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53.3.1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开课(二级)学院:中药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9学分

学时:126学时。其中课堂讲授82学时,实验教学44学时。

前期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学

授课对象: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50%;实验成绩占总成绩的20%,实验成绩主要通过学生的实验态度、实验操作、实验报告进行评定;平时成绩占总成绩30%,平

时成绩主要通过测验、出勤率,作业进行评定。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是药学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制剂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

As an important fundamental and primary specialized course of Pharmacy, organic chemistry aims to provide the essential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theory for students. Students can systematically grasp the composition, the structure, the nature and transform of organic compounds mutually. It helps th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study, problem analyzing and solving. Meanwhile,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the following curriculum such as analytical chemistry,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pharmaceutics,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so on.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药学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

·323·

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化合物的构造特点、命名方法、主要理化性质、有关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化学键的近代定性概念;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的理论;电性效应、立体效应;构型、构象异构;反应机制与构造间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尤其是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理论教学部分

第一章化学结构与化学键

【目的要求】

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

2.掌握共价键中的电性效应。

3.熟悉共价键的性质。

4.熟悉有机化合物分离纯化和分离鉴定的方法。

5.熟悉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6.了解有机化合物中其他类型的键合。

7.了解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学的任务;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研究方法:分离提纯、纯度检查、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结构的确定。

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骨架分类法、官能团分类法。

4.共价键理论:电子配对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性质。

5.共价键中的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超共轭体系(σ-π超共轭体系、σ-P超共轭体系)。

6.有机化合物中其他类型的键合。

7.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直观教具演示。

·324·

第二章烷烃

【目的要求】

1.掌握烷烃的定义、同分异构体、命名、结构。

2.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及卤代反应的历程。

3.了解烷烃的物理性质、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烷烃的定义、通式和同系列。

2.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同分异构的类型、碳原子及氢原子的类型、构象及几种烷烃的构象异构。

3.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

4.烷烃的结构:SP3杂化、烷烃的分子结构。

5.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6.烷烃的物理性质:状态、沸点、熔点、密度、溶解性。

7.烷烃的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的历程、反应历程的定义、共价键的断裂方式和有机反应的类型、烷烃卤代反应历程、卤素对烷烃的相对反应活性、卤代反应的取向、烷烃的氧化反应。

8.烷烃的制备:武兹反应、科瑞-郝思反应。

9.常用烷烃。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三章烯烃

【目的要求】

1.掌握烯烃的定义、同分异构体、命名、结构。

2.掌握烯烃化学性质、亲电加成反应历程。

3.了解烯烃的物理性质、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烯烃的定义、通式、官能团。

2.烯烃的结构:SP2杂化、分子结构、结构特征(π键)。

3.烯烃的同分异构:构造异构、顺反异构。

4.烯烃的命名: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5.烯烃的物理性质:状态、沸点、熔点、密度。

6.烯烃的化学性质:烯烃的加成反应(定义、催化加氢、卤化氢的加成、加硫酸和水、加卤素、加次卤酸、硼氢化反应);氧化反应:高锰酸钾氧化、过氧酸氧化、臭氧化;α-H的取代反应;聚合反应。

·325·

7.烯烃的亲电加成反应历程:烯烃亲电加成反应历程;亲电加成反应择向的解释;烯烃的游离基加成反应。

8.烯烃的制备:醇脱水、卤代烷脱卤化氢、邻二卤烃脱卤素。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四章炔烃、二烯烃与脂环烃

【目的要求】

1.掌握炔烃的定义、同分异构体、命名、结构。

2.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

3.掌握共轭二烯烃的结构和特性。

4.掌握脂环烃的结构及其稳定性、化学性质、构象。

5.了解炔烃的物理性质、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炔烃的结构:SP杂化、分子结构、结构特征。

2.炔烃的异构和命名:炔烃的异构;炔烃的命名(系统命名法)。

3.炔烃的物理性质:状态;熔点、沸点、密度的变化规律;溶解性。

4.炔烃的化学性质:加氢还原、亲电加成反应、氧化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炔氢反应;聚合反应。

5.炔烃的制备。

6.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分类;命名(包括顺反异构体及S-顺反异构体)。

7.共轭二烯烃的结构、特性:键长平均化;较低的氢化热(稳定性增大);共振论的基本理论。

8.共轭二烯的化学性质:1,4-加成与1,2-加成;狄尔斯-阿尔德反应。

9.脂环烃的定义、分类、和命名(单环、螺环、桥环)。

10.脂环烃的性质:物理性质;化学性质(加成、卤代、氧化)。

11.脂环烃的立体异构:顺反异构;环已烷的构象;十氢萘的构象。

12.环烷烃的稳定性。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五章芳香烃

【目的要求】

1.掌握苯的分子结构。

2.掌握芳烃的化学性质。

·326·

3.掌握芳烃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

4.掌握重要的非苯芳烃及休克尔规则。

5.掌握重要的多环芳烃的结构、命名及性质。

6.熟悉单环芳烃的通式、异构体和命名。

7.了解芳香性的涵义及芳香烃的定义和分类。

8.了解芳烃的物理性质。

【教学内容】

1.芳香性的涵义、芳香烃的定义及分类。

2.单环芳烃: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的异构和命名;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芳环的亲电取代反应历程(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历程);氧化反应;加成反应。

3.多环芳烃:多环芳烃的分类;稠环芳烃(萘、蒽、菲的结构及性质)。

4.非苯芳烃:休克尔规则;分子轨道能级图对休克尔规则及芳香性的解释;重要的非苯芳烃。

5.芳烃的来源:煤的干馏;石油产品的芳构化。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六章立体化学

【目的要求】

1.掌握旋光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2.掌握次序规则。

3.掌握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外消旋体、差向异构体及内消旋体等概念。

4.掌握具有一个手性碳和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有机分子、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常见不含手性碳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

5.熟悉有机分子立体构型表示法。

6.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类型。

7.了解旋光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教学内容】

1.概述: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的类型。

2.分子模型的平面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锯架式和纽曼投影式及其相互转换。

3.顺反异构:次序规则、Z、E构型表示方法、环状化合物的顺反异构,顺反异构体的性质及生理活性。

4.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旋光仪和比旋光度(旋光仪的结构、比旋光度)。

·327·

5.对映异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及对映异构现象)、分子的对称性。

6.含一个手性中心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的分子模型表示;构型表示法(D/L构型表示法、R/S构型表示法),构型与旋光性的关系)。

7.含两个手性中心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两个手性中心不同(旋光异构体及相互关系、差向异构体、赤型与苏型);两个手性中心相同(旋光异构情况、内消旋体)8.其他类型的手性化合物。

9.外消旋体的拆分:拆分的意义;拆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直观教具演示。

第七章卤代烃

【目的要求】

1.掌握卤烃的化学性质(亲核取代反应及历程、消除反应及历程、格氏试剂的生成及性质)。

2.掌握影响共价键中电子分布因素的各种电性效应,并用于分析不同类型卤代烃中卤原子的活泼性。

3.熟悉卤烃的定义、分类、同分异构和命名。

4.了解卤烃的物理性质。

5.了解多卤烃的特性。

6.了解卤烃的制备方法。

【教学内容】

1.卤烃的定义、分类、命名和同分异构现象。

2.卤烃的制备。

3.卤烃的物理性质。

4.一卤代烷的化学性质:结构特征;亲核取代反应(亲核试剂、反应底物、离去基团);消除反应(概念、通式;扎依采夫规则);与金属的反应。

5.亲核取代和消除反应反应历程:亲核取代反应类型;亲核取代反应历程—SN1、SN2历程及影响因素;消除反应历程—E1、E2历程。

6.多卤烃的特性。

7.卤烯烃和卤芳烃-双键位置对反应活性的影响:分类、卤烯的结构与卤素的活泼性。

8.重要的卤烃。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328·

第八章醇、酚、醚

【目的要求】

1.掌握醇、酚、醚的化学性质。

2.掌握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

3.熟悉醇、酚、醚的定义、结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4.熟悉醇、酚、醚的制备方法。

5.熟悉多元醇的特性。

6.了解重要的醇、酚、醚个别化合物。

7.了解醇、酚、醚的物理性质。

【教学内容】

1.醇的结构、分类、命名与同分异构现象。

2.醇的物理性质。

3.醇的化学性质:与活泼金属反应;取代反应;脱水反应(分子内、分子间);氧化和脱氢;多元醇的特性。

4.醇的制备:格氏试剂合成法;由醛酮还原制备。

5.醇的个别化合物。

6.酚的结构、分类与命名。

7.酚的物理性质。

8.酚的化学性质:酚羟基的反应;苯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卤代、硝化、磺化、傅-克反应等);氧化反应。

9.苯环上取代反应的定位规则:定位基的类型(邻、对位定位基与间位定位基);定位规则的理论解释(邻、对位定位基的影响、间位定位基的影响、卤素的定位效应);二取代苯的定位规律;定位规律的应用。

10.酚的制备。

11.重要的酚。

12.醚的结构、分类、命名与同分异构现象。

13.醚的物理性质:状态,沸点,水溶性。

14.醚的化学性质:与无机强酸成盐;醚键的断裂;过氧化物的形成。

15.醚的制备:醇分子间脱水;威廉森合成法。

16.重要的醚。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九章醛、酮

【目的要求】

1.掌握醛、酮的化学性质及羰基亲核加成反应历程。

·329·

2.熟悉醛、酮的定义、结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3.了解醛、酮的制备方法。

4.了解醛、酮的物理性质。

5.了解重要的醛、酮个别化合物。

【教学内容】

1.羰基化合物的类型、醛、酮的定义。

2.醛、酮的结构、分类、命名、及同分异构现象。

3.醛、酮的物理性质。

4.醛、酮的化学性质:亲核加成反应;其他负碳离子对羰基的加成反应;氧化-还原反应(氧化、还原、歧化反应);其他反应。

5.醛、酮的制备:烯烃的氧化反应;炔烃的水合反应;芳烃的氧化反应;醇氧化或脱氢反应等。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十章羧酸、羧酸衍生物及取代羧酸

【目的要求】

1.掌握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化学性质。

2.掌握二元羧酸的特性。

3.掌握重要的羧酸及其衍生物。

4.掌握各类取代羧酸的定义、分类及命名。

5.掌握各类重要的取代羧酸的化学特性。

6.熟悉羧酸及其衍生物的定义、结构、分类及命名。

7.了解羧酸及衍生物、取代羧酸的物理性质。

8.了解羧酸及衍生物、取代羧酸的制备方法。

9.了解油脂及蜡的组成、结构及性质。

【教学内容】

1.羧酸的分类和命名。

2.羧酸的物理性质。

3.羧酸的化学性质:羧基的结构;酸性;羧基上羟基的取代反应(成酯、成酰卤、成酸酐、成酰胺反应);还原反应;二元羧酸的热解反应。

4.羧酸的来源和制备:氧化法;腈水解。

5.重要的羧酸。

6.羧酸衍生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7.羧酸衍生物的物理性质。

·330·

8.羧酸衍生物的化学性质:水解、醇解、氨解;羧酸衍生物亲核取代和结构的关系;还原反应;与格氏试剂反应;酯缩合反应;酰胺的特性反应(酰胺的酸碱性、霍夫曼降解反应、脱水反应)。

9.碳酸衍生物:重要的碳酸衍生物及性质。

10.油脂、蜡和表面活性剂:油脂的性质;重要的油脂及蜡;肥皂、表面活性剂的结构特点。

11.取代羧酸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12.取代基对酸性的影响:卤素的位置、数目、种类;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13.卤代酸的制备:α—卤代酸的制备;β—卤代酸的制备;汉斯狄克反应。

14.卤代酸的化学特性:酸性;与碱的反应;雷福尔马斯基反应。

15.卤代酸的个别化合物。

16.醇酸的制备:卤代酸水解;羟基腈水解。

17.醇酸的性质:酸性强度及影响因素;氧化反应;脱水反应;分解反应。

18.酚酸的性质:显色、脱羧。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十一章羰基α–取代反应和缩合反应

【目的要求】

1.掌握羰基α–取代反应及反应机理。

2.掌握缩合反应及反应机理。

3.掌握乙酰乙酸乙酯的互变异构现象及酸式、酮式分解。

4.了解乙酰乙酸乙酯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内容】

1.酮式烯醇式的互变异构。

2.醛和酮的α–卤化反应及机理(酸催化、碱催化)

3.醛的缩合反应及分子内缩合反应。

4.酮和酯的烷基化反应。

5.酯的酰基化反应:克莱森缩合反应;迪克曼缩合反应。

6.重要的羟基酸。

7.α-羰基酸、β-羰基酸的性质。

8.β-二羰基化合物的结构特征与反应特性

9.乙酰乙酸乙酯:互变异构现象;酸式与酮式分解。

10.乙酰乙酸乙酯在在合成上的应用。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331·

第十二章胺类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胺的化学性质(碱性、烃基化、酰基化、与亚硝酸反应、芳胺的特性、伯胺的特性、季铵的性质)及硝基化合物的性质。

2.掌握重氮盐及其性质。

3.熟悉胺及硝基化合物的结构、分类和命名。

4.熟悉胺的制备方法。

5.了解胺及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

6.了解重氮甲烷的性质。

【教学内容】

1.胺的分类与命名。

2.胺的制备。

3.胺的结构:氨和脂肪胺的分子结构;芳胺的结构;手性氮原子。

4.胺的物理性质。

5.胺的化学性质(碱性强度及影响因素;酰化反应;与亚硝酸反应;芳胺的特性—氧化、芳环上的亲电取代反应;伯胺的特殊反应—与醛类的缩合、异腈反应);季铵盐与季铵碱。

6.胺的个别化合物。

7.重氮盐及其性质:制备;结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放氮反应—羟基取代、卤素取代、腈基取代、硝基取代、氢原子取代;留氮反应—还原反应、偶合反应)。

8.重氮甲烷和碳烯:结构;形成;重要反应。

9.硝基化合物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10.硝基化合物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脂肪族硝基化合物α—H的活泼性;硝基的还原反应)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十三章杂环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重要的五元杂环、六元杂环化合物的结构、环的稳定性及性质。

2.掌握重要苯稠杂环、稠杂环的结构与性质。

3.熟悉杂环化合物的定义、分类及基本母核的命名。

【教学内容】

1.杂环化合物的分类和命名。

2.单杂原子五元杂环化合物:结构与特征;水溶性;环的稳定性;酸碱性;化学性质(卤代反应、磺化反应、硝化反应、傅-克酰化反应等);衍生物。

·332·

3.二杂原子五元杂环化合物:唑类的分类;结构及特征;酸碱性;环的稳定性;化学性质(亲电取代反应);衍生物。

4.单杂原子的六元杂环化合物:类型(吡喃、吡啶);吡喃与吡喃酮的结构与性质;吡啶的结构与性质(溶解性、弱碱性、环的稳定性、取代反应);衍生物。

5.二杂原子六元杂环化合物:类型(嗪类、嘧啶);性质(溶解性、环的稳定性、碱性、取代反应;衍生物。

6.稠环化合物:吲哚的性质及衍生物;苯并咪唑结构;喹啉及异喹啉的结构、性质;苯并吡喃的结构;香豆素、黄酮类化合物的母体结构;嘌呤的结构、性质及衍生物(腺嘌呤和鸟嘌呤等)。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十四章碳水化合物

【目的要求】

1.掌握单糖的结构、构型与构象。

2.掌握单糖的一般性质与特性。

3.熟悉双糖的结构、类型、性质及典型化合物。

4.了解碳水化合物的涵义、结构特点与分类。

5.了解重要的多糖。

【教学内容】

1.碳水化合物的涵义及分类。

2.单糖的结构:单糖的开链结构与构型(开链构造式、构型式—费歇尔投影式);单糖的环状结构(氧环式、平台式结构);单糖的构象及异头效应。

3.单糖的物理性质:一般状态;水溶性;旋光性。

4.单糖的化学性质:差向异构化;成脎反应;氧化反应(吐伦试剂与菲林试剂的弱氧化、溴水的温和氧化、稀硝酸的强氧化);苷的生成;单糖的脱水和显色反应(莫里许反应、西里瓦诺夫反应);酯化反应;还原反应;环状缩醛或缩酮的形成;高碘酸的氧化。

5.双糖的结构:双糖的两种连接方式。

6.非还原性双糖与还原性双糖的结构特征及典型化合物(蔗糖、海藻糖、麦芽糖、纤维二糖、乳糖)。

7.环糊精的结构。

8.淀粉:类型;直链淀粉的结构;支链淀粉的结构与性质(水解反应、与碘作用显色)。

9.糖原:结构、存在与性质。

10.纤维素:结构、性质、医药上的应用。

11.其它多糖:甲壳质和壳糖胺。

·333·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十四章氨基酸、蛋白质、多肽

【目的要求】

1.掌握氨基酸的分类、命名、化学性质。

2.了解蛋白质的性质。

【教学内容】

1.氨基酸的分类、命名和结构。

2.氨基酸的性质:两性和等电点;受热反应(α—氨基酸成交酰胺、β—氨基酸成不饱和酸、ν—或δ—氨基酸成内酰胺);与水合茚三酮反应;与亚硝酸反应。

3.蛋白质的组成和化学性质:变性、胶态性质、颜色反应等。

4.多肽的性质。

5.核酸:核酸各组分的结构、核酸的结构、核酸的生物功能。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实验教学部分

实验一实验室基本常识介绍,清点仪器

【目的要求】

1.熟悉有机化学实验基本操作规程。

3.熟悉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

4.了解有机实验的基本常识。

【教学内容】

1.实验室基本常识的介绍。

2.有机化学实验常用玻璃仪器介绍。

3.清点仪器。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二熔点的测定

【目的要求】

1.掌握熔点的测定方法。

2.了解熔点测定的意义。

·334·

1.测定熔点的毛细管的拉制。

2.熔点测定装置安装。

3.装样及熔点测定。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三蒸馏,减压蒸馏

【目的要求】

1.掌握蒸馏,减压蒸馏的主要仪器设备。

2.掌握蒸馏,减压蒸馏仪器的安装及减压蒸馏的操作方法。

3.熟悉减压蒸馏的原理及意义。

4.了解蒸馏的原理及意义。

【教学内容】

1.蒸馏装置及安装。

2.蒸馏法测定沸点。

3.减压蒸馏装置。

4.减压蒸馏测定沸点。

4.观察常压蒸馏与减压蒸馏沸点之差别。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四萃取

【目的要求】

1.掌握分液漏斗的使用方法。

2.熟悉萃取法的原理与方法。

【教学内容】

1.分液漏斗的使用。

2.一次萃取法和多次萃取法操作。

3.对一次萃取和多次萃取后的溶液进行滴定分析,根据结果判断提取效率。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五重结晶

【目的要求】

1.掌握固态有机物重结晶提纯的原理和方法。

·335·

2.熟悉热水漏斗和布氏漏斗等仪器的使用方法。

【教学内容】

1.饱和热溶液的配制。

2.溶解、活性碳脱色、趁热过滤。

3.结晶后抽滤。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六乙醚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实验室制备乙醚的原理和方法。

2.掌握低沸点易燃液体蒸馏的操作方法。

【教学内容】

1.乙醚制备装置的搭建。

2.用醇的脱水法制备乙醚。

3.粗制乙醚精制:依次用氢氧化钠溶液、氯化钠溶液和饱和氯化钙洗涤。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七乙酸乙酯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蒸馏、分液漏斗的使用等操作。

2.了解用羧酸和醇合成酯的一般原理及方法。

【教学内容】

1.乙酸乙酯制备装置的搭建。

2.利用乙醇与冰醋酸在浓硫酸催化下反应制备乙酸乙酯。

3.粗乙酸乙酯馏出液的精制。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八乙酰苯胺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乙酰苯胺反应的原理和实验操作。

2.掌握重结晶实验操作。

·336·

1.制备装置的搭建。

2.刺形分馏柱的操作使用。

3.利用苯胺与冰醋酸反应制备乙酰苯胺。

4.粗产品的重结晶。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九甲基橙的制备

【目的要求】

1.掌握重氮化反应和偶合反应的实验操作。

2.了解甲基橙制备的方法。

【教学内容】

1.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的制备。

2.N,N-二甲基苯胺和对氨基苯磺酸重氮盐偶合生成甲基橙。

3.粗制甲基橙的重结晶。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十肉桂酸的制备

【目的要求】

1.了解肉桂酸的制备原理和方法。

2.掌握Perkin反应的实验操作。

【教学内容】

1.制备装置的搭建。

2.利用Perkin反应制备肉桂酸。

3.粗制品的精制。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实验十一茶叶中提取咖啡因

【目的要求】

1.掌握脂肪提取器的使用。

2.掌握蒸馏、回流及升华法等技术。

3.了解从天然产物中分离提取产物的原理和方法。

·337·

1.提取咖啡因:脂肪提取器中用乙醇提取茶叶中的咖啡因。

2.咖啡因提纯:升华法。

【教学方式】

教师讲授和演示,学生操作。

三、课时分配

实验十和实验十一根据实际情况任选1-2个。

四、使用说明

1.本大纲供药学专业使用,亦适用于其他专业选修课或辅修本课程的学生。

2.本大纲所列内容为对药学专业本科学生的一般要求,教师应通过各个教学环节完成这些项目的教学要求。

3.讲授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化学性质时,应紧扣官能团的结构及特征,引出各类化合物的反应,并尽可能结合反应历程,以便从复杂的有机反应现象中揭示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

·338·

性质的关系,同时使学生懂得利用有机化合物的性质进行鉴别、分离、提纯以及合成有机化合物。

五、主要参考书目

《Fundamentals of Organic Chemistry》,John McMurry,Thomson Learning Company, 2002;

《有机化学》,洪筱坤主编,中国中医药出版社,2005;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徐瑞秋,周政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有机化学》,胡宏纹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0;

《有机反应中的电子效应》,尚振海主编,高等教育出版社,1992;

《化学反应与电子轨道》,福田谦一著,李荣森译,科学出版社,1985;

《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Andrew Streitwieser,Jr. Clayton H. Heathcock, 4th ed, Macmillan Publishing Copany, 1992;

《Organic Chemistry》,T.W.Graham Solomons et al, 7th ed, 1999;

《Organic Chemistry》,J. McMurry, 4th ed, Book/Cole, 1996;

《March's Advanced Organic Chemistry: Reactions, Mechanisms, and Structure》,J. March, 5th Ed, John Wiley & Sons, 2000;

《理化基础实验》,范广平主编,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年9月。

·339·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03.053.3.2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Organic Chemistry

开课(二级)学院:中药学院

课程性质:必修课

学分:4学分

学时:56学时,课堂讲授56学时,实验部分已单独开设课程,因此在本大纲中不再列入。前期课程:无机化学,物理学

授课对象:中药学专业

考核方式:考试,期末考试占总成绩的70%;平时成绩占总成绩的30%,平时成绩主要通过测验、出勤率,作业进行评定。

课程基本要求(或课程简介):

有机化学是中药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也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它的任务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基本理论,使学生系统地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相互转化的规律,提高自学能力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课程《分析化学》、《中药化学》、《制剂学》、《生物化学》以及《药理学》等的学习提供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

As an important fundamental and primary specialized course of TCM, organic chemistry aims to provide the essential elementary knowledge and theory for students. Students can systematically grasp the composition, the structure, the nature and transform of organic compounds mutually. It helps the students to enhance their abilities of independent study, problem analyzing and solving. Meanwhile, it is the foundation to the following curriculum such as analytical chemistry, pharmaceutical chemistry, pharmaceutics, biochemistry, pharmacology, and so on.

大纲内容:

一、前言

【课程目的】

本课程是中药专业的主干课程,通过本课程的学习,要求学生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实际运用知识的能力,使学生融会贯通地掌握有机化学的知识,培养学生独立思

·340·

考、独立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后续专业课的学习打下牢固的专业知识基础。

【教学要求】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各类化合物的构造特点、命名方法、主要理化性质、有关化合物在医药上的应用等);基本理论(化学键的近代定性概念;加成反应、取代反应、消除反应的理论;电性效应、立体效应;构型、构象异构;反应机制与构造间关系);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尤其是官能团的结构特征以及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之间的相互关系。

二、教学目的要求和内容

第一章绪论

【目的要求】

1.熟悉有机化合物分离纯化和分离鉴定的方法。

2.熟悉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3.熟悉有机化合物的分类方法

4.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

5.了解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及任务:有机化学的发展简史、有机化合物的定义、有机化学的任务;典型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2.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研究方法:分离提纯、纯度检查、实验式和分子式的确定、结构的确定。

3.有机化合物的分类:骨架分类法、官能团分类法。

4.有机化学与药学的关系。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

第二章有机化合物的化学键

【目的要求】

1.掌握共价键的形成。

2.掌握共价键中的电性效应。

3.熟悉共价键的性质。

4.了解有机化合物中其他类型的键合。

【教学内容】

1.共价键理论:电子配对理论;分子轨道理论;共价键的性质。

2.共价键中的电性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π-π共轭体系、P-π共轭体系)、

·341·

超共轭体系(σ-π超共轭体系、σ-P超共轭体系)。

3.有机化合物中其他类型的键合。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直观教具演示。

第三章立体化学基础

【目的要求】

1.掌握旋光性与化学结构的关系。

2.掌握次序规则。

3.掌握偏振光、旋光性、旋光度、比旋光度、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外消旋体、差向异构体及内消旋体等概念。

4.掌握具有一个手性碳和两个手性碳原子的有机分子、环状化合物的立体异构、常见不含手性碳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

5.熟悉有机分子立体构型表示法。

6.了解有机化合物同分异构的类型。

7.了解旋光异构体的生理活性及外消旋体的拆分。

【教学内容】

1.概述:同分异构体及同分异构现象;同分异构的类型。

2.分子模型的平面表示方法:费歇尔投影式、锯架式和纽曼投影式及其相互转换。

3.顺反异构:次序规则、Z、E构型表示方法、环状化合物的顺反异构,顺反异构体的性质及生理活性。

4.平面偏振光及比旋光度:旋光仪和比旋光度(旋光仪的结构、比旋光度)。

5.对映异构:旋光性与分子结构(手性碳原子、手性分子、对映体及对映异构现象)、分子的对称性。

6.含一个手性中心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外消旋体;旋光异构体的分子模型表示;构型表示法(D/L构型表示法、R/S构型表示法),构型与旋光性的关系)。

7.含两个手性中心的有机分子的旋光异构:两个手性中心不同(旋光异构体及相互关系、差向异构体、赤型与苏型);两个手性中心相同(旋光异构情况、内消旋体)8.其他类型的手性化合物。

9.外消旋体的拆分:拆分的意义;拆分的一般方法。

【教学方式】

PPT授课、教师讲授、直观教具演示。

·342·

大学有机化学总结

有机化学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 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CH3-CH2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 脂环化合物也存在顺反异构体,两个取代基在环平面的同侧为顺式,反之为反式。(2)、光学异构体的命名光学异构体的构型有两种表示方法D、L和R、S, D 、L标记法以甘油醛为标准,有一定的局限性,有些化合物很难确定它与甘油醛结构的对应关系,因此,更多的是应用R、S标记法,它是根据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不同原子或基团在空间的排列顺序标记的。光学异构体一般用投影式表示,要掌握费歇尔投影式的投影原则及构型的判断方法。例如: COOH 根据投影式判断构型,首先要明确, H NH2 在投影式中,横线所连基团向前, CH2-CH3竖线所连基团向后;再根据“次序 规则”排列手性碳原子所连四个基团的优先顺序,在上式中: -NH2>-COOH>-CH2-CH3>-H ;将最小基团氢原子作为以碳原子为中心的正四面体顶端,其余三个基团为正四面体底部三角形的角顶,从四面体底部向顶端方向看三个基团,从大到小,顺时针为R,逆时针为S 。在上式中,从-NH2-COOH -CH2-CH3为顺时针方向,因此投影式所代表的化合物为R构型,命名为R-2-氨基丁酸。 (3)、双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双官能团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关键是确定母体。 常见的有以下几种情况: ①当卤素和硝基与其它官能团并存时,把卤素和硝基作为取代基,其它官能团为母体。 ②当双键与羟基、羰基、羧基并存时,不以烯烃为母体,而是以醇、醛、酮、羧酸为母体。 ③当羟基与羰基并存时,以醛、酮为母体。 ④当羰基与羧基并存时,以羧酸为母体。 ⑤当双键与三键并存时,应选择既含有双键又含有三键的最长碳链为主链,编号时给双键或三键以尽可能低的数字,如果双键与三键的位次数相同,则应给双键以最低编号。 (4).杂环化合物的命名由于大部分杂环母核是由外文名称音译而来,所以,一般采用音译法。要注意取代基的编号。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

有机化学(汪小兰-第四版)教学大纲(最新整理)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及名称:[11C115010]有机化学 学分:3 总学时:50 开课专业:科学教育(专升本) 一、课程性质、目的和培养目标 有机化学在化工学院的教学计划中是一门基础课。它是化学学科一门关于有机化合物结构,用途以及有机反应原理的重要课程。 课程设置目的是使学生掌握有机化学最基本的理论,知识和技能:为进一步学习生物化学等有关课程准备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在教学中应尽可能结合生物系的需要,介绍有关的物质和反应,并兼顾现代有机化学新成就:同时还要注意培养学生辩证唯物主义思想、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要求 1、掌握重要有机化学的命名方法,构造异构现象和顺、反异构现象。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及其典型性质。熟悉取代反应、加成反应、聚合反应、缩合反应、氧化、还原反应。了解游离基反应、亲电加成反应、亲电取代反应、亲核加成反应的反应历程。 3、初步掌握旋光异构现象。了解外消旋化和内消旋化。外消旋化的拆分、构象、共轭效应和诱导效应。 4、掌握糖、油脂、类脂、重要杂环母体的结构、组成利性质。 5、萜类、甾类化合物利维生素只作——般了解。

6、每章每节都留有一定的习题作业。在可能的情况下安排一些习题课。 二、课程内容和建议学时分配 第一章绪论(1学时) 1-1 有机化学研究对象与任务 1-2 化学键与分子结构 1-3 共价键的键参数 键长、键角、键能、键的极性。 1-4 分子间的力 1-5 有机化合物的一般特点 1-6 有机反应的基本类型 1-7 研究有机化学的方法 1-8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第二章烷烃(3学时) 2-1烷烃的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烷烃的命名;普通命名法、系统命名法、基的概念。 2-3烷烃的结构;SP3杂化轨道、σ一键、键角、键长、键能 2-4烷烃的构象:乙烷、丁烷的构象。 2-5烷烃的性质:物理性质:熔点、沸点、比重、溶解度、化学性质:稳定性、氧化、热裂化、 2-6卤化反应(均裂、异裂、游离反应历程)。天然气和石油。

大学有机化学名词解释

亲核反应 有机反应的一类,电负性高的亲核基团向反应底物中的带正电的部分进攻而 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 使反应发生,这种反应为亲核反应。与之相对的为。 即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体系之间,由于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原子核的吸引所引起的。这些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反应试剂在反应过程中,对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子或体系给予或共享其电子对者,称为。 由亲核试剂如HO、:NR3、CN、H2N、…等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而发生的,称为亲核取代反应(SN)。在亲核取代反应中,亲核试剂Nu进攻被作用物中的饱和碳原子,取代此饱和碳原子上的一个原子团L 芳环上亲核取代反应历程能量变化 。Nu供给碳原子一对电子,生成新的,碳原子与L之间的共价键破裂,L带着一对电子离去: Nu:+RL─→NuR+:L 式中R为烷基。Nu:和L:都带有孤电子对,它们可以是负离子或中性分子。 由亲核试剂HCN、H2O、丙二酸二乙酯等与世轭不饱和醛或酮进行的称亲核加成反应。例如共轭不饱和酮与HCN加成,形成氰酮: 亲电反应electrophilic reaction 亲电反应指缺电子(对电子有亲和力)的试剂进攻另一化合物电子云密度较高(富电子)区域引起的反应。亲电反应属于(ionic reaction)的一种,是的基本反应之一。[1]在相互作用的两个体系之间,由于一个体系对另一个体系的电子的吸引所引起的化学反应。这些反应属于离子反应。反应试剂在反应过程中,从与之相互作用的原子或体系得到或共享电子对者,称为亲电试剂(E+)。 凡由亲电试剂如HNO3、H2SO4、Cl2、Br2等与有机分子相互作用而发生的取代反应,称为亲电取代反应(SE): E++RX─→RE+X+ 式中R为烷基。上述类型的正离子取代反应属于SE类型反应。例如,CH3:MgBr与溴反应时,溴分子的正电荷部分(相当于上式中的E+)与带着一对电子的甲基反应:CH3:|MgBr+Br+|:Br-─→CH3Br+MgBr2 亲电反应 在芳香族化合物亲电取代反应中,亲电试剂进攻芳香环,生成σ络合物,然后离去基团变成正离子离开,离去基团在多数情况下为质子: 一般,第二步的速率比第一步高(k2》k1,k)。 由亲电试剂进攻所引起的加成反应称为亲电加成反应。在没有光照和自由基引发的条件下,烯烃与卤素的加成反应是亲电加成反应,例如: CH3CH匉CH2+Br2─→CH3CHBrCH2Br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Organic Chemistry) 课程代码:ZBB091003-04 适用专业:化学 课程性质:专业核心课程学时学分:96学时/ 6学分 先修要求:无机化学 大纲执笔人:黄国保大纲审核人:杨黄根 教材信息:李景宁主编《有机化学》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年4月(“十二五”普通高等教育本科国家级规划教材)。 一、课程概述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食品科学学院重要的专业基础课,是理论与生产实际密切结合的应用性很强的学科课程,对人才培养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它以有机化合物为研究对象,以理论的应用为重点,研究有机化学类化合物具有共同特点的化学反应的基本原理,具有理论性、应用性和综合性的特点,是化学(教育)专业开设的一门专业必修课。 《有机化学》课程主要讲授有机化合物的基础知识,使学生在具有无机化学等课程知识的基础上,学习有机化合物相关的基本原理,基本理论。《有机化学》涉及的知识面较广,综合性强,是化学专业本科知识结构中必不可少的组成部分,担负着由基础到专业的特殊使命。不仅培养学生的专业观点、提高学生实际动手能力,而且有助于

培养学生综合运用知识,全面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实际能力,在开发学生智能及综合能力培养等方面具有重要作用和不可替代的地位。 二、课程目标及其与毕业要求的关系 (一)课程目标 通过对《有机化学》课程的学习,使学生获得从事化学教育、化工技术职业岗位必需的有机化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注重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应用所学的知识分析和解决教学、化工生产中的实际问题,为学习专业课和毕业后从事化学教育、医药以及化工产品的生产、化验、管理等方面的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具体目标如下:(1)【基本知识和技能】 通过理论知识教学,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立体异构、有机合成等有机化学基础理论和基本知识,在教学内容选择上本着基础知识以“必需、够用”为度,在教学方法上注重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培养,加强应用能力和创新意识培养为原则,构建合理的教学体系。淡化过深的反应机理,强化与实际的联系。 (2)【学科思想方法】 通过实验课程的教学,使学生把理论和实践结合起来。实验教学以基本技能为主,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创新能力为目标的实践课程体系。以严谨的课堂训练为主,培养学生的基本技能。加强相关实验理论安全意识、环境保护意识的培养。 (3)【学科教学育人】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3 3 H3 2 3 H3 2 CH CH2 C H3 2 CH CH=CH (CH3CH2CH2)3 - H3CH2CH2C 22 CH3 CH2 B O CH2CH2CH3 3 CH2CH2C 2 CH2CH3 +O H- O H B-OCH2CH2CH3 CH2CH2CH3 H3CH2CH2 B OCH2CH2CH3 CH2CH2CH3 2 CH2CH3 HOO- B(OCH2CH2CH3)3 B(OCH2CH2CH3)3+3NaOH3NaOH3HOCH2CH2CH33+Na3BO3 2 【例】 CH3 1)BH 3 2)H 2 O 2 /OH- CH3 H H OH 3、X2加成 C C Br 2 /CCl 4 C C Br Br 【机理】 C C C C Br Br C Br +C C Br O H2+ -H+ C C Br O H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代码:050432023 课程英文名称: organic chemistry 课程总学时:40 讲课:40 实验:0 上机:0 大纲编写(修订)时间:2017.06 一、大纲使用说明 (一)课程的地位及教学目标 1.课程的地位 本课程是无机非金属材料与工程专业的专业基础课,选修。 2.教学目标 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使学生在学习无机化学的基础上,比较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实验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使学生能根据今后卓越工程师发展计划,进一步学习和钻研与本专业发展密切相关的有机化学方面知识。 (二)知识、能力及技能方面的基本要求 1.知识方面的基本要求 掌握脂环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芳香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卤代烃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掌握醇,醚、酮、羧酸和羧酸衍生物的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掌握含氮化合物、杂环化合物基本物理化学性质、分析鉴定、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 2.能力方面的基本要求 初步具备分析和解决合成过程中出现问题的能力,具备利用本课程基本理论知识进行科学研究的初步能力。 (三)实施说明 教师在讲授时,应联系实验及生产实践,以加强学生对理论的理解和掌握,提高学生的生产实践观。 (四)对先修课的要求 本门课应在学生修完高等数学、大学物理、物理化学、无机化学后开设。 (五)对习题课、实验环节的要求 1.对习题的要求 适量、适当的习题可以检验学生对所学内容的掌握程度,使教师及时掌握教学效果,对下一步的教学组织,改进教学方法具有直接作用。同时,还可督促学生掌握所学内容。建议根据学生学习的具体情况布置作业。学习中应包含2-3次习题课。 (六)课程考核方式 1.考核方式:开卷或论文。 2.考核目标:考核学生对本课程相关基础知识、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掌握情况,适当考核学生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及计算能力等。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 结(较全) -标准化文件发布号:(9556-EUATWK-MWUB-WUNN-INNUL-DDQTY-KII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H BH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 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B OC H 2CH 2CH 3 CH 2CH 2CH 3H 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 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CH 3 1)BH 32)H 2O 2/OH -CH 3H H OH 3、X 2加成 C C Br /CCl C C Br Br 【机理】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命名是学习有机化学的“语言”,因此,要求学习者必须掌握。有机合物的命名包括俗名、习惯命名、系统命名等方法,要求能对常见有机化合物写出正确的名称或根据名称写出结构式或构型式。 1、俗名及缩写:要求掌握一些常用俗名所代表的化合物的结构式,如:木醇、甘醇、甘油、石炭酸、蚁酸、水杨醛、水杨酸、氯仿、草酸、苦味酸、肉桂酸、苯酐、甘氨酸、丙氨酸、谷氨酸、巴豆醛、葡萄糖、果糖等。还应熟悉一些常见的缩写及商品名称所代表的化合物,如:RNA、DNA、阿司匹林、福尔马林、尼古丁等。 2、习惯命名法:要求掌握“正、异、新”、“伯、仲、叔、季”等字头的含义及用法,掌握常见烃基的结构,如:烯丙基、丙烯基、正丙基、异丙基、异丁基、叔丁基、苄基等。 3、系统命名法:系统命名法是有机化合物命名的重点,必须熟练掌握各类化合物的命名原则。其中烃类的命名是基础,几何异构体、光学异构体和多官能团化合物的命名是难点,应引起重视。要牢记命名中所遵循的“次序规则”。 4、次序规则:次序规则是各种取代基按照优先顺序排列的规则 (1)原子:原子序数大的排在前面,同位素质量数大的优先。几种常见原子的优先次序为:I>Br>Cl>S>P>O>N>C>H (2)饱和基团:如果第一个原子序数相同,则比较第二个原子的原子序数,依次类推。常见的烃基优先次序为:(CH3)3C->(CH3)2CH->CH3CH2->CH3- (3)不饱和基团:可看作是与两个或三个相同的原子相连。不饱和烃基的优先次序为: -C≡CH>-CH=CH2>(CH3)2CH- 次序规则主要应用于烷烃的系统命名和烯烃中几何异构体的命名 烷烃的系统命名:如果在主链上连有几个不同的取代基,则取代基按照“次序规则”一次列出,优先基团后列出。 按照次序规则,烷基的优先次序为:叔丁基>异丁基>异丙基 >丁基>丙基>乙基>甲基。 (1)、几何异构体的命名:烯烃几何异构体的命名包括顺、反和Z、E两种方法。简单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用顺反表示时,相同的原子或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顺式,反之为反式。如果双键碳原子上所连四个基团都不相同时,不能用顺反表示,只能用Z、E表示。按照“次序规则”比较两对基团的优先顺序,较优基团在双键碳原子同侧的为Z型,反之为E型。必须注意,顺、反和Z、E是两种不同的表示方法,不存在必然的内在联系。有的化合物可以用顺反表示,也可以用Z、E表示,顺式的不一定是Z型,反式的不一定是E型。例如: CH3-CH2 Br C=C (反式,Z型) H CH2-CH3 CH3-CH2 CH3 C=C (反式,E型) H CH2-CH3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课程性质:必修课 课程名称(中文):有机化学课程适用专业:应用化学、化工、环境等 (英文):Organic Chemistry 课程适用层次:专升本 学时:104(其中面授64,实验32)学分:6.5 一、课程的作用、地位和任务 1、课程作用: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相互转化规律的学科,是应用化学、化工、及材料类各专业及相关专业(环境、生物科学等)的重要基础课,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主要讲授有机化学基本知识、基本反应、分析鉴定、制备合成、基本结构与性能关系,以及主要的有机化学反应机理,介绍学科发展前沿。 2、教学方法:课堂讲授、难题讨论、多媒体演示和实验答疑 3、课程学习目标和基本要求: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系统地学习有机化学学科发展的前沿动态和重要有机化学知识;掌握有机化学基础知识;关注相关的应用信息;对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社会生活中的重要地位和作用有较好认识。具体包括以下几方面: (1)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的命名、各类化合物的制备及主要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熟悉主要有机试剂及具体应用。 (2)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定性鉴定、分离方法和了解某些定量测定方法;初步学会解析图谱,能根据图谱数据推出一般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掌握一般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和性能的关系;掌握有机活泼中间体正碳离子,负碳离子,自由基的生成和反应;能用结构理论、热力学、动力学来解释一

般有机化合物的稳定性和反应;基本掌握自由基取代、亲电加成、亲核加成、消除和芳香族亲电取代、亲核取代等反应机理。 (4)在熟悉各类有机化合物性质及制备的基础上,能将这些知识灵活应用于有机合成。 (5)对于与有机化学密切相关的石油化工、能源、材料、环境等学科有一定的了解,并对这些学科与国民经济、社会生活的联系有一定的认识。 4、课程类型:专业基础课 5、先修课程:大学基础化学、无机化学 二、课程内容和要求 (一)理论教学 第一章绪论 1、知识点 1.1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有机化合物的定义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征 1.3 分子结构和结构式 短线式、缩简式、键线式 1.4 共价键 Lewis 结构式、价键理论、轨道杂化(sp、sp2、sp3 杂化) 键长、键能、键角、键的极性、诱导效应 共价键的断裂和有机反应的类型 均裂(产生自由基)、异裂(形成正、负离子)、自由基反应、离子型反应1.5 分子间的相互作用力 偶极-偶极相互作用、范德华力、氢键 1.6 酸碱的概念 Br? nsted 酸、Br? nsted 碱、共轭酸碱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大纲说明 总学时:120学时讲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适用专业:化学工程与工艺、生物工程、环境工程、高分子材料与工程 预修要求:无机化学 一、课程的性质、目的、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合成、应用及有关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学科,是高等院校化工、生化、环保、轻工、农、林、医、药等专业的一门重要专业基础课。学习有机化学不仅是后续课程之需要也是学生和掌握新的科技知识之需要。随着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新药、新材料、新技术的不断问世及人类的更高需求,有机化学越来越显示出它的意义和重要性。 (二)目的与任务 1、研究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命名和性质,了解重要代表物的用途及其在生产、生活中的意义。 2、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掌握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方法,使学生明确理论来自于实践并指导实践,从而掌握科学研究的一般方法。 3、使学生明确有机化合物及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及其一些负面影响,从而使学生在今后的生产、科研、设计等工作中加强环保意识,为人类作出更大贡献。 二、课程教学的基本要求: 1、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命名 2、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主要化学反应(包括反应条件)及应用。 3、熟悉各类化合物相互间的转化,能设计合理的合成路线。 4、理解并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及规律。 三、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的建议: 教学方法和手段:采用启发式教学,课堂讨论和课后查资料相结合。课堂教学采用多媒体电化教学。 四、大纲的使用说明: 本课程学时120,其中理论课40学时,自学80学时。

大纲正文 第一章有机化合物和性质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基本要求:了解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理解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特性、分子轨道理论,掌握杂化轨道理论、键的极性等知识。 本章讲授要点: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知识 重点:1、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2、子轨道理论 3、杂化轨道理论。 难点:分子轨道理论 §1-1 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 §1-2 有机化合物的特性 §1-3 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1、价键理论。共用电子对理论。原子轨道交盖理论。杂化轨道理论。 2、分子轨道理论。 3、共价键的属性:键长、键角、键能、元素的电负性,键的极性。 §1-4 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1-5 有机化学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和作用 第二章烷烃学时:4学时(讲课2学时,自学2学时) 了解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等基本知识,理解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掌握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本章讲授要点:烷烃的性质和结构 重点:1、烷烃的结构和各类氢 2、杂化轨道理论解释烷烃的结构 3、烷烃的同分异构现象和命名 4、烷烃的化学性质和自由基取代历程 难点:取代反应的活性和自由基的稳定性 §2-1 烷烃的通式、同系列和同分异构 §2-2 烷烃的命名 1、碳原子的类型、氢原子的类型、基的概念 2、命名法:习惯命名法、衍生物命名法、系统命名法。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式总结较全

大学有机化学反应方程 式总结较全 文件编码(GHTU-UITID-GGBKT-POIU-WUUI-8968)

有机化学 一、烯烃 1、卤化氢加成 (1) CH CH 2 R HX CH 3R X 【马氏规则】在不对称烯烃加成中,氢总是加在含碳较多的碳上。 【机理】 CH 2 C H 3+ CH 3 C H 3X + CH 3 C H 3 X +H + CH 2 +C 3X + C H 3X 主 次 【本质】不对称烯烃的亲电加成总是生成较稳定的碳正离子中间体。 【注】碳正离子的重排 (2) CH CH 2 R CH 2CH 2 R Br HBr ROOR 【特点】反马氏规则 【机理】 自由基机理(略) 【注】过氧化物效应仅限于HBr 、对HCl 、HI 无效。 【本质】不对称烯烃加成时生成稳定的自由基中间体。 【例】

CH 2 C H 3Br CH CH 2Br C H 3CH + CH 3 C H 3HBr Br CH 3CH 2CH 2Br CH CH 3 C H 3 2、硼氢化—氧化 CH CH 2 R CH 2CH 2R OH 1)B 2H 62)H 2O 2/OH - 【特点】不对称烯烃经硼氢化—氧化得一反马氏加成的醇,加成是顺式的,并且不重排。 【机理】 2 C H 33H 32 3H 32 CH CH 2C H 3 2 CH CH=CH (CH 3CH 2CH 2)3 - H 3CH 2CH 2C 22CH 3 CH 2B O 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2CH 2CH 3 + O H - O H B - OCH 2CH 2CH 3CH 2CH 2CH 3 H 3CH 2CH 2C B OCH 2CH 2CH 3 CH 2CH 2CH 32CH 2CH 3 HOO -B(OCH 2CH 2CH 3)3 B(OCH 2CH 2CH 3)3 + 3NaOH 3NaOH 3HOCH 2CH 2CH 33 + Na 3BO 3 2 【例】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讲解

第二学年(2011级) 《有机化学》(I)课程教学大纲 课程编号: 070105、070107 课程性质:必修总学时: 96学时总学分: 6 开课学期:第三、四学期适用专业:化学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后续课程:高等有 机选论大纲执笔人: HHH 参加人: CCZZ 大纲审核人: SS 修订时间: 2011年9月编写依据:化学专业人才培养方案( 2009)年版(11修订) 授课年级:11级化学 (一)课程简介 本课程主要介绍各类有机化合物的命名、结构特征、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用途、来源 和制备方法;各类官能团的特性,取代反应、加成反应、消除反应、重排反应、协同反应、氧化还原反应等各种类型有机反应的反应原理、反应条件及其影响因素、应用范围;有机结 构理论,重要的反应机理,尤其是各类化合物的结构与反应性关系;有机分子的立体化学概念,天然产物,有机合成;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测定等。要求学生掌 握有机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原则、各类有机化合物的性质、结构与反应性的关系、立体化学知识、有机化合物的分离鉴定方法、运用化学方法及波谱技术测定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初步掌 握有机合成技术,掌握有机结构理论及重要有机反应机理。 现代有机化学的发展日新月异,除了在本学科纵深研究以外,有机化学还与各学科广泛 渗透交叉,如有机化学与生物学交叉产生生物化学、分子生物学等。 21世纪随着生命科学 和材料科学的高速发展,有机化学也将发挥更大的作用。由于波谱学及现代测试手段的飞跃 发展,越来越深刻地揭示有机化学的微观历程,从而大大地促进了有机立体化学及有机合成 化学的发展。人们能更多、更主动地合成出许多复杂的天然有机化合物。与生命现象相关的 有机化学命题,为更深层次揭示自然界生命奥秘提供了理论与方法。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使学生对大纲范围内的有机化学内容有比较系统和全面的了解,使 学生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知识和基础理论;培养学生具有初步的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为学好后续课程打下坚实基础。 (二)本课程教学在专业人才培养中的地位和作用 《有机化学》是高等院校化学专业学生必修的一门重要基础理论课。是在学习无机化学 的基础上,再来系统地学习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性质,相互转变关系及其内在联系。通

大学有机化学基础

有机化学网络课程第一讲《电子效应及其应用》 刘革平 电子效应:诱导效应、共轭效应、场效应等 一.诱导效应 1.基础知识 存在于不同的原子形成的极性共价键中如: X d- ←A d+ 在多原子分子中,这种极性还可以沿着分子链进行传递 X d- ←A d+ ←B dd+ ←C ddd+ Y d+→A d- →B dd- →C ddd- 由于原子或原子团电负性的影响,引起分子中电子云沿σ键传递的效应称为诱导效应。 这种效应经过三个原子后其影响就很小 诱导效应的方向,是以氢原子作为标准。用-I表示 Y d+ →d-CR3H—CR3 X d- ←d+CR3 +I效应比较标准-I 效应 +I诱导效应与-I诱导效应相反。具有+I效应的原子或原子团与碳原子成键后,可使电子云偏向该碳原子。正诱导效应用+I表示。例:

C C H H C H3C H3 常见的具有+I 效应的基团有: ―O―>(CH3)3C―>(CH3)2CH―>CH3CH2―>CH3―>D― 常见的具有-I效应的基团有: ―CN,―NO2>―F >―Cl >―Br >―I >RO―>C6H5―>CH2=CH― 一般来说,诱导效应的强弱变化有以下规律: A.同一族的元素随着原子层的增加而吸电子诱导效应降低。如: —F > —Cl > —Br > —I —OR > —SR —NR2 > —PR2 B.同一周期的元素从左到右吸电子诱导效应增加。如: —F > —OR > —NR2 > —CR3 C.不同杂化状态的碳原子以s轨道成分多者吸电子能力强。(sp>sp2>sp3)反映在基团方向时,如: D.带正电荷的基团具有吸电子诱导效应,带负电荷的基团具有给电子诱导效应。与硫直接相连的原子,具有共价键,有强的吸电子诱导效应。 上面为静态分子中所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静态诱导效应,它仅与键本身的极性有关。另外,在化学反应中,由于分子受到许多外界条件的影响,例另一分子的影响,其它进攻试剂的影响,溶剂的影响等等。在外界电场的作用下,分子会发生诱导极化,这种在外界电场影响下在化学反应时才表现出来的诱导效应称为动态诱导效应。动态诱导效应往往是有机反应得以实现的决定性因素。 2.应用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一、课程基本信息 课程名称:有机化学 英文名称:Organic Chemistry 适用专业:化学与化工各专业 课程类型:专业必修课 课程性质:专业基础课 课程学时:108学时(54?2) 课程学分:6学分(3?2) 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 授课方式:讲授与多媒体辅助等 大纲制定人:田来进 大纲审定:有机教研室 制定时间:2013-06-26 二、使用说明 1、课程性质、目的及任务 《有机化学》课程是化学与化工学院化学、应用化学、材料化学、化学工程与工艺、制药工程等专业的一门专业基础课。本课程应使学生在先修课程《无机化学》、《分析化学》的基础上,系统地获得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及学习有机化学的基本思想和方法,了解有机化学与其它学科的相互渗透,以及最新的成果和发展趋势。在创造性思维、了解自然科学规律、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方面获得初步的训练。为学习后续课程、进一步掌握新的科学技术成就和发展能力(继续学习的能力,表述和应用知识的能力,发展和创造知识的能力等),为培养高起点、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和能适应未来发展需要的专业人才(面向21世纪、能胜任在科研机构、高等和中等院校及企事业单位,从事化学、应用化学、环境化学、化工工艺以及相关专业的科研和开发、教学及管理工作)打好必要的有机化学基础。并满足硕士有机化学课程入学考试的要求。 2、课程学时、学分、主要教学环节 (1)每周4学时,共计36周(两学期),108学时 (2)学分:6分 (3)主要教学环节 A.课堂讲授、辅导、作业、习题课。结合运用分子模型,组织研讨课、习题课或辅导课。突出教学内容的“精讲”和“启发式”,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能锻炼学生表达能力。 B.课后作业:每周约2小时。 3、课程与其它课程的联系 无机化学和分析化学为本课程的先修课程,本课程应在学生学习化学键和原子、分子结构、化学反应速度和化学平衡、以及酸碱理论等基本理论的基础上进行讲授; 四大谱的原理和计算、对称守恒原理,本课程仅作一般介绍,主要由谱学、物质结构等后续课程完成。

大学有机化学知识点总结

有机化学 一.有机化合物的命名 1. 能够用系统命名法命名各种类型化合物: 包括烷烃,烯烃,炔烃,烯炔,脂环烃(单环脂环烃和多环置换脂环烃中的螺环烃和桥环烃),芳烃,醇,酚,醚,醛,酮,羧酸,羧酸衍生物(酰卤,酸酐,酯,酰胺),多官能团化合物(官能团优先顺序:-COOH >-SO3H >-COOR >-COX >-CN >-CHO >>C =O >-OH(醇)>-OH(酚)>-SH >-NH2>-OR >C =C >-C ≡C ->(-R >-X >-NO2),并能够判断出Z/E 构型和R/S 构型。 2. 根据化合物的系统命名,写出相应的结构式或立体结构式(伞形式,锯架式,纽曼投影式,Fischer 投影式)。 立体结构的表示方法: 1)伞形式:C COOH OH H 3C H 2)锯架式:CH 3 OH H H OH C 2H 5 3) 纽曼投影式: H H H H H H H H H H H H 4)菲舍尔投影式:COOH CH 3 OH H 5)构象(conformation) (1) 乙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重叠式。 (2) 正丁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对位交叉式,最不稳定构象是全重叠式。 (3) 环己烷构象:最稳定构象是椅式构象。一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的椅 式构象。多取代环己烷最稳定构象是e 取代最多或大基团处于e 键上的椅式构象。 立体结构的标记方法 1. Z/E 标记法:在表示烯烃的构型时,如果在次序规则中两个优先的基团在同一 侧,为Z 构型,在相反侧,为E 构型。 CH 3 C C H Cl C 2H 5CH 3C C H C 2H 5Cl (Z)-3-氯-2-戊烯 (E)-3-氯-2-戊烯 2、 顺/反标记法:在标记烯烃和脂环烃的构型时,如果两个相同的基团在同一侧, 则为顺式;在相反侧,则为反式。 CH 3C C H CH 3H CH 3C C H H CH 3顺-2-丁烯 反-2-丁烯CH 3 H CH 3 H CH 3 H H CH 3顺-1,4-二甲基环己烷反-1,4-二甲基环己烷 3、 R/S 标记法:在标记手性分子时,先把与手性碳相连的四个基团按次序规则排

大学有机化学归纳

有机化学复习总结 一、试剂的分类与试剂的酸碱性 1、自由(游离)基引发剂在自由基反应中能够产生自由基的试剂叫自由基引发剂(free radical initiator),产生自由基的过程叫链引发。如: Cl2、Br2是自由基引发剂,此外,过氧化氢、过氧化苯甲酰、偶氮二异丁氰、过硫酸铵等也是常用的自由基引发剂。少量的自由基引发剂就可引发反应,使反应进行下去。 2、亲电试剂简单地说,对电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就叫亲电试剂(electrophilic reagent)。亲电试剂一般都是带正电荷的试剂或具有空的p轨道或d轨道,能够接受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H+、Cl+、Br+、RCH2+、CH3CO+、NO2+、+SO3H、SO 3、BF3、AlCl3等,都是亲电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接受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酸(Lewis acid),因此,路易斯酸就是亲电试剂或亲电试剂的催化剂。 3、亲核试剂对电子没有亲合力,但对带正电荷或部分正电荷的碳原子具有亲合力的试剂叫亲核试剂(nucleophilic reagent)。亲核试剂一般是带负电荷的试剂或是带有未共用电子对的中性分子,如:OH-、HS-、CN-、NH2-、RCH2-、RO-、RS-、PhO-、RCOO -、X-、H2O、ROH、ROR、NH3、RNH2等,都是亲核试剂。 在反应过程中,能够给出电子对试剂,就是路易斯碱(Lewis base),因此,路易斯碱也是亲核试剂。 4、试剂的分类标准 在离子型反应中,亲电试剂和亲核试剂是一对对立的矛盾。如:CH3ONa + CH3Br→ CH3OCH3 + NaBr的反应中,Na+和+CH3是亲电试剂,而CH3O-和Br-是亲核试剂。这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徐寿昌)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 学时:60 学分:4.0 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 第一部分大纲说明 一、本课程的目的和任务 有机化学是食品专业一门重要的专业基础课。通过本课程的学习,将使学生在中学化学的基础上,对有机化学的基本概念、基本原理和基本技能有进一步的了解和掌握。了解有机化学烷、烯、炔、脂环烃、醇、酚、醚、醛、酮、醌、卤代烃、芳香烃、羧酸及其衍生物、硝基化合物和胺、杂环化合物、碳水化合物、蛋白质、核酸等物质的结构、来源和制备、物理及化学性质及种类有机化合物的重要代表,以及立体化学、波谱分析等基本内容;掌握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为以后学习食品专业中的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工艺、食品化学等专业课打下一定的化学基础。二、本课程的重点和基本要求 1.本课程的重点、难点: 重点:各类有机化合物的结构和化学性质。 难点: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应用,有机化合物的反映机理。 2.对学生的要求: 通过本门课的教学,要求学生掌握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基本结构和化学性质;了解各大类有机化合物的来源与制备、物理性质及重要代表物;初步学习阅读课外参考书,逐步提高独立思考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通过实验,进一步熟练实验技能,为专业实验课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学时分配表:(总60学时,理论学时)

四、选用教材及主要参考书 选用教材:《有机化学》,徐寿昌编。 主要参考书:《有机化学》,天津大学、华东石油学院有机化学教研室编。 《有机化学》,吉林师大等五所院校编。 《基础有机化学》,邢其毅编。 《有机化学》,汪小兰编。 实验课参考书:《有机化学实验》,兰州大学、复旦大学编。 五、教学方法和手段的建议 大学有机化学课程内容理论性强,化合物种类多,化学反应繁杂,因此学生掌握起来有一定难度。在教学过程中,可运用启发式教学方法,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采用多媒体教学。 对本课程的重点,教师可通过对各类有机化合物结构的分析,首先总结其应有特性,然后逐一讲解化学性质,让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加深对授课内容的理解。 对本课程的难点,可采取多次重复的讲授方法,在绪论中,首先集中介绍共价键的形成理论,及在C—C、C=C、C≡C中的具体表现,然后在每章中再重复讲解,这样可加深学生的印象。对有机化学的反应机理,可从化合物所具结构(官能团)入手介绍分析,并进行各类化合物的横向比较,使学生对烷烃的自由基取代、烯烃的亲电加成、卤代烃的亲核取代和醛和酮的亲核加成等几大类主要的反应机理有初步了解和掌握。 六、与有关课程的衔接和分工 有机化学可在学完无机化学课程后学,也可与无机化学并列学习。它以中学化学课程和部分无机化学内容为基础,进一步探讨有机化合物的结构与性质。 在以后的学习中,有机化学与生物化学、食品分析、食品化学等专业课程相衔接,与食品工艺、营养与卫生、食品添加剂、仪器分析等课程联系也比较紧密,是多门专业课的基础,尤其是高分子有机化学更是与食品密切相关。因此打好有机化学课程的基础,有利于以后多门专业课的学习。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大纲 第一章绪论

有机化学教学大纲

《有机化学》课程教学大纲适用专业: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本科 学时:76学时 学分:4学分 课程代码:B01001202 一、本课程的性质和任务 (一)课程性质 有机化学是化学学科的一个重要分支,是研究有机化合物的组成、结构、性质、相互转化、合成以及与此相关的理论问题的学科,是一门理论性和实践性并重的课程。有机化学课程是高等学校食品、化学、生物、农林等专业教学计划中一门必修的基础课程。 (二)课程任务 要求学生通过理论学习和实验能够掌握并运用一些常见重要有机物的化学性质,掌握有机化学的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了解本学科范围内重大的科学技术新成就,培养学生具有分析和解决有机化学一般问题的初步能力,为学习后续课程和培养造就应用型人才打好一定基础。 二、本课程的基本内容 (一)绪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有机化学的研究对象。 2.掌握有机化合物和有机化学的涵义。 3.了解有机化合物的产生和发展,掌握有机化合物的特点。 4.了解共价键的一些基本概念,包括共价键的键参数及共价键的断裂。 5.了解研究有机化合物的一般步骤,掌握有机化合物的分类和官能团。 【教学内容】 1.有机化学和有机化合物。 2.有机化合物的结构。 3.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4.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有机物的结构;有机化合物的分类。 难点:共价键理论;分子间的作用力;有机化学中的酸碱理论。 (二)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烷烃的同系物和同分异构现象。 2.了解烷烃的命名;掌握烷烃结构、乙烷和丁烷的构象、烷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了解环烷烃的分类和命名,掌握环烷烃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环烷烃的分子结构和环己烷的构象。 【教学内容】 1.烷烃 2.环烷烃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烷烃和环烷烃的性质。 难点:乙烷、丁烷和环己烷的构象。 (三)不饱和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烯烃的结构、同分异构和命名、烯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以及重要的化合物——乙烯。 2.了解炔烃的命名、物理性质,掌握炔烃的化学性质和重要的化合物——乙炔。 3.了解二烯烃的分类和命名,理解1,3-丁二烯的结构、共轭效应及共轭二烯烃的化学性质。 【教学内容】 1.单烯烃 2.炔烃 3.二烯烃 4.萜类化合物 【教学重点与难点问题】 重点:烯烃和炔烃的性质。 难点:二烯烃的性质,共轭结构及共轭效应。 (四)芳香烃 【教学目的和要求】 1.了解苯的结构、单环芳烃的异构现象和命名,掌握单环芳烃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亲电取代的定位规律。 2.了解稠环芳烃,掌握休克尔规则与非苯芳烃。 【教学内容】 1.单环芳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