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知识讲解

【0468】德育原理自考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第一节研究对象和任务

德育学科性质:

德育原理是研究德育一般问题,揭示德育一般规律的教育科学。

一、研究对象——一般问题

德育一般问题是德育原理的研究对象。

德育科学产生和发端于德育问题。p3

考点提示:特殊问题、普遍问题、现象

二、德育原理的研究任务

(一)研究任务p3

根本任务——揭示德育规律

最终目的——指导实践、解决德育问题

(二)德育原理与德育一般规律

1.德育规律的特点:

客观性、内在性、必然性、稳定性

2.德育科学规律与德育客观规律

被揭示出的客观规律是科学规律

第二节德育原理的发展历史

一、形成发展历史过程

1.萌芽阶段

《论语》、《理想国》

《大学》:三纲领、八条目

2.独立科学阶段

1632《大教学论》

洛克——《教育漫画》、绅士教育思想

德育原理在20世纪初从教育学中分化出来,成为独立学科

3.真正科学阶段

标志——马克思德育原理的产生

二、前苏联的德育理论和实践

(一)马卡连柯——《教育诗》、《论共产主义教育》等

思想:

1.尊重信任与严格要求结合

2.集体教育思想(核心)—前景教育原则、平行教育原则

3.劳动教育和纪律教育思想

(二)苏霍姆林斯基

《给教师的一百条建议》《把整个心灵献给孩子》等

最高目标:道德信念

方法:自我教育

三、20世纪西方的道德教育思想

(一)杜德海姆

《道德教育论》

道德内化:价值观—规范—行为习惯

道德过程:他律到自律

(二)杜威

《教育中的道德原理》

1.道德价值——”实用主义“标准

2.道德教育目的——促进儿童生长

3.内容——道德判断、道德选择能力、宗教

4.方法——三位一体(学校生活、教材、教法)

(三)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

主要研究:模仿学习、抗拒诱惑、言行一致

主要方法:实验法

1.社会学习和榜样影响道德判断

2.榜样起到“替代强化”作用

3.成人和同伴对儿童有重要影响

(四)柯尔伯格

1.认知发展阶段

前世俗水平、世俗水平、后世俗水平

2.学校德育目的:道德判断能力培养

方法:道德两难法

第三节德育原理的研究方法

一、方法论基础——马克思主义哲学世界观

坚持历史唯物和辩证唯物主义为指导

二、原则——

客观性、全面系统性、理论联系实际

三、具体研究方法

观察、调查、经验总结、实验、历史法、

比较法

第二章德育的概念

知识体系

德育定义

品德定义

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定义

一、语源和词义

道——处理人与人之间和人与社会自然之间关系的行为规范(规律的综合)

德——合乎道的思想和行为

二、德育

定义结构——

条件+人+教学内容+目标

简要定义:德育是培养人的品德的活动。p22

(一)实质是育德

1. 品德

小德(道德品质)、大德(政治品质)

狭义(道德品质)和广义(思想品质、政治品质、法纪品质、道德品质)

2.本质——培养人的品德

3.德育的主要矛盾——教育要求与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之间的矛盾

(二)德育是施教传道与受教修德的统一

德育永远是施教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者修德的统一活动、矛盾运动。

道——德——行

(三)德育共性和个性的统一

1.共性——培养人的品德

2.个性——

*社会差异(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内容

*对象方法

*形式

(四)学校德育的定义p26

学校德育是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和受教育者品德形成发展的规律及需要,

教育者和受教育者通过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的传、修一定的社会或阶级的思想道德,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活动。

学校德育的特征:

1.教育者和受教育者

2.过程的组织性

3.内容系统性稳定性

4.方法的合理科学

三、德智体美的关系

1.区别——本质不同

2.联系——

统一于人的培养中

德智体美相互渗透(内容渗透)

德智体美相互制约和促进(相互作用)

第二节品德的定义

一、社会意识、社会规范及其形式

社会意识是社会存在的反映。

社会规范是调整人、自然、社会关系的行为准则。

社会规范的具体形式——

哲学

政治思想

法权思想

道德

宗教

二、品德的定义

品德是个人按照一定社会的思想政治准则和法纪道德规范以及宗教戒律行动时变现出来的稳定特征和倾向。

1. 个体现象、社会意识和规范在个体身上的体现

2.品德表现——内在思想情感和外在行为统一

3.品德发展顺序——

道德品质—法纪品质—政治品质—世界观

三、品德与社会意识、社会规范的关系

联系:

意识、规范是个人品德前提和基础

区别:

意识规范是社会现象

品德是个体现象

第三节品德的结构和要素

(一)品德的“三维结构”

品德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

品德形式——认知、情感、意志、行为

品德能力——认识能力、实践能力和修养能力

(二)层次结构

品德内部动机、品德外部行为

(内外式层次结构)

第三章现代德育和我国德育现代化

知识框架

德育发展历史

现代德育

我国德育特点

我国古代德育的传统批判和继承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的产生和历史发展

一、德育产生

德育起源于社会生活的需要、归根到底起源于生产劳动

原始德育的特点——

原始融合性、简单化、没有阶级性

二、学校德育产生和古代学校德育

学校德育产生于奴隶社会。

古代学校德育包含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

特点——

1.学校化组织

2.阶级性和等级性

3.内容丰富,基本目标是“名人伦”

三、现代德育

资本主义德育、社会主义德育

现代德育存在的基础——机器化的工业大生产

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封建社会——现代社会

原始形态德育——古代学校德育———现代德育

第二节现代德育的基本特点

一、德育目标的全面发展性

发展性德育

二、功能的全面性

三、结构多样综合和开放

四、内容方法的科学性和民主性

五、德育社会地位的主体独立性

六、本性和存在形式的变革性

第三节我国德育的性质和特点

一、性质:社会主义初级性

二、特点

社会主义方向

科学民主性

变革性

开放性

统一多样和层次性

全面发展和兼容性

第四节我国古代德育的批判和继承

一、出发点和原则

1. 出发点—建立中国社会主义的现代德育体系

2.批判继承的标准和原则——

科学性和民主性

二、批判继承主要内容

德育思想和传统

人本主义、人道主义、和为贵、责任思想

民本思想和刚健有为思想

全民性、利民性思想

科学性的概念、原则和方法

三、我国新时期德育批判继承中的借鉴与创新

方法:继承、变革、借鉴、创新

意义:保持优良传统、建立社会主义现代德育

第四章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关系

知识提要

品德发展的涵义和基本条件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阶段特征规律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品德发展的含义和基本条件

一、品德发展的含义

品德发展是指个体随着生活年龄的推移,其品德遵循着一定规律而发生和变化的过程。

本质:简单到复杂、量变到质变、旧质到新质

广义:出生到衰老

狭义:出生到成熟

品德发展是品德内容、形式和能力的统一。

二、品德发展的基本条件

*影响因素和条件:

生物因素、社会因素和实践因素

(一)生物因素

最重要最关键因素——遗传素质和生理成熟

1.生物因素是生物前提

2.生理成熟制过程和阶段

3.差异性——气质、智力和性别

4.生物因素不能决定人的发展

(二)社会因素——环境和教育

1.社会生活条件的影响

社会生活条件:物质生活条件和精神生活条件

*生物因素从可能性到现实性

*影响方向、水平、速度和差异

2. 生产方式——根本性影响(制约)

生产力、生产关系

3.社会精神文化——重要直接作用

水平和内容/评价原则/速度/传媒作用

4.社区生活环境(家庭环境、邻里社区)

5.学校起到主导作用

如何理解学校在品德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第一,专门的社会组织机构,特殊的生活条件和形式。

第二,学校德育是一种特殊的交往活动。

第三,有专门培训的教师

第四,现代学校成为社会教化的重要形式。

环境、活动、教育者、地位

大环境:

社会生活条件、生产方式、社会精神文化

小环境:

家庭、邻里、社区、学校

三、实践活动——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社会实践是直接现实的基础

人的社会实践决定人的品德发展

第二节德育与品德发展的内因及量变质变的关系

一、品德发展的内因

内因或内部矛盾是品德发展的动力。

品德发展的动力——人在积极活动中引起的品德发展需要与现实品德水平的矛盾

二、德育与内部矛盾的关系

内因是根据和动力,环境教育是条件。

人的品德发展是由适合人的品德发展的教育条件和德育条件决定的。

德育与品德发展的辩证关系:p69

德育主导品德发展

德育要遵循品德发展规律

三、德育和品德发展的量变与质变关系

(一)领会和掌握是德育与品德发展的中间环节

(二)从领会掌握到品德发展是比较明显的质变过程

p70

第三节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品德发展的年龄特征规律

(一)顺序和阶段性:

品德内容、理想、道德品质、评价标准

(他律到自律)

(二)稳定和可变性(突变和渐变)

(三)不均衡和差异性

关键期 /内容的差异/个体间差异

二、德育要遵循人的品德发展年龄特征规律

第四节德育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阶段

一、儿童年龄特征

年龄特征——在一定的社会和教育条件下,儿童身心发展各个年龄阶段中的一般的、典型的、本质的特征。

六个时期:乳、婴、幼、童、少、青

二、儿童品德发展年龄特征

1.乳儿期——适应性

2.婴儿期——两义性(品德开始发生)

3.幼儿期——从他和情景性

4.童年期——协调性(好孩子)

5.少年期——动荡性(两极分化)

6.青年初期—成熟性(自律)

品德发展“关键期”和成熟期

4个关键期

第五章德育与社会发展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2-7分

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

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第一节德育和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关系

第二节

一、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作用

制约德育目标

制约德育内容——更新和扩展

德育形式规模和结构(经费、物质条件、人口、时间)

德育方法

二、德育对社会生产、科学技术、商品经济的影响

(一)对社会生产的影响

精神力量转化为物质力量

(二)对科学技术的影响

(三、四)对社会经济的发展和管理的影响作用

(五)环境和人类安全

(六)生产出新的思想道德

第二节德育与政治经济制度关系

一、政治经济制度对德育的制约作用

制约德育的阶级性质

制约德育的支配权利(政策、经济、文化)

制约德育的目标

制约德育的内容(内容的选择性)

制约德育方法的性质和特点

二、德育对政治经济制度的影响作用

(一)培养符合社会政治经济制度要求的人的品德

(二)培养社会政治领导人才

(三)传播社会制度观念和制造社会舆论

第三节德育和社会意识的关系

一、社会意识对德育的制约和影响

(一)哲学——制约根本观点和方法

(二)政治思想——制约目标和实施内容

(三)社会意识——制约德育内容(最直接)

(四)社会意识关系——制约实施的精神文化环境

二、德育对社会意识的制约影响作用

(一)传递社会意识(首要作用)

(二)优化和升华社会意识

(三)创造和发展社会意识

第四节德育的相对独立和继承性

了解

第六章德育的目标和德育内容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3-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目标和德育内容

一、德育目标概述

(一)概念——

受教育者品德发展所要达到的规格要求。预期结果的标准

作用——指导、选择、协调、激励

(二)形式主观性、内容客观性、实践性

(三)社会历史性、阶级性和民族性

二、确定德育目标的依据

(一)依据社会需要

社会生活和实践——一般要求

生产力和政治制度——特定内容和阶级性质

经济、社会结构和教育制度——具体目标

精神文化——重要影响

(二)依据对象的需要和可能

身心发展规律、特点、水平和需要

品德发展年龄特征是具体依据

(三)依据教育目的及理论

三、我国中小学的德育目标

(一)目标演变

1952年

(二)新时期中小学一般目标及其组成部分

1.道德法纪和品质和良好行为习惯。

2.为不断提高政治觉悟打基础。

3.为科学人生观世界观奠基。

4.初步品德认识、实践和修养能力。

5.健康品德心理品质。

(三)新时期目标的具体规定性

两个大纲和时间

1993、1995

第二节德育内容一、德育内容的定义

形成品德的思想政治法纪道德规范的总和。

二、确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一)根本制约因素

社会生活条件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对象品德发展的需要和可能

(二)学校德育内容的直接制约因素

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人的身心发展规律和年龄特征

当前形势任务和学生品德实际

三、我国新时期中小学德育的基本内容

爱国主义教育

理想教育

集体主义教育

劳动教育

自觉纪律教育

民主和法制教育

科学世界观和人生观

道德教育

从德育的内容结构去理解和认识

第三节基本内容的安排一、中小学德育基本内容安排的原则

实现学校教育目的和德育目标

道德教育为主、各项内容全面安排

系统连贯性

二、序列化安排

(一)必要性

(二)可能性

(三)基本内容序列化安排模式

结构迁移说

阶段连续说——直线式

螺旋循环说——我国的主要模式

三、阶段德育的重点

第七章德育过程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知识提要

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第一节德育过程概述

一、德育过程的概念

德育过程是在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受教者个体品德的过程。

二、学校德育过程的概念

学校德育过程是在教师施教传道和学生受教修道的相互作用的统一活动中,将一定的社会规范转化为学生个体品德的过程

第二节德育过程的结构与矛盾

一、德育过程的结构

四个要素:教育者、受教育者

德育内容、德育方法

教育者——主导作用

受教育者——对象、主体

德育内容、方法——手段和中介物

德育方法——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的总和

相互统一的矛盾统一体?119

二、德育过程的矛盾

主要关系:

教育者施教传道和受教育者受教修德的关系

施教传道——传道、调控、解惑

受教修德——受道、调控、修养

主要矛盾:

德育要求与学生现有水平的矛盾

实质:社会性矛盾

矛盾的主要方面:教育者提出的德育要求

矛盾的次要方面:受教育者已有品德水平

德育过程的特殊本质:p123

思想道德个体化、个性化和受教育者个体品德社会化

第三节德育过程中学生品德的形成过程

一、品德形成的阶段—知、情、意、行

品德认识——

确定人对事物态度的主观态度和行为准则的内在原因

品德情感——高级情感(情操)

品德意志——采取决定和执行行动两个阶段

特征:自觉性、果断性、坚定性、控制力

品德行为——

自动化的品德行为就是品德行为习惯,它是品德形成发展的外在表现和客观标志。

品德行为特征:自觉认识和自由选择

品德形式四要素的关系

1.一般顺序

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

2.内部联系

激发品德发展动机是德育过程的真正开始和起点

二、品德是在教育性活动和交往中形成的—基础

遗传论、环境论

活动和交往是学生品德形成的基础

活动交往中表现并受到检验

德育过程中的活动交往是一种教育性的交往活动

三、学生品德是在内部矛盾斗争中形成的—动力

第八章德育原则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案例、论述、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5-1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原则概述

一、德育原则概念

德育原则是根据德育目的、德育目标和德育规律提出的指导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

二、德育原则和规律、科学规律的联系区别

规律——科学规律——原则

科学规律决定原则,原则间接反映规律

第二节德育基本原则

一、方向性与现实性相结合的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性质要求(三)贯彻要求——实践指导意义

1.坚持正确指导思想

2.同理想和最高理想结合

3.学习与理想联系起来

二、知行统一原则

(一)含义

(二)依据提出

理论是指导、实践是基础

(三)贯彻要求

1.联系实际、讲清理论

中心环节是搞好显性的德育课程性质的教学

2.组织学生参加各种实践活动

3.教育学生言行一致、知行统一

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的发展特点、德育的根本目标

(三)贯彻要求

1.正面说理、说通引导、启发自觉。

2.树立典型

3.表扬为主、批评为辅

4.建立必要规章制度

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矛盾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三)贯彻要求

1.一分为二看学生

2.引导学生发扬有点、克服缺点

3.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

五、尊重热爱和严格要求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要尊重人的主体性和人格尊严

尊重热要与严格要求是辩证统一

(三)贯彻要求

1.尊重信任学生

2.对学生行为进行监督

3.对学生严格要求

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集体是德育的主体

个体有差异,因材施教

(三)贯彻要求

1.培养和形成良好的学生集体

2.发挥集体的教育作用

3.加强个别教育

七、因材施教原则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学生发展的内在规律和个别差异

(三)贯彻要求

1.针对身心发展、品德发展的年龄特点

2.从学生思想特点出发

3.学生个性特点

4.客观全面深入的了解学生

八、影响的一致性和连贯性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影响人发展因素及其不同作用(三)贯彻要求

1.学校内部德育影响要一致

2.学校和家庭要一致

3.学校和社会要一致

4.计划性和连贯性

5.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

九.品德教育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一)含义

(二)提出依据

德育和品德形成的关系

(三)贯彻要求

1.教育者主导

2.学生主体

3.品德教育和自我品德教育结合

第九章德育方法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论述、简答、材料案例

分值分布:4-12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方法概述一、德育方法的概念

德育过程相互作用活动方式的总和。

(教法和学法的统一性)

制约因素——外在因素

1.生产力发展水平

2.社会政治经济制度

3.哲学世界观和德育原则

——直接制约因素

1.德育目标和内容

2.学生实际——年龄和个性

3.原理原则

相关的知识:决定德育目标的依据、决定德育内容的依据

二、德育方法的分类

常用方法:p153

说理法、感染法、训练法、评价法

品德修养指导法

第二节中小学主要的德育方法一、语言说理法

含义——说理法,提高认识为主

讲解报告法、谈话法、讨论法、阅读指导法

(一)讲解报告法

含义

体现——课程教学、报告和讲座

优点

运用要求:1.内容系统科学和针对性

2.内容深度和广度要合适

3.感染性

(二)谈话法

含义——师生交谈、学生明白道理

体现—启发式、批评式、总结式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实施方便灵活

运用要求:1.教师充分准备

2.营造良好气氛

3.强调启发性和情感交流

(三)讨论法

含义

优点——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调动学生积极性

提高学生品德能力

运用要求:1.教师做好组织

2.主题要有针对性

3.做好引导和总结

(四)阅读指导法

含义

优点——自我阅读、自我品德教育

发挥学生主体作用

拓展认知

运用要求:1.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习惯

2.精选课外阅读材料

3.做好检查总结

二、形象感染法——感染法

含义:获得认知和情感

特点:形象、具体、直接、真实

主要方式:参观(调查、访问)法

示范法、陶冶法

(一)参观(调查、访问)法

含义

特点:直观性强、感染力说服力大

操作要求:

1.做好准备计划

2.做好参观过程的组织指导

3.组织总结反思

(二)示范法——榜样示范法

特点:形象、直观;更直接、更亲切、更典型

榜样示范的类型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榜样的先进事迹

2.树立和宣传榜样实事求是

3.要开展必要的活动

(三)陶冶法

特点:系统典型、情景交融、易于共鸣操作要求:

选择和加工环境因素,创设教育环境陶冶的方式:

1.教师人格和爱的感化

2.环境熏陶

3. 文艺熏陶

三、实际训练法

主要方式:常规训练法、活动训练法

(一)常规训练法

条件: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优点

操作要求:

1.学生了解规范

2.难度要适当

3.引导监督

(二)活动锻炼法

优点:知行结合、言行一致

提高活动能力和自我品德教育能力

活动形式及其意义

操作要求:

明确目的、加强组织、任务适中

四、品德评价法—评价法

品德评价是德育过程、一种辅助方法

具体形式:

奖励法、惩罚法

评比法、操行评定法

(一)奖励法

对群体和个体

赞许、表扬和奖赏

优点:愉快体验,强化发展动机

要求:

实事求是、公正合理、适度

(二)惩罚法

批评和处分

优点:不愉快体验、促进反思、改变行为要求:

1.教育性,尊重学生人格,要和说理教育紧密结合

2.公正合理,符合实际

3.得到舆论支持

4.运用教育机智

(三)评比法

优点:营造竞争气氛、符合学生心理特点

要求:学生端正态度、坚持民主过程

注重比较、及时表彰

(四)操行评定

对学生的品德的全面评定

要求:实事求是

客观公正

第三节中小学常德育方法的选择理解:德育有法、但无定法

德育方法选择的依据:

1.德育目标

2.德育内容

3.学生年龄和个性差异

4.教师个人因素

第十章德育组织形式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2-8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各科教学

一、各科教学是学校德育的基本组织形式

(为什么是基本组织形式?)

1.教学提供科学文化基础和能力基础

2.教学具有教育性(德育渗透)

3.教学是基本手段(地位)

二、各科教学的德育作用

德育课程:专门性、特殊作用

人文社会课程

自然科学课程——思想教育

教学方法和组织形式

教师的榜样作用

第二节团队、学生会活动一、共青团组织的活动

(一)共青团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活动

2.学风建设

3.文体活动

4.团组织活动

(二)共青团活动的作用

寓教于乐

二、少先队组织活动

(一)少先队活动的内容

1.品德教育

2.爱科学、学科学、用科学

3.文体活动

4.假日活动

(二)活动形式

大队会、中队会、小队会

三、学生会组织的活动

第三节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一、课外活动和校外活动的的特点

自愿性、自主性、灵活性、实践性

二、课外和校外活动的内容和形式

内容:1.科技活动

2.文艺活动

3.体育活动

(二)课外校外活动的形式

1.群众性活动——最普遍

2.小组活动——最基本

3.个人活动

三、课外校外活动开展的基本要求

1. 要有明确的目的

2.思想性、知识性和趣味性结合

3.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独立性

4.活动中进行品德教育(寓教与乐)

5.学校要发挥主导作用

第四节社会实践活动

一、组织学生参加劳动

生产劳动、社会公益劳动、自我服务性劳动

二、开展勤工俭学活动

作用:技能、精神、经验

原则:

三、组织学生参加社会政治活动(三下乡)

第五节校会、周会和晨会

一、校会——集体教育

二、周会和晨会

第六节班主任工作

集体教育、主题班会、个别教育

第十一章德育与学生集体的关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选择、论述

分值分布:3-12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学生集体的意义和班级的德育的任务

一、学生群体的概念

集体、学生群体和班集体

二、班集体的形成阶段

组建、形成初期、中期、后期

三、班集的德育作用和班级德育的任务

(一)班集体的德育作用

1.班集体是重要的德育力量和手段

奋斗目标、社会关系、纪律舆论

2.基本环境和条件

3.集体生活和与人交往的场所

4.品德比较的基础

(二)班级德育的任务

1.把学生群体培养成为集体

2.实现德育目标

3.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4.建立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第二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一、全面了解和研究学生

(一)对象和内容

群体和个体

(二)方法阶段和要求

三个阶段:调查了解、分析研究、提出措施

要求:全面经常、客观深入、发展性

二、组织和培养班集体(步骤)

(一)提出共同奋斗目标

统一意志行动

(二)选择和培养班干部

(三)形成良好的班风和学风

班风的概念

(四)建立严格的班级集体纪律

(五)组织开展教育活动

三、做好个别教育工作

(一)根据学生类型特点——因材施教

(二)优等生和中等生

优等生:一分为二、严格要求、自我认知

(三)后进生转化

三个阶段:醒悟、转变、自新

要求:1.关爱后进生

2.了解成因、针对性施教

3.培养学习兴趣

4.持之以恒

(四)学生操行评定

(五)计划和总结

总结: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

第三节班集体德育工作的基本要求一、全面安排、全面负责

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以学为主、全面安排活动

二、面向全班、照顾个别

全班:全部学生、班集体

照顾个别:班级特点

学生个体特点

三、善始善终、循序渐进——阶段特点

起始班、中段、毕业班

四、协调一致、相互配合

班级内

班级和学校社会

第十二章品德修养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简答、论述、选择

分值分布:3-14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品德修养的涵义和作用一、品德修养的概念

品德修养是指个体在品德方面主动进行的陶冶活动及其所到达的一定品德水平。内容:思想、政治、法纪和道德修养

品德修养发展水平

二、品德修养和德育的关系

1.共性:教育现象、目标内容、过程同步

2.区别:主导者不同

主要矛盾不同

活动形式和方式不同

对象和范围不同(学生和所有人)

活动实体和方法不同

3.联系:

德育是品德修养的前提

德育过程依赖品德修养

三、品德修养的作用(所有人)

(一)社会生活需要

(二)社会建设的要求

建设精神文明、反对和抵制非无思想

(三)实现教育目的——德才兼备

(四)健康成长和个体精神需要

四、学生品德修养的作用

(一)德育目标和内容的实现

(二)学生品德的形成和发展

(三)自我意识和品德修养能力提高

(四)抵制不良思想道德影响

第二节品德修养的条件和标准一、品德修养的条件

(一)社会条件

生产力、社会经济政治制度

社会精神文化

社会生活和社会实践

德育

(二)主观条件

1.自我品德评价能力

2.品德修养自觉性

二、品德修养的标准

1.社会阶级性质

社会价值(历史唯物)

2.程度水平

坚持社会主义品德

追求共产主义品德

第三节品德修养的过程与特点(一)产生品德动机——首要

(二)自我认识和评价

(三)制定目标和计划

(四)进行自我品德激励

(五)行为实践和控制

二、品德修养过程的特点

自觉性——个人主动自觉进行

内省性——对规则的认同和主动接纳

涵育性——自我教育性

实践性——通过实践检验

第四节学生品德修养的指导与能力的培养

一、品德修养纳入学校德育计划

返还学生自我教育、自我管理的权利

二、激发愿望

三、帮助正确评价自己

四、启发制定计划

五、引导学生在实践中锻炼

六、帮助克服障碍

七、教育形成习惯

第十三章德育效果的检测与评定

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3-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涵义和作用一、检测和评定的概念

检测——对品德的系统测量、考察、了解

评定——结果的价值判断;好和坏

检测——分析——评定

二、品德检测与评定的困难和可能性

(一)困难性:

动机难测

行为难推测动机

动机和行为不一致

技术困难

(二)可能性

可测性、观念行为相关性

共同性、技术可能性

三、测评的作用

诊断作用(首要目的和作用)

强化作用

调控作用

教育作用

第二节检测与评定的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二、教育性原则

三、客观性原则

四、科学性与可行性原则

五、定性定量结合的原则

三、评价的类型和方式

1..绝对评定—目标参考性检测(到达度、达标)

2.相对评定—常模参考性测定(比较、选拔)

3.个体或群体内差评定

4.肯定与否定评定

5全面评定——操行评定

四、德育效果检测与评定结果的表示方法

评语(定性)

分数等级(定量)

第四节检测与评定的指标体系

一、指标体系

内容:思想、政治、法纪、道德品质

二、设计要求和方法

1.指标要具体反应德育目标

2.各指标体系要相容

3.指标相对独立

4.指标体系具有完备性

(二)设计指标体系的方法

1.分解测评要素——细化

2.筛选测评指标

3.分配权数(权重)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和结构

(一)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权系数

(二)品德测评的标准和结构

1.品德测评的标准——最低层次要求

2.品德测评指标的结构:

标准程度——核心部分

标号(优良中及格差、12345、abcde)

标度(单位标准)

(定量标准以自然数列为标度、定性标准以等级标号为标度)

(三)品德测评指标体系的结构p235

第五节数学量化方法和分析

评剧定量法

加权定量法

测试评分法

第十四章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的德育网络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材料、简答、选择

分值分布:4-16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家庭德育

一、家庭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含义:

父母对子女进行的品德教育。

2.内容:

重点是道德教育和法纪教育。

二、家庭德育的特点

(一)寓教于养,教养结合

(二)寓理于情,情理结合

(三)言传身教,潜移默化

(四)因地制宜,“寓物则诲”

三、家庭德育的基本要求

(一)创造一个良好的家庭环境

人际关系、行为常规、文化气氛、家风

(二)严爱(慈)结合,要求统一

(三)尊重和信任孩子

(四)加强修养,以身作则

第二节社会德育

一、社会德育的意义和内容

1.广义:

学校和家庭以为环境对品德的影响。

2.狭义:

一定社会机构和广大社会成员施加的影响。

重在说理疏导、而不是训练人们的品德行为。

二、社会德育的特点

(一)广泛性和多样性(内容和手段形式)

(二)复杂性(实施和作用)

(三)自主选择性(受教者)

(四)隐蔽性(教育者身份和内容)

(五)快速和灵活性(表现)

三、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和要求

(一)社会德育的基本形式和方法

大众传媒

群众组织活动

社会文化机构活动

教育结构组织的活动

(二)社会德育的基本要求

1.坚持正确导向

2.统一社会宣传需求,坚持正面说理教育

3.各个结构要相互配合

4.与人们的实际生活结合

5.与咨询指导结合

第三节学校、家庭和社会三结合德育网络一、三结合德育网络的涵义和作用

涵义:

由家庭、学校和社会构成的多渠道、多层次、多方位、综合统一的教育网。

主要对象是年轻一代(学生)。

二、学校与家庭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一)家长委员会

(二)家长学校

(三)家长会

(四)家访、访校

(五)日常沟通和联系

三、学校与社会联系的基本形式、内容和方法

(一)校外辅导站

(二)校外教育机构(德育基地)

(三)走出去、请进来

(三)关工委

四、三结合的基本形式和主要模式

几种主要结合形式:

(一)把德育工作纳入城乡社会发展规划

(二)儿童工作协调委员会

(三)社区教育委员会

(四)三结合德育组织

运行模式:

(五)主要模式

学校为龙头的模式

社区街道为龙头

工矿部队为龙头

各种模式中学校均处于主导地位。

(六)学校德育在三结合中的主导作用

首先,学校是专门场所,教师

其次,完整的计划和内容

再次,独特观念传统

第十五章德育工作者

第一节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一、德育工作者的概念

1.广义:

所有从事德育工作的人。

2.狭义:

履行德育工作的专业人员。(学校)

二、德育工作者劳动的意义

(一)继承和传播社会劳动思想

(二)塑造人的灵魂、对人的健康发展起主导作用

人类灵魂的工程师

(三)在德育过程中起主导作用

1.主要矛盾的主要方面

2.代表社会

3.设计者和组织者

4.活动主导

第二节劳动的特点

一、复杂性

1.对象的复杂性:人的品德的内容和形成机制的复杂性

2.目标任务和实施过程复杂

3.是工作者运用思想道德情操和思想智慧过程

二、创造性

1.过程需要创造性(理解德育目标和内容、选

择合理的方法、贯彻实施德育)

2.对象的变化性,要因材施教

3.时代发展,要与时俱进

三、长期性

一年树谷,十年树木,百年树人

德育效果达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

四、主体性

德育内容主体化

德育手段不能工具化

教师要充分发挥榜样作用

五、示范性

教师的言行是影响学生德育的重要因素

身教重于言教

六、连续广泛性

时间的连续性

空间的广延性

开放立体复合型的德育

第三节德育工作者的素养

一、思想道德素养

(一)思想政治素养

政治方向

正确的思想观点

(二)道德法纪素养

法纪观念

道德情操

职业素养

(热爱德育、热爱学生、团结协作、为人师表)

二、知识和能力素养

(一)知识素养

基本的理论素养

思想道德认知修养

德育科学知识修养

广博的学科知识修养

(二)能力素养

组织活动能力

语言能力

管理能力

自我调控能力

(三)德育科研知识和能力素养

第四节学校德育队伍的建设

一、学校德育队伍建设的意义

二、形式和措施

(一)培养提高的形式

职前培养

在职培训

脱产培训

在职进修

(二)稳定队伍建设的措施

组织落实

表彰激励

政策制度保证

第十六章学校德育管理本章出题趋势

题型:选择、简答

分值分布:1-7分

重要程度:★

第一节学校德育管理的意义和模式

一、学校德育管理的概念

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实现德育目标

二、意义(主要内容)

(一)协调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关系(因素)

(二)协调五育的关系(内容)

(三)协调过程内部关系(要素)

(四)协调各种组织和途径关系(组织结构)

三、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一)经验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最早)

(二)行政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三)科学型学校德育管理模式

19世纪末20世纪初

第二节学校德育管理原则

(一)方向性原则

党的领导、指导思想、方针政策

(二)教育性原则

管理育人、管教结合、合理奖惩

(三)民主性原则

群众路线、全员管理(管理者、老师、学生、社会)(四)整体性原则

学校和社会、德育和其他工作、分工合作、资源配置(五)规范性原则

规章制度、行为规范、良好校风

第三节学校德育管理的计划和总结

(过程)

一、确定德育目标

德育目标制定——核心内容

二、制定德育计划

学期计划、月计划、德育活动计划

三、组织开展德育活动

中心环节;活动要求

四、检查和总结

检查核心:质量检查总结重点:经验总结

第四节组织和人员

一、中小学德育管理的组织系统

(一)中学基本形式:

校班二级制;校、年级组、班三级制

教导合一制;教导分立制

(二)小学基本形式:

教导合一的二级制度

教导合一的三级制

(三)管理组织机构的设置

1.结构设置系统性

2.坚持效率原则

3.要从实际出发

二、德育管理人员

1.主管副校长

2.教导(德育)主任

3.团委书记

4.大队辅导员

5.年级长

6.班主任

第五节学校德育的制度管理

一、建立健全规章制度

二、激励性制度及其应用

三、约束性制度及其应用

00540外国文学史-1710自考真题.docx

绝密★启用前 2017年10刀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外国文学史 (课程代码00540) 注意事项: 1.本试卷分为两部分,第一部分为选择题,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 2.应考者必须按试题顺序在答题卡(纸)指定位置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 3.涂写部分、画图部分必须使用用2B铅笔,书写部分必须使用黑色字迹签字笔。第一部分选择题 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备选项中只有一项是最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 1.被誉为古希腊“喜剧之父”的诗人是 A.埃斯库罗斯 B.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2.古罗马史诗《埃涅阿斯纪》的作者是 A.贺拉斯 B.维吉尔 C.泰伦斯 D.西塞罗 3.《神曲》的作者但丁是 A.法国人 B.德国人 C.英国人 D.意大利人 4.塞万提斯笔下患“游侠狂想症”的人文主义者形象是 A.堂吉诃德 氏桑丘?潘沙 C.卡冈都亚 D.庞大固埃 5.“人文主义之父”彼特拉克的抒情诗集是 A.《歌集》 B.《草叶集》 C.《新生》 D.《抒情歌谣集》 6.17世纪英国资产阶级革命文学最杰出的作家是 A.高乃依 B.莫里哀 C.弥尔顿 D.约翰?班扬 7.《伪君子》中塑造的宗教骗子形象是

A.答丢夫 氏阿巴贡 C.奥尔贡 D?史嘉本 8.18世纪爆发“狂飙突进”运动动的国家是 A.英国 B.法国 C.徳徳国 D.美国 9.18世纪欧洲成就最大的现实主义小说家是 A.菲尔丁 B.笛福 C.斯特恩 D.斯威夫特 10.被称为“美国文学之父”的作家是 A.欧文 B.库柏 C.霍桑 D.爱伦?坡 11?塑造俄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个“小人物”形象的作品是 A.《茨》 B.《外套》 C.《穷人》 D.《驿站长》 12.斯丹达尔的的《拉辛与莎士比亚》被称作 A.古典主义宣言书 B.浪漫主义宣言书 C.现实主义宣言书 D.唯美主义宣言书 13.狄更斯带有一定自传性质的长篇小说是 A.《马丁?瞿述伟》 B.《董贝父子》 C.《大卫?科波菲尔》 D.《奥立佛?退斯特》 14?俄俄国“自然派”文学的莫基人是 A.莱蒙托夫 B.果戈理 C.涅克拉索夫 D 普希金 15.法国象征主义诗人魏尔伦最成熟的作品是 A.《无言罗曼斯》

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复习要点

《外国文学史》自考复习要点 一、名词解释 1、希腊神话:含神的故事和英雄传说两部分。特点是神人同形同性;具有浓郁的人本色彩;艺术手法浪漫夸张。马克思说“希腊神话不只是希腊艺术的武库,而且是它的土壤。” 2、荷马史诗:含《伊利昂纪》、《奥德修纪》两部,相传是盲诗人荷马所作。取材于古代的特洛伊战争,主题肯定人的精神和力量,歌颂英雄。它是人类历史童年时代的杰作。 3、《旧约》:犹太教的经典,又是希伯来人的文学作品总集。全书分为律法书、历史书、先知书和诗文杂著4部分,反映了希伯来人的历史变迁、社会生活、思想情感。基督教兴起后,将之收入《圣经》中,称之为《旧约》,以区别于基督教所编写的《新约》,对后世影响巨大。 4、《新约》:基督教的正典。摩西代犹太人与上帝立约,史称旧约。耶稣通过殉难,代上帝与人立约,史称“新约”。其主要内容分为:“福音书”、“使徒行传”、“书信”、“启示录”四类。代表早期基督教文学的最高成就。 5、教会文学:欧洲中世纪盛行的正统文学,作者多为僧侣,取材于圣经,目的是宣传基督教教义。艺术手法以梦幻、象征、寓意为主。公式化、概念化严重,不代表进步文学的方向。 6、骑士文学:骑士制度的产物,分骑士抒情诗和叙事诗两种,以描写骑士爱情和冒险故事、宣扬和美化骑士精神为主,具有极强的世俗性。在法国成就最高。 7、城市文学:反映中世纪城市生活和新兴市民阶层思想的文学,取材于现实生活,采用讽刺手法来揭露封建主和教会的罪恶,赞颂市民的才智,具有反封建、反教会的特点,如《列那狐的故事》。 8、《神曲》:意大利诗人但丁的代表作,通过但丁幻游三界地狱、炼狱、天堂的故事,表达出人类在迷惘和错误中,只有通过信仰(贝亚特丽齐)和理性(维吉尔)的指引下,经过苦难和考验,到达光明、真理和至善的境地。它代表中世纪文学的最高成就,又开启文艺复兴之先声。 9、文艺复兴: 14至17世纪初欧洲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思想文化运动的总称。它以发现和研究古希腊罗马的文化遗产、复苏古典文化为标志,以人文主义为指导思想,试图建立起适应资产阶级需要的新思想、新文化。它开辟了欧洲历史上的新纪元,是西方近代文化的开端。 10、人文主义: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内容是:用人权反对神权,以个性解放反对禁欲主义,用理性反对蒙昧主义,政治上拥护中央集权,反对封建割据。其中的人本思想和理性精神来自于古希腊罗马文化,其平等博爱思想来自于基督教精神。 11、七星诗社:文艺复兴时期法国第一个文学团体。以龙沙为首的七位诗人组成而得名,具贵族倾向。其宗旨是研究和借鉴古希腊罗马文学,革新法国诗歌,是人文主义文学的一部分。 12、流浪汉小说:产生于文艺复兴时期西班牙。采用人物流浪史的形式,以城市下层人物为中心,并以其角度来观察、分析社会,广泛反映现实生活。代表作是《小癞子》。 13、福斯塔夫式的背景:福斯塔夫是莎士比亚历史剧《亨利四世》中的形象。他是封建制度崩溃时期没落骑士典型,既吹牛撒谎,又幽默乐观,具有资产阶级冒险家特色。作品通过对他生活于其中的“五光十色的平民社会”的描写,为主人公的活动提供了一幅广阔的“福斯塔夫式的背景”。

婚姻家庭法,自考

竭诚为您提供优质文档/双击可除 婚姻家庭法,自考 篇一:20XX自考婚姻家庭法复习资料 夫妻个人的清偿? 指以个人名义所负的与夫妻共同生活无关的债务。1.个人债务应以个人财产清偿,他方不负连带责任,没有清偿义务;但自愿协助清偿的自为法律所不禁止。 2.债权人就一方婚前所负个人债务向债务人的配偶主 张权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债权人能够证明所负债务用于婚后家庭共同生活的除外。 3.用于清偿个人债务的个人财产,包括共同财产中分割后属于个人所有的财产、法定的个人财产以及夫妻双方约定的归各自所有的财产等。 我国现行的约定夫妻财产制? 约定财产制是关于法律允许夫妻用协议方式,对夫妻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以及婚前财产所有权的归属、管理、使用、收益、处分及债务的清偿、婚姻解除时财产的清算等事项作出约定,排除法定夫妻共同财产制适用的制度。

1.约定夫妻财产制的涉及范围——既包括夫或妻一方 的婚前个人财产,也包括夫妻双方在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2.约定夫妻财产制的方式——只能采用书面形式; 3.约定夫妻财产制的内容——①夫妻可以约定一方或 双方的婚前个人财产归夫妻共同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②夫妻可以约定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的财产归夫妻双方共同所有,或归各自所有,或部分共同所有、部分各自所有; 4.约定夫妻财产制的对内效力——双方当事人有约束力。①任何一方不得擅自修改;②认真遵守,如约履行;③离婚时按约定内容加以处理; 5.约定夫妻财产制的对外效力——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财产约定归稳中有各自所有,夫或妻一方对外所负债务,第三人知道该约定,以夫或妻一方所有财产清偿。夫妻财产制时,应注意问题?①约定时间无法律限制。夫妻可在婚前、登记结婚时、婚姻关系存续期间所得财产的所有权归属问题进行约定;②订立协议时夫妻双方具备完全民事行为能力; ③订立协议时必须反映双方真实意思;④夫妻双方以规避法律义务或逃避对第三人偿还债务为目的订立的协议,因其内容违法或损害第三人合法权益,应认定无效;⑤订立协议如要变更或撤消,须双方同意; 夫妻特有财产的范围?

自考外国文学史历年自考大题与答案

(无答案者为网络搜索不到的) 2001年10月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外国文学史试题 名词解释题 狂飙突进运动 (1)18世纪70至80年代,在德国发生的一场文学运动。(2)要求个性解放,崇尚天才和叛逆,推崇自然和自我。(3)代表作家有席勒和歌德。 荒诞派戏剧 (1)荒诞派戏剧是20世纪50年代兴起于法国,60年代后流行于欧美其他国家的一个反传统戏剧流派。(2)它没有完整连贯的情节,没有戏剧冲突,舞台形象支离破碎,人物语言颠三倒四,它表现的世界是荒诞的,人生是痛苦的,人与人的关系是无法沟通的。(3)代表作家有尤奈斯库、贝克特、品特和阿尔比等。 俳句 (1)是日本民族创造的一种形式最短小的诗歌形体。(2)由“五、七、五”句式共17个音组成,含蓄、凝炼,追求一种淡雅、静寂和隽秀的意境。(3)代表作家是被尊为“俳圣”的松尾芭蕉。 简答题 简要说明《伪君子》中答尔丢夫这一伪善者的欺骗性与危害性. (1)答尔丢夫是17世纪伪善者的化身,表里不一,将自己装扮成虔诚的教士。实际上却是贪食贪睡贪财贪色的恶棍。(2)恶行败露时,立刻露出狰狞面目,利用法律,串通官府,企图置他人于死地。(3)他的行为向世人昭示了这种伪善者与法律、、官府、宫廷联系密切,是伪善社会的产物,具有极大的欺骗性和危害性。 哈代笔下的苔丝是“一个纯洁的女人”,但却遭到毁灭,试析苔丝悲剧的根源。 (1)个人的悲剧:对美好生活的追求使苔丝始终不向环境和命运低头,但她又相信人的一生是由命运安排的。(2)时代的悲剧:资本主义大工业侵入宗法制乡村,宗法制农民纷纷破产,道德秩序与生活秩序一样产生了混乱。苔丝心的纯洁与所处环境的冲突形成了悲剧的因素,不合理的社会制度毁灭了苔丝。 简析黑色幽默代表作家海勒《第二十二条军规》中“第二十二条军规”的深刻涵。 (1)“军规”本身就是一种高度抽象和集中,象征着冥冥中统治世界的神秘力量,变化无常,莫测高深; (2)作为一条军规,它是强制性的;它运用了自相矛盾的推理逻辑,在似是而非中包藏着祸心; (3)它的本质在于它是一个放之四海而皆准的圈套,是一种永远无法摆脱的困境,是现代西方人对世界的一种感受。 论述题 堂·吉诃德是个可笑、可爱、可敬又可悲的艺术典型,试论这一形象的矛盾性。 堂·吉诃德是个满脑子骑士幻想而又具有人文主义思想特征的可笑而又可敬的矛盾复杂形象。

自学考试婚姻家庭法试题及答案

2016年10月自考《婚姻家庭法》试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 1.关于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表述正确的是【B】 A.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是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 B.婚姻家庭是满足人类自然需求所必需的社会组织形式,这是婚姻 家庭自然属性的体现 C.在个体婚姻和个体家庭形成后,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的作用就不 明显了 D.在涉及婚姻家庭自然属性的问题上,立法者可以选择遵循自然规律,也可以顺应自己的立法需要 自行规定 2.下列关于行辈的说法错误的是【D】 A.行辈也叫辈行 B.直系亲不可能 行辈相同 C.配偶间无行辈之分 D.姻亲间无 法按行辈排列 3.下列情形中不属于无效婚姻的是【D】 岁男子张明和19岁女子李梅结婚B.男子张明婚前患有重型精神病,在病情发作期具有攻击危害行为,婚后尚未治愈 C.男子张明与女子李梅是表兄妹而结婚 D.女子李梅因受家庭强迫与男子张明结婚 4.下列关于我国《婚姻法》中夫妻约定财产制的表述,正确的是【B】A.约定应该在婚前作出B.以此来 逃避债务的约定无效 C第三人是否知道该约定应由第三 人自己举证 D.约定财产制仅具有对内效力 5.下列属于夫妻共同财产的是【B】 A.夫妻一方婚前承包果园,婚后果树上结的果实 B.夫妻一方用婚前10万元婚后投 资股市,得利5万元 C.夫妻一方婚前购买的房屋升值了7万元 D.夫妻一方婚前收藏的玉石升值了10万元 6一张某被宣告死亡后,其妻李某 改嫁于刘某,1年后刘某死亡。2 年后张某出现,遂向人民法院申 请撤销对他的死亡宣告。依我国 法律,该死亡宣告被撤销后,张 某与李某原有的婚姻关系【B】 A.自行恢复 B.不得自行恢复 C.经李某同意后自行恢复 D.经张 某同意后自行恢复 7.亲权人原则上不享有对未成年子女财产的【D】 A.管理权 B.使用收益权 C.代理权 D.处分权 8.我国《收养法》规定,继父母收养继子女应具备的条件是【B】A.继子女的生父或生母生活困难B. 经继子女的生父母同意 C.继父或继母无子女 D.继父母必 须年满30周岁 9.下列关于扶养的说法错误的是 【B】 A.夫妻之间的扶养义务是法定的 B. 父母子女间的扶养义务是补充性 的 C.祖孙之间的扶养义务是补充性的 D.兄弟姐妹之间的扶养义务是补充 性的 10.根据《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 法》的规定,关于涉外监护法律 适用表述正确的是【D】 A.适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共同居所 地法律 B.适用与监护人有最密切联系的法 律 C.适用监护人与被监护人协议选择 的法律 D.适用一方当事人经常居所地法律 或者国籍国法律中有利于保护被 监护人权益的法律 11.根据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 规定,内地居民办理离婚登记的 机关是一方当事人常住户口所在 地的【C】 A.街道办事处 B.人民法院 C.县级人民政府民政部门或乡(镇) 人民政府D.公证处 12.以下有关我国《婚姻法》规定 的探望权,说法错误的是【B】 A.探望权的权利主体是不直接抚养 子女的父或母 B.探望权的权利主体不仅包括不直 接抚养子女的父或母,还包括其 他近亲属 C.父或母探望子女,不利于子女身 心健康的,由人民法院依法中止 探望权 D.探望权中止后可以恢复 13.根据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 法解释,婚前由一方承租的公房, 如果离婚后夫妻均可承租,则其 婚姻关系应持续【C】 年以上年以上 年以上年以上 14.实行收养制度的首要目的是【A】 A.保障未成年人的健康成长 B.保 障收养人的合法权益 C.满足无子女夫妻的愿望 D.保障 计划生育原则的实现 15.早期资本主义国家立法中仍然 对非婚生子女加以歧视,1804年 《法国民法典》规定,即使经过 认领的非婚生子女,如与婚生子 女同时继承,其应继分只为婚生 子女的【A】 A.二分之一 B.三分之一 C.四分之 一D.五分之一 二、多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共20分) 16.我国婚姻家庭法的渊源包括 【ABCD】 A.宪法 B.行政法规和国务院所属 部门制定的规章 C.地方性法规和规章 D.最高人民 法院的司法解释 17.根据我国《婚姻法》的规定, 夫妻人身关系包括【ABCD】 A.夫妻姓名权 B.夫妻人身自由权 C.婚姻住所决定权 D.夫妻计划生 育义务 18.下列关于早期型婚约表述正确 的有【AB】 A.订立婚约是结婚的必经程序 B.婚约一经订立,产生法律约束力 C.订立婚约须由父母作主 D.不得反悔,无故悔约要受到法律 制裁 19.人民法院审理宣告婚姻无效案 件,以下说法正确的有【BD】 A.对所涉及的子女问题不适用调解 B.人民法院经审查确属无效婚姻的, 应当将婚姻无效的情形告知当事 人 C.关于婚姻有无效力应以判决的方 式结案 D.人民法院如果就同一婚姻关系还 受理了离婚案件,对于离婚案件 的审理应当待申请宣告婚姻无效 案件作出判决后进行 20.能以配偶身份继承遗产的人包 括【BD】 A.事实婚姻关系的当事人 B.依法 取得结婚登记的夫妻双方 C.订立婚约的男女双方 D.已经诉 讼离婚但离婚判决尚未生效的夫 妻双方 21.按照我国((婚姻登记条例》的 规定,内地居民在办理离婚登记 时应当出具的证件和证明材料包 括【ACD】 A.本人的户口薄、身份证 B.所在单位、居委会或村委会出具 的婚姻状况证明 C.本人的结婚证 D.双方当事人共同签署的离婚协议 书 22.甲在5周岁时父母离婚,其母 乙与丙再婚,甲随乙与丙共同生 活。20年后,乙因病去世。下列 说法正确的有【AC】 A.甲与丙形成拟制血亲关系 B.甲 与丙之间是姻亲关系 C.甲与丙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不因 乙去世而消除 D一甲与丙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随 乙去世而自然消除 23.下列关于收养孤儿、残疾儿童 或者社会福利机构抚养的查找不 到生父母的弃婴和儿童的选项中, 表述正确的有【BC】 A.不受被收养人应不满14周岁的 限制 B.不受收养人仅可收养1名的限制 C.不受收养人无子女的限制 D一无配偶的男性收养女性的,不 受收养人与被收养人年龄应相差 40周岁以上的限制 24.引起婚姻关系终止的原因包括 【ABC】 A.离婚 B.夫妻一方自然死亡 C.夫妻一方被宣告死亡 D.夫妻因 感情不和分居 25.下列民族自治区将《婚姻法》 中的法定婚龄降低至男20周岁女 18周岁的有【ABCD】 A.西藏自治区C.新疆维吾尔 B.宁夏回族自治区D.内蒙古自治 区 三、名词解释(本大题共S小题, 每小题3分,共巧分) 26.可撤销婚姻: 是欠缺婚姻成立 要件的违法婚姻,经撤销请求 人请求,依法撤销后不具有婚 姻的法律效力。 27.夫妻财产制: 又称婚姻财产 制,是指夫妻关系存续期间, 规定夫妻财产关系的法律制度。 28.法定婚龄: 指法律规定的最 低的结婚年龄,“结婚年龄, 男不得早于22周岁,女不得早 于20周岁。晚婚(男25、女 23)晚育(女24)应予鼓励”。 29.限制离婚主义: 指夫妻双方 均享有离婚请求权,但法律对 离婚条件加以限制的立法主张。 即法律明确规定离婚的理由。 只有符合法律规定的离婚理由 才准许离婚。 30.收养的拟制效力: 是指收养 产生新的由法律确认的亲子关 系及其他亲属间权利义务关系 的效力。 四、简答题(本大题共2小题,每 小题6分,共12分) 31.简述婚姻家庭法的特征。 婚姻法是调整一定社会的婚姻关 系的法律规范的总和,是一定社 会的婚姻制度在法律上的集中表 现。婚姻法的特征:(1)普遍性。 婚姻家庭法的适用范围特别广, 是适用于一切公民的普通法,而 不是只适用部分人的特别法。(2) 伦理性。婚姻家庭法是道德化的 法律或法律化的道德。(3)强制性。 婚姻家庭法的规定大部分是强制 性规范。 32.简述离婚与别居的区别。 离婚指合法有效的婚姻关系因发 生一定的法律事实而归于消灭。 别居,又称分居,是指通过司 法裁判或当事人协议的方式解 除夫妻双方的同居义务,因婚 姻所生的其他夫妻权利义务亦 有所变更,但婚姻关系仍然存 续的法律制度。 离婚与别居的区别 第一,婚姻关系是否存续不同。 别居者婚姻关系仍然存续,故 双方均不得再婚;离婚者已经 解除了婚姻关系,双方都可以 再婚。并且,夫妻在别居之后 如果愿意恢复夫妻生活,只要 双方开始同居共同生活即可, 不必办理复婚手续;而离婚之 后双方如要恢复夫妻关系,必 须依法办理复婚手续。 第二,夫妻权利义务是否继续 存在不同。别居期间夫妻间的 权利义务除同居义务被免除及 有的权利义务被变更外,其他 权利义务如扶养、继承等方面 的权利和义务仍然存在。离婚 后夫妻在人身和财产方面的权 利义务均全部消除。 五、论述题(14分) 33.试述我国((婚姻法》关于离婚 时夫妻共同财产分割的原则。 答:《婚姻法》第39条确立了分割 财产的基本原则,离婚时,夫妻

2015年10月自考外国文学史(00540)试题及答案解析与评分标准

2015年1O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文学史试卷 (课程代码 00540) 本试卷共4页,满分l00分,考试时间l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l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 的相应代码涂黑。未涂、错涂或多涂均无分。 1.古希腊悲剧《俄狄浦斯王》的作者是B A. 埃斯库罗斯 B. 索福克勒斯 C.欧里庇得斯 D.阿里斯托芬 2. 中世纪欧洲流传最广的骑士叙事诗是C A.《亚历山大传奇》 B.《特里斯丹和依瑟》C.《特洛伊传奇》 D.《奥卡森和尼柯莱特》3.中世纪欧洲占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是B A.骑士文学 B. 教会文学 C.英雄史诗 D.市民文学 4.长篇小说《堂吉诃德》的作者是D A. 维加 B.托马斯·莫尔 C.乔叟 D.塞万提斯 5.西班牙l6世纪最著名的流浪汉小说是C A.《十日谈》 B.《巨人传》 C.《小癞子》 D.

《羊泉村》 6.法国古典主义悲剧的创始人是B A. 拉辛 B.高乃依 C.拉封丹 D.莫里哀 7.《失乐园》中体现英国资产阶级革命者双重性格的形象是B A.亚当 B. 夏娃 C. 参孙 D. 撒旦 8.法国作家狄德罗的哲理小说《拉摩的侄儿》是A A.对话体小说 B.游记体小说 C. 书信体小说 D.日记体小说 9. 英国作家笛福的第一部小说是B A.《帕美勒》 B.《鲁滨逊漂流记》C.《克拉丽莎》 D.《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10.“生命诚可贵,爱情价更高,若为自由故,二者兼可抛”的作者是D A.拜伦 B.惠特曼 C.雪莱 D. 裴多菲 11. 斯丹达尔抨击古典主义,为浪漫派辩护的论著是 A.《论爱情》 B.《〈克伦威尔>序言》C.《意大利绘画史》 D.《拉辛与莎士比亚》12.《高老头》中塑造的青年野心家的典型是

法律自考婚姻家庭法

法律自考婚姻家庭法(一)简答总结 1、述包办婚姻与买卖婚姻的关系。 包办婚姻是指第三者违反婚姻自由的原则,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买卖婚姻,是指第三者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包办强迫他人婚姻的违法行为。包办婚姻和买卖婚姻既有联系又有区不。其共同之处在于:两者都违背了当事人的意愿,对婚事实行包办强迫。不同之处在于:买卖婚姻是以索取大量财物为目的,而买卖婚姻则必定是包办婚姻。在认定婚姻的性质时,要注意区分包办和自主、包办者索取大量财物和当事人自愿赠与某些财物的界限,不应对包办婚姻、买卖婚姻作扩大的解释。 2、我国婚姻自由原则的内容和地位是如何样的? 婚姻自由是社会主义婚姻家庭制度的重要基石,也是我国宪法给予公民的一项差不多权利。依照这项原则,公民有权按照法律的规定,自主自愿地决定自己的婚姻问题,排除任何人的强制与干涉。在我国,婚姻自由为法律所确认和爱护,社会主义建设的进展为公民行使这一权利

制造了前所未有的条件,这是我国婚姻家庭制度改革的重要成果之一。 3、资产阶级婚姻自由的虚伪性和不完全性 表现哪些方面1、从本质上看,资产阶级婚姻自由反映了商品交换的自由。2、资产阶级婚姻自由是用形式上的自由掩盖若干事实上的不自由。3、资产阶级婚姻自由等待导致对婚姻自由的滥用。 4、我国一夫一妻原则有哪些差不多要求? 1、婚姻是一男一女互为配偶的结合,任何人均不得同时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配偶。 2、有配偶者在婚姻终止即配偶死亡或离婚前不得再行结婚,否则即构成重婚。 3、为了维护一夫一妻制,应当反对破坏婚姻关系的通奸、姘居、有配偶者与他人同居等不道德的婚外性关系,依法取缔各种形式的卖淫、嫖娼活动,完全扫除这除这些社会丑恶现象。 5、资产阶级婚姻自由的产生及法律表现是什么?

自考外国文学史最完整名词解释

新喜剧:是一种不同于古典时期旧喜剧的新型喜剧。它不谈政治,以描写爱情故事和家庭关系为主要内容,又称世态喜剧。剧中的主要角色是一些新的人物类型,如农夫,鞋匠,食客,兵士,艺妓最著名的作家是雅典的米南德,《恨世者》《萨摩斯女子》。 人文主义:是文艺复兴时期新兴资产阶级反封建反教会斗争中形成的思想体系,世界观或思想武器,也是这一时期资产阶级进步文学的中心思想。它主张一切以人为本,反对神的权威,把人从中世纪的神学枷锁下解放出来。对“人”的肯定成了人文主义思想的核心。 教会文学:又称僧侣文学,是中世纪欧洲盛行的长期占据统治地位的正统文学,主要指的是当时的教士和修士写的文学作品。使用的文字主要是拉丁文,希腊文和教会斯拉夫文。体裁有圣经故事,圣徒传,祷告文等。文学题材大多取材于《圣经》,创作目的主要是宣传基督教教义,宣扬禁欲主义和来世主义思想。 “三一律”:是古典主义戏剧创作原则,要求一个剧本只能有一个情节线索,剧情只能发生在同一个地点,时间不能超过一昼夜,既24小时。 狂飙突进运动:1770年歌德与赫尔德在斯拉斯堡的相识与相知,以及1770年《格廷根文艺年鉴》杂志的出版,吸引了一批青年作家,共同标志着“狂飙突进”运动的开始。“狂飙突进”运动的名称源于格林格尔的同名剧本《狂飙突进》。这批青年作家受到启蒙思想的影响,他们在领袖赫尔德的带领下,以“天才,精力,自由,创造”为中心口号,主张个性解放,崇尚感情,提出“返回自然”,提倡民族意识。 自然派:“自然派”是俄国现实主义文学的别称。果戈理的创作使这一文学流派的地位得以最终确立。许多青年作家追随果戈理,他们的创作真实地反映生活,揭露了农奴制腐朽黑暗,描写了下层人民的苦难命运,表达了劳动人民要求变革社会的愿望。别林斯基从理论上论证了自然派文学批判现实的倾向。 《人间喜剧》:巴尔扎克创作的总称,包括风俗研究,哲学研究,分析研究三部分,共90余部.主要用现实主义手法,通过资产者的发家,贵族的没落,金钱的万能来揭发和批判资本主义金钱社会。 宪章派文学:宪章派诗歌。发生在十九世纪三、四十年代英国宪章运动期间的世界上第一次无产阶级文学运动。这派作家大多是工人和工人活动家。宪章派文学直接为宪章运动服务,具有强烈的战斗性、鼓动性和群众性,作品以诗歌为主。其诗短小精悍,浅显生动,具有浓厚的民歌色彩。代表作家有琼斯、林顿等。 前期象征主义文学:是现代主义文学中产生最早,影响最大,涉及面最广的文学流派。象征主义者认为,现实世界是虚幻的,只有内心感受才是真实和美的;诗歌应该摆脱描写外界事物的倾向,努力写出“内心的真实”,但内心的感受也必须借助于具体的形象才能表达,因此诗人应当找出与之对应的“象征的森林”,用物质的可感性表现隐蔽的内心世界。象征主义注重联想和暗示,讲究诗歌的神秘性,音乐性以及“通感”手法。 音乐小说:指罗曼罗兰的小说《约翰克里斯多夫》,它无论形式上还是内容上都有浓郁的音乐色彩。它的结构是按交响乐的结构方式设计的。在作品的主要人物关系上体现了音乐中的“调性”。 “吠陀”:是古印度文学中最早出现的诗体文献,“吠陀”是知识,学问的意思。它是古代印度婆罗门教的经书,是以人生与宗教为主题的较短的抒情诗。最初是印度人民世代口头流传的集体创作,后由掌握文化的婆罗门祭司编订成一些集子。主要包括《梨俱吠陀》《阿闼婆吠陀》《娑摩吠陀》《夜柔吠陀》等。 俳句:俳句是江户时期诗歌方面的重要代表。一般俳句有三句,每句分别有5,7,5个音节。这是世界上最短小的诗歌,重要代表“俳句”是松尾巴蕉。 旅美派:“叙美派”又称“旅美派”,这是旅居美洲的阿拉伯作家所组成的文学流派。黎巴嫩诗人纪伯伦是此派重要作家,代表作是散文诗集《先知》 埃及现代派:“埃及现代派”是第一次世界大战后首先在埃及形成,以后扩大到叙利亚,黎巴嫩和伊拉克等国的现实主义文学流派。埃及作家塔哈·侯赛因是其卓越代表。 《吉尔伽美什》:是古巴比伦神话故事的总汇,是两河流域早期文明的结晶,是世界上迄今发现最早的完整的英雄史诗,在世界古代文学史上具有特殊的意义。 流浪汉文学:是欧洲近代小说的一种模式。它基本上取材于现实生活,特别是城市平民生活;主人公大多为无业游民,作品在描写他们不幸命运的同时,也描写了其为生活所迫而进行的欺骗,偷盗和各种恶作剧,表现了不幸者的消极反抗情绪;在布局谋篇上,以主人公活动为线索,按主人公活动的足迹,通过主人公的亲身经历和所见所闻来安排各种生活场所。 唯美派:是日本20世纪与自然主义对立的文学派别,受欧洲唯美主义文学影响,日本出现了唯美主义思潮,他们以杂志《昴星》的创作为标志,主张艺术至上,追求文学技巧的完美,重视个人感觉,表现在官能享受中的快乐和精神满足。代表作家是永井荷风和谷崎润一郎等。 唯美主义文学:是19世纪中期起源于法国,后兴盛于英国的文学流派。唯美主义者为了标榜不与丑恶的现实为伍,提出“为艺术而艺术”的口号,宣扬真正的艺术和资产阶级生活制度相抵触,和资产阶级虚伪道德相对立,因而艺术不应反映生活,无须顾及道德,艺术要追求的只有诉诸感觉,印象的形象。唯美主义作品多以爱情和欢乐为基本主题,以消遣度日的特权人物为主人公,讲究辞藻,韵律,重视静物的描写,以造成视觉,听觉的美感。 意识流小说是20世纪初兴起,20-30年代流行于西方的一种文学流派。意识流小说的特征是:不注意外部环境的描写和人物行动表现和情节的连贯与完整,而致力于表现人物意识的流动状态;打破传统小说按情节发生次序或逻辑联系而形成的直线发展的结构,不受时空或逻辑制约,时空跳跃、多变;多用自由联想、内心独白、象征和暗示等表现手法。这些手法已被现代小说广为采用。普鲁斯特是意识流小说的奠基人。代表作家还有:英国的沃尔夫、爱尔兰的乔伊斯、美国的福克纳等。

全国自考外国文学史真题试卷及答案

全国自考外国文学史真题 试卷及答案 The latest revision on November 22, 2020

2016年10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全国统一命题考试 外国文学史试卷 (课程代码00540) 本试卷共5页。满分10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考生答题注意事项: 1.本卷所有试题必须在答题卡上作答。答在试卷上无效。试卷空白处和背面均可作草稿纸。2.第一部分为选择题。.必须对应试卷上的题号使用2B铅笔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3.第二部分为非选择题。必须注明大、小题号,使用0.5毫米黑色字迹签字笔作答。 4.合理安排答题空间,超出答题区域无效。 第一部分选择题(共38分)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6小题,每小题1分,共26分) 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选出并将“答题卡”的相应代码涂黑。错涂、多涂或未涂均无分。 1.希腊神话中地母的名字是 A.该亚B.该隐 C.赫拉D.瑞亚 2.中世纪后期英雄史诗中最有代表性的作品是 A.《贝奥武甫》B.《尼伯龙根之歌》 C.《熙德之歌》D.《罗兰之歌》 3.但丁的爱情诗集是 A.《神曲》B.《飨宴》 C.《新生》D.《歌集》 4.《巨人传》的作者是 A.但丁B.拉伯雷 C.龙沙D.薄伽丘 5.塞万提斯创作《堂吉诃德》讽刺的是 A.新兴资产阶级B.教会文学 C.封建贵族D.骑士小说 6.使法国古典主义悲剧走向成熟的作家是 A.布瓦洛B.拉辛 C.莫里哀D.高乃依 7.18世纪英国作家菲尔丁的代表作是 A.《感伤的旅行》B.《格列佛游记》 C.《鲁滨逊漂流记》D.《弃儿汤姆·琼斯的故事》 8.德国最早的浪漫主义文学流派是 A.耶拿派B.海德堡派 C.湖畔派D.自然派 9.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是 A.普希金B.雷列耶夫 C.茹科夫斯基D.莱蒙托夫 10.诗句“如果冬天来了,春天还会远吗”的作者雪莱是 A.法国人B.英国人 C.德国人D.美国人 11.雨果的浪漫主义小说代表作是 A.《九三年》B.《悲惨世界》 C.《笑面人》D.《巴黎圣母院》

自考《婚姻家庭法》-(2012年教材)-选择题、名词解释题、简答题、论述题(全)汇编

第一章婚姻家庭法概述 一单选题 1 .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这是指()。 A.婚姻的自然属性 B.婚姻的社会属性 C.婚姻的一般概念 D.婚姻的法律概念 【答案解析】:所谓婚姻,是指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共同生活互为配偶的结合。(P51) 2 .人类进入阶级社会,______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 A.对偶婚制 B.群婚制 C.一夫一妻制 D.伙婚制 【答案解析】:人类进入阶级社会,一夫一妻制成为主要的、典型的婚姻家庭形态。(P53) 3 . 群婚制的低级形式是()。A.亚血缘群婚B.非血缘群婚C.血缘群婚D.氏族外群婚 【答案解析】: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低级阶段,这一阶段排除了不同辈分之间的两性关系,即只有同辈分的男女才可以结为夫妻。(P54) 4 .按照摩尔根在《古代社会》一书中提出的,后来为恩格斯在《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一书中加以肯定的婚姻家庭进化模式,群婚制的高级形式是()。 A.血缘群婚 B.普那路亚家庭 C.杂婚 D.交换婚 【答案解析】:亚血缘群婚制是群婚制的高级阶段,又称为伙婚制或普那路亚家庭。(P54) 5 . 亚血缘群婚制时期的两性关系是()。 A.直系血亲间的集团婚 B.同行辈的集团婚 C.同行辈的集团婚中排除了兄弟姐妹 D.一男一女的结合但并不牢固 【答案解析】:在亚血缘群婚制阶段,两性结合的禁忌进一步扩张,同辈旁系血亲间的同婚被禁止,也就是说,兄弟姐妹之外的同辈男女可结为夫妻。(P54) 6 . 古罗马是高度发达的奴隶制国家,也是同时代的婚姻家庭法制最为完备的国家。其中罗马家庭是宗法家长制的家庭,关于家长权的规定,最初载于()。 A.《十二铜表法》 B.《法学阶梯》 C.《萨利克法典》 D.《里普里安法典》 【答案解析】:古罗马时期,婚姻家庭规范散见于诸多法律文件中,早在公元前五世纪,《十二铜表法》就已经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肯认了“家父”所享有的权威和利益。(P56) 7 .在罗马法上,只有_____才有主体资格。() A.父母 B.家父 C.母亲 D.成年人 【答案解析】:在罗马法上,只有家父才有主体资格,家庭成员可视为家父的财产,因此家父对家庭成员有完全的控制和管领权。(P56) 8 .大陆法系国家尤其是_____承认“婚姻是民事契约”,且在其宪法中宣称:“法律上承认婚姻是一种民事契约。”()。A.法国B.英国C.意大利D.德国

自考婚姻家庭法试题_全国1月自考试卷(1)

自考婚姻家庭法试题_全国2010年1月自考 试卷 全国2010年1月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婚姻家庭法试题 湖北自考网3月21日整理 课程代码:05680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15小题,每小题1分,共15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婚姻家庭的本质属性是() A.自然属性 B.社会属性 C.自然属性与社会属性的有机结合 D.人口的再生产 2.当代许多国家在法律上对亲属关系的基本分类以亲属关系的发生原因为依据,将其分为() A.直系亲与旁系亲 B.配偶、血亲和姻亲 C.直系血亲与直系姻亲、旁系血亲与旁系姻亲 D.配偶、自然血亲和拟制血亲 3.按照我国《婚姻法》中的亲等计算法,叔、伯与侄子之间属于() A.二代旁系血亲 B.三代直系血亲 C.三代旁系血亲 D.四代旁系血亲 4.夫妻一方或者双方死亡后一年内,生存一方或者利害关系

人依据我国《婚姻法》第十条的规定申请宣告婚姻无效的,人民法院() A.不予受理 B.应当受理 C.责成婚姻登记机关处理 D.责成公安机关处理 5.根据我国相关法律规定,因受胁迫而请求撤销婚姻的请求权人,只能是() A.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本人 B.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的近亲属 C.受胁迫一方的婚姻关系当事人所在单位 D.婚姻关系的双方当事人 6.小陈的姨父是小王的舅父,现小陈和小王要求登记结婚,婚姻登记机关认为() A.他们是两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结婚 B.他们是三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结婚 C.他们是四代以内的旁系血亲,不能结婚 D.他们是旁系姻亲关系,可以结婚 7.按照我国最高人民法院相关司法解释,男女双方根据《婚姻法》第八条的规定补办结婚登记的,婚姻关系的效力() A.从举行结婚仪式时起算 B.从双方补办结婚登记时起算 C.从双方以夫妻名义同居生活时起算 D.从双方符合结婚的实质要件时起算

外国文学史自考大纲(2017年版)

第一章古代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古希腊、罗马文学是欧洲文化和文学的发源地 理解:古希腊罗马文学和早期基督教文学是欧洲文学的两大源头。古罗马文学是古希腊和后世欧洲文学之间的桥梁。古罗马文学的分期及主要代表作家作品。古希腊文学的三个分期及代表作家作品。第一部文人史诗《埃涅阿斯纪》。 理解 4.《埃涅阿斯纪》的思想内容及艺术特色。 3.“伊索寓言”; 应用:古希腊文学的特征。 第二节古希腊神话 识记:奥林波斯神系。英雄传说。 理解:希腊神话的内容和艺术价值。 应用:希腊神话的特点。 第三节荷马史诗 识记:《伊利昂纪》的主要英雄人物。《奥德修纪》的主人公。 理解:荷马史诗。 应用:荷马史诗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四节古希腊戏剧 识记:古希腊三大悲剧作家和喜剧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理解:古希腊戏剧的起源。古希腊悲剧和喜剧的基本特征。 应用:古希腊戏剧中的命运观念和人本思想。三大悲剧诗人对希腊悲剧的发展做出的重要贡献。 第二章中古文学 第一节概述 识记:中古各种类型文学的代表作品。 理解:教会文学;骑士文学;英雄史诗;市民文学。《罗兰之歌》。《列那狐传奇》。 应用:中古文学的主要特征和价值。 第二节但丁

识记: 1.但丁是“中世纪的最后一位诗人,同时又是新时代的最初一位诗人”。 2.《神曲》采用中世纪梦幻文学的形式,梦游“地狱”、“炼狱”和“天堂”。 3.诗集《新生》。 理解:《神曲》的主题思想。 应用:《神曲》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成就。 第三章文艺复兴时期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意大利、法国、西班牙和英国文学的代表作家及其代表作品。 2.理解:文艺复兴;人文主义;流浪汉小说;大学才子派;七星诗社 3.应用:人文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十日谈》的思想内容;《巨人传》中的巨人形象第二节塞万提斯 1.识记:历史剧《奴曼西亚》;短篇小说集《惩恶扬善故事集》;《堂吉诃德》中的主要人物形象,小说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和影响。 2.理解:《堂吉诃德》的主题及艺术成就。 3.应用:堂吉诃德和桑丘·潘沙的形象。 第三节莎士比亚 1.识记:莎士比亚戏剧创作成就及在文学史上的地位;其历史剧、喜剧、悲剧和传奇剧的代表作;四大悲剧: 2.理解:喜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悲剧的主题和主要特征。 3.应用:哈姆莱特形象分析。《哈姆莱特》的思想价值和艺术成就。 第四章17世纪文学 第一节概述 1.识记:巴洛克文学的代表作家作品:“马里诺派”,“贡哥拉派”;卡尔德隆与《人生如梦》。弥尔顿的《失乐园》等三首长诗;高乃依于《熙德》;拉辛与《安德洛马克》。 2.理解:“三一律”。 3.应用:古典主义文学的基本特征。 第二节莫里哀

2007年10月全国自考外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参考答案

2007年10月全国自考外国文学史历年真题及 参考答案 一、单项选择题(本大题共24小题,每小题1分,共24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备选项中只有一个是符合题目要求的,请将其代码填写在题后的括号内。错选、多选或未选均无分。 1.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诗人是【】 A.普希金 B. 茹科夫斯基 C.雷列耶夫 D.莱蒙托夫 答案:B解析:茹科夫斯基是俄国浪漫主义诗歌的奠基人。他被誉为俄国文学史上第一位抒情人。 2.梅里美后期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小说是【】 A.《高龙巴》 B.《查理第九时代轶事》 C.《卡门》 D.《情感教育》 答案:C解析:梅里美是19世纪法国极富艺术魅力的作家,其后期作品有《卡门》和《高龙巴》,其中以前者最为有名,它是极富浪漫色彩的爱情悲剧。 3.最能表达简?\u29233X反对以男性为中心的妇女观的话是【】 A.我不是贤良淑女,我是我自己 B. 我不是天使,我是我自己 C.我不是玩偶,我是我自己 D.我不是附属品,我是我自己 答案:B解析:见教材P145详解。 4.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是【】 A.《白奴》 B.《汤姆叔叔的小屋》 C.《哈克贝利?\u36153X恩历险记》 D.《汤姆?\u32034X亚历险记》 答案:A解析:希尔德烈斯的长篇小说《白奴》是美国第一部反蓄奴制的现实主义小说。 5.狄更斯仅有的一部直接反映劳资矛盾的小说是【】 A.《老古玩店》 B、《董贝父子》 C.《大卫?\u31185X波菲尔》 D.《艰难时世》 答案:D解析:《艰难时世》是狄更斯最重要的作品之一,它反映了40~50年代英国尖锐的劳资矛盾。其对资产阶级的批判,主要是批叛他们丧失人性、缺乏仁爱精神。他解决矛盾的方案是人性感化。 6.被誉为苏联革命英雄史诗的长诗是【】 A.《放开喉咙歌唱》 B.《穿裤子的云》 C.《好!》 D.《列宁》 答案:C解析:《好!》描写了苏维埃共和国从诞生、巩固到繁荣昌盛的全过程,被誉为苏联革命的英雄史诗。 7.纪德唯一的长篇小说是【】 A.《田园交响曲》 B.《伪币制造者》 C.《岸》 D.《滨河街公寓》 答案:B解析:《伪币制造者》是纪德惟一的长篇小说,是一部“连环小说”,采用了雕刻艺术上的“纹心”方法,即在一个纹章中心再刻上一个相同

婚姻家庭法笔记整理

第一章婚姻家庭与社会制度 婚姻家庭的一般概念:婚姻,是为当时社会制度所确认的,男女两性互为配偶的结合。家庭,是以婚姻、血缘关系和共同经济为纽带而组成的亲属团体。 婚姻家庭的法律概念:婚姻,是男女双方以永久共同生活为目的,以夫妻的权利义务为内容的合法结合。家庭,是共同生活的,共成员间互享法定权利、互负法定义务的亲属团体。 正确理解婚姻家庭概念要注意:第一,要强调婚姻的长期性、稳定性和合法性。第二,要强调婚姻双方与其他家庭成员间权利义务的一致性,这种权利义务是以个人为本位的。 婚姻家庭的自然属性和社会属性:婚姻家庭的本质只能取决于它的社会属性,而不能取决于它的自然属性。社会性是人类的根本属性,也是婚姻家庭的根本属性。 婚姻家庭的社会职能:1、实现人口再生产的职能;2、组织经济生活的职能;3、教育职能。 婚姻家庭制度是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属于上层建筑的范畴。按我国 婚姻法学界比较公认的见解,婚姻家庭制度是一定社会中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的要求在上层建筑领域集中表现。 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我们既要肯定经济基础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决定作用,又要重视上层建筑包括意识形态对婚姻家庭制度的制约和影响。 作为社会制度的组成部分的婚姻家庭制度,是以各种具体的历史形态存在于社会发展的一定阶段的。总的说来,婚姻家庭制度的历史类型和社会制度的历史类型是一致的,我们通常以经济基础的类型作为划分婚姻家庭制度历史类型的基本依据。 如果在婚姻家庭的概念上持广义说,群婚制的出现标志着婚姻家庭制度的产生,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分为群婚制、对偶婚制和一夫一妻制三种历史类型。 如果在婚姻家庭的概念上持狭义说,婚姻家庭制度是随着原始社会两性和血缘关系社会形式为一夫一妻制所替代而出现的,可将婚姻家庭制度划分为奴隶制的婚姻家庭制度、封建制的婚姻家庭制度、资本主义的婚姻家庭制度和社会主义的家庭制度。 第二章:婚姻家庭法的历史发展 整个奴隶制时代,婚姻家庭关系主要由维护宗法制度的礼和为统治阶级所认可的习惯来调整的。一般说来,调整婚姻家庭关系的礼实际上起着法的作用。 与婚姻家庭有关的成文法源自战国时代。中国封建时代的婚姻家庭法至唐代进入了全盛时期,现存的唐〈永徽律〉以〈户婚〉为第四篇。 中国古代的婚姻家庭法在表现形式上具有自身的特点。总的说来,有关婚姻家庭的规定详于礼而略于法。历代封建王朝对婚姻家庭关系的调整是礼、律并用,以礼为主,以律为辅的。 自汉代以后,“父为子纲、夫为妻纲、君为臣纲”一样,被推崇为封建伦常的基本支柱,成为婚姻家庭立法的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外国古代婚姻家庭法:一、古代罗马的亲属法:罗马亲属法以婚姻家庭规范为其重要内容,为奴隶制时代的家庭制度提供了系统的法律形式。二、欧洲中世纪各国的婚姻家庭法:具有发展缓慢、宗教影响强烈以及多样性和地域性等特点;其渊源主要来自习惯法、寺院法和罗马法三个方面。 资产阶级国家婚姻家庭法: 在编制方法上,欧洲大陆的许多国家和属于大陆法系的国家,一般均将亲属法编入民法典,如法国、德国、日本等。英美和其他属于英美法系的国家没有统一编制的民法典,这些国家的亲属法(婚姻家庭法)是由一系列的单行法构成。 社会主义国家的婚姻家庭法:苏联的婚姻家庭法中明确肯定了婚姻自由、男女平等、一夫一妻等原则,在立法上有许多对妇女和儿童的权益予以特殊保护的条款。特别需指出的是,在苏联的法学理论和立法体制中,婚姻家庭法是一个独立的法律部门,不被认为是民法的组成部分,婚姻家庭法典和民法典同时并存。我国婚姻家庭法的回顾:1931年12月1日公布施行的《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条例》在新中国的婚姻家庭立法史上具有重要意义。于1934年4月8日颁布了《中华苏维埃共和国婚姻法》。它们在当时的婚姻家庭制度改革中起了重要的作用,为我国新的婚姻家庭制度奠定了初步的法律基础,是新中国婚姻家庭立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