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第三课商业的发展

第三课商业的发展

第三课商业的发展
第三课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3课古代中国的商业经济

1.(2013年广东卷历史,13)东汉初年桓谭上书说:“(重本抑末)此所以抑并兼、长廉耻也。

今富商大贾,多放钱货……收税与封君比入。”据此推论合理的是

A.东汉初年金融业繁荣,资本主义萌芽出现 B.东汉初年商人与封君勾结,中央集权削弱C.东汉初年商人经济实力强,桓谭建议厉行重农抑商

D.重农抑商是中国古代基本政策,桓谭描述的现象不存在

2.(2009·广东文基·21)南宋时国家的商业税收超过了农业税收,原因是( )

A.农业生产萎缩,农业水平低下 B.商人兼并土地,积极从事农业生产

C.政府放松了对商人经营行为的限制 D.宋代实行海禁政策,国内商业发展迅速3.(2009·广东历史·4)中国古代,朝廷有时将不在户口册且因此不纳税的人称为“盗贼”。这反映当时朝廷( )

A.要求民众纳税 B.只要求部分民众纳税

C.不要求民众纳税 D.只要求部分“盗贼”纳税

4.(2008·广东文基·19)下列有关汉代长安市的说法,正确的是( )

①与居住区隔开②有专门官员管理③又叫草市④开市闭市有严格时间规定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①②④ D.②③④

【知识整理】

一、商业发展的基本要素:

(1)商品(2)商业活动主体:商人;(3)交易媒介:货币;

(4)交易范围:商路(国内贸易、对外贸易)(5)商业活动场所:城市、市场

二、商品

商品种类越来越多,到明清时期,棉花、茶叶、甘蔗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三、商人

(1)发展概况:商周时期出现职业商人,春秋时期出现著名的商人如范蠡和吕不韦;汉代,商运活跃,成为古代社会交往活动中最活跃的人群;明清时期出现区域性的商人群体——,其中势力最为强大的是和。

(2)特点:商人经济实力雄厚,但社会地位低下。

四、货币

(1)发展概况:西周时期,交易活动日益频繁,需求数量增加,可看到流通的和的情形,出现最早的货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汉时期圆形方孔钱是通行全国的货币。汉武帝铸

五铢钱稳定铜钱重量。唐朝铸“开元通宝”,成为通用的货币,后来发行量很大,成为以后历代货币的范式。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飞钱相继问世。宋元:北宋时在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明中后期,白银成为普遍流通的主要货币。

五、商路

(1)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西汉时,由于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1、陆上丝绸之路,起于西安,西经甘肃河西走廊,新疆,中西亚,西抵欧洲黑海、地中海地区。

2、海上丝绸之路:唐宋元时期发展兴盛。唐朝时广州成为重要港口,政府设市舶使管理对外贸易;两宋时期海外贸易发达,海外贸易税收甚至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元朝时,泉州被誉为天下第一大港。

3、茶马古道源于古代西南边疆和西北边疆的茶马互市,兴于唐宋,盛于明清

4、官府控制下的中国古代对外贸易中,朝贡贸易占有重要地位,其目的不在于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而是要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特产的要求。

(2)国内交通(商路):秦朝修驰道;隋唐开通大运河,密切南北方的经济往来。

六、市场和城市

注:城市的由来:古代的“城”是统治者居住的地方,是政治中心,“市”是商品交换的场所。以后“城”、“市”结合,成为社会的中心,商业的繁荣也就总是与城市联系在一起。

(2)城市发展

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唐朝时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以至出现“扬一益二”的说法。

。天下四镇分别是、、、

七、古代中国商业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业起源早,呈现出繁荣景象,但发展不平衡。

2.商业发展以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为基础,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压制,商人社会地位较低,商业始终作为农耕经济的补充,未能占据主导地位。

3.古代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政策密切相关,、商业的发展始终处于封建政府的抑制之下。城市的政治属性和官府贸易的政治目的都大于商业经济本身。

合作探究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28分)

1、材料一海客乘天风,将船远行役。譬如云中鸟,一去无踪迹。

——(唐)李白《估乐客》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时平日,犹自笙歌彻夜闻。

——(唐)王建《十五夜望月》

(1)概括材料所反映出的唐代商业发展的情况(8分)

材料二老农家贫在山住,耕种山田三四亩。苗疏税多不得食,输入官仓化为土。岁暮锄犁旁空室,呼儿登山收橡实。西江贾客珠百锺,船中养犬长食肉。

——(唐)张籍《野老歌》

(2)依据材料,指出该诗所记录的社会政治经济现实。(6分)

材料三今夜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宋陆游《杂赋》

尔来盗贼往往有,劫杀贾客沉其艘。——宋王安石《商感》

(3)从材料中你能看出哪些历史信息?(4分)面对商品经济发展的状况,唐宋政府依旧实行什么经济政策?(2分)为什么?(4分)

材料四大妇弓弹中妇绩,绿鬓小妇当窗织,莫辞劳,吴中贾来价正高。

——乾隆时《南江县志?棉布谣》

(4)材料表现出了哪些历史现象?(2分)它与唐宋时期相比最大的不同点是什么?(2分)

答案要点:

(1)商业贸易活跃,一些商人为追逐利润而远离家乡;(2分)水上贸易发达;(2分)出现不受时限的喧闹夜市;(2分)酒店和娱乐业兴旺(2分)。

(2)赋税负担沉重,贫富分化加剧。(2分)农民陷入困境,纷纷逃亡山区,垦山为田。(2分)富商财富汇集,生活奢糜(2分)。

(3)信息:商业发展渗入农村,出现草市,(2分)富商的人身和财产得不到保障。(2分)政策:重农抑商(2分)。原因:巩固君主专制统治的需要。(2分)小农经济是封建统治的基础。(2分)(4)现象:清前期商品经济有较大发展,包买商打入生产领域,资本主义萌芽在江南地区出现。(2分)不同:出现雇佣与被雇佣关系(2分)。

2、2011·广州模拟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在我国(早期)封建城市形成的过程中……真正起关键作用的是统治阶级的政治、军事需要。春秋时筑城的原因不外乎以下三种:第一,大小诸侯国国都都是政治中心,都需筑城……第二,各国纷争中需要在战略要地筑城……第三,统治者为达到某种政治目的而在一些地方筑城……封建社会的城市商业是在这些旧城的基础上发展繁荣起来的。

——引自胡如雷《中国封建社会形态》

材料二南京(今河南商丘附近)去汴河五里,河坝(畔),谓之河市,五代国(国即北宋)初,官府罕至,舟车所聚,四方商贾孔道(交通要道)也。其盛非宋州可比。

——引自(北宋)王巩《闻见近录》

材料三

材料四隋唐时期,政治上的统一和大运河的开通,密切了南、北方的经济往来。扬州等城市成为闻名中外的大都会。西域以及阿拉伯、波斯商人来往经商频繁,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都呈现出空前繁荣的景象。

材料五唐朝王建有诗曰:“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夜看扬州市》)唐代李绅有诗曰:“夜桥灯火连星汉,水郭帆樯近斗牛。”(《宿扬州》)

材料六明清时期,江南地区出现了一些城市,如棉纺业发达的松江、陶瓷业发达的景德镇、冶铁业发达的佛山、长江的商品转运码头汉口等地……丝织巨镇盛泽镇本是青草滩上的一个荒村,“明初居民止五六十家,嘉靖间倍之。以绫绸为业,始称为市”。因“丝绸之利日扩”,到乾隆时,“居民百倍于昔,绫绸之聚亦且十倍……盖其繁阜喧盛,实为邑中诸镇之第一”。

——岳麓版高中新课程(《历史》必修二)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和材料二,分析中国封建社会城市(集镇)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分析我国古代工商业城市分布区域发生的变化。

(3)唐朝后期,扬州有“天下之盛,扬为首”的说法。结合材料四、五,概括指出扬州繁华的表现。

(4)根据材料六,指出明清时期城市发展的主要原因。

(5)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清时期城市经济发展的新特点。

3.(1)政治、军事的需要;商业发展的结果;交通要道人口聚集的结果。

(2)由主要在北方的黄河中下游地区逐渐向南方、向沿海和运河沿岸地区发展。

(3)表现:成为商业大都会;手工业发达;外商云集;水运发达;夜市繁华。

(4)原因:交通要冲;手工业、商业发达;城市人口增加。

(5)特点:专业化城市出现:经济功能加强;资本主义萌芽产生。

A.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B.市已经遍布城内各处

C.文娱场所多由官府经营 D.坊和市已没有区别

7.(2012·全国课标卷·26)明后期松江人何良俊记述:“(正德)以前,百姓十一在官,十九在田……今去农而改业为工商者三倍于前矣。昔日原无游手之人,今去农而游手趁食(谋生)者又十之二三也。大抵以十分百姓言之,已六七分去农。“据此可知( )

A.工商业的发展造成了农业的衰退 B.工商业的发展导致了社会结构的变动

C.财富分配不均引起贫富分化加剧 D.无业游民增加促成了工商业的发展

8.(2011·天津文综·2)宋人诗云:“东家打麦声彭魄,西家缫丝雪能白。……东家麦饭香扑扑,西家卖丝籴新谷。”计中反映了宋代( )

A.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 B.手工业仅在乡村发展

C.开始出现独立的手工业家庭 D.手工业者脱离农业生产

9.(2011·浙江文综·15)清乾隆年间苏州《吴县永禁官吏占用钱江(杭州)会馆碑》记载:“商贾捐资,建设会馆,所以便往还而通贸易,或存货于斯,或客栖于斯,诚为集商经营交易时不可缺之所”。下列说法中错误的是( )

A.该碑文反映出苏杭之间的商贸联系 B.会馆为商人出资建造的地方商业中心

C.会馆为旅居异乡的同乡商人所组建 D.会馆为同一地域商人活动的重要场所10.(2011·上海单·11)有人认为,中国古代某种对外贸易“在下只是些和平民众小规模的商贩活动,在上只是政府借以表示中国文化传播之一种光荣礼节而已。”下列符合

这一认识的经济活动是( )

A.汉朝的丝绸之路 B.宋朝的海上丝绸之路

C.明朝的朝贡贸易 D.晚清的中英鸦片贸易

11.(2010·全国Ⅰ卷文综·14)表1

1885~1892年田赋、厘金、关税占清政府年收入百分比

|年份 |总额(千两) |田赋(%) |厘金(%) |关税(%) |

|1885 |78276 |38.6 |17.9 |18.8 |

|1887 |85787 |36.4 |19.6 |24.3 |

|1889 |86187 |35.5 |17.4 |25.7 |

|1891 |95394 |33.4 |17.1 |25.1 |

|1892 |88816 |35.2 |17.2 |26.0 | 表1反映了这一时期( )

A.政府强化了对关税的控制 B.连年战争使农村经济日趋凋敝

C.民族工商业发展陷入停滞 D.财政收入越来越倚重商品流通

12.(2007·海南历史·7)明代张居正说:“商不得通有无以利农,则农病;农不得力本穑以资商,则商病。故商农之势,常若权衡。”这种农商并重的言论( )

A.反映了商品经济的发展 B.表现了重农抑商政策的瓦解

C.表明政府十分重视商业 D.代表了士大夫对商业的态度

【练习巩固】

1. “除文化上的成就外,宋朝时期值得注意的是,发生了一场……有重大意义的商业革命。”这场“商业革命”的内容不可能包括

A城市商业打破了时间和地点的限制B乡村地区不能设市的规定被废除

C.商业活动不再受官府直接监管D.以地域为基础的商帮及会馆兴起

2.韩非子视商人为“邦之蠹也”(蠹,蛀虫)。下列观点与之明显不符的是

A.“今驱民而归之于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

B.“夫工固圣王之所欲来,商又使其愿出于途者,盖皆本也”

C.“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

D.“使农不废耕,女不废织,厚本抑末”

3.(2010·福建三校模拟)中国古代的官营手工业素来发达,在冶金、制瓷、纺织等行业中,一直保持领先地位。官营手工业的产品大多精美,质量也上乘。造成这一现象的主要原因是()

A.工匠优秀,积极性高

B.生产不计成本

C.市场需要高质量的产品

D.国家权力的支持

4.(2010·宁德模拟)史书记载:“会子(南宋的一种纸币)则公私买卖支给,无往而不用……千里之远,数万之缗,一夫之力克日可到。”从上述材料中得到的关于南宋时期的历史信息,错误的是()

A.交通发达B.会子得到广泛使用

C.商业繁荣D.长途贸易开始出现

5.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末作(工商业)文巧(华而不实)禁则民无所游食,民无所游食则必农。民事农则田垦,田垦则粟多,粟多则国富,国富者兵强,兵强者战胜,战胜者地广,……舍本而事末作,则田荒而国贫矣。——《管子?治国》

材料二国家军事--行政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非生产人口的消费大大超过生产人口的消费;生活性消费大大超过生产性消费;奢侈性消费大大超过正当性消费。四大比例失调,消费重心严重倾斜,说明这是一种在大一统集权统治体制下才可能产生的,具有强烈政治军事色彩的、畸形病态的社会消费结构。

——王家范《中国历史通论》

材料三中国的城市与商业一贯发达,但中国的商业与城市一向都是在体制内发展的,受社会主流体制的节制与约束。商人与社会上其他成员同流,并不具备超主流体制的特殊身份……而且,历朝历代都有非常强大的官办商业,这几乎成为中国社会的一大传统。中国的城市主要不是起商业功能,而是起政治功能,是中央政府统治全国的政治中心。

——钱乘旦《前资本主义世界发展:

东方普遍性与西方特殊性》

请回答:

(1)概括材料一体现的经济主张及其理由。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指出材料二反映的中国古代社会现象及其产生根源,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此现象的消极影响。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依据材料三,概括阻碍中国古代城市商业发展的因素。

备选:

二、主观题

1.(2013·北京文综·41)

东汉后期和唐朝前期黄河流域、长江流域县城数量表(单位:座)

| 时间 |东汉后期 |唐朝前期 |

|区域 | | |

|黄河流域 |765 |669 |

|长江流域 |342 |611 |

(2)概述上表反映的县城数量及分布的变化,阐释导致变化的历史原因。(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城市发展

【答案】(2)变化:

从东汉后期至唐朝前期,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县城数量总体有所增加。

东汉后期,县城主要集中在黄河流域,长江流域数量较少;唐朝前期与东汉后期相比,

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长江流域数量增加。

原因:

①这一时期,北方战乱频仍,人口大量南迁,黄河流域县城数量减少。

②人口南迁加速了南方的开发,使南北经济差距缩小,经济重心逐渐南移,南方县城数量

③隋唐时期,社会安定,经济繁荣,县城总体数量增加。

2.(2013·浙江文综·38)(26分)阅读材料,加深对历史上江南经济变化的认识。

材料一

|松江府|“壤地广袤不过百里而遥,农亩之入非能有加于他郡邑也。所由供 |

| |百万之赋……全赖此(棉织)一机一杼”。 |

|苏州府|“郡城之东,皆习机业。……计日受值”;盛泽镇“俱以蚕桑为业”。 |

|嘉兴府|王江泾镇“多织绸,收丝缟之利,居者可七千余家……” |

|湖州府|“俗皆织绢”;“惟湖以蚕……官赋私负咸取足焉”;南浔镇“烟火万家”|

| |。 |

——摘编自明清史志资料(1)指出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说明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阅读材料一,概括

明清时期江南经济的主要变化。(10分)

【考点】中国古代农业经济的基本特点、农业经济与商品经济的关系、明清时期江南经

【答案】(1)特点:以小农户个体经营为主。(2分)

关系:农业经济为主,商品经济处于从属地位。(2分)

变化:商品经济比较发达,(1分)纺织业显著发展,(2分)市镇经济繁荣,(1分)

,资本主

义萌芽。(2分)

3.(2011·海南单·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唐中期,杜佑感叹秦朝“以区区关中灭六强国”,而唐朝同样定都于关中,版图广阔,“竭万方之财,上奉京师”,国势却日益衰落。他分析说,“商鞅佐秦,以为地利不尽”

,扩大每亩的面积,以此增加农夫耕种数量;招纳秦国以外的人前来耕种,“其田宅

,复及子孙”;“非农与战不得入官。大率百人以五十人为农,五十人习战,故兵强国

富。”“其后仕宦途多,末业日滋。今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又秦汉郑渠(郑国渠)溉田四万顷,白渠溉田四千五百顷,永徽(唐高宗年号,650~655年)中

,两渠灌浸不过万顷,大历(唐代宗年号,766~779年)初减至六千亩。亩朘(削减

)一斛,岁少四五百万斛。地利耗,人力散,欲求强富,不可得也。”

——据《新唐书》(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唐代关中社会经济状况与秦相比有何变化。(4分)

(2)杜佑所批评的“大率百人才十人为农,余皆习他技”现象,实际上反映了社会经济的发展。简析这一现象产生的原因及其影响。(6分)

【答案】(1)水利工程衰败;农业收获量减少;越来越多的人从事工商业等活动,农业劳动力剧减。(4分)

(2)原因:农业技术改进,农业生产水平提高,以人力投入保证农业收入的状况得以改变。(3分)

影响:工商业获得发展的基础,从事工商业的人口增加,商业活动趋于繁荣。(3分)4.(2010·江苏单·21)(10分)中国古代饮茶之风始于唐,盛于宋。到宋代,茶叶已成为中原及周边各族人民“一日不可以无”的日常消费品,对宋代的社会生活产生了重大影响。

材料一

西戎茶马之市,自宋已然。盖土蕃潼酪腥膻,非茶不解其毒,……(中原)藉之可以得马。以草木之叶,易边场之用,利之最大者也。

——[明]谢肇制《五杂俎》材料二蜀中旧使交子(纸币),惟有茶山交易最为浩瀚。

——[宋]苏辙《论蜀茶五害状》材料三

宋榷(专卖)茶之制,择要会之地,曰江陵、曰真州(江苏仪征)……初数户,后繁之。市中荼坊林立,徽人、晋人荟萃,五音杂语。……输之于边,数倍利之,骤富焉。

——[宋]庄季裕《鸡肋编》材料四

(东京)朱雀门外除东西两教坊,余皆居民或茶坊。……茶坊每五更点灯,博易,买卖衣物、图画、花环、领抹之类,至晓即散,谓之鬼市子。……又北山子茶坊,……仕女往往夜游吃茶于彼。

——[宋]孟元老《东京梦华录》请回答:

(1)据材料一和所知识,分析宋政府茶叶专卖的主要原因。(3分)[来源:.Co

(2)据材料二、三、四和所知识,分析茶叶贸易对宋代商品经济的影响。(4分)(3)茶坊、瓦肆等大量兴起,乃宋代开创之新气象。结合所知识,说明宋代在城市商业布局、思想、文等方面的新变化。(3分)

【答案】(10分)

(1)增加财政收入;促进贸易发展;增强军事力量。

(2)促进纸币流通;经济城镇兴起;城市商业繁荣(市井生活繁荣);地域商人出现

(3)城市商业布局:打破市坊界限;

思想:出现了一个以“理"或“天理”为核心的观念系统(理);

文:出现一种更易抒发感情,表现市井生活的新体裁(宋词)。

5.(2010·海南单·26)(10分)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南雄商人以货入京,至长淮关,吏留而税之,既阅月而货不售。商人讼于官,刑部议吏罪当纪过。上曰:“商人远涉江湖,将以求利,各有所向,执而留之,非人情矣。且纳课于官,彼此一耳。迟留月日而使其货不售,吏之罪也。”命杖其吏,追其俸以偿商人。

(太祖)赦中书省曰:“朕初以边戍馈饷势民,命商人纳粟,以浙淮盐偻之,盖欲足军食而省民力也。令既数年所输甚薄,军饷不供,岂盐价太重。商人无所利而然欤?尔中书其议减盐价,俾输粟于西河、梅川,庶粮饷可给而内地之民省挽运之劳。”

——《明太祖高皇帝实录》(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太祖对商人的态度。(4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知识,简要说明如何认识明初的重农抑商政策。(6分)

【答案】(10分)[来源:]

(1)扶持商人;保护商人;利用商人。(4分)

(2)重农抑商是基本政策,重视农业,防止弃本逐末;一定程度上保护商人,为特殊需要利用商人,保证农业发展和社会稳定;妨碍商业的正常发展。(6分)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中国古代商业”的备课资料 商业的产生并不重要 教科书从什么是商品,怎样产生交换,专门从事“交换的人”说起,因此上溯到原始社会晚期。这些知识对高考实无必要。那么,夏商时期形成商业重要吗?我认为也不重要。夏朝的历史至今还没有充足的证据,很多说法只是学者的推测。根据河南二里头的考古发现,学者也仅仅能想象出“宫殿”的规模。夏朝有城市吗?谁也说不清。殷商时期有城市,安阳的考古可以证明,也可以推测商业得到发展,但是具体情况还是不得而知,因为文字记载太少,至今甲骨文能够识别的,并被大家认可的也不足2000个字。那么,商业究竟发展到什么程度,还需有更多的材料证明。 西周时期手工业有了很大发展,青铜器的出现便是很好的证明。但是,青铜器都是为贵族使用制造的。青铜器大多是体现贵族身份品级的礼器,是禁止买卖的。西周时的武士是贵族的“士”,打仗的士兵是平民,也就是农民,奴隶是不被信任的,只能作为贵族的家奴,不能用于参战。所谓“工商食官”是指当时的手工业和商贾都是贵族的奴仆。所谓“百工”不可理解为自由手工业者已经有了很多工种。这一时期商业受生产力的制约,规模有限。 夏商周三代的商业只有一个简单的知识点有应试价值,那就是商代的殷已经开创了政治型城市之先河,后来古代中国城市的基本形态大都如此。 春秋战国、秦汉时期的商业特点 春秋战国时期,由于铁器和牛耕的出现和推广,生产力得到很大发展,商业随之繁荣。春秋战国时期出现很多著名的大商人,有郑国的弦高、孔子的弟子子贡、越国的范蠡;魏国的白圭、吕不韦,等等。流通的币种很多,且数量大,反映出商业的发达。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秦虽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但赋税徭役太重,不可能促进商业的发展。西汉经过休养生息后,承接了战国以来商品交换活跃的势头。东汉总的来说商业发展水平受到田庄经济的制约,发展变慢。 总之,这一时期是中国古代商业的第一个高潮时期,特点有: 第一,商人阶层形成。公元前516年,齐景公请教晏婴如何治理国家,晏子回答“民不迁, 农不移,工贾不变,士不滥(不失职)”,士农工商各守其业,就能够维持统治。可见,从事商业的人数及其社会价值得到政治家的认可。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题目带详细解析)

人教版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经典习题 1.下列古代出现的商业现象,按照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私商成为商人的主体②流通领域出现纸币 ③实行“工商食官”政策④大量商业市镇兴起 A.②③①④B.①②③④C.①④③②D.③①②④ 【考点】古代中国的商业 【解析】奴隶社会春秋以前,“工商食官”;春秋战国时期,官府垄断工商业被打破,私商逐渐成为商人的主体;北宋时期,四川地区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明朝以后,大量商业市镇兴起,据此正确答案选D项。 【答案】D 2.钱穆在《国史新论》中把战国至明清中国历史描绘为游士社会、郎吏社会、门第社会、科举社会。下列说法正确的一项是() A.“游士社会”出现了夜市和草市B.“郎吏社会”出现了百家争鸣 C.“门第社会”开始了儒释道合流D.“科举社会”开始在地方设置郡县 【考点】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春秋战国时期的百家争鸣;宋明理学——三教合一;秦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郡县制;汉到元政治制度的演变——九品中正制、科举制 【解析】结合所学知识,游士社会是指战国时期,士阶层活跃,游士即游说谋划之人士; 郎吏社会是指秦汉时期,官僚政治逐渐取代贵族政治;门第社会是指魏晋南北朝时期,门第族望成为选官的主要依据;科举社会是指隋唐至明清时期,实行科举考试制度。草市出现在东晋南朝时期,夜市出现在隋唐时期,故A项错误;百家争鸣出现在战国时期,故B项错误;开始在地方设臵郡县是在春秋战国时期,故D项错误;魏晋南北朝时期开始出现儒佛道融合的趋势,故C项正确。 【答案】C 3.曾有历史记载四川地区:“小钱每十贯重六十五斤,折大钱一贯重十二斤。街市买卖至三五贯,即难以携持。”这反映了() A.四川地区的经济发展必须使用铁钱 B.商品经济发展推动“交子”的产生 C.铁钱已不适应当时四川经济发展的需要 D.政府规定铁钱只能在四川地区使用

—人教新课标高中历史必修二教师用书:3第3课 古代商业的发展 含答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学习目标:1.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表现。2.掌握古代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3.知道古代对外贸易的表现及特点。 4.分析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探究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素养解读:1.从时空观念和史料实证角度,了解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重点)2.从史料实证和历史解释角度,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难点)3.从唯物史观角度认识古代中国商业的发展对当时社会经济的影响。(难点) [知识梳理] 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 (1)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 (2)春秋战国时期 ①发展状况:商业出现繁荣局面。 ②主要表现: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拥有雄厚资产的大商人。 2.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秦汉至隋唐之前 ①发展状况:总体水平不高。 ②主要原因:商人经商受到时间、地点的限制。 (2)隋唐时期至宋元时期

(3)明清时期 ①城镇商业呈现繁荣景象,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②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的作用越来越大。 ③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商帮”,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二、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 1.市的变迁

2.城市的发展 (1)原因:丝绸之路的开通、大运河的开凿、经济重心的逐渐南移。 (2)表现: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三、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 1.概况 (1)西汉时期:开通了陆地和海上两条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起来。 (2)唐朝时期:广州成为重要的外贸港口,政府设市舶使,专管对外贸易。 (3)两宋时期:海外贸易税收成为南宋国库重要财源。 (4)元朝时期:泉州是最重要的对外贸易港口,被誉为当时世界第一大港。 (5)明清时期:统治者实行海禁和“闭关锁国”政策,只开广州对外通商,由“十三行”统一经营对外贸易。 2.特点 (1)目的:宣扬国威,加强与海外各国的联系,满足统治者对异域珍宝的需求。 (2)形式:以朝贡贸易为主,通过朝贡和赏赐完成交易。 (3)趋势:由对外开放、外贸兴盛到明清时期渐趋萎缩。 [释疑解惑] [图解识记]古代商业的发展变化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得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与手工业得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得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得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得繁荣与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得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得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得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得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第二目“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得重要场所“市”得变迁及城市职能得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得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得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得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得图片与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得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与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得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得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与繁荣得重要表现;市得变迁与城市得发展;古代得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得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得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得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得关系。 (3)认识与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得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得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得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得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得产生就是经济发展得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得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得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得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与生活中具有得重要地位与作用。商业得发展就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得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得财富,对社会得发展作出了巨大得贡献,但就是她们得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与压制商业得发展,阻碍了中国新得富有活力得经济形态得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史

中国古代商业史 一、商业发展进程 1﹚北宋 益州﹙今四川﹚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2﹚明清 出现会馆 晋商、徽商 例1 ﹙2013·重庆文综﹚宋代文献记载,真宗时,“诏商旅自京[携]便钱至诸州者,所在即给付,无得稽滞。按,太祖开宝三年置便钱务(机构),许民入钱左藏(国库),给以券,于诸州便换。”文中“便钱”是 A.自由流通的支票B.中国最早的纸币 C.国家发行的债券D.兑换货币的凭证 答案:D 例2 ﹙2014·新课标Ⅱ﹚北宋中期,“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其后,富者资稍衰,不能偿所负,争讼数起”。这表明交子 A.具有民间交易凭证功能 B.产生于民间的商业纠纷 C.提高了富商的社会地位 D.促进了经济重心的南移 答案: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学生运用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状况的分析理解能力。B 项明显错误,材料反映出的商业纠纷是在交子使用之后出现的。C、D两项为无关项,所以排除这两项。材料中的“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表明交子的出现是民间的行为,其中最有力的证明就是“私为券”。 例3 ﹙2014·全国大纲﹚芜湖是明代中后期著名的浆染业中心,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这一历史现象反映出 A.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 B.区域间有着不同的市场需求 C.手工业技术水平日趋平衡 D.抑商政策阻碍区域经济发展 答案: A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解读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材料中“当时松江的白布也要送到芜湖浆染,故有“织造尚松江,浆染尚芜湖”之说”说明商品生产呈现区域化分工明显,故本题选择A;B和市场有关系;C和D不符合题意。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第四讲商业的发展 (一)课标及考纲 1、课标: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考纲:商业的发展中国古代的商帮 (二)知识结构 工商食官 “工商食官”与民营商业崛起 秦汉以前商业 唐代商业 商业的发展唐宋元商品经济发展与初步繁荣北宋商业 元代商业 徽商 明清的商帮 晋商 (三)重难点解析 1、考点精要 商周“工商食官”(官府控制商业)→春秋战国(中原商品市场和城市大量出现)→秦汉隋唐(抑商政策、坊市分区)→宋元(坊、市时空限制打破,纸币流通)→明清(资本主义萌芽、市镇商业繁荣、商帮、闭关锁国)。 “工商食官”制度是周代,尤其是西周春秋时期工商业发展的基本制度。西周官营手工业制度,指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在这种制度下,周王室和诸侯都有官府管理的各种手工业作坊,属司空管辖。这些手工业作坊的各类生产者称为百工,他们既是具有一定技艺水平的工匠,又是从事手工业生产的管理者。 2、考点升华 角度1 从古代中国商业的兴起和发展看,制约商业发展的因素 提示:(1)社会政治局面是否稳定。(2)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程度。(3)政府的决策和政策。(4)内外交通是否便利。 角度2 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提示:(1)与农业、手工业的发展紧密相连,相辅相成。 (2)受重农抑商政策的影响,发展艰难曲折。古代中国商业和商人的命运与政府的商业政策息息相关。 (3)商业活动在很大程度上受官府的控制,特别是海外贸易基本上由官府垄断,实行

“厚往薄来”“倍偿其价”的朝贡贸易。 (4)城市商品经济发展较快,商业活动逐步突破了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城镇商业发展,小农经济与商品经济联系日益密切。 (5)发展呈现不平衡性,各个时期、不同地域发展都不平衡。 (6)商业始终是自然经济的补充,不占主导地位。 (四)知识拓展 一、古代商业的发展与市的变迁 商业是以货币为媒介进行交换从而实现商品流通的经济活动。市是货物交换的地方,开始时物物交换,货币产生后就成为买卖的场所,即市场。 1.原始社会后期,人类社会出现了以物易物的交换活动(原因:生产力的发展,剩余产品的出现,社会分工的发展)。 2.到了夏代,社会上游离出一部分专门从事物品交换的人。(岳麓:商朝时期,职业商人和最早的货币产生。) 3.商朝:商朝人以善于经商著称,后世将从事商业活动的人称为“商人”(人教)。产生职业商人和人造货币(岳麓)。(观点:“商人”的叫法,是在周武王灭商以后,商朝遗民地位低下,为了维持生计,只好从事商品买卖。) 4.周朝:实行“工商食官”政策,商业由官府垄断(岳麓、大象)。 [百度百科:当时的手工业者和商贾都是官府管的奴仆,他们必须按照官府的规定和要求从事生产和贸易。“工商食官”按三国时韦昭解释是:“工,百工;商,官贾也。《周礼》曰府藏皆有贾人,以知物价。食官,官禀之。”网上也有人解释为:工商食官,即工商食于官,就是手工业者、商人靠着官来吃饭。靠谁吃饭就要被谁桎梏。工商食官制至战国时期彻底终结,但其演化出的官营手工业一直存在。《国语·晋语》:“公食供,大夫食邑,士食田,庶人食力,工商食官。”] 5.春秋战国时期: ⑴市的发展:战国时期,有的城市已经出现称作“市井”的商业区。(人民) ⑵商业的发展: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私营商业的兴起(许多庶人冲破官府的束缚,成为有强大经济实力的自由商人),商人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如弦高、子贡、陶朱公范蠡、吕不韦等)。金属铸币大量出现(岳麓、大象)。(岳麓)早期商业的发展得到了统治者的重视和鼓励;但商业与强调耕战、加强中央集权的思想发生矛盾,战国时期,重农抑商思想兴起。 6.秦汉:初步发展 ⑴原因:①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修建驰道。②统一局面的形成。③社会经济的恢复和发展。④西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中外贸易逐渐发展。⑤汉文帝一度将抑商政策改为宽商政策。 ⑵市的发展:①在县治以上的城市,特定位置一般都有集中贸易的市,与居民所住的“里”“坊”是严格分开(城市首先是政治中心)。②汉代在边境关隘还设有关市,亦称胡市,从事对边疆少数民族的贸易;驻军之处有时也立军市。③在小县、县以下的邑和农村中,没有垣墙楼屋的定期集市比战国时期增多。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整体设计 本课概述 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本课分三小目阐述了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历程及古代对外贸易的变迁。第一目“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讲述了古代商业在先秦、秦汉、隋唐、元、明清时的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第二目“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阐述了作为商业活动的重要场所“市”的变迁及城市职能的变化;第三目“官府控制下的对外贸易”,概述了丝绸之路在对外贸易中的重要作用及闭关锁国政策的影响。教材提供了大量的图片和资料,介绍了中国古代商业的一些特征。教学时,要运用图片和资料,概括古代商业发展的特征,理清商业活动与社会政治、经济、文化之间的联系。 思路设计 ●教学重点 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和繁荣的重要表现;市的变迁和城市的发展;古代的对外贸易。 ●教学难点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繁荣的原因。 ●教学方法 本课内容专业性强,学生难以理解。教师宜结合教材“学思之窗”“历史纵横”“资料回放”等栏目,紧扣“古代中国各个历史时期商业发展概况”这一线索,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探究式学习;并采用多媒体技术辅助课堂教学,贯彻谈话、讲授、研讨交流等教学手段。 三维目标 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等重要概念。

过程与方法 (1)通过课堂上分组研讨交流,拓展学生的课外知识面,提高学生的思辨能力、综合分析问题的能力,培养竞争与合作意识。 (2)指导学生阅读教材引文及史料,培养学生阅读、理解历史材料以获取有效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有关问题进行说明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辩证统一、互相作用;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的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虽然中国古代商人拥有巨大的财富,对社会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但是他们的社会地位却十分低下。而且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 教学设计 导入设计 图片导入 图1战国货币图2秦半两钱

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特点

1.中国古代商品经济发展 (1)先秦:商民善于经商,后世将经商的人称为“商人”;商朝以贝作为货币;商朝都城已成为繁华的商业都市,有“商邑翼翼,四方之极”之称。春秋战国时期,商业发达,各地土特产品互相交流,在中原市场上可买到南方的象牙、北方的马、东方的鱼盐和西方的皮革;许多城市成为繁华的商业中心,如齐国临淄、赵国邯郸、楚国郢等;出现了许多有名的大商人,如春秋后期的范蠡(“陶朱公”)和战国后期的吕不韦。 (2)南北朝:南北朝时,不少城市遭到战争破坏,商品经济发展缓慢;北魏以后,北方商品经济有所恢复;与之相比,南方商品经济相对比较活跃。北魏时,洛阳城内市场很多且有周长近八里的大市;一些富商大贾周流天下或远走异域。建康(南京)城内建有四市,市内唐铺林立;秦淮河两岸商旅云集,交易兴盛。草市(农村集市)开始出现,含义有二:一是贩饲马料之市;二是草草构成之市。 (3)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提高,尤其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朝中期政府开始征收茶税;隋唐商业的四个特点如下:一是交通发达(交通要道上有接待客商的私家店肆,备有供客商骑用的“驿驴”;以运河、长江为主的水运也很方便;从长安、登州、扬州、广州等地出发的对外交通也很发达);二是货币统一(由五铢钱到开远通宝);三是市场发达(场所固定——市;官员管理——物价和税收等;邸店柜坊——邸店兼营旅店、货栈和交易场,柜坊专营货币的存放和借贷;店铺限定——营业面积;时间限定——市的买卖时间;夜市草市——繁华大城市里有夜市,偏远的农村有定期举行的草市);四是商人众多(大商人、中等商人、小商小贩、胡商、外商)。 (4)宋元:北宋时期的商业有了一个新的转折。其表现在:①解除了商业活动在时间和空间上的限制。②政府允许工商业者“以资买官”,商人地位有所提高,形成地主、官僚、商人逐步结合的趋势。③商税收入在政府财政收入结构中比重剧增。④市镇的集市发展,城市商业区域扩大到城外。⑤城市的消闲文化发展,如瓦肆的出现和宋词的发展。王安石变法的理财措施中有“市易法”,由政府设立市易务,有利于稳定物价和商品交流,也增加了国家的收入。 (5)明朝:清代前期棉花、蚕桑、茶叶、油料等经济作物种植面积扩大,还形成了一些专业生产区域,促进了农业生产商品化。国内商业繁荣(市场大——国内市场扩大、品种多——农产品和手工业品品种达到两百余种、贩运快——区域间长途贩运发展较快、城市多——北京和南京是全国性商贸城市,全国出现了数十座较大的城市、向农村——商品经济向农村延伸,江浙地区以工商业著称的市镇蓬勃兴起);对外贸易艰难(实行闭关政策,限制对外交往)。 2.中国古代货币的演变 (1)先秦:商朝人善于经商,以贝为币;战国时期,各国出现了铁钱,秦国使用圆形方孔钱,称半两钱(齐国使用刀形币,赵国使用铲形币,楚国使用蚁鼻形币)。

高一历史北师大版必修2 第4课 商业的发展 课后练习

第4课商业的发展 一、选择题 1.下图是某同学的历史课堂笔记。其内容所对应的历史时期应该是( ) A.秦汉时期B.隋唐时期 C.宋元时期D.明清时期 2.唐代元稹《估客乐》诗云:“经游(营)天下遍,却到长安城。城中东西市,闻客次第迎。迎客兼说客,多财为势倾。客心本明黠,闻语已心惊。先问十常侍,次求百公卿。侯家与主第,点缀无不精。归来始安坐,富与王者勍(强)。”下列对该诗的解读,不合理的是( ) A.“长安城”有常设的商业区 B.商人交结长安权贵 C.“估客”是财力雄厚的大商人 D.商人政治地位提高 3.唐诗《夜看扬州市》:“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犹自笙歌彻晓闻。”从诗中能得到的正确信息是( ) A.扬州的草市很繁华 B.扬州的夜市是当时商业发展的一个特点 C.扬州出现了私家经营的邸店 D.扬州成为唐朝唯一的经济中心 4.唐诗云:“江春铺网阔,市晚鬻蔬迟。……夜船归草市,春步上茶山。寨将来相问,儿童竞启关。”这反映出( ) A.草市中有夜市B.江南市镇兴起 C.村寨出现草市D.专业市场出现 5.黄仁宇在《中国大历史》中提出“从经济方面来说,宋朝面临着中国有史以来最明显的进步”。下列属于其“进步”表现的是( ) A.实行“重农抑商”政策 B.出现了区域性的商人群体 C.出现了资本主义萌芽 D.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

6.一些商人以地域为中心,以血缘乡谊为纽带,自发组成了既“亲密”又松散的商人群体——商帮。这些商帮主要活跃于( ) A.春秋战国时期 B.秦汉时期 C.唐宋时期 D.明清时期 7.下列关于中国先秦时期商业的发展情况叙述有误的是( ) A.在中国远古时代,就已出现商业交换 B.甲骨文卜辞的资料记载有中国西周的商业状况 C.西周时期,流通的货币有骨贝和铜贝 D.春秋战国时期,已出现繁荣的商业中心 8.春秋初年,郑桓公迁都新郑时,因得大商人的资助而与之订立盟约。双方约定:只要商人不背叛国家,国家就不夺取商人的货物,不干涉商人的经营。这个盟约的签订( ) A.导致工商食官制度的瓦解 B.表明重商政策的实施 C.体现商人经营自主性增强 D.推动阶级结构的剧变 9.唐代的一位波斯商人到中国长安做生意,这位商人可以( ) A.到“草市”购买中国特产 B.逛夜市欣赏长安城的夜景 C.在居住的旅店出售波斯特产 D.在每条街道都能听到叫卖声 10.陆游《杂赋》:“今朝半醉归草市,指点青帘上酒楼。”此诗说明宋代的草市( ) A.商品买卖明码标价 B.买卖有严格的地域限制 C.有专门的管理机构 D.已经具备较完备的饮食服务设施 11.客舍、邸店、车坊等兴起的直接原因是( ) A.封建经济的发展B.商业运输的发展 C.旅途盗劫盛行D.官吏参与兴办 12.《续资治通鉴》记载:“初,蜀民以铁钱重,私为券,谓之‘交子’,以便贸易,富民十六户主之。”下列对此史料理解不正确的是( ) A.“交子”最早出现于北宋四川地区 B.“交子”是用塑胶制作出来的货币

鼎尖教案高一历史: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人教版必修二)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重点:中国古代商业产生发展的特点。 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发展和萎缩的原因。 难点: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如何得到发展。 课前自主学习: 1.隋唐时期,商业发达的城市有黄河流域的和,长江流域的和,管理市场贸易的官员是。 设有,专管对外贸易。 2.元代也是繁华的商业大都会。 3.唐代商品经济发达,为商业服务的 课堂合作探究 知识点一重农抑商下的古代商业 1.商周时期 (1)商朝人善于经商,他们使用的货币主要是海贝、骨贝、石贝、玉贝和铜贝等。 (2)商业由官府控制。 2.春秋战国时期 (1)诸侯争霸,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商人的社会地位提高,各地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这一时期的范蠡被后世商人尊为祖师。 (2)商品交换的发展促进了城市的繁荣 3.秦汉时期 (1)推行重农抑商政策,商业发展比较艰难,商人经商受时间、地点的限制,商业总体水平还不高。 (2)秦始皇统一货币、度、量、衡,促进了商业发展。 4.隋唐时期 (1)农业、手工业的发展,大运河的开通,促进了商品流通。 (2)都市商业和农村集市贸易获得发展。 (3)为商业服务的柜坊和邸店、飞钱相继出现。 5.宋元时期 (1)两宋的商业经济空前繁荣,商业环境相对宽松。 (2)商品种类迅速增加,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3)商税收入成为政府的重要财源。 (4)元代交通发达,有利于商业的繁荣。大都成为国际性的商业大都会。 6.明清时期 (1)虽然政府征收沉重的商税,施行种种压制政策,但城镇商业依然呈现繁荣景象。 (2)棉花等农副产品大量进入市场成为商品。 (3)区域间长途贩运贸易发展较快,货币作用越来越大。 (4)“商帮”出现,典型的是徽商、晋商。 【例1】隋唐时期商业繁荣的根本原因是 ( )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历史知识 历史知识高中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 “市”的形成:宋朝以前,县治以上的城市,一般都在特定的位置设市,用于货物聚集和商品交易。市四周有围墙,与民居严格分开。官府设市令或市长,对市场交易进行严格的管理,按时开市、闭市,闭市后不许交易。 “市”的发展:宋朝时,城市中坊和市的界限被打破,市分散在城中,城郊和乡村的“草市”也更加普遍。旧时日中为市的经营时间限制也被打破,早市、夜市昼夜相接,交易活动也不再受官府的直接监管。汉口镇、佛山镇、景德镇、朱仙镇是宋代最著名的四大商业名镇。 知道主要的商业城市和著名商帮 商业城市:古代的长安、洛阳、开封、临安、大都等大城市,既是不同时期的政治中心、军事重镇,也是著名的商业中心。南方经济的发展,使扬州、成都等一批南方城市成为当时最繁荣的大都会。 著名商帮:明清时期,一些地方还出现了地域性的商人群体,叫做“商帮”,其中,人数最多、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 “重农抑商”政策: 提出:战国时期,商鞅在秦国实行变法时,首倡“重农抑商”政策。 基本含义:国家要鼓励男耕女织的农业生产,限制工商业的发展。

目的:保护农业生产和小农经济,以确保赋役征派和地租征收,巩固封建统治。 影响:对于保护小农经济、巩固封建制度、维护国家统一,起了很大作用,但也抑制了工商业的发展。 基本含义: A明朝初期,东南沿海倭患日益猖獗。明太祖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危及统治,下令实行“海禁”。人民不得擅自出海与外国互市,对外贸易只能在官方主持下进行。 B清初,为了对付东南沿海的抗清斗争,政府厉行海禁,禁止官民私自出海;又将沿海居民内迁数十里,不许人民片板下海,实行“闭关锁国”政策(严格限制对外贸易)。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第4课商业的发展

第一单元古代中国经济的基本结构与特点 第4课《商业的发展》评测练习 江阴市华士高级中学张倩云 一、选择题 1、一位编剧编写了历史剧《7世纪商人张生的传奇》,经学者认定只有一项符合史实,它是 A. 张生非常勤奋,每天经营所开店铺到深夜 B. 由于经营成功,他在长安城各处开了分店 C.为了缓解疲劳,他经常到瓦肆去休闲娱乐 D.在行首的管理下,他积极向政府缴纳税收 2、东汉学者班固在《西都赋》中描绘长安“街衢洞达,闾阎且千。九市开场,货别隧分”。这里的“九市”是指 A. 政府严格管理的正规市场 B.物流通畅的草市 C. 多个繁华的商业市镇 D.官府监管的夜市 3、(2018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广志绎》称:明代万历时,“天下马(码)头,物所出所聚处,苏杭之币(丝织品),淮阴之粮,维扬之盐……无锡之米”无所不有。这说明当时 A. 商品经济繁荣 B. 抑商政策废弃 C. 坊市制度形成 D. 自然经济瓦解 4、(2017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扬州是古运河的交通枢纽,在唐代“雄富冠天下”,时称“扬一益二”。出现这一现象的主要因素是当时扬州 A. “交子”广泛使用 B. 坊市界限严格 C.商业发展繁荣 D. 商帮活动频繁 5、“御街一直南去,过州桥,两边皆居民。街东车家炭、张家酒店,次则王楼山洞梅花包子、李家香铺、曹婆婆肉饼、李四分茶。”材料中记录的内容最早可能出现于哪一朝代的城市 A.隋朝长安城 B.唐朝长安城 C.北宋汴京 D.明朝苏州 6、(2016年江苏省学业水平测试卷)道光十二年(1832年),苏州盛泽镇徽宁会馆碑记:“凡江浙两省之以蚕织为业者,俱萃于是,商贾辐辏,虽弹丸之地,而繁华过他郡。皖省徽州、宁国二郡之人,服贾于外者,所在尤多。”材料突出反映了当时 A.江南市镇商业繁荣 B.重农抑商政策废弃 C. 自然经济已经瓦解 D. 徽商经营品种单一 7、 (2015年镇江模拟卷)据《中国城市及其文明的演变》记载:五代末期,曾做过商人的后周世宗允许在开封汴河两岸建立商店。宋太祖继承了这一政策……“诏开封府,令京城夜市自三鼓以来,不得禁止”……形成了许多商业街与新型的娱乐行业。从材料中可以得出的正确结论是 A. 封建政府放弃了重农抑商政策 B.交通便利是商业发展的根本原因 C.城市商业发展逐渐摆脱时空限制 D.商业发展促进了新的经济因素产生 8、 (2015年南通模拟卷)《梦粱录》中载:“杭城乃四方辐辏之地……其余坊巷桥道,院

2019年度历史必修Ⅱ人教新课标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 考点同步解读 1.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 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位日渐上升。其原因如下: 其一,西北少数民族政权的阻隔,如西夏。其二,陆上丝路本身存在难以克服的缺点。陆上丝路位于我国西北,地处内陆,只能向西运输商品,而我国传统的外销商品丝绸、瓷器、茶叶等的产地都在东南沿海。陆路西运,远离产区,既不经济,又不方便。加之陆上丝路的自然条件十分恶劣,要越过葱岭和戈壁沙漠,风沙弥漫,行程艰巨,时间久,运费高。其三,与当时主要外贸商品有关,汉代对外贸易中丝织品占很大比例,而两宋时期陶瓷制品比重较大,易破碎,不适合于陆上长途运输。其四,经济重心南移,南方经济地位提高,尤其以海运为主。其五,宋代航海业和造船业的发展,航海经验的积累。如指南针的应用等。 (2)官方贸易不以营利为目的,主要是加强友好往来。不管是陆路,还是海路,带去的都是我国最精美的工艺品、丝绸和瓷器,虽然畅销,但有不少是相赠送的,返航时不仅带回货物,而且常常有外国使臣搭船来中国访问。 (3)对外贸易与文化交流同步进行。西亚不少商人带来了西方宗教,中国科技也相继西传。 (4)外贸促进了民族融合。不少波斯商人、阿拉伯商人在我国定居,长期与中国人相处,互通婚姻,逐渐融合,在元朝时形成了新的民族一一回族。 2.古代对外贸易的启示 对外开放、对外经济文化交流,才能促进社会进步,闭关锁国只能造成国家、民族的落后;加强联系、互相学习、互相促进是世界历史发展的趋势,适应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存,逆历史发展趋势而行者亡;政治稳定、经济繁荣是对外经济文化交流的重要条件; 和平友好交往是我国人民同外国交流的主流,说明我国古代人民是爱好 和平、崇尚友好的人民。 【导入新课】 展示诗人王建的诗《夜看扬州市》: “夜市千灯照碧云,高楼红袖客纷纷。如今不似平时日,犹自笙歌彻晓闻。” 设置问题:这首诗反映了什么?从中你获得了怎样的历史信息?在学生回答的基础之上,教师导入新课。 (设计意图:以反映古代商业发展的诗歌导入新课,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拉近了学生与古代商业的距离。) 核心素养聚焦 1.学习本课应注意从两方面把握,一方面从整体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基本脉络,另一方面从都会、“市” 和商人等商业元素的分解来例举典型表现,如此便可以从纵横两方面来把握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 2.适当联系古代农业、手工业,说明古代经济的发展也包括商业的繁荣,理解商业在传统的自然经济结构里 的次要地位。 3.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与我们今天的时代相隔太远,中国古代历代统治者都通过“重农抑商”政策来限制和 压制商业的发展,阻碍了中国新的富有活力的经济形态的诞生,学习时应注意联系当今中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 展的进程,增强对我国经济建设的信心。学习古代商业的发展是为了更好地服务于当代中国的经济建设,从学习

(完整版)古代商业的发展教案(公开课)

必修二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课标要求】:概述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概貌,了解古代中国商业发展的特点。【知识与能力】: 1、掌握我国古代各历史时期商业发展的概况,理解商业的发展是一定历史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等各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 2、理解我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及其与农业、手工业的关系; 3、认识和理解坊与市、交子、徽商与晋商等重要概念。认识柜坊与飞钱和后世的银行与汇票的关系。 4、探究中国古代城市发展的演变特点和中国对外贸易萎缩的原因。 【过程与方法】: 归纳法,比较法,分析插图,问题探究,历史比较,阅读法和讨论法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明确商业的产生是经济发展的结果,反过来又促进经济的发展,两者辨证统 一、互相作用; 2、了解商业活动在人类社会生产和生活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商业的发展,是社会生产力不断提高的结果; 3、通过两宋时期商业发展与当时政局的关系,体现政府控制商业和市场的自我调节能力。 二、教学重点、难点 1、中国古代商业的产生发展繁荣的表现。 2、中国古代发展繁荣的原因。 三、教学方法:启发合作探究多媒体课件演示 四、课时安排:一课时 五、教学过程 导入新课 故事导入: 我们先来分享一个故事。 春秋战国时期,在我国江苏省及福建省有两个诸侯国,一个是吴国,一个是越国。在两国争霸战争中,吴国灭掉了越国。越王勾践非常痛苦,想要复国,有一位谋士范蠡,辅佐越王奋发图强,终于灭掉越国,报仇成功。范蠢辅佐越王勾哉灭吴复仇后,颇为自得地说,我为越国献了七条计策,越王只用五条就获得了成功。往后,我想把这些策略用到治家上;他放弃官职,来到货物集散交易中心之地陶①,经营商业,改名朱公。范蠡经商取得了巨大成功,被称为陶朱公。后世商人尊他为祖师。 从该故事中,我们可以看出从范蠡身份的转变,你对春秋战国时期商人有什么看法?(商人地位提高)。商人”名称的起源与什么时期呢?由此导入课文。 一、合作学习夯实基础 1、首先我们先来看看本课的课程要求。 【课件展示】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doc

《古代商业的发展》教学设计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通过对古代货币、城市、外贸发展的归纳,分析三者发展的规律特征,初识中国古代商业发展概貌。 (2)通过探究影响古代商业发展的因素,培养学生多角度分析问题。 (3)通过三看商人,培养学生全面看问题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学生通过教师的情境设置,自主获得信息。 (2)通过小组探究展示活动,加深小组合作意识,锻炼语言表达能力,运用史论结合的方法分析问题。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从文明史观的角度出发,通过对古代商人的审视,学生感受古代商人的聪明智慧、诚信经营,辛苦劳作,自觉形成正确的义利观,传承中国传统文化。 教学重点: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貌和特征;探究影响中国商业发展的因素 教学难点:全面评价中国古代商人群体 教学方法:情境设置、问题设计、合作探究 教具: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教学环节教师活动学生活动设计意图导入播放小品《打工奇遇记》片段 问:结合小品中巩汉林饰演的商人形象, 谈谈你对商人的印象? 过渡:同学们大多数认为“无商不奸”,历史上的商人是否都是这样呢?让我们共同走进中国古代的商业和商人群体?学生畅所欲 言 现实导入,设置疑 惑,激发探究兴趣 师生互动交流师:谈到商业,同学们必然有疑问,商业 是从哪来的呢?下面大家看一段材料: 材料:中国之地宜于农桑……农有余粟, 则以易布,女有余布,则以易粟,此交易 理解史料,理解商业 与农业、手工业发展

师生互动交流 之始也。 ——王孝通《中国商业史》 材料表明了商业与农业、手工业是什么关 系? 师:商业起源于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那 么古代商业是怎样发展的?有何特征?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概 貌和特征——知识构建 师:商业的发展有很多方面表现,请今天 我们共从货币、城市发展、对外贸易三个 方面探讨一下古代商业的概貌和特征。 1货币 师:货币的发展我们选取三个阶段分析一 下: 展示春秋战国到秦统一货币图 问:从商业发展和政治角度分析秦始皇为 什么要统一货币? 得出规律:货币统一是商业发展的需求, 是统一发展的需要。 商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唐代出现了柜坊和 飞钱,柜坊是古代银行的雏形,飞钱相当 于汇票,阅读教材,思考为什么会产生柜 坊和飞钱? 展示汉代五铢钱、唐代开元通宝、宋代交 子货币图片 问:从金属货币到纸币的出现,分析对商品 交换的影响? 教师总结:纸币的出现是商品交换发展的 要求,同时也促进了商品交换的发展。 总结货币发展的基本规律:货币由不统一 到统一;由金属货币到纸币出现。是商业发 展的要求,同时又推动了商业的发 展。…… 2城市发展 介绍城与市的概念,强调从市的变迁研究 与商业发展的关系。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学生回答 的关系 整合教材,突出商业 发展的关键点,不必 做到面面俱到。 为后面探究商业发 展的原因作铺垫。

高中历史 第一单元 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新人教版必修2

必修2第3课《古代商业的发展》导与练 【重点讲解】 浅析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特点及其表现 我国古代农业和手工业的发展,带动了古代商业的不断发展。我国古代商业经历了兴起、发展、繁荣的过程,对我国古代社会经济的繁荣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下面从原因、特点及其重要表现三方面对中国古代商业的发展加以分析和说明。 一、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原因 1.政治方面:国家统一、社会安定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2.经济方面: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发展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3.国家政策:统治者相对宽松的政策放松对商品交易的限制。 4.交通:水陆交通的便利有利于对外贸易的发展。 5.金融:货币、金融机构的出现促进了商业的繁荣。 二、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主要特点 1.商业产生之后不断发展,到宋元时期空前繁荣 2.国内贸易、边境贸易和对外贸易全面繁荣 3.古代金融发达,类似于银行的柜坊、类似于汇票的飞钱和纸币很早就出现 4.商业活动不断打破地点限制和时间限制,政府对商业的控制逐渐减少 5.重农抑商政策长期实行,商人的社会政治地位低下。 三、中国古代商业发展的重要表现 1.商业活动场所的变化:先主要在城市中进行,后来农村集市贸易逐渐发展。宋朝以前市坊严格分开,宋朝开始打破这一限制。还出现了专业性的市集,并逐渐形成了新兴的工商业市镇。 2.交易内容的变化:商业开始时以贩运、交流地区间的土特产品,经营统治者所需要的奢侈品为主要内容,以后随着商品货币经济的发展,市场商品种类增多、行业分细,为一般人民所需要的主要农副产品和手工业商品在整个流通领域地位提高。

3.交易媒介的变化:商品交换最原始的形态是物物交换,不存在交易的媒介。随着商品交换的内容和地域的扩大,出现了以贝壳等为代表的一般等价物。秦始皇一统中国后,统一了货币更是便利了商品交易的发展。由于货币不利于携带等弱点,北宋时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它的出现更是促进了商业上的贸易往来。 4.商业关系的变化:商品开始时,一般都局限于流通领域,到明清时期才逐渐与生产与自由的雇佣劳动相结合,商人资本以多种形式参与生产过程。如向小生产者预购、定货、贷款、当包买商、搞前店后厂,以至投资设厂、开设手工业作坊等。 5.商人组织的变化:最初商人组织是与宗族亲缘组织重合的,后来进一步发展为商人的地缘组织和行业组织,明清时期出现晋商和徽商等著名商帮。 6.城市的发展,交易范围的扩大等。 【难点分析】 简要分析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的表现、特点及其启示 在古代,我国人民不仅创造了灿烂的文化,开拓了辽阔的疆域,而且对外贸易也很发达。古代的对外贸易促进了古代中国与世界经济交流,对人类生产发展和文明进步作出了重大贡献。 1.表现:古代中国的对外贸易,在不同的朝代是不同的,有的甚至形成鲜明的对比。 古代对外贸易比较发达的朝代主要是汉朝和唐朝,汉代形成了著名的“丝绸之路”,与中亚、西亚甚至欧洲发展贸易,还开辟了“海上丝绸之路”,与东南亚甚至印度进行贸易,当时与朝鲜半岛、日本的贸易往来更是十分频繁。唐朝的对外贸易范围更加广泛,政府的政策也更加开明,对外来文化采取兼收并蓄的政策,所以唐朝时期吸引了大量波斯、阿拉伯商人前来贸易,“丝绸之路”上的贸易往来非常频繁,中国商人的足迹也远达非洲和欧洲许多地区。 在古代对外贸易的过程中,也有一些问题和危机,这主要表现在明清两朝。明朝在郑和下西洋前后,政府与外国进行的是朝贡贸易,往往是遵循“厚往薄来”的原则和采取“倍偿其价”的方法,所以政府在贸易中负担了沉重的开支,这种贸易也不可能持久;明朝对外贸易政策的另一面,就是实行“海禁”政策,明初,明太祖因为担心流亡海上的敌对势力勾结倭寇,下令实行“海禁”,禁止对外贸易;明朝中后期在倭寇势力消除后重开“海禁”,允许民间贸易,沿海地区海外贸易蓬勃发展。清朝的对外贸易实行“闭关锁国”政策,这是严格限制对外贸易的政策,其主要内容包括对来华的外国人的商务活动、居留期限和场所、活动范围、中外交往等做出严格限制,设立公行制度,独揽一切进出口贸易的权利,限制民间对外贸易。 2.中国古代对外贸易的特点 (1)前期陆路为主,后期以海路为主。唐朝以前以陆路交通为主,唐朝时海陆贸易并重,不但有东西陆路交通,而且已开通向东、向西的海路交通,宋元明清时期,陆路贸易下降,海路贸易地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知识点

历史知识: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知识点古代中国的商业发展 了解“市”的形成与发展及其特点:逐渐打破时空限制,虽受政府严格限制,但仍相当繁荣 秦代管理“市”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六朝时代,出现了“草市” 唐代“草市”的作用十分显著,“夜市”比较繁荣 宋代的“市”突破了原先空间和时间上的限制 明清都市中的商业区已经相当繁华。 “重农抑商”和“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及其影响 开始于战国时期的商鞅变法。 目的:维护专制主义国家政权的经济基础。 影响:“重农抑商”政策有利于保障国家的安全,维护政治的稳定,巩固君主的地位,但这一政策的实施使社会经济的活力受到压抑,而新的经济因素和生产方式的萌芽,也未能得到正常发育,这是中国资本主义萌芽发展缓慢的重要原因。 “海禁”政策的基本含义:明清王朝禁止中国人赴海外经商和限制外国商人到中国进行贸易的政策。 影响:“海禁”政策扼杀了对外贸易进步的可能性,不仅妨碍海外市场开拓,抑制资本的原始积累,阻碍资本主义萌芽滋长,使中国失去了利用国际贸易的优势地位开辟海外市场、刺激资本扩张、推进

工业化的契机;而且使中国与世隔绝,从而阻断了中国学习西方的先进科学技术,使中国落后于世界潮流。 出现许多商品市场和大商人; 特点:由官府控制商业的局面被打破; 秦汉时期: 秦统一货币、度量衡,汉开通了陆上和海上丝绸之路; 表现:对外贸易发展,出现了许多商业中心。 隋唐时期: 城市繁荣,城市中“市”“坊”分开,广州成为对外贸易的港口。 宋朝: 彻底打破市、坊界限,商业活动不受时间限制; 出现世界上最早的纸币“交子”; 宋朝商业繁荣的原因: 结束分裂走向统一,为经济发展奠定基础; 农业、手工业的高度发展,为商业的兴盛提供了坚实的物质基础; 政府逐渐放松对商品交易的地域和时间限制(打破市、坊界限,有早市、夜市); 明清: 城镇经济繁荣,各地涌现出许多地域性商人群体—商帮,其中实力最强的是徽商和晋商,徽商的活动范围遍及全国各地。 ★古代商业发展特点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