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的标志

判断句的标志

如何断定是否“判断句”

构成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条件是名词性词语直接充当谓语.并且,可以在谓语后面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语气.还可以在主语后面用代词“者”复指主语.这样,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

1、主语,谓语+“也”.(“崔志诚,山东人也。”)

2、主语+“者”,谓语+“也”.(“崔志诚者,山东人也。”)

3、主语+“者”,谓语.(“崔志诚者,山东人。”)

4、主语,谓语.(“崔志诚, 山东人。”)

其中,逗号,者字,也字都是可以去掉的也可以加上的,比如你那句就可以等价于:三军,可以夺帅也。三军者,可以夺帅也。三军,可以夺帅。三军可以夺帅。

其他的判断标志还有:“皆”“乃”“为”“是”“非”“否”“不”“莫”等字。例如:匹夫不可夺志也

巩固练习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李骥,字尚德,郯城人。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入国学,居三年,授户科给事中。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筐,骥奏止之。寻坐.事免。建文时,荐起新乡知县,招流亡,给以农具,复业者数千人。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永乐初,服阕,改知东安。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有嫠妇子啮死,诉于骥。骥祷城隍神,深自咎责。明旦,狼死于其所。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坐累,谪役保安。 洪熙时,有诏求贤,荐为御史。陈经国利民十事,仁宗嘉纳。宣德五年巡视仓场,军高祥盗仓粟,骥执而鞫之。祥父妾言,祥与张贵等同盗,骥受贵等贿故独罪祥。刑部侍郎施礼遂论骥死。骥上章自辨,帝曰:“御史即擒盗,安肯纳贿!”命偕都察院再讯,骥果枉。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其年十一月,择廷臣二十五人为郡守,奉敕以行.,骥授河南知府。 河南境多盗,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犯者,大署其门曰盗贼之家。又为《劝教文》,振木铎以徇之。自是人咸改行,道不拾遗.。郡有伊王府,王数请嘱,不从。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恨甚。及冬至,令骥以四更往陪位行礼。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骥奏闻,帝怒,贻书让王,府中承奉、长史、典仪悉逮置于理。 骥持身端恪,晏居虽几席必正。莅郡六年卒,年七十。士民赴吊,咸哭失声。 1.对下列句子中加红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一项是 ( ) A.举.洪武二十六年乡试举:中举 B.寻坐.事免坐:因为 C.奉敕以行.行:施行 D.道不拾遗.遗:遗失,丢失 2.以下各组句子中,分别表明李骥“对下采用安抚方式”和“对不公事敢于抗争”的一组是 ( ) A.①时关市讥商旅,发及囊箧,骥奏止之 ②内艰去官,民相率奏留者数四,不许 B.①招流亡,给以农具 ②骥上章自辨 C.①事有病民,辄奏于朝,罢免之 ②帝乃切责礼,而复骥官 D.①骥为设火甲,一户被盗,一甲偿之 ②中官及校卒虐民,又为骥所抑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李骥是郯城人,他仕途坎坷,任户科给事中和刑部郎中期间,皆因事获罪而被免职。 B.李骥大力推行百姓的教化工作。任御史职务时,他编纂了《劝教文》,并让人摇着铃铛去宣传。 C.李骥不畏权贵。伊王多次请托李骥,他都不听从。后来受到伊王的诬陷,无故被拘禁。 D.李骥深受百姓的爱戴。任新乡知县离职时,百姓多次上奏挽留他;逝世时,百姓们前来吊丧,都痛哭失声。 4.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侍郎李昶等交荐,擢刑部郎中。奏陈十余事,多见采纳。 译文: (2)及骥如期往,诬骥后期,执而桎梏之,次日乃释。 译文:

巧妙识别病句的12种方法

巧妙识别病句的12种方法: 病句,是指那些语言表达有误的句子,即不符合现代汉语的表达规则,或违反了客观事理的句子,前者是就语法方面而言的,后者是就逻辑方面而言的。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虽说这六种类型的病句都能考到,但在实际考试中,有几种常见的病句出错的方式出现的频率是非常高的,因此值得大家特别注意。而这些错误,我们可以通过标识来识别。 一.发现借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 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的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居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居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 例句: 1.通过阅读徐迟的《黄山记》,使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介 词位于居首,淹没主语,应删掉“通过”) 2.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和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 隋朝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由于”开头,导致句子无主语,应去掉“由于”) 二.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

并列等。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句: 1.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做出表率。 (此句中“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这句话属于并列 名词搭配错误) 2.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逻辑语序不当,应是 先“听取”后“讨论”) 3.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 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搭配不当,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不能搭 配) 三.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 “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一个句子如果出现这些词语,就应分析是否存在两面与一面不搭配的现象。 修改这类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例句: 1.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 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两面对一 面,前半部分包含了“能顺利择业”和“不能顺利择业”两个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

文言句式:判断句、省略句、倒装句、被动句简析导读:文言文判断句最显著的特点就是基本上不用判断词"是"来表示,而往往让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对主语进行判断,其句式有如下几种表示法: “......者,......也。”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陈涉者,阳城人也。”(《史记.了涉世家》) “......,......也。”判断句中,有时“者”和“也”不一定同时出现,一般省略"者",只用“也”表判断。如:“操虽托名汉相,其实汉贼也。”(《资治通鉴》) “......者,......。”有的判断句,只在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种情况不常见。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者也。”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无标志判断句。文言文中的判断句有的没有任何标志,直接由名词对名词作出判断。如:“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另外,在文言文中有时为了加强判断的语气,往往在动词谓语前加副词“乃、必、亦、即、诚、皆、则”等。

需要注意的是,判断句中谓语前出现的“是”一般都不是判断词,而是指示代词,作判断句的主语,而有些判断句中的“是”也并非都不表示判断,“是”在先秦古汉语中少作判断词,在汉以后作判断词则多起来。还有,肯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副词和否定判断谓语前加的否定副词“非”,都不是判断词。 常见文言句式——省略句 句子中省略某个词或某个成分的现象,在文言文中较为常见。主要有: 1、省略主语 (病)在肌肤,针石之所及也;(病)在肠胃,火齐之所及也;(病)在骨髓,司命之所属,(医)无奈何也。(《扁鹊见蔡桓公》) 今译:病在肌肤,是针炙能够治疗的;病在肠胃,是火剂汤能够治疗的;病在骨髓里,是掌管生命的神所管辖的,当医生的就没有办法了。 2、省略谓语或省略动词 择其善者而从之,(择)其不善者改之。(《十则》) 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曹刿论战》) 3、省略宾语 ①投(之)以骨。(《狼》) 今译:把骨头扔给(狼)。 ②君与(之)俱来。(《隆中对》) 今译:你和他一起来。

言语理解病句识别题型八大要点(含例句解析)

言语理解病句识别题型八大要点(含例句解析)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 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 例如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③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⑤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 “非常”“很”“过分”等。 例如 ①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②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③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 的意思。)

特殊句式 判断句 被动句 超实用 教师版

高中语文文言文语法讲解 文言特殊句式 一、判断句 用名词或名词性短语表示判断的句子,叫判断句。 现代汉语一般是在主语和谓语之间用判断动词“是”来表判断。但在古汉语里,“是”多作代词用,很少把它当作判断词用。因此,在绝大多数情况下借助语气词来表示判断。 常见的判断句式有以下几种: 1.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者……也” 式。这种判断句式,是古汉语中表示判断的典型格式。 如: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 2.主语后面用“者”表示停顿,而谓语后面不用“也”,即“……者……”式。这 种判断句式中的“者”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语和谓语之间加判断词“是”。 如:柳敬亭者,扬州之泰州人,本性曹。 3.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在谓语后面用“者也”表示判断,即“……,…… 者也”式。 如: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主语后面不用“者”表示停顿,只在谓语后面用“也”表示判断,即“……,…… 也”式。这种判断句式中“也”同样不译,翻译时只在主谓之间加“是”。 如:和氏壁,天下所共传宝也。 5.“者”“也”都不用,即“……,……”式。译成现代汉语时,只需在主谓语之间加“是”。 如:刘备,天下枭雄。 6、用动词“为”表示判断,即“……为……”式。 如: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7.用“乃、即、则、皆、必”等副词表示肯定判断,用副词“非”表示否定判断。 ①今公子有急,此乃臣效命之秋也。 ②梁父即楚将项燕。 ③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范仲淹《岳阳楼记》) ④环滁皆山也。 ⑤此亡秦之续耳。 ⑥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无惑。 8.用“是”作判断动词,文言文中也有,但出现较晚并且少见。 如:巨是.凡人,偏在远郡。(司马光《赤壁之战》) 二、请翻译下列判断句,并指出它的形式。 1.灭六国者,六国也。 [答案]灭亡六国的是六国自己。形式:……者,……也。 2、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鸿门宴》) [答案]现在别人是刀和砧板,我们是鱼和肉形式:用“为”表示判断。 3、此则岳阳楼之大观也。 [答案]这就是岳阳楼雄伟的景象。形式:用“则”表示肯定判断。 4、环滁皆山也。 [答案]环绕滁州的都是山。形式:用“皆”表示判断。 5、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 [答案]这不是曹孟德被周郎围困的地方吗?形式:用“非”表示否定判断。

特殊句式达标检测卷(有答案)

特殊句式达标检测卷(有答案) 一、初中英语特殊句式 1.—Oh, dear! I forgot my best friend’s birthday. —________ Better keep it in mind next year. A.No problem. B.You did? C.It’s OK.D.Why not? 【答案】B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噢,天哪!我忘了我最好的朋友的生日。-你忘了吗?明年最好记得。本题是简略句,在口语中往往在陈述句后加问号,表示疑问。所以选B。 考点:考查简略句 2.—Where's your brother? —Oh, he ________ the library and ________. A.has been to; so Lucy is B.has gone to; so Lucy has C.has gone to; so has Lucy D.has been in; so has Lucy 【答案】C 【解析】 句意:---你哥哥在哪里?-----哦,他去图书馆了,露西也去了。1.have been to sp.表示去过某地,主语在说话人的地方,指从某个地方回来了,通常可与表示次数的状语连用; have gone to sp.表示到某地去了,没有回来,强调说话的当时去某地的人不在场,可能在去某个地方的路上,在去的那个地方,或回来的路上;have been in sp.意思是一直呆在某个地方。根据上文“Where's your brother?(你哥哥在哪里?)”结合语境可知“去图书馆”没有回来了,可知用has gone to sp.;2.so + 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另一主语,此句型中需将主谓语倒装,表示前句所述的肯定情况也适用于另外一个人或物,例如,He is an English teacher. So am I. 他是英语教师.我也是英语教师。 so+主语+be动词/助动词/情态动词,此句型的主语与前一句的主语通常是指同一个“人或“物,.主谓语不需要倒装,这种句型表示说话者赞同前句所提到的情况或事实,例如,----He will go to England for his holiday tomorrow.他明天要去英国度假. ----So he will. 的确如此。本句意思是露西也已经去了,故用So has Lucy;选C。 3.—I have never visited a paper factory. —_____ A.So have I. B.So I have. C.Neither have I. D.I haven’t no 【答案】C 【解析】 试题分析:句意:我从未参观过一家造纸厂。我也没有过。根据表示“也”的单词为“so或者neither”,结合上文为否定情况,因此使用neither,同时,neither放在句首后面成分应该倒装;根据句意及结构,故选C。 考点:考查倒装的用法。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四川省苍溪歧坪中学校向凌峰628421 古代汉语常用句式和现代汉语常用句式基本上是一致的,今人在学习古代汉语时常用现代汉语去套用古代汉语,这固然是正确的,但仍然存在问题,毕竟古代汉语与今天的现代汉语是有差异的,这一点不容臵疑,可以这么说,古代汉语是源,现代汉语是流。作为古代汉语常用句式之一的判断句,是今人阅读文言文最易忽视甚至发生理解偏差的句式之一。因此,笔者在此就古代汉语判断句的一些问题作粗浅的探讨。 一古代汉语判断句之定义 关于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定义常见有以下几种:一是“表示某种事物是什么东西或不是什么东西,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二是“用名词代词或名词性词组直接作谓语,表示判断的,谓语所表示的内容和主语所表示的内容是同一关系或类属关系”,三是“一般是以名词或名词短语为谓语而表示判断的句子”,四是“名词或名词短语作谓语,对主语表示的人或物进行断定的句子”,五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作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这五种解释都有合理之处,其中第二三四种定义大同小异,都是从语法来定义的,第五种是从事理的角度定义,第一种采用描述的方法来定义,从某种意义上来说这种定义是较易于理解的。 那么,究竟如何给古代汉语判断句下定义呢? 我们先来看一下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特点。从形式上看,像“北京是我国的首都”“他不是北京人”“马明宇是足球运动员”一类句子就是判断句,用判断词“是”来连接主语和宾语,若要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从语法来看,主语是谓语陈述的对象,指出谓语说的是谁或什么,常用名词或代词表示,谓语对主语加以陈述,说明主语怎么样或是什么,用“是”来表示。人们常把现代汉语判断句的理解停留在“A是B”的这一表层上,未进一步去探求主语和宾语之间的关系,就很容易地推导出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含义——前列举的第二、三、四种定义。波铁尼布亚早就 1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b4521015.html, 文言句式之判断句、被动句、疑问句 作者:朱庆和 来源:《作文周刊·高二版》2014年第08期 【技法指津】 一、判断句 判断句是断定人或事物是什么、属于什么的句式。判断句有以下类型: 1.“者……也”式。这是文言判断句式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如“蔺相如者,赵人也。”(司马迁《廉颇蔺相如列传》)“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韩愈《师说》) 2.“……也”式。此类判断句中,“者”和“也”不同时出现,省略“者”,只用“也”表示判断。 如“此世所以不传也。”(苏轼《石钟山记》)“项脊轩,旧南阁子也。”(归有光《项脊轩志》) 3.“……者也”式。此类句式在文言文中也属常见。其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如“沛公之参乘樊哙者也。”(司马迁《鸿门宴》)“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者也。”(韩愈《师说》) 4.“……者……”式。如“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王安石《游褒禅山记》) 5.“……为……”式。这里的“为”相当于现代汉语中的“是”这个判断动词。如“公子姊为赵惠文王弟平原君夫人。”(司马迁《信陵君窃符救赵》)“人方为刀俎,我为鱼肉。”(司马迁《鸿门宴》) 6.“……是……”式。如“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苏轼《水调歌头》)“汝是大家子,仕宦于台阁,慎勿为妇死,贵贱情何薄!”(《孔雀东南飞》)“萍水相逢,尽是他乡之客。”(王勃《滕王阁序》) 二、被动句 在古汉语中,主语是谓语所表示行为的被动者的句式叫被动句。常见的被动句有以下几种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和内容分析 渠县职业中专学校张吉轩 摘要:古代汉语判断句是文言文中的常用句式之一,判断句的谓语(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 性词组作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 句子,古代汉语判断句与现代汉语判断句在内容上有很多相同点,但在形式上存在着明显的差异。 关键词:判断句;古代汉语判断句;等同关系;类属关系;判断句的活用;语气助词。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是能够表达一个相对完整的意思并且有一个特定语调的语言单位,它是人们交流思想的基本语言单位。句子具有表述性的特点。表,指的是表达客观现实;述,指的是陈述主观意图。 为了研究的需要,人们常按一定的标准对句子进行分类。句子的分类方法很多,用不同的标准分出的句子的种类是不同的。 1、根据句子的语气可将句子分为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和感叹句四种。如: ①他正在开会。(陈述句)②他在干什么?(疑问句) ③你别再赌了。(祈使句)④你真棒!(感叹句) 2、根据表示肯定还是否定可将句子分成肯定句和否定句。肯定形式有的用“是”,有的不用“是”,有的用双重否定的形式表示肯定的意思;否定句一般要用否定副词“不”、“没”、“没有”、“非”等。如: 肯定句:①秋天是收获的季节。②你想干什么?③你应该爱惜身体。 否定句:①秋天没有夏天热。②你不想干什么?③我并非借题发挥。 3、根据句子结构的繁简可以把句子分成单句和复句。单句的下位句型有主谓句和非主谓句;如: ①他兴高采烈地说着话。(主谓句)②不准说话!(非主谓句) 复句的下位类型有联合复句和偏正复句。如: ①我们是教师,又是学生。(联合复句) ②不论遇到什么困难,我们都不能灰心丧气。(偏正复句) 4、在句子的多种分类方法中,按谓语性质的分类是基本的,着眼于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可以把句子分为叙述句、描写句和判断句。 叙述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叙述主语的动作、行为或变化;描写句的谓语主要用来描写主语的性质和状态;判断句的谓语主要用来判断主语所代表的人或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属于或不属于某一类的句子。如: ①满天黑云顿时消失了。(叙述句) ②人民的生活富裕得很。(描写句) ③鲁迅是伟大的革命家。(判断句)

古代汉语 判断句 被动句Microsoft Word 文档

语法~判断句 一、句子的分类 ?句子语气: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感叹句;肯定句、否定句。 ?句子结构繁简:单句、复句。 ?谓语性质: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日食饮得无衰乎?(《战国策·触龙说赵太后》) 君子坦荡荡,小人长戚戚。(《论语·述而》) 按谓语的性质分类有两种不同的方式: ?谓语的组织形式:名词谓语句、形容词谓语句、动词谓语句、主谓谓语句。 ?谓语所表示的语法意义:判断句、描写句、叙述句。 蝜蝂者,善负小虫也。(柳宗元《蝜蝂传》) 背愈重,虽困剧不止也。(同上) 良庖岁更刀,割也;族庖月更刀,折也。(《庄子·庖丁解牛》) ?判断句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即某事物是什么,或 不是什么,某种事物属于某一类或不属于某一类,判断句的主要作用是对事物进行解释和分类。 ?描写句一般是用形容词或形容性的词组作谓语的句子,描写事物是什么样子。 ?叙述句一般是用动词或动词性词组作谓语的句子,表示一种动作或叙述一件事情。 二、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形式 你们是大学生。 汉字不是拼音文字。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要用判断词“是” ,表示否定判断,要在“是”前面加上否定副词“不”。 今天星期二。 昨天阴天,今天晴天。 我湖南人。 ?现代汉语的判断句不用判断词“是”的,一般只限于表示日子、天气、籍贯之类的句子。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判断词“是”,而是将判断句的主语与谓语直接联系在一起,靠判断 句主语与谓语的语义关系进行判断。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有以下四种基本形式: (一)主语,语音停顿,谓语+也 在谓语之后用句尾语气词“也”帮助判断,强调谓语,加强判断语气。例如: 贡之不入,寡君之罪也。(《左传·齐桓公伐楚》) 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战国策·齐策一》) 张骞,汉中人也。《汉书·张骞传》 (二)主语+者+谓语+也 在主语之后用“者”复指主语和提顿引出谓语,在谓语之后用语气词“也”帮助判断。 “者”用于判断句主语后,国内语言学界有三种说法: ①语气词:王力《古代汉语》、中学语文教材。 ②联系词:吕叔湘《中国文法要略》。 ③复指代词:王力《汉语史稿》、郭锡良《古代汉语》。 例如: 陈胜者,阳城人也。(《史记·陈涉世家》) 南溟者,天池也。《庄子》

病句识别八大要点

病句识别八大要点 细看近十年高考的试题,从中可以发现,其对病句的辨析基本是以判断正误的客观题型出现的,其中涉及语序、搭配、成分、结构等语法问题的较多,其次是语意及逻辑问题。本人依据对高考试题的探究,总结了八大要点,希望可以帮助考生理清思路,有助于考生快速便捷地识别和修改病句。 一、留意句中的介词 大多数介词是从动词虚化而来的,这就使得介词的使用比较复杂。它可以和动词一样带宾语,如果使用不当,往往会造成语病。这类介词主要有:“由、由于”“经、经过”“通过”“对、对于”“当……”“在……”“正……”。这些词在病句考题中出现的频率非常高,出错的频率也非常高,要引起注意。例如: ①三年前,电脑“上网”对人们可能是陌生的。(谁对谁呢?颠倒了主客体。) ②通过百部爱国主义影片的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使观众经受了一次又一次的爱国主义精神的洗礼。(“通过”把“展播及其主题演唱会”变成了自己的宾语,而使全句的主语缺失。) ③剧组全体人员经过八十多天的苦战,一部情节新、演员新、技术新的十六集电视连续剧《西游记》终于与观众见面了。(一个句子出现了两个主语“剧组全体人员”“《西游记》”,是由于“经过”这个介词没有把“剧组全体人员”纳入自己的“管辖范围”,应把“经过”调到“剧组全体人员”之前。) ④为什么对于这种浪费人才的现象至今没有引起有关部门重视呢?(“对于”湮没了句子主语,应去掉) ⑤只有把想法付诸于行动,才能最大限度地达到我们的目标。(“诸”即“之于”,与“于”重复。) 二、留意句中的程度副词 副词一般是用来修饰形容词的,一般情况下是不会出错,但我们须细心分析一下后面的形容词是否本身就包含了这个副词的含义,有没有造成语义的重复。这类副词主要有“十分”“非常”“很””过分“等。例如: ①近几年,常有报纸对明星大肆吹捧,过分的溢美之词,助长了某些明星的骄傲情绪。(“溢美”本身的意思就是“过分地赞美”,再加上“过分”,语意重复。) ②许多家长对孩子过于溺爱,饭来张口,衣来伸手,这对孩子的成长是有害的。(“溺爱”含有“过分宠爱”的意思。) ③这是非常奇缺的药品,不到万不得已,是不能动用的。(“奇缺”就是“非常缺少”的意思。) 三、留意句中两面性的词语 两面性的词是指词语本身表达两个相反的语意。如“成败”、“得失”、“好坏”、“高低”、“能否”、“是否”等。因为它们表达的是不确定的两个方面的意思,所以它要求语句的上下文必须有与之相照应的词语或者语意。否则就会造成语意上的不对称。 例如: ①这场篮球赛的胜败关键是队员们的齐心协力。(前半句讲“胜败”,后半句只讲“胜”,两面对一面,不一致,应改为“取胜的关键”,或改为“是队员们能否齐心协力”。) ②越来越多的农村干部认识到,交通是否方便,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交通是否方便”说的是两种情况,而后面“是招商引资的一个重要条件”只谈了一个方面。) ③选择最可靠、最恰当的材料,对一篇文章的成败,常常有很重要的作用。(“最可靠、最恰当”是单面的,而“成败”是双面的。) ④为了避免今后不发生类似事故,我们应尽快健全安全制度。(这句话中的“避免”“不发生”就是“发生”,意思完全相反,应去掉副词“不”。) 四、留意句中指代性的词语 使用代词的目的是使行文简洁。但如果使用不当,则会指代不明,使文意模糊。在病句题中,代词使用的考查也较常见,所以一旦句中出现了代词,就要认真分析,弄清它所指代的对象。例如: ①忠王李秀成临刑前是不是很英勇呢?从一些记载上看,不是这样的。(前文说的是两个意思:很英

09通论(七)判断句

通论(七)判断句 【教学目的】 本讲介绍判断句的定义,判断句的特点,判断句的基本形式,判断句的表达功能等。要求重点掌握判断句的基本特点,并能在具体文句中辨认判断句,加以准确的今译。 【重点难点】 判断句的基本特点 一、定义: 判断句是说明某事物是什么,或不是什么。根据谓语的性质给句子分类得出的句型,一般是用名词或名词性词组作谓语,对事物的属性作出判断。 注意: 1、语义上不表判断的句子不是判断句 例如: “蟹六跪而二螯。” “永州之野产异蛇,黑质而白章。” 尽管它们是名词谓语句,但却不是判断句。这两句都是名词充当谓语的句子。但意思并不表示判断,而是进行描写。 2、判断句不是动词谓语句 尤其是用“为”构成的句子。例如: “夫执舆者为谁?” “颍考叔为颍谷封人。” 在古代汉语里,“为”是一个意义十分广泛的动词,对它的解释应该根据文意而定。这两句中的“为”似乎都可以译成“是”,有人把这样的句子理解成判断句。需要指出的是,这是一种误解。用“为”的句子属于叙述句。有些意思上很像是判断句的“为”字句,其实都是叙述句。 二、判断句的特点 古代汉语的判断句一般不用系词“是”,和现代汉语不同,而是用名词性谓语直接表示判断。在句子的末尾常常加上语气词“也”加强肯定语气。 例如: “南冥者,天池也。” 作为系词的“是”,是后来发展而成的。“是”在古代汉语里本是一个指示代词,它的基本意思是“这”。可以充当多种句子成分。 “是”充当主语的如“是社稷之臣也。” “是”充当谓语的如:“主爵都尉汲黯是魏其。”“是”即认为是对的。 “是”充当定语的如:“是岁,元和四年也。” 判断“是”成为系词的标准是的前面有名词性或代词成分。 “此是何种也?”这是战国时期的。 “是是帚彗。”这是汉代的。 很显然,这两句的“是”已经成为系词。 三、古代汉语判断句的基本形式 古代汉语判断句是名词性词语充当谓语。古代汉语的判断句共有四种基本形式。根据用不用“者”、“也”的各种情况来看,可在谓语后用语气词“也”加强判断。还可以在主语后“者”复指主语。 1、主语+者+谓语+也。

文言文特殊句式

学案4炼就“火眼金睛”,译好四类特殊句式学案略语文言特殊句式虽然不是每年必考,但是临场事实上无法回避。不少考生因缺少特殊句式意识而出现强行翻译的情况。因此,在二轮复习中,考生最需要在翻译的“老君炉”中不断炼就准确判断特殊句式的“火眼金睛”,重点解决那些临场翻译中最不应该忽视的句式问题。 自我诊断,找出答题短板 1.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申徽字世仪,魏郡人也。孝武初,周文与语,奇之。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十年,迁给事营门侍郎。……出为襄州刺史。时南方初附,旧俗官人皆饷遗。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徽自以无德于人,慨然怀愧,因赋诗,题于清水亭。(选自《北史·刘转第五十七》,有删节) (1)河桥之役,大军不利,近侍之官分散者众,徽独不离左右,魏帝称叹之。 译文: 答案河桥之战,朝廷的大军出师不利,逃散的皇帝的亲近官吏很多,只有申徽不离左右,魏帝称道赞叹他。 解析“近侍之官分散者”为定语后置句。 (2)徽性廉慎,乃画杨震像于寝室以自戒。及代还,人吏送者数十里不绝。 译文: 答案申徽性情廉洁谨慎,就在寝室画了(廉吏)杨震的像来告诫自己。等到被替代回京的时候,送他的百姓和官吏几十里不断绝。 解析“画杨震像于寝室”为后置的介宾短语句,“自戒”为特殊的宾语前置句,“及代还”为无标志被动句,“人吏送者”为定语后置句。 2.阅读下面的文段,翻译文中画线的句子。 四年七月,高祖崩,上(指炀皇帝)即皇帝位于仁寿宫。 以天下承平日久,士马全盛,慨然慕秦皇、汉武之事,乃盛治宫室,穷极侈靡,召募行人,分使绝域。诸蕃至者,厚加礼赐,有不恭命,以兵击之。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帝性多诡谲,所幸之处,不欲人知。每之一所,郡县官人,竞为献食,丰厚者进擢,疏俭者获罪。奸吏侵渔,人不聊生,人饥相食,邑落为墟,上不之恤也。东西游幸,靡有定居,每以供费不给,逆收数年之赋。区宇之内,盗贼蜂起,近臣互相掩蔽,隐贼数不以实对。或有言贼多者,辄大被诘责。各求苟免,上下相蒙,每出师徒,败亡相继。黎庶愤怨,天下土崩,至于就擒,而犹未之寤也。(选自《隋书》) (1)课天下富室,益市武马,匹直十余万,富强坐是冻馁者十家而九。(5分)★

文言特殊句式之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文言特殊句式之 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宾语前置句 考点透视 考点明确 《考试大纲》要求“能阅读浅易的文言文”。包含“理解常见文言实词在文中的含义”、“理解常见文言虚词在文中的用法”和“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能力层级为B级;“筛选文中的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和“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C级。 命题趋势 “理解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和用法”这一考点在近几年高考中虽未单独设题,但其知识点遍布文章,阅读理解时许多句子涉及这方面的知识。在文言的阅读过程中,如果对古汉语中一些句式特点,尤其是像谓语前置、宾语前置、定语后置、状语后置等比较特殊的句式不熟悉、不理解,必然会造成阅读的困难和翻译句子的不准确。因此,对文言与现代汉语中不同的句式的理解,应该有足够的认识。 知识讲解 古代汉语中与现代汉语不同的句式,有判断句、省略句、被动句、倒装句(包括宾语前置句、定语后置句、谓语前置句、状语后置句)、固定结构等几类。判断句、被动句要从结构特征上去掌握,省略句则要联系上下文去推求省略的部分,倒装句要掌握宾语前置、定语后置、主谓倒置、状语后置的规律,固定句式要记住它们的习惯用法。 本讲主要介绍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中的宾语前置句和省略句。 判断句 判断句是对事物的性质、情况、事物之间的关系做出肯定或否定判断的句子。文言文判断句的最大特点不是用判断词“是”,而往往以名词或名词性短语直接充当谓语,用以对主语进行判断。译成现代汉语时要加上判断词。 常见的文言判断句有以下几种: “……者,……也”式 这是文言判断句最常见的形式。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有舒缓语气的作用,谓语后用“也”结句,对主语加以肯定的判断或解说。例, 1、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廉颇蔺相如列传》) 2、所谓华山洞者,以其乃华山之阳名之也。(《游褒禅山记》) “……,……者也”式 在句末连用语气词“者也”,表示加强肯定语气,这时的“者”不表示提顿,只起称代作用。这种判断句,在文言文中也比较常见。例, 3、城北徐公,齐国之美丽者也。(《邹忌讽齐王纳谏》) 4、予谓菊,花之隐逸者也;牡丹,花之富贵者也;莲,花之君子者也。(《爱莲说》)“……者,……”式 主语后用“者”,表示提顿。这样的判断句比较少。例, 5、四人者,庐陵萧君圭君玉,长乐王回深父,余弟安国平父,安上纯父。(《游褒禅山记》) 6、菊之爱,陶后鲜有闻。莲之爱,同予者何人?牡丹之爱,宜乎众矣!(《爱莲说》)

判断句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判断句在写作教学中的意义及作用 判断句是一种最基本的句式。它肯定或否定某种事物的存在,指明事物具有某种属性。在人们心目中,判断句简单而呆板,平常而单调,其实判断句对启发学生思维,提高作文审题构思和表达能力大有帮助。 一、判断句启发思维,有利于引导学生多角度多侧面地表现事物的特征,激发学生表达个人独特感悟的兴趣。 下定义是判断句最常见的用途,但判断句与下定义又存在着许多差别。以“包装”为例,如果要给它下定义,则可以说,包装是把商品用纸裹起来或装进盒子、瓶子等行为。而如果以“包装”为题写一个判断句,则可以写得丰富多彩。 经济学家说,包装是商品经济的产物,它可以促进销售,宣传形象。 生物学家说,包装是一种本能,是通过改变外在形象而达到目的的本能。 教育学家说,包装是一种让人今后立足于社会的技能。 政治学家说,包装是一种借口,一种在众目睽睽之下做坏事而不脸红的借口。 犯罪学家说,包装是一种欺骗,是一种让人黑白不分的骗术。 广告商说,包装是做广告,是把优点扩大一万倍,把缺点缩小一万倍。 从上面例子不难看出,下定义力求严密准确,具有固定性,不易更改。判断句则显得相当灵活,它对同一事物可作发散思维,从多个角度展示事物的不同特征。 曾经读过美国作家比尔斯的《魔鬼辞典》,这加深了我对判断句的认识,这是一部表达作者独特人生观、世界观的辞典,里面有很多精彩的词条: 人,是一种动物……它的主要职业是消灭他的同类;外交是一种为了自己国家利益而说谎的爱国艺术;大炮,是用来校正国家边界的仪器;命运,是暴君作恶的权力,也是傻瓜失败的借口;流行病,是一种具有良好社交能力且不存在任何偏见的疾病…… 比尔斯的每一则词条,都像一把解剖人类及其文明的手术刀,他的话表面上刻薄,实际上他是在嘲弄人性的弱点,对人类一切貌似神圣的东西进行调侃,他向我们展示了一种批判的精神,一种新的思维方式。为什么我们不可以让学生在事物认识和判断中表达出自己的个人感悟呢?于是,我在讲完《魔鬼辞典》后,就给学生布置了一条作业题:找出几个自己熟悉的词语,围绕它们分别仿写一至两个判断句。很快学生就把作业交上来了,下面的一些句子也显得十分精彩:考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常考题型及识别标志

初中语文修改病句常考题型及识别标志 中学生需要掌握的常见的病句类型有六种,即语序不当、搭配不当、成分残缺或赘余、结构混乱、表意不明和不合逻辑。 一、发现介宾短语开头的句子,看是否缺少主语。 介词结构在句首易导致句子无主语。如: 例1 :通过读了徐迟的《黄山记》,让我受到一次深刻的美感教育。 例2:南北朝时期,由于北方民族的大融合工商业经济的发展,为隋统一全国创造了条件。 解析:在一个句子中,当介词或介词结构位于句首时,我们就应该仔细去分析这个句子的主谓宾等成分,如果没有主语,那就属于介词结构在句首导致无主语的错误类型。 这种类型的病句往往通过去掉句首介词来达到改正的目的。如例1去掉“通过”,例2去掉“由于”。 二、发现句中有并列结构,看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 这里所说的并列结构,主要是指动词并列、名词并列以及形容词的并列等。出现了并列结构,我们可以从是否符合逻辑、是否语序错位、是否搭配得当这三个方面去考虑。 例3:我们的报刊、杂志、电视和一切出版物,更有责任作出表率。 例4:我们要认真讨论并听取王校长的发言。 例5:要办好一个企业,仍旧需要充分发挥个人的才智,集体的力量和集思广益的效果。 例6:这位高能机械工程师的出色工作和独特设计,已被国内有关单位采用,并受到国外专家的赞赏。 解析:在一个句子当中,含有包含与被包含关系的词语不能并列地放在一起。

例3中报刊、杂志就属于出版物,因此他们不好放在一起。 例4中的并列短语“讨论并听取”中的“讨论”和“听取”有先后顺序,应该先听取后讨论。 例5中,谓语“发挥”与宾语“集思广益的效果”之间不能搭配。 例6中,主语部分是一个并列结构,谓语部分也是一个并列结构,通过分析我们发现,句中的“出色工作”与谓语“被采用”不能搭配。 三、发现具有两面意思的词语,如“是否”“能否”“优劣”“好坏”“成败”等,看前后是否对应。 例7:一个关系到能否顺利择业的实际问题摆在他们的面前:必须会使用电脑,必须会驾车,外语必须达到四级以上。 例8:我市在西部大开发的战略规划中能否抓住机会,迅速发展,关键在于加速培养一批各行各业的人才。 解析:这两个例句中,前半句都提到两个方面的事情,例7中,前半句包含了能顺利结业和不能顺利结业两个方面,例8中,前半句包含了能抓住机会和不能抓住机会两个方面,但是这两个句子的后半部分都只说到肯定的方面。 修改这种类型的病句有两种方法,要么去掉句中的“能否”“是否”等词语,要么在句中的另一部分再加上“能否”或“是否”等词语。 四、发现句中有否定词,看它们是否因多次否定将意思说反了。 例9:由于管理混乱,监督无力,全国各大酒厂不止一家没丢过上万份商标。 例10:谁也不能否认家长的这种做法不是对孩子的关爱,但结果也许适得其反。 解析:这两个句子是典型的因多重否定导致否定不当的句子,根据句意,例9应当去掉句中的“没”字,例10是反问句与多重否定嵌套的句子,要注意细心判断,该句应当去掉句中的第二

文言句式检测

一、判断句式: 1.蚓无爪牙之利,筋骨之强。(《劝学》)() 2.今成皋、陕西大涧中,立土劝及百尺,迥然耸立,亦雁荡具体而微者。(《雁荡山》)()立土往往高达百尺,高高地耸立着,也可算是形体具备而规模较小的雁荡山 3.虽才高于世,而无骄尚之情。(《张衡传》)() 4.村中少年好事者,驯养一虫,自名“蟹壳青”。《促织》()好管闲事的青年 5.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论积贮疏》)()6.譬若以肉投馁虎,何功之有哉?(《信陵君窃符救赵》)()7.大阉之乱,缙绅而能不易其志者,四海之大,有几人欤?(《五人墓碑记》)()能不改变自己志节的做官的人 8.乃取蒙冲斗舰十艘,载燥荻枯柴,灌油其中,裹以帷幕。(《赤壁之战》)()取十艘战舰,装载上干燥的枯枝柴火,并且在当中灌入油,用帷幕包裹起来 9.秦王不怿,为一击缶《廉颇蔺相如列传》() 10.“刘备天下枭雄。”(《赤壁之战》)() 11.故内惑于郑袖,外欺于张仪。(《史记.屈原列传》)()12.善哉,祁黄之论也!():祁黄的话说得真好啊! 13.信而见疑,忠而被谤,能无怨乎?() 14.彼童子之师,授之书而习其句读者,非吾所谓传其道解其惑也。() 15.甚矣,乌纱之横,皂隶之俗哉!()官吏的横暴、差役的恶俗,也太过分了啊! 16.子急去,勿留!且为楚所得。()你赶快离开,不要留下.(否则)将要被楚国人抓住了. 17.郑穆公使视客馆,则束载、厉兵、秣马矣()郑穆公派人到客馆察看,果然见到杞子的军队个个扎束停当,兵器磨的雪亮,马喂的饱饱的

18.纤歌凝而白云遏()纤细的歌声仿佛凝住不散,阻止了白云的飘动被动句纤歌凝而白云遏.(遏,止,这里是被动含义,即被歌声所阻止) 19.静女其姝,俟我于城隅()静女:娴静的姑娘。其:语气词。姝(shu书):美丽。侯(si四):等待。 20.唯奕秋之为听()只听弈秋的教导 答案:(一)判断句:10、14(二)被动句:13、16、18(三)省略句:9、17;(四)变式句(倒装句)A宾语前置:5、6、7、20B定语后置:1、2、4、7、8C状语(介词结构后置):3、8、11、19D主谓倒装:12、15 二、找出文言固定句式,并翻译句子: 1、不能正其身,如正人何? 不能端正自身的行为,怎么能使别人端正呢? 3)是社稷之臣也,何以伐为? 这是对国家有用的人,为什么要讨伐他呢? 4)汝意谓长安何如日远? 你认为长安与太阳相比,哪个更远? 5)陛下以降侯周勃何如人也? 陛下认为降侯周勃是个怎样的人? 6)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像这样找剑,不是很糊涂吗? 6、此不为远者小而近者大乎? 这不是远的小而近的大吗 7、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 日日夜夜盼望着将军的到来,怎么敢反叛呢! 7)问女何所思,问女何所忆。 问女儿所想的是什么,问女儿所思念的是什么 8)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何有于我哉? 学习起来不厌烦,教导别人而不知疲倦,对于我来说还有什么呢?”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句、省略句

判断句、被动句、倒装(变式)句、省略句: 一、被动句:(1)用介词“于”“受……于……”表示被动,“于”引进动作行为的主动者。【例】①六艺经传皆通习之,不拘于时,学于余。 ②吾不能举全吴之地,十万之众,受制于人。 (2)用“为”“为……所……”(“为”引出动作的主动者)“……为所……”表示被动。 【例】①而身死国灭,为天下笑。 ②吾属今为之虏矣。 ③不者,若属皆且为所虏。 ④重为乡党所笑。 (3)用“见”“见……于……”表被动(“于”引进动作的主动者)。 【例】①秦城恐不可得,徒见欺。 ②信而见疑 ③臣诚恐见欺于王而负赵。 (4)用介词“被”表被动 【例】①予犹记周公之被逮《五人墓碑记》 ②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5)无任何标志,根据句意判断 【例】①戍卒叫,函谷举《阿房宫赋》 ②屈原放逐,乃赋《离骚》《史记·报任安书》 二、倒装句: 宾语前置 定语后置 状语后置 主谓倒装 1、宾语前置 (1):疑问句中疑问代词作宾语时,宾语前置。 疑问代词有“何、谁、孰、胡、曷、恶、安、焉、奚”等。 (2):否定句中代词作宾语提前。 (3):用“之”或“是”把宾语提取到动词前,以突出强调宾语。这时的“之”“是”只是宾语前置的标志,没有什么实在意义。 【例】①句读之不知,惑之不解。 ②何陋之有? ③无乃尔是过矣? ④唯利是图。 (4):介宾结构,介词的宾语有时会置于介词前,形成介词的宾语前置。

2、定语后置: (1)、用“之”使定语后置。 【例】①居庙堂之高则忧其民,处江湖之远则忧其君。 ②四海之大,有几人欤? (2)、用“……之……者”的后置。 【例】①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 ②石之铿然有声者,所在皆是也。 (3)、用“……者” 【例】①求人可使报秦者,未得。 (4)、"中心词+数量词 【例】①我持白璧一双,欲献项王;玉斗一双, 欲与亚父。 3、状语后置 ·介词结构即介宾短语,标志性词语:“以”、“于”、“乎”等。 ·介词结构作状语往往都会置于谓语部分后。 【例】 ①青,取之于蓝,而青于蓝。 ②具告以事。 ③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固先乎吾。 4、主谓倒装 文言文中,为了加强语气,强调谓语,常常把谓语提到主语的前面,这种改变语序的做法叫做主谓倒装。 【例】 “甚矣,汝之不惠。” “美哉,我少年中国。” 不仁哉!梁惠王也。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