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学前儿童教育心理学知识重点

(五)学习定势说哈洛

15.如何促进教学迁移?(经典教学理论的教学应用)1)使不同学习课题之间保持一定的同一性2)加强基本原理的教学促进原理是规则的迁移3)注意教材的整体结构使学生把握事物的整体关系4)让学生学会学习并正确发挥学习定式的作用。

16.简述桑代克的学习理论(联接说)?《1》基本观点: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二者之间是直接的因果关系,不需要任何中介因素,S-R,他认为人类所有的思想都能分解为基本的单位—刺激与反应的联接。1)通过饿猫打开迷龙实验得出了学习链接理论【联接说】2)学习的实质在于形成情景与反应之间的联接【事物说】3)学习是通过不断的尝试与错误而实现的4)联接的行程是遵循着一定规律的(准备率,练习律,效果律)5)奠定了教育心理学的理论基础

17.斯金纳操作性行为强化说?1)基本观点:(1)应答性

条件作用于操作性

条件作用,应答性

行为是由已知的刺

激所引起的反应,

操作性行为是由有

机体本身发出的反

应(2)强化。二级

指任何一个中性刺

激如果与一级强化

反复联合,就能获

得自身的强化性质

18.格式塔学习理论

关于学习的本质的

基本观点:1)从学习

的结果来看,学习

并不是形成刺激-反

应的联接,而是形

成了新的完形2)从

学习过程来看学习

是通过顿悟实现的

3)刺激与反应之间

是以意识为中介的

19.托尔曼的符号学

习理论:是美国新

行为主义的代表自

称为“目的行为主

义者”(一)托尔曼

关于学习问题的经

典实验:1)位置学

习实验,其中代表

性实验室是高架迷

津实验,得出的结

论:白鼠学会的不

是简单的机械的反

应动作而是根据对

情境的认知,学习

达到目的的符号及

其所代表的意义,

建立一个完整的

“符号-格塔式”模

式。即在头脑中形

成的有关迷津的

“认知地图”2)潜伏

学习实验,表明的

事实:操作水平的

变化并不是学习的

同义词,强化也并

非学习的必要条

件,学习不仅仅是

外显行为的改变,

还包括其他东西。

“潜伏学习的实质”

就是认知学习,这

种认知学习发生在

内部而未能在行动

中表现出来。强化

物的作用和练习的

次数在学习中仅有

次要意义而认知才

起重要作用。(二)

基本观点1)行为是

整体性的有目的的

2)刺激与反应之间

存在中介变量3)行

为习得在于形成对

信号的预期(三)

评价:托尔曼的符

号学习理论把认知

主义的观点引进行

为主义的学习联结

理论,改变了学习

联结理论吧学习堪

称是盲目的,机械

的错误观点

20.布鲁纳的认知-

发现学习理论:

(一)基本观点:

认为学生的知识学

习主要是通过类别

化的信息加工活

动,积极主动地形

成认知结构或知识

的类目编码系统的

过程1)学习是一个

复杂的认知过程包

括习得新信息,转

换,评价2)学习在

于主动地形成认知

结构,

21.奥苏泊尔的接受

-同化学习理论(一)

基本观点:1)学生

的学习主要是有意

义的接受学习

2)有意义学习的内

部心理机制-同化,

强调学习过程是自

上而下的同化过

程,同化的实质是

新知识通过与已有

认知结构中的其固

定作用的知识或概

念,建立实质性的

非人为的联系,进

而被纳入到已有的

认知结构中来,导

致两种结果:一是

使新的知识被学习

这理解,获得心理

意义另一方面实施

已有的认知结构发

生变化增加新内

容,建立更广阔的

联系3)有意义学习

的结果是形成认知

结构,4)“先行组

织者的”教学策略

22.班杜拉社会学习

理论:【替代性学

习】通过观察他人

来学习,因为人们

不可能通过亲自行

动并体验到行动后

过来掌握各种复杂

事物【观察学习概

念】学习者通过观

察榜样在一定情境

下的行为及后果所

进行的学习,市值

就在于它人给观察

着传递某种信息,

告知其新行为的途径

224.简述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一;基本观点(一)建构主义知识观,认为只是不是对现实的准确表征,他只是一种解释一种假设并没有最终答案们随着人们的认识发展会不断出现新的假设所以只是不能概括世界法则们需要根据具体情况进行再创造。建构主义认为就个体获得的知识而言,并非预先确定的更不可能绝对正确,只有以自己的经验信念为背景,需要在具体情境的复杂变化中不断加以深化(二)建构主义学习观1)学习是认知结构的改变过程2)是个体主动建构自己知识的过程3)情境,协作会话意义建构是学习环境设计的四大要素,情境是意义建构基本条件,协作和会话视具体过程,意义建构是最终目的同化和顺应是意义建构的两种基质(三)建构主义学生观,学生是信息加工的整体,是意义的主动建构者而不是意义的被动接受者和被灌输对象。【学习发挥主体作用】(1)

使用探索法发现法

去建构知识的意义

(2)在建构意义过

程中注定去搜集并

分析有关的数据和

资料,对所学的问

题提出各种假设并

努力加以验证(3)

要求学生把当前学

习内容所反映的食

物尽量和一张我的

内容相互联系,并

对联系进行深入思

考(四)教师观:

建构主义提倡在教

师指导下的一学习

者为中心的学习。

教师主导作用①激

发学生的学习兴

趣,帮助学生形成

学习动机通过创设

符合教学内容要求

的情景和提示新旧

知识之间联系的线

索,帮助学生建构

当前所学知识的意

义③为了使意义建

构更有效,教师应

在可能的条件下,

组织合作学习(开

展讨论与交流),并

对合作学习过程进

行引导使之朝有利

于意义建构的方向

发展。(五)教学观,

未来的教学主要是

给学习者提供建构

的知识框架,思维

方式,学习情境及

有关线索,而不是

知识内容的多少

1)教学目标是有关

知识的“主题图式、

框架”2)教学过程

围绕支架式、抛锚

式和随机进入模式

加以训练

25.建构主义理论在

教育中的应用1)探

究式学习2)支架式

学习3)随机通达教

学4合作学系

29.奥苏泊尔进一步

确立意义学习两个

条件(1)意义学习

的心向,及学习这

又把新材料以非任

意性的方式和在实

质上同认知结构联

系起来的倾向(2)

学习材料的潜在意

义性即学习材料能

以非任意性的方式

和在实质上同学习

者的认知结构联系

34.元认知结构包

括:元认知知识(在

长时间记忆中),元

认知体验,元认知

监控(在工作记忆

中);元认知知识包

括:关于个人的知

识(陈述性知识)

关于任务的知识

(陈述性知识),关

于(学习)策略的

知识(过程性知识)

{认知策略{复述策

略,精细加工策略,

组织策略元认知

策略{计划策略,监

视策略,调节策略

资源管理策略{时

间管理策略,学习

环境管理策略,努

力管理策略,寻求

支持策略;元认知

监控{计划,监视,

调节

35.主要的策略性知

识:复述策略;精

加工策略

36.什么是问题解决

及特征?问题解决

是由一定问题情景

引起的,需运用一

系列认知操作来解

决某种疑难的过

程。特征:1)问题

情境性2)目的指向

性3)操作程序性4)

认知操作性

38.影响问题解决的

因素:(一)影响问

题解决的知识与技

能因素1)专家具有

较大的有意义的直

觉模式2)专家记忆

容量增大3)技能执

行速冻上的特点4)

用于表征问题的时

间比解决问题用的

时间多5)能够根据

问题的内在结构表

征问题6)更频繁而

有效地进行自我监

控(二)影响问题

解决的个人因素1)

人格因素2)心理定

势3)思维策略(三)

影响问题解决的课

题因素1)刺激呈现

的模式2)问题的具

体性3)练习的多样

39问题解决能力的

培养:1)全面促进

学生专门知识的掌

握2)养成运用通用

思维策略的意识3)

运用充足的时间来发现和识别问题4)掌握问题解决的启发式策略(手段-目的分析法,逆推法,联想法,简化计划法)

40.创造力的培养:(一)创造有利环境1)保障学生心理的安全与自由2)为学生的学习留有余地3)做有利于学生发挥创造性的教师{教师应注意的问题:提供条件;教给学生必要的技能和技巧;注重发散思维能力的培养;尊重学生与众不同的疑问;注重开发自身的创造性}(二)培养创造性人格1)保护好奇心2)解决怕犯错误的恐惧心理3)鼓励学生与有创造性的人接触4)培养学生的恒心毅力(三)设置创造性课程1)发散思维训练课{内容:用途扩散;结构扩散;形态扩散;方法扩散}2)自我设计课3)创造发明课(四)发展创造性思维1)类比推理策略{拟人、象征、仿生类化}2)对立思考策略3)多路思维策略4)综合运用多项思维机制

41.皮亚杰品的发展阶段理论(一)自我中心阶段(2-5岁)

儿童能接受外界准

则(二)权威阶段

(6-8岁)该时期儿

童服从外部规则接

受权威指定范围

(三)可逆性阶段

(8-10岁)而统一

不把准则看做是不

可改变的,而把它

看做是同伴间共同

约定的(四)公正

阶段(11-12)公正

观念是从可你的道

德认知脱胎而来的

42.柯尔伯格品德发

展阶段理论:(一)

前习俗水平:阶段1

惩罚和服从取向阶

段2朴素的利己趋

向主义(二)习俗

的水平阶段3“好孩

子“取向阶段4权威

和社会秩序取向

(三)后习俗水平

阶段5社会契约取

向阶段6良心或原

则取向

46.导致学生心理挫

折的冲突:期望与

现实的冲突;社会

理想与现实生活的

冲突;独立与依赖

冲突;自尊与自卑

冲突

47.学生的挫折教育

与挫折疏导:(一)

挫折教育1,帮助学

生树立正确挫折观

2,创设一定的挫折

情境3,进行欲望不

能得到满足教育4,

教给学生调试心态

的方法与技术(二

挫折梳到1,情绪宣

泄法2,代偿迁移法

3,合理认知法4,

心理咨询法

48.皮亚杰认知发展

理论:他认为发展

就是个体在于环境

的不断相互作用中

其内部心理结构不

断变化的过程,他

把儿童认知分四阶

段:感知运动阶段

(0-2岁)前运算阶

段(2-7)具体运算

(7-11)形式运算

(11至今)

49.布鲁纳认知阶段

理论:动作,映像

式,符号是阶段

51.维果茨基的心理

发展观:提出“文化

历史发展理论”,强

调社会文化对心理

发展的重要作用。

他认为,人的思维

与智力是在社会活

动中发展起来的,

是各种活动和社会

性相互作用不断内

化的结果。以语言

等符号系统为工具

的社会性相互作

用,包括教学,对

儿童的发展起形成

性的作用;儿童的

知识、思想、态度、

价值观等都是在与

他人的交往中发展

起来的。他认为心

理的发展是个从出

生到成年在环境与

教育的影响下,低

级心理机能逐渐向

高级心理机能转化

的过程。这一过程

主要受三方面因素

的影响:一是社会

历史文化的发展;

二是儿童在与成人

交往过程中通过掌

握高级心理机能的

工具即语言符号系

统,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形成了

各种新质的通过掌

握高级心理机能的

工具即语言符号系

统,在低级心理机

能的基础上形成了

各种新质的。基于

上述基本观点,维

果茨基提出了“最

近发展区”思想,认

为教学必须走在儿

童发展的前面。维

果茨基的思想体系

是建构主义教学模

式发展的理论基

石。

53.冲动型-—沉思

型差异区别:学习

能力方面

沉思型的儿童阅读

能力、记忆能力、

推理能力、创造力

都比较好

冲动型的儿童则往

往有阅读困难,学

习成绩也不太好

54.埃里克森的人格

发展渐成说

埃里克森是美国当

代精神分析自我心

理学的最知名心理

学家。他依据

个体每个发展时期

所存在的主要矛盾

冲突,将人的一生

划分为八个发展阶段,每一阶段都有独特的矛盾或危机,这些矛盾或危机只有得到顺利的解决,人格才能得到完善和发展,否则

人格的正常发展就会受到阻碍。第一阶段(0~1.5 岁)的主要矛盾是信任对不信任。第二

阶段(1.5~3 岁)的主要矛盾是自主对羞怯与怀疑。第三阶段(3~5 岁)的主要矛盾是创

新对内疚。第四阶段(5~12 岁)的主要矛盾是勤奋对自卑。第五阶段(12~18 岁)的主要

矛盾是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第六阶段(18~25 岁左右)的主要矛盾是亲密对孤独。第

七阶段(25~65 岁)的主要矛盾是关心下一代对自我关注。第八阶段(老年至死亡)的主

要矛盾是自我整合对失望。

55.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

把观察学习分为四个阶段:①注意过程。这个过程

包括观察者对被观察者行为的注意和识别。某一行为方式只有引起儿童的

注意时儿童才会去

模仿。②保持过程。

通过这一过程,观

察者以符号表征的

形式在头脑中贮存

原先观察到的有

关他人行为的信

息,从而获得了某

种行为。③动作再现

过程。在这一过程

中,个体把保持在

头脑中的内部表征

信息转化为外在行

为,从而再现了先

前所观察到的行

为。④强化和动机过

程。个体通过观察

学会了某种行为,

但这种行为未必要

表现出来,只有通

过强化才会产生行

为动机。强化包括

外部强化和自我强

化两种形式。

58.学习动机与学习

活动的关系发动作

用指向作用调控

作用

59.学习动机与学习

效果的关系

一般来说,学习动

机的作用与学习活

动效果之间是一致

的,活动效果取决

于动机的强度和方

向,强烈的学习动

机和明确的学习目

标能驱使人努力学

习,取得良好的学

习效果。但动机与

学习效果的关系并

不总是一致的,有

时学习动机越强学

习效果越差。

60.学习动机与学习

辩证关系:不是单

向性的,是相辅相

成的

61.需要层次理论:

生长需要{自我实

现审美需要认识

和理解需要} 缺失

需要{自尊的需要

归属与爱的需要

安全需要生理需

要}

63.成就归因理论:

维纳提出的一种

动机理论

该理论认为学生对

学业成败会做出不

同的归因。学生往

往倾向于从努力、

能力、任务难度和

运气等方面进行归

因。

归因按其特性分为

三个维度,即原因

源维度(内部—外

部)、稳定性维度(稳

定—不稳定)、可控

性维度(可控—不可

控)

64.自我效能感理

论:班杜拉提出,

是人类对自己能否

成功的进行某项活

动的主观估计活预

测。影响自我效

能原因:个人成败

经验;替代性经验。

言语暗示;情绪唤

65.学习动机的培养

与激发:一。培养

与激发学生学习动

机的教学设计方

法 1.内部动机的培

养(1)学习兴趣的

提高(2)认知内驱

力的维持(3)成功

期望的维持4)成就

动机的激励5)自我

效能的提高6)成就

归因训练(7)自尊

与自我价值的维护

(8)形成掌握目标

(二)外部动机的

激励(1)保持一定

诱因2)表扬与奖励

5)适当的竞争

ARCS模式是由科

勒提出的,他把教

学中的心理反应划

分为四类:注意,

切身性、自信心和

满意度(,认为在

教学设计中要从这

四类要素来激发学

生的学习动机。艾

姆斯在成就目标理

论的基础上提出了

TARGET模式。认

为影响学生成就目

标定向的课堂结构

因素主要有六种:

任务设计、权利分

配、认可方式、小

组安排、评价方式,

时间分配,简称,

TARGET。

二。学习动机培养

与技法一般原则:

给学生已成功的满

足和失败的挑战;

保持学生合理的期

待;坚持以内部动

机作用为主,外部

动机为辅;合理运

用外部强化;教学

与教育相结合

三学习动机培养:进行人生观教育,增强学习责任感;利用原有动机的迁移是学生产生学习的需要;培养学生学习兴趣(教师应注意:教育学生明确学习知识的社会意义;组织学生参加实践活动;是学生获得某一领域的知识和经验)66.学习动机的技法与维持:一明确学习的目的和意义二创设问题情境,激发学生求知遇三教学内容新颖,教学方法灵活多样四提供明确的学习反馈五教师的评价及适当的表扬批平六适当开展竞赛活动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 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 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 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 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 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小学教育心理学笔记(最全)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和研究内容 一、定义:学与教 二、核心:学习心理 三、学科范畴:心理学分支,应用心理学范畴 四、学习性质界定:教育学、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五、三过程:学习过程(核心)、教学过程、评价/反思过程 六、五要素:学生(主体)、教师(主导)、教学内容、教学环境(物质、社会环境)、教学媒体 第二节教育心理学的作用 一、帮助教师准确地了解问题。二、为实际的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三、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四、帮助老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第三节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 一、研究方法:①实验法、②观察法、③调查法 ④个案法:个案法要求对某个人进行深入而详尽的观察和研究的方法 ⑤教育经验总结法 ⑥测验法:指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⑦产品分析法:通过分析学生的作品,从而了解心理特点的方法 二、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 第四节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发展概况: 一、初创阶段:20世纪20年代以前 1、1903年,桑代克、教育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独立的标志。 2、1877年、俄罗斯、卡普捷列夫,《教育心理学》最早 3、乌申斯基,《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教育心理学之父、奠基人 二、发展:20世纪50年代末 方东岳《教育实用心理学》我国出版的第一本著作 廖世承《教育心理学》我国编写的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60年代至70年代末(教育心理学的体系成熟) 80年代末(深化拓展) 第二章小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节小学生心理发展概述 一、定义:指个体出生,成熟,衰老乃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过程中发生的心理变化。 二、八个阶段:乳儿期、婴儿期、幼儿期、童年期、少年期、青年期、成年期、老年期 三、中小学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1、连续性与阶段性 2、定向性与顺序性 3、不平衡性 表现:①同一方面发展速度;②不同方面发展速度 关键期:环境影响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几个关键期:2~3岁口头语言4~5岁书面语言4岁形状知觉5岁儿童智力发展 四、心理发展的影响因素 1、遗传决定论①、高尔顿②、霍尔(一两的遗传胜过一顿的教育)③、格赛尔:成熟论 2、环境决定论①、洛克(白板说)②、华生:给我一打健康的婴儿 3、影响身心因素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培训讲学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 第一章绪论 一.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 育心理学》 四.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 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 思想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 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 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 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 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整理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著作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 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 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 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 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 (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 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 (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11)老年期(50/60-入土) ②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可逆&不可逾越) ★③不平衡性(关键期-CP: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起最大作用的时期) 康拉德?洛(劳)伦兹(Konrad Lorenz)提出关键期(印刻印象) ④差异性(于予与何诛?) 第二单元心理发展理论 ★★★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 艾里克森“人格发展八阶段论”(常出选择) 维果斯基的“最优发展区”(常出名词解释) 1、皮亚杰的“发生认知论”(或认知发展阶段论) 同化:质没变,量变 顺应:质变量也变 ①感知运动阶段(0~2岁)【嘴的吮吸,手的抚弄】 ②前运算阶段(2~7岁)【泛灵论、不可逆性、我

2020教育心理学考试必考重点【最新整理版】

教育心理学考试小抄 (单选、判断部分) 1. 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 学习过程是教育心理学研究的核心内容 3. 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 所谓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5. 学习准备是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即学生在学习新只是时,那些促进或妨碍学习的个人生理、心理发展的水平和特点 6. 中学生心理发展的关键期是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7. 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将从婴儿到青春期的认知发展分为感知运动、前运算、具体运算和形式运算等四个阶段 8. 最近发展区是指儿童在有指导的情况下,借助成人帮助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 平与独自解决问题所达到的水平之间的 差异,实际上是两个邻近发展阶段的过度状 态 9. 埃里克森认为,人格的发展必须经历八 个顺序不变的阶段 10. 性格是指个体在生活过程中形成的对 现实的稳固的态度以及与之相适应的习惯 化的行为方式 11. 广义的学习是指人和动物在生活过程 中,凭借经验而产生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相 对持久的变化。学生的学习是人类学习中的 一种特殊形式 12. 人的学习是通过语言的中介作用而进 行的 13. 我国心理学家把学生的学习分为知识 的学习、技能的学习和行为规范的学习三类 14. 会区分巴普洛夫的经典性条件作用论 (被动)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主 动)P36—38 15. 所谓动机,是指引起和维持个体的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某一目标的内在心理过程 或内部动力。它一般具有以下三种功能:激 活功能,指向功能,强化功能 16. 学习动机是指激发个体进行学习活动、 维持已引起的学习活动,并致使行为朝向一 定的学习目标的一种内在过程或内部心理 状态。学习动机的两个基本成分是学习需要 和学习期待,两者相互作用形成学习的动机 系统 17. 学习动机与学习效果的关系并不是直 接的 18. 成就动机理论的主要代表人物是阿特 金森,他认为,个体的成就动机可以分成两 类,一类是力求成功的动机,另一类是避免 失败的动机 19. 美国心理学家维纳(B Weiner)把归 因分为三个维度:内部归因和外部归因,稳 定性归因和非稳定性归因,可控制归因和不 可控制归因;又把人们活动成败的原因即行 为责任主要归结为六个因素,即能力高低、 努力程度、任务难易、运气(机遇)好坏、 身心状态、外界坏境等成就动因的归因模 式表P62 20. 自我效能感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够成 功地从事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断 21. 学习迁移也称训练迁移,指一种学习对 另一种学习的影响,或习得的经验对完成其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幼儿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第一章绪论 一.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幼儿教育学与幼儿心理学的交叉学科★ 二. 幼儿教育心理学是教育心理学的基础上形成与发展的。 三. 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是1903年美国的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的《教育心理学》四. 1913-1914年,他又将书发展成三大卷《教育心理学大纲》,这一著作标志着作为独立学科的教育心理学的产生。提出了“学习个别差异理论” 五. 游戏是幼儿学习的基本方式。好奇心、兴趣是激发幼儿学习的主要动力 六.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内容:行为主义-教学控制、认知主义、构建主义 七. 幼儿教育心理学以心理学为基础,研究幼儿学习和有效教学的各种问题的学科 八.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三大变量★:幼儿学习者、幼儿教育者、环境与教学 九. 幼儿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一)萌芽期1700s-1940s/1950s 1.法国-卢梭《爱弥儿》——“儿童宪章和儿童权利宣言” 2.德国-福禄贝尔——最早研究幼儿心理的先驱者之一;1840年第一所幼儿园;为幼儿专门设计了一套玩具“恩物”;“游戏是幼儿园教育活动的基本形式” 3.意大利-蒙台梭利——“儿童之家”;《吸收性心智》;“蒙台梭利教学法” (二)初创期 1960s-1980s (选)★ 1.直接教学方案——贝雷特、英格曼(行为主义)——早期补偿教育 2.认知主义教育方案——“奥苏贝尔方案” 3.建构主义教育方案——凯米.德芙里斯、海伊.斯科普 (三)发展期 1980s-现在 第二章学习理论 一、美国,华生《行为主义者心目中的心理学》,标志着行为主义 ....心理学的正式诞生 二、斯金纳的最大贡献是提出了操作性条件作用原理、程序教学与机器教学 第三章幼儿学习心理概述 一. 1.学习是由练习带来的经验而产生的 2.学习需要过程 3.幼儿行为的变化并非必然意味着学习的发生 4.学习不仅指有组织的知识、技能、策略等的学习,也包括态度、情感、行为准则等的学习 二. 使幼儿因经验而引起的思维、行为、能力和心理倾向等持久而深刻的变化。这些变化不是因成熟或是某种原因而导致的暂时性的改变 三. 脑科学研究表明,有“学习关键期”。1岁儿童能学会辨认物体的数量、大小、形状、颜色和方位。2-3岁是个体口头语言发展的关键期。4-6岁是儿童图像视觉辨认、形状知觉形成的最佳期。5-5岁半是掌握数概念的最佳年龄。5-6岁是儿童词汇能力发展最快的时期。 四. 脑功能的单侧优势可以影响儿童的个性和学习方式 五. 美国的斯佩里提出:左半球是进行抽象和逻辑思维的中枢,右半球是处理表象,进行了具体思维、形象思维和创造性思维的中枢 六. 幼儿的学习障碍:1.学习困难 2.多动症 七. 学习困难:儿童智力正常,但因各类精神卫生问题引起学业失败 八. 影响早期脑机能发展的因素:1.孕妇吸烟 2.孕妇饮酒 3. 孕妇的饮食与营养 九. 0-3岁婴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1.习惯化与去习惯化 习惯化和去习惯化是婴儿 2.经典条件作用 3.操作条件作用 ①经典条件作用以基础反射 ....为重点 ②操作性条件作用以某种行为 ..作为重点 ③操作条件作用表现出婴儿学习的主动性 4.模仿模仿是婴儿学习的一种特殊方式 十. 婴儿学习的其他方式:1.学习图示 2.因果关系 3.使用工具 4.理解空间 十一. 3-6岁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简、论) 1.观察模仿学习 2.操作学习操作学习是最重要的学习方式操作学习的作用:(简) ①. 操作活动是幼儿探索世界的主要方式 ②. 幼儿的操作学习还可以拟补语言理解和表达的不足 ③. 幼儿的学习很多体现在运动方面,而操作学习时提高幼儿运动技能最为重要的方式 ④. 操作学习会使幼儿获得成就感与自我价值感 3.语言理解的学习 4.综合性的学习方式 5.交往中的学习 ①. 交往能满足幼儿的认识性动机 ②. 交往能满足幼儿得到认可与支持的需 - 1 -

小学教育心理学知识点(精心整理)

第一章绪论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的发生、发展和变化的过程,并在此基础上揭示人的心理活动规律的一门科学。心理学就是一门研究心理现象、揭示心理规律的科学。 2、心理对象.现象:(一)心理过程1认识过程(知)(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注意等)2情绪过程(情)(喜、怒、哀、乐、爱、憎、惧等)3意志过程(意)(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决断和坚持等);(二)心理状态1认知状态(好奇、疑惑、沉思等)2情绪状态(淡泊、焦虑、渴求等)3意志状态(克制、犹豫、镇定等);(三)个性心理1个性倾向(需要、动机、兴趣、价值观等)2个性特征(气质、性格、能力、智力)3自我意识(自我认识、自我感受、自我体验、自我控制)。 3、心理学的研究任务:1描述和测量人的心理活动2解释和说明人的心理现象3预测和控制人的心理状态。 4、心理学研究的原则:1客观性原则2发展性原则3系统性原则4理论联系实际原则5定量与定性研究结合原则。 5、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心理测验法4调查法5教育经验总结法6个案法7活动产品分析法 6 观察法是有目的、有计划地通过观察被试的外部表现来研究其心理活动的一种方法。 种类:(1)时间:长期观察、定期观察。(2)内容:全面观察、重点观察。(3)观察者参与性:参与性观察、非参与性观察。(4)场所:自然场所的观察、人为场所的观察。 优缺点:观察法是在日常生活条件下使用的,因而简便易行,所得的材料也比较真实的。但由于它不能严格控制条件,不易对观察的材料做出比较精确的量化分析和判断,这也是观察法的局限性。 7科学儿童心理学奠基人普莱尔《儿童心理》是观察法的典型研究。 8实验法是按研究目的控制或创设条件,以主动引起或改变被试的心理活动,从而进行研究的方法。 种类:(1)实验室实验法(2)自然实验法 9实验室实验法:指在特定的心理实验室里,借助各种仪器设备,严格控制各种条件,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能主动地获取所需要的心理事实,并能探究其发生的原因,而且所获取的信息也比较精确。但实验法也带有很大的人为性质,被试者在这样的情况中,意识到自己正在接受实验,就有可能降低实验结果的客观性质,如个性等问题,有很大局限性。 10控制实验的四方面?一是严格控制实验情境,尽可能排除无关变量。二是严格控制被试,实现随机取样和随机安排。三是严格控制实验刺激,使不同水平、性质、条件,按规定的方式、时间、顺序呈现。四是严格被试反应,用指导语引导反应方向和范围。 11自然实验法也叫现场实验法,在日常生活条件下,对某些条件加以适当控制或改变来研究心理的方法。 优缺点:一方面仍对实验条件有所控制,使之能继续保持实验室实验法的某些优点,能主动获取、探究原因;另一方面又适当放松控制,使之在自然状态下进行,

教师考编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精心整理)

第一章教育心理学概述 第一节基本内涵 研究对象&内容:教育心理学是研究教育教学情境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种,同时又是教育学和心理学的交叉学科。学习心理是教育心理学的核心。 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和控制的作用。具体来说包括: a.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 b.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 c.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 d.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教育研究。 第二节发展 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 世界上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书是1877年出版的卡普捷列夫的《教育心理学》。 1903年,桑代克出版《教育心理学》该书奠定了教育心理学发展的基础,西方教育心理学的名称和体系由此确立,教育心理学由此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桑代克也因此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世纪20年代到50年代末) 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教科书。 三、成熟时期:学科体系基本形成(20世纪60年代至70年代末) 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 第三节研究方法 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要遵循客观性、系统性、教育性、理论联系实际等原则,常用的研究方法有以下几种:实验法、观察法、调查法、个案法、教育经验总结法。 第二章心理发展及个别差异 第一节心理发展概述 一、个体心理发展 心理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一)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简答题 1. 连续性与阶段性。 2. 定向性与顺序性。 3. 不平衡性。关键期:个体发展过程中环境影响能起最大作用的时期。(劳伦兹首先 提出了关键期的概念) 4. 差异性。 (二)中小学生心理发展的阶段……填空题 1.童年期。 2.少年期。也被称为“危险期”或“心理断乳期”。……填空题 3.青年初期。 二、心理发展的理论 ★(一)皮亚杰认知发展阶段论

教育心理学重点知识总结完整版

1、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景中学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是应用心理学的一 种,是心理学与应用学的交叉学科。 2、研究内容:五要素三过程 3、教育心理学的作用:帮助教师准确的研究问题;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帮助 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 4、教育心理学对教育实践具有描述、解释、预测、控制的作用。 5、教育心理学的发展概况:初创时期、发展时期、成熟时期、完善时期。 6、布鲁纳在1994年美国教育研究会的专题报告中总结了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成果,主要表 现在: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7、心理发展:指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 变化。 8、学生心理发展的四个基本特征:连续性与阶段性、定向性与顺序性、不平衡性、差异性。 9、青少年心理发展的阶段特征:(1)少年期:初中阶段,学生具有半成熟半幼稚的特点, 抽象逻辑思维已占主导地位,并出现反省思维;(2)青年初期:抽象逻辑思维从“经验型”向“理论性”转化,开始出现辩证思维 10、学习准备:指学生原有的知识水平或心理发展水平对新的学习的适应性。 11、关键期:个体早期生命中一个比较短暂的时期,在此期间,个体对某种刺激特别敏感,过了这一时期,同样的刺激对之影响很小或没有影响。 12、2岁时口头语言关键期。4岁是形状知觉形成关键期,4-5岁是学习书面语言关键期。 13、瑞士心理学家皮亚杰的认知阶段发展理论: 感知运动(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1)具有了抽象概念,思维可以逆转,能够进行逻辑推理形式运算阶段(11-15)具备了可逆思维 14、最近发展区:前苏联维果斯基认为儿童有两种发展水平:一是儿童现有水平,二是即将达到的发展水平,这两种水平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 15、人格:又称个性。是指决定个体外显行为和内隐行为并使其与他人的行为有稳定区别的综合心理特征。 16、埃里克森的人格发展阶段理论:基本的信任感对基本的不信任感(0-1.5)自主敢对羞耻感与怀疑(2-3)主动敢对内疚感(4-5)勤奋敢对自卑感(6-11)自我同一性对角色混乱(12-18) 17、影响人格发展的社会因素:家庭教养模式、学校教育、同辈群体。 18、自我意识:指个体对自己以及自己与周围事物关系的意识。包括三种成分:自我认识、自我体验、自我监控。 19、个体自我意识的发展经历了生理自我(3岁)到社会自我到心理自我的过程。 20、自我意识是个体对自己的认识和态度,是人格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把人格各部分整合和统一起来的核心力量。 21、学生间的认知方式的差异表现在:场独立与场依存(威特金)、沉思型与冲动型、辐合型与发散性。 22、世界上著名的智力量表:斯坦福-比纳量表(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 23、性格:指个体在生活中形成的对现实的稳固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行为方式。 24、性格的个别差异表现在:性格的特征差异和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性与顺存性)。 25、学习的实质:(1)学习表现为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2)学习所引起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变化是相对持久的(3)学习是由反复经验而引起的 26、人类学习和动物学习的区别:(1)人类学习除了要获得个体的行为经验外,还要掌握人

小学教育心理学

小学生教育心理学复习资料 第一章绪论 1.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教育心理学是一门研究学校情境中的学 与教的基本心理规律的科学。 2.教育心理学研究的主体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 3.1903年,美国心理学家桑代克出版了《教育心理学》,这是西方第 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著。 4.教育心理学的研究方法:(1)观察法(2)实验法(3)调查法(4) 个案研究法(5)教育实验总结法(6)作品分析法 5.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原则:客观性原则、系统性原则、理论联系实 际原则、教育性原则。 第二章心理发展与个别差异 1.心理发展概念:心理发展是个体从胚胎时期到出生一直到死亡的 过程中所发生的有次序的心理变化过程。这种变化与发展是逐渐的、连续而有规律的。 2.(选择)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 (1)心理发展具有一定的方向性和顺序性 (2)心理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3)心理发展具有普遍性和差异性 (4)心理发展过程中连续性和阶段性的统一 3.皮亚杰的认知发展观(大题论述) 皮亚杰的知识建构观:认为知识是通过同化和顺应两个过程来完成的。

图式:动作的组织或结构或是行为以及思维的方式,最初的图式源于遗传。 例如出生的婴儿具有吸允、哭叫以及视、听、抓握等行为。这些属于遗传图式。 例如一个四个半月的婴儿,当看到拨浪鼓时,就会伸手去抓,抓住后摇晃拨浪鼓。这一个行为模式的心理结构,即图式。或者:敲击东西有声音。 同化:根据已有的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事件的过程。 例如:学会抓握的婴儿当看到床上的玩具时,会反复用抓握的动作去获得玩具。当他独自一个人,玩具又较远(看得见),手够不着时,他仍用抓握的动作试图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同化,婴儿用以前的经验来对待新的事物(远处的玩具),即主体能够利用已有的图式或认知结构把刺激整合到自己的认知结构中。或者:小孩子敲东西,给他新的事物的时候她还是敲。 顺应:有机体调节自己图式结构来理解新事物或者事件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提到的那个婴儿为了得到远处的玩具,反复抓握,偶然的抓到床单一拉,玩具就从远处到了近处,以后婴儿就会用这一动作来得到玩具,这一动作过程就是顺应。或者:小孩子敲击鸡蛋时鸡蛋碎了,打破了原有的图式任何东西都能敲击。 平衡:个体通过自我调节机制使认知发展从一个平衡状态向另一种较高的平衡状态过滤的过程。 例如:如上述举的实例,当婴儿获得拉床单可以得到远处的玩具,这

333教育综合教育心理学背诵口诀

教育心理学主观题背诵口诀 一、简述如何运用记忆规律,促进知识的保持。 口诀:有意理解深加工,组块编码记忆术过度学习150 ,阅读试忆相交替复习方式多样化,集中分散相结合 (1)明确记忆要求,增强知识巩固的自觉性。(2)深度加工材料、(3)有效运用记忆术。尝试回忆与反复记忆相结合。(4)进行组块化编码。(5)适当过度学习。一般认为学习的熟练程度达到150%时,记忆效果最好。(6)合理进行复习。①及时复习;②分散复习;③反复阅读结合尝试背诵。 二、简述有效迁移的策略或简述为迁移而教的一般建议。 口诀目材编程策(木材变成车) ⑴科学精选教学材料;⑵合理安排教学内容;⑶合理编排教学程序;⑷教授学习策略,提高迁移意识。5.合理确立教学目标 三、简述新课程倡导的教学观。 口诀:三个教学过程一学科结论 1.教学过程的课程创生与开发 2.教学过程的师生交往与互动 3.学科结论的过程价值 4.教学过程的人文关怀四、简述学习动机的激发。 口诀:上课布置作业学习反馈奖惩归因 1.创设问题情境,实施启发式教学(上课) 2.根据作业难度,恰当控制动机水平(布置作业) 3.利用学习结果的反馈作用(学习反馈) 4.妥善进行奖惩,维护内部学习动机(奖惩) 5.正确指导结果归因,促使学生继续努力学习(归因) 五、简述教学过程应遵循的基本规律。 口诀:教师直接掌握传授 1.直接经验与间接经验相统一的规律 2.教师主导与学生主体相统一的规律 3.掌握知识与发展智力相统一的规律 4.传授知识与思想教育相统一的规律 六、简述提高问题解决能力的教学。 口诀:双量双练加思考 1.提高学生知识储备的数量与质量 2.教授与训练解决问题的方法与策略 3.提供多种练习的机会 4.培养独立思考问题的习惯 七、学习动机的培养 口诀:两设置两利用一培养一注意 1.设置榜样 2.设置具体目标及达到目标的方法 3.利用学习动机和学习效果的互动关系培养学习动机 4.利用直接转化途径和间接转化途径培养学习动机 5.培养学习兴趣 6.注意学生的归因倾向 八、如何培养学生良好的记忆力 口诀:一增强二掌握三减少四培养 1.增强记忆的目的性 2.掌握良好的识记方法 3.根据遗忘规律,减少遗忘 4.培养良好的记忆规律 九、课外活动的特点 口诀:组织上形式上内容上过程上 1.组织上的自主自愿性 2.形式上的灵活多样性 3.内容上的灵活性和广泛性 4.过程的实践性 十、简述教育目的的功能 口诀:导向选择激励评价 1.教育目的的导向功能 2.教育目的的选择功能 3.教育目的的激励功能 4.教育目的的评价功能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

教育心理学知识点Newly compiled on November 23, 2020

教育心理学 第一单元研究对象与内容 五要素三内容 五要素:学生(谁);教师(谁);教学内容(讲授什么);教学媒体(通过什么);教学环境(在…下) 三要素:学习过程教学内容评价、反思过程 第二单元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史一、初创时期(20世纪20年代以前)1、裴斯泰洛齐(瑞士)第一次提出“教育教学的心理化”之思想。 2、赫尔巴特(德国)把教学理论的研究建立在科学基础上,此科学基础即心理学。 3、乌申斯基(俄国) 1868年《人是教育的对象》“俄罗斯教育心理学奠基人” 4、卡普捷列夫(俄国)1877年《教育心理学》——世界上最早以“教育心理学”命名之着作 5、桑代克(美国) 1903年出版《教育心理学》——西方第一本以“教育心理学”命名的专着。1913-1914年,该书扩为三卷本,所以,桑代克被称为“教育心理学之父”。 二、发展时期(20年代-50年代末)20年代-30年代:西方教育心理学吸取了儿童心理和心理测验方面的成果。 40年代:弗洛伊德的理论广为流传 50年代:程序教学和教学机器兴起1908年代,房东岳翻译了日本小原又一的《教育实用心理学》;1924年,廖世承编写了我国第一本《教育心理学》。 三、成熟时期(60年代-70年代末)60年代:布鲁纳——发起课程改革运动;罗杰斯——人体主义思潮,罗杰斯提出“以学生为中心”。 70年代:奥苏伯(贝)尔(Ausubel)——有意义学习;加涅——对人类的学习进行了系统分类;计算机辅助学习(CAI)受到了人们的重视。四、完善时期(20世纪80年代以后)1994年【美】布鲁纳总结了教育心理学80年代以来的成果:主动性研究;反思性研究;合作性研究;社会文化研究 第三单元教育心理学研究原则和方法研究原则:客观性原则;发展性原则;理论联系实际原则 研究方法: (一)观察法(look):在自然条件下,对表现心理现象的外部活动进行有系统、有计划的观察,从中发现心理现象产生和发展的规律性,这种方法叫观察法或自然观察法。(例:出水香炉)(二)实验法:在控制的条件下,对某种心理现象进行观察的方法叫实验法。实验室试验:借助专门的实验设备,在对实验条件严加控制的情况下进行。 自然实验:又称现场试验,试验在正常情况下进行。 (三)心理测验法:用一套预先经过标准化的问题(量表)来测量某种心理品质的方法。 (四)调查法:就某个或某些问题要求许多被调查者回答以对某一心理现象进行研究的方法。 书面调查:又称问卷法 口头调查:又称访谈法 第二章学生的心理发展与教育 第一单元学生的心理发展概述 心理发展:个体从出生、成熟、衰老直至死亡的整个生命进程中所发生的一系列心理变化。 Life-span 生命全程发展 个体心理发展的一般特征: ①连续性与阶段性(量变&质变)(1)胎儿期(-10个月~0岁) (2)新生儿(0岁~1个月) (3)乳儿期(1个月~1岁) (4)婴儿期(1-3岁) (5)幼儿期(3-6岁) (6)童年期(6-12岁) (7)少年期(12-15岁) (8)青年期(15-18岁) (9)成年期(18-25/35岁) (10)中年期(25/35-50/60岁)

小学教育心理学重点归纳

学教育心理学 一章绪论 育心理学的历史与现状 学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与任务 一节教育心理学的产生和发展 育心理学的史前思想 育心理学的形成 育心理学的发展 二)西方: 希腊的三杰: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斯多德 代:卢梭、裴斯泰洛齐、赫尔巴特 、教育心理学的形成 普捷烈夫(俄):1877年;《教育心理学》 代克(Thorndike)(美): 903年着成《教育心理学》 充成《教育心理学大纲》,包括《人的本性》、《学习心理》、《个性差异及其测量》 科学教心的创立的标志 、教育心理学的发展 一阶段:20世纪20年代至50年代 一)内容庞杂,没有独立的理论体系。 二)人类高级心理活动研究少,对教育实践作用不大。 二阶段:20世纪60年代以后 0s开始,国际教育心理学发展呈现如下趋势: 一)内容趋于集中 二)各派的分歧日趋缩小 三)注重学校教育实践 转向教育过程中学生心理的探讨,并重视教学手段的改进。 二节:小学教育心理学研究的对象、学习的任务和意义 、教育心理学的对象 涵: 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是教育过程中受教育者种种心理现象的变化和发展规律,以及教育者如何通过这些规律对受教育者进有效的教育。研究学校情境中学与教相互作用的基本规律. 学教育心理学是研究小学儿童心理特点与学习规律及其教学应用的科学。 教育心理学的性质 质: 础研究和应用研究并重的学科。 、教育心理学对教师的作用 一)教师的专业成长之路就是从新手教师走向专家型教师 何揭密专长? 家-新手比较研究范型是一种有效的研究路径。 新教师 教师可能存在的错误观念 学≠传授知识 象:新教师授课往往“口干舌燥、面红而赤”,但收效甚微,学生不愿听讲,没有学习兴趣。 因:教学不是简单的知识传授,应当顾及教授的对象,即“学生”。尤其是学生原有的知识基础,以及早先形成的错误概念。“学习心理”的了解,将有助于我们深入理解上述内容。 科知识≠教师所需的全部知识 科知识只是教师应具备的一种知识,其它许多知识,如:如何呈现教学内容、了解学生、评价学生、组织课堂教学等也是师必备的知识。 其是“教学法-内容知识”在有效教学中非常重要,涉及如何呈现教学内容、如何为不同年阶段的学生安排授课难度、如何不同内容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等。 科内容知识不会自动生成教学法-内容知识,获得此类知识需要相当长的教学经验,并且需要通过学习“教育心理学”方可

教育心理学复习背诵参考1..

一. 名词解释(20分,每题2分) 1. 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的“最近发展区理论”,认为学生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种是学生的现有水平,指独立活动时所能达到的解决问题的水平;另一种是学生可能的发展水平,也就是通过教学所获得的潜力。两者之间的差异就是最近发展区。教学应着眼于学生的最近发展区,为学生提供带有难度的内容,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发挥其潜能,超越其最近发展区而达到下一发展阶段的水平,然后在此基础上进行下一个发展区的发展。 2. 消退:在条件反射形成后,如果反复应用条件刺激而不予非条件刺激强化时,已形成的条件反射就会逐渐减弱,直至消失,这种现象称为消退。消退属于降低行为发生率的技术之一,是一种无强化的过程,其作用在于降低某种反应在将来发生的概率,以达到消除某种行为的目的。 3.观察学习:观察学习是指人们仅仅通过观察他人(榜样)的行为及其结果就能学会某种复杂行为,又称替代学习、无尝试学习。观察学习是美国心理学家班杜拉在20世纪60年代提出的一个概念。在班杜拉看来,由于人有通过语言和非语言形式获得信息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使得个体通过观察他人(榜样)所表现的行为及其结果,不必事事经过亲身体验,就能学到复杂的行为反应。 4. 负强化:负强化,也称阴性强化,就是对于符合组织目标的行为,撤消或减弱原来存在的消极刺激或者条件以使这些行为发生的频率提高。斯金纳认为,人或动物为了达到某种目的,会采取一定的行为作用于环境,当这种行为的后果对他不利时,这种行为就减弱或消失。人们可以用这种负强化的办法来影响行为的后果,从而修正其行为。 5. 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指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其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操作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这一概念,是斯金纳新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核心。其核心内容是:如果一个人做出组织所希望的行为,那么组织就与此相联系提供强化这种行为的因素;如果做出组织所不希望的行为,组织就应该给予惩罚,据此,就让组织成员学习组织所希望的行为并促使组织成员矫正不符合组织要求的行为。 6.学习共同体:是指一个由学习者及其助学者(包括教师、专家、辅导者等)共同构成的团体,他们彼此之间经常在学习过程中进行沟通、交流,分享各种学习资源,共同完成一定的学习任务,因而在成员之间形成了相互影响、相互促进的人际联系。 7.先行组织者:先行组织者是先于学习任务本身呈现的一种引导性材料,它要比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 幼儿心理学,通过观察法、调查法、实验法、测验法、临床法等方法,来研究幼儿心理发展的一般规律和幼儿时期心理过程和个性的发展,从而指导幼儿健康成长。以下是小编带来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的相关内容,希望对你有帮助。 幼儿心理学重点知识点一【教育心理学绪论】 1.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对象:学校情景中的学与教 2.学校教育心理学的研究范围: ①对学校教育现象的心理学认识; ②学习的基本理论; ③各种类型的学习; ④学习的迁移、保持、遗忘; ⑤影响学习的主要心理要素; ⑥学习过程及其结果的测量、评定。 3.学习学校教育心理学的意义: 有助于我们把学校教育教学工作建立在科学的基础上。 ①增加对学校教育过程和学生学习过程的理解; ②学校教育心理学知识是所有专业教师的基础; ③有助于科学地总结教育教学经验; ④提供了学校教育、教学改革和研究的理论和方法基础。

4.简述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历程: 从1903年美国桑代克创立《教育心理学》开始,到20世纪80年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可分为三个阶段: ㈠初创时期(1903年~20世纪20年代):主要是桑代克理论占据统治地位,出现行为主义、格式塔、儿童心理学; ㈡过渡时期(20世纪30年代~50年代):体系越来越宠杂,但无真正; ㈢发展时期(20世纪50年代~80年代):发展显著,出现了几个著名的教育心理学家及各自的代表理论: ①布卢姆:《教育目标分类》、《人类的特征与学习》,提出“掌握学习”的理论; ②布鲁纳:《教育过程》,提出“认知学习”的理论; ③加涅:《学习的条件》,是学习分类的; ④奥苏贝尔:《教育心理学》,提出“有意义言语学习”的理论; ⑤安德森:现代行为主义教育心理学讲师,1974年与富斯特合著《教育心理学:教和学的科学》。 5.简述学校现代教育心理学的发展趋势: ①学和教的问题成为中心问题; ②认知心理学深入学和教的研究之中; ③更加重视学习过程中认知、情感、动作技能等方面的统一;

☆2010年下半年湖北高校教师岗前培训资料-《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高等教育心理学(知识点总结) (老师没具体划范围,故整理了知识点)考试题型: 1、选择题 2、名词解释 3、简答题 4、论述题(或应用分析题) 一、名词 1.高等教育心理学:研究高等教育情景中学生的学与教的心理基本规律的 科学。 2.实验法:实验法是控制无关变量, 操纵自变量,以考察自变量与因变量 之间因果关系的研究方法。三类变量: 自变量,因变量,无关变量 3.最近发展区:维果斯基认为,儿童 认知能力的发展有两种水平:一是实 际发展水平,二是潜在发展水平。儿 童经过自己努力和他人帮助,可以从 现有水平达到较高水平,两种水平之 间的空间叫“最近发展区”。 4.自我同一性:就是个体对自己的身 体相貌、智力性格、自己以往状况和 现实状况、环境条件、对未来职业期 望等等方面统合起来的认识,从而作 出:“我是个什么样的人”,“我应该成 为怎么样的人”,“我会成为什么样的 人”的整合判断。 5.学习:学习是由经验或练习而导致 的行为或行为潜能的较为持久的变 化。三个方面:①学习是以行为或行 为潜能的变化为标志的;②学习引起 的行为变化时能够持久保持的;③经 验或练习时学习发生的基本途径。 6.学习的分类:①加涅的学习结果分 类;(言语信息、智慧技能、认知策略、动作技能、态度)②奥苏贝尔学习分 类(接受学习与发现学习、有意义学 习和机械学习)7.接受学习:接受学习指学生通过教 师的讲授接受现成的结论。接受学习 的特征是,要学习的全部内容或多或 少是以定论的形式呈现给学习者的, 不需要他们任何形式的独立发现。 8.发现学习:指学生通过自己独立地 探索得出结论。发现学习的特征是, 学习的主要内容未直接呈现,只呈现 有关线索或例证,学习者必须经历一 个发现的过程,独立地得出结论,找 到解决问题的答案。(根据学习进行方 式分为接受学习和发现学习) 9.有意义学习:是指利用原有知识经 验理解新学习材料的意义。即当前的 学习任务在一定意义上与学生认知结 构的有关观念适当地联系起来了。包 括三种形式:表征学习、概念学习、 命题学习。 10.机械学习:是指学习者没有理解新 学习材料的意义,新知识不能与原有 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联系起来,只 能形成文字符号的表面联系。(根据学 习材料和原有知识的关系分机械械学 习和有意义学习) 11.操作性条件反射:操作性反射的基 本原理是:个体在某种环境中作出某 种反应,不管有没有引起这种反应的 刺激,如果之后伴随着强化物,那么 这个反应在类似环境中发生的概率就 会增加。所以,在这种条件反射中, 重要的不是反应之前的刺激,而是跟 随反应之后的刺激(强化物)。 斯金纳的操作条件反射学说: 他坚持了客观、科学的行为主义传统, 继承了桑代克的连接说,提出了对心 理学影响巨大的建立在操作性条件反 射学说基础上的学习理论,为教育心 理学作出了突出的贡献。(包括动物实 验、操作性行为与操作性条件反射、 强化原理)。强化可分为积极强化(正 强化)和消极强化(负强化)。积极强 化通过呈现某种刺激增强反应概率; 消极强化通过中止某种(讨厌的、不 愉快的)刺激来增强反应概率。强化 还可以划分为一级强化和二级强化。 一级强化物马祖人和动物的基本生理 需要,能直接起强化作用,如食物、 水、安全、温暖、性等。二级强化物 事任何一个中性刺激如果与以及强化 反复联合,它就能获得自身的强化性 质,如考试分数、好的评语、社会接 纳、微笑、奖品等。 12.观察学习:是指观察别人的行为方 式及其行为后果(受奖或受罚),并在 某种情境中作出或避免作出与之类似 的行为方式。 (四阶段:注意过程,保持过程,动作 复现过程,动机过程) 13.动机:是指发动和维持个体进行活 动并使活动朝向一定目标的内部动 力。①动机是一种内在心理历程;② 动机是人们行为的直接原因;③动机 总是指向一定的目标的。 14.成就动机:通常被认为是人们在完 成任务时力求获得成功的内部动因。 即一个人对自己认为重要的、有价值 的事情愿意去做,并努力获得成功的 一种内在推动力量。它是在人的成就 需要的基础上产生的,在大学生的学 习活动中,成就动机是一种主要的学 习动机。 15.耶克斯—多得森定律:耶克斯和多 得森的研究表明,动机不足或动机过 分强烈,都会使作业成绩下降;最佳 的动机强度与作业难度有关。对于简 单的作业,要取得最佳的成绩就要求 有较强的动机;对于难度适中的作业, 取得最佳成绩要求有中等强度的动 机;而对于很难的作业,要取得最佳 的成绩则要求有较低强度的动机。这 一研究结果被称为“耶克斯—多得森 定律”。 16.自我效能感:这一概念是班杜拉最 早提出的,它是指人们对自己是否能 够成功地进行某一成就行为的主观判 断。 17.学习迁移:学习迁移或称迁移指一 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的影响。它普遍 存在于知识、技能的学习中,也出现 在情感、态度和行为方式的学习中。 (根据迁移影响的性质和效果分为正 迁移和负迁移;根据作用范围不同一 般迁移和特殊迁移) 18.正迁移和负迁移:正迁移指一种学 习对另一种学习起促进作用。它包括 一种学习为另一种学习提供了良好的 心理准备状态,一种学习提高了另一 种学习的活动效率等。负迁移指的是 一种学习对另一种学习起干扰和抑制 作用。多指一种学习降低了另一种学 习的效率和准确性,或一种学习阻碍 了另一种学习的顺利进行。 19.一般迁移和特殊迁移:一般迁移也 叫非特殊的迁移,指的是一般概念、 原理或态度的迁移。一种学习中获得 的一般概念、原理和态度会对相关的 许多具体知识的学习都产生重要影 响,使后续学习效率更高。特殊迁移 也叫特殊成分的迁移,指的是具体知 识与技能的迁移。这种迁移发生时, 学习者原有经验的组成要素及其结构 没有发生变化,只是将一种学习中习 得的经验要素重新组合并移用于另一 种学习之中,是习惯或联想的延伸。 20.相同要素说:相同要素说又叫共同 成分说,它是在以实证研究检验形式 训练说的过程中发展起来的。相同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