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姓名:赵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周文

2011-05

摘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由此,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也顺时而生。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在2007年初被选定为城乡统筹实验区之后,重庆市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协调本市城乡矛盾,以期进一步加快本市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带动重庆产业结构转换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有效解决重庆库区移民安置问题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站在城乡统筹的新视角,来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在理清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相关理论和联系之后,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6部分,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1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研究目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2部分: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为论文的后续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部分: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借鉴。国外选取了英美的日韩和拉美国家,国内主要介绍了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浙江模式等三种模式。在对以上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其经验教训,为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

第4部分:重庆市在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指出重庆市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乡规划分离、城乡发展分离和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各种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第5部分:重庆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本部分为论文的重点与落脚点,提出各项制度改革措施,以保障城镇化的有效推进。

最后一部分是对论文的总结。总结了论文研究的基本结论。关键词:城乡统筹;城镇化;重庆市

ABSTRACT

The urbanization is an inevitable trend in the development of social economy, is also an important symbol of a country and social progress. But the lag's present situation of China's urbanization has seriously affected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y, has become the economic and social progress "bottleneck". Thus,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development strategy also arises at the historic moment.

As the only municipality in western area, Chongqing bears important role in the western development strategy, facing greater development opportunities.At the beginning of 2007, Chongqing was selected as the experimental plot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Then Chongqing holds this turning point, coordinate the contradiction between the rural and urban,in order to further accelerate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Therefore, researches Chongqing's urbanization path in the background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appears especially important.This is particularly important for driving Chongqing industrial structure transformation and the productive forces layout adjustment, promoting the Chongqing big city to raise the countryside strategy’s implementation, advancementing west big development carries on smoothly, the effective addressing Chongqing storehouse district immigrant places the question as well as enhances the people living standard comprehensive construction affluent society to have the extremely vital significance.

Based on the new perspective of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 and to study the urbanization path problem in Chongqing,after clearing off the theories and the relation of urbanization and the 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this article analyses the current situation and existing problems of Chongqing’s urbanization, and put forward policy suggestions on these problems.

This paper is composed of 6 parts,the basic framework is as follows:

Part 1: Introduction. This paper mainly introduced the background, significance, writing research purpose, content, the main research method, technological route, and domestic and foreign research status, etc

Part 2: Theoretical foundation. Introduces the theory of urbanization of rural and urban areas and put forward, connotation, and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two issues, for subsequent completed paper laid a theoretical basis

Part 3: Urbanization modes home and abroad for reference. British and American South Korea selected abroad and Latin American countries, domestic mainly introduced the pearl river delta mode, the former sunan mode, zhejiang model on the three modes. On the development model of urbanization above cities after analyzing, summarizes the experience and lesson for Chongqing's urbanization way

to provide the reference.

Part 4: Chongqing in the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problems and analyzes the reasons. The paper points out that in the past in Chongqing existing in the process of urbanization, urban and rural development of urban and rural planning separation separation and urbanization lags behind economic development, etc. Various kinds of problems, and further points out that appear these at the root of the problem is the urban-rural dual economic system.

Part 5: Chongqing in under the background of urban and rural urbanization development Suggestions. Part of the key and divided into paper foothold, the system reform measures put forward, in order to ensure the effective promote urbanization.

The final part of the paper is summarized. The paper summarized the basic conclusion.

Key word:City and countryside overall plan;Urbanization;Chongqing

学位论文原创性声明

声明:本人所呈交的学位论文,是本人在导师的指导下,独立进行研究工作所取得的成果。尽我所知,除文中已经注明引用的内容外,本论文不含任何其他个人或集体已经发表或撰写过的作品成果。对本文的研究做出重要贡献的个人和集体,均已在文中以明确方式标明。本人完全意识到本声明的法律结果由本人承担。

学位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本人完全了解云南财经大学有关保留、使用学位论文的规定,即:学校有权保留并向国家有关部门或机构送交论文和论文电子版,允许学位论文被查阅或借阅;学校可以公布学位论文的全部或部分内容,可以采用影印、缩印或其他复制手段保存、汇编、发表学位论文;授权学校将学位论文的全文或部分内容编入、提供有关数据库进行检索。

(保密的学位论文在解密后遵循此规定)

论文作者签名:日期:年月日指导教师签名:日期:年月日

第一章绪论

第一节研究的背景及意义

一、研究的背景

作为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必然产物,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现代化的重要标志和社会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手段,更是实现社会经济协调和可持续发展不可逾越的历史阶段。中国作为世界上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其城镇化的速度和程度都将对全球经济社会的发展产生重大影响。也正因为如此,“中国的城镇化”被许多国外学者看作是与“美国的高科技”一起影响21世纪人类社会发展进程的两大关键因素。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村大量的剩余劳动力早已超越了农业和乡镇企业的承载范围,因此需要向城镇输送大批农村富余劳动力,即走城镇化道路。但是从目前来看,我国的城镇化水平与发达国家还有很大的差距。截止到2009年,我国的城镇化率只有46.6%,据世界银行的统计,1995年世界高收入国家城镇化平均水平就达到75%,而中等收入国家的城镇化率也达到了60%,我国只是高于低收入国家的28%。相对于较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与工业化发展水平,我国城镇化发展水平的滞后已经严重制约了我国综合实力的提高和国家竞争力的增强。正是如此,党的十六大才明确提出“统筹城乡发展”的战略思想,以期加快我国的城镇化进程,缩小城乡差距,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和发展。

作为我国中西部唯一的直辖市,如何加快重庆市2400万农村人口的发展,如何引导300多万贫困人脱贫致富?解决这些问题都需要重庆进行体制机制方面的探索和改革,这将对全国尤其是中西部地区的改革产生重大的示范效应。具体来说,重庆的城市较为发达,农村相对很落后,是典型的大城市带大农村,全市3100万人口中在农村的占到三分之二的比例,再加上大库区,广布的山区,突出的城乡二元结构矛盾已成为制约经济社会发展最大的“瓶颈”。因此,如

何改变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的现状,实现向“大城市带小农村”的转变,将对重庆市未来经济发展的道路和经济增长的速度等问题产生重大影响;同时,要想解决库区问题、移民问题、民族问题和“三农”问题,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格局,实现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就需要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加快推进重庆市城镇化步伐,最终实现城乡和区域的协调发展。

2007年初,重庆与成都同时被确定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目的在于用科学发展观来指导两市的规划和发展,实现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走出一条城乡和谐发展的新道路,在全国率先起到示范效应。2007 年 3 月,胡锦涛总书记对重庆市做出“314”总体部署,提出“努力把重庆加快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这一重要思想为重庆在新阶段的发展指明了前进的方向。据此,重庆市在2006年11月提出了“一圈两翼”的发展战略:所谓“一圈”即以重庆主城区为核心,以1 小时通勤距离为半径,涵盖23 个区县的“一小时经济圈”;“两翼”即以万州为中心的渝东北地区(库区)和以黔江为中心的渝东南地区(山区)。至此,城乡统筹已成为重庆市经济发展的主旋律。预计到2020年,“一小时经济圈”地区生产总值将超过全市的80%,城镇化率也将超过 80%,常住人口累计新增540 万,其中吸纳渝东南和渝东北地区人口转移 300-400 万。在重庆市“一圈两翼”的战略规划下,重庆市的城镇化发展与城乡统筹发展紧密结合起来,使重庆市城镇化发展有了更新的指导和更高的目标。这就要求我们对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及其发展作出新的理论认识和实践探索,为加快重庆市城镇化建设的步伐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本文就是在这样的背景下展开的。

二、研究的意义

研究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发展道路,一方面具有明显的理论意义,另一方面还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我国的现代化建设是围绕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而展开的,要实现这一目标就需要打破原先的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消除城乡之间存在的矛盾,实现城镇与乡村的共同发展。在这样的背景下,作为实现城乡统筹根本途径的城镇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本论文主要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重庆市作为我国城乡二元经济

结构的典型代表,从目前来看,其城镇化已进入快速发展的关键阶段,但同时城乡差距较大,且呈现出持续扩大的趋势。因此研究其城镇化问题,为推动城镇化的发展提供理论支撑,为重庆市政府制定指导城镇化发展的宏观政策提供咨询建议和科学依据,最终探索出一条实现城乡统筹、促进城乡良性互动发展的城镇化道路,不仅对促进重庆市的经济、社会全面进步有重要意义,对西部地区的经济发展和城镇化建设也有极为重要的参考价值和经验借鉴作用,对我国探索发达地区与欠发达地区非均衡协调发展机制也有重要的启发和现实意义。

第二节研究的目的与内容

一、研究的目的

通过本论文的写作,预期达到的目标:

(1)根据毕业论文题目的范围和要求,大量阅读相关资料,进行调查研究、分析思考,并提出自己的见解。锻炼和提高自己在综合运用经济学相关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模型等进行实际研究及解决问题的能力。争取做到能够综合运用发展经济学的基本知识,通过对城乡统筹背景下的重庆城镇化问题的深入研究,认真、细致地分析课题并提出合理的建议。在此基础上,加深对所学专业相关知识的理解,提高理论联系实际的能力。

(2)通过对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分析,并结合重庆市城镇化的具体情况,提出有效的政策措施解决重庆市城镇化过程中存在的现实问题,并对进一步推进城乡统筹背景下重庆市的城镇化建设、城镇体系规划及城镇体系结构完善提供科学的理论支持。

二、研究的内容

本论文主要分五章来论述,具体结构和框架如下:

第一章,绪论。主要介绍了本文研究的背景、意义及研究方法等,并对本论文中理论所涉及的国内外研究现状作了简单的概述。

第二章,相关理论的阐述。主要介绍了和城乡统筹及城镇化相关的理论,

并在此基础上引出城镇化与城乡统筹的关系,为论文的后续研究做好理论的铺垫。

第三章,模式借鉴。总结国内外城镇化道路经验教训,为重庆市城镇化道路选择提供参考。

第四章,重庆市城镇化所遇的问题及原因。分析现实存在的问题,并寻找原因,对其进行深层次的研究,在推进城镇化进程中做到对症下药。

第五章,政策建议。根据前面的分析,提出策略解决存在的问题,并为今后的发展指出改进的方向。

第三节主要方法和技术路线

一、主要方法

①理论与实际相结合的分析方法。不仅在理论上分析我国城镇化发展的现状,对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相关内容和关系进行分析,还从实际的角度研究了重庆市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道路与途径问题。

②文献分析法。充分利用网络资料、学者们的研究成果、学校图书馆的书籍以及各类数据库和统计分析,查阅与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相关的文献和数据,进行深入分析并保证研究的科学性与可靠性。

③比较分析方法。对国外发达国家和国内部分地区城镇化进程进行分析,总结其在推进城乡关系融合发展中的成功经验或吸取教训,同时结合重庆特殊的经济社会特性,找出异同点及内在联系与区别,为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提出的建议。

二、技术路线

①收集文献和数据。通过网络和学校的期刊网查阅相关的文献;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的资源,认真学习与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相关的理论;运用国家统计局网站及重庆市统计局网站查找论文所需数据,保证结论的可靠和真实。

②分析资料。对搜集到的资料归类和分析,认真分析国内外学者对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的研究,并结合重庆市直辖以来在城乡统筹和新农村建设方面的成效和存在的问题,形成自己的论文思路。

③根据以上的分析和得出的结论,拟出论文的提纲,认真写好开题报告,并在导师的指导下进行论文的写作。

④将写好的论文反馈给导师,根据导师的修改意见对论文初稿进行修正,不断重复这一过程,最终完成论文的写作。

第四节国内外研究现状

城镇化是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是社会和文明进步的重要体现,也是世界走向现代化所需要遵循的规律。城镇化现象己成为国际经济社会发展的大趋势,并引起世界各国政府和学者的广泛关注。城镇化的推进,首先必须处理好城乡之间的关系,实现城市与农村经济的协调发展。研究并借鉴国内外不同城镇化发展模式的经验和教训,并结合重庆市的实际探索一条适合本市市情的新型城镇化道路,无论是对我市今后的城镇化发展还是对我国及国际社会的城镇化进程都有非常重要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一、国内研究现状

改革开放以来,关于中国城镇化问题研究的成果很多,随着我国城镇化进程的不断深入,我们在取得许多骄人成绩的同时,更加暴露出一些亟待解决的问题。因此,我国政府非常果断的提出了城乡统筹的科学发展观,用它来指导我国的城镇化,最终实现城乡协调发展。近年来国内关于城乡统筹方面的研究成果主要可分为以下几个方面:

①对城乡统筹内涵的研究

正确理解“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是我们在实际中对其进行有效运用的前提。近年来,理论界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进行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分析,这些成果有助于澄清相关认识误区,避免不必要的误解和错误。关于城乡统筹内涵的主要观点有:姜作培(2004)认为,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四个层次:一是城乡通开,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乡统一;二是城乡协作,实现城镇和乡

村在产业间和经济主体之间的和相结合;三是城乡协调,实现城乡之间的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和共同进步;四是城乡融合,在城乡之间建立起十分密切、非常协调、相互渗透、融为一体的关系1。李银星和杨印生(2006)认为,城乡统筹应该包括以下内容:城乡关系统筹,即通过倾斜于农村的政策转变农村和农民的弱势地位;城乡经济统筹,实现“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的转变2;城乡社会统筹,发展农村医疗文卫等事业,实现城乡的全面平衡发展。姜太碧(2005)认为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包括许多内容,既有包括城乡劳动力就业制度、城乡户籍管理制度、城乡财政分配和转移支付制度、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教育制度等方面的制度层面的统筹,也有包括城乡土地要素、城乡资金要素、城乡劳动力要素统筹在内的经济发展要素层面的统筹,还有包括城乡产业关系统筹、城乡区位关系统筹、城乡居民关系统筹等内容的城乡关系层面的统筹3。林萍(2004)则认为,统筹城乡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的全面发展,即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资源配置、统筹城乡经济增长、统筹科技文化发展、统筹社会保障、统筹城乡市场发展、统筹城乡就业和收入分配的发展。秦庆武(2005)认为,统筹城乡生产力布局、统筹城乡就业、统筹城乡基础设施建设、统筹城乡社会事业发展和社会管理、统筹城乡社会保障体系等都是城乡统筹的应有之义。徐静珍和王富强(2004)认为城乡经济统筹、城乡社会统筹、城乡生态环境建设统筹、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统筹都应该是城乡统筹的内容。胡进样(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的客体应该是城镇与乡村之间的关系,是由城乡空间、产业和社会进步三个内容组成的有机整体,其中作为核心的是对城乡社会进步的统筹4。

②城乡统筹的障碍

从我国目前的情况来看,还存在诸多阻碍城乡统筹发展的因素,这也引起了许多学者的关注,在研究的过程中,他们总结出以下主要的影响因素:张丽艳、李雪艳和高翠珍(2005)认为现行的户籍制度限制了农民进入城市,成为城乡统筹最大的制度障碍;城镇和农村之间劳动就业制度的二元性,阻碍了农村劳动力向城市的转移,成为阻碍城乡统筹的第二大障碍;现有的农地制度造1姜作培.城乡统筹发展的科学内涵与实践要求[J].经济问题.2004,6:44-46

2李银星,杨印生.影响我国统筹城乡发展的社会经济因素分析[J].农业技术经济.2006,3:27-31

3姜太碧.统筹城乡协调发展的内涵和动力[J].农村经济.2005,6:13-15

4胡进祥.统筹城乡发展的科学内涵[J].学术交流.2004,2:113-120

成农民对于土地的依附,不利于农村人口转变成城市居民;我国尚待完善的财政支农政策,限制了农业的竞争能力和发展后劲,不利于城乡差别的缩小,不利于城乡统筹的推进;我国目前向工业和城市倾斜的金融政策,造成农村信贷支持的缺乏,严重影响了农业的发展;城镇和乡村之间不同步的社会保障制度,没有为农村人口进入城镇后的生活提供有效地保障,成为阻碍了城镇化发展的又一障碍。章国荣等(2003)在研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的基础上,对我国城乡发展不协调的问题进行了分析,并认为城乡之间在产业结构差距上所引起的工业和农业的效率差异是导致我国收人差距扩大的直接原因,而体制和制度方面的问题则是更深层的原因。

③统筹城乡发展的目标和意义

党的十六大提出了城乡统筹的战略思想,这将对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产生重要影响,其目标和意义在于:第一、城乡统筹是解决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本出路。韩长赋(2003)认为农民增收缓慢、城乡收人差距进一步扩大是造成我国“三农”问题的主要原因,因此也认为解决“三农”问题还是要靠城乡统筹。陈锡文等(2004)认为,我国的“三农”问题需要走统筹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道路来解决5。第二、城乡统筹是我国实现城乡二元结构转变,缩小城乡差距的必要途径。石忆邵(2004)指出,统筹城乡发展是加快我国城镇化进程,缩小过大的城乡差距的必经之途。郭纬(2003)、章国荣等(2003)都指出,只有实现城乡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统筹,才能最终缩小我国城乡之间在收人、财产、生活水平和社会福利等方面的差距。林萍(2004)认为,统筹城乡发展有利于加速城镇化进程,是缩小城乡差距、促进经济增长的有效途径。

④城乡统筹的对策

在目前所面临的情况下,对于如何推进我国城乡统筹的步伐,不同的学者从不同的角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部分学者认为制度的改革和创新应该受到关注:张丽艳、李雪艳和高翠珍(2005)认为,要推进统筹城乡发展必须破除现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并建立一套有利于全面促进城乡统筹发展的新制度体系:第一、在户籍制度方面,从根本上清除形成城乡分割的制度“壁垒”,转变原有的城乡分割的二元户籍制度,实现向一元户籍制度的转变;第二、在劳动就业

5陈锡文.城乡统筹解决“三农”问题[J].改革与理论.2003,3:10-11

制度方面,改变原来城乡分割的劳动就业制度,形成新的统一的就业市场,为进城务工人员提供平等的就业机会和就业培训;第三、在农地制度方面,建立和完善土地流转制度,以此促进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转移;第四、在财政政策方面,加大对农业的支持力度,高度重视“三农”问题,为农业的发展、新农村的建设提供充足的财政支持,帮助农民增加收入;第五、在农村金融制度方面,保障农村基础建设和设施构建方面的信贷,加快农村金融体系的建立,扩大金融机构在农村的覆盖面,加大对农村金融的倾斜;第六、在社会保障制度方面,继续推进农村社会保障制度的改革,实现社保在农村的全覆盖,逐渐缩小城乡之间的差别6。李佐军(2004)认为,建立城乡统一的制度是城乡统筹的关键,这样才能打破城乡分割的格局,形成城乡协调发展的局面。李银星和杨印生(2006)认为应该转变现有的户籍制度,进一步加快农村医疗保障体系的建立和农村科教文卫事业的改革进程。石忆邵(2004)也认为构建城乡平等和协调发展的制度和政策体系对我国城乡统筹的发展意义重大。

另一部分学者着重考察了城乡统筹的切入点:张红宇(2003)认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是试图建立城乡一体化良性发展的经济运行机制,而不是希望解决短时期的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胡乃武等(2004)则认为,城乡统筹的重点领域包括城乡间的教育体系、城乡居民迁徙权、城乡劳动就业制度、城乡社会保障体系、工业现代化与农业现代化、城市发展与建制镇建设、城市中的城乡矛盾等。韩长赋(2003)认为,要通过城乡统筹的方式发展农村经济,协调农村发展中的矛盾,并最终化解“三农”问题,需要处理好以下几方面的问题:第一,解决好农业的自身问题,即挑战现有的农业生产结构,实现农业生产的高质量、好效益和高竞争力;第二,走城镇化道路,加快现阶段我国城镇化进程,促进农村劳动力城镇的转移;第三,注重对国民收人的再分配,增强对农业的转移支付力度,加大对农业生产的投入和支持;第四,进行农村制度和体制改革,实现真正的惠农,进而广泛地调动农民的生产、生活积极性。

学者们在对城乡统筹的对策研究上,不但从宏观上提出建议,还重点探讨了统筹城乡发展的专门对策思路,包括对城乡社会保障制度、城乡财政政策、城乡收人分配政策、城乡统一的就业政策等内容的探讨。林萍(2004)认为,

6张丽艳,李雪艳,高翠珍.论统筹城乡发展的制度障碍及对策[J].辽宁工程大学学报.2005,3:252-254

必须改革农村财政制度,财政政策应该向农村有所倾斜,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财政支持力度;进一步推进行政改革,减轻农民负担、建立城乡统一的社会保障制度,构建平等、和协发展的政策体系7。季建林(2004)指出,国民待遇原则、全面原则、平衡再分配功能原则、适度补偿原则和区别对待原则是统筹城乡收人分配必须坚持的原则,而农民收人低、农民增收困难则是统筹城乡收人分配的重点问题8。

二、国外研究现状

虽然国外经济学界直接以“城乡统筹”为研究内容的文献并不多见,但与城乡统筹问题有直接联系的研究却不少。其中,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和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是比较有代表性的。

①杜能的农业区位理论

在对农产品运输成本与利润的相关关系的研究中,杜能发现:以城市为中心,其周围土地利用的类型取决于离城市距离的远近,并形成一个个同心圆环带,每一个圆环带都以一种农作物为主,形成各具特点的农作物组合耕作方式和经营形式。他还提出了著名的“孤立国”理论,提出了各种产业的分布范围或适宜区位。他把都市外围按距离远近划成6个环带,这些环带后来被称为“杜能环”。杜能在对地租的研究上得出的“杜能环”理论化模式,为后来相关理论的提出提供了重要的准备。尽管杜能理论是在对农业的研究中提出的,也是在农业问题的研究中进行应用的,但实际证明,这一理论在适用于农业的同时,也适宜于对城乡分割等问题的情景。

②普雷维什的“中心-外围”理论

1949年5月,阿根廷经济学家劳尔?普雷维什在向联合国拉丁美洲和加勒比经济委员会递交的题为《拉丁美洲的经济发展及其主要问题》的报告中,系统阐述了由他提出的“中心-外围”理论。在他看来,“中心”的发达国家和“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共同组成了整个世界,作为“中心”的发达国家是技术的创新和传播者,而作为“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是技术的模仿者和接受者;处于

7林萍.统筹城乡发展问题探讨[J].江西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4,4:83-84

8季建林.统筹城乡收入分配的原则、重点与措施[J].农业经济.2004,1:7-9

中心地位的发达国家能够独立自主地发展自己的经济,而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是顺应中心的发展而发展,要受到中心的控制;在整个关系中,中心的发达国家处于主宰地位,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依附于发达国家;中心的发达国家生产和出口制成品,进口原料、燃料和农产品等初级产品,而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则生产和出口原料等初级产品,进口制成品。由于技术进步的利益分配不均,工农业劳动生产率的差异及工农产品需求弹性不同,导致中心的发达国家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在经济发展上的差距逐渐拉大。处于外围的发展中国家要改变这种趋势,就应独依靠自身力量,大力发展科技和经济,走工业化道路,增强本国经济实力,实现国家在经济上的独立。

③刘易斯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4年,刘易斯在其论文《劳动力无限供给下的经济发展》中提出了著名的“二元经济”理论,用相关模型深入地研究了城乡之间的关系,并指出传统部门劳动力无限供给构成了二元经济的内在特征,二元经济发展的核心问题是传统部门的剩余劳动力向现代部门转移。刘易斯积极主张建立城市中心,形成更大的区域统一体,重新构建在城市和乡村之间的平衡,使城乡居民都能够真正享受城市生活的益处。但刘易斯只强调现代工业部门的扩张,没考虑到农业部门的发展。

20世纪60年代初,费景翰和拉尼斯等在刘易斯的假设下,将经济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并在此基础上形成了著名的刘易斯—费—拉模型。这一模型认为“城市-工业”加速的增长和向以城市社会为基础的社会转化是经济增长和现代化的需要,农村的剩余劳动力需要转移到城市,实现从农业部门想工业部门的转移,因此,城市对农村资源、资金和劳动力的掠夺是自然而然的。

乔根森对“刘易斯-拉尼斯-费景汉”模型中的假设“劳动力无限供给”进行了新的研究,认为劳动力从农业部门转移到工业部门的充要条件是农业剩余,因此,保持工业和农业之间的平衡发展从一开始就要得到重视。托达罗基于对发展中国家劳动力迁移现象而提出托达罗模型。他认为,对农业部门的忽视,片面强调对城市工业部门的投资才是造成发展中国家农业发展落后的原因所在。

④缪尔达尔的“地理上的二元结构”理论

1957年,缪尔达尔在《经济理论和不发达地区》一书中提出了“地理上的二元经济”结构理论,即研究城乡协调发展的重要理论。他利用一系列的概念,如“扩散效应”、“回流效应”等,解释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中所形成的地理二元结构的原因和作用机理。他认为,经济社会发展所带来的商品、资本、人员、技术等要素的自由流动,会促使先进的地区愈发先进,而落后的地区则愈发落后。因此,要想减少和避免“循环累计因果关系”所产生的影响,有效预防地区发展中两极分化等现象的出现,不能简单地依靠市场力量,而应该由政府作为主导,积极主动地制订和采取相关政策,帮助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第二章城乡统筹与城镇化问题的相关理论

对理论的正确理解和掌握是进行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因此在对重庆市的城镇化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前,把握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的相关理论是很重要的。

第一节城乡统筹相关理论

党的十六大报告是最早提出“统筹城乡发展”思想,这一思想内涵丰富,只有清晰认识其发展脉络,理解其深刻内涵,才能对其进行正确合理的运用。

一、城乡统筹问题的提出

“统筹城乡发展”这一思想最早出现党的十六大报告中,报告指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建设现代农业,发展农村经济,增加农民收入,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任务。其主要目的在于解决三农问题,消除城乡二元经济结构。”

2003年10月,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在统筹发展思想上有了进一步的拓展。大会明确提出了“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的科学发展观,并把“统筹城乡发展”放在“五个统筹”之首,足见我国现代化建设中统筹城乡发展所占据的重要地位和具有的战略意义。

2007年10月,党的十七大再次把统筹城乡发展列为几大统筹之首,并明确指出解决好“三农”问题,关系到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大局,必须把它作为全党全国人民工作的重中之重,统筹城乡发展也因此迎来新的高潮。

2007年初,重庆与成都同时被确定为“国家城乡统筹综合配套改革实验区”,城乡统筹拉开新的序幕。

总之,城乡统筹战略思想是党中央在新的历史条件下,科学判断形势,正确把握城乡发展关系作出的重大决策;是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举措;是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结构,从根本上解决“三农”问题的重大创举。既是一个需要深入研究的理论问题,也是一个亟待解决的现

实问题。

二、城乡统筹的内涵

城乡统筹是一个内涵丰富的整体设计,其核心就是要站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全局高度,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通盘考虑,在改变城乡二元结构、建立平等和谐的城乡关系方面取得重大突破。

对于城乡统筹的内涵,国内诸多学者都对其进行了研究和定义,本文认为城乡统筹的科学内涵应该包括以下四方面的内容:

城乡通开,所谓城乡通开是指要打破城乡界限,实现城乡统一,使城乡在市场经济规律的调节下,相互开放、相互依托、相互促进,努力向城乡空间、人口、经济和社会发展一体化方向前进。城乡通开是城乡统筹的重要前提和基本要求,没有城乡通开,城乡统筹也就失去存在的基础。

城乡协作,城乡通开为城乡统筹提供了不可或缺的前提条件,但是要实现城乡统筹,还必须加强城乡之间的协作。城乡协作是指城镇和乡村在相关产业之间和各经济主体之间,按照经济规律的要求和城乡发展的内在规定性,把提高经济效益作为基础,在自愿、平等的的前提下进行各种形式的结合。

城乡协调,一是城乡分别根据自身情况,充分发挥优势,在取长补短的基础上实现合理分工和共同发展,即经济社会在动态发展过程中从各个层面所表现出来的相对均衡的这样一种状态;二是人为实现的均衡,即政府和社会对经济发展所采取的调节、引导措施,进而引导城乡经济社会有序运行,最终实现城乡间的共同进步。

城乡融合,主要指城镇和乡村之间通过互相协调、渗透,进而融为一体的和谐关系。在当今社会,社会分工越来越细化,城镇和乡村之间存在着紧密的联系和深层次的渗透性,缺少任何一方的支持,都不能有序、顺利地运行和发展。因此,城乡之间必须形成一个相互衔接、有机融合的系统,这样才能实现双方的共同发展。

三、城乡统筹的必然性

城乡统筹是党中央在新世纪、新阶段做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我国经济社

会发展战略的重大转变,有利于实现城乡经济良性循环与协调发展,有利于推进全面小康社会建设步伐,因此,其产生是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是我国经济和社会继续发展的必走之路。

(1)城乡统筹符合我国的基本国情

我国是一个典型的二元经济国家,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长期以来实行的“重工-轻农”政策使我国的城乡差距呈现逐步拉大的趋势:总体上看,人们的生活水平达到了小康的状态,但在农村尤其是边远山区和贫困地区,仍有大量人口的生活还处于较低水平;近年来,我国整体的科教文卫水平都得到较大幅度的提高,但农村的教育、医疗和卫生等基本社会事业的发展却相对落后,服务质量也亟待提高;随着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视,农业的基础地位不断得到加强和巩固、农民生活水平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农村居住环境得到相应的改善,但工农差距、城乡差距和地区收入差距都呈现出的扩大现状不但没有改观,反而有拉大的趋势。现阶段,“三农”问题已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重要“瓶颈”。因此,要从根本上解决现阶段的“三农”问题,必须把重点放在农村,必须建立工农业协调发展、城乡协调发展的战略。只有从城乡统筹的大局出发,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逐步建立起融合的新型社会主义城乡关系,才能从根本上解决好“三农”问题,才能为国民经济的持续、快速、健康、稳定发展提供可靠的保证,才能有效推进和顺利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任务。

(2)城乡统筹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

虽然从总体上看,我国人民生活水平已经实现小康,但这种水平低、不全面、不平衡的小康不是社会主义社会所提倡的小康。因此,党的十七大提出,要在本世纪头20年建设一个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更全面的、发展比较均衡的小康社会。要实现这一目标,重点和难点都在农村,要实现全国的小康就必须建设农村的小康。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绝大部分人口都在农村,由于长期存在的工农差别、城乡差别、地区差别,使我国城乡差距不断拉大。因此,农村的小康关系到全国的小康,农村的小康建设是我们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之一,只有在统筹城乡发展的基础上,逐步缩小城乡差距,实现农村经济的全面繁荣,才能最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宏观目标,并最终实现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重庆市统筹城乡战略思路及成效分析 摘要:重庆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加大,二元经济结构显著,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自获批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来,以三个试验区为突破口,配套推进六个方面的相关改革,确定“一圈两翼”的发展格局,实施土地流转及大力发展劳务经济等相关政策措施,城乡统筹全面铺开,取得相当大成效,但距离目标存在一定的差距。 关键词:城乡统筹;二元结构;措施;成效 Abstract: The income gap between urban and rural residents of Chongqing becomes bigger and bigger, dual economic structure is obvious and Chongqing shows big city big countryside dual urban-rural structure. Since overall urban-rural comprehensive complement reform approved, Chongqing uses three testing regions as sally port, conducts reform in six aspects, determines one circle and two wings development plan, implements land circulation, and develops labor-affairs economy, sprea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and has made great progress. Meanwhile, there is a lot to do for reaching the goal. Key words: overall urban-rural development; dual structure; measure; effect 2007年6月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要求根据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要求,全面推进各个领域的体制改革,并在重点领域和关键环节率先突破,大胆创新,尽快形成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促进两市城乡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 一、统筹城乡的含义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的“五个统筹”之一,统筹城乡发展是从全局出发看“三农”,把城市和农村的经济社会发展作为整体统一筹划,既要发挥城市对农村的辐射作用,发挥工业对农业的带动作用,又要发挥农村对城市、农业对工业的促进作用,实现城乡良性互动,逐步改变城乡二元经济社会结构,建立起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平等、和谐、协调发展的工农关系和城乡关系,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因此,统筹城乡发展涵盖的面比较广,主要涉及城乡收入分配统筹、城乡产业发展统筹、城乡劳动就业统筹、城乡公共事业发展统筹、城镇化发展统筹、城乡体制改革统筹等,本文从以下方面着手分析。 二、统筹城乡发展的必然性 重庆呈现“大城市大农村”的二元城乡结构。其中“大农村”主要指“三峡库区”和渝东南地区,这些地区的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断扩大,农村社会事业发展严重滞后(见图1)。 1.城乡居民收入差距扩大 从图1可以看出城镇居民及农村居民的收入在不断地增长,但是两者的差距却在不断地扩大,2007年农村居民纯收入3 509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已达到13 715元。图2显示2007年城乡收入比达到了3.9∶1,若考虑城市居民的各种福利性补贴,农民纯收入中还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意见 [日期:2008-02-14] 来源:重庆市直属机关工作委员会作者:机关工委办公室[字体:大中小] 重庆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 新格局的意见 党的十七大指出,要以改革创新精神全面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适应建设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新任务新要求,市第三次党代会提出大力实施“固本强基”战略,积极构建城乡统筹的基层党建新格局。为扎实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现提出如下意见。 一、充分认识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重要意义 (一)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内在要求。党的十七大提出,要使党的工作和党的建设更加符合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目的在于通过统筹兼顾、整合资源,突出重点、分类指导,形成合力、整体推进,把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统筹起来,实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这是党的建设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具体体现。 (二)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适应工业化、城镇化的客观要求。当前,我市工业化、城镇化进程不断加快,对党的基层组织建设带来新课题新挑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及时改革调整党组织功能、党组织设置、党的活动方式和党员教育管理等,使党的建设更好地适应经济社会发展的新形势、新任务、新要求。 (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必然要求。党的建设适应和服务城乡统筹发展,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的应有之义。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既是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不可分割的重要组成部分,又是顺利推进改

革试验的根本保证。 (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是解决我市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突出问题的迫切要求。与新形势新任务的要求相比,我市基层党建工作还存在一些不适应、不符合的问题,特别是城乡党建融合度不够高,由此带来“两新”组织党建工作难、流动党员教育管理难、农村发展党员难等诸多问题。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就是要通过创新体制机制,切实解决基层党建工作中存在的突出问题,不断提高全市党的基层组织建设的整体水平。 二、科学把握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的总体思路、主要原则和目标要求 (五)总体思路。围绕建设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以加强党的执政能力建设和先进性建设为主线,以抓好农民工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为突破口,着力推进城乡党建观念、资源、工作“三个统筹”,打破城乡区域界限,推进城乡互动、区域联动,建立健全城乡基层党组织设置、基层干部人才互动、党员动态管理、党员联系服务群众、党内激励关怀帮扶、基层组织互帮互助“六大体系”,形成城乡组织共建、党员共管、资源共享的局面,实现城乡基层党建优势互补、相互融合、协调发展。 (六)主要原则。坚持围绕中心、服务大局。紧扣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和城乡统筹发展来谋划、部署和推进构建城乡统筹基层党建新格局工作,用改革发展、改善民生的效果来检验基层党建工作的成效。 坚持统筹兼顾、城乡互动。在统筹上着力,以观念统筹为前提,以资源统筹为重点,以工作统筹为保证,推动城乡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互促共进。 坚持开拓创新、大胆实践。破除党建工作方面不适应城乡统筹发展的体制机制障碍,充分尊重和发挥基层党组织的创造活力,大力探索创新,推动基层党建工作不断向前发展。 坚持试点示范、重点突破。针对热点难点问题,坚持试点先行、着力攻坚,在成功破题基础上总结经验,积极推广,全面推进。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问题及对策建议 作者:中央党校地厅班扩大内需和经济发展专题第七课题组 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为解决“三农”问题、缩小城乡差距指出了方向,拉开了我国城乡统筹、协调发展战略的序幕。8年来,成都、重庆等统筹城乡发展综合试验区在探索中快速推进。与此同时,全国各地也都在积极落实统筹城乡发展战略,并取得了明显成效。随着各项改革的深入推进,统筹城乡发展面临许多新的矛盾和问题,为此,课题组在调查研究当中对此相关问题进行了深入的分析,并在此 基础上提出了若干对策与建议。 统筹城乡发展面临的主要问题及原因分析 农民收入增长缓慢,城乡贫富差距拉大。从增幅来看,城镇居民与农村居民贫富差距呈进一步扩大趋势。有关数据显示,城镇居民2009年人均可支配收入比2003年增长了103%,增加额高达8703元;而农村居民2009年人均纯收入比2003年仅增长96%,增加2531元。2003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是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的3.23倍,2009年则扩大到3.33倍。青海省2003—2009年,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6732元增加到12692元,增长了88%;而农民人均纯收入从1817元增加到3346元,仅增长84%;收入差别从4915元扩大到9346元,差距越来越大。 人口流动加快,城市功能压力加大。有关数据显示,进城农民工由2004年的1亿增加至2008年的1.4亿,年均增长10%,2006、2007、2008年增幅分别为11%、14.5%、15.1%,农村人口流动呈加快趋势。同时,近几年我国大学生毕业人数逐年递增,2007、2008、2009年分别新增大学毕业生495万、559万和611万,2010年预计新增700万,就业形势更加严峻。加之城市提供就业机会的增速较慢,城市功能面临着进城农民工和毕业大学生双重压力的考验。这种状况如果长期得不到解决,很 可能诱发社会不稳定因素。 财政资金投入不足,农村公共服务落后。目前,在教育、医疗、培训、就业等方面,国家对农村的资金投入明显不足。由于基础教育薄弱、师资队伍素质偏低等,农村地区的教育条件普遍比较落后。2009年全国财政预算内教育拨款总数达3114亿元,其中对农村义务教育的拨款为990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丁怀鹏2010级工商管理系营销与策划A1004班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 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道路。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筹发展直辖市的重要平台,把渝东北地区建成长江上游特色经济走廊和重要生态屏障,把渝东南地区建成扶贫开发示范区,促进“一圈两翼”协调发展,实现大城市带大农村、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一是建立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总体方案

重庆市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 总体方案 设立重庆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是国家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和发挥重庆西部大开发战略支点作用的重大举措。设立直辖市以来,重庆市经济社会发展取得了重大成就,但城乡二元结构特征仍很突出,集大城市、大农村、大库区、大山区和民族地区于一体的基本市情尚未根本改变,当前又面临应对国际金融危机的新挑战。新形势下,国家对重庆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赋予了新的使命。近期,专门出台了《国务院关于推进重庆市统筹城乡改革和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发〔2009〕3号,以下简称《意见》)。为做好《意见》的贯彻落实工作,根据《国家发展改革委关于批准重庆市和成都市设立全国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区的通知》(发改经体〔2007〕1248号)要求,结合重庆市实际,制订本方案。 一、改革试验的总体思路 (一)指导思想。 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解放思想、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为动力,以推进新型工业化、城镇化为支撑,遵循“统筹兼顾、科学规划、突出重点、分步实施”的原则,积极稳妥地推进改革试验。

着力调整国民收入分配格局,构建以工促农、以城带乡、城乡差距不断缩小的长效机制;着力探索富有西部特色的工业化、城镇化和农业现代化模式,推进自主创新,构建大城市带动大农村、促进城乡经济社会逐步一体化的良性机制;着力推进三峡库区移民安稳致富和生态环境保护,构建资源节约、环境友好、发展持续、社会和谐的科学发展新机制,全面加强经济、政治、文化、社会建设,加快把重庆建设成为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和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努力为全国统筹城乡发展探索新路子。 (二)基本措施。 统筹城乡综合配套改革试验是长期而艰巨的历史任务,近期重点围绕三条主线推进改革试验,探索建立统筹城乡发展的12项新机制。同时,着力改善市场经济环境,探索内陆开放型经济发展模式,深入推进西部大开发,进一步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力争在改革和发展上有新的突破。 ――推进城乡经济社会协调发展。以主城为核心、一小时车程为半径的经济圈(简称“一圈”)和以万州为中心、重庆三峡库区为主体的渝东北地区,以黔江为中心、少数民族聚居的渝东南贫困山区(简称“两翼”)是重庆二元结构在区域上的表现形态。要加快把“一圈”建成西部地区重要增长极的核心区域、长江上游经济中心的主要载体、城乡统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重庆市巴蜀小学校十二五发展规划 (2011-2015 ) 为贯彻落实《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依据《重庆市教育事业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应重庆经济社会的发展趋势,教育站在了新的历史起点上,重庆教育跨入了城乡教育一体化创公平满意教育的新阶段;各学校也步入了课程改革的深水区,要求全面提高教育质量的新阶段。如何紧紧抓住这难得的历史性机遇,不断开创教育新局,实现巴蜀教育事业的新跨越。特制定本行动规划。 一.规划背景。 1933年,巴蜀小学《建校宣言》中提出“创造一所新的学校环境,实验一些新的小学教育”的办学思想,宣示了巴蜀小学探索教育本质和规律的历史使命,为学校发展奠定了“创造”“实验”的基础;经过十六年“创造教育”研究,“创新”的思维方式融进了巴蜀人的工作和生活,并以此奠定和确立了巴蜀小学在全国基础教育界的地位;八年“激活教育”哲思与实践,鲜明提出了文化建校的思想,激发了巴蜀人的教育热情和教育智慧,塑造了巴蜀小学作为“教育部基础教育定点联系学校”和“重庆市首批示范小学”的品牌形象,近三年“城市小学生活教育创新实践研究”,在建校宣言的旗帜下深入探索了巴蜀律动教育体系,经过近80年的教育积淀,巴蜀人励精图治办学,使巴蜀小学发展成为全国知名小学。学校现有教职员工600余人,学生5000多人,已拥有“三校两项目”办学规模。审视今日之巴蜀小学,顺应素质教育导向,顺应人的发展规律,强化巴蜀人系统理性的教育思考和自我觉醒,通过优质师资团队带动学生全面素质提升,促进学校科学发展,在未来的时日中,这绝没有止境。

“十一五”时期,学校鲜明提出“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办学理念,彰显了巴蜀教育的“律动”基因。五年间,巴蜀小学完成了一品多牌的学校布局和稳定而开放的国际教育交流平台建设,全面探索了新格局下的学校管理、队伍建设、课程建设、物业保障等,同时还搭建了走出巴蜀走向世界的多元化教育通道,为学生和学校的长远发展提供了系统性、制度性保障。五年间,学校各项事业得到了全面发展,无论是办学思想、校舍面积、师资队伍、还是每年进行服务对象满意率调查都取得可喜的成绩,学校整体步入科学发展的快车道。 我校虽然保持着良好的发展势头,但仍面临许多发展中的问题,如思想型名校的特色打造问题;大学校行政管理的负担问题;师资队伍的年龄结构失衡问题;教育理念与教学行为脱节等问题。 二.发展任务与目标。 “十二五”时期,巴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指导思想是:深入贯彻科学发展观,全面实施重庆市中长期城乡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以“与学生脉搏一起律动”为学校教育改革和发展为文化主题,坚持思想立校创新实践,深化课程改革,不断更新教育观念,改革教育教学方式,持续优化学生学习方式,营造宽松的教育改革的政策环境,全面提高教育质量、增强学校可持续发展能力。 “十二五”时期,巴蜀教育改革和发展的基本目标是:到2015年,真正实现公办教育和民办教育一体化,学校教育现代化和国际化,建设起一支学习型、研究型的教师团队,基本建成重庆小学教育领域的研究高地并影响辐射周边,基本实现思想型名校的宏伟愿景。

城乡统筹发展论文

摘要:城乡一体化是指城乡之间通过资源和生产要素的自由流动、相互协作、优势互补、以城带乡、以乡促城等,实现城乡经济、社会、文化持续协调发展的过程。本文从几个方面从城乡统筹发展的原因,形势,方法等解读了统筹城乡发展。 关键词:经济环境,二元结构,整体统一 正文 1 为什么要统筹城乡发展 从一般的道理上讲,乃是因为农村和城市是相互联系、相互依赖、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农村发展、高不开城市的辐射和带动,城市发展也离不开农村的促进和支持。因此,必须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充分发挥城市对农村的带动作用和农村对城市的促进作用,才能实现城乡经济社会一体化发展。 城乡统筹不能简单理解为工厂下乡,让城市不容的工厂搬到乡下去;也不能简单的理解为农民工进城,让农民变居民。还是要从解放生产力的高度,去重新认识生产力要素的配置。要从可持续发展的高度去认识城乡劳动力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土地资源的重新配置,去认识新技术在城乡的推广,去认识社会资金在城乡的重新配置。还是要从改革生产关系的高度去重新看待农民工进城和城市人下乡。 2 现在的经济环境 统筹城乡规划朝着哪个方向发展,要想了解经济现象,首先要了解经济环境 2.1从国际形势看 21世纪的经济环境和过去的最大不同在于以下五点:世界人口的老龄化问题,中国也很严重;发达国家人口出生率下降问题;居民支配收入比例上的变化;来自全球化的经济竞争;经济体制和政治体制的分离(政权有国界,国家已经开始重视)。这些变化对战略产生了巨大的影响:21世纪虚拟经济必将成为世界经济的趋势;21世纪企业最宝贵的资产是:知识型工作者。 2.2从国内形势看 我国是发展中国家,还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我们不妨先分析一下中国市场的特殊性:人口基数大,新增人口多,即人口密度大;人口基数大导致了自然资源人均占有量少,导致资源稀缺;中国疆土辽阔导致地域差异,造成了人文差异大;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导致公民法律意识淡薄;不完善相对固化的经济体制;财富流通的地域化不均衡;逐年上升的失业率是个严重的问题;虽然已经有很多的城市进行城乡改革,但是城镇密集化程度高,城市发展过程相对缓慢;不完善的法律体系,公民法律意识淡薄。 2.3再从国内产业现状看 中国的多数企业,在制定企业发展战略时,常见的误区有:重视眼前利益,忽视长期发展规划;照搬西方经济模式,忽视国情差异;只顾自身利益,不顾行业发展前景。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事业发展规划

重庆市“十二五”专利发展专项规划 (征求意见稿) “十二五”期间是重庆市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314”总体部署的关键时期,同时也是重庆市大力发展专利事业,加快推进产业结构调整,促进经济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时期。随着国内外环境 重要进展。 1、专利管理体系不断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政府调整充实了市知识产权工作领导小组,建立了“横向协调、合力推进”的知识产权工作推进机制,各部门间的协调联动能力明显加强。市知识产权局成立党组,并增加内设机构

和工作人员。区县知识产权机构建设得到加强,经市编委审核,全市已有27个区县挂牌成立知识产权局,明确了知识产权管理的工作职责。 2、专利政策法规不断完善 2006年6月5日,中共重庆市委、重庆市人民政府出台了《关 , 11 30 效机制。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等部门结合全市经济社会发展的需求,先后出台了专利资助、质押、许可、纠纷调解以及知识产权试点示范等多项规范性文件,进一步完善了加强专利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政策措施。34个区县结合本地实际,也相继出台了若干激

励专利创造和运用的政策。全市专利事业发展的政策和法制环境不断完善。 3、企业专利工作水平不断提升 从2006年1月1日至2009年12月31日,全市企业申请专利累计17282件,年均增长21.5%;获得专利授权累计11289件,年均增 43 4、专利执法机制逐步健全 “十一五”期间,市知识产权局与西部十二省市区签署了《专利行政执法协作协议》,建立了跨地区专利行政执法新模式;联合相关部门,多次开展生产制造、重点市场、大型展会、广告传媒等领域的专利行政执法检查行动,加强对大案要案的查处和督办,形成了有

【完整版】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一、总则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乡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二、城市性质、发展目标 (一)城市性质 重庆是我国重要的中心城市,国家历史文化名城,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国家重要的现代制造业基地,西南地区综合交通枢纽。 (二)发展目标 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和老工业基地振兴战略等机遇,把重庆加快建成西部地区的重要增长极、长江上游地区的经济中心、城乡统筹发展的直辖市,在西部地区率先实现建设全面小康社会的目标。 三、市域城镇体系规划 (一)城镇化发展方针 坚持分类指导原则,着力建设都市区,加快培育大城市和区域性中心城市,重点发展中小城市和有条件的建制镇,推进城镇协调、可持续发展。 (二)人口与城镇化水平 规划至2010年,全市总人口3000万人,城镇人口1615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53.8%;至2020年,总人口3100万人,城镇人口2160万人,城镇化水平达到70%左右。 (三)区域协调发展 1、市内三大区域协调发展 构建“一圈两翼”的区域空间结构,即以都市区为中心的一小时经济圈,以万州为中心的三峡库区核心地带为渝东北翼,以黔江为中心的乌江流域和武陵山区为渝东南翼。分别发挥三大区域各自的优势,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 五”规划的通知 【法规类别】地方病防治 【发文字号】渝办发[2012]83号 【发布部门】重庆市政府 【发布日期】2012.03.19 【实施日期】2012.03.19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的通知 (渝办发〔2012〕83号) 各区县(自治县)人民政府,市政府有关部门,有关单位: 《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已经市政府同意,现印发给你们,请认真组织实施。 二〇一二年三月十九日 重庆市地方病防治“十二五”规划

一、防治现状 地方病是严重危害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地方性、区域性疾病。重庆市地方病主要有燃煤型地方性氟中毒、碘缺乏病、克山病。近年来,特别是在“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地方病防治工作,切实加大了综合防治力度,实施了地方病预防与控制重大科技专项,基本健全了地方病防治监测体系,地方病严重流行趋势总体得到控制,地方病防治工作取得显著成绩。全市燃煤型氟中毒病区儿童氟斑牙检出率有所下降,病区范围缩小,成人氟骨症减小至局部病区发病,2010年全市病区改炉改灶率达90.53%。碘缺乏病防治坚持以食盐加碘为主的综合防治措施,2010年全市儿童甲状腺肿大率降至7%,碘盐覆盖率和合格碘盐食用率均在90%以上,并分别于2007年和2010年实现了基本消除和消除碘缺乏病的目标。克山病得到有效控制。 但是,我市地方病防治工作距实现消除地方病危害的目标仍有较大差距。燃煤型氟中毒主要分布的13个区县(自治县),8— 12岁儿童氟斑牙检出率高达70%以上,并有部分或完全丧失劳动力的氟骨症患者;巫山县、奉节县、巫溪县等病区还有近4万户尚未实施改炉改灶。在消除碘缺乏病方面,由于我市防治工作起步较晚,2000年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评估时,全市仅25个区县(自治县)达到基本消除碘缺乏病的标准,成为全国7个未实现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的省(区、市)之一。虽然2010年实现了全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但在榨菜生产区仍存在非碘盐流入居民户的现象,巩固全市消除碘缺乏病阶段目标任重道远。目前我市尚有9个区县(自治县)为克山病病区。 二、指导思想、基本原则和防治目标 (一)指导思想。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落实各项地方病防治措施,健全防控机制,巩固防治成效,发展防治成果,基本消除重点地方病的危害,保障人民群众身体健康,促进病区经济和社会协调发展。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城乡统筹发展问题研究 郑梦熊 统筹城乡发展是党的十六大首次提出来的,十七大再次强调,十七届三中全会又明确提出到2020年基本形成城乡经济社会发展一体化新格局。2010年的中央1号文件进一步把统筹城乡发展作为主题,以此为标志,统筹城乡发展进入了实质性的操作阶段。2010年以来,我们围绕这一问题,进行了较为深入调研与思考,形成了一些初步认识或看法。 一、统筹城乡发展是对城乡分割发展方式的根本否定,认为过去的发展是一种不统筹城乡的发展。 新中国经过三十年社会主义建设、三十年改革开放,经济总量增加,综合国力增强,工业化、城镇化提速,目前已经进入了以工补农、以城带乡的新阶段。进入这一阶段,经济结构变化引起的社会结构、政治结构变革开始向深层次拓展,原有的经济优势将会消失或弱化,传统体制增长的空间已接近极限,特别是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造成的城市与乡村不同待遇、不同标准、不同发展路径的发展方式已经难以为继。2006年到2009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从3587元增加到5153元,增加1566元,年均实际增幅达到8.3%,比“十五”时期加快了3个百分点,是我国历史上农民增收最快的时期之一;同期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从11760元增长到17175元,增加5415元,是农民收入增加额的3.46倍,年均实际增长10.2%,高出农民收入增速度1.9个百分点,由此导致城乡居民的收入差距由8137元拉大为12022元,比值从3.22∶1扩大到3.33∶1。农村发展慢、城乡差距扩大可以理解,但是这几年农村在中央一系列强农惠农政策作用下发展明显加快、农民收入增长明显提速,这时城乡居民收入差距不仅没有缩小反而继续扩大的事实充分证明,我国“三农”问题的根源不在“三农”本身,也不是仅靠有限的政策调整能够解决的,而是根本体制问题。城乡分割的“二元体制”已经成为

4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 渝办发[2010]204号

重庆市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 农村居民转户实施办法(试行)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为进一步深化户籍制度改革,加快城镇化进程,根据《重庆市人民政府关于统筹城乡户籍制度改革的意见》(渝府发〔2010〕78号)精神,制定本实施办法。 第二条按照宽严有度、分级承接原则,适度放宽主城区、进一步放开区县城、全面放开乡镇落户条件。 第三条本市籍农村居民转为城镇居民适用本办法,其他户口迁移、登记仍按原有规定执行。 第二章转户条件 第四条主城九区。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五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10万元或一年纳税5万元以上的,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五条远郊31个区县城。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本人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购买商品住房。 (二)务工经商三年以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三)投资兴办实业,三年累计纳税5万元或一年纳税2万元以

上,具有合法稳定住所。 第六条其他乡镇。农村居民本着自愿原则,可就近就地登记为城镇居民。 第七条其他规定。凡具备下列条件之一,可登记为城镇居民。 (一)农村籍未成年子女投靠父母、夫妻投靠、年老父母投靠子女。 (二)农村籍成年子女自愿投靠城镇身边无子女的年老父母。 (三)本市高等学校、中职技校学生可迁入学校集体户或就地转为城镇居民。 (四)优秀农民工及其共同居住生活的配偶、子女、父母。 (五)农村籍五保对象。 (六)农村籍义务兵和服役期未满10周年的士官退役。 第三章证明材料 第八条必备材料。 (一)入户申请书。 (二)本人及随迁人员的户口簿、居民身份证。 第九条其他证明材料。 (一)务工经商证明; (二)住房证明; (三)结婚证及亲属关系证明; (四)被投靠人员户口簿; (五)纳税额度证明;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

《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总体规划 (一)编制背景 1998年经国务院批准实施的《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1996-2020年)》对指导重庆城市建设,完善城市功能,促进经济和社会全面发展起到了重要的作用,规划确定的2010年的部分发展目标已提前实现。经过直辖以来的建设,重庆已整体步入快速发展的新阶段。为紧紧抓住本世纪前二十年的重要战略机遇期,适应新世纪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引导城市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根据2004年3月建设部《关于同意修编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的函》,特编制《重庆市城市总体规划(2007-2020年)》。 (二)指导思想 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市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深化改革、扩大开放,促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加快富民兴渝、建设长江上游地区经济中心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步伐,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城市,坚持经济建设、城乡建设和环境建设同步规划,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三)规划期限 近期:2007-2010年;远期:2011-2020年;远景展望到2050年。

(四)规划范围 市域城镇体系规划范围为重庆市行政辖区,面积8.24万平方千米。 都市区规划范围包括渝中区、大渡口区、江北区、南岸区、沙坪坝区、九龙坡区、北碚区、渝北区、巴南区九个行政区,面积5473平方千米。 (五)规划区 都市区的规划区范围与都市区范围一致。 都市区以外的各城市、镇、乡、村庄的规划区范围由有关人民政府在组织编制的总体规划、乡规划和村庄规划中,根据城乡经济发展水平和统筹城乡发展的需要划定。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的通知 【法规类别】知识产权综合规定 【发布部门】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发布日期】2012.02.22 【实施日期】2012.02.22 【时效性】现行有效 【效力级别】XP10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的 通知 各区县(自治县)知识产权局(科委),有关单位: 为切实推进《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顺利实施,保障2012年度知识产权工作各项目标任务顺利完成,经研究,特制定《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现印发给你们,请遵照执行。 特此通知 重庆市知识产权局 二○一二年二月二十二日

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2012年推进工作方案 为务实推进《重庆市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印发重庆市知识产权“十二五”发展规划的通知》(渝办发〔2011〕297号),特制定2012年重庆市知识产权发展推进工作方案。 一、成立组织机构 (一)推进工作领导小组 组长:袁杰 副组长:向虎、陈纪纲 成员:曾学东、蒋其全、陈永春、姚树、周建超、田正伟、许庆生、颜冲、高小景、洪昶、夏文龙、陈杨、王虎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办公室主任由陈纪纲同志兼任。 (二)推进工作执行机构 领导小组下设秘书组、督办组、宣传组、保障组和11个专项组 秘书组,设在规划发展处。负责组织制定推进工作年度计划;定期组织召开领导小组会议;收集并反馈推进工作中的问题,适时对推进工作计划进行必要调整和部署。 督办组,设在机关党委。负责在每年年中、年末时,对《规划》推进工作进行监督检查指导,并对监督检查情况进行通报;对部署到地方开展的推进工作,每年开展调研、指导,年底进行考核、验收。 宣传组,设在保护协调处。负责对推进工作的宣传,建立大宣传格局,创新宣传工作方式,彰显知识产权规划实施效果。同时,提高各级领导对知识产权工作的重视度,提高各部门对知识产权制度的认知度,提高社会各界对知识产权的关注度。 保障组,设在办公室。负责推进工作经费、人员、车辆等后勤保障,确保推进工作顺利实施。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成功范例 ——来自东岭集团(村)的调查报告 从不足万元家底的黑白铁皮加工铺,到拥有80多亿元资产、1、6万名员工的陕西最大民企、?中国500强企业?;从人均不到3分地、靠种菜卖菜过日子的穷村,到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依托的?西部第一村?、?中国第四村?……脍炙人口的东岭传奇早已蜚声国内外,进入?十二五?、新一轮西部大开发全面启动之时,人们又一次将目光投向东岭集团(村)。 前不久,中央党校?中国小康村科学发展与战略转型?课题组,在对东岭集团实地调研之后,认为?东岭是西部地区学习实践科学发展观,城乡统筹一体化发展的样板和典型,其思路值得研读,其经验值得总结和借鉴?。 改革开放以来,在市委、市政府和金台区委、政府领导、支持下,在西秦硬汉、全国劳模李黑记带领下,东岭集团(村)在缺乏先例的情况下,敢为人先,投石问路,积极探索统筹城乡发展、推进农村城市化的路子,以新型工业、物流贸易为支撑,打造、延伸产业链。一方面,通过安置就业,解决失地农民生计难题,又为国企下岗职工、大中专毕业生和社会无业人员建造职业平台。集团员工队伍由几十、几百、几千发展壮大到1.6万人;另一方面,以工促农,共同发展,

以东岭集团产业集群带动区域经济发展,缩小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距离,工业反哺农业,改变祖祖辈辈的习俗,培养新时代的农民。 (一) 东岭村95%以上的劳力都在企业上班,东岭集团下属五大总公司、40多个生产、经营单位,以有色金属冶炼、物流贸易为主导产业。从2000年以来,企业10年间总收入由10亿元增长到200多亿元,利税由3000多万元增长到10亿元以上,解决就业由千人增长到上万人。2010年东岭集团实现总收入232亿元,比上年增加24亿元,同比增长了11.4%,创全市企业和全省民营企业之最,上缴税金6.4亿,比上年增加1.2亿,同比增长了20%,蝉联全省民营企业纳税第一名;全年项目投资15.7亿元,冶炼公司余热发电、略钢公司60万吨转炉连铸以及20多万平米地产开发等项目相继完成;全年完成外贸收入7亿美元,比上年增加2亿美元,同比增长40%,贸易总额名列宝鸡第一、全省前列。 物流贸易、有色冶炼、矿业开发、金融投资、地产开发五大支柱产业,如同五路?高铁?,相得益彰,联合发力,将东岭集团带入行业前列: 一路?高铁?钢铁物流产业:占据东岭集团产业的半壁江山,在全国拥有 23家分公司,与国内 20多家大型钢铁企业密切合作,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近 120亿元。 二路?高铁?有色冶炼产业:以有色冶炼、焦化、钢铁为主的大工业节约生产、清洁生产、安全生产,既是企业向绿色低碳、循环经

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经验做法 及其对广州的启示 1997年,重庆成为直辖市以来,市委、市政府按照城乡基础设施、经济发展、劳动就业、基本公共服务和户籍管理一体化的要求对统筹城乡发展的体制机制进行了探索创新,有效促进了城乡一体化发展。目前,重庆市的城镇化率由2002年的39.9%提高到48.3%。 一、重庆市统筹城乡一体化发展的基本做法——推进“五个一体化” (一)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 直辖十年来,重庆市按照“打基础、建平台、增后劲”的要求,大力推进城乡基础设施一体化、网络化,促进了基础设施建设重心由城市向农村逐步转移。十年来, 重点加大农村地区“五通”工程建设,解决了289.33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困难和122.65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截至2007年全市农村公路总里程已经突破10万公里,行政村公路通达率93%。基本完成农村电网改造,实现了农村户户通电和城乡同网同价。行政村通电话率达到100%。 (二)推进城乡经济发展一体化。 按照工业反哺农业、城市带动农村的要求,大力发展农村一、二、三产业,调整农业结构,拓宽农民增收渠道,促进了农村经济总量快速增长。2007年,全市农村经济总量达到1428.6亿元,农业增加值达到469亿元,分别是直辖前的2.9倍和1.6倍。全市农民人均纯收入达到3509元,比直辖前净

增加2030元,比上年增长22%。2007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速度首次超过城市居民可支配收入的增长速度。以土地流转为突破,积极推进农业规模经营。出台了促进土地流转和规模经营的政策性文件,通过放活流转形式、放宽承接土地经营对象、盘活农村多种土地资源、保障各方权益等措施,促进规模经营快速发展,目前全市农村土地规模经营集中度达到了15.1%。坚持围绕龙头企业建基地,立足发挥优势,突出特色,做大产业,全市初步建成一批在全国具有一定影响的产业基地,全市已经建成优质农产品商品基地的总规模达到了1315万亩。着力打造百个区域性中心城镇和经济强镇,乡镇企业和农村商贸流通业得到快速发展。 (三)推进城乡劳动就业一体化。 加强城乡劳动力就业技能培训,大力实施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培训“阳光工程”、移民培训、扶贫培训等多渠道、多层次培训,培育了“富侨保健”、“石龙技工”、“三峡服装”等一批在全国有较高知名度的特色劳务品牌。积极开展与市外政府间劳务合作,促进农村劳动力向对口支援省市、沿海经济发达地区转移就业,全市现已累计转移就业农村富余劳动力748万人,超过了农村劳动力资源总量的一半以上。在全国率先开展了进城务工农民管理服务试点,在13个区推行与城镇居民同等享受社区公共服务资源的流动人口居住证“一证式”管理,在主城区试行“农民工公寓”的建设与管理,对农民工首次在城镇购房实行税费减免,落实了进城农民工子女接受义务教育与城市居民子女同等就近入学的待遇,城乡就业制度基本实现了接轨。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云南财经大学 硕士学位论文 城乡统筹背景下的城镇化问题研究--以重庆市为例 姓名:赵玲 申请学位级别:硕士 专业:西方经济学 指导教师:周文 2011-05

摘要 城镇化是社会经济发展的必然趋势,也是衡量一个国家和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而我国城镇化发展滞后的现状已严重影响了经济的发展,成为经济社会全面进步的“瓶颈”。由此,城乡统筹发展战略也顺时而生。 重庆市作为我国西部地区唯一的直辖市,在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中担负着重要的作用,面临着较大的发展机遇。在2007年初被选定为城乡统筹实验区之后,重庆市抓住这一契机,努力协调本市城乡矛盾,以期进一步加快本市城镇化进程。因此,在城乡统筹的背景下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显得尤为重要,这对于带动重庆产业结构转换和生产力布局调整,促进重庆市大城市带大农村战略的实施,推进西部大开发顺利进行,有效解决重庆库区移民安置问题以及提高人们生活水平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具有极其重要的意义。 本文站在城乡统筹的新视角,来研究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问题,在理清城镇化和城乡统筹相关理论和联系之后,分析了重庆市城镇化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并针对这些问题提出政策建议。 本文共分为6部分,其基本框架如下: 第1部分:绪论。主要介绍本论文写作的背景、意义,研究目的、内容,主要研究方法、技术路线,以及国内外研究现状等。 第2部分:论文研究的相关理论。介绍了城乡统筹和城镇化理论的提出、内涵,以及二者的关系等问题,为论文的后续完成奠定了理论基础。 第3部分:国内外城镇化模式借鉴。国外选取了英美的日韩和拉美国家,国内主要介绍了珠三角模式、苏南模式、浙江模式等三种模式。在对以上城市城镇化发展的模式进行比较分析后,总结其经验教训,为重庆市的城镇化道路提供参考。 第4部分:重庆市在城镇化发展遇到的问题及原因分析。论文指出重庆市在过去的城镇化进程中存在城乡规划分离、城乡发展分离和城镇化滞后于经济发展等各种问题,并进一步指出出现这些问题的根源在于城乡分割的二元经济体制。 第5部分:重庆市在城乡统筹背景下推进城镇化发展的建议。本部分为论文的重点与落脚点,提出各项制度改革措施,以保障城镇化的有效推进。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