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大纲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精品资料--第十八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精美WORD版)-

大纲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精品资料--第十八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精美WORD版)-

大纲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精品资料--第十八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精美WORD版)-
大纲版2013届高三一轮复习历史精品资料--第十八单元  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精美WORD版)-

第十八单元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的世界

第48讲第二次工业革命和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向

帝国主义过渡

【迁移1】第二次工业革命以来,对世界经济、政治局势的影响起着举足轻重作用的是()

①开发海洋资源②发展高新科技③争夺和控制石油资源④垄断军火市场

A.①②③

B.③④

C.②③

D.①④

答案 C

【迁移2】在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德日两国经济发展速度都很快,其共同的原因是()A.都得到大量的外国投资 B.都得到大量的战争赔款

C.都得到许多海外殖民地

D.都得到许多先进的设备

答案 B

史料文本

在以前时代的大发明中,我们看见实际生活的需要推动技术家取得进一步的成就,那就是说除了偶然发现所带来的发明之外,需要常在发明之先。但在19世纪,我们就看见为了追求纯粹的知识而进行的科学研究,开始走到实际的应用与发明的前面,并且启发了实际的应用和发明……

科学过去是躲在经验技术的隐蔽角落辛勤工作,当它走到前面传递而且高举火炬的时候,科学时代就可以说已经开始了。

——W·丹皮尔《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

信息解读

这是W·丹皮尔在其著作《科学史及其与哲学和宗教的关系》中的一段话。它揭示了19世纪科学走到应用和发明的前面,成为先导,科学与技术的结合日益密切,从而在社会发展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史料应用

第二次工业革命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最重要的特点是()A.某些国家两次工业革命交叉进行 B.几乎同时发生在某些资本主义国家

C.电力的广泛应用

D.自然科学开始同工业生产紧密的结合起来

答案 D

大题预测

交通工具的演变,记录着人类文明发展的进程。请根据下列交通工具演变图组,回答下列问题:

帆船蒸汽轮船飞机

请回答:

(1)简述近代史上交通工具的动力演变过程。(提示:注意中心词是“动力演变”。)

(2)分析其发生变化的原因及其对世界的影响。(提示:“发生变化”是在两次工业革命中。)

答案(1)动力演变:从畜力、人力、自然力转变为蒸汽动力,后发展到以内燃机为驱动力。

(2)①原因:工业革命期间,马车和帆船已不能适应迅速发展的机器大生产的需要。瓦特制成改良蒸汽机,投入使用并广泛推广,促进了以蒸汽为动力的汽船、火车等交通工具相继问世。影响:推动了工业革命的深入发展;推动了开采、冶炼、制造等新兴工业部门的生产和发展;加强了世界各地经济、政治、文化的交流和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初步形成。②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随着科学技术成就迅速应用于工业生产,电力、内燃机等新能源、新机器的创制和应用,汽车、飞机等相继问世,并得到迅速发展。影响:进一步促进了世界各地的联系;有利于资本主义世界体系的完全形成;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传统战争的形态,扩大了战争的规模和范围。

一、选择题

1.(2008·成都模拟)第二次工业革命开始的主要条件是()

①资本主义制度在世界范围内广泛建立②资本主义世界体系最终形成

③1871年巴黎公社后资本主义政治相对稳定④自然科学和理论取得新的突破性进展

A.①②③

B.①③④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2.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对比,下列最能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答案 C

3.(2008·重庆)下列表述与第二次工业革命史实不符的是()

A.汽船的发明改变了水上运输的状况

B.发电机的问世使电力成为一种新能源

C.无线电报的出现增强了各国的联系

D.内燃机的创制推动了石化工业的发展

答案 A

4.(2008·南京模拟)从下图中可以获得的历史信息有()

19世纪晚期美国纽约街景

①电力广泛应用②电车、汽车已经代替马车

③人们处在相对和平稳定时期

A.①②

B.②③

C.①③

D.①②③

答案 D

5.由图示推断的历史信息不包括()

A.内燃机的创制和使用推动了石油开采业的发展和石油化工工业的产生

B.是第一次工业革命推动的结果

C.此时人类进入了电气时代

D.此时人们可以用电话联系

答案 B

6.第二次工业革命中垄断组织的出现,实际上是()

A.经济走向全球化

B.经济区域化的进一步发展

C.一场深刻的社会关系变革

D.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局部调整

答案 D

7.(2008·重庆文综)下列对下图的相关表述,不正确的是()

欧美四国在世界工业总量中的比重

A.四国工业总量之和在当时世界上占绝对优势

B.各国工业比重的变化与其资本输出量成正比

C.资本主义各国的经济发展不平衡加剧

D.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将更加尖锐

答案 B

8.(2008·菏泽)第二次工业革命时期,影响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不平衡的因素有()

①新技术、新发明在生产中的应用程度②垄断组织发展水平与普及程度

③资金、市场对工业生产的满足程度④农业发展与工业发展的适应程度

A.①②③④

B.②③④

C.②③

D.①③④

9.(2008·青岛模拟)1895年美国三百家大垄断公司联合组成“全国制造商协会”,“协会”设有各种常务委员会研究对内对外政策,并由顾问委员会同政府联系,这表明

()

A.美国国家垄断资本主义产生

B.国家加强对经济的干预

C.垄断资本家干涉国家的政治、经济生活

D.美国民主政治不断完善

答案 C

10.从下面的19世纪末20世纪初法国资本输出情况图表可以看出()

A.法国工业生产迅速发展

B.法国国内外市场广阔

C.法国银行信贷业急剧发展

D.法国工业资本大多投向国外

答案 D

11.(2007·黄冈二模)造成下图中俄国农村情景的主要原因是()

19世纪后半期残破的俄国农村

A.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破坏

B.日俄战争的失败,大量赔款

C.农奴制改革的不彻底

D.长期的对外侵略扩张

答案 C

12.两次工业革命的相同影响主要有()

①推动了社会生产力的巨大发展②引起社会关系的重大变化

③密切了世界各地之间的联系④直接促使资本主义世界市场最终形成

A.①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二、非选择题

13.工业革命使现代文明降临人间,深刻影响着人类社会的进程。阅读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如果人们把整个人类社会的演进用12个小时来表示,那么现代工业时代只代表最后5分钟。……在现代化的初期,资本主义工业经济的需求,给予科学技术的发展以很大的推动力,从而引发了科技革命。此后,科学技术开始以巨大的生产力转化功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

——《全球通史》材料二

图一“克莱蒙特”号汽船图二“奔驰”车

材料三 1860~1900年欧美先进国家工业生产总值次序

——《全球通史》(1)材料一中最先发生这个“5分钟事件”的是哪个国家?其最基本的动因是什么?

(2)材料二中从图一到图二,交通工具的动力发生了什么变化?与变化密切相关的新能源是什么?

(3)19世纪中后期,欧美先进国家的历史发展印证了工业革命“回馈工业进步和经济发展,并间接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关系的变化”。结合材料及所学知识完成下表。

答案(1)英国。市场需求。

(2)从蒸汽机到内燃机的发明和使用。石油。

(3)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1850~1890年,英、美工业生产在资本主义世界所占的比重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煤钢增长情况简表(单位:万吨)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就美国而言,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有哪些?其中哪一条是最根本的?

(2)整体上看,材料二反映了19世纪末20世纪初主要资本主义国家经济发展怎样的特征?并概括形成这种特征的主要原因分别是什么?

(3)这一时期,德国与美国相比,在经济发展上有何不利的外部条件?

答案(1)现象:后起的美国逐渐超过了老牌的英国。

原因:幅员辽阔、资源丰富;西部领土的开发,提供了更为丰富的原料和更广大的市场;源源而来的欧亚移民提供了充足的劳动力,而且带来了必要的技术和经验;内战废除了奴隶制,内战后政治稳定,欧洲资本大量涌入。其中最重要的是内战进一步扫清了资本主义发展道路上的障碍。

(2)特征:资本主义经济高速发展;各国经济发展出现了不平衡。原因:高速——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垄断组织的形成和扩大;殖民扩张;世界市场的形成。不平衡——各国经济发展的内部、外部环境条件不同;资本主义发展的规律。

(3)德国在欧洲这一区域里有英法的竞争与制约,而美国则没有。

第49讲民族民主运动和社会主义运动的发展

【迁移1】(2009·苏州模拟)1857~1859年印度民族大起义失败的主要原因是

()

A.封建王公贵族掌握领导权

B.力量对比过于悬殊

C.没有进步的斗争纲领

D.斗争较为分散

答案 C

【迁移2】二十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不同于十九世纪中期的印度民族大起义,表现在()①民族资产阶级掌握了领导权②反对英国的殖民统治

③工人阶级登上了政治舞台④斗争遭到了殖民当局的镇压

A.①②③

B.①③

C.②④

D.①②③④

答案 B

【迁移3】第二国际与第一国际相比,其明显的不同作用是()A.不是各国党的上级组织 B.促进了各国工人运动的发展

C.国际内部形成不同派别

D.推动欧美工人政党的合法斗争

答案 A

史料文本

史料一现在,最有势力的英国报纸都在咬牙切齿地谈论扰乱印度的“煽动者”,欢迎对印度的民主派政论家采取……法庭审判和行政镇压手段。但是,印度的群众开始起来护卫自己的作家和政治领袖了。英国豺狼对印度民主主义者提拉克的卑鄙判决(他被判处长期流放),在孟买引起了游行示威和罢工。印度无产阶级也已经成长起来,能进行自觉的群众性的政治斗争了。既然情况是这样,那么,英国……在印度的美妙时光已经过去了!

——列宁《世界政治中的引火物》史料二印度的无产阶级也已经成长起来,能进行自觉地群众性政治斗争了。……欧洲的觉悟的工人已经有了亚洲的同志,而且人数将不是与日俱减,而是与时俱增。

——《列宁全集》第十五卷,第158页《世界政治中的引火物》

信息解读

史料一说明英国殖民者对印度的民族运动采取镇压政策。1908年,印度孟买十万工人举行政治总罢工,声援提拉克,他们开始参与到政治斗争中来,从而成为20世纪初印度人民反英斗争的高潮。

史料二反映了1905~1908年的印度民族反英大起义中,无产阶级在1908年举行了政治性的大罢工,这是自觉的政治运动,它标志着印度无产阶级开始登上政治舞台,并与欧洲的工人阶级互相声援,遥相呼应,这段材料是列宁对孟买工人政治总罢工的评价。

史料应用

在20世纪初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中,以提拉克为代表的国大党激进派主张()A.结束东印度公司在印度的统治 B.彻底实现民族平等和印度自治

C.切实保证封建王公和地主特权

D.通过推翻殖民统治而实现独立

答案 D

大题预测

19世纪中期,面对西方侵略及其所带来的民族危机,亚洲各国在为争取民族独立所做的斗争和努力中出现了哪两种典型的方式?结合有关史实,分析这两种方式及其结果的差异,并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原因。(提示:要注意对比这两种方式出现的社会背景从经济状况、阶级关系、国际环境方面入手分析。)

答案方式:①以亚洲革命风暴为代表的反侵略反封建斗争。②以日本明治维新为代表的亚洲国家内部学习西方的改革。

差异:①亚洲革命风暴是由各国的农民阶级发动或封建统治者领导的,以武装反抗方式进行的;日本明治维新是由以中下级武士为核心的倒幕力量领导的以自上而下的改革方式进行的。②亚洲革命风暴的主要目标是赶走外国侵略者,恢复国家民族的独立;日本明治维新的主要目标是通过学习西方,建立近代化国家,实现民族振兴,摆脱民族危机。③亚洲革命风暴没有从根本上改变各国的社会性质,日本明治维新使日本走上了资本主义发展的道路。

原因:亚洲各国在遭受西方侵略前封建统治阶级力量比较强大,自然经济占统治地位,新兴的社会力量不够强大;西方列强的侵略破坏了亚洲各国原有的社会政治、经济发展。日本在西方势力入侵前,资本主义生产关系逐渐形成并得到发展,封建专制统治相对薄弱;西方列强集中力量侵略中国,使日本有一个相对宽松的国际环境;倒幕派掌握了较大的实力,实施了比较全面有效的改革。

一、选择题

1.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亚洲民族民主运动不包括()

A.阿富汗人民的反英起义

B.中国的辛亥革命

C.中国的义和团运动

D.伊朗和土耳其的资产阶级革命

2.列宁称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为“亚洲的觉醒”,其主要是因为()

A.运动规模巨大,影响深远

B.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C.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性质

D.提出了明确的革命纲领

答案 C

3.(2009·太原模拟)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B.民族资本主义广泛兴起

C.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

D.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答案 D

4.下列历史事件,不具有资产阶级性质的是()

A.中国同盟会的成立

B.朝鲜义兵运动

C.印度国大党成立

D.20世纪初土耳其的革命

答案 B

5.(2008·南京调研)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洲民族解放运动出现新特点的决定性因素是()

A.帝国主义疯狂侵略亚洲

B.亚洲地区经济结构变化

C.世界殖民体系最终形成

D.无产阶级政党的建立

答案 B

6.(2008·重庆文综)1910~1917年墨西哥资产阶级革命与中国辛亥革命的不同之处是()

A.具有反帝反封建的性质

B.面临外国势力的干涉

C.颁布资产阶级民主宪法

D.两次推翻反革命政权

答案 D

7.列宁主义诞生的主要原因是()

A.无产阶级队伍的壮大

B.无产阶级成为一支独立的力量登上政治舞台

C.俄国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

D.马克思主义的广泛传播

答案 C

8.(2007·徐州模拟)有人说:“布尔什维主义和布尔什维克的产生,标志着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政党的出现”。这种“新型”是指

()

A.以实现无产阶级专政为目标

B.有列宁为首的坚强领导

C.以暴力革命为斗争手段

D.把政治斗争和经济斗争结合起来

答案 A

9.列宁主义被称为“帝国主义时代的马克思主义”。其根本原因是()

A.坚决与修正主义作斗争

B.坚决捍卫马克思主义

C.继承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D.提出了“变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策略

答案 C

10.(2009·武汉模拟)列宁主义诞生的标志是()

A.俄国社会民主工党“二大”的召开

B.将实现无产阶级专政写入党纲

C.布尔什维克的出现

D.布尔什维主义的形成

答案 D

11.(2007·盐城模拟)列宁主义产生的主要历史影响是()

A.继承发展了马克思主义

B.建立了第一个社会主义国家

C.苏联建成了社会主义

D.推动了共产国际的成立

答案 B

12.列宁在领导俄国社会主义运动的实践中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其表现之一是()

A.探索出了一条在落后国家进行社会主义革命的道路

B.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

D.提出了完整的社会主义建设理论

答案 A

二、非选择题

13.中印两国既是邻国,又是世界上两个最大的发展中国家,近年来,两国关系有了进一步的发展。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公元前119年)骞因分遣副使使……身毒及诸旁国。……武帝时,身毒国献连环羁,皆以白玉作之。

——《史记》、《西京杂记》材料二

太平军用俘获的英国兵船与清军激战 1857年印度民族大起义

材料三

孙中山在同盟会成立大会上提拉克在法庭上抨击殖民统治

材料五中国经济以接近10%的速度连续增长了20年,2003年,国内生产总值比去年增长9.1%,印度近年来通过进行一系列的改革,经济有了较大发展。2003年印度经济增长达7.1%。一些国际专家认为,印度经济在连续7年稳步增长的基础上,现在正成为亚洲经济发展的又一个火车头。——《新华网》请回答:

(1)材料一揭示了什么历史信息?古代中印交往中,印度文化对中国影响最大的是什么?

(2)阅读材料二并结合相关史实简要说明,发生在同一国际历史背景下的中国太平天国运动和印度民族大起义,有哪些主要的不同之处?

(3)阅读材料三,同各自以往的斗争相比,中国辛亥革命和同一时期的印度民族解放运动有什么共同的新特点?(4)结合所学历史知识分析材料四,分别指出20世纪晚期以来,中印两国经济持续发展的主要原因。

答案(1)历史信息:中印交往,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即有明确的记载。影响最大的是佛教。

(2)兴起背景:中国太平天国运动是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激化的产物,而印度民族大起义只是民族矛盾发展的结果;领导者:前者是农民,后者是封建王公;主力军:前者是农民阶级,后者是印度土兵。

(3)新特点:由民族资产阶级及其政党领导,具有资产阶级民主革命性质,不再是旧式的民族运动,提出了比较完整的资产阶级革命纲领。

(4)中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实行改革开放,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力发展科技教育。

印度:推行国营经济与私营经济共同发展的策略,积极发展高科技信息产业。

14.观察和阅读下列图片、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图一马克思和恩格斯在一起图二列宁

材料二“历史表明我们也曾经错了,我们当时所持的观点只是一个幻想。历史做的还要更多:它不仅消除了我们当时的迷误,并且还完全改变了无产阶级进行斗争的条件。1848年的斗争方法,今天在一切方面都已经陈旧了,这一点是值得在这里较仔细地加以研究的。……无产阶级的一种崭新的斗争方式就开始被采用,并且迅速获得进一步的发展……结果,资产阶级和政府害怕工人政党的合法活动更甚于害怕它的不合法活动,害怕选举成就更甚于害怕起义成就。”——恩格斯《〈法兰西阶级斗争》〉导言》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图一和图二所反映的三位伟大人物的重大理论成果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其理论成果诞生的历史条件分别是什么?

(2)材料二中恩格斯对无产阶级夺权方式是怎样认识的?晚年的恩格斯在思想认识上发生变化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答案(1)马克思主义和列宁主义。马克思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①经济前提是工业革命的开展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资本主义制度的各种弊端日益暴露;②19世纪欧洲三大工人运动标志着无产阶级开始作为独立的政治力量登上历史舞台,为科学理论的创立提供了必要条件;③德意志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和英法空想社会主义学说成为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来源之一;④马克思和恩格斯亲自参加革命活动,总结工人斗争的经验教训,并深入进行理论研究。列宁主义诞生的历史条件:①随着俄国工业革命的开展,无产阶级队伍壮大,19世纪70年代俄国无产阶级开始成为独立的政治力量;②19世纪80年代马克思主义开始在俄国传播,并出现了一批马克思主义小组;③20世纪初列宁做了大量建立俄国无产阶级政党的准备工作。

(2)主张充分利用合法斗争的方式。主要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以后,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制度日益完善,工人阶级的地位和生活有了较大改观,可以部分参与政权。

第50讲第一次世界大战和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

自然科学

【迁移1】出现右图现象的根本原因是()

A.英、德分别是三国协约和三国同盟的核心

B.英、德在殖民地问题上冲突日益加剧

C.德国的海军实力已经超过了英国

D.资本主义经济政治发展不平衡性的作用

答案 D 项庄舞剑意在沛公【迁移2】第一次世界大战是帝国主义战争。这一结论的依据是()

A.交战双方主要是帝国主义国家

B.战争的深层次原因是英、德矛盾已成为帝国主义国家间的主要矛盾

C.主要交战国的目的是重新瓜分世界

D.后起的资本主义国家要压倒老牌资本主义国家

答案 C

【迁移3】政治革命、工业革命和科技革命造就了英法等工业大国,其中在“科技革命”中引发第二次工业革命的自然科学理论是()A.电磁学 B.进化论 C.相对论 D.牛顿力学

答案 A

史料一我们不能容忍任何外国,任何外国的主神向我们说:“怎么办?世界已经分割完了!”我们不愿意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德国外长皮洛夫1899年12月在议会的演说史料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幅反映德国(左)向英国(右)的海上霸权挑战的图画

信息解读

史料一反映了德国随着军事实力的增强,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夺取世界霸权。史料二反映了德国把矛头指向英国的海上霸权,英、德矛盾成为当时世界的主要矛盾,实质上是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与老牌殖民主义国家之间重新分割殖民地的矛盾。

史料应用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英德两国的矛盾实质上反映了()A.争夺世界殖民地的矛盾 B.争夺欧洲大陆霸权的矛盾

C.新老资本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

D.帝国主义重新瓜分世界的矛盾

答案 D

大题预测

阅读下列图片:

图一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

图二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领土的变化

(1)图一中欧洲政治格局有何特点?造成这一格局的基本矛盾有哪些?(提示:从图例看是两大集团对峙。)(2)比较图一、图二指出同盟国内部有何重大变化?说明了什么?(提示:意大利在两幅图中的表示图例不一致。)(3)据图二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提示:从战场特点和交战国形势来归纳。)

(4)从图中可以看出,同盟国作战面临的最不利条件是什么?有何影响?(提示:注意“作战”面临。从形势上看是东西两线。)

答案(1)特点:形成对峙的两大军事集团。基本矛盾:法德矛盾、德奥矛盾、英德矛盾。

(2)变化:意大利加入到协约国集团与同盟国作战。说明:帝国主义国家的外交,一切以其根本利益为转移。(3)遍及欧亚非地区,战争主要在欧洲战场上进行,且有东、西两条主要战线;战争同时在陆上、海上进行;战争主要是在两大军事集团之间进行。

(4)不利条件:腹背受敌,两线作战。影响:导致同盟国集团最终失败。

一、选择题

1.(2009·东城区测试)一战前,英德矛盾成为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主要矛盾,是因为()

A.英德同是强大资本主义国家

B.两国热衷于争夺欧洲霸权

C.英德在全球争夺殖民地的斗争激烈

D.两国均已进入垄断阶段

答案 C

2.(2007·大连模拟)帝国主义在争夺殖民地问题上既斗争又妥协,观察下图,它与下列哪一条约的缔结直接相关

()

A.德奥同盟

B.法俄协定

C.英法协约

D.英俄协约

答案 D

3.三国同盟和三国协约两大军事侵略集团的形成,就其实质而言说明了()

A.英德矛盾成为列强间的主要矛盾

B.英、法、俄和德、奥、意双方的利益不同

C.欧洲列强为各自的利益相互勾结

D.列强重新瓜分世界的斗争日趋激烈

答案 C

4.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后,意大利加入协约国一方作战的主要原因是()

A.战争一开始协约国就稳操胜券

B.协约国最后满足了意大利的愿望

C.认为继续与德国结盟对自己不利

D.受美国参加协约国作战的影响

答案 C

5.(2008·连云港调研)下列一战期间的重大事件,按发生时间的先后顺序排列,正确的是()

①德国宣布投降②日德兰海战③日本对德宣战④俄国二月革命

A.①②③④

B.③②④①

C.②③④①

D.②④③①

答案 B

6.促使一战结束的主要因素是()

A.中国等国的参战

B.美国的参战

C.交战各国革命运动的高涨

D.意大利转向协约国作战

答案 C

7.(2007·烟台模拟)1914年一战爆发,美国总统威尔逊宣布为“免受痛苦、灾难”美国采取中立,而到1917年又宣布为了捍卫“和平、民主和自由”参战。这个转变的根本原因是()

C.美国与英法历史联系密切

D.维护美国利益、建立世界霸权

答案 D

8.(2008·江苏)一位科学家的墓碑上镌刻着这样的铭文:“他以神一般的力量……第一个说明了行星的运动和图像。”这位科学家应该是

()

A.伽利略

B.牛顿

C.爱因斯坦

D.普朗克

答案 B

9.英国科学家波义耳之所以被称为近代化学的创始人,主要是因为()

A.通过化学反应提出了质量守恒定律

B.把严密的实验方法引入化学

C.确立了物质的分子—原子结构学说

D.制定了化学元素周期表

答案 B

10.19世纪晚期20世纪早期,物理学发生革命性变化的主要表现是()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②放射现象的发现

③相对论的提出④电磁感应现象发现

A.①②

B.②③

C.①④

D.③④

答案 B

11.17世纪至20世纪初的下列科技成就是英国人取得的有()

①牛顿力学体系的建立②系统的电磁学理论的建立

③科学的原子论的建立④进化论的确立

⑤物理学相对论的提出⑥血液循环学说的建立

⑦元素周期表的制定

A.①②③④⑤⑥⑦

B.①②③④⑥

C.①②④⑥⑦

D.⑤⑥⑦

答案 B

12.人类进入电气时代,与下列哪位科学家的贡献密不可分()

答案 D

二、非选择题

1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下表选自美国作家亨利〃莫利斯的《殖民史》

殖民地面积表(万平方公里)

材料二工业产量排位与殖民地占有比较表

材料三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欧洲两大军事集团形成示意图

材料四1915年5月后一战主要交战双方示意图

请回答:

(1)材料一的表格从纵向看说明了什么问题?从横向看说明了什么问题?

(2)联系课本内容,简析材料一、二、三之间的内在联系。

(3)仔细观察材料三、四示意图,联系所学知识,说明材料四与材料三相比,有什么变化?

答案(1)从纵向看,说明向帝国主义过渡时期,帝国主义国家的殖民政策加强,侵占殖民地增多。从横向看,说明英国占领殖民地最多,德国占领殖民地相对较少。

(2)联系:由于资本主义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改变了各国力量对比情况,而力量上的变化又使后起的帝国主义国家要求重新瓜分世界,帝国主义国家矛盾越来越尖锐。为了击败主要对手,从自己切身利益出发,摒弃前嫌,寻求结盟,最后形成了两大对立的军事集团。

(3)变化:从图中可以看出,意大利原来参加同盟国,战争爆发后,意大利考虑到利害关系,于1915年5月加入协约国作战。另外,土耳其、保加利亚加入同盟国作战。

14.阅读下列图文材料:

材料一牛顿(1642~1727),毕业于剑桥大学,后任该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会长。牛顿除了在力学方面的贡献外,还是微积分的发明人之一;同时,他发现了太阳光的光谱,发明了反射式望远镜等。

材料二爱因斯坦(1879~1955),德国物理学家。1905年获哲学博士学位。曾在多所大学任教授,并当选为普鲁士科学院院士。1921年,他因在光电效应上的贡献获得诺贝尔物理学奖。1933年,因受纳粹政权迫害,迁居美

国。1940年入美国国籍。

材料三普朗克(1858~1947)是慕尼黑大学哲学博士,慕尼黑大学等校教授,英国皇家学会会员。因提出量子假说获1918年诺贝尔物理学奖。

请回答:

(1)材料一中牛顿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这一成就有什么特点?

(2)材料二中爱因斯坦在物理学方面的突出贡献是什么?有什么意义?

(3)材料三中普朗克是如何促使物理学有重大进展的?

(4)概括三位科学家取得物理学方面成就的共同原因。

答案(1)创建经典力学体系,标志近代科学的形成。该成就的显著特征:一是注重实验,二是它的数学化。(2)提出相对论。揭示时空的本质属性,是物理学思想的一次重大革命;利用量子论成功解释光电效应出现的现象及光的本质,推动量子论的发展。

(3)提出量子论,开创物理学领域的新纪元,标志着人类认识客观规律由客观世界深入到了微观世界。

(4)科学家们勇于探索、善于观察、执着追求的科学精神;社会生产力发展与社会进步。

单元总结

一、选择题(每小题5分,共60分)

1.(2008·滨州模拟)两次工业革命成果对比,下列最能体现第二次工业革命成就的是()

答案 C

2.(2008·合肥二模)假如你生活在19世纪末的美国,不可能看到的现象是()

A.汽车交通事故

B.纽约街头的电灯

C.航天飞机升空

D.邻居乘火车去旅游

答案 C

3.(2008·南京调研)下列发明来源于科学理论重大突破的是()

①轮船②电灯

③火车机车④电话

A.①②④

B.①③

C.②③④

D.②④

答案 D

4.(2008·江苏四市联考)第二次工业革命期间,最先出现垄断组织的工业部门是()

A.纺织

B.航天

C.石油

D.交通运输

答案 C

5.(2008·北京四校联考)决定“亚洲的觉醒”走上与“亚洲革命风暴”不同发展道路的原因主要是()

A.这一时期民族资本主义发展起来

B.民族资产阶级成为革命领导力量

C.出现了向西方学习的新思想

D.列强加紧侵略,民族危机空前严重

答案 A

6.朝鲜的义兵运动和中国的义和团运动的相同点有()

①都属于亚洲觉醒的重要事件②都没有统一的组织领导

③都是资产阶级领导的④都是伟大的反帝爱国运动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B

7.(2008·江南十校联考)进入帝国主义阶段后,英、法、美与德、俄、日政治体制形成不同特点的主要原因是()

A.前者商品经济发达,后者商品经济不发达

B.前者通过革命道路,后者通过改革方式走上资本主义 道路

C.前者建立资产阶级共和政体,后者建立资产阶级立宪 政体

D.前者是民选方式,后者是帝王任命

答案 B

8.在列强签订的以下条约或协约中,距离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时间最近的是()

A.德奥同盟条约

B.英俄协约

C.德奥意三国同盟条约

D.英法协约

答案 B

9.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帝国主义国家之间的矛盾错综复杂,但矛盾主要集中于哪两个国家之间()

A.法、德

B.俄、奥匈

C.英、奥匈

D.英、德

答案 D

10.(2009·青岛模拟)第一次世界大战中,欧洲战场的重心有三次转移,其顺序是()

A.南线→东线→西线

B.东线→西线→东线

C.西线→东线→西线

D.东线→南线→东线

答案 C

11.(2008·长春模拟)达尔文的《物种起源》发表后,引起了宗教势力的强烈反对,他们叫嚣“打倒进化论”“粉碎达尔文”等。这说明()

①达尔文的进化论给上帝创造万物说以沉重一击

②达尔文的进化论动摇了宗教神学的根基

③达尔文的进化论反映了新兴资产阶级的要求

④达尔文的进化论具有严密的科学性

A.①②

B.③④

C.①③

D.②④

答案 A

12.开辟人类生活新时代的自然科学成就是()

A.瓦特研制改良了蒸汽机

C.法拉第用实验证明电磁感应现象

D.爱因斯坦提出物理学相对论

答案 C

二、非选择题(每小题20分,共40分)

13.1871年德意志帝国正式建立,此后,德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重大变化。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图一德国皇帝威廉二世检阅德国军队图二“项庄舞剑,意在沛公”——一幅反映德国

(左)向英国(右)的海上霸权挑战的漫画材料二19世纪~20世纪初,英、法、美、德在世界工业生产中的比重

材料三德国外长皮洛夫说:“我们不愿阻挠任何人,但我们也不容许任何人妨碍我们的道路。我们不愿消极地站在旁边……而让他人分割世界。”

请回答:

(1)材料一反映了德国对外政策的哪些重要信息?(6分)

(2)依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德国对外政策出现上述变化的背景。(8分)

(3)皮洛夫所说的“道路”是指什么?为此德国采取了哪些重大外交行动?最终导致了怎样的结局?(6分)

答案(1)德国大肆扩军备战;德国大力推行重新瓜分世界的政策,并把矛头指向英国。

(2)德国封建残余严重,保留了军国主义传统,侵略扩张的欲望强烈;德国实现了统一,成为新兴的强国;德国经济发展迅速,需要广阔的市场;世界基本被瓜分完毕;英国开始走向衰落。

(3)道路:重新瓜分世界。行动:进行殖民扩张,如德国国会通过扩大陆军和海军的法案、制订施里芬计划;组建三国同盟军事集团。结局:最终导致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

14.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英、法、美、德四国在世界贸易中所占的比重(%)

材料二1870~1910年世界贸易总额变化(单位:10亿法郎)

材料三1870~1910年世界船舶吨位数(单位:百万吨)

材料四世界工业生产指数(以1913年为100)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二,概括指出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发展的基本特点。(6分)

(2)结合材料三、四和所学知识,简述促进世界贸易发展的主要因素。(6分)

(3)从1870年到1907年共发生了五次世界性经济危机,破坏性极大加强。据此,有人认为:“19世纪末20世纪初是世界经济史上的大萧条时代”。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这一观点的看法。(8分)

答案(1)特点:英、法比重下降,美、德比重增大;世界贸易总额大幅度增长。

(2)原因:第二次工业革命的推动;新交通工具的大量使用;工业生产迅速发展;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3)观点错误:①19世纪末20世纪初,世界贸易总额长足发展,世界工业生产快速增长和交通运输业迅速进步,说明世界经济在整体上是迅速发展的。②世界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导致供求矛盾突出,从而导致经济危机频繁爆发,但它并不代表世界经济发展的主流。

备课资源

1.(2008·江西六校联考)与第一次工业革命相比,第二次工业革命的特点是()

①主要发生在基础工业和重工业领域②科技含量大为提高

③推动垄断资本主义的形成④确立了资产阶级在世界的统治

A.①②③

B.①②④

C.①③④

D.②③④

答案 A

2.(2007·广东)第二次工业革命对世界经济发展的影响是()

A.亚非拉地区的工业飞速发展

B.促成欧洲经济一体化的形成

C.资本主义世界市场进一步扩大

D.世界贸易中心开始转移到大西洋沿岸

答案 C

3.恩格斯说:“如果我们从股份公司进而来看那支配着和垄断着整个工业部门的托拉斯,那么,那里不仅私人生产停止了,而且无计划性也没有了。”这段话表明恩格斯认为19世纪晚期出现的垄断组织之实质是()

C.生产关系适应生产力发展的局部调整

D.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矛盾发生了变化

答案 C

4.(2007·苏州模拟)19世纪晚期,垄断组织出现的根本原因是()

A.生产和资本的日益集中

B.科学技术的巨大进步

C.社会财富的日益集中

D.生产关系的变化

答案 B

5.(2008·临沂模拟)20世纪初亚洲觉醒的历史背景不包括()

A.民族资本主义兴起

B.工业革命已经完成

C.资产阶级民族民主意识产生

D.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已经或正在形成

答案 B

6.(2007·韶关模拟)下列国家的反帝斗争中,矛头指向英国的有()

①印度②埃及③苏丹④埃塞俄比亚

A.①②③④

B.①②③

C.②③④

D.①②④

答案 B

7.下列与民族问题相关的表述正确的是()

A.拉美独立运动彻底铲除了封建主义

B.“一战”中塞尔维亚的参战具有民族解放性质

C.提拉克的激进主张成为印度民族解放运动的方向

D.民族成分单一是普鲁士完成德意志统一的最大优势

答案 B

8.第一次世界大战对世界政治格局产生的最大影响是()

A.削弱了帝国主义力量

B.殖民地半殖民地国家民族运动高涨

C.十月革命胜利

D.帝国主义国家矛盾得到缓和

答案 C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_人教版

初二下历史复习提纲 1.1949年9月,在北平召开的第一届政治协商会议通过了《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选举中华人民共和国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选举毛泽 东为中央人民政府主席,决定了新中国的国家象征有:以五星红旗为国旗,以《义勇军进行曲》为国歌,以北平为首都并改名北京,采用公元纪年为纪年方法。在首都天安门建立一座人民英雄纪念碑。 2、国旗的象征意义是:红色象征革命,大五角星象征中国共产党,小五角星象征各行各业革命人民,小星围着大星象征共产党领导下的革命人民大团结。 3、第一届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通过的重要文件简称《共同纲领》,起到了临时宪法的作用 4.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首次会议决定以“共同纲领”为中央人民政府的施政方针,任命周恩来为政务院总理兼外交部长。 5.1949年10月1日,北京天安门广场举行开国大典,宣告中华人民共和国诞生了。 6.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的历史意义: (1)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新纪元。从此,中国结束了一百多年来被侵略被奴役的屈辱历史,真正成为独立自主的国家;中国人民从此站起来了,成为国家的主人。(国内意义) (2)新中国的成立,壮大了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的力量,鼓舞了世界被压迫民族和被压迫人民争取解放的斗争。(国际意义) 7.1951年,西藏和平解放,标志着中国大陆获得统一。西藏和平解放的意义是:使祖国大陆获得了统一,实现了各族人民大团结。 8.1950年,中国出兵朝鲜的目的是:抗美援朝,保家卫国。抗美援朝的中国军队叫中国人民志愿军,总司令员是彭德怀。 9.因为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抗美援朝战争中,发扬高度的爱国主义和革命英雄主义精神,所以被誉为“最可爱的人”。 10、1953年7月,美国被迫在停战协定上签字,抗美援朝战争胜利。 11. “土改”的原因是:新中国成立后,占全国三亿多人口的新解放区还没有进行土地改革,地主、富农凭借占有的土地,残酷剥削和压迫农民,这种封建土地制度严重阻碍了农村经济和中国社会的发展,广大农民迫切要求进行土地改革,获得土地。 12.“土改”过程:①1950—1952年底,我国进行了土地改革,中央人民政府颁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土地改革法》,规定废除地主阶级封建剥削的土地所有制,实行农民的土地所有制。②1952年底,除部分少数民族地区外,全国大陆基本上完成了土地改革 13.土地改革的意义:土地改革的完成,彻底摧毁了在我国存在两千多年的封建土地制度,地主阶级也被消灭;农民翻了身,得到了土地,成为土地的主人。这使人民政权更加巩固,也大大解放了农村生产力,农业生产获得迅速恢复和发展,为国家的工业化建设准备了条件。 14.50年代“土改”的特点:注意保存富农经济、在政治上中立富农。1942年“土改”保留地主土地所有制;1947年废除地主土地所有制。 15. “一五计划”的时间是1953—1957年,“一五计划”的基本任务是:集中主

高三历史专题复习教案

写在复习前面的话 一、历史高考的备考 首先,我们必须明白历史高考主要考什么?简单可以概括为三个基本:即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情感。 1.基础知识 认识历史发展进程中的重大历史问题,包括重要的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历史现象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加深对历史上以人为本、善待生命、关注人类命运的人文主义精神的理解。培养健康的审美情趣,努力追求真善美的人生境界。确立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塑造健全的人格,培养坚强的意志和团结合作的精神。增强经受挫折、适应生存环境的能力。进一步树立崇尚科学精神,坚定求真、求实和创新的科学态度。 认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尊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汲取人类创造的优秀文明成果,进一步形成开放的世界意识。 其次,储备好知识(记忆知识)才是备考的基本方法。历史高考像建房,知识记忆是准备沙、石、砖和钢材。历史高考像煮饭,知识是米,巧妇难为无米之炊。 1、全面掌握 教材= 主干知识+隐性知识 教材= 目录+正文+ 黑体字+小字+ 图表+注释+ 习题+大事年表 2、重点掌握 主干知识=历史事实+ 历史结论+历史线索+阶段特征 重点知识= 考纲要求+ 时事热点 重点知识= 重要历史人物+重大历史事件+重要历史现象+历史发展的基本脉络。 3、多层次掌握 历史事实 = 时间、地点、人物、事件、结果 历史结论 = 背景、目的、原因、特点、性质、实质、影响、意义 只有主动读教材,喜欢读教材,善于读教材,能自主整理教材,练习后回归教材,才能全面掌握教材。 理清章节的知识结构,构建立体的知识体系;透彻理解历史概念和历史结论、阶段特征;归纳历史线索;进行纵横比较。 理解基础上强化记忆,务求过关;按史实、结论的要素进行索引式记忆、尝试记忆;简化记忆,牢记关键词;自主整理知识,按自己的方法牢记;切忌从头看至尾,什么也没记。 第三,历史高考以能力为主导。历史选择题的解题还是:熟记课本主干知识,运用相应历史学科能力正确选择。历史非选择题的解题还是:以课本历史知识为资源,独立运用阅读和获取历史信息的能力、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去分析、综合、比较、归纳、概括、评价历史事实。 1.学会主动学习、积极学习历史; 2.学习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和方法,努力做到论从史出、史论结合; 3.注重探究学习,善于从不同的角度发现问题,积极探索解决问题的方法; 4.养成独立思考的学习习惯,能对所学内容进行较为全面的比较、概括和阐释; 5.学会认同他人,尤其是具有不同见解的人合作学习和交流。 第四,历史高考复习不可能一撮而就,成功在平时,所以每天进行适量的、规范的训练,这才是成功之道。 1.以练习为主线,以能力训练为主体; 2.依据高考模式进行三限:限时、限量、限分值; 3.严格要求按规范答题,主观题进行上本训练; 4.强调更正,每人必须准备错题本和草稿本; 5.练习更正后必须回归训练目标,务求举一反二。

做链接方法

要在一个文档内部创建超级链接,以实现阅读中的跳转,可以这样做:选择特定的词、句或图像成反白显示,按下鼠标右键,把选定的目标拖到需要链接到的位置,释放鼠标按键,在快捷菜单中选择“在此创建超级链接”。 如果超级链接的起点和终点在文档中相距较远,可以选择超级链接的目标词、句或图像,按Ctrl+C拷贝选定内容,把光标移动到需要加入链接的位置,然后点击“编辑→粘贴为超链接”。也可以选择特定的词,例如“好人”,点击“插入→书签”,把书签命名为“书”,再单击“添加”按钮,接着移动光标到目标位置,点击“插入→超级链接”,在“编辑超链接”对话框中单击“书签”按钮,选择“书”,单击“确定”即可。 1、首先复制正文的前2个字(例如:我们),如果有空格也可以用空格代替 2、然后回到放置标题的地方例(例如标题文字为:A、第1篇) 3、执行:编辑菜单>粘贴为超链接 4、这时你会看到“我们”是蓝色字体,带下划线,证明你做对了 5、在其他地方任意输入几个字,设置成标题文字需要的格式后通过格式 刷应用到“我们”上,使标题格式变成你所需要的 6、将光标置于“我们”2字的中间 7、插入“A、”后,删除“我”“们” 8、再接着“A、”后面所标题文字输入完整 返回按键的制作和上面的步骤相同 步骤一:插入书签 在当前文档中,请执行以下操作: 选择要为其分配书签的文本或项,或者单击要插入书签的位置。 在“插入”选项卡上的“链接”组中,单击“书签”。 在“书签名”下,键入名称。 书签名必须以字母开头,可以包含数字。在书签名中不能包含空格。但是,您可以使用下划线字符分隔单词,例如,First_heading。 单击“添加”。 应用标题样式 可以对要转到的位置的文本应用Word 中的内置标题样式中的一种。在当前文档中,请执行以下操作: 步骤二:选中要应用标题样式的文本。 在“开始”选项卡上的“样式”组中,单击所需的样式。 例如,如果已选择要设置为主标题样式的文本,则单击快速样式库中称为“标题1”的样式。 步骤三:添加链接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整理 高考生此时已经进入高考备战阶段,历史科目的复习任务比较重,小伙伴们需要复习和巩固的知识内容非常多。下面我给大家整理了关于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希望对你有帮助! 高考历史必背知识点 先秦 1、西周的兴衰。 2、分封制的内容、实质。 3、全面理解和说明春秋到战国时期我国社会由奴隶社会瓦解到封建制度确立,分裂割据走向统一集权,民族融合局面出现的历史发展趋势在政治、经济、文化上的表现。 4、正确评价春秋战国期间的兼并战争。 5、商鞅变法的背景,内容,作用和实质(是在经济,政治上确立了封建制度。是怎样体现和完成春秋战国以来的历史发展趋势)。 6、战国时封建经济发展的具体成就(铁器、牛耕、水利、手工业和商业)。 7、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原因,流派,内容,结局。注意儒家,道家和法家。 8、天文、医学和诗经。

9、孔子(重点)、荀子,孟子,韩非和屈原。 说明:先秦时期多年未出大题,一定要注意复习到位,特别是百家争鸣,春秋战国的社会发展趋势。此阶段也可以和秦汉或者明清时期结合起来考察。 秦汉 秦汉——多民族大一统的封建社会的形成、巩固、问题和演变成分裂 1、秦统一天下的必然性和条件。 2、秦始皇建立和巩固统一和中央集权的措施。 3、从正反面分析秦亡汉兴的原因。 5、秦皇、汉武多方面的活动。 6、理解和评价焚书坑儒、独尊儒术。董仲舒的思想背景,内容,作用。 7、自春秋、战国经秦到西汉治国思想的变动和影响。 8、秦汉与匈奴,西域,越族的关系。 9、张骞和班超的贡献:丝绸之路。 10、造纸术,地动仪,张衡,华佗,王充,司马迁和《史记》,数学和封建教育。 11、秦汉出现的封建社会的社会问题及表现。(土地兼并、暴政、思想专制)

七下历史复习提纲(1-3课)

第一单元隋唐时期:繁荣与开放的时代(复习提纲) 第1课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公元581年,隋文帝杨建建立隋朝,定都长安。 589年,隋朝灭陈,统一南北。 隋统一的历史意义:结束了长期的分裂,实现了统一,为隋唐时期经济文化的繁荣发展奠定了基础。 二、开通大运河(读P3大运河示意图):为了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隋炀帝时开凿了一条贯通南北的大运河。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南至余杭,全长两千多公里,是古代世界最长的运河。 意义:大运河的开通有利于维护国家统一和中央集权,大大促进了我国南北经济的交流。但也给人民带来了沉重的徭役负担,加速了隋朝的灭亡。 三、科举制:隋炀帝时,进士科的创立,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确立。 意义:科举制的创立,是中国古代选官制度的一大变革,加强了皇帝在选官和用人上的权力,扩大了官吏选拔的范围,使有才学的人能够由此参政,同时也推动了教育的发展。科举制成为历朝选拔官吏的主要制度,维持了1300多年。 四、隋朝的灭亡:隋炀帝好大喜功,不恤民力,又纵情享乐,奢侈无度。在位期间,营建了一系列重大工程,屡次发动战争,致使民不聊生,社会矛盾激化。(与秦朝灭亡原因相同都是暴政亡国) 第2课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与“贞观之治” 1.建立:618年,李渊建立唐朝,定都长安。李渊就是唐高祖。随后消灭各支起义军和割据势力,平定了全国。 2.即位:626年,李世民(唐太宗)即位,年号“贞观”。 3.统治 (1)纳谏:唐太宗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大臣魏征敢于直言,前后进谏200多次。 (2)用人:广纳贤才,知人善任。著名宰相房玄龄、杜如晦。 (3)政治: ①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明确中央机构的职权及决策程序; ②制定法律,减省刑罚; ③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 ④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4)经济上:减轻人民的劳役负担,鼓励发展农业生产。 (5)军事上:先后击败东、西突厥,加强了对西域的统治。 4.结果:唐太宗统治期间,政治比较清明,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国力增强,文教昌盛,史称“贞观之治” 5、评价唐太宗:唐太宗采取一系列改革措施,有利于社会的发展,促成了“贞观之治”的出现。唐太宗是我国历史上杰出的封建帝王。 二、女皇武则天 1、称帝:与唐高宗共掌朝政,后相继废掉两个已经做了皇帝的儿子,自己取而代之,改国 号为周,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 2、统治措施:打击敌对的官僚贵族;大力发展科举制,创立殿试制度,不拘一格选拔人才, 扩大了统治基础。继续推行贞观以来减轻人民负担的政策和措施,重视发展生产。 3.影响:在位期间,社会经济得以持续发展,人口持续增长,边疆得到巩固和开拓,为“开元盛世”局面的出现奠定了基础。人称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高三历史专题世界民族解放运动史 一、发展概况 1、18世纪后期——19世纪初:以为中心的独立革命 (1)背景: A西欧国家(英、西、葡)对美洲大肆进行殖民掠夺,以屠杀、掠夺贩卖黑奴等方式进行资本原始积累,并进行殖民统治。 B 经济的发展,美洲人民强烈要求摆脱欧洲殖民统治,双方矛盾尖锐。 C 思想传播,殖民地人民意识觉醒。 (2)主要事件: ~年美国战争;~年革命(杜桑·卢维杜尔); 1815~1826年战争(玻利瓦尔解放今天的、和;圣马丁解放了、和首府以后引退);葡属独立。 (3)性质:反对,美国独立战争还具有的性质。 (4)特点: A 为中心。 B以的形式进行。 C运动受思想的影响。 D带有和的双重性质。 (5)影响: A美国独立战争: B拉美独立运动的影响有哪些?: 2、19世纪上半期:以为代表的反殖反封建斗争 (1)背景: A 使西方国家实力进一步加强,对外殖民扩张加剧,殖民侵略以为主要形式。 B殖民主义者与势力开始勾结,亚洲各国民族矛盾、阶级矛盾激化。 (2)主要事件: 、、、、 (3)性质:具有和的双重性质。 (4)特点: A以为中心。(同时期欧洲民族解放运动:19世纪20—30年代希腊、比利时独立;1848年革命中的东南欧民族解放运动) B_______或__________领导,提不出___________纲领,大都带有_______色彩。 C具有______________的双重性质(最突出) D发生在工业革命完成后 (5)影响:沉重打击了西方殖民者和当地封建势力,表达了人民不畏强暴,要求改革现状的决心和勇气。 ※从总体来看,这些民族起义大多以失败告终。尽管各国起义失败的原因各有不同,但根本原因在于这些起义均属_________________运动,即领导起义的多为__________或__________阶级,他们不是_____________的代表者,没有先进思想指导,提不出________纲领,尽管有的起义规模大、时间长、地域广,对殖民主义打击也很沉重,但在外国资本主义和本国封建势力的联合镇压下,终究难以胜利。同时期亚洲______进行资产阶级改革。 3、19世纪末20世纪初:亚非拉民族解放运动的高涨——亚洲觉醒

2019届高三历史金太阳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解析版)

2019届高三历史金太阳好教育精准培优专练二十二:两极格局的形成与演变(解析版) 一、高考知识点命题研究 典例1.(2017高考卷1)下图是苏联时期的一幅漫画《又是斯大林格勒》。该漫画表明 A.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 B.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 C.二战期间苏联经济建设并未停滞 D.遏制政策未能阻止苏联经济的发展 【解析】斯大林格勒是俄罗斯城市名,1925年之前叫察里津,1925年改名为斯大林格勒,而外国对苏俄的武装干涉彻底失败是在1925年之前,排除A;举世瞩目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是二战期间苏德战场的转折点,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转折点,根据“又是斯大林格勒”,可见这是在斯大林格勒战役以后,苏联在帝国主义包围中仍实现工业化是在二战之前,排除B;二战中苏联经济建设受到严重的破坏,第三个五年计划被迫中断,排除C;遏制政策应该是指二战后西方国家在冷战中遏制苏联,但是图片中“水力发电站”“开始建设”说明战后苏联经济逐渐恢复发展,故D项正确。 【答案】D 典例2.(2016高考卷2)20世纪50年代中期,美国一位著名黑人爵士乐演唱家,在美国新闻署的资助和安排下,多次赴非洲等地巡演,赢得了大量歌迷,很多人通过他的演唱知道了美国。美国政府机构支持该演唱家海外巡演的主要目的是 A.争取国内黑人选民支持B.展示美国的经济实力 C.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D.与苏联争夺中间地带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材料的能力。材料中着重体现了美国通过黑人爵士乐演唱家来起到沟通的作用,让非洲人民了解到美国,对美国产生好感,结合时间信息“20世纪50年代中期”可知这是美苏争霸的一种具体体现,美国此举是通过文化渗透来达到争夺中间地带的目的。因此本题选择D选项。A选项没有反映材料的内涵,美国此举不是为了内部问题,而是着重于外部问题;B选项错误,这一举动不是显示美国的经济实力,因为这是一场文化交流;C选项错在当时的不结盟运动刚刚开展,而且不结盟运动是国家层面的关系,美国此举与抵制不结盟运动的发展无关。 【答案】D 二、知识点精准提分集训 1.二战后,西欧方面就马歇尔计划提出的援助总额是220亿美元。在杜鲁门总统将其削减到170亿美元之后,该草案被提交给国会批准。这份草案在国会内部遭遇了激烈的反对,不仅共和党议员反对,左派议员也表示坚决抵制。左派议员抵制的主要原因是该计划 A.滥用美国的对外援助资金 B.恶化美国对外贸易的环境 C.加重美国纳税人税务负担 D.加速世界两极格局的对峙 【解析】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可知,左派势力更多地代表亲社会主义势力,反映了左派议员对马歇尔计划加剧东西欧对峙以及两极格局的担忧,故D项正确;A、B、C三项反映了共和党等非左派议员的主张,故排除。 【答案】D 2.1954年,美国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东南亚条约组织,其中包括英国、法国、澳大利亚,新西兰、菲律宾、泰国和巴基斯坦。华盛顿还与汉城(1953年,今首尔)和中国台北(1954年)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些条约的签订表明 A.美国强化亚洲冷战政策 B.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 C.冷战的焦点转移至亚洲 D.美苏在亚洲对抗逐渐激烈 【解析】根据材料可知,美国在亚洲组成了一个联合防御体系和签订共同防御条约,目的是针对和牵制亚洲的共产主义势力,强化亚洲冷战政策,故A项正确。材料没有体现美国对中国进行军事包围,而是强调美

语文人教版六年级上册链接资料

《季羡林文集》《清塘荷韵》《听雨》《清华梦忆》《九十述怀》《母与子》《三个小女孩》《一双长满老茧的手》《夜来香开花的时候》《重返哥根廷》《留德十年?迈耶(Meyer)一家》《垂钓》《月是故乡明》《林腊梅》《病榻杂记》《天竺心影》《朗润集》:《〈大事〉偈颂中限定动词的变位》《大事》《中世印度语言中语尾-am向-o和-u的转化》《原始佛教的语言问题》《〈福力太子因缘经〉的吐火罗语本的诸异本》(开创了一种成功的语义研究方法)、《印度古代语言论集》要有:《沙恭达罗》《五卷书》《优哩婆湿》《罗摩衍那》《安娜?西格斯短篇小说集》等。作为作家,他的作品主要有《天竺心影》《朗润集》《季羡林散文集》《牛棚杂忆》 自己找吧! 2006感动中国季羡林 96岁的季羡林先生长年任教北京大学,在语言学、文化学、历史学、佛教学、印度学和比较文学等方面都有很深的造

诣,研究翻译了梵文著作和德、英等国的多部经典,其著作已汇编成24卷的《季羡林文集》,现在即使身居病房,每天还坚持读书写作。季羡林先生为人所敬仰,不仅因为他的学识,还因为他的品格。他说:即使在最困难的时候,也没有丢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间偷偷地翻译印度史诗《罗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杂忆》一书,凝结了很多人性的思考。他的书,不仅是个人一生的写照,也是近百年来中国知识分子历程的反映。【颁奖词】智者乐,仁者寿,长者随心所欲。曾经的红衣少年,如今的白发先生,留得十年寒窗苦,牛棚杂忆密辛多。心有良知璞玉,笔下道德文章。一介布衣,言有物,行有格,贫贱不移,宠辱不惊。【颁奖词】生于忧患,以自强不息成就人生传奇。逝于安乐,用赤诚赢得生前身后名。他有这样的财富观:民族大义高于金钱,赤子之心胜于财富。他有这样的境界:达则兼济天下。季羡林:最难时也不丢掉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高考历史必修三必背知识点 一、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考点96 "百家争鸣"和儒家的形成 1、百家争鸣的局面形成于春秋战国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次思想解放运动,形成了中国传统文化。 2、诸子百家的代表人物有:道家学派的老子和庄子;儒家学派的孔子、孟子和荀子;墨家学派的墨子,法家学派的韩非子。 3、孔子是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其思想核心是仁,主张为政以德;在教育方面主张是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编订《诗》《书》《礼》《易》《乐》《春秋》六经。 4、孟子发展了孔子"仁"的思想为更加系统的"仁政",还发挥了孔子的民本思想,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的思想,伦理观上主张性本善。 5、荀子主张"仁义"和"王道",以德服人,并提出了"君舟民水"思想,同时荀子结合了法家和道家的思想,使儒家思想更能适应社会的需要,伦理观上主张性恶论。 ★考点97 "罢黜百家,独尊儒术" 1、秦统一六国后,秦始皇采取"焚书坑儒"政策,儒家学说遭到沉重打击。 2、西汉前期,为适应中央集权的需要,董仲舒提出"春秋大一统"和"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主张;为加强君权,还提出"君权神授";同时提出"天人感应"和"天人合一"思想,要求统治者施仁政;在伦理道德上主张"三纲五常";著有《春秋繁露》一书。董仲舒的建议得到汉武帝的采纳,从汉武帝起,儒家思想成为中国传统社会的主流思想。 ★考点98 宋明理学 1、魏晋南北朝时期,由于佛教和道教的盛行和传播,儒学面临严峻的挑战。 2、隋唐时期,儒学家提出了"三教合归儒"的主张。 3、宋代儒学出现了新的体系,即理学。北宋的儒学代表人物是程颢和程颐兄弟,其核心思想是"天理"是万物的本原。 4、朱熹是南宋理学集大成者,是继孔孟之后中国古代最重要的思想家。 他主张"理气论"即先有理,后有气和"心性论",提出"存天理,灭人欲",实际上是为封建统治秩序和等级制度辩护,代表作是《四书章句集注》 5、王阳明是明朝中后期儒学的代表人物,更多地吸收了佛教的禅宗思想,他提出"心学",主张心外无物,提出了"致良知"的学说。 ★考点99 明清之际活跃的儒家思想 1明朝后期李贽是"离经叛道"的思想家。李贽认为不能以孔子的是非标准来判断是非,同时还揭露道学家的虚伪,赞扬农民起义,反对男尊女卑。 2、明末清初的三大思想家是黄宗羲、顾炎武和王夫之。 政治上:反对封建君主专制,提倡"以民为主"。 经济上:反对"重农抑商",提出"工商皆本"。 文化上批判继承了儒家思想。 3、李贽、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他们的思想产生的经济根源是明清时期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的萌芽;政治根源是明清时期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封建专制主义的强化。

历史复习提纲-副本

第1课 隋朝的统一与灭亡 一、隋朝的建立和统一(三个时间和一个基本观点)(581年-618年) 建立:581年(杨坚建立隋朝,以长安为都城,杨坚就是隋文帝) 统一:589年(隋文帝灭掉陈朝,统一全国) 灭亡:618年(隋炀帝二世而亡) 基本观点:统一的多民族国家是我国历史发展的大趋势。 1、大运河的开通(隋炀帝) 中心、起始点:以洛阳为中心,北达涿郡(今北京),南至余杭(今杭州)。 四个组成部分:永济渠、通济渠、邗沟、江南河。 连接五条河流:海河、黄河、淮河、长江、钱塘江。 2、科举制(隋炀帝) 创立(隋朝):隋文帝开始用考试的办法选拔人才的制度;隋炀帝设置进士 科,标志着科举制的正式创立。完善(唐朝):唐太宗:增加考试科目,进士科最为重要。武则天:首创殿试。 第2课 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 一、唐朝的建立和统一(618年-907年) 618年,李渊建立唐朝,以长安为都城,李渊就是唐高祖,并实现了全国的统一。 二、唐太宗(李世民)与“贞观之治” (1)主观原因:他吸取隋朝速亡的历史教训,所以,他勤于政事,虚心纳谏,从善如流。 (2)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唐太宗广纳贤才,有敢于直言的魏征;知人善任,房玄龄善于谋略,杜如晦敢于决断,他们都是贞观时期著名的宰相。 ②政治方面。进一步完善三省六部制;制定法律,减省刑罚;增加科举考试科目,鼓励士人报考,进士科逐渐成为最重要的科目;严格考查各级官吏的政绩。 三、女皇武则天 我国历史上唯一的女皇帝。晚年称帝,改国号为周。武则天继续实行唐太宗发展农业生产、选拔贤才的政策, 社会经济发展,国力持续增强。在科举考试方面创立了殿试制度,亲自面试考生,她的统治“政启开元,治宏贞观”。 四、唐玄宗与“开元盛世”(唐朝最鼎盛时期) 主要措施:稳定政局,励精图治,重用贤能。 客观措施:①任用贤能。任用贤相姚崇和宋璟,实施了一系列改革。②政治方面。整顿吏治,裁减冗员。(亲自主持对县令的考试)③经济方面。发展经济,改革税制。④文化方面。注重文教, 编修经籍。 第3课 盛唐气象 一、经济的繁荣 1、农业:出现了曲辕犁和灌溉工具筒车。 2、商业:长安城人口百万,当时中国政治、经济和文化的中心,也是一座国际性的大都会(有商业区和居民区坊)。 二、民族关系交往:唐太宗被各族首领尊称为“天可汗” ,意为各族共同的君主。他还将 文成公主嫁给 吐蕃赞 普松赞干布。作用: 唐蕃和亲促动了吐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也增进了汉藏两族的友好关系。 三、开放的社会风气 特点:开放,充满活力、兼容并蓄 1、唐诗::①李白的诗诗歌颂祖国山河的壮美,充满想象力和感染力,具有浓郁的浪漫情怀,李白所以享有 “诗仙”的美誉。②杜甫的诗反映了历史的真情实况,故有“诗史”之称,他被誉为“诗圣”。③白居易的诗歌平易近人,通俗易懂,妇孺都会吟唱,深受大众欢迎。 2、书法:唐朝最著名的书法家是颜真卿(特点:端正劲美,雄浑敦厚,代表作品《颜氏家庙碑》)和欧阳询 (特点:方折峻丽,笔力险劲,代表作品《九成宫醴泉碑》)。

高三历史复习专题:中国古代政治知识点归纳

★★★★★中国古代政治 (本专题为高考超星级核心考点,几乎每年必考,请同学们务必重视) 一.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演变(专制主义、中央集权)二.中国古代选官制度 三.中国古代监察制度 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夏:王位世袭取代禅让,家天下取代公天下 2.商:国家大事通过占卜来决定,王权和神权的结合(甲骨文) 3.西周:分封制、宗法制 分封制⑴目的:进行有效统治⑵对象:王族、功臣、先代贵族的后代⑶影响:积极:巩固王权、加强统治;消极:诸侯在自己的封地内享有相当大的独立性,随着诸侯国势力的壮大,到西周后期,分封制遭到破坏。 宗法制:核心:嫡长子继承制;三种宗法形式:家谱、宗祠、族规 4秦: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 ⑴秦始皇首创皇帝制度 ⑵中央官制:三公九卿制。三公:丞相(百官之首,帮助皇帝处理政务)太尉(管理全国军务)御史大夫(副丞相,监察百官) ⑶地方行政制度:郡县制 5西汉 ⑴中央集权:汉初郡国并行,封国常与中央抗衡;汉武帝:推恩令,解决王国问题 ⑵君主专制:汉武帝:内(中)外朝制度削弱相权 6唐 ⑴中央集权问题并未很好的解决,唐朝后期藩镇割据,节度使作乱(安史之乱) ⑵君主专制:三省六部制 三省:中书(草拟、颁布政令)、门下(审核政令)、尚书(执行政令)三省长官均为丞相六部:吏户礼兵刑工 7宋 中央集权 ⑴军事:杯酒释兵权;地方精兵强将编入中央禁军 ⑵行政:中央派文官担任地方长官,设通判监督 ⑶财政:设转运使,地方财政大部分运往中央 特点:重文轻武;分割权力,相互制约;强干弱枝,守内虚外,积贫积弱 影响:积极:加强了中央集权。消极:三冗(冗官、冗兵、冗费) 君主专制 ⑴宋初,设中书门下(最高行政机构)最高长官行使宰相职权 ⑵设参知政事、枢密使、三司使分割宰相行政权、军权、财权 8元

2019届人民版高三历史文科实验班顶尖优生培优《启蒙运动》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2019届人民版高三历史文科实验班顶尖优生培优《启蒙运动》试卷【含答案及解析】 姓名___________ 班级____________ 分数__________ 一、选择题 1. 1878年,法国大作家雨果在纪念伏尔泰逝世一百周年的演讲中说:“他出生的时候,路易十四还在统治,他死的时候,路易十六已经戴上了王冠。所以,他的摇篮映照着王朝 盛世的余晖,他的灵柩投射着大深渊的微光”。这里的“微光”指的是 A. 理性主义冲击着法国的封建专制 B. 法国开始进入资产阶级大革命 C. 伏尔泰葬入思想圣殿巴黎圣贤祠 D. 波旁王朝正处在法国极盛时期 2. 启蒙思想家伏尔泰说:“ 教会制定的法律,非经政府批准,不应有丝毫权力。雅典和罗马之所以避免了一切宗教的争论,就是因为有这种预防办法。” 这表明伏尔泰要求() A. 实行教会和国王共同管理国家 B. 实行政权和宗教分立 C. 反对君权神授 D. 限制天主教会的权力 3. 伏尔泰说:“ 我们应当尊敬的是凭真理的力量统治人心的人,而不是依靠暴力来奴 役人的人。” 这表明他() A. 反对专制统治 B. 主张主权在民 C. 倡导思想自由 D. 主张分权制衡 4. 卢梭认为良心和怜悯正是‘先于思考而存在的纯自然的感动”。“关于人的一个主要原理是:自然曾使人幸福而善良;但社会使人堕落而悲苦”。据此可知卢梭 A. 利用自然状态遏制极端的私欲膨胀________ B. 基于自然理念对近代文明进行批判 C. 论证了民主共和政体存在的合理性________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中的“理性”

5. 卢梭曾说过:“理性欺骗我们的时候是太多了,我们有充分的权利对它表示怀疑;人类一旦成为理性的奴隶,和受神权摆布一样可悲。我决定在我的一生中选择情感这个东西。”这表明卢梭的主张 A. 完全背离启蒙运动宗旨________ B. 丰富了人文精神的内涵 C. 力图摆脱宗教的束缚________ D. 科学地诠释了启蒙思想 6. 卢梭提出:“ 在国家里没有什么基本上不能废除,社会契约本身也不例外,因为假如所有公民一致同意破坏契约,无疑的这将是合法的破坏。” 这主要反映的是 A. 社会契约论 B. 人民主权说 C. 自由平等 D. 三权分立学说 7. 启蒙运动不仅倡导一些核心价值理念,而且还发展出一整套如何实现核心理念的制度安排;不仅讲自由、平等、博爱,还要讲如何建立一套制度来确保人民的权益和政治权力不被滥用。这体现出启蒙运动的特征是 A. 迫求个人独立自由________ B. 注重国家管理民主化________ C. 倡导依法治国理念________ D. 主张核心理念制度化 8. 文艺复兴时期,马洛笔下的浮士德是在魔鬼的引导下,享受了24年纵情声色的世俗生活,最后把灵魂交给了魔鬼。而在启蒙运动时期,歌德笔下的浮士德却是把灵魂抵押给魔鬼,利用魔鬼的力量体验人生的欢乐与悲伤,被上帝拯救,灵魂归于上帝。可见 A. 启蒙运动更强调个人力量 B. 启蒙运动彻底改变了人文主义精神 C. 启蒙运动时期宗教性更强 D. 两个浮士德都处于中世纪的蒙昧中 9. 在19世纪,大家可以不去伦敦、维也纳、柏林、圣彼得堡、罗马,但无论是谁,不管他什么出身,什么国籍,他却不能不去巴黎,“巴黎是世界的神经中枢,正如雅典原先是希腊的思想灵魂一样。”欧洲人对巴黎的向往表明 A. 启蒙思想对世界影响深远________ B. 法国大革命促进欧洲的觉醒 C. 巴黎公社是工人运动的榜样________ D. 法国工业化模式是欧洲典范 10. 1734年,随着德国第一所强调教学、研究自由的大学——哥廷根大学的建立,一股科学研究自由之风开始席卷莱茵河两岸,人们对科学的热情空前高涨。这一现象出现的主要原因是 A. 民主与科学的思想的传播________ B. 资本主义经济迅速发展

红色经典故事资料链接

资料链接:毛泽东在江西(瑞金)的日子。 ?红井 1933年4月,毛泽东随临时中央政府机关迁往瑞金城西的沙洲坝,住在元太屋。 在这期间,毛泽东经常深入基层,调查研究,了解情况,解决问题。一天,毛泽东来到村口,迎面走来一个中年汉子,挑着满满的两桶水,随着步履肩上的扁担一颤一悠,桶内混浊的水不时往外溢出,毛泽东关切地问:“老俵,这水往哪挑呀?”挑水的人叫杨家兴。他没想到会在村口遇上毛主席,边走边说:“挑回家做饭。”毛泽东一听,连忙说,你等会儿。 “这水你从哪挑来的?”毛泽东进一步问道。 “池塘里。”杨家兴说完,转身就要走。 毛泽东快步走到杨家兴面前,拦住说:“你带我去看看。” 毛泽东和杨家兴来到池塘边,只见村边连着几口池塘,有的妇女在浣洗衣服,有的挎着菜篮在洗菜,有的在涮马桶,旁边还有三三两两的老俵用水桶来挑水。“其他地方没有水源吗?”毛泽东接着问。“沙洲坝这个村,是个荒沙地,常年干旱缺水。平时,外乡人都说,有女莫嫁沙洲坝,无吃无穿无水洗手帕。”杨家兴无奈地回答着。 毛泽东听了之后,想了想说:“为什么不打口井呢?” 听说要打井,池塘边的人一下就围了过来。七嘴八舌地说:“不是不想呀,以前连肚子都填不饱,大伙就没心思了,将就着喝塘水了。”“过去办不到的事,我们今天要办到,而且要办好。”毛泽东动情地

说。 在毛泽东的带领下,苏区军民一起开挖了一口宽1.7米、深6米的水井。并从干涸的河床上挑来了鹅卵石,用三合土垒砌了井壁。毛泽东还下到井底铺设了过滤澄水的石砾和木炭,井水常年不干,清凉甘甜。从此,沙洲坝群众结束了饮用脏塘水的历史。 红军长征后,国民党几次派人要填埋水井,沙洲坝人民奋起抗争,用鲜血和生命保住了水井。解放后,沙洲坝人民对水井进行了维修,取名“红井”,并在井旁立了一块石碑,上面写着“吃水不忘挖井人,时刻想念毛主席”,表达了对毛泽东同志的深切怀念。红井现为全国 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红军桥 在瑞金城东6公里处叶坪村,有一座木头搭建的桥,横跨绵江河,是洋溪村的主要通道。它的旁边是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的驻地,即叶坪革命遗址群。这座桥被群众称为“红军桥”。这座桥是 毛泽东、也是党和苏维埃政府与群众的“连心桥”。 1932年的一天,毛泽东赴叶坪村相邻的洋溪村去调查农业生产方面的情况,研究部署中央苏区经济建设工作。途径绵江河,发现架在河堤上的几块木板由于岁月沧桑和洪水的冲击已经腐烂,人一上桥,桥身便晃晃悠悠,吱呀作响,非常危险。 毛泽东看见不远处赶来陪同调查的乡干部老谢,一边招呼一边焦虑地说:“老谢你看,这座桥都成这个样子,再不修一修,说不定哪 天就要塌了,人走在上面多危险呀!”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高三历史必背重要知识点 原因:列强不满足于既得利益,企图进一步打开中国市场借口:修约遭到拒绝时间:1856---1860年 《天津条约》。条约规定:外国公使进驻北京,十口通商英法联 军火烧圆明园 《北京条约》,增开天津为通商口岸 影响:加深了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的水准。 二、洋务运动近代化:文明(科技)发展水准,主要指机器生产 内忧外患的形势,以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为代表的洋务派, 提出“中学(中国的封建制度)为体,西学(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为用”实质上是在不改变封建制度的前提下,利用西方先进的科技,维护清 朝的统治。 1、前期以“师夷长技以自强”为口号,创办一批军事工业;江南 制造总局 2、后期以“求富”为口号,为解决军事工业资金、燃料、运输 等方面的困难,创办一批民用工业。洋务派创办的近代企业,标志着 中国近代工业的起步,是中国近代化的开端。 李鸿章:上海轮船招商局、开平煤矿张之洞:汉阳铁厂、湖北织 布局 3、为策划海防,建成北洋(海军)、南洋、福建三支海军。 4、为培养科技人才,创办京师同文馆等一批新式学堂,选派留 学生出国,开近代教育的先河。 结果(评价):A、洋务运动没有使清朝达到富强(洋务运动只学技术,不学制度最终失败,甲午中日战争失败标志着洋务运动失败)。

B、引进了西方一些近代科技,培养了一批科技人才,刺激了中国资本主义的发展。 C、对外国的经济侵略起到了一定的抵制作用,对本国封建经济的瓦解也起到了一定的。 【篇二】 一、中国无产阶级的产生: (1)时间:19世纪四五十年代。 (2)过程:外商企业—洋务企业—中国民族资本主义企业。 (3)来源:破产的农民和手工业者。 (4)分布:沿海、长江流域各通商口岸。 (5)级的共同优点;身受外国资本主义、本国封建主义、资本主义三重压迫、剥削,革命性;和农民阶级有着天然联系,便于结成联盟;集中水准高,便于宣传,组织工人实行斗争。中国无产阶级这些特点和优点,必然使它成为近代中国最先进最革命的阶级。 (6)中国无产阶级早期斗争:早期的中国无产阶级虽然还没有形成一种独立的政治力量,但是深重的民族灾难和悲惨的生活境遇,已经使他们具有强烈的斗争精神。如香港工人罢工、江南制造总局工人罢工等。 二、民族资本主义的产生和初步发展对中国社会的影响: 第一,使中国社会经济结构产生了变化,自然经济进一步解体。 第二,使中国社会阶级结构产生了变化,民族资产阶级产生,无产阶级队伍随之壮大。 第三,促动了中国民主革命的发展,随着民族资本主义经济的发展,资产阶级的力量壮大,并展开了一系列的政治斗争;同时,无产阶级也随之壮大,这又为旧民主主义革命向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转变奠定了基础。

历史复习提纲

1.秦律的特点及评价? 答:细密,严苛;虽然有 利于加强对人民的控制,但法律过于严苛也激起人民的反抗使其二世灭亡。 2.古罗马法与现代法治有 什么关系?古罗马法主要 的法律有哪几部? 答:古罗马法是现代法治 的先声。《十二铜表法》《查士丁尼民法大全》。 3.(三省六部制的图)该图 反映的是中国哪个时期的什么制度?省各自拥有什么权力?(美国联邦政府图)哪个国家的什么政体是典例?答:隋唐时期的三省六部制;权力:中书省是决策机构,尚书省是执行机构,门下省是审议机构;美国总统共和制。 (附:唐初三省基本职能:中书省负责草拟皇帝诏令,门下省负责风驳审议;尚书省负责执行命令。) 4.比较上面两种权力的运作 模式,说说你的认识。 答:三省相互牵制,最后集权于皇帝,是皇权专制的表现;总统制有利于分权制衡,防止专制独裁,维护民主。5.武昌起义的指导思想?以 武昌起义为核心,武装斗争对中国历史有何伟大意义?答:三民主义是中国近代 历史上的第一次巨变,推翻了清王朝,建立了中华民国。 6.南昌起义标志着中国革命 的哪三个开始? 答:标志着中国共产党独立领导武装斗争,创建人民军队和武装夺取政权的开始。7.中国近现代革命历程贯彻 始终的主题有哪两个?历史

证明实现这两个主题的前提 条件是什么?中国在何时具 体了这个前提条件? 答:经济工业化和政治民主 化。 8.(杜鲁门命舰队进攻 台湾)该材料反映了当时中美 关系呈现出怎样的基本特征? 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 答:对抗意识形态的矛盾 和国家利益的冲突。 (尼克松计划访华谈话)结 合所学知识,说明20世纪70 年代美国“为两国之间的比较 正常的关系敞开门户”而采取 的行动,并简述其对国际局势 产生的影响? 答:行动:1971年基辛格访华;1972年,美国总统尼克松访问 中国,并发表《联合公报》。影 响:有利于亚太地区的和平与 稳定,缓解了世界紧张的局势。10.(近年来中美关系大事摘录) 近年来中美关系表现出怎样的态势?反映了当今国际形势具有什 么特点? 答:合作与冲突交织;和平与 动荡、缓和与紧张并存。 11.(《中国人史纲》)指出秦帝国 在政治结构上的“划时代的突破“。概括说明这一突破对“空前广袤 的帝国”的发展所产生的积极影响? 答:废除分封制的建立郡县制; 加强了中央集权。有利于社会经 济的进一步发展;有利于祖国疆 域的初步奠定;有利于巩固发展 12(《时报》1912年三月五日) 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 括说明辛亥革命在中国向近代 社会转型过程中所起的伟大作用?答:推翻封建帝制,确立共和政体,建立资产阶级共和国,使人 民获得一定的民主和自由;是民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2020高三历史专题知识点归纳 一.中国近代主要不平等条约 1.第一次鸦片战争:《南京条约》、《南京条约》 2.第二次鸦片战争:《北京条约》、《瑷珲条约》 3.甲午中日战争:《马关条约》 4.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 5、日本侵略中国:《二十一条》(“五九国耻”)(注意:割地的主要条约:《南京条约》、《北京条约》、《瑷珲条约》、《马关条约》) 二.中共成立以来召开的会议 1.中共一大:1921,上海→宣告中共成立 2.中共二大:1922,上海→制定革命纲领 3.中共三大:1923,广州→决定建立革命统一战线及第一次国共合作方针 4.八七会议:1927,汉口→纠正陈独秀右倾错误、决定土地革命和武装反抗国民党反动派 5.遵义会议:1935,遵义→纠正王明“左”倾错误、事实上确立毛泽东的领导地位 6.瓦窑堡会议:1935,瓦窑堡→制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7.洛川会议:1937,洛川→制定全面抗战路线 8.中共七大:1945,延安→确定毛泽东思想为党的指导思想

9.七届二中全会:1949,西柏坡→决定工作重心转移和革命胜利后中国的转变 10.新政协会议:1949,北京→讨论新中国成立问题(《共同纲领》) 11.一届人大:1954,北京→制定《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12.中共八大:1956,北京→提出社会主要矛盾、党的主要任务、经济建设方针 13.十一届三中全会:1978,北京→提出工作重心转移到经济建设,实行改革开放 14.中共十二大:1982,北京→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15.中共十三大:1987,北京→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党 的基本路线 16.中共十四大:1992,北京→提出经济体制改革目标是建立社 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17.中共十五大:1997,北京→把邓小平理论确立为党的指导思 想并写入党章 三.中共不同时期的土地政策 1.土地革命时期(国共十年对峙时期)政策:打土豪、分田地、废除封建剥削和债务路线:靠贫、联中、限富、保中小、灭地主(1931)作用:农民在经济上政治上翻了身;农民积极参军参战,发展生产 2.抗战时期政策:地主减租减息、农民交租交息作用:有利于团结农民、地主一致抗日 3.解放战争时期政策:没收地主土地,废除地主土地制度,实行耕者有其田的土地制度,按农村人口平均分配土地路线:靠贫、联中,有步骤有分别地消灭封建剥削土地制度作用:农民分得土地, 积极参军、支援前线,成为解放战争胜利的可靠保证

高三历史培优1 中国古代政治制度

高三历史培优1 1.史载:“夏氏革命,又为九州,涂山之会,亦云万国。四百年递相兼并,殷汤受命,其能存者三千余国,亦为九州,分统天下,载祀六百,及乎周初,尚有千八百国,而分天下为九畿……其后诸侯相并有千二百国。”从材料中我们能够得出的结论是( ) A.从制衡向统一的君主专制国家过渡,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C.兼并战争在国家的统一方面客观上起着重要的催化作用 D.为有效削弱地方诸侯的权力,中央王朝鼓励诸侯之间相互征伐 2.“分封制”称为“封建制”,是指古代帝王裂土封疆、封邦建国的制度,被封诸侯拥有自己的领地。按照上述定义,下列现象与其概念不符的是( ) D.康熙封四子胤禛为雍亲王 3.《初学记》引《宋百官春秋》说:“周受命,封建宗盟,始选宗中之长而董正之,谓之宗正。成王时,彤伯入为宗正,掌王亲属,是也秦汉因之。”对此理解准确的是( ) A.文中的彤伯与成王有血缘关系 B.秦朝承袭了周朝的封建宗盟制度 C.宗正的权力高于周成王 D.反映君主专制下对王族的管理 4.周代宗法制度是国家权力继承和分配的重要基础,强调“亲亲”“尊祖”与“敬宗”,希望凝聚全族成员的力量。但宗法制度发展到一定水准,也可能无法继续维持封建秩序。下列能佐证这个现象的是( ) A.宗庙祭祀活动频繁,规模日大,导致民穷财困 B.邦国各自发展,亲戚关系日远,甚至相互兼并 C.强宗大族垄断土地,使政府无法获得充足税收 D.公卿大夫世袭,握有政权,促使官僚体制发展 5.柳宗元在《封建论》中说:“汉兴,天子之政行于郡,不行于国;制其守(郡守)宰,不制其侯王。”汉朝为解决这种现象采取的措施是( ) A.实行郡国并行制 B.诸侯王将封地分给子弟 C.设立刺史巡行郡县 D.分封同姓诸侯国 6.明代于慎行《读史漫录》中记载:“汉至武帝以后,柄归中朝,政去两府。所谓中朝者,大司马、大将军、侍中、常侍、散骑诸吏也;所谓外朝者,丞相、御史、二千石、九卿等也。盖武帝决事禁中,希见卿相。”由此判断“中朝”( )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