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完整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完整版)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中国古代各个历史阶段特点: 先秦历史的主要特点 1、生产力水平低下,经历了从旧石器时代到新石器时代、到金(铜)石并用时代、再到铁器和牛耕时代的进步历程。 2、生产活动日益丰富,生活水平不断提高。 3、生产关系不断变化,经历了从原始社会(包括原始人群、氏族公社、传说时期几个阶段)到奴隶社会、再到封建社会形成时期的漫长历程,是中国古代史上经历时间最长的一个时期。 4、文化生活日益丰富多彩,在天文历法、文字、医学、建筑、文学、艺术、哲学思想等方面成就突出,是中华文明的起源时期,奠定了领先世界的历史地位。 5、春秋战国时期是我国奴隶制的瓦解和封建的确立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大变革时期,它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民族等方面的发展上都有其独特的时代特征。 6、先秦历史的发展过程明显的体现了生产力决定生产关系、生产关系对生产力具有反作用,经济基础决定上层建筑、上层建筑对经济基础有反作用,透过现象看本质等唯物史观的原理。 7、井田制的兴废成为奴隶制和奴隶社会兴衰的纽带和标志。 秦汉时期的历史特点 秦汉时期作为中国封建社会的巩固和初步发展时期,在中国历史上占有非常重要的地位,这一时期在政治、经济、民族关系。对外关系以及科技文化等各个方面都奠定了中国封建社会各项制度的基础。 1、政治上: 第一,封建国家由战国分争走向统一,并维持了较长时间的统一,奠定了此后中国历史的主流为国家统一的基础。 第二,封建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形成和巩固发展起来,中央和地方各级政府机构和官制逐渐完善,在这一过程中,为了巩固、维护地主阶级的统治,地主阶级内部主张继续推行井田制和主张实行郡县制的两大势力进行了反复的争论和数次的斗争。 第三,维护封建统治的政治思想由崇尚法家思想演变到推崇儒家学说,实现了政治思想上的“大一统”,儒家思想逐渐成为中国封建社会的正统思想。 第四,出现了中国封建社会的治世局面。 第五,地主阶级在不同的阶段,针对具体问题都进行了重大的改革和政策调整。 第六,奴隶制的残余势力还大量存在,表明社会制度的演变不是一朝一夕便能完成的,而是一个长期的曲折的发展过程。 第七,先后发生了三次大规模的全国性的农民起义,其斗争方式和策略以及他们的反抗精神大都为以后历代农民阶级所继承和进一步发展。 第八,封建专制政治制度的弊端开始暴露,导致封建王朝和封建国家灭亡的主要因素在这一时期已大都出现。 第九,地主阶级内部开始分化,形成特权阶层。 第十,对外交往初步发展起来。 第十一,统一的多民族国家形成与初步发展。 2、经济上:由于社会生产力的发展,封建制度的确立和劳动人民的劳动,这一时期封建经济得到了发展,并呈现出以下时代特色。 第一,封建土地私有制确立和巩固。 第二,各种经济制度由参差不齐实现了全国统一。 第三,在经济思想上确立了“重农抑商”,以农业为本,工商为末的观念。 第四,中原先进的生产技术开始向边疆地区拓展。 第五,确立了中唐以前的以人丁为主的封建赋税制度。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 中国历史上所有主要朝代的名号有呢?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有哪些的呢?本文是整理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的资料,仅供参考。 中国朝代顺序表口诀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东西晋,南朝北朝是对头。隋唐五代又十国,宋元明清帝王休。三皇五帝始,尧舜禹相传。夏商与西周,东周分两段。春秋和战国,一统秦两汉。三分魏蜀吴,二晋前后延。南北朝并立,隋唐五代传。宋元明清后,皇朝自此完。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乱悠悠,秦汉三国二晋收,南北隋唐五代继,宋元明清皇朝休。五帝黄颛喾尧舜,三代夏商西东周。春秋战国秦一统,西汉三国二晋收。宋齐梁陈南朝号,北魏二分又齐周。隋唐五代十国宋,辽夏金元明清民。三皇五帝夏商周,春秋战国秦两汉,三国两晋南北朝,隋唐五代和十国,辽宋夏金元明清。经子通,读诸史。考世系,知终始。自羲农,至黄帝。号三皇,居上世。唐有虞,号二帝。相揖逊,称盛世。夏有禹,商有汤。周文王,称三王。夏传子,家天下。四百载,迁夏社。汤伐夏,国号商。六百载,至纣亡。周武王,始诛纣。八百载,最长久。周辙东,王纲堕。逞干戈,尚游说。始春秋,终战国。五霸强,七雄出。嬴秦氏,始兼并。传二世,楚汉争。高祖兴,汉业建。至孝平,王莽篡。光武兴,为东汉。四百年,终于献。魏蜀吴,争汉鼎。号三国,迄两晋。宋齐继,梁陈承。为南朝,都金陵。北元魏,分东西。宇文周,

兴高齐。迨至隋,一土宇。不再传,失统绪。唐高祖,起义师。除隋乱,创国基。二十传,三百载。梁义之,国乃改。炎宋兴,受周禅。十八传,南北混。辽于金,皆称帝。太祖兴,国大明。号洪武,都金陵。迨成祖,迁燕京。十六世,至崇祯。阉乱后,寇内讧。闯逆变,神器终。清顺治,据神京。至十传,宣统逊。举总统,共和成。复汉土,民国兴。——摘自《三字经》三皇五帝:“三皇“指伏羲、燧人、神农,“五帝”指黄帝、颛顼、帝喾、唐尧、虞舜中国历史朝代演变史朝代起讫年代都城今地统治民族开国皇帝三皇五帝夏朝约前2146-1675年安邑山西夏县华夏族禹商朝约前1675-1029年亳河南商丘华夏族汤周西约前1029-771年镐京陕西西安华夏族文王姬昌东春秋前770-476年洛邑河南洛阳华夏族平王姬宜臼战国前475-221年华夏族秦朝前221-207年咸阳陕西咸阳华夏族始皇帝嬴政汉西汉前206-公元8年长安陕西西安汉族高祖刘邦新朝9-23年常安陕西西安汉族王莽东汉25-220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光武帝刘秀三国曹魏220-265年洛阳河南洛阳汉族魏文帝曹丕蜀汉221-263年成都四川成都汉族汉昭烈帝刘备孙吴222-280年建业江苏南京汉族吴大帝孙权晋西晋265-316洛阳河南洛阳汉族晋武帝司马炎东晋317-420建康江苏南京汉族晋元帝司马睿十六国304-439前赵(汉赵)304-318平阳山西临汾匈奴族高祖光文皇帝刘渊319-329长安陕西西安成汉306-347成都四川成都巴氐族太宗武皇帝李雄前凉314-363姑臧甘肃武威汉族高祖明王张寔后赵319-351襄国河北邢台羯族高祖明皇帝石勒前燕337-370龙城辽宁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中国古钱币发展史 古钱币简介: 中国古代钱币萌芽于夏代,起源于殷商,发展于东周,统一于赢秦,历经了四千多年的漫长历史,创造了七十多项世界之最。不仅如此,中国钱币系统之完整,门类之丰富,脉络之清闲,内涵之博大,是任何一个国家都无法比拟的。中国古钱币文化历史悠久,内容丰富多彩,千百年来一直为人称道,并由此产生了颇具中国特色的的钱币之学。中国还是世界上最早使用铸币的国家,距今三千年前殷商晚期墓葬出土了不少“无文铜贝”,为最原始的金属货币。至西周晚期除贝币外还流通一些无一定形状的散铜块、铜渣、铜锭等金属称量货币。中国古钱数量之大,品类之盛,分布之广,为世界所罕见。不仅揭示了中国社会三千年政治、经济、文化的发展和变迁,而且对周边许多国家和民族也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是从另一个层面写就的中国古代历史。 青铜之光---原始钱币【约前21世纪前770年】 大约在三、四千年以前,我们的祖先就已经用天然的海贝充当商品交换中的媒介--货币。商周是贝币使用的鼎盛时期,所以,贝也就自然成为人们衡量财富的象征。贝币作为我国最早的货币形式之一,今天仍然留有明显的遗迹。在我们使用的汉字中,贵、贱、财、货、买、卖等与财富价值交换有关的文字上,依然与贝有着密切的联系。随着商品交换的频繁,天然海贝经常供不应求,于是便产生了石贝、玉贝、骨贝等代用品。贝币书写了中国古钱币历史的开端,而石贝和铜贝的出现更标志着当时商业的逐渐发达和对冶炼技术的掌握。 殷商晚期以海贝为形式的青铜铸贝出现了,1971年,出土于山西保德商墓中的这枚保德铜贝,完全算得上是中国铜铸币之鼻祖,也是人类最早发现的金属铸币。 异彩纷呈---先秦【前770年-221年】 春秋战国时期,商品交换的繁荣使得金属铸币被推上了中国货币史的前台,根据各地不同的自然条件,当时的货币也逐渐形成了各有特色的流通领域和货币体系,在中原地区,由农具铲的演变在货币上出现了空首布,也称铲布。在南方的楚国,一种铸成椭圆形的蚁鼻钱应运而生,这种又称为鬼脸钱的货币,形状酷似贝币,应该是铜贝的高级形式。当时,由实用刀转化而来的一种货币,称为刀币,流通于齐、赵、燕等国。到了战国时期,仿照纺轮或璧环的形式在我国北方的魏、秦等国出现了圆形铜铸币圜钱。至此构成了先秦时代中国货币史上早期较为完备的四大货币体系。 在这一阶段,除了青铜被选择为货币的载体之外,黄金这种被称为天然货币的金属,这时也早早地出现于流通领域,侧身于早期中国货币史的记载之中,战国时期楚国的爰金,便是中国最早有固定形式的黄金铸币。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万年前地元谋人,止于年地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地历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b5E2R。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地时间为,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地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年鸦片战争到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年“五四”运动到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p1Ean。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地产生和民族危机地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地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地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地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地实现 年月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地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年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地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地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地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地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地,取得地胜利是辉煌地.DXDiT。 建国后地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地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地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地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改造成为社会主义国营企业,统一了全国财政经济工作,稳定了物价,完成了新解放区土地制度地改革,镇压了反革命,开展了反贪污、反浪费、反官僚主义地“三反”运动,开展了打退资产阶级进攻地反行贿、反偷税漏税、反盗骗国家财产、反偷工减料、反盗窃国家经济情报地“五反”运动.对旧中国地教育科学文化事业,进行了很有成效地改造.在胜利完成繁重地社会改革任务和进行伟

中国文化发展史.pdf

中国文化的发展 回望中国历史,悠悠五千年,积淀了璀璨的华夏文化。中国文化始终作为 世界文化中的奇葩,映射着历史的光辉,展现着民族的风华。 在世界文明中,中国文明作为唯一在历史长河中永不淫灭的古国文明,始 终离不开中国文化之魂。这种寄于民族之魂的华夏文化,在历史中不断积淀, 不断变得博大精深。 伴随着历史的发展,中国文化在每一个阶段都有不同的文化载体,每一种 文化载体,都体现着各异的社会风情和漫漫的历史道路。在中国远古时期,由 口头文化发展起来的古代神话和民间传说作为中国文化间接记录,展示了中国 古代文明开始的发展道路,甲骨文字是中国古代文字起源与发展的直接记录。 文字的出现不仅是文化进步的体现,更是文明的飞跃。远古的中国文化主要集 中于宗教崇拜和原始艺术,没有高度统一的形式,体现的是先民粗狂的情感意 识和活跃的自然认识。自夏朝开始,开始了我国历史上的奴隶制社会,由自由 性向统一性转变,标志着文明社会的开始,各个部落文化融合,其中以华夏文 化为代表。自殷商西周,中国文化的特殊面貌开始形成。在当时,具有“象形”、“会意”、“形声”等的造字规则出现,标志着中国文字进入了成熟阶段 (1) 。伴随着文字的产生,相随的一些典籍和青铜器的出现,标志着中国实体 文化的逐步形成。 春秋时代,是中国古代文化的轴心时代。走过周朝礼乐文化时代,春秋时 期伴随着国家动乱,群雄争霸历史背景,出现了各种政治流派和文化主张,呈 现百家争鸣的格局。社会动乱和政治模糊为当时文化发展创造了许多条件。诸 子兴起,各展示出其鲜明的特色。儒、道、法、墨各大学派应运而生。创立诸 子学派的孔墨老庄,都是中国文化史上的第一批百科全书式的渊博学者,他们 以巨大的热情、雄伟的气魄和无畏的勇气,开创学派,编纂、修订《易》、《书》、三《礼》、《春秋》等中国文化的“元典性”著作,并对宇宙、社会、人生等无比广阔的领域发表纵横八极的议论。正是经由各具特色的诸子百家的

第四章 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1)

第四章中国历史人口地理概述 一、历史时期人口总数与空间分布的变迁 1、历史时期(过去两千年)中国人口数量变化的特点及原因 (1)增长缓慢 根据公元二年到道光三十年(1850 年)以来近两千年的人口增长来看,即从近6000 万增加到4.3 亿,总数仅增长了7倍,平均年增长率仅约1‰。原因是漫长的农业社会中国生产力发展方式变革缓慢和水平不高,制约着人口的增长。具体讲,出现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增长率的增长模式有以下一些原因:如初婚年龄比较早、妇女的真正有偶率及净生育率、家庭规模很小、传统文化观念(如迷信、守节、修养等)的影响、制度,如赋役制度、赋税制度、刑罚制度的不利影响、战争、天灾如旱灾、传染病的影响,这些因素加在一起决定了,尽管出生率比较高、但是最后的死亡率也高,这就造成了人口长期的低增长率。(2)大起大落和人口变化的阶段性 中国历史时期的人口变化虽然总体上是增长的,但由于种种原因出现过大起大落的现象,大落指短时期之内人口数量的急剧下降。如一遇动乱(战乱、灾荒等),人口则急剧减少,即有的阶段增长较快,有的阶段则急剧减少。 中国人口的变化有明显的阶段性,总体来讲,人口倍增的时间缩短了,增长的幅度在增加。原因一是随着时间推移,中国的人口基数越来越庞大,二是中国人口的发展又实现了一个转变,由高高低向高低高转变,原因一是医药公共卫生取得了一些进展,二是出现了新式接生方法,降低了婴儿和孕产妇的死亡率,三是物质条件的改变降低了灾害发生时人口的死亡率。(3)人口增长的阶级、阶层、民族的不平衡性 从汉到清,构成人口大多数的是地主与农民这两个阶级,两者的人口增长速度由于种种原因在多数情况下存在着很大的差距,还存在不同的社会阶层的出生率及人口增长率差异。 人口增长的民族不平衡性,包括汉族与其它民族的差异和其它民族之间的不平衡性。少数民族的生育率比较低,增长率也比较低,地理环境的差异造成了民族之间人口增长的不平衡,生产方式、宗教等也会对人口增长产生一定的影响。 2、人口空间分布的变迁及原因 (1)人口分布具有相对的稳定性和不平衡性,亦有“人满东南”的趋势。 从秦汉以来至19世纪以前,人口高度集中在东部季风地区,全国30%的土地集中了98%左右的人口,呈现为“人满东南”的趋势。这种趋势在近2000年间呈现十分明显的稳定性。原因:人口分布与气候和经济发展的关系 经济发展在传统社会里明显受自然环境的影响,从秦汉以来,中国东南季风气候区一直是中国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这个区域内。这实际上是传统农业社会里农业生产对自然环境,特别是气候依赖性极强的体现,到了20世纪,东南季风区的人口比重不仅没有上升,反而有所下降,这一则可能是政策的影响,一则可能是气候因子在工业化时代的影响减弱的体现。 (2)人口分布的变动方面,从公元2年至1840年,人口分布重心基本保持向东南移动的趋势,14世纪是中国人口分布重心分布东南的极点。14世纪后,中国政治中心居于华北平原的北京,影响了人口分布重心向东南推移。 具体分析中国南北人口比重的演变可看出,西汉至唐天宝年间,北方人口呈下降趋势,但多数时间占全国半数以上;从唐中叶至元代,北方人口比重持续下降,南方人口普遍超过50%以上,元代达到顶点;明清时期北方地区人口比重有所恢复,但已经难以改变“人满东南”的大趋势。 原因:人口分布及其变动的影响因素有自然地理环境条件社会经济因素, 这种人口分布变动的结果,有人为(政治、军事、社会、经济、技术等)的因素,但在更大的范围内,在更大的程度上,还是受到自然条件(地貌、气候、土质、水文等)的制约,尤其是中国历史气候的冷暖交替的周期性变化的制约。 人口分布变迁与自然环境的关系主要体现为因历史时期南北气候变化的纬度差异而带来的南北人口移动压力。由于历史气候的周期性的变化,尤其是中国北方地区气候变化幅度更大更明显,加上北方游牧民族呈现周期性南移和西迁,相应北方地区呈现经济周期性兴衰和移民周期性南北移动。近2000年的气候变化趋势是前1000年相对温暖,而后1000年相对寒冷,相应中国政治经济文化重心在不断南移,故秦岭淮河一线以南人口比例总的来看在不断增加。清代南方地区经过太平天国战争而人口一度损耗十分严重,但同时期北方地区的农业生态已经十分恶化,对地区社会经济发展的影响远远超过战争,南北人口并没有因此而改变格局。总之,整个传统时代,人口分布受环境的影响或制约极大,传统时代中国人口重心从西北向东南推移是由近5000年来中国天地生大背景所决定的。

中国的历史发展(全)

中国古代史 中国古代史,始于大约170万年前的元谋人,止于1840年的鸦片战争前,是中国原始社会、奴隶社会和封建社会的历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中国近代史 中国近代史的时间为,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这也是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历史。中国近代史分为前后两个阶段,从1840年鸦片战争到1919年“五四”运动前夕,是旧民主主义革命阶段;从1919年“五四”运动到1949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前夕,是新民主主义革命阶段。 鸦片战争 太平天国运动 清朝后期资本主义的产生和民族危机的加深 戊戌变法和义和团运动 辛亥革命和清朝的灭亡

中华民国初期北洋军阀的统治 五四运动和中国共产党的创立 第一次国内革命战争 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 抗日战争 第三次国内革命战争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和向社会主义过渡的实现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成立,标志着中国进入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 从1949年10月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到1956年,中国共产党领导全国各族人民有步骤地实现从新民主主义到社会主义的转变,迅速恢复了国民经济并开展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基本上完成了对生产资料私有制的社会主义改造。在这个历史阶段中,党确定的指导方针和基本政策是正确的,取得的胜利是辉煌的。 建国后的头三年,肃清了国民党反动派在大陆的残余武装力量和土匪,实现了西藏的和平解放,建立了各地各级的人民政府,没收了官僚资本企业并把它们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及见面课答案 第1 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 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 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 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 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5.6中国历史发展概述

春秋战国时期为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的时期。 三、封建社会 (一)秦朝和汉朝为中国封建社会第一个鼎盛时期 ◆前221年,秦王嬴政建立中国第一个中央集权制封建王朝,称始皇帝(统一度量衡、文字等) ◆前206年,秦被农民起义推;楚汉之争 ◆刘邦建汉(前202年,四汉:文景之治: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王莽改制 ◆公元25年,刘秀建东汉 ◆汉族、汉字、汉人由汉朝而来 (二)三国两晋南北朝封建国家的分裂和民族大融合

(三)隋唐时期为封建社会的第二个鼎盛时期 ◆581年,北周杨坚夺权,建立隋(科举制;京杭大运河) ◆618年,李渊建唐(“贞观之治”“开元盛世”) (四)五代十国、宋元 ◆907年,朱温废掉唐朝皇帝,建立梁朝(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合称五代。 ◆960年,赵匡胤发动“陈桥兵变”,建立宋朝,史称“北宋”;辽、西夏; ◆金灭辽、北宋;南宋 ◆成吉思汗灭西夏:1271年,忽必烈建元:灭辽、南宋 (五)明清 ◆1368年朱元璋在应天府(南京)称帝,建立明朝:1421年明成祖朱棣迁都北京。(郑和七下西洋) ◆1644年,李自成在西安建立大顺政权,推翻了明朝的统治。 ◆努尔哈赤于1616年建立后金,其子皇太极于1636年称帝,国号为清:1644年清军入关。 (六)民国时期(1912) (七)中华人民共和国(1949) 中国朝代顺序如下:夏、商、周[西周、东周(春秋、战国)]、秦、西汉、新朝、玄汉、东汉、三国时期(魏、蜀、吴)、晋(西晋、东晋)、南北朝[南朝(宋、齐、梁、陈)、北朝(北魏、东魏、西魏、北齐、北周)]、隋、唐、五代(后梁、后唐、后晋、后汉、后周)、十国[前蜀、后蜀、吴、南唐、吴越、闽、楚、南汉、南平(荆南)、北汉]、宋(北宋、南宋)、辽、西夏、金、元、明、清、中华民国、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

2020高考历史复习中国历史朝代顺序表2020高考即将开战,你准备好了吗?为各位考生整理了一些高考复习方法,供大家参考阅读! 以下朝代顺序表皆以公元纪年为单位:旧石器时代(约前300-200万年)、新石器时代(约前1万年前)、三皇五帝(约前2100年)、夏(约前1600年)、商(约前1100年)、西周(前770年)、东周在春秋(前403年)战国(前221年)之间、秦(前206年)、西汉(8年)、玄汉(25年)、东汉(220年) 最可谓分崩离析的朝代年段就是以下了,让我们来看一下以下的朝代顺序表吧:公元纪年220年就有了吴、蜀汉、魏这三个朝代的建立;公元纪年265年建立了西晋朝代;公元纪年420年581年更属最为混论的年代,建立了五胡十六国、东晋、北魏、刘宋、萧齐、西魏、东魏、萧梁、北周、北齐、南陈这些诸多朝代,实属动荡不安战火纷争不断。 公元纪年581年,建立了隋朝;公元纪年618年是武周和大唐朝的建立,这在历史上实为意义重大的一个年段,在朝代顺序表上浓墨重彩的一笔;公元纪年907年,建立了十国和五代;公元纪年960年,建立了大辽、北宋、金、南宋这些朝代,也是影社拍摄中最常有的拍摄素材;公元纪年1279年,建立了元朝;公元纪年1368年,建立了明朝,此刻我国的古文化也快走到尾声。 公元纪年1644年,建立了清朝,清政府的腐败和社会矛盾的日趋激化都给了人们转变的信号,不夸张的讲这是朝代顺序表上最引人注目的一章;公元纪年1912年,已经趋于近代,建立了民国时代,也标志着现代化的进程脚步,一切都是新的开始,新的文化、新的社会主义、新的人权倡导、新的社会体系。而后就是我们中华人民共和国的建立,代表着中国人民终于站起来了,是朝代顺序表中华丽的一章。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最全版

中国古代社会经济的发展历程 ★教学目标: 1、了解古代农耕经济发展的基本概况。 2、掌握我国经济重心南移的原因、表现及结果。 3、掌握历代土地政策、赋税制度以及发展农业的基本措施。 4、概括归纳古代手工业发展的基本史实。 5、概括归纳古代商业的发展。 6、了解古代资本主义萌芽的原因、标志、特点及意义。 ★学法指导: 1、注意进行比较。通过比较,找出共同点和不同点,培养分析、比较能力。 2、采用因果分析的方法,正确分析和认识古代一些经济现象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3、学会处理宏观和微观的关系。 4、通过理解或记忆,掌握基本史实。 ★高考展望: 1、注意古代经济的可持续发展问题。 2、联系现代农村土地制度的变革和税费制度的改革,注重古代土地制度、赋税制度的发展演变所反映的历史趋势和特点。 3、注意梳理古代各时期封建城市和商品经济发展的特点,并注意内在的继承和发展关系。★知识整合: 一、古代农业的发展 1、基础知识 (1)生产工具的进步和生产技术的发展 ①夏商周:农具大多是木、石、骨、蚌所制,仅有少量的青铜农具。 ②春秋:铁农具开始出现。 ③战国:铁农具使用范围扩大。铁器时代的到来,标志社会生产力的显著提高。 ④两汉:犁壁的出现,赵过发明耧车;牛耕法有二牛抬杠式、一牛挽犁法。 ⑤魏晋南北朝:马钧发明翻车;水碓、水磨等广泛用于谷物加工。 ⑥唐朝:创制了曲辕犁、筒车。 (2)农作物的推广 ①夏商周:五谷 ②魏晋南北朝:南方农作物品种增多 ③隋唐:江淮地区大面积种植水稻;经济作物茶叶生产规模大。 ④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推向江北;外来农作物玉米、甘薯的推官种植;清朝前期经济作物的种植面积扩大。 (3)土地开发 ①魏晋南北朝:江南农业的开发由江东扩展至整个长江流域,波及到岭南和闽江地区;边疆的河西走廊和辽东地区得以开发。 ②隋唐:江南土地得到进一步开发,围湖造田和向山要田。 ③明清:外来农作物玉米和甘薯的种植,使贫瘠土地得到利用。 (4)农产品商品化 ①隋唐:农产品商品化程度高,特别是茶叶的市场广泛,唐中期以后征收茶税。 ②明清:棉花种植由江南扩展至江北。经济农作物种植面积扩大,形成了专业生产区域。(5)古代重大的水利工程

2019中国历史地理概况智慧树知到最新满分单元测试答案

什么是历史地理? 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 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儒家曾经建立一种什么制度? 县是从什么时期出现的? 行政区划是哪种制度的产物: 省制形成于: ______时期将所有的郡撤销。 确定首都需要考虑的因素表述不正确的是_____。 中国历史上建都时间最长的是: 中国历史首都迁移的主要轨迹是: 首都要统治全国需要通过______来保证信息、人员、重要的物资上通下达。 宋朝时期的开封称为_______。 出现城市的条件不包括哪些? _______时期,曾经下命令要天下的县城都建城墙。 中国从什么时期把做买卖的人称为商人? “车同轨”的意思是: 以下哪些城市是近代交通路线的产物: 长城功能是什么? 明代长城东起________,西至_________。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沟通湘江水系跟漓江水系是哪条河流? 京杭运河沟通的水系不包含的是: 京杭大运河形成于: 近年来的遗传学家认为世界上人基本上都是来自非洲。 从科学的原理分析,每个地方的人只有一种就是外来的。 中国历代留下来的户口登记是真正的人口数字。 中国人口突破4亿是在清朝时期。 “胡焕庸线”是从:满洲里——阿里。 炎黄子孙这是文化认同 双方军事上、政治上是对立的,无法通婚。 所谓百越不是100个越族,就是很多越族,有山越、瓯越、骆越、闽越。 云南大学已故的著名历史学家方国瑜先生是纳西族。 孔子教他的弟子六艺,六门主要的课程,其中有一门叫驭,就是赶车。 下列哪个选项正确地描述了农具的发展过程 可在网址妙状元.com获取完整版 中国的气侯大多数地方实际上是季风气候 移民跟农业生产相互促进,人口增长跟农业生产也是相互促进。 很多农作物带个洋字,带个西字,带个番字这些作物,这些品种好多都是外来的。长平之战要把几十万俘虏全部杀掉,其中一个原因就是俘虏威胁大。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中国文化的历史发展脉络(一)中国文化的创始与奠基,是从远古至先秦这一漫长时期的文化经历开始的。 距今约1万年左右,人类开始进入了新石器时代,此前为旧石器时代。原始农业的出现、陶器的制造、磨光石器的广泛使用以及村落出现、氏族制度的形成都是新石器时代的标志。新石器时代延续时间长达五六千年,新石器文化遍布中国黄河、长江两大流域和东南、西南及华北、东北各地。早期为仰韶文化以前时期(公元前8000--前5000年),中期为仰韶文化时期(公元前5000年--3000年),晚期为龙山文化时期(公元前3000年--前2000年)。农业、制陶、石器的磨制与钻孔,是新石器时代三大文明成就,陶器的烧制还带出了另一项重大意义的手工业--青铜器制造。 考古发现证明,中国文化的发生绝不限于“三皇五帝”“一脉”相承,黄河流域、长江流域乃至两大流域之外的广大周边地区,都有古老文化遗址发现,而且相互间存在有明显的影响和交融。“三皇五帝”是中国古代的传说时代,“三皇”人物极不确定,但他们的共同之处都是文化的发明者,如神农氏发明农业,巢氏发明居室等,“五帝”的谱系是黄帝、颛顼、高辛、尧、舜。黄帝与蚩尤曾发生过重大战争,黄帝获得胜利,便“置左右大监,监于万国,万国和而鬼神山川封禅与为多焉”,可见宗教活动的重要。到帝颛顼则进行更深刻的宗教革命,他“命南正重司天以属神,命火正黎司地以属民”,天神与地祗分开,祭祀行为专业化。尧舜时代著名的故事是“尧舜禅让”,另有一件重要的事便是“乃命羲和敬顺昊天”,内容是派人到四方测量一年四季的至点,将一年确定为366日,并“以闰月正四时”,以便“敬授民时”。从黄帝时代的“封禅”“鬼神”,到帝颛顼的“绝地天通”,再到尧舜时代的“敬顺昊天”,线索清晰地展示着宗教从低级向高级的发展,与此相伴的是越来越大越来越多的“收族”(多种族群向黄帝族聚拢)。它所以能将众多人群辐辏在一起,是因为这里的宗教涵盖着先进的文化,因此五帝时代的历史线索,是文化带动中华民族的最初凝聚。 夏、商、西周:族群代兴历史的结束与统一文明起程的开始。从夏代起中国开始了“家天下”的历史,夏是我国的第一个王朝,时间约从公元前21世纪到公元前17世纪,历时近500年。夏王朝的活动区域集中在豫西和晋南,后不断向东扩张,一时曾达东海之滨。夏朝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中国古代科技发展简史 科学技术的定义 科学技术史是关于科学技术的产生、发展及其规律的科学。科学技术史既要研究科学技术内在的逻辑联系和发展规律,又要探讨科学技术与整个社会中各种因素的相互联系和相互制约的辩证关系。因此,科学技术史既不是一般的自然科学,也不同于一般的社会历史学。它是横跨于自然科学与社会科学之间的一门综合性学科。 科学技术萌芽时期 中国科学技术的萌芽时期为旧石器时代和新石器时代。中国是世界早期人类文明的发源地之一,是世界上最早使用火,发明弓箭和陶器、出现陶器农牧业、观察天文、开创医药的地区之一。开始利用蚕丝制作丝绸。 先秦时期 夏商周时期奠定了中国科学技术的雏形。这时中国进入了青铜时代,青铜器的铸造冶炼技术非常高超,同时也出现了原始的瓷器。到了春秋战国时期,中国古代科学技术体系基本奠定。广泛使用铁器,同时还出现了炼钢技术和铸铁柔化技术。《夏小正》成书,是中国现存最早的一部农事历书。有大规模的水利工程,包括都江堰、郑国渠等。创造十进位制。发明筹算,能进行四则运算以及乘方,开方等较复杂运算,并可以对零、负数和分数作出表示与计算。有学者认为,筹算促成了印度-阿拉伯数字体系。创造九因歌,为世界上最简便的乘法表,直到今日还在使用。出现了世界上最早的星表之一。测定了比较精确的回归年长度。中医学理论初步建立。 秦汉时期 中国古代的各个科学技术已经趋于成熟。农业上的轮作制已经确立。中医学着作《神农本草经》、《伤寒杂病论》面世。《九章算术》确定了中国古代的数学体系。造纸术已被发明并且得到了重大改进。造船技术已经非常成熟。长城的建造体现了中国当时建筑技术的发达。张衡发明候风地动仪,是世界上最早的地震仪。已有牵星导航技术(过洋牵星术)。发明抽水马桶,是世界上最早使用抽水马桶的国家。 魏晋南北朝时期 刘徽、祖冲之、张子信等对数学和天文学做出了很大贡献。裴秀提出的制图六体,创造了中国古代地图学的基础理论。贾思勰的《齐民要术》标志着农学的成熟。王叔和的《脉经》、皇甫谧的《针灸甲乙经》、陶弘景的《神农本草经集注》丰富了中医学体系。葛洪在炼丹上的研究,对中国原始的化学做出了贡献。马钧在机械制造方面的成就代表了中国古代机械制造的水平。解飞、魏猛变制造出世界上最早的车磨。 隋唐、两宋时期 宋朝科技隋唐时经济文化发达,使科学技术得到了很大发展。到两宋时,中国古代的科学技术发展达到了高峰。 元朝时期

智慧树知到《中国历史地理概况》章节测试答案

第1章单元测试 1、什么是历史地理?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2、历史时期的地理现象,地理要素是通过什么办法来研究的? 答案:历史文献 3、当今的北京在辽朝统治下时叫什么? 答案:南京 4、清朝在乾隆二十四年所达到的疆域范围是多少? 答案:1300万平方公里 5、为什么要学习历史地理:(排除题,选出错误的答案)学习历史地理有利于:答案:了解世界的资源分布 6、历史时期的地理与今天的地理,。答案:不一定相同,但有演变的关系、必定有演变关系 7、以下说法正确的是____。答案:轻于空气的航空器能够飞行是因为其比重比空气轻;、飞机和滑翔机的主要区别在于他们是否有动力装置;、直升机是通过其动力装置直接驱动旋翼旋转而产生升力的航空器; 8、使用无人机,可以拍到: 答案:古城遗址的轮廓、建筑物的鸟瞰图 9、学习中国历史地理,应该: 答案:多作实地考察、多看文献资料、掌握地理学原理、关注新技术 10、下面哪本书的内容与历史地理知识无关: 答案:《平凡的世界》、《西游记》

11、什么是历史地理?历史地理是____。 答案:Historical geography 第2章单元测试 1、“中国”两字最早出现在何尊中。 答案:正确 2、疆域是由统治者给你划定的一条明确的界限,一定的空间范围,是否正确? 答案:正确 3、早期关于“中国”一词的使用,不是政治空间,而具有鲜明的文化区特征 答案:对 4、中国早期的文字是甲骨文。 答案:错误 5、中国古代的军乐是传递信息的。 答案:正确 6、中国历史上基本统一、疆域范围较大的政权有: 答案:西汉、唐、清 7、说中国的领土像一张秋海棠叶子,是指哪一阶段? 答案:未承认外蒙古独立前的中华民国 8、以下哪一阶段属中国历史上的大分裂? 答案:十六国、五代十国 9、历史统一的范围是指:

中国历史地理(北大)资料整理

开宗明义 2011年2月21日 18:37 教材: 没有一本特别好的教材 重点推荐的参考书:《中国历史地理概述》邹逸麟 并不通俗 课件: Ftp ftp://urban:urban@162.105.149.18/教学专用/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 只有一次期末考试 38%优秀率一个名额都不会浪费,都是90分以上。 助教说,复习时不仅要看课件的文字部分,也要注意图! 历史时期的地理。 古人在这样的问题中渗透了多少谋略和智慧。 历史自然地理:重点研究江河湖泊和气候的变化——探讨自然变化的规律 历史人文地理:人口军事城市农业文化聚落等等 中国历史地理的历史: 这个学科历史悠久 例:左冯翊,《汉书》:故秦内史。《禹贡》

近代,中国历史地理的创始人:张相文 八卦:光华新楼中间的四合院:顾颉刚30年代的故宅顾颉刚:每月拿出600大洋赞助禹贡学会,《禹贡》半 月刊 组织青年学者到西北(包括河套)考察。 华北沦陷后组织就解体。《禹贡》成为今天这门学科的 基础。 今天研究中国历史地理的人几乎都源自这个组织。 《中国历史地图集》。毛泽东个人倡议(不是国家意 志),谭其骧主编,历时二三十年,囊括当时最优秀的历史学家。 侯仁之:历史地理的研究不应该仅仅停止在静态的时空变化中,要与人类活动的足迹联系在一起。人类活动的影响以及人际关系应该是历史地理研究的主要方向。这个论点又将历史地理推向现代发展阶段。 目前,全国属于这个领域的正式从业者,不到五十人。 为什么要学这门课呢? 古人的事情在今天能有什么样的启迪呢? 例一战国策中战国时东周和西周 东周公对苏秦说:我想种水稻,但西周公不放水。可 见,两国依同一条河,即伊洛河。 苏秦说西周公放水。 例二,九鼎 例三,金庸中胡编辣椒 例四,电视剧各种胡掰,神马汉武帝沏茶啦

中国历史、世界历史发展脉络(人教版).

中国历史发展脉络 一、中国古代史 (一)原始社会 1、耕作方式:刀耕火种(火耕)石器锄耕(耜耕)。 2、手工业:原始社会晚期从农业中分离出来成为独立的生产部门。 3、文化:原始文字起源于“文字图画”;新石器时代的彩陶画等。 (二)奴隶社会 1、夏: 2、商: 手工业:原始瓷器产生,青铜器铸造繁荣,丝织业出现斜纹提花织物。 商业:商人、商业出现,商业由官府控制(工商食官)。 文化:甲骨文是我国最早的成熟文字,汉字已形成完整体系。 3、周:公元前1046武王建立,分西周和东周时期,东周又分春秋和战国时期。 政治:(1)分封制、宗法制。 (2)春秋战国时期,王室衰微,诸侯争霸兼并;各国纷纷改革变法,确立封建制度;国家由分裂走向统一。 经济:(1)土地制度:井田制,后期逐渐瓦解,被封建土地私有制取代。 (2)耕作方式:铁犁牛耕(春秋出现,战国推广,推动封建经济发展)。 (3)手工业:官府垄断局面打破;西周晚期有铁器;春秋晚期能炼钢;丝织品 产量大,质量高。 (4)商业:官府控制局面被打破。 思想文化: (1)出现百家争鸣。 (2)战国商鞅首倡“重农抑商”。 (3)战国时期是中国绘画艺术从萌芽走向成熟的关键时期,帛画,人物画。 (4)春秋的《诗经》(现实主义)、战国的《楚辞》(浪漫主义)。 ★春秋战国时代特征:大动荡、大变革、大发展,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过渡,国家由 分裂走向统一。 (三)封建社会(战国至清1840年) 1、秦: 政治:(1)公元前221年嬴政统一六国,建立第一个统一的封建王朝。 (2)建立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皇帝制度,中央三公九卿制,地方郡县制)。 (3)暴政而亡(失于政而非失于制)。 经济:统一货币,统一度量衡,促进封建经济发展。 思想文化: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读《中国历史地理概述》 在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一门既久远又新近的学科。说它久远,是因为从《尚书·禹贡》开始,到成书于公元1世纪的《汉书·地理志》,开辟了一个传统——沿革地理,极大地影响了中国的历史地理研究。然而,沿革地理并不等于历史地理学,它只是其一部分,所以真正的中国历史地理学是从上世纪30年代开始建立,它不仅包括历史人文地理,还有历史自然地理以及地图编绘等方面。从那以后,实现了由沿革地理到历史地理的转变,现代地理学为人类作出独特的贡献。 邹逸麟教授的《中国历史地理概述》是一本相当详尽的中国历史地理教材,它讲述了在中国广袤的土地上各个不同历史时期的自然和人文地理的变化与变迁。在全书开头略为不足的是,它并没有去强调“中国”这个概念的具体含义,应当指出,这里的“中国”并非指我们现在所说的“中国”,而是历史上的中国,它的范围是历史上中国的疆域范围,随着时代的不同而变化。 全书并不只局限于区域沿革地理,而是与自然地理很好地结合在一起。上篇首先讲述的是自然地理的变迁。分气候和植被、水系、海岸线、沙漠四方面来讲述,每一方面都按照时间来分析。总的来说,它是采取点面结合的方法,选取几个地区进行剖析,然后加以总结,其实本来这样很好,因为由于资料缺乏等原因而不可能做到面面俱到。但其中的确存在着一个问题,先看几个例子,作者对于植被变迁选取的是华北平原、黄河中游地区、太行山区及晋北地区和豫鄂川陕交界区,水系变迁选取的是黄河下游、长江中下游、海河和黄淮海平原湖沼,海岸线变迁选取的是辽东湾、渤海湾、苏北海岸、长江口和杭州湾,我并不是否认作者所选取的区域的重要性和代表性,但看看上面例子的无一例外是中原王朝严格控制的范围,那时看来的蛮夷地区一个都没有,没有珠江、没有岭南,也没有青藏地区,或许这是由于各种原因造成的,但的确不是个别现象,它造成的不仅是分析的不全面,更是反映在潜意识中所谓正统地区和边远地区的分野存在,中原与江南等区域仍然有着其他地区不可比拟的优越性和重要性。 中篇讲的是疆域与政区的变迁,也就是悠久的沿革地理。疆域部分由先秦开始一直写下来,对于重大的由于扩张或战争等造成的边境的改变都叙述得很详细,但稍微缺少总体的分析,而且没有深入探究在这个表面领土扩展趋势下,结合各代的历史地理著作,人们的空间表达有着怎样的观念的变化。政区部分,先秦的较为粗略,对于重要的著作诸如《尚书·禹贡》《周礼·职方》《尔雅·释地》《吕氏春秋·有始览》都只是简单一提,尽管这些都不是夏商周的行政区划,但它们实际上也反映了战国时期的人们的政区观念,这里完全忽略了。由秦开始,郡县制施行,一直到元明清三朝的行省时代的区划的改变,都记录得很详尽,而具体到每一部分的统辖范围则没有多说。这个部分一个很突出的特点是不仅仅将中央王朝的政区罗列,对中央王朝外的少数民族政权的架构也有具体分析,突破了以汉族为中心的狭隘观念,以更广阔的目光看待历史上中国的疆域变迁。 下篇讲述社会经济环境变迁,首先阐述农牧界限变迁,再分析农业、纺织业的产业发展,但缺少了对畜牧业的讨论,最后进行一系列历史人口地理、历史城市地理、历史交通地理的研究,特别是交通部分,不仅讲国家内的状况,还涉及对外的,极大地扩展了我们的思维空间。 最后,我觉得在结尾应该讲述一下自古以来的历史地理学的已有成绩,或者是

中国历史地理概述1

浅谈明末清初的“湖广填四川” 摘要: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是中国移民史上的大事件,它对四川地区的方方面面均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本文就这一事件简要叙述鄙人的浅见,希望有助于人们深入认识明末清初四川的政治、经济、文化状况以对今天的西部大开发有所帮助。 一: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背景 明末清初“湖广填四川”的历史大背景是明末清初人口大锐减。《四川通志》载:“蜀自汉唐以来,生齿颇繁,烟火相望。及明末兵燹之后,丁口稀若晨星。”在明末清初,四川遭受了一场大浩劫。在这个地域上,长期处于大规模的战争之中:1639年明末农民领袖张献忠起事入川,1644年第二次入蜀后建立大西政权,地主武装、清军、南明军一起攻向起义军,次年十一月,张献忠在西充阵亡,使川人死亡过半;1647至1650年,明军内部争权夺利,战火不断;1650至1659年,张献忠余部孙可望、刘文秀进入四川,在川北与清军激战;1660至1664年,清军镇压义军,搜捕明军残余分子;1673至1680年清军平西王吴三桂叛乱,攻入四川,其叛军与清军的“三藩之乱”历时七年。这些战争持续达三十多年,地主杀起义农民,农民杀反动地主,满人杀汉人,汉人杀满人,“杀得鸡犬不留”。明末清初旷日持久的战乱,使四川社会经济遭受空前的摧残和破坏,人口凋敝。清初四川巡抚张德地在上任途中见所过州县境内人户“非数十家,或十数家,更有止一二家者,寥寥孑遗,俨同空谷” [1]。川东地区亦饱受战乱蹂躏,“各属尤空旷,草蓬蓬然植立,弥山蔽谷,往往亘连数十里无人烟[2]”以致地方大小官员纷纷上奏:“蜀省有可耕之田,而无可耕之民,招民开垦,洵属急务”[3]据官方统计,1668年四川成都全城只剩下人丁7万人。一些州县的户口存损比例,原有的人口只剩下10%或20%。四川全省残余人口约为60万人。 在大规模的战争中,不断地轮番拉锯厮杀,尸横遍地,瘟疫随战乱接踵而至,“大头瘟”、“马眼睛”、“马蹄瘟”、瘟疫及天灾接踵而至,境内人口锐减,耕地荒芜。在这个特定的历史条件下,清王朝为了解决四川劳动力和生产粮食的问题,采取“移民垦荒”的举措,全国包括湖北、湖南在内的湖广省等十余个省的移民相继到四川定居,其中来得最多的是湖北、湖南省。据统计这次移民的持续时间长达一百多年,入川人数约一百多万人,其中湖北、湖南省的人数达一半之多。 二:清政府对“湖广填四川”采取的对策与移民热潮。 清朝初年,四川由于受战争影响人口锐减,但四川素有天府之称,土壤肥沃、水资源充沛,适宜于农业发展,因此吸引了大量的移民。迁入四川地区的人口主要来自湖南、湖北、广东、福建、江西等地。 对于向四川移民,清政府是积极鼓励的。中央政府在移民政策上给予了进川移民极大的优惠。一是社会地位的确认和保证。康熙十年,定“各省贫民携带妻子入蜀开垦者,准其入籍” [4]。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时四川民少而多荒地,凡他省民人在川垦荒居住者,即准其子弟入籍考试” [5]。二是经济上的实惠。在土地所有权问题上,“凡流寓愿垦荒居住者,将地亩给为永业”[6]。辟土地起科年限一缓再缓,先是“准令五年起科”,后来又宣布早地十年起科,水田六年起科。[7]这一点对无地和少地的贫苦农民具有强烈的吸引力和推动力,于是他们蜂涌入川。 清朝中期是移民的热潮,尤其是康熙和雍正时期。康熙二十九年“定入籍四川例”明文规定:“四川省民少而荒地多,嗣后流寓之民情愿在川省垦荒居住者,永行禁止。[8]即在移民迁入四川后,不得再随意迁出。雍正时,仅潮、惠二府和嘉州进川人户,“一县之中,虽少亦有千人。以有入川人民各县计之,不下万余。[9]”这些迁出地区由于土地贫瘠、人多地少,当地农民不得不远走他乡,寻找出路,而土地肥沃、人烟稀少的四川自然就成了他们 的首选之地。据甘汝来说,“潮、惠二府,嘉应一州,所属各县,或系层岩叠峰之区,或系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