红蛋白数量逐渐减少,血液载氧能力逐渐丧失,造成海参的呼吸受阻,出现病害、呼吸困难,引起不良反应,从而导致海参不摄食,影响其正常活动能力和生长速度;当水中的亚硝酸盐浓度达到0.5mg/l时,海参的某些新陈代谢功能失常,体力衰退,不落池底,集结在礁石堆中,很容易引起海参腐皮综合症的发生。 水中微生物菌群平衡失调是导致海参疾病的主要原因。在水产养殖过程中,通常用溶解氧、pH值、氨氮、亚硝酸盐、硫化氢、水色和透明度来判断水质的好坏。要确保养殖水质长期维持在良好状态,让含氮有机物进行有效的转化是养殖成功率的关键之一。但在海参养殖或塘底净池内,由于定期使用消毒药剂等原因,容易将有害菌和有益菌全部杀灭,往往导致消化过程受阻,这是海参养殖池水,氨氮和亚硝酸盐含量高的主要原因之一。其次是高温季节由于有机物质丰富,富营养老化,大型藻类大量繁殖,增加了池水有机物耗氧量和水体黏度,从而造成了硝化转过程受阻;再就是多年来未改造清淤的养参池,由于池底老化,放养密度大,有害杂藻太多,水质混浊的池塘,养殖池水最容易引起氨、亚硝酸盐超高,从而诱发海参疾病。 2、病因二:病因为饵料污染、有机物污染、油污、无机污染、重金属及pH值波动较大、水质淡化(盐度降低于17‰以下)等。 此病主要以细菌性感染为主,常伴有霉毒以及寄生虫的继发性感染,不同地区病参的致病菌种类不同,有地域性和多样性特点。

海参养殖交流模板

毕业实习报告 海参的人工培育 一、实习目的: 大学生实习是为了在毕业进入社会前,将自己的理论知识与实践融合,并且完成从学生到职员的过渡。我认为大学生的实习是迈向成熟重要的一步,也是大学生正视社会和正视自己,走出自我,真正融入社会生活工作的第一步,而且很多时候通过实践,尤其在不同的职业中的实践才会真正找到自己感兴趣并适合自己的行业,也是完成从空想到现实转变的第一步。 我的目标为以下三点 1.获得专业知识相关的知识,扩宽自己的知识面,学习如何成为一个综合性人才。 2.学会将理论运用在生产实践,让自己的知识更加牢固,调和理论与实际的关系。 3.培养良好的职业道德观,恪敬职守,用于创新。 二、实习时间: 2013年3月1日至2013年6月1日 三、实习地点: 大连红龙养殖发展有限公司。 办公地址:大连市甘井子区 厂址:大连市旅顺口区

海参的培育 实习公司简介: 水产养殖有限公司,成立于2004年,占地56亩,注册资金1500万,分四个车间,一车间是贝类养殖池,二、三、四车间为海参育苗池,主要从事于海参育苗工作。现有固定员工有46人。 养殖单位的主要设施 主要包括抽水站,育苗车间,养成池,亲鱼池,工作室,实验室,办公区,养殖区等。孵化池,增氧机,发电机,进排水设施都要有 实习物种与项目 海参营养丰富,肉味鲜美,是名贵的水产珍品,深受广大消费者喜爱,市场价格居高不下,达到每公斤160元,我国沿海海参养殖面积逐年扩大,造成参苗供应紧张,参苗生产成为制约养参业发展的瓶颈。由沧州市南大港海运冷冻加工有限公司承担的海参工厂化育苗新技术项目通过孵化室科学选址,科学建设,配套设施科学安装,亲参的安全采集与蓄养,产卵、孵化及幼体培育技术,中间暂养及活饵培育技术等一系列技术,培育出足量健康、健壮、优质各种规格参种,满足养殖户生产需要。为河北省养参业提供优质参种,为河北省养参业发展做出贡献,为渔业增效、渔民增收找到一条致富路。 海参为棘皮动物们海参楯首目动物。全世界共有1100种,在我国海域有100多种,可食用有增养意义的得有20余种,其中以黄、渤海的刺参和南海、西沙群岛产的梅花参最为珍贵,其经济效益可称为“参”中之冠。刺参属温带种,我国辽宁、山东、河北等省浅海沿岸均有分布其南限达江苏连云港外的平山岛周围海域。刺参体长一般20—30cm,宽3-6cm,体成筒状,形似黄瓜,垂直分布从潮间带至水深20-30cm的浅海海域。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需求量逐年增加,靠自然采捕参苗养殖,已经满足不了需要,因此许多研究者开始了海参的人工育苗技术的研究。我国进行人工育苗研究始于1954年,1957年张风瀛等在我国首次培育出参苗,到70年代初,山东、辽宁等省也进行了研究,并取得了较大的进展。1978

2017年海参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海参养殖行业分析报告 2017年7月出版

文本目录 1海参养殖基本情况 (5) 1.1、海参及其种类:“海八珍”之首,刺参营养价值高 (5) 1.2、海参养殖方式:北围堰,南网箱 (6) 1.3、区域竞争格局:山东、辽宁、福建三足鼎立 (6) 2历史发展阶段与供需分析 (9) 2.1、高速增长期 (10) 2.1.1、供给侧:产能约束下的低产量供给 (11) 2.1.2、需求侧:可支配收入上升导致持续高消费需求 (11) 2.2、结构调整期 (12) 2.2.1、供给侧:多因素刺激下的产能扩张 (12) 2.2.2、需求侧:经济低迷与政策外生冲击叠加导致需求萎缩 (16) 32016下半年海参价格大幅上涨之谜 (19) 3.1、供给侧影响因素 (19) 3.1.1、短期:夏季高温降雨天气导致产量骤减 (19) 3.1.2、长期:产能持续去化,养殖成本高企倒逼散户退出 (22) 3.2、需求侧影响因素 (22) 3.2.1、短期:第四季度迎来海参消费旺季 (22) 3.2.2、长期:消费升级背景下产品定位转变 (23) 4价格向好叠加产业转型升级,海参行业迎来第二春 (25) 4.1、对2017-2018年海参价格变动趋势的预测 (25) 4.2、海参产业转型升级是大势所趋 (26) 4.2.1、标准化:干海参国家标准发布,引领产业健康发展 (26) 4.2.2、规模化:行业集中度处于提升期,利好相关上市公司 (26) 5相关企业简介 (29) 5.1、好当家 (29) 5.2、獐子岛 (29)

图表目录 图表1:南方梅花参 (6) 图表2:2005-2015年我国海参主要产区产量占比变化(%) (7) 图表3:福建海参养殖模式 (8) 图表4:全国海参产量与同比增速 (9) 图表5:全国海参养殖面积与同比增速 (9) 图表6:国内海参大宗价变动情况(2004.11-2017.6)(元/公斤) (10) 图表7:2000-2016年GDP与同比增速 (11) 图表8:2000-2016年城镇人均可支配收入与同比增速 (11) 图表9:海参幼苗 (12) 图表10:海参网箱生态育苗 (13) 图表11:2006-2015年福建海参养殖面积与增速 (13) 图表12:2006-2015年福建海参产量与增速 (14) 图表13:2006-2012年海参进口量与占总供应量比重 (15) 图表14:2000-2015年GDP和人均可支配收入同比增速(%) (16) 图表15:2000-201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同比增速 (16) 图表16:2011-2016年商品零售和餐饮收入变动情况 (17) 图表17:2016年以来海参价格变动情况(元/公斤) (19) 图表18:2011-2016年大连8月平均气温(℃) (21) 图表19:2011-2016年青岛8月平均气温(℃) (21) 图表20:2008-2015年全国和山东、辽宁两省海参苗种数量(亿头) (22) 图表21:2002-2016年不同年龄段人口比例(%) (23) 图表22:海参和高档白酒价格变动情况(2014.1-2017.4) (23) 图表23:2009-2016年贵州茅台酒类销售量与同比增速 (24) 图表24:2013-2016年霞浦海参投苗量和产量(万吨) (25) 表格6:《食品安全国家标准:干海参》技术要求 (26)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1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第3部分:养成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养成环境与条件、参苗培育、养成管理、采捕与质量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参增殖、潮间带围塘、池塘养殖的无公害养殖全过程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经过在本部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与条件 2

3.1 底质 硬沙质、沙质、软泥沙或泥沙质皆可,过于稀的泥底应铺设厚塑料膜、包装布或密聚乙烯网布隔开稀泥,池底平坦或有环沟。环境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3.2 水深 小潮汛水深应保持在1.5m以上。 3.3 水质 自然海区水质符合GB 11607和NY 5052的规定,附近没有大量淡水、油污和工业三废水流入。 3.4 人工礁 人工礁为海参提供栖息场所,供其爬行、摄食、隐蔽、夏眠和冬眠。一般有如下几种: a)石块礁 石块不宜过大,每块30kg~100kg即可。堆积时尽可能多留空间,可堆成条形,宽2m~4m,高0.5m~1.om,长度不限,一般30m~60m即可,条间距2m~3m。也可搞成堆形,每堆石头3m2~5m2,堆距2m~3m。 b)水泥管礁 水泥管Φ外26cm,长93cm,面积为0.76m2,壁厚20cm,每根管内外的总面积为1.34m2,每667m2放400根~600根,按每池的进排水流向平放,或每2根管”井”字型摆放,或每3根管垒在一起呈三棱形摆放。 3

海参育苗养殖

海参育苗、保苗、车间内养成及高效养殖技术集成与 示范 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 一、项目提出的背景及意义 海参作为一种珍贵的海味品,被列为“八珍”之一,是一种极具滋补价值的高档营养食品,这决定了其售价一直不菲。但是,近几年来,海参养殖企业越来越多,海参的产量越来越大,可价格仍然不见下降的迹象。业内人士分析认为,这是因为海参供应量增加的同时,随着人们生活水平日益增长的需要,海参需求量也在大幅增长,且涨幅可能超过供应量的涨幅,供需矛盾日益突出,这也大大刺激了海参养殖事业的进一步发展。 海参养殖业是一个高投入高产出的行业,许多育苗厂家从事刺参的人工育苗,可是因为许多条件的制约,导致产量低、养殖周期过长、参皮过薄且成品率低,从而制约了刺参养殖水平的进一步提高及产业化。同时,刺参在自然海区生长,具有夏眠的习性。即体重超过20克的个体均会出现夏眠,不论是在辽宁、河北还是山东省,既在黄、渤海生存的刺参,均具有此习性。由于休眠期间,刺参不食、不动,且出现因缺水而造成体重减轻的现象,这给养殖带来很大不利。为缩短养参的生产周期,创造一个使刺参能常年生长的良好条件,是海参养殖业亟待解决的重要课题。实验结果证实,“水温”是刺参休眠与否的决定因素,通过陆上车间内人工控温,可以解除因夏眠、冬眠而造成的失重,可以缩短人工养殖生产周期。 绥中电厂三益水产有限责任公司坐落于绥中发电有限公司的海滨,常年拥有得天独厚的电厂循环热海水资源;电厂高压蒸汽资源;今年三益公司又投资106万元上马两台螺杆制冷机组,对海水进行降温。在根本上解决了陆上车间内控温环节中的“瓶径”问题。从而形成陆上车间内常年不间断的育苗、养成与海上增养殖相结合的全方位、无间歇海参集约化高效养殖模式,达到全年时间中任何时段都有各规格的海参幼苗、稚参、商品参。这样从营销方式中寻求突破水产养殖经营者要改变过去“长年养鱼,年终卖鱼”的习惯,开展丰富多彩的营销方式和策略,如“随养随卖”;什么时候价格合适什么时候卖;节假日或重大活动的时候可随时上市;还可以抓住地域性价差信息的机会,实现异地销售;也可以以参苗换取养殖户的成品参、半成品参等等。真正实现以市场为导向的一体化集成养殖模式,达到海参养殖业的良性循环、可持续发展。 二、技术可行性分析

海参养殖主要模式及要点

海参养殖主要模式及要点 海参属棘皮动物,名列海味八珍之首,营养十分丰富,被誉为"海中人参"。据统计,全世界有海参1100种,仅我国海域便有100多种,其中可供食用的20多种。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海参的药用价值不断得到开发,价格一路攀升,目前全世界海参缺口近1万吨。近几年,人们因地制宜,采取不同的方式养殖海参并取得了成功。现将其主要养殖方式及要点简介如下。 一、虾池养殖要点 1.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石头、瓦片、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 2.幼参投放密度为体长5厘米左右,每亩投苗3000头~5000头。 3.海参以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或投喂鼠尾藻、海带、裙带菜等藻类。 4.虾池的水深应保持在1.5米~2.0米,夏、冬季水位要纳至高位,以利海参顺利夏眠与越冬。 5.严禁施用化学消毒药品、向虾池排放油污等以防参体自溶。另须注意池水的温度、盐度,纳水时要密切注意参池周围的水环境,保证池水的日交换量在10%~15%。 二、海上筏式养殖要点 1.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 2.养殖时一般采用扇贝笼、鲍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参苗体长为5厘米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3.饵料为鼠尾藻、海带或人工配饵。应随着参个体的长大渐疏密度,并随时检查网笼的破损程度。 4.在台风或风暴潮来临前要及时将笼网下沉,以免造成损失。 5.海上筏养海参也可与藻类混养。 三、海底沉笼养殖要点 1.选择风平浪静、潮流通畅、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可以为圆形,也可以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3公斤~5公斤/个)。

海参养殖技术修订稿

海参养殖技术 WEIHUA system office room 【WEIHUA 16H-WEIHUA WEIHUA8Q8-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条件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2、苗种选择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3、养殖管理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 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海参养殖技术规范 第3部分:养成 1 范围 本部分规定了海参养殖技术规范、养成环境与条件、参苗培育、养成管理、采捕与质量要求。 本部分适用于海参增殖、潮间带围塘、池塘养殖的无公害养殖全过程管理。 2 规范性引用文件 下列文件中的条款通过在本部分中的引用而成为本部分的条款。凡是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随后所有的修改单(不包括勘误的内容)或修订版均不适用于本部分,然而,鼓励根据本部分协议的各方研究是否可使用这些文件的最新版本。凡是不注日期的引用文件,其最新版本适用于本部分。 GB 11607 渔业水质标准 GB/T 18407.4 农产品安全质量无公害水产品产地环境要求 NY 5052 无公害食品海水养殖用水水质 NY 5071 无公害食品渔用药物使用准则 NY 5072 无公害食品渔用配合饲料安全限量 3 环境与条件 3.1 底质 硬沙质、沙质、软泥沙或泥沙质皆可,过于稀的泥底应铺设厚塑料膜、包装布或密聚乙烯网布隔开稀泥,池底平坦或有环沟。环境的卫生要求应符合GB/T 18407.4的规定。 3.2 水深 小潮汛水深应保持在1.5m以上。 3.3 水质 自然海区水质符合GB 11607和NY 5052的规定,附近没有大量淡水、油污和工业三废水流入。 3.4 人工礁 人工礁为海参提供栖息场所,供其爬行、摄食、隐蔽、夏眠和冬眠。通常有如下几种: a)石块礁 石块不宜过大,每块30kg~100kg即可。堆积时尽可能多留空间,可堆成条形,宽2m~4m,高0.5m~1.om,长度不限,一般30m~60m即可,条间距2m~3m。也可搞成堆形,每堆石头3m2~5m2,堆距2m~3m。 b)水泥管礁 水泥管Φ外26cm,长93cm,面积为0.76m2,壁厚20cm,每根管内外的总面积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增养殖技术 第一节刺参的生物学特性 一、刺参的外部形态 刺参体呈扁平圆筒形,两 端稍细。体长20~40cm,宽3~ 6cm。体分背、腹两面。背部分 2个步带区和3个间步带区, 上有纵向4~6行大小不等,排 列不规则的圆锥形的肉刺(疣 突)。腹面较平坦,管足密集,排列成不很规则的3条纵带。口位于体前端,稍偏于腹面,周围环生分枝状楯形触手20个。依个体大小,生殖孔位于前端背面距头部1~3cm 间步带区,呈一凹陷。生殖季节生殖孔处色素较深;不在生殖季节生殖孔难以看清。肛门位于后前端, 稍偏于背面。 二、内部构造 1、体壁: 最外层为角质层,具有保 护功能。角质层之下为表皮, 表皮下为厚的结缔组织,在表 皮和皮层之间埋有许多骨片。 肌肉层由环肌和纵肌两层组 成。外为环肌,纵肌成束在环

肌之下,五条纵肌分居于5个步带区,前端固定于石灰环上,后端依附于肛门周围。在环肌和纵肌之下,有一层薄膜为体腔膜。膜延伸与肠相连,称悬肠膜。悬肠膜共3片,分左悬肠膜、右悬肠膜和背悬肠膜。体腔内含有体腔液,当身体收缩时可做不定向流动,具排泄和呼吸功能。 2、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是一条纵形管,在体腔内弯曲2次,由口、咽、食道、胃、肠和排泄腔组成。口中没有咀嚼器,刺参将食物连同泥沙一起吞入消化道内,吸收其中所含的食料。食道周围有10片石灰质骨片,5片位于主步带区,另5片位于间步带区。肠为圆桶形,在体腔内先后经过右侧下行、左侧上行、中下方再上行,弯曲2次,分为3段,依次称作第一小肠、第二小肠和大肠,或称为前肠、中肠、后肠。肠管靠悬肠膜的连接悬挂于腔体内。肠末端膨大成总排泄腔,末端开口即肛门。 3、呼吸系统和排泄系统: 在总排泄腔的旁边,有一条短而粗的薄壁管,由此管分出左右两个分枝的盲囊,左大右小,伸入体腔中,外形呈树枝状,故称呼吸树。海水由肛门进入总排泄腔,然后流入呼吸树,在此进行气体交换。左侧呼吸树外侧分布有背血管网。呼吸的氧气通过背血管网进入循环系统,由血液携带到各器官,二氧化碳经此途径随海水排出呼吸树进而排出体外。除呼吸树外,海参的皮肤和管足也具呼吸功能。据测定,海参的皮肤在呼吸中占有一定比例,在水温8.5~13.5℃时,为39~

海参养殖技术经验

海参养殖技术经验集团公司文件内部编码:(TTT-UUTT-MMYB-URTTY-ITTLTY-

海参养殖技术 海参的日常管理养殖技术海参原名叫沙沥,由于它浑身长满肉刺,样子颇像黄瓜,又被人们形象的称为“海黄瓜”。其营养价值极高。作为一种延年益寿的名贵滋补品,被人们誉为海中人参,因此得名海参。据专家分析,海参主要是由大量的黏蛋白及多种氨基酸组成,具有抗肿瘤、抗凝血、防衰老作用。 1、池塘条件 海参一般栖息在3m-15m的浅海中,喜欢生活在水流平静、海藻茂盛的岩礁海底或大叶藻丛生、较硬的泥沙海底。它不耐低盐,最适宜的盐度是28-38,因此池塘应建在海域宽阔、水质清澈、饵料丰富、远离河口及没有污染的海域,这种环境下海参生长较快。 海参喜欢附着在坚硬的附着物上,养殖海参就要特意给它创造这样的环境,通过在池塘底部投放石头、瓦片、水泥砖等进行人工造礁。由于石头的表面积比较大,生长基础饵料也比较多,可以给海参供食,因此用石头造礁的效果最好。 池塘建好后,放养参苗。苗种选择要讲究早、大、壮,即第一批产的卵比较健壮一些,所以要选择早苗;如果苗种比较充裕,要尽量选择大苗;在同批大苗当中,如果都很大,要选择壮苗。需要注意的是,放养密度要合理,过大的放养密度会引起病害。 2、苗种选择 选择规格为3cm-10cm、无伤病的苗种,每1/15公顷放养2000头-6000头,放养密度太大可能引发病害甚至出现长不大的情况,造成商品率太低。 3、养殖管理 海参的日常管理简单。一是换水,采用自由纳潮式养殖,要保证每天纳水两遍。换水量少容易出现病害。

海参对温度的适应能力很强,在0℃-20℃的水温范围内均能正常生长。但是当温度超过28℃时,需要采取遮阳、换水等措施降温。平时的饲养管理则较为简单,海参主要是以浮游生物、底栖硅藻、有机碎屑为食,海水中的饵料生物基本能满足它们的生长需求,在浮游生物少的季节里,可投喂适量的饲料。 海参的敌害较少,主要有日本鲟和鲈鱼等,一经发现就要及时捞出。 海参烂边病症状及防治技术 烂边病 该病多在每年6~7月份耳状幼体阶段发生,死亡率一般较高。2003~2004年度在山东省蓬莱、长岛、皎南等地的海参育苗场广泛流行,死亡率可达90%。 发病症状主要表现为:在显微镜下耳状幼体边缘突起处组织增生,颜色加深变黑,边缘变得模糊不清,逐步溃烂,最后整个幼体解体消失。经苏木一伊红染色发现细胞核固缩深染,组织细胞坏死。存活个体的发育迟缓、变态率低,即使幼体能变态附板1周左右也大多“化板”消失。 研究分析表明弧菌(Vibriolentus)是烂边病的致病原之一。通过病原菌对常用药物的敏感性检测,只有呋喃类抗菌素对该菌有明显的抑制作用。预防时可采取3+3的形式,即用药3d停药3d的方式进行药物全池泼洒,用药剂量为3×10-6:而治疗时,剂量升高到5×10-6,每日施药1次,直至痊愈。 海参池塘养殖技术 随着我国海参养殖业的蓬勃发展,北方池塘海参养殖已取得了不少成功之例,为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将海参池塘养殖高产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建造养参池 在中潮带或低潮带利用地理优势,最好是岩礁底质,用混凝土和石块围城形状,大小不等的池塘,风大的海区围墙要加厚加固。小潮时要保证蓄水不低于1.5米,且不渗漏。

冬季海参养殖管理办法

冬季海参养殖管理技术 为确保海参安全越冬,准备工作从秋季开始着手。秋季水温下降期正是池塘中弧菌全年的峰值期,此时期也是海参细菌性病害的高发季节,能否做好管理工作,将会直接影响到海参越冬的效果。 1.秋季冰封前的管理 当水温下降至3℃~4℃时要适当加高水位。根据各地区养殖池塘的具体条件,尽量将池水深度保持在1.5m以上。由于冰封期海参养殖池塘基本不换水,加高水位能够有效防止结冰后冰下海水盐度的剧烈升高,对海参造成影响。还有因池塘渗漏导致的养殖水位过低使池塘冻透。 海参养殖池塘封冰前要进行底质改良和消毒处理。施用沸石粉或活性炭改良底质和水体环境,可以使冰封后冰下海水的氨氮和亚硝酸盐维持在安全范围之内,不会对海参造成毒害。全池泼洒1.0ppm的聚维酮碘能够起到杀灭致病菌和病毒的作用,又不会造成单胞藻大量死亡使水体变得清瘦,是该时期理想的消毒剂。 适当肥水是保证冰下溶氧的最有效手段。秋季适当肥水,保持水体的肥、活、爽。不可施肥过量,影响水质。保持水体透明度在70cm~80cm是比较理想的。 2.冬季冰封期的管理 养殖池塘封冰后,冰下海水盐度升高,水体上下对流作

用停止,此时海参能否安全越冬主要取决于三方面的条件:即温度、盐度、溶氧。 冬季池塘表面的冰层就像玻璃温室一样对冰下海水起到保温作用。受到阳光照射的冰下海水底层温度高时可达4℃~6℃。上层水温度则很低,只有-1℃左右。 冰层虽然可以起到保持水温的作用,但是也阻隔了空气中氧气的溶入。裸藻和甲藻是冰下的优势藻类,池塘封冰后要及时扫雪,这样可以维持藻类在冰下进行光合作用产氧,维持海参代谢活动所需要的氧气。如果冰下藻类不足,无法进行充分的光合作用产氧,可以通过打小冰眼,投放化学增氧剂的方法进行冰下增氧(如过碳酸钠、过碳酰胺)。 有的养殖户害怕池底缺氧,于是在冰上打冰眼,利用水泵对冰下海水进行强制对流。这种做法存在严重的误区。即使强制对流也不能缓解冰下缺氧现象的发生。并且强制对流会使得冰下海水迅速降温,导致正常活动的海参因应激反应出现排脏现象。强制对流同时会使冰下海水长时间处在低水温状态。还会使海参因长时间低温而冻伤、冻死。 3.次年春季融冰后的管理 经过了冰下越冬的海参体质虚弱,融冰后许多养殖户因管理松懈,造成海参大量化皮死亡,从而使得越冬工作前功尽弃。所以融冰后的管理也是海参安全越冬的重要组成部分,理应得到重视。

大连海参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

大连海参产业现状与发展趋势的调查分析发布时间:2006-10-26 9:05:00 中国轻工业信息网自上个世纪9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便兴起了海参养殖热。面对发展迅猛的海参产业,有关人士提出应加强对海参种苗的保护和管理,以避免重蹈港养虾大面积死亡灾难的覆辙。作为我国的水产大市大连,经过近10年的发展,如今大连市从海参的育苗到海参的养殖,再到最终海参产品的精深加工都掀起了一股巨大的投资“热浪”。海参产业在全市已经形成。分析这个产业的现状与发展趋势,对全国的养殖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据了解,去年4月,山东半岛沿海部分养殖户的港养海参发生了大面积病害,损失惨重。大连市海洋与渔业局赴山东考察的有关人士称,专家认定这次海参病害问题与海参苗种有很大关系。这使人们的目光再次转向了海参的“生命线”: 种苗。 据统计,目前大连市共投入海参育苗室180个,育苗总水体达到41万多平方米,出苗21亿头。这些苗种构成大连市海参产业的"生命线",其好坏直接影响产业的发展。大连海洋与渔业局养殖处有关人士说,现在在大连,人们已经根本吃不到真正意义上的大连对虾了,其原因就是前些年对虾养殖热,人们不注重保护原种对虾苗,导致其在繁殖杂交中灭绝。因此,在这场海参养殖热中,对大连原种海参刺参的野生种苗的保护刻不容缓。 据一些业内人士介绍,近年来,随着我国部分海域自然环境的日趋恶化,刺参的栖息场所遭到了严重破坏,再加上过度捕捞,导致刺参自然群体数量逐年减少,自然亲本数量的减少直接造成海参的遗传多样性降低、种质下降。 同时,在盲目追求低成本、高效益的思想指导下,科学合理的养殖模式被忽略,低成本的海参苗种、单位水体的出成率以及眼前利益成为一些养殖企业和养殖户追求的目标。据了解,目前,大连市的海参种苗虽然从数量上看不少,但由于育苗技术不稳定、工艺不合理、管理不科学等原因,致使健康优质的苗种仍不能满足养殖需求。

海参养殖过程中四个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海参养殖过程中四个常见问题的处理方法 一、海参不下礁 往往有三种情况:一是礁上饵料丰富,足够海参摄食,而礁上溶氧相对较高,所以海参会先摄食礁上饵料;二是水位过深(1.2米以上),底层溶氧较上层相差较大,海参也会不下礁;三是底质状况差,也会出现这种情况。如何应对海参出爬后的常见问题,海参出爬阶段的主要管理工作有哪些? 1.海参在摄食期间建议降低水位。保证底层有较高的溶解氧。而且降低水位会让水温回落的快,海参出爬较早; 2.海参出爬前使用“海参底安”改底2~3次。将池底沉积的有机质分解掉,既减少海参肿嘴、化皮的发病率,还可降低底层耗氧,促进海参生长。 3.发现海参有零星出爬后,使用“抗应激灵”降解底层氨氮等有害物质、提高海参的抗应激能力和抗低氧能力。因为海参一夏天没摄食,此时海参的体质和免疫力都很低,外泼“抗应激灵”以保证海参较高的出爬率,延长海参的摄食时间,加快海参生长。 4.适当投喂配合饵料。出爬后海参的摄食量比较大,一些放苗时间较大,苗种规格较大、放苗密度较高的池塘一般到后期海参就会没有足够的饵料,这时要有选择性投喂人工配合饵料。勤观察,一定要仔细看海参够不够吃的,否则就会影响海参的生长速度。但投饵的时候一定要坚持少量多餐,喂多了就易造成底臭,易造成海参慢性中毒。 5.在海参的摄食期间,尽量少换水或不换水, 保持水体稳定,减少进水对海参的刺激,加快海参生长,从而提高养殖效益。 6.有增氧机的池塘要多开增氧机,没有的要尽量创造条件安装增氧机。海参耐低氧能力强,但溶氧越高,海参的生长速度会越快。保证池塘充足的溶氧(5毫克/升左右),有利于加快海参生长。 二、海参越冬前处理 降温来临时请使用”“鱼虾蟹参救星”“四黄应急金水”可有效防范降温带来的诸多问题。上冻前请使用“科力碘”对水体进行一次消毒,用“海参池底安”对底质再进行一次。 三、海蛰放苗前应该做好哪些准备? 答:清淤、消毒工作结束后圈内即可蓄水,时间选择在放苗前一个月以上。圈内蓄水至1~1.2米,选择晴天泼洒“肥力壮”6-8亩/袋,并与“益源生”合用。注意不要向圈内泼洒鸡粪、化肥等,以防臭底,污染水质。待水色较为稳定,透明度在40-50厘米左右即可择机放苗。 四、放苗初期pH值偏高是什么原因?如何处理? 结合近几年放苗的经验,第一茬苗放苗阶段经常出现pH值偏高的现象,一般在8.8至9.2之间,有的甚至超过9.5。过高的pH值极容易导致小苗死亡。其主要原因主要有(1)养殖前期水质过肥,小型鞭毛藻大量繁殖,而浮游动物却很少,这主要是放苗前水位偏低、不合

高产海参的养殖技术

高产海参的养殖技术 来源:https://www.wendangku.net/doc/8511294193.html, 近年来,养鲍池的利用率及效益很低,不少地方的池子几近废弃,导致生产物资、设施的极大浪费。在潮间带养鲍池堆石养殖海参能够有效改变这种被动局面,实现养鲍养参一举两得。 1.场地选择 养参池应选择潮流畅通,风浪较小,盐度稳定,没有污染且野生海藻较多的岩礁底质的海区。特别注意多雨季节不应有大量的淡水注入。 2.块石垒法在池内要顺着潮流的方向堆积块石,以防风浪将其冲毁。块石的大小以10~20公斤为宜。垒石时距坝埂应达0.8~1米,每排石的宽度以1米为宜,高度为1.2~1.3米,摊间距0.5~0.6米,池埂的水泥坝高度在2米以上, 3.参苗投放 为了在生产上缩短养殖周期,投放的海参苗以1龄参苗为好,大小在50克左右,应选择体表无伤,活力较强,参刺完整,内脏无排出的参苗。于6月初按每亩8000~10000头参苗投放,到第二年的6月左右每头参的重量可达到150克,养殖成活率80%以上。 4.水质控制目前最好的壮阳药 养参池的水位应在1.5~1.6米,夏季多雨的季节至少达到1.8米,以防止池水盐度波动较大,影响海参的正常生长。另外,炎热的夏季池子的水位应尽量保持高水位。并且多纳勤换,使养参池水温尽可能降低。寒冷的冬季纳满水少换水,保持适温,使海参快速生长,个体增重显著。 5.饵料投喂 海参主要以泥砂中的底栖硅藻及海藻的腐殖质、有机碎屑为饵科,因此,生产上应多投喂海带、鼠尾藻、海带草等磨碎与海泥(刮取池底表泥)的混合物。也可将捕捉的鱼、虾、蟹及螺磨碎与地瓜粉、玉米粉及海泥混合投喂。投喂量为参体重的10%左右,每日投喂两次,傍晚的投喂量占80%,早晨占20%,夏季及寒冷的冬季依情况确定不投或少投。 6.日常管理 注意收听天气预报防止大量淡水注入:不论白天还是黑夜都要有专人看管,以防偷窃,科学地进行水位调整,防止海参逃入大海,造成不必要损失;勤于观察海参的生长情况,发现问题及时解决,经常检测水质状况,以便采取相应措施;防止油污及有关化学物质污染侵蚀养参池。 参虾混养技术 海参在我国沿海有60多种,可供食用的20余种,其中刺参、乌参、乌元参、梅花参等味道鲜美,营养价值高,是名贵海味品。现将刺参的人工养殖技术介绍如下: 一、刺参的生活习性:刺参属狭盐性动物,生活在潮流畅通、水质清澈、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岩礁底或沙底。其生活区多富有底栖硅藻及大型藻类。幼小个体多生活在大叶藻基部及礁石、砾石下,成年个体逐渐移向深水区,即分布在水深8~20米的海底。 刺参用触手扫、扒底质表层中的底栖硅藻、海藻碎片、细菌、微小动物、有机碎屑等,将这些物质连同泥沙一起摄入口中。其摄食量相当大。摄食强度具有季节性,3月份摄食量最高,8月中旬最低。当水温达到20℃~24℃时,要进行“夏眠”。在我国的黄、渤海区,其“夏

越冬海参养殖技术措施要点介绍

越冬海参养殖技术措施要点介绍 随着水温降低,海参摄食量降低或停食,处于半休眠或休眠状态,抵抗力下降。如何保证越冬成活率和成功率,摆在所有池塘养殖户面前,根据胶南刘家崖下地区部分池塘,总结了一些经验与大家分享。 2012年冬季,选取刘家崖下刘老板10亩池塘做越冬保苗实验,秋季11月投苗1200斤,春季4月份清塘共计出参3000余斤。现将技术措施整理如下: 一、准备 1、池塘越冬准备。 10月底,池塘已连续养殖两年,准备清塘的可将池水排干,捡净海参,清除淤泥和杂物,暴晒半月以上。 首次进水0.5米,每亩使用漂白粉10~20kg,憋水三天后大换水两次,再使用多元有机酸类产品解毒,如“绿水解毒安”一瓶两亩。不准备清塘,可使用菊酯类杀虫剂,杀灭池中打洞的野杂鱼、杂虾、石蟹等敌害。憋水一天后排水,使用“绿水解毒安”一瓶两亩解毒。敌害尸体能捞的尽量捞,捞完后,使用化学改底类如“底速安”一亩一包,处理底部敌害尸体,连用两次,第二次隔天后使用“底巧”一亩一包。处理完一周后,可泼洒活菌制剂如“强效EM”一瓶两亩,稳定水质。 2、越冬投苗选择 海参要度过环境恶劣的冬季,需要选择体质强壮的海参入池,抓苗前要仔细观察,如有条件选择当地池塘暂养苗最佳,因池塘苗体质强,适应性好。选择大棚苗要注意选择(1)、健康。体表无损伤,无黏液,刺挺且高,在水中伸展较好,活动力强。对外界刺激反应灵敏,受刺激后收缩较快,管足附着力强,所排粪便呈粗长条状。(2)、避免购买老头苗。俗称渣子苗,指同一批中生长最慢的苗,发黑、发硬、不伸展,一般是卖到最后挑剩下的,11年一虾场有客户13亩池塘投苗2100余斤,养殖一年后,清塘总计出产2200多斤,基本没长,赔十多万元。(3)了解苗种生产过程中用药的数量和种类。避免买到使用大量抗生素和激素的不健康苗,长期添加激素或大量抗生素的参苗体色发黑发亮,体型肥胖,这种苗前期生长迅速,但经常出现化皮和破肚现象,后期生长缓慢。多选择经常添加有益微生物的参苗,近年来,使用微生态代替抗生素已经初见成效,也越来越被人所接受,这类参苗生长速度较快,成活率高。(4)检查参苗是否掺水。有的养殖单位在卖苗前大量投喂海泥,使海参暴食,达到增重目的,还有在卖苗前停止充氧,同时猛的降低盐度,造成海参缺氧吃水,增重20%左右,这类苗在运输过程中容易吐肠和死亡。 以明年春天出参算,投苗选择20-30头/斤最佳,为使海参较早适应冬眠前池塘环境,一般从10月底开始投放,水温降至8度时,停止投放,密度依池塘春季剩苗密度、养殖条件确定,一般不超过100斤/亩。 二.管理

海参的养殖技术

海参养殖技术 近些年来随着人们生活的水平的提高,海参逐渐走入百姓的餐桌,对海参的需求量越来越大。但是我国海洋领域受污染严重,而海参对生长环境要求极高。因此,海参的养殖业迅速发展。为了提高海参养殖技术水平和经济效益,特将海参养殖技术推荐给大家,以供参考。 方法一:底播海参

就是在自然海域0-20米水深播撒海参苗让其自然生长,养殖周期要4年以上。这样底播参与自然繁育的野生参已经混养在一起了,质量和营养价格都很高, 但由于受海域的限制和养殖周期长、产量低、看管不易、容易被偷盗,捕捞成 本高等因素,底播参的产量有限,只占全国海参产量的10%不到,而且只有一些大品牌才有自己的养殖海域。 方法二:虾池养殖

利用现有虾池,投放瓦片、石头、旧轮胎等作人工参礁,供海参栖息。海参以 参礁上附着的底栖硅藻、有机碎屑等为饵料。同时,可投喂人工配合饵料,或投喂鼠尾藻、裙带菜、海带等藻类。由于虾池养殖水位较浅,光照充足,海参 生长很快,所以营养积累很低。 方法三:海上筏式养殖 海区潮流畅通,无大的风浪侵袭,无工业及生活污水的污染。养殖时一般采用 鲍笼、扇贝笼、塑料桶养殖,并大都与鲍混养。参苗体长为5厘米左右,密度为200头~300头/平方米,吊挂水层在5米-8米之间,笼间距为3米~4米。 方法四:海底沉笼养殖

选择潮流通畅、风平浪静、无大量淡水注入的内湾海区,用粗钢筋制成网笼, 可为圆形,也可为长方形,外罩网衣,内放若干石块。放养密度为3厘米~5 厘米参苗200头~300头/平方米,饵料为人工配合饵料或海带、鼠尾藻等。 方法五:大棚养殖 在室内修建养殖池进行养殖,由于可对室温、水温加以控制,所以养殖周期最短,一般1年左右就可以出产。较多的人力投入也让海参的生长条件相对优越,光照和食物充足,生长快但营养积累少。 以上资料由山东购精彩提供,仅供参考。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