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教学大纲(郑雪主编)

《人格心理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人格心理学》课程说明

(一)课程代码:03231005

(二)课程英文名称:Psychology of personality

(三)开课对象:应用心理学专业(本科)

(四)课程性质:

人格心理学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从整体上探讨人的认知、需求、感情、意志和行为的复杂组织的一门学科,也是当代心理学学科体系中唯一系统探讨人性的一门学科。是心理学专业学生的专业课程。学习本课程应具备必要的普通心理学、生理学、发展心理学等学科的知识。前导课程为普通心理学,发展心理学。后续课程为变态心理学与心理咨询学。

(五)教学目的: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能运用发展的、系统的和实践的观点来认识人格的结构、人格的发展、人格的评估等问题,形成科学的人格观,培养他们分析人格、理解人格、评估人格的能力。并使他们了解完善人格的途径。

(六)教学内容:

本课程主要包括下列问题:1、人格心理学的基本理论和基本研究范式。2、人格心理学所关注的基本问题:人性是善的、恶的,还是非善非恶;人的意志是自由的,还是由某种控制不了的原因所决定的;人格是一成不变的还是可以改变的;基因和环境、天性和教养是如何交互作用从而形成个体的人格的等问题系统全面的认识和思考。3、能运用所学的理论和方法去解决现实生活中的心理问题。提高自己的对他人和对自己的认识和调控能力。4、为人格矫正与治疗提供理论基础和方法论。

(七)学时数、学分数及学时数具体分配:

学时数:45 学时

学分数:3 学分

(八)教学方式:课堂教学与原著阅读指导相结合

(九)考核方式和成绩记载说明:

考核方式为考试。严格考核学生出勤情况,达到学籍管理规定的旷课量取消考试资格。

综合成绩根据平时成绩占40%,期末成绩占60%比例评定。

二、讲授大纲与各章的基本要求

第一章:人格与人格心理学概述

教学要点:本章主要内容为介绍人格的概念;人格心内容理学的任务与意义;人格心理学简史;人格理论;人格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的概念与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1、人格的概念;

2、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和意义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简史

1、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简介

2、西方人格心理学思想简介

3、人格心理学的建立与发展

第三节人格理论与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1、人格理论与人格研究范型

2、人格心理学研究方法

考核要求:了解人格心理学的任务和意义及发展简史;理解并掌握人格涵义与人格理论的基本范畴及构建模式;熟练掌握人格心理学的常用研究方法。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教学要点:精神分析起源;弗洛依德的人格结构理论;弗洛依德的人格发展理论;弗洛依德的研究方法;弗洛依德人格理论评述;

教学时数:3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精神分析的起源

1、弗洛伊德的生平

2、弗洛伊德理论的思想渊源;

第二节弗洛伊德的人格结构与人格动力观

1、无意识与意识两部人格结构观

2、本我、自我、超我三部人格结构观

3、人格动力观:本能、焦虑与自我防御机制

第三节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1、性、力必多、动欲区

2、性心理发展五阶段论

3、停滞、倒退和人格特征

第四节弗洛伊德的研究方法与理论述评

1、研究方法

2、理论述评

考核要求:了解精神分析理论的起源;理解无意识理论;掌握本我、自我、超我的结

构关系及性心理发展阶段论;

第三章新精神分析

教学要点:古典精神分析向新精神分析人格理论的演变;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自我心理学;精神分析的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教学时数:3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阿德勒的个体心理学

1、人类行为的动力特征: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2、生活风格与创造性自我

第二节自我心理学

1、从本我心理学转向自我心理学

2、哈特曼与自我心理学的建立

3、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与人格发展渐成说

第三节社会文化论

1、霍妮的神经症人格的理论

2、弗洛姆社会精神分析论

考核要求:

了解古典精神分析理论与新精神分析理论的异同;掌握个体心理学的人格理论(人格动力学理论、生活风格理论、社会兴趣理论);理解自我防御机制的作用与艾里克森的自我同一性理论和人格发展渐成说;掌握社会文化学派的人格理论;

第四章特质论

教学要点:奥尔波特的人格特质理论;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

五因素模型人格理论;对特质论的评价。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1、特质的概念

2、机能自主性与自我认同感

3、健康人格

第二节卡特尔的特质因素论

1、特质及其分类

2、特质的因素分析方法

3、人格的发展

第三节特质论的发展、争论与评价

1、大五人格因素

2、对特质论的批评与辩护

3、对特质论的简评

考核要求:理解特质的涵义及人格特质的特点;了解奥乐波特的健康成人人格特点;

掌握卡特尔特质因素分析论体系。理解艾森克的人格维度理论及其对心理障碍的诊断的作用;熟悉人格因素分析方法;

第五章生物学论

教学要点:人格的形成与发展同人类的遗传因素、神经生物因素的关系。荣格集体潜意识论;艾森克的人格理论;气质与生物遗传因素的关系。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荣格集体潜意识论

1、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人格三层次结构观

2、原型研究

3、人格动力论与人格发展论

4、心理类型学

第二节艾森克的人格理论

1、人格类型及其层次模型

2、人格三个基本维度的生物学基础

3、人格结构的理论框架

第三节气质研究和人格的进化与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1、气质研究:感觉寻求倾向研究;害羞或抑制性气质;ESA气质模型

2、人格的进化论解释

3、人格的大脑神经生物基础。

考核要点:掌握荣格的意识、个体潜意识、集体潜意识人格结构观;人格的三个基本维度。

第六章行为学习论

教学要点:本章介绍主要的行为学习论包括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各种人格学习类型的关系、强化理论教学课时: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与发展

第二节多拉德与米勒的刺激-反应论

第三节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反射论

第四节班杜拉的社会学习论

考核要求:条件反射理论、学习的基本要素、社会学习论

第七章交互作用论

教学要点: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贝利的生态与行为的理论;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格与文化交互作用论

1、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2、林顿与卡丁纳的文化与人格相互作用论;

3、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第二节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论

1、默里的人格理论

2、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

考核要点:掌握人格与文化的交互作用论基本观点;了解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领会压力与需要的交互作用理论实质;贝利的生态与行为的理论;能运用个人与情境的交互作用观点预测与解释人的行为。

第八章人本论

教学要点:本章介绍人本主义主要代表人物马斯洛、罗杰斯、罗洛.梅的人格理论及其研究。现象学研究方法、自我概念。要求学生掌握马斯洛与罗杰斯的人格理论,懂得人格的现象学研究方法

教学时数:6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兴起

第二节马斯洛的人格论

第三节罗杰斯的自我论

第四节罗洛.梅的存在分析论

考核要求:马斯洛的人格论、罗杰斯的自我论、现象学方法。

第九章认知论

教学要点:本章阐述各种主要的的认知主义人格论,包括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凯利的个人建构论、罗特的行为预测论以及人格的认知因素。要求学生掌握认知方式概念与个人建构论,行为预测论

教学时数:6 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认知主义的兴起

第二节威特金的认知方式论

第三节凯利的个人建构理论

第四节罗特的行为预测论

第五节人格的信息加工模式

考核要求:认知方式、个人建构论、行为预测论与控制点理论的理解与运用。

第十章积极心理学

教学要点:本章阐述积极心理学中与人格密切相关的内容。要求学生掌握积极与积极与心理学的概念、幸福感的结构与稳定性、幸福感与人格因素等

教学时数:4学时

教学内容:

第一节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第二节幸福与人格

第三节健康与人格

考核要求:变态人格与健康人格、构建健康人格

三、推荐教材与参考书目

教材:《人格心理学》郑雪编著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版

参考书目:

1.《人格心理学》陈仲庚、张雨新编著辽宁人民出版社1986年版。

2.《个性心理学》叶栾乾、孔克勤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93年版。

3.《经典人格论》郑敦淳、郑雪与文一等广东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

4.《西方心理学的历史与体系》叶浩生主编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

5.《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0年版。

6.《人格心理学》Jerry M.. Burger著,陈会昌等译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04年版。7.. The Science of Personality. Lawrence A. Pervin New York: John Wiley & Sons, Inc. 1996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4章 特质论——第6章 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4章特质论 4.1 复习笔记 一、奥尔波特的特质论 (一)奥尔波特简介 奥尔波特1897年出生在美国,是特质论学派的创始人和代表人物。早在1921年,他就与其兄F.奥尔波特共同发表了《人格特质:分类与测量》,这部著作被公认为第一部阐述特质论的著作,对特质理论的形成起了奠基性的作用。 (二)特质的概念 1.特质的概念 一般认为,特质构成一个人完整的人格结构,由此引发人的行为和思想,它除了应答刺激而产生行为外,也能主动引导行为。 2.特质的特点 (1)特质不是有名无实的; (2)特质比习惯更具有一般性; (3)特质具有动力性; (4)特质的存在可以从实际中得到印证; (5)一种特质对另一些特质仅仅是相对独立的; (6)特质与道德或社会判断不同义; (7)特质既可以是某个个体所具有的,也可以是群体所具有的;

(8)行动甚至习惯与特质不一致时,并不证明特质不存在。 按照奥尔波特的理论框架,可能有三种解释: ①一种特质在每个人身上不是都具有相同程度的整合; ②同一个人也可能具有相反的特质; ③在某些情况下,人的行动只是短暂地不符合特质,因为刺激情境或一时的态度转变左右了人的行动。 (三)人格特质的研究法 奥尔波特认为,在人格特质研究中,可以采用两种研究方法: 1.常规研究方法 常规研究法着重探讨奥尔波特所说的“共同特质”(common traits)。在同一个文化中,如果要知道一个人在共同特质上的情况,可以通过将他与其他成员进行比较,以确定他在这一特质上所处的位置。 2.特殊规律研究方法 (1)基本概念 特殊规律研究法关心的是如何能够较好地阐明个体人格的独特的特质组合。 (2)评价 特殊规律研究法的优点在于,是被试而不是研究者决定了那些所要测试的特质。 (四)机能自主性 机能自主性是指一个成人现在进行某一活动的原因不是他原来要求行动的那些原因。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及课后习题讲解 新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3编新精神分析学派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发展,许多富有创造力和洞察力的心理学家开始探索精神分析的新道路。他们发展自己的人格理论,创立自己的心理学派,不过由于他们保留了弗洛伊德理论的基本概念与假设,因而被统称为新精神分析学派. 1.产生背景 (1)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经典精神分析学说经历了一场危机,从而失去了在心理治疗方面的垄断地位。1920年前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陷入了危机。 (2)随着两次世界大战的爆发和经济危机席卷整个资本主义国家,人类的处境已经发生了巨大变化,整个社会呈现出一种新的病态心理现象,即生活的无意义感、精神异化、焦虑、孤独、恐惧和忧郁,对此,经典精神分析理论已明显力有不逮。另一方面,弗洛伊德及其追随者都逐渐停滞下来,由激进退缩为顺从,企求得到人们的尊敬而不是创造出更为先进的理论。 (3)19世纪末,社会学、人类学相继成为独立学科。此类学科认为人是社会的产物,人的行为主要是由其生长的社会文化环境所塑造。在社会学科的影响下强调以社会文化因素作为人类精神生活基础的新精神分析理论便应运而生。 2.新精神分析学派诞生 20世纪30年代后期,新精神分析学派从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弗洛伊德主义)分化出来。 (1)它反对以本我心理学为核心,反对以泛性论为动力的生物主义和悲观主义,突出自我心理学、文化人类学、社会学的重要价值和乐观主义精神。 (2)新精神分析学派把经典精神分析理论进一步从生物学、心理学领域转向社会学领

域,肯定了社会文化因素对人类行为的重大影响。 (3)在新精神分析学派中,霍妮、弗洛姆、沙利文和艾里克森代表了比较有影响的社会文化学派及自我心理学的理论观点,他们对精神分析理论进行了修正,创造出了一种清新的理论魅力。 表3-1新精神分析与经典精神分析理论的区别 理论要点经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 人格结构本我自我 人格动力内心冲突社会文化、人际关系问题 人格影响童年经验社会文化影响与主观奋斗 人格发展性心理阶段终身发展 3.1霍妮的人格理论 一、理论观点 霍妮的人格理论,是在秉承弗洛伊德的一些基本概念的基础上,加以批判和修正,从而建立起来的社会文化观点的精神分析理论。 霍妮相信社会是人格形成的原因,也就是说,人格是在社会关系、文化背景以及人际交往中形成起来的,本能并非是人格形成和发展的关键因素,这也是精神分析社会学派的核心观点。霍妮认为自己的工作主要集中在三方面:神经症的研究、精神疾病的治疗和女性心理学。下面将其在这些领域的观点做逐一介绍。 (一)人性观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3章新精神分析 3.1复习笔记 一、个体心理学 (一)阿德勒生平 阿德勒出生在奥地利维也纳。l912年,他创立了“个体心理学”。1937年病逝于苏格兰。阿德勒的主要著作有《论神经症性格》(1912)、《器官缺陷及其心理补偿的研究》(1917)、《个体心理学的实践与理论》(1919)等。 (二)器官缺陷、自卑感、追求优越与社会兴趣 1.器官缺陷与补偿 (1)基本理论 阿德勒认为几乎所有人在生理上或多或少都有缺陷,这些生理上的伤害给人的身心机能的正常运转及发展造成种种问题,因而有必要给予解决。 (2)个体补偿的基本途径有两条: ①集中力量发展功能不足的器官; ②发展其它的机能来弥补有缺陷的机能。 (3)器官缺陷具有两方面的作用: ①为个体的生存发展带来不便; ②有可能成为推动个体发展的动力。 2.自卑感

(1)儿童通过和成人比较产生自卑感;成人通过社会比较产生自卑感。 (2)自卑感虽然是消极的、不愉快的感受,但自卑感也会成为推动人积极向上的动力。 (3)阿德勒认为,儿童用先天的“侵犯驱力”来克服自卑感。后来,阿德勒将“侵犯驱力”改为“男性反抗”。 3.追求优越 (1)阿德勒认为人类行为的根本动力就是追求优越。 (2)追求卓越的双重性 ①它可以激励人去追求更大的成就,使人的心理得到积极的成长; ②有的人会因为追求自己个人的优越而忽视社会与他人的需要,从而产生“优越情结”。 4.社会兴趣 阿德勒认为,社会兴趣是所有人具有的一种先天需要,一种与他人友好相处、共同建设美好社会的需要。 (三)生活风格与造性自我 1.生活风格的定义 阿德勒把个人追求优越目标的方式称为“生活风格”。 2.生活风格的类型 (1)根据社会兴趣可大致分为两种: ①正确的和健康的生活风格; ②错误的和病态的生活风格。 (2)阿德勒根据兴趣的程度,划分出四种类型的人: ①统治-支配型:这种人喜欢支配和统治别人;

郑雪--人格心理学 读书笔记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一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1 人格--简单的说,是指人与人之间在心理与行为上的个体差异。(至今学术界对这个概念的内涵还是众说纷纭,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 人格一词源于拉丁文,其意指面具、脸谱。 人格的现代定义: 1、罗列式---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有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 3、层次性定义 4、适应性,受达尔文影响 5、区别性 奥尔波特的人格定义: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它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1、一个个心理特征和行为方式相互联系而形成的有着一定组织和层次结构的模式,个体心理与行为的多侧面、多层次与多因素的统一体。 2、心理行为模式是独特的,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相对稳定的,在时间上的前后一贯性和空间上的普遍性。同时在人的一生中具有可塑性和可变性。 4、先天遗传与后天环境相互制约、相互作用,共同影响着人格的形成与发展。 八个主要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 1、古典精神分析 2、新精神分析 3、特质论 4、行为学习论 5、交互作用论 6、生物学论 7、人本主义 8、认知论 第二节、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6 心理学有一长期的过去,但仅有一短期的历史。 1937年,奥尔波特发表《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着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第三节、人格心理学理论--26 1、人格的前科学理论 前科学理论--日常生活经验,非正式、系统理论。 科学理论--有一套正规的符号系统,反映事物的本质与规律,要求客观性、逻辑性、系统性等。 5、评价人格理论的标准 精准性、可检验性、概括能力、简洁性、逻辑一致性、有用性

人格心理学(郑雪)要点括

《人格心理学》(郑雪) 1、人格心理学定义 人格是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交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的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2、人格心理学的八大主要学派 古典精神分析、新精神分析、特质论、交互作用论、生物学派、行为学习论、人本主义和认知论。 3、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1)在理论上探讨人格心理学学科本身的一般性理论问题如对象、任务、体系、历史、发展、理论评价、一般方法、研究途径,人格的基本问题如人性、善恶、结构、因素。 (2)在实践上探讨如何对人进行测量评估、健康咨询与治疗、选拔应用。 4、人格心理学的特点 更重视个人的差异性和特殊性,更注重人心理的内部稳定性和持续性,是对人格的系统全面探讨。 5、中国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人性论:孟子、荀子。 (2)性习论:商代伊尹、孔子。 (3)理想人格:燕国才十八特征论、庄子消极自然论。 (4)人格形成与完善:孔子四因素论、荀子化性起伪论。 (5)人格心理评估与考察:唐尧对舜的迷津测验、刘劭的八观五视。 (6)人格分类:黄帝内经五类型、孔子三类、刘劭十二类。 6、西方古代人格心理学思想 (1)理性论:普罗太哥拉、苏格拉底、柏拉图。 (2)中性论:亚里斯多德灵魂蜡板说、爱尔维修、霍尔巴赫。 (3)善论:伊壁鸠鲁快乐主义论、蒙田人文主义人性自然论、卢梭天赋人权人性说。(4)恶论:基督教神学原罪论、霍布斯唯物论。 (5)人格结构论:柏拉图理性意志情欲三因素论、亚里斯多德理性认识与情感意志二因素论。 (6)人格发展与改造观:柏拉图美德教育诱发轮、亚里斯多德实践得中庸道论、霍布斯理性改造恶性论。 (7)理想人格:苏格拉底美德即知识论、柏拉图智慧勇敢节制正义论、亚里斯多德美德中庸论。 (8)人格观察评估:亚里斯多德形相学、拉瓦特形相学拾零、鲍多笔迹论、乔恩笔迹学体系、弗朗茨 ·加尔颅相学。 (9)人格分类学:柏拉图三类法、希波克拉底体液说、康德心理四气质说。 7、人格心理学的建立 (1)心理测量运动:贝塞尔个体差异、高尔顿个体测量(《人类才能及其发展的研究》《遗传的天才》)、卡特尔常模(《心理测验和测量》)、西蒙智力量表。 (2)欧洲近代临床精神病学:皮奈尔定精神病、精神病因躯体派与精神派、魏斯麦催眠术、弗洛伊德创第一个人格心理学体系精神分析。 (3)其他学派如行为主义、完形心理学、文化人类学也影响现代人格心理学形成。 (4)美国阿尔波特1937年《人格:心理学的解释》标志人格心理学的诞生。 8、人格心理学的发展 (1)20世纪30-60年代:新精神分析、行为学习论与社会学习论、特质论、人本主义、认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 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

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 (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 (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 (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 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格心理学郑雪配套练习题库

人格心理学郑雪配套练习题库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课后习题+章节题库+模拟试题】 目录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二、名词解释 三、简答题 四、论述题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2章古典精神分析 第3章新精神分析 第4章特质论 第5章生物学论 第6章行为学习论 第7章交互作用论 第8章人本论 第9章认知论

第10章积极心理学 第三部分章节题库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第2章古典精神分析 第3章新精神分析 第4章特质论 第5章生物学论 第6章行为学习论 第7章交互作用论 第8章人本论 第9章认知论 第10章积极心理学 第四部分模拟试题 郑雪《人格心理学》模拟试题(一) 郑雪《人格心理学》模拟试题(二) ? 试看部分内容 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B查看答案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 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 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 【答案】D查看答案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课后习题】-第1~5章【圣才出品】

第二部分课后习题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一、概念题 1.人格 答:人格也称“个性”,是指个体在社会化过程中形成的给人以特色的心身组织。表现为个体适应环境时在能力、情绪、需要、动机、兴趣、态度、价值观、气质、性格和体质等方面的整合,具有动态的一致性和连续性。 在心理学家看来,人格具有下列特征: (1)整体性。人格虽有多种成分和特质,如能力、气质、性格、情感、意志、认知、需要、动机、态度、价值观、行为习惯等,在一个真实的人身上它们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密切联系综合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2)独特性。先天遗传素质与后天环境的交互作用,使人与人之间在稳定的心理和行为特征上表现出差异。 (3)稳定性。主要表现为自我的持久性。人格既有跨时间的持续性,又有跨情境的一致性。 (4)社会性。人格既是社会化的对象,也是社会化的结果,人既有自然性也有社会性,但人特有的本质特征是其社会性。 2.人格心理学 答:人格心理学是心理学的一门分支学科。它是一种以现实的人为研究对象,对个人的

思想、情绪及行为的独特模式进行探求、描述和解释,并综合诸多足以影响个人的各种与环境交互作用的过程,包括与生物学的、发展的、认知的、情绪的、动机的和社会的种种交互作用,进而对现实生活中的个人做出整体性解释的心理学分支学科。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研究内容: (1)人格理论、人格研究、人格评鉴及三者之间的关系; (2)人格结构,探讨稳定的个体差异由哪些心理要素构成,这些要素以何种方式加以组织; (3)人格动力,探讨驱使人从事各种活动的力量; (4)人格发展,探讨人格的发展及其阶段性等; (5)人格适应,探讨适应的本质以及如何改变异常行为等。 人格心理学的主要理论: (1)精神分析论。 (2)特质论。 (3)类型论。 (4)学习论。 (5)现象学取向。 3.人性论 答:人性论即关于人的本性是什么的理论。人性是善的,是恶的,还是中性的?这一问题看起来简单,其实相当复杂。从古到今,这一问题一直争论不休,始终没有一个定论。 人性论不仅复杂,而且非常重要,许多重要的心理学理论包括人格理论、心理发展理论与学习理论等,都是建立在人性论的基础之上的。

人格心理学(郑雪)第1次课教案

“人格心理学”课程综述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人格心理学是研究人格的一门心理学分支学科。这门学科要完成两大任务:一是理论任务,二是实践任务。 在理论方面,人格心理学不仅要探讨本学科的一般性理论问题,诸如,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任务与体系;人格心理学的历史与发展;人格心理学的理论及理论评价;人格心理学的一般方法论与主要研究途径等问题,而且要建立人格理论来回答有关人格的基本理论问题,这包括:人的本性是什么,是善良的还是邪恶的;人格的结构是什么,即一个人的人格构成要素有哪些,这些构成要素是以什么方式组合起来的;基本的人格特征有哪些,如何描述与测量这些人格特征;人格发展的动力是什么,人格是先天的还是后天发展起来的;发展的条件和基础是什么;遗传、环境与自我在人格发展中究竟起什么作用;人格的发展是连续性的还是阶段性的;人格发展要经历哪些普遍性的阶段,这些阶段有什么重要特征。 在应用部分,了解掌握运用有关的人格理论与研究方法于某个实践领域,解决该领域中的具体实践问题。例如,在学校教育实践中,对学生的智能、气质与性格等心理特点进行测量评估,以便因材施教;在健康实践方面,对某些人的心理问题、人格障碍进行咨询和矫正;在人事管理方面,采用人格心理学的理论与方法评价人才、选拔人才与使用人才。 总之,通过人格心理学这门课程的学习,要促进学生掌握人格心理学的理论知识,学会运用相关知识与工具进行人格测量、咨询与治疗,为各种社会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本课程与其他课程的关系: 本课程是应用心理学专业的一门必修的专业基础课,本课程也常被称为“个性心理学”,为后续其他心理学相关课程的学习提供概念和理论上的支持。 本课程总学时(学分)数: 32学时,2学分 本课程的考核方式: 闭卷考试 本课程的教材: 《人格心理学》郑雪主编,暨南大学出版社,2007年9月第1版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人格心理学概论【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1.1复习笔记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人格的含义 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 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 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 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 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的定义

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 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解释为: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认知论【圣才出品】

第9章认知论 9.1复习笔记 一、认知方式与心理分化论 (一)认知方式 1.概念 认知方式(cognitive style),又称为认知风格,是个体对外部世界的某种认识活动的特征或方式。 2.认知方式的实质与成因 (1)场依存—场独立性 ①重视场依存—场独立性研究的原因 a.这个维度业已证明的广阔性及其在日常生活中的明显表现; b.对于它评定的有效方法; c.可利用的理论框架。 ②概念 “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最初是为解释知觉过程中的个体差异而提出来的,主要是指人在知觉外物的空间位置时,以外在的视野还是以身体本身作为主要参照的对比倾向。 ③相关实验 威特金等人设计的三个著名实验即棒框测验(RFT)、身体顺应测验(BAT)和转屋测验(RRT)。这三个实验都要求被试判定视野中的有关项目是否与地面垂直。这样的判定可

以依据视野的线索,也可以依据身体经验的线索,如动觉和平衡觉。主要依据视野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依存性,主要依据身体经验线索来作出判定的倾向被称为场独立性。 ④特征 场依存—场独立性的认知方式有几个特征: a.它们是过程变量,而不是内容变量。 b.普遍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体现在广泛的认知操作中。 c.稳定性,即人们在场依存—场独立性维度上的位置是稳定的,不因时间而发生显在的变化。 d.中性,亦即场依存—场独立性不像能力那样有好坏高低之分,因为独立于场的人的认知改组技能和人格自主性高,但社会敏感性和社会技能低,反之亦然。 (2)其它认知方式 (二)心理分化论 1.基本假设 威特金心理分化的理论基本假设是分化,这是有机体系统发展的一个主要形态特征。分化较小的系统处于比较同质的状态,而分化大的系统处于比较异质的状态。 2.理论的模式 (1)最早的分化模式 可分出四个低一层次的概念: ①第一个是构析式的认知机能,即通过认知操作把整体的各个部分分离开来,并将分离的部分或事物组织起来。 ②第二个是构析式的身体概念,指的是有机体具有一定界限的身体表象,其中各部分是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第1章 人格心理学概论——第3章 新精神分析)【圣才出品】

第1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1.1 复习笔记 一、人格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人格的含义 1.一个人表现在别人眼中的印象或外表的自我; 2.某人在生活中扮演的角色或真实的自我; 3.与自己工作相适应的个人品质的总和; 4.表示一个人的尊严和优越。 (二)其它学科的人格定义 1.基督教用人格来表示上帝三位一体的神性; 2.西方哲学波伊悉阿斯认为人格是真实的有理性的个人的本性; 3.伦理学家把人的崇高价值当做人格的核心; 4.古代《罗马民法法典》认为人格是指“享有法律地位的任何人”,当代的法学家认为人格是“一个活的人类生物,包括他的一切”; 5.社会学家认为人格是“文化的主观方面”、社会传统、风俗文化在个人生活中的主观化。 (三)人格的心理学定义 1.罗列式的定义

如普林斯对人格的定义:“人格是一切生物个体的先天倾向、冲动、趋向、欲求和本能,以及由经验而获得的倾向和趋向的总和。” 2.整合的或完形的定义 这种定义强调个人属性的组织性和整体性。如,华伦和卡尔启尔把人格定义为:“一个人在任何发展阶段的全部组织。” 3.层次性定义 麦独孤、海德与布朗德等不少心理学家对人格也采用层次式的定义,把人格的属性或特征按一定的层次结构排列起来。例如,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詹姆斯把自我(实际上是指人格)分成四个层次:物质的自我、社会的自我、精神的自我、纯粹的自我。 4.适应性定义 倾向于把人格看成是生物进化过程中对环境适应的一种现象。 5.区别性的定义 强调个人人格的独特性,人与人之间在人格上的差异性或区别性。例如,人格心理学的创始人奥尔波特认为“人格是在个体内在心理物理系统中的动力组织,决定人对环境适应的独特性。” (四)本书的人格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具体解释为: 1.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行为模式; 2.从某种程度上讲,人格是人的个性与共性的统一体; 3.这种心理行为模式是相对稳定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配套题库【名校考研真题】【圣才出品】

第一部分名校考研真题 一、单项选择题 1.下列对性格与气质相互关系的表述,不正确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形成某些相同的性格特征 B.气质不能够影响性格形成与发展的速度 C.性格在某种程度上可以掩盖和改造气质 D.性格对气质具有明显的影响 【答案】B 【解析】气质是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等方面的稳定的心理特征;性格是人在对现实的稳定态度和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中表现出来的个性心理特征。性格与气质二者相互渗透、相互制约,都是在人的生活实践中逐渐形成的。气质往往能影响性格的表现方式。气质对性格的影响还表现在气质可以影响性格的形成和发展的速度。不同气质类型的人可以形成相同的性格特征。 2.下列正确表述“大五”人格因素的是()。[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责任心、宣人性、正性情绪、负性情绪、开放性 B.外向性、宜人性、正性情绪、开放性、情绪稳定诖 C.宜人性、负性情绪、习俗性、情绪稳定性、开放性 D.开放性、外向性、责任心、宜人性、情绪稳定性 【答案】D 【解析】塔佩斯提出的大五人格类型的特质主要有:外向性、情绪性、宜人性、责任心

和开放性。 3.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认为,男孩的恋母情结(俄狄浦斯情结).女孩的恋父情结(伊莱克特拉情结)的人格发展是在()。[华东师范大学2011研] A.前生殖器期 B.性器期 C.肛门期 D.口居期 【答案】A 【解析】弗洛伊德的人格发展阶段:①口唇期(0~1岁),力比多从嘴开始,吮吸本能产生快感;②肛门期(1~3岁),1~3岁儿童的性兴趣集中到肛门区域;③前生殖器期(3~6岁),其性生活即类同于成人的性生活,并产生“俄底普斯情结”;④潜伏期(6~11岁),性的发展呈现一种停滞的或退化的现象;⑤青春期(从11~13岁开始),女孩约从11岁,男孩约从13岁开始进入青春期,个体的最重要的任务是要从父母那里摆脱自己,容易产生性的冲动,也容易产生同成人的抵触情绪和冲动。 4.()人格特质是指做是否有条理、有计划和能坚持追求目标。[华东师范大学2013研] A.宜人性 B.开放性 C.尽责性 D.外向型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生物学论【圣才出品】

第5章生物学论 5.1复习笔记 一、荣格的人格理论 (一)荣格个人简介 荣格l875年生于瑞士,1961逝世。他创立了“分析心理学”体系。荣格的主要著作有《分析心理学的贡献》(1928)、《分析心理学的理论与实践》(1958)、《人及其象征》(1964)等。 (二)意识、个体潜意识与集体潜意识 1.意识 (1)概念 意识是人的心灵中唯一能够被个体直接感知的那个部分。 (2)个性化 荣格认为个性化,就是一个人愈来愈意识到自己的独特性、愈来愈富于个性、愈来愈不同于他人的过程。 (3)自我 自我是个体自觉意识的心理组织,它由能够自觉到的感知、记忆、思维与情感等组成。 (4)信息进入意识的条件 ①取决于一个人占主导地位的心理机能; ②取决于该经验或信息的强度大小;

③取决于该经验是否引起个人的焦虑; ④取决于个体个性化的程度。 2.个体潜意识 (1)个体意识概念 潜意识包括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个体潜意识是潜意识的表层,它是一个经验的储存库,容纳了所有与意识自我不协调的心理活动和心理内容。个体潜意识与意识存在着双向流动或交换。 (2)情结 ①概念 情结指的是一组一组的心理内容(包括观念的和情感的)聚集在一起、缠绕在一起,形成的一簇难以解开的心理丛或心理结。 ②作用 a.积极作用 情结是成就的重要动力,是灵感和创造力的源泉。 b.消极作用 情结往往占用了一个人心灵中太多的能量,削减了人格其它部分所需的能量,阻碍了其他方面的正常运转和发展。 3.集体潜意识 集体潜意识是一个储存库,它所储存的不是个体后天的经验,而是其祖先(包括人类祖先和动物祖先)在漫长的生物演化过程中世代积累的经验。 (三)原型研究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行为学习论【圣才出品】

第6章行为学习论 6.1复习笔记 一、行为主义学习论的兴起 (一)行为主义的特点 1.华生开创的行为主义学习论强调后天环境影响对人格的决定意义; 2.强调心理学应该研究动物和人的行为; 3.行为学习论着重从后天学习的角度探讨人格的形成机制; 4.行为主义学习论一般采用严谨的实验研究方法。 (二)巴甫洛夫的条件学说 1.反射 (1)含义 巴甫洛夫认为,反射是有机体对作用于感受器的外界刺激通过中枢神经系统所发生的规律性反应。 (2)分类 反射分为非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前者是指有机体生来固有的对保存生命有重要意义的反射;后者是指有机体在非条件反射基础上后天习得的反射。 2.反射学说 巴甫洛夫的条件反射学说又称为信号系统学说。巴甫洛夫指出,一切刺激物(如声、光、电等)作为非条件的刺激信号所引起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一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它是人和动

物共有的。由具有抽象概括性质的言语信号作为条件刺激物形成的条件反射称为第二信号系统的条件反射,这种条件反射是人所独有的。 (三)桑代克 桑代克是美国动物心理学实验的创始人。他认为: (1)学习的过程是盲目的尝试与错误的渐进过程,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刺激—反应联结,行为受奖励后能形成刺激—反应的联结; (2)准备率、练习率和效果率是三条重要的学习原则。 (3)人和动物都遵循同样的学习律。 (四)华生 1.华生于l912年正式而明确地提出了他的行为主义的主张,主张心理学是自然科学,他认为心理学研究的应该是行为,而不是意识。 2.华生认为从以下几个方面去观察和收集行为资料: (1)一个人受教育的情况; (2)一个人的学习或工作成绩; (3)应用心理学的各种测验; (4)一个人在休闲娱乐时的情况; (5)一个人日常生活中的情绪表现。 3.华生认为环境是决定人格的形成和改变的重要因素。 4.1920年,华生和他的助手罗萨莉·雷纳用小阿尔伯特与白鼠的实验证明了环境刺激是如何通过经典条件反射机制使个体学会某种情绪行为的。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积极心理学【圣才出品】

第10章积极心理学 10.1复习笔记 一、积极心理学的兴起 (一)积极的含义 1.“积极”概念 积极心理学中的“积极”概念主要包含以下三重含义: (1)积极是对前期集中于心理问题研究的病理学式心理学的反动; (2)倡导心理学要研究人心理的积极方面,如主观幸福感、快乐体验、乐观主义、自我决定、创造与健康等; (3)强调用积极的方式来对心理问题作出适当的解释,并从中获得积极意义。 2.积极心理学的定义 谢尔顿(Kennon M.Sheldon)和劳拉·金(Lura King)的定义:积极心理学是致力于研究人的发展潜力和美德的科学。 (二)积极心理学的渊源 1.积极心理学这一概念是由心理学家塞里格曼和西日米尔易首先提出的。 2.积极心理学研究的渊源,最早可追溯到20世纪30年代特曼(Terman)关于天才和婚姻幸福感的研究,以及荣格的关于生活意义的研究。20世纪50~60年代,马斯洛、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开始研究人性积极的一面,也在一定程度上引起心理学家对于心理活动的积极一面的重视。

3.积极心理学指出,科学心理学主要面临三项使命: (1)治疗人的精神或心理疾病; (2)帮助普通人生活得更充实幸福; (3)发现并培养具有非凡才能的人。 (三)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与研究层面 1.积极心理学的主要特征 积极心理学表现出以下几个主要特征: (1)积极的价值观取向。 (2)研究视野兼顾了个体与社会层面。 (3)积极心理学坚持以实证研究为主的方法论。其具体研究方法有实验法、量表法、问卷法和访谈法等。 2.积极心理学的研究层面 (1)在主观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情绪和主观体验。如幸福感和满足(对过去)、希望和乐观主义(对未来)以及快乐和幸福感(对现在),包括它们的生理机制以及获得的途径。 (2)在个人的层面上,是研究积极的人格特质。如爱的能力、勇气、对美的感受力和毅力等,目前这方面的研究集中于这些品质的根源和效果上。 (3)在群体的层面上,研究公民美德和使个体成为具有责任感、利他主义和有职业道德的公民的社会组织,包括健康的家庭、关系良好的社区、有效能的学校、有社会责任感的媒体等。

人格心理学重点整理(郑雪)

●人格心理学重点目录(请配合课本看) ●第一章人格心理学概论 ●P5人格的定义 人格是个体在先天生物遗传素质的基础上,通过与后天社会环境的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相对稳定而独特的心理行为模式。 ●P6人格心理学的任务 一、理论任务 1、揭示人格心理现象发展变化的基本规律; 2、确定人格心理现象形成的原因; 二、实践任务 运用相关的人格理论解决实际问题,主要运用于教育、心理咨询与治疗、人事管理等领域。 ●P41主要研究途径 ●第二章古典精神分析 ●P53 以无意识本我为核心的人格结构论 P53一、无意识、前意识和意识 1、意识是人格的表层部分,是由人能够随意想到、清楚觉察到的主观经验组成;

2、前意识主要起检查作用,即不许那些让人产生焦虑的创伤性经验、不良情感,以及为社会道德所不容的原始欲望和本能冲动进入意识领域,而把它们压制在无意识之中,使意识和无意识完全隔离。 3、无意识是人格结构的最深层部分,主要指不在意识中出现的心理活动和曾经是意识领域却被压抑起来的心理活动。具体包括原始的冲动、各种本能,通过种族遗传得到的,人类早期经验以及个人遗忘了的童年时期经验和创伤性经验还有不合伦理的各种欲望和感情等。 P57二、本我、自我和超我 本我:完全是由先天的本能、原始的欲望所组成的。它同人的肉体过程相联系,将躯体能量转换为精神能量,并且储藏它们和向自我、超我提供能量。遵循“快乐原则”。弗洛伊德把本我中所具有的精神能量称为力比多,有时特指性本能所产生的能量。 自我:人格中理智的、符合现实的部分、遵循“现实原则”。 超我:是人格中最文明、最有道德的一部分,遵循“道德原则”,包含自我理想和良心。 弗洛伊德把自我喻为三个暴君统治下的臣民,它要尽力满足专横的本我的欲求,要应付严酷的现实环境,还要遵从神圣的超我的规范。自我在三个暴君之间周旋、调停,力求使三者的要求都得到满足,以便达到一种相对平衡的状态。可见,自我是人格结构中维护统一的关键因素。如果自我力量不够强大,则难以协调各种力量,使之保持平衡。 P59三、冲突、焦虑和防御机制 焦虑 人格内部的冲突时不可避免的,随着矛盾冲突的加剧,人就会产生心理焦虑。弗洛伊德认为人有三种焦虑: 1、现实焦虑:它是人觉察到周围环境中存在的现实危险所产生的内心的紧张、不安和恐惧。 2、神经质焦虑:它是由于担心失去对本我控制而产生的潜在危险所引发的,这种焦虑不是对本我自身的恐惧,而是害怕它不分青红皂白的冲动带来受惩罚的结果。 3、道德焦虑:它是由于意识到自己的思想行为不符合道德规范而产生的良心不安、羞耻感和有罪感。超我不成熟的人很少体验到道德焦虑。 不管是哪种焦虑,都是人内心的一种紧张状态。 防御机制 为了缓解焦虑,人会不自觉地采用一些减少焦虑的方式,即防御机制。 几乎所有的自我防御机制都有两个共同的特点:①它们是无意识的;②它们往往否定、歪曲或虚构实际情况。以下是几种主要的防御机制 压抑:是自我防止引起焦虑的思想观念进入意识领域的一种方法。有两种情况:一种是对本我中的先天本能冲动和原始欲望的压制;另一种是对个人后天生活中的痛苦经验和不良欲望的压抑。 否认:当运用否认时,我们只是拒绝接受某些事实的存在。和压抑不同,否认不是说不记得了,而是坚持某些事不是真实的,尽管所有证据都表明是真实的。 投射:指个体将自己身上的某种自己不能接受的不良品质和思想感情看成是他人具有的东西。

郑雪《人格心理学》课后习题(认知论)【圣才出品】

第9章认知论 一、概念题 1.认知方式 答:(1)含义:认知方式是指个体在认知活动中表现出来的人格倾向和人格特征上的差异。与智力没有必然联系,是自幼形成的一种认知活动的习惯方式。其研究始于20世纪40年代初,由实验心理学家在知觉、思维等领域所发现的个体差异引起。 (2)种类:至20世纪六七十年代经研究发现有30余种。如场依型与场独立型等。之后,学者们分析已提出的众多认知风格的名称描述,发现有许多其实是相同维度的不同名称,而最基本的是整体—分析和言语—表象两个认知维度。 (3)测量方法:相关的测量方法有身体顺应测验,棒框测验和镶嵌图形测验。 (4)研究目的及意义:对它的研究,主要目的在于充分认识非智力因素对认知活动的影响,进而根据不同的认知方式特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法,对教育领域具有特殊意义。 2.场依存—场独立的认知方式 答:场依存与场独立的认知方式是美国心理学家威特金发现的一种知觉现象,后来发展为描述个体以外界还是以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依据的倾向或认知风格。 倾向于以外界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容易受背景刺激的干扰而扭曲自己的判断的人称为“场依存型”;倾向于更多利用自我内部为参照作为信息加工的依据,表现为不受背景刺激干扰的人称为“场独立型”。

3.构念 答:构念是由G.A.凯利提出的人格理论术语,是指个体对周围世界的看法、解释和赋予意义的过程。是个体为预期事物采取的主要方法。一般用语言表达。个体据此观察周围世界并预期未来。若预期与经验相符,该构念即有用;反之,则修改或抛弃该构念。可依据个人意愿建构,一旦建立,又反过来制约人,指导每个人的生活。 4.固定角色疗法 答:(1)固定角色疗法是一种心理治疗方法,由个人构念心理学家G.A.凯利倡导,以人格塑造理论为基础。具体做法: ①来访者与治疗者首先进行讨论,并由治疗者协助来访者写出一份自我鉴定; ②然后治疗者帮助来访者写出反映他将要扮演的角色模型的剧本,这个模型具有来访者认为扮演起来比较困难但又是他十分希望拥有的人格; ③最后来访者假设自己已去外地“度假”,让扮演的角色留在原地代替他,来访者每天读4次“剧本”,并照着“剧本”的要求来扮演角色。这种扮演需持续几个星期,扮演期间来访者必须努力找出“角色”的5个重要人格特点。 ④治疗后期,来访者放弃“剧本”而对角色进行任意发挥。此时,治疗者要注意帮助来访者把从角色身上找出的那些良好的人格特点整合到来访者自身的人格中去,以重塑来访者的人格。 (2)固定角色疗法与精神分析疗法的根本区别是,治疗者担任来访者的配角或助演者,但绝对不做导演。来访者一般扮演约两个星期,其间治疗者积极参与其中,将来访者当作角色中的人加以反应,鼓励来访者放弃其原先的核心构念,以发展新的构念。该疗法体现

郑雪《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交互作用论【圣才出品】

第7章交互作用论 7.1复习笔记 一、社会文化与人格的交互作用论 (一)人格的文化决定论 1.代表人物 马林诺夫斯基、鲍亚士以及本尼迪克特和米德等。 2.发展历程 (1)马林诺夫斯基指出儿童对其管教者怀有敌意的情绪可能是普遍存在的。 (2)弗兰兹·鲍亚士把人类学的研究划分为体质、语言和文化三种研究,重新构建了人类学的理论体系。 (3)本尼迪克特和米德都强调文化对人格的决定性作用。 (4)米德认为生物的因素并不是决定两性心理与行为差异的决定性因素;相反,社会文化因素在更大程度上决定着两性角色行为与人格类型。 (5)本尼迪克特认为,不是本能而是文化塑造和改变着人格。 (二)人格相互作用论 1.代表人物 林顿和卡丁纳。 2.主要思想 (1)文化与制度

①林顿和卡丁纳将文化描述为:在有组织的社会生活中形成的习惯化规范,获得物质生活资料的技术,以及人们对待出生、成长、发展、衰老、死亡的习惯性的态度等。当这些规范、技术、态度具有持续性和传播性时,就是文化。 ②制度是一个社会的成员所共有的思想或行为相对固定的模式,它得到人们的普遍接受,违背或偏离它就会导致个人或团体内部的失调。 (2)基本人格结构与早期经验 ①基本人格类型是指在相同文化环境中,每一个成员都有一系列共同的人格特征,这些特征组合成为一个完整的结构,就形成了文化中不同成员之间基本相似的人格类型。 ②林顿和卡丁纳的人格发展理论实际上继承了弗洛伊德儿童早期经验决定论的思想。他们认为,基本的文化制度导致该文化环境中的儿童具有大致相同的早期经验,共同的早期经验就塑造了共同的人格特征。 (3)人格投射与文化的次级制度 ①投射作用是指主体无意识地将自己的过失或不能满足的欲望归咎于外部事物,以便减轻内心焦虑的过程。 ②文化的次级制度是挫折经验的潜意识的派生物,是人的愿望的曲折体现。 (三)沙利文的人际关系论 1.人物简介 沙利文(H.S.Sullivan)是美国著名的精神病学家,精神分析社会文化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 2.沙利文的人格 沙利文将人格看成一种类似于物理的能量系统。能量的积累代表紧张,能量转换或动能

许燕《人格心理学》笔记和课后习题详解(经典精神分析学派)【圣才出品】

第2编经典精神分析学派 精神分析,是现代西方心理学的主要流派之一,也是第一个真正意义上的人格心理学理论体系。弗洛伊德是人格心理学的鼻祖,也是精神分析的创始人,他根据自己临床治疗的实践经验,系统地论述了人格的结构、动力、发展、治疗和改变。除弗洛伊德之外,荣格、阿德勒也是精神分析学派的代表人物。 经典精神分析学派产生的背景 经典精神分析产生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欧洲。 1.精神分析是当时社会经济、政治条件及社会生活的产物。 (1)资本主义发展到了垄断阶段,贫富分化更加明显,阶级矛盾日益尖锐,社会竞争激烈,人与人之间充满了欺诈和不信任,导致人心动荡、社会不安。 (2)当时的宗教气氛浓厚,两性交往存在诸多禁忌,人们自然的性冲动受到强烈的禁锢,正常的性欲望得不到满足,性本能受到极大压抑,造成精神上的巨大紧张和冲突。 2.同时代的各种哲学、心理学及自然科学的思想直接影响到了精神分析的产生及其基本观点。 3.心理病理学研究的成果与发展是促使弗洛伊德的精神分析理论产生的直接原因。 对精神病成因的两种相互对立的理论 (1)生理病因,精神病的主要原因是躯体方面的病变,特别是大脑的器质障碍。 (2)心理病因说,应该从精神的或心理的方面寻找精神病的原因。 弗洛伊德接受了心理病因说,强调了性的因素在心理疾病形成中的作用,并在治疗技术

上采纳了当时颇为盛行的催眠术。 就在这样一个错综复杂的背景下,精神分析正式登上了历史舞台。 2.1 弗洛伊德的经典精神分析理论 一、理论观点 (一)人性观 1.具有决定论的论调,人的行为受控于生物本能因素或非理性因素,如潜意识动机与本能驱力,以及六岁之前的性心理事件。 2.弗洛伊德将人视为一个能量系统,能量是遵循了守恒的原则,一处能量消耗多,其他能量消耗就会减少;一处能量释放受阻,它就会从其他途径中释放。 3.弗洛伊德认为人性本恶。人的各种行为都是受潜意识的本能所支配,而本能与社会之间存在不可调和的矛盾。本能与社会之间的冲突是基本的和普遍存在的,而且原则上也解决不了这种矛盾。 (二)人格界定 弗洛伊德并没有对人格进行明确的界定,他认为潜意识是人类心理的主体,精神分析一直被叫做深度心理学,即潜意识的心理学。潜意识是某些被排斥于意识之下的心理内容和过程。在他看来,潜意识是意识的基础,决定着人的大部分行为。 (三)人格结构 按弗洛伊德的看法,人格是一个整体,在这个整体之内包含着彼此关联且相互作用的部分。 1.地形学模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