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作者:沈哲

来源:《科学与财富》2018年第30期

摘要: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党的十九大做出"中国特?社会主义进?了新时代"这一伟大判断,面对我国发展新的历史?位,如何更好的推进思想文化建设,发挥文化兴、文化强的作用是新时代的重要课题。大学生是当下中国梦的主要承担者,未来中国梦的缔造者,应当把握新时代特点,加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发挥课堂在新时代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不忘初心,牢记使命,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夺取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胜利,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懈奋斗。” 当党的十九大报告对当前我们所处的时代和阶段作出如此具体又气势磅礴的判断时,举国上下是欢欣鼓舞的,是群情澎湃的。我们明确的意识到,这是一个即将创造新的历史的时代,是一个属于每一个怀揣中国梦的中国人的时代。“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党的十九大报告对文化的重要性的认识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也更加准确的对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进行了科学定位。

“全党要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在5000多年文明发展中孕育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在党和人民伟大斗争中孕育的革命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积淀着中华民族最深层的精神追求,代表着中华民族独特的精神标识。我们要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不断增强全党全国各族人民的精神力量。” 这是习近平总书记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对文化自信所做的特别阐释。

十八大以来,我们党加强对意识形态?作的领导,理论创新全?推进,?克思主义在意识形态领域的指导地位更加鲜明,中国特?社会主义和中国梦深???,社会主义核?价值观和中华优秀传统?化?泛弘扬。中国特?社会主义进?新时代,加强思想文化建设,加强文化自信教育的节奏不能变。大学生作为当下中国梦的承担者,未来中国梦的缔造者更应当把握时代特点,加强文化自信教育,充分发挥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中的主阵地作用。

(一)营造良好校园文化氛围,发挥文化育人作用

高校肩负人才培养、科学研究、社会服务、文化传承创新等使命,文化育人显然是高等教育的职责所在。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的主要场所,要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所蕴含的理想信念与精神融入到校园环境建设、人文建设等各个环节之中,滋润人心于无声之处。使文化成为师生的底蕴并进一步转化为具体行动。大学生的文化自信首先来源于学校的文化自信,教师的文化自信。大学生的文化自信不是一朝一夕能够培养起来的,但是校园浓厚的文化氛围,教师厚重的文化基础却能影响一代又一代在校学生。

高校作为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前沿阵地,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是重要任务。中华文化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也要溯古及今、任重道远。通过对学校历史,学校发展目标,学校的校风、学风、教风的宣传营造校园独特的文化氛围,通过对传统文化的宣传营造尊重历史、尊重文化传统的氛围。学生在这样的校园文化氛围中耳濡目染感受传统文化的精神与魅力,增强对传统文化传承的使命感,坚定作为一个中国人的文化自信。教师是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的主导者,教师身上所散发的自信是学生文化自信的最直接的“信心”来源。教师必须坚定内心,不断充实提高自己,才能成为学生的表率。教师对中华文化的客观认识,对中华先进文化的准确把握直接影响学生所学,只有保证教师队伍,尤其是思想政治教育队伍的先进性,才能把握其对当代大学生甚至未来一代又一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教育。

(二)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发挥课堂主阵地作用

课堂作为学校教育的首要环节,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应当发挥其在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这一主题上的主渠道主阵地作用。课堂要围绕“文化自信”开展专题教育,把学生层次、专业特色、时代特点与我国传统文化相结合,寻找恰当素材,找准思想政治教育内容与文化自信教育的契合点。在课堂教学中培养大学生的传统文化素养,增强大学生对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感、荣誉感、使命感,进而培养新时代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1.拓展多种课堂形式,落实文化自信教育

在45分钟的时间内,由老师向学生讲授或者灌输一定的知识,是当前教育系统中最传统和直接的课堂教育形式。在互联网以多种自媒体形式在越来越多的领域被高速应用的新世界新时代里,传统课堂显然已经不能满足人们对信息和知识的需求。尤其是对于走在社会前沿,掌握多种自媒体使用方法,对新的信息迫切需要的当代大学生,传统的课堂教学似乎已经成为他们眼中的落后一员,不能跟上他们急于成长的步伐。传统课堂的改革创新亟待进行。

多媒体技术和网络技术的发展,多种自媒体的快速成长,为教师创新教学过程提供了多种可能。理论课程可以通过网络得到更好的传播,被学生反复学习理解。科学的教学互动可以发挥学生在学习中的主动性和能动性。当然,无论是教学方式还是互动方式的创新都应当仅仅围绕文化自信教育这个主题,注重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使学生尽享丰富的中华文化资源,从而提高对中华文化的理性认识。传统课堂之外,应展开不拘泥于形式的多种“课堂”。如同小学生开辟课外活动作为第二课堂,大学组织的各种文体活动也是第二课堂。文体活动的开展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展开,组织学生过传统节日、纪念日等,在实际的活动中感受中华传统文化的

魅力,领会传统文化表达的精神。开展围绕传统文化的多种新形式的活动,如各种自媒体的比赛等,以新鲜的形式吸引学生,以便捷的方式招揽学生,学生广泛参与的过程就是对中华文化体验的过程,是对传统文化广泛传播的过程,更是在无形中培养文化自信的过程。

课堂内外的学习,终究要通过具体的实践落在实处。多形式多层次的社会实践活动,是将大学生对中华传统文化落在实处的关键,也是切实培养大学生对中华文化的传承和创新能力的关键。比如传统的假期社会实践、大学生三下乡,又比如新形式的调查研究等,都可以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保护与传承展开。文化自信教育的最终落脚点正应当是大学生自觉的参与、实践与传承。

2.尝试不同教学手段,强化文化自信教育

随着时代的发展与更新,突破传统教学手段一直是课堂努力的方向。思想政治教育理论课堂也应当紧随时代步伐,尝试不同教学手段。现代化教学媒体(如幻灯、投影、录音、电视、磁性黑板、电脑图象等)能更准确直观的传导信息,又能及时的反馈调节,是现在普遍采用的较新的教学手段。

现在已经是“互联网+”时代,信息载体多样化、便捷化。在教学方法的突破上,应当充分利用这一新时代特点。远程学习、在线学习、移动学习等成为学生学习方式的新概念,满足这些学习方式的实现就是对教学手段的突破。比如运用信息技术按照认知规律,呈现碎片化学习内容、过程及扩展素材的结构化数字资源的微课,以见微知著,小课堂大教学为目标,从小处着手,创建一个真正属于学生自己的课堂。微课就是一个可以让学生自主学习、探究性学习的平台,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要充分利用这一平台。

自主学习是大学生应主动培养的能力之一,也是新时代青年应当具备的基本能力之一。创新大学生自主学习模式,增强学习的动力与效率是在尝试不同教学手段过程中应当解决的一个重要问题。让学生学进新知识,同时又能讲出新想法,解决新问题是课堂教育的终极目标。现在在部分高校推广开来的慕课形式就是一个新鲜又有收获的尝试,学生真正成为课堂的主角,以极高的参与度学习并分享着知识。大学生文化自信教育如果能够充分利用这一方式,大学生在文化传承中的参与感与主人翁意识将会更加强烈,收效也一定更加明显。

3.扩展多样教学内容,丰富文化自信教育

多彩的教学内容,是增强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力量之源。文化自信教育要主题明确,以宣传文化精神、鼓励文化传承为目标,发掘中华文化的精髓,彰显中国文化品牌的力量。传统文学、戏剧、影视、歌曲等形式都可以成为传统文化的载体,传统文化为他们提供大量丰富的素材。生动多样的表现形式提高大学生的兴趣,从而能够更好的感受传统文化的魅力与力量。也能更加积极的、热情饱满的投入到文化传承中去。

(三)注重培养大学生文化主体意识

文化需要有主体意识,否则民族的灵魂就没有立足点。只有确立了文化主体意识,才能够主动认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才能够跟其他文化展开交流对话,学习和吸收外来优秀文化,才能够在传承文化的基础上进行创新。当前大学生正处于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建构阶段,学习能力、鉴别能力、创造能力还处于养成时期,接受高等教育是一个理性的选择,但是大学生也要充分地认识到,单靠被动的教育很难实现个体的成长成才,还需要自己主动的学习和思考。所以,培养大学生高度文化自信,必须使大学生不断提高自身文化素养,认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践行中华传统美德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1.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认同感

文化认同是以文化鉴别能力为前提,大学生在面对文化冲突和矛盾时,要形成对文化的基本区分和鉴别能力,知道什么是腐朽堕落文化,什么是先进优秀文化,自觉抵制文化霸权主义渗透,大学生只有具备了文化鉴别能力,明确不同文化的优劣,才会做出认同选择。

2.自觉担当文化传承责任

大学生作为传承中华文化的生力军,应该义不容辞的肩负起传承中华文化的责任。大学生传承文化并不意味着要让大学生在社会主义文化建设中作出惊天动地的大事迹,而是要求大学生在学习生活过程中,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从细微之处落实传承文化的责任。大学生可以通过对四书五经、唐诗、宋词、元曲、明清小说等传统经典的研读和学习传承中华优秀文化;可以通过参加猜灯谜、唱大戏、踩高跷、插柳枝、划龙船等民俗文化活动感受中国传统节日的魅力;可以通过参加文化专题讲座、读书会、学术报告等加强自身对传统文化和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认同;可以通过生活实践积极投身崇德向善的道德实践,讲求谦敬礼让、推崇仁爱、恪守诚信、强调奉献精神等,同时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行动指南。

3.积极参与文化交流

在当今世界国际竞争中,文化占有重要的地位,大学生作为优秀文化群体,担任着文化交流的责任。文化在交流中得以取长补短,批判地吸收西方外来文化可以为我国文化注入新的活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国际比赛、出国留学、海外实习、出国旅游等传播中华优秀文化,生动形象的向世人展示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独特魅力;大学生可以通过参加学校组织的各种文化学术沙龙活动加强与外国留学生的交流学习,利用网络等媒介促进与外国朋友的文化交流互动,以文会友,以良好的文化素养和形象感染更多的外国人喜爱中华文化。

4.增强文化创新能力

创新是文化发展的不竭动力,中华民族几千年的优秀文化之所以保持着强大的生命力和创造力源于中华儿女生生不息的创新精神。大学生要在文化认同基础上树立文化创新意识,同时以创新性思维提出文化发展的新观点、新方法和新思路。大学生作为文化创新的主体,不仅有

创新意识和创新思维,还要有创新行动。大学生可以把优秀文化融入校园、班级、宿舍、餐厅,打造别具一格的校园文化、班级特色文化、宿舍文化、餐厅文化等;可以把文化元素融入所学专业之中,设计出富含文化气息的专业作品。文化创新为中华文化注入新鲜血液,有助于提高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参考文献:

[1]《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2]《中国共产党第十九次全国代表大会报告》,2017年10月18日。

[3]《习近平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95周年大会上的讲话》,2016年7月1日。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如何做到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大学生作为社会上最富有朝气、创造性和生命力的群体,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识和理解,影响着社会民众对这一问题的关注。 在进行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过程中,不仅要求当代大学生要具有先进的思想理念和较高的道德素质,要不断地接受传统文化的教育,以增强民族自尊心和自豪感。 关于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早已经被胡锦涛总书记非常清晰并更加强调地表述为: “面对当今文化越来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重要因素的新形势,我们必须以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着眼于提高民族素质和塑造高尚人格,以更大力度推进文化改革发展,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中进行文化创造,让人民共享文化发展成果。 ”文化自觉的概念最早是费孝通先生于1997年首次提出的,目的是为了应对全球一体化的势必发展,而提出了解决人与人关系的方法。 费先生曾说: “文化自觉是一个艰巨的过程,只有在认识自己的文化,理解并接触到多种文化的基建上,才有条件在这个正在形成的多元文化的世界里确立自己的位置,然后经过自主的适应和其他文化一起,取长补短,共同建立一个有共同认可的基本秩序和一套多种文化都能和平共处、各抒所长、连手发展的共处原则。 ”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是联合在一起的,是充分理解了自己的文化后产生的发自内心的信仰,如同一个人的自信心深入骨髓。 自鸦片战争后,外来文化借助武力强势进入中国,既带给中华民族深重的精神苦痛,也客观上给中国带来了新的生机。 在痛苦的民族屈辱和全新的文化学习机会相互缠绕和复杂矛盾的交织之间,中华民族获得了巨大的新的发展动力和文化“扩容”机遇。

中国文化也在近代以来的巨大的外力推动中,又一次来到了历史转型的路口。 特别是在经历了争取国家主权和民族独立的艰苦奋争取得胜利后,中国的当代文化更是获得了全新的发展机遇。 对此,我们必须有清醒的认识。 在今天迅速推进的全球化进程中,给我们带来的更大的激励和发展推动力。 据统计高校的图书馆借阅榜上的借阅最多的也是金庸的武侠小说和侦探小说,或者现在,在各种电视剧热播时,也是这些剧本的借阅数量最多。 并不是借阅量可以代表大学生的文化取向,但我相信书是提升个人修养的一个重要途径。 我们生活在这个大环境里,也深受中国传统文化的影响,正如费先生所说,我们应该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对外来文化同样如此。 在了解了国内外文化,古今文化,结合中国目前的国情和对祖国未来的期望。 大学生提升文化自觉于文化自信是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的题中之义。 问过很多同年人,他们很多都胸怀抱负却无处施展,亦觉得无力施展。 也许是过于强调GDP的增长,我们许久以来忽略了文化教育。 我们的生产力和技术水平也许已和世界大国相差不多,但是谈到让人民的文化教养,我们也许还是有一些差距。 面对如今的局面,看到国家也意识到文化、信仰的重要,我们在这个转折点,我们应该看清自己的位置,尽自己的一切努力实现文化强国。 这要求大学生不断提升自身文化素养,多读书,多实践,多思考。 从小事锻炼自己,从日常的行为中培养出自己的高尚人格。

浅谈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浅谈新时代下的思想政治教育创新 摘要:如今,社会发展日新月异,人们的思想也逐渐多元化,以学校教育方式为主的思想政治教育已不能满足人们的需要,不能跟上社会发展的步伐,有其改革的必要性。进行思想政治教育要遵循进行思想教育改革首先要掌握大的方向,要坚持社会主义、坚持党性,同时要结合现实,遵循学生个性特征,充分利用网络教育。 关键字:思想政治教育;必要性;方向;个性;网络 思想政治教育方法是思想政治教育者借以调动构成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其他要素的作用,使之进入激活状态,并最大限度地发挥各自效能,服务于思想政治教育目的的手段。它对人们思想和意识形态的形成和确定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有利于促进一个人的集体观念、大局观念,也是进行其他教育的前提,对一个人的成长、成才起到导向作用。 一、日新月异的社会特征要求真务实的创新思想 当前,世界呈现出一体化趋势,我国与世界进一步融合,人们的思想观念和价值取向发生了新的变化。中西文化相互交融,尤其是随着互联网的进一步普及与发展,人们意识形态的交锋更加激烈。改革开放的不断深化,经济成分和经济利益多样化,人们的社会活动方式和生活方式将发生重大转变。应加强对新形势下的思想政治教育方法的研究,积极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创新,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多元性的社会给人以信息、价值感、存在感等各方面的冲击和干扰,整个社会呈现出纷繁浮躁的特征。因此,要以求真务实的态度调整教育方法。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人们的生活节奏加快,对一切事情都讲究短时间内看到实效,对思想政治教育工作也是如此。讲究实效是思想政治教育的落脚点,也是思想政治教育的出发点。 二、盲目浮躁的受众特征要求积极稳妥的创新原则 由于外界的冲击非常强大,受众变得盲目;由于人们都在忙一些具体性的事务,人们在意识形态方面变得肤浅且单纯。因此,思想政治教育的展开必须积极稳妥,不能随意、盲目。要根据思想政治教育的环境、条件、对象的变化,遵循思想政治教育的规律和原则,创新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具体来说,包括以下几点: (1)发挥主动性原则;(2)把握可行性原则; (3)要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4)要坚持身教重于言教的原则;(5)坚持由表及里、由浅人深的循序渐进原则;(6)坚持激励原则; (7)坚持继承和创新统一的原则。 三、新时代下思想政治教育方法创新的途径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之新特点 [摘要]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充分认识到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具有很强的渗透性,具有显著的民主性和主体性等特点。只有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才能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意识形态主体性政治性 为了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战略目标,必须抓住重要战略机遇期,贯彻科学发展观,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之路。在这个过程中,关键是要把人教育好,极大地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因此,要不断加强和改进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我们党重视思想政治教育的优良传统和政治优势。为了做好新世纪新阶段的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就必须从新的实际出发,把握思想政治教育的新特点。 一、思想政治教育具有鲜明的政治性、意识形态性 在阶级社会里,思想政治教育一直都有强烈的阶级性、党性、政治性和意识形态性。而在当今对外开放日益扩大,经济全球化趋势愈益明显的情况下,有的同志却有意无意地淡忘了这一本质特点。有的大学生在学习政治理论课时,不懂得“为什么现在还要讲意识形态”。个别研究生误以为“公民教育”可以“与一切意识形态脱钩,排除任何人生理想”。甚至有的理论工作者也认为,“21世纪高校道德教育关键在于引导大学生树立全人类共同文化价值观”。出现这些认识误区,究其原因,一是以为有日益增多的全球性问题需要关注,要教育大家具有世界眼光,似乎思想政治教育就没有阶级性、意识形态性了;二是以为对外交往中不再以意识形态划线,而是超越意识形态和社会制度,求同存异,共谋和平与发展,似乎一切领域都能超越意识形态了;三是在西方思潮影响下,误以为经济全球化必然导致政治全球化、文化全球化和同质化,因此,也跟着宣扬一些抽象的普遍性的论调。其实,思想战线包括思想理论教育、道德教育、法制教育等,都属于意识形态领域。而在意识形态领域,无产阶级不去占领阵地,资产阶级必然要去占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思想的削弱,就意味着资产阶级思想影响的加强。在这个问题上是没有中间道路可走、不存在空白点的。 1.提倡全球道德并不排斥和否定道德的阶级性。固然全球问题日益增多,需要各国加强合作,共同关注,也应提倡普世伦理和全球道德,但这并不排斥道德的阶级性一面。在阶级社会里,道德归根到底是从经济利益、阶级利益引申出来的;道德和道德教育的阶级性是显而易见的。道德除具有阶级性外,当然也具有全人类性的一面,这主要是千百年来形成的公共生活准则、社会公德。恩格斯早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012721431.html,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何以文化自信 作者:陈广亮 来源:《兵团党校学报》2017年第06期 [摘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决胜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的根本精神支撑。基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坚定文化自信的根由,既在于它展现了中国必将实现国家复兴的民族信心,也在于体现了承继中国红色基因的革命自信,还在于彰显了中国能够“弄潮儿向涛头立”的时代信心,更在于使中国领航核心——中国共产党的从容治理全面展现出来。深入、系统把握文化自信何以能够坚定支撑实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则有助于我们在新征程中不断有新作为。 [关键词]文化自信;马克思文化批判;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 [作者简介]陈广亮,男,北京师范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在站博士后,讲师,研究方向:马克思主义社会发展思想。 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民族能够固本培元的精神根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文化自信之所以是我们党领导人民开启新征程、完成新使命的精神支撑和智慧保障,从马克思文化批判的立场而言,中华民族的灿烂文明、秉承革命的红色基因、与时俱进的开创精神和先进政党的从容领航,是其中的四个重要方面。 一、文化自信源于具有光辉灿烂文明的中华民族自信 马克思文化批判的基本特质之一是民族传统中存在可以为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提供养分的资源。在《法兰西内战》中,马克思针对当时一些人提出新社会建设要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一切的“故意胡说”,明确提出,无产阶级在面对既定的民族遗产时,无论是民族的统一本身,还是民族政治上层建筑、文化等,都是要批判地继承,而非直接、简单地抛却,“民族的统一不是要加以破坏,相反,要由公社在体制上、组织上加以保证,要通过这样的办法加以实现,即消灭以民族统一的体现者自居同时却脱离民族、凌驾于民族至上的国家政权……旧政权的合理职能则从僭越和凌驾于社会之上的当局那里夺取过来,归还给社会的承担责任的勤务员”。这就是说,有益民族统一的因素可为无产阶级新社会批判性吸收为例,换句话,无产阶级对新社会的建构,不是不要民族的传统精粹,而是应该把民族传统中的有益养分批判性地运用到无产阶级新社会建设中。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就是相信依托中华民族绵延不绝的底力、精神和追求,我们能够实现中国特色的现代化。作为世界上唯一不曾中断的共同体文明,中华文明曾在过去漫长的历史时期,一直都是世界文明的重要重心,千年不衰。近代以来,中国的发展虽久经挫折,但民族精神一直是砥砺前行的内在根源。中国共产党诞生特别是领导中国人民建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新时代文艺中的文化自信研究 作者:王端阳王晓慧 来源:《科学大众·教师版》2020年第10期 摘要:“文化自信”是四个自信中最根本的自信,而对于文化自信来说,最重要的表现方式就是文艺。中国进入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时代,为了更好地彰显民族的、科学的、大众的文化,对于文艺也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本文从文化自信和新时代的文艺入手,来探讨二者的关系。 关键词:新时代; 文艺; 文化自信; 研究 中图分类号:G120; ; ; ; ; ; ;文献标识码:A; ; ; ; 文章编号:1006-3315(2020)10-098-001 建党95周年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首次把“文化自信”加入到“三个自信”中,提出坚持“四个自信”。继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又不断强调并深刻指出:“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是坚定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的题中应有之义”,把“文化自信”放在了最根本的位置。而作为文化自信的最重要彰显——文学和艺术,其发展和复兴起着极其重要的作用。 一、新時代的文艺 文艺源自社会,深受社会发展影响,也更反作用于社会,对于社会发展具有导向作用。改革开放带来了丰富多彩的社会景象和色彩斑斓的人民生活,也因此给文艺创作提供了取之不尽的创作源泉。多样化、多角度反映社会生活的多种形式作品层出不穷。然而在这样的影响下,文艺能否准确地把握住根本方向,发挥好歌颂人民、反映时代、激励人心的作用,能否与社会主义建设步伐一致,共同取得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成功,这是增强中华民族的文化自信重要为敏感的事情。就现状而言,改革开放以来的社会主义实践,给我们带来了大量的优秀作品,并且文艺的展现形式也更加的多样化。文艺作品的传播形式从传记到电视连续剧,从小品再到电影,从舞蹈再到朗诵,直观的反映人物的思想感情,宣扬了作品的精神内涵。作品内容和传播形式的多样化,再加之以思想观念的多样化,异彩纷呈的文艺曲调中夹杂着诸多不和谐的音调。很多创作者为了强调经济利益,只重数量不重质量;不注重体验生活,抄袭模仿;为了博得读者或者观众眼球,贯穿渗透错误的价值观等等。这些文艺领域的不正之风,要求我们在新时代加强文艺规范,增强文化自信。 二、新时代文艺和文化自信的辩证关系 中国的文艺源自中国积累了数千年的文化积淀,是中国文化的书写表达。中国文艺多种形式的创新发展,本身就是在不断地重复实践中形成一种民族精神和共同的价值取向,这种精神力量的凝聚就是文化自信。习近平总书记强调:“中国人民的理想和奋斗,中国人民的价值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参考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参考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以下小编分享一份有关大学生" 文化自信"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Q1:你所在的年级是: O A.大一 O B.大二 O C. 大三 O D. 大四 O E. 研究生及以上 Q2:你的性别是: O A. 男 O B. 女 Q3:你所学的专业类型是: O A. 文史类 O B. 理工类 O C. 体艺类 O D. 其他 Q4:你认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意义何在? O A. 传承文化精华,弘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有助于建 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O B.修身养性可得一技之长,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O C.没有特别意义,纯粹学习认知 O D. 其他 Q5:你在欣赏中国文化时,你对其中蕴含价值观的自信如何? O A. 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十分认同喜欢 O B. 自信心一般,认同感一般 O C. 没什么自信,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出色,不太认同本土文化 O D. 没感觉 Q6:你认为大学生该如何对待现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 化发展? O A .坚持本土文化的优越性,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O B .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交流中吸取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 O C .好无保留的吸收外来文化 O D .其他 Q7:你对于节日西化持什么看法? O A. 西方节日更丰富多样,比中国节日有趣多了,应该按照西方来过节日 O B. 中国节日自有其魅力和意义,应传承和发展中国 节日,抵制外来节日

O C.中西方节日各有其特点和精华,应在传承发展中 国节日基础上,引进西方优秀节日 O D. 无所谓,文化节日与个体没有关系 Q8:你认为提升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O A. 个人提高对文化的重视,有意识的自我提升 O B. 教育体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O C. 企事业推行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O D. 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 O E. 其他 Q9:你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 □A. 课本内容 □B. 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C. 电视节目 □D. 网络信息 □E. 亲友介绍 □F 其他 Q10:你认为对文化自信的践行起主体单位的是 □A. 政府部门 □B. 社会团体机构 □C. 华人华侨 □D. 公众人物

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 w. 5Y k J. c oM 论新时代坚定文化自信的意义 文化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灵魂,是国家和民族兴旺发达的缩影和写照。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党的第十九次代表大会报告深刻阐明了文化建设的重要意义,指明了文化发展在社会经济发展中的重要作用。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发展特色社会主义,决战脱贫攻坚、决胜全面小康,夺取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胜利,更离不开特色社会主义文化的推动。 文化是国家和民族发展的向心力,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繁荣社会主义特色文化,各民族发展同心同德,在共同文化的牵引下拧成一股绳,朝着文化向心力共同发展。坚持高度的文化自信,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才有抓手,有依据,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才会实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坚定的文化自信是基础、事关国运兴衰、事关文化安全、事关民族精神的独立性和特有灵魂。 文化自信是国家兴旺发达的基础,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文化 自信如牢固的凝胶剂一般,凝固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发展历程和兴衰成败,在我国这样一个拥有五千年文明史和多民族融合发展的国度,文化自信更是彰显了它不可或缺的价值。它为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提供内在的精神支撑和稳定信念基础,具有厚重的精神力量和独特的凝聚力、影响力。无论是在远古的原始社会、残酷的奴隶社会、统治中国最漫长的封建社会、仅有萌芽状态的中国资本主义社会、还是在新时代坚持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社会,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实现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等每一个历程每一个阶段,都离不开坚定的文化自信。

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不是凭空而论的,“中国梦”是国家的梦、民族的梦,是一代一代华夏儿女的共同梦想,“中国梦”植根于中华文化的沃土、反映中华民族的意愿和向往,适应中国和时代发展的进步和要求,是由我国的历史传承、文化传统、基本国情决定的,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中国具体实际包括历史文化实际实现有机结合的产物,是在中华民族5000多年悠久文明的传承中走出来的,具有深厚的历史渊源和广泛的现实基础。要实现这一梦想,我们必须坚持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在坚定的特色社会主义文化自信下改变中国,发展中国,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所禀赋和拥有的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保 持坚定的信心和发展的希望。一个民族文化的强盛程度,代表着这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发展程度,文化是经济发展的软实力,通过文化符号,抒写着国家和民族的繁荣富强。文化自信是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制度自信的最强音,体现着一个国家的综合实力和精神文明凝聚力,只有坚持文化自信,才能保持民族的认同感和自豪感,才能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发展指明方向,提高国家文化软实力,继承中华民族博大精深的灿烂文化,离不开文化自信。 文章来源莲 山课件 w w w. 5Y k J. c oM

高考政治复习练习题 坚定文化自信新人教版

高考政治复习坚定文化自信 1.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它来自于( ) ①对文化发展规律的正确把握 ②对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 ④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深刻把握 A.①② B.①③ C.②③ D.③④ 2.数量庞大的“90后”乐于在网上传播正能量,他们的视野从“风花雪月”转向“星辰大海”,把国家的荣誉和自己的命运紧密结合起来,是富有文化自信的一代。这种自信主要表现为( ) ①对发展文化历史责任的主动担当 ②对中国传统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 ③对中华文化的发展前途充满信心 ④对社会主义文化强国目标充满信心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3.要让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更全面、系统、可持续,课堂是最好载体。日前,教育部表示,优秀传统文化进校园是固本工程、铸魂工程、打底色的工程。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必须进一步加强新形势下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 ) ①发挥了教育在文化传承中的作用 ②保障了人民群众的基本文化权益 ③彰显高度的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④发挥了文化促进经济社会的发展 A.①④ B.②④ C.②③ D.①③ 4.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文化兴国运兴,文化强民族强。没有高度的文化自信,没有文化的繁荣兴盛,就没有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增强文化自信,需要( ) ①对时代发展潮流深刻把握 ②主动担当发展历史文化的责任 ③对自身传统文化价值充分肯定 ④对自身文化生命力有坚定信念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5.党的十九大报告强调,文化自信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发展中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坚定文化自信,要坚定地走中国道路,构筑中国精神、中国价值、中国力量,为人民提供精神指引。这表明( ) ①中华传统文化是树立文化自信的根基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论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如今,像情人节,圣诞节,愚人节等西方节日已成为大学生必过的节日,有人或许会说,我过西方节日,并没有认同他们的文化,也不是背叛我们的文化,只不过借这个机会乐一乐罢了。我相信出于这种心理过洋节的人不在少数。但是,乐一乐之后呢?是否一切都会烟消云散呢?实则不然!文化的认同是如何发生的?它不仅仅是在有意识的学习中,更关键的是在无意识的潜移默化中,对中国传统节日的冷落和对西方节日的追捧早已说明了这一点。 节日,是一个民族文化长期积淀的产物,是一个民族身份识别的象征之一,是一个民族自我认同的主要形式。每到异国他乡,人们若要想了解一个民族的风俗习惯、禀性习气,最好的方式就是观察、参与他们的节日活动。节日,也是带给我们儿时最欢乐的记忆,是陪伴我们人生岁月的纪念日,是和家人、乡里、国人共欢乐的盛大聚会,是凝聚全民族向心力的纽带,是一个民族表情达意的重要管道。倘若一个民族没有了自己的节日,还能说是一个民族吗? 文化自信,是指一个国家,一个民族,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对自身文化生命力的坚定信念。只有对自己文化有坚定的信心,才能获得坚持坚守的从容,鼓起奋发进取的勇气,焕发创新创造的活力。但是看看我们身边的大学生,对外语的学习热情高涨,却连最简单的古文都无法理解;可以迅速认出电视节目里的无数当红明星,却不知道我国历史上的著名人物,事件,分不清基本的朝代顺序;对中国文化的认识有时甚至不如普通外国中文爱好者,连对中国文化本身一知半解,甚至不解,又从何谈起对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呢? 面对大学生这种不正常的文化自信,现象我们又当如何提升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呢? 首先,继承优秀传统文化,加强高校文化建设。党的十七大提出了“更加自觉更加主动地推进文化的大发展大繁荣,兴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新高潮”的要求。高等学校作为思想文化的中心,必须大力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和革命精神。以学校为阵地掀起“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高潮”。大力举办红歌红诗等活动,加强对革命文化的认同。 其次,我们要对外来文化有正确的认识。外来文化既然能被很多人接受,就说明自有其魅力所在,我们可以吸收她优秀的内容来丰富我们本国的文化,同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

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路径研究 摘要: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 有在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客体 的价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 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不是 简单的客体作用于主体,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本文着重从思想 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来分析。 关键词:新时代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价值实现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是主体和客体的统一。就客体而言,其价值只有在 实现中才能得以体现;对于主体来说,自身的生存和发展的需要只有在客体的价 值实现中才能得到真正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其内涵是价值的由“潜”到“显”,其实质是价值客体的主体化。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实现途径不是简单的 客体作用于主体,而是内含一定规律的主客体相互作用。 一、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 (一)价值的含义 许多具体学科,如社会学、经济学、伦理学等,对价值问题都因领域的不同 而有特定的涵义。就学科来划分,各种不同的价值定义总体来说归于两大类,一 类是有经济学意义上的价值,认为价值是客体对主体需要和利益的满足。这类定 义强调的是物对人的有用性,称为效用主义价值观。另一类是哲学意义上的价值,我们要说的正是这种价值。价值是哲学理论中最深奥的问题之一,关于价值的定 义一直是学者们论述的重点。目前学术界对价值的定义有几十种之多,笔者赞成 下面的定义:价值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建立起来的,以主体的尺度为尺度的一种 客观的主客体关系,是客体的存在及其性质是否与主体的本性、目的和需要等相 一致、相适应、相接近的关系。[1] 马克思指出,“人在把成为满足他的需要的资料的外界物,作为这种满足需要 的资料,而从其他的外界物中区别出来并加以标明时,对这些物进行估价,赋予 它们以价值或使它们具有‘价值’属性”。[2]由此可知,马克思的价值范畴是在外部 具体事物基础上进行的科学抽象,价值产生和存在的依据来自于客观事物或客体 的固有属性,具有鲜明的唯物主义特征。因此,客体的属性和功能是价值产生的 前提,主体的需要是价值产生的尺度,二者缺一不可。[3] (二)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含义 思想政治教育活动之所以开展,是由于人们或社会的某种本性、目的、需要、愿望索然;思想政治教育之所以具有功能、作用、意义、地位和影响,是因为人 们或社会通过思想政治教育活动的实践,感受到了某种本性、目的、需要、愿望 的满足;思想政治教育价值的存在及其确立,实际上是人类依据自身本质和内在 需要,进行确定、选择、估量的结果。 思想政治教育价值,也就是思想政治教育以自己的属性和功能满足个人和社 会发展需要的效益关系。它反映了作为客体的思想政治教育活动及其属性、功能,能否满足及能在多大程度上满足主体需要的特定关系。在这一价值关系中,思想 政治教育作为价值客体,具有满足主体需要的属性和功能。这些属性和功能既包 括物质性实体,也包括精神性形式;既包括静态的制度规定,也包括动态的实践 过程。[4] (三)思想政治教育价值实现的含义

《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阅读练习及答案

四)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17题。(12分) 文化自信是更基础、更广泛、更深厚的自信,是更基本、更深沉、更持久的力量。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正是其内在的文化精神让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巍然屹立于世界东方。实践表明,有文化自信的民族才能精神抖擞地走向末来、那么,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 树立文化自信要以知晓自身的文化家底为基础。中国地大物博,各区域都有自己的文化特色和文化底蕴,需要我们去认真了解、摸清家底。只有知晓中华文化是如此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我们的文化自信才会更有底气。 从一定意义上说,现在我们关于中华文化的知识系统,只是建立在已经发现、知晓的文化遗产基础之上的,还有很多文化遗产未被发现。比如,甲骨文和简帛作为重要文化遗产,虽然已经发现和收集了不少,但还有埋在地下、尚末被发掘的。现在,我们对思想史的认识主要依据的是历代思想家留存的著作,但民间也留存。 有不少思想史的材料如家规族训,它们呈现了思想史的另外一面,需要深入挖掘。还有一些少数民族的文化遗产,也需要我们去深入挖掘。如云南发现的彝族文字的旧抄本《董永记》,对于研究彝族孝的伦理具有一定的意义。类似的文化遗产还有很多,需要我们深入挖掘。只有做好文化挖掘工作,中华文化的丰富性才能得到充分彰显,我们才能更具文化自信。 当下很多地方都非常重视对本地区传统文化的挖掘,出版了不少丛书、全集等。但是,对这些传统文化的研究还是不够。又如,对于已经发现的甲骨文和简帛,需要对其文宇进行深λ解读。清华简被发现之后,不少学者都在持续不断地识读其文字,虽然已经取得很大进展,但还有亠些更难的文字需要识读。可见,树立文化自信,需要沉下心来研究我们的文化。只有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进行深入研究之后,才能更好树立文化自信。 (有删改) (摘编自朱万曙《让文化自信具有更坚实基础》) 15.下列对文章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首段先对文化自信进行解说,然后指出文化自信对中华民族的重要性。 B.中华文化源远流长、递代积累、丰富多彩、博大精深,是我国文化自信的底气。 C.目前,对清华简文字的识读已取得很大进展,但其中一些文字还有待破解。 D.本文采用分总结构形式,主体部分通过层层递进方式加以论证,逻辑严密。 16.文章从哪三个方面论述“如何才能真正树立文化自信”?请简要概括。(6分) 17.文中第三段举三个例子论述观点,是从哪三个层面来论述的?请简要概括。(3分) (四)(12分 15.(3分)D 16.(6分)①要知晓文化家底;②要挖掘文化遗产;③要深入研究文化。 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17.(3分)①重要文化遗产;②民间文化遗产;③少数民族文化遗产说明:意思答对即可。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参考

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参考 文化自信是一个民族、一个国家以及一个政党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积极践行,并对其文化的生命力持有的坚定信心。以下小编分享一份有关大学生"文化自信"调查报告,欢迎参考。 Q1:你所在的年级是: ○ A.大一 ○ B.大二 ○ C.大三 ○ D.大四 ○ E.研究生及以上 Q2:你的性别是: ○ A.男 ○ B.女 Q3:你所学的专业类型是: ○ A.文史类 ○ B.理工类 ○ C.体艺类 ○ D.其他 Q4:你认为学习研究中国文化意义何在? ○ A.传承文化精华,弘扬优秀的传统精神,有助于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

○ B.修身养性可得一技之长,丰富自身文化内涵 ○ C.没有特别意义,纯粹学习认知 ○ D.其他 Q5:你在欣赏中国文化时,你对其中蕴含价值观的自信如何? ○ A.具有强烈的自信心,十分认同喜欢 ○ B.自信心一般,认同感一般 ○ C.没什么自信,西方文化比中国文化更出色,不太认同本土文化 ○ D.没感觉 Q6:你认为大学生该如何对待现今世界经济文化的全球化发展? ○ A.坚持本土文化的优越性,摒弃一切外来文化 ○ B.坚持文化交流的双向性,在交流中吸取文化精华,剔除文化糟粕 ○ C.好无保留的吸收外来文化 ○ D.其他 Q7:你对于节日西化持什么看法? ○ A.西方节日更丰富多样,比中国节日有趣多了,应该按照西方来过节日 ○ B.中国节日自有其魅力和意义,应传承和发展中国节日,抵制外来节日

○ C.中西方节日各有其特点和精华,应在传承发展中国节日基础上,引进西方优秀节日 ○ D.无所谓,文化节日与个体没有关系 Q8:你认为提升文化自信的内生动力是什么? ○ A.个人提高对文化的重视,有意识的自我提升 ○ B.教育体制注重引导学生建立文化自信 ○ C.企事业推行文化建设,引领社会先进文化 ○ D.把文化强国作为国家战略的重要内容,突出文化的重要作用 ○ E.其他 Q9:你通过什么渠道来了解关于文化自信的相关知识? □ A.课本内容 □ B.课外书籍、报刊杂志 □ C.电视节目 □ D.网络信息 □ E.亲友介绍 □ F其他 Q10:你认为对文化自信的践行起主体单位的是 □ A.政府部门 □ B.社会团体机构 □ C.华人华侨 □ D.公众人物

树立文化自信高中作文800字

【篇一】 说起镇江,大家自然会想到西津古渡。今年暑假,我读了《寻找溪水的源头》中的《西津古渡》一文,对叶兆言先生笔下的西津古渡有了更新的认识。它让我们铭记:传承历史精华,增强文化自信。 我们从现在的西津古渡似乎看不出从前的繁盛,取而代之的则是浓重的商业气氛。可只要你用心感受,就能体会出其中的古朴沧桑。它的存在与浮华无关、与荣辱无碍,却成为永不凋谢的经典,镌刻在人们心底,成为城市发展的记忆。"中流击楫"的历史典故就出自这里,祖逖北伐的豪气从这里开始并一直传承到现在。作者在游览了西津古渡后,认为在古代这里不仅是交通枢纽,也是文人墨客的精神栖息地。因为它承载了中国厚重的历史。从表面上看,古渡的功能已经名存实亡,但它承载的历史精神依然永存。铭记历史,传承历史菁华,才能增强文化自信。 我国领导人历来重视传承历史精华,主张古为今用,进行扬弃。"看这部书,不但要看战争,看外交,而且要看组织。"这是毛主席在看完三国演义说的话。毛主席博览群书,并从历史文化中提炼出自己独到的见解。他把理论与实践相结合,把马列主义与中国国情相结合,率领中国人民推翻了压在人民身上的三座大山,引领中国人民走向辉煌。我们要像毛主席一样传承历史精华,从中汲取经验。创造中国的未来。近来,网络上无良媒体表现出格,他们丑化为新中国献出生命的英雄,污蔑革命先烈,丑化历史。这是文化侵略,它的作用是扰乱我们的正常思维,破坏我们国家的安定团结,所以,我们要保持清醒的头脑,不要被所谓的文化精英的言论所蛊惑。我们要抵制这类别有用心的新闻,增强文化自信,传承历史精华,这是我们目前的首要任务。 作为中学生的我们,必须以祖国的繁荣为的光荣,以国家的衰落为的耻辱,培养爱国情感,树立民族文化自信,进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这应该成为我们不懈努力的共同理想。浓重的商业气氛会玷污历史的纯朴与永恒,使古渡的青石板会积满粘稠的油渍,使木质的阁楼会丧失沁人的芳香,小城一角的古老寂静会被闹市的喧嚣取代,悠久的历史会被快节奏的社会所洗刷。我们所要做的,是摒弃浮华,让经典与时代融合,传承文化的精华,增强文化自信。 读了《西津古渡》,我对这座古渡的认识提升到一个新的高度。让我们传承历史精华,增强文化自信,使中华民族伟大的复兴梦能早日实现,高质量地实现。 【篇二】 文化曾经的缺失是中国难以治愈的疤,在那个闭关锁国的年代,中国这头曾经吼一吼都会令世界为之胆寒的雄狮,却一度沉睡不醒。自大的君主,愚昧的国人,与世界先进文化的脱离导致我们几个世纪的落后,那些曾经的耻辱给中国文化蒙上了一层厚厚的灰。几个世纪后的今天,在所有人都认为中国这头沉睡的雄狮苏醒了时,我们是否应该让中国文化也再次站在巅峰,引领世界。 历史的花开了又谢,谢了又开,千年时光弹指一挥间悄然滑过,回想几千年前屹立于世界之巅的中国文明--那令人惊叹的四大发明,先秦诸子的百家争鸣以及一系列的科学成就,这些无一不昭示着中国文化曾经的繁荣与昌盛。而如今,经历过近代那场持续一百多年的耻辱的我们,却不再相信祖先代代传承至今的古老文化,转而把西方文化奉为经典,一味的批判中华文化的腐朽与落后。可是,请试想,假如中华文明真的没有与时俱进,那么为什么世界四大古文明如今只剩我们这一支还依然在迸发活力,为什么经历了如此多的坎坷,它依旧屹立于世界东方,岿然不倒。我们的文化一直都在创新啊,只是有些人不曾发觉罢了。就拿汉字来说,经历了小篆、隶书、楷书再到行书,到如今,简体汉字已被我们应用在生活的方方面面,设想一下,假如我们还要写那些壁画繁琐的字体来表达自己,那么生活中会平添多少不便!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表现及教育策略 大学生肩负着弘扬中华民族文化的重任,是引领新中国走上世界舞台的中坚力量。因此,高校应高度重视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问题,充分发挥自身的文化教育功能,采用科学的教育策略培养大学生们形成先进的社会主义文化观,不断增强他们的文化自信,从而有效提升我国的文化软实力,为中国在国际社会上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一、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缺失的具体表现 (一)传统文化观缺失 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所独有的一种精神标识,蕴含着大量宝贵的精神财富,即便是在现代化社会,也依然有许多值得我们传承与发扬的文化精髓。然而,就目前而言,大多数高校学生对我国的传统文化缺乏全面的认识,认同感较低,甚至有人错误地认为传统文化即代表着落后腐朽,不愿意主动去了解我国古代一些传统的礼仪、风俗习惯等,却热衷于了解有关西方节日的意义和习俗。由于传统文化观的缺失,学生们在实际的学习生活中自然也不会主动运用与之相关的知识。近几年社会上掀起了一股“国学热”,某种程度上而言,这种现象也正是反映了当代大学生对于传统文化的认识不足。 (二)革命文化观淡薄 革命文化是指延安精神、长征精神、井冈山精神等一大批伟大革命先驱们在开辟新中国时所坚持的理想信念,代表了一代人的无私奉献精神,可以说,没有革命精神,就没有我们如今的美好生活。《中国近现代史纲要》中较为详细地介绍了我国不同时期革命精神的形成与发展,然而,受传统应试教育观以及多方面因素的影响,大学生们普遍不是很重视这门课程,导致他们的革命文化观较为淡薄,在现实安稳优越的生活中很难对这些革命精神产生共鸣和认同,从而很难去继承和发展这种文化。 (三)对社会主义文化观缺乏正确的认识 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我国发展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核心文化,对于增强民族向心力,维护国家意识形态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随着经济全球化的不断深入发展,许多西方资本主义思想大量涌入,给大学生们的思想价值观念造成了一定的冲击,许多思想不够成熟的学生容易受资本主义文化误导,开始对社会主义文化产生质疑,甚至抵触心理,盲目地使用西方国家的价值观来评价我国的社会现象,忽略了我国的基本国情,这对于我国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而言是相当不利的。 二、增强当代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教育策略

浅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1)

浅述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 摘要: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教育又是一项伟大而又复杂的工程,教师特别是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完成教书育人这一工作职责,更好的执行社会所赋予的重任,培养出对社会有用的“优等品”,必须不断学习,从政治、道德、创新等方面提高自身综合素质,以便为更好的开展教育奠定良好基础。 关键词:学校;思想政治教育;基本素质 新时期,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建立和逐步完善的过程中,知识经济的突起与不断发展,以及重大理论问题的突破与不断创新,引起了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的等领域的变化,而这些深刻变化又对人们的生活、思想状态、价值取向产生深刻的影响,同时也为思想教育工作添加了新的内容,这无疑是给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学校是培养人的摇篮,教育又是一项伟大而复杂的工程,为了让这一项伟大而又复杂的工程取得预期的效果,在新形势下,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与时俱进,从各方面提升自己的素质,把握新时期赋予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要求,这样才能做到有的放矢的开展教育工作,更好的培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所需的人才。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该具备坚定的政治立场、高尚的道德情操、专业的知识水平、不断创新的意识、良好的心理等素质。下面将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专业素质等六个方面来谈谈自己对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应具备的基本素质的认识。 一、政治素质 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要成为一名合格且优秀的知识传递者,重要条件之一就是应具备坚定的政治素质。这种坚定地的政治素质具体包括:正确的政治方向,坚定的政治立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信仰,较强的政治辨别能力,拥护中国共产党的领导,自觉的贯彻和实施党的教育方针和政策,同时用自己较高的政治素质去感染、引导和教育学生,帮助他们树立积极的人生态度,形成正确的价值取向。 二、道德素质 在过去的一年中,通过电视网络媒介报道了不少有关老师“失德”的事件。老师体罚、虐待学生、更者是猥亵学生,带学生开房,这样类似的事情鲜为人知,这着实让人心寒,同时更另人深思的是我们的教育工作者的素质哪里去了?中国的教育一贯讲求身教严于言教,但是这样类似事件使得教育界亮起了红灯,这个伟大而又神圣的教育事业另人担忧,这不得不让我们反思教育工作者中存在的思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如何增强文化自觉和文化自信 文化自觉,主要是指我们在文化上的觉悟和觉醒,以及对文化的地位作用、发展规律和建设使命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文化的自我觉醒,自我反省,自我创建。 第一,要始终保持对文化意义、文化作用、文化地位的深度认同。文化是人类基于自觉意识的灵感迸发、情感表达、观念创新,人类生存的世界处处都烙上了文化的印记,文化也成为人类区别于其他动物的重要标志。文化始终以一种无形的力量深刻地影响着有形的存在,它滋养人类、涵养社会、促进经济发展,其意义和作用都是永恒的。 第二,要牢固树立对文化建设、文化发展、文化进步的责任担当。文化自觉不只是内在意识上的自觉醒悟,还应当是实际行动上的责任担当。因为,文化是在长期的延绵不断的建设中不断发展、不断进步的,无论是整个人类的文化,还是一个国家、一个民族的文化,都有一个点滴积累、长期积淀的过程。所以,我们对文化的责任担当理所当然要包括对文化建设的参与,对文化发展的推动,对文化进步的引领。 文化自信是我们对自身文化价值的充分肯定和对自身文化发展的坚定信心。 第一,要有对历史传统文化、红色革命文化、民族民间文化、当代中国文化的理性审视。我们所讲的文化自信,首先是正确地对待自己的文化,也就是对自己国家和民族优秀文化传统有应有的礼敬和自豪,对自身文化生命力量和文化发展前景有坚定执着的信念。 第二,要有对世界历史文化、异域民族文化、各国文明成果的包容借鉴。对外来文化采取包容、借鉴、吸收的态度,是对自身文化充满自信的另层表达。中华文化生生不息、绵延不衰,固然是其内在本质和生命力决定的,但一个重要方面在于它有海纳百川的胸襟、有兼收并蓄的传统,这实质上就是其特有的自信气度。 要形成对中华民族自身文化的自觉和自信;对人类文明成果的自觉和自信;保持高度开放包容的文化心胸;善于养成和保护文化多样性;坚持以文化创新为动力,努力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形成人们喜闻乐见的中国作风和中国气派。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下转第126页) 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的机遇和挑战 郑玉梅 (辽宁省中共法库县委党校110400) 摘要:在时代以及经济全球化不断推进和发展的大背景下,新时期的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着更多的机遇和更大的挑战,经过多年的建设与探索,思想政治教育的理论与实践都取得了较大的成就,在社会各行各业中都有着不可替代的重要地位。在新的历史形式下,面对着经济全球化、网络、知识经济以及市场经济等方面的机遇和挑战,思想政治教育工作只有不断地创新和改革,才能谋求更广阔的发展平台。 关键词:思想政治教育机遇挑战新途径 一、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面临的机遇。 1、经济全球化提供的机遇。市场经济的各种资源和要素可能 或者能够在全球范围内配置的经济现象的综合即是经济全球化,经济全球化有利于社会的各行各业进行合理的资源配置,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难得的物质基础。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人们强化竞争意识、增强全球意识以及提高自律等意识,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开展提供了坚实的思想基础;还有,经济全球化有利于中国政治以及国际政治的发展,在深入推进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前提下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和营造了良好的环境。在经济全球化的大背景下,人们更加能够解放思想、更新观念,丰富思想政治教育的基本内容。 2、市场经济提供的机遇。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飞速发展的今 天,国民经济出现了持续、稳定以及健康的发展,为思想政治教育说服力的增强提供了有效的保障。在市场经济价值规律以及公平竞争原则的推动下,思想政治教育过程中所存在的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等弊病可以得到有效的改善和根除,为该工作的开展提供良好的环境和行为方式。还有,市场经济是法制经济,它的法制化增强了思想政治教育工作者的法制观念和责任观念,规范了各项工作流程,使得思想政治教育工作有章可循。 3、知识经济提供的机遇。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到来和发展的今 天,思想政治教育具备了一些新型的显性特征:内容的科技含量高、载体的多样化以及方法的隐蔽性等,知识经济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了更多的在方法、地位等方面的改革媒介和内容,尤其是以人为本的理念是知识经济时代的内涵之一,而思想政治教育亦是教育人的工作,因此也是知识经济时代的一项重要组成部分之一。知识经济时代促使思想政治教育在借鉴和吸取传统文化精髓的基础上不断地改革和创新,构建更加科学合理的体系。 4、网络提供的机遇。网络这种现代化的媒介方式一出现,必 然会在手段、内容、途径、成效等方面为思想政治教育提供不可替代的重要活力。网络信息的发达拓宽了思想政治工作的教育资源来源路径,丰富了教育的内容和形式,网络的交互性不仅可以使得思想政治教育者及时的将第一手资料传达给受教者,而且在及时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基础上为教育工作的创新和改革打下坚实有力的基础。 二、新时期思想政治教育需要应对的挑战。 1、经济全球化提出的挑战。思想政治教育的最终目标之一就 是使得社会阶级的意识形态保持在一个健康统一的局面,从而凝聚人心、促使社会获得更加长足的发展。经济全球化所带来的挑战之一就是对意识形态的冲击,各种纷繁复杂的信息都在冲击着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每一个环节,在这种错综复杂的多种意识形态相互斗争的大背景下,思想政治教育如何将巩固和加强爱国主义、社会主义等优秀精华与改革开放以及现代化建设完美的契合起来,成为教育工作需要应对的挑战,也为其他工作的开展提供了良好的典范说明。 2、市场经济提出的挑战。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如火如荼的发 展和改革的背景下,复杂多变的经济生活和多元化的利益分配方式使得教育对象的主体意识增强,心理负荷更加沉重,这就要求思想政治教育者不能依照传统意义上的“灌输式”的教育方式,而是要实事求是的有根据即时回应和解决出现的新情况和新问题,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内容能够做到与时俱进。与此同时,多元化的物质利益生活方式也反映在了思想上,形成了多种形式的思维模式,这其中不乏不合理、不健康的思想的存在,需要不断地改进和整顿,才能使得思想政治教育的作用得以真正地体现和发挥。 3、知识经济提出的挑战。知识经济时代为思想政治教育工作 提供了很好的发展环境和平台,同时也使其面对着更大的挑战。在政治观、价值观和道德观、文化观等方面,知识经济时代的不断发展都让这些方面融入了更多新鲜的内容,这就需要教育工作者在不断地总结实践经验和借鉴精华的前提下探索有用的信息,穿插到思想政治教育进程中去。还有,知识经济是建立在知识的生产、处理以及传播基础上的经济,技术的突飞猛进与思想观念的落后之间的矛盾解决并非一日之功,这就需要思想政治工作者不断地通过学习和实践提升自己的素质,不仅包括要有专业化的知识素养和心理素质,而且要具备创新态度和精神,随时根据实际情况调整各项教育策略。 4、网络提出的挑战。在信息网络技术飞速发展的基础上,尽 管思想政治教育有了更多先进的技术支持和保障,但是更大的挑战也使得工作的进程出现了偏颇和压力。人际情感是需要人与人的社会交往来维持的,互联网上的交流实质上只是人和机器的交流,难以获得面对面交流的重要成效,这就需要合理的借用互联网的力量,使得网络只是辅助工具而不是主要工具。在网络条件下,教育者的信息优势受到很大的冲击,不仅是由于教育者没有很快 社会 思政探讨123--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