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高中会考课内文言文

高中会考课内文言文

阅读《烛之武退秦师》,完成1—4题。

1.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答案:A )

A.晋军.函陵军:军队。 B.且君尝为晋君赐.矣赐:恩惠。

C.唯君图.之图:考虑。 D.秦伯说.,与郑人盟说:高兴。

2.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的虚词的意义和用法。

A.以.其无理于晋以:

B.若不阙秦,将焉.取之焉:

C.然.郑亡,子亦有不利焉然:

D.吾其.还也其:

以:因为,表原因的连词;焉:怎么,表反问的语气词;然:然而,表转折的连词;其:还是,表商榷的语气词。

3.下列句子在文中的意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参考答案:B )

A.臣之壮也,犹不如人——下臣虽强壮,但是不如别人。

B.焉用亡郑以陪邻——为什么要用灭掉郑国的办法来增加邻国的土地呢?

C.且君尝为晋君赐矣——况且您曾经得到过晋君的赏赐啊!

D.因人之力而敝之,不仁——依靠别人的力量而保护自己,不仁义。

4.根据文意,为下列句子补出省略的内容。参考答案:①烛之武②之(灭亡郑国)

①“……子亦有不利焉。”()许之。②若亡郑而有益于君,敢以()烦执事。

5.用原文语句,将下面一段分析文字补充完整。

烛之武在与秦伯的谈话中,首先以“越国以鄙远,君知其难也”说明即使消灭郑国,秦国也无法越过别国统治郑国,又以“”说明晋国的扩张意味着秦国势力的削弱;继而又分析了存郑对秦有益无害,接着以“

”的事实说明晋国的野心,利用两国矛盾来离间双方;最后得出亡郑是“”的结论,最终打动了秦伯。

答案:邻之厚,君之薄也许君焦、瑕,朝济而夕设版焉阙秦以利晋

阅读《劝学》1---3段(节选),完成1—4题。

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参考答案:①合乎②清楚③强④横渡

①其曲中.规中:②而闻者彰.彰:

③声非加疾.也疾:④而绝.江河绝:

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答案:C

A.①青,取之于.蓝②而寒于.水 B.①车柔使之.然也②不如须臾之.所学也

C.①故木受绳则.直②则.知明而行无过矣 D.①登高而.招②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3.将下面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

译文:君子的本性同一般人没有差别,(只是)善于借助各种客观条件罢了。

4.荀子认为人生下来就是恶的,但“性恶”又是可以改变的。在《劝学》中他运用一系列类比,

答案:①蓝(蓼蓝)②水③(直)木④(曲)木⑤金(刀剑)⑥性恶之人⑦(提)取⑧降温⑨车柔⑩就(砺)?青?冰?直?利

阅读《逍遥游》(节选),完成1—5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的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答案:D )

A. 怒.而飞怒:奋发

B. 志.怪者也志:记载

C. 适.千里者适:往

D. 小年.不及大年年:年月

2.下列各组语句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答案:D )

A.天之苍苍,其.正色邪其.视下也,亦若是则已矣

B.风之.积也不厚之.二虫又何知

C.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水浅而.舟大也

D. 去以.六月息者也而彭祖乃今以.久特闻

3.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答案:D )

A.海运

..也,尘埃也,生物之以息相吹也

..则将徙于南冥 B.野马

C.三餐而反,腹犹果然

..

.. D.蟪蛄不知春秋

4.选文在写法上有什么突出特点?请选择你印象最深的一点,试作赏析。

答案示例一:《逍遥游》运用大量的寓言把“无所待”的思想寄托于生动的形象之中。例如本篇中作者借鲲、鹏、蜩、学鸠、斥鴳形象展开议论,使人不知不觉进入他所创造的意境,接受感染。

答案示例二:想像丰富,意境开阔。如文章开头写鲲的神奇变化,鹏的遨游太空,想像十分奇特。写鹏的南徙,一“击”,一“抟”,“三千里”,“九万里”,“扶摇”直上,意境何等壮阔。丰富的想像使文章汪洋恣肆,充满浪漫主义色彩。

答案示例三:运用比喻、夸张、拟人等多种修辞手法。如写积水负舟是以水比风,以大舟比鹏鸟;写鹏鸟南飞“水击三千里,抟扶摇而上者九万里”是夸张;将学鸠赋予人的情性是拟人……这些都增强了文章的表达效果。

阅读《鸿门宴》(节选),完成1—5题。沛公大惊,曰:“为之奈何?”......项王许诺。1.下列语句中,没有通假字的一项是(答案:C )

A. 距关,毋内诸侯

B. 张良出,要项伯

C. 沛公奉卮酒为寿

D. 愿伯具言臣之不敢倍德也2.下列语句中,加点词语在文中的意义在现代汉语里已不再使用的一项是(答案:B )

A. 为之奈何

..

..不敢有所近 D. 项伯许诺

.. B. 约为婚姻

.. C. 秋毫

3.下列两组句子中,对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C )

①且为.之奈何君为.我呼入②吾得兄事之.备他盗之.出入与非常也

A.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不同。

B.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相同。

C. 两个“为”字不同,两个“之”字也不同。

D. 两个“为”字相同,两个“之”字也相同。4.对下面两句话的意思,理解全都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

①今事有急,故幸来告良。②旦日不可不蚤自来谢项王。

A. 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B. 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感谢项王。

C. ①今天有急事,因为是旧交特意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D.①现在事情危急,所以幸亏他来告诉我。②明天早晨不可不早些亲自来向项王道歉。

5.《鸿门宴》中的刘邦这一人物形象,有人认为他是英雄,有人认为他是无赖。请结合节选部分的内容加以评判,并谈谈你的看法。

答案要点:节选部分里,刘邦表现得坚决果断,狡黠善变,善于伪装,能屈能伸,善于拉拢人,能相机而动……刘邦复杂的性格特点可以从“英雄”或“无赖”两方面来理解和认识,要求能够结合具体内容作鉴赏评价,言之成理即可。

阅读《归去来兮辞》,完成1—4题。

1.下列语句中,加点字的解释不正确

...的一项是(答案:A )

A. 三径就.荒就:即便

B. 将有事于西畴.畴:田地

C. 善.万物之得时善:羡慕

D. 或植杖而耘耔.耔:培苗2.对下列两组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答案:D )

①悦亲戚之.情话胡为乎遑遑欲何之.②门虽设而.常关鸟倦飞而.知还

A.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不同。

B.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相同。

C. 两个“之”字相同,两个“而”字也相同。

D. 两个“之”字不同,两个“而”字也不同。3.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问征夫以前路,恨晨光之熹微。①向行人打听前面的路程,恨天亮得太慢。

②富贵非吾愿,帝乡不可期。②富贵并不是我的意愿,修仙成神是没有希望的。

4.本文多处情托于物,情寓于景。请你试举一例作简要分析。

答案示例:“云无心以出岫,鸟倦飞而知还”这句话表现了大自然中万物悠闲自在、无拘无束的真实生命状态。作者以这样的景象表现归隐田园所追求的生活理想。

阅读《赤壁赋》(节选),完成1—4题。

苏子愀然,正襟危坐,而问客曰:“何为其然也?”客曰:“‘月明星稀,乌鹊南飞’,此非曹孟德之诗乎?西望夏口,东望武昌,山川相缪,郁乎苍苍,此非孟德之困于周郎者乎?方其破荆州,下江陵,顺流而东也,舳舻千里,旌旗蔽空,酾酒临江,横槊赋诗,固一世之雄也,而今安在哉?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驾一叶之扁舟,举匏樽以相属。寄蜉蝣于天地,渺沧海之一粟。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知不可乎骤得,托遗响于悲风。”

苏子曰:“客亦知夫水与月乎?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盈虚者如彼,而卒莫消长也。盖将自其变者而观之,则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变者而观之,则物与我皆无尽也。而又何羡乎!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惟江上之清风,与山间之明月,耳得之而为声,目遇之而成色,取之无禁,用之不竭,是造物者之无尽藏也,而吾与子之所共适。”1.解释下列语句中加点词的意思。

①苏子愀然

..愀然:

②山川相缪.缪:

③酾酒

..临江酾酒:

④吾与子之所共适.适:

参考答案:①忧愁的样子②缭、盘绕③斟酒④享有

2.对下面语句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①此非曹孟德之

.诗乎③下江陵,顺流而.东也

②驾一叶之.扁舟④逝者如斯,而.未尝往也

A. ①②相同,③④不同 B.①②相同,③④也相同

C. ①②不同,③④相同

D. ①②不同,③④也不同

答案:D

3.把下面句子中画线的部分翻译成现代汉语。

且夫天地之间,物各有主,苟非吾之所有,虽一毫而莫取。

译文:

答案:万物都有各自的归属,假如不是属于我的东西,即使一丝一毫也不索取。

4.本文谈到三国时的曹操,“客”认为他是怎样一个人,“客”由曹操生发出的感悟又是什么?答:

答案:①曹操是一位建立丰功伟业的英雄。②面对历史永不停息的流逝,英雄尚且如此渺小,何况“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麋鹿”的常人,“客”在这里表达了人生

无常的感慨。(因此萌生了“挟飞仙以遨游,抱明月而长终”的愿望。)

1.《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最能表现作者性格(或主旨)的句子是: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

我不得开心颜。

2.《梦游天姥吟留别》中描写仙人盛会异彩纷呈场面的句子是:霓为衣兮风为马,云之君兮

纷纷而来下。虎鼓瑟兮鸾回车,仙之人兮列如麻。

3.荀子在《劝学》一文中说,“故木受绳则直,金就砺则利,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则知明

而行无过矣”,强调学习和反思的重要性。

4.雨,可以寄托人的不同情思。李清照在《声声慢》中用一句“梧桐更兼细雨,到黄昏,点

点滴滴”,写出了无限的哀愁,苏轼则在《定风波》里用一句“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表现出了超然的洒脱。

5.王家卫的电影从拍摄到公映时间周期长,他又对拍摄的内容隐讳莫深,会让人想起《琵琶

行》中那两句“千呼万唤始出来,犹抱琵琶半遮面”。

6.古诗词中,多有写“愁”的妙句,李煜在《虞美人》中用春水比喻愁之深重的两句是:“问

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7.杜甫在《春夜喜雨》中用“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盛赞春

雨的体贴人意,知晓时节,无意讨好的特点。

8.《氓》中“桑之未落,其叶沃若”几句以桑叶来比喻女主人公当时的境况,从而引起后文

的情感抒发。这里运用了《诗经》常用的“比兴”的表现手法。

9.朋友远行,我们常会引用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州》中“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两句

来劝慰对方,只要两心相知,相隔千里也不用伤感。

10.“明月”是古诗词中常用的意象。如李煜《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

明月中”就是借明月寄寓了情感,营造出独特的诗歌意境。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