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

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

对高校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

李京肽*12

1(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福建厦门 361005),2(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四川成都 610031)

摘要:本文通过通过分析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现状,引发对其中存在的若干问题的思考。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改进建议和对策。论述了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如何通过完善招生政策、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完善招生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合理调控招生计划等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招生改革,旨在为我国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的完善提供一些参考。

关键词: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建议和对策;

作为高等教育中的最高层次,博士研究生教育是衡量一个国家的教育,科学技术发展水平高低的重要标志。当前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由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建立带来的一系列变化,以及世界政治、经济格局的改变和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我国研究生教育正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和前所未有的机遇。与西方相比,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起步晚。在国家财政投入相对不足、培养经验缺乏、师资条件不够的情况下,通过自身的艰苦创业,现在每年招收培养数千至数万名博士生(2010年全国共招收6.2万名)和数十万名硕士生(2010年全国共招收46.5万名),一跃成为世界研究生教育大国。目前,我国的博士生培养已经逐渐从规模发展向质量发展阶段过渡。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是当前面临的主要任务。[1]

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是博士生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招生质量直接影响培养质量。提高博士生培养质量,生源好坏是一个重要的因素。生源质量是人才培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高起点的入学质量,才能使以后的一系列培养措施得以顺利实施,也才能使为国家培养出在科学和专门技术上做出创造性成果的高级科学专门人才的目标得以实现。这是博士生培养单位的导师和管理部门工作者们的一个共同认识。为了适应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培养适应新世纪世界性竞争和挑战的高级专门人才。我们必须认识到现有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存在的问题,进一步深化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使博士生的生源更多、质量更高,适应21世纪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需要。

一、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随着知识经济迅猛发展,国际竞争的日趋激烈,作为高层次人才培养的博士生教育遇到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这种机遇一方面来自经济全球化与高科技为人才发展提供了广阔空

基金项目:中国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学会2013年面上课题“博士研究生招生多样化考核选拔方式研究”(B1-2013Y11-030)。

作者简介:

1李京肽(1978-),男,四川威远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博士研究生。

2李京肽(1978-),男,四川威远人,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

间.为学校提供了高新技术教育手段。另一方面也来自大众对高层次教育的渴求。但知识经济对高层次人才思想素质、知识结构、综合能力方面提出的新要求又不断在挑战我们现行的教育体制。这些年来,我们在高层次人才培养,特别是博士生培养方面已经取得了丰硕的成果。学位与研究生教育的体系不断完善.博士生数量迅速增加,整体培养质量逐步提高,但我们也应看到与世界一流大学的差距,看到我们的人才培养与时代发展有许多不适应的地方,这些问题主要表现在出下几个方面:

1. 生源不充足,优秀生源易流失

我国博士生生源主要是应届毕业硕士生,而部分优秀应届生直接选择就业或者出国深造,这就造成了一部分优秀博士生源的流失。这种情况下,部分招生单位把博士生招收数量作为自身发展水平的一个标尺,尽可能地完成国家的招生计划,甚至会超额完成,摈弃了“宁缺毋滥”的原则,直接影响了博士生的生源质量。现在,考取博士生的不仅有应届硕士毕业生、历届硕士毕业生和获得硕士学位的在职人员,还有同等学力人员。同等学力人员中不仅有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还有的是企事业单位的管理者、国家党政机关中的工作人员。在他们中偶尔还可发现:“一个工作了6年以上的大学生,报考硕士生屡考不第,但却以同等学力的名义考上了博士生”。同等学力人员中的高校教师、科研单位的研究人员,他们在自己的教学、科研中已经对某些学科、某些课题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已经积累了一定的学术水平,考上与自己工作紧密相联的能授予博士学位的博士生,自然顺理成章。然而,企事业单位的某些管理者、国家党政机关中的某些工作人员,他们长期从事管理与公务,从未对某些学科、某些课题做过长期深入的研究,又考上了与管理不相干的专业,虽说是攻读博士学位,可他们公务繁忙,上学不离岗,往往没有时间和精力用在攻读博士生课程和博士学位论文的撰写上。另外,由于社会上某些单位对博士学历的片面、虚假需求,在一定程度上形成了学历泡沫,也影响了博士生生源质量。不仅如此,“教育商业化”导致国外优秀大学迅速“抢滩”中国教育市场,利用其教育、资本和科技优势进行生源抢夺,造成我国相当一部分优秀生源的流失。[2]

2. 入学考试模式有待改善

目前,我国的博士生入学考试一般要求考试三门科目,即外国语、专业基础课和专业课。作为高水平选拔考试的博士生入学考试,其内容应以基础知识的广博和专业知识的精深相结合,知识面过窄的考试会为条件不足的考生提供录取的机会。目前,在博士生招生中,一般采取由导师设置考试科目,科目设置狭窄,命题随意性大,质量不高,试题种类繁多,试题可比性差,造成录取标准难以衡量和统一,也增加了经费开支。过分统一的入学资格考试,放松了对考生的科研潜力和可承担科研工作的能力的考查,而把反映考生对基础知识、系统专门知识掌握程度的考试成绩作为录取的主要标准。这种考核录取方式会导致具有优秀发展潜力的考生被淘汰,那些掌握了考试技巧的学生则容易被录取,容易造成人才浪费,不利于尖端人才的培养,不能很好地适应社会发展的客观要求。[3]此外,在一些招生单位的招生专业目录中出现同一专业不同导师或不同方向的专业课都不相同,甚至是科目同名内容不同,基本上是按照导师设置考试科目。博士生导师负责专业课及专业基础课的命题工作,尤其对于一年两次招生或采取多种途径招生方式(优秀生源、统一考试等),导师每年有一大部分时间忙于命题,不但容易造成命题内容的重复,也容易造成内容过窄、质量下降。

3.招生过程中监督机制有待完善

我国博士生招生监督机制的缺失也是博士招生体制中的一个很大缺陷。目前,政府只对博士生培养做政策上的宏观指导,总体控制,对于具体单位操作则缺乏监督,缺乏对各培养单位的具体指导。博士生招生监督机制的缺失,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招生单位以及招生管理工作者缺乏统一的制度性规范。各自为政。监督无据;博上生指导教师责、权、利不明,

奖惩机制不完善,更没有形成导师组集体把关、集体讨论、集体负责的良性制度安排;对考生缺乏学术品格和诚信考试的规范,部分考生仅仅为了职称、职务、学历的提升,通过某些不正当手段获取攻读博士学位的机会,与博士生培养目标相背离。有的学校为了获得政府的支持,希望和政府搞好关系,因此政府中的工作人员想来读学位,就给予通融。有的学校缺乏资金,也希望企业家来读学位,以便获得一些资助。有些政府中的工作人员和国企负责人,打着捐资助学旗号,给学校捐钱、拨款,以达到间接“买学位”、“买文凭”的目的。个别导师认为,带“领导学生”,自己脸上有光,不仅名声好,而且也可获得其他利益。中国教育报载文《“13位导师停招”的背后》,披露了某高校的一位博士生导师,因为带了“领导学生”,家人亲朋工作安排都好中挑好,儿子还在上学就到某重要机关兼职拿工资。这正如中山大学研究生院常务副院长徐俊忠教授在《为研究生选拔机制改革进言》一文中指出的那样:高校的资源匮乏状况逼迫着许多大学工作人员献媚于权势人物和“大款”、“老板”,不良的政风与商风也凭借着高校正在弱化的道德自持态势在不同程度上左右着高校的办学行为,以权力和金钱交换学位、大肆作假之风也使高校防不胜防。[4]

4.不同学科分配不均衡

从各招生单位目前的情况看。随着国家现代化建设的发展,社会对高层次人才的极大需求,国家分配给各招生单位的计划和报考人数都在逐年增加,这给博士生招生工作带来了发展机遇。但招生工作中必须充分注意合理调控招生计划,主动适应社会需要的重要性。有些学科,主要是文科,生源过多竞争非常激烈,而一些艰苦学科,主要是理工科生源严重不足,这不利于急需学科的博士生教育,也不能保证国家特殊行业对专门人才的需求。

二、建议和对策

1.完善招生政策,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博士研究生应具有国际性品格,其学术水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文化素质和品位,因此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问题是要培养出高质量、高水平的人才。招生工作是博士生教育的第一个环节,是保证培养质量的首要环节。因此。必须加强招生工作管理,坚持惟才是举、质量第一的原则。坚持择优录取、宁缺毋滥的方针,认真把好入学质量关。博士研究生的生源层次比较复杂,他们的学历、经历以及科学实践、研究能力各有自己的优势和特点, 攻读博士学位的动机、目的也不一致,因此在选拔博士生时,招生单位必须注意考核掌握基础理论和专业知识的程度, 考核其科学研究的能力和素质,并严格审查申请人的报考资格和思想政治素质。[5]

面对西方国家和外资企业强有力的人才争夺势头。博士生生源不足,尤其是优秀生源缺乏是当前制约博士生教育发展、提高质量的十分突出问题。招生单位针对这种情况必须进一步深化博士生招生办法的改革,及时调整招生政策,改革招生方式,采取多种途径、多种形式的选拔方法,借鉴国外选拔博士生的一些先进经验,吸引更多优秀生源报考攻读博士研究生。例如,加大宣传力度,在报刊、电台上刊登招生广告,实施一年两次招生等。同时采取多种选拔办法,如硕博连读、提前攻博、本科生直博、推荐选拔优秀在职人员等方式。另外。在博士生培养方面。努力促进不同规格、类型的形成,加强学术研究型、教学型、管理型博士生培养模式的研究和探索。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不拘一格地选拔人才。要多渠道吸引优秀生源,优化生源结构。

博士研究生招生的特点是自主性高,分散性强,国家赋予招生单位充分的自主权。招生

单位应该用好和管好国家赋予的权力,制定适于招生单位及生源特点不同的招生工作管理文件,保证在招生工作种依文办事、有章可循。另外,在博士生招生中,博士生导师是招生工作的主角,招生单位在招生工作中要注意尊重和采纳导师的意见。确保博士生的质量。当然。也要强调制度和集体把关的作用,建立必要的分层审核程序。[6]

2.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充分发挥博士生导师的主动性

博士生培养的主体是博士生导师,他们在选拔博士生时应具有更大的主动权.在招生工作中如何发挥主体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把好博士生培养的人口关。笔者认为,在博士生考试命题中,应以拓宽考试科目覆盖知识面为基础,按照一级学科设置专业基础课,按照二级学科(专业)设置专业课,由同一学科(专业)的导师组成命题组,提高命题质量,减少命题工作量,避免上述现象的出现。有利于录取标准的相对统一和规范。

2003年,北京大学经过长时间的调研,出台了新的博士生选拔机制,将博士生招生由以考试为基础的选拔机制,向以素质能力为基础的申请和审核相结合的选拔机制过渡。明确提出,博士生招生必须经过初试(笔试)、提交申请资料和复试三个环节,并逐步扩大复试的权重。2007年,为了吸引更多的海外优质生源,北大在招收外国留学研究生时采取了申请审核制,日前正考虑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7]申请制这种选拔方式,将有希望将具备研究潜力的学生吸收进来。对学生能力考查的最重要的方面,是申请者学术上的洞察力和分析能力,以及对研究工作的敏感度和研究潜力。

目前国内多数高校都开始进行博士研究生招生选拔的改革试点工作。上海交通大学自2008年开始试行“入学申请制”,报考者先参加面试,被导师相中的.再参加学校统一组织的笔试。面试为主,笔试为辅,让导师在招博中拥有更大的话语权。浙江大学、厦门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在博士生招考中,都要求博士生报考时需提交诸如硕士阶段成绩单、已发表论文、已有科研成果和获奖证书等能证明报考人能力的资料。

申请制在目前的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中开始试行,其目的在于加大对高校优秀生源的吸引力度,逐步建立与国际接轨的博士生招生选拔制度。入学申请制创新了博士生招考理念,将选拔的重点落实在了对申请人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科研素质和综合素质等方面的考查。申请制选拔体现了管理体制“重心下移、权力下放”的基本方向,赋予了基层学术组织在博士生招生选拔中的学术责任,进一步发挥了导师在博士生招生选拔中的作用。在确定招生考试内容、对申请材料进行学术评价,确定录取等环节充分尊重导师的意见,有利于充分发挥招生单位及导师的选择权,以求确保能够选择出一批更适合搞科学研究的学生,为培养工作、为研究生科技创新提供良好的基础条件。申请制改革将进一步完善学科的博士生培养体系,强化专家的学术管理职能。提高导师的带教积极性,尤其是使学生从关注知识点考核转向关注科研能力、反应能力及综合素质的考核。[8]

3. 完善招生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规范入学考试

博士生培养单位在强调扩大单位自主权的同时,必须在博士生招生工作中加强自律,从领导到每一个管理干部和博士生导师,必须牢固树立质量意识,自觉抵制各种变相的“拿钱买文凭、买学位”的做法。要健全各种招生考试制度,建立博士生招生领导小组,并有学校纪律检查部门的同志参加,使不良政风和商风无可乘之机。

质量是博士研究生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发展博士生教育的前提和基础。规范博士生入学考试,就是为了保证博士研究生的入学质量和培养质量。一方面,规范入学考试办法,在保证试题质量的基础上,充分考核申请人对基础知识和专业知识的掌握程度;另一方面,要充分认识复试工作的重要性。研究生入学考试除测试考生的知识水平外,更重要的是进行能力的测试,而测试能力相对于知识水平的考试要困难得多。复试是能力测试的一种方式,是精选人才不可或缺的程序。通过复试,考生与导师组见面,不受笔试答卷的局限。通过面试、

实际操作及交流,导师能够更多的了解考生的经历、背景、学识、素质和能力,对考生有一个全面的了解,便于更好地选拔优秀学生,弥补入学考试的不足,在一定程度上可以防止高分低能人员进入博士生队伍。当然,复试中也要保证流程和办法的规范,确保复试结论的真实性和可靠性,确保质量。[9]

4.合理调控招生计划,主动适应社会需要

在分配招生计划时,应确定“按需分配”的指导思想,确保质量,主动适应社会需求。所谓“按需”,主要是指国家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在当前和今后几年对各类专业人才的需求和培养单位本身学科建设发展的需求。招生单位在分配招生计划时要充分考虑到各学科专业的培养条件,坚持向重点学科点倾斜,重视为用人单位进行的委托培养博士生计划的安排。

随着我国高等教育改革由“精英型”向“大众型”的转变。国家在高层次人才培养中投入的资金相对于招生规模的增加已经明显减少。现在部分培养单位在计划内招生和计划外招生的指标上已经达到了1:l。如何保证计划外招生计划的完成,为研究生培养筹集足够的资金等问题也日益显现出来。这就要求招生单位必须顺应社会的需求,合理调控招生计划的安排。同时,一方面加大对科研项目的争取,尤其是大型重点科研项目,保证培养经费的来源,另一方面,加大与用人单位的合作,多为用人单位委托培养研究生,由委托单位出资。[10]

四、小结

伴随着我国博士生教育在跃进过程中的质量危机,建设创新型国家对高级人才需求中的矛盾。博士生招生过程中出现了上述问题。作为我国高等教育最高层次的博士研究生教育工作,需要我们研究和探索的问题还很多,我们要清醒地认识到知识经济带来的挑战,抓住发展机遇,大胆改革和创新,适应社会的需要,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更多更优秀的高级专门人才。在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中完善招生政策、改革现有的招生制度、完善招生单位的自我约束机制、合理调控招生计划对确保博士生录取的公平和公正,保证博士生教育的质量都将起到重要的作用。

参考文献:

[1]赵研.关于博士招生体制的反思与完善[J].辽宁经济,2010(11).

[2]于鹰宇,曲虹.完善博士研究生招生工作的思考[J].北京理工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3).

[3]高明国.关于博士研究生招生制度改革的探讨[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6(9).

[4]王亮.关于博士研究生招生过程中若干问题的探析[J].中国科技信息,2009(20).

[5]冷传莉.博士招生的制度意义和社会反思[J].贵州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5).

[6]顾云南.完善招生政策改革招生制度确保博士生生源质量[J].中国高教研究,2003(7).

[7]北大目前正考虑取消研究生入学考试[EB/OL].新浪新闻,2008-01-24.

[8]张鸿莹,安宇.博士研究生招生改革的对策与思考[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0(1).

[9]张志坤.从博士生数量世界第一说起[J].成才之路,2008(28).

[10]张志英,张彦通.提高博士生招生质量的有效途径[J].中国质量,2005(2).

[11]潘懋元.新编高等教育学[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1996.

[12]刘海峰.研究考试制度推进考试改革[J].湖北招生考试,2002(2).

[13]郑若玲,陈为峰.以综合素质评价促进学生全面发展[J].福建教育,2009(1).

作者简介:李京肽(1978.08-),男,四川威远人,厦门大学教育研究院2010级博士研究生,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教师。研究方向:高等教育原理;高等教育心理学;比较高等教育。通讯方式:地址:四川省成都市二环路北一段111号西南交通大学外国语学院。邮编:610031邮箱:ljtdewang@https://www.wendangku.net/doc/8111824745.html,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