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规划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

编制单位: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经济发展局

2006年3月

目录

序言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6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 6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 6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7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7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7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8

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8

一、发展机遇与挑战8

二、面临形势与问题10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10

第一节指导思想10

一、指导思想10

二、发展思路11

第二节战略目标11

一、总体目标11

二、具体目标12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13

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13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14

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14

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15

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15

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15

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6

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16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17

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17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17

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18

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18

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18

2、保障生产要素供给19

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20

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20

5、加速发展信息化21

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22

一、创新发展战略22

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22

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22

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23

二、产业融合战略24

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24

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24

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25

三、区域发展战略25

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25

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25

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26

第四节贯彻四项统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26

一、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26

1、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26

2、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27

3、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28

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28

1、优先发展职业教育29

2、大力繁荣文化体育29

3、继续加强医疗卫生30

三、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30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30

2、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31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31

四、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31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31

2、配合推进新城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动力32

3、明确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32

第四部分保障规划实施33

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33

二、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34

三、健全规划管理机制34

四、规划调整与衔接34

序言

《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十一五”发展规划纲要》是在党中央提出统筹发展、构建和谐社会的科学发展观之后的第一个五年规划,是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成为北京市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关键规划,是开发区不断完善城市发展新区功能的蓝图规划,是开发区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水平的指导性规划,也是开发区人民共同奋斗的行动纲领。

规划期限:2006年--2010年

第一部分“十五”发展回顾与“十一五”形势分析

第一节“十五”发展回顾2001-2005年,是开发区建区后快速发展的五年,伴随着重大项目、跨国公司、高新技术项目的竞相入区,扩区开发全面展开,开发区经济总量快速增长,产业结构不断优化,聚集了一批符合首都经济发展要求的精品项目,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特别是高新技术产业发展做出了自己的贡献。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区工委、管委会带领全区人民认真贯彻“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与时俱进,努力工作,开拓进取,锐意创新,

全面完成了开发区“十五”计划,为今后的发展夯实了基础。

一、经济高速增长,“十五”计划圆满完成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生产总值由2000年的29亿元,到2005年的250亿元,增长了7.6倍,工业总产值由2000年的84亿元,到2005年的1102亿元,增长了12倍;销售收入由2000年的98亿元,到2005年的1267亿元,增长了11.9倍;出口由2000年的1.38亿美元,到2005年的54.83亿美元,增长了38.7倍;财政收入由2000年的10.8亿元,到2005年的51.7亿元,增长了3.8倍,其中税收收入由2000年的9.8亿元,到2005年的47.07亿元,增长了3.8倍,为北京市经济增长做出了重要贡献。

二、高新技术产业集群初具规模,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得到提升随着高新技术制造业的迅速崛起,初步形成了以电子、汽车、医药、装备为主导的产业结构。“十五”期间,聚集了一批有国际影响的企业,如诺基亚、中芯国际、京东方、奔驰等。高新技术制造业增长迅速,2005年高新技术企业实现增加值185亿元,占全市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的36%,高新技术企业工业增加值占全区工业增加值的84%,起到了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作用,提升了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在“首都经济”中的战略地位。

三、基础设施不断完善,保障能力不断增强截止到2005年,已基本完成核心区15平方公里以及南部新区5平方公里的土地开发,建成各种道路100公里,桥梁4座,各种市政管线820公里。

“十五”期间积极有效地开展了水资源综合利用工作,修建了博大路DN1200输水干管,使市区市政管网向开发区输水能力达到13万立方米/日。新建220kV荣华变电站一座,110kV 景园街、京东方变电站两座,并对110kV亦庄变电站进行了增容,总供电能力达到了356MV A (不含用户站)。优化了能源结构,建设完成了第二条天然气干线,为2号、5号供热厂及河西区供应天然气。完成2号供热厂、5号供热厂,建设了协鑫热电冷联产项目,总供热能力达到700 t/h,供热总面积达470万平方米。

四、生态环境日益改善,配套设施逐步齐全“十五”期间开发区加大了城市环境建设的力度,城市生态环境日益改善。河湖治理方面,对凉水河进行了综合治理,完成凉水河开发区段的综合治理,建设了国际企业文化东园及西园,累计完成绿化面积620公顷。

建设完成了经开污水处理厂一、二期工程,使污水处理能力达5万吨/日,污水处理率为100%。建设了小型压缩式垃圾转运站1座,转运能力8.7吨/小时,建设独立公共厕所3座。此外,建设消防站一座,为核心区防火安全提供了保障。

城市基础设施投融资体制进行了重大改革,扩大了筹资渠道,吸引社会资金取得初步成效。文化、教育、卫生和体育设施逐步加强,信息化及通信设施不断完善,邮电、通信事业发展迅速,城市通讯能力达到国内领先水平,基本上能与国际接轨。

五、“十五”期间的主要措施和经验总结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全面推进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建设。区工委、管委会始终以推动区域经济发展为己任,依托区位优势、挖掘潜力,按照现代产业发展思路,优化产业结构,提高区域经济综合实力,努力实现市委定位开发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新型工业化示范区”的战略目标。

实施大项目拉动,为发展提供动力。区工委、管委会稳妥有序地实施重点大项目拉动战略,推进各项改革。积极培育市场主体,以建立主导产业的产业链模式招商引资,引导开发区的产业集群形成。加快投融资体制改革,放宽投资领域,广泛吸引国内外资金参与开发区建设,为开发区的快速发展提供了动力。

统筹城乡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区工委、管委会坚持统筹协调城乡共同发展。在发展空间上着眼于以城带乡,在劳动就业上立足优化新城产业结构,为失地农民创造更多的就业空间。在基础设施建设方面,加强向开发区周边地区延伸,推进了周边农村城市化进程。第二节“十一五”期间形势分析一、发展机遇与挑战为促使经济社会发展切实转入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轨道,中央明确提出发展必须是科学发展,要坚持以人为本,转变发展观念、

创新发展模式、提高发展质量,落实“五个统筹”,做出了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建设创新型国家的战略决策。北京市将全面实施《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年-2020年)》和建设创新型城市的重大战略,开发区作为国家级开发区和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北京市的经济发展和城市建设中占有重要位置,需要为实现首都经济与社会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做出贡献。

1、经济全球化和国际产业转移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全球制造业加速转移,外商投资依然活跃。国内产业正在向高附加值的中高端环节进军,实现从“中国制造”到“中国创造”的提升。虽然北京的土地、水、电等生产成本较高,但北京同时也拥有雄厚的科技资源和创新能力、得天独厚的信息优势、庞大的市场需求、充足的金融实力和具有相当实力的产业基础,具备了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主要要素。正确认识北京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优劣势,优先发展位于高端的技术密集型、资本密集型产业,提升高新技术产业综合竞争力,成为开发区产业发展的关键所在。

2、环渤海湾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

开发区是北京的东南门户,位于“京津塘产业发展带”和北京“东部发展带”节点上。环渤海区域经济一体化成为区域持续发展的动力与支撑,国家实施的京津冀区域发展规划,特别是首都创新战略的实施和滨海新区的开发建设将推动区域内部产业分工,在此基础上形成区域间的产业、技术与人才和服务之间的一体化合作。资源共享、产业互补将会给环渤海湾区域带来重大机遇。发挥北京优势,争取在区域经济合作中占据高端,是开发区面临的重要机遇和挑战。

3、国内外高新技术产业区域竞争激烈

通过比较天津、广州、苏州等国家级开发区,在初始区域竞争力方面,北京开发区的初始竞争力远高于其他开发区,这说明在发展基础上具有得天独厚的条件,无论在人力资源、科技进步还是劳动者素质方面都存在明显优势。在现实区域竞争力方面,北京开发区对滨海新区在产业国际竞争力方面,在研发机构和技术转化方面有比较优势。但在经济总量、吸引外资规模和开放水平等方面还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十一五”期间不仅要注重经济环境和产业集群的培养,还要处理好创新和发展的关系。在利用各自优势的同时,按照“优势互补、相互促进”的原则,为区域经济的健康发展创造良好的外部条件。

4、亦庄新城的建设和首都创新发展战略举措

通过《北京城市总体规划(2004-2020年)》的全面实施,亦庄新城建设在“十一五”期间会启动实施。

亦庄新城规划的编制和实施,将进一步明确开发区的定位和发展方向。拓展发展空间,推动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积极推动经济增长方式提升和产业结构调整、大力提高产业质量,成为北京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中心。实施亦庄新城的规划,合理调配区域的各种资源,必将为开发区的产业发展和城市建设带来新机遇。通过加大投资力度,必将为亦庄新城的人口、产业和基础设施等的发展注入新活力。

二、面临的形势与问题1、资源“瓶颈”约束日益突出。开发区人口增长、城镇建设、产业发展与土地等资源之间的矛盾日渐突出,水、电、气等资源主要依靠北京市统一调配。开发区经济和社会的持续快速发展以及亦庄新城的建设,对全区的基础设施和公共设施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特别需要加强交通、供水、供电、供气、供暖和垃圾、污水处理等基础公用设施的建设。

2、发展环境需进一步优化。市场经济体系仍欠发达,资本、技术、人才等要素市场以及相关服务环境还需优化。政府公共服务管理水平和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生态环境建设对开发区发展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发展循环经济,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协调发展。

3、统筹周边协调发展的任务十分艰巨。城乡二元结构仍未根本改变,开发区周边地区基础设施和社会事业发展相对滞后,还存在着诸多问题有待解决。

4、构建和谐开发区面临着许多新情况、新问题。社会管理特别是社区管理、流动人口管理等方面还存在着许多不足的地方,社会公共安全和城市防灾减灾应急体系也需进一步完善,各项公共服务有待进一步加强。

第二部分指导思想与战略目标第一节指导思想一、指导思想“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指导思想是: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以全面贯彻科学发展观为主线,按照国务院对国家级开发区“以提高吸收外资质量为主,以发展现代制造业为主,以优化出口结构为主,致力于发展高新技术产业,致力于发展高附加值服务业,促进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区发展”的要求,在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下,以总规修编和北京建设创新型城市为契机,抓住机遇、迎接挑战,把开发区建成面向国际市场的高端产业园区。

发展原则:

——发展创新模式,培育产业核心竞争力;

——抢占产业高端,推动产业升级;

——推进城市化进程,向多功能、综合性产业新城转变。

二、发展思路“十一五”及今后一个时期,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总体思路是:突出一个目标、实现二种提升、实施三大战略、贯彻四项统筹。

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

实施三大战略:创新发展战略;产业融合战略;区域发展战略。

贯彻四项统筹: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

第二节战略目标

一、总体目标落实北京城市总体空间布局思路,以“三业、三园、三带、三中心”建设为重点,明确制造和服务两大功能。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进一步发展已形成的高新技术产业集聚区,引导各重点产业、产业价值链环节在不同产业空间形成集聚。进一步加强政府管理创新,使开发区经济快速发展,总量扩大,结构优化,效率提高,经济增长方式实现以扩大空间为主的外延式增长向提高资源产出效益的内涵式增长转变,体现经济增长方式和政府职能的提升。统筹规划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及周边区域,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构筑东南部产业发展带,建成北京市新的增长极。图1:亦庄新城功能结构规划示意图

到2010年,经济发展的主要预期指标是:经济规模在2005年完成地区生产总值250亿元的基础上,“十一五”期间保持年均增长20%,到2010年达到600亿元,占全市经济总量的百分比比“十五”末翻一翻。工业增加值占全市工业增加值的20%,高新技术制造业增加值占全市的50%以上,出口创汇占全市出口总额的21%,成为拉动全市经济增长的重要力量。

二、具体目标预期指标

地区生产总值达到600亿元。

销售收入完成3000亿元。

工业总产值实现2600亿元。

出口创汇100亿美元。

税收收入100亿元。

第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到20%左右。

“十一五”期间累计吸引投资100亿美元。

“十一五”期间累计完成固定资产投资600亿元,其中基础设施建设投资120亿元。

社会发展指标

全区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和失业保险覆盖率均达到95%。

万元地区生产总值能耗和水耗低于北京市同期水平的50%。

城市空气质量基本达到国家标准。

污水处理率达到100%。

再生水利用率提高到50%以上。

生活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

第三部分战略重点和政策取向

第一节突出一个目标: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开发区产业发展。按照中央和北京市的要求,一是坚持“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和“北京市先进制造业基地”的发展战略,积极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装备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以金融、物流、总部经济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务业,走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发展之路。二是着力完善科学发展观的体制机制,挖掘好、整合好、利用好国家级开发区的优势资源,充分发挥市场在资源配置中的基础作用,优化发展环境,加快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进一步发挥主导产业的带头示范作用。

按照整体功能优化的要求调整产业布局。根据国家区域开发开放的战略部署、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区县功能定位的要求,优化调整产业布局,在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的基础上,抓住首都发展的重要战略机遇期,建设以京津塘高速公路和京津城际快速铁路为纽带,以高端产业和总部经济为依托的面向国际市场的产业发展带,抢占未来发展的战略制高点,成为北京新的经济增长极。

按照产业生命周期、市场竞争成熟度、成长性、产业规模、战略性等指标,积极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根据产业特性,实行差异化策略,发挥政府在支柱型产业、战略型产业和培育型产业等产业层次中的不同作用。

一、打造电子信息产业价值链以电子信息产业为主导,大力推进集成电路、移动通讯、光电显示、网络通讯、数字音视频产业的价值体系发展,保持开发区作为我国信息产业的领先地位。“十一五”期间,移动通信产业吸引投资10亿美元,在星网一期成功的基础上,引进更高技术水平,更高增值含量的生产制造环节,做大做强移动通信产业链;进一步增强星网工业园的整体竞争力,使星网成为最具国际竞争力的集研发、设计、生产、物流和采购于一身的移动通信产业基地之一;争取重点企业的总部、研发中心、产品设计中心等进入星网二园,针对北京市和开发区的特点和区位优势,促进研究开发、坚持高端策略;积极推进星网一、二期扩建项目的顺利实施。针对北京市和开发区特点加强产品研发,推进富士康三期、揖斐电二期等项目。

集成电路产业吸引投资达到20亿美元。重点保证中芯国际的生产运行。主要吸引1-2个具有一定规模和影响力的芯片制造(侧重12英寸生产线)与封装测试企业,使开发区的芯片生产线达到5条。

液晶显示产业吸引投资达到20亿美元。重点促进京东方TFT-LCD项目的生产运行,以显示屏制造为突破口,促进京东方显示科技园区的建设,在技术引进的基础上进行消化、吸收和二次创新。

数字视听产业吸引投资10亿美元,以2008年奥运为契机,充分利用北京在数字内容和IC 设计等方面的优势,积极引进数字电视和移动存储设备等消费类电子产品相关龙头企业入区,带动相关配套企业,打造数字视听设备产业链。

二、做强做大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吸引投资达到5亿美元。利用北京上游生物技术国际领先水平的优势,通过研发中心、工程中心、联合实验室等公共平台的建立,提升产业整体技术水平,积极开展与国外中小企业、风险投资者的合作,引进国外有前景的新药项目到北京进行临床试验、组织生产,努力实现与合作伙伴的知识产权和数据共享;发展生物制药合同研发外包(CRO)形式,鼓励具有创新意识的中小企业发展,培养细分领域内最优秀的专业服务商;建立与先进国家竞争的“生物技术与信息平台”,为技术密集型中小企业创业提供支持。

进一步完善生物工程与新医药产业的配套体系。整合区内产品鉴定、临床实验、评价中心、动物实验中心以及通用实验室等方面的资源,促进产业发展。进一步支持经开创业园和汇龙森科技园的建设,使之成为比较集中的生物医药企业孵化器,建立起生物医药技术公共服务平台,为企业提供上游技术开发和中试产品阶段的平台条件、生产及市场网络的平台,形成一个完整的生物医药产业价值链。开发区将在制药、医疗器械两大分领域的产业基础上,努力提高园区产业创新能力,加强CRO、孵化器等生物医药专业服务链建设,优化完善区内外生物医药产业主链条,加速实现由“量”向“质”提升的过程。

三、培育壮大汽车产业加快培育发展汽车产业,推动汽车产业成为开发区的支柱型产业,吸引投资10亿美元,重点抓好戴克项目和北汽搬迁项目的实施,保证其按期投产运行。

从产品配套方向上,根据戴克项目和北汽搬迁项目的发展需求,大力吸引相关零部件企业来开发区投资,由目前单一电子产品向底盘、车身等领域扩展。同时密切跟踪其相关配套企业,力争汽车电子、发动机配件等技术含量高、附加值高的拥有国外先进技术的关键设备企业入驻园区。

四、全面提升装备制造业装备制造业吸引投资达到10亿美元。在开发区现有的机器人、机械设备的基础上,利用开发区已形成的高新技术制造业,形成以高端技术产品为主体的产品结构和产业格局,重点发展面向大规模集成电路、液晶显示器等高新技术产业的装备产品。利用开发区已形成的高新技术制造业打造高端技术,同时发展医疗器械和设备制造业;发展面向通信设备、计算机及其他电子设备制造业;发展交通运输设备制造业,仪器仪表及文化办公用机械制造业,专用设备制造业,电气机械及器材制造业等优势行业,积极承接和吸收发达国家制造业转移,加大结构调整力度,加快建设首都制造业基地的步伐。

五、积极发展现代服务业以促进开发区实现高新技术产业中心这一功能定位为目标,以生产性配套服务业为突破,在现有基础上,推进高附加值服务业,有重点、分步骤地全面发展,形成一批主导行业与优势行业。到“十一五”期末,现代服务业的产业比重达到20%。

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抓住全球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机遇,着力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项目。

积极引导和培育文化创意产业为主的新兴服务业的发展。积极促进“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与文化优势紧密结合,创造条件促使一些文化产业在开发区的聚集发展,建设文化创意产业园。

优先发展信息服务和中介服务等知识密集型服务业。以信息技术开发应用为基础,加强信息资源开发利用,不断开拓信息服务的新领域,重点发展通信、网络、传媒、咨询等各种类型的信息服务业;培育和规范市场,大力发展会计、审计、评估、法律服务等中介行业。加快发展金融保险业,积极拓宽金融服务领域,促进银行、证券、基金、信托、保险、融资租赁等现代金融业务发展。同时发展适合开发区特点和提高居民生活品质的商业、服务业。积极促进和引导文化娱乐、体育健身及医疗保健等服务业发展;拓展社区服务功能,促进社区服务业发展。

立足于开发区产业发展现状,有序发展符合高端、高效、高辐射力的产业体系。依托北工大软件园,实施技术创新与软件外包并重,加大对嵌入式软件、中间件和信息安全等领域关键

技术的关注和支持,促进软件出口。支持软件产品营销机构的设立,促进有基础的企业和产品规模化发展。对具有发展前景的新材料、新能源及其它有较高经济效益的符合开发区产业发展要求的其他产业积极吸引其入区。形成以外向型经济为主导的辐射京津地区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

第二节实现二种提升: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一、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高开发区综合竞争力是二次创业和迈向新城的必然道路。开发区的综合竞争力也决定了未来新城城市形态和功能结构。

1、创新产业发展模式,实施“三业”建设今后五年,经济结构调整的重点是把握产业融合的新趋势,着力发展高端、高效、高辐射力产业,占领产业发展的制高点。重点发展以电子信息、生物医药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以汽车、装备及光机电一体化为代表的现代制造业,把现代服务业和高新技术产业放在同步发展的高度上。积极承接国际高新技术和国际服务业的转移,注重发展知识型服务业,增强服务功能和辐射力,提升整体产业竞争力。

继续健全投资密度、产出效益、能耗状况、科技含量、建设强度、环保标准、企业等级等评价体系,加快培育一批精品企业群,加强有产业特色和区域特色的产业基地建设。同时积极推动以企业为主体的自主创新,搭建公共技术平台,推进科技成果转化,努力建设环渤海区域的技术创新中心。

2、促进新的发展格局,加强“三园”建设培育和发展产业集群,积极实施集群化发展战略,重点落实以留学人员创业园,软件产业园,文化创意产业园为内容的“三园”建设,探索工业区可持续发展的土地利用、空间划分、单元组合、弹性功能、交通组织等模式。重点培育创新性企业,扶持中小企业发展;形成良好的区域发展环境,增强配套能力,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为企业和产业依据市场规则向开发区聚集创造条件。

完善服务支撑体系。从发展产业链的角度来推动生产性服务业产业发展,大力增加中间产品投入结构,发展金融保险、商用房地产、教育培训、研究开发、物流、信息服务、工程和程序设计、中介服务业等形式的生产服务业,提高科技创新能力和信息化水平,构建功能完善的服务支撑体系,进而促进现代服务业与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发展。

3、完善配套服务设施,突出“三带”建设加强城市配套服务和城市文化建设。突出以北部文化休闲绿化带,西部凉水河风景带,中部荣华路商务带为内容的“三带”建设。启动荣华路中心公建区及凉水河滨水特色区建设,打造开发区新形象。通过一系列生产性服务设施(商务、科研展览、营销、商务住宿等)的建设,加快、带动产业的发展。通过滨水空间的营造,展示城市魅力,吸引投资和人才。

坚持功能规划与服务配套的有机衔接,逐步增强配套服务能力。加快生活、生产配套服务设施建设步伐,实现公共设施的多元化均衡供给。鼓励建设新型居住社区,通过建设河西区双语学校等配套设施,逐步完善生活服务配套设施,提高居住社区的吸引力。在提升高新技术产业和高端现代制造业的层次和竞争力的同时,发挥首都科技智力、信息优势,积极发展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行销等生产性服务业,使其成为带动区域经济结构调整和经济增长方式转变的动力。

4、面向综合产业新城,推进“三中心”建设以服务经济社会发展为目标,以大型项目入区为契机,以重大基础设施建设为重点,坚持适度超前、优先发展、高标准规划建设的原则,兼顾新城发展需要,到2010年基本建成安全高效、保障有力、现代化的城市综合基础设施体系,解决好影响经济社会全面协调的瓶颈制约,为开发区“二次创业”提供强有力支持。重点解决能源、水资源供应安全,逐步建立完善安全、高效的现代化基础设施体系,大幅提高基础设施的承载能力。

全面推进北部体育运动中心,南部商业娱乐中心,东部物流贸易中心的“三中心”建设,重点落实宜业宜居、引导中心城产业和人口转移。保证满足高端产业、创造高附加值的人才流、

金融流、物流的流动畅通。

二、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要坚持适度超前、增量建设与改造并重的原则,加大基础设施投资力度,继续做好项目规划与建设,着力抓好以综合交通、水资源保障、能源供应为主体的基础设施建设和能源保障工作,切实加快解决扩区开发过程中水、电、气、热、交通等基础瓶颈问题。

1、构建便捷交通体系加快城市现代化综合交通体系建设,优先发展公共交通,大力发展轨道交通,着力解决开发区对外交通瓶颈问题,完善城市路网结构,构建市域快速交通网络。合理安排建设时序,建设完成开发区全部城市道路。

落实公交优先原则。加大公交枢纽建设力度,增设、优化公交线路,提高公共汽车运营能力。启动大容量公交线路(德茂庄—河西区)的建设。加快城市轨道交通的建设,争取亦庄轻轨(L2)2007年开工建设,到2010年轨道交通线路营运里程达到23.48公里。

统筹区域规划,着力解决好对外交通问题。加快路东区跨京津塘高速公路联系通道建设,建设荣昌东街、西环南路及康定街跨京津塘高速公路桥。打通河西区至南六环路通道,建设博兴三桥、博兴桥,解决路东区与物流园区的交通联系问题。建设经海路、经海九路跨凉

图2:公交线网规划图

水河桥,同时对成寿寺路(三环-四环)、大羊坊路、京渠路、五环路康化立交桥进行改造,缓解开发区交通高峰期拥堵的状况。全面完成开发区规划城市道路的建设,新增城市道路120公里。加强停车场的规划、建设和管理,力争“十一五”期间初步建成以信息技术为主导和智能化管理平台为基础的现代化城市交通管理体系。

2、保障能源要素供给将能源节约利用放在首位。以清洁能源作为主要能源,积极开发利用新型能源,改善能源供应结构,研究采用各种节能新技术,提高能源供应保障能力,构筑稳定、经济、清洁、安全的能源供应体系。

大量引进天然气,力争到“十一五”末天然气供应能力达到10亿立方米/年,建设三座路东区高中压调压站及相应配套输气管道,保证路东区天然气供应安全。

加强电网建设,满足工业生产和居民生活用电需求,保证开发区充足、安全、稳定用电。“十一五”期间新增供电能力200兆伏安,到2010年供电能力达25亿千瓦时以上,重点建设河西区博兴110kV输变电工程和路东区科创街110kV输变电工程,并适时启动亦庄东220kV 输变电工程建设,提高开发区整体供电可靠性。

满足用户用热要求,确保安全、稳定供热。以天然气作为主要供热能源,积极采用清洁可再生能源(太阳能、地表水源、地源热泵等),到2010年力争供热能源中天然气消费占75%,热泵占2%,其他能源占23%。核心区新建3号集中供热厂、热电联产二期工程,全面完成5号厂扩建工程,增加供热负荷630t/h。路东区完成6号、7号供热厂建设,新增供热能力348MW。

提倡能源的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各项节能工作,制定产业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企业入区,提高居住和公建节能水平,规划建设资源节约示范区。

3、推进水资源利用与开发提高整体供水能力,构建安全可靠的城市供水系统。坚持水资源综合开发利用,做到开源与节流并重,加大再生水推广使用力度,积极开展雨洪水利用工作,研究利用节水新技术,建设亦庄节水示范区。

修建南五环路至路东新区DN1000输水干管,新增供水能力7万吨/日,使开发区总供水能力达20万吨/日以上,完善给水管网,提高供水的安全可靠性。

加大节水力度,提高工业节水水平,加快再生水回收利用步伐,重点建设经开再生水厂和文化园再生水厂及配套管网。到2010年人均综合生活用水180升/日,万元GDP取水15立方米,再生水与自来水比例达到1:5。

4、有序完善城市环境统筹周边环境建设,开展城市环境综合治理工作。加大河湖治理与水

污染防治力度,提高城市园林绿化建设水平,对生活垃圾进行分类收集、回收利用,对固体废物进行无害化处置,并妥善解决好开发区周边环境的问题。

“十一五”期间,完善凉水河一期堤岸整治和绿化工程,开展凉水河二期整治,结合“需建设蓄滞洪区”的要求,在凉水河开发区段下游建设湿地公园及凉水河风景带。加快通惠排干渠(开发区段)的治理改造工程建设,达到生态保护、雨洪利用、环境改善同建设发展结合的良好效果。

图3:开发区绿色空间规划图

继续做好区内公园、道路、河道及建设区绿地点、线、面绿化工作,完善文化园西园绿化及配套设施建设,为开发区居民提供一个休闲、娱乐的好去处。全力打造北部文化休闲绿化带和西部凉水河风景带。

建设路东污水处理厂及配套管网,满足开发区不断增长的污水排放需求,保证城市污水处理率达100%。

大力开展生活垃圾的分类收集工作,规范生活垃圾收集处理市场,加快城市环卫设施建设步伐。实行工业固体废物申报登记制度,制定相应政策,鼓励、支持产生工业固体废物的单位充分合理利用固体废物和无害化处置固体废物。到2010年,生活垃圾全面实行分类收集,无害化处理率达到99%以上,工业垃圾无害化处理率达到85%以上。

5、加速发展信息化加速开发区信息化建设,以信息化带动工业化,以信息化推动城市现代化,利用现代信息技术为企业、公众服务。广泛应用信息技术,大力发展信息服务,满足公众日益增长的信息消费需求。不断加大居民小区、工业区邮政设施建设,保障工作、生活邮递业务方便快捷。

到2010年,建成具有国际先进水平的宽带接入网络等基础设施,加强宽带通信网、数字电视网和下一代互联网等信息基础设施建设,满足宽带化、个人化和智能化的通信服务。

第三节实施三大战略:引入各类创新要素,努力保持产业平稳快速发展一、创新发展战略1、发挥在首都创新体系建设中的带头作用按照“自主创新、重点跨跃、支撑发展、引领未来”的要求,开发区充分发挥“重要载体、强大引擎、服务平台、前沿阵地”的作用,重点培育创新服务体系和创业孵化体系,推进创新发展和高科技产业化,做大做强创新型企业。进一步加强科技辐射、技术孵化,鼓励企业进行技术创新,创造核心技术和新产品。支持企业联合攻关,支持国际通用的重大技术标准的研究和制定;支持关键技术、关键产品的研发和产业化,推动高新技术产业从加工装配为主向自主研发制造延伸,从标准等方面提升开发区原创科技水平。优先扶持对产业发展有明显带动作用的大公司。

鼓励跨国公司、高新技术企业和大型集团在开发区设立地区性总部和研发机构,建立以政府投入为引导、企业投入为主体、社会资金广泛参与的投入机制。进一步完善科技成果转化和人才保障机制。完善专业孵化器与科技条件平台建设。促进创新要素和成果向周边地区辐射,发挥科技资源“溢出效应”。

2、积极引导机制创新,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搭建多种形式的公共技术平台。面向开发区整个产业共同的技术需求,按照“企业为主体,政府推进,资源共享,市场化运营”的模式推动区域公共技术平台的建设;以政府为主导,重点支持关键技术的研发;建立共享机制,组织有关技术资源,搭建平台实行技术资源的共享。重点支持新一代无线通讯产业和生物医药产业孵化等专业化特色较强的公共技术服务平台。

通过平台建设来促进区域制造业信息化和中小企业信息化,带动该市场的培育和壮大。支持企业研发一批关键技术,对若干大型企业、中小企业进行信息化示范。

大力孵化培育中小型企业。作为北京市孵化器建设的重要基地,继续完善孵化器建设;加强面向留学人员的宣传和推介,从技术支持、融资、环境、政策等多方面营造良好创业环境吸引留学人员归国创业。

建立有效的创业扶持平台,为入孵企业提供良好的信息沟通平台及创业环境,使创业服务更加专业化、规范化、社会化和国际化。推动科技成果产业化,扩大对种子期技术研发的支持力度。吸引更多的高技术人才在开发区创业,营造高新技术产业化的良好环境。支持孵化器公司与国外著名科技园合作建立国际孵化器技术平台建设,支持成立以开发区企业为主体的ABO(生物技术外包服务)联盟。

在继续完善已有高新技术产业创业孵化机制的基础上,建立以企业为核心,企业、政府和中介高效互动的产业加速机制。

以技术引进带动自主开发,安排落实产业创新工程。以国际化为出发点,在竞争激烈、自身优势不足的领域,以获得自主知识产权为目标,大力支持在引进先进技术基础上的消化、吸收与再创新。

继续建设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示范园,支持区内企业创造和保护知识产权。加强企业技术创新中心建设,鼓励应用技术研发机构进入企业。扶持大企业与跨国公司共建技术研发联合体,形成一批持续创新能力强的企业集团。发挥各类企业特别是中小科技企业的创新能力,继续加强高新技术的开发能力和储备,以技术引进促进增量,同时在引进技术的吸收、消化和转化过程中,培育研发队伍,提高自主开发能力,从而为北京开发区现代制造业的发展提供充足、强大的技术储备和技术支撑,保证北京开发区现代制造业能够占据产业链的高端地位,不断增强竞争优势。

3、建设人力资源高地,将创新发展引向深入积极促进学习型开发区的形成。树立新教育、新培训观念,重点培养区内人员学习能力、实践能力,着力提高人才的创新能力。增强对国内外中高级人才,特别是具有专业特长的高层次人才的吸纳能力,最大限度地满足开发区重点产业、骨干企业、重大项目的人才需求。重点推进全方位、人性化服务体系和人才职业发展体系,吸引海外高层次人员回国服务,成为全国留学人员回国创业示范基地。把吸引和培养工人队伍中的高技能人才作为加强人力资源开发工作的一项重要内容抓紧抓好。

促进一批专业技术创业者向现代企业家转变。引进产业发展所需的稀缺性人才,解决重点产业发展的关键性要素问题。充分发挥开发区科技人才的研发创新能力,重点扶持一批掌握现代化信息技术、擅长于资本运作、具备技术带头人能力、具有驾驭市场能力的新型复合型人才。加强开发区的职业教育,开展针对企业家不同成长阶段的各种培训服务,提高人才队伍整体素质。

引进和培养高素质创新型人才。积极探索引进国外智力的工作方法,将引进国外智力与培养本土人才有机结合起来,带动本土人才发展,提高本土人才发展,提高本土人才的自主创新能力。促进高新技术公司的成长,吸引更多的人才,在开发区形成人力资本聚集,使人才结构更加适应高新技术产业集群的发展。通过引进战略投资者来实施高端培训等方式,促使开发区内一批技术型创业者成长为既懂技术,又具有市场开拓意识、精通企业管理的现代企业家。使人力资源供给基地成为满足开发区各层次人力资源需求的一个重要渠道。

二、产业融合战略1、促进产业集群化发展,延伸产业链根据“三为主、二致力、一促进”的方针继续优化产业结构。重点发展龙头企业,拉长产业链,形成新的产业集群。大力推进以诺基亚为龙头的通讯产业集群、以京东方为龙头的显示器产业集群、以中芯国际为龙头的微电子产业集群及以奔驰戴-克为龙头的汽车产业集群的发展,促进生物医药、软件等产业集群的形成。

根据“三业、三园、三带、三中心”的战略构想,建设成为北京市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提高区内企业的关联度,大力促进包括生产最终产品或服务的企业,生产配件的企业,生产相关机械的企业,提供产业内服务的企业,以及在专业知识和技能方面能够产生支持作用的企业之间链条的形成。

2、促进二、三产业的融合,培育大产业、大品牌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和高附加值服务业。

抓住国际上产业转移和服务外包的机遇,着力引进企业总部、研发中心、结算中心等高附加值的服务业项目,积极引导和扶持文化创意产业。在开发区形成一个结构合理、功能配套齐全,适合高新技术产业和先进制造业快速发展的产业生态环境。

积极加强对传统制造业的改造,以网络化、集约化和定制化为主要目标,搭建网络化制造协同平台,为制造业企业提供全方位服务。促进现代制造业生产前期研发、设计,中期管理、融资和后期物流、销售、售后服务、信息反馈的过程渗透,引导其内部以制造为中心转向以服务为中心。

应用高新技术,促进制造业改造升级。加快提高金融保险等现代服务业的服务力度,不断提高传统服务业的技术水平;积极发展高技术和为技术创新提供衍生服务的信息、科技、中介等技术和知识密集型服务业,更好地推动产业结构优化升级;应用信息技术,通过服务方式的改变提高服务效率和质量。

加强和高校、研究机构、咨询机构等相关的产业上下游平台的融合。鼓励企业开展“创新发展、国际品牌、产业兴区”的主题活动,增强开发区的国际影响力和国际竞争力。

3、促进总部经济发展,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积极发展总部经济。按照“布局集中、用地集约、产业集聚”的原则,结合开发区的实际,科学统一地规划产业用地布局。充分发挥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和现代制造业在人才、科技、信息等方面的优势,结合北京城市经济转型的基本方向,在吸引总部资源的竞争中,加大政府投入,以优惠政策或产业扶持等方式发展总部经济,发挥自身优势条件,使总部经济成为开发区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成为推动经济结构优化升级的动力。

三、区域发展战略1、加强与中关村的互动发展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信息共享和产业规划互补,主动利用中关村上游研发成果支持区内企业基础研究,全面配合、承接科技成果的产业化,提升区内企业科技自主创新水平,促使中关村科技园和开发区产生良性互动。

加强与中关村科技园区在政策、资金和管理上的合作,从基础设施建设、信息化建设、孵化器建设、留学人员创业、研发机构建设、高新技术企业专利申请与实施、高新技术产业发展的公共技术平台建设和投融资平台建设等方面争取资金和政策支持,加快亦庄科技园的建设。

2、推进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滨海新区的新一轮开发业已启动,滨海新区定位为立足天津,服务环渤海,辐射“三北”,面向东北亚的现代化制造研发基地、中国北方国际航运中心和国际物流中心,成为天津现代化国际港口大都市的标志区和生态宜居海滨新城。滨海新区的开发不仅对天津的长远发展具有重大意义,而且对于促进区域经济发展,带动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具有战略意义。

在与滨海新区的协同发展中,应利用首都的科技创新、人力人才资源方面的优势进行错位发展,在建设创新型区域中发挥重要作用,建设创新基地。积极发展产业链上游研发、下游商务、营销等生产性服务业,成为以区域产业集群为依托的京津塘产业带发展的引擎。

3、发挥京津冀产业战略节点的引领作用面对区域经济一体化新态势,北京开发区应该调整战略,积极应对,应先求强再求大,以自我发展为主,力求协同发展,打造区域整体竞争力,形成多赢格局。

将北京开发区打造为“区域型节点城市”的节点都市,充分利用“首都优势”等比较优势,通过“借力”和“助力”滨海新区新一轮开发,在产业方面,在承接发达国家转移的现代服务业的同时,大力发展生产性现代服务业,同时做强高端现代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积极推进现代服务业与滨海新区以及北京的现代制造业的融合,形成相关产业集群。

开发区要紧紧抓住这一历史性机遇,将自身发展融入区域发展中,将区域发展的机会转化为增强自身竞争力的机会,推进合作,积极竞争,与区域发展实现有效互动和融合,使制约开发区的不利环境成为有利于北京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区域的坚实支撑,实现国际化新城与其所

依托的区域同步腾飞。

第四节贯彻四项统筹:提高区域经济社会协调发展,带动周边城市化进程一、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与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1、加强土地管理和集约利用加强土地的集约利用,规范建设用地,制订土地利用年度计划。加强土地管理,严格依法用地。各项建设必须符合城市规划、土地利用规划和土地年度使用计划,切实保障重大项目、重点工程建设需要,并严格按照法定程序进行征地、拆迁和建设。认真贯彻国务院《关于清理整顿开发区加强建设用地管理的通知》精神和北京市关于加强土地管理的有关法规,严格执行土地供应的有关规定,坚持规划先行,促进建设理性发展。

建立开发区土地利用效益评价体系,按照产业聚集、用地集约、布局集中、利用高效的原则,建立专业园及产业基地土地利用评价体系,提高集约用地水平。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和城市建设模式,促进以“资源-生产/消费-再生资源”为基本特征的经济体系和城市发展体系,提升区域的综合的持久的竞争力和生态化水平。

图5:开发区规划图

进一步提高土地资源集约利用水平。树立节约意识,形成节约用地、优化用地的习惯,提高土地集约利用水平。鼓励现有企业在已有用地上增资扩股,严格按照产业规定和协议约定,确保土地投资密度和容积率。2、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

坚持资源开发与节约并重,把节约放在首位的方针,进一步提高资源能源利用率,努力保障总量、保障供应,满足经济社会不断发展的需求。

进一步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尽快完成“节水示范区”各项建设工作,保证第六水厂中水入区工程如期通水,启动企业文化公园再生水厂的建设,尽快完成经开再生水厂建设,推广雨水利用工程,研究制定博大大厦中水、雨水利用实施办法,为全区的节水工作带好头。完成新凤河治理工程,启动路东区污水处理厂建设。

采取政策性鼓励措施推进节能节水的环境友好生产体系,进一步搭建循环经济招商体系,结合本区域产业特点,制定不同行业企业市场准入的万元产值水耗、万元产值能耗标准,建设资源节约和环境友好的生产体系,有选择地开展招商引资。

进一步提高能源利用率。一是完善能源管理体制,实现能源需求管理由侧重应急调节向侧重制度调节转变。二是要完善项目筛选过程中的资源利用指标体系和环境保护评价指标体系,实施产业项目综合评价,严把项目准入关。坚决禁止任何污染行业在开发区发展,慎重对待高耗能产业的选择和发展。建立健全资源消耗管理制度,加强重点行业的资源消耗管理,推动建筑、生产节能工作。三是要推动发展循环经济,促进资源循环式利用,鼓励企业循环式生产,从提升区域综合竞争力和生态化水平的深度评估经济发展和资源扩张战略,以此来确定经济增长的适度规模和速度。

提倡能源的集约利用,积极开展各项节能工作,制定产业能耗标准,限制高耗能企业入区,规划建设资源节约示范区。全面提高能源综合利用效率,强化节能管理,制定相应的优惠政策鼓励企业利用新技术对现有用能设备和工艺进行改造、降低产品单耗。

3、构建循环经济园区,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以提高资源生产率和减少废物排放为目标,以技术创新和制度创新为动力,强化节约资源和保护环境意识,结合国家生态工业示范园区的规划和建设,构建循环经济园区。通过构建循环经济产业链使区内上下游企业间形成共享资源和互换副产品的产业共生组合,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能源效率,从工业生产源头上将污染物排放量减至最低,实现区域清洁生产。同时促进区内企业规模化、科技化、高效益和低污染,使区域产业结构向资源利用合理化、废物减量化、生产过程无害化转变,逐步实现以主导产业为核心,不同产业之间以及与自然生态系统之间的生态耦合和资源共享,物质、能量多级利用。

强化污染物总量控制目标,基于区域环境容量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优化布局,使园区产业布

局、经济发展规模和速度与区域环境承载力相适应。充分发挥龙头企业的带动作用,拓展和优化行业内部及行业间的产品链和废物链,促进电子、通讯、生物医药、汽车制造等主导产业的产品升级和生态化发展。把治理结构性污染和产业结构调整相结合,改善区域生态环境质量,坚持以企业为主体,政府调控、市场引导、公众参与相结合,形成有利于促进循环经济发展的政策体系和社会氛围,实现环境和经济的可持续发展。

二、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确立以人为本的理念,更多地关注健康、教育和文化等事业的发展,满足群众的需要。要统筹社会事业发展,加大投入,调整存量,创新服务模式,提高公共服务的质量和效益,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

1、优先发展职业教育结合开发区经济社会发展的要求,实行教育事业多元化发展,完善教育结构,整合教育资源,鼓励社会办教育,形成比较完整的、既能满足区内企业员工和居民子女教育需求,又能满足区内企业用人需求的教育体系。

优先发展职业教育,充分发挥职教园区的中、高等职业教育优势,建立起学校与企业之间互相促进的人才供需体系,使开发区成为北京市充分解决对中、高级蓝领人才需求矛盾的先进区域。加强基础教育尤其是义务教育配套建设,通过引进义务教育、名校办分校等多种渠道,解决开发区急需的高水平义务教育问题,使开发区的义务教育达到城区的水平。

更好地发挥首都高等教育资源的优势,引进并建设一所高水平的国际学校,解决开发区内外籍人士和归国人员子女的教育需求。继续推动开发区民办教育的发展,在现有基础上,提高教育质量。

2、大力繁荣文化体育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发展方向,大力弘扬“勇于创新、产业兴区”、“科学民主、与时俱进”的开发区理念。营造有利于创新创业的文化氛围,创建经济、社会、文化、自然和谐发展的高科技园区。

建立相应的组织、制度框架,研究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及经营性文化产业的鼓励政策;实现对文化建设有效地规划、管理、引导、扶持和推进。继续扩大“亦庄产业新城”的国际影响力,实施“北京亦庄”品牌推广行动,提升开发区的品牌价值。

大力推动“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形成包括软件、游戏、动漫、设计等企业集聚的发展格局。鼓励社会力量投资经营文化场馆设施,形成开发区特色文化。

进一步推动体育事业的发展,建成相对完备的公共体育设施。重点做好直接服务于2008年奥运会的工作和全民健身运动的开展工作。继续办好两年一届的区运动会和社区运动会,继续办好每年一届的全民健身体育节活动,不断提高企业职工和社区居民参与的广泛性。

建设企业工业区单身公寓和社区体育场所,建立社区全民健身辅导站。举办好各类日常的群众性体育活动。

3、继续加强医疗卫生落实卫生管理职能,建立三级医疗网络体系,建立卫生监督、疾病预防控制体系。使与开发区广大职工、居民工作与生活密切相关的医疗卫生、食品卫生、饮用水卫生、职业卫生和公共场所卫生等工作水平居于全市前列。

以同仁医院开发区院区为龙头,构建社区卫生服务机构与区域大中型综合医院、专科医院两级分工协作、双向转诊的医疗服务体系,提高社区基本医疗服务能力。

进一步完善疾病预防控制、应急医疗救治、公共卫生信息和卫生监督体系。在开发区的居住区,通过建立、健全社区卫生站服务网络,普及居民医疗健康档案管理、社区卫生站与医院之间的双向转诊、慢性病人的社区康复治疗,使开发区居民的医疗服务在全市领先。

三、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积极推进覆盖全区、功能完善、布局合理的公共服务体系,解决好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现实问题。更加注重社会公平,更加注重基层基础工作,更加注重改革发展稳定的协调。

1、完善社会保障体系,提高社会保障水平积极落实养老保险的各项法律法规,不断扩大城乡养老保险的覆盖面,建立健全社会救助体系。建立统一的失业保险制度。加强失业保险制

度的法制建设,加大失业保险工作力度,重点做好职工和灵活就业人员的失业保险参保工作,提高失业保险覆盖面。

加大社会保险稽核力度,促进社会保险基金征缴。到2010年,社会保险覆盖率和基金收缴率达到95%。完善多层次的养老保险体系,鼓励建立企业年金和个人储蓄性养老保险。扩大补充医疗保险覆盖范围,到2010年参加补充医疗保险人员的覆盖率达到95%。外地农民工参加社会保险比例进一步提高,到2010年参加工伤保险和医疗保险的外地农民工比例达到95%。

继续做好安全稳定以及构建和谐稳定劳动关系的各项工作,夯实和谐社会基础。继续健全开发区社会保障体系,推进集体合同的建立,加强劳动和社会保障执法监察力量,保护劳动者的合法权益。建立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多层次社会保障体系,努力扩大社会保险覆盖面。深入开展员工法律援助和困难职工帮扶活动,增强财政的社会保障投入,多渠道筹措社会保障资金,做好社会福利、社会救济工作。

2、创新社会管理,提高工作效率

加强社会建设和管理,逐步完善公共服务网络,提高政府工作的透明度,推进诚信政府、诚信单位、诚信个人建设。

规范内部管理。要理顺业务流程、规范内部管理结构,探索科学合理的管理模式和发展模式。加强综合部门的综合协调作用,提高综合统筹能力,建立健全责任制和监督机制。不断提高管理能力和服务水平。

3、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维护社会稳定和安全高度重视安全生产工作,切实加强对本区域内生产经营单位的监督管理责任,落实《安全生产法》和《北京市安全生产条例》,建立健全以生产经营单位为主体的生产责任制,保持全区安全生产的良好状况。不断完善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积极应对群体性、突发性事件。

积极推进民主法制建设,进一步规范建筑市场,保障农民工的合法权益。认真做好信访接待和矛盾排查工作,从源头上化解矛盾,保持社会稳定。

逐步建立布局合理、方便快捷的社区服务网络。以各种宣传为导向,加大社会教育力度。以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社会主义教育为核心内容,广泛开展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教育。倡导“和睦、互助、平等、友爱、宽容、诚信”,强化公民思想道德修养。在领导干部和广大党员中广泛深入持久地开展社会主义理想信念教育、党风廉政教育和道德法律教育,坚持为人民服务的根本宗旨,永葆先进性。

四、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亦庄新城建设是以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构建首都和谐社会为目标,落实“新北京、新奥运”战略构想的重大举措,新城的建设目标是成为中心城人口与功能疏解的主要载体,到2010年,亦庄新城将成为人口30万,城市建设用地55平方公里的区域产业中心、高科技示范区、京津城际门户和宜居生态新城。

1、完善区域功能定位,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亦庄新城是北京东部发展带的重要节点,是城乡协调和经济增长的重心,是疏散中心城产业和人口的重点区域,是北京的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在空间布局上,亦庄新城具体划分为产业发展区、城市功能核心区、文化居住发展区三个功能区域。“十一五”期间开发区作为亦庄新城的核心,为区域协调发展制定互动或联动发展的策略,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竞争力,成为京津走廊发展的“龙头”和“发动机”。2008年北京奥运会结束后,适时启动亦庄重点新城的建设,是保持开发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的一个重要举措。开发区的建设要致力于推动产业发展和文化繁荣,两条腿走路,根据开发区不同的特色环境,和顺义新城、通州新城联合打造北京东部发展新区。

图4:开发区建设时序图

2、配合推进新城建设,为新城建设提供动力开发区是亦庄新城在“十一五”期间建设的核心区域,承担着拉动东部发展带乃至北京市经济发展、承载就业压力、推进新城区经济与社

会和谐发展的任务。

按照“五年打基础、十年成体系”的总体要求,系统规划建设亦庄新城。“十一五”期间,重点是“打基础”,实现城乡规划一体化,将开发区与周边乡镇、村庄作为一个整体,实现城乡空间布局的综合统一规划。积极推动村庄用地整合,规划好公共服务设施、道路交通体系、市政基础设施体系,明确适宜的房屋建设标准。

3、明确区域发展格局,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统筹区域发展,切实维护失地农民的利益,妥善处理好失地农民安置、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积极搭建面向周边失地农民的职业培训平台。与周边乡镇协调,加强农村劳动力信息管理,帮助农村劳动力向非农产业转移。积极与周边区镇协同合作,帮助做好新农村建设工作,实现优势互补、共同发展。

“十一五”期间在区域产业布局、土地利用、投资建设等多方面统筹城乡协调发展,加快开发区优质要素向周边地区流动速度,建立城乡互补、区域协调、统筹发展的机制,加速带动周边城市化发展。

第四部分保障规划实施科学的规划要靠科学的组织实施来保障。全面实现“十一五”规划确定的各项目标和任务,必须掌握好规划实施的节奏和重点,建立完备的规划实施机制。政府要正确履行职责,调控引导社会资源,合理配置土地、水、电等公共资源,保障规划顺利实施。

一、建立分类指导的实施机制本规划提出的高新技术产业、现代制造业和现代服务业的发展方向是对市场主体的导向,主要依靠市场主体的自主行为实施。开发区管委会要维护公平竞争,不直接干预企业经营活动,不直接干预市场机制正常运行。

本规划确定的全面打造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中心、全面提升开发区综合竞争力、全面提升开发区城市化水平等重点任务,主要通过完善市场机制和利益导向机制努力实现。开发区管委会将通过体制机制创新和完善政策,为激发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创造性营造良好的制度和政策环境。国有企事业单位要发挥带头和示范作用。

本规划确定的统筹资源利用、环境保护和经济建设,实现可持续发展;统筹社会事业发展,满足企业和居民需要;统筹和谐社会建设,维护区域稳定和安全;统筹区域建设,打造东南综合产业新城等公共服务领域的任务,是政府的承诺,开发区管委会要切实履行职能,运用公共资源全力完成。

本规划确定的改革任务,是政府的重要职责,必须放在政府工作的重要位置。要加强对改革的总体指导和统筹协调,将改革任务分解落实到有关部门,不失时机地推进,并注重及时把行之有效的改革措施用制度的形式确立下来。

二、制定和落实配套政策认真贯彻落实国家关于高科技产业发展的一系列政策,根据实施过程的具体情况,依据“动态调整,滚动修正”原则,保持规划实施进度的连续性。把握规划实施重点,体现“规划带项目”原则,抓好不同时期重大项目的建设进度,强化对重大项目的协调监督管理,确保高质量地如期完成,保证规划的顺利实施。

三、健全规划管理机制本规划一经批准,将成为编制经济年度计划以及各级部门审批、核准各类投资项目的重要依据。开发区管委会负责全面实施,协调解决规划实施重大问题,监督检查重大事项进展和落实情况。开发区要加快建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规划实施考核评价办法,对牵头责任部门的年度重大事项实施方案进行评价考核,保证规划严格有效的实施。同时要开展规划评估,扩大公众参与,进一步完善规划方案,充分发扬民主,掌握和遵循经济发展规律,使决策真正做到民主化、科学化。

四、规划调整与衔接北京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发展已纳入北京市的有关规划。要加强与北京市有关规划的衔接,特别是做好与北京市“十一五”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规划、北京城市总体规划,以及北京市科技发展规划、北京市产业发展和空间布局调整规划、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发展规划等市有关重点专项规划和一般专项规划之间的衔接,保证规划的一致性。

本规划一经批准,即具有行政效力,由开发区管委会组织实施。规划实施期间如遇国内外环境发生重大变化或其它重要原因,致使原有规划内容已不适应新的形势,涉及城市发展方向、规模布局等方面的重大问题,开发区管委会可以对规划局部内容进行调整。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航天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防科工委 目录 序言 一、指导思想 二、发展目标 (一)总体目标 (二)具体目标 三、主要任务 (一)增强产品供给保障能力,全面完成科研生产任务(二)启动并实施重大科技工程,带动科技跨越发展 (三)提升自主创新能力,突破关键技术 (四)加快空间技术发展,提高业务服务能力 (五)积极拓展空间应用,提高航天产业发展能力 (六)持续开展空间科学研究,扩展人类认知领域 (七)加强行业管理,营造有利于航天发展的良好环境(八)实施人才兴业战略,加强航天先进文化建设 (九)加强国际交流与合作,扩大对外开放 序言 航天是当今世界最具挑战性和广泛带动性的高科技领域之一,航天产业已成为国家的战略高技术产业。发展航天是增强我国

经济实力、科技实力、国防实力和民族凝聚力的重要举措。 “十五”时期,我国航天事业取得了世人瞩目的成就。航天科技工业基础和研发能力大幅提升;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三大领域取得快速发展,载人航天取得历史性突破,月球探测工程进展顺利;国际影响力不断扩大。航天为我国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做出了积极贡献。 “十一五”时期是我国航天事业实现跨越发展的关键时期。我国确定了在本世纪前20年进入创新型国家行列、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经济建设、国家安全、科技发展和社会进步等方面都对航天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 本规划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国家中长期科学和技术发展规划纲要(2006-2020年)》等相关规划制定,明确了“十一五”时期航天发展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和重点任务,是指导航天未来五年发展的纲领性文件。 一、指导思想 贯彻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以胡锦涛总书记关于国防科技工业发展的“四个坚持”为指导,以满足经济建设和国家安全的需求为根本出发点,统筹空间技术、空间应用、空间科学全面协调发展,推进应用卫星和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 成情况 文档编制序号:[KKIDT-LLE0828-LLETD298-POI08]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 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总体规划(doc 25页)

无锡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征求意见稿)

目录 前言 (1) 一、“十一五”时期旅游业发展回顾 (2) (一)旅游业发展现状 (2) 1、全市旅游业总体运行情况良好 (2) 2、旅游接待能力与服务水平日益提升 (2) 3、文化旅游建设初具规模 (3) 4、旅游休闲度假名城打造初见成效 (3) 5、旅游公共服务设施进一步完善 (3) (二)旅游业发展中存在的问题 (3) 1、旅游品牌形象影响力和招徕力仍显不够 (3) 2、上规模、多功能、大容量的旅游区较少 (3) 3、旅游类型较单一,区域同质化现象较严重 (3) 4、旅游管理体制不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 (4) 二、“十二五”无锡旅游业发展环境 (4) (一)国内外旅游业发展趋势与特点 (4) 1、旅游业不断扩大,市场需求旺盛 (4) 2、中国旅游业将呈现快速发展态势 (4) 3、长三角地区是我国最大的旅游区 (4) (二)旅游业面临的发展机遇与挑战 (5) 1、旅游业定位为国民经济战略性支柱产业 (5) 2、长三角区域规划中对无锡旅游业发展定位 (5) 3、“十二五”期间旅游业发展面临的挑战 (5) (三)规划依据 (6) 三、“十二五”规划的指导思想、发展目标与战略思路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发展定位 (6) (三)发展目标 (7) (四)发展战略 (8) 1、“旅游即城市”战略 (8) 2、创新驱动战略 (8)

3、资源整合战略 (8) 4、旅游国际化战略 (8) 5、区域合作战略 (8) (五)“十三五”展望 (8) 四、主要任务和重点工作 (9) (一)着力打造一个“旅游城” (10) (二)重点开发文化旅游、休闲度假旅游两大精品系列 (10) 1、文化旅游精品系列 (10) 2、休闲度假旅游精品系列 (11) (三)全面提升大灵山、鼋头渚、惠山三大品牌景区 (11) 1、大灵山景区 (11) 2、鼋头渚景区 (11) 3、惠山景区 (12) (四)建设完善四大旅游休闲度假区 (12) 1、蠡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配套设施建设 (12) 2、太湖(环梅梁湖)旅游观光休闲度假区 (12) 3、宜兴湖滏综合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4、江阴华西村--滨江黄山旅游休闲度假区 (13) (五)优化发展五大旅游类型 (14) 1、整合观光旅游产品 (14) 2、丰富文化旅游产品 (14) 3、完善休闲度假旅游产品 (14) 4、发展特色生态旅游产品 (14) 5、提升商务会展旅游产品 (14) (六)旅游业支持保障系统建设 (15) 1、旅游基础设施建设与旅游产业配套 (15) 2、旅游市场开拓 (16) 3、旅游营销策略 (17) 4、旅游生态环境建设 (17) 5、旅游公共服务体系 (18) 6、环境影响评价 (18)

系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与发展规划

楚雄师范学院艺术系“十一五”期间师资队伍建设规划 (2006——2010年) 根据教育部关于《普通高等学校本科教学工作水平评估方案(试行)》和云南省教育厅关于《新时期加强高等学校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以及学院“十一五”师资队伍建设规划的总体精神,结合本系师资队伍实际,制定本规划。 一、“十五”期间艺术系师资队伍的状况 1、师资队伍的整体结构。现有教职工40人,其中专任教师39人,其他1人。专任教师中有教授1人,副教授2人,高职教师占教职工总数的8%;讲师30人,占75%;助教6人,占15%,其他1人占2.5%;。专任教师中有音乐教师23人,美术教师14人,其他2人。 2、师资队伍的发展趋势。“十五”期间,顺应高等教育发展趋势,本系把发展重点放在拓展专业办学空间上,积极获取了学院和有关方面的支持,申报并获准了美术教育专科、音乐教育(2+3)专科、音乐学(师范类)本科、美术学(师范类)本科的专业办学,使本系横向上的专业方向增至6个,主动适应社会对各类人才的需求(见表1)。 表1艺术系本、专科专业设置一览表 序号专业名称专业代码性质修业年限 (年) 获准开办时间 (年) 01音乐教育 660209师范类31998 02音乐教育(2+3)师范类52002 03音乐学050401师范类42004 04工艺美术670101非师范类32000 05美术教育660210师范类32003 06美术学050406师范类42004

与此同时,系上采取多种措施,立足于“在职培养和注重引进”两条腿走路,不断加大人才引进和师资培训力度,制定了一系列激励措施,提高教师在职脱产学习以及人才引进的效能,师资队伍在数量上逐年增加,学科、学缘和职称结构得到改善,教师队伍整体素质进一步提高。 表2艺术系“十五”期间引进教师一览表 引进时间姓名毕业学校及专业学历、学位学科2001年李飏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2年张筱蓉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艺术设计李涤尘云南艺术学院装潢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陈海燕云大设计学院环境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 2003年王建才四川美术学院美术教育专业本科、学士美术学吕维正云大设计学院艺术设计专业本科、学士艺术设计杨芳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2005年 代琳娜云南艺术学院舞蹈表演专业专科舞蹈樊艳萍云南艺术学院音乐教育专业本科、学士音乐学 表63艺术系“十五”期间师资培训一览表 培训起止时间姓名培训类型培训学校备注 2000年9月—2001年7月温静单科进修福建师范大学一年2001年9月—2002年7月李飞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1年4—6月唐雪峰单科培训中央美术学院3个月2002年9月—2003年7月张黎单科进修北京首都师大一年2002年9月—2003年7月毛忠慧单科进修云师大艺术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7月李红枫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2005年9月—2006年2月速卫红单科进修江西陶瓷学院6个月 2006年9月至2007年7月刘丽娜单科进修中国音乐学院一年倪静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 2007年9月至2008年7月杨芳单科进修中央音乐学院一年从专业人才培养要求看,师资队伍还存在较大差距: (1)从本系师资队伍结构的分布情况来看,副教授与讲师职称占63%以上,构成系职称结构主体,但中职比例占绝大多数,高职称教师比例太低,职称结构总体水平不合理,严重影响学科建设和人才

旅游业发展规划范本

上海市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纲要版 第一章本规划编制的背景、任务、作用与目的 一、规划背景 浦东新区功能定位及相关产业发展面临新的历史转折和机遇。上海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的战略、浦东在更高起点上实现快速发展的要求和“一个作用、三个区”的新定位为现代服务业在更高能级上的发展提供了良好的发展机遇,作为现代服务业的先导性产业、同时作为浦东“1+4+4”现代服务业格局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旅游业发展同样面临着新的机遇。而另一方面,浦东旅游业经过“九五”、“十五”期间市场驱动下的超常规发展后也开始进入平稳期,并同时暴露出超常规发展所伴随的一些问题,旅游业自身也有借助新的机遇实现能级提升和开拓性增长的内在要求。基于对上述背景的认识开展本规划的编制工作。 二、规划项目 《浦东新区“十一五”旅游发展战略规划》,其中包括住宿业发展规划(参见《上海市浦东新区旅游住宿业发展专项规划》)。 三、作用与目的 根据前瞻性和可操作性原则,指导浦东旅游产业发展、引导社会旅游资源配置、决策重大旅游项目安排;确定浦东旅游产业发展的方向、目标、产业布局、规模、速度以及具体对策、措施,为未来五年内浦东新区旅游产业的发展提供宏观指导性意见。

第二章浦东新区旅游业的发展现状和趋势分析 一、发展现状与成绩 1、成绩和经验 初步确立了旅游业产业地位。2005年,浦东新区旅游业景点、旅行社和宾馆三大行业共接待游客1650万人次,“十五”期间年均增长7.5%。2005年,三大旅游行业实现营业收入57.71亿元,“十五”期间年均增长22%。2005实现旅游总收入202亿元,根据市统计局提供的经验数据,浦东旅游增加值约占GDP比重为3.6%(低于当年上海市相应比重6.4%),占新区第三产业比重超过7%,基本实现了“十五”旅游规划确定的第三产业中的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的目标定位。 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截至2005年底,在浦东注册的旅行社83家,其中国际旅行社13家,国内旅行社70家,分别约占上海市总数的11.9%和20.72%。共有各类宾旅馆470家,客房23524间,床位40,076张。其中高星级宾馆28家,客房8626间,占上海市总量27.5%。拥有万豪、凯悦、洲际、喜达屋、雅高、香格里拉等6家全球知名的国际酒店管理集团旗下共13个国际著名酒店品牌。拥有14个主要旅游景点,其中国家4A级景点4家,占上海市总量23.5%。形成了良好的旅游接待能力。 建成了相对成熟的陆家嘴—花木都市综合旅游会展板块。经过“十五”期间的继续开发,陆家嘴-花木地区基本形成了景点相对集中、旅游服务设施比较齐全、能在空间上产生集聚效应的旅游板块。同时区域集中专业会展场馆和高星级宾馆为主的会展场馆面积已超过15万多平方米,形成了相对完备的会展基础和接待设施体系。2005年,该区域接待游客近1500万人次,举办各类会议1500多次,出租展览面积237.87万平方米,占上海市总量63%,奠定了作为重要会展城区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完成情况

学校“十一五”发展规划 完成情况 “十一五”期间是国家政治、经济、文化快步走向繁荣富强的五年,也是中国教育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五年,在科学、理智、现实地制定我校十一五发展规划后,全校上下同心同德,通力合作,在规划实施的旅程上成功地迈出了坚实而可喜的步伐,现将我校“十一五”规划的完成情况总结如下: 一、始终如一地坚持正确的理论导向 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和“科学发展观”的重要思想以及十六大、十七大精神为指导,深入贯彻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全面落实《全国基础教育工作会议》精神,遵照国家”十一五“规划纲要,以培养二十一世纪需要的合格人才为目标,以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坚实基础为根本任务。坚持“育人为本、德智并重、科研兴校、教学相长、双向成才,”的治校方略。以发展求生存,以质量求规模、以特色塑形。 二、有序达到各项目标的拓展、完成 1、新一轮课改全面实施 新一轮课程改革是十一五重点工作之一,我校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以新的课程理念为指导,采取分批次逐步推进和方式,达到了在职老师的全员角色转变。新的课程理念进一步深入人心,一个由新课程标准武装起来的教育教学队伍已经形成。学校领导和教师以新的教育教学理论为支撑,初步具备了创新力、战斗力和研究力;在工作中出新,在工作中积累,在工作中反思,在反思中前行。十一五期间我校获县级优秀课5节;市级优秀课12节;省级优

秀课3节;国家级优秀课1节。完成教育局安排的城乡互动任务4次,累计送教 28节课,既锻炼了自己又发挥了辐射作用。全校教师在十一五期间获奖论文篇,在学术刊物上发表论文3篇(省级1篇、国家级2篇)。 为了全面提高教师实施新课改、把握新教材的能力、增强改革创新意识,进一步为老师提供开放的、可持续的教学发展空间。我校在2006年制定了教师“星级达标课方案”,将小学阶段9个学科均分成了低、中、高三个达标段,教师每学期至少申报一个学科,达标后可变化年段,变化学科,迄今为止,已经开展到第十届。目前,有一名教师已经获得了“七星”,有1人获得“五星”,5人获得“四星”,8人获得“三星”,获得“二星”,2人获得“一星”。这一教学竞赛活动有效地、长久地激励教师教学探究的积极性,促进了教师整体教学水平的提高,有利地推动了教学改革实施。目前全体老师已经有效地融入新课改,正逐着课改的浪潮前行。 2、坚持德育为首,创设和谐的充人氛围 强有力地贯彻《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未成年人思想首先建设的实施意见》八荣八耻内容的落实,以及有序的推进《弟子规》的消化,确立德育的首要地位。 (1)建立师德高尚的队伍:教师敬业爱生,无体罚侮辱学生现象,以奉献为荣;无一例收费补课,私订教材用书,搭车收费现象;精心研究教材向四十分钟要质量,有效减轻学生和家长负担。 (2)全面落实“八荣八耻”:将八荣八耻细化,具体为学生日常学习、生活的各个方面,每周一个小方面(如“以自觉保护环境为荣,以破坏环境为耻”)在逐条的落实中,有效促进学生行为习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

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就是要抓住主要矛盾和突出问题,着力解决经济社会发展的薄弱环节和关键领域,把创造良好的体制环境、优先发展教育和科学事业、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提供坚实的资源保障作为实现十一五目标和战略任务的抓手。 2、阶段性目标 在全面建设惠及十几亿人口的更高水平的小康社会这个总体目标下,十一五期间的阶段性目标是: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南通市旅游发展总体规划 (2006~2020年) 第一章总则 第一条规划目的 为了科学、合理、有序地开发利用南通市的旅行资源,促进旅行业的快速增长和连续进展,尽快把南通建成旅行整体形象鲜亮、产业结构优化、服务设施齐全、综合效益较高的旅行强市,依照《旅行进展规划治理方法》和《旅行规划通则》,编制《南通市旅行进展总体规划(2006~2020年)》(以下简称“本规划”)。本规划是南通市旅行进展宏观指导性文件,辖区内各区、县(市)和旅行区在编制旅行进展或旅行开发建设规划时,原则上均应符合本规划的要求。 第二条规划范畴 本规划范畴为南通市行政区域所辖范畴,包括南通市区(港闸区、崇川区、经济技术开发区)和通州市、海门市、启东市、如皋市、如东县、海安县,总面积8001平方公里。 第三条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2006~2020年,分近期、中期、远期三个进展时期。近期:2006~2018年,为重点突破期;中期:2018~2019年,为全面提升期;远期:2016~2020年,为连续(成熟)进展期。 第四条规划依据

1.国家旅行局《旅行进展规划治理方法》2005; 2.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行规划通则》GB/T18971-2003 2003; 3.国家质量技术监督局《旅行资源分类、调查与评判》GB/T18972-2003; 4.《江苏省旅行进展总体规划》2002; 5.《江苏省旅行业进展“十一五”规划及到2020年远景目标纲要》 2005; 6.《江苏省沿江旅行进展规划》2005; 7.《江苏省海洋功能区划》(修订)2005; 8.《南通市都市总体规划调整》2004; 9.《南通市城镇体系规划》(2000~2020)2002; 10.《南通市旅行业进展“十一五”规划》2005。 第五条规划原则 注重效益,重点推进原则;市场导向,连续进展原则;强化特色,打造品牌原则;系统整合,创新经营原则;因地制宜,和谐进展原则;适度超前,运作可行原则。

十一五发展规划

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 国家发展和改革委员会 二OO七年一月

前 言 我国是世界第一产煤大国,煤炭产量占世界的37%。煤炭是我国的主要能源,分别占一次能源生产和消费总量的76%和69%,在未来相当长的时期内,我国仍将是以煤为主的能源结构。随着煤炭工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煤炭用途的扩展,煤炭的战略地位仍然十分重要。 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和《国务院关于促进煤炭工业健康发展的若干意见》,国家发改委组织有关研究单位和大型煤炭企业编制了《煤炭工业发展“十一五”规划》(以下简称《规划》)。在总结分析煤炭工业发展状况、存在问题和面临形势的基础上,提出了“十一五”时期煤炭工业的发展方针、目标、主要任务和政策措施。 《规划》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提出了以煤炭整合、有序开发为重点,完善体制、创新机制,强化管理、保障安全,改小建大、优化结构,依靠科技、促进升级,深度加工、洁净利用,节约资源、保护环境,构建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 《规划》提出了煤炭工业发展的主要任务,即优化煤炭布局,调控煤炭总量,建设大型煤炭基地,培育大型煤炭企业集团,整合改造中小型煤矿,淘汰资源回收率低、安全隐患大的小煤矿,加快煤炭科技创新,提高煤矿安全生产水平,建设资源节约型和

环境友好型矿区。 为建设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相适应的新型煤炭工业体系,必须贯彻科学发展观,健全和完善煤炭宏观调控体系,加强大型煤炭基地建设,加快煤炭企业重组,促进煤炭与相关产业协调发展,优先发展煤炭科技教育,加强煤矿安全综合治理,发展循环经济,保护矿区环境,提高矿工劳动保障和生活水平,解决煤矿历史遗留问题。 《规划》是指导未来五年煤炭工业发展、加强和改善宏观调控、引导市场主体行为的重要依据。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可编辑版】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华容县工业“十一五”发展规划思路 一、指导思想以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四中全会精神为指针,全面树立和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走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好、资源消耗低、环境污染少、人才资源优势得以充分发挥的新型工业化道路。以发展为主题,以市场为导向,以结构调整为主线,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和管理创新为动力,坚持可持续发展。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实现速度和结构、质量、效益的统一,提高全县工业整体素质,充分发挥工业对全县经济发展的支撑带动作用,促进华容向工业强县的跨越。 二、发展目标大力提升纺织、蔬菜食品、矿产建材等三大传统支柱产业,着力培育电子信息、生物化工、果蔬汁、洋酒饮料、新型制造业等新兴产业,通过扩规、提质、创新等手段使其不断发展壮大并逐步成为我县工业新的支柱产业,实现工业结构的优化升级,形成工业经济持续、稳定、协调发展。具体发展目标是: ---工业总产值年平均递增24%,到201X年达到200亿元;工业增加值年平均递增2 5,到201X年达到60亿元,在三次产业中GDP的比重达到50以上;实现利税总额10亿元;---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递增2 5,到201X年达到150亿元以上;---规模工业企业达到200家,创省级著名品牌20个,新增就业岗位5万个以上;---工业技术改造投资总额完成50亿元以上,完成固定资产投资45亿元;实现新增产值100亿元,新增利税4亿元。

三、主要建设内容一是要做强纺织产业。对现有的纺织企业要不断改进工艺技术和装备水平,扩大生产规模,提高产品质量,繁荣产品品种,争创驰名品牌。同时,大力引进彩色棉新品种,不断吸收外来资本投入,逐步将纺纱规模扩大到30万锭以上;整合现有的坯巾织造企业并新建8-10家,发展坯巾联合生产,使生产规模达到织机1800台(套),年产坯巾2万吨;新上1至2个印花染整或电脑绣花项目,不断扩大印花、绣花和染整生产能力,年印、染、绣巾被达到2万吨;大力发展床上用品、服装等下游产品,新建2-3家成品衣加工企业,年生产成衣达到150万件;力争用5年的时间,纺织产业实现新增产值20亿元,安置就业2万人以上。形成完整的纺纱、织造、染整体系,拉长产业链,把我县建成国家缝纫线纺织产业基地,湖南纺织第一县。二是要做大蔬菜食品产业。蔬菜加工要应用先进的技术和工艺,扩大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按照“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以田丰蔬菜、雄风食品、升华食品、插旗芥菜工业园等企业为龙头不断发展壮大。扶持发展净菜等精、深加工生产,着力攻克无公害莲藕、莲米、菱角米等水生蔬菜和蕨菜、雷蒿等野生蔬菜的加工、保鲜技术难关,打造10个以上蔬菜加工品牌,达到年加工蔬菜120万吨生产规模,加工转化率达到90%以上。不断提高淡水鱼等水产品的加工综合利用率,以华凯食品等企业为龙头,实现规模化、产业化,并不断改进产品包装,抢占市场份额,争创特色品牌。发展蔬菜汁、水果汁、大米、油脂、茶叶、蛋类、禽类、珍珠等新兴农副产品深加工项目。以洞庭精米厂、黄山头米厂、华泰米业等企业为龙头壮大米业加工和产品的深度开发;以东盛油脂、幸福油脂、塔市油脂、注滋口油脂等企业为龙头发展油脂加工业,提高下脚料综合利用率,食用植物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 宜宾市翠屏区旅游局 二〇一〇年十月

目录 目录 (1)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2)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 (二)旅游产业规模日益壮大 (2) (三)旅游市场开发取得成效 (3) (四)乡村旅游发展跨上台阶 (4) (五)旅游发展环境不断改善 (4) 二、“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面临的形势 (5) (一)发展的机遇和条件 (5) (二)面临的困难与挑战 (6) 三、“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总体战略 (6) (一)指导思想 (6) (二)奋斗目标 (7) (三)发展战略 (7) (四)空间布局 (8) 四、“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主要任务 (8) (一)加快中心城区旅游开发,打造旅游目的地 (8) (二)加大乡村旅游开发,拓展旅游发展空间 (9) (三)深化古镇旅游开发,丰富旅游活动内容 (10) (四)重视旅游项目建设,提高策划包装水平 (10) (五)加强市场宣传营销,拓展旅游客源市场 (11) (六)加强行业规范管理,提升旅游软实力 (12) 五、“十二五”翠屏区旅游业发展的保障措施 (12) (一)强化旅游政策支持 (12) (二)加大旅游资金投入 (12) (三)创新旅游管理体制 (13) (四)加强人才教育培训 (13)

宜宾市翠屏区是宜宾市政治、经济、文化中心,素有“万里长江第一城”之美誉,具有2190年建城史,是国家历史文化名城和中国优秀旅游城市。“十二五”是翠屏区加快建设“领跑川南、跨越追赶的科学发展先行区”的关键时期,也是培育旅游支柱产业、建设旅游经济强区的关键阶段。制订并实施《宜宾市翠屏区“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对于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促进我区旅游经济又好又快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一、“十一五”翠屏区旅游业取得的成绩 (一)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 2006年第四届四川旅发大会以来,翠屏区旅游经济总量快速增长。全区2006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50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5.04亿元;2007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24.62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7.71亿元;2008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358.53万人次,旅游总收入19.80亿元;2009年共接待境内外游客491.21万人次,旅游总收入26.16亿元,相当于全区GDP的9.2%。全区旅游总收入年均递增率达到20%。今年前三季度,已接待境内外游客563.84万人次,实现旅游总收入25.55亿元,占全年目标任务31.10亿元的82%。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文件排版存档编号:[UYTR-OUPT28-KBNTL98-UYNN208]

关于制订:“十一五”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通知 天商设[2005]2号 各二级学院(部、中心): 为了进一步提高学院人才培养的质量,充分发挥实验室更好地为教学、科研及产业开发服务的功能,经研究决定,组织编制我校2006至2010年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现就做好这项工作通知如下: 一、实验室建设是学科建设的一个重要方面,必须服从学科建设需要,必须服从学校总体发展规划。 二、规划的编制要从实际出发,切实可行,按校内资源共享的原则,避免重复建设,讲求投资效益。以2010年在校生总数22000人(其中:本科生20500人、研究生1500人)为编制规划的主要依据。新建实验室建设的规模(包括实验用房、仪器设备的台套数等)应以一次能承接一个(或多个)自然班为建设标准,现有实验室应通过“十一五”建设,逐年填平补齐,达到此标准。实验室建设总体规划及仪器设备规划中涉及到资金预算安排的,按现有仪器设备总额每年递增10%计算。 三、编制规划前要进行充分调研,经所在院(部)、教研室及实验室认真讨论,组织专家论证,由院长(主任)审核签字后,再报学校审批。各二级学院(部、中心)提交规划书时应同时提交专业培养方案和教学大纲等文件,供专家论证和学院审批时参考。 四、实验室建设目标:

双基实验室应在达到教育部基础课实验室合格评估的基础上,以建成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为目标。 专业课实验室首先以通过《天津市高校实验室合格评估》为基本目标,在此基础上加大建设力度,使部分实验室的条件达到天津市高等学校优秀实验室的水平。 五、机械学院负责制订金工实习中心、电信学院负责制订电子工艺实习中心的建设与发展规划。 六、下列实验室由所在学院(部)按照新建实验室的要求做建设与发展规划: 1、机械学院:工业设计专业基础实验室。 2、生食学院:制药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生物技术专业基础实验室。 3、电信学院:通信工程专业基础实验室、自控专业基础实验室。 4、法学院:应用心理学实验室。 5、经贸学院:经济学基础实验室。 6、旅游管理学院:餐饮科学实验室。 七、今后学院在实验室经费分配,实验用房分配及实验人员编制等方面,均以学校批准的规划书为依据。 八、实验室建设与发展规划的具体内容及要求,详见规划书参考样本(附

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通辽市旅游业“十二五”发展规划纲要 (草案) 通辽市旅游局 《通辽市“十二五”旅游发展规划》编制组 二〇一〇年六月

第一章通辽市“十一五”旅游业发展回顾 一、“十一五”旅游业发展的基本情况 “十一五”期间,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业的发展,不断加强组织领导,创新工作思路,增加资金投入,加快旅游业的发展步伐。旅游部门紧紧围绕市委、市政府的工作思路,狠抓各项工作落实。制定了加快旅游业发展的政策措施;编制了通辽市、部分旗县市区旅游发展规划及部分景区景点规划;强化旅游基础设施、旅游配套设施及景区景点建设,推出9条旅游精品线路,全市旅游格局基本形成;开展旅游宣传促销,努力打造通辽旅游品牌,树立通辽旅游整体形象;加强旅游从业人员培训,提高了旅游从业人员的服务水平;依法治旅,营造了良好的旅游环境。“十一五”期间,全市旅游产业得到迅猛发展,旅游经济持续增长。接待国内外游客从2006年的142.4万人次增加到2010年的270万人次,旅游收入从2006年的16.26亿元增长到2010年的50亿元。 --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旅游工作,十分注重旅游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对经济社会的拉动作用,在历次产业结构调整中,都始终把旅游业作为支柱产业加以培育和发展。成立了以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市直相关部门为成员的市旅游产业发展领导小组,明确划分了相关部门的职责和任务,进一步加强了政府对旅游业工作的领导,强化了领导小组的地位和作用,开展了广泛深入的调查研究,进一步理清了发展思路,明确了工作重点。2006年市委、市政府提出“进一步巩固和强化旅游支柱产业地位,努力打造具有浓郁蒙古族风情的草原旅游观光和休闲娱乐精品项目”;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发展旅游业的意见》和《通辽市旅游管理条例》。两个重要文件的出台对于我市旅游业的发展,起到了积极而重要的指导和促进作用。同年,通辽市旅游协会正式成立,同时成立旅游饭店分会、旅游景区分会。2007年,市委、市政府从加快发展第三产业,推进和谐通辽建设的高度提出了“把旅游业作为提升服务业发展层次的龙头产业”的指 导思想,并在《十一五规划纲要》和远景规划中都把旅游业定位为我市的支柱产业和国民经济新的增长点,从而确立了旅游产业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标志着全市旅游业开始进入快速发展阶段。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十一五规划学习心得体会 当我们理性地审视即将来临的“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中的一个个重大命题摆在面前,亟待破解。这不仅关乎我国经济社会能否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也直接关系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宏伟目标的顺利实现。新农村建设,一个系统工程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是《建议》中的亮点之一,被认为是“我国现代化进程中的重大历史任务”。中国人民大学农业与农村发展学院院长温铁军解释说:“新农村的‘新’,就‘新’在农村的发展,既能体现科学发展观的要求,也能够体现和谐社会的要求。”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农村经济研究部副部长徐小青指出,提出新农村建设是基于两个判断:第一,目前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二元结构特征还非常明显,要达到2020年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点难点都在农村;第二,我国现在总体上已经到了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的发展阶段。事实上,许多市场经济国家,在工业化达到一定阶段,都会适时提出新农村建设。温铁军说,与时俱进地把新农村建设作为解决当前中国非常紧迫的“三农”问题的一个重要方向提出来,既符合我们国家的客观需要,也符合国际上通行的规律。《建议》中对社会主义新农村的描述一共20个字,“生产发展、生活宽裕、乡风文明、村容整洁、管理民主”。可以看得出来,新农村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既有发展农村经济的内容,又有发展农村社会事业的内容;既有

农村综合改革的内容,又有农村精神文明建设的内容。国家发改委宏观经济研究院研究员常修泽提醒说,新农村建设不能简单理解为单纯改变村容村貌,要防止在实践中将其狭隘化甚至低层化。自主创新,一个战略课题在《建议》中,自主创新是作为“调整产业结构、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中心环节”提出来的。在总书记的论述中,增强自主创新能力,还是保持经济长期平稳较快发展,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的“重要支撑”。很明显,提高自主创新能力是一个贯穿发展诸多方面的事情,是一个事关经济社会发展全局的战略性问题。近年来,中国经济增长的技术含量虽然有所提高,但总的说来,科技创新能力较弱,创新技术含量不高。前不久,在世界经济论坛的全球竞争力排名中,中国的名次再一次下滑,其中技术革新指标低水平徘徊是重要原因。国家科技促进发展研究中心主任王元指出,中国要保持一个较高的增长速度,要增强国家实力,需要大幅度提高自主创新能力。要落实自主创新的战略,就需要一系列的制度支撑。常修泽认为,需要完善和创新的制度包括:一是产权保护制度,二是风险投资制度,三是技术入股和技术期权制度,通过对创新技术的评估、作价、折股,推进“技术资本化”,给技术人员安上激励机制的“马达”。产业结构,期待进一步优化目前,我国产业结构的调整情况不容乐观。清华大学国情研究中心主任胡鞍钢指出,在“十五”期间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出现了偏差:一是产业结构偏离了原来的目标,第二产

2020年(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与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一五本科

(发展战略)西南大学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

西南大学“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2006—2010年) 专业建设是高等学校重要的教学基本建设。专业建设水平是衡量壹所大学办学水平和实力的重要标志。为适应经济、社会、科技和文化发展对高等学校人才培养提出的新要求,进壹步贯彻落实《关于做好普通高等学校本科学科专业结构调整工作的若干原则意见》(教高[2001]5号)文件精神,促进学校本科专业的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根据学校“十壹五”事业发展规划,特制定“十壹五”本科专业建设和发展规划。 壹、专业建设的现状 1.现有本科专业简介 学校合且后,以“211工程”建设为契机,以学科调整为依托,花大力气对重叠专业进行调整合且,本科专业数由合校前的117个调整为95个,涵盖11个学科门类,建设校级品牌专业11个,推荐重庆市品牌专业评审6个。现有本科专业中,哲学类专业1个,占1.05%,经济学类专业3个,占3.16%,法学类专业3个,占3.16%,教育学类专业7个,占7.37%,文学类专业16个,占16.84%,历史学类专业2个,占2.11%,理学类专业14个,占14.74%,工学类专业22个,占23.16%,农学类专业13个,占13.68%,管理学类专业13个,占13.68%,医学类专业1个,占1.05%。师范类专业22个,占23.16%,非师范类专业73个,占76.84%。从专业总体结构来见,文、理、工、农专业比例基本协调,基础和应用且重,形成专业结构

和布局基本合理、教师教育和农业教育特色突出的专业结构和布局。 2.专业建设基础 学校现有2个国家级重点学科、36个重庆市级重点学科、17个省、部(市)级重点实验室。有中国科学院院士1人,中国工程院院士2人,国家级“教学名师奖”获得者1人,长江学者特聘教授1名,教育部“高校青年教师奖”获得者2人,重庆市教学名师奖获得者3人,重庆市优秀中青年骨干教师47人。有专任教师1861人,其中,具有硕士学位教师898人,具有博士学位的教师392人,于读博士硕士345人。有高级专业技术职务教师988人。校园建筑面积515余万㎡,生均占地面积118.45㎡。图书馆面积约66433㎡,拥有藏书408万册,涵盖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多学科、多专业领域。学校教学科研仪器设备总值已达3.7亿元,体育场馆、校园网络、通信等公共基础服务设施功能完备。现有人力、物力、财力为加强专业建设提供了可靠的保障。 3.专业建设存于的不足 专业结构有待进壹步优化;专业的整体水平有待提高,优势学科专业数量不多,专业的品牌和特色创建工作有待加强;对传统专业的改造和专业内涵建设仍有待深化;师资队伍整体水平有待提高,新办专业师资力量尚显薄弱;专业教学改革有待大力加强,特别是人才培养模式、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的改革仍不够深入,教学质量有待进壹步提高等等。 二、专业建设的指导思想

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关于XX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推荐]关于国家"十一五"规划基本思路 (一)"十一五"时期的特征与挑战 从全国和西部来看,"十五"计划的实施总体上进展顺利,但"十五"计划力图解决的深层次矛盾和问题进展不理想:经济社会的发展不够协调,城乡间、区域间差距进一步扩大,资源环境的约束趋紧,就业形势较严峻,体制问题、人才问题、科技问题日益突出等。 "十一五"时期是重要战略机遇期的一个阶段。这个时期既是一个"黄金发展时期",也是一个"矛盾凸显时期"。之所以是"黄金发展时期",主要在于消费结构升级、国际和区域间产业转移以及科技进步加快使产业结构的高级化进程加速;城市化进程加快;资源配置市场化、经济全球化和国际政治关系多极化的趋势日益明显等。处理得好,有可能实现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飞跃。 之所以是"矛盾凸显时期",主要在于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日益迫切,继续保持高速增长的难度加大;由于涉及利益和权力格局调整,深化改革的难度明显提高;内外矛盾交织,应对经济全球化的风险和保持国内稳定的难度加大等。

(二)"十一五"时期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指导方针和目标 1、指导方针 牢固树立和认真落实科学发展观,把促进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根本出发点和落脚点,把实现既快又好发展作为主题,把转变经济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把突破体制瓶颈、人才科技瓶颈和资源瓶颈作为三大战略支撑,促进经济持续快速协调健康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 --把既好又快发展作为主题。要在提高经济增长的质量和效益、促进各个方面协调发展的基础上抓住机遇,加快发展。要转变"无制约增长"、"不计代价增长"等片面追求经济增长速度的观念。要通过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来实现好的发展过程;通过公平的分配,让发展的成果惠及全体人民。 --把转变增长方式、调整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作为三大战略任务。转变增长方式,就是要建设低投入、高产出、低消耗、少排放,能循环、可持续的节约型社会;调整经济结构,就是要坚持走新型工业化道路,从战略上全方位地调整需求、产业、城乡、区域和所有制结构,形成能支撑长期发展的经济结构;促进协调发展,就是要切实做到"五个统筹",走共同发展、共同富裕之路。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十三五国家旅游发展规划纲要全文 索引号:000014349/2016-00252主题分类:商贸、海关、旅游\旅游 发文机关:国务院成文日期:2016年12月07日 发文字号:国发〔2016〕70号发布日期:2016年12月26日 国务院关于印发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的通知 国发〔2016〕70号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人民政府,国务院各部委、各直属机构: 现将《“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执行。 国务院 2016年12月7日 (此件公开发布) “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规划 为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纲要》,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旅游法》,制定本规划。 第一章把握机遇迎接大众旅游新时代 第一节“十二五”旅游业发展成就 专栏1“十二五”旅游规划主要指标完成情况 第二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机遇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对旅游业发展提出了更高要求,为旅游业发展提供了重大机遇,我国旅游业将迎来新一轮黄金发展期。 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有利于旅游业成为优势产业。旅游业具有内生的创新引领性、协调带动性、开放互动性、环境友好性、共建共享性,与五大发展理念高度契合。贯彻落实五大发展理念将进一步激 发旅游业发展动力和活力,促进旅游业成为新常态下的优势产业。 推进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有利于促进旅游业转型升级。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将通过市场配置资源和更为有利的产业政策,促进增加有效 供给,促进中高端产品开发,优化旅游供给结构,推动旅游业由低 水平供需平衡向高水平供需平衡提升。 旅游业被确立为幸福产业有利于优化旅游发展环境。旅游业作为惠民生的重要领域,成为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将推动各级政府更 加重视旅游业发展,促进更多的城乡居民参与旅游,带动企业投资 旅游,旅游业发展环境将进一步优化。 良好外部环境有利于我国旅游业发展。全球旅游业将持续稳定发展,增速将继续高于世界经济增速。亚太地区旅游业保持强劲增长,全球旅游重心将加速东移,我国旅游业发展处于较为有利的国际环 境之中。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处于黄金发展期、结构调整期和矛盾凸显期,也面临不少挑战。主要是旅游业发展的体制机制与综合 产业和综合执法的要求不相适应,政策环境有待优化;旅游基础设施 和公共服务明显滞后,补短板任务艰巨;游客的文明素质和从业人员 的整体素质有待提升,市场秩序有待规范等。这些问题要在“十三五”期间重点加以解决。 第三节“十三五”旅游业发展趋势 “十三五”期间,我国旅游业将呈现以下发展趋势: 需求品质化。人民群众休闲度假需求快速增长,对基础设施、公共服务、生态环境的要求越来越高,对个性化、特色化旅游产品和 服务的要求越来越高,旅游需求的品质化和中高端化趋势日益明显。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