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针刺伤原因分析

针刺伤原因分析

针刺伤原因分析
针刺伤原因分析

不良事件根本原因分析报告

一、事件简述

实习护士文鸿超在巡视补液期间,发现病人许健输液位置手部肿胀,告知当班护士后即为病人拔除补液,期间在分离头皮针时,不慎被针头刺伤,随后即挤压伤口血液并用清水冲洗再用碘伏酒精消毒,即时报告护长,定为不良事件。

二、原因分析

1、近端因素:

1)、人为因素:

①护理人员自我防护意识淡漠,侥幸心理。

②操作技术不熟练,经验不足,注意力不集中致针刺

③操作时心情急躁或紧张易致针刺伤。

2)、环境因素:

①病人周转快,工作量大。

②护士人力资源不足。

3)、机制因素:

①护理操作规范不严格监管。

②实习生带教不严谨。

4)、病人因素:

①病人流动性大,门诊输液人员较多。

②病人未能正确保护输液部位,导致补液外渗。

2、根本原因:

①实习护生缺乏相关的知识,自我防护意识不足。临床带教老师重视护理技术教育,忽视职业安全教育。临床实习带教中,带教老师只重视基础护理操作或专科护理技术及理论知识的灌输,忽视职业安全知识的传授与教育。特别是有些带教老师本身受过针刺伤,认为这是实习护生学习过程中不可避免出现的情况,从而造成实习护生也忽视针刺伤的发生和危害。

②实习护生缺乏临床工作经验,操作技术不熟练。实习护生因工作经验少,操作不熟练,工作中心理状态不稳定,是针刺损伤的机率较高的主要原因。在临床操作中对操作程序的不熟悉,对病人评价的过分关注,往往使实习护生在做正常临床操作时心里紧张,压力较大,出现针刺伤。另外对于乙型肝炎、丙型肝炎等患者进行采血、注射等操作时不戴手套,认为这样会妨碍操作的成功;实习护生不了解应避免将用过的针头套回针帽,所以在操作后往往在十分紧张的状态下套针帽而出现针刺伤。

三、预防对策

1. 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课程:建议学校开设职业安全防护知识的教育课程,护生在学校系统地学习自我防护知识,熟知安全防护的有关措施,掌握预防针刺伤的安全操作规范和补救措施,使护生充分了解针刺伤的危害,提高实习护士应对此类伤害的心理承受能力及受伤时的应急措施。

2. 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带教医院应组织专家、感染管理人员、临床带教老师定期对实习护生进行职业安全防护知识讲座,强化护生对防护知识的学习和运用,并对讲座内容组织考试,将考试成绩记入实习生综合考核档案中。带教科室除按实习大纲要求完成带教计划外,还要增加安全防护知识的带教内容,如:易发生针刺伤的操作及环节、针刺伤的预防及补救措施、针刺伤的危害等,并将防护知识纳入出科考试内容中。

3. 临床带教中贯穿针刺伤防护知识的传授与讲解:临床带教老师可结合临床护理工作,讲解采血、注射、输液等护理技术的操作规程;讲解如何在进行这些操作中做好自我防护,如:避免将污染的针头套回针帽,针头用过后要及时处理、不要乱放,处理针头时要精力集中,将用过的针头丢弃于耐刺的容器中,为不合作的患者注射时应取得他人的协助等。

4. 严格安全操作规程,规范操作行为:针刺伤多发生在病房和治疗室,在时间上多发生在白班,而且主要是在工作较忙时发生。因此增加操作示范,提高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至关重要。老师进行技能演示和护生反复练习,使理论与实践进一步联系起来,将有助于提高他们的防护技能,增强他们的工作信心。同时应加强护生在校期间的基本功训练,特别是实习前给予集中操作练习,提高他们的操作技能和熟练程度,对降低针刺伤发生率,减少职业性感染,保证护生实习的职业安全具有重要作用。

四、效果评价

1、实习护士自我防护意识得到增强。

2、实习护士严格执行操作规程。

3、针刺伤不良事件减少,至今未发生职业伤害。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表

表一: 血液和体液暴露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 4、暴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涉及哪种体液: □血液□痰液□脑脊液□胸膜液□尿液 □羊水□唾液□腹膜液□呕吐物□其他 7、暴露部位为(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无损的皮肤□眼□口腔 □受损的皮肤□鼻□其他 8、血液或体液是否(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接触未保护的皮肤□渗透屏障或防护衣 □接触防护衣内侧的皮肤□渗透衣物 9、事故发生时是否穿戴保护用具(多选) □单幅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眼镜□塑料围裙 □两幅手套□眼镜□实验室工作服、衣服 □防护镜□外科手术用口罩□其他实验室工作服 □护面罩□外科手术服□其他 10、暴露的原因(请详述): 11、如果为设备故障:设备名称:型号: 12、体液/血液接触时间:□<5′;□ 5′-15′;□ 15′-1h;□>1h;□其他 13、体液/血液与皮肤接触的数量:□少量(<5ml)□中量(<50ml) □大量(>50ml) 14、暴露位置: 15、描述暴露过程(不少于20字):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日期: 18、暴露源已知情况:□已检测,已知源□未能检测,已知源□未知源 19、跟踪记录: 项目首次检验第一次复检第二次复检第三次复检第四次复检

时间 结果 粘贴暴露源与暴露者的检验报告单处 20、暴露源的病原体: □乙肝□丙肝□ HIV □梅毒□其他(请详述) 21、如果暴露源HIV检测成阳性,在暴露前是否接受过以下治疗: □ AZT □ 3TC □未知□ ddC □ IDC □其他 22、在暴露之前医务工作者是否接种过乙肝疫苗: □接种过一次□二次□三次□未接种□不确定 23、咨询部门: 24、所用药物(请详述): 25、结论: 记录人签字: 表单编号:YG-B1-036-01 表二: 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_; 4、事故发生地点: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病人源是否属高危人群:□血制品接受者□血友病□静脉吸毒者 □肝转氨酶升高□性病□血液透析□其他 7、是否为器械的初始用户:□是□否□未知□不适用

锐器伤处置流程

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流程 锐器伤对医务人员健康的潜在威胁不可忽视。由锐器伤所造成的职业暴露而引发血源感染的危险日趋严重,有报告锐器伤已经成为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感染最重要的传播途径。我国的调查数据显示,工作3年以内的医院新职工(医生和护士)锐器伤发生率高达95.66%,而锐器伤后报告者仅占7.67%。现制订我院医务人员锐器伤处理的标准操作规程,望遵照执行。 1.锐器伤的概念: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皮肤损伤。2.锐器伤后的处理 医务人员被接触过病人血液或体液的锐器造成皮肤损伤 2.1伤口紧急处理 2.1.1 立即挤出伤口部位的血液 2.1.2 用流动水冲洗 2.1.3 75%的酒精或0.5%碘伏消毒伤口 2.2 报告 2.2.1报告部门负责人(医生向科主任报告、护士或工勤人员向护士长报告) 2.2.2登记医务人员锐器伤上报表和血液或体液暴露上报表,并请部门负责人签字后上报院感办 2.2.3院感办对锐器伤医务人员的针刺情况进行评估,并咨询相关专家后进行处理。锐器伤后应在4h内完成评估和处置 2.3随访 2.3.1首先确定病人是否具有血源性传染病(乙肝、丙肝、HIV等),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抽患者血液进行检查。 2.3.2追踪和随访:院感办负责督促锐器伤当事人按时进行疫苗接种和化验,并负责追踪确认化验结果和服用药物,配合医生进行定期监测随访,随访时间见流程图。 2.3.3医院和有关知情人应为事故当事人严格保密,不得向无关人员泄露事故当事人的情况。 2.3.4在锐器伤处理过程中,院感办要为锐器伤当事人提供咨询,必要时请心理医师帮助减轻其紧张恐慌心理,稳定情绪。 2.4伤口评估如果病人情况确定,则分类处理 2.4.1病人为HBsAg (+)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或Anti-HBc (+)不需注射疫苗或HBIG; ☆受伤医务人员HBsAg(-)或Anti-HBs(-) 未注射疫苗24小时内注射HBIG并注射疫苗,刺伤后3个月,6个月,1年监测GOT,GPT,HBsAG,anti-HBs,anti-HBc 2.4.2病人为HCV抗原(+) ☆受伤者HCV 抗原(-)3个月后取血查HCV anti肝功能 2.4.3病人为梅毒血清学(+) ☆暴露者预防注射长效青霉素,每周一次,连用3周,停药后1个月和3个月抽血监测梅素抗体,并随诊。 2.4.4病人为HIV抗体(+) ☆受伤医务人员HIV 抗体(-) 经过评估后可立即服用预防用药并进行医学观察:刺伤后1个月、2个月、3个月、6个月查HIV抗体

针刺伤根因分析

四川大学华西医院肾脏内科不良事件根因分析及改进 一、问题定义 2014年4月2日肾脏内科规范化培训护士针刺伤事件。 二、资料收集 目前医院已有与事件相关的政策 1、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处置流程》 2、见华西医院感控手册《职业暴露后的预防、随访和咨询》 二、访谈对象 病人及家属、当班护士院感护士 三、针刺伤经过介绍 夜班过程中,护士在为患者注射完胰岛素后,将胰岛素针头与笔芯旋转分离准备丢弃时,由于与病人一直在沟通,加上环境不够明亮,导致胰岛素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四、根本原因分析 日期时间事情 2014.4.2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2014.4.2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2014.4.2 21:55 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开头顶灯,只 开了床头灯 2014.4.2 21:58 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 不明亮 2014.4.2 22:00 旋转丢弃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 血

鱼骨图 (二)找原因 1、找出近端原因 (1)护士没有很好评估环境,环境不明亮,旋转分离胰岛素针头时未谨慎。 (2)护士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2、职业暴露(针刺伤)流程图 自我防范意识薄弱 注射工具使用不当 对病人情况不了解 设备 未评估环境 制度 未严格执行操作流程 针刺伤 步骤一 21:50 病人主诉注射睡前胰岛素 步骤二 21:53 遵医嘱准备好用物至床旁准备注射 步骤三21:55由于病人已准备睡觉,故没有开头顶灯,只开了床头灯 步骤四21:58为病人注射完胰岛素后准备丢弃针头时,病人一直在与护士沟通、询问,加上环境不明亮 步骤五22:00 旋转分离针头时针头刺入手指皮肤并出血 夜班工作负荷大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针刺伤原因分析及整改措施 对杨艳华同志4月21号针刺伤情况追踪调查,因为杨艳华同志曾接种过乙肝疫苗,自身有抗体,之后3个月,6个月12个月跟踪情况良好。但在临床工作中我们应该引起重视。 1、针刺伤的危害 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发生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 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 。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 2、发生针刺伤的危险因素 1)工作时间短由于工龄短的员工进入工作岗位时间短,注射操作不熟练,动作不规范,对使用后的针头处置不规范,工作忙时很容易出现忙乱,这些综合因素导致其针刺伤发生率远较工龄长的员工高。 2 )(对针刺伤危害认识不足由于对针刺伤及危害认识不足,加上工作忙(有时护士工作忙不能及时处置针头),导致护士的针刺伤发生率最高。 3)针头回套虽然标准预防明确禁止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医务人员也接受过相关培训,但在实际工作中却经常双手操作进行针头回套,极易导致针刺伤,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4)针头裸露各种注射、采血及拔针大多在病房进行,而目前没有在每一个病房设置利器桶;遇到需拔针头时,很难做到再回去推治疗车,需将针头连同注射器或输液、输血器带回处置室进行处置,导致针头裸露,很容易导致针刺伤,也是针刺伤发生的高危因素。 5)工作忙护士工作越忙乱时针刺伤发生几率越高,人员相对比较充裕的工作一般不会出现忙乱,针刺伤发生几率较低。 3、预防针刺伤的措施 1)加强职业防护培训:工作人员职业暴露防护培训直接关系到全体人员的执业安全和身体健康,必须实行全员培训,把相关知识灌输到每一名工作人员,提高全体人员职业暴露防护能力,降低针刺伤发生率。要认真做好标准预防,强调进行接触患者体液的操作应戴手套,手套是第一道防线,如一个被血液污染的钢针刺破一层乳胶手套或聚乙烯手套,医务人员接触的血量比未戴手套可能减少50%以上,改变医护人员操作不安全行为,对医务人员进行经血液传播疾病职业防护的定期培训,特别是对新上岗的医护人员,掌握针刺伤的防护知识以及针刺伤发生后的处置,目的是提高自我防护意识,纠正一些医护人员不安全行为,使之在工作中做好职业防护。 2)改善医疗操作环境:国外研究表明安全的操作环境能有效减少医护人员锐器刺伤的次数,如采用安全针头注射器、提供便于丢弃尖锐物品的容器、负压标本试管采血等。医院应在现有的条件下,应考虑医护人员本身的安全性,提供便于丢弃污染针头等锐利废物的容器等设施,减少医疗锐器刺伤的发生。

职业暴露流程

GR-02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 为进一步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伤等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处理,以降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成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组和专家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负责日常的事宜。 (二)专家组 组长: 成员: 三、职责 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部署、协调指挥全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协调物资、防护物品、消毒液;督促、检查科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级别进行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3、感染管理办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并收集、整理、统计相关资料,督导检查临床科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四、医务人员发生被污染的锐器刺伤后的处理程序 (一)锐器伤伤口紧急处理 1、立即从近心端向远心端将伤口部位的血液挤出;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用流动水冲洗2~3分钟。 3、用75%酒精或0.5%安尔碘消毒伤口,必要时做包扎处理。 (二)皮肤或粘膜暴露后的处理 用流动水清洗污染的皮肤,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 (三)职业暴露危险评估及报告 医务人员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后,须立即按照《应急处置预案》中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处置、上报流程执行,并立即报告护士长、科主任,同时向感染管理办报告(不超过24小时),并填写医务人员职业暴露上报表(见附件1)。发生艾滋病职业暴露后,由感染管理办报告专家组组长(分管院长),组织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进行暴露级别的认定(见附件2)。 (四)职业暴露后预防措施 1、发生职业暴露后,应先确定暴露源是否具有传染性及职业暴露当事人免疫情况,如未进行检测须立即进行检测。 2、乙型肝炎病毒:未接种疫苗者,应采取注射乙型肝炎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有抗体者,无需处理;以前接种过疫苗,已知没有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正在接受疫苗注射未产生抗体者,应采取注射高效价乙肝免疫球蛋白和继续接种乙肝疫苗的措施。 3、丙型肝炎病毒:可考虑注射干扰素。 4、艾滋病病毒:预防性用药应当在发生艾滋病病毒接触后4小时内实施,最迟不得超过24小时。但即使超过24小时,也应实施预防性用药。 5、梅毒螺旋体暴露:实施预防性用药。 五、医务人员血源性职业暴露处置流程

护理_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方案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 析与预防措施 姓名:秦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编:430012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

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2月份资料)

职业暴露相关知识 一、医务人员职业暴露的定义包括哪些常见类型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是指医务人员在从事诊疗、护理活动过程中接触有毒,有害物质,或传染病病原体,从而损害健康或危机生命的一类职业暴露。而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又分感染性职业暴露,放射性职业暴露,化学性(如消毒剂、某些化学药物品)职业暴露,及其他职业暴露。 2.常见的暴露类型为针刺伤、皮肤及粘膜暴露。 二、针刺伤和粘膜暴露后怎么进行局部紧急处理 (1)针刺伤的局部处理: 1.挤:如有伤口,应当在伤口旁端轻轻挤压,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禁止进行伤口的局部挤压。 2.冲:用流动水进行冲洗。 3.消毒:受伤部位的伤口冲洗后,应用消毒液(如安尔碘或%碘伏)进行皮肤消毒,必要时包扎伤口。 (2)皮肤黏膜暴露后的局部紧急处理: 1.皮肤接触患者的血液、体液后应立即用流动水清洗被污染的皮肤。 2.黏膜暴露(如血液飞溅到眼睛内)应立即用生理盐水冲洗被污染的黏膜。 3.皮肤或粘膜接触HIV:皮肤用肥皂液和流动清水冲洗,粘膜用生理盐水或流动水冲洗10分钟以上。如有伤口,应轻轻又近心端向远心端挤压,避免挤压伤口局部,尽可能挤压出损伤处的血液,用肥皂水冲洗10分钟以上,伤口用消毒液消毒。 三、职业暴露后如何报告处理 1.医务人员职业暴露后应及时电话报告院感染办及保健科,并尽快填写职业暴露上报表由科室负责人签字后由暴露发生当事人尽快送院感染办,保健科,上报表一式三份,一份科室备档,一份上交院感办,一份上交保健科。HIV血源性职业报告处理时间;非行政时间务必12小时内报告,因药物阻断最迟不超过24小时。 2.科室应当对职业暴露情况进行登记,登记内容包括:职业暴露发生的时间,地点及经过,暴露形式,暴露的具体部位及损伤过程,暴露源种类和处理方法及处理经过。 a)由院感办进行调查指导防护措施,由保健科进一步评估,指导预防处理, 追踪检查结果,将追踪结果反馈院感办,由院感办统一进行职业暴露监

新建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护士针刺伤的原因分析及防范措施 【摘要】目的分析护理人员发生针刺伤的原因,伤后的处理方式,提出预防针刺伤的方法。方法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回顾性的问卷调查。结果被调查的85名护士一年中发生过针刺伤26人次,而发生针刺伤后只有3人次报告、跟踪检查。结论加强护理人员进行自我防护意识的教育,完善相应的管理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针刺伤极为重要。 【关键词】临床护士;针刺伤;原因;防范措施; 护士因工作原因,经常与缝针、刀、剪及患者的血液、体液、分泌物等接触,这使护士经常暴露于职业性危险因素中,尤其是利器损伤。而病房护士因其工作的性质,最易发生利器损伤,特别是针刺伤。针刺伤是一种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意外伤害,因此被病原体污染的血液或体液会接种到受害者体内。针刺伤在临床护士当中时有发生,而病人有各种各样的疾病,特别是现在我国的乙型肝炎、丙型肝炎、梅毒、艾滋病等血性传播疾病也在逐年增多,在这种情况下,护理人员如被感染过的针头刺伤,无疑是对护理人员的健康造成极大的威胁。所以,了解临床护士被针刺伤的相关原因,制定出相应的防范措施,对预防护理人员被针刺伤,减少职业伤害有重要意义。 1 对象和方法 1.1对象 对我院85名临床一线护士进行调查,调查的护理人员年龄20~48岁,工作时间1~30年;职称为护士41名、护师24名、主管护师20名;学历为中专24人、大专38人、本科23人。 1.2 方法 采用问卷调查法,调查内容包括1年内被针刺伤的次数、进行何种操作时受伤、发生针刺伤的具体时间、伤后伤口的处理方法、是否填写受伤报表、是否进行跟踪检验等,发放问卷85份,回收85份,回收率100%,均为合格问卷。 2 结果 85名被调查的护理人员一年中有26人次的针刺伤史,最多的有3次,最少的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访记录表

职业暴露处置登记及随 访记录表 集团标准化工作小组 #Q8QGGQT-GX8G08Q8-GNQGJ8-MHHGN#

表一: 血液和体液暴露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_____________; 4、暴露地点:___________________; 5、可否识别病人源:□是□否□未知 6、涉及哪种体液: □血液□痰液□脑脊液□胸膜液□尿液 □羊水□唾液□腹膜液□呕吐物□其他 7、暴露部位为(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无损的皮肤□眼□口腔 □受损的皮肤□鼻□其他 8、血液或体液是否(检查所有适用的项目): □接触未保护的皮肤□渗透屏障或防护衣 □接触防护衣内侧的皮肤□渗透衣物 9、事故发生时是否穿戴保护用具(多选) □单幅手套□带侧面防护罩的眼镜□塑料围裙 □两幅手套□眼镜□实验室工作服、衣服 □防护镜□外科手术用口罩□其他实验室工作服 □护面罩□外科手术服□其他 10、暴露的原因(请详述): 11、如果为设备故障:设备名称:型号: 12、体液/血液接触时间:□<5′;□ 5′-15′;□ 15′-1h;□>1h;□其他 13、体液/血液与皮肤接触的数量:□少量(<5ml)□中量(<50ml) □大量(>50ml) 14、暴露位置: 15、描述暴露过程(不少于20字): 科主任或护士长确认签字:日期: 18、暴露源已知情况:□已检测,已知源□未能检测,已知源□未知源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精编版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 急处理精编版 MQS system office room 【MQS16H-TTMS2A-MQSS8Q8-MQSH16898】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 (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研究分析与预防措施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析与预防措施

————————————————————————————————作者:————————————————————————————————日期:

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分 析与预防措施 姓名:秦静 工作单位:武汉长江航运总医院 邮编:430012 【摘要】针刺伤是临床较常见的一种职业损伤。针刺伤是一种刺入皮肤深部的意外伤害,护理人员在工作中不可避免,这种刺伤可能造成出血、感染,特别是若遇到有血液传染病的患者用过的针头,容易造成血液病的传播。为减少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本文分析了护理人员发生意外针刺伤原因,包括护理人员自身重视程度不够、在实际操作过程中没有严格执行操作规范进行操作;护理人员缺乏,劳动强度大,护理人员为了完成护理任务,表现的比较匆忙,是导致针刺伤的主要因素,对此上述主要原因以探讨其预防措施。 【关键词】意外针刺伤;防护对策;护理工作;职业防护意识;医疗锐器 1、引言 护士由于经常与注射器、静脉穿刺针等医疗锐器物接触,因而易发生针刺伤。全世界每年约有100万意外针刺伤的报道,而这一数字可能仅为实际发生的1/

3,其中60%-90%是由护理人员造成的。另据报道,有20多种血源性传播疾病可通过针刺伤传染,并可能产生致命的后果。血液性传染疾病职业暴露针刺伤严重影响医护人员的身心健康及工作质量。据美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估计,健康的医务人员患传染80%~90%是由针刺伤所致,被针刺伤的医务人员中护士占80%。虽然医务人员在医疗工作中被锐器刺伤、擦伤等伤害是不可避免的,但美国疾病控制和预防中心的评定表明:63% -88%的锐器伤害是可以预防的。因此,日常生活中的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意识非常重要。现将护理工作中意外针刺伤发生的原因及其防护对策介绍如下: 2、针刺伤的原因 2.1 人为因素 医护人员对针刺伤的危害认识不足,多数护士认为,针刺伤在日常工作中是极为普遍的和无法避免的,而且被刺过的护士也没有因此而受到伤害,没有给予足够的重视,有的护士被刺过后看看患者的乙肝检查结果,发现没有乙肝hbsag阴性,就没有做进一步的处理,殊不知,有的患者可能还有其他的血液传染病,如丙肝,更严重的如hiv。这些病毒检查,一般不做,可能就是一种潜在的危害。 医护人员在医疗活动中可能因为工作繁忙,疏忽或对医疗废物分类不清等原因,将损伤性废物如针头、玻片、刀片、安瓿等利器未置入利器盒,混入其他医疗废物,医疗废物回收专职人员在回收、运送及交接过程中,稍有不慎极易发生皮肤刺伤、擦伤而感染。医疗废物是一种特殊的危险废物,护士作为医疗废物的分类、保管、收集者,在源头上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印度1998年的调查统计数据表明,由于收集储存不当,造成伤害达12%。 2.2 不良工作习惯 有的医务人员违反操作规程,采用危险性的工作行为,如用双手将使用过的针头重新套上针帽;掰安瓿时不用纱布包裹[4]。将经常使用的刀片、剪刀、玻璃碎屑随意丢放等,造成伤害。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引起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 2.2.1 丢弃用过的针头时 2.2.2 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 2.2.3 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

职业暴露流程

GR-02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案为进一步维护我院医务人员的职业安全,有效预防医务人员在工作中因锐器伤等导致的血源性职业暴露,使医务人员在发生职业暴露后能够得到有效地预防处理,以降低感染传染性疾病的危险,依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办法》、《传染病防治法》和《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结合我院实际,制定本预案。 一、职业暴露定义 指医务人员在从事医疗及相关工作的过程中,通过眼、口、鼻及其他粘膜、破损皮肤或通过针刺、咬伤、擦伤和割伤等途径,穿透皮肤或粘膜屏障,接触血源性病原体的血液或其他潜在传染性物质,有可能被感染的情况。 二、成立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组和专家组 (一)领导小组 组长: 成员:各科室主任护士长 领导小组下设办公室,由感染管理办负责日常的事宜。 (二)专家组 组长: 成员: 三、职责 1、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领导小组负责统一组织部署、协调指挥全院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协调物资、防护物品、消毒液;督促、检查科室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工作。 2、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防护专家组负责对艾滋病等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级别进行评估,指导科室对污染的物品、医疗器械的消毒及处置,对发生职业暴露的医务人员实施预防性用药,分析职业暴露发生的原因,查找环节漏洞,提出整改措施等。 3、感染管理办做好血源性疾病防护及疫情监测、登记上报,并收集、整理、统计相关资料,督导检查临床科室职业暴露防护工作落实情况,组织全院医务人员进行防护知识的培训。 文件号: GR-02 题目: 医务人员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应急处置预 案 修订日期: 2015年1月20日版本号: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 【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在24 h 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 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

(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 【应急处理程序】 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_(附填表说明)

针刺伤和锐器伤上报表 当事人:________ 发生日期:_____年___月___日 发生时间:____时____分 本人联系电话(手机):_________________ 1、事故发生部门:_________________; 2、本人工作部门:________________; 3、工作类型(职称):备注□1.医生□2.护士□3.助产士□4.实习医生□5.护生□6.牙医□7.其它医技人员 4、事故发生地点:备注□1.病房□2.手术室□3.急诊室□4.重症监护室□5.诊疗室(穿刺间、置管室)□6.病理科□7.儿科输液室□8.检验室□9.血透室□10.产房□11.血库□12.配药室□13.消毒供应室 5、可否识别病人源(单选):□1.是□2.否□3.未知 6、病人源是否属高危人群:□0.否□1.血制品接受者□2.血友病□3.静脉吸毒者 (可多选)□4.肝转氨酶升高□5.性病□6.血液透析□7.其他________ 7、是否为器械的初始用户(单选):□1.是□2.否□3.未知□4.不适用 8、器械是否受污染(单选):□ 1.受污染□2.无污染□3.未知 9、器械的初始用途(单选): □1.不知/不适用□2.肌肉/皮下注射□3.肝素封管或生理盐水冲洗 □4.静脉注射□5.连接静脉输液器□6.开始静脉输液和肝素封管 □7.抽取静脉血血样□8.抽取动脉血血样□9.获取体液或组织样品 □10.指尖/脚跟采血□11.缝合□12.切割□13.电凝□14.钻孔 □15.输入样品或药物□16.放置动脉/中心导管□17.其他___________ 10、损伤发生于(单选): □1.器械使用前□2.器械使用中□3.多步骤使用过程中各步骤之间 □4.拆卸器械或设备□5.准备再次使用可再用器材□6.用过的针头重新套帽□7.从橡皮或其他阻体中拔出针头□8.使用后,处理前 □9.被随意遗弃或放在废弃箱旁的锐器刺伤□10.将器械放入锐器收集器中时□11.被锐器收集器中伸出的已处理的锐器损伤□12. 锐器收集器被锐器穿破 □13.处理后,被从垃圾袋或不适宜的收集器中伸出的锐器损伤□14.管制病人□15.被遗留在地板、桌子、床等不适宜放置锐器处的锐器损伤 □16. 其他________________ 11、引起损伤的器械名称(单选):备注□1.肌肉/皮下注射针头□2 头皮针□3.管芯针□4.采血针 □5.椎管/麻醉针□6.手术缝针□7.手术刀片□8.病理标本刀片□9.手术剪□ 10.手术拉钩□11.骨钻□ 12.布巾钳□13.缝线□14.手术钳/ 镊□15.医药瓶/安瓿□16.骨片□17.指甲□18.牙齿□19.血标 本玻璃管□20.毛细管□21.载玻片□22其它______________ 12、损伤部位:______________备选□1.右手指□2左手指□3右脚□4左脚□5其它部位(描述)

提高护士锐器伤报告率的必要性

提高护士锐器伤报告率的必要性 发表时间:2011-11-09T11:32:46.337Z 来源:《中国健康月刊》2011年第8期供稿作者:刘海霞[导读] 临床护士在采血、注射或处理注射器具的过程中导致锐器伤后发生感染的机会较高。 刘海霞(青海省妇幼保健院供应室 810007) 【摘要】临床护士在采血、注射或处理注射器具的过程中导致锐器伤后发生感染的机会较高。常见原因是护理人员对锐器伤危险性的认识不足,处理方法不得当,管理部门对锐器伤报告不重视不记录。提高护理人员对锐器伤的认识,掌握正确处理方法,严格执行锐器伤报告及登记制度,从而提高护士锐器伤报告率很有必要。 【关键词】护士;锐器伤;原因分析 锐器伤是指由医疗利器如注射针头、缝合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片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层损伤和出血。护理人员可因职业暴露,在治疗护理过程中发生针刺伤和其它锐器伤受到感染[1]。近年来,随着职业防护意识的加强,锐器伤作为一种因职业暴露而引起的职业损伤越来越受到重视。 1 临床护士锐器伤的现状 锐器伤是临床工作中常发生的意外事件,护士是医务人员中最容易接触血液—体液的人群,因而护士发生锐器伤后发生感染的机会较高。调查显示,护士锐器伤主要发生在注射或采血时,注射或采血后处理注射器的过程。护士因污染的针头等刺伤而感染上血源性传播性疾病的报告屡见不鲜。锐器伤已经成为护士职业损伤中的一个重要方面,护士的健康安全已受到严重威胁。而目前国内对这类职业危害的安全保护措施远没有达成专业化、系统化水平,缺乏针对性强的管理体系、技术规范和标准[2]。 临床护理人员对锐器伤危险性的认识不足,导致了对损伤后的处理不重视。许多临床护士对锐器伤的处理流程不熟悉,仅局限于常规简单的处理。值得重视的是还有相当一部分护士在意外损伤后不做任何处理,理由是工作忙无法顾及或自认为无大碍。 2 锐器伤后低报告现象原因分析 文献资料显示,国内外对锐器伤现象越来越关注,在发达国家,职业性锐器损伤的防护已经被立法[3]。但国内对锐器伤低报告现象的关注程度仍不高。建立并实施锐器伤报告制度,一方面可为主管部门提供锐器伤发生情况及现存的危险因素的相关资料;另一方面便于主管部门加强对锐器伤者的管理,为其寻求专家指导;此外,报告资料可为被针刺伤等的医务人员提供法律保护的证据。目前普遍存在的低报告现象,主要原因有以下几方面: 2.1 护士本身的认识不够 尽管绝大多数护士认识到锐器伤后最严重的结果是各种血源性传播疾病,但对伤后传染上疾病的几率这一问题存在明显的认识上的不足,认为被感染的几率很小,存在侥幸心理,甚至无所谓的态度。部分护士认为损伤是自己造成的,只好自认倒霉,存在自责心理。还有相当一部分护士认为报告制度太繁琐而不愿上报,在暴露后预防的处理上不耐其繁。 2.2 管理部门针对锐器伤的处理态度 同样,医院管理部门也存在与护士本身相同的认识不足问题,认为锐器伤普遍存在,对报告记录不重视,致使护士认为报告后得不到重视和及时处理,使报告率降低。许多医院管理者认为如果按照普遍性预防如戴手套一项就消耗太大,暴露后预防的费用就更大,高费用导致了医院管理者对锐器伤上报记录的处理态度不积极。 3 减少护士锐器伤,提高伤后报告率 随着安全注射成为全球一个重大的公共卫生问题,我们在做好职业防护的同时有必要做好暴露后的预防工作。 医院管理部门应高度重视锐器伤报告制度,贯彻并实施锐器伤记录的报告制度,配备专人管理,督促上报记录,协调医院感染控制部门建立暴露报告系统,以便在职业暴露后能向有关部门报告,并得到及时的咨询和处理。医院定期进行职业防护及职业暴露后预防培训,将普遍性预防作为培训重点,提高护士的职业防护及暴露后预防知识。护士应重视自我防护,特别要加强对新员工及低年资员工操作培训,提高这部分人的操作熟练程度,降低针刺伤的发生率[4]。积极参加普遍性预防教育,深入了解职业防护和职业暴露后的相关知识,增强自我保护意识,一旦受伤积极主动报告,争取得到进一步跟踪和处理,真正做到暴露后预防。 总而言之,只有在护士本身、医院管理部门和社会的共同努力下,才能从根本上保障护士的切身安全,从而有利于整个医疗秩序的正常运行。 参考文献 [1] 胡斌莲,沈亚儿.护士锐器伤害的危险因素与防护措施[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7,17(1):49. [2] 邢玉斌,魏华,索继江,等.医疗机构职业安全与健康管理法规与体系建设初探[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6,16(6):674-675. [3] Chamblee J.Needlestick safety and prevesion act[J].Plast Surg Nurs,2002,22(3):141-145. [4] 米光丽,唐彦,柳萍.379名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对策[J].中华医院感染性杂志,2008,18(8):1136-1137.

护士针刺伤原因分析及防护

PDCA管理在预防护士针刺伤中的应用 针刺伤指一种由医疗锐器如注射器针头、缝针、各种穿刺针、手术刀、剪刀等造成的意外伤害,造成皮肤深部的足以使受伤者出血的皮肤损伤[1]。针刺伤的发生不仅对护士造成身体的伤害,同时也影响护士的情绪,增加了护士对工作的恐惧感,降低护理质量。我科于2011年1月导入PDCA模式,持续改进,降低护士针刺伤的职业危害,通过运用PDCA模式,我科护士针刺伤的发生从2010年6-12月65例减少至2011年1-6月11例,取得明显的效果。1资料对2010年6-12月心内科18名护士针刺伤的发生进行分析共发生65例次,18名护士均发生针刺伤,发生率100%。65例针刺伤原因中违反操作常规28例,医疗垃圾处理12例、操作环境乱15例、病人不配合1例、自我防护意识差8例、人力资源不足1例。通过分析发现针刺伤发生原因主要与管理者、护士、病人、环境等有关。2改进计划2.1产生问题原因分析2.1.1护士自我防护意识淡漠护士在进行有创无菌的技术操作时戴手套,可在输血、取静脉血、注射等操作时均不戴手套,认为操作不方便。处理医疗垃圾时不及时戴厚胶皮手套,徒手进行,使针刺伤发生频率增加。尤其工作繁忙时,拔出的输液针头以及加(本文共计2页)......[继续阅读本文]伤中的应用与体会 务人员在医院工作期间面临着多种职业危害。针刺伤是临床工作中最常见的职业危害之一。被各种污染的针头刺伤可导致经

血液传播疾病,并可能产生致命后果,其中艾滋病、乙肝、丙肝感染是生物性职业危害的主要种类。因而,医务人员应该意识到针刺伤的危害性,并加强医务人员的自身防护与感染管理。现将针刺发生的原因和防护措施分析探讨如下,供同行参考。1针刺伤的危害现已证实20种病原体可经针刺伤接种传播,经针刺伤接种发生感染可能导致致命后果的有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和乙型肝炎病毒(HBV)。HBV较HIV的致病性强,针刺伤发生时一般只需0.004ml血液就足以使受伤者感染HBV,被携带HBV的针头刺伤而发生乙型肝炎的危险性为1/5。另外,病原体经针刺伤口进入体内可引起局部或全身性感染,任何针刺伤口都可能有破伤风杆菌的存在。2引发针刺伤的因素医务人员对针刺伤带来的后果认识不足、未引起高度重视以及工作繁忙等均可导致针刺伤的发生。可能造成针刺损伤的情况有:①丢弃用过的针头时;②给病人注射时(特别是给不配合的病人注射时);③针头用完盖帽时;④更换未加帽的针头时;⑤把已用过的空针摆放在操... ...(本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第一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的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和能力。(2)改善工作环境,提供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医护人员再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结仇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施,预防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不慎被尖锐物体刺伤时,用流动水和/或肥皂水立即冲洗伤口,用生理盐水冲洗粘膜。从伤口近心端向远心端轻轻挤出血液,用肥皂水和流动水冲洗,冲洗后用消毒液如:0.5%聚维酮碘或75%的乙醇消毒,包扎伤口,必要时行外科处理。如为艾滋病、乙肝、丙肝等阳性患者血液污染的黏膜、伤口,应反复用生理盐水冲洗。(2)暴露程度评估按职业暴露的类型分为一级、二级、三级暴露,以暴露源的病毒载量水平分轻度、重度和暴露源不明三种类型,分级分型确定详见卫生部《医务人员艾滋病病毒职业暴露防护工作指导原则(试行)》。 (3)被乙肝、丙肝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

在24h内抽血查乙肝、丙肝抗体,同时注射乙肝免疫高价球蛋白,按1个月、3个月、6个月接种乙肝疫苗。 (4)被hiv阳性患者血液、体液污染的锐器刺伤后,应进行血源性传播疾病的血清学水平基线检查,在24h内抽血查hiv抗体,报告医院感染管理部门、保健科进行登记;根据暴露级别和病毒载量水平实施预防性用药方案。(5)乙肝、丙肝追踪随访6个月;梅毒追踪随访3个月;艾滋病病毒暴露按第4周、第8周、第12周及6个月、12个月时间点复查病毒抗体,做相应处理。【应急处理程序】血液、体液暴露→立即冲洗、消毒处理伤口→暴露程度评估→针对暴露源进行实验检查和预防用药→登记、上报→追踪随访。 第二篇: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针刺伤(锐器伤)防范与应急处理 【防范措施】 1、加强职业安全防护培训,纠正不安全注射行为。尤其对新上岗人员强化经血液传播疾病知识、防护用物应用、医疗锐器处理、锐器刺伤后的处理措施等培训,提高护士的自我防护意识与能力。 2、改善工作环境。提高足量、有效的防护用品。 3、建立医院职业暴露报告系统 医护人员在发生意外针刺伤或粘膜、有创伤口接触患者血液体液等职业暴露后要向有关部门报告,填写“工作人员血液体液职业暴露登记表”,及时采取有效措池,减少发生医院感染的危险。【处理措施】 1、紧急处理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