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自然资源定价的理论和方法综述

天津师范大学城市环境与科学学院08资环S1 付艳山08608003

文章摘要:在计划经济中自然资源的开发和利用是无偿的,同时也是低效率的。所以,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研究必然逻辑地以自然资源有偿使用的依据论述为起点,而对自然资源价值属性以及价格决定的研究目的,在于为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提供量化的依据。从理论的发展来看,最初的中国资源经济研究内容集中在对资源有偿使用的论述方面,之后研究的重点逐步演变为自然资源的价值属性和自然资源的定价理论研究,自然资源核算也是其研究的主要内容之一[1]。本文主要研究自然资源的定价理论和定价方法。

关键词:定价理论、核算、方法

(一)自然资源的定价理论

所谓自然资源定价就是根据价格理论确定自然资源价格。基于对自然资源价值理论的认识,目前价格理论主要有两种:马克思主义的价格理论和市场经济价格理论。前者的核心是劳动价值论,它认为价格是价值的表现形态,价值是价格的基础,制定价格必须以价值为基础,而价值量的大小决定于所消耗的社会必要劳动时间的多寡。任何商品的价格都可用下式表示:P=C+V+M(式中:P为价格,C为已消耗的生产资料价值,为劳动者为自己的劳动所创造的价值,M为劳动者为社会所创造的价值)[2]。后者的市场经济价格理论的核心是效用价值论,它认为在市场经济中,决定市场价格的是供给和需求。任何商品的实际的市场价格是供给和需求相等时的价格,即均衡价格。

1、基于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自然资源定价模型。马克思劳动价值论指出:租金是使用缺乏弹性的生产要素的报酬。可以认为,资源(如土地一类可出租带来租金的资源)的租金是缺乏供给弹性的任何一种资源的服务价格,假设资源在其余下的使用年限内可出租给生产者,那么它的所有者可望获得一系列的租金收入,这一系列租金收入的贴现值可以用来估计该项资源的现期价值。估计模型建立如下:其中:Vt为未来资源租金收入在t年的贴现值,即t期资源价值的现值;QT为各期预期开采量;NT为单位资源的租金;r为贴现率。

为实现资本投资收益最大化,资本在不同生产要素之间不断发生转移,直到在各要素上实现的利润率相等,则应有:

Nt + 1 = Nt(1 + r)

进一步,可得:

比较Vt与Vt + 1,两期开采总量相差不大,单位租金Nt + 1 = Nt(1 + r),可以发现t+1期资源价值或价格高于t期,解释为某一资源的价值或价格随着消耗引致的稀缺性不断上升[3]。

2、基于市场经济价格理论的自然资源定价模型。主要包括影子价格模型、边际机会成本模型、均衡价格模型、效益换算定价模型等。

(1)影子价格模型。影子价格是针对现实市场价格的缺陷,为实现合理分配稀缺资源而提出的一种理论价格。从资源有限性出发,以资源充分合理分配并有效利用作为核心,以最大经济效益为目标的一种测算价格,是对资源使用价值的定量分析[4]。影子价格的高低只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供求关系。例如对于数量无限的资源,

影子价格为零,而稀缺资源的影子价格就高。理想的影子价格,如果是静态离散的,可用最优线性规划的对偶求得;如果是动态连续的,可用拉格朗日乘数计算。影子价格反映了资源的稀缺程度,为资源的合理配置及有效利用提供了正确的价格信号和计量尺度。自然资源的影子价格可以根据上述有关理论进行测算。但是,影子价格只反映某种自然资源的稀缺程度和自然资源与总体经济效益之间的关系,只包含了开采成本、利润和一定的税金,并没有包括资源本身的价值。

(2)均衡价格理论。供给和需求是自然资源价格水平形成的两个最终决定因素,其它一切因素,要么影响供给,要么影响需求,要么影响价格[5]。自然资源在某个特定时刻的价格取决于资源需求者之间的竞争,取决于资源产品的价格。当然,资源产品的价格波动是难以预期的,它取决于对未来事件的预期,即取决于利率、资源产品的未来需求与剩余存量的预期。资源产品市场一直受到引起新预期的新信息的冲击。另外,市场结构的变化对资源产品价格变化的影响也相当明显。如果不考虑资源开发利用相关的外在成本与收益,完全竞争的市场可以实现资源最佳配置。

(3)边际机会成本模型。机会成本的概念是[[新古典经济学派]]提出的。用机会成本确定自然资源价格,不仅意味着将一部分资源开发利润计人成本,也意味着必须将未来所牺牲的收益计人成本[6]。在无市场价格的情况下,用机会成本来间接计算资源价格,是一个可行的方法,因而机会成本理论被广泛地用于自然资源定价。其中边际机会成本定价模型就是较为先进和流行的一种。

边际机会成本(MOC)理论认为:自然资源的消耗使用应包括3种成本:①边际生产成本(MPC),它是指为了获得资源,必须投入的直接费用;②边际使用者成本(M UC),即将来使用此资源的人所放弃的净效益;③边际外部成本(MEC),外部成本主要指在资源开发利用过程中对外部环境所造成的损失,这种损失包括目前或者将来的损失。上述3项可以用下式来表示:MOC=MPC+MUC+MEC。该理论认为:MOC表示由社会所承担的消耗一种自然资源的全部费用,在理论上应是使用者为资源消耗行为所付出的价格P,即P=MOC。而当PMOC 时会抑制正常的消费。

MOC将资源与环境结合起来,从经济学的角度来度量使用资源所付出的全部代价,它弥补了传统的资源经济学中忽视资源使用所付出的环境代价以及后代人或者受害者利益的缺陷,可以说是一个新突破。另外,MOC可以作为决策的有效判据用来判别有关资源环境保护的政策措施是否合理,包括投资、管理、租税、补贴以及自然资源的控制价格等。但将其应用于自然资源价格测算仍存在着严重的缺陷,主要表现在:①应用较困难。在公式MOC=MPC+MUC+MEC中,MPC的获取比较容易,而MUC、MEC则比较困难。②缺乏可比性。由于同一资源在不同地区MUC、MEC的计算的内容方法不同,使MOC缺乏可比性,难以进行时空分析和从宏观上把握资源价格的变化。

(4)效益换算定价模型。它是基于人们对自然资源的开发利用既会给人类带来经济正效益,也会造成环境负效应的认识,通过自然资源在市场上的价值表现,将两种效益进行换算,通过直接或间接的市场价格来估算自然资源和环境资源的经济价值的定

价模型[7]。该理论模型由一系列以市场为主的价值评估方法组成。根据市场信息完备与否,可分为直接市场方法(收益现值法、生产率变动法、疾病成本法和人力资本法、重置成本法、预防支出法等)、间接市场方法(后果阻止法、保护费用法、旅行费用法、工资差额法等)以及以调查为主的主观性较强的模拟市场方法(直接询问调查法、间接询问调查法、德尔斐法等)。除了模拟市场法采用问卷调查外,以上每种定价方法都有其特定的经验模型或具体模型。其中较为常用的模型有:收益现值模型、疾病成本和人力资本模型、旅行费用模型、资产价值模型等。

3、李金昌模型。我国学者李金昌先生在综合效用论、劳动价值论和地租论的基础上,建立了独具特色的自然资源的定价模型[8]。该模型的基本内容是:自然资源的价值P包括两个部分:一是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即未经人类劳动参与的天然产生的那部分价值P1;二是基于人类劳动所产生的价值P2:。即:P = P1 + P2。根据地租论,设R0为基本地租或租金;a为代表自然资源丰度和开采利用条件即地区差别、品种差别和质量差别的等级系数,则该自然资源的地租或租金R = aR0;I为平均利息率,则该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P1 = aR0 / I;P2可以根据生产价格理论来确定。该模型符合完全的生产价格应该等于成本加利润再加地租的原则,尤其是从资源租金角度把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考虑进去,使自然资源本身的价值有所体现。但考虑到其定价方法前后所依据的经济学理论互相矛盾,如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等,可能影响该模型的内在统一性和严谨性。

(二)自然资源核算方法

自然资源价值是自然资源核算的基础,如何将自然资源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近年来已成为资源经济学领域研究的热点问题之一。最近10年来,发达国家和发展中国家先后开展了改革现行国民核算体系的研究,我国也积极进行了探索,并取得了一定的研究成果。其中,国务院发展研究中心组织国内有关单位,与世界资源研究所开展的《自然资源核算及其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课题研究,具有代表性。自然资源核算体系大体上分为三个层次:

1、对土地、淡水、森林、煤炭、石油等每一类自然资源进行实物和价值核算,以反映各类资源的增减变化。实物量核算,就环境主题来说,绿色国民经济核算包含两个层次:一是实物量核算,一是价值量核算。所谓实物量核算,是在国民经济核算框架基础上,运用实物单位(物理量单位)建立不同层次的实物量账户,描述与经济活动对应的各类污染物的产生量、去除量(处理量)、排放量等[9]。价值量核算是在实物量核算的基础上,估算各种环境污染和生态破坏造成的货币价值损失[10]。对于环境污染价值量核算而言,价值量核算包括污染物虚拟治理成本核算和环境退化成本核算,分别采用治理成本法和污染损失法。主要包括以下方面:各地区的水污染价值量核算、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城市生活垃圾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各部门的水污染价值量核算、大气污染价值量核算、工业固体废物污染价值量核算和污染事故经济损失核算;

2、进行自然资源的综合核算,以价值量的形式反映自然资源总量的增减变化。开展自然资源与环境的综合核算己提到议事日程上来,合理开发、有偿高效使用自然资源以及

环境的无害利用是使国民经济从数量型增长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的重要途径[11];

3、把自然资源核算纳入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以便全面反映国民财富的增减变化,资本形成规模,以及国民生产总值和国民生产净值的实际状况。绿色国民经济核算,通常所说的绿色GDP核算,包括资源核算和环境核算,旨在以原有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为基础,将资源环境因素纳入其中,通过核算描述资源环境与经济之间的关系,提供系统的核算数据,为可持续发展的分析、决策和评价提供依据[12]。

结合我国实际,今后自然资源核算的研究应注意以下几方面:①规范自然资源核算的分类。根据国际通行的自然资源核算标准,参照国民经济行业分类标准代码、联合国统计署关于国民经济核算体系中的帐户分类标准以及我国土地、林业、水利等部门的相应资源分类标准,对我国自然资源进行科学分类。②对自然资源核算表式、帐户形式进行研究,解决各类帐户之间的相互衔接问题。③完善自然资源核算内容。建立自然资源核算统计指标体系,不能直接套用社会经济统计指标体系,而应根据可持续发展思想及自然资源的变化规律,来确定自然资源核算指标体系的项目、数量、统计口径、计量单位及计算期间,同时注意自然资源核算指标体系与社会经济统计指标的相互衔接,体现统计大核算的风范。④对自然资源核算计价方法研究。无论是国际还是国内,自然资源核算的实物量核算有一定的研究基础,而价值量核算是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难点,解决这个难点的关键在于其价值量核算的科学性,这是进行自然资源核算的前提。

总结:作为我国资源经济研究的延续,在自然资源价值理论不同层次的问题尚需进一步研究。首先,要解决的是对劳动价值论和效用价值论在资源经济领域的比较分析。其次,对劳动价值论拓展的进一步论述。劳动价值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经济理论的核心,即拉卡托斯所谓的理论“硬核”,自觉结合自然资源特性对劳动价值理论的改进能否保证马克思主义经济学的理论完整性是需要进一步论证的。在自然资源定价方面,反映资源的可持续发展政策内涵的资源产品价格,从而,以资源补偿税为主的租金水平如何确定,在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情况下,将成为一个重要的研究课题。当然,各种资源定价方法的进一步完善,也是今后研究的一个重要方向。

参考文献:[1]吴宝华《自然资源经济学》2002年05月

[2]杨春峰《资本论》摘编人民出版社1997年1月

[3] 刘冠军《科技时代马克思劳动价值论的困境与出路》学术界2008年5月

[4] 胡民《排污权定价的影子价格模型分析》价格月刊; 2007年02期

[5] 靳毅民《经济学新原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3年

[6] 薛惠锋,陶建格,卢亚丽《资源系统工程》国防工业出版社,2007年

[7] 何承耕; 林忠; 陈传明; 李晓《自然资源定价主要理论模型探析》福建地理2002年9

[8] 成金华; 吴巧生《中国自然资源经济学研究综述》社会科学版2004年6月

[9] 裴辉儒《资源环境价值评估与核算问题研究》厦门大学2007年3月

[10] 曹俊文《环境与经济综合核算方法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4年

[11]丁玲丽《统计与决策》2005年07X期

[12] 雷明《绿色国内生产总值(GDP)核算》中国环境资源网2004.7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名称:认知心理学 姓名:张瑞 学号: 201141000144 学院:心理学院 班级:应用心理学一班

言语行为理论及其应用综述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后来哲学家塞尔(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和完善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最终使其成为语言学以及学科研究领域中的一个重要理论。本文将对言语行为理论进行概述,总结了言语行为理论存在的不足,并对我国近几年来言语行为理论在不同领域中的应用进行阐述,以便人们更好地了解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价值和应用前景。 关键字: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综述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peech Act T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言语行为理论作为语用学研究重点,自诞生之日起就得到了广泛关注并起到极大影响。随着时间的推移,言语行为理论不仅在理论上越来越完善,取得不少新的发展和成就,同时它的应用价值不断提升,应用领域也越来越广。如今,言语行为理论已被应用于研究语言中的多种现象,并且都取得了不菲的成果。 一言语行为理论概述 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渊源可以追溯到维特根斯坦后期的哲学思想,他“把语言视为一种游戏,是对语言的分析从语形和语义的层面转向于语用层面,语言的意义就在于它的使用,语言只有在使用中才有价值”[1]。奥斯汀在维特根斯坦的“语言游戏论”和“意义使用论”的启示下,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经历了两个阶段:在初始阶段,奥斯汀划分了“表述句”(constatives)和“施为句”(performatives) 。奥斯汀把表达有所述之言的句子称为“表述句”,而把表达有所为之言的句子称作“实施行为句”,简称“施为句”。表述句的目的在于以言指事,而施为句的目的是以言行事[2]。但是随着时间的推移,他发现这种简单的两分法并不科学,表述句在某种意义上可以看做是施为句。所以在这种理论的缺陷上,奥斯汀又发展了他的言语行为理论,提出了言语行为三分说,也就是奥斯汀言语行为理论的第二阶段。他把言语行为分为“以言指事”( locutionary act) 、“以言行事”( illocutionary act) 、“以言成事”(perlocutionary act) 三类。在这三类行为中,语用研究最关注的是言外行为,因为它与说话人的意图一致,所以学术研究主要集中在言外行为上。 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存在一定的局限性,美国哲学家塞尔(J.R Searl) 继承并发展了奥斯汀的理论,“把对言语行为的理论和对话语意义的研究提升到对人类交际的研究”[3]。塞尔认为奥斯汀对以言行事行为的分类只是对施为动词的分类。塞尔把以言行事行为重新分为五类: 断言类( assertives) 、指令类(directives) 、承诺类( commissives) 、表达类(expressives) 、宣告类(declarations) 。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另一个发展是他提出的“间接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就是解决说话人如何通过“字面用意”来表达间接的“言外之力”。这在一定程度上解决了语句的字面意思和说话人的言外之意的关系问题,同时强调了语境和交际者双方共有的知识在理解话语时的重要性[4]。 奥斯汀和塞尔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发生和发展起到了重大的作用,言语行为理论的提出无论对语言研究还是对应用语言学、社会语言学、语用学、语言交际以及语言习得研究都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它让语言研究从以句子本身的结构为重点转向句子表达的意义、意图和社会功能方面,从而突出了用语言做事或言语的社会功能。与此同时,也提高了言语行为理论在多个领域中的应用价值,拓宽了应用的范畴。 奥斯汀认为施事行为是规约行为。但事实上,自然语境中的施事行为与仪式、典礼这种高度程式化的语境中的施事行为绝然不同,而且规约性更小。现实生活中只有小部分施事行

资产定价:理论演进及应用研究.

资产定价:理论演进及应用研究 摘要:资产定价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本文通过对资产定价理论的综述,揭示了从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到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的演进脉络,并对各理论及相应模型的內涵和应用进行了描述,最后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进行了比较,以期对我国金融理论和实践的发展有所帮助。 关键词:资产定价;传统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 资产定价理论是现代金融理论的核心内容,也是研究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从1900年Bachelier开始研究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研究汗牛充栋,并出现了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局面,这种局面催生出了诸如现代资产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行为资产定价理论等成果,这些理论成果可以划分为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和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阶段两个阶段。无论是传统资产定价理论还是行为资产定价理论都对金融理论和实践产生了巨大的影响。 一、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 传统资产定价理论阶段的特征是资产定价理论大都基于传统金融学的若干假设提出,这一阶段出现了很多卓有影响的理论,如最优投资组合理论、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APM)、无套利定价理论(APT)和消费基础的资本资产定价理论(CCAPM)等。这一阶段是资产定价理论的产生和发展阶段,开创了资产定价理论专门研究的先河,为后续的行为资产定价等理论的产生和发展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一)现代资产组合理论(modern portfolio theory,MPT) Markowiz于1952年提出现代资产组合理论以减少投资者总量风险。其风险分散原理是:多种证券组合的总收益等于个别证券收益的加权平均,而组合的总风险可以比个别证券风险的加权平均小。现代资产组合理论的出现标志着现代金融学这一学科正式确立。 Markowiz的模型以资产回报率的均值和方差作为选择的对象,而不去考虑个体的效用函数。一般来说,资产回报率的均值和方差并不能完全包含个体作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 to Do Things With Words (《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著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著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著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外之意功能的预设。 三、言语行为理论的不足之处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主要理论及其发展历程综述 资产定价理论是金融学研究的重要领域之一,也是金融学研究中最系统、成果最丰富的领域之一。资产定价与公司财务、金融市场及机构一道构成了现代金融学的三大核心研究领域,其理论价值和实证魅力对众多的研究者产生了极强的吸引力,使得无数的研究人员前仆后继,不断推动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从1900年巴舍利耶(Bachelier)开始到现在的一个多世纪中,有关资产定价的文献可以说是浩如烟海。据说最早规范研究资产定价的论文可以追溯到伯努利(Bernoulli)于1738年发表的论文,距今已经接近300年了。然而,20世纪50年代以前,金融资产价格定价理论没有受到经济学家的重点关注,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是凯恩斯(Keynes)的“选美论”;另一种至今依然存在的理论就是股票价格的“内在价值”决定方式,其基本的分析范式是利用会计和法律工具来分析公司财务报表,从而获得不同证券的“内在价值”,这个时代典型的代表人物就是本杰明·格雷厄姆。 20世纪50年代以前的资产定价理论 关于资产定价理论的起源已经难以考证,目前具有代表性的说法包括1738年丹尼尔·伯努利(Daniel Bernoulli)发表的拉丁论文《关于风险衡量的新理论》和1900年法国数学博士路易丝·巴彻利尔(Louis Bachelier)完成的博士论文。其中,巴彻利尔以当时看来全新的方法对法国股票市场进行了研究,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基础。《投机理论》的创新之处在于作者将股票价格变化视为随机过程,并且提出了价格变化服从鞅过程。他试图运用这些全新的理论和方法来研究股票价格变化的规律性,因此巴彻利尔的理论不仅在数学界产生了很大的影响,而且对后来的B-S期权定价公式有直接的影响。 在巴彻利尔之后,20世纪30年代,经济学家威廉姆斯证明了股票价格是由其未来股利决定的,提出了重要的股利折现模型。威廉姆斯于1938年出版了《投资价值理论》,详细介绍了股利折现模型,该书对投资学和金融学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后来的研究者对股利折现进行了改进,并提出了现金流贴现模型。

[浅谈,言语,行为,其他论文文档]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浅谈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语用学 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英国哲学家奥斯汀(Austin)于20世纪50年代末首先提出的, 美国语言哲学家塞尔( Searle)在批判奥斯汀理论的基础上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并提出了 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自从语用学被确认为语言学的一门新兴学科以来,作为语用学研究中心的言语行为理论(S peech ActZheory)就引起了各界学者的广泛兴趣,它旨在回答语言是怎样用之于“行”,而不是用之于“指”这样一个问题,体现了“言”则“行”这样的语言观。 1.关于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是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首先提出的。1957年,他到美国哈佛大学去做讲座,以《以言行事》为书名发表了讲座的全部内容,在其论述中,贯穿了一个思想:人们 说话的目的不仅仅是为说话,当他说一句话的同时可以实施一个行为。 言语行为理论的基本出发点是:人类语言交际的基本单位不应是词、句子或其他语言形式,而应是人们用词或句子所完成的行为。奥斯汀认为,传统语法把句子按其功能分成陈述句、疑问句、祈使句等类型,这不利于人们对言语的理解和使用,因为同一句子在不同的语境中具有不同的功能。他认为不少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或帮助完成许多行为。奥斯汀在此基础上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 在《以言行事》中奥斯汀首先区分了表述性(con-stative)和施为性(perFom}ative)话语。表述性话语指陈述、描写事情的过程或状态;施为性话语则具有行事能力,说出来就是一 种行为,可以表达许诺、道歉、指责、感谢、祝贺等。例如:I visit her once a month.它的意思并不是“我”现在去拜访她,而是陈述“我每月去拜访她一次”这样一个事实,所以它是表述性话语。而I ad-vise him not to give up trying.这句话不是要陈述“劝告”这件事,而是说话人“我”在说话的过程中实施了“劝告”这个行为,所以它是施为性话语。两者在性质上有很大的区别,表述性话语是描写某一事件的过程或状态,因而有真假之分。施为句是用来实施某种行为的,说话本身就是在做一件事,因此无真假之分,但有合适不合适之分。随着研究的深人,奥斯汀又把施为句分成显性施为句和隐性施为句两类。显性施为句即他原先所说的施为句(该句子的主要特征为:主语是第一人称,时态是现在时,谓语动词是行事动词),如:” I orderyou to close the door”o隐性施为句则指不具备上述特征的许多其他种类的语句,如:” Close the door”。这类句子大都可以加上显性施为句所具有的语言特征而变成显性施为句,如“( I order you to) clouse t he door”。

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与反思

Modern Linguistics 现代语言学, 2019, 7(3), 384-391 Published Online June 2019 in Hans.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2398734.html,/journal/ml https://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2398734.html,/10.12677/ml.2019.73051 Retrospection and Reflection on Speech Act Theory Applying into Literary Research Method at Home and Abroad —Statistics and Analysis of 19 Years (2000~2018) Papers of Domestic SSCI,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and Journal of Pragmatics Meng Wang, Weiwei Fan School of Foreign Languages, Huazh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Wuhan Hubei Received: Jun. 3rd, 2019; accepted: Jun. 17th, 2019; published: Jun. 27th, 2019 Abstract This paper chooses 76 articles published in domestic SSCI, CSSCI and core journals and 101 ar-ticles published in Journals of Pragmatic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ture from 2000 to 2018 for classification, statistics and comparative analysis, and reviews its research methods in order to understand its development status and explore its future development trend. The study finds that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in literature research has made some achievements, but compared with foreign countries, the empirical research in China is seriously insufficient. The specific methods of empirical research and the research methods of different ob-jects and themes need to be improved in diversity, standardization and scientificity. Finally, based on the reflection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ry research at home and abroad, the paper puts forward some suggestions on the application of speech act theory to literary criti-cism in the future. Keywords Speech Act Theory, Literature, Research Method 国内外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研究的方法回顾与反思 ——基于国内SSCI、CSSCI和核心期刊与国外Journal of Pragmatics期刊19年(2000~2018)论文的统计与分析 王孟,樊葳葳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浅析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论文关键词:奥斯汀;塞尔;言语行为;间接言语行为 论文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随着欧洲18世纪启蒙运动的洗礼、19世纪自然科学的革命性进展和20世纪初心理学成为一门实证科学,传统西方哲学的三大主题:上帝、物质、灵魂逐渐淡出了西方哲学的研究领域。传统哲学的神话被彻底打破,哲学因而面临着严重的生存问题:哲学的出路在哪里? I9世纪后期布尔代数的提出使得数理逻辑得到了成功的发展。这激起了哲学家们对逻辑性质的探究。逻辑是由语言体现的,语言的意义存在于事实、思想和语言之间,既不属于物理世界,也不属于个人的心理世界。因而哲学家开始了对数学的逻辑基础和语言意义进行探讨,开拓出了新的哲学领域和哲学对象,实现了现代哲学的“语言学转向”。 所谓语言学转向,指的是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特别是关于语言意义和语言使用的哲学研究,即我们通常所说的语言哲学。语言哲学至少有两种意思:一是有关语言的哲学,即把语言当作一种既知的事物,寻求语言及其它与语言至少在探究之初有显著区别的事物之间关系的外部研究,如语言与思维之间的关系,语言在人类历史上的作用等。二是把语言本身作为调查对象的内部研究。 20世纪前半期,大多数英国哲学家都认为语言学的分析是唯一合法的哲学的研究,这些哲学家自称为语言哲学家,称自己的研究为分析哲学。他们发展了新实证主义逻辑学家如卡纳普的某些观点,同时也受到了莫尔、罗素、维特根斯坦作品的影响,他们认为哲学研究过的大多数东西并不是错的,而是无意义的,只是从日常语言的误用中得到了一些显而易见的东西。一旦产生哲学间题的条件受到分析,这些所谓的哲学问题就会消失殆尽;一旦日常语言词语如“好”、“坏”、“责任”、“价值”等的意义得到澄清,道德哲学的辩论就会空洞无物,无以依附。自称为日常语言哲学家的牛津派认为是日常语言未得到适当的运用而导致了哲学问题的产生。他们的主要观点是意义即用法,描述词语的意义就是给出其使用的方式,就是显示词语允许我们完成的语言行为。 二、言语行为理论 1.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 在以上大的历史背景和各种思潮的影响下,约翰·奥斯汀的((如何以言行事》在1962年的出版标志着言语行为理论的创立。在该书中,奥斯汀认为并非所有的可分真假的陈述句都是“描写”的,因此奥斯汀把有真假之分的陈述句叫叙事句,将那些既无真假之分又不是用来描述或陈述的句子叫施为句。 奥斯汀的研究重点是施为句。施为句就是具有行事能力的句子.这些句子一般都含有许诺、道歉等的动词。施为句的主语是说话人,表达以上功能的言语行为动词用一般现在时。为了使言语中的行为得到真正实施,奥斯汀认为必须满足三个大的恰当条件,否则就是不适宜的言语行为。这些条件是:a.必须存在允许某种人在一定环境下说某些话并且具有一定约束力的双方都接受的既定模式,而且特定的人和环境必须适于这种既定模式。b所有参与言语行为者都必须正确而完全地遵照这种行为模式。c说话者必须言自内心而且言出必行。 施为句的言语行为是由施为动词来实施的,那么如何划分施为动词和非施为动词呢?奥斯汀认为没有明显的区分界线,但粗略上可以下面两种标准来划分: A施为动词可与hereby连用构成施为句。如果与hereby连用的不是施为句,句子会显得不自然。如:a. I hereby promise to give you a book. . b. I hereby run a race

第三章 资产定价理论及其发展

第三章资产定价理论及其发展 一.选择题 1-5 DBBDA 6-10 ACDDD 11-15 DDCDB 16 C 二.名词解释 市场异象:市场上存在一些与有效市场假说不符的现象 中期惯性:“中期惯性”或“收益动能”是杰格迪什(Jegadeesh)和泰特曼(Titman)在1993年的一篇论文中提出的。他们发现,平均而言,过去3~12个月赚钱的股票组合在随后的3~12个月仍然表现较好,这就是所谓的“中期惯性”或“收益动能”现象。 长期反转:长期而言,股票的历史累计收益与未来的长期收益负相关,投资者可以进行相应的投资组合获得超额收益,这种现象被称为股票收益的“长期反转”。 期间效应:期间效应是指在某些特定时间内进行交易可以取得超额收益。 羊群效应:羊群效应是指市场上存在那些没有形成自己的预期或没有获得一手信息的投资者,他们将根据其他投资者的行为来改变自己的行为。 分离效应:分离效应是指人们想等到信息显示后再进行决策的倾向,即使这些信息对决策并不真的重要,在没有信息时也会作出相同的决策,也要等到信息显示时采取的最终决策。套利成本:套利成本是套利成败与否的关键因素之一,是指证券收益与融资成本之间的差额(例如,套利收益是指收益超过融资成本)。 风险套利:风险套利指在套利的过程中没有采取规避汇率风险的措施,即称为风险套利。噪声交易者:指那些非理性的根据似乎是真实的信息而实际是噪声信息开展交易的智能体。一些研究表明那些遵循似乎是非理性投资策略的交易商,在金融市场只能有很少的影响,这是因为他们平均趋向于“高买低卖”,因此他们的资金和其造成市场的影响将会逐步丧失。三.问答题 1.简述罗斯的套利定价理论(APT) 套利定价理论认为套利者使得市场不存在无风险套利,进而保证市场的动态均衡,因此套利者是导致市场更具效率的必要条件;资产价格受多方面因素的影响,表现为多因素模型,但是该理论未能确定资产价格到底受哪些因素的影响以及影响度。 2.现代资产定价理论从哪些方面对传统资产定价理论进行了改进和突破? 答:谢夫林和斯塔特曼1994年发表了《行为资本资产定价模型》,该模型通过引入非理性投资者,对传统的CAPM进行了调整,使其更加符合现实 3.资本定价模型与资产组合理论的联系是什么? 答:1952年,马科维茨发表的《现代资产组合理论》奠定了资产定价理论的发展基础。1964年夏普提出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从投资者效用最大化出发,认为在市场均衡条件下,单一资产或资产组合的收益由无风险收益和风险溢价两部分组成。 4.行为金融学的假设前提是什么?其是如何解释市场异象的? 答:现代金融学理论假设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在现有信息状态下无偏地估计风险和收益,从而做出最佳的决策。然而,行为金融学家认为:①由于人类有限的认识能力,无法在短时间内对所有的信息进行最佳的处理,往往采取一些简单的方式,如经验法则来处理问题,虽然有时是有效的,但在特殊的环境中就会产生偏差。②由于人类本身是社会化动物,人类的情绪特征往往导致偏好的非理性。行为金融学能够有效地解释许多传统金融理论难以解释的市场异象,与人类真实的投资行为更加接近。 5.简述前景理论。 答:卡尼曼和特维斯基于1979年提出了前景理论,将投资者的非理性第一次模型化。该理论提出用价值函数来替代预期效用函数;价值函数取决于收益或损失而不是最终财富。函数表现为损失端为凸函数收入端为凹函数;投资者的价值权重取决主观概率,小概率P<π(P),大概率相反。前景理论与传统理论最重要的区别在于,该理论提出了“价值函数”来替代预期效用函数。价值函数有三个基本特征:(1)价值函数是以收益或损失来定义的,而非传统函数以最终财富来定义;(2)对损失和收益的非对称性,具体表现为在损失端为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言语行为理论论文 Prepared on 22 November 2020

语用学中言语行为理论研究综述 摘要: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形成了语言哲学研究的热潮。日常分析哲学家奥斯汀提出了言语行为说,他的学生同为哲学家的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进一步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引起了语言学界、哲学界的普遮关注。言语行为理论因此也得到了很好的应用与发展。但在发展过程中,言语行为理论也暴露了其不足与缺陷。为了进一步完善言语行为理论,这些问题还亟待语言学家、哲学家共同解决。 一、引言 很久以来,哲学家(或逻辑实证主义者)所持的一种假设是:陈述之言的作用或是描述事物的状态,或是陈述某一事实,两者必居其一,别无他用,而陈述之言所作的描述或陈述只能是真实或者是谬误。哲学家历来关心的只限于陈述的可验证性,即如何验证某一陈述是真实的或是谬误的,以及如何规定某一个真实的陈述必须满足的条件等。语言学家奥斯汀则认为有时没有必要也无从区分语句的“真”或“假”,因为有些句子一说出来就是一种行为,而行为只有适当不适当之分,没有真假之分。由此他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奥斯汀的理论第一次在西方学术界把言外之意正式提上了议事日程,在学术界引起了较大的反应。 二、言语行为理论 早在19世纪末20世纪初,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就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和“言语”。到20世纪50年代,美国语言学家乔姆斯基又进一步把人类语言区分为“语言能力”和“语言运用”。二者的理论所涉及的内容虽然有所不同,但无论是索绪尔还是乔姆斯基实际上都认为人类的语言活动涉及语言的体系和语言的使用两个方面。但真正对语言使用进行认真研究并将其上升到理论高度、提出言语行为理论的是英国牛津大学教授约翰·兰索·奥斯汀提出的言语行为理论是语用学的重要理论之一。他在1962年发表的HowtoDoThingsWithWords(《论言有所为》)被认为是言语行为理论的奠基着作和核论。奥斯汀在探讨语言与行为之间的关系时,首先注意到这样一个事实:人说出话语不仅是提供信息,而且是完成许多其他行为。换言之,语言不仅是描述和陈述客观世界的工具,而且是一种行为,即言语行为。奥斯汀针对实证主义的真值条件语义论提出了了着名的“言语行为三分说”。他认为,一个人在说话时,在大多数情况下同时实施着三种言语行为,即以言指事或表述性言语行为、以言行事或施为性言语行为和以言成事或成事性言语行为。继奥斯汀之后,其弟子—美国着名哲学家塞尔在继承和批判他的日常语言哲学分析理论和方法的基础上,通过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必要和充分条件,发展了言语行为理论,将言语行为系统化、严格化,提出了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言语行为理论认为语言是传达信息的手段,人们是在以言行事,一切语言交流都包括言语行为。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手段,但人类交际的基本单位不仅仅是符号、词、句子或者这些符号、词、句子的标型,而是完成一定的行为,比如:陈述、请求、命令、提问、道歉、祝贺等。不同的行为可以通过同一种言语来表达,同一行为也可以通过不同的言语得以实现。言语行为理论强调说话人所表达的是话语的意思而不是语言本身的意思;对于一种结构的研究往往是对意义、语言的使用以及言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浅析 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由奥斯汀于20世纪50年代末所提出的,美国分析哲学家塞尔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本文主要从三个方面探讨塞尔的言语行为理论: 经典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行为理论。最后,指出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意义。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意义理论间接言语行为理论 约翰·塞尔是当代美国著名的分析哲学家,他系统地发展了奥斯汀的言语行为思想,揭示了实现言语行为的各种有效条件,阐明了言语行为的分类和标准,提 出了间接言语行为问题。 一.塞尔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对奥斯汀思想的继承和发展 塞尔在继承和批判奥斯汀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基础上,使之进一步“系统化”和“严密化”,从而提出了一套完整的言语行为理论。如果说奥斯汀把言语行为理论看作是孤立的话语的意义的研究,那么塞尔则把这一理论提高为一种解释人类语言交际的理论。塞尔在1969年出版的《言语行为:语言哲学》一书中对这一理论进行了全面阐释,建构了他独特的言语行为理论框架。此书的出版标志着Searle言语行为理论的形成,即我们所称的经典言语行为理论。 (一) 和奥斯汀一样, 塞尔也认为说出某种语言就是在实施言语行为,如做 出陈述、发出命令、提出问题、做出承诺等;说话即在行事,意义等于某种行为,所以它声称语言研究是行为理论的一部分。提出“语言交流的最小单位不是通常所认为的符号、词语和句子,或者是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标记,而是在执行言语行为时这些符号、词语和句子的产生。”[1] (二) 塞尔言语行为理论的建构体现在他对语言学哲学与语言哲学这两个概念的区分上。他认为语言学哲学是试图通过关注个别语言中具体语词或其他成分的日常用法来解决具体的哲学问题,而语言哲学是试图对语言的某些普遍特征,如所指、真理、意义和必然性,从哲学上给以明晰的描写。在他看来,语言学哲学可以看作某种方法的代名词,而语言哲学可以看作某一学科的代名词。他

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M)理论及应用

[摘要]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用来确定证券均衡价格的一种预测模型,模型以其简洁的形式和理论的浅显易懂使它在整个经济学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由于理论与实际情况的背离使它的实用性降低。本文简要评述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指出了模型的改进方向。[关键词]资本资产定价模型β系数系统风险一、引言(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理论源渊)资产定价理论源于马柯维茨(Harry Markowtitz)的资产组合理论的研究。1952年,马柯维茨在《金融杂志》上发表题为《投资组合的选择》的博士论文是现代金融学的第一个突破,他在该文中确定了最小方差资产组合集合的思想和方法,开创了对投资进行整体管理的先河,奠定了投资理论发展的基石,这一理论提出标志着现代投资分析理论的诞生。在此后的岁月里,经济学家们一直在利用数量化方法不断丰富和完善组合管理的理论和实际投资管理方法,并使之成为投资学的主流理论。到了60年代初期,金融经济学家们开始研究马柯维茨的模型是如何影响证券估值,这一研究导致了资本资产定价模型(Capital Asset Price Model,简称为CAPM)的产生。现代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由夏普(William Sharpe ,1964年)、林特纳(Jone Lintner,1965年)和莫辛(Mossin,1966年)根据马柯维茨最优资产组合选择的思想分别提出来的,因此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也称为SLM 模型。由于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在资产组合管理中具有重要的作用,从其创立的六十年代中期起,就迅速为实业界所接受并转化为实用,也成了学术界研究的焦点和热点问题。 二、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理论描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在马柯维茨均值方差理论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它继承了其的假设,如,资本市场是有效的、资产无限可分,投资者可以购买股票的任何部分、投资者根据均值方差选择投资组合、投资者是厌恶风险,永不满足的、存在着无风险资产,投资者可以按无风险利率自由借贷等等。同时又由于马柯维茨的投资组合理论计算的繁琐性,导致了其的不实用性,夏普在继承的同时,为了简化模型,又增加了新的假设。有,资本市场是完美的,没有交易成本,信息是免费的并且是立即可得的、所有投资者借贷利率相等、投资期是单期的或者说投资者都有相同的投资期限、投资者有相同的预期,即他们对预期回报率,标准差和证券之间的协方差具有相同的理解等等。该模型可以表示为: E(R)= Rf+ [E(Rm)- Rf] ×β其中,E(R)为股票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Rf为无风险收益率,投资者能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的借贷,E(Rm)为市场组合的收益率,β是股票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测度。从模型当中,我们可以看出,资产或投资组合的期望收益率取决于三个因素:(1)无风险收益率Rf,一般将一年期国债利率或者银行三个月定期存款利率作为无风险利率,投资者可以以这个利率进行无风险借贷;(2)风险价格,即[E(Rm)- Rf],是风险收益与风险的比值,也是市场组合收益率与无风险利率之差;(3)风险系数β,是度量资产或投资组合的系统风险大小尺度的指标,是风险资产的收益率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协方差与市场组合收益率的方差之比,故市场组合的风险系数β等于1。 [!--empirenews.page--] 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意义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是第一个关于金融资产定价的均衡模型,同时也是第一个可以进行计量检验的金融资产定价模型。模型的首要意义是建立了资本风险与收益的关系,明确指明证券的期望收益率就是无风险收益率与风险补偿两者之和,揭示了证券报酬的内部结构。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另一个重要的意义是,它将风险分为非系统风险和系统风险。非系统风险是一种特定公司或行业所特有的风险,它是可以通过资产多样化分散的风险。系统风险是指由那些影响整个市场的风险因素引起的,是股票市场本身所固有的风险,是不可以通过分散化消除的风险。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作用就是通过投资组合将非系统风险分散掉,只剩下系统风险。并且在模型中引进了β系数来表征系统风险。四、资本资产定价模型的应用资本资产定价模型之所以一经推出就风靡整个实业界、投资界,不仅仅因为其简洁的形式,理论的浅显易懂,更在于其多方面的应用。 1、计算资产的预期收益率这是资本资产定价模型最基本的应用,根据公式即可得到。资本资产定价模型其

浅析施为性言语行为理论综述

论文关键词: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成事性言语行为论文摘要:言语行为理论是从行为角度研究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从话语功能角度言语行为分为表述性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和成事性言语行为。成功实施施为性言语行为一般要满足预备条件、执行条件和真诚条件。施为性言语行为的分类对其研究具有积极的意义。 言语行为理论是由日常语言学派奥斯汀在从语言行为对语句分类基础上提出,从行为角度阐述人类言语交际的一种重要理论。奥斯汀强调语言是种行为,任何语句都履行一种行为,言语行为分三类:语意行为、语行行为、语效行为。塞尔补充完善奥斯丁的言语行为理论,主张从言者意向、目的及语境等方面考察话语意义,修正奥斯丁言语行为为命题行为、语行行为和语效行为。 话语功能上,言语行为可分为:①表述性言语行为:包含话语行为和命题行为。②施为性言语行为:包含话语(utterance)行为、命题(propositional)行为、施为用意(illocutionaryforce ) ③成事性言语行为:言者的话语对听者产生效果的言语行为”。 一、施为性与表述性、成事性言语行为之间的关系 表述性言语行为是陈述事实或描述事物的言语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是由说话所执行的真正行为,说就等于做,如:打赌、发誓言、欢迎和警告。成事性言语行为是说话对听者的效果,接受打赌或婚姻誓言的人会受到欢迎或警告。交际过程中,可把一个简单言语行为看作三个阶段统一。表述性和施为性言语行为是言者的言语行为,成事性言语行为是听者的言语行为。但交际过程中,话题和交际过程处于变化中,言语行为角色实际也处于交互变换的过程。 例如,酒吧招待说:"The bar will be closed in five minutes"。说酒吧五分钟后会关门而在实施表述性言语行为,如用间接引语表达,其表述性言语行为不能完全由他的话来决定,因为不能明确说明酒吧存在的间题以及说话时间。招待通过通知客人即将关闭及催他们点最后一杯酒的行为则为施为性言语行为。而这种施为性言语行为的结果听者是能理解的,通过制造出的进一步效果的意图而实施了成事性言语行为。招待的意图就是实施成事性言语行为使客人相信酒吧即将关闭。他的话在所有层面_L实施所有这些行为。 表述性言语行为分为直接与间接表述性言语行为。间接表述性言语行为的话语表面表述的事情一与话语意图没直接关系。奥斯丁将表述性言语行为定义为使用话语的行为。Gric。认为话语内容“紧密地与所说语句的常规意义相关”,并且必须符合“语句要素、语序和句法特征”。但它并不与语句意思一致,如果语句不明,通常话中只有一种常规意思才有效(双关语“double entendre”除外)。 施为性和成事性言语行为有密切联系,话语总是超越交际行为本身〕他们成就了两个层面行为:施为性言语行为,例如,如果听者认可你的希望并做了某事,清求就成功了;而成事性言语行为,只要你这样做了,就成功了。不要遵守就可以表达希望,但一个话语就实施两种类型的行为。 二、施为性言语行为构成条件 施为性言语行为是在典型话语中所实施的完整言语行为。塞尔认为以言行事行为须满足:①基本条件:要求用特殊方式或符合某些基本条件来实施以言行事意图。②命题内容条件:话语命题内容须具备实施该言语行为的条件。③预备条件:成功实施以言行事行为的预先设想。 ④真诚条件:言者在具有某命题内容的话语中实施以言行事行为时的心理状态。哈贝马斯提出要实施有效以言行事行为须满足:①言者须选择可理解的表达;②言者须提供真实陈述;③言者须通过所言使自己被理解;④言者须与闻者达成默契。下面是对施为性言语行为的条件进行另种分类: (一)预备条件:是言者使用特定施为用意预先假设的事情状态,是非缺陷性使用用意的必要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20世纪初,西方传统哲学开始向语言学转向,即哲学将语言学的研究对象作为自己探讨研究的对象,从哲学的角度对语言进行分析研究。正是在这样的背景下,1962年英国哲学家约翰·奥斯汀在《如何以言行事》中正式提出了言语行为理论。之后,他的学生,美国哲学家塞尔对该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使其成为语用学的支柱理论。 我国对该理论的研究可分为两个阶段,自1979到1989年为理论引入阶段,著名语言学家许国璋、何自然、顾曰国和何兆熊等将该理论介绍到中国来;从1990年至今为应用研究阶段,更多来自不同领域的学者也投入到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中。本文以2002-2011这10年来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为依据,对言语行为理论的最新应用研究进行综述。 在中国学术期刊网检索页面输入关键词“言语行为”,共检索到2002-2011年中国学者在核心期刊发表的相关论文40篇;其中标注基金项目4篇,主要是言语行为理论应用到哲学研究中的课题。这些文章从总体上代表了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对言语行为理论的应用研究所取得的成果,体现出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一、对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研究简述 言语行为理论在哲学界的应用研究涉及到真值理论、关联理论、交往行为理论等哲学理论。学者们在研究过程中主要通过分析言语行为理论与哲学理论的联系,揭示了一个言语行为无处不在的哲学世界。罗伊娜(2009)在《言语行为理论的语言哲学反思》一文中以真值理论、真诚性为基本参数,阐述了“语言是人的语言”这一重要命题。 贺春英(2009)在《功能视野中的言语行为理论建构》中结合哈贝马斯的哲学著作《交往行为理论》,把言语行为中的意向行为作为表示说话人目的意向的主观意义予以考察。表明语言学是语言哲学的基础,语言哲学对人及人的世界的研究又可以反过来提升语言学研究工作的高度和深度。曹若男(2011)的《言语行为理论的哲学梳理》从哲学的角度出发,对言语行为理论自诞生之初到后期发展的各个历史阶段进行整理归纳,指出言语行为研究对探索“人类—语言—世界”三元关系的巨大作用,论证言语行为理论对语言学、哲学、社会学、心理学、计算机科学等学科的种种影响力。 二、对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文学界的研究简述 言语行为理论在语言文学界的应用研究十分活跃,成果涉及诗学、翻译、会话、语篇连贯、叙事等诸多方面。朱小舟(2002)在《言语行为理论与<傲慢与偏见>中的反讽》中运用言语行为理论阐释了《傲慢与偏见》的作者及小说人物的各种形式的反讽与“普通”语言中的反讽言语行为一样,均可在言语行为理论框架中得到诠释,从而也进一步验证了言语行为理论应用于文学作品赏析的可行性。张义智(2004)的《言语行为理论视域中的华兹华斯诗学—— —一种圆形批评的尝试》运用言语行为理论对华兹华斯诗学理论研究进行建构性尝试。通过将华氏的诗学纳入行为的视域,分析了诗歌这一特定的语言行为。通过对其命题、以言行事进行研究,达到融合不同理论视角,建立华氏诗学的圆形批评的目的。张义智认为语言学的研究成果可以成为构建文学理论的基础。肖锦龙(2007)在《试谈希利斯·米勒的言语行为理论文学观》中介绍了言语行为理论对美国杰出的文学批评家希利斯·米勒文学观念的颠覆性改变。 在翻译方面的应用研究中,付鸿军、刘敏(2003)在《言语行为理论在翻译中运用的意义》中借助言语行为理论探讨了翻译过程中文本外因素对文本理解、解释的制约作用。姜海清(2004)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翻译》一文中探讨了运用言语行为理论指导中国古诗的翻译。 史传龙(2007)的《言语行为理论与电影语用等效翻译方法》借鉴言语行为理论及建立在该理论基础上的语用等效翻译观,探讨了对电影的翻译,并提出了如直译、替代、释义及文化语境顺应等可行的翻译方法以实现取效行为。艾琳(2010)在《言语行为理论与英汉双关翻译》中从言语行为理论的视角,提出英汉双关最理想的翻译就是实现原文与译文在言内、言外、言后行为意义层面的完全对等,而最可行的翻译在于追求两者在上述三个层面的最大限度的接近。 在语篇连贯研究方面,涉及到翻译中的语篇连贯和语篇连贯对新理论的期盼,而言语行为理论则满足了这种期 Vol.33No.11 Nov.2012 第33卷第11期2012年11月赤峰学院学报(汉文哲学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Chifeng University(Soc.Sci) 国内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10年综述 王红梅 (盐城工学院人文学院,江苏盐城224051) 摘要:以中国学术期刊网刊载的核心期刊论文为研究依据,对2002-2011十年来中国学者应用言语行为理论的研究进行综述,概括了近10年来该理论的应用研究实例,真是反映中国学者在这一研究领域所达到的水平。 关键词:言语行为理论;应用研究;综述 中图分类号:H0-05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3-2596(2012)11-0187-02 187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