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教育学

教育学

第一章教育与教育学(1—3讲)

一、教育的概念及其本质属性

(一)教育的词源

在我国,“教育”一词最早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南京师范教育系袁正国《当代教育学》(二)教育的概念

广义的教育:就是有意识的、以影响人的身心发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

的社会活动。

狭义的教育,即学校教育,是由专门的教育机构所承担的,由专门的

教职人员所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以影响学生的身心发

展为直接和首要目标的教育活动。

1、中国有代表的定义

(1)《中庸》天幸之为幸率性之为道,修道之为教性本善教育

趋向于德育教育

(2)梁启超教育就是教人学做现代人要有个强健的身体鸦片

战争对体质的重视身体素质智育看家本领要有几项

(3)陶行知“生活即教育”

(4)孙喜亭教育就是对人的发展的价值限定

(5)《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

2、西方有代表的教育定义

(1)柏拉图教育是促使人的灵魂的转向

(2)夸美纽斯自然主义教育

(3)卢梭自然主义教育让儿童的天性率性发展、自然的发展

(4)福禄贝尔

(5)裴斯泰洛齐完整的人的发展

(6)斯宾塞教育是为未来的人的完美生活做准备面向未来有

一定的超前性

(7)杜威教育即生活、生长、经验的改造

(三)、教育的本质

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二、教育的基本构成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教育措施

教育者是指影响受教育者的知识、技能、思想、品德等方面发展变化

的人。教育者是教育活动的主导者,是引导年轻一代,尤其是未成年

人身心健康发展的领路人。

受教育者是指在各种教育活动中学习、接受教育的人,是教育的对象,既包括在学校中学习的儿童、青少年,也包括接受各种形式成人教育

的学生。受教育者是学习的主体,因而其主观能动性在一定程度上决

定了受教育者所获得的知识和技能的程度以及学习的效果。

教育措施为了达到一定的教育目标,教育者就必须采用一定的教育措施,教育措施包括教育内容和教育手段。

三、教育的起源

生物起源说代表人物:勒图尔诺、沛西·能。观点:教育起源于动物的本能,动物尤其是高等动物,生来就具备一种由遗传而来的教育能力,从而使后代能够持续地敷衍下去。

心理起源说代表人物:孟禄。观点:教育起源于儿童对成人的无意识的模仿。

劳动起源说代表人物是前苏联和我国的教育学家。观点:人类教育起源于人类社会的生产劳动实践之中。可以说,没有劳动,就没有社会的发展,就没有教育。

四、教育的历史形态

(一)原始社会的教育(没有阶级性)

(二)古代教育(阶级性、等级性)

我国奴隶社会学校教育内容以礼乐为中心,包括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中国封建社会的教育内容是儒家经典,后被浓缩为《四书》《五经》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五经:《诗经》《书经》《礼经》《易经》《春秋》四书:《大学》《中庸》《论语》《孟子》

西方——古希腊斯巴达教育(武士)和雅典教育(身心和谐发展、全面发展。七艺:文学、修辞、辩证法、算数、音乐、几何、天文学)骑士教育和教会教育

(三)现代教育

20世纪后期教育改革和发展的特点

教育的终身化。成人教育家保罗·朗格朗“活到老,学到老”

教育的全民化。教育的民主化。教育的多元化。教育技术的现代化。

第二节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

二、教育学与教育方针政策(管理者为利益制度的有无意识违背教育学

规律)、教育实践经验(教育规律中来的)的关系

三、教育学与教育科学(教育学是教育科学里最基本的部分)

四、教育学的发展概况

教育学萌芽阶段

中国——孔子、墨子、道家、《学记》、《师说》。

西方——苏格拉底(问答法、产婆术)、柏拉图的《理想国》、亚里士多德(身心发展的规律)、昆体良的《论演说家的教育》(西方第一部教育专著)等

●教育学的独立形态阶段(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

培根的《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夸美纽斯《大教学论》班级授课制近代第一部教育学著作

洛克《教育漫画》白板说

卢梭《爱弥儿》

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心理学和论理性为基础教育史上第一

部具有学科形态的教育学三中心理论:教师、教材、课堂

斯宾塞《教育论》

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新三中心:以儿童、活动、经验为中心

●当代教育学的发展

●重点是马克思主义教育学的建立和发展。代表人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

第二章人·社会·教育(4-6讲)考试特点:考点多,题型多样化重要考点: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

律,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教育在

社会发展中的作用,教育的社会制约性,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第一节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一、个体身心发展的含义

个体的身心发展即身体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

个体的生理和心理两方面的发展是紧密联系、相互促进的。

二、个体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选择、解答等题型)

(一)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按次序发展的顺序,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

(二)阶段性:不同年龄阶段具有不同的身心发展特点

(三)差异性

(四)不均衡性:关键期

(五)互补性

第二节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因素

一、关于影响个体身心发展因素的主要特点

(一)内发论:强调个体身心发展的力量源于个体自身的内在需要,身心发展的顺序也是由身心成熟机制决定的。代表人物:孟子、弗洛伊德、

威尔逊

(二)外铄论:主要观点是个体的发展主要依靠外在的力量代表人物:荀子、洛克、华生

二、影响个体身心发展的主要因素

(一)遗传(具有可塑性)

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生理前提,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

性;

遗传素质的发展过程制约着年轻一代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遗传素质的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有一定的影响作用;

(二)环境

与遗传素质相比,环境特别是社会环境是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更为

根本的因素。

它们提供人发展的所需的物质和社会条件;

构成人发展的巨大动力;

影响人的发展内容;

对人的发展本身具有一种广义的教育作用。

(三)教育

教育是人的发展的最重要的外因,教育决定了人的发展方向和发展水

平,其中学校教育起着主导作用。

(四)人的主观能动性

教育和环境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只有通过人的实践活动,发挥人

的主观能动性才能实现,学生的主观能动性是个体身心发展的内在动

力。

第三节教育对个体身心发展的作用

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目的性系统性选择性专门性基础性

第四节教育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一、教育经济的功能

(一)教育是劳动者再生产的基本手段

(二)教育是科学技术再生产的重要手段

二、教育的政治功能

(一)教育能够促进年轻一代的政治社会化

(二)教育能够促进政治民主化

(三)教育能够制造政治上的舆论和思潮

三、教育的文化功能

(一)教育能够传承文化

(二)教育能够改造文化

(三)教育能够创造、更新文化

四、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与特点

(一)教育诸社会功能的联系

1、教育诸社会功能的整体性

2、教育诸社会功能的矛盾

(二)教育社会功能的特点

1、间接性

2、隐含性

3、潜在性

4、迟效性

5、超前性

第五节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一、教育的社会制约性(德国首次提出普及义务教育)

(一)社会生产力对教育的制约

(二)政治对教育的制约

(三)文化对教育的制约

二、教育的人的制约性

三、教育的相对独立性

教育在一定范围内、一定程度上具有独立于政治、经济等其他社会现

象的性质。

第三章教育目的(第7讲)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论述题、名词解释

重要考点:教育目的的概念、教育目的的功能、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

发展学说、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我国的教育目的、小中学教育

的性质和基本特点等。

第一节教育目的概述

一、教育目的的概念

△教育目的由两部分组成:一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身心素质作出规定,二是就教育所要培养出的人的社会价值作出决定。

△广义的教育目的就是依据一定社会需要和对人的认识而形成的关于教育对象的总体发展规格的预期设想或规定,它以观念或思想

的形式存在并发挥作用。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国家对教育培养出什么样人才的总的要求。

二、教育目的和教育方针、培养目标、教学目标的区别与联系

△教育方针与教育目的的关系,可以看成手段与目的的关系

△培养目标是不同级别、不同类型、不同层次和不同专业教育的具体目标,是教育目的具体化。

△教学目标是教育目的和培养目标在教学活动中的进一步具体化。

三、教育目的的功能

△导向功能;

△选择功能;

△激励功能;

△评价功能。

四、教育目的的依据

△教育目的要反映生产力和科技发展对人才的需要

△教育目的要符合社会政治经济的需要

△教育目的要符合受教育者的身心发展规律

第二节教育目的的基本理论

一、人的全面发展理论

人的全面发展理论是教育目的最基本的理论基础。

马克思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

(1)人的发展是与人的活动相一致的。

(2)旧分工是造成人的片面发展的根源。

(3)社会化大生产为人类的全面发展提出了客观要求并提供了可能。(4)自由时间是人的全面发展的重要条件。

(5)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历史过程。人的全面发展是一个相对而不是绝对的概念。

(6 教育与生产劳动相结合是“造就全面发展的人的唯一方法”。

二、个人本位论与社会本位论

(一)个人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以个人需要为本,强调个人自身的完善和发展。

代表人物:古希腊智者派、卢梭、裴斯泰洛齐、福禄贝尔

(二)社会本位论主张教育目的以社会需要为本,强调根据社会的发展为目的建构教育活动的理论。

代表人物:柏拉图、荀况、孔德、涂尔干、凯兴斯坦纳

(三)无目的论:杜威

全面发展具体应该发展哪些方面的基本素质:体能、智能;活动能力;

道德品质;情感、性格与意志等。(理性因素、感性因素)

第三节我国教育目的理论与实践

我国教育目的的精神实质

1、培养“劳动者”是社会主义教育目的的总要求

2、要求德、智、体等方面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的教育质量标准

3、坚持教育目的的社会主义方向,是我国的教育目的的根本特点

教育目的与素质教育

人的素质的含义就是人的本质和本性,人具有自然的本性和社会的本

性,人的素质就由自然的社会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所构成的,人的素

质包括人的社会方面和人的自然方面。具体包括三类先天的自然素质,先天与后天相结合的心理素质,后天的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全面提高学生素质的教育。全体性、全面性、个性、创新

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素质教育的三大任务:身体、心理、社会素质。

素质教育与教育目的的关系:素质教育是教育目的的具体化。

素质教育的核心和灵魂是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

小学教育的性质和基本特点

小学教育的基本性质就是为儿童的进一步学习和发展打好基础,小学教育是各级各类教育的基础,主要是培养公民基本素质的教育,是为儿童、青少年继续升学和就业打好基础的教育。

第四节全面发展的教育

一、全面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体育、美育、劳动技术教育等部分组成

二、“五育”之间的关系(五育的定义)

相对独立性,各司其职,各有各的作用

五育的定义:

智育是以系统的科学知识和技能武装学生、发展学生的智力的教育。

美育又称审美教育。是运用艺术美、自然美和社会生活美,培养受教育者正确的审美观和感受美、鉴赏美、创造美的能力的教育。

体育可以有广义上的解释和狭义上的解释:广义上包括身体锻炼的教育和卫生保健教育两个方面。狭义上是指身体锻炼或体育运动的教育而言。

劳动技术是使学生初步掌握工业、农业和第三产业主要部分中适应面较广的劳动技术知识和技能的教育。

德育关注的是价值观和行为方式的问题,人与人之间怎么相处

智育关注的是提高人的认识和改造世界的一般的知识和一般的一些能力。

体育关注的是人的身体素质的提高。

美育关注的是审美能力和创造的能力的提高

劳动技术教育关注的是要求学生掌握一系列的劳动方面的技能技巧,劳动意识,为职业生涯做准备。

五育的内在联系:相互依存,互相渗透,互相促进。

五育的不平衡性,有所偏重的,更基础:德育、智育。

第四章学校教育制度

△考查题型:选择题、填空题、判断题、名词解释

△重要考点: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建立学制的依据、几个重要学制、欧美现代学制的类型等。

第一节学校教育制度概述

一、学校教育制度的概念

学校教育制度简称学制,是指一个国家或者地区各级各类学校机构与组织系统及其运行规则,它规定着各级各类学校的性质、任务、入学条件、修业年限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二、学制确立的依据

1.社会生产力的水平和科学技术的发展

2.受社会制度的影响

3.考虑人口的状况

4.青少年儿童的年龄特征

5.学生的教育要吸取原有学制中有用的部分,参照外国学制的经验

第二节我国学制的形成与发展

△壬寅学制:1902年,由清政府管学大臣张百熙首次制定了现代学制《钦定学堂章程》,史称“壬寅学制”,虽然该学制未能实行,但从此形成了旧中国现代学制。

△癸卯学制:1904年,清政府在张之洞等人的主持下颁行了《奏定学堂章程》,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正式颁布且在全国普遍实行的学制。

△壬子癸丑学制:蔡元培辛亥革命后

△壬戌学制:1922年参照六三三学制新学制到建国初期

第三节欧美现代学制的建立

一、欧美现代学制的形成

现代学制最早出现在欧洲。

二、欧美现代学制类型

1、西欧双轨制=学术(自上而下的发展)+职业(相反)(英国、

德国、法国)互不贯通

2、美国的单轨制

3、苏联型学制=分支型学制(中国)

第五章学生与教师

考试特点:以客观题为主,教师职业素养以及师生关系部分会以论述或简答的形式出现。

重要考点:学生的本质属性、学生的权利、教师的专业发展、教师职业的角色、教师劳动的特点、教师的权利与义务、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师生关系的内容和良好师生关系的建立等。

第一节学生

一、学生的本质属性

学生一般是指各级各类教育机构中接受教育、进行学习的人。

二、教育过程中学生的特点:依附性、向师性

(一)学生是完整的人:全面

(二)学生是发展中的人

(三)学生是独特的个体

(四)学生是以学习为主要任务的人

三、学生的权利和义务

(一)学生的权利

青少年学生具有独立的社会地位,是权利的主体,依法享有生存的权

利、受教育的权利、受尊重的权利、安全的权利和人身自由的权利。

(二)学生的义务

第二节教师

一、教师的概念与作用

(一)教师的概念

教师是受过专业训练,在学校及其他教育机构中履行教育教学职责的

专职人员。

(二)教师的作用

二、教师职业和专业发展:学在官府、官师合一

教师职业沿革的基本线索:教师从古代的由官吏兼任,到近代的教官

分离,逐渐朝着职业化和专业化方向发展。

△教师专业发展的途径

师范教育的职前培训

新教师的在职培训

教师继续教育等

三、教师职业的角色

1、传道者的角色

2、授业、解惑的角色

3、示范者角色

4、管理者的角色

5、父母和朋友的角色

6、研究者的角色

四、教师劳动的特点:复杂性

(一)示范性

(二)创造性

(三)系统性

(四)学习性

(五)长期性

五、教师的权利和义务

教师劳动的价值

1、社会价值:教师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耗费劳动力而产生的满足社会需要

的意义和作用。

2、个人价值:教师劳动的个人价值是作为客体的教师对于教师主体需要

的肯定或否定的某种状态,是满足教师自身物质和精神需要的程度。

六、现代教师的基本素质和修养

(一)教师的基本素质

1、专业精神

2、师德素质

3、业务素质

(二)教师的前瞻性的素质

1、教育家的意识

2、创新精神和改革意识

3、教育科学研究的意识和能力

4、健康的心理素质

5、获取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6、运用现代教育技术的技能

7、法律意识

第三节师生关系

一、师生关系概述

是学校最基本的人际关系。

二、师生关系的内容

(一)师生在教育内容的教学上结成授受关系

(二)师生在人格上是平等关系

(三)师生在社会道德上是互相促进的关系

三、师生关系的功能

(一)教育功能

(二)激励功能

(三)调控功能

(四)社会功能

四、良好的师生关系的意义

(一)良好的师生关系是促进学生身心健康发展,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顺利进

行的基本保证。

(二)良好的师生关系有助于学校集体凝集力的形成,促进教育任务的完成。

(三)良好的师生关系是提高师生学校生活的质量,建立良好教育

教学秩序的基础。

良好的师生关系需要教师、学生、学校行政人员的共同努力。

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

但由于教师在教育活动中发挥着主导作用,师生关系的建立和发展主

要还是取决于教师的作用。

第六章教学(第11讲)

考试特点:在考试中所占比例很大,知识点很多——既重细节,又重

整体把握;题型多样化。

重要考点:教学的概念、教学的地位和作用、教学的基本任务、教学

过程的基本规律、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学过程的环节、常用的教

学原则、常用的教学方法、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教学工作的基

本环节、教学评价、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材。

第一节教学概述

一、教学的概念

广义:教的人指导学的人主要以一定文化为对象进行学习的活动。

狭义:专指学校中的教师引导学生学习的教与学相统一的活动。

教学与教育(部分与整体的关系)、智育、上课(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的区别

二、教学的地位和作用

教学是实施全面发展教育,实现教育目的的基本途径。

教学在学校教育中处于中心地位。学校工作要以教学为主,全

面安排。

三、教学的基本任务

●引导学生掌握科学文化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

●发展学生的智力、体力和创造才能

●培养学生有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

●培养学生的社会主义品德和审美情趣,奠定学生的科学世

界观基础。

第二节教学过程

一、教学过程的概念

教学过程是教师根据教学目的、任务和学生身心发展的特点,

通过指导学生有目的、有计划地掌握系统的文化科学基础知识

和基本技能,发展学生智力和体力,形成科学世界观及培养道

德品质、发展个性的过程。

二、教学过程的本质

教学过程本质上说是一种认知过程

教学过程是一种特殊的认识过程(间接性;引导性;简捷性)

教学过程也是一个促进身心发展的过程

三、教学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间接经验与直接经验的关系

(二)掌握知识与培养思想品德的关系

(三)掌握知识与提高能力的关系

(四)智力因素与非智力因素的关系

(五)教师主导作用于学生主体作用的关系

四、教学过程的动力

教学过程的基本矛盾:教学进行中所提出的认识任务或者其他

任务与学生的知识和能力的现有发展水平之间的矛盾。

五、教学过程的环节

1、明确教学目标

2、激发学生动机

3、感知教学材料

4、理解教学材料

5、巩固知识经验

6、运用知识经验

7、测评教学效果

第三节教学原则和教学方法

一、教学原则的概念及确立依据

教学原则是人们依据一定的教育目的,遵循教学规律而制定的指导教学工作的基本要求。

教学原则的确立依据:

1、教学规律(五个方面)不是一一对应关系

2、教育教学的目的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教学原则

(一)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原则(文以载道)

(二)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

(三)传授知识与发展能力相结合的原则(双基=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四)教师主导作用和学生自觉性、积极性相结合的原则

(五)直观性与抽象性相结合的原则

(六)系统性和循序渐进相结合的原则

(七)理解性和巩固性相结合的原则

(八)统一要求和因材施教相结合的原则

三、教学方法概述

教学方法是为了达成一定的教学目标,教师组织、引导学生进行专门内容的学习活动所采用的方式、手段和程序的总和。

四、中小学常用的教学方法

(一)主要以语言(含口头和书面)形式获得间接经验的方法

1、讲授法:讲述、讲解、讲演

2、谈话法

3、讨论法

4、读书指导法

(二)主要以直观形式获得直接经验的方法

1、演示法

2、参观法

(三)主要以实际训练形式培养技能技巧的方法

1、练习法

2、实验法

3、实习作业法

第四节教学组织形式

一、教学组织形式的概念

教学组织形式是指为完成特定的教学任务,教师和学生按一定

要求组合起来进行活动的结构。

二、教学组织形式的历史发展

(一)古代教学的组织形式——个别教学制

(二)近代教学的组织形式

1、班级授课制(集体)

2、贝尔——兰卡斯特制

3、道尔顿制

(三)当代国外的教学组织形式的改革

1、分组教学制

2、特朗普制

3、小队教学

4、合作学习

三、教学工作的基本组织形式——班级教学

(一)班级授课制的主要特征

(二)对班级授课制的评价

(三)班级教学中课的类型和结构

第五节教学工作的基本环节

一、备课——上课的基础

备课是指上课需做的准备工作

备课的工作内容包括备教材,备学生,备教法,备教具等四个方面

二、上课——中心环节

一堂好课的标准

1、目标明确,完成任务,认知性教学目标,技能性教学目

标,情感性教学目标。

2、内容正确、充实,抓住重点、难点、关键。

3、方法适合,善“启”善“导”。

4、组织合理,教学机智。

5、语言清晰,富于感染力。

6、态度积极,配合默契。

三、作业的布置和批改

四、课外辅导

五、考查和考试——为上课提供反馈信息

第六节教学测量与评价

一、教学测量

(一)教学测量概述

教学测量是根据某种规则或标准教学现象予以数量化的活动。

主要指学生学业成绩的测量。

(二)教学测量的指标

1、信度测量所得分数的稳定性和可靠性。

2、效度测量的准确性和有效性,表明测量的结果与测量所要

达到的目标二者之间相符合。

3、难度试题的难易程度。

4、区分度试题对不同水平考生加以区分的能力。

二、教学评价

教学评价就是根据一定的目标,运用科学的手段和方法,对教学工作

过程及其效果进行价值判断的过程。

教学评价的分类:

(1)以评价实施的时间和目的为依据来划分有:

诊断性评价

形成性评价

总结性评价

(2)以评价的参照标准为依据来划分有:

标准参照性评价(绝对性评价)与教学目标

常模参照性评价(相对性评价)与同伴

个体内差比较评价

三、学业成绩检查的基本要求

客观公正;

指出学生学习上的优缺点和努力方向。

第七节课程

一、课程的概念及其不同观点

对于课程有着不同的理解:

1、课程即教学科目

2、课程即有计划的教学活动

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

4、课程即学习经验

5、课程即社会文化的再生产

6、课程即社会改造

课程是各级各类学校为实现培养目标,在教室指导下的学生学习活动

的总体,在这个总体中除了学校教课程表中所规定的课程外,还需配

合课内教学所组织的全部课外活动,以及在整个学校活动中教师和学

生集体的价值观、态度、行为方式等校园文化因素对学生的影响。

二、现代课程理论流派

1、学科结构课程理论美布鲁纳

2、社会改造课程理论弗莱内

3、学生中心课程理论杜威罗杰斯

《课程》美博比特课程理论专著

1949 美泰勒课程理论领域最有影响的奠基石、理论框架

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

1、学科课程和活动课程

2、科目本位课程、相关课程、融合课程、广域课程和核心课程

3、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和校本课程

4、必修课和选修课

5、显性课程和隐性课程

四、我国中小学课程编制的三个层次

1、制定课程计划

课程计划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的培养目标而制定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它对学校的教学、劳动、各种活动等作全面安排。

2、制定教学大纲或课程标准

课程标准是单科课程的总体设计,它从整体上规定某门课程的性质及其在课程体系中的地位,是教材编写,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它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系统工程中的一个重要枢纽。

3、编制教材

第七章德育(第15讲)考试特点:近年来考查的比例越来越大,题型多样化。

重点考点:德育的概念、德育的任务、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常用的德育原则、德育方法、德育途径、国外德育思想与流派。

第一节德育概述

一、德育的概念

广义的德育是指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规律,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在受教育者身上培养所期望的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等,以促进他们成为合格的社会成员的过程。它包括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和法律教育。狭义的教育专指道德教育。

二、德育的功能

(一)德育对个体发展的功能

(二)德育对教育的导向功能

(三)德育对社会稳定与发展的功能

第二节德育的任务和内容

一、德育的任务

(1)逐步提高学生的道德修养能力和形成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的道

德观

(2)培养学生坚定的政治立场和高尚的道德情感

(3)养成学生良好的道德行为习惯

二、德育的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民主、法制与纪律教育;

人道主义和社会公德教育;

理想教育;

正确人生观与科学世界观教育;

部分个性品质的培养;

保护环境与生态的教育。

第三节德育过程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即依据德育目标,在教师有目的、有计划的教导下,通过学生主动积极地进行道德认知和道德实践,将经过选择的德育内容,内化为学生个体的品德素质结构并使之发生所期望的整体性变化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德育过程的结构式德育过程各要素或各组成部分相互联系、相互作用的方式。

三个基本要素:教育者及其活动;受教育者及其活动;德育的内容与方法

基本矛盾:教育者所提出的德育要求和受教育者思想品德发展现状之间的矛盾。

三、德育过程的基本规律

(一)德育过程是培养学生知、情、意、行统一发展的过程

(二)德育过程是在活动和交往中接受各方面教育影响的过程,具有实践性的特征

(三)德育过程是促进学生思想内部斗争的过程,是教育与自我教育相结合的过程

(四)德育过程是一个长期的、复杂的、逐步提高过程

第四节德育原则、方法和途径

一、德育原则

德育原则是指教师在对学生进行德育的过程中必须遵守的基本要求,它概括了德育的宝贵经验,反映了德育过程的规律性,对于教育工作具有直接性、具体的指导作用。

二、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原则

1、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原则(言行一致)

2、疏导原则(循循善诱原则)

3、因材施教原则

4、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统一的原则

5、发扬积极因素、可否克服消极因素的原则

6、在集体中进行教育的原则

7、德育影响的一致性与连续性相结合的原则

三、德育方法

德育方法是指为了完成德育任务,达成德育目标,师生双方共同的活动方式(手段、门路、程序等)的总和。包括教师影响学生、促进其思想品德形成的方法和学生在教师指导下自我教育的方法。

四、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

1、说理教育法(借助语言、事实,通过摆事实,讲道理来实现)运

用思想理论、事实材料、榜样典范说服。

2、榜样示范法(远近榜样相结合)

3、情感陶冶法(人格感化、环境陶冶、艺术熏陶)

4、实际锻炼法

5、品德评价法

6、自我教育法

五、德育途径

(一)教学——德育的基本途径

(二)课外活动与校外活动

(三)学校共青团、少先队、学生会组织活动

(四)班主任工作

第五节德育改革

一、当前我国学校德育改革的主要趋势

(一)德育目标的变化

(二)德育功能的变化

(三)德育结构的变化

(四)德育内容和方法的变化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变化

(六)德育本性的变化

第六节国外德育思想与流派简述

一、前苏联的主要德育思想

(一)马卡连柯的德育思想

1、关于集体教育的原则“在集体中,通过集体,为了集体”的教育体

2、关于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相结合的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的思想

4、纪律教育的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的德育思想

1、关于德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的地位

2、关于集体主义教育和道德信念的培养

3、关于自我道德教育

三、当代西方主要德育思想与流派

(一)道德认知发展理论的德育思想

其代表人物是美国发展心理学家和道德教育家科尔伯格(二)道德教育的体谅模式

以研究道德情感为主线。

(三)社会学习论的德育思想

以行为研究为主线,着眼于儿童青少年的道德发展与社会行为之间的

关系,为儿童青少年的问题行为的预防及矫正提供帮助。代表人物是

班杜拉。

(四)价值澄清学派的德育思想

价值澄清理论强调了主体内在因素特别是思维、情感以及个人内部的

选择、评价过程在价值形成中的作用。

第八章班级管理与班主任工作考试特点:考点较少,但容易出综合性试题

重要考点: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班级集体

的教育作用,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第一节班级管理概述

一、班级管理概述

17世纪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对班级组织进行了理论概

括,奠定了班级工作的理论基础。

我国学校采用班级组织始于1862年清政府在北京开办的京师同文馆。

到1902年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班级组织便逐渐在我国学校

中普遍采用。

(一)班级组织结构

1、从整体结构来看,班级是一个由学生个体、学生小群体、学生

组织构成的系统。

2、从组织结构来看,班级包括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两类。

3、从角色结构来看,每个学生在班级里都是学习者、受教育者,

但又因为分工的不同、充当各种不同的角色。

(二)班级管理的含义和功能

班级管理就是班主任按照教育目标的要求和学校培养目标的规定,采

取恰当的方法,组织、指导、协调各种因素,为构建良好的班集体以及实现各种共同目标而进行的综合性活动。

班级管理具有社会化功能、个性化功能、教育性功能。

三、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1、班级管理的几种模式

这是一种把对集体和个人的管理结合起来进行的管理方式。

2、班级民主管理模式

3、班级目标管理模式(自我管理、自控的管理方式)(目标—

—分解)

四、班级管理的改革发展趋势

1、管理主体多元化,注重发挥学生的自我管理功能

2、重视正式组织与非正式的共同管理

3、教师的影响力将由传统的权力性影响向非权力性影响过渡

第二节班主任工作

一、班主任的概念与作用

班主任是学校委派具体负责管理一个班级的教师

班主任是班级的领导者、决策者,是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的主要人员,是班级的核心,对班级的发展和建设发挥着主导作用。

班主任的领导方式一般可分为三种类型:权威的;民主的;放任的。

三、班主任工作的基本内容

1、了解学生(开展班主任工作的前提)

2、组织和培养班集体(班主任工作的中心环节)

3、建立学生档案

4、个别教育

5、班会活动

6、协调各种教育影响

7、操行评定

四、班主任工作的劳动特点

1、班主任劳动的事务性

2、班主任劳动的消耗性

3、班主任劳动的持续性

4、班主任劳动的创造性

五、班主任的素质

1、思想品德素质

2、知识能力素质

3、具备较强的教育管理能力

第三节优秀班集体的培养

一、班集体的概念与特征

班集体是通过班主任等各种主要的教育力量的教育和培养而形成

的班级群体

一个良好的班集体通常具有如下特征:

1、共同的班级奋斗目标(班集体形成的基础)

2、一个健全的组织系统

3、严格的规章制度与纪律

4、平等、民主的班级氛围

三、班级集体的教育作用

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

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

3、有利于训练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

四、优秀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

(一)班级的建设

1、班集体的组建阶段

2、班集体骨干力量的形成阶段

3、学生自主管理阶段

(二)班集体的培养

1、确定班级共同目标

2、充分发挥班委会的作用

3、制定班级规章制度

4、发挥集体活动的教育作用

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

第九章课外活动

考试特点:考点较少,考查题型主要为填空题、选择题

重要考点:课外活动的概念、课外活动的内容、课外活动的形式、课外活动的要求。

第一节课外活动概述

一、课外活动的概念

课外活动是学校在学科课程教学之外,利用课余时间按课程计划的规定对学生实施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学活动。

三、课外活动的任务与作用

它的任务在于根据自己的特点组织和指导学生的课余生活,减轻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积极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

它的主要作用包括以下几方面:

1、充实学生的生活,开阔学生的眼界,密切学生与社会的联系

2、激发学生的兴趣爱好,发展学生的个性和特长

3、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探索意识和创造才能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教育学的发展阶段 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证笔试公告由中公安徽教师招考网为您提供 参照《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中详细描述了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证报考条件、流程、笔试内容等(如下)—— 通过最新安徽教师招聘考试资讯可以了解,《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公告》,2016年安徽教师招聘考试报名时间为5月30日8:00至6月3日18:00,笔试时间:2016年6月25日上午 9:00—11:00 《教育综合知识》,下午14:00—16:30 《学科专业知识》,安徽中公教师考试整理了安徽教师招聘|资格资料大全供考生备考学习。安徽教师资格考试的笔试为安徽统一试卷,面试时间内容由各个县区负责组织面试。 建议考生仔细阅读以下文字,更多中公课程详情,可以点击2017年安徽教师招聘笔试课程查询 需要更多指导,请选择在线咨询一对一解答。 第一阶段:学科萌芽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还没有从哲学、政治学、伦理学中分化为独立的学科。并且这个阶段人们思想停留在经验这个层面,思想都是比较不科学的。对于一些现象都是通过比喻、机械的方式去写的。比如就像苏格拉底的产婆术就是把教育比喻成思想上的接生。在这个时期的一些代表著作有:《学记》是世界上最早的一篇教育著作。孔子在《论语》中的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以及因材施教。昆体良《雄辩术原理》,苏格拉底的产婆术、柏拉图《理想国》、亚里士多德第一个提出教育要遵循自然等教育思想。这个时期的教育还没有分化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第二阶段:学科初步形成阶段 主要特征是教育学成为一门原始状态的独立学科。17世纪的捷克教育家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是世界第一部以教育为专门研究对象的著作。并且在这本书中系统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提出了泛智教育,指的就是将一切艺术交给一切人类的教育。 德国康德最早将教育学在大学里讲授。 德国赫尔巴特《普通教育学》标志科学教育学的产生,并且在这本书中提出了传统的三中心,教师中心、教材中心、课堂中心。这一阶段教育学具有独立形态成为一门独立科学。 杜威写了一部《民主主义教育》,在这本书中提出了很多观点,比如就是新三中心,学生中心、经验中心、活动中心。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教育学原理课后答案 【篇一:教育学原理复习题(答案)】 念 1.教育学: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解释教育规律的一门科学,即 研究如何培养人的一门科学。 二、填空题 1.教育学是研究____教育现象____揭示_____教育规律___的一门 科学。 2.教育的基本规律包括__教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__和教育与人的 身心发展的关系。 3.作为高等师范院校公共必修课的教育学是________普通教育学 ___ 。 4.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大致经历___萌芽、 _形成独立学科__ 和 _ 科学化发展等三个阶段。 三、选择题 bcbcbcc 1.世界最早反映教育思想的著作是______。 a.《学记》 b.《论语》 c.《雄辩术原理》 d.《大学》 2._________世界最早的教育专著。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师说》 3.最早地系统论证班级授课制的教育家是_______________。 a.康德 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4.世界上第一个提出教学具有教育性的教育家是 _______________。 a.斯宾塞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柏拉图 5.在教育学史上,一般把_____________的《大教学论》看成是 近代第一本教育学著作。 a.柏拉图b.夸美纽斯 c.赫尔巴特 d.斯宾塞 6.近代德国著名的心理学家和教育学家_______________,在世 界教育学史上被认为是“现代教育学之父”或“科学教育学的奠基人”。 a.卢梭b.斯宾塞 c.赫尔巴特 d.夸美纽斯 7.古代西方最早的教育专著是_______________ a.柏拉图的《理想国》 b.夸美纽斯的《大教学论》 c.昆体良的《雄辩 术原理》

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教育学概述 概念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根本任务) 研究对象教育现象,教育问题(推动教育学发展的内在动力) 研究任务教育规律(基本规律:教育与人(内部),教育与社会(外部)) 发展概述萌芽时期(只是思想,不是学科),创立时期,发展时期 萌芽时期:中国 儒家孔子 人性论性相近,习相远 人性三等:一等生而知之者:上智,二等学而知之者:中人,三等困而不学者:下愚 办学方针有教无类:自行束脩以上,吾未尝无悔也 孔子的教育思想并未体现绝对的教育平等 教育功能国家发展的三个条件:庶(劳动力),富(生产力),教(政治伦理教育) 孔子的治国大纲,也是中国历史上最早论述教育与经济发展关系的教育家 教育目的培养德才兼备的君子,子夏说: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 君子的三方面培养:仁者不忧,知者不惑,勇者不惧 教育内容六经:诗、书、礼、乐、易、春秋 教学方法学思行并重:“学而知之”“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君子讷于言而敏于行” 因材施教:“闻斯行诸”朱熹总结:夫子施教各因其材,小以小成大以大成,无人弃也 启发性教学:世界上最早使用启发性教学的教育家。“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 与三隅反,则不复也”。“愤”是心求通而未得之意。“悱”是口欲言而未能之貌 道德教育立志(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克己、力行、中庸、内省、改过

孟子 人性论“性善论”:人有不学而能的良能和不虑而知的良知,教育的作用是扩充善性(内发论)教育的作用“明人伦”,父子、君臣、夫妇、长幼、朋友(封建社会的教育目的) 理想人格“大丈夫”,富贵不能淫,威武不能屈,贫贱不能移(品德内化) 内心修养方式:持志养气、动心忍性、存心养性、反求诸己 教学思想深造自得: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内发) 盈科后进: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循序渐进原则) 因材施教(教亦多术):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者, 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 专心致志:今夫弈之为数,小数也。不专心致志,则不得也 社会分工与教育劳心者治人,劳力者之于人,治于人者食人,治人者食于人(教育与生产劳动相分离) 荀子 人性论“性恶论”:教育“化性起伪”(外铄) 培养目标培养大儒:儒分为:俗儒,雅儒,大儒 学习过程闻见知行:“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只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而止”教师地位师云亦云: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 故学至乎礼而止矣,夫是之谓道德之极(最早把道德连在一起)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f12476480.html, 智慧教师的教育智慧 作者:王海英 来源:《新课程研究·基础教育》2013年第01期 教师从事的教育活动,是一种综合运用自己的知识、智力、品质等完成教书育人使命的复杂脑力劳动过程。面对性格各异的学生,教育情境多样,需要教师及时选择、调节教育行为,灵活机智地妥善处理,才能收到理想的教育效果。教育智慧就是教师在教育实践中,巧妙地、创造性运用教育活动规律,对学生产生使其心智为之震撼的影响力量,或激起学生的学习热情,或唤醒学生的美好情感,或引发学生对人生的深沉思考。教育智慧是教师的重要素养,它既是教师自身教育个性的表现,同时也具有共性的特征,表现在许多方面。 一、用爱和耐心等待每一个学生的进步 爱是教育的灵魂,教育智慧是使用爱的智慧,对学生的爱和强烈的教育责任心是激发教育智慧的动因。 曾经读过这样一则外国教师的故事:汤普逊老师发誓要平等地爱班上的每一个孩子。她从前任教师的评语中了解到,班上一个邋遢、上课不专心的小男孩泰迪,曾是一个聪明优秀的孩子,作业整洁,待人礼貌,但近来他的母亲患上绝症,父亲又不顾家,他很担心母亲,开始在学习上退缩,有时还在课堂上睡觉。汤普逊下决心帮助他。圣诞节时,汤普逊当着全班同学的面拆开了泰迪送她的用牛皮纸包装的礼物,那是一条缺了几颗宝石的假钻手环,还有一罐只剩四分之一的香水。班上的孩子发出了嘲笑声。但汤普逊不但惊呼漂亮,还带上手环,并喷了一些香水在手腕上。其他孩子都愣住了。放学后,泰迪对汤普逊说:“老师,你今天闻起来好像我妈妈啊!”此后,汤普逊开始特别关注泰迪,帮助他、鼓励他,泰迪的心重新复活了。到学年末,他又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之一了。此后每年,汤普逊都会收到泰迪写来的纸条,上面都有一句话:“你是我一生中遇到的最棒的老师”,直到泰迪获得博士学位。一年春天,泰迪来信希望汤普逊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属于新郎“母亲”的位置上。汤普逊参加了婚礼,而且戴着当年泰迪送她的假钻手环,还喷了那瓶香水,那是泰迪母亲去世前曾经用过的香水。泰迪说:“老师,谢谢你让我觉得自己很重要,让我相信自己有能力去改变。”汤普逊也热泪盈眶地告诉泰迪:“我应该谢谢你,是你让我知道该怎么教书。” 《学习的革命》中有这样一句话:“孩子的头脑不是一个等待装满的容器,而是一个需要点燃的火把”。教师正是这支火把的点燃者,真诚的爱就是“火引”。教师用纯真的感情照亮孩子的心灵,唤醒孩子生命的灵性,在心与心的交流中,孩子的智慧大门会悄然敞开,达成生长这一目标。 二、善于从孩子的感受出发,充分尊重与理解每一个孩子的个性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教育学原理-基本知识

第一章教育学概述 一教育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学是研究教育现象和教育问题,揭示教育规律的科学。 二教育学的研究任务:a理论建设的任务b实践指导的任务 三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 教育学萌芽:《学记》是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一 部专门论述教育问题的专著。 古罗马昆体良《论演说家的教育》《雄辩术原理》是西方最早的教育学著作。 苏格拉底“知识就是道德”“产婆术” 柏拉图《理想国》是一部重要的哲学政 治学著作,也是著名的教育理论著作, 其教育目的是培养“哲学王”。 2独立形态教育学的产生与发展 1623英国科学家培根在《论科学的价值和发展》, 首次把教育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提 出。 1632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大教学论》,近代 最早的一部教育学著作,标志独立形态 的教育学产生。 1776德国哲学家康德在柯尼斯堡大学开始教授

的一种文化历史。②教育的对象是人,教育又是在一定 社会历史背景下进行的,因此教育的过 程是一种历史文化过程。③教育研究要 采用精神科学或文化科学的方法,即理 解与解释的方法进行。④教育的目的就 是要培养完整的人格。 c实用主义教育学:杜威《民主主义与教育》克伯 屈《设计教学法》 d 马克思主义教育学:克鲁普斯卡娅《国民教育和 民主主义》是第一部用马克思主义观点 阐述教育学和教育史的专著。凯洛夫 《教育学》。杨贤江《新教育大纲》我 国第一部试图以马克思主义的观点论 述教育学的著作。 e 批判教育学:美国鲍尔斯金蒂斯《资本主义美 国的学校教育》阿普尔《教育与权利》 法国布迪厄《教育、社会和文化的再 生产》 第二章教育及其产生与发展 一教育的定义:广义:凡是能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品德活动,都是教育。狭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智慧树知到《教育学原理与应用》章节测试答案 第一章 1、夸美纽斯在《大教学论》一书中主要是从目的和内容、方法和原则、形成和制度三个方面系统阐述其教学理论与思想。() A:对 B:错 正确答案:对 2、我国奴隶社会的教育内容是 A:四书五经 B:六艺 C:传统文化 D:自然科学 正确答案:六艺 3、我国最早使用“教育”一词的是 A:孔子 B:孟子 C:荀子 D:老子 正确答案:孟子 4、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上所施,下所效 C: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D:道可道,非常道 正确答案: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5、世界上最早的教育著作是 A:论语 B:孟子 C:学记 D:理想国 正确答案:学记 6、中国历史上最早提出“教学相长”的著作是A:大学 B:中庸 C:学记 D:孟子 正确答案:学记 7、“官守学业”、“学在官府”体现了教育的A:强迫性 B:民主性 C:基础性 D:阶级性 正确答案:阶级性 8、学校产生于 A:原始社会

B:奴隶社会 C:封建社会 D:资本主义社会 正确答案:奴隶社会 9、古希腊三大教育家是( )。 A: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B:苏格拉底、柏拉图和昆体良 C: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D: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昆体良 正确答案:A苏格拉底,柏拉图和亚里士多德 10、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学记》 A:教学相长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E: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 正确答案:教学相长,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学,不知道11、下列哪些有关教育的论述出自《论语》 A:不愤不启,不悱不发 B: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 C:教,上所施,下所效也 D: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

教育学发展阶段

一、教育学萌芽

教育学的建立 西方近代教育家及其思想影响 国别教育家代表作及其 影响 主要思想 英国 培根 1561-1626 《论科学的 价值与发展》 1623第一次把教 育学作为单独一 门学科提出来 把教育校学理解为“指导阅读”的科学(教育学是胚胎) 捷克 夸美纽斯 1592-1670 《大教学论》 1632西方近代教 育学的雏形,是 教育学从哲学中 分化出来的标志 强调把一切知识教给一切人,即普及教育的思想;并在“教 育要适应自然”的自然适应性原则的基础上,对人的本质和教育 的本质作了新的探索;根据年龄分期确立了学校教育制度和教学 内容;较为详细的论述了班级授课制;论证了“直观性原则、巩 固性原则、循序渐进原则”三个影响较大的教学原则和方法;还 对教师的职业给与了很高的评价等等。虽然这些主张有的不尽科 学,但建立了比较完整的教育理论体系,为教育学科的发展奠定 了重要的基础。(教育学的出世) 英国 洛克 1632-1704 《教育漫话》 1693 提出了著名的绅士教育思想体系;阐发了反对天赋观念的“白 板说”主张教育万能论;是教育史上特别重视体育的人;反对体 罚的德育方法;它的思想是18世纪法国唯物主义教育思想、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和德国理性主义思想的重要源泉之一 法国 卢梭 1746-1827 《爱弥儿-论 教育》1762 批判了腐朽的封建灌输式教育,提出了追求个性解放的自然 主义教育思想。反对中世纪宗教教育或封建教育对儿童个性的压 抑,主张教育要遵循儿童的自然本性;教育的目的在于培养适应 资本主义生产关系和社会关系需要的身心和谐发展的人;学校应 使儿童愉快地生活和学习,根据儿童不同年龄阶段身心特征进行 教育;教育原则和方法应“模仿自然”,反对体罚;德育上实行

教育学复习参考

教育学复习资料2017.6 一、名词解释 1.教育现象是以培养人为主体内容的社会实践活动的外在表现形式。 2.教育问题当某种教育现象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被人们广泛地议论、评说或要求予以解决时,这种教育现象便成了教育问题。 3.教育活动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教育活动泛指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各种教育活动,狭义的教育活动主要指学校教育活动。 4.狭义教育(学校教育)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和年青一代身心发展的规律,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智力和体力的活动过程。 5.教育力 6.教育经验是指符合教育规律的有效做法,是对教育实践的较低层次的反映。 7.教育手段教育者将教育内容作用于受教育者所借助的各种形式与条件的总和,它包括物质手段和精神手段 8.教育内容学校基于一定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向学生传授的知识和技能、灌输的思想和观点、培养的行为和习惯的总和。 9.正规教育由教育部门认可的教育机构(学校)所提供的有目的、有组织、有计划、由专职人员承担的,以影响入学者的身心发展为直接目标的全面系统的训练和培养活动,有一定的入学条件和规定的毕业标准,通常在教室(课堂)环境中进行,使用规定的教学大纲、教材,其特点是统一性、连续性、标准化和制度化。 10.非正规教育相对于正规教育而言的,指在正规教育体制以外所进行的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教育和培训活动。 11.实体教育指在一个实在、现实、具体的环境中具备承担教育者角色的人对那些需要受教育和学习的人的身心施加适当的、符合一定社会环境和历史进程的、体现一定阶级的利益的活动 12.虚拟教育指教学活动可以在很大程度上脱离物理空间时间的限制,以当下的电子技术、信息技术以及网络空间为媒介而展开的一种教育形态。 13.狭义文化专指社会的精神文化而言,是人类以社会成员的身份习得的复合性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风俗和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 14.教育功能由教育得内部结构和外部结构决定的、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和作用。 14.教育本体功能是教育自身直接具有的功能,也可以看作是教育的职能。因其是在教育活动内部发生的,所以也称为教育的固有功能。 15.教育衍生功能是教育作为社会结构的子系统,通过培养人来影响社会的存在和发展,因其是教育的本体功能在社会结构中的衍生,是教育的派生功能,也称教育的社会功能或教育的工具功能。 16.教育正向功能是指有助于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积极正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7.教育负向功能是指阻碍个体发展和社会进步的消极的负向的影响和作用的功能。 18.教育显性功能是依照教育目的,教育在实际运行中所出现的与之相符合的结果。 19.教育隐性功能是伴随显性教育功能所出现的非预期的功能。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杨现民)

智慧教育的内涵与特征 江苏师范大学教育研究院杨现民 一、智慧教育概念产生与发展 智慧是教育永恒的追求,智慧发展是当代教育变革的一种基本价值走向,人类对智慧教育的认识是一个逐步渐进的过程。智慧教育思想最早由哲学家提出并阐述,哲学视角下智慧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是唤醒、发展人类“智慧”。印度著名的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在其专著《一生的学习》中从智慧的高度解读了教育,认为真正的教育要帮助人们认识自我、消除恐惧、唤醒智慧[1]。英国著名哲学家怀特海提出儿童智慧教育理论,认为教育的主题是生活,教育的目的是开启学生的智慧[2]。随后,智慧教育受到国内外教育学家、心理学 家和科学家的关注。加拿大“现象学教育学”的开创者马克斯?范梅南(Mallen)[3],提出了以儿童发展为取向的智慧教育学理念,指出教育者应该为儿童创造一种充满关爱的学校环境,要关注儿童真实的生活世界,要关心儿童的存在和成长。美国著名心理学家斯腾伯格提出智慧平衡理论[4],倡导为智慧而教,认为教育应教会学生智慧地思考和解决问题,教会学生平衡人际内、人际间以及人与环境之间的利益,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享誉海内外的杰出科学家钱学森先生总结其一生的道德、学问和事业,提出了大成智慧学。“大成智慧”之说与以往关于智慧或思维学说之不同,主要在于它是以马克思主义的辩证唯物论为指导,利用现代信息网络、人-机结合以人为主的方式,集古今中外有关经验、知识、智慧之大成[5]。“大成智慧”的特点是沉浸在广阔的信息空间里所形成的网络智慧(Wisdomincyberspace),是在知识爆炸、信息如潮的时代里所需要的新型的思维方式和思维体系。大成智慧学指导下的智慧教育内涵包括:打通学科界限,重视通才培养;掌握人类知识体系;实现人机结合,优势互补;培养高尚的道德情操[6]。大成智慧教育的宗旨是培养大批顶尖的创新型人才,服务于我国创新型国家建设,对教育发展具有很强的现实指导意义。我国学者靖国平[7]认为,传统意义上的智慧教育是以传授给学生系统的科学知识、形成学生的技能、发展学生的智力以及培养学生能力的教育,是一种狭义的理解,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基于此,他提出了广义智慧教育的概念,对智慧教育的内涵进行了扩展。广义智慧教育是一种更为全面、丰富、多元、综合的智慧教育,它主要包含着三个既相互区分又彼此联系的方面:即理性(求知求真)智慧的教育、价值(求善求美)智慧的教育和实践(求实求行)智慧的教育。教育的根本旨趣在于促使受教育者全面地占有自己的智慧本质,成长为理性智慧、价值智慧和实践智慧的统一体。近年来,随着物联网、云计算、大数据、泛在网络等新一代信息技术在教育领域的应用推广。智慧教育被赋予新的内涵和特征,教育技术领域研究者纷纷从信息化视角对智慧教育概念进行了阐述。祝智庭教授在《智慧教育:教育信息化的新境界》文章中分析了信息时代智慧教育的基本内涵:通过构建智慧学习环境(SmartLearningEnvironments),运用智慧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日本教育学发展及对我国的启示述评 发表时间:2015-04-20T10:10:38.173Z 来源:《教育学》2015年5月总第78期供稿作者:李应赋[导读]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 李应赋湖南师范大学410081 摘要:日本教育学的发展经历了摄取模仿、自我改造和创新发展三个阶段。它于日本大化改新时源于中国,特别是中国唐朝先进的教育模式。明治维新后吸收欧美而发展,整个过程从无到有,从弱到强,成为教育发达、教育学理论成熟的教育大国。文章阐述了日本教育学发展历程,分析了日本教育发展的原因,研究了日本在长期教育实践中形成的教育立国、科技创新的理念,反思中国教育学的现状,并对日本教育学给我国教育学发展的启示进行了初探。 关键词:日本教育学启示 一、论述日本教育学的历史和发展 日本的教育学发展可划分为三个阶段:近代之前的教育发展、明治维新后的教育改革和现代化的教育进步。这也可称为另三个阶段,分别是模仿阶段、改造阶段、创新阶段。具体来说,就是大概追溯回中国的唐朝时代,日本当时社会发展其实并不是很好,平民百姓甚至有些官员贵族没有接受过教育或者受教育的程度不高,当时更多地是在向唐朝教育方面学习和模仿,直到武士阶层出现后。由于武士阶层是为统治政权和发展的需要,导致日本的教育也开始慢慢地发展起来,开始重视教育学。后来在德川幕府的两百多年间,平民教育才得到长足教育。因为在那段时间里,没有混乱的战事,所以很多平民都有了时间去学习,接受教育。在当时的日本,男性的识字率达到约60%,而女性的识字率也达到了25%,较发达的地区可能识字率更高。而在明治维新时期,在那个十九世纪末的日本时代,教育也随着经济政治的改革已经开始全盘西化,不断对其进行改造。教育制度逐渐西化,向西方教育借鉴经验,在教育改革上,创立了早期教育体制,加速普及国民教育,推广初等教育,并超越美国更早完成了全民普及。日本自明治维新以来,尤其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教育发展飞快。在1947年开始实行九年制义务教育,并在1886年逐步实现了义务教育。高中入学率自1975年以来一直高达89%,和美国不相上下,大学升学率自1974年以来达40%左右,教育科学研究的水平也在不断提升中。在日本现代化发展的现在,政府十分重视和坚持优先发展教育事业,适应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需要,不断对教育事业进行改革创新,使得日本的教育水平不断提高,对国民教育的普及更广泛,提高了国民的文化素质。 二、阐述日本教育学发展原因 明治初年,日本国内外形势严峻,国内骚乱此起彼伏、接连不断,国外面临着欧美列强的经济压力和军事压迫,陷入成为西方国家殖民地的危险中。明治政府为摆脱内外交困局面,除了在经济和政治上进行改革,还提出了教育等其他方面的改革,进入全面的发展阶段,全国所有官民协力重视,大力发展教育事业。 在如今全球信息化科技的发展形势之下,日本的教育学已经不能单单满足对人才、知识简单的需求了。在此社会背景下,日本实现全方位教育学上的丰富与创新,是无可厚非的。其中之一就是教育学的创新。毕竟,一个国家的经济发达乃至综合国力的提高在现今都面临着竞争与挑战,而竞争的关键是人才的竞争、软实力的比较,重点就在于教育学的水平和质量。这些对国际竞争力、加速实现现代化以及实现 21世纪全球化发展有着重大的影响。 三、述评日本教育学的发展及其对我国的启示 对比日本教育学的发展水平,中国的发展还不完善、不够成熟。所以,中国应当从日本实现教育学发展的历程中得到很多启示,从中借鉴和吸取有益经验。 日本在二战后面临着社会动荡的局面,一切百废待兴,但仍坚持大力首要发展教育,从教育的多方面入手进行改革,很短的时间内实现了日本教育的恢复、改造和快速发展,为日本经济在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起飞打下了坚实的基础。所以,日本教育学的很多作法对今天中国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仍非常具有借鉴意义。政府应学习日本政府,大力支持教育事业,出台更多教育相关的政策并加强教育法制的建设工作,落实教育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为其发展提供一个良好的平台。与其同时,从内容上来看,中国要大力发展职业技术的教育。我们所缺的不是知识型的大学生,而是有技能的劳动者,社会上真正高技能的人才十分紧缺。日本在教育学上对于职业技能的学习,是非常实用灵活的,课程很值得国内引入借鉴。因此,中国要根据发展的实际需要,设置实用技术的专业学科,实现人力资源的转变。除此之外,教育学内容上还要全力推进素质教育,因为在在中国传统的教育理念中,实行的都是应试教育,获得的也都是应试类的人才,而需要培养的恰恰是全面发展的人。因此,应根据实际情况,针对不同学生采取和确定不同的教育课程和内容,并注重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创新能力和实践能力,在教育上实现全面转变和全方位发展,而不仅仅是满足于知识的学习。参考文献 [1]陈晖高增生日本教育面临的新课题[J].比较教育研究,1985年,01期。 [2]卫纯安原《日本教育的现代化》简介[J].人民教育,1980年,10期。 [3]陈鸿斌日本教育患了什么病[N].光明日报,2001年。 [4]李文英模仿、自立与创新——近代日本学习欧美教育研究[D].河北大学,2000年。 [5]李春生田辉日本呼唤教育新生[N].中国教育报,2001年。 [6]詹亚 20世纪90年代以来的日本基础教育改革政策研究[D].云南师范大学,2006年。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

“什么是智慧型教师”是近年来教育界颇有争议的一个热点问题,本书将对“智慧型教师”这一概念的内涵挖掘及相应的教学行动研究结合起来,深入探讨了在当前社会处于忙碌、紧张的功利背景下,我们的教师是如何走出缺乏教育智慧的困局、如何在实践与理论的融合中全面提升自身的教育智慧水平的。书中提出的一些创新性观点与做法不仅能启发今后我国教育改革的思路,而且能缓解当今中小学一线教师由于职业心理压力导致的智慧枯竭状况,促使他们积极地认识自我,学会反思,正确地自我评价,从而科学地策划人生。 导言教育理念的追寻实践探索的反思——“智慧型教师素质探新”实验研究回与展望 一、基本理论的生成研究方法的选择 二、“智慧文化综合力”的理念追寻与创新之路 三、教育观念的变革:展望教育范式转型与话语更新 上篇理论探索 第一章回归智慧:新世纪的教育新理念 一、从知识文化走向智慧文化 二、新世纪的素质教育需要培养有智慧的人 三、造就智慧型教师,提供高质量的基础教育 第二章“人”字的解读与教育的真谛——献给智慧型教师 一、“人”字型教育含义的全面表述——二元分解与静态分析 二、“人”字形教育含义的深层把握——活动生成与动态剖析 三、教育的真谛在哪里? 第三章智慧型教师:生命创造的象征 一、智慧型教师的背明分析 二、智慧型教师的定义界说 三、智慧型教师的成长描述 第四章教学的智慧 一、充填式教学:以知识为本位的教学 二、苏格拉底的“产婆术”:以智慧为本位的教学 三、园丁说:尊崇天性,反对灌输 四、各言其志的欢乐:亦师亦友,教学相长 五、探究共同体:怀疑与批判 六、静默的教学:强调觉悟,以心传心 七、方案教学:儿童决定学习内容 八、“师造化,师前人” 九、教学的智慧:全方位面向宇宙和人生 第五章网络文化挑战智慧型教师 一、快速发展的网络文化及其主要特征 二、日趋激烈的网络文化冲突 三、智慧型教师如何应对网络文化 第六章追寻智慧型教师的整体素质与综合能力 第七章智慧型教师素质生成与评估参照系初探 第八章智慧型教师与教师转型 第九章做一名智慧型教师 第十章高擎智慧之剑走向教育新生 下篇实验研究 实验案例一:重新审视儿童重塑幼师形象

教育学原理考试试卷及答案

三、判断题(共 15 道试题,共 30 分。) V 1. 狭义的教育目的是指教育活动具有指向作用的目的的区域,含有不同层次预期实现目标系列。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2. 教育功能是教育活动和教育系统对个体发展和社会发展所产生的各种影响作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3. 在我国一般认为“教育概念最早见于《老子-尽心上》中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三乐也”一句。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4. 教育目的对教育活动具有质的规定性。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5. 教育的个体能力是现代社会的产物。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6. 捷克教育学家夸美纽斯被称为“近代实验科学的鼻祖”。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7. 从作用的呈现形式看,教育功能可分为正向功能和负向功能。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8. 有些学生在学校受到挫折,回到家里向日葵家人出气以发泄自己的情绪。是学生心理障碍中 的一种攻击行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9. 美国教育革新运动被称为“新教育运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0. 心智技能行为可分为专门的心智技能和一般的心智技能两类。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1. 座谈又称团体访谈,它是对一个人数不多的群体就某一些问题展开讨论。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2. 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性质的根本所在。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3. 从狭义看,教师专指学校的专职教师。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4. 《学记》是我国古代最早也是世界最早的成体系的古代教育作品。 A. 错误 B. 正确 满分:2 分 15. 形成性评价一般是在教育、教学或学习计划实施的前期阶段开展的评价。

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智慧 教育需要的是智慧而不是兵法 文\李素怀 最近看到李镇西老师写的一篇文《班主任:兵法用来对付谁?》,虽然我没有赏析过万玮老师《班主任兵法》,但我从同事那里听说过这本书。尤其从同事表情里投射出的激动,他们如获至宝的谈兵法,整治学生妙招。就如李镇西老师说的,很多老师误解了万玮的“兵法”他应该是教育学生的一些技巧和方法,是一种爱的智慧。尊重的诠释。 在现实生活中,很多老师真的把学生看成了对立面,成了你的敌人,有这种思想和观念是很残忍的,因为孩子是成长的,是需要老师用爱和尊重引导和帮助的。耐心和信任和他一起长大。 在当班主任的最初,因为苦恼一个“问题班级”的管理,曾看了一些班主任工作妙招和技巧,也曾研究一些所谓的“兵法”

来应付学生的小错误和坏习惯。当我庆幸终于可以压制这群孩子时,偶尔听到了一段话,让我觉得我是一个失败者,无意间带给学生的伤害。刚升入初中时,班级都是各地小学调皮的学生,有他们所谓的“四大金刚”,“六小龄童”,这群孩子行为习惯不好,但最重哥们义气,团结的如一家人,每当犯了错误,他们就会联合起来蒙骗老师,并接二连三的犯错误。给我惹来的麻烦让我应接不暇,这件没有处理完,另一件又发生了。 当时很恨这群孩子,也抱怨老天对自己的不公,怎么非让我接手这样的班级,但没有办法,既然接手了就要想对策,来管制他们。当时想出了一个办法,要“拆散”他们,让他们这个小团伙,不再团结。 当时在六个人中先选择一个比较听话的孩子,做他工作。拉拢他,逐渐的让他做我的内奸。当把六个人的“将军”孤立起来,我很庆幸,兵法的功效。可以解决军事,商业,更可以解决教育。可是当那个“将军”失望的对我有了敌意,失去朋友的他选择了转学之后,我才反思,我伤害到了孩子。 “将军”说老师让他失去了人生最珍贵的朋友,因为他从小爸爸妈妈离婚,当妈妈带着两个姐姐离开了他,他成了被遗弃

教育学原理案例分析

2、某地四名初三女学生,相约服鼠药自杀,其中两名因抢救无效死亡,一名重度昏迷成植物人,另一名经抢救脱险后休学在家。学生为什么想自杀?原来是在初三期中考试后,学校进行全年级大排队,张榜公布成绩,并又重新调整座位。结果四个孩子被调整到最后一排。这样,孩子们就给父母写了一份遗书,说我们这次考试没考好,我们没脸见你们。他们还给班主任老师也写了一封信,说某某老师,我们自杀不怪你,怪我们自己没有好好学,如果领导、校长追究你的话,你就把这封信给他们看。 你如何看待这一事件?从素质教育角度谈谈你的认识。 答题思路: 1)这种悲剧对应试教育无奈、无助的消极的反抗,着实令人扼腕、痛心。如果继续实施应试教育,这不会是最后的一例。 2)这是教育的失败,因为教育的实质是培养人,培养人是为了人的发展,适应社会的需要和发展。但应试教育异化了人的发展进程,只以分数衡量人、评价学生,当成绩不理想时,则万念俱灰,这实在有违教育的初衷。 3)教育必须改革,为了孩子,为了国家的未来,实施素质教育刻不容缓。因为素质教育注重的是全体学生的发展,注重的孩子的全面发展,发展的是个体的精神和能力,即使考试不理想,还可以从自身的实际出发,选择自己的强项,以适应未来社会和生活的发展。 4)令人遗憾的是,就在我们学习的同时,就在我们黄石地区,几所好的中学依然在根据考试分数分派坐位,老师理直气壮,家长惟命是从,我们什么时候才能盼来素质教育的春天?这种状况还恐怕不是湖北省、黄石市的专利,在全国不知多少。可话又说回来,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的情况下,也只有应试的分数又一定的公平性。 5.这些孩子真是傻子吗? 今年秋季开学不久,类似学校通知新生家长为孩子做“智育测验”的事件时有发生。家住老西门附近的一位刘姓家长反映:她的女儿从小娇生惯养,并有外祖父母领管,因为女儿未经过托儿所和幼儿园,刚进校后,对学校生活感到既新鲜有陌生,有着一种难以言表的好奇感,加上女儿生性文静,不喜欢和同学说话和玩,班主任老师见她整日闷声不响,就对家长说:“我看你女儿脑子不灵活,有些傻,你最好带她去做一次测试。” 这些孩子傻吗?请用人的发展主要影响因素理论分析。P176- 答题要点: 1)为人师者,下此结论是一种不负责任的草率行为。 2)人的发展因素有:遗传、环境和教育。案例中的小女孩主要是因为家庭教养方式的关系,比较内向,加上环境不熟悉,教师如果仅凭孩子“整日闷声不响”,就断定孩子傻,完全不科学。 3)通过“智力测验”并不能完全断定一个人的智慧,还需要一定的医学鉴定。作为教师或学校,想以此判断孩子的优劣,是不科学的,毕竟,教育在人的发展中具有主导作用。教育学、心理学的实验证明,人的智力是呈正向分布的,智障儿童和天才儿童都是极少数,多数人是正常状态,有一个发展的过程。 7.一位教师对学生插话的处理 上午第二节课,我正在讲《为了忘却的纪念》中关于柔石“颇有点迂”这句话时,刚提到那个“迂”字,课代表就站起来问:“老师,这个“迂”是什么意思?是说柔石“先进”还是“落后”?”这一问题引起了大家的兴趣,课堂上立刻热闹起来,我觉得正好可以利用一下这个机会,让学生争论一下。A说“字典上说得“迂”就是“迂腐”,是指人的言谈、行事拘泥于陈旧的准则,不适应社会的发展,显然,柔石的思想有点落后。”B说:“我不同意,柔石是共产党员,对革命忠诚,不怕牺牲,怎么能说他落后呢?”C说,“我觉得“迂” 只是他的性格,不是他的思想,更不是他的生活态度,作者写他的“迂”不是贬低的意思,而是……”D插话道:“而是赞扬他,这才符合作者的本意。”E说:“我想,我们要扩大点眼界来看柔石的“迂”,联系方孝孺的被杀,不难想到柔石的硬气和忠诚。后来写他和作者一起走路时,吃力地“简直是扶住我”怕作者被汽车或电车撞死,这不是有点“迂”吗?他实在太善良,对朋友也实在忠诚,反而让人觉得他“迂”得可爱。”(笑声)课堂气氛活跃、热烈,如同掀起一阵旋风,每个人都被卷入了。我看到同学们充满热望得眼光和专注得神情,觉得时机已经成熟,于是作了小结……在习兴奋、愉悦得气氛中,下课铃响了。 一位教师对学生好奇心的处理 一位语文教师在给学生上《师说》一课,当介绍到作者是“唐宋八大家”之一时,学生问“老师,“唐宋八大家”都是哪些人呀?”教师脸一板,冷若冰霜地说:“就你多事,那不是你要学的范围,你只要记住韩愈是“八大家”之一就行了。”一句话把大家说得目瞪口呆。以后,再有什么问题也不敢问了。 阅读了上述两个案例,请从教师的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方面谈谈你的想法。

简述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

答:当代教育学的发展情况:1、教育科学体系逐步形成;出现了许多平行性分支学科和交叉性分支学科,构成了以普通教育学为基础,以分支学科为支持的庞大的教育科学体系。2、教育理论异彩纷呈;出现了许多影响广泛并对教育实践产生重大指导意义的教育理论。如主要有布鲁纳的结构课程理论、赞可夫的实验教学论体系、布卢姆的掌握学习理论、苏霍姆林斯基的全面和谐教育理论。3、教育理论与教育实际的结合日益紧密;(1)学者关心教育实践中存在的问题,研究问题的原因和解决对策,为教育实践都提供理论支持,提高教育实践活动的自觉性和实效性,(2)广大教育实践工作者对教育实践活动进行了反思,他们通过行动研究,将教育经验升华为教育理论,并在教育实践中发展和完善教育理论。 如何实施素质教育? 答:1、实施素质教育首先要提高认识,更新观念。(1)要认识到实施素质教育是历史发展的必然选择。要想获得个人发展,取得组织的成功,赢得国家的强大,归根到底要靠人的素质,而提高人的素质最根本、最有效的途径是教育。(2)实施素质教育要树立素质教育观念,树立素质教育的人才观、质量观、师生观。2、要建立素质教育的保障机制。(1)充分发挥政府作用。政府行为是实施素质教育的根本保障,这是由政府行为的性质、作用和政府在基础教育中的作用决定的。(2)加大教育督导力度。(3)提高教育评价的科学性。(4)加强各级各类教育之间的沟通和衔接。3、要建立素质教育的运行机制。(1)改革内部管理机制。为素质教育提供良好的内部环境。(2)提高校长和教师的素质。校长和教师是素质教育的实践者。(3)改善课程体系,优化教学过程。素质教育的几个误区。 1、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尖子生。 这是对素质教育面向全体学生的误解。素质教育理论认为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发展可能性和发展的基础,每个学生只有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教育,才算是接受了好的教育,另一方面,社会需要各级各类人才,通过有针对性的教育,使每个学生得到就有的发展,社会也得不同层次的人才。因此,素质教育坚持面向全体学生,意味着素质教育要使每个学生都得到与其潜能相一致的发展。 2、素质教育是就要学生什么都学,什么都学好。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全面发展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为学生的发展奠定基础,同时又要发展学生的个性,因此素质教育对学生的要求是合格加特长。这决定了一方面学生必须学习国家规定的必修课程,夯实基础,另一方面学生还应该学习选修课程,充分发挥自己的特长,形成独特的个性。 3、素质教育就是不要学生刻苦学习,“减负”就是不给学生或少给学生留课后作业。 这是对素质教育使学生生动、主动和愉快发展的误解。学生真正的愉快来自于通过刻苦的努力而带来成功之后的快乐,学生真正的负担是不情愿的学习任务。素质教育要学生刻苦学习,因为只有刻苦学习,才能真正体会到努力与成功的关系,才能形成日后所需要的克服困难的勇气、信心和毅力。 4、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教师成为学生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这是对素质教育所倡导的“学生主动发展”和“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的误解。素质教育强调“学生的主动发展”是因为学生是主体与客体的统一的人,因而是具有主动发展意识的人,素质教育强调“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是因为学生具有与教师平等的独立人格。这种观点忽略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忽略了学生的特点。教师是教育实践的主体在教育中起主导作用,学生是发展中的人,是教育实践活动的客体,是学习与发展的主体。这决定了教师首先 是知识的传播者、智慧的启迪者、个性塑造都、 人生的引路人、潜能的开发者,其次才是学生 的合作者、帮助者和服务者。 5、素质教育就是多开展课外活动,多上文体 课。 这是对素质教育的形式化的误解。素质教育是 我国全面发展教育在新的形势下的体现,因而 它一方面体现了新形势对教育的要求,另一方 面符合教育的本质要求。教育的本质是,培养 人的基本途径是教学,学生的基本任务是在接 受人类文化精华的过程中获得发展。这就决定 了素质教育的主渠道是教学,主阵地是课堂。 6、素质教育就是不要考试,特别是不要百分 制考试。 这是对考试的误解,考试包括百分制考试本身 没有错,要说错的话,就是应试教育中使用者 将其看作学习的目的。考试作为评价的手段, 是衡量学生发展的尺度之一,也是激励学生发 展的手段之一。 7、素质教育会影响升学率。 这种观点认为素质教育整天打打闹闹、蹦蹦跳 跳、整天快快乐乐、随心所欲,必然会影响升 学率。这种观点的形成在于对素质教育内涵的 误解。首先,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全 面发展,素质教育旨在提高国民素质,升学率 只是衡量教育质量的标准之一。其次真正的素 质教育不会影响升学率,因为素质教育强调科 学地学习、刻苦地学习、有针对性的学习,这 样有助于升学率的提高。 简述信息技术对教育的影响。 答:(1)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知识的观念 (2)信息技术改变着人们关于学习和教育的 观念(3)信息技术的日益成熟和普及为实现 教育的个性化、民主化和自主化提供了平台。 试述创新教育及其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 答:创新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是教育对 知识经济向人才培养提出挑战的回应。它是旨 在激发学生的创新意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的教育。(1)创新能力不仅是一种智力特征, 更是一种人格特征,是一种精神状态。创新能 力离不开智力活动,离不开大量具体的知识, 但创新能力决不仅仅表现为对知识的摄取、改 组和运用,表现为新技术的发明及新思想的产 生,而且是一种追求创新的意识,是一种发现 问题、积极探求的心理倾向,是一种善于把握 机会的敏锐性,是一种积极改变自己并改变环 境的应变能力。(2)创新能力的培养是素质教 育的核心,是素质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的根本 所在。面对多样的、多变的世界,任何一个人、 一种职业、一个社会都缺少不了创新能力。对 教育来说,培养创新能力不是一般性的要求, 更不是可有可无的事,而应成为教育活动的根 本追求,成为素质教育的核心。应试教育不仅 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牺牲多数学生的发展, 更重要的是应试教育忽视甚至是扼杀学生的 创新能力。因此,能不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是应试教育和素质教育的本质区别。(3)重视 创新能力的培养也是现代教育传统教育的根 本区别之所在。在现代社会,知识创造、更新 速度的急剧加快,改变着以知识的学习、积累 为目的的教育活动。知识的学习成为手段,成 为认识科学本质、训练思维能力、掌握学习方 法的手段。在教学过程中,强调的是“发现” 知识的过程,而不是简单地获得结果,强调的 是创造性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探究精神的形 成。在这样的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应变能力、 创新能力也就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得到了培 养和发展。 论述如何通过课堂教学改革促进教学过程的 机会均等。 答:材料所揭示的问题是学校教学中的一个难 题,大家都能认识到教学过程中的机会均等是 教育机会均等的一个重要方面,大多数教师都 能意识到应努力为班内所有学生提供机会均 等的学习机会,然而在实践中却难以做到。(1) 班级授课制是我国学校教学的基本组织形式, 它的优点是教学制度化、规范化和科学化,提 高了教学效率,有利于大面积地培养人才,能 够充分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但班级授课制也 有明显的不足:在课堂教学中按照既定的制 度、规范、教学计划进行教学难以适应教学内 容、教学情境和教学方法的变化,不利于学生 的独立探索和自主学习;尤其突出的缺点是难 以因材施教,因为其他教学面向全班学生,难 以照顾学生的个别差异性,不利于学生的个性 形成和特长发展。(2)教师可以通过小组教学 和个别指导等形式来弥补班级授课制的缺陷。 ①缩小班级规模,实行小班教学,使学生会得 到更多的锻炼机会,实现课堂教学公平②压缩 集体教学时间,重视对学生的个别辅导,照成 学生的个体差异③增添辅导老师,增加师生互 动的机会④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实施同伴互助 如按能力与兴趣分组,各组间公平竞赛合理比 较,组内异质,组间同质等等。(3)总之,在 班级授课制的现状下,教师要尽可能地使教学 更符合每个学生个人的水平和特点,促进教学 过程的机会均等,实现因材施教。 试述全面发展教育的构成及其关系。 答:全面发展的教育由德育、智育、美育、体 育和劳动技术教育构成。“五育”的相对独立 性。“五育”的相对独立性表现在各育都有自 己特定的内涵、任务、内容和方法。(1)德育 是培养学生正确的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 使学生具有良好的道德品质和正确的政治观 念,形成正确的思想方法的教育。(2)智育是 使学生掌握系统的科学文化知识,形成基本技 能,发展智力和能力的教育。(3)体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和运动的知识,形成运动技能和 卫生习惯,发展他们的体力和运动能力,增强 自我保健意识和体质的教育。(4)美育是使学 生掌握健康的审美观,发展他们鉴赏美、创造 美的能力,培养他们的高尚情操与文明素养的 教育。(5)劳动技术教育是培养学生的劳动观 点,形成劳动习惯,并使学生初步掌握基本生 产技术知识和劳动技能的教育。 “五育”之间的联系。“五育”的联系表现在, 它们相互依存,相互促进,相互制约构成一个 有机整体,共同促进人的全面发展。(1)德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灵魂与统帅作用。德育 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形成科学的世界观、正 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坚定的政治立场和良好 的道德品质。它为人的发展提供方向。(2)智 育在全面发展教育中起着前提和支持作用。智 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使学生掌握知识、形成技 能,发展能力。它为人的发展提供知识基础和 智力支持。(3)体育在全面教育中起着基础作 用。体育的根本任务是增强体质,发展运动技 能。体育可以使学生具有良好的体质和充沛的 精力,也可以使学生形成高尚的情操和良好的 品德,还可以塑造健美体态和美好心灵。体育 是人的全面发展的现实途径。(4)美育在全面 发展中起着动力作用。养育的根本任务在于丰 富学生精神世界,形成学生的审美观和鉴赏 美、创造美的能力。养育使学生在求真、向善、 至美的过程中达到身心的和谐发展。(5)劳动 技术教育的根本任务是使学生形成劳动情感、 态度和习惯,掌握基本生产技术和技能。劳动 技术教育实质是培养学生创造性实践能力,它 是实现个体与社会协调统一、和谐发展的纽带 和桥梁。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