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部编版四年级上册语文第三单元教案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9. 古诗三首第1课时总计1节

教学目标:

1.认识“暮、瑟”这两个生字,会写“暮、吟”两个字。

2.朗读并背诵《暮江吟》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

理解诗句的意思,学习诗人准确描写景物的方法,体会诗人在景物描写中蕴含的情感。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引入诗题

1.诗歌是我国文化宝库中一颗璀璨的明珠。它以简洁的语言表达了丰富的内容。今天,就让我们一起走进第一首诗《暮江

吟》,去感受一下诗歌的魅力。(板书:暮江吟)

2.作者简介。

同学们,通过预习相信大家已经对作者有了一定的了解,那谁能向大家介绍一下作者白居易呢?

生结合自己预习时查找的资料在全班交流。师从“简洁、全面”等角度进行评价。

课件出示作者资料。

3.认清字形,注意会写字的写法。

“瑟”是平舌音。“暮”字上下宜紧凑,“艹”的横要平直。“吟”字“口”小偏上,“今”撇捺伸展。

二、诗歌朗读指导

1.教师播放诗歌朗诵的音频,学生仔细听朗读。

2.学生结合注释,读通全诗,大致了解全诗的意思。

3.诵读全诗。

在读的过程中,要读出节奏,读出感情。现在,请同学们划一划这首诗的朗读节奏。

生读诗,并划分节奏,师巡回指导。指名朗读,通过朗读展现古诗的朗读节奏,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提示:在划分诗歌节奏时,我们应注意:固定的词语不能分开,意思关联紧密的地方不能分开。)

三、品味诗歌

1.这首诗的题目是《暮江吟》,我们从这个题目中能获得哪些信息呢?

2.找景物。

诗人在不同的时间里,各描写了哪些景物?用横线在诗句中画出来。

生找答案,并汇报,师总结并板书:残阳、江、露、月。

3.品诗句。

(1)诗人笔下的景物为什么这么吸引人?这和诗人的用词分不开。我们来看第一句:

师:请同学们读这句诗,看看诗中的哪个字用得好,为什么。

生读诗,找出自己觉得用得好的字。学生找的过程中,教师可以适当引导学生找到“铺”字。

师:“铺”字可否换成“照、射”等字?为什么?

生思考,师从词语的表达效果的角度进行引导。

师总结:“铺”是动词,形象地写出了夕阳贴着水面斜射的场景,非常平缓柔和,给人以亲切、闲适之感。而其他词语很难表现出这样的意境。(板书:闲适亲切)

(2)读第二句诗,思考:在夕阳的映照下,江水发生了什么变化?

生读诗,思考问题,师巡回指导。全班交流,师及时作出评价。

师总结:这句话写出了夕阳下江水的颜色,奇幻、美妙,令人称奇。

(3)课件出示第三句诗,学生读诗句,思考:“可怜”一词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

生思考,并在全班汇报。

师总结:“可怜”并不是我们通常理解的意思,而是“可爱”的意思。那么,哪些景物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我们看看下一

句:

(4)思考:怎样的露珠、月亮让诗人觉得可爱呢?(板书:露珠——真珠月——弓)

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形象地点明了露珠和月的特点,表达了诗人对它们的喜爱之情。

(5)在诗人眼里,残阳、江水、露珠、明月是那样美。这些景物无不表现了他对大自然的热爱、对生活的热爱。诗人通过细致的观察、传神的笔墨,把这些常见的景物描写得生动、优美、迷人,其中还蕴含着诗人轻松、闲适的心情,真不愧是千古名作!

四、拓展延伸

1.品读这首诗,在头脑中想象画面。拿起笔,把想象到的画面描绘出来。

2.在学过的诗中,你最喜欢哪首诗描写的景色?把诗背出来,让大家欣赏一下吧。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 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9. 古诗三首第2课时总计2节

教学目标:

1.会认“缘”这1个生字,会写“题、侧、峰、庐、缘”这5个字。

2.朗读、背诵并默写《题西林壁》这首诗。

3.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4.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重难点:

1.理解诗句的意思,体会诗中蕴含的哲理。

2.学习从不同角度观察事物,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诗题,读题解字

1.板书题目:题西林壁。

师:题目的意思是什么?谁来说一说?

生读题目,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先请其他学生做出评价,最后老师进行总结式评价,指导学生正确理解题目。

2.作者简介。

师:通过预习,我们知道了诗人苏轼,谁能给我们介绍一下苏轼?

生展现自己搜集到的有关苏轼的生平。

二、通读古诗,读懂诗意

1.自学字词,把诗读通、读顺。

教师指导:“题”平捺长伸,托住上部“页”;“侧”左窄右宽,“贝”的点不宜过长;“峰”左窄短,右宽长;“庐”两撇基本平行,上下两点对应;“缘”左窄右宽,右部撇由上到下渐长。

2.生自由朗读全诗。

3.指名读,教师及时评价,对朗读进行指导:读之前先划分朗读节奏,朗读的速度要稍放慢,读出韵味,读出诗的节奏感

与韵律感。

4.指名读、齐读。

采用各种形式的读,在读中把握诗歌的内容,初步理解诗歌的意思,为下个环节的学习打下基础。

三、深入感悟

1.读第一句诗“横看成岭侧成峰”,思考问题:

课件出示:1.哪两个字体现出了观察角度的不同?

2.从不同的角度观察分别会产生怎样的效果?

生读诗,思考问题,并向全班汇报。师及时评价并总结:从“横”“侧”两个字可以看出观察的角度不同。观察角度不同,看到的结果是不一样的。(板书:横——岭侧——峰)

2.读第二句,说说诗人又是从什么角度观察的。

生读诗,教师指名学生回答并总结:这一句是从远、近的角度观察的。

(板书:观察的角度不同,得到的结果也不一样。)

3.学完前两句诗,你有什么疑问?为什么看庐山会有不一样的结果呢?

学生发言,交流自己的疑问,师生共同解惑。

4.读后两句诗。请用“之所以……是因为……”这样的句式来回答“为什么会认不清庐山的真面目”这一问题。

教师引导学生理解后两句诗的意思,用规定的句式回答问题。

四、拓展延伸

1.“不识庐山真面目”的原因是“身在此山中”,那么,我们怎样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呢?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置身山外,站在更高的位置,从不同的角度,全面地观察,才能看清“庐山真面目”。

2.那么,做人方面,我们又获得了哪些启发呢?

生各抒己见,师进行引导。

3.从不同的角度观察,结果就不一样。你在生活中有没有遇到这样的例子?

生回忆并回答,师及时引导并作出评价。(板书:人生哲理)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 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9. 古诗三首第3课时总计3节

教学目标:

1.认识“骚、逊、输”这3个生字,掌握“降”这个多音字,会写“降、费、须、逊、输”这5个字。

2.有感情地朗读并背诵这首诗。

3.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了解诗句的意思,领悟诗歌所蕴含的道理。

教学过程:

一、激趣导入,引起兴趣

1.图片导入。

同学们,这两幅图片美不美?梅花和雪花都在寒冬绽放,它们互相映衬,给人们带来了美的享受。可是今天,它们却起了争执。它们在争执什么呢?就让我们一起走进《雪梅》去看个究竟。(板书:雪梅)

2.作者简介。

关于诗人卢钺,大家又了解多少呢?谁来说一说?生介绍诗人。

二、初读古诗,解决生字词

1.借助拼音,自读这首诗,把字音读准确。在读的过程中,注意多音字和会写字的写法。

2.同桌互读,互相纠正读得不正确的地方。

3.师示范朗读这首诗,并划分出节奏。

4.生齐读,指名读,同桌互读,背诵。

三、品味诗歌

1.请大家默读这首诗,根据注释,试着自己理解诗句的意思。

生默读,理解诗句的意思。师巡回指导。

师:我们在理解诗句的意思的时候,首先要了解重点词语的意思。除了注释的重点词语,我们还要找出自己不理解的词语,通过向别人请教等方式理解意思。

生画出自己不懂的字词,向其他同学或老师请教。

2.请同学们用自己的话说一说这首诗的意思。

畅所欲言,师进行引导。对说得好的同学及时给予表扬,对说得不准确的同学要及时纠正。

3.课件出示全诗翻译,学生对照全诗翻译纠正自己理解不准确的地方。

4.悟道理。

(1)从这首诗中,我们可以看到梅花和雪花各有怎样的优缺点?

生读诗,回答问题。师总结。

(2)从中我们能悟出什么道理?

生畅所欲言,师加以指导。

课件出示:

道理:人各有所长,各有所短。我们要互相学习,取人之长,补己之短。

(3)在理解的基础上,让我们重新来读这首诗。

师生共同朗读这首诗,读出感情,读出韵味。

四、拓展延伸

搜集其他有关梅或雪的古诗。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0.爬山虎的脚第1课时总计4节

教学目标: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重难点:

1.认识“均、柄”等4个生字,掌握“曲”这个多音字,会写“虎、操”等13个字。了解重点词语。

2.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了解爬山虎的特点。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激发兴趣

1.同学们,大家认识这是什么植物吗?(爬山虎)你们知道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吗?肯定有很多人是不知道的。今天,老

师就带大家认识一下这种植物,看看它是怎样爬到墙上的。(板书:爬山虎的脚)

2.作者简介。

请同学们出示预习中搜集到的有关叶圣陶的资料,并向大家介绍一下,看谁介绍得最全面、简洁。

二、初读课文,解决生字词

1.自由朗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本课生字)请同学们识记这些生字,并把自己的识字方法和大家分享。

(1)生识记生字,师引导识字:我们可以把这些生字分类来记。

左右结构:操嫩顺均隙柄瞧

上下结构:占叠茎萎

全包围结构:固

半包围结构:虎

(2)教师指导书写:“操、均”是左窄右宽,“占、叠、茎”上窄下宽。

(3)本课要求掌握多音字“曲”,这个字有两个读音,分别是“qū”和“qǔ”,要注意区分不同读音对应的意思。

3.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4.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三、把握内容,理清顺序

1.课件出示问题,把握写作对象。

2.生自由朗读课文,根据问题,在文中作出标记。师巡回指导。

3.集体交流。

4.课件出示爬山虎的图片,引导学生概括爬山虎叶子、脚的特点。

(1)认真观察叶子,说说爬山虎的叶子有什么特点,脚又有什么特点。

(2)读一读描写叶子的段落,体会叶子的特点。读一读描写脚的段落,体会脚的特点。

(板书:叶子脚)

四、布置作业

1.掌握生字,认清字形,将每个生字书写三遍。

2.熟读课文,找出课文中你觉得写得准确、生动、形象的句子,抄写下来。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0.爬山虎的脚第2课时总计5节

教学目标: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重点学习第2~5自然段,抓住重点词语,了解爬山虎的特点,理清课文的叙述顺序。

2.学习作者细心观察的方法,培养留心观察周围事物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这篇文章主要描写了爬山虎的叶子和脚。这节课,就让我们去深入了解它们,看看它们有什么神奇之处。

二、精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课件出示问题:

(1)生朗读第2自然段,思考问题。

(2)指名读第2自然段,集体交流。

(3)引导学生抓住“嫩红、嫩绿、一顺儿朝下、均匀、不留一点儿空隙”等词句,体会爬山虎叶子颜色的变化以及叶子浓密、均匀的特点,突出叶子给人的“舒服感”,从而感受作者观察得特别仔细的优点。

2.赏读第3、4两个自然段,了解爬山虎脚的特点。把自己喜欢的句子画出来,并说说喜欢的理由。

(1)生朗读这两个自然段,通过抓重点词语把握爬山虎脚的特点。

(2)指名读课文,其他学生进行评价。

(3)指名回答,集体交流。师及时进行鼓励性评价。

(4)引导学生抓住重点句子体会爬山虎的脚的特点。

课件出示:

1.这些细丝很像蜗牛的触角。

2.如果你仔细看那些细小的脚,你会想起图画上蛟龙的爪子。

你觉得这两句话好在哪里?试着分析一下。

预设:这两句话运用了打比方的说明方法,以“蜗牛的触角”来表现细丝的特点,形象生动,让人容易理解;用“蛟龙的爪子”来形容爬山虎的脚,写出了爬山虎脚的形状,很形象。

(5)爬山虎是怎样往上爬的?课件出示填空题。

生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读第4自然段,交流自己的感受,完成填空。

(6)师:在阅读这些重点段落的过程中,我们除了了解了文章的写作对象,还感受到文章语言的生动性,感受到作者观察的认真细致。我们也要向叶圣陶爷爷学习,学习他认真细致的观察,生动形象的描写。

(板书:细致观察)

三、赏读全文,总结全文

1.赏读全文。这篇文章用生动的语言介绍了爬山虎的特点。文章虽然是说明文,但是语言生动形象,趣味横生。

2.指名说读完课文后的感受。

生:读了课文,我感受到作者那认真细致的观察,让人敬佩。

生:说明文的语言还能这样生动形象,值得我们学习。

3.教师总结:我们要善于观察,善于发现。愿你们人人都有一双善于发现的眼睛,去挖掘大自然中蕴藏的奥秘吧!

四、布置课外作业

阅读类似课文《爬山虎的脚》这样的说明文,学习如何仔细观察,如何把事物写具体。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1.蟋蟀的住宅第1课时总计6节

教学目标:

1.认识“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字。正确读写“临时、慎重、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重难点:

1.认识“隐、毫”等12个生字,会写“宅、临”等14个字。正确读写“临时、慎重、选择”等词语。

2.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的主要内容,理清文章的脉络。

教学过程:

一、图片导入

1.课件出示图片。

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什么昆虫吗?你们知道它的家是怎样的吗?就让我们走进《蟋蟀的住宅》去看看吧。(板书:蟋蟀的住宅)

2.这篇文章的作者是法国的法布尔。我们在课前预习中已经搜集了他的资料,谁来介绍一下?

生介绍作者。

二、初读课文

1.自由读课文,要求读准字音,读通句子,读顺课文。

2.课件出示生字,学生认读生字:

教师指导学习生字:“良、专、卫”是独体字,记忆起来较为容易;“宅、穴”是上下结构,“宅”的下半部分要和“毛”

区分开来;“临、慎、择、址、卧、较”是左右结构;“选、厅”为半包围结构。我们在识记这些生字的时候,一定要认清字形,看清笔画。

3.课件出示本课生词,生认读这些词语,弄懂不理解的词语。

4.分小组合作读课文,相互检查读书情况,相互纠正读音,读顺句子。

5.教师指名读课文,评价读书情况。

三、了解课文内容,理清文章脉络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通读课文。

课件出示:

蟋蟀的住宅有多大?住宅的结构是什么样的?用横线画出关键句子。

引导学生抓住“九寸深,一指宽”感受住宅的大小,“出口”“墙壁”“平台”等词语写出了住宅的样子。

2.变换角色,再读课文。

我们的住宅比蟋蟀的住宅精致得多,说说为什么我们的住宅没有蟋蟀的住宅那么有名。

生各抒己见。师引导:我们先要了解自己的住宅,再与蟋蟀的住宅进行比较,结合蟋蟀的特点进行陈述。

预设:蟋蟀的住宅之所以这么有名,是因为从选址、建造、使用的工具等方面来说,这座住宅的确算是一项“伟大的工程”。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11.蟋蟀的住宅第2课时总计7节

教学目标:

1.有感情地朗读课文,理解蟋蟀住宅的特点和修建过程,学习作者的表达方法。

2.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3.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

1.体会蟋蟀吃苦耐劳、不肯随遇而安的精神。

2.培养学生仔细观察的习惯。

教学过程:

一、复习旧知,导入新课

同学们,上节课我们知道了蟋蟀住宅的大体样子,知道了蟋蟀的住宅是一项伟大的工程。这节课,我们具体来了解一下蟋蟀住宅的特点。

二、赏读课文

1.赏读第2自然段。

(1)课件出示问题,学生带着问题阅读文段:

(2)学生认真阅读课文,不难找到答案。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回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不肯随遇而安”的意思,

并对比其他昆虫的“随遇而安”。如果学生说不清楚,教师可以把课前搜集到的别的昆虫在临时的隐蔽所藏身的资料和同学交流一下,比如:蜻蜓常在河边的草地上或者植物上栖息,蚜虫喜欢直接在植物上生活、休息,蚊子在墙角或是植物丛中休息,蝉在树干上的隐蔽处休息……它们都是“随遇而安”。使学生进一步理解蟋蟀的与众不同。

(3)师小结:同学们说得很好。通过这一自然段的学习,我们了解到蟋蟀选择住宅是很慎重的。(板书:慎重选址)

2.赏读第5、6自然段。

(1)认真阅读课文第5、6自然段,边读边思考下列问题。

课件出示:

1.蟋蟀的住宅有哪些特点?

2.作者是用什么方法来写蟋蟀的?这样写给人什么感觉?

(2)生在读文的过程中找出关键词句,再在小组内交流。教师要给小组交流预留充足的时间,让学生通过读句子、说特点,培养概括能力。最后从每个小组中选出一名代表在全班汇报。

(3)教师总结:

①外部特点:向阳、隐蔽、干燥、弯弯曲曲、有门、有平台。

②内部特点:光滑、简朴、清洁、干燥、卫生。

③把蟋蟀当成人来写,充满感情,使文章更加生动,同时让人读来感觉亲切、有趣。

(4)“蟋蟀的住宅”给你的总体印象是什么?在文中把这句话找出来。

(“这座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

3.作者为什么这么说呢?让我们一起来赏读第7~9自然段。

(1)生朗读这三个自然段,找出关键句子。

教师引导学生重点关注表示蟋蟀挖掘动作的词语以及蟋蟀所使用的“工具”,体会蟋蟀挖掘时的艰辛。

(2)课件出示句子,引导学生体会这句话的内涵。

课件出示:

我一连看了两个钟头,看得有些不耐烦了。

生读这句话,说说自己的理解。

预设:“我”看得都不耐烦了,可蟋蟀还在认真修整住宅,更加反衬出了它修建住宅时能吃苦耐劳。

(3)住宅的重要部分快完成了,余下的是长时间的整修。那么,蟋蟀是怎样整修的呢?

课件出示:

即使在冬天,只要天气温和,太阳晒到它住宅的门口,还可以看见蟋蟀从里面不断地抛出泥土来。

谁来说说这句话要怎么理解呢?

生读句子,小组讨论解决问题。

预设:蟋蟀从入秋开始建造住宅,到冬天还在整修,说明蟋蟀建造住宅非常认真。可见蟋蟀住宅的出名,是靠它一丝不苟地工作和辛勤劳动换来的。

(4)现在,大家知道作者为什么说蟋蟀的住宅“真可以算是伟大的工程”了吗?谈谈自己的理解。(学生各抒己见)三、布置作业

仔细观察一种小动物,写一篇短文,写出小动物的特点。

板书设计: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口语交际爱护眼睛保护视力第1课时总计8节

教学目标: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眼方法。

2.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读写姿势。

3.在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能打扰到别人,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教学重难点:

1.让学生掌握正确的用眼方法。

2.引导学生纠正错误的读写姿势。

3.在口语交际中,注意说话的音量,不能打扰到别人,不要重复别人说过的话。

教学过程:

一、话题导入

同学们,你们平时在看书、看电视、看手机的时候,是怎样的姿势?

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师进行引导,指出哪些姿势是错误的,哪些姿势是正确的,点明错误的姿势对眼睛有伤害。我们要保护我们的眼睛,保护我们的视力。

二、交流探讨

1.请看看我们身边有没有戴眼镜的同学,问问他们,如果摘下眼镜,看到的世界是什么样子的。

让戴眼镜的同学向其他同学讲述摘下眼镜后的感受。(模糊、感觉不舒服)

2.请这些同学说一说自己平时怎样看书、看电视、写字的。

戴眼镜的同学发言。(看书、看电视离得太近,喜欢躺着看书等)

师:这些戴眼镜的同学有一个共同点,那就是,他们看书、看电视的姿势不正确,从而造成了近视。

3.我们来看看这组图片,(课件出示图片)同学们,想一想,他们的姿势会对眼睛造成什么影响?

课件出示两组图片。

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畅所欲言。(眼睛疲劳、眼睛干涩)

4.除了姿势不正确,还有哪些行为会对眼睛造成伤害呢?会造成怎样的伤害?

学生交流回答问题,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进行总结。(课件出示对眼睛有伤害的行为)

课件出示:

1.在太阳底下看书。

2.长时间玩手机。

3.看书、写字的时间太长。

4.一边走路,一边看书。

5.趴在桌子上看书,躺在床上、沙发上看书。

引导学生联系自己的生活实际谈谈这些做法对眼睛的伤害。(造成视力模糊、眼睛疼、流泪,久而久之会导致近视)

师总结:不正确的读写姿势对眼睛伤害很大。如果视力不好,看不清远处物体,就会影响学习,影响生活,不利于我们以后担负起建设祖国的重任,所以,我们从小就要爱护自己的眼睛。

三、解决问题

1.保护视力的做法。

课件出示:

我们怎样才能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呢?

(1)小组讨论,并在全班交流。

师提示:小组讨论时,注意说话的音量,避免干扰其他小组。

(2)学生出示自己整理的有关保护视力的小册子,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读写姿势要端正,眼睛离书的距离不要太近,看书的时间不要太长等。

师总结:要爱护眼睛,保护视力,就必须养成良好的用眼卫生习惯,做到“三注意”“两不看”。三注意:①看书写字眼睛与书本距离30厘米左右;②看书一小时,要休息几分钟;③字要写大些,要清楚整齐。两不看:①光线太暗不看书;

②躺卧不看书。

2.注意用眼卫生,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小组讨论,如何做到用眼卫生?怎样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

教师引导学生认真倾听别人说话。

四、拓展

查工具书或互联网,说说做眼保健操的好处。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 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习作:写观察日记第1课时总计9节

教学目标:

1.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

2.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学会写观察日记片段。

教学重难点:

1.了解观察日记的写法。

2.把观察到的内容用日记的形式记下来,学会写观察日记片段。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这个单元,我们学习了《古诗三首》《爬山虎的脚》以及《蟋蟀的住宅》。这些诗文,不仅让我们感受到生动形象的景物描写,也让我们深深体会到作者对事物的特点及变化观察得很仔细。这节课,我们就借鉴这些作者的观察顺序、写作方法等进行写作。下面请大家谈一谈这些作者为什么能写出这样优秀的文章。

(生讨论,交流,发言)

预设:(1)与作者的认真观察分不开。(2)与作者长期、连续的观察分不开。

二、引导学生观察

1.确定观察的事物。(让学生各自拿出自己准备的事物)

2.同学们,你将怎样观察你手中的物品?

学生观察手中的物品,并说出观察的过程和结果。教师及时引导。

3.合作探究。

(1)请观察同类物品(如水果类、植物类、动物类等)的同学自愿组成学习小组,大家一起讨论、探究观察这一类事物的方法。

(2)学习小组共同观察,讨论、探究观察方法并将自己小组的观察、探究结果写在纸上。

(3)让学生将自己小组的观察、探究结果贴在黑板上或用投影仪展示出来,与全班同学共同分享。

4.师巡视,适时点拨,使学生掌握观察事物的方法;引导学生发挥联想和想象,把观察到的事物说得生动、具体。

三、交代习作的具体要求

1.认真观察手中的事物,看它有哪些特征或有哪些有趣的地方。

2.和小组成员交流观察结果,看谁观察得更细致,看谁讲得更生动。

3.用日记的形式写一写。题目自拟,字数300以上。

课件出示:

日记的结构包括:日期、天气、正文。

4.学生交流各自打算写的内容,教师适当点评,引导学生相互启发。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习作:写观察日记第2课时总计10节

教学目标:

1.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发掘新鲜事物的习惯。

2.观察要认真细致,日记要求生动形象。

3.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重难点:

1.培养学生的观察兴趣,鼓励学生养成留心观察周围事物、乐于发掘新鲜事物的习惯。

2.观察要认真细致,日记要求生动形象。

3.练习修改习作。

教学过程:

一、复习导入

上节课我们练习了写观察日记片段,老师发现,同学们观察得非常细致,片段也写得非常好。这节课,我们就来写整篇观察日记。

二、展示作品,集体鉴赏

1.学生写作,师巡视,适当给予指导。

2.小组活动。

选出本小组写得好的习作,通过投影仪投影出来,并请同学读优秀习作。

其他学生认真听完后,交流课件出示的问题。

课件出示:

1.认真听同学读习作,说说这篇习作好在哪里。

2.听同学读完习作后,你有什么收获?

3.对照自己的习作,说说你应该怎样修改自己的作品。

三、修改习作,精益求精

我们发现了自己习作的不足,该怎样改进呢?

学生讨论修改方法。

师总结:先朗读自己的习作,然后从以下几个方面进行修改。

课件出示:

1.有无错别字,句子是否通顺。

2.写作是否遵循一定的顺序。

3.是否写出手中物品的特点。

4.是否写得生动、具体。

四、自告奋勇,展示习作

在全班同学面前朗读自己的习作,教师评价优缺点,指明再次修改的方向等。

五、课外作业

种几粒黄豆,写连续观察日记。

教学反思:

***小学部集体备课专用纸

四年级语文备课组时间:9月27日中心发言人:李老师

课题:语文园地三第1课时总计11节

教学目标:

1.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2.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明确同义词表达的侧重点。

3.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4.积累关于天气的谚语。

教学重难点:

1.在组词中,学习换一个字,表达相同意思的技巧。

2.体会句子中加点词语的不同表达作用。

3.学习认真细致观察的方法。

教学过程:

一、交流平台

这是我们学过的两篇课文中的片段。通过这三个片段的展示,思考:作者为什么会写得这么准确?在观察中,除了用眼睛看,还可以用到哪些感官?

课件出示:

1.它用前足扒土,还用钳子似的大颚搬掉较大的土块。它用强有力的后足踏地。后腿上有两排锯,用它们将泥土推到后面,

倾斜地铺开。

2.爬山虎的脚要是没触着墙,不几天就萎了,后来连痕迹也没有了。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那微斜的门口,经过仔细耙扫,收拾得很平坦。这就是蟋蟀的平台。当四周很安静的时候,蟋蟀就在这平台上弹琴。

学生认真读片段,解决问题,并在全班交流。

预设:第一个片段:从“钳子似的大颚、较大的土块、强有力的后足、两排锯、倾斜地铺开”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观察得多么细致,描写得多么准确。只有观察细致了,描写起来才会更准确。

第二个片段:从“要是、萎了、痕迹也没有了、逐渐变成灰色”等词语、短语中,可以看出作者不但观察细致,而且连续观察了一段时间。

第三个片段:“仔细耙扫、收拾、弹琴”等词语、短语表明作者不仅用眼睛看,还用耳朵听,用心想。可见要把文章写得生动、有趣,最好调动多种感官进行观察。

二、词句段运用

课件出示教科书中“词句段运用”的第一题。

课件出示:

狗鼠鸟猪马鱼牛虎

窝洞巢圈塘厩穴棚

(1)认真观察上下两行字,大家发现这两行字有什么特点?

(2)上面的字和下面的字连起来,组成的词语表达了什么意思?

(3)上面同一个字可以连下面两个字,各组成的词语在意思上、用法上有什么异同?

(学生完成练习,并回答。)

教师引导学生发现:第一行的字都是动物名称,和第二行相应的字连起来,可以组成词语,这些词语表示这种动物的“家”。

同时,第一行的字与第二行可连的两个字分别组成词语,这两个词语是同义词,一个常用于口语,一个常用于书面语。

三、谈话导入

同学们,我们遣词造句的时候会发现一些词语在句子中起到特殊的作用。有了它们,句子表达的意思会更加准确。

直接表明接下来要讲的内容,开门见山,非常简洁,同时引发学生们对本课主题的思考。

四、深入探讨

1.课件出示,小组讨论:

课件出示:

1.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变成灰色。

2.触着墙的,细丝和小圆片逐渐变成灰色。

3.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4.隧道顺着地势弯弯曲曲,最多九寸深,一指宽,这便是蟋蟀的住宅。

(1)读一读,说说加点词语的意思。

(2)深入思考,句子加上了加点词语后,意思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学生读句子,讨论,并交流。教师及时进行评价。

师总结并出示课件:

课件出示:

“逐渐”一词写出了爬山虎的脚是一点儿一点儿变成灰色的,而不是一下子变成灰色的。这个词语让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准确。

“最多”一词表明隧道最深有九寸。这个词起到了限制的作用,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2.我们再来读一读下面的这句话,思考:哪个词语体现了语言的准确性?

课件出示:

这座桥长约12米,宽约8米。

学生小组讨论,分析句子。并选出代表发言。

预设:“约”点明了桥的大概长度、宽度,因为测量是有误差的。这个词语体现了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

师总结:说明文的语言表达一定要严谨,我们在写作中要注意。

五、日积月累

1.课件出示“日积月累”中的谚语。

课件出示:

1.立了秋,把扇丢。

2.二八月,乱穿衣。

3.夏雨少,秋霜早。

4.八月里来雁门开,雁儿脚上带霜来。

5.一场秋雨一场寒,十场秋雨要穿棉。

6.八月暖,九月温,十月还有小阳春。

2.采用多种形式朗读谚语。

(1)大声朗读。

(2)指名读。

(3)分组读,并进行评比,看哪个小组读得好。

3.指名出示在预习中搜集到的谚语的意思,并在全班交流。

学生把自己搜集到的谚语和大家分享。

教学反思: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