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人文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人文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人文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人文素质教育文献综述

河北工业大学硕士生学术报告

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综述

摘要:由于历史原因,我国在建国后在相当长的历史时期内,坚持以工业为主导的发

展方向,一切政策向工业方面倾斜。为实现这个目标,就需要培养一批专业人才充实到社

会主义建设中去。正是由于这一迫切性,才导致了现在工科专业盛行的教育观念,导致在

教育的资源配置和教育观念上发生偏斜。比如重专业教育,轻普通教育;重工程技术教育,轻人文社会科学教育。本文正是基于上述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养较差的现状,对大学生

的人文素质的概念、含义以及结构等内容进行了深刻剖析,详细分析了人文素质教育产生

的历史原因,重要意义,并针对国内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进行了分析,提出了

构建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必要性和重要意义。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素

质评价体系,对工科院校人文素质课程的设置、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

和教学观,对提高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促进大学生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

协调发展,都将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一、关于人文素质概念的界定

(一)人文

中国古代的“人文”最早出现在中国古籍《易经·贲》的彖辞:“刚柔交错,天文也。文明以止,人文也。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天文是指自然秩序,有关日、月、星、辰、山、川、草、木的知识;人文则指天文以外的人事条理、礼乐教等文化。可见,人文原是与天文对举,与天文共生的相别相系的概念。《后汉书·公孙瓒传论》中载有“舍诸天运,徵乎人文,则古之休烈,何远之有”,此处的人文指的是人世间的事态、状况。宋程颐《伊川易传》卷二释作:“天文,天之理也;人文,人之道也。天文,谓日月星辰之错列,寒暑阴阳之代变,观其运行,以察四时之速改也。人文,人理之伦序,观人文以教化天下,天下成其礼俗,乃圣人用贲之道也。”将人文解释成人的各种传统属性。孙中山在《民权初步自序》中写到“会此世运进化之时,人文发达之际,犹未能先我东邻而改造一富强之国家者,其故何也?”此处的人文一词泛指各种文化现象。《辞源》和《辞海》对人文的解释是“泛指人类社会的各种文化现象”。综上所述,“人文”一词在我国泛指文物制度和社会教化等各种文化现象。

在西方, “人文”一词直接来源于拉丁文“Humanitas”,而拉丁文Humanitas继承了希腊文paideia的意思,即对理想人性的培育、优雅艺术的教育和训练。在所有动物中,只有人才追求这种知识,接受这种训练,因此它被称做“‘Humanitas’或‘Humanity’(人性)”,原意是“人性”、“人情”、“万物之灵”。今天我们使用“人文”一词更多地与“近代”西方特有的人文传统相关联,这就是在欧洲的文艺复兴中出现并在日后发展起来的Humanism 传统。这个词有两个相互联系但又有区别的所指,中文分别译成“人文主义”和“人道主义”,与“神本主义”相对,意为反对神权、重视人的价值,尊重人的尊严和权利,关怀人的现实生活,提倡人的自我培育、自我丰富和全面发展。

吴国盛认为,“人文”中的“人”是指理想的“人性”,“文”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设置的学科和课程。前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性”(Humanity)等同,后一方面的意思往往与“人文学科”(Humanities)等同。1

综合中西方对“人文”一词的理解,可以得知,无论是西方还是中国,“人文”一词里都包含着两方面的意思:一是关于理想的“人”、理想的“人性”的观念,一是为了培养这种理想的人(性)所进行的教育和教化,即通过文化教育,使人逐步形成理想的社会道德、价值观念、审美情趣和思维方式等。

(二)素质

素质一词本是生理学概念,指人的先天生理解剖特点,主要指神经系统、脑的特性及感觉器官和运动器官的特点。各门学科对素质的解释不同,但都有一点是共同的,即素质是以人的生理和心理实际作基础,以其自然属性为基本前提的。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建设和改革实践的发展,素质这个词几乎被人们广泛运用于社会活动的各个领域,对它的理解和运用已经突破了最初比较狭窄的含义,当前迫切需要根据实际应用的发展,对“人的素质”这一概念的含义重新做出科学的界定。

素质就字面意思来说,“素”的含义是指本色,构成事物的基本成分,即要素、元素。“质”的含义是指事物的性质、本质、质量。在《现代汉语词典》中,对“素质”一词的解释是:“(1)指事物本来的性质。(2)素养。(3) 心理学上指的神经系统和感觉器官上的先天的特点。”《辞海》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在心理学上,指人的先天的解剖生理特点,主要是感觉器官和神经系统方面的特点,是人心理发展的生理条件,但不能决定人的心理内容和发展水平。某些素质上的缺陷可以通过实践和学习获得不同程度的补偿。

相关研究领域的学者对素质的界定: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中国社会科学,2001年第7期

杨叔子先生将素质定义为“先天遗传和后天培养的人的个性心理品质,是人的身心特点的综合的、内在的、整体的体现,是人的发展的基础和基本条件。素质教育就是以培养人的素质为主要目的的教育,概括地说,就是要使学生懂得如何做人、如何做事、如何思维。”2燕国材认为素质是“人们先天具有与后天习得的一系列稳定的特点与品质的有机结合。”3

顾明远主编的《教育大辞典》中将素质定义为“公民或某种专门人才的基本品质。如国民素质、民族素质、干部素质、教师素质、作家素质等,都是个体在后天环境下教育影响下形成的。”4

柳斌认为素质“是指人在后天通过环境影响和教育训练所获得的稳定的、长期发挥作用的基本品质结构,包括人的思想、知识、身体、心理品质等。”5

从以上学者对素质概念的不同定义可以得知,素质可分为狭义素质和广义素质,狭义的素质概念是指生理学和心理学上的素质概念,也就是遗传素质。是“人或事物在某些方面的本来特点和原有基础”。广义的素质概念是指教育学意义上的素质概念,就是指人在先天生理遗传因素的基础之上,经过后天的教育、社会实践等活动而形成相对稳定的人的主体性心理品质,是人的思想、政治、道德、文化、心理、审美、意志等方面的系统整合,是知识内化、转化和升华的结果,是人的综合精神品质以及从事社会实践活动所具备的能力。

(三)人文素质

近年来,学术界和教育界对“人文素质”的涵义从不同的角度和层次进行了广泛的讨论,但学者们对人文素质相关概念的的理解和说法仍是歧义丛生,至今为止,仍没有一个明确的界定。以至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素质的界定“是一个与社会现代化的实践过程相始终的努力过程。”6

有些学者从对“人文”、“素质”概念的诠释推导出关于“人文素质”的内涵及外延。

钱源伟在对人文、人文科学、素质的概念做了分析的基础上得出了对人文素质的界定。他认为人文素质应是指人们所具备的广义的人文科学方面的素养。“人文素质是一个人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的综合表现,也是一个现代人文明程度的综合体现,是由人文科学

2杨叔子,《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探讨》,煤炭高等教育,1998年第3期

3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年,第18-26页

4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第一卷,第123页

5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人民教育,1995年第1期

6邰启扬,《人文素质建构简论》,学习与探索,2003年第3期

知识、社会心理、文化修养、人文精神等方面综合而形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稳定的特质,外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7

有的专家学者从人文素质的本质内涵上对其进行了界定,如杨叔子先生认为,人文素质的本质内涵就是继承中国传统文化知识,发扬这些知识所内涵的精神。8

李萃英等人是这样定义人文素质的:指由知识、能力、观念、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表现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品味、情趣等。9刑永福等学者指出:人文素质就是做人的基本素质,主要体现在个体对社会、他人和自己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当中。10

王玉华等认为,人文素质是指人之为人的特质。一个人的思想品德、道德水准、心理素质、思维方式、人际关系以及人生观、价值观等都属于人文素质范畴。11

快力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素质是人文科学、人文教育在教育对象身上所体现出的成果,是人文知识、人文情感、人文修养和人文追求在一个人身上的综合体现,反映了一个人的外在精神风貌和内在精神气质。”12

郭红与快力的观点基本相似,她认为人文素质是“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简言之,人文素质就是人之所以为人的最起码的所必须具备的道德、品性。”13

王振槐认为人文素质有广义和狭义之分,从广义来说指一个人成其为人和发展为人才的内在精神品格。这种精神品格在宏观方面汇聚于作为民族精神脊梁的民族精神之中(爱国);体现在人们的气质和价值取向之中(气节)。从狭义来说指人文(文史哲艺)知识和技能的内化,它主要是指一个人的文化素质和精神品格。14

7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36页

8杨叔子,《时代发展呼唤科学人文的交融——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中国高等教育,2002年第23期

9李萃英、赵凤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年,第72页

10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年,第77-84页

11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年第3期

12快力、方明宝、周丽芳,《人文关怀与现实关切的冲突与交融——院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调查与分析》,淮北煤师院学报(哲

学社会科学版),2001年第1期

13郭红、曹建华,《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江西社会科学,2001年第5期

14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安徽日报,2004年

综合上述专家学者的观点我们可以对“人文素质”的含义有一个比较清晰的理解,即人文素质就是指人们在人文方面所具有的综合品质或达到的发展程度,它是社会的人文知识,人文精神,经过环境教育等途径,内化于人的身心所形成的一种稳定的、基本的、内在的个性心理品质,它又外现为人的理想志向、道德、情操、文化修养、思维方式和行为方式。

二、关于人文素质内容与结构的研究现状

目前,学术界对人文素质的内容和结构的理解也不完全一致,不同的专业和领域各有各自的认识和说法,对人文素质所包含层次的划分各有不同,主要有以下几种说法:有的学者如沈湘平等人把人文素质分为人文知识方法和人文精神两个层面。其中人文知识与方法是基础,人文精神是核心。15

有的学者如田照军认为人文素质是人文精神、人文知识、人文方法和人文品质的集中体现;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包括适当的情感态度、道德觉悟与人格境界、合理的价值理念、审美情趣与艺术修养、对人的生命价值的终极关怀等五个要素。有的学者认为人文素质包括人文科学知识、文化修养、社会心理、人文精神、人格五个要素。

另外,主张以人类文化为人文素质基础的学者,认为人文素质应包括政治思想素质、道德修养素质、组织管理素质、信息采集能力、语言表达能力、艺术欣赏能力、心里涵养素质和社会交际能力等多个方面。主张以人文学科知识为人文素质基础的学者,则认为一个人的人文素质具体表现为他的思想品位、心理素质、气质、修养、人际交往、情感、人生观和价值观。

还有许多学者对于人文素质的结构内容也进行了不同的划分与描述,总体看来,大多数论点把人文知识和人文精神看看作人文素质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有点对人文素质结构要素之间的关系界定也比较模糊,有的划分逻辑性稍欠鲜明,阐释也不够详尽。

相对而言,崔新建等学者对人文素质内涵和维度研究的论述是更具有借鉴意义。他将人文素质的主要内容划分为四个方面:其一,具备人文知识。人文知识是人类关于人文领域的基本知识,如历史知识、文学知识、政治知识、法律知识、艺术知识、哲学知识、宗教知识、道德知识、语言知识等。“具备基本的人文知识,是最基本的人文素质。”其二,理解人文思想。“人文思想是支撑人文知识的基本理论及其内在逻辑。人文思想存在和渗透人文知识之中,是人文知识的理论化和系统化。”基本的文化理念是人文思想的核心。其三,掌握人文方法。“人文方法是人文思想中所蕴涵的知识方法和实践方法。人文方法表明了人文思想是如何产生和形成的。学会用人文的方法思考和解决问题,是人文素质的一个重要方面。”

15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其四,遵循人文精神。“人文精神是人文思想、人文方法产生的世界观、价值观基础,是最基本、最基本的人文思想、人文方法。”实践人文精神,是人文素质的最高体现。16

三、关于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现状

人文素质教育并非眼下时髦的口头禅,中国传统中,对人文精神和人文教育特别重视。我国古老的经典《周易》说:“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贲·彖辞》)意思是说,观察人类文明的进展,就能用人文精神来教化天下。可见我们的祖先已经非常重视用人文精神来进行教化了。1922年,人文大师吴宓在《中西人文教育谈》译文的按语中,即提出“人文教育”之说,并对人文教育的内涵作了解释:“人文教育即教人以所以为人之道。”17

1925年,钱端升在《清华学校》中提出:“大学目标当以人文教育为主,即文科学生应有相当科学知识,理科学生亦应有相当文献知识。”

随着时代的进步,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性日益凸显,相关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不同的认识水平对其内涵和目标进行了概括。

杨叔子先生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即教人学会‘做人之道’,包括如何正确处理自己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以及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它涉及价值观、民族精神、思想境界及其它非智力因素。”18

张岂之等学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是使个体在后天的培育中,得到文学、史学、哲学基础人文学科的若干知识、一定的艺术修养和中外文化精粹的熏陶,从而具备优良的品质和素养。”19

刘志明等学者认为,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具备一定人文素质、艺术品性和科学精神,成为具备跨学科知识和能力的复合型人才,在未来成为会学习、会做人、会做事、会处世,受社会欢迎的全面发展的人才,夯实最根本和最重要的文化底蕴。20卜雪梅认为,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角度多层次的体系。其核心目标是培养学生的人文精神,现阶段它应该包括以下几个方面:21

16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第1期

17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吴宓附识》,学衡,1922年第3期

18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10期

19陈闻晋、王怀民、陈滔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武汉水利水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年第20期

20刘志明、陈鸿雁、魏进平,《新时期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中国高教研究,2006年第5期

21卜雪梅,《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四个课堂”试探》,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年10月

(1)悲悯情怀,即人文关怀,它体现在人与人的关系上,就是要有爱心、同情心;体现在人与自然的关系上,就是“爱物”;体现在人与社会的关系上,就是关注社会的公平、平等。

(2)尚德精神,即崇尚道德自觉和人格完美,抵制科技至上经济至上、消费至上的思想,避免培养“科技奴隶”或“经济动物”。

(3)爱国主义。在我国,爱国主义精神有极其丰富的内涵,应包含热爱社会主义制度,拥护共产党的领导,维护民族团结,为国家的繁荣昌盛和强大统一而奋斗、献身的精神与义务等。

(4)忧患意识,亦即危机意识和生存意识,就是要在夹缝中求生存,时时事事如临深渊,如履薄冰,居安思危,自强不息。

甄宏君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具体包括以下几个层面:一是人的文化素养,人文教育使受教育者在成长过程中,扬弃人性消极的一面,使人成为有品德、有学识、有进取心的人。二是人的思维完善,人的思维形成受科学教育和人文教育两方面文化的影响,科学教育加强人的逻辑思维和抽象思维,而人文教育使人的形象思维和直觉思维得到发展。三是人的情感和意志的培养,保证人的情感和意志的自由,是发挥人的激情、热情和意志力的保证,我们要融情感、激情、意志、关爱于教育过程。四是实现人生价值,人文教育是以教育为手段,以培养人的综合素质为目标,实现人生的价值,促进人类全面、自由的发展。22

田照军等认为: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将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知识传授、环境熏陶以及自身实践等途径内化为受教育者的人格、气质和素养,成为其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主要是培育人文精神、具备人文知识、掌握人文方法,具备良好的人文品质,引导学生学会如何做人,成为一个全面和可持续发展的人。23

由上面的综述我们可以得知,在我国现阶段,人文素质教育就是以认识人类自身、弘扬人性、完善道德修养、提高生活意义为目的,进行人生哲理、伦理道德、审美情趣等知识的传授,从而培养人文精神,提升人的境界,强化人的社会责任感。

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是指把工科院校大学生作为教育对象,将人文学科和社会科学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通过理论结合实际为基本方针的教育,旨在从认知、情感和意志上培养和陶冶学生,使他们具备人文社会科学方面的各种素质,进而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四、工科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现状

22甄宏君,《加强人文教育,提高人文素质》,求实,2006年第1期

23田照军、崔晓丹、申思明,《论人文素质内涵的维度思考》,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年第9期

从目前已有的相关文献来看,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已经取得了大量的研究成果,但是随着研究的深入,人们逐渐将视线聚焦于高校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从1999年学者的最初涉猎到现在,绝大部分关于人文素质教育方面的研究,都会涉及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因为在传统的教育思维中,工科院校往往培养的是具备某些专业知识的专门人才,对人文素质教育关注不够,因而也就成为人文素质教育的薄弱环节。说明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问题相对更为突出,已经引起人们的普遍关注。

杨叔子先生,高校学生尤其是工科院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多方面的问题,并将其概括为“五精五荒”:即精于科学,荒于人学。精于电脑,荒于人脑。精于网情,荒于人情。精于商品,荒于人品。精于权力,荒于道力。24

通过一些比较具有代表性的研究中不难发现,工科院校大学生的人文素质现状主要具有以下几个特点:

1.人文素养欠缺

主要表现在对文史哲的基础知识了解和掌握的相对较少,大部分工科院校。对于其他的社会科学基础知识,则普遍了解较少,人文基础薄弱,知识面窄。比如写作能力、语言表达能力普遍较差,不少学生语言、文字不规范,口头、文字表达能力弱,而且字迹潦草,文理不通,相关的语文理论知识缺乏。

2. 审美趣味低下

不少学生对高雅艺术不懂、不问、漠不关心,对低俗文化却津津乐道,不少学生长时间沉溺于虚幻的网络,终日在论坛上神侃,在游戏世界中畅游,来一场虚幻的网恋,诸如之类的选择还被冠之于在网上搭建精神家园。

3.精神追求淡化

一些理工科院校大学生过于看重物质享受,轻视或淡化精神,表现出人人都很“现实”。正是由于成长环境的复杂化和德育的弱化,使一些理工高校大学生出现了人文精神的失落,一些大学生政治觉悟不高、对于实现自己的理想和人生目的感到迷茫。不少大学生认为自己无所谓个人理想,能过得去就行;而且认为社会的发展应该满足自身的自然欲望。更多的大学生的信念模糊,行为不稳定,每天可以随心所欲,得过且过。

4.功利意识较强

在社会变革时期,大学生的价值观发生了巨大变化,其价值日益由社会本位向个人本位转变,从注重理想向更多的现实和功利转变,从无私奉献、奉献与索取并重向更多地注重的

24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年第10期

价值、感官的享受转变,淡化了自身的社会责任和集体观。部分大学生重功利轻理想,奉献精神缺乏,拜金义、享乐主义泛滥,甚至把师生关系功利化、金钱化。

5.道德水准下降

人性日趋冷漠,道德水准下降。对任何事情都表现出“事不关己,高挂起”的姿态,不知人情冷暖,只知理性大于人性。

部分大学生缺乏起码的社会公德,表现为教室垃圾视而不见、桌上涂写、图书撕页、费水电、乘车无序、待人无礼、随心所欲、自私自利等缺乏文明社会公德的行为。在法纪规范方面的意识不够,大学生考舞弊、论文简历造假等现象经常出现,部分大学生还出现了网络犯罪等问题。有的学生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击迷失了自我,信奉资产阶级个人主义、拜金主义的人生信条,谋求金钱和私利不择手段,甚至不惜损害他人利益、集体利益和国家利益。

五、高校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研究现状

国内外对于综合素质评价的研究很多,但专门针对人文素质评价的研究则很少。目前,国内已经有少数相关机构和学者进行了人文素质评价的研究。

李航认为对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与评价应从思想道德、学习态度、第二课堂、社会活动、工作指标等几方面进行。25

罗才良依据素质的含义和研究的需要把体育类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分为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创新素质和人际交往素质四个方面。26

李守民认为飞行员人文素质应包括以下7方面: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心理素质、个性素质、管理素质、审美素质。27

马抗美等认为对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的评价应从以下6个方面进行:法律素质、道德素质、文史哲素质、科学素质、审美素质、环保素质。28

于立东认为对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应从以下几方面进行:制度建设、课程建设、学术活动、师资建设、课外活动、环境建设这些方面进行。29

路建华认为针对对医学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应从政治素质、道德素质、法律素质、外交素质、心理素质、文化素质六个方面进行。30

25李航,《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研究一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开封大学学报,2006第20期

26罗才良,《新疆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华东师范大学(硕士论文),2009年

27李守民,《飞行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国防科学技术大学(硕士论文),2005年

28马抗美、郑真江,《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研究》,新学术,2007年第2期

29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年第5期

30路建华、师养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刍议》,教育与职业,2006年第12期

中国政法大学石亚军等人于2003年承担了由教育部首次设立的“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现状调查与对策研究”哲学社会科学重大课题攻关项目,课题组经过严格的论证,把人文素质分为以六个一级维度,包括道德索质维度、文史哲素质维度、科学素质维度、法律素质维度、审美素质维度和环保素质维度。每个一级维度分为意识、常识、行为三个层级,形成18个二级维度。31

比较这些研究可以发现,由于对于人文素质的测评观测点不同,亦形成不同侧重点的评价指标。但无论是从那个角度出发,评价本身都应考虑评价对象的实际情况从个体角度出发制定人文素质评价指标体系。

六、构建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的重要意义

杨叔子先生指出:“一个国家,没有科学,一打就垮:一个国家,没有人文,不打自垮。”传授人文知识,培养人文精神,继承人文传统是关乎人类发展的大事,是促进社会和谐进步的重要内容。

北京师范大学的顾明远教授说:“人文科学教育之所以重要,是因为它告诉我们,人类的文明是怎样产生的;社会是怎样组织和发展的;人对自然、人对社会、人对他人、人对自己应该有什么态度;什么是正义、什么是邪恶?什么是高尚、什么是卑劣?什么应该捍卫、什么应该摈弃?总之,人文科学可以使人们了解世界,了解自己,了解人对社会的责任。”32从社会发展趋势来讲,未来世界的较量,不仅是物质上的较量、科技上的较量,更是精神上的上的较量和综合素质上的较量。作为培养未来人才的高等教育事业要用更宏观、远大、全面的视野来关注社会的发展,人类的进步。一个人要形成良好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完善人格,客观、全面的思维方式都离不开人文素质教育。因此,大学理所当然应该对未来、历史负责,培养适应未来世界的高级人才。使他们在具备高专业技术水平的同时,在知识、理想、信仰、情趣等方面受到人文精神的熏陶,改变“工具人”形象,成为具备综合素质的人才。

因此,工科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必须建立反馈、评估原则,如果没有有效地检验、监督机制就不会有人文素质教育水平的提高,这是工科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管理不可或缺的环节。构建一个科学合理的大学生人文素质评价体系,具有多方面的意义和作用,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有利于对大学生的人文素质做出客观的判断,这种判断既是检验一个高校学生是否具备人文关怀理念的重要内容和指标,也是评价人文学科教学活动成败的重要因素之一。

31石亚军,《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数据评析与对策建议》,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年,第38-44页

32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高等教育研究,2002年第1期

2.有利于准确的找出高校学生人文素质存在的主要问题及其影响因素,为帮助学生知识、素质、能力的全面协调发展、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水平找出准确的着手点。

3.有利于确立正确的教育价值观、人才观、质量观和教学观,帮助高校找出人文素质培育方面的欠缺与不足,对进一步更新教育思想、转变教育观念、拓宽教育渠道、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培养方案、深化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改革、提高教育质量提供有价值的参考依据。

4.通过探讨基于工科院校学生的人文素质评价,有利于为今后其他群体的人文素质的评价提供一条值得参考的途径,进一步提高人文素质评价的规范化、标准化水平,弥补社会和就业单位等人才综合评价系统中人文素质评价的不足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一、著作

1、吴国盛.科学与人文. 昆明:云南教育出版社,2002.

2、燕国材.素质教育概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2.

3、马抗美.中国公民人文素质比较研究.北京:新华书店,2008.

4、石亚军,赵伶俐.人文素质教育:制度变迁与路径选择.北京:新华书店,2008.

5、石亚军等编著. 中国公民人文素质研究——数据评析与对策建议.北京: 经济科学出版社,2009.

6、顾明远.教育大辞典.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

7、钱源伟.社会素质教育论.广州:广东教育出版社,2001.

8、毛家瑞,孙孔懿.素质教育论.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

9、刘鸿武.人文科学引论.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2.

10、张祥云.大学教育:回归人文之蕴.广州:中山大学出版社,2004.

11、李萃英、赵凤平.面向新世纪人文素质教育的研究.煤炭工业出版社,2000.

12、詹培民.21世纪中国高等教育的多维视角.北京:中国物资出版社,2004.

13、唐英等编著.人文科学与人文素质导论.成都:西南交通大学出版社,2004.

14、王革.赵修渝.新时期高校校园文化建设理论研究.咸阳:西北农林科技大学出版社,2007.

15、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国际教育发展委员会编著.学会生存—教育世界的今天与明天.北京:教育科学出版社,1996.

16、王明成.人文素质研究.贵阳:贵州人民出版社,2002.

二、论文

1、季羡林.提高高校学生人文素质的必要和可能[J].中国青年政治学院学报,1998(1)

2、杨叔子.时代发展呼唤科学人文的交融——2002年高等教育国际论坛综述[J].中国高等教育,2002(23)

3、杨叔子.人文教育现代大学之基——关于大学人文教育之我感与陋见[J].职业技术教育(教科版),2001(10)

4、杨叔子.对知识、能力、素质三者关系的探讨[J].煤炭高等教育,1998(3)

5、杨叔子. 是“育人”非“制器”——再谈人文教育的基础地位[J]. 高等教育研究,2002(2)

6、杨叔子,余东升.文化素质教育与通识教育之比较[J].高等教育研究,2007(6)

7、杨叔子,余东升.坚持“以人为本”走素质教育之路[J].高等教育研究,2010(7)

8、邰启扬,人文素质建构简论[J].学习与探索,2003(3)

9、柳斌.关于素质教育问题的思考[J].人民教育,1995(1)

10、吴国盛.科学与人文[J].中国社会科学,2001(7)

11、王玉华、刘向波.人文素质教育之我见[J].天津职业技术师范学院学报,2002(3)

12、快力、方明宝、周丽芳.人文关怀与现实关切的冲突与交融——院大学生人文素质的调

查与分析[J].淮北煤师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1(1)

13、郭红、曹建华.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江西社会科学,2001(5)

14、王振槐,人文素质教育的内涵,安徽日报,2004

15、沈湘平.高度重视人文素质现状的调查研究[J].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6、崔新建.人文素质及其培养[J]. 北京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1)

17、吴宓.白璧德中西人文教育谈——吴宓附识[J].学衡,1922(3)

18、陈闻晋,王怀民,陈滔滔.理工科大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理论与实证研究[J].武汉水利水

电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20)

19、刘志明,陈鸿雁,魏进平.新时期高校开展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和要求[J].中国高教研究,2006(5)

20、卜雪梅.构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四个课堂”试探[J].扬州大学学报(高教研究版),2010(10)

21、田照军,崔晓丹,申思明.论人文素质内涵的维度思考[J].黑龙江教育学院学报,2010(9)

22、李航.体育专业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与评价体系研究一以河南省部分高校为例[J].开封

大学学报,2006(20)

23、罗才良.新疆体育院校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调查研究[D].华东师范大学,2009

24、李守民.飞行学员人文素质教育理论研究[D].国防科学技术大学,2005

25、马抗美,郑真江。大学生人文素质现状及其发展潜力研究[J].新学术,2007(2)

26、于立东.理工科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评价体系研究[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7(5)

27、路建华,师养荣.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刍议[J].教育与职业,2006(12)

28、顾明远.高等教育与人文精神[J].高等教育研究,2002(1)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 同学们: 为进一步推进我院人文素质教育,推动学生读书活动的开展,为学生提供更具专业性、实用性和操作性的业务支持,现将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推荐阅读书目及部分电子书推荐给大家,希望各位同学根据自己的兴趣和需要自主进行选择、阅读,以丰富业余文化生活,提高自身的人文素质。同学们在阅读的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和建议可反馈至(邮箱),我们将不断改进。 书目的选择秉承如下原则:(1)价值导向积极向上;(2)所选书籍应为该领域中公认的经典著作或社会影响较大的学术著作;(3)符合高等医药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实际需要;(4)书籍便于查找。 海南医学院人文社科部 2 014年5月1日 电子书: 1、《邓小平时代》 2、《叔本华美学随笔》 3、《技术、医学与伦理学》 4、《疾病改变历史》 5、《科学革命史》 6、《老子的智慧》 7、《我们怎样死-关于人生最后一章的思考》

8、《教育哲学》 9、《自然科学的哲学》 10、《哈耶克的政治思想》 11、《常识》 12、《道德情操论》 13、《给你所爱的人以自由》 14、《如何阅读一本书》 15、《温家宝2012年9月在清华大学的演讲》 16、《阿基米德的浴缸:突破性思考的艺术与逻辑》 17、《出入命门-中国医学文化学导论》 18、《创造性破坏》 19、《错误的正确:世界经典趣味博弈》 20、《大学精神档案》 21、《人与国家》 22、《人与世界》

23、《人与自我》 24、《与世界伟人谈心》 25、《中国哲学简史》 26、《佛教常识答问》 27、《改变世界的100大医学发现》 28、《公民权利和政治权利国际公约》 29、《勾勒姆医生》 30、《后身体:文化、权力和生命政治学》 31、《活出意义来》 32、《急诊医生的临床思维方法》 33、《剑桥插图医学史》 34、《健康是什么?》 35、《大学之理念》 36、《敬畏生命》 37、《旧制度与大革命》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教育教学论文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2015年7月

浅谈培养和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 永德县小勐统镇中心完小李建敏 【摘要】:语文是具有强烈人文色彩的基础性学科,小学语文教学作为语文教的一个重要环节,是关乎学生文学素养形成的一个基础性和启发性阶段,作为我国传统教学手段,小学语文教学对于文学素养的养成具有不可或缺的重要意义,只有全面深刻地把握好小学语文和人文的关系,提高小学生的人文素养,语文的春天才会最终到来。本文从《课堂教学途径方法文化建设》四个方面阐述了培养和提高小学生人文素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堂途径方法人文光芒 《语文课程标准》明确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学生是学习和发展的主体”、“教师是学习活动的引导者和组织者”。教学过程是师生互动、互促,教学相长的过程,是激发师生的生命潜力、焕发生命激情的过程,是揭示人的真、善、美,显示人的本质力量的价值的过程。因此,阅读教学中,教师首先要钻研教材,领会作者情感。这就要求教师必须做到了解作者的写作背景,明确作者的写作意图,设身处地地体验作者的创作激情,与作者同欢乐、共忧患。其次,在教学过程中,应以饱满的教学激情去感染和激发学生的情感,使学生、教师、作者的情感融为一体。如我在上《四个太阳》时:让学生合作互查生子,开火车查,哪个生字爱错找出来再查,教师报,学生举字卡查,就是教师报,报的形式也不是单一的,有直接报生字的,有报偏旁的,有报字的结构的,有报字谜的……总之,教师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特征,从多种角度、用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来检查学生的掌握程度,将检查寓于玩字卡的游戏当中,学生学得既主动,又愉快。我想,教师多动一下脑筋,学生就多一份收获,作为教师,学生就是我们的服务对象,我们是干脑力劳动的,如果不尊重我们的服务对象___学生,如果不动脑为学生做好服务,我们真的将愧对“教师”这一称号了。 《语文课程标准》早就将语文的学科性质定义为“语文是最重要的交际工具,是人类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是语文课程的基本特点”。这里的“人文性”既包括人的文化性,又包括文化的人性,它的实质就是人文精神,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人格、情感、意志、性格、心理品质等。在具体的教学中要体现人文性,就

美国的人文景观地理景观及其特点

美国的人文景观地理景观及其特点 人文景观:首都华盛顿的国会大厦、华盛顿纪念碑、林肯纪念堂、罗斯福纪念园,以及历史博物馆、自然博物馆、航空航天博物馆等。在宾夕法尼亚州的历史名城费城,有关美国独立战争的历史纪念名胜建筑。 地理景观:美国的自然风景区分为国家公园和州公园两大类。州属公园一般可免费游览。国家公园为著名风景旅游区,如黄石公园、科罗拉多大峡谷、夏威夷火山公园等。美国本土位于北美洲中部,位于西半球,领土还包括北美洲西北部的阿拉斯加和太平洋中部的夏威夷群岛等。另有加勒比海岛屿波多黎各以及太平洋群岛北马里亚纳等海外领地。其本土北与加拿大接壤,南靠墨西哥湾,西临太平洋,东濒大西洋。海岸线22,680公里。大部分地区属于温带大陆性气候,南部属亚热带气候,西部沿海地区分布有温带海洋性气候和地中海气候。中北部平原(中央大平原)温差很大,芝加哥1月平均气温-3℃,7月24℃;墨西哥湾沿岸1月平均气温11℃,7月28℃。全国最低点为死亡谷(Death Valley,-86 米),位于美国加利福尼亚洲的东南方,与内华达州接壤;最高点为麦金利山(Mount Mckinley,6,198 米),位于阿拉斯加州的中南部,是阿拉斯加山脉的中段。 地形特点:美国国土地形变化多端,地势西高东低。东海岸沿海地区有着海岸平原,南宽北窄,一直延伸到新泽西州,在长岛等地也有一些冰川沉积平原。在海岸平原后方的是地形起伏的山麓地带,延

伸到位于北卡罗来纳州和新罕布什尔州、高1830米的阿巴拉契亚山脉为止。 阿巴拉契亚山脉以西是美国中央大平原,地势相对平坦,五大湖和密西西比河—密苏里河流域——世界上第四大的河域也位于这里。在密西西比河以西,内部平原的地形开始上升,最后进入美国中部面积广阔而地形特色稀少的大平原。 在大平原西部则有高耸的落基山脉,从南至北将美国大陆一分为二,在科罗拉多州的最高峰到达4270米。西海岸地区有内华达山脉和海岸山脉。以前落基山脉还有频繁的火山活动;现在只剩下一个区域(怀俄明州黄石国家公园的超级火山—可能是世界上最大的活火山)。美国最高的山峰是麦金利山,海拔6193米,也是北美洲第一高峰。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的重要性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 人文素养是企业管理者综合素质的基础。下面是给大家搜集的人文素养的作用以及重要内容文章内容。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 当今社会,一些国家因为过于重视经济的发展,仅仅将科技视为第一生产力,造成各种教育,特别是高等教育当中很多的专业课程“重理工,轻人文”,也就是过于重视专业技能,而忽视了综合素质。这些现象会导致理工科出身的企业管理者急需要将自身的人文素养加以提高。作为管理阶层,如果不能充分具备这方面的修养,只是在其他方面具有较强的素质和能力,就会造成适应社会活动与处理社会问题以及整体的素养等综合能力不健全或比较缺乏。人文素养对于企业管理者具有如下作用。 (一)利于人生价值的实现 1、使适应组织发展所需的知识结构更加完善 宽广的人文知识包含历史、政治、哲学、经济、法律、文学、艺术、体育、语言等诸多学科领域。人文知识实际上就是产生与形成思维理论的有效前提。领导者知识面越广泛,实际工作当中就会更有思路和魄力。尤其是知识经济时代,对领导者知识素养方面提出了更高的标准和要求。对企业管理者来说,具备渊博的知和合理化的知识

结构,也就表明具有了在现代社会中有效生存下来的知识技能和文化底蕴,可以快速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并履行管理职能。 2、使适应组织文化理念的精神生活更加丰富 企业管理人员都是希望自己的人生可以寓工作于快乐、幸福和 健康。将人文知识作为前提的人文素养,培养的过程实质上就是体验社会生活和组织活动、追求精神世界的过程,它在个人的生活层面与幸福的程度上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同时更加影响着个人的气象与人格。人自身就是文化场,其中涵盖有不同的文化景深与文化魅力,人文的意义不但是要多学一些人文历史知识,还要从中品味人生,陶冶情趣。例如,获得诺贝尔奖的李政道教授一直以来都将杜甫的“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当成是其做事做人的必要准则,他将人文知识作为人文素养的培养,同时再以人文素养为基础,树立正确的态度和目标,不但提高了自己的科学素养,更是摘得了科学的桂冠,使自己的精神世界更为饱满。 (二)利于开展组织工作 1、使组织管理工作有所加强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标准化管理处编码[BBX968T-XBB8968-NNJ668-MM9N]

对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几点思考 王园园(云南省文山市 663000) 摘要:高校是培养高级人才的摇篮,但许多学校只把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作为培养目标,通过对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和意义进行分析,结合高校人才培养目标,就如何加强高校人文素质教育提出几点思考。 关键词:人文素质教育;大学生;高校 教育是关于发展人的生命、生存和生活的,是引领人类文明进步的一种社会活动过程。基于此,如何在大学阶段根据“厚基础、宽口径、高素质、创新型”的指导思想培养综合素质强的人才,如何进一步提高受教育者的人文素质,自然是作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一直探索和思考的重要命题。 一、大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背景 所谓的“人文”一词,最早出现于中国古籍《易经》,其中说到“关乎天文,以察时变;关乎人文,以化成天下。”这里的“人文”,就是人类创造的文化,它是人类实践能力、方式及成果的总称。“我们所说的人文素质是指由知识、能力、情感、意志等多种因素综合而成的一个人的内在的品质,转化为一个人的人格、气质、修养。利用环境的熏陶、知识的传授、加之自身实践的作用把人类优秀的文化成果内化成人相对稳定的内在品质,包括气质、人格、修养等,这个过程就是人文素质教育。对学生怎样做人做好引导是人文素质教育的目的,具体包括怎样处理人和人、人和社会、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怎样处理人自身意志、情感、以及理性等问题;通过人文素质教育使人能够对人生进行思考,能够明确人生的价值、意义、目的等问题,促进人能够不断追求完美,形成高尚的情操,健全的人格等,从本质而言,人文素质教育就是对人性进行全面培养的一种教育”。1 1凌烨丽,浅议高职院校的人文素质教育[J],常州轻工业技术学院学报,2006年12月第4期.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学校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性素质教育是以“教育要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的教育思想为指导的教育,是以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基本宗旨的教育,是以培养适应社会发展需要的人的全面发展为核心的教育。那么,在基础教育中,如何培养学生学会学习、学会做事、学会生存、学会共同生活,以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成了教育工作者探究的主题。 一、素质教育观是随着我国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化而逐渐形成的一种现代教育观。素质教育观起源于二十世纪90年代,是要使教育走出应试教育的误区,完成由以书本、课堂、教师为中心向以直接经验、实践、学生为中心的转变,以及由培养经验型人才向培养创新人才的转变。素质教育既是一种教育观念,又是一种教育模式,实质上就是一种适应现代社会发展需要,培养创新型人才的具有实际操作功能的教育观念。传统的应试教育观是在社会“升学热”中自发形成的,这种教育观念只见考分不见人,一切以考试作为指挥捧,引导学生死扣书本、死记硬背、死追分数,扼杀了学生的创新能力,相反,素质教育是根据社会发展的需要而提出的,重视学生的“全体发展、全面发展、个性发展”,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江泽民同志反复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是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素质教育就是提高国民素质和民族创新能力为根本宗旨的教育。它特别强调学

生创新意识、创新精神、创新能力的培养。为了适应迅猛发展的现代社会,企业必须不间断地创新,人们必须不停地学习,各类社会组织必须向学习型组织转型,人们的道德素质必须不断提高。显然,在机遇与挑战面前,原有的教育模式已不能适应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教育必须实行改革,人才素质必须更加优化。因此,实施素质教育已经成为时代的呼唤、科学技术和社会发展的需要。 二、由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是基础教育的一次深刻而艰巨的改革。要实现转变,就必须在人才观、质量观、教育观等根本问题上彻底转变传统的意识,树立素质教育的新观念,适应世界经济知识和社会发展需要,培养二十一世纪创新型人才,这一教育思想观念与教育模式的根本变革,对基础教育的管理提出了新的挑战。 现在,教育界有一种说法“课外抓能力、课内抓知识,热热闹闹搞素质教育,扎扎实实搞应试教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现象呢?只要是目前的中考、高考制度还不适应素质教育发展需要,这种以分数高低来衡量升学条件的制度还将在今后一定时期内制约着素质教育推广与实施。形成这种原因,主要是由于教师对传统教学方法驾轻就熟,一些教师不愿意花力气探索新路,相当多的课堂教学仍然是把传授知识作为教学的主要目标,重视向学生灌输知识,重视认识能力的培养,重视考试的选择功能,忽视学生的创造性参与性和综合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

“医术乃仁术”,医生是“仁爱之士”,古希腊医学家希波克拉底称“医术是一切技术中最美和最高尚的”。医生应具备哲学家的全部最好品质,无私、谦虚、高尚、判断力强、知识丰富和不迷信。世界卫生组织90年代曾提出,现代的医生应该是五星级医生,所谓五星级医生是指健康的提供者、医疗的决策者、健康的教育者、心理上的交流者、社区的领导者以及组织的管理者。显然现代医生,除了要有扎实的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外,人文修养及哲学理念也是现代医生必备的素质。在某种程度上,人文修养甚至比专业素质和医学技术更为重要。作为一名好医生,绝不仅仅是技术的高超,还必须重视患病的人,这就需要医生具有较高的人文素质。 所谓人文素质,只有做到了专业知识丰富、思维清晰、人格高尚,才是一个合格的医生。医生的人文素质可以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其一,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掌握精湛技艺的基础,尤其是在技术创新的年代,更需要医生自觉地用哲学思维把握医学进步的正确航向;其二,较高人文素质是医生理解病人的基础。如果医生理解、关注患者的感受,就能给病人增加信心、希望和力量。患者也会更好地配合治疗,最终达到治愈的目的;其三,较高的人文素质是医生赢得患者信赖的重要前提。 20世纪以来,随着现代科学技术的突破性进展,医学取得了前所未有的快速发展,医疗技术发生了根本性的改变。但同时,医学也开始脱离人文,医生人文素质的整体水平令人担忧。表现为:(1)医学与病人的距离越来越远。医生越来越忽视病人的心理因素,不耐烦倾听病人的讲诉,只相信仪器设备与实验室检查结果,过度依赖药物与手术。(2)只顾局部不顾整体。随着临床专业的细分,造成“一科医生面对一个器官”的局面,忽视整体自然力与复杂性。(3)医学与市场紧密结合。医院趋利行为膨胀,药商、医院经营者与医生形成商业联盟,医学“沿着用昂贵的治疗方法治疗更少数人疾病的方向发展”。(4)医患关系紧张、物化,不少时候、不少人视医患关系为消费关系、合约关系。如果这样的关系成立,必然造成不负责任的医生与不信任医生的患者。 “做医生要有一种发自骨子里对生命的尊重感”,道出了医学的职业特点和医生人文素养的应有境界。如何提高医师的人文素质,笔者认为主要应做好以下四个方面工作: 1、医学教育应当将人文素质教育放在首位。 医学本身承载着关爱人类治病救人的崇高职能,具有“普世”价值,应当是人文精神最浓厚的学科。自70年代以来,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其人文社会色彩更加突出。这决定了在医学人才培养中,人文素质教育乃重中之重。长期以来,我们现行的医学教育存在的问题是,只注重医学知识和临床实践能力的培养,而忽略了人文素质的教育。近年来,“以人为本”、“医术乃仁术”的呼声渐高,但也需注意,提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浅谈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 【摘要】目的:培养新世纪宽口径、厚基础、高素质的高级医学人才。方法:加强和改善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教育。结果:医学与人文科学融合。结论: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高级医学人才的重要环节。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随着我国社会、经济、文化的发展,教育尤其是高等教育,面临新的挑战。许多学者提出了高等教育应加强科学教育与人文素质教育相结合的观点,本文就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紧迫性、意义等谈几点看法。 1当代医学生亟需加强人文素质教育 1.1高等教育发展的必然要求素质包括3个层次(生理、心理和精神),6个方面(身体素质、政治素质、思想素质、道德素质\、文化素质、心理素质),素质本身是整体的,多方面的,内在的故有综合素质一说,而人文素质是指人身体如何处理与自然、社会、他人的关系以及人身的理性、情感、意志等方面的问题。近代西方工业革命极大地提高了劳动效率,解放了生产力,使得人类看到了科学技术的无穷力量,也使人们对科学技术的追求和崇尚达到了空前的程度,教育的“科学至上”思想甚为流行。传统的人文教育逐渐被专业技术教育所取代,但在发展专业技术教育的同时,却忽视了对人身素质的培养,造成了全球性的“人文危机”,医学生应具有以人为本,病人为中心的高尚医德,而且还要有良好的沟通能力,较深入地了解服务对象的需求,赢得服务者的信任。 1.2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发展的尽然趋势医学即是人学\人文\人道是医学世界的基本特征。医学模式目前已由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新的医学模式要求加强从心理\社会等方面综合研究解决人类的健康与疾病问题,这势必要求医学教育必须全面地改革,其核心内容之一就是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我国加入WTO后医疗卫生的新旧观念发生了激烈的碰撞,平等\服务\以人为本等观念已经深入到广大患者之中。我国的医院技术装备和医疗水平与外国相差并不大,其主要差距就在于人文关怀与人性沟通上,医学院校培养的是“医生”而不是“医匠”,因此加强人文素质教育就应该成为医学教育的重中之重。 1.3 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有待加强是由于教育制度的缺陷我国的医学生在高中阶段就主攻数\理\化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造成了生源人文素质的“先天不足”,入学后更加局限在重视繁重的医学专业的学习,而忽视了人文社会科学的学习,医学主普遍人文素质薄弱,很多学生缺乏起码的人文学常识。 2人文素质教育和内涵及意义 2.1人文素质教育可促进医学全面的发展加强人文素质教育,使学生在人类文化的熏陶下,正确地认识人与社会及其相互关系,正确地把握自我超越自我调动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浅谈素质教育在学校教育中的作用 素质教育从本质上说,是以提高全民族的素质的教育。素质教育是为实现教育方针规定的目标,着眼于教育者群体和社会长远发展的要求,以面向全体学生,全面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以注重开启受教育者的潜能,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和自我发展的能力,促进受教育者在德、智、体、美、劳等方面的全面发展的教育。 素质教育,把人的全面发展作为教育的出发点和归宿点,提倡素质教育就是要使每一个学生先天获得的遗传素质得以充分的发展,同时使他们获得当今社会的各种品质,素质教育对于提高全民的素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人的全面发展,包括个性的全面发展,还包括身体素质等多方面的发展,二者的结合即马克思所说的智力和体力的全面发展。发展个性,要求确立主体意识,培养独立人格,发展个性才能。这恰恰是使人能更自觉、更充分、更主动的去全面提高基本素质.发展个性的前提是承认学生的个体差异,从这个意义上说,发展个性是发展每个学生的特点。教师必须承认每个学生的个体差异及其两个基本特征,即独创性和个体性。因此,教师既要发展学习成绩优异的学生才能,又要帮助学习困难、成绩较差、社会适应性弱的学生,扬长补短、避其所短,为每个学生的发展提供条件。 素质教育是一种通识教育,不完全等同于基础教育。我们的教育从幼儿园到中学,都在不同层面上对学生进行素质教育,要贯穿教育的始末。素质教育包括了学科教育,能力教育,也包括做人的教育。尤其是做人的教育,如国家的教育方针就把它放在了首位,五育并举、德育为首, 德不好是危险品,智不好是次品, 身体不好是废品。义务教育阶段实施基础教育,要求培养的学生基础要厚,知识面要广,能力要强。基础是学生思想和知识发展的根,是发展的源。基础要厚,一是指扎实打好身心健康的基础和做人的基础。在义务教育阶段的青少年正处于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的最旺盛时期,教育要为他们的脑力和体力的发展创造有利条件。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过,要相信孩子,如果让孩子从小就失去了自信心,长大了我们对他们还报什么希望呢?因此,他主张小学一年级不给学生的作业成绩打分数,第一次给学生打分不打不及格的分数。这为的是从小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浅谈语文教学中人文素质教育的渗透 人文就是对人的教化,它既涵盖了政治思想性,也包括人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审美观等一切届丁人的精神世界的教育因素。“人文素质”就是将人类 优秀的文化成果,通过自身习得、知识传授、环境熏陶等方式,使之内化为人格、气质、修养,成为人的相对稳定的内在品格。人文素质是一个人精神风貌和内在气质的集中反映。那么人文素质教育的目标就是在教学中通过对学生的陶冶教化,从而提高学生各方面的修养,教会学生如何做人。 在诸多学科中,唯有语文是真正让学生感觉自己、感觉生命、感觉到人的喜怒哀乐、感觉人的灵动心性的学科,唯有语文是可以让学生尽兴参悟人性、人生、表达个体情意智慧的学科。因而,站在培养人的高度来培养学生的语言'能力,担负起塑造学生心灵,培养学生人文素质的任务,是语文教学的题中之意。那么究竟该如何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呢? 第一、观念的内化 “人性皆善,而其类有善恶之殊者,气习之染也。”法国人米业拉富说: “在母语教学中,社会学和政治方面的因素占举足轻重的地位。”同样也是法国 人的都德的《最后一课》以爱国主义主题为米业拉雷的话作了最好的注释。事实上每一个民族和国家都特别看重母语的学习。因为母语和民族文化紧密相联,子子孙孙在母语习得中将自己的民族文化生生不息地繁衍下去。“中华民族,向重 语文,尤重其丁伦理道德教育中的作用。语文教学有着较深厚的历史文化背景,母语学习除了是升学和就业必须掌握的一种工具外,更有继承文化传统,陶冶健 全人格的深层意义。”“学好语文是每一个国民的基本义务”一一香港大学施仲谋教授如是说。语文教师在教育教学中强调国家民族观念,努力丁潜移默化中促进

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养重要性的认识 人文素养是指个人应具备的基本素质和基本涵养。包括按照社会要求正确处理自我与他人、个人与集体、个人与社会、个人与国家、乃至个人与自然的关系。具体体现在个人对自我、他人与社会的认识、态度和行为准则中,渗透在人的人生观、价值观、世界观人格特征、审美情趣等各方面。 人文素养的本质,是个人一种内在的修为和品格,是个人一种成熟和稳定的价值体系。这种品格和价值体系通常被称为人文精神——个人对自我以及外部世界在生存意义和价值取向上所体现出的一种普遍而持久的关怀。 人文素质是大学生诸多素质当中最基础的素质,对于其他素质的形成和发展具有很强的渗透力和影响力。当前,大学生人文素质的缺乏主要表现在:人文知识面偏窄,知识结构不合理;心理承受能力、协调人际关系能力较差;有些大学生的语言行为不文明,抵御各种错误思想侵蚀的能力较差等。人文素质的缺乏导致大学生的综合素质不适应实际工作的需要。因此,加强大学生人文素质的教育和培养,既是时代发展的需要,也是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要求和高等教育改革的基本趋势。 由于自然科学主要是依靠逻辑思维,其思维方式往往是收敛的、确定的、必然的,而人文社会科学主要是依靠形象思维,其思维方式常常带有发散性、多元性和或然性。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可使大学生经常进行两种思维方式的交差、互补训练,形成全面的知识结构,这对于大学生创新思维的培养具有良好的促进作用。事实证明,一流的科学家身上蕴聚着一流的人才素质,他们是科学家,同时也是具有良好的人文道德修养的思想家、哲学家、艺术家。如在科学发展史上具有划时代地位的科学家爱因斯坦,不仅是一位建树卓越的学者,而且还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和出色的小提琴演奏家。那些为人类历史发展做出过卓越贡献的伟大科学家们,如居里夫人、爱迪生、李四光、竺可桢、华罗庚、钱学森等,他们对人类的贡献,不仅在科学本身,还在于他们伟大的精神力量和可贵品格。因此,大学生培养良好的人文素质,将关系到所学专业上的成就,为创新思维的培养和开展创造性活动打下坚实的基础。 通过人文素养教育,可以大大丰富学生的内在情感,促使其情感智慧的提升。情感智慧主要是指个人对自己情绪的把握和控制、对他人情绪的揣摩和驾驭,以及对人生的自我激励、面临挫折的承受能力和人际交往技能等,它反映的主要是人的心理素质的核心内容,或者说它主要是把对人的素质要求的某些方面更加具体化了。从某种意义上讲,情感智慧对人的成功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人文社会科学,尤其是优秀的文学艺术作品本身就是“情感的符号形式,艺术家掌握了创造艺术符号形式的本领,把无形的内在情感,变成了可供人感知、观赏的东西。”(蔡运桂《艺术情感学》)因此,通过加强人文素养教育,促使情感智慧的提升意义重大。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浅议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 发表时间:2014-10-14T09:04:48.890Z 来源:《医药前沿》2014年第21期供稿作者:张怡杨青[导读] 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 张怡杨青(通讯作者) (昆明医科大学第二临床学院核医学科 650101)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发展,科学技术进步,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学教育改革的深化,培养高质量医药卫生人才,使医学生全面发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必要的。本文初步探讨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及有效方法。【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必要性方法 【中图分类号】R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4)21-0363-01 The necessary and effective method of reinforce the medico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ZHANG YI,YANG QING. Department of Nuclear Medicine, The Second Affiliated Hospital, Kunming Medicial University, Yunnan 650101, China 【Abstract】With economic and social development,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progress, the medicine pattern has been greatly changed. In order to deepen the reform of the medicine education, train height medicine talented person and finally make the medico full scale development. It is obliged to reinforce the humanity quality education of the medico. This paper discusses necessity of strengthening medical students humanities quality education and effective method. 【Key words】medical students humanistic quality education necessity method 近年来,许多医学院校在强调提高综合素质的同时,通过不同途径加强医学生的人文社会科学教育,尤其是很多医学院校合并进入综合性大学后,由于学科门类较齐全,人文社会科学学科师资较强,在开展人文素质教育方面有了更明显的优势[1]。但令人遗憾的是,我国医学人文学科的水平离它应当承担的责任还相距甚远,医学人文学科的发展依然是困难重重[2],人文教育的具体实践在医学教育中依然处于虚空、偏差状态。医学院校专业性强,医学生过多关注专业学习而往往忽略人文素质的提高。加强人文素质教育,特别是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是培养面向未来高素质人才的迫切需要。 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医学教育遵循医学自身发展规律,顺应医学模式转变的必然要求。20世纪以来,人类疾病谱发生很大的变化。由社会因素、心理因素、环境因素及其行为因素诱发的心脑血管病、精神疾病、肿瘤等非传染疾病的发病率明显上升。医学模式已由传统生物医学模式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3],这就对医药卫生人才整体素质尤其是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要求。对医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是提高未来医务人员道德水平的客观要求。高等教育以培养德术兼备的医学人才为己任,在医疗实践中,医德与医疗技能相辅相成,缺一不可。在高新技术突飞猛进的今天,整个医疗卫生的防治诊疗水平有了很大的进步,这对所有医疗卫生人员的职业道德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有助于医学生迎接新的挑战。现在医学生面临许多新的挑战,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不同质文化的冲突和意识形态的渗透对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提出了新的挑战。二是科技进步和人类征服自然能力的不断增加,人类在改造自然的同时,也给自然带来了灾难。人类的生存环境遭到了极大的破坏,环境污染已成为各国首要解决的问题。三是社会结构转型以及利益关系调整,对医学生人文素质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将有助于医学生更好的面对新的挑战。如何加强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 1、理论讲授与社会问题、医疗实践相结合 要努力做到将人文知识与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相结合,即课堂与社会问题相结合,这样才能有助于理论与实际相联系,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真正使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教学与研究能够在培养高素质医学人才,解决医疗实践中的各种问题上发挥重要作用。可以利用周末、节假日、寒暑假组织学生有目的地参加各种社会实践活动。组织学生到社会各个领域进行社会调研、社会考察、社区共建、职业体验、勤工俭学等活动,到社会福利院、敬老院开展青年志愿者服务活动,组织学生党员开展医德医风教育工程。组织学生参观爱国主义教育基地,增强了学生们的爱国主义情怀。 带领学生到贫困地区,开展医疗社会实践活动,走访县、乡镇村各级医疗机构,可深入到农户中进行调查研究,进行健康普及教育。使医学生了解农民疾苦,了解基层医疗卫生状况,使医学生的个人价值在为社会服务中得以充分实现。使医学生真切感受到居民、农民看病难、看病贵的状况及百姓医疗服务需求的特点,通过了解社会,体察民情,培养医学人文关怀的情感,认识到了自身肩上的责任,激发学习的主动性、自觉性。 2、加强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 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素质,健全人格,增强承受挫折、适应环境的能力,是心理教育的重要内容,更是高素质医学人才的必备素质。医学生未来的工作以救死扶伤为天职,他们不仅要解除患者生理上的疾苦,而且要解除患者心理上的障碍。将医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纳入课堂教学体系,通过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确保广大学生受到系统的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和指导;并根据医学生心理问题的实际情况,适时举办专题讲座和宣传橱窗,同时不定期举办心理健康宣传日或宣传周活动,积极营造增进心理健康的良好氛围,帮助医学生提高心理健康意识和提高心理调适能力。 积极开展心理咨询,帮助有心理问题医学生缓解心理压力、疏导不良情绪、改变不合理的认知,学习新的适应方式和掌握解决心理问题的方法,使他们最终能够自立自强和增进心理健康水平,并以此为基础促进全面素质的提高。 因此,注重医学教育与人文教育的整合[4],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才能培养医学生关注现实,关爱生命,关怀平民的医学人文态度,才能使医学生成为人性丰满的人,才能使医学职业的崇高性得到充分的体现。我们应当与时俱进,不断探索培养、提高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有效途径[5],以培养社会需要的医学人才。 参考文献 [1] 郭永松,张良吉.医学人文教育:问题、挑战与对策[J].医学与哲学,2006 ,27 (12):69. [2] 张大庆.制约我国医学人文学科发展原因的探究[J].医学与哲学,2001 ,22 (8):10. [3] 马存根.试论医学人文素质的养成及其辐射功能[J].中国医学伦理学,2012,15(6):30.

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3篇 实施素质教育,要求教师首先提高自身的业务素质。下面是带来的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希望对大家有帮助。 篇一:素质教育培训心得体会 我们身处一个信息时代,被信息包围,却依旧缺乏信息。如此海量的信息,却不能够被我们得以充分利用。实在是一件很令人感到无奈的事情。 不过,在信息素质教育课上,老师幽默机智的上课方式,采用实践理论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并发挥不同老师的优势的多人教学方法……图文并茂,声像结合,给我们传授了许多实实在在的东西。 但是,在我们掌握了如此众多的信息搜集能力之后,我们却渐渐地松弛了下来。有时候,我们一直不停加速转动的思绪浅渐渐地缓了下来,最可悲的是,甚至停止自己的思考能力,完全奉承“拿来主义”。 这是一个缺乏原创的年代。高超的网络技术让我们学会如何偷懒,复制粘贴,轻松一点,便解决了我们绞尽脑汁的事情。曾

经的我们,还不会玩电脑,找百度,用Google……于是我们百般思索,万般探究。时间就这样匆匆而逝,我们一天天长成了大孩子。日益沉醉在现代发达的科技中的我们渐渐懒惰起来。 无论是老师布置的小作业,还是学年论文,亦或是专业考察报告,都希望能在网上搜到相关资料,那样写起来就会像飞一样的高效精准,只不过有时会避免不了千篇一律的烦恼。 我们的脑子渐渐停止了思考,从我们懂得了如何偷懒之后。曾经我的梦想是成为一名作家,或者是偶尔写写小*,编编小故事也好。可是,似乎自己从未为自己的梦想付出百分百的努力。也许是不知如何努力才能达到心中所想,也许是因为懒惰而没有付诸实际。 曾经看到一句话:如果你学不死,那就往死里学。扪心自问,我还没有这种拼命的精神,也从未达到过这种境界。时常对自己说:要努力要努力!是时候该努力了!可是总会有这种这样的借口让我把自己的任务一天一天往后推,直至有一天放弃了曾经设想的的。永远是最经不起时间消磨的东西,更加经不起我们的不断推拖。 曾经参加一次大型的作文竞赛,当时问了一位资深的教授很俗的问题。是关于在日常生活中如何提高自己的写作水平的。他的回答很简单:保持一颗好奇心。对于当时思想幼稚的我来说,这句话真的很受用。在这以后很长的一段时间里乃至将来,我都

浅谈人文素养与艺术教育

浅谈人文素养与艺术教育 学校的核心工作是育人,而青少年是在做人的过程中逐步成人的,因此,优化学校环境是学校素质教育的重要一环。优化学校环境就是建设充满人文气息的学校文化。 就是着眼于学生的未来,培养具有民族自豪感和国际意识、具有人文素养和科技素养、具有与人合作和参与竞争的意识与能力、具有终身学习与开拓进取的意识与能力的高素质的人才。 一、人文的力量 在大力提倡科教兴国的同时,不应该忽略科教背后是人文的力量。老一辈的科学家人文修养都很高,并且他们对于文化都有过很精辟的论述。爱因斯坦钢琴和小提琴都弹得很出色,他创立相对论的时候就是在弹琴的状态中,这不是说他弹出了相对论,而是音乐激发了他的想象力。 音乐可以使人有更加丰富的无限的想象的世界,任何发明创造都不可能光局限在实验室中完成。然而现在对孩子的美育培养很缺乏。音乐对人的智力开发,不光是一个情感的陶冶,比如弹琴左右手都要用,脚下要踩踏板,眼睛要看谱子,脑子要想节奏处理,心理要感动,这种让全身动起来的做法对人的素质的全面开发有很大好处。 不接触社会,不听音乐,这显然是无法适应当今时代发展的需要的。在提倡科教兴国的时候,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这不能只停留在表面。 陈钢长大成为音乐家,父亲给了他充分的自由--梦想的自由、实践的自由。这种潜移默化的教育非常重要,很多东西在课堂上是学不到的,让孩子保持着好奇心,打开他们的视野其实非常重要。 人生需要艺术,艺术的力量可以激励人们战胜一切困难,一个有艺术陪伴的人生才是完整的、丰富的。一个人当他意识到正在慢慢靠近音乐的时候,就产生了强烈的求知欲和创作欲。 美国的学生拉琴大多出于兴趣,他们培养的方法是把种子撒在园子里,让你自己去成长、发芽,所以,种出来的是大树。而中国学生往往在父母的压力下拼命地苦练,使孩子最宝贵的兴趣和创造愿望正日益消磨殆尽,所以种的往往是盆景。没什么比自己想学更能产生巨大的力量了,当一个人音乐学到一定程度,他对文学、美术等其他文化的理解,往往会冲破极限,再上新台阶。 二、确立正确的教育观念 确立“为学生的发展而教”的教育理念,确立“以人为本”的教育理念。当代教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人文修养在护理教育中的重要性 一、人文修养教育的必要性 在护理教育过程中,由于护理专业知识以及护理技能等的学习已经占据了学生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导致人文修养课程有所欠缺,使得学生的人文修养相对薄弱,在护理实践中就容易出现问题[1]。受以往以“疾病”和“治疗”为核心的护理模式影响,一方面,护理人员在护理过程中难免会忽略患者的心理感受和情绪变化,使患者感觉护理人员对自己关心不够,出现心理落差,因而对护理人员的护理工作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不高,严重影响了护理质量;另一方面,由于护患之间缺乏有效沟通,加之患者对疾病以及护理相关知识的不了解,护理人员人文修养的欠缺,使得护理效果大打折扣,因此,在护理专业学生的教育中应该重视并加强学生的人文修养教育。 二、人文修养教育的重要性 (一)提升人际沟通能力,缓解医患矛盾 人际沟通是人文修养课程的重要组成部分,能够有效提升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在护理实践中护理员与患者及其家属进行沟通时,可以对患者病情以及治疗方案等做出详细的解释,保证交流沟通的有效性;还可以增强患者的依从度以及配合度,缓解患者的心理压力与焦虑等不良情绪,进而提升护理质量,促进患者恢复。另外,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社会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能够根据病患及其家属的文化程度、性格特征以及情绪状态等,选择适当的沟通方式和技巧,在交流中避免冲突的发生,更有利于良好护患关系的建立[2]。 (二)提升学生道德伦理素养 道德伦理素养是医务工作者最重要的品质,人们常说医者仁心,在护理人员身上,道德伦理依旧是核心素养。在护理的过程中,论文援助Q2315126918护理人员应真诚热情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护理服务,给予其人文主义关怀,坚持“一切为了患者,为了一切患者,为了患者一切”的护理理念。人文修养教育中的护理伦理学的学习可以使学生更加严格地审视自身。一方面,学生更加注重自身行为是否符合患者的利益,是否符合自身的职业身份,工作中的责任感与使命感可以得到进一步的提升。另一方面,学生会对自己的护理行为可能对患者及其家属造成的影响更加在意,在与患者及其家属的沟通过程中,能够进行换位思考,给予对方更多的尊重与理解,时刻注意用道德准则来要求自己并约束自身行为。 (三)提升学生综合人文素养,为日后护理实践奠基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医学生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及必要性 摘要】本文分析了目前我国高等医学院校人文学科的发展现状,对课程体系、 学科建设、教学方式等方面的问题进行了重新思考,并提出了在医学教育中加强 人文素质教育的必要性,旨在培养既具备较高的专业技术水平、又具有高尚的职 业道德和健康心理素质的优秀医学人才。 【关键词】医学生人文素质医学教育 20世纪以来,随着医学模式逐渐由生物医学模式转变为“生理-心理-社会-环境”医学模式[1],人们开始意识到人文精神对于救死扶伤的意义,培养医疗卫生人才 的医学教育需要人文精神的引领。网上曾有护士发微薄希望患者等她下班后再死,凸显了医疗从业人员人文素质的极度匮乏。因此,在医学院校加强人文素质的教 育十分必要。 1 目前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现状 1.1 医学人文课程体系设置不合理 据统计,我国84所医学院校人文社会类课程平均课时为62学时,仅占总课 时的1.71%,临床医学专业人文课程只占总课时的8.85%,而且大部分还是任意 选修课[2],一部分医学院校的人文课程存在诸多方面的问题[3]。人文社会类课程 在开设课程的指导思想上带有一定片面性,只强调其政治教育和导向功能,忽视 了人的全面发展和对综合素质的培养。因此,课程设置面过窄,内容过于单一(许多院校的人文社会科学课程只是简单地等同于马克思主义理论课和思想品德课, 简称为“两课”)。在重自然科学轻人文科学思维的惯性导向下,部分医学人文社会 科学教育者对自身的教学内容和教学方法研究不足,对医学人文教育的规律、目 标及考核等相关问题没有足够把握,在课程中往往强调以学科为中心的知识的系 统性,教学方法以理论知识灌输为主,脱离实际,必修或选修、学分制或学年制 都是一个模式,教学效果不佳。长此以往,学生和老师都对人文教育缺乏足够的信心,学生逃课和在课堂看课外书籍已经成为普遍现象。 1.2 医学人文素质教育在医学教育中正在被边缘化 无论从事医学人文社会科学教育的人,还是医学人文社会科学的相关学科及 其成果,对医学教育的决策层影响很小,没有真正进入医学人才培养、办学标准、教育评价等核心层面。这种影响力的减弱,最直接的后果就是,在医学人才的培 养方案中,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内容得不到充分体现,教学计划基本上没有体现 新的医学教育模式,更没有反映行业和社会关于加强医学人文素质教育的深刻要 求[4]。此外还表现在医学教育的评价标准、医学教育研究的立项、评奖等方面。 以2005年国家级医学教育成果奖为例,在46项医学院校所获国家级教学成果奖 中只有2项与医学人文教育有关。之所以如此,一方面与领导决策层不够重视有关;另一方面,也与我们本身的工作与研究水平不高有关。因此,重新认识医学 性质,深化人文教育在高等医学教育中的基础地位,转变教育思想,切实有效地 加强人文素质教育,是当今我国高等医学教育面临的紧迫局面。 1.3 学科建设滞后,学科力量薄弱 相对于综合性大学。医学类院校缺乏一定的人文环境平台,在师资队伍、课 程体系与教材、实践教学体系和专业能力测评体系等学科建设方面都受到现有资 源的限制。目前人文教学师资的数量和质量均存在较大的问题。从事人文教学的 教师大都是单纯文科专业毕业,缺少对医学的实际体验和研究,对医学的很多认 知都停留在感性认识阶段。另一部分师资来自医学院校毕业留校任教的教师,自

道德素质教育的重要性

浅谈道德素质教育在职业教育中的重要性 【摘要】道德、健康和知识,既是人的核心竞争力,也是人“可持续发展”的必备条件,而道德又位居人的核心竞争力之首。职业培训及技工学校培养的学生是将来某一个职业的后备力量,懂得职业道德规范,加强职业道德修养,对于他们来说,是一项极为重要的课程,掌握某一职业的基本职业道德规范,将有利于他们毕业后更好地完成本职工作。 【关键词】道德建设职业道德素质教育 职业教育作为国民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改革开放以来有了突飞猛进的发展,培养了大批的专业实用型人才,为国家的经济腾飞做出了重大贡献。但随着办学规模的日益扩大、职业教育的日益深入,在许多从事职业教育的教师及学生的思想和行为上,逐渐显露出误区,如:部分教师常常把职业教育片面认为是一种培养目标十分简单、突出实用技术、动手能力培养的就业培训,而削弱甚至忽视了对学生的思想道德、法制观念、健全人格及健康心理等综合素质的全面教育与提高。以至于这些学生大多缺乏社会责任感,公共道德修养不高,不关心集体,不守纪律,不知谦让与互相帮助,心中只有自己。从企业对毕业学生反馈的信息来看,表明不受企业欢迎的大多数学生不是因为技能低下不适应生产需要,而是因为不会做人。 职业教育虽有素质教育的优势,但它并不等于是素质教育,那种

认为职业教育无须实施素质教育,或职业教育就是素质教育的观点都是片面的、错误的。我们能够看到,虽然职业教育区别于应试教育,并无追逐“应试之弊”,也有利于培养学生的劳动技能素质,但在学生其他方面的素质培养上,职业教育并不占优势。职业教育不是天然的素质教育,它与素质教育有着一定的区别。从教育目标来看,素质教育以培养学生的认知能力为核心,重视一般素质和迁移能力的教育,而把职业能力放在职后教育阶段,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也就是职业角色教育。从教育过程来看,素质教育重视基础性、全面性和可发展性;职业教育则强调定向性、实用性和灵活性。从教育策略来看,素质教育重视终身教育,要求从学校到社会实行终身学习。职业教育则强调职业能力的培养,而把文化课、理论课限定为以“必需”和“够用”为度。职业教育的现状与素质教育的差距是显而易见的。 教育工作,特别是职业教育工作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传统的思想教育、知识传授、技能训练等虽然是这个系统工程中已被足够重视的主要部分。但尚有大量的工作需要去完善与发展,职业培训及技工学校的素质教育必须着力培养学生多方面的综合素质。而道德素质的培养更是重中之重。 道德就是一种力量。数千年前,老子迫于过关,留下《道经》、《德经》,首创“道德”一词。今“道德”一词已成为一种社会行为规范的总称,它更突出约束性与规范性。其实,“道德”一词本义于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