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20217310 【开课单位】商学院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开课学期】春季、秋季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2

【主讲教师】熊勇清、沈超红【适用对象】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制订教师】熊勇清【制订日期】2010-03-15

一、主讲教师简介(300-500字)

熊勇清,1966年4月出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讲教师、工商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顾问。曾于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合作研究1年,作为骨干教师选派参加过教育部全国高校《管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等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CSSCI、CSSCD检索论文20多篇,出版《集群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模式研究》、《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方法与案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管理》等学术专著、教材6部。

二、预修课程

三、课程简介(300-500字)

本课程包括“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介绍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包括: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的分析;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以及例行和例外问题的决策方法;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领导行为的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作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员学会如何将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管理与组织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300-500字)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员掌握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基本的管理者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高层层次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员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员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

本课程基本要求是在教学上,突出基础性和应用性,注重案例教学。该课程以调动学员学习积极性为核心,建立以“学员为主体、教师为引导”的教学模式,构建学员自主学习的机制和环境;在教学内容和方法上,按照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体系进行能力分解,以管理应用能力培养为主线构建模块式、单元式的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教学内容体系,在教学方法上,建立互动式、体验式、模拟式、案例式和自主学习式的多种实践教学方法体系。

五、教材或讲义(含其它教学资源)

[1] [美] 斯蒂芬. P. 罗宾斯著. 组织行为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2] 熊勇清编著. 管理学.(第1、2、3版),湖南人民出版社,2005、2006、2010

[3] 熊勇清编著. 组织行为学. 湖南人民出版社,2006

[4][美] 斯蒂芬. P. 罗宾斯著. 组织行为学.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年

[5]自制多媒体课件

六、参考书目

熊勇清. 管理学原理、方法与案例. 北京交通大学出版社,2010年

七、教学内容(授课内容至少详细至二级标题,实验课、讨论课写出项目或主题)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第一节管理的定义与特征

一、管理的定义

二、管理的特征

第二节管理的职能与作用

一、管理的职能

二、管理的作用

第三节管理人员的类型与技能要求

一、管理人员的类型

二、管理者的角色

三、管理人员的技能要求

第四节管理学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管理学研究对象与内容

二、管理学的学科特点

三、管理学的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什么是管理,熟悉管理学和各门其他学科之间的关系,重点掌握各种管理定义的联系与区别,各种管理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掌握管理学的研究方法,并且提高对学习管理学的重要性认识。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管理的定义,管理的职能,管理者所扮演的三大类角色,管理的属性,管理者所具备的三大类技能,管理学的研究对象。难点在于各种管理定义的联系与区别,各种管理职能的具体含义及相互关系。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第一节早期管理思想萌芽与实践

一、产业革命前管理思想萌芽

二、产业革命后的管理思想

一、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

二、法约尔的一般管理理论

三、马克斯.韦伯与理想行政组织体系

第三节新古典管理理论

一、梅奥与霍桑试验

二、霍桑试验的结论

第四节现代管理理论

一、管理程序学派

二、行为科学学派

三、决策理论学派

四、系统管理理论学派

五、权变理论学派

六、管理科学学派

七、经验主义学派

第五节中国管理思想与实践

一、中国古代管理思想

二、中国现代管理思想的发展

教学要求:了解中外古代及现代重要的管理实践活动和管理思想的基本内容,掌握各个阶段主要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重点掌握早期管理的主要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韦伯行政组织体系。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各个阶段主要的思想流派及代表人物和主要观点,早期管理的主要思想,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韦伯行政组织体系。难点在于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法约尔的管理14项原则韦伯行政组织体系。

第三章管理与环境

第一节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一、管理环境的构成

二、管理与环境的关系

三、环境研究的意义

第二节组织环境特征分析

一、环境分析的PEST模型

二、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

三、行业的成长性分析

四、环境的竞争性分析

五、环境的合作性分析

第三节企业内部环境分析

一、企业资源分析

二、企业能力分析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环境的构成,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特征分析(PEST模型、环境的不确定性分析、行业的成长性分析、环境的竞争性分析、环境的合作性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分析,包括企业资源和能力分析。掌握管理一般环境分析的PETS模型,具体环境分析的主要构成部份。熟悉掌握管理内外部环境分析的基本框架。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环境特征分析,企业内外部环境的构成及分析,难点在于管理

第四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第一节企业伦理

一、企业伦理的产生

二、管理与伦理的关系

三、企业伦理与管理变革

四、企业伦理建设的主要内容

第二节企业社会责任

一、企业社会责任的定义和本质

二、企业社会责任的分类

三、明确企业社会责任的必要性和意义

四、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教学要求:了解企业伦理的定义及其产生的主要原因,企业伦理与管理变革,理解管理与伦理的关系,掌握企业伦理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定义、本质、分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以及国内外企业社会责任的发展趋势。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企业伦理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的社会责任的定义、本质、分类,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难点在于企业伦理建设的主要内容,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的主要内容。

第五章决策原理与方法

第一节决策的概念与类型

一、决策的概念

二、决策的作用

三、决策的“满意性”原则

四、决策的分类

第二节决策的过程与影响因素

一、决策的过程

二、决策的影响因素

第三节决策的方法

一、主观决策法

二、确定活动方向的分析方法

三、确定活动方案的分析评价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决策的概念与类型、作用,决策的“满意性”原则,理解决策过程及决策过程中受到的一些主观和客观的影响因素,掌握决策方法中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波斯顿法等主要经营决策方法,及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等主要决策问题的决策要求。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决策方法中的德尔菲法、头脑风暴法、SWOT分析法、波斯顿法等主要经营决策方法,及确定型决策、风险型决策、非确定型决策等主要决策问题的决策要求。难点在于SWOT分析法、波斯顿法等主要经营决策方法的具体应用。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第一节计划的含义、作用

一、计划的含义

三、计划的作用

第二节计划的类型、层次

一、计划的类型

二、计划的层析体系

第三节计划工作程序

一、估量机会

二、确定目标

三、确定前提

四、确定可供选择的方案

五、评价各种方案

六、选择方案

七、制定派生计划

八、用预算形式使计划数字化

第四节计划的编制方法

一、目标管理

二、滚动计划法

三、网络技术法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职能中计划的含义、特征和作用,计划的类型和层次体系;理解计划工作的程序;掌握计划的编制方法,包括目标管理的特点、过程和优缺点,以及滚动计划法的特点和编制程序,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计划的类型和层次体系,计划工作的程序,计划的编制方法,难点在于目标管理的过程、优缺点,滚动计划法的编制程序,网络计划技术的基本原理和主要步骤。

第七章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与方法

第一节组织与组织行为

一、组织

二、组织类型

三、组织行为

第二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一、组织行为学的定义

二、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

第三节组织行为学的性质与特点

一、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第四节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与要求

一、主要研究方法

二、具体研究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的定义,组织的类型,组织的行为,组织行为学的研究对象;熟悉组织行为学的学科基础,组织行为的特点;掌握组织行为学的研究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行为的学科基础及其特点,难点在于运用具体的研究方法对组织行为学的相关领域进行研究。

第八章组织行为学的产生与发展

一、早期管理理论

二、人群关系学说

三、行为科学的诞生

第二节当代组织行为学的新发展

一、组织文化研究的兴起

二、以战略管理为主的企业组织理论研究

三、全球化和知识经济时代的组织行为研究

四、新时期组织行为学面临的挑战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行为学产生和形成的过程,熟悉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理论,包括早期管理理论、人群关系学说和行为科学等;理解组织行为学的早期理论对其形成和发展的作用过程;掌握组织行为学的在当今社会的新发展,并且能用相关理论解释和分析现代企业管理过程中遇到的新问题并指导生产。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行为学的相关理论及其对组织行为发展的作用,难点在于也在于用相关理论分析现实生产活动中遇到的挑战。

第九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第一节人性假设理论

一、“经济人”假设

二、“社会人”假设

三、“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四、“复杂人”假设

第二节行为的一般规律

一、行为规律的理论模式

二、人类行为的一般规律

第三节人本管理的基本思想

一、人本管理的内涵

二、人本管理思想的提出与发展

三、人本管理的原则和机制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包括人性假设理论,行为规律和人本管理思想等;熟悉行为的一般规律;理解和掌握人本管理的内涵,原则和机制。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行为的一般规律及其分析,难点在于要求学习者充分领悟人本管理思想的作用并将人本管理思想的理念用于实践管理中。

第十章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

第一节知觉

一、知觉及影响因素

二、知觉特征和类型

三、社会知觉

第二节态度

一、态度的内涵与特征

二、态度的测量

三、态度对行为的影响

四、态度改变理论

五、工作满意度

一、价值观的涵义

二、价值观与态度

三、价值观的特征

四、价值观的分类

五、价值观的作用

教学要求:了解影响个体行为的主要因素,熟悉个体行为主要体现在哪几个方面;理解影响个体行为的因素对个体行为的具体作用;掌握测量个体行为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理解知觉、态度和价值观对体格行为的影响过程,难点在于测量个体行为的方法。

第十一章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

第一节个性与个性构成

一、个性的含义

二、个性的基本特点

三、个性的构成

四、个性的形成与发展

第二节能力

一、能力的含义

二、能力的类型

三、能力的个别差异

四、能力的测验

第三节气质

一、气质的含义与特点

二、气质的类型

三、正确认识气质的意义

第四节性格

一、性格的概念

二、性格与气质、能力的关系

三、性格的特征及类型

第五节个性差异与个性测量

一、个性差异

二、个性测量

教学要求:了解个性的定义,以及能力、气质和性格的定义,熟悉个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工作安排中的利与弊,掌握测量能力、气质和性格的方法,以及不同能力、气质和性格的个人的工作安排。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个性差异的主要表现及其在工作安排中的利与弊,难点在于充分理解能力、气质和性格不同的人的工作安排的意义并实践。

第十二章个体行为与激励

第一节激励理论概述

一、激励的定义

二、激励过程和构成要素

三、激励的作用与方法

四、西方主要激励理论

一、需要层次理论

二、双因素理论

三、成就需要理论

四、ERG理论

第三节过程型激励理论

一、期望理论

二、公平理论

三、目标设置理论

第四节行为改造型激励理论

一、强化改造型激励理论

二、归因理论

三、挫折理论

第五节综合型激励理论

一、模型的基本内容

二、模型的特点

教学要求:了解激励的定义,过程和构成要素,熟悉各种激励理论的内容及其在个体激励中的作用,掌握运用各种激励理论分析现实管理与组织问题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各种激励理论的内容和作用,难点在于用激励理论分析具体问题,解决企业在复杂管理环境中遇到的现实问题。

第十三章群体与群体行为

第一节群体概述

一、群体的定义

二、群体的类型

三、群体的作用

第二节群体行为特性

一、行为从众性

二、社会助长与社会抑制

三、社会惰化

第三节群体的凝聚力

一、群体凝聚力的定义

二、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

三、凝聚力对生产率的影响

四、群体凝聚力的测量

第四节群体的士气

一、群体士气的定义

二、群体士气的影响因素

三、群体士气与生产效率

第五节群体决策

一、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

二、群体思维和群体转移

三、群体决策技术

第六节群体规范

一、群体规范的功能

三、群体规范的形成

四、群体规范分析法

教学要求:了解群体的定义和类型,群体行为特征,群体士气的定义和群体规范的功能;理解各种影响群体凝聚力和群体士气的因素的作用过程。掌握群体决策的优点与缺点,群体决策的技术。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群体凝聚力和士气的作用及其形成,难点在于群体决策的优缺点与技术。

第十四章群体中人际关系

第一节人际关系概述

一、人际关系的定义与作用

二、人际关系的类型与状态

第二节人际需要与人际吸引

一、人际需要

二、人际吸引

第三节人际关系的测量

一、社会测量法

二、参照测量法

第四节人际关系的改善

一、人际关系的障碍

二、人际关系改善理论

三、人际关系处理的策略

教学要求:了解人际关系的定义和类型,熟悉人际关系改善的理论,掌握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人际关系处理的策略与技巧。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人际关系改善的理论,难点在于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以及应用所学理论指导如何处理实际生活、学习和工作的人际关系。

第十五章群体中的沟通

第一节沟通的含义及沟通过程

一、沟通的定义

二、沟通的作用

三、沟通过程

四、沟通的原则和方法

第二节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

一、正式沟通

二、非正式沟通

第三节有效沟通的障碍及其克服

一、有效沟通的障碍

二、克服沟通中的障碍

第四节冲突管理

一、冲突形成的原因

二、冲突观念的变迁

三、冲突管理方法

教学要求:了解沟通的过程,了解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形成和作用,以及冲突的形成,掌握运用非正式组织改善管理绩效的方法和技巧,以及冲突管理的方法。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在于正式沟通和非正式沟通的作用,难点在于对非正式组织运用的重要性,以及冲突管理的方法。

第十六章团队及团队管理

第一节团队概述

一、团队的定义

二、团队的类型

三、团队的要素

第二节团队发展阶段

一、组建期

二、激荡期

三、规范期

四、执行期

五、休整期

第三节高绩效团队的建设

一、高绩效团队的特点

二、团队建设中的阻力

三、团队建设的一般途径

四、高效团队建设的举措

教学要求:了解团队的定义和类型,高绩效团队的特点,理解团队发展的各个阶段的特征,掌握建设高绩效团队的一般途径和举措。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高绩效团队的建设举措,难点在于如何克服团队建设中的阻力饿相关知识。

第十七章领导与领导的作用

第一节领导的概念

一、领导的定义

二、领导与管理

三、领导三因素

第二节领导与权力

一、权力概述

二、权力与领导者

三、权力的来源

四、权力的权变因素

第三节领导素质、作用与艺术

一、领导者素质

二、领导者作用

三、领导艺术

教学要求:了解管理的定义,权力的定义,熟悉管理的三要素,掌握对领导者素质、作用和艺术的分析。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管理的定义以及领导的作用,难点在于权力的权变因素。

第十八章领导有效性理论

第一节领导特性理论

一、传统的领导特性理论

二、吉塞利的特性研究

第二节领导行为理论

一、勒温的三种极端领导风格

二、利克特的四种领导方式

三、领导行为四分图

四、管理方格理论

五、领导行为PM理论

第三节领导情境理论

一、费德勒权变领导模型

二、领导行为连续统一体理论

三、领导的生命周期理论

四、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五、弗鲁姆的领导—参与理论

六、艾凡雪维其的情境因素理论

第四节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一、魅力型领导理论

二、交交型领导和变革型领导理论

教学要求:了解领导特性理论和领导行为理论,掌握领导情境理论及其分析方法,熟悉领导理论的新观点。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在于各种领导理论的适用情境,以及分析方法,难点在于费德勒权变领导模型和豪斯的途径—目标理论。

第十九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第一节组织理论概述

一、古典组织理论

二、行为组织理论

三、现代组织理论

四、后现代组织理论

第二节组织设计内容与原则

一、组织设计的定义与内容

二、组织设计的影响因素

三、组织设计的原则

四、组织设计的程序

第三节组织结构类型

一、组织结构的定义

二、组织结构类型

教学要求:了解古典组织理论,行为组织理论,现代组织理论和后现代组织理论的相关内容,熟悉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原则,掌握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具体运用。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设计的内容和原则,难点在于组织结构的类型,和具体运用。

第一节组织变革、发展和生命周期

一、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定义

二、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

第二节组织变革的动因和阻力

一、组织变革

二、组织变革的征兆

三、组织变革的阻力

四、组织变革阻力的克服

第三节组织变革模式

一、勒温阶段性变革模式

二、行为研究变革模式

三、计划变革模式

四、系统性变革模式

第四节组织变革的程序与策略

一、组织变革的程序

二、组织结构变革的策略

第五节组织发展

一、组织发展与其他组织变革方法的区分要点

二、组织发展的干预措施

三、组织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四、组织未来发展的主要模式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变革与发展的定义以及组织的生命周期理论,掌握组织变革的动因和阻力,掌握组织变革的模式,程序,熟悉组织未来发展的基本趋势。

重点、难点:本章重点在于组织变革的动因和阻力,难点在于组织变革的模式,程序。

第二十一章组织文化

第一节组织文化概述

一、组织文化的定义与本质

二、组织文化的特征

第二节组织文化的构成及基本类型

一、组织文化的构成

二、组织文化的类型

第三节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一、组织文化的作用

二、组织文化对工作绩效的影响

第四节组织文化的建设

一、组织文化建设的定义和步骤

二、组织文化的创立

三、组织文化的维持

四、组织文化的变革

教学要求:了解组织文化的定义和特征,熟悉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掌握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影响,以及组织文化的建设。

重点、难点:本章的重点在于组织文化的构成要素,难点在于组织文化对对组织行为的影响,

八、学时分配

本课程总共48学时,其中讲授学时,实验学时,具体学时分配如下表:

章节内容授课时数实验时数备注

第一章管理与管理学 2 其中案例1

学时

第二章管理思想与理论的发展 2 第三章管理与环境 3 第四章企业伦理与社会责任 2

第五章决策原理与方法 3 其中案例2

学时

第六章计划与计划工作 2 其中案例1

学时

第七章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与方法 2 第八章组织行为学的产业与发展 2 第九章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 2 第十章影响个体行为的心理因素 2

第十一章个性差异与工作安排 2 其中案例1

学时

第十二章个体行为与激励 2 其中案例1

学时

第十三章群体与群体行为 3 第十四章群体中的人际关系 2 第十五章群体中的沟通 2 第十六章团队与团队管理 4 第十七章领导与领导的作用 2 第十八章领导有效性理论 2

第十九章组织结构与设计 3 其中案例2

学时

第二十章组织变革与发展 2 第二十一章组织文化 2 九、考核方式

括考勤、作业、课堂提问、讨论发言、论文或调查报告;后者为期末命题考试。两者结合评定综合成绩。

管理知识-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精品

组织行为学与企业管理 胡圣浩 【课程目的】 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关于团队、群体、领导、激励等方面的科学,是一门关于人的管理的学问。一个优秀的企业一定是善于带领一支优秀的团队征战市场,一个优秀的企业家一定是一个善于激励团队奋勇争先的导师。在团队制胜的时代,我们企业家必须学习并运用组织行为理论提升企业核心竞争力。 本课程运用国际先进组织行为学理论结合中国企业特点案例,从个体、群体、组织三个层面研究和探讨人的行为规律,帮助管理者在日常管理工作中深刻组织管理理念,从而正确制定及修正企业组织战略及管理方法,是一门理论与方法相结合的管理核心基础课程。【教学方式】 互动研讨 直观演示 案例教学 模拟实战演练 【课程收益】 企业个人 学会构建优秀团队使管理变得更加轻松,从繁忙中解

理解人性,掌握团队激励方法学会制造与处理组织冲突 提升领导艺术 掌握时间管理技巧 打造良好的团队文化脱出来 提升个人沟通技能 突破自我管理能力 增强管理的洞察力与远见拓展人际关系 【课程内容】 第一章企业组织行为分析 1. 企业组织管理中的常见问题 2. 在解决问题中遇到的困难 3. 问题所涉及的行为学概念 ?个体行为 ?群体行为 ?价值观与态度 第二章企业人性与管理行为分析 1. 中国传统的人性理论与管理误区 2. 西方人性理论与误区 ?“经济人”假设 ?“社会人”假设 ?“自我实现的人”假设 ?“文化人”假设 ?“复杂人”假设 3. 人性与工作满意度

?什么是工作满意度 ?组织承诺与工作满意度关系第三章组织内沟通与行为分析 1. 沟通的功能 2. 沟通的过程 3. 沟通的方式 4. 常见的沟通障碍 5. 文化与沟通 第四章组织冲突的行为分析 1. 冲突的起因 2. 冲突的过程 3. 如何区分冲突 4. 解决冲突的有效方法 第五章领导与权力 1. 什么是领导 2. 领导的行为与权变理论 3. 领袖力的体现 ?预见力的表现与提升 ?管理与信任 ?权力的运用与基础 4. 领导艺术 第六章团队激励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与区别 管理心理学是把心理学的知识应用于分析、说明、指导管理活动中的个体和群体行为的工业心理学分支,是研究管理过程中人们的心理现象、心理过程及其发展规律的科学。管理心理学以组织中的人作为特定的研究对象,重点在于对共同经营管理目标的人的系统的研究,以提高效率,在一定的成本控制条件下,最大限度地调动人们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当今的管理心理学都是以人本思想为前提的。它有助于调动人的积极性、改善组织结构和领导绩效,提高工作生活质量,建立健康文明的人际关系,达到提高管理水平和发展生产的目的。 组织行为学:所谓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的反应规律性的科学。组织行为学综合运用了心理学、社会学、文化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还有经济学、政治学等学科有关人的行为的知识与理论,来研究一定组织中的人的行为规律。近年来出版了很多与组织行为学有关并以此命名的书籍。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表现及其客观规律,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实现组织既定目标的科学。组织行为学是一门多学科、多层次相交叉的边缘性学科,又是具有两重性和应用性的学科。(1)边缘性表现为多学科相交叉性和多层次相交切性;(2)两重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既具有自然属性,又具有社会属性;(3)应用性表现为组织行为学研究的直接目的在于联系组织管理者工作实际,提高其工作能力,提高组织的工作绩效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在组织中以及组织与环境相互作用,组织行为学书籍中,人们从事工作的心理活动和行为反应规律性的科学。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 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联系 从组织行为学的发展来看,组织行为学可以看作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在研究的目的、对象、内容和理论来源方面是一致的。 具体表现在: (1)研究的目的相同。即通过对组织中人的心理与行为的研究,揭示其规律,并以此规律指导个体、群体或组织的行为,达到组织的预期目标。 (2)研究的对象一致。组织行为学和管理心理学都把行为与心理作为自己的研究对象。当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不涉及人的心理,当管理心理学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心理特点及其规律时不可能 不涉及人的行为。 (3)研究的内容大同小异。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的内容构架基本相同,如都包括个体问题、群体问题、激励问题、领导问题、组织文化与变革问 题等。

组织行为学学习总结

《组织性为学》学习总结 为期一个学期的《组织行为学》课程结束了,在感受到一种失落的同时更多的是一种获得知识的喜悦与充实。通过这门课程,让我无论在学习还是生活中的管理与通的能力都有了显著地提升。在学习知识的同时,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李老师诙谐幽默的上课方式,他的知识渊博他的有才都使我深深的喜欢上了《组织行为学》这门课程,这也是我在大学中为数不多的带着期待的心情去上课的课程。 组织行为学是一个研究领域,它探讨个体、群体以及结构对组织内部行为的影响,目的是应用这些知识改善组织绩效。在此期间我们从个体行为到群体行为、再到群体沟通、谈判与冲突到激励,组织结构,文化以及变革等进行了学习,收获颇丰,深深感受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它是以组织行为规律为研究对象,研究组织体系中人的行为与心理表现。针对组织行为的特征,找出特定组织环境下的组织行为共性,为我们提供有益的启示。结合老师课堂上的案例分析与情景游戏,我从更深的角度体会到组织行为学的魅力,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理论素养和自身素质。 通过本课程的学习,了解到《组织行为学》是从个体、群体、组织系统和组织动力四个方面进行研究的,它系统而完整地阐述了组织行为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理论,包括个体行为、个性心理与知觉、群体规模与行为、团队组织和管理、群体沟通与冲突、领导与决策、权利与政治、组织结构与组织文化等等。使我全面深入地理解了组织中个体、群体、组织、领导的心理和行为的特点及规律性,了解了如何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有效地激励人的行为,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培养和提高理论联系实际,提升组织管理和不断创新能力。在组织行为学中系统研究了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它采用系统分析的方法,综合运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生理学、生物学、经济学和政治学等知识,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性,从而提高各级领导者和管理者对人的行为预测和引导能力,以便更有效地实现组织预定的目标。学好组织行为学能有效提高管理人员预测、引导和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顺利实现组织预期目标和提高组织成员的个人满意度。 通过学习《组织行为学》,进一步明确了个体和群体互相依存关系。任何一个群体和组织都是由很多的个体所组成的,所以个体的好坏会直接影响到这个群体或组织的团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 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 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 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11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12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13创造力测验-------最著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14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15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⑴人格是一个人的心理特征:聪慧、乐观等;⑵人格是有结构的;整体大于部分。⑶稳定性。行为中偶然表 现出的心理特征不构成人格。⑷人格强调了一个人的心理特征。类似于个性的概念。强调个体性。 ○16荣格的精神分析:荣格把整个人格叫做“心灵”。他认为,心灵包含一切意识和潜意识的思想、情感和行为。它由意识、个体潜意识和集体潜意识三个部分组成。三者依次是由浅入深的关系。 ○17集体潜意识:在人类历史演化过程中积累下来的祖先经验的积淀,使人类据以作出特定反应的先天遗传倾向。 ○18动机:是推动、引导、个体行为的内部生理、心理因素的总和。P68 ○19、经典(早期的)动机理论 ㈠需要理论

医院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医院管理中的组织行为学原理 一、医院管理中的激励问题 激励就是调动积极性,激发职工或部属的工作动机。就医院管理而言,就是要弄清在什么条件下,医务人员愿意接受重大的责任,愿意奉献出自己的潜力。一般说来,一个人的工作情况可以用下式来反映: 工作绩效=f(能力×激励) 从式中可见,对某个特定个体而言,其能力是相对稳定的,因此决定工作绩效的主要因素是激励水平。国外有研究表明:计时工资制职工,只要发挥他们能力的20-30%,就可持久工作。而如果予以充分的激励,职工的能力可发挥至80-90%,这将能提高3-4倍的工作效率。显然,激励方法很重要,而它的促发因素是需要。 (一)需要与医院管理 管理者所需解决的最大问题是调动人的积极性,而人的积极性是以合理需要得以满足为基础的。 1.需要的无限性与竞争性需要是指个体因缺乏某种东西而产生的一种主观状态,是客观需求的反映。需要与欲望有相似之处,医院管理者在接受需要概念时,要进一步研究如何满足职工的需要。需要的无限性是需要的特性之一。需要的第二个特性是竞争性,意指个体的需要虽然是无止境的,但在特定的时期内,在诸多需要中,必有一种最重要的迫切希望解决的需要,即优势需要。与优势需要相比,其他需要居次。故决定人的行为的往往是优势需要。 因此,对某个特定个体而言,只要把握住他的优势需要,创造条件予以满足,医院管理中的激励问题的核心就抓住了。对某个特定部门乃至医院而言,取工反映最强烈和普遍的需要即是整个群体的优势需要。相对而言,医院管理只要把握住群体的优势需要,创造条件给予满足,并将满足过程与工作效率挂钩,整个群体的工作热情就会随之高涨,医院管理工作也就易见成效。 2.需要分析法要了解职工的真实需要并非易事,鉴于管理者与职工的地位差异,职工认为最重要的,管理者可能会认为是次要的乃至不重要的。例如:国内有研究发现医院职工认为个人问题受同情,帮助和合理解决是最重要的,因而好的领导应是能关心体谅职工的领导。然而许多职工却认为得不到这一关心与体谅。 因此,了解职工真实需要,只有在管理者真正认识到重视职工对提高管理效率有正向作用时,方能借助于心理技巧去获得。技巧有:(1)访谈法:这一方法只有在职工确信你具有为他们着想的信念后,才比较容易收集职工优势需要。(2)调查法:这一方法简单易行,基本步骤是选用简单问卷请职工将现阶段迫切希望解决的问题罗列出来,可根据不同的专题单设,如职工个人问题、工作环境问题、改善管理问题等。可分为开放式问题和封闭式问题两类。一般而言,开放式问题为主的收集方法,应放在管理者急职工所急形象树立以后施用,否则职工出于对留下笔迹有无副作用的担忧,将制约职工真实想法的流露程度。当然,如管理者坚持使用的话,也可由管理者和职工均信任的第三方承担。封闭式问题为调查表列出有关专项调查的一系列问题,请职工以打勾画圈回答,职工对此戒心较少,但存在所列问题能否覆盖职工所思的缺陷,这类方式往往是用于确立管理者形象和增加其威信的过程,通过这类方式可缩短上下级之间的心理差异。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 (一)、传统管理时期(X理论时期,20世纪——30年代)经济人假设 1、管理技术学派 泰罗—科学管理之父,1911—《科学管理理论》,经济人假设也是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出发点。 内容: (1)任务管理,第一流工人,刺激性工作报酬对工人提出科学的操作方法,以合理利用工时,提高工效。 (2)在工资制度上实行差别计件。 (3)对工人实行科学的选择、培训和提高。 (4)标准化操作方法,工具环境,制定科学的工艺规程,并用文件形式固定下来以利推广。 (5)职能管理,工长制,使计划执行职能分离,把管理工作称为计划职能,工人的劳动称为执行职能。 对泰罗的评价: (1)打破了传统的落后的经验管理办法,引进了科学管理方法。 (2)使生产率提高了二三倍,推动了生产的发展,适应了资本主义经济在这个时期发展的需要。 (3)创立了管理职能与执行职能的分离。 (4)泰罗把人看做活的机器,忽视了成员之间的交往及工人的感情、态度等社会因素对生产效率的影响。 泰罗采用胡萝卜加大棒的方法,一方面靠金钱的收买和刺激,一方面靠严密的控制、监督和惩罚,迫使人为组织目标而努力。 2、一般管理学派 法约尔法国科学管理之父组织管理理论 《一般管理与工业管理》1925首次将全力划分为职务权利与个人权利(非职务权利)贡献:(1)行政管理五职能说即管理职能: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2)、管理人员应遵循的十四条原则:1.分工2.权利与责任3.纪律4.统一命令5. 统一领导6.员工个人要服从整体7.人员的报酬要公平8.集权9.等级链10.秩序 11.平等12.人员保持稳定13.主动性14.集体精神 法约尔的贡献是在管理的范畴、管理的组织理论、管理的原则、方面提出了崭新的观点,为以后管理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 跳板原理:为了解决统一指挥原则可能引起的联络方面的延误,法约尔提出了允许横跨权利限,进行交往。 内容:平行的两个相邻部门发生了二者通过协议才能解决问题时,可以先由这两个部门直接去协商解决,只有在二者不能达成协议时,才各自向双方的上级报告。由双方的上级在协商,这样就既保证命令的统一性,还能迅速及时的处理一般性的管理事务,而让最高的管理层减轻压力,由较多的时间去思考重大决策。 3、官僚模型学派 马克斯韦伯组织理论之父《行政组织体系》即《官僚制》 贡献:官僚科层组织是一种高度结构的、正式的、非人格化的组织体系 官僚集权组织理论: (1)实行分工,明确权利和责任,并把这些权利和责任作为正式职责而使之合法化。 (2)通过正式考试获得技术资格来挑选组织中的成员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浅析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关系 武芳 (陇东学院、经济管理学院、12级公共事业管理班、745000)摘要: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有着悠久的历史渊源,随着工业化的发展这两门学科也随之发展起来,引起人们广泛关注。与此同时,人们对这两门学科的关系产生了不同的讲解,有的人认为管理心理学就是组织行为学,而有的人认为两者之间是有区别的,本文将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研究主体、研究对象、研究目标等方面探讨它们之间的联系,从他们的字面意义、研究重心、与理论基础方面论述两者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管理心理学组织行为学 一、问题的来源 自改革开放以后,我国的社会政治经济生活的改变,工业产业的发展,都是我们不得不重视人的力量,从计划经济过渡到市场经济的经济结构的转变,都是为了满足人的需求,不断的提高人们的生活质量与生活水平而,推动社会经济转型的也正是人的力量,现代社会我们树立着以人为本的观念,这些都充分说明了人的作用对于社会以及各个方面的发展至关重要。中西方有很多学科都是一人作为其研究主体,其中有很多学科颇有成就,组织行为学与管理心理学就是这众多学科中的两门学科,而这两门学科的出现引起了人们广泛的议论。 现如今,许多高科院校的管理学院都会开设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学科,引人深思的是许多学术论文以及各种资料称组织行为学就是管理心理学,这使读者管道很混乱而另一种说法却相反。下面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两种说法进行介绍:一些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同等的,两者是没有什么区别的,是可以通用的。美国著名心理学家西蒙(H.A.Simon)教授在我国讲学时曾说:“在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可能别人认为不同,我没有看到有真正的差别。”①我国的心理学词典中提到“管理心理学又称组织心理学或组织行为学,一门应用心理学科。”②“组织行为学也称管理心理学”③这是我国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指导委员会的见解,这些见解说明了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没有什么差别的。 还有一部分学者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是有区别,比如中国人名大学组织行为学专家孙彤说:“从严格的意义上讲,这两个学科还是略有区别的,组织行为学是管理心理学的新发展。”④,也有一些西方国家,他们把管理心理学在工商管理区域中称为组织行为学,也就说组织行为学只属于管理心理学中的工商领域,是管理心理学其中一部分构成,从数学角度来讲,两者是属于与被属于的关系。我国华东师范大学心理学教授俞文钊曾说过:“在西方,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是一致的。管理心理学侧重从心理方面进行研究,组织行为学,研究一定组织中人的行为,必然要以人的心理为基础。它们是一致的,但名字不同、侧重点不同、背景有差异。可以发挥各自的优势,从不同角度进行研究,达到同一个目的,可以殊途同归。应该是互相结合,不应该有门户之见。”⑤本文倾向于第二种观点,认为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在研究主体、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等方面存在着相似与相异之处,深入的了解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对帮助人们了解社会经济生活组织群体之间的心理与行为活动,解决社会问题,追随时代的脚步与时俱进,对推动经济全球化、跨国公司的发展、人类文明的进步具有重要意义,以下就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与区别进行探讨。 二、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之间的联系: 对于管理心理学与组织行为学我们可以用“感”与“赶”的结合进行阐述。管理心理学

人力资源管理与组织行为_报告

School of Education and Training ASSIGNMENT FRONT SHEET To be completed by student Name ............................ZhouDedong........ .....………….(print) Certification : I certify that the whole of this work is the result of my individual effort and that all quotations from books, periodicals etc. have been acknowledged. Date Submitted : .......9/11/2010.... ... Student Signature : ZhouDedong Programme : Foundation Degree in Business Level : Academic Year : 2010/9 Semester : Module title :People Management & Organisational Behaviour Assignment no.:one ( part 1) Module code: Word guide: Percentage Weighting of this assignment for the module: 25% Issue date : 10/25/2010 Return date : 11/08/2010 Lecturer : Wang Hong Second marker : Notes for students : 1.Students should ensure that they comply with the programme Plagiarism policy. 2.10% of marks are awarded for satisfactory use of language and/or good presentation. 3.5% of marks are awarded for satisfactory referencing and/or presentation of a bibliography where either is required. Students should make correct use of the Harvard referencing method. Guidelines for the Harvard method are included in Programme handbooks and are also available from the programme office. Special instructions (if any) : Assignment should be stapled in the top left corner. No plastic cover unless module tutor indicates otherwise.

组织行为管理

微软企业文化八大核心思维(1500) 顶尖人才。“人是微软真正最大的财产。”员工的素质是对生产力唯一最重要的来源,聘用最聪明的5%,这里的关键词是聪明,而不是知识面试过程是非常密集和严厉的。它不保证所有合格的人都被聘用,但是保证不合格的人很难被聘用,所有员工都有共同个性特点:敏锐、聪明、有激情和富进攻性。 建设性的争锋。直截了当地说出想法。不鼓励玩弄权术和外交辞令,激烈的辩论和争论每天都会发生,每个人须一直处于最佳状态,工作没做好就难逃严厉批评,不能只是抱怨问题而没有同时建设解决办法,所有项目有关的文档都存放在公共服务器上。项目组中任何人可以查询和审阅业绩,考核系统是相对的。同组员工彼此竞争。按固定百分比划分优劣,微软是一个相当苛刻的公司,有许多刻薄且眼光锋利的人。脸皮薄的人很难生存。 时刻处于战争状况。牢记对手是谁,一旦掌握市场,即视自己为对手——每年推出新版本,争夺市场绝对控制权,每个员工都清楚主要目标是赢取100%市场份额,宁可少赢利也要追求增加市场份额,雇佣和提拔勇于征战而不是偷安的人。每天都在战斗,作战会议——每天一次,作战指挥部——关键决策者,突击队——执行紧急任务,程序致命BUG在少于一天内解决。 机动而有效率的企业组织架构。小型项目组。微软是由许多小型的相对独立运作的项目组成,每个项目组负责一个产品,从计划、研发、到行销的一切环节。项目分享主要通过电子邮件、项目网站、白皮书和展示介绍进行。对跨项目的问题,由各个小组派代表来共同商讨问题,由强势总裁和有凝聚力的高级管理团队来引导各独立项目组,使其目标与公司的整体战略计划一致。微软几乎每年都进行内部结构重组,当主要版本发行以后,当形成新产品想法时,迅速判断失败项目等。项目组的人员都会不同。 合格的主管和明智的管理模式。没有只管人的主管。微软主管充分地了解手下人员所做的工作,员工不会尊敬那些没有能力做他们所做工作的主管,你作为主管只可能和你管理的人一样好,每周与直接向你报告工作的人开一对一会议,每周写进展报告,包括主要问题和风险,每周全体项目组会议商谈项目进度,每六个月进行业绩评比,并与职位提升、认股权、奖金和薪金涨幅挂钩,公司员工必须进行对主管的评价反馈,没有工时表,没有固定上下班时间,长时间工作是大家的共同现象,包括高级主管。 比尔盖茨是公司的灵魂。老板是模范。比尔盖茨作为首席设计师,仍然每天艰苦工作。比尔盖茨经常召集项目评审会议,会议非常直接和专注,有时很粗鲁。汇报者需要做好很好的准备,否则会被骂得灰头土脸。每个月各个产品总经理通过电子邮件方式向比尔盖茨报告项目进展,同时报告各级主管。报告主要有两项:最近状况和重大问题。比尔盖茨曾经每周六早晨与各副总裁商谈30分钟项目变动和问题,此外,微软每年开公司大会,比尔盖茨会给大家畅谈微软战略目标。 自我批判和学习系统。尽早识别失败之处。短时间的失败是可原谅的,但拖延失败是不允许的。有关项目的主要风险因素应该随时包括在项目进展报告中。不会轻易放弃,出现严重问题时要及时寻找出路,报告问题而没有提出解决办法是不可接受的。项目完成之后立即举行评估总结会,总结各种经验教训,以便在下个项目中改进。举办各种非正式餐会讲座。 以提高生产力为目标的开销方式。给员工大量投入。给员工提供最佳工作环境。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办公室,而不是小隔间,只根据服务长短(非级别)来分配办公室位置,可以随意布置你的办公室。花园式办公区设计,并有各式球场,员

管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与组织行为 Management and Organizational Behavior 【课程编号】120217310 【开课单位】商学院 【课程性质】学科专业课【开课学期】春季、秋季 【课程学时】48 【课程学分】2 【主讲教师】熊勇清、沈超红【适用对象】在职攻读硕士专业学位研究生 【制订教师】熊勇清【制订日期】2010-03-15 一、主讲教师简介(300-500字) 熊勇清,1966年4月出生,商学院副院长、教授、管理学博士、主讲教师、工商管理学科带头人,中国管理现代化研究会理事,湖南系统工程与管理学会理事、副秘书长,湖南省人力资源管理学会理事、湖南省青年企业家协会顾问。曾于访问学者身份赴美国san jose state university合作研究1年,作为骨干教师选派参加过教育部全国高校《管理学》骨干教师培训班、中央党校哲学社会科学骨干教师培训班。近年来主持完成教育部人文社科规划基金课题、湖南省社科基金课题、湖南省软科学研究项目重点课题、湖南省科技计划项目、湖南省研究生教学改革课题等省部级课题8项,作为主要成员参与完成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和国家社科基金课题2项,公开发表学术论文50多篇,其中被EI、ISTP、CSSCI、CSSCD检索论文20多篇,出版《集群企业持续自主创新模式研究》、《管理学》、《管理学原理、方法与案例》、《组织行为学》、《组织行为管理》等学术专著、教材6部。 二、预修课程 无 三、课程简介(300-500字) 本课程包括“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两门课程的内容,是工商管理硕士研究生(MBA)的必修课程之一。课程介绍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理论,工具和方法,包括:管理与环境的关系,组织环境的分析;企业伦理和社会责任;管理者如何制定计划以及例行和例外问题的决策方法;个体行为、群体行为对领导行为的影响;组织结构设计和组织变革与发展;组织文化对组织行为的作用。通过本课的教学,使学员学会如何将管理学及组织行为学的相关原理运用于分析现实生活中的管理与组织问题,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四、教学目的与要求(300-500字) 本课程旨在通过理论学习、课堂教学、案例讨论和社会实践等活动,使学员掌握管理学与组织行为学的基本原理、工具和方法,树立现代管理理念,培养基本的管理者素质,为后续专业课程学习和未来成为一名高层层次管理者打下良好的基础。具体来说,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通过理论讲解,使学员了解基本的管理知识,认识管理的作用,激发从事管理工作的兴趣;其二,通过方法的教授和对案例的分析,引导学员提高观察能力、思考能力、判断能力和操作能力,能运用所

组织行为与管理(一)

组织行为与管理(一) 一、单项选择题 1. 关于弹性时间制的优点,表述错误的是______ A.可以降低员工的缺勤率 B.可以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 C.有利于减轻工作场所附近的交通堵塞情况 D.能够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工作 答案:D [解答] 弹性时间制,给予了员工在上下班时间上一定的自由处理权。弹性工作制可以降低员工的缺勤率,提高劳动生产率和工作绩效,减少加班费用开支,还可以减轻员工对管理人员的敌意感,减轻工作场所附近的交通堵塞情况,帮助员工有效解决照顾家庭和传统工作时间要求的冲突。但弹性时间制也有其缺陷,它不能适用于所有类型的工作。 2. 组织变革的内在动力不包括______ A.企业战略 B.组织成员特征 C.市场压力 D.组织成长 答案:C [解答] 从组织内部看,引起组织变革的基本动力包括企业战略、组织成员特征以及组织成长。而市场压力是外部环境引起组织变革的动力。 3. 一个社会组织内部存在着正式的组织任务、组织人员分工和正式的规章制度,这个组织属于______ A.正式组织 B.非正式组织 C.文化性组织 D.经济性组织

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正式组织的概念,属于识记的内容。 4. 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是______ A.整合功能B.协调功能 C.维护利益的功能D.实现目标的功能 答案:B [解答] 为实现组织目标,需要组织充分发挥协调功能,调节和化解各种冲突和矛盾以保持组织成员的密切合作。因此,协调功能是组织目标得以实现的必要条件。 5. 行为组织理论形成于______ A.20世纪30至60年代 B.19世纪30至60年代 C.20世纪20至30年代 D.20世纪60至70年代 答案:A [解答] 本题考查的是行为组织理论的形成年代,属于应当识记的内容。 6. 事业部式组织结构首创于______ A.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B.中国联想集团 C.日本索尼公司 D.奔驰汽车公司 答案:A [解答] 事业部组织结构是在总公司领导下设立多个事业部,各事部通常是根据业务按产品、服务、客户或地区划分的,公司总部授予事业部门很大的经营自主权,使其内部类似一个个独立的企业,根据市场情况自主经营,独立核算、自负盈亏。事业部组织结构首创于20世纪20年代的美国通用汽车公司。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分析自测 返回上一级 单选题(共 10 题,每题 2.5 分) 1 . 霍桑试验首次把管理研究的重点转到()的因素上来。 ? A.工作 ? B.物 ? C.人 ? D.机器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2 . ()是指人对客观事物和主体状况的感觉和解释过程,是一切人类行为的起点。 ? A.知觉 ? B.味觉 ? C.直觉 ? D.听觉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3 . 如果某些刺激对我们有很大的精神压力,我们将它们从大脑中排除出去,或者延迟对它们的识别,这 叫做()。 ? A.选择性遗忘 ? B.间歇性遗忘 ? C.顺行性遗忘 ? D.逆行性遗忘 我的答案: A 参考答案:A 答案解析:暂无 4 . 知觉在组织管理中的应用,不包括()。 ? A.人事任用面谈 ? B.绩效评估 ? C.晕轮效应 ? D.员工努力与员工忠诚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5 . 内容型激励理论强调()。 ? A.过程的公平 ? B.需要的满足 ? C.行为的塑造 ? D.结果的准确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6 . 马斯洛需要层次理论中的第三层次是()。 ? A.安全需要 ? B.生理需要 ? C.社会需要 ? D.尊重需要 我的答案: C 参考答案:C 答案解析:暂无 7 . 李欣的领导总喜欢员工到哪去都跟她说一声,有什么事情及时汇报,喜欢掌握员工的动向,由此可以 简单看出李欣的领导是()型的领导。 ? A.成就需要 ? B.权力需要 ? C.归属需要 ? D.安全需要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8 . 影响群体凝聚力的因素,不包括()。 ? A.群体规模 ? B.群体成员的家庭背景 ? C.群体的奖励方式 ? D.群体的领导方式 我的答案: B 参考答案:B 答案解析:暂无 9 . 人际之间冲突的形成因素,不包括()。 ? A.利害的差异 ? B.认知差异 ? C.地位差异

组织行为学 绩效管理

目录 一、绩效及绩效管理 (2) 二、绩效管理的四种模式 (3) 1、“德能勤绩”式 (3) 2、“检查评比”式 (3) 3、“共同参与”式 (3) 4、“自我管理”式 (4) 三、绩效管理的阶段 (4) 四、绩效考核 (5) 五、绩效反馈与改进 (7) 六、绩效管理的误区 (8) 1、把绩效考核等同于绩效管理 (8) 3、实施主体角色错位 (10) 4、绩效考核只是一种奖惩手段 (10) 5、只要考核体系合理,考核结果就公正 (10) 前言 绩效管理不是一个新命题,几乎所有的企业管理人员对此都或多或少有过思考。但同时也有一个不容置疑的现象是:大部分企业的绩效管理并没有产生应有的价值。这些企业为此花费的巨大的精力。包括寻找咨询顾问、建

立专门的绩效管理部门,甚至也包括日常管理中大大小小的绩效会议,但是不少努力最终微乎其微。 所以,我们必须考虑一个问题:怎样的绩效管理才是正确的,才可能真正地、彻底的促成企业的绩效优化,并在此基础上转化为企业参与市场竞争的某种能力优势? 正文 一、绩效及绩效管理 在拉绳实验中观察发现,“拉绳实验”中出现1+1〈2的情况,说明人都有与身俱来的惰性。一般情况下,人都有一种连自己也难以相信的巨大潜力,没有刺激,这种潜能就不会淋漓尽致地发挥到极限。这些都表明,人人都有依赖心理,也有不可限量的潜力,谁能够把身边人员的潜力充分挖掘出来,谁就会收获一笔意想不到的“财富”。因此,如何管理以提高绩效就成为人们关注的焦点。 绩效是指为了实现企业的全体目标,构成企业的各部门、或个人所必须达成的业务上之成果。从字面上看,“绩”是指业绩,即员工的工作结果;“效”是指效率,即员工的工作过程(行为和素质)。业务上的成果和企业的目标是我们所愿景的,为了很好的达成这些我们所期盼达成的成果和目标。我们就需要引入绩效管理的这个概念,绩效管理是一个对目标及如何去实现目标形成共识的过程;一种通过对人的管理去提高成功概率的方法。

组织行为学84086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章组织行为学概述 第一节组织行为学研究的对象 一、组织行为学的概念 (一)组织 1.组织是具有特定目标、资源与结构,时刻与环境相互作用的开放系统。组织存在必须具备的三个条件:(1)组织是人组成的集合;(2)组织是适应目标的需要;(3)组织是通过专业分工和协调来实现目标。 按照不同的标准划分,组织的种类是多种多样的 (二)行为 指有机体的所作所为及其活动,人的行为是指人对所处环境这种客体所作的反应。 (三)组织行为 指各类组织的每位成员在工作过程表现出来的所有行为。 组织行为的特点:(1)组织行为是整体行为,不是组织成员的单独个人行为。(2)组织行为的动机是根据这个组织建立的宗旨产生的带有明确的目的性。(3)组织行为的效果具有两重性。(4)组织行为是全体组织成员共同活动的行为。(5)组织行为是通过组织成员的个体行为来实现的,反过来又影响成员的个体行为。 组织行为的种类:(1)微观组织行为与宏观组织行为。(2)正向组织行为与反向组织行为。 组织行为的构成:包括管理行为、群体行为、个体行为三个方面。 组织行为的载体就是组织机构。

影响组织行为的基本要素:主要包括个体的感觉、经验和结果、学习、动机、认知过程、个性和社会影响,包括社会交往和友谊。 (四)组织行为学 组织行为学是研究一定组织情景中的个体、群体和组织管理的行为,以理解、解释、预测这些行为变化的一般规律,以改进、提高组织的有效性。 组织行为学研究组织中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如何影响组织的绩效,以及研究影响个体、群体和组织行为的因素。 组织行为学定义的三层含义:(1)研究对象是人的心理和行为的规律。(2)研究范围是一定组织中的人的心理与行为的规律。(3)研究目的是在掌握一定组织中人的心理和行为规律性的基础上,提高、预测、引导控制人的行为的能力。以达到组织既定的目标。 二、组织行为学的特点 (一)边缘性和综合性

组织行为管理重点

①组织的构成要素:1、目标2、资源3、管理4、环境 ②组织诊断模型(四个标准): 1明确组织目标;2合理配置组织资源;3选择正确的管理模式;4协调和控制好组织和环境的关系。 ③组织行为的种类:根据分析水平的不同,也可分为微观(个体)、中观(群体)和宏观(组织)三个层次。 ④组织公民行为:是指组织成员主动、自发、自愿为组织的成功而付出额外的努力的行为。如不计报酬加班等。 ⑤组织行为学学科起源:独立标志: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霍桑研究。 ⑥科学的研究方法应遵循哪些原则? 1研究程序的公开性。2、收集资料的客观性。3、观察与实验条件的可控性。 4、分析方法的系统性。 5、所得结论的再现性。 6、对未来的预见性。 ⑦研究组织行为学的意义: ⑴有助于加强以人为中心的管理,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 (2)有助于知人善任,合理使用人才 (3)有助于改善人际关系,增强群体凝聚力和向心力 (4)有助于提高领导水平,改善领导者和被领导者的关系 (5)有助于提高现代化管理水平 (6)有助于提高劳动生产率或工作效率 (7)有助于加强思想政治工作,促进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⑧有效组织的特征 1、战略导向 顾客第一;反应迅速(对机会和问题);重点明确(只做自己最擅长的)。 2、高层管理 领导有方:能指明方向和鼓舞员工 行动至上:管理者身体力行 强调核心价值观:高层经理决策时一贯遵循组织核心理念,并让员工共同奉行。 ⑨利益相关者法:根据利益相关者对组织的满意度衡量。利益相关者是指影响组织 绩效任一内外部组织、群体或个人。如顾客、股东、员工、社区、银行等等。 ⑩能力的类型:一般能力(通常指智力)、特殊能力、创造力 最早的智力测量-------1905年编制的比纳—西蒙儿童智力量表 后来改称斯坦福—比纳量表,他首次使用智商表示智力水平的高低。智商是智力年龄与实际年龄的比率乘以100的结果。 创造力:是个体为了一定的目的,运用已知信息,展开思维与想象,产生独特、新颖的新思想、新产品的能力。 创造力测验-------最着名的是南加州大学测验。 人格的定义:是个体独有的稳定的心理特征的总和,它决定了一个人的行为方式与他人的差异。 人格概念的理解:(可简称为:心理性、结构性、稳定性、个体性或独特性。)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四、组织行为学的产生和发展 组织行为学是在管理科学发展的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管理是人类社会的永恒主题,它是人类社会有序发展的推动力。管理是管理者运用一定的职能和手段协调他人的活动,使他人同自己一起高效率地实现既定目标的活动过程。尽管管理活动自古就有,但形成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在19世纪末至20世纪初。我们大家知道1911年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出版,标志着管理学作为一门独立学科的诞生。人是管理的主体,也是管理的对象,研究人的行为规律便成为管理学的重要内容。社会的进步促使组织中的管理者必须重视对人的管理,组织管理学、人事管理学这些管理学的分支越来越显示出在管理体系中的地位,组织行为学就是在此基础上产生和发展起来的。 (一)管理学的发展与组织行为学的产生 管理学理论的发展受到社会生产力和科学技术发展水平的制约,经历了不同的发展阶段。按照比较公认的说法,可以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1.科学管理学派阶段 20世纪初到30年代,以美国的泰罗,(F·W·Taylor),法国的法约尔(H·Fayol)、德国的韦伯(M·Weber)为代表的古典管理学派。泰罗是科学管理的倡导者,被称为“科学管理之父”,从根源上讲泰罗是组织行为学先驱者中最重要的一位。 这一时期正是大工业快速发展的阶段,人们关注的是生产的效率。泰罗对工作进行动作和时间研究,注重工作的分析和设计,在钢铁公司进行了一系列的实验:搬运铁块、铲铁锹等,将人的动作进行分解和设计,提出了劳动定额、工时定额、计件工资制等。这一阶段的管理理论重视对物的研究,而忽视人的因素。 2.行为学派阶段 行为学派产生于20世纪20年代---60年代。代表人物是梅约、麦格雷戈等,他们提出了著名的人际关系理论。在行为科学的发展史中被称为里程碑式的实验就是1924年开始的霍桑实验。美国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梅1927年接管并主持了霍桑实验。霍桑实验是指在美国芝加哥西部电器公司所属的霍桑工厂进行的一系列的心理学研究的总称。实验1924年开始,直到1932年。梅奥的重要研究成果产生了人际关系理论。 霍桑实验共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被称作“照明实验”。当时的实验假设是:提高照明度会有助于减少疲劳,提高生产效率。但不管是提高照明度,还是降低照明度,一个组的照明已经降到月光的程度,工人的产量仍然提高,专家无法解释是什么原因促使产量的增加。 1927年梅奥开始主持霍桑实验。主要进行了三方面的实验,如福利实验、随访实验、观察实验。 3.管理科学学派阶段

管理心理与组织行为

管理心理與組織行為 第一節個體心理與組織行為的分析 一、個體差異 人有差異是心理學的第一定律。個體差異,是指個體在成長過程中,因受遺傳和環境交互影響,是不同個體之間在身心特徵上游明顯的彼此各不相同的現 象。從身心兩方面表為,年齡、性別、容貌、身高、體能、能力、興趣、態度、 性格、動機等。 (一)員工的能力與人格 1、能力差異 心理學所指能力: 其一、個人在某方面所表現出的實際能力或成就(achievement)。“所能為者” 可分為一般能力,即智力;特殊能力,即從事某項活動或專業的能力。 其二、個人將來有機會通過學習,在行為上表現出的能力或性向(aptitude) “可能為者” 一個人從事某種工作的能力越強,其工作的完成就越順利,績效越高。 王重鳴,管理心理學,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1.85~86 2、人格差異 人格複雜多變,人格包括動機、情緒、態度、價值觀、自我觀念等多方面。 人格只有差異之別,而覺悟“高低”之分。 3、大五人格特質與工作績效 五因素模型(Five-Factor Model,FFM),即組織行為和人力資源管理領域稱 為“大悟人格特質”理論,明確說明了人格中具有決定意義的特質因素的重 要性,揭示了五大特質與工作績效的相關規律。 注:1、責任感與工作績效有最強的正相關(≈0.3) 2、責任感強的人傾向於能獲得較高的績效,常為自己設定較高的目標,有較高的績效 期望,對工作豐富化和授權策略回應較好。 3、個人能力和工作滿意度,在責任心與技校之間的關係中起著中介作用,即高工作能

力和滿意度的人,責任心對績效有正面作用。 4、人格特質中的責任感和情緒穩定性能有效地預測績效、事故、缺勤等所有有效指標。 5、“五大特質”與團隊績效業相關,團隊成員在五個特質上的平均分預告,整個團隊績效越高。 (二)員工的態度 1、態度的分析 态度是个人对某种事物或特定对象所特有的一种肯定或否定的心理倾向,是外界刺激与个体行为之间的中介因素。个体对外界刺激反应会受到自己态 度的调节。个体态度支配着其回忆、判断、思考和选择,即决定一个人将会看 到什么,听到什么,想到什么和做什么。——心理学位置“行为的准备” 态度直接显示出个体的中心价值和自我意思。因此通过观察人的态度可以确定其价值观。 态度会影响到行为,但是却不一定决定行为。 2、工作滿意度 (1)工作满意度的定义 指员工对自己的工作所抱有的一般性的满足与否的态度。 (2)影响工作满意度的因素 1)富有挑战性的工作 有一定難度的任務,有一定的自主權和責任的工作,可以使員工獲得心理滿足。 2)公平的报酬 員工所期望的報酬不是僅指工資,工作地點、工作時間以及晋升政策都是員工公平感的來源。 3)支持性的工作环境 員工期望的工作環境是安全的、舒適的,太熱、太暗、造影、污染等直接威脅員工的身心健康;同時員工希望獲得職業、養老保險等基本生活保 障。 4)融洽的人际关系 友好和諧的同事關係會提高人們對工作的滿意度。與上級的人事關係更是一個決定性因素。當直接主管要善解人意、友好公正、傾聽員工意見。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