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期末复习

华中科技大学中国语文期末复习

大学语文知识点复习

中国语文之散文

散文的萌芽与发展:甲骨卜辞和铜器铭文

散文在先除了“诗三百”(《诗经》)外,一切文献都可以称为散文。

唐代“古文运动”是针对六朝以来盛行的骈文而提倡散文的“散文化”。

中国古代散文流派

唐宋小品文:皮日休、陆龟蒙、罗隐

明代小说化古文:宋濂、基(人物传奇化、情节细节化)明清复古散文(前后七子、唐宋派、桐城派)性灵散文八股文

从《春秋》到《左传》叙事的发展

(1)将大事记发展为完整的叙事散文,且叙事巨细结合,有“剪裁运化之妙”。

(2)将寓褒贬于文字之中发展为寓价值判断于叙事之中。

《左传》的思想倾向与时代价值

(1)以礼为核心;(2)人本观念;(3)民本思想。

古文运动的主

(1)文以明道。(2)务去言。(3)文从字顺。(4)不平则鸣。(5)修养人格。

唐宋八大家愈柳宗元欧阳修洵轼辙曾巩王安

八股文:破题,承题,起讲,提比、小比、中比、后比,也就是四比、八股,文末是收合。

现代散文的类别与派别

1、杂文

现代文学中率先兴起的散文作品,是议论时政的杂感短论,统称杂文。代表作家有鲁迅,大钊,独秀,半农。鲁迅成就最高。

2、美文

周作人最早从西方引入“美文”的概念,提倡“记述的”、“艺术的”叙事抒情散文,强调以自我为中心,提倡“言志”(抒我之情)的小品文。

他自己的散文创作可以分作“浮躁凌厉”与“冲淡平和”两种体式。

3、文学研究会(朱自清)与创造社(郁达夫)的散文

4、幽默闲适小品

1930年代前期,文坛上就风行过幽默小品与闲适散文,但真正推动这一风气的是后来被称为“幽默大师”的林语堂。1930年代林语堂办《论语》等等刊物之后,更是重新大力提倡幽默。代表作是,《东至之晨杀人记》《论解嘲》《纽约钓鱼》。还有梁实秋《雅舍小品》。

林语堂的散文写作分三个时期:

《语丝》时期、《论语》-《宇宙风》时期、《无所不谈》时期

他的语言平实而又生动,富于表现力,能在口语、古语与欧化语之间从容往来。

5、报告文学

报告文学最早也是从五四前后开始的,但有意识地提倡这种文体,还是跟1930年代的“左联”分不开。比较代表性的作家和作品有夏衍的《包身工》,以及一些新闻界人士,如邹韬奋的《萍踪寄语》,萧乾《人生采访》、长江《中国的西北角》《塞上行》《西线风云》等。

6、新散文/朦胧散文

1980年代一方面散文面临着五六十年代形成的文体模式(,另一方面又逐步开始“回到”个人体验,表现日常事态和心绪,如烨园、玫、周佩红、黑孩等。

7、文化散文/大散文

疆》

史铁生《我与地坛》《秋天的怀念》《合欢树》《病隙碎笔》

承志少功

王小波的散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王小波的短文更接近于杂文,“问题意识”很强,往往针对具体的文化思想问题进行写作,并在嘻笑怒骂之间表现自己的态度。其文章语句幽默,经常夹杂口语,而形成一种独特的叙述方式。

中国语文之诗歌

诗歌的美一、语言美、意境美二、含蕴美、感同身受:《诗经》、《楚辞》作为诗歌奠基之作的出现,开创了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两大源头。

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先时通称“诗”或“诗三百”。

第一位伟大的诗人屈原及其代表作《离骚》

诗经“六义”风、雅、颂;赋、比、兴

赋:敷其事而直言之。比:以彼物比此物,即比喻。兴:先言他物以引起所咏之辞。

自《诗经》后,抒情诗成为我国诗歌的主要形式。

《诗经》表现出的关注现实的政治和道德意识、真诚积极的人生态度,被后人概括为“风雅”精神,直接影响了后世诗人的创作。两汉诗歌:

汉乐府民歌《十五从军征》《妇病行》《艳歌行》《上邪》《江南可采莲》

汉乐府民歌奠定了中国古代叙事诗的基础。

东汉时产生了第一首纯粹的文人五言诗——班固的《咏史》

以《古诗十九首》为代表的新兴的五言诗开创了新的诗体

《古诗十九首》不仅是定型的五言诗,也是文人诗进入成熟阶段的显著标志。

古诗十九首的艺术特征

1、巧用起兴发端、抒情委曲宛转

2、物我互化笔法、情景交融境界

3、用语浅近平淡、寄意新警深迥:语浅情深、语白理至、语淡味淳、语直意曲。

晋南北朝诗歌

“三”;“竹林七贤”;渊明;梁、之际的宫体诗;北朝文学以庾信成就最高。

建安风骨的涵与特征:

(1)功业意识与慷慨文风。(2)生命意识与悲凉文风。

丕《燕歌行》首创七言歌行体,对中国诗歌的发展,影响极为深远。

汉音响。操属汉音,丕、植属响。这是一般的意见。

唐诗分期:初唐、盛唐、中唐、晚唐

初唐:代表人物:初唐四杰、子昂、若虚。

盛唐:山水田园诗:王维、孟浩然;边塞诗:王昌龄、王之涣、高适、岑参;白与杜甫

白《襄阳歌》、《江上吟》、《梦游天姥吟留别》《独坐敬亭山》《早发白帝城》

杜甫《赠卫八处士》《秋兴八首》《登高》

现实主义是杜甫创作方法上的最大特色,沉郁顿挫是杜诗的基本风格。

中唐:代表人物:韦应物、愈、柳宗元、贺;白居易。

新乐府运动是中唐时期的一场诗歌革新运动,以白居易、元稹为主要的倡导者

新乐府是一种用自命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

白居易的艺术主: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

晚唐:杜牧、商隐等

商隐诗歌的艺术风格“深情绵邈”或“沉博绝丽”。大量运用比兴寄托;以骈文为诗,辞采华丽,音韵铿锵,善用比喻;议论、叙事、抒情与典故相结合。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

古典诗歌的艺术特征:格律美与意象美的完美结合

格律是古典诗歌节奏美的经验化集成。

意象是艺术家在情绪或思想与外部对象相互熔化、融合的复合物,是客观物象主观化表现。

节奏是情感的物质化外壳,意象是情感的物象化折射

新诗的阅读与欣赏

1、“尝试”中的诗歌写作:胡适《黄蝴蝶》《希望》《鸽子》《老鸦》半农《相隔一层纸》郭沫若《炉中煤》、汪静之、冰心《春

水》至《绿衣人》等

胡适被认为是新诗创作和理论的双重发端人,他提出了“诗体大解放”的观点

2、戴着脚镣跳舞:闻一多、徐志摩等新月诗派的格律诗歌写作闻一多、徐志摩为代表的前期新月派提出“理性节制情感”的美学原则与诗歌的形式格律化主。在形式上明确提出“和谐”与“均齐”为新诗最重要的审美特征,

闻一多新诗的“三美”——音乐美、建筑美、绘画美。

闻一多《死水》《红烛》《一句话》

徐志摩《雪花的快乐》《沙扬娜拉一首》《再别康桥》《偶然》

林徽因《你是人间的四月天》

3、中国早期象征诗派:金发《弃妇》《题自写像》、王独清、穆木天、梁宗岱等

穆木天等人提出“纯诗”概念,指出诗歌是“生活”的象征,人间生活才是散文的领地。

4、现代派诗歌:

戴望舒《雨巷》《偶成》、卞之琳《断章》《距离的组织》、何其芳《预言》、废名《理发店》

5、战火中的七月诗派:艾青、胡风等

七月诗派是在艾青的影响下,以理论家兼诗人胡风为中心,以《七月》等刊物为基本阵地而形成的青年诗人群,主要代表人物有鲁藜、绿原、阿垅、曾卓等人。

6、西南联大校园诗人群——:至、穆旦《春》等

玄学和象征成了诗学的基本要素,追求思想的感性显现以及“表现于暗示含蓄”,彻底抛弃了“诗的本质是抒情”的诗学观,把传统的主观抒情变为戏剧性的客观化处境。

7、政治抒情诗——贺敬之、郭小川《甘蔗林--青纱帐》等人

诗人以阶级或者人民的代言人身份出现,表达对当代重要政治事件的评说和情感反应。

中国语文语言文字部分

第一讲: 语言的起源与发展

语言一开始就具备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

语言的分化就是一种语言分化成两种或多种独立的方言或独立的亲属语言的过程

语言分化的情况:社会方言、地域方言和亲属语言

语言的谱系分类:根据语言的历史来源或者按照语言的亲属关系对语言作的分类。

行业用语、术语、阶级方言都是常见的社会方言。

黑话是一种特殊的社会方言,它具有强烈的排他性

汉语的七大方言:北方方言吴方言湘方言赣方言客家方言粤方言闽方言

语言的分化与统一:语言发展的两种基本形式

语言的融合:发生在不同语言之间 .这是不同语言统一为一种语言的基本形式。

融合过程一般是先出现双语现象,最后完成语言的统一。

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双言现象:同一社会群体成员同时使用一种语言及该语言的某一方言(普通话/方言)

过渡语现象:一种语言或方言混合,既不象共同语又不象方言——形成方言色彩的普通话

双语现象:一个社会群体同时使用两种或两种以上的语言,不同民族语言共存(汉语/英语,法语/英语)

与方言有区别:双言现象→方言+共同语;双语现象→民族语+民族语

洋泾浜是外语在本族语的影响下产生的变种

洋泾浜(皮钦语)和混合语:语言频繁接触的地方由不同语言成分混杂而成的语言

语言发展变化过程中的特殊现象:

混合语——在洋泾浜基础上包含不同语言成分(本地+外语)而形成的语言就是混合语,它是一种两不象的语言。

克里奥尔语——当混合语在一定条件下成为社会的交际工具,并成为孩子们的母语时,就发生了克里奥尔化,形成克里奥尔语。语言发展的一般规律(直接受社会发展规律制约)

1)渐变性:2) 不平衡性:3) 社会制约性

语言发展的原因(1) 外部原因:社会发展的影响部原因:语言部矛盾运动

第二讲: 音韵的形成与嬗变语音的基本概念

1) 音素音位音节

音素:音素是最小的语音单位

音位:音位是一个语音系统中能够区别意义的最小的语音单位。音节:音节是语音结构的基本单位。音节是音素的组合形式。

2) 元音辅音

元音是气流振动声带,在口腔、咽头不受阻碍而形成的音

辅音是气流在口腔、咽头受阻碍而形成的音

3) 声母韵母声调

声母是音节开头的辅音;

韵母是声母后面的所有音素;

声调是音节中能够区别意义的音高变化。普通话有4个调类:阴平、阳平、上声、去声。

标音符号1) 历史方法直音法、反切法、注音字母等

2) 现代方法汉语拼音方案国际音标

在语言符号中,语音和意义的结合是约定俗成的。

第三讲: 文字的起源与演变

1. 文字的起源

1) 记事符通常刻画在石壁、石块和壁上

2) 几何形刻画符号(距今约五六千年)

我国新石器时代中期偏晚出现了最早的刻画符号.

日前发现的都刻在器(仰韶文化/彩文化)上。

3) 图象型刻画符号(原始社会时期)

黄河下游省营县大汶口文化遗址

4) 原始文字(新石器时代晚期,距今约4500年左右)

现在公认各民族文字都从图画发展而来。

仰韶文化时期的几何符号,大汶口时期的图象符号,在文字发展中起了过渡作用。

5) 甲骨文(夏商时期)

甲骨文,是迄今所见的相当成熟的最早的汉字。

考古资料表明,甲骨文的确是由刻画符号演变而来。

最早收集甲骨的是王襄说,最早认识甲骨文的为清末王懿荣,是“研究甲骨的第一人”。

.汉字的演变

文字的发展经过了金文、大篆、小篆、隶书、草书、楷书、行书等几个阶段。

金文又称钟鼎文和铭文,形体结构与甲骨文非常相近,基本上是一种字形。

大篆:春秋战国时期,

小篆:始皇统一中国,让全国统一用简化后的字体书写,这就是小篆。

代表作:斯《仓颌篇》,高《爰历篇》,胡毋敬《博学篇》

隶书有隶、汉隶。

隶书后来又演变成草书,是一种隶书的快写体,它发展成为独立字体,大约始于东汉。

与草书同时兴起的还有楷书,它又名“正书”或“真书”,成熟于东汉时期,盛行在晋南北朝时代。

最后出现于东汉末年的一种字体是行书,基本上是楷书的样子,可以说是楷书的一个支派。

楷书、行书和草书,一直流传至今。

第四讲: 汉字的结构与文化

六书: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假借

形声字出现后,造字方法完全成熟,成为最强势的造字法

汉字的贡献(1) 超时间性(2) 超空间性(3) 超音响性

第五讲: 诗词格律

一、基本概念:

1、韵:诗词格律的基本要素之一。大致等于汉语拼音中的韵母。

诗词中用韵,叫押韵。北方戏曲中,韵又叫辙,押韵叫合辙。

押韵就是把同韵的两个或更多的字放在同一位置上。常放

句尾,故又叫“韵脚”。

押韵的目的是为了声韵的谐和。同类乐音在同一位置上的重复,就构成声音回环之美。

2、四声:古代汉语的四种声调。平(中平调)、上(升调)、去(降调)、入(短调)

3、平仄:四声分为平仄两类,平是平声,仄是上去入三声。

交错规则:(1)平仄在本句错;(2)平仄在对句中对立。

4、对仗:诗词中的对偶。就是把同类概念或对立的概念并列起来。

二、诗律:

1、诗的种类:

从格律上看,诗可分为古体诗和近体诗。古体诗又称古诗或古风;近体诗又称今体诗。从字数上看,有四言诗,五言诗,七言诗。

古体诗是依据古代诗体来写。从《诗经》到南北朝的庾信,都算古,可以说,凡不受近体诗格律的束缚的,都是古体诗。

乐府产生于汉代,配以音乐称为“曲”、“辞”、“歌”、“行”等。唐代以后,文人模拟这种诗体写成的古体诗也叫“乐府”。

2、律诗的韵

韵书:《诗韵集成》、《诗韵合璧》

诗韵共有106韵:平声30韵,上声29韵,去声30韵,入

声17韵

平声字多,分两卷:上平声15韵,下平声15韵

宽韵:字数多

窄韵:字数少,窄韵的律诗比较少见。

五律第一句多不押韵,七律第一句多押韵。由于第一句押韵与否较自由,所以韵脚可以不太严格,可以用邻韵

三、词律

1、词的种类:“曲词”或“曲子词”、“诗余”

词是长短句,但全篇字数一定,每句的平仄也是一定的。词大致可分三类:A小令(五十八字以);B中调(五十九到九十字)C长调(九十一字以外)

(1)词牌:词的格式的名称。词有一千多个格式。词牌之外,还有词题。

(2)单调、双调、三叠、四叠

(3)每一词牌的格式,叫做词谱。

依照词谱所规定的字数、平仄以及其他格式来写词,叫做“填词”。

小令的格律最严,中调较宽,长调更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