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卫星通信课内实验报告

卫星通信课内实验报告

卫星通信课内实验报告
卫星通信课内实验报告

南京邮电大学

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

卫星通信实验报告

院系通信与信息工程学院专业通信工程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实验一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

实验二天线方向图测试

实验三卫星信号传输测试

实验四天馈线驻波比和天线端口隔离度测试

卫星通信技术实验室

2013年10月21日

实验一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方法

2.熟悉频谱分析仪的调整和使用

二、实验内容

1.调整地面站天线对准目标卫星

2.用频谱分析仪测量卫星信标信号

3.计算天线极化隔离度

三、实验原理

1.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

1) 方位角(AZ):从接收点到卫星的视线在接收点的水平面上有一条正投影线,从接收点的正北方向开始,顺时针方向至这条正投影线之间的角度称为方位角。

2) 仰角(EL):从接收点仰望卫星的视线于水平线构成的夹角称为仰角。

3) 极化角(P):极化角是由于接收天线所在地位置与卫星所在轨位的经度差及地球曲率的影响,而使天线馈源波导口相对于地面所形成的倾角。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的示意图如图1-1所示。

图1-1 方位角、仰角、极化角示意图

4)方位角、仰角、极化角计算公式

方位角、仰角、极化角是由地面站天线的位置和同步轨道卫星的位置确定的。

设地面站经度为λe (东经为正,西经为负),纬度为φe (北纬为正,南纬为负),卫星经度为λs (东经为正,西经为负),方位以正北为零,顺时针方向为正,利用静止卫星和地面站的几何关系,可推出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AZ 、仰角EL 和极化角P 的计算公式。

当地面站天线位于北半球时,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极化角计算公式为:

e

e s tg arctg

AZ φλλsin )(1800

--= (1-1)

[]

????

?

????

??

?

--+---=2cos )cos(1cos )cos(e e s e e e e s H

R R arctg EL φλλφλλ (1-2) ??

?

???-=e e s tg arctg P φλλ)sin( (1-3)

式中:R e —— 地球半经(6378Km );

H ——同步卫星距地球表面的高度(35786km )。

2.地面站天线的指向和极化角旋向的判定

天线的指向是由计算出来的方位角和仰角确定的,天线的极化旋向是由极化角确定的。

一般情况下,方位角都是以正北方向为基准00,顺时针旋转为正,逆时针旋转为负。正东为900,正南为1800,正西为2700。

方位角的确定方法:可分为AZ=1800、AZ <1800、AZ >1800 三种情况。其指向示意图1-2所示。

图1-2 方位角指向示意图

当AZ =1800时,卫星位于接收站的正南方,天线指向正南。

当AZ<1800时,卫星位于接收站的东南方,天线指向正南偏东的角度为1800-AZ。

当AZ>1800时,卫星位于接收站的西南方,天线指向正南偏西的角度为AZ-1800。。

仰角的确定方法:可分为EL=00,00<EL<900,EL=900三种情况。其指向示意图1-3所示。

图1-3 仰角指向示意图

当EL=00时,地面站天线的口面垂直于地面,当EL=900时,地面站天线的口面平行于地面。

极化角旋向的确定方法:也分为P<0,P=0,P>0三种情况。极化角调整示意图如图1-4所示。

图1-4是当地面站位于北半球时,观察者面向静止卫星时天线极化角的调整示意图。图中列出的是水平极化的情况。垂直极化的调整方法与此相同。

P<0 P=0 P>0

图1-4 极化角调整示意图

当极化角P=0时,接收站与卫星同经度,其极化为理想的水平极化或垂直极化。

当极化角P<0时,天线极化要左旋。所谓左旋,是指观测者面向静止卫星,左手拇指指向卫星时,

其余四指握转的旋向。

当极化角P>0时,天线极化要右旋。所谓右旋,是指观测者面向静止卫星,右手拇指指向卫星时,其余四指握转的旋向。

3.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调整

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主要是调整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调整方位角、仰角是使天线对准卫星,调整极化角是使天线极化与卫星发射波的极化相匹配,接收信号最大。

1)天线方位角调整

首先用罗盘或指南针找到正南方,再调整天线方位调整装置使天线正对正南方。如果计算的方位角AZ大于1800,则调整天线向正南偏西转动AZ-1800。如果AZ小于1800,则调整天线向正南偏东方向转动1800-AZ。

2)天线仰角调整

首先调整天线仰角调整装置,再用罗盘仪量出仰角,直至天线仰角等于仰角的理论计算值。

3)天线极化角调整

(1)极化的概念

卫星信号的极化有线极化和圆极化两大类。

当电场矢量的指向随时间的变化始终是一条直线时,称为线极化(包括水平极化和垂直极化)。

当电场矢量的指向随时间的变化是一个圆时,称为圆极化(包括左旋圆极化和右旋圆极化)。

(2)卫星发射极化波的极化定义

卫星发射极化波的极化定义是以卫星轴系为基准的。卫星运动轨迹近似为圆。

当电场矢量方向与卫星所在点的圆的切线方向一致时,卫星发射的信号为水平极化。

当电场矢量方向与卫星运动轨道平面垂直时,卫星发射的信号为垂直极化。

(3)地面站天线的极化定义

地面站天线的极化定义是以卫星接收点的地平面为基准的。

当电场矢量方向平行于地面时,为水平极化波。电场矢量方向垂直于地面时,为垂直极化波。

天线双工器的接收和发送都是矩形波导。在矩形波导中,电场矢量的方向是垂直于波导宽边的。

当矩形波导窄边平行于地平面时,电场也平行于地面,定义为水平极化,传输的是水平极化波。

当矩形波导的窄边垂直于地面时,电场也垂直于地面,定义为垂直极化,传输的是垂直极化波。

(4)极化角的调整

地面站天线的极化调整通常指的是线极化天线的极化调整。

当天线接收极化方向与卫星发射波极化方向一致时,接收的卫星信号最大。

当天线接收极化方向与卫星发射波极化方向不一致时,接收的卫星信号会变小,产生极化损失。

当天线接收极化方向与卫星发射波极化方向正交时,几乎收不到卫星信号,极化损失最大。

因为,只要天线的极化方向与卫星发射波的极化方向不一致,就会产生极化失配,极化失配不但会导致接收功率下降,还会在双线极化系统中产生交叉极化干扰。所以,必须调整极化角。

调整极化角的目的就是使天线接收极化与卫星发射波的极化方向一致,接收信号最大,减小在双线极化系统中产生交叉极化干扰。调整极化角,就是将天线馈源旋转一个角度,使天线接收极化与卫星发射波极化相匹配。

(5)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原理

地面站天线极化调整常用的方法有最大值法和最小值法。其原理分别为:

最大值法:首先调整天线对准卫星,再用频谱分析仪接收卫星信标信号。调整待测天线双工器的极化角,使频谱仪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大,即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一致。由于线极化馈源的近峰值角度范围比谷值宽,因此确定峰值点的最好方法是:找出比峰值下降3dB点的位置,然后利用插入法找出峰值点,确定峰值位置,在峰值位置上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大。

最小值法:该方法的出发点是调整待测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正交,使天线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小,然后将天线极化旋转900,使地面站天线极化方向与卫星来波极化方向一致,从而达到极化匹配的目的。

四、实验仪器及实验框图

本实验采用Ku频段0.9米便携站天线对星调整。实验原理框图如图1-5所示:

图1-5 便携站天线对星调整原理框图。

图中:卫星用来向地面站发送信标信号。

卫星信标信号是表征卫星存在和特征的一种特殊信号,是由卫星发射的一个频率和幅度固定的信号。信标信号主要用于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和自动跟踪,为地面站搜索、测量、跟踪卫星提供依据。

天线用来接收卫星信标信号,双工器将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分开,保证收发互不干扰。LNB是低噪声下变频器,将接收下来的卫星信标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和下变频。直流电源给LNB供电,使LNB正常工

作。频谱仪用来测量卫星信标信号电平的大小,确定天线是否准确对准卫星。

用频谱仪测量卫星信标信号时,要设置频谱仪的工作频率。

频谱仪工作频率= 卫星信号下行频率一LNB本振频率。LNB本振频率为:11.3 GHz。

天线伺服控制器用来调整天线对准卫星。选定目标卫星后,天线伺服控制器根据卫星的经度和天线所在地的经纬度,自动算出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驱动方位、俯仰和极化电机转动,使天线对准卫星。

五、实验步骤

1.按图1-5连接测量系统,并使系统工作正常。

2.确定目标卫星和信标信号,目标卫星选鑫诺一号,信标信号选垂直极化,频率为12.260GHz。

3.设置频谱仪工作频率为卫星下行频率一LNB本振频率=12.26 GHz -11.3 GHz = 960MHz。

4.调整天线伺服控制器对星调整参数使天线对准卫星

4.1调整方位角,使频谱仪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大,此时,天线在方位方向上准确对准卫星。

4.2调整俯仰角,使频谱仪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大,此时,天线在俯仰方向上准确对准卫星。

4.3调整极化角,使频谱仪接收的信号电平最大,此时,天线极化与卫星发射波极化相匹配。

5.用频谱仪测量正极化(垂直极化)卫星信标信号,记录测试电平。

6.用频谱仪测量反极化(馈源旋转900后再测垂直极化)卫星信标信号,记录测试电平。

7.计算天线极化隔离度。

天线极化隔离度等于天线接收的正极化信号电平—天线接收的反极化信号电平,单位为dB。

六、实验数据

实验数据如表1-1所示:

表1-1天线对准卫星调整测试数据表

七、思考题

1.地面站天线对准卫星的调整主要调整什么?

答:方位角、仰角、极化角

2.怎样确定地面站天线对准了目标卫星?

答:由天线所在地的经度、纬度以及卫星的经度可算出天线对准卫星的方位角、仰角和极化角。

3.为什么要调整天线极化?

答:极化角是指由于接收天线所在地位置与卫星所在地经度差的加大及地球曲率的影响,而使天线馈源波导口相对于地面所形成的倾角。

4.天线双工器接收端口矩形波导的窄边平行于地平面时,接收的是什么极化的卫星信标信号?

答:垂直极化

实验二天线方向图测量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天线方向图的测量原理和方法

2.掌握频谱分析仪的调整和使用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利用卫星信标测量天线接收方位方向图和俯仰方向图

2.利用所测方向图求出主瓣电平、副瓣电平、3dB波束宽度、10dB波束宽度和天线接收增益。

三、实验原理

天线方向图是用图示的方法表示天线辐射能量在空间的分布的图形。天线方向图测量是天线最重要的、最基本的电参数测量。

1.天线方向图测量原理

本实验采用卫星信标法测量便携站天线的接收方向图。测量原理如图2-1所示:

图2-1 卫星信标法测量天线接收方向图的原理框图

设卫星的各向同性辐射功率为EIRP S (dBW ),下行空间传播总损耗为L DOWN (dB ),LNB 低噪声放大器的增益为G LNB (dB ),待测天线的接收增益为G R (θ)(dBi )(θ为天线偏离波束中心的角度,θ等于零表示天线在最大方向上的增益),射频电缆的传输损耗为L RF (dB ),双工器接收支路损耗为L (dB ),则到达天线口面的功率电平P (dBm )为:

)(30)()(dB L dBW EIRP dBm P DOWN S -+= (2-1)

进入频谱分析仪的功率电平P mea (θ)为:

()()()()()()()()mea LNB R RF P dBm P dBm G dB G dBi L dB L dB θθ=++-- (2-2)

式(2-2)是卫星信标法测量天线接收方向图的原理公式。P mea (θ)是频谱仪测量的RF 信号电平。

当待测天线对准卫星时,G R (θ)最大,即P mea (θ)最大。

当待测天线偏离波束中心时,G R (θ)发生变化,此时频谱仪测量的RF 信号功率也随着变化,利用频谱仪的迹线功能,记录天线运动轨迹,即为测量的待测天线方向图。

2.天线方向图的主瓣、副瓣、3dB 波束宽度、10dB 波束宽度 天线方向图的主瓣、副瓣、3dB 波束宽度如图2-2所示:

方向图中有许多波瓣,辐射强度最大的波瓣称为主瓣,其余的波瓣称为副瓣或旁瓣,主瓣旁的第一个波瓣叫第一旁瓣。第一旁瓣电平要求低于主瓣电平14dB 以上。

在主瓣最大辐射方向两侧,辐射强度降低3 dB 的两点间的夹角定义为3 dB 波束宽度,辐射强度降低

10dB 的两点间的夹角定义为10dB 波束宽度。

天线方向图的波瓣宽度越窄,天线的增益越高,方向性越好,作用距离越远,抗干扰能力越强。

图2-2 天线方向图示意图

3.方位方向图方向角的修正

在方位方向图测量中,要考虑方位角的修正。因为天线方位方向图中的方位角是空间方位平面指向角,而天线方位角显示器上显示的角度是水平面内的方位角,这两个角度不一样,其差值随着仰角的变化而变化,所以,在测量方位方向图时,要进行方位角修正。方位角的修正公式为:

2arcsin sin ()2AZ AZ COS EL ??

'=????

(2-3)

式中:EL ——天线对准卫星时的仰角(0);

AZ ——天线未修正时的方位角,即要求天线转动的角度(0); AZ '——天线修正后的方位角(0)。 4.3dB 波束宽度、10dB 波束宽度计算公式

θ3dBBW ——方向图中3dB 波束宽度处的宽度秒数×天线转动速度 (度) (2-4) θ10dBBW ——方向图中10dB 波束宽度处的宽度秒数×天线转动速度 (度) (2-5) 5.天线增益计算公式

根据EIA 标准,天线增益采用3dB 、10dB 波束带宽方法计算。

33101037000

1070005*log 5*log **4.92*()*()

AZ dBBW EL dBBW AZ dBBW EL dBBW G Loss square f square rms θθθθ????=+

? ?????

-- (2-6)

式中:

G —— 为待测天线增益 (dBi )

θAZ3dBBW —— 天线方位方向图的3dB 波束宽度 ( 0 ); θEL3dBBW —— 天线俯仰方向图的3dB 波束宽度 ( 0 );

θAZ10dBBW —— 天线方位方向图的10dB 波束宽度 ( 0 ); θEL10dBBW —— 天线俯仰方向图的10dB 波束宽度 ( 0 );

Loss —— 天线馈源网络的插入损耗 ( dB),接收支路Loss=0.35dB , (实验测得);

f —— 为卫星信号下行频率 (GHz);

rms ——为抛物面天线表面精度,单位inch 。计算时rms 取0.5mm ,则:4

.255

.0

inch 四、实验仪器及实验框图

实验仪器及实验框图如图2-1所示: 五、实验步骤

1.按图2-1连接测量系统,使仪器设备工作正常。

2.调整天线对准目标卫星

1)调整天线伺服控制器方位和俯仰调整装置,驱动天线方位和俯仰电机转动,使天线对准目标卫星。 2)调整天线伺服控制器极化调整装置,驱动极化电机转动,使天线极化与卫星极化匹配。 此时,天线处于波束中心,接收信号电平最大,记录该信号电平(作为天线再对波束中心的参考)。

3.设置频谱仪工作状态,测量天线接收(方位、俯仰)方向图 1)固定待测天线仰角不动,测量天线接收方位方向图

驱动待测天线方位从波束中心逆时针转动-200。再驱动待测天线从左向右顺时针方向旋转,通过待测天线波束中心后到达+200位置停止。频谱仪实时记录待测天线的方位方向图,将所测方位方向图编号存入频谱仪。

2)固定待测天线方位不动,测量天线接收俯仰方向图

先将待测天线回到波束中心,使天线重新对准卫星,检查天线处于波束中心的电平值是否相同。 驱动待测天线俯仰从波束中心向下转动-200。再驱动待测天线从下向上转动,通过待测天线波束中心后到达+200位置停止。频谱仪实时记录待测天线的俯仰方向图,将所测俯仰方向图编号存入频谱仪。

3)利用频谱仪码刻功能,用手工方法对所测方位方向图和俯仰方向图进行处理,分别获得待测天线接收方位方向图和俯仰方向图的主瓣电平、副瓣电平、3dB 波束宽度(s )、l0dB 波束宽度(s )图。并将所测方向图从频谱仪输入到计算机,再取出来贴到实验报告中的 图2-3和 图2-4。

4)根据所测方向图数据,计算3 dB 波束宽度(度)、10dB 波束宽度(度)和天线接收增益G 。 5)将测试数据记于表2-1。 六、测量图形与测量数据

天线方向图的测试图如图2-3、2-4所示,测试数据见表2-1,其中:

图2-3(1)、(2)、(3)、(4)为方位方向图的主瓣电平、副瓣电平、3dB 波束宽度、10dB 波束宽度图。

图2-4(1)、(2)、(3)、(4)为俯仰方向图的主瓣电平、副瓣电平、3dB波束宽度、10dB波束宽度图。

2-3(1)垂直极化信标信号方位主瓣电平图

2-3(2)垂直极化信标信号方位副瓣电平图

2-3(3)垂直极化信标信号方位3dB波束宽度图

2-3(4)垂直极化信标信号方位10dB波束宽度图

图2-3 (1)(2)(3)(4)方位方向图

2-4(1)垂直极化信标信号俯仰主瓣电平图

2-4(2)垂直极化信标信号俯仰副瓣电平图

2-4(3)垂直极化信标信号俯仰3dB波束宽度图

2-4(4)垂直极化信标信号俯仰10dB波束宽度图

图2-4 (1)(2)(3)(4)俯仰方向图

实验内容实验数据

实验仪器设备Agilent E4408B频谱分析仪

Ku频段0.9米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设备

天线对准的卫星卫星名称:鑫诺一号经度:110.50 E /

天线所在地经纬度(度)经度:118.780纬度:32.040/

天线对准卫星角度(波束中

心)

AZ:195.3 0EL:52.10P:-12.960

频谱仪测试波束中心卫星信标信号电平卫星信标极化方式垂直极化/ 卫星信标频率GHz 12.26 / LNB本振频率GHz 11.30 / 频谱仪工作频率GHz 0.9601 / 频谱仪接收电平dBm -69.75 /

天线仰角及转动范围(不修

正)

仰角EL = 52.10转动范围:EL±200 =400/ 天线方位角及转动范围(未

修正)

方位角AZ= 195.3 0转动范围:AZ±200 =400/

七、思考题

1.利用卫星信标法,能否测量地面站天线的发射方向图?

答:否,只能测量地面站天线的接收方向图。

2.天线方向图中的第一副瓣电平高了会产生什么影响?

答:影响天线方向性,降低了天线抗干扰能力。

3.天线方向图中波束宽度的宽与窄,表明了什么?

答:表面了波束宽度处的宽度秒数×天线转动速度的乘积大小。

4.利用卫星信标法测量天线接收方向图时,频谱仪的动态范围主要受哪紫因素的限制?答:受到天线方向图的主瓣电平、副瓣电平、3dB波束宽度、l0dB波束宽度影响。

实验三 卫星信号传输测试

一、实验目的

1.掌握卫星通信系统的组成及其工作原理。 2.掌握便携式、固定式卫星通信地面站的设备组成。 3.掌握卫星通信地面站发送和接收参数的设置和调整。 4.掌握0/b E N 、误码率和接收信号频谱的测量方法。 二、实验内容

1.安装调整便携式、固定式卫星通信地面站设备,并使其工作正常。 2.调整便携式、固定式卫星通信地面站天线对准目标卫星(鑫诺一号)。 3.利用卫星链路在便携式、固定式两个地面站之间传输业务信号。

4.按要求调整便携站、固定站的发送和接收参数,使卫星通信系统处于最佳工作状态。 5.测试不同传输速率下,便携站发、固定站收的0/b E N 、误码率和接收信号频谱。

三、实验原理

1.卫星通信实验系统的组成及其主要部件作用

图3-1是实验用的一种简单的卫星通信系统,它由一颗卫星转发器,两个地面站和上行线路、下行线路组成,并构成卫星链路,进行卫星业务信号的传输测试。

卫星通信系统一般由空间段和地面段组成。空间段包含一颗或几颗卫星,地面段由多个地面站组成。 1) 卫星转发器

卫星转发器是一个建立在空中的微波中继站。卫星转发器由天线、双工器、接收设备、变频器和发射设备组成。作用是将地面站发来的上行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变频,再经功率放大后发送到其他地面站。

2) 上行线路、下行线路

在卫星通信系统中,从发射地面站到卫星的这一段线路称为上行线路,从卫星到接收地面站的这一段线路称为下行线路。上行线路、下行线路都是电磁波的传播空间,电磁波将通信卫星和地面站连接起来构成卫星通信链路,完成卫星通信的长途传输任务。

地面站将信号发送到卫星所采用的频率称为上行频率、卫星将信号发送到地面站所采用的频率称为下

行频率。因为上行信号和下行信号所走的路径是相同的,而且收发共用同一副天线,为使收发信号互不干

扰,地面站上发射频率和接收频率是不一样的,一般上行频率高于下行频率。

实验中,地面站的发射频率为14.00~14.5GHz,接收频率为12.25~12.75GHz。

便携式卫星通信地球站固定式卫星通信地球站Ku频段0.9米天线便携式卫星通信地面站Ku频段1.2米天线固定式卫星通信

地面站

图3-1 卫星通信实验系统原理框图

3)卫星通信地面站

卫星通信地面站是卫星通信系统中设置在地面上的通信终端站,用户通过地面站接入卫星通信线路,

进行卫星通信。地面站的作用是向卫星发送和接收来自卫星的各种信号。地面站上主要设备的作用是:

(1) 天馈线

天馈线由天线、馈线、双工器、天线伺服控制器等部分组成。天线用来向卫星发射信号,同时接收来

自卫星的信号。双工器将地面站的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分开、保证接收信号和发射信号互不干扰。天线伺

服控制器用来调整天线对准卫星,并对卫星进行高精度跟踪。

(2) BUC

BUC 是上变频功率放大器,其任务是将调制器送来的中频信号上变频和功率放大,由天线发到卫星。 (3) LNB

LNB 是低噪声下变频器,其任务是将接收的卫星信号进行低噪声放大和下变频,再送解调器解调。 (4) 卫星调制解调器

卫星调制解调器工作在L 频段,主要对发送数据进行信道编码(完成扰码、差分编码、前向纠错编码)和调制,对接收信号进行解调和信道译码(完成前向纠错译码、差分解码、去扰码)。并测出误码率和E b /N 0。

2.信号流程

1)便携站发→固定站收

在便携站上,用户IP 电话信号(或其他信号)经以太网交换机送到卫星调制器进行调制变成已调中频(0.95-1.45GHz )信号。此中频信号经BUC 变成上行频率(14.00-14.50 GHz )信号,再经功率放大器放大后由天线发送到卫星。

卫星收到地面站发来的上行频率(14.00-14.50 GHz )信号后,首先进行低噪声放大,然后进行变频,将上行频率 (14.00-14.50 GHz) 信号变成下行频率(12.25-12.75 GHz )信号,再经功率放大后将信号发送到固定式地面站。

固定式地面站收到卫星下行频率(12.25-12.75 GHz )信号后,进入LNB 进行低噪声放大和下变频,将下行频率(12.25-12.75 GHz )信号变成中频(0.95-1.45GHz )信号。此中频信号经功分器分成两路:

一路送卫星解调器进行解调,解调后的信号经以太网交换机送到IP 电话用户。同时从卫星解调器上读出0/b E N 和误码率。

另一路信号送至频谱分析仪,通过调整频谱分析仪测出卫星下行信号的频谱。 2)固定站发→便携站收 固定站发→便携站收的过程与上述一样。 四、实验框图及仪器

实验框图及仪器如图3-1所示:

五、实验步骤 (本实验用便携站发固定站收测试) 1.按图3-1连接测量系统,并使系统工作正常。 2.调整便携站、固定站天线对准目标卫星(鑫诺一号)。 3.调整便携站卫星调制解调器, Modem 发送模块设置如下: Config->Remote->Local 进入本地配置模式 Config->Tx 进入发送模块配置菜单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实验一--进程管理

实验一进程管理 一、目的 进程调度是处理机管理的核心内容。本实验要求编写和调试一个简单的进程调度程序。通过本实验加深理解有关进程控制块、进程队列的概念,并体会和了解进程调度算法的具体实施办法。 二、实验内容及要求 1、设计进程控制块PCB的结构(PCB结构通常包括以下信息:进程名(进程ID)、进程优先数、轮转时间片、进程所占用的CPU时间、进程的状态、当前队列指针等。可根据实验的不同,PCB结构的内容可以作适当的增删)。为了便于处理,程序中的某进程运行时间以时间片为单位计算。各进程的轮转时间数以及进程需运行的时间片数的初始值均由用户给定。 2、系统资源(r1…r w),共有w类,每类数目为r1…r w。随机产生n进程P i(id,s(j,k),t),0<=i<=n,0<=j<=m,0<=k<=dt为总运行时间,在运行过程中,会随机申请新的资源。 3、每个进程可有三个状态(即就绪状态W、运行状态R、等待或阻塞状态B),并假设初始状态为就绪状态。建立进程就绪队列。 4、编制进程调度算法: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 本程序用该算法对n个进程进行调度,进程每执行一次,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在调度算法中,采用固定时间片(即:每执行一次进程,该进程的执行时间片数为已执行了1个单位),这时,CPU时间片数加1,进程还需要的时间片数减1,并排列到就绪队列的尾上。 三、实验环境 操作系统环境:Windows系统。 编程语言:C#。 四、实验思路和设计 1、程序流程图

2、主要程序代码 //PCB结构体 struct pcb { public int id; //进程ID public int ra; //所需资源A的数量 public int rb; //所需资源B的数量 public int rc; //所需资源C的数量 public int ntime; //所需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int rtime; //已经运行的时间片个数 public char state; //进程状态,W(等待)、R(运行)、B(阻塞) //public int next; } ArrayList hready = new ArrayList(); ArrayList hblock = new ArrayList(); Random random = new Random(); //ArrayList p = new ArrayList(); int m, n, r, a,a1, b,b1, c,c1, h = 0, i = 1, time1Inteval;//m为要模拟的进程个数,n为初始化进程个数 //r为可随机产生的进程数(r=m-n) //a,b,c分别为A,B,C三类资源的总量 //i为进城计数,i=1…n //h为运行的时间片次数,time1Inteval为时间片大小(毫秒) //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数组、阻塞数组。 public void input()//对进程进行初始化,建立就绪队列、阻塞队列 { m = int.Parse(textBox4.Text); n = int.Parse(textBox5.Text); a = int.Parse(textBox6.Text); b = int.Parse(textBox7.Text); c = int.Parse(textBox8.Text); a1 = a; b1 = b; c1 = c; r = m - n; time1Inteval = int.Parse(textBox9.Text); timer1.Interval = time1Inteval; for (i = 1; i <= n; i++) { pcb jincheng = new pcb(); jincheng.id = i; jincheng.ra = (random.Next(a) + 1); jincheng.rb = (random.Next(b) + 1); jincheng.rc = (random.Next(c) + 1); jincheng.ntime = (random.Next(1, 5)); jincheng.rtime = 0;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_实验五

实验五:管道通信 实验内容: 1.阅读以下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 int filedes[2]; char buffer[80]; if(pipe(filedes)<0) //建立管道,filedes[0]为管道里的读取端,filedes[1]则为管道的写入端 //成功则返回零,否则返回-1,错误原因存于errno中 err_quit(“pipe error”); if(fork()>0){ char s[ ] = “hello!\n”; close(filedes[0]); //关闭filedes[0]文件 write(filedes[1],s,sizeof(s)); //s所指的内存写入到filedes[1]文件内 close(filedes[1]); //关闭filedes[0]文件 }else{ close(filedes[1]); read(filedes[0],buffer,80); //把filedes[0]文件传送80个字节到buffer缓冲区内 printf(“%s”,buffer); close(filedes[0]); } } 编译并运行程序,分析程序执行过程和结果,注释程序主要语句。

2.阅读以下程序: #include #include #include main() { char buffer[80]; int fd; unlink(FIFO); //删除FIFO文件 mkfifo(FIFO,0666); //FIFO是管道名,0666是权限 if(fork()>0){ char s[ ] = “hello!\n”;

嵌入式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中南大学信息科学与工程学院实验报告 姓名:安磊 班级:计科0901 学号: 0909090310

指导老师:宋虹

目录 课程设计内容 ----------------------------------- 3 uC/OS操作系统简介 ------------------------------------ 3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 3 uC/OS操作系统功能作用 ---------------------------- 4 uC/OS文件系统的建立 ---------------------------- 6 文件系统设计的原则 ------------------------------6 文件系统的层次结构和功能模块 ---------------------6 文件系统的详细设计 -------------------------------- 8 文件系统核心代码 --------------------------------- 9 课程设计感想 ------------------------------------- 11 附录-------------------------------------------------- 12

课程设计内容 在uC/OS操作系统中增加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要求如下: (1)熟悉并分析uc/os操作系统 (2)设计并实现一个简单的文件系统 (3)可以是存放在内存的虚拟文件系统,也可以是存放在磁盘的实际文件系统 (4)编写测试代码,测试对文件的相关操作:建立,读写等 课程设计目的 操作系统课程主要讲述的内容是多道操作系统的原理与技术,与其它计算机原理、编译原理、汇编语言、计算机网络、程序设计等专业课程关系十分密切。 本课程设计的目的综合应用学生所学知识,建立系统和完整的计算机系统概念,理解和巩固操作系统基本理论、原理和方法,掌握操作系统开发的基本技能。 I.uC/OS操作系统简介 μC/OS-II是一种可移植的,可植入ROM的,可裁剪的,抢占式的,实时多任务操作系统内核。它被广泛应用于微处理器、微控制器和数字信号处理器。 μC/OS 和μC/OS-II 是专门为计算机的嵌入式应用设计的,绝大部分代码是用C语言编写的。CPU 硬件相关部分是用汇编语言编写的、总量约200行的汇编语言部分被压缩到最低限度,为的是便于移植到任何一种其它的CPU 上。用户只要有标准的ANSI 的C交叉编译器,有汇编器、连接器等软件工具,就可以将μC/OS-II嵌入到开发的产品中。μC/OS-II 具有执行效率高、占用空间小、实时性能优良和可扩展性强等特点,最小内核可编译至2KB 。μC/OS-II 已经移植到了几乎所有知名的CPU 上。 严格地说uC/OS-II只是一个实时操作系统内核,它仅仅包含了任务调度,任务管理,时间管理,内存管理和任务间的通信和同步等基本功能。没有提供输入输出管理,文件系统,网络等额外的服务。但由于uC/OS-II良好的可扩展性和源码开放,这些非必须的功能完全 可以由用户自己根据需要分别实现。 uC/OS-II目标是实现一个基于优先级调度的抢占式的实时内核,并在这个内核之上提供最基本的系统服务,如信号量,邮箱,消息队列,内存管理,中断管理等。 uC/OS操作系统的组成 μC/OS-II可以大致分成核心、任务处理、时间处理、任务同步与通信,CPU的移植等5个部分。如下图:

实验报告格式

重庆工商大学 《统计学》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统计学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8 经济学 学生姓名:程剑波 学生学号: 2008011133 __

实验项目 实验日期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掌握统计学的基本计算方法和分析方法。 实验内容一、统计图绘制;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三、趋势性的绘制;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六、循环变动的测 算分析。 通过统计学(2009.9.10-2009.12.15)实验报告如下: 一、统计图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二、动差、偏度系数、峰度系数的计算;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三、趋势性的绘制;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四、相关分析与回归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五、时间数列的动态指标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六、循环变动的测算分析。 (一)过程: (二)结果: (三)分析: 体会: 参考实验报告: 重庆工商大学数学与统计学院 综合评价方法及应用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非参数统计 _ 指导教师:陈正伟 _ 专业班级: 06市调2班 学生姓名:何春 学生学号: 2006004151 _

实验报告一 实验项目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发坎蒂雷法 实验日期2009-4-30 实验地点80608 实验目的 通过本实验本要求掌握综合评价指标体系中各个指标重要性权数的重要意义;掌握权数确定的定性和定量技术和技能;解决实际综合评价中重要性权数确定的处理技能。 实验内容 根据资料使用变异系数法、相关系数法、熵值法和坎蒂雷方法分别确定各个指标的权数。并进行权数比较分析。 检验方法的选择及实验步骤及结果: 1用变异系数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先求各个指标的均值Xi 和标准差 Si (2)接着求各个指标的变异系数Vi=Si/Xi (3)对Vi作作归一化处理,及得各个指标的权数 结果如下: 从这个表中可以看到最后一列的权数最大,即人均创造总收入这个指标在这项评价上的分辨信息丰富,这个指标的数值能明确区分开各个评价被评价对象差异。同理,第四列的权数最小,也就是说各个被评价对象在某项指标上的数值差异较小,那么这项指标区分开各评价对象的能力较弱。 2 用相关系数法求各个指标的权数: 基本步骤:(1)计算各个指标之间的相关系数矩阵 (2)构造分块矩阵 R1(去掉相关系数矩阵的第一行和第一列)R2 R3 R4 R5 R6 同理可得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教程 实 验 指 导 书 姓名: 学号: 班级:软124班 指导老师:郭玉华 2014年12月10日

实验一WINDOWS进程初识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VC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控制台应用程序)。 (2)掌握WINDOWS API的使用方法。 (3)编写测试程序,理解用户态运行和核心态运行。 2、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 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启动VC++ 6.0。 步骤2: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projects”选项卡中选择“Win32 Consol Application”,然后在“Project name”处输入工程名,在“Location”处输入工程目录。创建一个新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工程。 步骤3: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Files”选项卡中选择“C++ Source File”, 然后在“File”处输入C/C++源程序的文件名。 步骤4:将清单1-1所示的程序清单复制到新创建的C/C++源程序中。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5:在“开始”菜单中单击“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命令,进入Windows“命令提示符”窗口,然后进入工程目录中的debug子目录,执行编译好的可执行程序: 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1\debug>hello.exe 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有可能是因为DOS下路径的问题 (2)计算进程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步骤1:按照(1)中的步骤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然后将清单1-2中的程序拷贝过来,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2:在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程序的参考程序如清单1-3所示,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并执行。 步骤3: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运行步骤1中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测试步骤2中可执行文件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2\debug>time TEST.exe 步骤4: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因为程序是个死循环程序 步骤5:分别屏蔽While循环中的两个for循环,或调整两个for循环的次数,写出运行结果。 屏蔽i循环: 屏蔽j循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调整循环变量i的循环次数:

实时操作系统报告

实时操作系统课程实验报告 专业:通信1001 学号:3100601025 姓名:陈治州 完成时间:2013年6月11日

实验简易电饭煲的模拟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应用中,基于多任务的模式的编程方法。锻炼综合应用多任务机制,任务间的通信机制,内存管理等的能力。 二.实验要求: 1.按“S”开机,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当前北京时间,默认模式“煮饭”; 2.按“C”选择模式,即在“煮饭”、“煮粥”和“煮面”模式中循环选择; 3.按“B”开始执行模式命令,“开始”状态选中,时间区域开始倒计时,倒计时完成后进入“保温”状态,同时该状态显示选中,时间区域显示保温时间; 4.按“Q”取消当前工作状态,系统进入待机状态,时间区域显示北京时间,模式为当前模式; 5.按“X”退出系统,时间区域不显示。 6.煮饭时长为30,煮粥时长为50,煮面时长为40. 三.实验设计: 1.设计思路: 以老师所给的五个程序为基础,看懂每个实验之后,对borlandc的操作有了大概的认识,重点以第五个实验Task_EX为框架,利用其中界面显示与按键扫描以及做出相应的响应,对应实现此次实验所需要的功能。 本次实验分为界面显示、按键查询与响应、切换功能、时钟显示与倒计时模块,综合在一起实验所需功能。 2.模块划分图: (1)界面显示: Main() Taskstart() Taskstartdispinit() 在TaskStartDispInit()函数中,使用PC_DispStr()函数画出界面。

(2)按键查询与响应: Main() Taskstart() 在TaskStart()函数中,用if (PC_GetKey(&key) == TRUE)判断是否有按键输入。然后根据key 的值,判断输入的按键是哪一个;在响应中用switch语句来执行对应按键的响应。 (3)切换功能: l计数“C”按 键的次数 M=l%3 Switch(m) M=0,1,2对应于煮饭,煮粥,煮面,然后使用PC_DispStr()函数在选择的选项前画上“@”指示,同时,在其余两项钱画上“”以“擦出”之前画下的“@”,注意l自增。 四.主要代码: #include "stdio.h" #include "includes.h" #include "time.h" #include "dos.h" #include "sys/types.h" #include "stdlib.h" #define TASK_STK_SIZE 512 #define N_TASKS 2 OS_STK TaskStk[N_TASKS][TASK_STK_SIZE]; OS_STK TaskStartStk[TASK_STK_SIZE]; INT8U TaskData[N_TASKS];

初中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模板 _______课程实验名称姓名学号班级 实验地点实验日期评分 指导老师同组其他成员 一、实验内容(含实验原理介绍): 二、实验目的 三、涉及实验的相关情况介绍(包含使用软件或实验设备等情况): 四、实验结果(含程序、数据记录及分析和实验总结等,可附页): 初中化学实验汇总(一) 1.常用仪器的名称、形状和主要用途。 2.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 (1)药品的取用和称量 (2)给物质加热 (3)溶解、过滤、蒸发等基本操作 (4)仪器连接及装置气密性检查 (5)仪器的洗涤 (6)配制一定质量分数的溶液 3.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备及收集 (1)三种气体(h2、o2、co2)的制备 (2)三种气体的收集方法 4.物质的检验与鉴别 (1)常见气体的检验及鉴别 (2)(2)两酸、两碱及盐的鉴别 5.化学基本实验的综合 把握好以上这些知识点的关键是要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1)化学实验就要动手,要进入化学实验室,参与化学实践的一切活动。在实验室要观察各种各样各具用途的实验仪器、实验用品、实验药品试剂,各种各类药品,它们的状态、气味、颜色、名称、使用注意事项。还要观察各种各类成套的实验装置。在老师指导下,自己也应动手做所要求完成的各种实验,在实验过程中应有目的地去观察和记忆。例如: ①各种仪器的名称、形状、特点,主要用途,如何正确使用,使用时应注意的事项。 ②无论做什么内容的实验都离不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因此,要熟练掌握各项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明确操作的方法、操作的注意事项,且能达到熟练操作的程度。 ③还应注意观察各种实验现象,这是培养观察能力、思考问题、分析问题最开始的一步。下面还要进一步详细说明。 ④动手做记录,因为在实验活动中感性知识很多,如不做记录,可能被遗忘或遗漏。这都不利于对实验的分析和判断。 (2)如何做好观察 观察能力是同学们应具备的各种能力之一,观察是获得感性认识最直接的手段,学会观察事物,无论现在或将来都是受益匪浅的基本素质。特别是对于化学实验的现象更要求学会观察,要求:观察要全面、观察要准确,观察要有重点,观察时还要动脑思考。①观察实验现象要全面。 一般应包括,反应物的颜色、状态,生成物的颜色、状态,反应过程中产生的光、焰、声、色、放热、沉淀、气味等变化、反应剧烈的程度等。例如:将铜丝插在硝酸汞溶液中,观察到的现象应包括两个方面,一个是铜丝表面由红逐渐变为银白色,另一个是溶液由无色

操作系统-Linux课程实验报告

实验 1.1、1.2 Linux Ubuntu的安装、创建新的虚拟机VMWare

实验1.3 Shell编程 1.实验目的与容 通过本实验,了解Linux系统的shell机制,掌握简单的shell编程技巧。 编制简单的Shell程序,该程序在用户登录时自动执行,显示某些提示信息,如“Welcome to Linux”, 并在命令提示符中包含当前时间、当前目录和当前用户名等基本信息。 2.程序源代码清单 #include #include int main(){ printf("Hello Linux\n"); int pid; int state; int pfd[2]; pipe(pfd); if (fork()==0){ printf("In the grep progress\n"); dup2(pfd[0],0); close(pfd[0]); close(pfd[1]); execlp("grep","grep","sh",0); perror("exelp grep error");

} esle if(fork()==0){ printf("In the ps progress\n"); dup2(pfd[1],1); close(pfd[0]); close(pfd[1]); execlp("ps","ps","-ef",0); perror("execlp ps -ef"); } close(pfd[1]); close(pfd[0]); wait(&state); wait(&state); } 实验2.3 核模块 实验步骤: (1).编写核模块 文件中主要包含init_clock(),exit_clock(),read_clock()三个函数。其中init_clock(),exit_clock()负责将模块从系统中加载或卸载,以及增加或删除模块在/proc中的入口。read_clock()负责产生/proc/clock被读时的动作。 (2).编译核模块Makefile文件 # Makefile under 2.6.25

实验报告范本

学生实验报告书 实验课程名称 开课学院 指导教师姓名 学生姓名 学生专业班级 200-- 200学年第学期

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实验是培养学生动手能力、分析解决问题能力的重要环节;实验报告是反映实验教学水平与质量的重要依据。为加强实验过程管理,改革实验成绩考核方法,改善实验教学效果,提高学生质量,特制定实验教学管理基本规范。 1、本规范适用于理工科类专业实验课程,文、经、管、计算机类实验课程可根据具体情况参 照执行或暂不执行。 2、每门实验课程一般会包括许多实验项目,除非常简单的验证演示性实验项目可以不写实验 报告外,其他实验项目均应按本格式完成实验报告。 3、实验报告应由实验预习、实验过程、结果分析三大部分组成。每部分均在实验成绩中占一 定比例。各部分成绩的观测点、考核目标、所占比例可参考附表执行。各专业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调整考核内容和评分标准。 4、学生必须在完成实验预习内容的前提下进行实验。教师要在实验过程中抽查学生预习情况, 在学生离开实验室前,检查学生实验操作和记录情况,并在实验报告第二部分教师签字栏签名,以确保实验记录的真实性。 5、教师应及时评阅学生的实验报告并给出各实验项目成绩,完整保存实验报告。在完成所有 实验项目后,教师应按学生姓名将批改好的各实验项目实验报告装订成册,构成该实验课程总报告,按班级交课程承担单位(实验中心或实验室)保管存档。 6、实验课程成绩按其类型采取百分制或优、良、中、及格和不及格五级评定。

实验课程名称:__通信原理_____________ 图1 AMI/HDB3码型变换电路原理图 含有丰富的时钟分量,因此输出数据直接送到位同步提取锁相环(PLL) 编译码系统组成电原理图见图1。

实验报告模板

实验报告 (2013 / 2014 学年第二学期) 课程名称Java语言程序设计 实验名称综合图形界面程序设计 实验时间2014年5月5日 指导单位计算机学院软件教学中心 指导教师薛景 学生姓名臧玉付班级学号12001037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学院(系)计算机学院专业 (计算机通信)

2、编写一个简单的计算器软件,实现简单的四则运算。(请在下方空白处填写本程序的全部 ..程序代码及软件界面截图) import java.awt.BorderLayout; import java.awt.GridLayou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Event; import java.awt.event.ActionListener; import javax.swing.JButton; import javax.swing.JFrame; import javax.swing.JPanel; import javax.swing.JTextArea; import javax.swing.JTextField; public class test extends JFrame {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WIDTH=50; private final int BUTTON_HEIGHT=40; JButton one=new JButton("1"); JButton two=new JButton("2"); JButton three=new JButton("3"); JButton four=new JButton("4"); JButton five=new JButton("5"); JButton six=new JButton("6"); JButton seven=new JButton("7"); JButton eight=new JButton("8"); JButton nine=new JButton("9"); JButton zero=new JButton("0"); JButton DOT=new JButton("."); JButton ADD=new JButton("+"); JButton SUB=new JButton("-"); JButton MUL=new JButton("*"); JButton DIV=new JButton("/"); JButton EQU=new JButton("=");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操作系统教程实验报告 专业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教师

实验一WINDOWS进程初识 1、实验目的 (1)学会使用VC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控制台应用程序)。 (2)掌握WINDOWS API的使用方法。 (3)编写测试程序,理解用户态运行和核心态运行。 2、实验内容和步骤 (1)编写基本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 步骤1:登录进入Windows,启动VC++ 6.0。 步骤2: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projects”选项卡中选择“Win32 Consol Application”,然后在“Project name”处输入工程名,在“Location”处输入工程目录。创建一个新的控制台应用程序工程。 步骤3:在“FILE”菜单中单击“NEW”子菜单,在“Files”选项卡中选择“C++ Source File”, 然后在“File”处输入C/C++源程序的文件名。 步骤4:将清单1-1所示的程序清单复制到新创建的C/C++源程序中。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5:在“开始”菜单中单击“程序”-“附件”-“命令提示符”命令,进入Windows “命令提示符”窗口,然后进入工程目录中的debug子目录,执行编译好的可执行程序: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1\debug>hello.exe 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2)计算进程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步骤1:按照(1)中的步骤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然后将清单1-2中的程序拷贝过来,编译成可执行文件。 步骤2:在创建一个新的“Win32 Consol Application”工程,程序的参考程序如清单1-3所示,编译成可执行文件并执行。 步骤3:在“命令提示符”窗口中运行步骤1中生成的可执行文件,测试步骤2中可执行文件在核心态运行和用户态运行的时间。 E:\课程\os课\os实验\程序\os12\debug>time TEST.exe 步骤4:运行结果 (如果运行不成功,则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 步骤5:分别屏蔽While循环中的两个for循环,或调整两个for循环的次数,写出运行结果。 屏蔽i循环: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任务间通信机制的建立 系别计算机与电子系 专业班级***** 学生姓名****** 指导教师 ****** 提交日期 2012 年 4 月 1 日

一、实验目的 掌握在基于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μC/OS-II的应用中,任务使用信号量的一般原理。掌握在基于优先级的可抢占嵌入式实时操作系统的应用中,出现优先级反转现象的原理及解决优先级反转的策略——优先级继承的原理。 二、实验内容 1.建立并熟悉Borland C 编译及调试环境。 2.使用课本配套光盘中第五章的例程运行(例5-4,例5-5,例5-6),观察运行结果,掌握信号量的基本原理及使用方法,理解出现优先级反转现象的根本原因并提出解决方案。 3.试编写一个应用程序,采用计数器型信号量(初值为2),有3个用户任务需要此信号量,它们轮流使用此信号量,在同一时刻只有两个任务能使用信号量,当其中一个任务获得信号量时向屏幕打印“TASK N get the signal”。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4. 试编写一个应用程序实现例5-7的内容,即用优先级继承的方法解决优先级反转的问题,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5.在例5-8基础上修改程序增加一个任务HerTask,它和YouTask一样从邮箱Str_Box里取消息并打印出来,打印信息中增加任务标识,即由哪个任务打印的;MyTask发送消息改为当Times为5的倍数时才发送,HerTask接收消息采用无等待方式,如果邮箱为空,则输出“The mailbox is empty”, 观察程序运行结果并记录。 三、实验原理 1. 信号量 μC/OS-II中的信号量由两部分组成:一个是信号量的计数值,它是一个16位的无符号整数(0 到65,535之间);另一个是由等待该信号量的任务组成的等待任务表。用户要在OS_CFG.H中将OS_SEM_EN开关量常数置成1,这样μC/OS-II 才能支持信号量。

实验报告格式

实验报告格式

社会实践报告

课程名称: 社会实践 班级与班级代码: 082503061 专业: 税务 指导教师:赵永坚 学号:0825******* 姓名:杨顺 提交日期:2010 年9月 6 日 广东商学院教务处制 姓名实验报告成绩 评语:

指导教师(签名) 年月日 说明:指导教师评分后,实验报告交院(系)办公室保存 报关员之初体验 财税学院杨顺 摘要: 自从走入了大学,就业问题似乎总是围绕在我们的身边,成了说不完的话题。在现今社会上,招聘会上的大字报总是写着:“有经验者优先。”可还在校园里的我们这班学子又能有多少经验呢?为了拓展自身的知识面,扩大与社会的接触面,增加个人在社会竞争中的经验,锻炼和提高自己的能力,以便毕业后能真正的进入社会,能够适应国内外经济形势的变化,并且在生活中和工作中能够很好的处理各方面的问题,在7月22日到8月22日这一个月里,我走进了一家民营企业,开始了我这个暑假的社会实践。我主要的任务是做报关员刘先生的下手,跟着他到处跑,帮他整理资料,学习着怎样成为一个合格的报关员。我的专业是税务,所以对出口货物的报税和退税我着重了解了。通过这次实践,我受益匪浅。

正文: 首先介绍一下我的实习单位:广州市意华塑料包装有限公司。广州市意华塑料包装有限公司位于广东省从化市石海工业区,主营塑料餐具制作和包装,货物主要销往香港和欧洲。 在实践的一个月时间里,我跟着报关员到处跑,帮他整理资料,准备各种证件等,感受着工作的氛围。这些都是在学校里没法感受到的。在学校里,老师会说今天做什么,明天做什么,但在这里,不一定会有人告诉你这些,你必须自觉地去做,并尽自己的能力做到最好。学校是一个象牙塔,只有学习的氛围,但这里是工作场所,每个人都为了获得更高的报酬而努力,无论是学习还是工作,都存在竞争,在竞争中就要不断学习其他人先进的地方,也要学习别人怎么做人。在职场,人际关系的好坏非常重要。走进企业,每天我都会接触到不用的人,同事、上司等,关系复杂,我得去面对我从来未面对过的一切。在大学很多人都会说这样一个问题,学生的实际操作能力和在校理论水平存在差距。这一点我在实践中感受特深。在学校,理论的学习很多,几乎面面俱到;而在实际工作中,可能会遇到书本上没有学到的,又或者是跟书本上的知识一点联系都没有的,甚至还有书本理论繁复,但实际操作非常简单的情况。只懂得纸上谈兵是远远不够的,以后的人生路漫漫,必须锻炼自己成为一名合格的、对社会有用的人。 在为期一个月的实践中,我不但巩固了旧知识还学到了很多新知识。首先我知道了海关的基本性质和任务、海关的权力、海关的组织机构和管理体制、报关的概念和分类、报关的范围和基本内容等内容;掌握

实验报告模版

实验报告 实验项目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室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所属课程名称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类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日期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学号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姓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成绩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验概述: 【实验目的及要求】【实验原理】

【实验环境】(使用的软硬件) 实验内容: 【实验方案设计】

【实验过程】(实验步骤、记录、数据、分析) 【结论】(结果) 【小 结】

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 成绩: 指导教师签名: 批阅日期: 附件: 实验报告说明 1实验项目名称:要用最简练的语言反映实验的内容。 2 ?实验类型:一般需说明是验证型实验还是设计型实验、综合型实验或其他实验。 3 ?实验目的与要求:目的要明确,要抓住重点。 4 ?实验原理:简要说明本实验项目所涉及的理论知识。

5.实验环境:实验用的软硬件环境(配置)。 6.实验方案设计(思路、步骤和方法等):这是实验报告极其重要的内容,概括整个实验过程。 对于验证型实验,要写明依据何种原理、何仲操作方法进行实验,并写明需要经过哪几个步骤。 对于设计型和综合型实验,在上述内容基础上还应该画出流程图、设计思路和设计方法,再配以相应的文字说明。 7.实验过程(实验中涉及的记录、数据、分析):写明具体上述实验方案的具体实施,包括实验过程中的记录、数据和相应的分析。 8.结论(结果):即根据实验过程中所见到的现象和测得的数据,做出结论。 9.小结:对本次实验的心得体会、思考和建议。 10.指导教师评语及成绩:指导教师依据学生的实际报告内容,用简练语言给出本次实验报告的评价和价值。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操作系统原理实验报告(终版)

————————————————————————————————作者:————————————————————————————————日期:

[键入文字] XX学校 实验报告 课程名称: 学院: 专业班: 姓名: 学号: 指导教师: 2011 年3 月

目录 实验1 进程管理 (3) 一、实验目的 (3) 二、实验内容 (3) 三、实验要求 (3)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4) 五、程序代码 (5)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7) 七.指导教师评议 (8) 实验2 进程通信 (9) 一、实验目的 (9) 二、实验内容 (9) 三、实验要求 (9)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9) 五、程序代码 (11) 七.指导教师评议 (14) 实验3 存储管理 (15) 一、实验目的 (15) 二、实验内容 (15) 三、实验要求 (15)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1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3)

七.指导教师评议 (23) 实验4 文件系统 (24) 一、实验目的 (24) 二、实验内容 (24) 三、实验要求 (24) 四、程序说明和程序流程图 (24) 五、程序代码 (26) 六、程序运行结果及分析 (26) 七.指导教师评议 (27)

实验1 进程管理 一、实验目的 1. 弄清进程和程序的区别,加深对进程概念的理解。 2. 了解并发进程的执行过程,进一步认识并发执行的实质。 3. 掌握解决进程互斥使用资源的方法。 二、实验内容 1. 管道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pipe( )建立一个管道,然后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这2个子进程分别向管道中写入字符串:“Child process p1 is sending message!”和“Child process p2 is sending message!”,而父进程则从管道中读出来自两个子进程的信息,并显示在屏幕上。 2. 软中断通信 使用系统调用fork( )创建2个子进程p1和p2,在父进程中使用系统调用signal( )捕捉来自键盘上的软中断信号SIGINT(即按Ctrl-C),当捕捉到软中断信号SIGINT后,父进程使用系统调用kill( )分别向2个子进程发出软中断信号SIGUSR1和SIGUSR2,子进程捕捉到信号后分别输出信息“Child process p1 is killed by parent!”和“Child process p2 is killed by parent!”后终止。而父进程等待2个子进程终止后,输出信息“Parent process is killed!”后终止。 三、实验要求 1. 根据实验内容编写C程序。 2. 上机调试程序。 3. 记录并分析程序运行结果。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

实验报告 实验课程名称:操作系统 实验地点:南主楼七楼机房 2018—2019学年(一)学期 2018年 9月至 2019 年 1 月 专业: 班级: 学号: 姓名: 指导老师:刘一男

实验一 实验项目:分时系统模拟 实验学时:2实验日期: 2018-10-25 成绩: 实验目的利用程序设计语言模拟分时系统中多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进行进程调度的过程; 假设有五个进程A,B,C,D,E,它们的到达时间及要求服务的时间分别为:进程名 A B C D E 到达时间0 1 2 3 4 服务时间 4 3 4 2 4 时间片大小为1,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轮转调度:BDACE

(1)修改时间片大小为2,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轮转调度:ADBCE (2)修改时间片大小为4,利用程序模拟A,B,C,D,E五个进程按时间片轮转的调度及执行过程并计算各进程的周转时间及带权周转时间.

顺序:ABCDE 1、思考 时间片的大小对调度算法产生什么影响?对计算机的性能产生什么影响?答:通过对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中进程最后一次执行时间片分配的优化,提出了一种改进的时间片轮转调度算法,该算法具有更好的实时性,同时减少了任务调度次数和进程切换次数,降低了系统开销,提升了CPU的运行效率,使操作系统的性能得到了一定的提高。 A B C D E 时间片为1 周转时间12 9 14 8 13 3 3 3.5 4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时间片为2 周转时间8 12 13 7 13 2 4 3.25 3.5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时间片为4 周转时间 4 6 9 10 13 1 2 2.25 5 3.25 带权周转 时间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上机)指导书及实验报告格式

《流体力学》课程实验指导书袁守利编 汽车工程学院 2005年9月

前言 1.实验总体目标、任务与要求 1)学生在学习了《流体力学》基本理论的基础上,通过伯努利方程实验、动量方程实 验,实现对基本理论的验证。 2)通过实验,使学生对水柱(水银柱)、U型压差计、毕托管、孔板流量计、文丘里流量计等流体力学常用的测压、测流量装置的结构、原理和使用有基本认识。 2.适用专业 热能与动力工程 3.先修课程 《流体力学》相关章节。 4.实验项目与学时分配 5. 实验改革与特色 根据实验内容和现有实验条件,在实验过程中,采取学生自己动手和教师演示相结合的方法,力求达到较好的实验效果。

实验一伯努利方程实验 1.观察流体流经实验管段时的能量转化关系,了解特定截面上的总水头、测压管水头、压强水头、速度水头和位置水头间的关系,从而加深对伯努利方程的理解和认识。 2.掌握各种水头的测试方法和压强的测试方法。 3.掌握流量、流速的测量方法,了解毕托管测速的原理。 二、实验条件 伯努利方程实验仪 三、实验原理 1.实验装置: 图一伯努利方程实验台 1.水箱及潜水泵 2.上水管 3.电源 4.溢流管 5.整流栅 6.溢流板 7.定压水箱 8.实验 细管9. 实验粗管10.测压管11.调节阀12.接水箱13.量杯14回水管15.实验桌 2.工作原理 定压水箱7靠溢流来维持其恒定的水位,在水箱下部装接水平放置的实验细管8,水经实验细管以恒定流流出,并通过调节阀11调节其出水流量。通过布置在实验管四个截面上的四组测压孔及测压管,可以测量到相应截面上的各种水头的大小,从而可以分析管路中恒定流动的各种能量形式、大小及相互转化关系。各个测量截面上的一组测压管都相当于一组毕托管,所以也可以用来测管中某点的流速。 电测流量装置由回水箱、计量水箱和电测流量装置(由浮子、光栅计量尺和光电子

操作系统实验报告1

操作系统 实验报告 班号:1303107 学号:1130310726 姓名:蔡鹏

1.请简述head.s 的工作原理。 head.s实在32位保护模式下运行的。我认为这段程序主要包括两个部分:1.初始化设置。2.任务执行与切换。 初始设置主要包括了:1.设置GDT表2.设置系统定时芯片3. 设置IDT表(0x08时钟中断和0x80系统调用中断)4.切换到任务0执行 任务切换和执行包括了:1.任务0和任务1 , 2.时钟中断, 3.系统中断 两个任务的在LDT中代码段和数据段描述符的内容都设置为:基地址0x0000;段限长值为0x03ff,实际段长度为4MB。因此在线性地址空间中这个?内核?的代码和数据段与任务的代码和数据段都从线性地址0开始并且由于没有采用分页机制,所以他们都直接对应物理地址0开始处。 为了每隔10毫秒切换运行的任务,head.s程序中把定时器芯片8253的通道0设置成每隔10毫秒就向中断控制芯片8259A发送一个时钟中断请求信号。PC机的ROM BIOS开机时已经在8259A中把时钟中断请求信号设置成中断向量8,因此我们需要在中断8的处理过程中执行任务切换操作。任务切换的实现是查看current变量中的当前运行的任务号,如果为0,就利用任务1的TSS选择符作为操作数执行远跳转指令,从而切换到任务1中,否则反之。

每个任务在执行时,会首先把一个字符的ASCII码放入寄存器AL中,然后调用系统中断调用int 0x80,而该系统调用处理过程则会调用一个简单的字符写屏子程序,把寄存器AL中的字符显示在屏幕上,同时把字符显示的屏幕的下一个位置记录下来,作为下一次显示字符用。在显示过一个字符后,任务代码会使用循环语句延迟一段时间,然后又跳转到任务代码开始处继续循环执行,直到运行了10毫秒而发生了定时中断,从而代码会切换到另一个任务执行。对于任务A,寄存器AL中始终存放字符‘A’,而任务B运行时AL中始终存放字符‘B’。因此程序运行时我们将看到一连串的‘A’和一连串的‘B’间隔的连续不断的显示在屏幕上。若出现了一个‘C’,是由于PC机偶然产生了一个不是时钟中断和系统调用中断的其他中断。因为我们已经在程序中给所有其他中断安装了一个默认中断处理程序。当出现一个其他中断时,系统就会运行这个中断处理程序,于是就会在屏幕上显示一个‘C’,然后退出中断。 4.请记录head.s 的内存分布状况,写明每个数据段,代码段,栈段 的起始与终止的内存地址。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