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第十五课辛亥革命

一、背景

1、政治基础:19世纪末民族危机空前加深,戊戌变法失败,资产阶级改良

道路在中国行不通,民主革命成为潮流。

2、经济阶级基础:19世纪末,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初步发展,民族资产阶

级队伍壮大。

3、组织基础:资产阶级革命团兴中会建立——革命兴起

资产阶级革命政党同盟会的建立——革命领导

4、思想基础:革命纲领(指导思想):三民主义

理论宣传:1900-1905年,革命派与保皇派论战,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思想,进一步传播。

5、军事基础:黄花岗起义

兴中会

城里:1894年,美国檀香山成立

性质:第一个资产阶级革命团体

影响:标志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兴起,资产阶级革命派形成

中国同盟会

成立:1905年,孙中山,黄兴等,日本东京成立

纲领:十六字,后阐发未三大主义,“三民主义”

性质:是第一个全国性的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影响:标志中国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进入了一个新阶段

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社会革命(补充和发展)

三民主义性质: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

对三民主义的评价:

进步性:它是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纲领,推动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运动的发展。

局限性:三民主义没有提出明确的反帝口号,没有彻底的土地革命纲领,还不是一个彻底反帝反封建的纲领。

黄花岗起义——辛亥革命的彩排

二、经过

武昌起义——(爆发标志)……武汉三镇光复……中华民国成立……

清帝退位……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失败标志)……

孙中山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危机:部分财政权掌握在立宪派和封建官僚手中,反应了资产阶级葛民拍的拖鞋和软弱

五色旗:中华民国国旗红黄蓝白黑象征五族共和

1912年2月清朝最后一位皇帝宣统下诏退位,封建君主制度。1912年3月,袁世凯在北京就任临时大总统,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被袁世凯窃取。

《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内容:1。规定国家主权属于人民(主权在民)

2.确立了资产阶级民主共和的国家体制和三权分立的政治制度

3.总统制为责任内阁制

4、确认了保护私有财产和保障人民民主权利的原则

历史地位:

1、是中国近代第一步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2、是近代中国民主政治发展史上的一座里程碑

主要目的:限制袁世凯独裁,维护共和制度

本质目的:使资产阶级继续掌握政权

结果:被袁世凯废除

三、辛亥革命的性质、失败、评价

(一)性质:典型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旧民主主义革命高潮)

(二)失败:

表现: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原因:

主观:资产阶级软弱性和妥协性

(没有彻底反帝反封建纲领,脱离群众,同盟会软弱无力没有武装)

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

(三)评价

1.政治上

A、推翻了清王朝

B、结束了两千多年封建君主专制

C、建立了亚洲第一个资产

阶级民主共和国D、颁布了《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2经济上:促进资本主义的发展

3、思想上: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社会生活上:移风易俗

局限性: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妥协性,辛亥革命没有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的任务。

教训: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的中国行不通。

第16课五四爱国运动

日本对中国历来就有野心,表现为:

明治维新以后,日本就制定了以侵略中国为中心的“大陆政策”。

1894年挑起中日甲午战争,中国战败,逼迫中国签订了丧权辱国的《马

关条约》。

1900年参与八国联军的侵华战争。

1915年趁第一次世界大战列强无暇东顾之际,加紧侵略中国,提出了旨

在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

一、五四运动爆发的原因

1.国际原因:

①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日本加紧侵略中国;

②俄国的十月革命给中国人民以新的启示。

2.国内原因:

①政治基础(根本原因):北洋军阀政府对外卖国,对内独裁混战,阶级矛盾加深。

②经济、阶级基础:“一战”期间,民族工业迅速发展,工人阶级队伍迅速壮大。

③思想基础:新文化运动推动思想解放。俄国十月革命后,先进分子接受马克思主义。

二、五四运动的过程

各阶层作用:

①青年学生为先锋;

②中国工人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在革命后期成为主力军;

③李大钊、陈独秀等先进知识分子为领导

3、结果:取得初步胜利

三大成果:

①北洋军阀政府被迫释放被捕学生;

②罢免曹、章、陆三人职务;

③拒绝在和约上签字

三、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反帝根据:从斗争起因看,由山东问题引起,此问题是分赃的巴黎和会导致;从斗争口号看:“外争国权”,不承认巴黎和会对山东问题的决议;反封建根据:从斗争目标看:开始提出惩办卖国贼,工人参加后,进一步指向北洋军阀政府。从斗争口号看:“内惩国贼”;彻底的根椐:指与帝国主义、封建军阀势不两立的斗争精神而言;爱国主义精神贯穿运动始终,是五四精神的主旋律。

(五四精神: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性质: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彻底的反帝反封建的爱国革命运动。

2、它是一场广泛传播民主和科学的新文化运动;

3、又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体现了追求真理、勇于解放的精神。

4、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5、标志着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为什么说五四运动是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1、运动中无产阶级登上历史舞台,成为革命的主力军,这是新旧民主主义的根本不同;具有初步共产主义思想的知识分子为领导。

2、五四运动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

3、促进了马克思主义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准备了思想基础。

4、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异同

1、相同点:

①性质相同,都是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②革命的任务相同,都是反帝反封建

2、不同点:

①领导阶级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革命是无产阶级领导的。

②目标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目标是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发展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目标是建立人民民主专政的国家。

③前途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前途是资本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前途是社会主义。

④指导思想不同:旧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三民主义;新民主主义革命的指导思想是马克思主义。

四、五四运动的特点

1、中国近代史上最早的学生、工人、市民自发联合掀起的反帝反封建革命斗争。

2、比辛亥革命具有更广泛的群众基础,多阶层参加。

3、地域范围广泛,运动波及全国20多个省,100多个城市

4、十月革命为中国革命指明了方向,五四运动发生在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以后,所以属于世界无产阶级革命组成部分。

第20课新民主主义革命与中国共产党

一、新民主主义革命的领导

——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一)中国共产党成立的历史条件

1、阶级基础:无产阶级队伍壮大和工人运动的发展

2、思想条件:马克思主义传播

3、组织基础:各地共产主义小组的建立

(二)中国共产党的成立

1、成立:1921年,上海

2、意义:从此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

(三)中共二大

时间:1922年

中心任务:制定党的民主革命纲领

打倒军阀、推翻国际帝国主义的压迫、统一中国为真正民主共和国——即:反帝反封建

意义:

第一次提出明确的反帝反封建民主革命纲领,为中国革命指明方向。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一)国共合作

1、条件

可能性:1923年中共三大做出合作决议

孙中山先生的伟大转变

共产国际的促进

必然性:鸦片战后各阶级阶层抗争和探索的结果表明,

国共合作是历史发展的必然

2、标志:1924年,国民党一大召开

3、基础:新三民主义

二、国共合作与国民大革命

(一)国共合作

(二)国民大革命

1、高潮:北伐战争1926年7月讨伐吴佩孚、孙传芳、张作霖

结果:基本推翻北洋军阀统治

2、结果:失败

标志:1927年“四·一二”反革命政变、“七·一五”反革命政变

原因:客观:中外反动势力联合绞杀;国民党右派叛变革命主观:中共年幼,陈独秀犯了右倾投降主义错误

教训:革命要胜利,必须坚持无产阶级对革命的领导权,

必须掌握革命武装,坚持武装斗争。

三、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一)工农武装割据

1、南昌起义:1927.8.1

意义:

①第一枪:

打响了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的第一枪

②一个节日:

八一建军节

③一个标志:

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革命的开始

2、八七会议:1927.8.7

意义:确立了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国民党反动

派的总方针。

3、湘赣边秋收起义:1927.9.9

意义:找到了中国革命的正确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道路4、井冈山革命根据地:

1927年10月毛泽东创建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

意义:拉开工农武装割据的序幕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1、俄国革命道路:

城市武装暴动,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

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基本依据:各国的国情

三、武装起义和土地革命

(一)工农武装割据

(二)红军长征和西安事变

1、红军长征

(1)背景:第五次反“围剿”的失利

起止时间:1934.10—1936.10

意义:使中国革命转危为安

2、遵义会议:1935.1

意义:党历史上一个生死攸关的转折

是中国共产党从幼稚走向成熟的标志。

3、西安事变:1936.12.12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初步形成

四、抗日战争

(一)主要矛盾:

中华民族与日本帝国主义之间的民族矛盾

(二)抗战三阶段及阶段大事(1937.7.7——1945.8.15)

(三)抗战胜利的意义

抗战胜利的意义

1、是中国人民100多年来第一次取得反帝斗争的完全胜利,为民主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大大增强了全国人民的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

3、中国的抗日战争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一部分,中国人民的抗战,对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做出重大贡献,中国的国际地位得到提高。

4、收复了祖国神圣领土台湾。

抗战胜利的原因

1、基本保证和根本保证:

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

2、取得胜利的决定力量

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的抗日武装力量

3、取胜重要原因

反法西斯的国内、国际进步力量和爱国华侨支持

侵华日军罪行

1、1937年12月,南京大屠杀(六周,30万)

2、1941年初,潘家峪惨案(河南丰润县,1200余人)

3、东北“七三一部队”

五、人民解放战争(1945年——1949年)

?抗战胜利后国内局势

由民族战争向国内战争的过渡,这一过渡阶段政治的基本内容是:争取和平民主,反对内战独裁

?主要矛盾

中国人民同美帝国主义支持下的国民党反动派的阶级矛盾

?历史线索

解放战争既是蒋介石集团走向败亡的历史,又是帝国主义侵略势力退出中国大陆的历史。

既是中国共产党在中国领导地位确立的历史,又是中国人民翻身解放的历史。

(一)争取和平民主的斗争

1、重庆谈判

背景:①抗战胜利后,美国对华基本方针:扶蒋反共

②蒋介石一面准备发动内战,一面采取“假和

平真内战”的策略。

③三次电邀毛泽东赴重庆“商讨”国内和平问题

目的:争取和平,揭穿美蒋阴谋

结果:国共双方签署《双十协定》,确定和平民主建国方针。

2、政协会议

时间:1946.1

地点:重庆

内容:通过了有利于人民的政协协议

意义:冲破蒋介石独裁统治,有利于实现民主政治与和平建国。

(二)内战阶段(1946.6—1949.4.23)

1、战略防御(1946.6—1947.6)

粉碎了国民党的全面进攻和重点进攻(陕北、山东)

2、战略反攻(1947.6—1948.8)

1947.6,刘伯承、邓小平大军千里跃进大别山

意义:揭开了战略反攻的序幕。

3、战略决战(1948.9—1949.9)

①1948年9月—1949年1月,辽沈、淮海、平津三大战役

意义:国民党的主力部队基本被消灭,为解放长江以南地区奠定了基础。

②七届二中全会:

1949年春,河北平山县西柏坡

内容:党的工作重心转移:由农村转移到城市

③北平谈判:

1949年4月,国共两党和谈破裂

④渡江战役:

1949年4月21日——23日,

结果:南京解放,国民党政权被推翻。

(三)新民主主义革命结果、意义

结果:1949.10.1,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新民主主义革命取得基本胜利

意义:为中国的现代化建设扫清障碍,开辟了新道路。

第18课:马克思主义的诞生

第19课: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

目标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由空想到科学

(一)科学社会主义理论产生的历史条件

经济前提:随着资本主义的发展(工业革命),资本主义的弊端日益显露;工人与资本家之间的矛盾日益激化

经济基础:欧美工人阶级的壮大,独立工人运动的兴起。表明工人阶级已经觉醒,并开始作为一支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政治历史舞台(必要条件)。无产阶级革命迫切需要科学理论指导。

理论基础:三大思想来源:德国的古典哲学、英国的古典经济学;英法的空想社会主义。

实践活动:马、恩在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中的实践活动

?欧洲早期工人运动兴起的背景

①工业革命的展开和工业资本主义的发展,西欧各国先后形成了一个为数众多的工人阶级队伍;

②19世纪上半期,欧洲工人阶级正经历着深重的苦难,工人纷纷起而反抗。

?马克思、恩格斯在工人运动和工人组织中的实践活动

1、他们深入到工人中去,揭露并分析资本主义制度

2、恩格斯和马克思于1846年初在布鲁塞尔建立共产主义通讯委员会,同各国的社会主义团体建立联系,宣传科学社会主义。

3、他们积极指导无产阶级政党的组建工作。1847年底,他们出席在伦敦举行的共产主义者同盟代表大会,并受大会委托起草同盟纲领,就是《共产党宣言》

(二)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理论)诞生标志

1848年《共产党宣言》发表

(三)《共产党宣言》内容

1、第一次较为完整、系统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

2、肯定了资本主义在人类历史上的积极作用

3、揭示资本主义的内在矛盾

4、宣告了工人阶级的历史使命

5、昭示了未来共产主义社会的原则

(四)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马克思主义)诞生意义

1、无产阶级斗争有了科学理论指导

2、社会主义运动蓬勃发展

目标二:巴黎公社

(一)建立背景

1、大背景:

19世纪60年代,国际工人运动重新高涨

2、直接原因:

1871年普法战争,法国战败,政府投降措施,矛盾激化

3、条件:

临时政府逃跑,巴黎出现权力真空,巴黎人民实行普选产生。

(二)建立

1871年3月18日巴黎人民起义,3月28日公社成立

(注意:巴黎公社是巴黎人民的自治组织,不是全国性的政权)

(三)措施

1、政权建设

(1)打碎旧的资产阶级国家机器和僧侣制度,建立新的立法、行政合一政权机关。(废除旧军队、旧警察,取消资产阶级法庭和议会,代之以国民自卫军,公社委员会为国家最高权力机关)

(2)实行公职人员民主选举制,保障人民对公职人员的监督和罢免权。取消公社委员的高薪制。

2、社会经济方面:以保障工人利益为宗旨

(1)没收逃往资本家工厂交给工人合作社管理(最有意义法令)

(2)维护工人的权力,实行八小时工作制

(四)失败原因(教训)

1、主观原因

缺乏一个以马克思主义理论武装起来的革命政党的正确领导,以致在公社成立后不可避免地在重大政策和策略上犯了严重错误,结果导致公社的最后失败。

2、客观原因

必然性:19世纪70年代,资本主义发展成上升阶段,生产力发展未达到完成社会主义革命的程度。

(五)意义

1、性质

巴黎公社是无产阶级建立政权的第一次伟大尝试

2、巴黎公社革命的特点:自发性、偶然性、政治性、暴力性。

3、巴黎公社的革命实践,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无产阶级革命和无产阶级专政的学说。

4、巴黎公社的经验教训是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宝贵财富。

5、公社战士的战斗精神永存史册。

目标三:十月革命发生的历史条件和意义

一、历史条件

沙皇俄国成为帝国主义链条上最薄弱的环节

(一)客观条件:

1、经济:资本主义虽然已有了一定的发展,但仍是落后的农业国

2、政治:腐朽的沙皇制度占据统治地位,广大工人、农民在政治上毫无权力可言。

(二)主观条件:

1、无产阶级革命性较强,广大农民成为革命同盟军。

2、列宁主义的指导和布尔什维克党的正确领导。

(三)外来诱因:

第一次世界大战激化俄国的各种矛盾

二月革命与十月革命性质有何不同?

二月革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因为它推翻了沙皇专制统治,推翻了统治俄国300多年的罗曼诺夫王朝,客观上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十月革命:社会主义革命

因为它推翻了俄国资产阶级临时政府的统治,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方法:区分历史事件性质的标准:

1、革命任务(对象)

2、结果(影响)

三、十月革命意义

(一)对俄国历史的影响:

十月革命后建立了世界上第一个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开辟出社会主义发展的道路。

(二)对人类历史影响:

1、十月革命打破了资本主义一统天下的局面,向全世界宣告一种新的社会制度由理想变为现实。

2、十月革命开辟人类历史新纪元,是世界现代史的开端。

(三)对世界历史进程的影响:

十月革命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的殖民统治,使国际社会主义发展的力量大增,对国际无产阶级革命运动和被压迫民族的解放运动是一个极大的鼓舞和推动。

俄国十月革命道路与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有何不同?

1、俄国革命道路:

武装夺取中心城市,革命力量由城市向农村扩展,最后取得全国胜利。2、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全国政权

基本依据:各国的国情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doc

五四运动与新文化运动的联系 ——近代史小班讨论课 一、背景 五四运动是1919年5月4日发生在北京的一场以青年学生为主,广大群众、市民、工商人士等中下阶层共同参与的,通过示威游行、请愿、罢工、暴力对抗政府等多种形式进行的爱国运动,是中国人民彻底的反对帝国主义、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是由胡适、陈独秀、鲁迅、钱玄同、李大钊等一些受过西方教育(当时称为新式教育)的人发起的一次“反传统、反孔教、反文言”的思想文化革新、文学革命运动。 二、意义 五四运动:1、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2、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起了主力军的作用,青年学生发挥了先锋作用;3、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中国新文化运动:1、它是我国历史上一次空前的思想大解放运动;2、它启发着人们追求民主和科学,探索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但是,新文化运动中也有对东西方文化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偏向,这一点一直影响到后来 三、二者联系 新文化运动所开启的是“古典的现代性”道路,与“五四运动”所开辟的革命激进主义的现代性道路是有本质区别的。 联系:1、两个运动经历的时间有重合部分:1919年5月4日后; 2、两个运动有相同的社会背景:辛亥革命后,中国进入北洋军阀统治时期,袁世凯称帝,随后军阀割据,连年混战,国家衰败,列强侵略,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出路; 3、两个运动的部分核心人物或者参与人相同:如蔡元培,胡适,陈独秀;可以说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准备了领导者和推动者; 4、两个运动相互影响,相互促进,新文化运动为五四运动奠定了思想基础,五四运动使新文化运动的宣传思想转变; 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广大青年民主意识空前提高,为他们后来积极投身五四运动做了充分的思想动员; 5、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发展到1919年的高潮体现:1919年,中国在巴黎和会上外交的失败成为五四运动爆发的导火线。紧接着学生罢课、商人罢市、工人罢工。面对五四洪流,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承担起领导责任,密切关注运动的发展,为运动指出了明确的方向。主流杂志刊登的大量相关文章,激发了人民的爱国热情,鼓舞人民的革命斗志,鞭笞帝国主义。由此可见,这一声势浩大的社会政治运动是前期设计思想启蒙的必然结果和效果体现。 6、五四运动是新文化运动的分流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主将们观点趋于相同,矛头一致;五四运动期间,虽然主将们的观点发生分期,但仍然精诚合作;五四运动之后,他们由合作走向分裂。

2020年中考历史复习 第七讲 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练习 岳麓版

第七讲辛亥革命与民国的创建 命题点1政治民主化 1.(2018·青岛)《中华民国史》写道:“他提议将分散的革命组织(合)成一个大团体,协力从事反清革命。这个建议获得一致赞成。”“大团体”是指(C) A.强学会 B.兴中会 C.同盟会 D.国民党 2.(2018·雅安)三民主义中反映孙中山试图通过解决土地问题,使劳动者摆脱贫穷的是(D) A.民族主义 B.民权主义 C.民主主义 D.民生主义 3.(2018·成都)民国元年,为紧跟时势,商务印书馆编纂了《共和国教科书》,推崇爱国、平等、自由、权利、义务等理念。发生在这一年,与该套教科书编纂有直接关联的重大历史事件是(B) A.武昌起义 B.中华民国成立 C.新文化运动 D.五四运动 命题点2思想近代化 4.(2018·扬州)陈独秀说:“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洁、旧理论、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文中“德先生”和“赛先生”分别是指(C) A.平等、自由 B.自由、民主 C.民主、科学 D.科学、平等 5.(2018·孝感)下图中几位人物有一个共同身份就是(B)

陈独秀(1879—1942) 胡适(1891—1962) 鲁迅(1881—1936) 李大钊(1889—1927) A.中国同盟会会员 B.新文化运动主将 C.五四爱国运动的领导者 D.中国共产党党员 6.(2018·包头)1905年,孙中山在《民报》发刊词中,将同盟会的“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纲领阐发为“民族主义”。这一思想(D) A.完全符合当时的中国国情 B.与维新派的政治目标一致 C.延续了民主共和的精神 D.推动全国革命运动的发展 7.(2018·滨州)它打破了历代王朝的更迭机制,否定了整个皇权体制,因而也触动了传统社会的各条神经,是政治制度和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它”及带来的“社会思想的一大跃进”是指(C) A.鸦片战争——中国出现向西方学习的思潮 B.戊戌变法——在社会上起到思想启蒙作用 C.辛亥革命——民主共和的观念深入人心 D.五四运动——马克思主义广泛传播 8.(2018·衡阳)近代以来,为了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先贤们一直在探索中艰难前行。2018年又是戊戌年,追忆一百二十年前的戊戌变法与随后的辛亥革命,它们的共同点有(B)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首先,推翻了清朝封建腐朽的统治,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制度,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具有划时代的历史意义。其次,建立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政府,制定了《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的观念开始深入人心。再次,颁布了一系列有利于发展民族资本主义经济、资产阶级民主政治的法令,为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一定的条件。最后,在一定程度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对推动亚洲各国民族解放斗争有重大影响。总之,辛亥革命是20世纪中国的第一次历史性巨变。 辛亥革命失败的原因:一方面,客观原因是国内外反动势力过于强大。另一方面,主观原因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在经济和政治上的软弱性:首先,缺乏彻底反帝反封的勇气和力量;其次,没能提出明确而完整的反帝反封建革命纲领;再次,没能发动农民革命;最后,没有坚强有力的革命政党。 辛亥革命历史教训:没有改变旧中国的社会性质:第一,说明资产阶级不能领导中国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彻底胜利;第二,宣告资产阶级领导的旧民主主义革命时代的终结;第三,表明中国革命由旧民主主义向新民主主义转变的历史必然性。 亥革命的历史评价 对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一直有着不同的议论。作者认为,过去的估计常常过低。辛亥革命虽然没有能从根本上解决帝国主义侵略和中国封建势力的问题,但它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把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一举推倒,为此后的革命打开了通道。这是辛亥革命的巨大功绩。对反动的清朝政府,是象革命派那样抛头颅洒热血去推翻它,还是象立宪派那样维护它?这是根本的道路问题。在这点上立宪派的方向是错了;但对它所起的某些积极作用,也不能予以否定。 在中国近代历史上强烈地激动过一代人心的辛亥革命,离现在已经整整七十年了。随着岁月的消逝,当年种种早已成为历史的陈迹。可是,对这场革命的功过得失,在国内以至国外一直还有着不同的议论。这篇文章,不准备全面地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评价,只想就其中两个比较重要的问题谈谈自己的想法。 一、辛亥革命的历史地位 林伯渠同志在四十年前曾经很有感慨地说:“对于许多未经过帝王之治的青年,辛亥革命的政治意义是常被过低估计的,这并不足怪,因为他们没看到推翻几千年因袭下来的专制政体是多么不易的一件事。”(《荏苒三十年》)林老亲身参加过辛亥革命。他这段语重心长的话,说得何等中肯! 辛亥革命的历史功绩可以举出很多条。其中突出的一条,就是推翻了统治中国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这在当时确实是一件了不得的大事。我们不能把从君主专制到建立共和国,只看作无足轻重的政体形式上的变化,甚至只看作是换汤不换药的招牌的更换。 中国在君主专制政体统治下经历过几千年的漫长岁月。这是一个沉重得可怕的因袭重担!多少年来,至高无上的君权一直是封建主义的集中象征。人们从幼年起,头脑中就不断被灌输“三纲五常”这一套封建伦理观念,把它看成万古不变的天经地义。“国不可一日无君”。君主成了代表天意、站在封建等级制度顶颠的最高代表。每个人在这种制度面前,必须诚惶诚恐地遵守“名分”,不容许有丝毫逾越。这就是所谓“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无所逃于天地之间。”(《河南程氏遗书》卷五)谁要是敢有一点怀疑,轻则叫做“离经叛道”、“非圣无法”,重则成了“乱臣贼子,人人得而诛之”。《红楼梦》里的王熙凤有一句名言:“舍得一身剐,敢把皇帝拉下马。”可见在那个时候,谁要是想“把皇帝拉下马”,那就得有“舍得一身剐”的大无畏气概,一般人是连想都不敢想的。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太平天国运动与辛亥革命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12·滨州模拟)广西是太平天国运动的发祥地之一,当地流传着这样的歌谣:“不怕清妖兵马足,天军引他到山麓,好比红薯堆进灶,大大小小一窝熟”“妹莫忧,卷起包袱上柳州,跟随天军去打仗,太平天下乐悠悠”。这表明太平天国运动() A.具有一定的群众基础B.军事力量强于清政府 C.实现了土地平均分配D.顺应了历史发展潮流 2.“流血的伤口不流泪,举起的杆子不下跪。攥紧的拳头不松手,过河的卒子不后退。人活一口气,难得拼一回,生死路一条,聚散酒一杯!何以成败论英雄,浩浩乾坤立丰碑!”与上述《太平天国》电视剧主题歌主旨相左的是() A.北伐西征、天京突围 B.“无处不均匀”、天京事变 C.冲击纲常、打击侵略 D.重振朝政、保卫天京 3.洪秀全定都南京后,规定只有太平天国编纂和“旨准颁行”的“真道书”才能在世上流通,“当今真道书者三,无他也,《旧遗诏圣书》(《圣经旧约》)、《新遗诏圣书》(《圣经新约》)、《真天命诏书》也”,其他所有的书都在查禁之列。由此可见他() A.彻底排斥中国的传统文化 B.赞赏西方的宗教和政治制度 C.未能摆脱皇权思想的影响 D.在全中国范围内推行愚民政策 4.(2012·济南月考)160年前的南方民谣唱道:“天字旗号飘得远,四方兄弟到金田,四方兄弟到金田,斩龙除妖声震天。”这说明() ①太平天国获得了社会各界的支持②太平天国矛头直指清政府③太平天国的宣传组织方式落后④斩龙除妖体现了太平天国反封建反侵略的性质 A.①②④B.①②③④ C.②③D.②④ 5.有人认为,中外史学家历来所讴歌的所谓《天朝田亩制度》,事实上这宗社会主义的土改方案,只是个无名氏的纸上作业。这是因为《天朝田亩制度》() A.从来没有能够实行 B.违背社会发展的规律,无法实现 C.主张发展资本主义 D.主张走共产主义道路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异同与联系 目录 前言 (1) 一、新文化运动 (1) (一) 历史背景 (1)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 (三)五四以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 (2) 二、五四运动 (2) 三、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异同 (3) 四、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的联系 (3) 参考文献 (4)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内在联系 长期以来,人们常把新文化运动同五四运动并为一谈, 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因此形成一个错觉: 似乎先有五四运动而后才有新文化运动,甚至认为这两个运动是同一个革命运动。其实新文化运动与五四运动是两个历史背景、性质、内容、历史意义都不同的运动。因此统称为“五四新文化运动”易误导大众,实际上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有区别,也有很强的内在联系。 一、新文化运动 近代以来,为了挽救国家的危亡,中国的先进分子向西方国家寻找真理,决心发动一场新的启蒙运动,以启发理智,使人们从封建思想的束缚中解放出来,这个运动后来被称为新文化运动。 (一)历史背景 1. 经济方面,中国资本主义在一战期间进一步发展,资产阶级强烈要求在中国实行民主政治,以更好地发展资本主义; 2. 政治方面,辛亥革命失败后,列强支持袁世凯称帝,加紧侵略中国,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改变这种局面寻找新的出路; 3. 思想文化方面,随着新式学堂的建立和留学风气日盛,西方启蒙思想进一步被介绍到中国,而且辛亥革命使民主共和的思想深入人心,袁世凯的尊孔复古的逆流为民主知识分子所不容,这也是新文化运动爆发的直接原因。 (二)新文化运动的兴起 1915年9月,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从第二卷第1号改名为《新青年》),标志着新文化运动的开始。在《青年杂志》首篇文章陈独秀就向青年提出六条希望和要求,鼓励青年追求科学和民主,举起了新文化运动反对旧道德提倡新道德、反对旧文学提倡新文学的两面旗帜。1917年,作为北大校长的蔡元培聘请陈独秀为北京大学文科学长,《新青年》编辑部也迁到北京。北京大学和《新青年》杂志就成为了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民主和科学”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常被大众称为“德先生”、“赛先生”。而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内容是(1)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2)提倡民主,反对专制;(3)提倡新道德,反对旧道德;(4)提倡新文学,反对旧文学

第十讲 太平天国、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

第十讲 太平天国运动、义和团运动、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高二历史组 【考题再现】 1、(2010年山东)图5为一位同学的课堂笔记,记录了对某一历史事件的不同评价,据此,推断他学习的内容是 A .太平天国运动 B .义和团运动 C .辛亥革命 D .北伐战争 2、(2010年全国)1913年,某身着日式服装的革命党人途遇一老农,老农询问其国籍,某称“予中华民国人也”。老农“忽作惊状,似绝不解中华民国为何物者,”当被告知亦为中华民国人时,老农茫然惶然,连声说:“我非革命党,我非中华民国人。”这表明 A 国内民众的反日情绪强烈 B 革命党人处于不合法状态 C 辛亥革命对农村影响有限 D 农民阶级不支持辛亥革命 3、(2011年全国)洪秀全尊奉“皇上帝”,自命为上帝之子下凡救世。认为其他一切偶像皆为妖魔。太平天国运动初期,太平军所到之处毁学堂,拆孔庙,查禁孔庙“妖书”,而在后期洪秀全则要求“学尧舜之孝悌忠信,遵孔孟之仁义道德。”太平天国运动由反孔到尊孔主要是因为 A.拜上帝教不足以支撑其政权 B.太平天国定都天京后战局出现逆转 C.反孔受到传统士绅的抵制 D.太平天国未能得到西方势力的支持 4、(2011年全国)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考纲要求 课标要求 1840年至1900年间 的列强侵略与中国人 民的反抗斗争 了解太平天国运动的主要史实,认识农民起义在民主革命时期的作用与局限性。 辛亥革命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历史意义。 五四运动 概述五四运动的史实,认识其对捉弄个过社会变革的影响。

第10课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10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教学目标 1、史实:孙中山创立兴中会民主革命思想的传播同盟会的成立武昌起义 南京临时政府成立《临时约法》袁世凯接任临时总统 2、史能: (1)归纳整理:兴中会成立,同盟会成立和武昌起义的背景及其阶段性的历史作用。(2)分析比较:辛亥革命和戊戌变法在领导力量、目的要求、斗争方式、结果影响等方面的异同。 (3)分析理解:全方位解析辛亥革命的历史影响。 3、史识: (1)了解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主要革命活动,感怀他们前赴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努力学习、立志成才、追求进步、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百折不挠的奋斗精神。(2)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统治,创建了民主共和,开创了完全意义上的近代民族民主革命。但辛亥革命没有根本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中国人民需要另谋新的救国之路,任重而道远。 二、教学要点 1、重点:辛亥革命步步深入的发展阶段及其历史成果。 2、难点:如何全面、合理地评价孙中山等革命党人的活动以及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三、教学过程 导入:到20世纪初,中国人探索了哪几条救国道路?结果怎样? 第10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一、背景 1、甲午战争以来,民族危机深化。 (1)甲午战败,《马关条约》大大加深中国社会的半殖民地化程度; (2)19世纪末帝国主义掀起瓜分中国的狂潮,强占租借地和划分势力范围; (3)八国联军侵华战争,《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国家; 以上所有这些,使中华民族危机深化。 2、维新变法运动和义和团运动的失败,说明必须另辟救国之路。 为了挽救民族危亡,中国人选择了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新文化运动及五四运动的认识 1914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运动。新文化运动的基本口号是:民主和科学 历史意义: 它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倡导民族、反对专制、提倡科学、反对迷信盲从,是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后期传播的社会主义思想,启发了中国先进的知识分子。这是新文化运动最重要的成果;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 局限性: 如绝对化的批判中国文化,片面地推崇西方文化。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从根本上说,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为人们提供一种思想武器去认识中国,去有效的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许多领导人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看待问题过于片面,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 五四运动的爆发: 1919年5月爆发的五四运动,是中国近代史上的一个划时代的事件。这个运动是在新的时代条件和社会历史条件下发生的。第一、新的社会力量的成长、壮大;2、新文化运动掀起的思想解放的潮流;3、俄国十月革命对中国的影响。五四运动的直接导火线是巴黎和会上中国外交的失败。 五四运动的历史特点: 1、五四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 2、五四运动是一次真正的群众运动,无产阶级开始登上了政治舞台。由学生先发起,由工人扩大的坚决的反帝反封建的人民运动; 3、五四运动发生在俄国十月社会主义革命之后,是当时无产阶级世界革命的一部分。 4 、五四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5、五四运动促进了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促进了马克思主义与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从思想上和干部上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做了准备。 6、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是无产阶级领导的新民主主义的开端。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2015高考历史核心考点: 第7讲,辛亥革命、五四运动 知识梳理 一、辛亥革命 1.历史背景 (1)《辛丑条约》签订后,中国人普遍认识到应该推翻腐败无能的清政府。 (2)清政府打着“新政”和“预备立宪”的幌子进行改革,客观上促进了资本主义的发展,为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准备了一些条件。 (3)革命知识分子大力宣传西方资产阶级革命时期的天赋人权、自由平等学说。 (4)革命组织的建立:1894年,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团体 ①兴中会成立,决心“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合众政府”;1905年,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②中国同盟会成立,以“驱除鞑虏,恢复中华,创立民国,平均地权”为政治纲领,并决定创办机关报《民报》。推动全国革命进入高潮:黄花岗起义——1911年4月由黄兴领导,后失败;保路风潮——四川同盟会会员组织保路同志军起义。 2.主要进程 (1)武昌起义:1911年10月10日,武昌地区发动起义成功,并成立了湖北军政府。 (2)中华民国的建立:③1912年1月1日,中华民国临时政府成立,并颁布了近代中国第一部具有④资产阶级性质的民主宪法《中华民国临时约法》,具有反对封建专制制度的进步意义。 (3)帝制的终结:1912年2月,⑤宣统帝下诏退位。 (4)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辛亥革命失败。 3.历史意义:是一次伟大的⑥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推翻了清王朝的统治,结束了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⑦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⑧资产阶级共和国;使⑨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客观上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为中国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了条件;促进社会生活移风易俗。【易错扫描】 (1)辛亥革命结束的是中国的封建帝制,而非封建社会。辛亥革命前后,中国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发生变化。 (2)同盟会的十六字纲领中,“鞑虏”指满清贵族而非帝国主义。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说课稿 一、教材分析 本课是华东师大版历史教科书八年级上册第六课的内容,从属于第二单元“近代化的探索”部分。西方列强的侵略给中国带来的后果是双重的,一方面它加重了中国的民族危机,给中国人民带来了巨大灾难,另一方面,它给中国的封建制度以猛烈冲击,迫使中国向工业化、资本主义化方向发展。从此,中国人民开始了追求民族独立和国家富强的斗争与探索。辛亥革命从中国人民抗争的角度来讲,它是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从近代化的探索来看,它迈出了近代化探索有实质性的一步。所以在中国近代史的发展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 二、教材整合 课程标准对本课的要求是: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知道武昌起义,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孙中山的革命活动还有武昌起义属于识记层次的要求,是重点,但不作为难点处理,以学生自主学习为主;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属于应用层次的要求。既是本课重点,也是本课难点,以教师讲解和学生合作探究、讨论为主。同时,了解、知道部分的内容为探讨提供史实依据,将三部分有机结合。 据此,制定教学目标和重点难点如下: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了解孙中山创办兴中会,中国同盟会的成立、领导机构、革命纲领、成立意义,三民主义,武昌起义,中华民国的成立等史实,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如观察图画的能力,概括归纳历史知识的能力以及口头表述历史事件的能力。通过探究辛亥革命是成功还是失败,培养学生的合作学习能力和用辩证的观点分析、评价历史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通过对历史现象的分析,掌握透过现象找出本质的学习方法。通过探究的过程,掌握评价历史事件的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认识到辛亥革命是中国近代史上一次伟大的反帝反封建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武昌起义的枪声,是以孙中山为首的辛亥革命志士不屈斗争精神的张扬,从而激发爱国主义情感和不断进取意识。 三、学情分析 这节课面对的是八年级的学生,从认知规律看,他们正处在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的阶段,虽然经过一年的学习,具备了一定的自学能力,但对抽象的事物却较难理解,尤其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对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看法 班级:10061224 姓名:骆恺闻学号:1004121127 1919年五四运动以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封建主义的旧文化的斗争,下面我来谈谈对这次新文化运动的特点及看法。 一、五四运动之前的新文化运动的进步性 (1)动摇了封建思想的统治地位。新文化运动前,资产阶级改良派和革命派,在宣传各自的政治观点时,都没有彻底地批判封建思想。经过新文化运动,封建思想遭到前所未有的冲击批判,人们的思想得到空前的解放。 (2)民主和科学思想得到弘扬。中国知识分子在新文化运动中,受到一次西方民主和科学思想的洗礼。这就为新思潮的传播开辟了道路,也推动了中国自然科学事业的发展。 (3)为五四运动的爆发作了思想准备。新文化运动启发了民众的民主主义觉悟,对五四爱国运动起了宣传动员作用。 (4)有利于文化的普及和繁荣。新文化运动提倡白话文,能够使语言和文字更紧密地统一起来,为广大民众所接受,从而有利于文化的普及与繁荣。 二、五四运动之前新文化运动的局限性 (1)脱离现实经济基础。新文化运动的倡导者没有揭示封建专制主义得以存在的社会根源;脱离经济而把资产阶级共和国方案失败的根本原因归之于思想文化,是错误的。五四前的新文化运动是资产阶级民主主义的新文化反对旧文化的斗争,由于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方案在中国行不通,所以提倡资产阶级民主主义,并不能有效地对中国社会进行改造。 (2)脱离广大劳动群众。运动的倡导者忽视人民群众,没有把新文化运动同广大劳动群众相结合,使文化运动局限在知识分子的圈子里。他们还回避当时对军阀政府的实际斗争,也没有正面提出反帝的任务。 (3)思想方法形式主义。少数人在思想方法上存在绝对肯定或绝对否定的形式主义偏向。那时的许多领导人物还没有马克思主义的批判精神。他们中有的人看问题很片面,坏就是绝对的坏,好就是绝对的好。这种形式主义地看问题的方法,影响了新文化运动后来的发展。这样,后来新文化运动的发展就分了俩个潮流。一部分人(如李大钊、陈独秀)继承了它的科学和民主的精神,并在马克思

2018届高三历史二轮复习---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学案(无答案)

第四单元内忧外患与中华民族的奋起第3讲辛亥革命与五四运动 制作:商秀秀审核:高二历史组 一、辛亥革命 探究1:温习15课了解辛亥革命的相关史实,完成表格: 辛亥革命和五四运动的比较 阅读下列史料,完成探究问题: 材料一:“辛亥革命其实有两个:一个是历史上的辛亥革命,它改变了中国的政治走向,另一个则存在与人们心里,它是一座精神的丰碑,已融为中华民族精神的一部分。” 探究1:用史实说明材料三所说的“两个”“辛亥革命。(4分) 请任选一个角度,谈谈你对辛亥革命的认识(4分)

材料二:五四时期提倡新生活成为当时进步青年的主张。当时妇女的面貌(服饰、发型等)变化较大,提倡个性解放,主张男女平等和妇女参政。新式知识分子对传统家庭进行了批判,家庭婚姻观念发生了根本变化。———《五四运动研究综述》 材料三:五四运动是“中国人的国家情感存在与力量的突出证明,如果还有什么地方的人对中国人爱国主义的力量和普及程度抱怀疑态度,那么这种证明就是深切而且令人信服的教训。” ——《中国人的国家情感》 探究2:概括材料一反映的主要问题。(2分) 探究3:概括材料三中作者对五四运动的看法。(2分) 【拓展延伸·核心深化】辛亥革命的成功和失败 成功: 1)推翻满清统治和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 2)人民获得了一些民主和自由的权利。《临时约法》是中国第一个资产阶级共和国性质的宪法,反映了辛亥革命的成果。 3)促进了中国人民的觉醒,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4)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族资本主义的发展。 5)从世界影响看,辛亥革命促进了亚洲民族解放斗争的发展。 【真题在线·强化演练】(B层) 1、(2019年广东高考)下图为乡村知识分子1913年的一则日记(部分),由此可见() A作者不认同辛亥革命B作者主张全面学习西方 C当时乡村社会习俗没有变化D当时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 2、一下是对一代伟人孙中山的评价:1)民主革命的先行者;2)中国近代化先驱;3)移风易俗的倡导者;4)有世界影响的伟人。其中2、4评价的角度是() A革命史观现代化史观B现代化史观、社会史观 C社会史观、全球史观D现代化史观、全球史观 3、甲午战争后的“公车上书”与巴黎和会时的五四运动都是爱国救亡运动,但两者的规模与影响差别甚大,其主要原因在于() A民族觉醒程度与群众基础不同 B外交失利导致的损害程度不同 C大众传媒发展水平与方式不同 D列强攫取中国权利的手段不同

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doc

传承五四精神 五四运动是人民大众为维护国家利益和人民权利进行的英勇斗争,它体现的是人民的觉醒。五四精神的核心内容为“爱国、进步、民主、科学”。我们纪念五四就是为了继续发扬这种精神五四运动也是新文化运动的继续和发展。1915年陈独秀创办《青年杂志》,次年改称《新青年》,举起“民主”和“科学”两面旗帜,猛烈抨击封建主义旧文化,提倡新文化。随后,还提倡白话文代替文言文,并在“文学革命”的口号下,提倡新文学。 “五四精神,即‘爱国、进步、民主、科学’ 。1919年5月4日中国爆发了以一批先进青年知识分子为先锋、广大人民群众参加的彻底反帝反封建的伟大爱国革命运动——五四运动。五四运动也是一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和新文化运动。这场运动成为中国旧民主主义革命走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折点。五四运动树立了一座推动中国历史进步的丰碑。五四运动也孕育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伟大精神。其核心是爱国主义。“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产生于中华儿女救亡图存的革命时期。经历了八十九年的时代巨变,中国已经处于改革开放的新时期,五四精神有没有落后于社会发展的潮流,有没有必要改写呢?中国海洋大学张晨老师:“为什么要改写呢?时代虽然在改变,但总是会有一些永恒的价值追求贯穿于整个历史。五四精神在我看来就是进步青年的基本价值观。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四个看似简单的词汇其实是对所有进步青年共有的价值体系的浓缩和概括。” 改写,是对优秀文化的丰富和发展;坚守,是对永

恒价值的不懈追求。但无论是改写还是坚守,“爱国、进步、民主、科学”的五四精神始终是“五四青年”留给我们的不朽精神财富。 “五四青年”慷慨激昂地呐喊着,将“爱国、进步、民主、科学”这四个看似简单平常的词语组合在一起,他们像是四道古老的河床,承载着现代中国滚滚流淌的历史长河,每一个时代都是一次填充,每一次填充都留下深刻的印记。历史长河不会减速停留,五四精神的河床不会淤塞消亡,它会在每次冲刷中愈加深沉而厚重。“五四精神在每个时代都被赋予了当时的时代意义,在不同的时代都会散发出独特的光芒,也吸引着无数代青年追求进步和真理,科学和民主。这四个简单的词汇包涵了太多的实践意义……”中国海洋大学张晨老师感慨道。爱国与进步,五四精神的基础和源泉。爱国已融入每一个中华儿女的血液,不竭地流淌。每一个中华儿女,在任何时候、任何历史条件、任何社会背景下,都不会忘记。而忘记进步,就意味着落后。民主与科学,五四精神的核心与动力。民主,是大到国家小到家庭的任何一个组织机构和谐发展的必备条件。没有民主就没有生机和活力。科学,则是发展的不竭动力。 那在我们这个时代,五四精神又承载了什么呢?上海交通大学吴迪分析道:“爱国已由当时的反帝、反封建,为民族独立、国家解放而献身转变为为祖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祖国统一、民族团结贡献力量;进步是思想与时俱进,摈弃腐朽、落后思想;民主建设重在增强公民的主人翁意识,关心国事,提高参与政治的热情;对科学的发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新文化运动和五四爱国运动 一、基础知识目标:新文化运动兴起的历史背景和标志;新文化运动的代表人物及基本内容;新文化运动的意义;巴黎和会对中国问题的无理决定;五四爱国运动的爆发;无产阶级登上政治舞台;五四爱国运动的意义。 二、思想教育目标:1.新文化运动是我国历史上空前的一次思想大解放运动。它促使人们追求民主与科学,探求救国救民的真理,为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传播创造了条件。2.五四爱国运动是一次彻底地反对帝国主义和彻底地反对封建主义的爱国运动。中国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表现了伟大的力量。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三、能力培养目标:1.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意义的分析,培养学生从历史背景出发,联系具体内容,分析其作用与影响,从而提高其分析问题的能力。2.在教师指导下,通过对新文化运动与五四爱国运动关系的分析,提高学生对历史事件之间互相影响的辩证关系认识的能力。 四、教学重点与难点:本课重点: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的历史意义。本课难点:为什么说五四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主义革命的开端。 五、板书设计:第24课 一、新文化运动1.兴起的背景2.兴起的标志 3.主要内容——四提倡、四反对4.代表人物5.历史意义6.十月革命后新文化运动的发展二、五四爱国运动 1.导火线:巴黎和会的外交失败2.五四运动的爆发——1919年5月4日3.“六三”后五四运动进入新阶段——工人阶级登上政治舞台4.五四爱国运动的初步胜利5.历史意义 六、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问:五月四日是中国的什么节日呢?(五四青年节)这个节日是怎么来的呢?它起源于一场伟大的爱国运动——五四爱国运动。这场政治运动的先声——新文化运动,则如一股沁人心脾的清风,唤醒了人们的沉睡的思想,促进了广大人民尤其是青年学生的觉醒。今天就让我们一起回到那个民族命运飘摇的岁月,那个令无数青年热血沸腾的年代。讲授新课:问:辛亥革命之后,资产阶级革命派为维护民主共和的成果,同北洋军阀进行了哪些斗争?(二次革命,护国运动,护法运动)这些都是政治领域里的斗争,政治领域里的斗争必然要放映在思想领域里。新文化运动就是当时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在思想领域里同封建势力的斗争。 一、新文化运动 任何一场运动的出现都不是偶然的,都有其深刻的历史原因,都是源于一个特定的历史时代(看书,课本正文的第一段及小字部分) 1.兴起的原因:一方面,袁世凯窃取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之后,在政治上大搞独裁统治,进而复辟帝制,为其复辟帝制服务,极力推行尊孔复古的反动政策;另一方面,一些帝国主义分子在政治、军事、经济方面破坏辛亥革命的同时,在思想文化上也支持袁世凯的尊孔复古政策,这更助长了袁世凯的反动气焰。在这两股反动势力的推动之下,一时间复古思想到处泛滥,一批激进的民主主义者不能容忍这种局面,于是就掀起了一场波澜壮阔的新文化运动。(板书) 2.兴起的标志:1915年,陈独秀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并发表《敬告青年》一文,提出了民主和科学的口号,号召青年们从消极、保守、退缩、闭塞的思想束缚下解放出来,树立其积极、向上、进取、求实、科学的精神,向腐朽的封建意识进行斗争。新文化运动开展起来了,其后,《青年杂志》又改为《新青年》。《新青年》发表了大量的宣传新思想的文章,推动了新文化运动的发展,成为新文化运动的主要阵地。这场新文化运动究竟想向人们宣扬什么呢?请同学们找出新文化运动的这样内容。(板书)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浅议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 摘要:新文化运动是中国近现代社会之交发生的一次以启蒙为显著特征 的文化启蒙运动。这次启蒙运动跨越旧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与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分为前后两个阶段。这两个阶段无论从性质上还是从内容上都有显著的不同。新文化启蒙运动前期以“民主”和“科学”为口号的,开展思想革命和文学革命。 五四运动在中国历史上有着划时代的意义和深远的影响,如果说,先秦的百家争鸣是中国古代思想的源头,那么,五四运动就是中国现代思想的源头。由于历史的原因,特别是文革时期对学术的摧残, 关键词:五四运动研究;回顾;前瞻;新方法:新视野;五四; 一、新文化运动 (一)新文化启蒙运动发生的历史原因 早期维新派冯桂芬、王韬、马建忠、薛福成等就率先提出了变法主张。但1898年“戊戌六君子”的鲜血证明:中国要发展、要富强就必须推翻封建专制,建立民主政治,只进行制度改良是行不通的。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不仅推翻了满清王朝,而且结束了统治中国两千多年的封建君主专制制度,把西方的民主共和制度也搬到了国内,但是在民主政制的外壳下却潜藏着封建的意识形态。北洋军阀窃取国家政权,对内实行独裁统治,阴谋恢复帝制;对外不断出卖国家主权以迎合帝国主义的侵略需要。孙中山领导的革命活动由于资产阶级自身的软弱性,屡遭挫折。国内政治局面极为混乱,连“民国”的招牌也岌岌可危。 (二)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 关于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历史分期,学界有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根据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的内容流变、性质转化,以把新文化运动启蒙思想分为前后两期为宜,即:以1919年五四运动为界分为前后两期。自1915年5月陈独秀 在上海创办《青年杂志》兴起,至五四运动为前期;自五四运动至1927年大革命失败结束为后期。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一个后知后觉者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 秋按:关于“五四运动”,其实最应该看看周策纵教授的《五四运动史》。由于这个运动对近代中国的重要性,所有的政治力量都会纪念它。此外,还有在“五四”之前就萌发的新文化运动,对中国也影响巨大,而有时它们往往又混为一谈。哄娃入睡,忽思约九年前,曾撰一小文,略谈我对“五四”及新文化运动的一些想法,可以说是非常自由派了,至今有些地方已修正,有些则一仍如旧。2018.5.4 5月4日到家之后,难得正好翻到央视新闻频道的新闻会客厅,李小萌傻傻的样子很是可爱,而这一期的嘉宾、北京大学历史系教授欧阳哲生则多少显得有些拘束,大致也没有怎么发挥,以与官方基本同调的“爱国运动”云云收束访问。 当日,在北京,“五四精神”的主流言说,依然以“爱国”为主,以“进步、民主、科学”为辅。而在台湾,马英九在纪念五四运动90周年时,有意抹去自己的政治身份,而强调自己的文化身份,并说“五四精神中的民主科学素养,到现在仍然具有很强而且历久弥新的历史意义”。 “五四”是一个话题,各种政治力量都以不同的方式自觉去继承其传统,并以正统自居。即使是激烈反对者,也要借助“五四”话题来为自己设立标靶,阐述自身主张。 我不喜热闹,天性对人多之处有排斥心理。所以,虽然90周年很热闹,官方的,民间的,海外的,但迟至现在,我才决定写作这个帖子。它也仅仅是一个帖子而已。 一、“五四运动”及其代表的精神 “五四新文化运动”的说法不知出自谁口来自何时,其实,“五四”是“五四”,新文化运动是新文化运动,为什么要将“五四”生拉硬扯地作为新文化运动的前缀?难道除了这一场新文化运动之外,20世纪的中国还有另一场新文化运动? 最早提出“五四运动”这个概念的北京大学学生领袖之一罗家伦,1919年5月26日以“毅”为笔名发表《五四运动的精神》一文,指出“五四运动”表现出三种关系民族存亡的精神:学生牺牲的精神;社会制裁的精神;民族自决的精神。到了1967年5月,罗家伦比较了“五四运动”和新文化运动的关系:“五四运动是受新文化运动的影响,而新文化运动也由五四运动而扩大。新文化运动和五四运动一贯的精神,就是要使中国现代化。要使中国现代化,必须从思想现代化做起,这仍是有待我们继续努力的一个方向。” 用央视新闻会客厅的言说方式,罗家伦是“新闻当事人、事件亲历者”,我倾向于认可他对“五四运动”的狭义解释而不另行铺陈加以引申甚至最后变为一种政治隐喻。特别是罗家伦所说的“民族自决”,的确是发端于“五四”。在此之前,民族—国家的概念不曾在中国出现过。主体为汉族的中华民族有权利决定自己国家的命运,而不能仅仅沦为一个被建构的地缘政治意义上的民族—国家。 现在,市面上流行的对“五四运动”的背景描述如下:

新旧民主主义革命、五四运动、新文化运动

1、新文化运动是辛亥革命在思想文化领域的继续,是对辛亥革命的“补课”。 辛亥革命后,多数中国人的精神面貌没有根本改变,一些先进知识分子痛感共和制度不能真正巩固,社会状况依然混乱,主要是因为缺少一场对旧思想、旧文化、旧礼教的彻底批判,人们缺少民主和科学的觉悟。从新文化运动的内容和影响看,新文化运动提倡新文化、新思想和新道德,高举“民主”和“科学”的大旗,使人们的思想获得极大的解放。 注:五四运动是第一次历史巨变的“补课”,是第二次历史巨变的“起点”; 第一次历史巨变:辛亥革命 第二次历史巨变:新民主主义革命 2、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与中国共产党成立有何关系? 新文化运动,提出民主科学的口号,让军阀混战中的中国响起了思想启蒙的声音,使人们思想解放,1919年李大钊为《新青年》发表了我的马克思主义观一文,使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了广泛的传播,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思想基础。 经过五四运动的洗礼,马克思主义得到进一步传播,五四运动是一场声势浩大的彻底的反帝爱国运动,是中国新民主义革命的开始,工人阶级开始以独立的姿态登上政治舞台,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并且日益同中国工人运动相结合的过程,为中国共产党的成立提供了阶级基础。 4、中国共产党诞生,使中国革命面貌焕然一新,新在何处? 新的领导核心(力量)——“中国共产党”的领导; 新的指导思想——明确提出了反帝反封建的民主革命纲领 新的革命道路——开辟了一条“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独特的革命道路 新的领导阶级——无产阶级 新的革命目标——实现社会主义(推翻资产阶级政权,建立无产阶级政权)、共产主义 新的革命成果——取得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建立新中国 5、孙中山事迹——中国民主革命的先行者 1894年,兴中会——“振兴中华”;1905年,中国同盟会,任总理,提出三民主义; 组织革命武装起义;被选为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颁布《临时约法》; 1924年,国民党一大,联俄联共…创办黄埔军校…领导国民革命运动。

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

第7课辛亥革命和中华民国的建立(定稿) 主备人:罗金明基组成员签字:杨兆高、向小敏、覃俊豪、杨新华、谭新、蓝燕琴 使用时间:第五周领导签字____ ______ 【课标点击】 简述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认识推翻君主专制制度,建立中华民国的意义。 【重点和难点】 重点:中国同盟会的政治纲领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难点:三民主义的理解和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课前自学导练】(自主学习,独立思考问题) 一、辛亥革命的主要过程 1. 同盟会成立: (1)时间和地点:_____ 年在_________ 成立。 (2)纲领:以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____________ ___________ 为政治纲领。后来,孙中山在机关刊物《民报》上将这一政治纲领阐发为____ -_____ ___ 主义,简称为_________________ (3)性质:中国同盟会是近代中国第一个统一的资产阶级革命政党。 2 .武昌起义: (1)时间:1911年10月10日起义爆发。 (2)结果:12日武汉三镇光复。成立________________.。改国号为中华民国。称之为___________ 。(双十起义) 二、中华民国的成立: 1.时间:1912年1月1日,在_____成立,孙中山任南京临时政府临时大总一统, 成立中华民国临时政府。以________为国旗,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1912年为民国元年。 2.性质:南京临时政府是一个以资产阶级革命派为主体的政府。 3.《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颁布: (1)时间:1912年颁布。 (2)内容:中华民国主权属于__________;国内各民族一律平等;国民有身、居住、财产、言论等自由;国民有_____ 和-______;确立_________ 的政治体制等。(3)性质:这是中国第一部__________________宪法。 (4)意义:它从法律上宣告了君主专制制度的灭亡和君主共和政体的确立,具有___________ 的进步意义。 (5)影响:成为近代中国民主化进程中的一座丰碑。 4.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1)性质:是近代中国第一次完全意义上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 (2)意义:①推翻了清王朝,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君主专制政体,建立起资产阶级共和国,从此,民主共和观念深入人心;②沉重打击了帝国主义侵略势力。③为民族资本主义发展创造了有利条件。 (3)局限:由于资产阶级的软弱性与妥协性,辛亥革命并没有完成反帝反封建任务,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性质并没有得到根本改变。

《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建立》教学设计

第6课辛亥革命与中华民国的成立【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知道革命先行者孙中山、兴中会创立、中国同盟会及其纲领、“三民主义”、武昌首义、中华民国建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清帝退位、袁世凯窃取辛亥革命果实等基础知识;概括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归纳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2.过程与方法:阅读教材,掌握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探讨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了解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以及革命党人前仆后继、浴血奋斗的史实,树立刻苦学习、立志成才、报效祖国的远大志向和与时俱进、追求真理、百折不饶的奋斗精神。 【教学要点】 重点:1.通过同盟会成立过程及其纲领,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性质; 2.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3. 掌握中华民国建立前前后后的斗争历程,正确理解辛亥革命的历史意义。 难点:正确理解“三民主义”的含义;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辛亥革命既然己“打倒”了皇帝,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却为什么未改变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性质。 【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请学生说出生活中用“中山”命名的地名街道或物品。中山市、中山路、中山装、中山公园、中山大学……今天我们就来学习孙中山以及他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新课探究 一、革命先行者孙中山 1、孙中山简介 2、孙中山的主要革命活动 3、孙中山早期创立的革命组织

4、“三民主义” 内容: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 民族主义就是以暴力革命手段,推翻满洲贵族的统治;民权主义就是推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建立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民生主义的核心是“平均地权”。 评价:三民主义是当时中国最完整、最进步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是孙中山领导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指导思想。局限性:没有明确提出反帝任务。 二、辛亥革命 1、武昌首义 1911年,湖北革命党人蒋翊(yi)武、孙武等人准备发动武昌起义,但计划泄露,形势危急。1911年10月10日,熊秉坤首先鸣枪起义,占领楚望台军械库,11日占领武昌,控制武汉三镇,武昌起义胜利。武昌起义标志辛亥革命的开始。 2、湖北军政府成立。 1911年11月11日,湖北军政府成立,黎元洪为都督。 3、各省独立 武昌起义胜利后,各地纷纷响应,11月下旬,全国10多个省区宣布独立,清政府统治迅速崩溃。 4、中华民国建立 1912年1月1日,孙中山在南京宣誓就职临时大总统,宣告中华民国正式成立,改用公历,以中华民国纪元,定都南京。 5、清朝统治的结束(1636--1644--1912) 1912年2月12日,宣统帝下诏退位,清朝统治结束。 6、《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1912年3月,孙中山颁布由临时参议院制定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临时约法》确立了行政、立法、司法三权分立的政治体制,具有资产阶级共和国临时宪法性质,体现了资产阶级的革命性和民主性,在当时具有重大的进步意义。 7、袁世凯窃取革命果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