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课题:探究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设计思路:

1.课前收集相关蚯蚓的资料,使学生对蚯蚓产生兴趣;

2.通过学生交流收集蚯蚓的感受,引入新课;

3.分析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的变量;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讨论完成实验探究基本步骤中的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并向全体同学汇报交流,完善实验方案;

5.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6.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实行交流汇报,得出结论;

7.培养学生爱护动物保护自然的意识,将蚯蚓放归自然。

实验内容分析:

根据本地的地理环境和气候环境条件,日常生活中很容易找到蚯蚓这种小动物,所以本探究实验以蚯蚓为探究对象。蚯蚓是一种喜欢生活在潮湿阴暗土壤环境中的小动物,其生活的环境条件容易模拟。本实验用湿土和干土做一组对照实验,观察蚯蚓运动的方向,若蚯蚓向潮湿的土壤方向运动,可得出结论:蚯蚓适合生活在潮湿的土壤环境中。反之,蚯蚓适合生活在干燥的土壤环境中;实验再以有光和无光做第二组对照试验,观察蚯蚓的运动方向,若蚯蚓向阴暗的环境方向运动,可得出结论:蚯蚓适合生活在阴暗的环境中。反之,蚯蚓适合生活在光亮的环境中。结合实验一、二的结论得出,蚯蚓分布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实验目标:

1、观察蚯蚓的结构及其运动特征,了解蚯蚓的生活习性;

2、通过实验来证明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3、培养学生交流与团队合作的水平、动手水平及分析问题和归纳总结问题的水平。

教学重点及解决的具体策略:

1、重点:通过探究实验归纳总结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2、具体策略:设置不同的环境条件实行实验对照,如干燥的环境与湿润的环境

为一组实行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状况和有光环境与黑暗的环境为一组实行实验,观察蚯蚓的运动状况。

难点及突破的具体办法:

1、难点:自己设实验方案;归纳总结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2、突破的具体方法:给定实验材料,让学生根据所给定的实验材料实行实验设计。

实验准备:健康状况良好的蚯蚓5——10条、纸盒一个(长度大于20cm,宽度大于15cm,高度不超过10cm)、适当大小纸盖、干燥的土壤若干、湿润的土壤若干、手电筒、玻璃棒

教学过程:

板书设计:

课题:探究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提出问题:影响蚯蚓分布的因素有哪些?

作出假设:蚯蚓适合分布在潮湿阴暗的环境中。

制定计划、实施实验:

实验材料:蚯蚓(5——10条)、纸盒、纸盖、手电筒、木棍、干燥的土壤、湿润的土壤

实验装置:

第一组实验:在纸盒内,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铺上一层湿润的土壤,另一侧铺上干燥的土壤。(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是这个实验当中唯一的变量,是实验组,是对照组。)

第二组实验:在纸盒内铺上一层湿土,以横轴中线为界,一侧盖上纸板,另一侧不盖纸板。(这样在盒内就形成了和两种环境是这个实验当中唯一的变量,是实验组, 是对照组。)实验现象:

第一组实验现象:

第二组实验现象:

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探究性实验课,学习的环境主要以小组协作讨论学习为主,尽可能的实现了教师指导下的以学生为中心的学习,本节课最大的优点是充分的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在快乐中主动的学习新的知识,很好的锻炼了学生的团队合作水平,以及动手和分析归纳和总结问题水平。这节课也让我感受到了学生的潜能、创造力和想象力需要我们持续地去创造发挥的空间和平台。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和影响 1.下列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沙漠中的骆驼排尿少. B 寒冷海域中的海豹皮下脂肪厚. C 蚯蚓能疏松土壤. D 荒漠中的骆驼刺根系发达. 2.水葫芦是我国从外国引进的一种生物,曾用它来净化污水,但后来因为水质污染导致水葫芦疯长,几乎覆盖了整个滇池,严重威胁其他水生生物的生长,以下描述最科学的是() A 生物能影响环境. B 生物能适应环境. C 生物即能适应环境又能影响环境. D 生物不能适应环境.3.生物既能适应环境,也能影响环境.下列现象中,属于生物影响环境的是() A 大雁南飞. B 大树底下好乘凉. C 鱼儿离不开水. D 秋风扫落叶.4.我国南方地区,森林覆盖率高,往往降雨较多,而且气候湿润,这种现象说明() A 环境影响生物生存. B 生物能够适应环境. C 生物生存依赖环境. D 生物能够影响环境.5.“”的生物学意义是(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A 环境影响生物. 页 1 第 B 生物影响环境. C 生物适应环境. D 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 6.生物与环境相互依赖,相互影响.下列哪一项体现了生物影响环境() A 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 B 朵朵葵花向太阳. C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D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7.下列不属于生物对环境的影响的是() A 蚯蚓改良土壤. B 森林净化空气. C 滥砍树木,水土流失. D 企鹅生活在南极. 8.红树林枝繁叶茂、根系发达,能扎根于海滩淤泥中,有效地防止波浪对海岸和海堤的侵蚀.以上内容反映的是() A 生物对环境的依赖. B 生物对环境的影响. C 生物对环境的适应. D 环境对生物的影响.9.“”,这体现了(大树底下好乘凉)俗话说A 生物能影响环境.B 生物能适应环境.C 环境能影响生物.D 生物与环境相适应. 页 2 第 10.沙漠中除了仙人掌、骆驼刺等植物外,其他的绿色植物很少,主要原因是() A 沙漠中的阳光比其他地方的阳光强烈. B 沙漠中白天的温度比其他地方高.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设计完整版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教学设计 Document serial number【NL89WT-NY98YT-NC8CB-NNUUT-NUT108】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是人教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的一节学生探究实验。本节实验内容是对学生进行探究能力培养的良好素材,学生在前面已比较系统地学习了实验设计中要遵循的一些原则。并了解了科学家们对光合作用的一些研究思路,因此对探究实验的设计有了比较好的感性认识。所以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根据所选择的探究因素(光照强弱、CO2浓度、温度等)类型,按照“明确实验目的→掌握实验原理→确定实验思路→设计实验步骤→设计结果记录表格→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顺序依次进行教学。 二、实验教学分析 1.内容分析 光合作用在绿色植物的代谢以及整个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和能量流动中,都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而要真正掌握绿色植物光合作用的基本情况,就得很好的分析影响光合作用的诸多因素,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这一实验,从一定程度上反应了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是培养学生科学精神、科学态度和科学研究方法的好素材,为后面众多的实验打下一个良好的感知基础。因此,这部分内容在教材中占有很重要的地位,一定要认真完成好这个实验。 2.学情分析 通过前面的学习及日常知识,学生普遍对绿色植物光合作用这一自然现象已有足够的感性认识,对环境中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也有了初步了解,并且也具有了一定的化学、物理等基础知识,为这节探究实验的实施奠定了良好的基础。但学生对本实验的原理——真空渗水法了解的很少,在探究实验设计能力上也有所欠缺。3.教学条件分析 作为自治区首批一级一类示范高中,六盘山高中不仅有多个生物实验室,而且实验设备、实验器材、用具、各种试剂都比较齐全。本探究实验所需的材料随用随取,实验条件完备。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蚯蚓的生活环境

(一) 蚯蚓对穴居生活的适宜 蚯蚓由于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里,?在它的身体形态结构与生活习性等方面必然会对生活环境产生一定的适应,这是自然选择的结果。 首先,头部因穴居生活而退化,虽然在身体的前端有肉质突起的口前叶,在口前叶膨胀时能摄取食物,?当它缩细变尖时又能挤压泥土和挖掘洞穴,但因终年在地下生活,并不依靠视觉来寻觅食物,所以在口前叶上不具有视觉功能的眼睛而只有能感受光线强弱或具有视觉的一些细胞。 蚯蚓的运动器官是刚毛,也就是说它是依靠刚毛来活动的。利用刚毛,它能把身体支撑在洞穴里,或在地面上蜿蜒前进或后退。 蚯蚓的身体是由许多的体节组成的,在每个体节与体节之间的背中央有一个小孔,叫背孔。这个小孔和身体里边相通,所以它的体腔液可以从这个小孔里射出来,利用这种液体湿润身体,以增加它在土穴中的滑润,减少与粗糙砂土颗粒的摩擦,?并防止体表的干燥。此外,体表的湿润还与蚯蚓的呼吸密切相关,?因为它没有特殊的呼吸器官,?主要是通过湿润的表皮来进行氧气与二氧化碳的气体交换的。 蚯蚓的感觉器官也因为穴居生活而不发达,?只有在皮肤上能感受触觉的小突起,在口腔内能辨别食物的感觉细胞,以及主要分布在身体前端和背面的感光细胞,这种感光细胞仅能用来辨别光线的强弱,并无视觉的功能。 (二) 蚯蚓的"六喜六怕"生活习性 六喜: 喜阴暗: 蚯蚓属夜行性动物,白昼蛰居泥土洞穴中,?夜间外出活动,一般夏秋季晚上8点到次日凌晨4点左右出外活动,它采食和交配都是在暗色情况下进行的。 喜潮湿: 自然陆生蚯蚓一般喜居在潮湿、疏松而富于有机物的泥土中,特别是肥沃的庭园、菜园、耕地、沟、河、塘、?渠道旁以及食堂附近的下水道边、垃圾堆、水缸下等处。 喜安静: 蚯蚓喜欢安静的周围环境。生活工矿周围的蚯蚓多生长不好或逃逸。 喜温: 蚯蚓尽管世界性分布,但它喜欢比较高的温度。低于8?℃即停止生长发育。繁殖最适温度为22-26℃。 喜带甜、酸味: 蚯蚓是杂食性动物,它除了玻璃、塑胶、金属和橡胶不吃,其余如腐植质、动物粪便、土壤细菌等以及这些物质的分解产物都吃。蚯蚓味觉灵敏,喜甜食和酸味。厌苦味。喜欢热化细软的饲料,对动物性食物尤为贪食每月吃食量相当于自身重量。食物通过消化道,约有一半作为粪便排出。 喜同代同居: 蚯蚓具有母子两代不愿同居的习性。尤其高密度情况下,小的繁殖多了,老的就要跑调、搬家。 六怕: 怕光: 蚯蚓为负趋光性,尤其是逃避强烈的阳光、蓝光和紫外线的照射,但不怕红光,趋向弱光。?如阴湿的早晨有蚯蚓出穴活动就是这个道理。阳光对蚯蚓的毒害作用,主要是阳光中含有紫外线。具阳光照射试验,红色爱胜蚓阳光照射15分钟66%死亡,20分钟则?100%死亡。 怕震动: 蚯蚓喜欢安静环境不仅要求噪音低,?而且不能震动。靠近桥梁、公路、飞机场附近不宜建蚯蚓养殖场。受震动后,蚯蚓表现不安,逃逸。 怕水浸泡: 蚯蚓尽管喜欢潮湿环境,?甚至不少陆生蚯蚓能在完全被水浸没的环境中较长久地生存。但它们从不选择和栖息于被水淹没的土壤中。养殖床若被水淹没后,多数蚯蚓马上逃走,逃不走的,表现身体水肿状,生活力下降。 怕闷气: 蚯蚓生活时需良好的通气,以便补充氧气,排出二氧化碳。对氨、烟气等特别敏感。当氨超过百万分之十七时,就会引起蚯蚓粘液分泌增多,集群死亡。烟气中主要二氧化硫、一氧化碳、甲烷等有害气体。人工养殖蚯蚓时,为了保温,舍内生炉,其管道一定不能漏烟气。 怕农药: 据调查,使用农药尤其是剧毒农药的农田或果园蚯蚓数量少。一般有机磷农药中的谷硫磷、二嗪农、杀螟松、马拉松、敌百虫等,在正常用量条件下,对蚯蚓没明显的毒害作用,?但有一些如氯丹、七氯、敌敌畏、甲基溴、氯化苦、西玛津、西维因、呋喃丹、涕灭威、硫酸铜、三九一一等对蚯蚓毒性很

七年级生物上册环境对生物的影响单元练习题(人教版)

第二节环境对生物的影响 双基训练: 1.“烟台苹果”享誉全国,但出产它的烟台和威海却不出产柑橘。造成此现象的主要生态因素是()。 A.温度B.阳光C.土壤D.水 2.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中生物与生物之间关系的是()。 A.竞争B.穴居C.捕食D.寄生 3.做探究“光对鼠妇生活的影响”实验时,实验中的变量是()。 A.温度B.光照C.空气D.湿度 4.科学探究的一般过程包括()。 ①提出问题②作出假设③制定计划④实施计划⑤得出结论⑥表达和交流 A.③①②④⑥⑤B.③②④①⑥⑤C.①③④②⑤⑥D.①②③④⑤⑥5.水稻田里常有一种杂草“稗”,它与水稻争夺营养物质、生存空间。水稻与稗之间的这种关系属于()。 A.竞争关系B.穴居关系C.捕食关系D.合作关系 6.连线题:说明下列生命现象主要是由哪一种因素引起的。 生命现象非生物因素 ①海洋深处水生植物少A.温度 ②蛾在夜晚出来活动B.光照 ③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C.空气 ④鲸在水下一段时间后要浮出水面D.水 ⑤仙人掌的叶变成刺状,茎膨大 能力拓展: 7.小明同学想设计一个探究土壤潮湿程度对鼠妇生活影响的实验。他准备了A、B两个相同的纸盒,在A盒内放上一层湿土,在B盒内放上一层干燥的土,再在A、B盒内分别放上10只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活鼠妇,置于不同的环境中观察。实验后,他把鼠妇踩死扔进了垃圾桶。请你评价他的实验方案,并提出你的建议。 中考链接: 1.(2006年山东省)湖北神农架地区生长着一种“神农野菊”,它的花能散发出阵阵芳香。但如果将其移植到其他地方,则会失去香味。这一现象说明()。 A.生物能影响环境B.环境能影响生物 C.生物能适应环境D.环境能适应生物 2.(2006年岳阳市)导致生长在荒漠地区的大多数植物地下根发达,地上部分十分矮小的根本原因是()。 A.阳光不足B.缺少水分C.温度过高D.空气污染3.(2006年宜昌市)为探究环境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有同学设计了下面的实验:取3个大小一样的广口瓶,分别贴上甲、乙、丙标签。在甲、丙瓶中放入湿润的肥沃土壤,在乙瓶中放入经烘干的肥沃土壤。然后在3个瓶中同时各放入5条大小及生活状况相同的蚯蚓(如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评价方案 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的重要目标之一。科学探究是人们获取科学知识认识世界的重要途径。提出问题是科学探究的前提,科学探究要通过观察和实验等多种途径来获得事实和证据。设置对照实验,控制单一变量,增加重复次数可提高实验结果的可靠性。科学探究要利用多种方式如:采用文字,图表等方式表达结果,需要与他人合作与交流。 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在探究活动中逐步形成观察、归纳和发现问题的能力,逐步形成设计实验、调查研究、动手实验的能力,逐步形成收集和分析数据、表达和交流的能力以及与他人团结协作的能力等。教师应结合新课程标准对学生探究活动的全过程中表现出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例如,“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活动中,应该对学生表现出来的探究能力进行评价。 课前将是实验报告单发给学生要求学生做好课前预习,课堂上教师针对学生预习中遇到的疑难进行指导,学生以小组形式完成“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的实验,最后教师点评。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报告单实验 过程 探究影响鼠妇分布的环境因素 班级_________小组______姓名_________ 时间___________ 得分_________ 小组 评价 自我 评价 教 师 评 价 实验材料的饲养是否积极地去寻找并采集鼠妇 ? 是否能为鼠妇提供适宜的生活条件 ?

探究过程提出 问题 尝试从日常生活中,生产实践或学习中发现 与生物学相关的问题。尝试书面或口头表述 这些问题。 如:光是影响鼠妇生活的环境因素吗 ? 作出 假设 应用已有的知识和经验,对问题的答案提出 可能的假设。 你的假设是:______是影响鼠妇生活的因素 制定 计划 制定探究计划;列出所需要的材料与用具; 选出变量;设计对照实验。 能否参考教材探究方案制定计划? 你的计划是:1________________ 2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实施 计划 根据制定生物实验计划有步骤的进行实验, 观察;列出图表收集数据,证据; 按照确定的计划实施,并做好记录? ________________ 得出 结论 真实的表述实验现象;分析和判断证据,数 据;得出结论。 根据实验结果得出结论是____________ 当实验结论与假设不同时,能否认真地分析 原因 ? 表达与交流写出探究报告;与同学老师交流探究过程和 结论。 是否积极地向全班汇报自己小组的探究过 程 ? 在探究过程中发现了什么有趣的现象? 实验反思通过本次探究活动,你有什么收获和感想: 小组评价:教师评价:等级 A B C D 注:各项满分10分,总分90-100A;70-80分B;70-60分C;60分以下D 1.影响生物生活的环境因素分为:光,温度,水,空气等;另一类是。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

“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探究实验的反思和改进教师: 单位:

目录 教学设计 (2) 课题选择 (5) 结合教材选择实验课题 (5) 结合学情选择实验课题 (5) 结合研究对象选择实验课题 (6) 教学反思 (6) 蚯蚓对光的适合性影响实验和改进方法 (7) 土壤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实验材料使用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变量控制不严格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8) 蚯蚓的放置位置对实验的影响和改进方法 (9) 不足 (10)

建构主义认为,教师的作用不是简单地将书本上的知识传递给学生,而应创设相关学习情境,同时为学生提供相对应的仪器、工具等资源,并给予适当的指导和协助,使学生能够展开探究活动,自主建构知识,并将新知识与自己原有的知识经验融合,纳入已有的知识结构之中。 根据这种教学理念“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的教学设计如下: 一、教学设计 (一)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从而了解生物与环境的关系;(2)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2.水平目标: (1)让学生初步养成发现问题的水平,养成收集、整理信息资料的水平。 (2)初步学会作出假设、制定、实施探究方案的水平; (3)初步学会观察记录、分析结果、得出结论的水平; (4)学会表达、交流水平; (5)初步养成合作学习、动手实验的水平。 3.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1)让学生养成科学探究精神和良好的科学探究习惯; (2)让学生养成合作学习的习惯以及团结协作精神;

(3)让学生养成珍爱生命、保护环境的高尚品格。 4.教学重点: 设计对照实验。 5.教学难点: 在设计对照实验中严格控制变量,注意收集实验数据用事实说话。(二)活动方法:探究实验法、观察法、提问法、讨论法等 (三)课前准备:教师带领学生到学校空地,花台去寻找蚯蚓,在这个过程中,指导学生理解蚯蚓及其生活环境,注意学生的安全,以及不破坏环境。 (四)材料准备:八个平铺湿土的解剖盘、5条蚯蚓、玻璃板、纸板、棉签等、八份实验报告单、八张白纸。 (五)探究过程: 引入:谜语引入 1.提出探究问题:各小组同学从寻找蚯蚓的过程中已经了解到在土壤湿润、肥沃、枯枝落叶等阴暗环境中容易找到蚯蚓,在土壤干燥的环境中没有蚯蚓。学生就会思考为什么有些地方有蚯蚓,有些地方没有?进而引出课题并提出探究问题:哪些环境因素对蚯蚓分布有影响? 2.作出假设:根据生活经验推测影响蚯蚓分布的一些环境因素,时间关系,本节课就验证光对蚯蚓分布有影响这个假设。 3.设计实验:学生分组讨论,团结合作,共同设计实验方案。小组介绍方案,在全班讨论修改,其他小组又介绍方案,再讨论修改。老师提供实验材料,小组根据实验材料制定实验计划填在报告单上。全班

蚯蚓与环境

科学公开课教案(五年级上册) 蚯蚓与环境 一、教师演示实验:蚯蚓喜欢黑暗还是光亮的环境? 1、引导学生说说自己的想法。 2、教师演示,学生依次进行观察。 (1)把长方形盒子盖剪去,用玻璃片作盒盖,玻璃片一半黑布包住。 (2)在盒底放入塑料薄膜,以保护蚯蚓,方便它爬行。(3)把5条蚯蚓放在盒子的中间,盖上做好的玻璃盖子。(4)5分钟以后打开盒盖,观察并做好记录。 (5)可连续多做几次。 5、组织交流汇报(蚯蚓爬向了光亮的一边,还是爬向了黑暗的一边)。 6、概括知识点:蚯蚓喜欢黑暗的环境。 二、学生分组实验: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 1、实验引导: 刚才我们已经知道了蚯蚓喜欢在黑暗的环境下生活,现在我们再来探讨一下蚯蚓喜欢干燥还是湿润的环境呢?接下来我们也来设计一个对比实验。 2、学生设计实验,自由发表意见。 3、教师随机出示材料,在交流中引导概括出比较合理的实验步骤:

《蚯蚓与环境》一课教学反思 本课是在寻找身边的动物和植物的基础上,选择一种小动物——蚯蚓作为观察对象。通过用感官和借助工具观察蚯蚓,使学生体验到使用工具比单纯使用感官更有效。从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和运动方式到观察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从定性观察到定量观察,观察水平和难度逐渐增加。通过学生提问、猜想、观察、整理观察到的信息、根据实验结果修正自己的猜想等一系列活动,让学生体验探究学习的基本过程。 本课主要教学内容为四部分。第一部分:观察蚯蚓的外部特征。第二部分:观察蚯蚓的运动,测量蚯蚓的身长。第三部分:填写观察报告。第四部分:探究蚯蚓喜欢生活在什么样的环境中。 蚯蚓是一个范例,可以选择其他动物。通过观察蚯蚓,培养学生用感官和工具认识蚯蚓。教师事先要带领或指导学生收集蚯蚓,平均每组要有一个蚯蚓,供课堂应用。在观察蚯蚓的过程中,要对学生进行保护蚯蚓的训练,不要伤着蚯蚓,活动1完成后还要把蚯蚓养起来,以备下一课使用。在观察和测量中,要引导学生体验用工具比用感官更科学。用感官和工具观察小动物,也是自然教学的发展,而我们科学课的特色在于把使用感官和工具的训练融于科学知识的学习之中,而非独立的为训练而训练,这正是教材的综合性表现之

江西省抚州市2021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C卷

江西省抚州市2021年七年级下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共25题;共50分) 1. (2分) (2017七下·抚州期中) 人类学家把下列哪一项作为人与猿分界的重要标准?() A . 直立行走 B . 骨盆变短增粗 C . 下肢增长 D . 脊柱由弓状变成“S”形 2. (2分)(2011·苏州) 下列各图中,能正确表示健康成年人合理膳食中各种食物配置比例的是() A . B . C . D . 3. (2分)人体生命活动和维持体温恒定的能源物质是() A . 蛋白质 B . 糖类 C . 脂肪 D . 维生素 4. (2分)依据平衡膳食宝塔,你认为人们每天的食物摄入量最多的应该是 A . 淀粉

C . 脂肪 D . 无机盐 5. (2分) (2016七下·宁县期中) 营养学家建议我国青少年要多吃奶、蛋、鱼、肉等含蛋白质丰富的食品,因为蛋白质是() A . 人体主要的供能物质 B . 容易消化的物质 C . 人体生长发育必需的物质 D . 人体的备用能源物质 6. (2分) (2017七下·河南期末) 下面有关人体消化和吸收的叙述,正确的是() A . 胃是人体消化的主要部位 B . 小肠是人体吸收营养物质的主要器官 C . 胆汁中含有消化脂肪的酶 D . 大肠只能吸收少量水和无机盐 7. (2分)(2019·粤西模拟) 下列有关人的消化和吸收营养物质的描述中,正确的是() A . 胃液能消化维生素 B . 糖类是人体的主要储能物质 C . 肠液和胰液有消化脂肪的酶 D . 小肠能直接吸收脂肪 8. (2分) (2016九上·海淀期中) 下列做法与合理膳食和食品安全的要求不符合是() A . 过保质期未霉变的食物可以食用 B . 每天摄入的食物种类应多样化 C . 青少年时期应补充足够的蛋白质 D . 购买带有食品安全标志的食品 9. (2分) (2018七下·盘龙期末) 呼吸道除了保证气流通畅外,对空气的处理作用还包括() A . 温暖 B . 清洁 C . 湿润 D . 以上三项 10. (2分)呼吸道能在一定程度上清洁吸入的空气,与此无直接关系的是() A . 鼻毛 B . 鼻黏膜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影响》教学设计

评优课教案 授课人: 授课时间:2010年11月16日 授课班级:高二(9)班 授课地点:北京师范大学附属中学综合楼4层生物实验室 [教学课题]探究环境因素(光照强度)对植物光合作用的影响 [教学目标] 一、知识目标: 1、利用光合作用的相关知识探讨影响光合速率的环境因素。 2、利用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评价和理解实验方案。 二、技能目标: 1、以小组讨论和集体讨论两种形式进行学生实验方案的评价及修改。 2、以小组为单位使用小圆叶片上浮法探究光强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三、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 1、交流对实验方案的理解、评价和修改建议。 2、体验利用小圆叶片上浮法探究光强对光合速率影响的过程。 3、认同探究实验方案的设计没有最佳只有更佳。 [教学重、难点] 重点:1、组织学生评价学生方案,巩固实验设计原则; 2、介绍小圆叶片上浮法,并组织学生利用该方法探究光强对光合速率的影响 难点:组织、引导学生分析实验过程发现的问题,提出改进实验方案的合理建议。 [教学设计思路] 探究实验的设计与进行探究实验是课程目标中能力要求中最重要的一项,通过这两个过程能够发展同学们的科学探究能力。实验设计过程使其初步学会提出问题,分析问题,阐明与研究该问题相关的知识,确认变量,做出假设和预期。进行探究实验能够检验实验方案的可行性,通过做实验学会收集证据,处理、解释数据并做出合理判断,用准确的术语、图表介绍研究方法和结果,阐明观点;实验过程中还能及时发现问题,做出必要的反思和修改。 探究实验方案设计活动安排在本模块的后半部分(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一节之前),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同学们能够在前面所做实验的基础上,学习并积累实验设计相关理论和实践经验,自己设计完整的实验方案,进行探究实验。并且通过讨论、分析、评价等过程完善方案,将探究内化为自己的能力,并养成习惯,为进一步的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利用这一契机,教师提前布置设计探究实验方案作业,让同学们有充分的时间进行思考,运用自己以前的经验积累完成探究实验方案,教师将同学们作业进行仔细批阅,找出其中共性的问题,集中呈现在一个实验方案中,让同学们进行评价与修改,并渗透实验设计的基本原则。随后教师呈现一个可行的实验方案,让学生在做实验的过程中体会实验设计要求,得出结果与结论,并发现问题,提出进一步改进和完善实验的措施。 为何不用排水集气法而是利用小圆叶片上浮法进行实验?同学们对排水集气法比较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 【教材分析】 新课程标准倡导探究性学习,培养学生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等,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在本节生物课中设计的探究性实验,主要是为了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学情分析】 七年级学生刚开始接触生物学这门学科,所以教师要把教学的重心和主要任务放在培养学生对生物学的兴趣上。七年级学生的认知水平还处在一个感性认识阶段,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可以采用课外实践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兴趣,并且在课堂教学中多注重师生互动的环节和启发式教学,掌控好课堂纪律,提高课堂学习效果。在这节探究性实验中,教师需要一步步的引导学生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而且学生自己动手操作的时间相对较多,学生可以从中体会到学习生物学的乐趣,进而培养他们对生物学的兴趣。 【设计思路】 1.采集蚯蚓的感受,引入新课。 2.分析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制定探究变量。 3.分析制定探究课题,小组选择探究课题。 4.小组合作学习,共同研究提出问题,作出假设,制定计划,向全体同学汇报。 5.小组实施实验计划,汇报分析实验结果。 6.根据各小组汇报的实验结果,全班同学进行表达交流。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进一步了解探究学习的一般方法,并用其方法指导实验方案的实施;

(2)通过探究实验,让学生主动参与,培养学生合作探究的能力。 2.过程与方法: (1)围绕其他因素对蚯蚓生活的影响,分析各种非生物因素,设定变量,在探究中获得新知; (2)使学生在探究合作学习中,掌握分析问题的视角,从多角度探究问题; (3)培养学生严谨、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爱护生物,关爱生命; (2)通过探究学习,使学生懂得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教学重点及解决策略】 1、重点:体验探究的一般过程,学习控制实验变量和设计对照实验。 2、解决策略: (1)教师通过引导,各小组制定实验方案,并利用在相互讨论中提出的问题,引导学生懂得设计实验时控制变量和设计对照实 验的重要性。 (2)充分放权,让学生自学,但注意把握学生对变量和对照实验的理解。 【教学难点及突破方法】 1、难点:形成爱护实验动物的情感,能够认真观察和记录,并与 小组其他同学合作和交流。 2、突破方法:教师提前布置实验任务,给学生讲解实验过程中应 该怎么去做,该如何分工,观察什么,怎么去观察等问题。上课时教师应该正确引导,让学生自行设计实验实施实验,展示实验成果。然后全班一起讨论,归纳、总结他们的收获和感受。教师要注意及时鼓励学生,给学生动力。 【实验准备】 学生准备:课前分小组各采集10条蚯蚓,准备干、湿泥土、纸盒。

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浙江省嘉兴市七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0题;共40分) 1. (2分) (2018七上·德惠月考) 在同一个生态系统中,下列生物之间属于竞争关系的一组是() A . 青草和山羊 B . 害虫与青蛙 C . 水稻和稗草 D . 松鼠与松树 2. (2分) (2016八上·宁津期中) 如表为某同学探究种子萌发的环境条件时的部分操作,他探究的环境条件是() 罐头瓶实验材料处理环境 ①浸水的棉花+干燥的玉米种子拧紧瓶盖室温 ②干燥的棉花+干燥的玉米种子抒紧瓶盖室温 A . 温度 B . 空气 C . 水分 D . 阳光 3. (2分) (2016七上·泰兴期中) 如图:在使用显微镜的过程中,先用低倍镜观察,若想换用高倍镜观察,需转动() A . ① B . ④ C . ⑦ D . ⑤ 4. (2分) (2017七上·阜宁期末) 很多成语都与生物学有密切关系,下列成语中,说明了生物能够影响环境的是() A . 螳螂捕蝉,黄雀在后

B . 千里之堤,溃于蚁穴 C . 种瓜得瓜,种豆得豆 D . 风声鹤唳,草木皆兵 5. (2分) (2016七上·孟津期中) 下列有关显微镜使用,正确的是() A . 对光时,用高倍镜正对通光孔 B . 要使视野明亮,可把低倍物镜换成高倍物镜 C . 镜筒下降,当物镜靠近载玻片时两眼注视目镜 D . 要使刚观察的物像更清晰,可调节细准焦螺旋 6. (2分)下列不属于生态系统的是() A . 京杭运河 B . 两城鲁山林场 C . 湿地公园 D . 微山湖的所有鱼类 7. (2分)严冬时节青蛙要进入冬眠,影响青蛙这种行为的环境因素是() A . 阳光 B . 水分 C . 温度 D . 空气 8. (2分)(2011·来宾) 人的生命活动需要能量,食物中除糖类和脂肪能提供能量外,下列既能提供能量,还能促进人的生长发育以及修复和更新受损的细胞的营养物质是() A . 水 B . 维生素 C . 无机盐 D . 蛋白质 9. (2分) (2017七下·福建期中) 吸烟和吸食毒品,首先损害的是人体的() A . 血液 B . 呼吸道黏膜 C . 肺 D . 大脑 10. (2分)食物由口腔进入后,经过的器官依次是 A . 食道→胃→小肠→大肠 B . 食道→小肠→胃→大肠

【实验设计】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

【实验设计】为了探究“环境因素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根据所给的材料和用具设计实验。 实验目的:使用气中氧传感器来测量光合作用产生的氧气的量,来探究光照强度、温度、CO2浓度等环境因素对黑藻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实验原理:光合作用有强弱,我们用定量的探究单位时间内单位面积叶片放出O2的量,表示光合强度。随着环境因素的改变植物的光合强度也会发生变化。在一定范围内适当的提高光照强度,光合速率增加,一定范围内适当的提高CO2浓度,光合速率增加,在一定范围内适当提高温度,光合速率增加。 实验材料和用具:黑藻、装有Windows2000以上操作系统的计算机,数字化信息系统实验室软件,数据采集器,气中氧传感器,60W白炽灯光源(可调亮度台灯),集气瓶,橡胶塞、蒸馏水等。 实验设计 一、实验探究:。 二、实验变量:。(若本 实验的自变量是光照强度,则该实验因变量的观察指标是。利用本实验提供的装置,控制不同光照强度的方法是或。) 三、预期结果及结论: 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 如果那么 为了使测得的数值更准确,必须进行校正。校正装置的容器应。 四、教学策略 由于课堂时间限制,为了让学生能充分思考与讨论探究课题,我将整个探究过程的“作出假设”和“设计实验”环节放在课前,以课前思考题的形式实施。再由全班同学交流实验方案,然后顺利完成探究过程的“进行实验”、“分析处理实验结果”、“得出实验结论”、“表达和交流”及“进一步探究”等环节。

五、实验步骤:(以光照强度为例) 1、将实验材料和用具按图所示连接好系统及实验装置,打开“教材通用软件”; 2、实验前应对气中氧传感器进行校正,并给其约5分钟的稳定时间来适应环境,这样其测量会更加准确; 3、实验时,剪取新鲜水生绿色植物(金鱼藻、黑藻、狐尾藻、眼子藻等)的幼嫩枝条约8-10条左右放入集气瓶,枝条剪口端向上,盛适量的水,为了保证水中有充足的二氧化碳,在水中加微量的碳酸氢钠(1升水中加0.5-1克左右),或通过皮管向水里吹气几分钟,同时将水温调节到光合作用最佳温度20℃-25℃; 4、将气中氧传感器的探头通过橡胶塞与集气瓶连接完毕,调节探头的高度,使气中氧传感器探头高于水面1—2厘米;注意不要使电极接触到液面; 5、,在软件分析界面里设定好采集时间与采集间隔,将其在日光下进行光照,同时打开台灯,对黑藻进行较强光照,点击开始,进行数据采集,采集结束后,将采集到的点绘制曲线; 6、再给另一集气瓶盖上密封塞,将氧电极插入广口瓶中,注意不要使电极接触到液面。将其在日光下进行光照,。再进行一次采集(采集方式与上一次实验一致),并将此次采集的数据与上一次的采集数据在同一图表内绘制曲线。 尝试了以下组织形式:学习讨论,明确原理→制定方案,开展探究→汇报分析,发现问题→修订方案,继续探究→交流评价,拓展探究。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2

《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实验教学设计 一、设计思路:义务教育阶段生物课程理念倡导的探究性学习,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方式的改变,使学生主动地获取知识,体验科学过程,形成一定的科学探究能力和科学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生活中学生在田野里、花坛内、经常会见到蚯蚓,也了解了“蚯蚓是生活在阴暗、潮湿的环境中”,但蚯蚓的分布与环境有什么关系呢?对于这个问题,很多学生都非常感兴趣,也乐于去探究. 因此我设计了“探究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就是为了让学生在切身的探究活动中,体验科学探究的过程,掌握科学的探究方法。设计中我首先让学生在课前做调查、捕捉蚯蚓的活动,调查中学生会发现有的地方没有蚯蚓,这就创设了探究的问题情境,此时引导学生分析、讨论“影响蚯蚓分布的环境因素”,然后每个小组提出要探究的问题,作出假设。考虑到这是第一个探究实验,学生对实验变量的控制和对照实验的设置可能会有一些问题,所以我给出了一个“小明的探究计划”,让学生通过分析小明的探究计划,发现小明计划中存在的问题,帮助小明解决计划中的问题,得出控制实验变量和设置对照实验的重要性,此时完善并实施各小组的科学探究计划,这样各小组制定、实施的计划就比较科学、合理了,在表达交流的活动中,形成统一正确的科学结论,共同分享学习的快乐,最后,出示“农药”是为了拓展学生的视野。也是为了课后的进一步探究。通过这样设计不仅培养了学生在探究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同时也使学生在探究活动中感悟到生物与生存环境密不可分的关系,意识到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二、实验内容分析:《环境影响生物的生存》是苏科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生物学》七年级上册第一单元第一章《生物与环境》的内容。所有的生物的生存和发展都离不开环境,环境对生物的生存产生很大的影响。从学生的认知特点看,学生最先接触、感知的也是宏观生态环境。因此学习了解生物与环境的相互关系的知识也成为学生学习首要内容。而对生物与环境关系的研究必须讲究科学性和方法论,为此,学习科学探究的基本方法尤其重要,《生物课程标准》把科学探究列为10个一级主题主题中的第一个主题,可见其重要性。学会科学探究,也就具备了今后不断学习与探索生命科学的基本能力。由于“探究环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最终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天津市第五中学宋伟 一、实验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过程和结果分析,阐明光合作用的影响因素。 2、依据设计实验的一般原则和实际条件,设计“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环境因素”实验方案,并完成相应的实验操作。 3、在互助和交流的活动中,培养质疑、创新的意识和科学严谨求实的态度,提高交流合作的能力。 二、实验内容设计 本节课是人教版高中生物必修1《分子与细胞》中的第 4 个探究实验,该实验中学生自主选择探究内容的空间大。依据普通高中《生物课程标准》中发展学生科学探究能力的目标要求,本课以“自主质疑-伙伴互助-实例拓展”为主线,通过引导学生自主提出问题、设计和完善实验方案、实验操作等活动体验,突出对学生在课堂探究实验中的积极性、建构性和反思性等能力的培养。主要活动点有: 1 、结合生产实际,学生提出探究的问题,培养敢于质疑、发散思维的思维品质。 2 、学生依据实验条件与信息,设计、评价和完善实验方案,提高探究能力。 3、学生了解“传感器”在实验和生产中的应用,拓展设计实验的视野,感受技术对生物学研究的意义。 高中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实验动手能力,但在设计可行性实验方案,合理的控制自变量、选择可观察的因变量、排除无关变量等问题上,仍是弱点,同时也是本节课的教学重点和教学难点。 三、实验环境设计 利用我校多媒体生物实验教室,学生以 3 人自由组合成一个实验小组,依据自己的兴趣和实验条件选择探究的问题,进行光照强度、CO2 浓度、温度的探究实验。 四、实验方法设计: 1、做预实验,预设和解决实验教学中的问题。摸索适宜的实验材料和用具,实验操作中的注意事项,并针对问题设置培养学生探究能力的训练点,开发为学生活动提供支持的有效资源,以确保实验的有效进行。 2 、任务驱动,激发和支持学生自主解决问题。 教学过程以提高大棚果蔬的产量为背景,引导学生选择探究内容一设计实验

蚯蚓实验报告

篇一: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的实验报告 蚯蚓的生活环境:潮湿阴暗的环境。 蚯蚓的生活习性:长期生活在土壤的洞穴中。 蚯蚓的身体结构:环节动物,身体上有许多环节,无眼有口。 蚯蚓的食物:腐叶和土壤。 探究实验:蚯蚓喜欢什么样的环境。(对比实验) 实验材料:20条蚯蚓,一个塑料盒,一些肥沃潮湿的土壤,一些肥沃干燥的土壤。 实验相同点:蚯蚓,温度,环境。 实验不同点:土壤潮湿程度。 实验过程:1、将塑料盒两边分别放上肥沃潮湿的土壤和肥沃干燥的 土壤。 2、再将两边分别放上10条蚯蚓。 3、过5分钟,翻开土壤观察两边个有几条蚯蚓。 实验结论:蚯蚓更喜欢潮湿的土壤。篇二: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观察蚯蚓实验报告 目的要求: 1.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及运动 2. 认同“动物的形态结构特点与其生活环境相适应”的观点 材料用具:活蚯蚓、糙纸、玻璃板、棉球、放大镜 提示 1、 在观察活蚯蚓过程中,应经常用浸水的湿棉球轻擦体表,是它的体表保持湿润 2、 实验后别忘了把蚯蚓放回自然环境 方法步骤: 1、 蚯蚓的生活环境 联系你自己的生活经验,你通常会在_______地方找到蚯蚓,这些地方的共同特征是_____,蚯蚓通常在_______时间出来活动。 2、 观察蚯蚓的外部形态 (1)、取一条活蚯蚓,观察它的体形呈_________,是否有利于克服运动的阻力,身体由许多____________构成,如果观察室发育成熟的蚯蚓,你会发现身体上有几个体节界限不明显,颜色与其他体节的颜色不同,而且比其他体节__________,如同在蚯蚓的身上带了一个环,称为________;你是怎样区别它的前端、后端、背面和腹面,左侧和右侧。因此蚯蚓的身体呈_______对称。数一数,从蚯蚓的前端到环带共有 ____节。

华东师大版2019-2020年度初一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C卷

华东师大版2019-2020年度初一第三次月考科学试题C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选择题 1 . 下列地理事物因板块相互碰撞.挤压而形成的是() A.东非大裂谷B.红海C.海沟D.大西洋 2 . 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A.稀释浓硫酸B.取用液体 C.测液体pH D.加热液体 3 . “欲穷千里目”为什么要“更上一层楼”() A.要看的风景在上层楼B.站的高前面遮挡的东西少 C.因为地球是个球体D.高处视野好 4 . 两支内径粗细不同,下端玻璃泡内水银量相等的合格温度计,同时插入同一杯热水中,水银柱上升的高度和温度示数分别是() A.上升高度一样,示数相等 B.内径细的升得高,它的示数亦大 C.内径粗的升得低,但两支温度计的示数相同 D.内径粗的升得高示数也大 5 . 为了纪念抗战胜利70周年,央行发行了面值1元普通纪念币(如下图)。小科要测量面值为一元的硬币的直径,下列测量方法中最好的是() A.用直尺和两块三角板配合进行测量 B.将硬币放在直尺上直接读出硬币的直径 C.用细线绕硬币一周,测出硬币的周长再算出直径 D.用刻度尺直接多测几次硬币的直径,算出平均值 6 . 某同学用显微镜观察水中微小生物,图甲表示显微镜视野中微生物游走方向,为了不使该微生物从视野中消失,则载玻片移动的方向是图乙中的()

A.A方向B.B方向C.C方向D.D方向 7 . 当天的气温是34。用一支示数为39的体温计,未经甩下,便去测量一个正常人的体温,则体温计的示数为() A.37B.36.5C.39D.34 8 . 2012年洞头县中小学体育节于2012年10月26日圆满结束。王超同学想了解在体育节中获得的铜牌是否由纯铜制成,下列检测方法中最合理的是() A.观察铜牌的颜色B.测铜牌的质量 C.测铜牌的体积D.测铜牌的密度 9 . 红色的火龙果吃完总是让人满手满嘴沾满红颜色。实际上这是一种叫做花青素的色素导致的。花青素对人体健康有很大的益处,但花青素并不容易被人体吸收。花青素存在于火龙果细胞的哪一结构 A.细胞壁B.细胞核C.叶绿体D.液泡 10 . 如图所示,3个容器的形状和大小完全相同。内装质量相同的煤油、水、硫酸。由图可知,是硫酸的是 A.A B.B C.C 11 . 对于下图所示的几种动物,叙述错误的是() ① ②

荆州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A卷

荆州市2020年(春秋版)八年级上学期生物期末考试试卷A卷 姓名:________ 班级:________ 成绩:________ 一、单选题 (共25题;共25分) 1. (1分) (2016八上·莒南期中) 下列动物中,分别属于腔肠动物和扁型动物的是() A . 绦虫、水母 B . 海蜇、血吸虫 C . 珊瑚虫、海葵 D . 华枝睾吸虫、涡虫 2. (1分)珍珠贝常被人们用来人工培育珍珠,光亮的珍珠的形成与下列结构有关的是() A . 贝壳 B . 外套膜 C . 珍珠层 D . 斧足 3. (1分) (2016八上·罗田期中) 蛔虫、蝗虫、水蛭分别属于() A . 线形动物、节肢动物、环节动物 B . 环节动物、节肢动物、腔肠动物 C . 线形动物、环节动物、扁形动物 D . 线形动物、哺乳动物、软体动物 4. (1分) (2016八上·肇源期中) 下列有关昆虫的描述,你判断认为不正确的是() A . 是种类最多的一类动物 B . 运动能力不强 C . 有三对足 D . 是惟一会飞的无脊椎动物 5. (1分) (2016八上·大石桥期中) 蝗虫是同学们熟悉的昆虫, 下列有关蝗虫的叙述不正确的是() A . 身体分为头、胸、腹三部分 B . 在分类上属于节肢动物 C . 具有防止体内水分蒸发的外骨骼 D . 蝗虫可以通过体表进行呼吸 6. (1分) (2015七上·迁安期末) 如图是几种食肉目部分动物分类图,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 . 虎和豹的共同点比虎和猫的共同点多 B . 猫与豹的亲缘关系比猫与狗的近 C . 猫属所包含的生物种类比猫科少 D . 目是分类的基本单位 7. (1分) (2018七上·仙桃期中) 小麦和水稻是粮食作物;菊花和牡丹是观赏植物;甘草和田七是药用植物。这是根据生物的什么特征来进行分类的() A . 用途 B . 形态结构 C . 生活环境 D . 生物数量 8. (1分)(2016·来宾) 下列动物与其对应类群不匹配的是() A . 水螅—腔肠动物 B . 蚯蚓—爬行动物 C . 蝗虫—节肢动物 D . 青蛙—两栖动物 9. (1分) (2015八上·莘县期末) 图中圆圈表示生物具有的特征,重合部分表示它们的共同特征,说法错 误的是() A . P可以表示完全变态发育 B . Q可以表示生态系统的消费者 C . E可以表示体内有脊柱 D . F可以表示受精方式为体内受精 10. (1分)(2017·平和模拟) 如图中各重合部分表示相应动物的共同特征,对应正确的是()

探究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教案设计

环境因素对光合作用的影响 一、学习任务分析 本节内容选自浙科版必修一第三章第五节中的第二个活动,是学生深刻理解植物叶片代谢的切入点。通过理解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学生可以把植物光合作用和细胞呼吸的知识体系构建起来。教材仅简单提及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而且在新课中,教学目标的着力点在于引导学生通过“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的实验构建数学模型。因此在此次的教学中,教师引导学生构建光合作用强度概念模型就显得尤为重要。这个活动既加强了学生对光合作用的理解,也为后面“环境因素影响光和速率”这一知识点做铺垫,祈祷承上启下的过渡作用。 二、学习者分析 本节课的授课对象是高二年级学生,知识起点看,学生已经学习了细胞呼吸和光合作用,在此基础上他们渴望进一步了解影响光和作用的环境因素方面的知识。从认知思维上来看,本节的内容具有一定的抽象性,但在教学中可以多结合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实践经验,注重与前面知识和其他体系得到丰富的发展,从而使学生在学习中做到融会贯通。 三、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2、教学难点:实验设计的原则及对实验变量的控制。 四、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目标: (1)理解光合作用强度的概念; (2)分析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环境因素; (3)理解和运用光合作用与细胞呼吸过程中的物质转变及相互关系。 2、过程与方法目标: (1)实践自主学习的方式,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分析问题的能力; (2)在有关的情境中,运用语言表达的能力和归纳知识的能力。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目标: 参与探究影响光合作用的因素的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讨论,形成严谨的科学研究态度。 五、教学过程 1、教学方法:实验法、讨论法 2、课前准备:绿色的嫩叶、打孔器、注射器、台灯、40 W灯泡、100 W灯泡、烧杯 3、教学流程: (1)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在上课前,请学生通过调查或搜集资料,整理出农业生产上提高农作物光合作用强度的措施。然后请学生分析各项措施分别改变了哪些影响光合作用强度的因素。 ?引导学生讨论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有什么影响。 ?引导学生讨论如何探究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 (2)作出假设:不同光照强度对光合作用强度的影响不同。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