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97961453

(完整版)会计专业毕业论文97961453

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本科毕业生论文

评审意见表

论文题目:会计信息揭示的中外会计对比研究

姓名:陈程

专业:会计

准考证号:

工作单位:武汉纺织大学

填表日期:2011 年09 月10 日湖北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委员会办公室制

毕业论文原创性声明和版权使用授权

本人郑重声明:所提交的论文为本人原创,独立进行研究所取得的成果,并用于武汉纺织大学专套本毕业论文设计.

毕业论文设计者(签名): 年月日

摘要

会计信息是指会计单位通过财务报表、财务报告或附注等形式向投资者、债权人或其他信息使用者揭示单位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的信息。

会计信息是整个会计行为系统的核心部分,其实质是各种利益关系的反映。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随着经济主体和利益主体的多元化,经济活动的全球化,国际化, 以及经济规模的日益扩大和内涵的日益复杂,会计信息在宏观调控和微观管理上越来越显示出其突出而重要的作用。

本文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特征和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对会计信息揭示题进行中外对比研究。从而加深对我国会计信息所揭示出的问题的认识,并向国外其他国家学习其在发展过程中对我国会计发展有用的部分,去其糟粕,取其精华。促进我过会计信息更快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会计信息披露

Abstract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refers to the accounting units through the financial statements and financial reports or note to investors and other forms, creditor or other users of the information reveal unit's financial position and operating results of information.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s the whole accounting behavior of the core of the system, its essence is the reflection of the various interests. As China's economic system reform and the socialist market economy, with the development of economic subject and benefit main body, the diversity of the globalization of economic activities, internationalization, and of the size of the economy is expanding and content of increasingly complex,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in

macroeconomic regulation and microcosmic management more and more shows its outstanding and important role.

This paper, from the accounting standards,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characteristics and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of the accounting information, to reveal the topic to carry on the Chinese and foreign comparative study. Thus deepening accounting information of our country which were revealed to the understanding of the problems, and other countries to study abroad in the development of our country in the process of accounting development useful part, to its dregs, take the essence. Promote I accounting information faster, better development.

Keywords: Accounting standards Accounting information quality Accounting information disclosure

目录

要 (i)

Abstract (ii)

1 引

言………………………………………………………………………………

(2)

2 中国与国外流行准则制定方法与程序的比较 (3)

2.1 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之比

较 (3)

2.2 会计准则形式及内容的比

较 (7)

3 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比较研究 (11)

3.1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11)

3.2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IASC)对会计信息特征的规定 (11)

3.3我国会计准则委员会对会计信息质量特征的规定 (12)

3.4三者之间的比较及对我国的启示 (12)

4中外会计信息所揭示的会计信息披露问题的比较研究 (14)

4.1 会计信息披露的内容 (14)

4.2 中外上市公司初次信息披露的比较 (14)

4.3 中外上市公司持续信息披露的比较 (15)

4.4 结论 (17)

结论 (18)

致谢 (19)

参考文献…………………………………………………………………………………

(20)

1 引言

随着全球经济的不断发展,国与国之间的联系日益紧密。而会计作为经济发展的重要环节之一,必然也起到重要作用,。

为促进我国会计更好更优的发展,对国外会计进行研究探讨具有一定的重要作用。

而针对会计信息所揭示的问题研究,本文从会计准则、会计信息质量和会计信息披露等方面入手,分别对我国与国外其他国家进行简要初步的分析,找出我国会计在发展中与别国的不同之处,从而学习其他国家的优点,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对促进我国会计信息揭示方面更好的发展有积极作用。

2中国与国外流行准则制定方法与程序的比较

2.1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之比较

一、西方流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

西方目前最流行的制定会计准则的逻辑方法是概念框架法,这种方法产生于美国。上个世纪三十年代初期,美国全面爆发经济危机之后,成立了证券交易委员会(SEC),并由SEC负责会计准则的制定工作,但SEC成立以后,随即便委托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AICPA)来制定会计准则,为此,1937年美国注册会计师协会成立了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专门负责制定会计准则,从此开始了美国构建会计准则的历史。

从AICPA接受了制定会计准则的任务之后,关于会计准则制定方法的

研究与改进的实践就没有停止过,一直到概念框架法的产生。美国会计准则制定的历史可以划分为以下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是1938年一1959年由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第二个阶段是1959年一1973年由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第三个阶段是19了3年以后山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制定会计准则的时期。从这几个发展阶段上看,尽管每一次的改进可能都与公众的压力、财务上的弊端以及害怕政府接管对会计职业界的管理有关,但实际上我认为,这个发展过程也是当时美国的准则制定者(AICPA)一直没有寻求到令有关方面满意的准则制定方法的一种历史必然,换句话,也可以说,是AICPA一直没有找到由它来制定会计准则“借口”的一种历史发展必然‘“。

1937年,对于会计程序委员会来讲,如何(用什么方法)制定一项史无前例的会计准则,可能是它首先面临的最重要的抉择—一种关于会计理论研究方法、并可能导致会计准则成败的抉择,从一般的规律来看,这种抉择必然会受到当时社会主流的会计理论与会计研究方法的影响。历史地看,当时的会计文献除了演绎法的产物之外,还有大量归纳法的产物,尤其是在上个世纪60年代以前,“大量的会计文献都是归纳法的产物。”‘6典型的代表有1940年佩顿(w.A.Paton)和利特尔顿(A.C.Littleton)的著名会计论著《公司会计准则绪论》、1953年利特尔顿的著名会计论著《会计理论结构》和1975年井民雄士的名著《会计计量理论》。也许受当时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影响以及迫于SEC要求AICPA尽快制定相关会计准则的要求,会计程序委员会(CAP)似乎来不及“演绎”就采用归纳法制定了会计准则(这期间CAP发表了《会计名词研究公报》,但也是归纳性质的),而当归纳法制定会计准则的种种弊端暴露以后,会计程序委员会被迫改组为会计原则委员会。1959年,会计原则委员会(APB)成立以后,为加强会计理论研究,AICPA又专门成立了一个会计研究部,期望它能配合APB深入研究

会计原则,并以此为依据来制定会计准则,改进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这期间,会计研究部对会计原则的研究主要以会计假设为出发点,试图建立一种“会计假设一会计原则”的理论框架,并发表了关于会计假设和会计原则的第1号和第3号《研究公告》,但这些研究成果很快被认定存在严重的逻辑缺陷而被APB所否定。于是APB在后来制定会计准则时,转而又出现了尊重实务与会计惯例的倾向,在准则制定的方法上实质也采用了一种归纳法,从而使得APB所发布的会计研究公报与CAP所发布的《意见书》出现了相同的特征:描述性比较突出,无法指导具体的会计实务,也没有能力消除会计实务中的差异和不一致。因此,APB与其前任CAP一样受到了各方面的抨击,包括会计职业界、证券交易委员会和政府等,这样,会计原则委员会(APB)被迫又由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所取代。人们对以往会计原则的不满显然与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有关。为寻求一套1科学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在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Alc以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并委托特鲁伯罗德小组于1973年研究出“财务会计的目标”,特鲁伯罗德委员会所提交的报告,第一次全面系统地论述了美国市场经济环境下财务会计的目标,’这为以SB以此为出发点继续演绎概念框架理论提供了基础。在采纳了这一研究成果之后,美国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于1978年到1985年期间,陆续发表了6号财务会计概念框架公告,从而开始了依据概念框架“演绎”会计准则的做法。

根据美国FASB第2号概念框架前言的说明,概念框架是由相互联系的目标和基本结构所组成的逻辑一致的体系,这些目标和基本概念可用来引导首尾一贯的准则,并对财务会计和报告的性质、作用和局限性做出规定,这些基本概念主要有会计目标、会计信息质量特征、会计要素和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毫无疑问,在制定会计准则时,一套严密而完整的概念框架可以使整个会计准则体系变得更加科学和具有内在一致性,尤其是面对

一些新的和存在较大不确定性的会计事项时,概念框架的作用应该更加明显。概念框架法在产生以后很快被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一些发达国家和国际会计准则委员会所认可,并开始纷纷效仿,直到今天,会计准则已经制订完成或正在制订中的国家,在总体思路上都是借鉴了美国的这种概念框架法,使之地地道道地成为国际上比较流行的一种科学制定会计准则的方法。

二、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

据有关资料介绍,我国在开始制定会计准则时有两种意见,一种意见是先制定具体准则,到一定时期再来研究普遍适用的原则,即“具体准则--概念框架”的方案,这是一种归纳法的思路;另一种意见是先制定普遍适用的原则,在其指导下再来制定具体准则,即“概念框架—具体准则”的方案,这是一种演绎法的思路。当时财政部倾向于后一种意见,因此,1993年颁布的《基本准则》应该是作为具有普遍指导意义的规范出现的。根据葛家澎的介绍,财政部在制定《基本准则》时,希望这项基本准则“既能指导全国各行各业(会计制度以及未来的具体准则),又具有可操作性””,因此,《基本准则》在当初是被界定在一种“双重功能”的目标上。从颁布后的《基本准则》来看,它的是以双重功能的形象面世的:一方面《基本准则》具有普遍指导的意义——用于指导当时的大行业会计制度股份制企业会计制度和外商投资企业会计制度等,在《基本准则》的指导下,1993年中国颁布的各大行业会计制度首次在最大的程度上实现了统一,尤其表现在会计要素的分类及财务报表的呈报方面,这是中国会计制度前所未有的局面;另一方面《基本准则》在某种程度上还具有了一定的可操作性,表现在《基本准则》中具体规范了各大会计要素的分类及核算方法等。如果中国此后的具体准则严格根据《基本准则》进行演绎的,或者说与《基

本准则》保持了内在的一致性,那么,从总体上来看,我国会计准则的制定方法也可以说是一种演绎法。但《基本准则》颁布后,学者们马上就认识到“把概念框架与具体准则的功能结合在一起,会产生一些矛盾和困难”‘”,这就意味着《基本准则》将很难指导具体准则的制定。事实证明,1997年开始出台的具体准则的确脱离了《基本准则》的框架,另起了炉灶,从而使《基本准则》在我国会计准则体系中成了一种摆设,不起任何指导作用,从内容上看,《基本准则》与现行具体准则之间缺乏内在的一致性,它们之间很难称为一种内在一致的体系,这说明我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实质上采用的是财政部最初预想的另一种方案—先制定具体准则,后研究概念框架。但财政部在其公开发布的《企业会计准则》‘,中,仍然将基本准则摆放会计准则体系逻辑关系的起点,而且在前言中指出:基本准则“规定了会计核算的基本前提、一般原则、会计要素以及会计报表编报的一般要求。具体准则是根据基本准则的要求,就会计核算业务做出的具体规定。”事实上,这种形式主义已经无法掩盖《基本准则》在准则体系中尴尬的地位,也无法证实我国会计准则采用了概念框架法,而“形而上”的中国文化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到目前为止,我国己经颁布了16项具体准则、仔细研究这些准则的出台过程会发现,它们实质上是从国际会计准则以及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发达国家准则中筛选出来的、准则制定者认为适合于中国的会计准则,而在这种筛选过程中,必然凝聚着多数准则制定者的个人偏好。从公开颁布的具体准则讲解中本人也发现,在对相关准则的条款进行解释时,讲解中经常会介绍不同国家相关准则的各自做法,然后结合我国的国情,形成几种意见,最后由会计司的准则制定小组从中选择一种他们认为比较合适的方法。如果我们上升到理论来认识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不难发现,总体上说,我国会计准制定的方法应该是归纳的,而且其结论

形成的依据也多半是准则制定者的偏好,根据我国在实质上缺乏概念框架这一现实来看,准则制定者的偏好至少在初期是非理性的。

归纳法的特点之一就是在制定准则时具有筛选现行做法和保留现行会计实务的倾向,从财政部公开发布的资料中,本人注意到,在我国己经颁布的会计准则中,的确都出现过这方面的倾向,例如,我国在某些准则中保留了中国现行实务中一直比较流行的做法,如低值易耗品作为存货处理、工商业存货成本构成不一致、代销商品作为存货处理等;再比如,我国在会计准则制定的初期,没有注意与我国国情相结合,而在较大的程度上借鉴了西方的会计惯例(如公允价值的大量运用等),我想,这些现象并不是演绎法的产物,而是归纳法的必然产物。

然而,我认为,在我国会计准则制定过程中,后期逐渐显示出一种演绎推理的特征。1997年我国开始颁布具体准则,到2000年年底已经颁布了功项具体准则,而其中的5项准则在2001年1月份就进行了修改,2001年以后又陆续颁布了6项具体准则。从2001年以后颁布的具体准则和已经修订的准则来看,其中隐含的会计确认和计量的思想是显而易见的,一个突出的例子就是较少使用公允价值。我想,这个现象的背后应该意味着目前中国会计准则制定的方法己经开始从非理性的归纳向理性的演绎转变。

通过上面的阐述我们可以看出,从理论上看,当前世界上比较流行的会计准则制定方法仍然是概念框架法,这种方法在总体上采用了演绎推理的逻辑程序,从其结论产生的依据来看,主要应当是公认的概念框架。而中国到目前为止所制定的会计准则,在总体上采用了归纳推理的逻辑程序,从其结论产生的依据来看,更多的应该是准则制定者的个人偏好。尽管在后期制定会计准则时,我国也在某种程度上有意识地使用了演绎推理的逻

辑程序,但这一逻辑程序中的核心概念仍然是不突出的,换句话说,这种逻辑推理尚缺少理论的指导,因而,严格地讲,也是非理性的。

2.2 会计准则形式及内容的比较

一、会计准则颁布形式之比较

从具体准则颁布的形式来看,中国与国外流行模式之间的差异是显而易见的。我们知道,美国、英国、加拿大、澳大利亚等国家是会计准则制度体系比较完善的国家。在这些国家中,会计准则是财务会计规范的唯一形式,而我国除了有会计准则之外,还有企业会计制度,会计准则与会计制度并存是中国会计准则体系的一大特征。其实不仅中外在会计准则颁布的形式上存在差别,国外发达国家之间(含IASB)也存在着一定差别,比如美国的准则通常被称为规则式会计准则(DetailedRulesBasiS),而国际会计准则、英国和欧洲部分国家(比如荷兰等)的会计准则通常被称为原则式准则(BasicPriCinlesBasis)。规则式准则一般比较详尽,以美国为例,其详尽的会计规则“洋洋洒洒4500多页”(阎达五等2002),其中包括会计程序委员会(CAP)发表的51个《会计研究公告》、会计原则委员会(APB)发表的31个《意见书》以及财务会计准则委员会(FASB)迄今发表的140多个《财务会计准则公告》和几十个《财务会计准则解释》,美国的会计准则也许比世界上其他国家会计准则的总和还要多。美国准则通常以一条条详尽规则的方式颁布,一项准则中可能只涉及某一个会计事项的某一个方面,要全面了解某一事项的会计处理方法,必须要研究若干与此相关的会计准则才行,比如,在美国,要了解“借款费用”的会计处理,至少要掌握FAS34《利息费用资本化》、FAS42《利息费用资本化重要性的确定》、FAS58《以权益法核算投资的财务报表中利息费用资本化》和FAS62《某些免税

借款和某些捐赠与补助情况下的利息费用资本化》等准则规定的内容。原则式准则一般比较简练,以国际会计准则为例,在某一项会计准则,比如《存货》中,一般比较系统、全面地规范了关于存货确认、计量、披露等各方而会计核算的一般原则,与存货相关的业务一般都应该根据该会计准则来核算。理论上讲,规则式准则和原则式准则各有优缺点。规则式准则很具体,便于会计人员操作,会计人员无需进行职业判断。但我认为,它这种“零散式规则”的做法很难做到系统化,它对某一个问题的规范可能相当具体,但问题可能不断地出现新的变化,而新问题又不断地涌现,因为没有统驭性的原则可循,具体准则必须迅速地、不断地被制定和修订,即使是这样,有时可能也不会将所有的规则都考虑其中或者跟上新形式的变化,这便为企业以“没有相关规则”的理由钻空子或逃脱责任提供了机会。从另一个角度看,难以“面面俱到”和“系统化”的规则,有时候可能会“就事论事”,从而使某项准则中时有“例外”的情况发生,比如美国FASZ《研究开发成本的会计处理》中指出,研究与开发成本在其发生时全部记为费用,但计算机软件开发的研究与开发成本例外,根据FAS86《对出售、租赁和以其他方式上市的计算机软件成本的会计处理》的规定,它们可以资本化;再比如美国要求子公司的财务状况在期末应该并入合并报表,但SPE(SeoialPurposeEntity)例外,按规定它可以不纳入合并报表的范围。我们知道,只要有例外的政策,企业就会按照利己的普遍规则打擦边球和钻空子,从而在制度上寻求造假的突破口。另外,美国会计准则中的一些“细枝末节”很难被会计人员全面掌握,这在某种程度上可能会导致应用上的错误,不仅如此,审计人员要全面掌握会计准则也不是一件容易的事,这在某种程度上必然又增加了审计上的难度。总之,规则式的会计准则有着明显的弊端。

近年来,规则式准则在实践中的不利影响随着“安然事件”等一批丑

闻的发生而逐渐浮出了水面,并己经引起了人们的高度警觉。安然事件以后,美国的规则式准则受到了相当多的指责。著名经济学家GeorgeSoros 评论说:“美国的会计制度以会计规则为基础,但仅有会计规则是不够的,因为它可能导致规避行为。”他还说,与美国不同的是,欧洲的会计制度以原则为基础,虽然欧洲也出现了像美国这样的会计丑闻,但“不会是这种会计系统问题”。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ichaelSpence指出:“传统上西方的经济是基于规则的体系,只要符合规则,就可以打‘擦边球’,钻规则的漏洞,从而造成投资者的损失,因此,还应该回归于某些原则,在规则制定的同时确定原则,两者匹配使用,不可偏废,从而最大限度地避免信息不对称带来的糟糕结果”。SEC首席会计师也认为,规则式准则可能会助长会计人员“翻箱倒柜”式的心态,不利于会计人员的职业判断68。一言以蔽之,规则式准则已经受到了原则式准则的严峻挑战。原则式准则不是很具体,因此,操作性可能相对较差,在会计核算中可能需要会计人员更多的职业判断,但它不容易使企业逃脱责任或钻空子,当然这要有一些资深的审计师队伍作保证才行。我们知道,英国是讲求“真实和公允”的国家,但“真实和公允”在英国从来就没有一个权威性的定义,许多学者认

为,英国官方就是为了避免公司逃避责任,才故意没给它界定一个具体定义的。另外,荷兰的会计准则是相当原则化的,企业对于会计政策有相当高的自由选择权利,如果企业因不当的做法而给公众利益造成损害时,阿姆斯特丹法院企业合议庭将根据既定的会计原则进行裁决,这样做也是为了避免企业逃避应有的责任,可见“原则”有“原则”的好处。当然,原则式规则并不是在任何社会都有效,它的顺利实施是有条件的,IASB主席SirDavidTweedie曾就此发表意见说:以原则为基础的会计准则是有前提条件的,公司会计师和注册会计师必须能以公众利益为己任,进行专业判断69。其实,如果一个国家以原则式会计准则为主,不仅要求公司会计师

和注册会计师要进行大量的职业判断,而且还要求会计师与注册会计师必须具备相当水平的职业判断能力,否则,原则式会计准则的不利影响可能比规则式更加可怕,看来,原则式准则的门槛较高,并不是所有国家都适合使用的。

从我国的情况来看,目前的会计准则体系是由会计制度和具体准则构成。会计制度是中国多年来一直延续下来的会计规范,我认为,它属于一种比较详尽的规则式会计规范,从会计科目的设置到会计记帐的方法应有尽有,会计人员一般不需要进行职业判断,可直接根据它进行会计核算,但它又不同于美国的会计准则,因为它非常系统,非常有利于会计人员的实际操作,因而,极受我国广大会计人员的欢迎,即使在会计准则己逐渐被会计人员所熟知的今天,会计人员仍然喜欢会计制度。与会计制度相比,我国的会计准则显得比较“原则”一些,也就是说没有制度规定得详细,因而应该属于那种原则式准则,如果企业试图根据具体的会计准则核算,必然需要他们更多的职业判断。

与西方流行的会计准则颁布模式相比,中国的准则颁布形式应当是最适合中国目前的国情的,我认为,采用制度与准则并存的一种会计制度体系应该是中国会计制度体系改革中比较成功的部分。我们知道,完全采用原则式的会计准则,中国会计人员的业务素质可能“难以招架”,而完全使用规则式的会计制度恐怕又难以跟上新形势的发展,随着经济业务的不断翻新换样,将来也难以避免企业钻空子的行为出现。因此,规则式制度和原则式准则共存应该说是一种“天衣无缝”的模式:制度为企业提供日常的记账规则,具有较强的操作性;准则为企业提供一些制度中没有的记账原则,指导企业进行会计核算,从

这个角度看,在中国,制度和准则似乎有理由长期并存。但是,制度与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