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药》说课比赛稿

《药》说课比赛稿

《药》说课比赛稿
《药》说课比赛稿

《药》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下午好:我是陈丽华,来自宜兴丁蜀中等专业学校。我今天的说课题目是《药》。我将从以下五个方面来对本课进行说明。

一、说教材

1、《药》是中职语文第一册第六单元的第一篇小说。该单元着重培养学生欣赏小说的能力。学习的重点是领悟小说的主题。把握小说主题要在了解基本的故事情节的基础上,从感受小说的艺术形象出发,联系作品的时代背景和作家的创作意图,进行具体分析;从而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2、《药》这篇小说以辛亥革命前的社会为背景,写了华夏两家丧子的故事,反映了在封建统治阶级长期统治下民众的愚昧、麻木,和革命者脱离民众的悲哀。作品采用明暗两条线索展开故事,运用多种表现方法刻画人物,表达了深刻含蓄的主题。

二、说学情

要想较好的达成本课的教学目标,授课前要对学生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1、从学生的知识构成来看,职校高一学生在之前已经接触过很多小说,特别是鲁迅的小说,所以,对小说的知识和作者也应该有了一定的了解和认识。但由于语文功底欠缺,感知能力欠佳,对鲁迅的文章,理解起来,可能还有点困难,学生一遍读过,常常会感到云里雾里。

2、从情感上来讲,现在的学生大都是从小在安逸的环境长大,由于阅历不够,很难体悟作者所处那个特殊年代的特殊情感,特别是很多艺术形象的特殊涵义。但他们都有敏锐的观察力和积极的表现欲,可以在想要表现自己的同时去观察、感悟。

三、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的设置:

根据上述教材和学情的分析以及语文教学大纲的要求,我确定了本课的教学目标、重点和难点如下:

(一)教学目标

[知识与能力]:

1、熟悉文本情节,体会课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

2、了解环境描写和相关背景,进一步把握小说的主题

[方法与过程]: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进一步认识作品的主题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认识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感受作者对当时社会状况的深刻思考和分析,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教学目标与任务的完成,关键之一还在于正确把握重点和难点。

(二)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分析人物形象,把握分析人物形象的方法,理解小说主题。

(三)教学难点

认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四)课时安排:2课时

四、说教法和学法

有了教学目标,掌握了学生特点,针对本课的教学重、难点,更需要切实有效的教法和学法。

新的教学理念就是通过语文教学过程的文本研习、问题探究、活动体验等多种形式帮助学生提高综合的语文素养,并形成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根据中职学生的情况,我采用自

主学习、问题导入、合作探究、情境朗读、拓展延伸的教学方法。

通过学生的自主学习,初步领会作品中人物形象,通过情境朗读,感知人物形象的特点及意义,理解深刻的主题,通过合作探究学习,展开教师、学生、作者、文本及现实之间的对话,构建师生和谐平等,互相对话的语文课堂。帮助学生建立正确的情感、态度、价值观。

五、教学过程

安排好课时之后,针对教学目标和实际情况,我设计了如下的教学流程:

第一课时

教学任务:了解小说和作者的相关知识,熟悉文本情节,体会课文对人物细致入微的刻画。(教学之前,要求学生做好充分的预习,职高一年级的学生普遍学习主动性较差,阅读能力较弱,为了节省课堂时间,要求学生利用网络了解作家的生平和作品及生活时代的特征,了解小说情节和主要人物,另外,为让同学更好地把握人物性格分析的方法,我还设计了一个人物分析表作为预习作业。其中设计了人物描写语段、人物描写的方法、人物的思想性格、作者的情感态度四个方面。帮助学生在课前有选择的读作品。学习分析人物的方法。在课堂教学中不必面面俱到,可采用长文短教的办法。)

附:学生课前预习作业

料和筛选信息的概括能力,有助于培养他们自主的学习习惯

有了良好的预习基础,再用一个贴近课文和学生生活的问题导入新课

1、导入:

药,当人生病无助的时候,自然需要去看医生,需要药的帮助,帮你解除病痛还你健康,今天,鲁迅先生又给我们开了一帖怎样的药呢?

目的:问题导入法,为了吸引学生的兴趣,集中注意力,自然过渡到文本的探究中来。

考虑到文中的人物形象都是通过线索串连成的故事情节表现出来的特点,我就在“病”的切入口上,以“药”为线索设计了一些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逐渐导入到本节课的人物分析、理解主题这个教学过程。

2、了解故事情节,设问分析人物形象

(1)人生病了就要吃药,首先我们来看一下谁生病了?

明确:小栓

(2)除了小栓生病,还有其他人生病吗?(生可能会有疑问,暂不急于确定答案)

(3)小栓生病了,怎么去看病的,他吃的又是什么药?

明确:没看医生,直接吃人血馒头。

(4)吃了人血馒头有用吗?结果如何?

明确:没用,最后死了。

(5)既然没用,又为何要吃呢?

明确:因为华老栓夫妇觉得吃了会好

(6)除了他们会相信吃了人血馒头会好呢,还有谁认为会好?

明确:康大叔等

(7)药就是人血馒头,上面蘸着的是谁的血?他是一个怎样的人?(结合问题,对照预习表格,分组讨论,具体分析人物形象)

明确:夏瑜

步骤1:分组讨论

在预习的基础上,分小组进行讨论,分析人物形象及意义。

步骤2:小组代表发言

由小组代表分别分析三个主要人物形象,总结出人物的性格特征。教师给予适当的指导、点拨。

目的:针对学生基础相对薄弱的情况,通过由简单到复杂的问题设置提问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既让学生了解了故事的基本情节,对小说人物性格有了进一步的认识和理解,又检查、巩固了预习。

(8)夏瑜在作品中没有出场,作者主要是通过刽子手和茶客的谈话来侧面描写他的行为思想。大家对这样一个人的死又是抱怎样的态度呢?(引出丁字街围观的看客片段描写以及茶馆“谈药”这一段众人的对话。从而讨论人物形象)

分析看客:(让学生圈点勾画出读)

颈项都伸得很长,仿佛许多鸭,被无形的手捏住了的,向上提着。静了一会,似乎有点声音,便又动摇起来,轰的一声,都向后退,一直散到老栓立着的地方,几乎将他挤倒了。(麻木、可悲)

目的:圈点勾画,可让学生勤动笔墨,有效读书,齐读句子,使学生更深刻地认识人物当时的心态和形象

分析茶客:

步骤1:学生分角色表演

步骤2、对学生表演表示肯定和感谢

步骤3、分组讨论出现的几个人物形象

步骤4、小组代表分析回答,其他同学补充

明确:众茶客:作为谈资,随便谈论,说他“疯了”:对革命毫不理解,思想不觉悟,愚昧、麻木、落后。

相关描写段落:

驼背五少爷:这人每天总在茶馆里过日,来得最早,去得最迟;“义哥是一手好拳棒,这两下,一定够他受用了。”“疯了。”驼背五少爷点着头说。

花白胡子:“原来你家小栓碰到了这样的好运气了。这病一定全好;”在康大叔面前低声下气;“打了这种东西,有什么可怜呢?”“阿义可怜——疯话,简直是发了疯了。”花白胡子恍然大悟似的说。

二十多岁的人:“阿呀,那还了得。”很现出气愤模样。“发了疯了。”二十多岁的人也恍然大悟似的说。

众茶客:“满座的人,也都恭恭敬敬的听”“听着的人的眼光,忽然有些板滞;话也停顿了。”“店里的坐客,便又现出活气,谈笑起来。”

目的:让学生分角色表演,既体现了自主探究、协作的新课标要求,锻炼学生的朗读能力,又能激活学生对小说人物形象分析的热情与兴趣,为分析人物形象构筑“突破点”,同时,在学生表演完给予一定的鼓励,更增强了他们的自信心,激发学习热情。

整个环节设计目的:这样的设计是为了引导学生更深入的思考文学作品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认识思想改造的长期性和艰巨性。

(9)夏瑜家人对夏瑜的死又是何种态度?

明确:夏三爷:为了利益,出卖自己的亲人。(卑鄙、无耻)

夏四奶奶:祭奠儿子时羞愧伤心,好像见不得人

(迷信、愚昧、落后、不理解革命,觉得儿子的死不光彩)

目的:为更好地提炼主题。最后一个问题是对前面人物形象分析的补充。

3、预设作业:对于夏瑜的死,如何看待大家抱有的态度?

目的:为下节课认识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的讨论做好准备

附:板书设计:

华老栓、康大爷、看客、

夏三爷、夏四奶奶、茶客麻木愚昧

(群众)

夏瑜悲哀

(革命者)

第二课时

根据所设的教学重点和难点,完成一篇小说的解读,最关键的就是在理解人物形象的基础上充分把握小说的主题思想

教学任务:认识小说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结合环境描写和背景介绍理解小说的主题,体会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意识。

根据教学任务,我设置了以下几个环节

1、导入:复习导入

目的:让学生复述大家对夏瑜死的态度,为下面提问铺垫。

在充分感知形象的基础上,就更容易认识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把握文章的主题。

2、认识塑造人物形象的意义,理解小说的主题。

(1)对于夏瑜的死,如何看待大家抱有的态度(讨论)

明确:不是太合常理。为了拯救中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鲜血蘸成的馒头成了被人民群众买来治病的“良药”,夏瑜的牺牲,给刽子手一份诈骗钱财的资本,给看客们一次鉴赏杀人的盛举,给茶客们增添了无聊的谈资,给母亲带来了只是悲哀和羞愧。

目的:通过小组合作,生生互动,激发灵感开阔思路,培养学生的团队合作精神、沟通交流的能力,突破教学难点。

(2)小结:看来,人除了身体会生病,有时,精神上也会生病。由此看来,不仅是小栓得病了,文中的还有许多人有病,只是身体和精神的病的区别而已,甚至精神上的病更恐怖,更需要救治。所以我们也更加明白了鲁迅先生当年弃医从文的原因,他要拯救的是国民的精神。

(3)这样一群病态的人生活在怎样的一个时代?(引出环境描写)

①、环境描写(圈点勾画典型环境的描写)

例1:秋天的后半夜,月亮下去了,太阳还没有出,只剩下一片乌蓝的天;除了夜游的东西,什么都睡着。

······便出了门,走到街上。街上黑沉沉的一无所有,只有一条灰白的路,看得分明。灯光照着他的两脚,一前一后的走。有时也遇到几只狗,可是一只也没有叫······

(描写的是阴暗、凄凉、恐怖的环境。渲染了夏瑜就义前沉寂肃杀的气氛,也暗示了清末这一极其黑暗的时代特征。)

例2、西关外······路的左边都埋着死刑和瘐毙的人,右边是穷人的丛冢。两边都已埋到层层叠叠,宛然阔人家里祝寿时候的馒头。

(揭露封建社会吃人的罪恶本质,具有极强的讽刺意味,表现了作品的主题。)

小结环境描写的作用:交代时代背景、渲染气氛、烘托人物心理、推动情节的发展。

小说虚构的环境是这样的,那作者所处的时代是怎样的呢

②、背景简介

这篇小说写于1919.4.25,“五四”运动爆发前夕,小说以1907年资产阶级民主主义革命家秋瑾被害事件为背景,反映了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现实。辛亥革命后,清朝的封建统治虽然被推翻了,但是,由于领导辛亥革命的资产阶级同封建势力和帝国主义实行妥协,未能完成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任务。

(4)讨论:《药》用以“人血馒头”为主体的物象承载了怎样的主题?

明确:药是什么?

药是人血馒头

药是为了拯救中国而牺牲的革命烈士的鲜血蘸成的被人民群众买来治病的馒头

小说标题为《药》,寓意深刻。穷苦的城市贫民以革命者的鲜血作为治病的良药,这是何等可悲的社会现实! 革命者应该吸取历史教训,克服脱离群众的弱点,发动群众起来共同斗争,这样才能推翻黑暗社会,这对于革命者是一剂良药。一个“药”字,不仅简明而集中此揭示了作品的思想内容,同时也尖锐地向读者提出了一个严重的社会问题。

目的:在充分了解背景的基础上,更好地体悟文章的主题,理解作者高度的社会责任感。

4、延伸拓展(作业布置)

在体悟作者的社会责任感的同时,在原来的基础上进行拓展提高

冷漠的悲哀——由看客、茶客引发的感想(不少于250字)

目的:作业量不大,但可以充分训练学生的文字表达能力,另外,针对文章的第三个情感目标,达到情感共鸣,充分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意识,积极地生活做一个对社会有用的人。

附:板书设计:

对症下药

药到病除

3、《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识记生字词;了解作者萧红及鲁迅先生的生平事迹。 2、在整体感知课文内容的基础上,把握关键语句或段落,揣摩品味其含义或作 用。 3、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4、了解鲁迅先生智慧、温和、平易近人的另一面性格,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 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重点:学习本文善于从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教学难点:体会鲁迅先生生活平凡、为人宽厚、待友真诚的美好品德。 教学方法:自学辅导法、朗读法、问题引导法、合作探究法。 教学准备:教师准备多媒体课件,学生预习课文,对生字词注音释义。 课时安排:2课时。 第一课时 一、走近作者: 萧红(1911-1942),原名张乃莹,中国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 1932年认识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 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 1935年,发表成名作《生死场》。 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二、读准字音,理解词义: 舀水yǎo 揩油kāi 碟子dié捆绑kǔn 咳嗽késou 调羹ɡēnɡ 油腻nì绞肉jiǎo 校对jiào 草率shuài 抹mǒ杀疙瘩ɡē dɑ 深恶痛绝wù阖hé虔诚qián 崭然zhǎn 解剖pōu 踌躇chóu chú紊乱wěn 遭殃yāng

鲁迅《祝福》说课稿

《祝福》说课稿 一、文本分析: 《祝福》第二册的小说单元的第一篇课文,是最重要也是最难的一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文章从起题目和全文结构构思到每一个用字和标点符号无不经过深思熟虑,无不反映出作者所想要表达的主题,即对封建礼教吃人本质的强烈批判与控诉。 二、教学目标: 鲁迅每一篇小说几乎都是经典,语言,环境描写,主题,情节安排,人物形象分析等等都有分析的价值。 知识目标:掌握课文中的基础知识,了解鲁迅,了解小说的内容及主题 能力目标:能够开阔文章的主要内容,能够分析文章的人物形象和环境描写对于主体表达的作用 情感目标:人应该富有同情性,认识到封建礼教的罪恶 三、教学理论: 小说三要素就是情节环境和人物形象,所以小说教学无论怎么教都要围绕这三个方面。 在教学过程中,应该以学生为主体,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以教师为主导,教师张空整个教学过程。以训练为主线,围绕教学目标,设计一些列问题,由浅入深的体会理解,教师提问,学生阅读课文,独立思考和讨论相结合,然后教师适当进行启发点评总结。 四、学法: 学生对于文本,采取默读,朗读,讨论。对于问题单独思考加上讨论。 五、教法: 提问,组织课堂讨论,赏析小说。 六、教学设计(分为三个课时): 第一课时 1.主要是了解作家、写作背景以及掌握基础知识。然后掌握小说的情节 2.由鲁迅作品中其他学生所熟知的文学形象比如闰土,孔乙己等导入 3.然后再进行字词刻下注释文学常识的检查,通过提问让学生掌握和学习。 4.明确小说的社会背景:让学生从文中找出相应的可以体现社会背景的句子 5.概括情节:做到语言简练,并且能够准确概括内容,开端发展高潮结局分别找人概括,不让一个人概括,可以调动更多学生积极性 第二课时 1.主要是分析小说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初步概括出主题 2.让学生找出自然环境并分析 3.让学生找出文中的社会环境描写并分析 第三课时 1.主要是分析人物形象,然后分析出封建礼教吃人的本质,不仅吃掉了祥林嫂的生命,同时吃掉了所有愚昧者的灵魂 2.找出小说中的人物,分为两大类:男人和女人;然后思考,在当时社会条件下,男人和女人的社会地位是怎样?他们的社会地位有什么关系 支配与被支配的关系。 3.判断这些人中谁是健全人:1)能够自食其力

说课比赛:一体化课程说课稿

说课比赛:一体化课程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 我说课的题目是:XXXX 本次说课共分为六个部分,分别是任务设计、学情分析、教法学法、教学组织、教学实施、教学感悟。 先说任务设计。所使用的教材是由我本人编写的《XXX》,当然在编写教材时,我们是进行了维修企业的典型任务分析,并且召开了多次的教材专家访谈会,具体在编写过程中我们又参考了大量的资料,其中主要参考了有XX主编的,有高教出版社出版的《》。 依据教育教学规律的研究发现,人的职业成长是经由初学者到熟练者到专家的过程,而工学融合课程的目的就是要通过合适的途径把初学者培养成职业专家。为此要求在每一个典型工作任务当中,不同的工作任务应该有难度上的差异。《中控门锁》这一任务是本工作页的最后一个任务,具有难度大,开放程度高的特点,需要学生综合运用 已有的知识技能解决实际问题,属于高级初学者以上层次的学生才能完成的任务。 学生在完成本任务以后,应达成如下目标,这既有知识性的目标,也有能力型的目标,当然也包含关键能力的要求。 我个人将工学结合课程理念的精髓概括成一句话:让学生学得会,用得上,能发展,这三句话都是相互关联的,都必须依附在实用任务

的基础上。学生只有具备用得上的实用性能,才能适应企业的工作需要,才有就业的可能性。而我们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和技能必须是他能够学得会的,此外,关键能力包括,计划与实施的能力、学习能力、团队精神、工作责任心等等,看不见得软实力决定了学生在未来职业发展道路上的前景。 这是本任务的内容结构,学生需要通过完成这些内容,达成前四的目标,完成本任务预计需要16学时, 这是由我们自行设计的一体化工学教室,学生需要在此完成所有任务的检修,里面是几种教学u,配备有多媒体教学设备,可以容纳一个班的教学,外面是学生的工作区,配备有实训车辆,老师可在汽车上设备真实故障供学生排除,左边是我们的工具区,摆放有常用的检修工具,右边是我们的资料区,能提供常用的教学资料供学生使用,当然必要时学生可以借助网络查询相关的学习资料。右下角是学生小组学习讨论区。目前我们一个班的人数通常在30—40人之间,我们是将学生分为5-6个小组,每组6个人来组织教学。 接下来说一下学情分析,我们面对的教学对象是汽车维修专业三年级的学生,这些学生已经具备了一些基础的汽车理论知识和拆装能力,他们非常渴望学习使用的汽车维修技能,对于这样的学生适合采用由浅入深的归纳法教学。 在工学融合的一体化课程体系中,“工”和“学”是高度融合的,学生

初中七年级下册语文 第3课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回忆鲁迅先生》说课稿 我今天说课的篇目是《回忆鲁迅先生》,我想从以下几个方面谈谈对本文的教学设想。 一.教材分析: 1.教材所处的地位 《回忆鲁迅先生》是部编本七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群星闪耀中的一篇课文。本单元选文引导学生感受名人的的精神品质,以及他们各有的感人言语,独特个性,辉煌成就;其中比较分析日常锁事表现伟人的精神风貌,性格特点及口味文中感人之处,点睛之笔是本单元教学的重要任务。 节选的萧红的这篇怀人散文大体上可以分为十五个片断,短的一两行,长的八十多行,内容涉及鲁迅的饮食起居,待人接物,读书写作,休闲娱乐,特别是外人知之甚少的病中生活。读者眼前可以浮现出一个血肉丰满、形神兼备的鲁迅。《回忆鲁迅先生》的片断在内容上没有严格的逻辑顺序,这是一篇非常情绪化的文章。作者动笔之前对于全篇的布局似乎漫不经心,全无预设。动笔之后,作者心底的感情如喷涌的泉水,飞湍的激流,尽情倾泻挥洒,形诸笔墨而成为艺术结晶。另一个引人注目之处恰恰是通过女性作者的细心体察,敏锐捕捉到了鲁迅先生中许多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出鲁迅的个性,情趣,魅力,气质,从细微处显示了鲁迅的伟大思想和人格。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一文中采用中国历代怀人散文的传统手法。撷取凡人琐事刻划悼念的对象,收到了刻骨铭心、感人至深的艺术效果。 2、依据课程标准和本单元的训练重点及教材实际,我从知识能力、过程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设计了本节课的教学目标. (1)、课文的研读,感受伟人鲁迅先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引导学生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待客、关爱亲人、生命不息,战斗不

[整理版]药理学_药理学教案

[整理版]药理学_药理学教案 厦门大学医学院药理学教案 题目药理学总论-绪论,药动学学时 2 1简介药物的概念研究内容目的及发展 目的2掌握药物转运的类型基本规律 要求 3要能够运用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说明药物在体内的分布状态4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规律及影响吸收的因素重点1被动转运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难点 2 吸收速度程度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首关效应习题什么是药物、药理学、药效学及药动学, 作业 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及时间分配的设计 1药物药理学药物代谢动力学药效学治疗学 10分钟介绍与解释上述药理学概念,药物代谢动力学与药效学的区别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2药物的体内过程吸收分布代谢排泄 10分钟详细讲解药物的体内过程,各过程的特点,如吸收的影响因素分布式与蛋白质的结合,肝药酶的特点,肾脏排泄的特点 3被动转运 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30分钟推导上述Handerson-Hasselbalch公式 以介绍弱酸性药物为例介绍公式的用法,如在胃吸收时,及在肾脏排泄时的规律 4主动转运 10分钟介绍主动转运特点 5吸收速度程度与给药途径的关系,首关效应 30分钟给药途径的关系重点介绍首关效应的特点 题目药理学总论-药动学学时 3

1掌握药物与血浆蛋白的结合、分布、代谢与排泄规律、特点,对临床的影目的响。一级动力学要求 2连续多次给药后CSS、ASS 、 R计算 重点1重点讲述药物体内过程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难点 2一级动力学,连续多次给药后CSS、ASS 、 R计算 名词解释:首过消除、肝药酶、肝药酶诱导剂和抑制剂、肝肠循环、一级动力习题学消除、零级动力学消除、生物利用度、表观分布容积、消除半衰期、血浆清作业除率、血浆稳态浓度等。 教学内容、过程、方法、手段、及时间分配的设计 1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 20分钟介绍药物与血浆蛋白结合的特点,动态平衡,药物与毒物的区别 2药物在体内分布 25分钟详细讲解药物的体内分布的特点,如分布与蛋白质的结合与酸碱性的关系 3药物的转化或代谢 25分钟在肝脏的转化,肝药酶的特点,抑制剂与诱导剂4排泄 20分钟肾脏排泄的特点 5时量曲线 20分钟 -kt C=Ce t0 一级动力学 logC=logC-K/2.303*t t0 t=0.693/K C1/2SS 6零级动力学 t=0.5C/V=0.5C/K 5分钟 1/20max0 7 V房室模型 10分钟 d 8单次及多次连续给药后体内存量分析 10分钟 C、A计算,R= C*A*0.693/ t SSSSSSd1/2 题目药理学总论-药效学学时 3 掌握药物的治疗作用、不良反应,量效关系的特点、意义及有关的名词概 念,如最小有效量、常用量、极量、最小中毒量、最小致死量、最大效应、效目的价强度、ED、LD、治疗指数等。 5050要求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设计76237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过程: 一、激发兴趣,导入新课 同学们,我们学过哪些关于鲁迅的文章呢? 《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 你印象中的鲁迅是怎样的? 鲁迅先生憎恶旧社会、同情和关怀劳动人民…… 今天,我们一起走进萧红的《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你对鲁迅又有哪些新的认识? 二、检测预习,夯实基础 1.展示搜集的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中国近现代女作家,“民国四大才女”之一,被誉为“20世纪30年代的文学洛神”。1933年,以悄吟为笔名发表第一篇小说《弃儿》。1935年,在鲁迅的支持下,发表成名作《生死场》。1936年,东渡日本,创作散文《孤独的生活》、长篇组诗《砂粒》等。1940年,与端木蕻良同抵香港,之后发表中篇小说《马伯乐》、长篇小说《呼兰河传》等。1942年1月22日,因肺结核和恶性气管扩张病逝于香港,年仅31岁。 2. 鲁迅名片 鲁迅是我国伟大的无产阶级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是笔名,本名周树人,是浙江绍兴人。发表了中国现代文学史上第一篇白话小说《狂人日记》,奠定了新文学运动的基石。1918年到1926年间,陆续创作出版了小说集《呐喊》、《彷徨》、论文集《坟》、散文诗集《野草》、散文集《朝花夕拾》、杂文集《热风》、《华盖集》、《华盖集续编》等专集。 3.写作背景 1934年(民国二十三年)11月,萧红、萧军与作家张梅林离开青岛抵达上海。在上海,萧红、萧军经常到鲁迅家做客,向鲁迅请教。鲁迅特意将两人介绍给茅盾、聂绀弩、叶紫、胡风等左翼作家。这些人后来都成为萧红的好朋友,对她的创作和生活产生一定影响。鲁迅和许广平不但在创作上指点他们,还十分关心他们的生活。不久,萧红、萧军、叶紫在鲁迅的支持下结成“奴隶社”。 4.识记重点词语读音。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下面我将从说教材、说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说教学方法、说教学过程、说板书设计五个环节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S版六年级下册第四单元的课文。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文章的段落以空行为标志,共有五段。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编者编排这篇文章的目的一是让学生感受鲁迅的高尚品格;二是引导学生学习抓住语言,动作、神态描写刻画人物的方法;三是培养学生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能力。 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基于对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结合新课程标准的基本理念:(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正确把握语文教育人文性与工具性统一的特点;积极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法;努力建设开放而有活力的语文课程。)从而确定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经风霜”)22个词语;

药理学教案

第一章护理药理学总论 导入新课:从本节课开始,我们要学习《护理药理》这门课程。要学习《护理药理》,同学们先思考“药理”这两个字,结合平常的日常生活,我们先探讨一下什么是药理?“护理药理”和“药理”又有什么样的区别和联系? 正文: 第一节绪论 一、护理药理学研究的内容: 1.药物(drug):是用以防治及诊断疾病的物质,在理论上指凡能影响机体器官生理功能及(或)细胞代谢活动的化学物质都属于药物的范畴。 药物和毒物的区别:举例砒霜、安定等。无药不毒!二者之间仅仅是剂量的差异。 2.药理学(pharmacology):是研究药物与机体之间相互作用的规律及其原理的一门学科。其研究内容主要包括: (1)药物效应动力学(药效学,pharmacodynamics):研究药物对机体的作用规律及作用原理的科学。举例:如发烧服用阿司匹林的作用。 (2)药物代谢动力学(药动学,pharmacokinetics):研究机体对药物的处理过程。举例:为什么不同的药物每天的服用次数不一样? 3.护理药理学:其任务是在掌握、了解药物的基本知识的基础上,研究护理中如何正确实施药物治疗,保障药物治疗达到最佳药效,指导临床合理用药,为防治疾病奠定基础。 二、护理药理学在临床用药护理工作中的作用 1.指导患者正确用药、进行合理用药健康教育 2.提高执行医嘱的质量,避免出现用药错误 3.指导社区人员正确选药、用药和保管药品 4.能对患者进行用药前的评估、用药中监护及用药后评价

第二节药物效应动力学 一、药物的基本作用 1. 兴奋(exicitation):功能提高称兴奋; 2. 抑制(inhibition) :功能降低称抑制。 二、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治疗作用(therapeutic effects)和不良反应(adverse reactions, ADR)是药物作用的两重性。 1.治疗作用:是指药物作用的结果有利于改变病人的生理、生化功能或病理过程,使患病的机体恢复正常。 (1)对因治疗(etiological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消除原发致病因子,彻底治愈疾病,成对因治疗,或称治本。如抗菌药物抗感染治疗。 (2)对症治疗(symptomatic treatment):用药目的在于改善症状,称对症治疗,或称治标。如阿司匹林解热。 (3)补充治疗(supplementary therapy)也称替代疗法(replacement therapy):用药的目的在于补充营养物质或内源性活性物质的不足。如钙制剂。 2.不良反应:凡不符和用药目的并为病人带来不适或痛苦的有害反应。 (1)副作用(side reaction):在治疗剂量下产生的与药物治疗目的无关的作用。副作用的特点:①与药物的选择性有关;②在治疗剂量下产生;③随用药目的的不同,治疗作用和副作用可以相互转化;④可以预知,采取相应措施减轻。举例:如阿托品。 (2)毒性反应(toxic reaction):药物剂量过大或药物在体内蓄积过多发生的危害性反应。急性毒性(acute toxication)、慢性毒性(chronic toxication)、特殊毒性反应如致癌(carcinogenesis)、致畸(teratogenesis)、致突变(mutagenesis)等。 (3)后遗效应(after effect, residual effect):停药后血浆药物浓度已降至阈浓度以下时残存的药理效应。如巴比妥类药物。 (4)继发反应(secondary reaction):直接由药物的治疗效应引发的不良反应,

高中数学说课比赛一等详细讲稿讲课讲稿

关于《随机事件的概率》的说课稿 尊敬的各位专家、评委:大家好! 今天我说课的课题是《随机事件的概率》,内容选自人教版高中数学必修三第三章《概率》第一节。下面我将从教材分析、学情分析、目标与定位、教法、学法分析、教学过程分析、板书设计以及教学反思七个方面进行阐述,敬请各位评委批评指导。 一、教材分析:教材的背景、地位及作用 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前面又学习了“随机抽样”、“用样本估计总体”等统计知识,为进一步学习概率提供了便利。本节课的学习,将为后面学习古典概型、几何概型、条件概率等打下基础,在教材中起到了承上启下的作用。通过抛掷硬币试验,提高学生的实践能力、交流与合作能力,同时体现了试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的思想方法。 二、学情分析 1、学生在初中阶段学习了概率初步,对频率与概率的关系有一定的认识,但他们不知道如何利用频率去估计概率,也不知道随机事

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是辩证统一的;2、高一学生个性活泼,思维活跃,动手实践、合作探究的积极性高;3、学生基础参差不齐,个体差异比较明显,在教学中要关注不同层次的学生的学习和发展。根据以上分析,我所设计的教学目标与重难点是: 三、目标与定位 1、知识与技能目标:⑴了解随机事件、必然事件、不可能事件的概念;⑵了解随机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和频率的稳定性; 2、过程与方法目标:⑴通过动手试验,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⑵在试验、探究和讨论过程中理解概率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学会利用频率估计概率的思想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学生动手实践,培养学生的试验、观察、归纳和总结的技能,培育学生团结协作探究、合作交流表达的团队意识。 4、重点与难点: 重点:理解概率的定义以及与频率的区别和联系 难点:利用频率估计概率,体会随机事件发生的随机性和规律性 四、教法、学法分析 1、在教法上,为落实“学为主体,教为主导”的教学原则,根据教育家维果茨基提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以及本节课的特点,我采用学生小组合作探究、积极思考、小组竞争的“动手启发式”教学模式。在教学过程中,注重启发式引导、反馈式评价,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鼓励同学们动手试验,让同学们积极主动分享自己的发现和

鲁迅说课稿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是小学语文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六年级上册第五组的课文。 这组教材以“初识鲁迅”为专题编排,编排的目的是认真阅读课文,理清文章的思路,体会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的崇高精神;并继续学习描写人物的一些基本方法。四篇文章中只有一篇是鲁迅自己的作品,其余三篇都是不同的人写鲁迅的,这样就使得鲁迅这一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生动。周晔的《我的伯父鲁迅先生》)通过自己的真实回忆,展示了鲁迅的音容笑貌,读来使人历历在目。 文章共有五段,讲了五件事。全文脉络清晰,叙事清楚。第一段“追悼鲁迅”是果——写鲁迅先生受到人民的爱戴;二至五段先后叙述了四件事:(伯父借谈《水浒传》启发“我”认真读书;伯父在笑谈“碰壁”中抨击旧社会;伯父热情地救护和帮助黄包车夫;伯父关心女佣阿三。)从这四件事的叙述中回答了鲁迅先生受到爱戴的原因。文章最后总结出鲁迅先生是一个怎样的人,呼应开头,点明主题——“伯父就是这样一个人,他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二、说教学目标、重点、难点。 本课的三维教学目标是: (一)、知识与技能 1、会写12个生字,正确读写(“遗体、挽联、致敬、爱抚、团聚、情节、记性、保存、阴暗、低微、寒意、深奥、详细、枯瘦、囫囵吞枣、张冠李戴、马马虎虎、恍然大悟、北风怒号、匆匆忙忙、饱

经风霜”)22个词语; 2、有感情朗读课文,能够联系上下文或结合时代背景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3、学习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二)、过程与方法 1、通过拼读、练习、组词等方法达到正确读写本课生字、新词的目的; 2、通过默读、指导感情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朗读训练,质疑、讨论、小组合作学习等形式的学习,达到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的目的; 3、通过教师指导、学生独立思考完成填空练习的方法,学习掌握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三)、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本课的学习,让学生感受鲁迅先生爱憎分明,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崇高品质,从而激发学生对鲁迅先生的崇敬之情。(四)、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学习作者抓住人物语言、动作、神态描写表现人物品质的方法。 (五)、教学难点。 理解4句含义深刻的句子,感受鲁迅先生的崇高品质。 三、说教学方法。 我在本课的教学设计中重在体现教师的主导作用,学生的主体作

蒹葭说课比赛获奖稿(终审稿)

蒹葭说课比赛获奖稿公司内部档案编码:[OPPTR-OPPT28-OPPTL98-OPPNN08]

《蒹葭》说课稿 文法系冷淑敏 各位领导、评委、老师,下午好。我说课的题目是《蒹葭》。我的说课内容可以用四句话来形容:豁然开朗“析”中来,有的放矢“标”导航,精心设计“法”增效,成长进步“思”重要。即包括了七个部分:教材分析、学情分析、教学目标、教学重难点、教法与学法、教学过程及教学反思。一、豁然开朗“析”中来——析教材 我选用的教材是李冬梅、韩素萍主编,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出版的《大学语文》。《蒹葭》是第一单元诗歌中的第一篇课文,选自《诗经?秦风》。诗歌采用重章叠句、反复咏唱的章法,描绘了主人公对伊人的倾慕之情、执着之意,文字虽简单,却有一种美丽至极,百读不厌之感。其根本原因在于它营造了一个空灵朦胧,柔婉缠绵的意境。其主人公形象亦耐人寻味。他(她)伫立凝望、反复追寻,犹如“昨夜西风凋碧树,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也如“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写尽了情致。正是因为《蒹葭》蕴含了无穷的艺术魅力,于是编者将这被近代学者王国维称之为“最得风人深致”的诗篇选编进了教材,作为整本教材的第一篇课文,既想以此作为古典诗词学习的完美开端,又想通过《蒹葭》这一桥梁纽带开启通往《诗经》的艺术大门,为学生进一步学习鉴赏《诗经》等古典诗词奠定良好基础。 二、有的放矢“标”导航——定目标,定重难 1、定目标(三维目标)

课程教学大纲明确指出:“学生能领悟作品的内涵,评价作品的思想感情倾向,体验作品中感人的情境和形象,品味作品中富于表现力的语言,以提高自己的欣赏品味和审美情趣。”基于对大纲要求的把握,针对教材和学生实际,我制定了以下三维目标: 首先是知识与技能目标:1、通过本节课的学习,学生体会诗歌的音韵美。 2、分析诗歌意象,理解诗歌感情。 其次是过程与方法目标:通过朗读、品析、探究和交流,学生能分析诗歌意象、探究诗歌主旨及意境。 最后是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通过感受伊人之美、觅求之难,感悟“恋情之深,求索之坚”的精神。 2、定重难 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在于:理解诗歌情感,分析诗歌意象,探究“伊人”丰富内涵。 由于本诗的意象内涵丰富,所以把握诗歌主旨以及体味本诗空灵朦胧的意境成为我在短时间内需突破的教学难点。 三、精心设计“法”增效——说方法,说过程 (一)说方法: 1、教法: 为了达到教学目标,落实教学重点,突破教学难点,我采用的教学方法除了常用的讲授、启发、引导以外,主要采用了情境渲染法、诵读品读法和探究研讨法,以任务驱动的方法开展教学。 (1)情境渲染法: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导语:今天我们学习课文《回忆鲁迅先生》,看看作者萧红是如何通过生动细腻的细节来描写鲁迅先生的,我们从文中又会感到鲁迅先生怎样非凡的气质。以下是品才网小编整理的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欢迎阅读参考。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标: 1.了解课文背景,整体感知课文,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 2.学习本文撷取生活琐事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学习鲁迅先生克己待人、关爱青年、生命不息、战斗不止的精神。 教学重点、难点 1.学习本文通过捕捉有灵性的生活细节表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2. 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1.出示本单元所学篇目《少年闰土》《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面》《有的人》,请同学谈谈对鲁迅先生的印象。 2.课前同学们根据填空题做了总结,我们一起来看一下:鲁迅,原名( ),字( ),浙江( )人。从《少年闰土》一文

中,我们知道幼时的鲁迅( );从《我的伯父鲁迅先生》一文中,我们知道在动荡的时局中鲁迅( );从《一面》一文中,我们知道鲁迅( )。鲁迅走了,但他给后人留下了很多怀念和深深的思考,臧克家写的诗《有的人》赞扬鲁迅( )。鲁迅以笔为武器,战斗了一生,被誉为“”。他的座右铭是:( )。毛泽东也评价他是伟大的( )、( ),是中国文化革命的( )。 3.提起鲁迅,我们总会想起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很严厉,但那却不是他的全部,他活着的时候,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一面》中的阿累是一个,著名女作家萧红是另一个。(出示美文《回忆鲁迅先生》(节选)萧红著) 二、自主学习 1.请同学课堂交流课前收集的创作背景及萧红的生平事迹。 (1)创作背景 鲁迅说过:“想看好花,一定要有好土。”又曾表示:“只要能培一朵花,就不妨做会朽的腐草。”为了培育萧红这朵中国三四十年代中国女性文学园圃的奇葩,鲁迅甘作春泥,甘为人梯,在她的作品中倾注了大量心血;鲁迅去世之后, 萧红《回忆鲁迅先生》教案教学目的: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17、《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说课稿 各位评委老师好,今天我就小学六年级语文下册教科书第17课《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进行说课。 一、说教材。 《我的伯父鲁迅先生》这篇课文是鲁迅先生的侄女周晔写的。作者回忆并记述了她对伯父印象最深的几件小事:谈读书的事,谈“碰壁”的事,救助黄包车车夫的事和关心女佣阿三的事,反映了鲁迅先生“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的伟大精神,同时也表达了作者对伯父的敬爱和怀念之情。 课文以空行为标志分为五个部分。第二至第五部分各讲一件事,每件事都围绕中心句“为自己想得少,为别人想得多”写的,课文的结构特点是先提出“为什么伯父得到那么多人的爱戴?”的疑问,然后再列举四件具体事例来回答,最后点名中心。 二、说教学目标。 根据本单元的教学要求,我将本课的学习目标设定为: 1、指导学生有感情的朗读课文,学习并掌握课文的生字新词。 2、读懂课文,了解文中所讲述的事件,练习用简短的语言为文中每一个部分加小标题。 3、理解文中含义深刻的语句,体会文章的思想感情。 4、学习作者抓住人物的语言,动作和神态的描写,用几件具体事例来表现人物品质的写作方法。 三、说教学重难点。 本课的学习重点是把握课文内容,知道课文写了鲁迅先生的哪几件事,了解鲁迅先生的优秀品质。 教学难点是谈“碰壁”一事和救助黄包车夫后鲁迅先生的神情的描写,学生不易理解,老师要帮助学生读懂这些内容。 四、说学法。 小组合作法、朗读法、圈画法、讨论法。 五、说教法。 情景创设法、讲解法、谈话法、设计练习法。 六、说教学过程。 根据多年的语文教学经验,学习一篇课文,尤其是精读课,我一般分三步走,第一课时主要让学生读通课文,学会生字词,了解课文大意;第二课时就是学生在老师引导下读懂课文;第三课时就是巩固练习,让学生完成课后练习题和练习册的习题。在教学《我的伯父鲁迅先生》时,

药理学基础教案资料

药理学基础

《药理学基础》教学大纲 建桥学院护理系 2012年

建桥护理护理系三年制专科护理专业 《药理学基础》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的性质与任务 (一)本课程的性质 药理学是一门研究药物和机体相互关系的一门科学。是护理专业的医学专业基础课程,是每位护理专业的学生必须掌握的基本知识。 (二)本课程的任务 护士在疾病防治、药物实施和用药前后的监护中起重要作用。通过《药理学基础》学习,介绍药物的药理作用、作用机制、临床应用、主要不良反应及药疗监护等内容,使护理学生掌握临床各类常用药物的基本知识和基本理论,了解和熟悉药物的不良反应和药疗监护、禁忌症、防治措施,了解剂量和用法,并联系其临床实际,以达到指导临床合理用药,发挥药物最佳效应和减少药物毒副反应的目的。 二、课程的基本要求 教学中应注意运用医学基础课的理论知识和研究方法来进行《药理学基础》的学习。同时药理学是一门实验性很强的学科,在学习理论的同时组织相应的实验,以培养学生观察、分析问题的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严谨的科学态度和工作作风。 教学大纲中对教学内容的要求分为三个层次,"掌握"、"熟悉"、"了解",要求掌握和熟悉的内容是护理药理学的基本概念、基本知识、基本理论,约占考核内容的90%,了解的内容约占考核内容的10%。 三、课程内容 (一)课程主要内容 第一章至第四章总论 [目的要求] 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3.了解药理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4.掌握药物作用和作用机制的基本规律。 5.掌握药物在体内的吸收,分布,代谢和排泄的基本规律及影响因素。 6.熟悉药物因素对药物作用的影响, 7.了解影响药物作用的其它因素。 [教学内容] 1.掌握药理学的基本概念。

小学语文说课比赛一等奖

《科里亚的木匣》说课稿 各位评委: 你们好,今天我说课的内容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26课《科里亚的木匣》,现就教材、教法、学法、教学程序及板书五个方面加以说明。 一、说教材 1.教材在本单元所处的位置及课文特点 《科里亚的木匣》是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七组课文中的第二篇课文。这一组课文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认识到面对生活中的各种问题,想法不同,处理方式不同,结果往往也就不同。讲的是科利亚5岁的时候从家门口向前数了10步埋下自己的小木匣,4年后数了5步挖出了木匣,从这件事中感悟到时间在变化,自己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这是一篇叙事性课文,按照埋木匣──挖木匣──受到启发的顺序记叙。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这是课文表达上的特点。 2.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和本文的特点,本课的教学目标定为以下几点:(1). 会认3个生字,会写13个生字。能正确读写“冰鞋、斧头、手锯、玩意、免得、抢走、难过、算术、当初、随便、仍然、敌人、台阶、所以、懂得”等词语。 (2). 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 能读懂课文内容,了解科利亚埋木匣和挖木匣的经过,感悟时间在变化,人在变化,周围的一切都在变化的道理。初步学习用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解决问题的方法。 (4)学习课文通过生活中的一件小事阐明一个道理的表达方法。 这四个目标的设置既提高了学生的词汇掌握量,同时也达到了从课文迁移 拓展到实际的目的。根据本单元的教学目标、学习重点,并结合三年级学生的学习实际,确定其中(3)(4)两点是本课的重、难点。 二、说教法 课堂上,教师的引导及教材是学生感知和观察的对象,学生正是通过教师所讲和教材所展示的内容经过思考获得对客观世界的认识的。这种观察与思考是有计划、有目的的,它不是消极的注视,而是一种积极的思维过程,是一种“思维知觉”。从这一点出发,再结合本篇课文的实际特点,确定本节课教法的指导思想是:想方设法引起学生注意,引导他们积极思维,热情参与,独立自主的解决问题。具体做法如下: ①提问法——逐步引导,逐渐深入。 ②诵读法——反复朗读,把握语言特色。 ③悬念法——带着问题,深入思考 ④点拨法——展开联想,拓展思路。 其中提问法和诵读法是最基本的方法,三年级学生受思维发展水平的限制,完成对课文主旨的理解大多需要老师的指导。因而我采用提问导入,适时点拨的方法,一步一步展开教学。“万法读为宗”,朗读是小学语文教学中极其重要的一部分,所以我将在本课教学中采取各种形式的朗读方法,让学生在熟读课文的基础上理解课文的思想内容。 三、说学法 我班的学生大都来自农村,少数是外来务工子女,因此学生良莠不齐,让所有学生积极参与到课堂中既是难点也是重点。在教学过程中我尽量让学生自己动脑、动口、动手,让学生边读边在书上圈点生字词和勾画重要句词。这些都是集中学生注意力的手段,同时教师的启发诱导再贯穿始终,这样就既突出 了学生的主体地位又发挥了教师的主导作用。 四、说教学程序 本课我准备分一课时完成。第一课时:初读课文,完成目标(1)(2),知道课文主要内

新版部编人教版七年级下册语文回忆鲁迅先生教案(2019最新编辑)

3 回忆鲁迅先生教案 教学目标: 1.体会伟人鲁迅日常生活中平易温和的一面,理解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2.学习本文善于撷取生活琐事以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3.品味学习本文朴实无华而又情感深挚的语言。 重点难点: 重点:理解伟人鲁迅丰富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难点:体会从撷取生活琐事中去展现人物性格的写作方法。 媒体准备:投影设备(视频、音频等)、有关鲁迅先生的资料磁带或光盘。 课时安排:3课时。 预习要求: 1.通读全文,查字典,给生字生词注音释义; 2.体会本篇深沉而丰富的思想感情。 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导入示例。 板书: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 问:这两句诗是谁写的?谁能说说它的意思? 学生自由说。 教师明确并顺势导入: 这两句诗是鲁迅先生写的,人们把它看作是先生自己的品质的写照。第一句是从他对待敌人的斗争精神来说的,横眉冷对,决不妥协,是一副勇猛的斗士的形象;第二句是从他爱护进步青年方面来说的,表现出一个慈祥智慧的长者的风范。 以前,提起鲁迅,很多人总会想起很多词语:深邃、沉重、严厉、倔强、勇毅、果敢……浓黑的一字须,根根向上的头发,吸着烟斗、面目严肃冷峻。这是鲁迅通常留给我们的印象,他似乎“对一切人都怀有忧虑和敌意”。因此,在一些人的心目中,鲁迅是严厉的、尖锐的,甚至是可怕的。其实,这是人们对他的误解。这只是鲁迅先生性格特征的一个方面,即“横眉冷对千夫指”这一方面,不是他的全部。在鲁迅显示活着的时候,十分关心爱护进步青年,著名的“左联”五烈士,还

有文学家唐弢等都受到他的帮助。因此,他的周围有许多文学青年愿意“亲近”他,萧红就是其中的一个。今天,我们就要来学习萧红写的《回忆鲁迅先生》。让我们一起来走进鲁迅,感受鲁迅。 二、作者简介。 萧红(1911—1942),原名张遒莹,1911年出生于黑龙江省呼兰县一个地主家庭,幼年丧母。1930年为了反抗父母包办的婚姻离家出走,流浪各地。1932年认识左翼作家萧军并与之结为志同道合的伴侣。1934年在鲁迅的帮助下和萧军一起来到上海。抗战爆发后,上海沦陷,萧红到了香港,1942年病逝于香港九龙。主要作品:《生死场》、《马伯乐》、《呼兰河传》、《小城三月》。 萧红的主要成就在小说方面。但她在散文的创作上也有十分突出的成就。她的散文“凭着个人的天才和感觉在创作”(胡风语),以细腻的笔触,把自己在实际生活中的深切感受清新、明朗、自然、直率、坦白地吐露出来,有着浓厚的抒情色彩。例如,在林林总总的鲁迅回忆录中,她的《回忆鲁迅先生》就是一枝独秀。它不仅是鲁迅回忆录中的珍品,而且也可谓是中国现代怀人散文的楷范,是敬献于鲁迅灵前的一个永不凋谢的花圈。 在本文中,由于作者跟回忆对象鲁迅之间有着直接交往,对回忆对象充满着崇敬缅怀之情,素材又来自于亲历、亲闻、亲见,因此作品显得真实感人。 三、检测预习。 (一)给加点字注音: 咳嗽(késou)筵(yán)会窘(jiǒng)抽屉(ti)阖(hé) 踌躇(chóu chú)虔(qián)诚抹(mǒ)杀肋(lèi)膜紊(wěn)乱 唠叨(láodao)隔三差(chà)五 (二)词语解释: 【鉴赏】鉴定和欣赏(艺术品、文物等)。 【筵(yán)会】即“宴会”,指宾主在一起饮酒吃饭的聚会(指比较隆重的)。 【窘(jiǒng)】①贫穷。②为难。③使为难。课文采用的是第二种解释,难堪。 【旷代】当代没有人比得上。 【听子】用镀锡或镀锌的薄铁皮做成的装食品、香烟等的筒子或罐子。 【踌(chóu)躇(chú)】①犹豫。②得意的样子。课文中用的是第一种解释。 【抹(mǒ)杀】一概不计;完全勾销。也作“抹煞”。 【紊(wěn)乱】杂乱;纷乱。

说课比赛通讯稿

青年教师说课比赛通讯稿 为促进青年教师的快速成长,培养青年教师把握教材、处理教材的能力,提高课堂教学 水平,达到以“说”促“教”的目的,11月6、7号下午,金城区薛曲小学青年教师说课比 赛在多媒体教室拉开帷幕。本次比赛共10名教师参加了角逐,王丽花、高宁、贺娟老师获得 优秀奖。 本次比赛共分为两个环节:首先是参赛选手10分钟的说课,并结合ppt进行,然后各评 委老师针对该老师的说课内容进行提问及点评。虽然比赛时间紧,要求高,但参赛老师各个 胸有成竹、沉着应战,相继登上讲台进行说课。教师们镇定从容、思路清晰,从教材、学生、 教学方法及教学理念、教学过程等方面入手,全面地阐述说课内容。选手的说课设计结构合 理,重点突出,理论依据充分,表现了较好的驾驭教材、教学设计的能力和良好的语言表达 能力。各评委老师也分别对选手的表现进行了点评,并一一提出了宝贵的意见。 本次说课比赛,既是对我校社会思政学科青年教师教学水平的一次检验,更是对青年教 师不断提高教学能力的一种激励;相信借助本次竞赛平台,教师增强了有效驾驭教材的能力, 促进了教学业务水平的提高,使青年教师的教育教学能力得到更快地发展!篇二:说课比赛 通讯稿 2 说出创意,赛出风采 ——未来教师协会“说课比赛”决赛 主办的“说课比赛”决赛在弘德楼13201隆重举行。为了提高会员的素质,在以后的职 教日子里更顺利,并评出此次比赛的优胜者,以及让初学会员们学习怎样说课。担任此次比 赛的评委有来自生命科学学院2011级辅导员段xx老师、化学学院团总支书记邓xx老师、全 国“东之杯”三等奖获得者xx同学。参加这次活动的还有其他评审团队以及未来教师协会的 成员。 台词,希望在比赛中获得胜利。参赛选手们抽签决定说课的顺序。比赛在19:00正式开 始。主持人隆重的介绍了几位评委后,接着简单快速的宣读“说课比赛”规则之后,比赛真 正开始。采说出创意赛 出 风 2012年4月27日星期五晚上19:00,由未来教师协会选手们基本上都围绕着教 学设计教学目标板书等教学板块进行说 课,同时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选手们精彩的说课内容不时地赢得大家的掌声。特别是 文学院的郭xx同学,说课有条不紊、条理清晰、内容充实,展示了未来教师的风采。 比赛前,选手们都积极的准备着,努力地背着说课的 整个比赛持续了一个半小时,最后由段老师做最后的点评。她围绕着板书书写、课程导 入、任务型教学以及ppt的制作等方面作出了详细的点评,并提出了中肯的建议。当评委点 评结束后,主持人,宣布了今天的比赛结果。第一名是来自文学院的郭春燕同学。第二名由 黄xx和谭xx获得,第三名由刑xx、余xx和易xx获得,优秀奖由覃xx和颜x获得。 赛”圆满结束! 采说出创 意 赛 出 风直到晚上20:30,由未来教师协会主办的“说课比篇三:说课比赛新闻稿 文通中学举办“竞航杯”青年教师基本功大赛系列活动 ——“说课比赛”通讯稿 千里之层,起于垒土。“说课”是教师钻研教材、探讨教法、不断提高教学水平的一种好

鲁迅《雪》的说课稿

鲁迅《雪》的说课稿 今天我说课的题目是《雪》 一、说教材 《雪》是苏教版九年级(下)的一篇课文作者:鲁迅这是一篇即景抒情的诗篇又是一篇寓意深邃的散文诗在雪花的纷飞与凝思的幻象中鲁迅为人们谱写了追求美好理想的温暖心声在优美的自然景物的描绘中象征和寄托了更为深远的情思 (一)教学重点 1、读懂《雪》的文字了解写作年代和背景 2、理解作者所描绘的南方和北方的雪的特点以及作者在描写中寄寓的情感 3、品味文章精练传神的描写语言和隽永含蓄的议论中抒情的语言 4、背诵课文有关段落 二、说学法指导 人们常因鲁迅先生深沉冷峻的散文语言而感到深奥难懂所以消除学生的畏怯心理激发学生的联想与想象是本文的一大关键 1、要通过富有感情的朗读把握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语境领悟作者的思想感情 2、品味散文诗的优美语言“披文以入情”在感知文意的基础上揣摩、品析精采的语句并摘抄、背诵加强语言积累

3、通过小组探究、品味提出有创新、有价值的设疑用心感受深入体验以形成个性化的评价 三、说教学过程 (一)以诗词、画、导入 看到“雪”的画面你会想到些诗句或说一下画面之景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唐诗人岑参笔下的诗句向我们展现出一幅意境开阔而又清新的瑞雪图“山舞银蛇,原驰蜡象”展现的又是另外一幅更加壮丽雄浑的图景“千山鸟飞绝万径人踪灭孤舟蓑笠翁独钓寒江雪”多么静谧的风景画鲁迅笔下的“雪”又是怎样一番景象呢 让我们随着鲁迅激扬的文字去领略雪的水晶世界去体会鲁迅的情感 (二)走近作者了解写作背景 1924年12月30日北京下了一场大雪面对凛冽的朔风漫天飞舞的雪花的壮美之景引起了鲁迅美好的和辽远的遐想此时作者生活的北京正处在段祺瑞政府的统治之下于是作者创作了这篇充满诗情画意而又富有哲理的散文诗《雪》 (三)融入文本 1、师范读学生倾听想象提问:文中描绘了几幅画 2、学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感知全文内容 要求:(1)有感情去读(2)字词过关 3、理清文章的结构层次(学生说后出示投影)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