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经方医案--猪苓汤

经方医案--猪苓汤

经方医案--猪苓汤
经方医案--猪苓汤

医案--猪苓汤

【方药】猪苓(去皮) 茯苓泽泻阿胶(碎) 滑石(碎)各一两(各9克)

【煎服】上五味·以水四升,先煮四味取二升,去滓;内阿胶烊消,温服七合,日三服(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阿胶分二次烊化)。

【原文】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223)

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2 24) 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者,猪苓汤主之。(319)

【解说】本方用于少阴阴虚,水热互结证。少阴为心、肾两脏,肾主水'若肾阴虚,一方面使肾气不充,失于主水之功,可致水液内停;另一方面,肾阴虚不能上济心火,心火亢盛,又可产生内热。邪热与水相互搏结,形成水热互结的病理结果。水热互结,泛滥中焦?下渗于肠,则下利;上攻于肺则咳;中犯于胃则呕;膀胱气化不行,则小便不利。阴虚火旺,心肾不交,则不寐。猪苓汤用猪苓、茯苓、泽泻利水,阿胶滋阴,滑石清热。凡阴虚水热互结之证,用之皆效。

【运用】

一、热淋(慢性肾盂肾炎)

岳美中医案:高某某,女性。患慢性肾盂肾炎,因体质较弱'抗病机能减退,长期反复发作,经久治不愈。发作时有高热、头痛、腰酸、腰痛、食欲不振、尿意窘迫、排尿少,有不快与疼痛感。尿检查:混有脓球,上皮细胞,红、白细胞等。尿培养:有大肠杆菌。中医诊断:属淋病范畴。此为湿热侵及下焦。治宜清利下焦湿热,选张仲景《伤寒论》猪苓汤。

猪苓1 2克,茯苓l 2克,滑石1 2克,泽泻1 8克,阿胶9克(烊化兑服)。

水煎服6剂后,诸症即消失。(《岳美中医案集))1978:16)

按语:本案“体质较弱??,恐肾虚于先,“久治不愈??,乃邪恋于内。综观诸症,而为肾阴虚膀胱湿热也,阴虚加湿热,胶柱琴瑟·故“长期反复发作??,惟与猪苓汤滋清利湿热,两不相误,果六剂获愈。

二、尿血

梁柳文医案:梁某某,男30岁。病者于1 9 7 9年1月间,忽觉小便次数及量均明显减少,尿如洗肉水样,身无浮肿、无黄染、无涩痛。检查小便常规,发现红细胞+H+,白细胞+,蛋白+,曾做X线腹部平片并用尿沉淀作直接涂片检查,均未发现异常。曾在当地治疗,共服中药百余剂无效,后经友人介绍来诊。小便仍见短少,肉眼血尿,如洗肉水样,伴咽干,气短乏力,动则汗出。舌质淡,苔白干,脉细弱。诊为血尿,证属阴虚,气不摄血。拟滋阴补气,止血利尿为治,用猪苓汤加味。

猪苓1 2克,茯苓1 2克,滑石1 5克,泽泻1 2克,阿胶1 2克(烊化),女贞子1 5克,旱莲草20克,党参1 5克,白术1 2克。

连服4剂后,尿色转淡,诸症减轻,尿检红细胞卅,白细胞消失,蛋白±,照上方连服16剂,症状消失,尿检正常而告愈。后嘱以六味地黄丸与补中益气丸交替早晚各服一次,每次9克,共服一个月以巩固疗效,追踪一年余,未再复发。(新中医1982)

按语:一般而言,尿血的部位在肾与膀胱,其病机主要责之于热伤脉络及脾肾不固。本案尿血虽经多次检查原因不明'辨证求因,乃为阴虚有热,夹有脾肾气虚之证,故治以猪苓汤,合二至丸滋阴清热,加党参、白术以益气摄血。

三、水肿(慢性肾炎)

广州中医学院老中医医案:崔某某,男,14岁,1973年7月15日初诊。自诉患慢性肾炎,

眼睑及面部微肿,胫跗俱肿,腰酸体疲,下午两颧潮红,小便短少,舌微红,脉细数。尿常规:蛋白++'红血球+,白血球+。方用猪苓汤。

猪苓1 2克,茯苓1 2克,泽泻1 2克,滑石24克,阿胶1 2克(烊化)。清水煎服。

服上方9剂,症状好转,尿常规未见异常。停药7天后,病又复发,尿蛋白+。再服猪苓汤6剂,痊愈。.随访两年,未有复发。(《老中医经验选))1 98 1:4 6)

按语:水肿兼见腰酸体疲,两颧潮红,舌红,脉细数者,乃阴虚水肿无疑。为肾阴不足,肾气不充,水气因而不行,故以猪苓汤滋阴而利水,扶正祛邪也。

四、腰痛

陈玉林医案:陈某,女,2 6岁。产后4日,突感左腰疼痛'向小腹尿道部放散,经用封闭治疗痛止,此后患侧经常酸痛不适'历50余日未愈。昨晚疼痛大作,痛沿输尿管向膀胱、尿道、肛门等处放散,二便频数,量均极少,时欲呕恶,彻夜不眠。今日脉象沉滑'舌苔黄薄,予服猪苓汤2剂。

服第1剂后,先疼痛增剧,约1小时后,腰即不痛。次日傍晚突然尿意窘迫,似有物堵塞尿道感,解去后即舒适不痛,后经调理而愈。(浙江中医杂志1 95 8;<2>:34) 按语:本案腰痛为结石阻塞,多因阴虚有热,煎熬尿液而成'故伴有小便不利,呕恶,失眠,舌苔薄黄等阴津不足,虚火上亢之候,用猪苓汤滋阴清热,利尿化石,以止疼痛。仅服两剂即愈。足见猪苓汤的化石、排石之功大矣。

五、血淋

聂惠民医案:于某,女28岁,1 963年1 O月初诊。患急性肾盂肾炎。1963年秋,产后合并尿潴留,行留置导尿术三天,并配合针灸治疗而愈。一月之后,突然发热恶寒(体温38~3 9℃)周身酸楚,腰酸且痛,恶心不欲食,小便稍频,脉浮数,苔白。就诊于某院名医,因产后月余,形体消瘦,医者遵“产后宜温??之理,拟疏解外邪之剂,并重用黄芪、党参等品。服药两剂,自觉周身热甚,犹如有热气从肌腠中向外蒸发,烦热难忍,衣被难着,不得安卧,尿频尿急,尿量不多,便后尿道灼痛,脉浮数且细,苔淡黄。尿常规:蛋白+,红、白细胞满视野。医者见温之不得,又现热淋之证,故改投清热利湿之剂,重用木通、车子、扁蓄等通利之品,服药三剂,诸症增剧,出现肉眼血尿,小便频数不减,以致入厕不欲起身。余诊之,见病不解,反致血淋,此乃通利过度,事得其反,导致疾病剧变,故更前法,改用:猪苓汤加金银花、大蓟、小蓟、藕节、白茅根。

服药数剂,病热始衰,继服前方取效.治疗月余而痊愈,未见复发。(《伤寒论与临证》1993:565)

按语:本案产后发病,屡经误治,热而反温,虚虚实实,使病情一波三起,终至血淋。湿热下注,损伤脉络,治不得不通;然产后一月,又两次温、通,损伤阴津,又不得不补。此虚中挟实,阴虚加于湿热之际,舍投猪苓汤而言它,必不得愈也。方中加大小蓟、藕节、白茅根等,以凉血止血也。

六、癃闭

湖南老中医医案:阚某某,23岁。新产未久,小便癃闭,小腹胀?痛拘急,心烦渴饮,但以尿闭故,不敢稍饮。病急投诊,先是西医利尿剂,无显著效果,惟用导尿方可缓解一二。越三日,又因导尿所致尿道口肿大,痛苦难当,乃邀余会诊。视其舌质红而无苔,脉来洪数无伦。据悉,初由失利而胀急,继转胀急而拘痛。病系产后血虚,阴阳失调,膀胱气化不利,水热搏结使然。取育阴利水法,处方:

猪苓汤加乌药、小茴。

俾使阴阳互根,小便自然通利无阻。顿服1剂。溲利。再服,尿溲如注,胀痛除。3剂病乃瘥。(《湖南省老中医医案选>>1 98 1:8 1)

按语:大凡产后,阴血易亏,少阴气化不及·导致尿液潴留于州都,发为癃闭。小便

点滴不下,小腹胀痛拘急,水邪内停所见;心烦口渴,舌红无苔,脉来洪数,阴虚有热之征。又水热互结,障碍气机?故用猪苓汤养阴清热利水,加乌药、小茴以通利气机,正所谓“俾使阴阳互根,则小便自然通利无阻"也。

七、尿浊(乳糜尿)

张长恩医案:赵某某,女,64岁,初诊于1 987年3月2日。三年前曾患慢性肾盂肾炎,经医院治疗而愈。五天前,曾腰部酸痛,小便混浊如米泔水,有时夹有小血块,去某某医院,诊为乳糜尿,服西药不见好转,故来求治中医。现仍腰酸腿软,尿频不疼痛,尿液混浊乳白,易沉淀,杂有小血块,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干欲饮,饮不解渴,舌质晦淡而红,苔薄黄而腻,脉沉细而数。综上脉证,断为肾阴亏虚,阴虚有热,水气内停之证。拟滋阴、清热、利水法、宗猪苓汤。

猪苓30克,茯苓30克,泽泻30克,滑石30克,阿胶30克(烊化,冲),3剂。

3月5 El再诊,诸证大见好转,复诊三次,共服上方1 8剂而愈。追访一年未见复发。(北京中医杂志1 990;<5>:4 1)

按语:尿浊是以小便混浊,白如泔浆,排尿时并无疼痛为主证,若排尿时有疼痛感时,谓之淋浊。本病多因湿热蕴结下焦,使清浊不分所致,若热盛灼络,络破血溢,则往往尿浊加血,病久则易损伤阴精。本案患者除尿浊、有血块、小便不利之湿热证外,已见腰酸腿软、头昏耳鸣、五心烦热、口渴引饮,舌红苔黄、脉沉细数之肾阴虚证,故既不能单用萆薜分清饮以清利湿热,否则伤阴;又不可直投六味地黄类而滋养肾阴,以防碍湿;亦不宜用补中益气以升清固摄。惟宜猪苓汤滋阴清利湿热,两相兼顾,才为妥贴。方证相对,焉能不效?

八、泄泻

李鳌才医案:梁某,男,4岁,1 994年6月1 3日就诊。患儿泄泻清水样大便七天,曾在镇卫生院治疗,服藿香正气丸、保和丸、枳术导滞汤、土霉素、痢特灵以及静滴氯化钠加庆大霉素等中西药,但泄泻难止,后其母带来本院门诊治疗。症见:泄泻如水状,日行十余次,纳呆,神疲倦怠,啼而无泪,舌光绛无苔,脉弦细数。查:血象正常,粪便无血液、粘液。证属湿热泄泻伤阴。治宜清热利湿,育阴止泄。方甩猪苓汤加牡蛎:

绪苓1 5克,阿胶1 5克(烊化),茯苓1 2克.,泽泻1 2克,滑石20克,牡蛎20克。

服1剂泻减,舌上津回。守方加麦冬l 2克·五味子3克,太子参1 2克。连服3剂,诸症俱除。后改参麦加四君子汤善后。(陕西中医1995)

按语:湿热作泄,见眼神困倦,啼而无泪,舌绛无苔,是伤阴之表现。阴虚肾气不充,关门失禁,水奔大肠则泄而不止。水偏渗大肠,故小便不利。故以猪苓汤育阴化气以利水,分清别浊。加牡蛎者,为摄纳阴气而为之,乃仿一甲煎之义也。

九、膏淋(乳糜尿)

医案:鞠某某,男,25岁。1 975年1 O月始见尿呈白色,伴有尿频、尿急,未予介意。继感腰痛,症状渐重,住卫生所治疗20余天(用药不详)好转出院。出院后上述症状再度出现,特来诊治。体检:舌质淡,舌苔薄白,脉象沉细。左肾叩击痛(+),余未发现特殊。化验:血微丝蚴中;嗜伊红细胞1 O%。尿检:蛋白卅,白细胞1~3/高倍,红细胞卅/高倍,乳糜尿+。诊断:乳糜尿(膏淋)。处方:

阿胶9克(烊化),茯苓12克,泽泻12克,滑石12克,猪苓I2克。水煎服,每日1剂。

服上方1 O剂,尿化验转为正常,乳糜尿转阴,停药观察,未见复发,治愈出院。(河南中医学院学报1 978~<1>"48)

按语:《诸病源候论·淋病诸候》曾有创见地提出:“诸淋者,由肾虚而膀胱热故也。"膏淋者尤为如此,湿热下注膀胱,气化不利,脂液失于约束,则小便不利而如脂如膏,日久则必耗伤肾阴,阴虚则热更盛,形成恶性循环。猪苓汤在清利湿热的同时寓以滋阴,标本

双解,能非常有效地截断这一恶性循环,投之果获神效。

十、伤暑

俞长荣医案:黄某,男,四十余岁。某夏,因长途步行,受烈日暴晒,回家时,自觉头眩,口渴,短气,发热,但又怕风不敢揭衣,少腹急迫,小便短而频数,尿色如血,脉浮大。拟猪苓汤合六一散与服。

茯苓1 5克,泽泻1 2克,猪苓9克,京阿胶9克(另炖),滑石60克,甘草4.5克,水煎。

服后,所有症状全部消失。(《伤寒论汇要分析》l964"153)

按语:本案为伤暑所致。头眩、口渴、短气、发热、恶风,皆为暑热内侵,耗气伤津之表现,本应清解暑热。但又见少腹急迫,小便短赤而频,此为暑热深入下焦,伤及肾与膀胱,《素问·痿论》指出:“有所远行劳倦,逢大热而渴,渴则阳气内伐,内伐则热舍于肾……??,就是指的这种情况。《伤寒论》第223条“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证,也可谓是对热入下焦的证候补充。故投猪苓汤清膀胱暑热和补肾阴并举。合六一散,以加强清利下焦邪热之力。需要注意的是,伤暑多有汗出不止,《素问·生气通天论》指出“因于暑??的第一症便是“汗”,这是暑性开泄的结果。果真如此,那么猪苓汤就要谨慎使用,以防伤阴太重,故《伤寒论》第2 24条谆谆告戒日:“阳明病,汗出多而渴者,不可与猪苓汤,以汗多胃中燥,猪苓汤复利其小便故也。??所幸本案无汗出之虑,故可径投猪苓汤,单刀直入,力擒暑寇之首级也。

十一、咳(咯)血

严忠医案:吴某某,女,38岁,1 985年1 O月1日诊。素有咯血病史。近两天因与邻舍口角反目致咯血频作,昼夜盈碗,色紫有块,伴见形瘦胁痛,面黑神疲,月经40天未潮。查:心肺(一),体温37~C,苔少舌质紫,治宜利水化瘀,清火宁血法。方用猪苓汤加味:赤猪苓1 O克,阿胶1 O克,泽泻5克,滑石30克,水蛭1 O克,大黄1 O克,黄芩l O 克,炒山栀1 O克,白茅根30克。

进药3帖,咯血止,服完5帖,欣告痊愈。(江西中医药1 98 9~(4)~24)

按语:咳血或日咯血,为血经咳而出,或痰中带血,或纯血鲜红,间夹泡沫。本证用猪苓汤治疗,渊源于唐容川的《血证论》。唐氏在《血证论·咯血》中认为,“盖肾气下行则水出膀胱,今肾经之不化于膀胱,而反载膀胱之水上行为痰。膀胱者,胞之室,膀胱之水,随火上沸,引动胞血随之而上,是水病兼病血也。??指出了咳血的病理机转,并随后又说:“此论从古未经道及,而予从《伤寒论》悟出,干虑一得,不容自秘,医者知此,则可知治咯之法,并可知治痰之源矣。仲景猪苓汤化膀胱之水,而兼滋其血,最为合法。??本案咳血病起于暴怒,肝火鸱张,下劫肾阴,使肾气不化于膀胱,并惹动胞血上行之故。故用猪苓汤滋肾以泻膀胱之水热,在热随小便而去的同时,血自下行入胞,而咳血自愈,此上病下取之谓也。足见唐氏之论,洵非虚誉,与临床实际颇符。

十二、阳明蓄血

郑重光医案:瓜镇候公遴,深秋患伤寒,始自以为疟,饮食如常,寒热渐甚,至七日方迎余至,则阳明证矣·服药五日,渐变神昏谵语,胸腹满痛,舌干不饮水,小便清长,转为蓄血证,遂用桃仁承气汤下黑血碗许,即热退神清。次日忽小便不通,犹有点滴可出,用.五苓散不效,乃太阳药也。病者素清癯,年近六十,脉细而涩,此蓄血暴下,阴气必虚,经日:“无阴则阳无以化??。原病阳明蓄血,仍用

阳明之猪苓汤,汤中阿胶是滋阴血者也。

猪苓汤加桂枝、芍药。

甫一剂,小便如涌泉矣。(《伤寒论六经病证治撮要>>1 985"1 02)

按语:阳明蓄血,治用下法,本为正治。然下之太过,蓄血陡跌,阴气必虚,阳无阴助,无力气化,而致小便癃闭,反用五苓散温而通之,则阳气欲鼓,而阴不和之,虽鼓而

无力也,故小便不惟不得通,反碍阴津复原,续见脉细而涩,阴虚之象更明。惟宜猪苓汤滋而行之,待阴来复,则气白化,水自行也。难怪赵羽皇评述道:“仲景制猪苓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确为独到之论。

十三、梅核气

刘俊士医案:刘某,女37岁,1985年5月14日来诊。主诉咽喉阻塞感已半年,口干,舌燥,但手心不热,不盗汗,大便秘结,2~3天一次。平素有胃痛,胃镜检查有慢性胃炎。HBs Ag阳性。舌红,脉细弦。证属水热互结于咽喉,阴虚梅核气。治以清热利水,猪苓汤加味。

猪苓15克,茯苓15克,泽泻12克,滑石30克,阿胶1O克,甘草9克,苏梗3克,厚朴花6克,乌药9克,山药15克,旱莲草30克,乌梅9克,半夏3克,麦冬9克,3剂。

1985年1 2月1 9日二诊:因它病来诊,谓上次服上方3剂后,咽喉阻塞、胃病均已痊愈,半年来未见复发。(《古妙方验案精选》l 992:204)

按语:水热互结,可随气攻窜三焦,如犯肺则咳,攻胃则呕,聚膀胱则小便不利。本案乃水热互结于咽喉,是病梅核气证,有是证便用是方,既属水热互结证,当用猪苓汤而无疑。

十四、瘅疟

黄堂医案:吕,21岁。瘅疟热退不清,畜热膀胱,少腹微满,仿猪苓汤法。

猪苓阿胶泽泻白薇广皮赤苓滑石丹皮竹叶而愈。

(《黄氏纪效新书》1 98 1:1 2)

按语:瘅疟一证,首见于《内经》,《素问·疟论》云:“其但热而不寒者,阴气先绝,阳气独发,则少气烦冤,手足热而欲呕,名日瘅疟。并指出其发病的机理为在“肺素有热,气盛于身,厥逆上冲?同时,感受了风寒之邪,后邪从阳化热,损伤阴气,其主症为单热而不寒。本案为瘅疟余热不尽,下蓄膀胱,伤及气化,株连肾阴,除“少腹微满??外,还当有小便不利与口渴,证类《伤寒论》第2 2 3条猪苓汤证,故用猪苓汤加味治疗,乃“伏其所主,先其所因"也。

十五、囊胀(肝硬化腹水)

曹恩泽医案:孔某某,男,3 6岁。反复腹胀,纳差伴下肢浮肿七年,加重一月而第三次住脘,脘腹胀满,恶心厌油,大便稀溏,口干口苦不欲饮,腰酸耳鸣,午后低热,鼻衄牙宣,尿少浮肿,自服利尿剂无效。1 978年曾行“脾切除术??,肝脏活检提示“小节性肝硬化?。体检:体温37.7℃,神志清楚,面色晦暗,血缕红痣,皮肤及巩膜无黄染,心肺(一)。腹部膨隆,腹壁静脉暴露,腹围88cm,肝肋下未触及,移动性浊音(+),两下肢中度凹陷性水肿。舌红少苔,脉沉细数。肝功能:锌浊度1 6单位,A/G为2.8/4.6g。证属膨胀,肝肾阴虚,水湿内停兼血瘀。治以补养肝肾,育阴利水,少佐活血化瘀。以猪苓汤加味:猪苓1 0克,泽泻1 O克,阿胶1 O克,滑石1 O克,云苓皮20克?丹参1 5克,鳖甲1 5克,丹皮1 O克,生熟地各1 O克,赤白芍各1 O克,当归1 O克,山萸肉1 5克,水煎服,每日1剂。配合静脉滴注新鲜血浆。

治疗两月,诸症消失,水肿、腹水消退,肝功能正常,A/G为4.3/2.0克,临床痊愈出院。(安徽中医学院学报:1 987;<1>:28)

按语:臌胀乃临床大证,成因复杂,寒热杂错,虚实兼挟。本案病程延久,邪亦不去,必化热伤阴,由肝累及于肾,肾阴亏虚,“阳无阴以化",则水气难行。故本案在腹胀、浮肿、小便不利、…反复发作的同时,伴有低热、鼻衄、腰酸耳鸣、口干、舌红少苔、脉沉细数等肝肾阴虚之象,符合猪苓汤证之发病机理,故以猪苓汤合六味地黄汤化裁,以补益肝肾,育阴利水。方证相对,虽为顽证,亦指日愈矣。

十六、咳嗽

刘怀德医案:患者王某某,男,60岁。素日体弱,嗜烟,因感冒咳嗽月余,前医以红霉素、鱼腥草治疗四五日无效,审其瘁见咳嗽白痰略黄,咯而不爽,口微渴,胸闷,舌红无苔而津多,脉细而濡,吾始认为表邪入里化热,耗伤肺胃之阴,与沙参麦门冬汤加减治之。药后非但诸症不减反见气短,略痰粘腻稠白,不欲食,大便溏,细思良久,乃水热互结之咳嗽耳,《伤寒论》云:“少阴病下利六七日,咳而呕渴,心烦不得眠,猪苓汤主之。??乃与润燥清热利水,处以猪苓汤:

阿胶30克,猪苓1 2克,茯苓1 O克,泽泻6克,滑石24克。

服上方2剂后,诸症大减,舌苔红润,脉细缓。再拟调理脾肺之剂而愈。(山西中医1 987;<3>:25)

按语:本案患者咳嗽月余,见舌红无苔,有阴伤之象无疑.,然用沙参麦冬胡为不效?在于忽视了邪实_面。殊不见咳嗽伴有黄痰,胸闷不开,有痰热内存也,故单润其燥,必有实实之弊,原证非但未痊,反增下利、不食、咯痰粘腻等新证。虽此,仍为阴虚加痰湿热为患,与猪苓汤滋、行并施,正为对法,投之果如所期。其实,《伤寒论》第3 l 9条猪苓汤证中就有咳嗽一候,于此益信仲景之方书,乃临床实践之总结,用之不殆,则历验不爽。

十七、发热

李鳌才医案:张某,男,4 3岁,1994年3月8日就诊。患者1O天前下田干农活,遇雨受淋,后发热头痛,四肢困倦,即到当地卫生院诊治,按感冒处理,曾服桑菊饮、银翘散、柴平汤、杏苏饮,APC、肌注安基比林等中西药,体温时升时降,无法正常,来我院门诊治疗。刻见:发热,体温38 l_C,无汗,烦渴引饮,唇红面赤,小便黄短,舌红苔黄,脉浮滑、尺脉洪大。检验室提示:RBC4.5×1 OX12/mlWBCl O.5×1 09/L,尿液检查未见异常。证属阴虚湿热困留下焦。治宜育阴、清热、利水。方用猪苓汤加丹皮、地骨皮各1 5克。

1剂后,见汗出,热退大半。再守方加麦冬、沙参各1 5克,3剂后诸症尽除。(陕西中医1995;<12>:558)

按语:患者初起冒雨受凉,遂致发热,经治多日不退,并见小便不利、渴饮、舌红、脉浮洪诸症,知邪热已内传下焦,损伤阴分,出现了《伤寒论》第223条所述“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的猪苓汤证之因症机转,故径用猪苓汤育阴清热利水,并加丹皮、骨皮、沙参、麦冬之属,以加强其滋阴津,清虚热之功。

十八、痒疹

汤岱玉医案:文某某,男,54岁,1 9 9 3年4月23日来诊。诉阴囊瘙痒,渗液已1 O 年,屡治乏效。症见:阴囊皮肤潮红肿胀,增生肥厚,苔藓样变,间有糜烂渗液,揩之作痛,自觉痒处灼热,瘙痒无度。此乃湿热蕴阻下焦,血虚风燥之象。治宜滋阴清热,养血祛风。拟猪苓汤加味治之。

猪苓茯苓泽泻阿胶滑石地龙蝉蜕黄柏

服5剂,瘙痒肿痛减轻,守方续服20剂而愈,至今未发。(湖南中医杂志1995;<5)

按语:痒疹十年,可谓久矣。瘙痒无度,糜烂渗液,由湿热作祟。若湿热久羁,起伏无常,不但可化燥伤其阴血,而且还可引动热风,斜刺横里,伐竭阴液,终至痒无止,疹不消。盖一般治疹之剂,如消风散之属,多是清利疏达有余,滋养阴血不足,故“屡治乏效”。猪苓汤在通利膀胱,“渗湿于热下??之同时,兼滋养阴血,待阴涵风灭,“肺金清肃之气下降,膀胱之气化通调,自无湿火、湿热、暑湿诸症”,终令十稔顽疾,消于一旦。于之慨叹仲景之方书,不我欺也!

【补述】《古今名医方论》引赵羽皇语:仲景制猪苓一汤,以行阳明、少阴二经水热。然其旨全在益阴,不专利水。盖伤寒在表,最忌亡阳,而里虚又患亡阴。亡阴者,亡肾中之阴与胃家之津液也,故阴虚之人,不但大便不可轻动,即小水亦忌下通。倘阴虚过于渗利,则津液反致耗竭。方中阿胶养阴,生新祛瘀,于肾中利水,即于肾中养阴;滑石性滑,去热

而利水专佐以二苓之渗泻,既鸢;i浊热而不留其壅瘀,亦润真阴而不苦其枯燥,源清而流有不清者乎?

甘草泻心汤

甘草泻心汤及医案 (2012-07-31 11:04:11) 伤寒论: 【组成】甘草12克(炙)黄芩9克干姜9克半夏9克(洗) 大枣12枚(擘) 黄连3克 【用法】上六味,以水2升,煮取1.2升,去滓,再煎取600毫升。温服200毫升,一日三次。 【功用】益气和胃,消痞止呕。 【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狐惑病;常用于急慢性胃肠炎症、白塞氏综合症等;产后口糜,泻痢。 附注:《金匮》有人参三两。 在临床上,我们常遇到寒热错杂的症状,如口腔溃疡、大便溏泻的上火下寒症,应当如何处理?这是一个比较难的问题。清上热要用苦寒药,苦寒伤胃则大便又要受影响;温下焦要用热药,温燥药必然加重口腔溃疡的发作。这是胃中有热,肠中有寒,应当用《伤寒论》中的甘草泻心汤治疗。 方剂组成:甘草15g黄芩9g黄连6g党参12g半夏9g炮姜9g大枣4枚。 甘草泻心汤是治疗脾胃之方。因胃虚不能调理上下,故出现上火之口腔溃疡,下寒之大便溏泻,中焦之脾胃痞满。所以用甘草泻

心汤,可以上治口腔溃疡,下治大便溏泻,中治脾胃胀满。如果在临床上遇到上火、下寒、中满的病症,都可以应用甘草泻心汤来进行解决。 功效主治:伤寒痞证,胃气虚弱,腹中雷鸣,下利,水谷不化,心下痞硬而满,干呕心烦不得安。常用于治疗口腔糜烂,急慢性胃肠炎,狐惑病(白塞氏综合症),痤疮,毛嚢炎,阴部口糜,慢性泄泻,胃虚便秘等。 病理分析:从本方之药物配伍分析,患者必为先脾胃气虚,中焦水饮积聚,久郁化热,热又蒸水,遂成湿热之证。湿热之邪居无定所,如狐之多变,故古人称之为狐惑病也。其证多见于九窍之处或毛发之处。仲师治之先以姜参枣草补中益气治其本;半夏祛中焦之水邪兼化痰湿,则中焦可安;芩连配姜苦降辛升湿热之邪无所藏也。 各家论述:1.《古方选注》:甘草泻心,非泻结热,因胃虚不能调剂上下,致水寒上逆,火热不得下降,结为痞。故君以甘草、大枣和胃之阴,干姜、半夏启胃之阳,坐镇下焦客气,使不上逆;仍用芩、连,将已逆为痞之气轻轻泻却,而痞乃成泰矣。 2.《医宗金鉴》:方以甘草命名者,取和缓之意。用甘草、大枣之甘温,补中缓急,治痞之益甚;半夏之辛,破客逆之上从;芩、连泻阳陷之痞热,干姜散阴凝之痞寒。缓急破逆,泻痞寒热,备乎其治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方剂详解 独活寄生汤服用有讲究所谓“服用有讲究”,似乎应理解为用什么剂型疗效最佳。然而,本文所说剂型,既非传统的膏、丹、丸、散,亦非现代的中成药。因为传统剂型,既麻烦又不方便,且疗效不一定理想,而现代中成药由于药味固定,不适应临床辨证随症加减,从而影响疗效。那么,本文所指是笔者从临床实践中总结出的、旨在提高本方疗效的剂型(亦属传统的)和服用法。 独活寄生汤系药王孙思邈的成方。方由独活、桑寄生、秦艽、防风、细辛、川芎、当归、熟地、白芍、肉桂、茯苓、人参(或党参)、杜仲、牛膝、甘草共15味药组成。本方主治由风寒湿三种邪气所致的痹证,尤其是气血虚弱的老年人患痹证,用本方疗效明显。 分析:独活、细辛,能入足少阴肾经,温通血脉,配合秦艽、防风疏通经络,升发阳气而祛风邪。桑寄生益气血而去风湿,配合桂仲、牛膝强筋健骨固肝肾。熟地、当归、白芍、川芎,活血养血,人参、肉桂、茯苓、甘草,益气补阳。所以本方既能驱风寒湿邪,又能补正气。对肝肾阴虚有热(虚热),被风寒湿乘虚而入所造成的腰膝疼痛、腿脚冷痹无力、屈伸不便的顽固痹证,疗效颇佳。 然而,从多年的临床上看,患风寒湿痹证的病人,服用上方(汤剂),至少要10剂以上方能体现出微小的疗效。若要治愈或基本治愈,则要服几十剂甚至上百剂,而疗程则需要半年以上。因为此证系多年积聚而成的慢性病,治疗非几日之功。可是,如今有耐心服10剂以上中药的病人较少,往往服几剂药后无效,便另行寻医。要解决这个问题,必须提高方剂疗效,至少要尽快体现疗效。 为此,就独活寄生汤所治之证而言,笔者首先想到了酒。因为酒有如下功能:酒性辛窜,可载诸药之性速达病灶部位,使之产生速效。专用术语谓之“药引”,即引药入经之意(经者,病灶部位是也)。同时,酒又属温热之品,具有温寒壮阳的功能,对于寒盛和素体阳虚的痹证患者,酒能加强和提高独活寄生汤的功能和疗效。 具体方法是:凡能饮酒的痹证患者,笔者嘱其以白酒浸泡独活寄生汤诸药三日后始服。每日早中晚三次,每次服量为20~25毫升,缓缓饮服(其剂型属传统的药酒浸泡)。对于不饮酒者,则采用汤药内滴酒的方法——即每次服药时,在汤药里滴入10至15滴白酒。自采用此服用法后,其疗程缩短,疗效明显提高。下面是笔者5年里所治11例痹证患者的概况。 11例患者,男性7人,女性4人,其中60岁以上6人,45岁至60岁以下5人。他们中饮酒者8人,不饮酒者3人。服酒浸剂者,于服药三日后便体现疗效,疼痛减轻,少数病灶部位有红肿者开始消散。一月后,基本治愈6例(其中一例于停药半月后复发),根治1例,无效1例,有效率为70%以上。而3例不饮酒者,于服药8天后其疼痛程度不同地减轻,50天症状基本控制,但无治愈病例,有效率100%。

第009课~麻黄汤类方~《类方讲伤寒》

《类方讲伤寒》汉传中医免费教学群 2015-12-01 xx类方: --------xx老师主讲: 各位同学,今晚我们接着上课哈。葛根汤葛根汤加半夏葛根黄芩黄连汤。 1、xx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桂枝(二两)生姜(切,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大枣(擘,十二枚) 上七味,以水一斗,先煮麻黄、葛根,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余如桂枝法将息及禁忌,诸汤皆仿此。 相关条文:31.太阳病,项背强几几、无汗、恶风,葛根汤主之。 现来看条文:太阳病?--应该是太阳外感伤寒(证据:条文后诉无汗,并且葛根汤中的君药是对治太阳伤寒证)项背强几几:就是患者感觉到从腰的上部到脖子这个区域呢,紧张,酸痛,簌簌的,象有虫子或者风一样的窜。他严重了就要抽筋了,就是痉挛啊,那就要发展为“痉证”了。几几(疏音),也有解释为“酸唧唧”的那个样子。出现这个症状的原因呢,就是风邪损耗津液,津液不养肌肉了。 无汗恶风:提示是太阳外感伤寒表证。这条是说外感风寒,出现了无汗怕冷怕风等一系列太阳伤寒证,但是津液受损出现了轻微的阳明热,并且不能濡养肌肉故而多了项背强几几。寒邪伤人易产生肢体疼痛困重等,而风邪伤人最易损耗津液,产生津亏的烦温。所以选用了葛根汤。 君药:xx3两辛苦xx 臣药:xx2两生姜3两辛温 佐药:甘草2大枣12枚甘滋平

使药:xx4两甘苦微寒赤芍2两酸凉 太阳的伤寒证加葛根药症。又把桂枝汤的桂枝和芍药减了量。目的是用桂枝和芍药调和一下营卫。同时,减轻发汗的力量。毕竟是津液不足嘛。桂枝和芍药,还可以通上下表里,助葛根提升津液。 其他药症前几节课都已讲过了,我们今天来学习一下葛根:葛根,甘苦微寒。《神农本草经》:主治消渴,身大热,呕吐,诸痹,起阴气,解诸毒。 甘滋补津液,苦涌泻病邪,微寒清热。这个药,专入阳明病位,生津液,除热,尤其是对背部脖子的“痹痛”有专门治疗作用。痹是个什么东西呢?是麻痹——阻滞不通而痛的意思。《素问》说,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起阴气”是什么意思呢?——就是能把“水热”化为津液而上达外布。 ——这也是它能止阳明里热下利的机理。这个药,本身就是升达,用四两,取偶数,是沉降到下面,去“起阴气”。因为葛根能起阴气,故而能够治疗阳明湿热下利。 32.太阳与阳明合病者,必自下利者,葛根汤主之。这条和上条类似,同时说明了葛根汤能够治疗下利。 2、xx加半夏汤 葛根(四两)麻黄(去节,三两)甘草(炙,二两)芍药(二两)桂枝(去皮,二两)生姜(切,二两)半夏(洗,半升)大枣(擘,十二枚) 上八味,以水一斗,先煮葛根、麻黄,减二升。去白沫,内诸药,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覆取微似汗。 相关条文:33.太阳与阳明合病,不下利,但呕者,葛根加半夏汤主之。 水饮不下趋而上逆了。半夏,降逆的作用很厉害,专门止呕逆。同时用它的辛散力量,还可以发越解表,气得旁流而平冲逆。 3、xxxxxx汤 葛根(半斤)甘草(炙,二两)黄芩(三两)黄连(三两)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病验案举隅

始于怀疑终于信仰归于实用 ——柴胡桂枝汤辨治疑难杂症验案举隅 学号:20150931112 姓名:张徽题记:中医学术流派及其各家学说之间的争鸣与更替之路是一条始于怀疑、终于信仰、但必须归于实用之路。 摘要:柴胡桂枝汤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可表、可里、可温、可清、可升、可降、可补、可泻,用于辨治疑难杂症,屡获佳效。 关键词:柴胡桂枝汤;疑难杂症。 柴胡桂枝汤集“柴胡法”和“桂枝法”于一身,寒热并调,正邪兼顾。其制方立足于肝胆脾胃的脏腑功能,着眼于气血津液的盈虚通滞,用力于膜腠三焦的内外上下。由此观之,仲景之匠心独运便展露无遗。余会其意,以此方用于辨治疑难杂症,竟屡获佳效,兹以验案为证,举隅于下,以飨同道。 1.情志内伤而致厥证 赵某,男,50岁,于2008年3月22日初诊。患者近一个月来,频繁在凌晨3点至上午9点之间出现昏倒而不省人事,每次都拨打120急往市医院,但各种检查均显示正常,值班医生无从下手,遂皆令回家观察。刻诊:昏倒前都会出现以胃脘部为中心的紧缩感并伴有汗出及短气,苏醒后一如常人,欲发作时急饮盐水而会稍舒,胃脘及左胁有不适感,自觉胃中似有物从左腹而下并伴有打雷声,大便首次必于五更之时且日计不少于2次而粗细不匀,小便正常,舌胖色淡苔白腻,因察动脉见关上,故追问此病由来,方知始于兄弟不和。处方:柴胡10g,黄芩10g,黄连5g,干姜10g,半夏10g,党参10g,桂枝10g,白芍10g,枳实10g,炙甘草10g,生姜5片,大枣10枚。6剂,每日1剂,水煮2次分2服。3月28日复诊,仅于昨日凌晨四点多发作一次,持续约半小时,早饭后常有困意,口干苦,舌上布有水珠,左脉较右脉为快。守上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独活寄生汤的功效与作用 人的一生到了一定的年龄,新陈代谢减慢,免疫机能下降,无一不提醒着我们应该好好调理身体了,中药方剂就可以循序渐进的改善体质,增强免疫力等,下面就为大家介绍独活寄生汤这款方剂。 【处方】 独活三两,桑寄生(《古今录验》用续断,即寄生亦名,非正续断)、当归(酒浸.焙干)、白芍药、熟地、黄蓍(酒浸.蒸)、牛膝(去芦.酒浸)、细辛(去苗)、白茯苓(去皮)、防风(去芦)、秦艽(去土)、人参、桂心(不见火)、川芎、杜仲(制炒断丝)、甘草(炙),各二两。 【炮制】 上为散。 【功能主治】 治肾气虚弱,腰背疼痛,此病因卧冷湿地当风所得,不时速治,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脚重、挛痹,宜急服此。

【用法用量】 每服四大钱,水一盏半,煎七分,去滓,空心服。 【摘录】 《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 【处方】 独活9克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桂心防风芎藭 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克 【制法】 上十五味,哎咀。 【功能主治】 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用法用量】 以水1升,煮取300毫升,分二次服。

【备注】 方中独活、秦艽、防风、细辛祛风除湿,散寒止痛;杜仲、牛膝、寄生补肝肾,强筋骨,祛风湿;当归、熟地、白芍、川芎养血和血;人参、茯苓、甘草补气健脾;桂心温通血脉。诸药合用,共奏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之功。 【摘录】 《备急千金要方》卷八 【处方】 白芍1两,杜仲1两,归身1两,防风1两,白芷1两,人参1两,细辛1两,桂心1两,熟地1两,牛膝1两,川芎1两,寄生1两,甘草1两,独活3两。 【功能主治】 鹤膝风,痛甚,因干风者,并主痛风。 【用法用量】 加生姜,水煎服。 【摘录】 《慎斋遗书》卷七

五期课程:医案讲解二

经典经方第五期课程 医案讲解二 病案解析——心梗危证西医辞治厥阴法则力挽狂澜 (2017年7月14日) 刘某,女,73岁。初诊日期:2017年4月12日 主诉:心绞痛伴右侧肢体瘫痪七天。 病史简要:一周前患者因心绞痛入当地县医院治疗,第二天出现右侧肢体瘫痪,神志昏昧,诊断为“急性心梗加脑梗”,主张转 入上级医院治疗。同日转入市医院治疗,症状缓解不明显, 曾因为剧烈心绞痛注射“杜冷丁”止痛,五天后下病危而出 院回家。 刻诊:神志昏昧,时有躁动,呼之可应,可言苦楚。右侧肢体瘫痪,阵发性心绞痛掣背痛肋痛。口干口渴,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 滞,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有酸臭气。 大便数日不行,需服泻药。腹痛,周身疼痛,时掀衣掲被,时 又喜裹衣被。夜间烦躁难眠,躁动不安,而白天又常身冷覆被,无汗。下睑暗边红鲜,目睛少神,面容暗红晦腻,唇色青紫, 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浮露,手足扪冷,手背有黑血点,家人挤捏后渗出黑血。舌脉:脉弦迟缓,舌紫红苔黄厚干裂。

周喜梅:栝蒌薤白半夏汤 杨维宇:大柴胡汤 郑晓岑:温脾汤 宋昱霖:温脾汤 赵胜军:栀子大黄汤 李晓旭:调胃承气苦酒汤 周帅:温脾汤 李忠渝:调胃承气加人参苦酒汤欧志穗:大柴胡汤 邓茹月:温脾汤 刘聚才:桃承气 谢雨吟:前胡牡丹汤 六病辨证:类厥阴病 病机分析: 表束+表寒+伤营 太阴伤血+水饮

阳明里热+里结+里燥+水热+外燥 方证:桃核承气汤证 处方:桃核承气汤 大黄24 芒硝12(冲入)炙甘草12 桂枝12 桃仁24 水煎服6剂 二诊:目睛已有神,精神已好转,心绞痛大减,惟在服药期间,发生过心前区及心下不适感数次,家人诉肢体功能进步,已可从容 翻身,尚不能自行坐起。口干,饮多,饮温,喉中有痰粘滞, 时时呛咳,鼻饲流食。留置导尿管,尿液深黄味重。大便四五 日一行,便燥。腹痛身痛已减。阵发性烦躁有加重现象,时冷 时热,时烦躁掀被时又裹紧衣被,无汗。下睑暗红边红鲜,目 睛已有神,面容微红已不晦腻,腹满压痛,下肢肌肤甲错血络 浮露,手背有黑血点已不容易渗血。 舌脉:脉弦缓,舌淡紫红苔黄厚舌质已润。 原方续进6剂。 三诊:心绞痛已基本不发作,肢体功能明显进步,已可在家人牵引下走二十几步。已拔除鼻饲管与导尿管。烦躁大减,服二诊方中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千古名方唐代孙思邈独活寄生汤祛风湿止痹痛 唐朝是个人才辈出的年代,孙思邈就是一位伟大的医药学家,其撰著的《千金要方》更是家喻户晓,人人皆知。后世医家在临床上运用《千金方》,诸如温胆汤、犀角地黄汤等,尤其是独活寄生汤,在治疗腰腿痛中作为首选方剂,疗效卓著。 独活寄生汤来源于《备急千金要方》原文如下:夫腰背痛者,皆由肾气虚弱,卧冷湿地当风得之。不时速治,喜流入脚膝为偏枯、冷痹、缓弱疼重,或腰痛、挛脚重痹,宜急服此方。【功能主治】祛风湿,止痹痛,补肝肾,益气血。主肝肾两亏,气血不足,风寒湿邪外侵,腰膝冷痛,酸重无力,屈伸不利,或麻木偏枯,冷痹日久不愈。现用于慢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不足,气血两亏者。 【组成】独活三两(45g) 桑寄生(30g) 杜仲(30g) 牛膝(15g) 细辛(10g) 秦艽(12g) 茯苓(15g) 肉桂心(6g) 防风(10g) 川芎(10g) 人参(10g) 甘草(10g) 当归(10g) 芍药(10g) 干地黄(15g)各二两。 本方是治疗痹证的名方,也是治疗腰痛的效方。古人因没有现代风湿性关节炎、类风湿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腰椎间盘突出症、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等疾病的概念,故凡腰腿痛类证皆从宏观病机分析入手,采取有效方药治之,从

而留下了独活寄生汤这首效方。凡是腰腿痛病证,皆用此方验之,并不断地从药量上,药味上体会用方之妙,最后终于形成了用独活寄生汤治腰腿痛的专方。 中医把上述现代疾病造成的腰腿痛大多归结于痹证一类。在《内经》中即有痹证的论述:“风寒湿三气杂至,合而为痹也。其风气胜者为行痹,寒气胜者为痛痹,湿气胜者为著痹也。”在此明确指出,痹证的成因是风、寒、湿三种邪气联合侵袭人体。湿邪的特点是重着、黏滞,其致病特点是缠绵难愈。大致是由于湿邪的这种致病特点,使痹证的治疗颇为棘手,病情时好时坏,反复发作,大部分患者病程日久而不愈,特别是遇到即将天气变化时,病情加重或复发。 一般认为病程日久的疾病大多出现两个方面的变证,一是久病多虚,一是久病多瘀。久病多虚。结合痹证来看,病程日久,其虚多在气血和脏腑。由于本病的日久,同时加上久服祛风散寒除湿等温燥之品,大多出现气血的耗伤,从而导致气血两虚证,所以在治疗此类疾病时,要注意有无气血不足的情况。再者,病程日久,由痹证初期的病在“筋脉肉骨”累及“脏腑”。由于痹证属于筋骨病变,而“肾主骨”“肝主筋”,其累及的脏腑必然是肝与肾。肝与肾同居下焦而同源,所以在治疗痹证日久时,若见肝肾不足者,必配伍补益肝肾之品。久病多瘀。这种理论来源于叶天士“久病入络”的观点。络即经络,经络是气血运行的通道。久病入络而气血通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新提醒】冯世纶经方带教医案——小柴胡汤(3) 4、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耳鸣案: 来某,女,61岁,2011年3月24日诊。 诉右耳鸣、耳聋3个月,时眩晕,张口时耳中“刷”响一下,天热时头亦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脸麻,晨起口干,后背凉,怕风多年,近日感冒咽痛,身怕冷,睡眠时好时坏,纳可、小便可,起夜1—2次,大便日1次不成形,舌淡润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右寸浮。 辩六经属太阳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苓桂术甘汤方证。 柴胡12,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桂枝10,茯苓12,苍术15,大枣4枚。7剂,水煎服。结果:耳鸣、耳聋减轻,眩晕、咽痛、恶寒已不明显。 按:耳鸣、耳聋眩晕、咽痛、口干为少阳证小柴胡汤证。遇热头热、耳鸣声大时头胀、脉数为阳明里热,故加石膏、桔梗清热利咽。后背凉、怕风多年、感冒后怕冷、眩晕、张口时耳中响声、大便不成形、舌淡苔白根稍腻脉沉弱数等为表寒里饮之象,故合苓桂术甘汤解表利水。 关于耳窍病的认识:多从脏腑、经络角度解,“实则泻肝,虚

则补肾”为主要治法。然临症所见,多数耳鸣绝非泻肝、补肾可以取效。冯老认为,耳窍病多属于半表半里证,实证多为少阳。《伤寒论》少阳提纲证“口苦、咽干、目眩”264条提到“两耳无所闻”、“目赤”等皆属孔窍病变。故对耳病的治疗,冯老多从半表半里之少阳病入手,用小柴胡汤和解之,顺应了人体疗病的自然功能。 读后感悟:“耳窍病为半表半里,多从少阳论治,用小柴胡汤和解之”。耳属体侧,为少阳经所属,耳病从少阳治,冯老好思路! 5、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咳嗽案: 魏某,女,7岁,2011年3月15日诊。 诉咳嗽3日,有痰咳不出,晨起鼻塞,咽稍痛,发热,无汗,大便少,舌淡苔薄白,脉弦数。 辩六经属少阳太阴阳明合病挟痰饮证,辩方证为小柴胡加石膏桔梗合半夏厚朴汤方证。 柴胡20,黄芩10,清半夏15,党参10,炙甘草6,生石膏45,生姜15,桔梗10,厚朴10,杏仁10,茯苓12,苏子10,大枣4枚。2剂,水煎服,2日1剂。结果:痊愈。按:本案表证、阳明里热均不明显,咽稍痛、发热、脉弦数为少阳小柴胡加石膏桔梗汤访证。咳嗽、鼻塞为痰饮所作;有痰咳不出,舌淡苔薄白为太阴里寒半夏厚朴汤方证。冯老

独活寄生汤

独活寄生汤 文章目录*一、独活寄生汤概述*二、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三、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四、独活寄生汤副作用*五、独活寄生汤注意事项*六、独活寄生汤药典记载 独活寄生汤概述 1、定义独活寄生汤,中医方剂名。为祛湿剂,具有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之功效。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临床常用于治疗慢性关节炎、类风湿性关节炎、风湿性坐骨神经痛、腰肌劳损、骨质增生症、小儿麻痹等属风寒湿痹日久,正气不足者。 2、别名独活汤、万金汤。 3、组方独活、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 4、制法上为粗末,以水1斗,煮取3升。 5、性状液体,色黑,味微苦。

独活寄生汤功能主治 1、功效作用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主治: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2、临床应用活寄生汤适用于慢性关节炎、腰肌劳损、骨质 增生症、风湿性坐骨神经痛等,属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者均可应用。 独活寄生汤服用方法 1、适宜人群一般人群适用。 2、用法用量独活9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 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6g. 上为粗末,以水一斗,煮取三升,分三服,温身勿冷也。现代用法:水煎服。 加减:痹证疼痛较剧者,可酌加制川乌、制草乌、白花蛇等以助搜风通络,活血止痛;寒邪偏盛者,酌加附子、干姜以温阳散寒;湿邪偏盛者,去地黄,酌加防已、薏苡仁、苍术以祛湿消肿;正虚 不甚者,可减地黄、人参。 独活寄生汤副作用无特殊副作用。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2期SH.J.TCM Feb., 2012;Vol.46No.2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二) ———消化系统疾病治验3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 医药大学(江苏南京210046) 【关键词】消化系统疾病;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249.2/.7【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2-0030-02 Appreciation of three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with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Experi-ence with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s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digestive system disease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1慢性浅表性胃炎案 1.1病案记录陆某,女,61岁。初诊日期:2011年6月26日。 体貌:身高体瘦,面色黄白相兼,双面颊有黑褐斑,唇色暗淡。 主诉:上腹不适10年,加重伴消瘦1年。现病史:近10年来,患者常感上腹部不适,饱食更甚, 饥饿时有不适感,伴嗳气频频,治疗乏效。近1年来症状加重,且体质量从55kg 减至47.5kg ,经检查未发现异常。就诊时症见:脘胀不适,嗳气频频;头昏乏 力,记忆力下降;睡眠欠佳,多梦;大便偏稀,时完谷不化,受凉易腹泻;口干,小便偏黄;舌淡嫩、苔薄白。患者已停经10年,年轻时有贫血史。查体:皮肤干,手部皮肤发黑、干枯,双下肢无水肿。胃镜示:慢性浅表性胃炎。予桂枝汤、四逆散合半夏厚朴汤加肉桂、大枣。处方:柴胡12g ,白芍药12g ,枳壳12g ,炙甘草3g ,姜半夏12g ,茯苓12g ,厚朴12g ,紫苏梗12g ,肉桂9g ,干姜6g ,大枣20g 。每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 二诊(8月7日):上腹不适感明显好转,嗳气减轻;大便本已转干,无未消化食物,但近日食红豆、生黄瓜后上腹不适加重,且大便质溏,日行2次;仍感头昏乏力,夜寐尚安。处方:吴茱萸5g ,党参10g ,麦冬20g ,姜半夏10g ,生甘草5g ,肉桂10g ,白芍药10g ,当归10g ,川芎10g ,牡丹皮10g ,阿胶10g ,干姜10g ,大枣30g ,柴胡10g 。水煎,每2日服1剂。 三诊(9月4日):体质量增加2kg ,面色转华,面颊黑褐斑略退,唇暗减轻;上腹不适基本消失,大便成形, 胃纳佳;头昏乏力改善,睡眠好转,怕冷;舌淡红。予上 方去柴胡,7剂。水煎,每2日服1剂。 1.2辨治分析 1.2.1方证解析从经方医学体质学角度来看,本案患者体瘦、肤色黄白,且唇暗淡、舌淡嫩、遇凉易泻,可判定其基础体质为桂枝体质。初诊用桂枝汤与四逆 散、 半夏厚朴汤合方,取得近期疗效;在消化系统功能改善后,改用温经汤。前者为对症治疗,后者为体质调治,体现了黄师对病治疗与体质治疗、局部治疗与整体治疗的有序思路。 1.2.2类证鉴别黄师认为,桂枝体质的浅表性胃炎临床常见方证有桂枝解郁汤(即该案初诊方)证、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黄连汤证。前两方证常有柴胡的气郁兼夹证,且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常伴有失眠、胸闷等神经精神症状,而黄连汤证则是桂枝证与黄连证的并见证,必然见烦而痞、烦而悸、烦而利等诸热象,临床不难区别。 1.2.3经验拓展温经汤的治疗作用较多,尤以调节神经—内分泌系统为著。该患者的消化系统及全身不适症状,可以认为是更年期后期的机体功能衰退的表现。黄师指出,夏至后,尤其是秋、冬季,温经汤的使用机会增多。温经膏是更年期前后及初潮女孩月经不调者的调理佳品。但需要注意的是,体形肥美且壮实、营养状态好、面色红润者及浮肿者勿用。 温经汤的临床应用有三,即与其经典方证相吻合者的应用、对病的治疗,及对相应人(体质)的应用。对病的治疗,指温经汤可作为调整雌激素、孕激素低下状态的妇产科疾病的专方使用,即作为“下丘脑—垂体—卵巢—子宫轴”的功能振奋剂来使用。对人(体质)的应用,指该方对温经汤体质者有整体改善作用。该体 · 03·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 [独活寄生汤]独活寄生汤简介篇一 : 独活寄生汤简介 方剂名称: 独活寄生汤 药物组成: 独活三钱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甘草当归芍药干地黄各二钱 用法: 上. 功效: 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补气血. 主治: 痹证日久,肝肾两虚,气血不足证.腰膝疼痛,痿软,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心悸气短,舌淡苔白,脉细弱. 病症分析: 风寒湿邪客于肢体关节,气血运行不畅,故见腰膝疼痛,久则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肝肾不足,则见腰膝痿软;气血耗伤,故心悸气短。 方解:方中用独活、桑寄生祛风除湿,养血和营,活络通痹为主药;牛膝、杜仲、熟地黄补益肝肾,强壮筋骨为辅药;川芎、当归、芍药补血活血;人参、茯苓、甘草益气扶脾,均为佐药,使气血旺盛,有助于祛除风湿;又佐以细辛以搜风治风痹,肉桂祛寒止痛,使以秦艽、防风祛周身风寒湿邪。各药合用,是为标本兼顾,扶正祛邪之剂。对风寒湿三气着于筋骨的痹证,为常用有效的方剂。 方歌:独活寄生艽防辛,芎归地芍桂苓均; 杜仲牛膝人参草,风湿顽痹屈能伸。 篇二 : 独活寄生汤 别名处方来源唐?《备急千金要方》。《卫生部药品标准》(1990年)。剂型丸剂;汤剂药物组成独活、秦艽、防风、细辛、肉桂、桑寄生、杜仲、牛膝、当归、熟地黄、白芍、川芎、党参、茯苓、甘草。加减功效祛风湿,止痹痛,益肝肾,

补气血。主治风寒湿痹,属于肝肾两亏,气血不足者。症见腰膝冷痛,肢节屈伸不利或麻木不仁,畏寒喜温,舌苔谈白,脉象细弱等。用于治疗风湿性和类风湿性关节炎,骨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和慢性腰腿痛,肩周炎,颞颌关节功能紊乱综合征,小儿麻痹等。制备方法用法用量汤剂:日1剂水煎服。蜜丸;每丸重9g,成人每次1丸,日2次口服,7岁以上小儿用成人1/2量。用药禁忌孕妇慎用。不良反应临床应用1(颈椎病:用本方加减:独活90g,桑寄生、杜仲、牛膝、细辛、秦艽、茯苓、肉桂心、防风、川芎、人参(党参)、甘草、当归、赤芍、生地各60g。焙干共研成粉末,加醋100g炒干,装入一只约30cm长,20cm宽的布袋中,每晚临睡时烘热后垫于颈肩部,每半个月为1疗程,嗣后更换原有药物。治疗颈椎病69例,男31例,女38例;年龄最大79岁;最小24岁,平均年龄51.5岁。结果:经1-4疗程治疗后,优(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完全消失,纵压叩市试验阴性。臂丛神经牵拉试验阴性,肝体功能恢复正常)41例,占59.3%;良(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基本消失或明显好转,肢体功能大部分恢复)20例, 占29%;可(颈背肩臂疼痛麻木、头痛、眩晕、视力模糊、恶心、偏瘫等症状减轻,功能有改善)6例,占9%;差(以上症状及体征均无改善)2例,占3%;总有效率为97%。 2(骨性关节炎:用本方加减:熟地黄、杜仲、桑寄生各15g,茯苓、当归、党参各12g,白芍、狗脊、牛膝各20g,防风、独活、川芎、甘草各6g,细辛3g,威灵仙、淫羊藿各18g,鹿角胶6g(烊化)。水煎服,1日1剂,早晚分服,每次150-300ml。同时合用消炎镇痛散(川乌、草乌各140g,白花菜子100g,乳香、没药各80g,白芷、川椒各50g,麝香1g,冰片少许。先将乳香,没药去油后,再用余药共为细末)。用时用低度酒调成糊状,如大枣大小药膏置于7×10cm胶布中央,贴敷患处及相应穴位,贴3-6小时,足部可8-12小时,每周贴敷2次。治疗骨性关

湿热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病 (2013-06-26 10:44:34) 转载▼ 标 分类:皮肤病 签: 健 康 皮 肤 病 甘露消毒丹化裁治疗痤疮、酒渣鼻、湿疹等面部皮肤 病 (附验案4则) 甘露消毒丹(《医效秘传》)其立法为祛湿,清热,解毒。主治湿热并重,毒邪为患之病症。治湿宜给以出路,治热宜宣散清泄,治毒宜泻火解毒。择甘露消毒丹利湿、清热、解毒之功效,治疗皮肤病,尤其面部皮肤病证属湿热、毒邪为患者,疗效满意。 1.痤疮 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 柴某,男,26岁。2010年5月19日初诊。主诉及现病史:1年前,面部散在出现粉刺,能挤出白色分泌物,未引起重视,不久,丘疹演变成脓疱、囊肿,用多种中医药物,疗效不显著,非常苦恼,现来我中医门

诊求治。现症:前额、双颊、颈部均可见丘疹、脓疱、渗出、囊肿,下颌部尤重,口渴,胸闷腹胀,小便短赤,舌质红,苔厚腻,脉濡数。西医诊断:痤疮。中医诊断:肺风粉刺。辨证:肺经风热,湿毒蕴结。治法: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药:甘露消毒丹加减。药用:滑石15g(包煎),黄芩10g,桑白皮10g,茵陈10g,川贝母5g(研末服),石菖蒲10g,藿香5g,白蔻仁5g,连翘10g,射干5g,生甘草5g。水煎服,200ml,2次/d。第3遍煎液局部湿敷,2次/d。 二诊(2010年5月26日):上方用7剂,渴止,脓疱消退,二便通畅。上方去滑石、射干,继续口服。 三诊(2010年6月9日):上方又用14剂,面部丘疹大部分消失,囊肿明显回缩,胸闷腹胀除,二便通畅。上方去藿香,继续口服。 四诊(2010年6月23日):上方又服14剂,除面部留有瘢痕外,他症悉除。又拟消痕汤:白芷10g,丹参10g,蒲公英20g,丝瓜络10g,夏枯草10g,猫爪草10g,当归10g,炙甘草5g。水煎服及局部湿敷一个月,瘢痕基本消失。 按肺胃积热,久蕴不解,复感湿邪,湿热蕴而化毒,上蒸于面。治宜利湿化浊,清热解毒。方中滑石利尿通淋,清热,收湿;黄芩清热燥湿,泻火解毒;桑白皮泻肺平喘,利水消肿;茵陈煽情脾胃肝胆湿热,使之从小便而出,又有解毒疗疮之功;川贝母清热化痰,润肺止咳,结节消肿;石菖蒲开窍醒神,化湿和胃;藿香芳香化浊;白蔻仁化湿行气,温中;连翘清热解毒,消肿散结,疏散风热;射干清热解毒,消痰,利咽;甘草解毒和中,调和诸药。

《伤寒论》名方生姜泻心汤原文及解析

生姜泻心汤 (半夏泻心汤,减干姜,增生姜) 【方剂组成】生姜12 克,炙甘草10 克,人参10 克,干姜 3 克,黄芩10 克,半夏12 克,黄连 3 克,大枣 4 枚【用法】水煎温服。 【方解】此于半夏泻心汤减干姜量,而加大量生姜,故治半夏泻心汤证寒饮较重,呕逆下利较甚者。 【仲景对本方证的论述】 《伤寒论》第157 条:伤寒汗出解之后。胃中不和,心下痞硬,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腹中雷鸣,下利者,生姜泻心汤主之。 注解:伤寒经过发汗汗出后,伤寒证已解,但又发作胃中不和的证候。噫气即暖气。食臭即伤食的酸臭味,干噫食臭,即所谓消化不良,吞酸嘈杂的意思。胁下有水气,即胃中有水气。心下痞硬、腹中雷鸣、下利与前甘草泻心汤的为证同,此宜生姜泻心汤主之。 按:人有宿痰,常由新病而诱发,本条所述胃中不和,并不是药有所误,亦是早有的宿病,因新感后又复发作也。又由于本条干噫食臭、胁下有水气的说明,则本方有用于胃下垂、胃扩张、以及胃酸过多等疾患的机会甚明,并由于腹中雷鸣下利的说明,更可知亦有应用于胃肠炎机会。总之,一般胃肠疾病,现以上三方证者很多,依证选用之均有良效。 【辨证要点】心下痞满、噫隐食臭、肠鸣下利者。

【验案】 彭某,女性,30 岁,病历号31221,1965 年8 月26 日初诊。因吃葡萄而患腹泄已三天,每日三次水样便,腹微疼,咽干不思饮,心下痞满,纳差,暖气,腹时胀满而肠鸣漉漉,四肢乏力,苔白腻,脉弦滑。原本中寒,又值外邪相加,中阳不运,水饮内作,因见肠鸣下利,暖气,纳差等症,与生姜泻心汤; 生姜12 克,干姜3 克,炙甘草10 克,党参10 克,半夏12 克,黄芩10 克,黄连10 克,大枣4 枚 结果:上药服一剂,腹泄,腹疼止,服三剂诸证好转。

《方剂学》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84苓桂术甘汤独活寄生汤(王付) 现在上课。这一堂,我们学一个方,叫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是张仲景的一个著名方。这个方药物组成由茯苓、桂枝、白术、甘草所组成。这个方,根据药物的组成看看,这个方煎煮的时间长不长?煎煮的时间也是比较偏短的。我们说煎煮一般情况下,是多长时间?在特殊情况下,我们说了,张仲景的煎药方法,最短几秒钟,最长三个小时。我们学习到应用,一定要因人而决定的。当然,这里边还得因药而决定的。苓桂术甘汤煎煮大概就是十五分钟左右。当然我们说的煎煮,大火这个时间算不算?它是不算数的。是从水开以后,小火计算的。苓桂术甘汤,这个方的功用是什么呢?温阳化饮,健脾利湿。从今天来看,苓桂术甘汤它的药理作用,主要就是保护胃粘膜,抗心肌缺血,缺氧,抗心律失常,以及抑制平滑肌自发性收缩等作用。我们学习苓桂术甘汤,这个方,治疗中医的证,是中虚痰饮证。中,指的是什么?脾胃。也可以说是脾胃虚弱痰饮证,也可以说是脾虚痰饮证。中医所说的脾,在绝大多数情况,应该包括胃。脾虚痰饮证,它的主要病证表现是什么? 举一个例子。在门诊上班,来了一个女同志,我问她哪不舒服?她告诉我,同时她还拿了一张纸,上面是一个胃镜的报告单,是慢性浅表性胃炎。她接着说了这样一句话,她说,她的慢性胃炎胃历来不痛,她又说历来不恶心,历来不吐,历来不腹泻,当然大便也不干。她说她的浅表性胃炎,主要症状,她自己感觉胃里边不柔和,这个东西一会跑到了左边,一会跑到了右边,这个东西在胃里边转来转去。她说大概转不到半个小时,忽然间她感到胃中有一个东西,进到了胸中。她说一到胸中,她感到胸中满闷、不舒服。她又说胸中不舒服,胃中舒服了,说明病跑了。她接着又怎样说呢?她说宁可胃中舒服,还是宁可胸中舒服呢?希望都舒服。她说了一句什么话呢?她说胸中不舒服,比胃中不舒服还难受。她总是怀疑胸中不舒服,有问题,检查来检查去没有问题。她说,大概持续二十分左右,忽然间,头晕目眩,胃中舒服了,胸中舒服了,头晕目眩。头晕目眩,这种情况下,站不能站,只能躺在地上。她说在家里劳动,每一次去地的时候,都要带一个能睡觉的地方。如果胃中不舒服,胸中不舒服,紧接着就是什么?眼前一片漆黑,头晕,要睡觉。她说,睡上个二三十分钟,三四十分钟,起来,好好了。一天多次发作。她这样一说,叫我想到张仲景在《伤寒论》中第67条,张仲景怎样说呢?他说“心下逆满,气上冲胸,起则头眩。”那就是什么呢?头晕目眩。我们给她开方,吃了一段时间,大概有二十多天,病证基本解除。你说这样的浅表性胃炎,她就吃二十天的药,能不能达到预期治疗目的呢?有没有必要巩固治疗呢?她又坚持

柴胡桂枝汤病案 1汇总

柴胡桂枝汤 【方药】桂枝一两半(去皮)(6克)芍药一两半(6克)黄芩一两半(6克)人参一两半(6克)甘草一两(炙)(3克)半夏二合半(洗)(7克)大枣六枚(3枚)生姜一两半(切)(6克)柴胡四两(12克) 【煎服】上九味,以水七升,煮取三升,去滓,温服一升(现代用法:水煎二次温服)。 【原文】伤寒六七日,发热,微恶寒,支节烦疼,微呕,心下支结,外证未去者,柴胡桂枝汤主之。(146) 【解说】本证为太阳、少阳合病。故以桂枝汤调和营卫,解肌发表;小柴胡汤和解少阳,通达表里。因太、少之证俱微,故各取原量之半合剂。临床,凡见太、少合病之证,皆可应用。 【运用】 一、肩背疼痛(肩周炎) 刘渡舟医案:于某某,男,43岁,1993年11月29日初诊。左侧肩背疼痛疫胀,左臂不能抬举,身体不可转侧,痛甚之时难以行走,服西药“强痛定''可暂止痛片刻,旋即痛又发作,查心电图无异常?某医院诊为“肩周炎'',病人异常痛苦。诊时自诉胸胁发满,口苦,时叹息,纳谷不香,有时汗出,背部发紧,二便尚调。视舌质谈,舌苔薄白,切其脉弦。辨为太阳少阳两经之气郁滞不通,不通则痛也。治当并去太少两经之邪,和少阳,调营卫。方选柴胡桂枝汤加片姜 柴胡16克,黄芩10克,半夏10克,生姜10克,党参8克,炙甘草8克,桂枝12克,白芍12克,大枣12克?片姜黄12克。 服3剂,背痛大减,手举自如,身转灵活,胸胁舒畅。续服3剂,诸症霍然而痊。(《刘渡舟临证验案精选))1996~143~144) 按语:刘渡舟教授认为,治疗肩背痛当抓住太阳、少阳、督脉三经。肩部为少阳经,背部为太阳经、督脉。久痛入络者,其血必结,可加片姜黄、桃仁、红花、川芎等药活血通络止痛。若背痛连及腰部,头身困重而苔白腻,妇女兼见白带量多者,常用羌活胜湿汤而取效。 二、发热 李平医案:患者,女,44岁。发热5天,体温高达40.1℃。曾注射庆大霉素、安痛定等,并口服APC等退烧药,药后虽汗出但高热不解。查白血球12,000?血沉、尿常规,X线胸透均正常,体温40.I'C。诊其脉缓而弦,舌质红,苔薄白。综合病情:发热恶寒,头痛少汗,四肢关节疼而烦扰,恶心欲吐,二便调。证系太少合病,以柴胡桂枝汤主之。药用:柴胡24克,半夏10克,党参10克,黄芩15克,桂枝10克,杭芍10克,甘草6克,生姜3片,大枣5枚。 服1剂热退,再进2剂,余证悉除。查血象:白血球降至正常。(天津中医1989) “邪在太阳者,张景岳指出:柴胡桂枝汤是治疗外感发烧的有效方剂。按语: 当知为阳中之表,治宜轻法;邪在少阳者,当知为阳中之枢,治宜和解,此皆治表之法也。''李氏认为,临证见发热三五天或六七天,或服它药高热不解者,无论兼见少阳证与否,即投本方,往往一二剂收功。同时,在使用时重用柴胡、黄芩,如高热达38~40~C以上,柴胡用量可达24~30克,否则,难以奏效。 三、畏寒(神经官能症) 赵崇学医案:张某,女,34岁,1990年7月20日初诊。1989年春产后受风,出现恶寒发热身疼,经治好转,但遗留全身怕冷症状,盛夏亦须毛衣加身,经查血沉、抗“0''、血象、尿常规等无阳性所见,西医诊断为神经官能症,经多方治疗,效果不佳。刻诊:时气温36~C左

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复习进程

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

三善堂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辨析 仲景五个泻心汤的临床运用 孤云独闲按:《伤寒论》中有五个泻心汤,作用各不相同。最近看了一些泻心汤的案例,再对照原文,想到以下几个问题: 1、外感病中,仲景主要遵循,或者说是严格遵守六经辩证的原则。“六经”是统领外感疾病的纲领,简单地说,仲景把外感疾病的各种症状归属于“六经”,这样非常清晰。其次,六经还有一个重要特点,就是它阐述了外感疾病的传变规律,即沿着太阳经-少阳经-阳明经……的顺序发展。当然,我说的是“通常”情况,如果是因为病人体质、旧病,特别是误治导致的“变证”就难说了,没有太多的规律,只有常见的情况。 为什么要先谈一下“六经”的问题呢?是因为:五个泻心汤反映的病症,究竟属于哪一经?“心”的位置指什么?是表是里,还是半表半里? 2、五个泻心汤的主症,就一个字:痞。究竟什么是“痞”?《伤寒论》在说到五个泻心汤的条文中有如下描述: 若心下满……但满而不痛者,此为痞。 心下痞,按之濡,其脉关上浮者。 胃中不和,心下痞鞕。

胃中虚,客气上逆,故使鞕也。 把上面概括一下,痞的特点是:心下痞,按之濡,有时会见到形状细长类似鞭子的东西(鞕)。简单地说,痞证没有食积、瘀血等硬物积聚。 3、为什么用“泻”治心下痞? 根据上面的分析,痞不是实积。既然如此,为什么仲景都冠以“泻”字呢?特别是甘草泻心汤明明指出胃中虚,有几方中都用了人参、甘草、大枣以补中气,为什么仲景还要“泻”?究竟把什么东西泻掉?后代医家在评论泻心汤时,都用了“辛开苦降”这个说法,难道这就是仲景名以“泻”的真实含义吗? 对于上述三个问题,我给不出答案。只能根据自己的思考和别人的案例,谈点个人看法。 1、痞,不属于六经中的某一经,但可以看作是从太阳经往少阳、阳明传变过程中的一个中间状态。 2、泻心汤证中的“痞”,是热气结于心下,不是实积,所以按之濡,不痛。因为主因是热气痞结,所以五个泻心汤中均使用了黄连、黄芩两味药。 3、为什么称为“泻”?因为热气是外邪,要泻去;又热气是阳热亢盛,亢则泻之。这就是“泻”的意义。 下面这篇文章来自网上,可供参考。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_六_睡眠障碍治验2则

上海中医药杂志2012年第46卷第6期SH.J.TCM Jun., 2012;Vol.46No.6经方纵横 黄煌经方内科医案(六) ———睡眠障碍治验2则 薛蓓云1,李小荣 2 指导:黄煌 3 1.江苏省江阴市人民医院中医科(江苏江阴214400);2.南京黄煌经方医学研究中心学术部(江苏南京210036);3.南京中医 药大学(江苏 南京210046) 【关键词】睡眠障碍;中医药疗法;医案;黄煌【中图分类号】R554+.6;R249.2/.7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7-1334(2012)06-0022-02 Appreciation of two medical records treated by Huang huang :Experience in treating sleep disor-der XUE Bei-yun 1,LI Xiao-rong 2 Instructor :HUANG Huang 3 1.The People ’s Hospital of Jiangyin ,Jiangsu Province ;2.Medical Science Research Center of Huang Huang ’s Classical Prescriptions ;3.Nanjing University of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Keywords :sleep disorder ;Chinese medicine ;medical record ;Huang Huang [作者简介]薛蓓云,女,副主任医师,主要从事中医内科临床研究工作。 睡眠障碍为中医科常见病症。黄煌老师从体质辨证入手,选用柴胡加龙骨牡蛎汤、温胆汤、栀子厚朴汤、酸枣仁汤、黄连阿胶汤、百合知母汤、八味活血汤、八味解郁汤、八味除烦汤、柴归汤、温经汤、桂枝加龙骨牡蛎汤等经方治疗,疗效良好。现试析黄师治疗本病验案2则,供同道参考。1焦虑症伴睡眠障碍案 1.1 病案记录何某,女, 66岁。初诊日期:2011年4月25日。 体貌:形体略瘦,肤色黄;神情忧愁,语速较快。 患者有失眠史3年,服用氯硝西泮,疗效不显;左 上颚灼痛, 恶食辛辣,症状晨轻暮重;手足心热、易出汗,时胸部憋闷,小便有热感;舌红、苔腻,脉弦滑。患 者2003年曾因受精神刺激后患抑郁症。查体:口腔无异常;两胁下按之不适,腹肌紧硬。 处方:柴胡15g ,黄芩5g ,姜半夏12g ,党参12g ,桂枝10g ,肉桂5g ,茯苓12g ,龙骨12g ,牡蛎12g ,制大黄5g ,干姜5g ,大枣20g ,栀子12g ,厚朴12g ,枳壳12g 。隔日1剂,水煎,早晚各服1次。 二诊(8月29日):服药15剂,睡眠改善、上颚灼痛感减轻;因复诊不便而停服中药。近又出现口腔灼痛, 并有入睡困难、易醒多梦,伴口干苦、手掌红热、大便偏干;舌红、苔腻薄,脉滑。处方一(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夜服方):柴胡15g ,黄芩5g ,姜半夏15g ,党参10g ,桂枝10g ,制大黄5g ,茯苓15g ,龙骨15g ,牡蛎15g ,干姜5g ,大枣20g 。1剂服2天,每日晚饭后服1次。处方二(八味除烦汤,晨服方):姜半夏10g ,茯苓10g ,厚朴10g ,紫苏梗10g ,栀子15g ,黄芩5g ,枳壳10g ,连翘30g 。1剂服2天,每日早饭后服1次。 三诊(10月17日):服上方各7剂后,上颚疼痛基本消失,夜寐安,现已停服西药;仍自觉口中轻度灼热感, 口干少津、饮水不解,大便干结;舌红、苔腻薄,脉滑。处方:柴胡12g ,黄芩6g ,姜半夏12g ,党参12g ,茯苓12g ,桂枝12g ,制大黄6g ,龙骨12g ,牡蛎12g ,干姜6g ,大枣20g ,连翘30g 。15剂,隔日1剂,水煎,早晚分服以巩固疗效。1.2辨治方法分析1.2.1 方证解析该患者为焦虑性神经症,主症为失 眠、上颚灼痛。其上颚灼痛、口干苦、口内灼热均为感觉过敏所致,系中医学“烦”的具体表现之一。其上胸 部憋闷为气火郁热的表现, 对此黄师临床常用栀子厚朴汤、八味除烦汤等方药。本案患者有精神刺激引发抑郁症的病史,结合其形貌特点及腹肌紧硬、两胁下按之不适等腹诊表现,具备柴胡加龙骨牡蛎汤证的特点,故黄师在治疗中使用了此方。1.2.2类证鉴别八味除烦汤、柴胡加龙骨牡蛎汤合 · 22·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