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宏观图景

来源:《管理学家》杂志社作者:闻华

要了解任何一门学科,进行学术史的梳理都是必要的。即便是物理学,也需要知道从伽利略到牛顿再到爱因斯坦的大致状况。但是,学术史的尴尬在于,当你掌握了一门学科的基本结构和主要内容后,就不再需要从头梳理它的发展史。对学术史的兴趣,往往是外行比内行更大。除了部分以学术史为主干内容的人文学科外,凡是狭义科学的学科,随着专业研究的深化,学术史的意义会衰减。所以,学术史的研究不仅对于非学术的大众来说是小众,而且在相关学科的学术圈内也从来都是小众,往往还会遭到主流的白眼。有一则笑话说得好:失恋者去写爱情诗,不从事劳动者歌颂劳工伟大,如果你在某一学科站不住脚,那就去研究这个学科的历史吧。

然而,学术史不等于思想史,尽管二者密不可分。对于一个学者来说,学术史的梳理不见得是必要的,思想却是必须要有的。否则,所谓学者,不过是匠人而已。对思想而言,你可以跳过学术史的繁琐考据,却无法跳过前辈的睿智洞察;你可以不去进行乏味的学术编年,却无法逃脱前辈的识见启迪。当你为一个学术上的新发现沾沾自喜时,可能就有个先哲在尘封已久的书籍中暗暗发笑。说到底,学术也不能避开路径依赖,也有沉没成本在左右着你的前进方向。但是,时间和精力的限制,专业方向的限制,使学者不可能自己去做这种思想史的深度探究。尤其是在专业分化如此严重、学科全貌如此难以把握的当代,学者对众多学科分支做横向扫描尚且来不及,更谈不上对学科演变做纵向发掘。被层层历史累积掩盖起来的前人思想,往往在现实中遭到冷遇。但在令人眼花缭乱的时尚背后,不时会闪现出前人的思想火花。因此,高质量的学科思想史研究,实乃学科发展的必须。

管理思想史学者雷恩,在这一领域给人们展示出了他的价值。几十年的不懈努力,他绘出了一幅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宏观图景。在《管理思想的演变》(第5版起改名为《管理思想史》)一书中,他以时代变迁为经,以学派思想为纬,编织出了这一学科的发展演变概貌。在他的笔下,那些零散的史料,织成了一幅完整的锦绣。

雷恩对管理思想历史阶段的界定,并不是仅仅从管理学本身的发展考虑的。他深知管理学家与历史学家的区别,所以,他的管理思想史,从人类社会发展中的经济层面、社会层面、政治层面、科技层面综合考虑,通过对这四个层面的分析和综合,确定管理思想发展的文化背景,并以此为标准,把管理思想史分为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当前时代四大部分。

早期管理思想

在第一部分“早期管理思想”中,雷恩不同于其他学者,没有过多地沉湎于古代和中世纪管理思想的辉煌,对于许多人津津乐道的古代成就,他只是作为“历史的序幕”看待。实际上,无论在中国还是在外国,雷恩所说的“序幕”,通常是被看做大戏的,因为其中包含了太多的内容。而在雷恩这里,是把这种序幕当做“史前”来处理的。这里不仅仅是史料问题,更重要的是史观问题。人们一般认为,人类文明史开始于文字的发明。雷恩并未否定这种史观,但是,根据他对管理的把握,他强调,管理思想史开始于大工业的完成。所以,他把工业化社会前的管理思想,甚至包括工业革命进程中的管理思想,统统归入序幕。雷恩的这种处理,反映出他的基本观点—管理学从工业革命才开始萌芽。诚然,古代有管理,而且有些管理经

验非常出色,但是,古代不能构成“学”,由此,雷恩把现代管理思想的起点,定位在工业革命上,从而突出了工业革命带来的深刻社会变化,同时也暗含着他对管理学的科学性界定。

在雷恩眼里,人类对管理的重视源于“文化的重生”。所谓“文化的重生”,是指催生了工业时代的整体性环境变化。这一变化包括了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的“三位一体”。关于新教伦理,雷恩基本上以马克斯·韦伯的观点为依据,认为新教尤其是加尔文教确立了资本主义价值观。而且以麦克利兰(McClelland)的成就需要理论研究,对韦伯的观点给出了相应的实证支持。关于自由伦理,雷恩梳理了从马基雅维利(Nicolo Machiavelli)、霍布斯(Thomas Hobbes)到洛克(John Locke)、卢梭(Jean Jacques Rousseau),再到《独立宣言》确立的政治主张,指出民权主义和契约论构成了新型社会的政治结构,形成支撑资本主义的社会环境。关于市场伦理,雷恩高度肯定了亚当·斯密的重大意义,指出欧洲由重商主义到重农主义再到自由主义经济学的演变对经济发展的作用。正是这种“三位一体”的互相作用,使管理思想发生了根本的变化。雷恩看来,在此之前,占统治地位的文化价值观是反成就、反人性、反商业的,而新教伦理、民权主义、市场经济三者的综合作用改变了时代。由此,他也给我们提出了一个值得深思的问题:管理思想的创新需要什么样的文化?需要什么样的政治、社会和经济背景?

正是在这种翻天覆地的变化中,工业革命出现了,蒸汽机拉响了新时代的汽笛。一系列新的问题接踵而来:劳动力的供需问题、工人阶级的状况尤其是童工和女工的问题、劳资冲突日趋激烈的问题、城市化带来的社会问题等等,最关键的,是大工业带来的管理问题与资源的合理利用问题。到这时,管理思想的探索才真正开始。

在早期工厂的管理先驱中,雷恩介绍了欧文(Robert Owen)、巴贝奇(Charles Babbage)、尤尔(Andrew Ure)、迪潘(Charles Dupin),其中以欧文和巴贝奇最有代表性。对于欧文这位著名的空想社会主义者,雷恩不仅介绍了他在新拉纳克(New Lanark)的纺织厂管理改革,而且介绍了他在美国印第安纳州波西县的“新和谐”(New Harmony)。在管理学上,欧文是把人的因素放在首位考虑的企业家,如果说,管理涉及到方方面面,早期探索者不可能形成完整的理论,那么,欧文就是注重社会层面的先驱,是人本理论最早的探索者。对巴贝奇这位天才数学家,雷恩是从他研究的差分机入手,进而展示出他在工业操作分析上的成就。同欧文相比,巴贝奇把数学方法运用于机器制造业实践,他是注重技术层面的先驱,是科学管理理论的最早探索者(从技术角度看,巴贝奇的工作与泰罗十分相似)。英国的尤尔和法国的迪潘,则是最早的管理教育家和管理思想推广者。他们伴随着机器工厂的诞生而思索着人类的前途。欧文和巴贝奇的思想组合,预示着管理学的发展方向。

美国的工业革命同英国不一样。英国在工业化后,依然是小型企业为主,直到1806年,英国的毛纺织品制造商委员会还认为,大规模的工厂并不一定能够给企业主带来更多的优势,以家庭外包形式从事生产既可以节约大量资本投资,又能避免工人过多的监管难度。所以,英国人尽管有欧文和巴贝奇的思考,但在管理实践中依然可以靠家长式管理维持企业的生存,并把这种状况一直保持到工业化之后。美国一开始进入工业化阶段,就面临着熟练劳动力不足的问题。南北战争前的工厂,规模都不大,所以,不足以改变国民经济中的第二产业比重。但是,1830年以后的通讯革命和铁路时代,使美国的工业化迅速进入大工业时代。铁路公司不可能采用家庭式外包生产,而且公司经营的整体性要求要远远高于纺织厂。纺织厂老板管不过来可以分包,铁路却需要一体化管理。所以,美国人面临的是更为紧迫的实践问题。而且铁路公司地域的分散性,更加剧了管理的难度。因此,经济的发展没有给美国人留下多少理论研究的时间,需要急迫解决现实的管理难题。在这种局势下,铁路工程师麦卡勒姆(Daniel Craig McCallum)在纽约-伊利铁路公司开始了全方位的管理实践改造。按照麦卡勒姆的设计,管理的基础是组织,组织的前提是分工,分工的要求是明确职责和权力,一体化经营的决定因素是组织的信息沟通,所以,组织运行必须有准确迅捷的信息网络。麦

卡勒姆为此设计了一整套管理方案,并且画出了组织图。例如,此前的管理都是面对熟人的,而大公司必须面对陌生人。为了解决这一陌生人问题,麦卡勒姆设计出了独具匠心的铁路制服。管理者一看到制服的样式和标志,就知道这个人的岗位、级别和职责任务。尽管这套管理体系在推行过程中遭到了工人的剧烈反抗,并导致麦卡勒姆不得不从纽约-伊利公司辞职,但是,新体系的科学性得到《美国铁路杂志》(American Railroad Journal)编辑普尔(Henry Varnum Poor)的重视。由于普尔的热心推广,麦卡勒姆的管理体系在宾夕法尼亚铁路公司得到了重视,再由该公司的安德鲁·卡内基(Andrew Carnegie)把它应用到钢铁企业。从此以后,地区部门化、正式权力和责任结构、沟通和联络、生产经理和幕僚人员、绩效测评和成本会计,这些当代管理再也离不开的词汇以及对应的方法技术,就成为企业经营的家常便饭。卡内基对麦卡勒姆体系的应用,使美国钢铁产业的纵向一体化成为现实,并后来居上超越欧洲,使美国走向世界经济的最前列。

对于管理思想的早期探索,雷恩不仅仅是介绍了欧文、巴贝奇、麦卡勒姆这些人的历史意义,更重要的是,雷恩把目光放在这一时期的社会变化上。他不仅指出了工业革命对社会产生的重大影响,而且以历史学的视角揭示了英国乃至欧洲工业革命与北美工业革命的不同,从而使人们对管理学诞生的历史背景能够形成更深刻的认识。看了雷恩的论述,就能更好地理解管理学这一学科为何诞生在美国?为何美国一直在管理学界独占鳌头?在国内的学术界,有一些批评“西方偏见”的评论或者观点,表面看来振振有词,但仔细一考察就会发现,那些看起来很“给力”的说法,从历史学角度仔细考量就难以服人。例如,谈到西方的管理思想史,国内最常见的批评就是“西方中心论”,即便像雷恩这样的大家,也会遭到“只关注西方特别是美国管理思想的发展”这样的批评,说他“字里行间留下的是…美国制造?的烙印”。如果批评雷恩对非英语世界的重视不够,尚有相应的道理,因为任何学者毕竟会受到语言的限制,同时也受到自己信息来源的限制。但如果还要认为雷恩是“美国中心论”,连欧洲都不关心,那就是一种缺乏历史眼界的偏狭。正是在这种层面,雷恩展示了他的卓见。

科学管理时代

科学管理时代是由工程师泰罗等人开创的。对此,管理学界早有定论,雷恩的贡献,是对以泰罗为代表的科学管理群体进行了富有新意的总结。

关于泰罗及其同道在科学管理时代的思想意义,本刊在过去的相关栏目中已经有比较详尽的介绍,这里不再赘述。雷恩的著作在这方面值得称道的是,他写出了泰罗他们的思想场景,写出了科学管理得以产生发展的时代因素和社会因素。对于泰罗本人,雷恩不仅全面介绍了从工时研究到职能工长的管理研究,而且对泰罗本人的性格和为人有着栩栩如生的描述。尤其是在国会关于沃特敦兵工厂罢工案的听证会上泰罗的表现,雷恩大段引用了听证记录,引用了著名记者、评论人和大众媒体对泰罗的评价,以这种方式说明泰罗的人品与性格。他借用揭发美孚丑闻的塔贝尔(Ida M. Tarbell)的话说:“在这个国家,最堂堂正正的人就是泰罗先生,他心甘情愿地承受着工会领导、国会议员以及调查人员出于误解、怀疑或者恶意的各种诘问和诱迫。”类似的场景描写,不是虚构的小说家言,而是有着充分史料、多重证据的情境还原,能够使读者对泰罗的思想产生感同身受的认知,即产生历史学所强调的“同情的理解”和“了解的同情”。

当然,作为学术思想,如果仅仅有“同情的理解”,就有可能产生过分溢美。所以,雷恩对泰罗的评价,立足于这种理解但不限于这种理解。作为一个史学家,雷恩擅长于质疑和追问。例如,关于泰罗在宣传科学管理中多次讲述的“搬运生铁”案例,雷恩就进行了史学的爬梳和考证。他最少引用了6位研究者的不同研究结论,而且转引了大量档案资料,从不同角度还原这一案例。根据雷恩的还原,搬运生铁案例中的“施密特”真名叫做亨利·诺尔,不是

一个人而是三个人共同进行实验,相关案例的记载并不完全准确,从事这项研究的是吉莱斯皮(James Gillespie)和沃利(Hartley C. Wolle)。尽管吉莱斯皮是工时研究的行家,但在搬运生铁中,他们二人的研究并不像后来说的那样细致,而是选取了10名最优秀的工人采用以最快速度突击的做法,寻找工作定额的极限。第一天工人搬运了75吨(原来每天搬运12.5吨),但确实累得筋疲力尽。于是,两位研究者留出休息和耽误时间,把定额确定为每天40吨。后来广为流传的搬运生铁案例,其中有很多说法不一致,所以,这是一个“经过加工润色的案例”。而这个案例的广泛传播,用意不在于精确、科学地介绍实验本身,而在于说明科学管理的潜在效益。换句话说,“施密特的传说”不是精确的搬运生铁案例分析,而是为了唤起公众对科学管理的兴趣。雷恩恰如其分地指出:“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中更多的是鼓吹而不是事实,所以它在思想上的革命性更胜于它的科学性。”正如埃默森在东部铁路运费的听证会上所做的著名证言那样,埃默森声称:只要铁路公司应用科学管理,就可以每天节约100万美元,根本不需要提高运费。雷恩考证的结论是:埃默森的证言忽略了铁路公司的差异,缺乏精确性,还有“装样子”的嫌疑,其目的是制造轰动效应。然而,正是埃默森的说法,引起了大众和媒体对科学管理的关注。这一点,在后人评价泰罗制时值得深思。许多人在评论泰罗制时都把精力过多地放在它的技术层面,强调它的科学性,而不同程度地忽视了它的“思想革命”,雷恩对此有所矫正。

即便是泰罗影响最大的《科学管理原理》一书,也不是泰罗一个人完成的,而是同库克(Morris L. Cooke)合著的。1978年,雷吉(Charles D. Wrege)和斯多卡(Anne M. Stotka)在《管理学会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上发表文章《库克创造了经典:泰罗的〈科学管理原理〉背后的故事》(Cooke Creates a Classic: The Story Behind F. W. Taylor's Principle of Scientific Management),尖锐地指出,这本经典名著是库克撰写的,泰罗“在别人的著作上署上了自己的名字”。对这么严峻的指控,雷恩并不是简单地引用雷吉和斯多卡的结论,也不是因袭旧说而无视新的研究进展,而是在他的著作修订版中以史学家的严谨做了详细的考证。根据相关的资料,可以确定,《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最初构想,源于泰罗1907年7月4日做的一次演讲(波士里讲话),库克拿到由速记员记录的演讲稿,告诉泰罗,他打算以这篇讲话为基础,扩展写一本书介绍泰罗制,初拟书名为《工业管理》,但这个书稿后来并没有由库克自己署名出版,而是变为《科学管理原理》的初稿。在写这本书时,库克同泰罗有通信交流,把原来62页的泰罗演讲记录改写为31页,增加了43页来自其他资料的内容。在库克的手稿中,有这样的记载:“这一章(第二章)大部分都是泰罗先生在复述他在发展科学管理时的个人经历,因此,这就像他亲自所著一样。”库克告诉泰罗,他愿意放弃《工业管理》一书的收益;而泰罗的回答是,《科学管理原理》的所有版税都交给库克。根据出版这本书的哈珀兄弟出版社的档案记录,从1911年7月该书出版到1913年底,出版社共付给库克版税3207.05美元(当时库克作为泰罗的学生,每年通过泰罗得到的咨询收益约为5万美元)。参照这些资料,雷恩断定,在《科学管理原理》一书的版权上,库克与泰罗是合作性质,版税给库克是二人的约定。这样的考证,使人们对这本经典的来龙去脉能够得到更准确的了解。

科学管理时代的一大特色是群星灿烂,为科学管理做出重大贡献的人物数不胜数,几乎每个人都有着或者奇特、或者生动的故事。雷恩不仅写出了造就这一群体的社会背景和政治经济环境,而且写出了这一群体的人际交往和相互关系,尤其是对相关人员的个人性格、工作特点、研究偏好及其学术贡献,都有不同程度的揭示。在雷恩的笔下,卡尔·巴思的正统,他近乎崇拜式的“拒绝对泰罗的规则做任何修改”,使他对泰罗的理解最彻底,同时也限制了他在管理思想上超越泰罗的可能。而长期同泰罗合作的甘特,二人的共同兴趣以及各自对对方的敬佩,同时又在观念上和方法上的分歧冲突,使他们的合作取得了突出的学术进展,也使甘特能够偏离泰罗的方法倾向而把研究的重点转移到人性和社会问题上,最后转向政治和

经济改革研究。

雷恩用笔墨较多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与泰罗的关系研究。作为在建筑行业独立发展起一套科学管理方法的弗兰克·吉尔布雷斯和研究管理心理学的妻子莉莲·吉尔布雷斯,在动作研究上占据了领先地位。这一研究的目的,同泰罗主持的工时研究不谋而合。但是,在这一研究的方法上,两人产生了严重分歧。两人一位强调动作,一位强调工时。吉尔布雷斯认为,动作研究的本质是寻找最合理的工作方法及其方法组合,而泰罗则认为,工时研究必须以动作时间为基准,离开时间研究动作就没有意义。吉尔布雷斯为此发明了专用的摄影设备,而泰罗则把秒表运用得出神入化。为了使泰罗能够接受自己的想法,吉尔布雷斯把自己发明的可以从三个不同维度测量动作的设备作为礼物赠送给泰罗,而泰罗拒绝了这一礼物。但是,两人的共同理想抑制了他们的分歧,泰罗在《科学管理原理》中用了很大篇幅介绍吉尔布雷斯的砌砖动作研究,并委派吉尔布雷斯在相关会议上讲述泰罗制;吉尔布雷斯也对泰罗的研究高度肯定并广为宣传,写了《科学管理入门》,并成为科学管理促进会的发起人(泰罗去世后,这个组织改名为泰罗协会)。但是,两人后来的关系,因为一名与吉尔布雷斯一道为德国一个公司提供咨询的合作者因素开始变化,因为这名合作者的提议,泰罗派哈撒韦替换了吉尔布雷斯。从此,吉尔布雷斯开始远离泰罗。1921年,吉尔布雷斯在《泰罗协会公报》上发表文章,批评泰罗的追随者巴思等人,指责他们继续倡导工时研究是为了推销测时工具和图书,认为工时研究并不精确科学,而动作研究才是正确的方法。由此,吉尔布雷斯同泰罗追随者的裂痕越来越大,形成派系之争。到弗兰克去世后,1928年,莉莲·吉尔布雷斯专门写了《工时研究与动作研究的关系》(The Relations of Time and Motion Study)一文,说明二者的互补性和一致性,弥补了两位已逝者的裂痕,消解了两派追随者的分歧。这种考证叙述,在有些学者看来可能觉得无关紧要,但是正是这样的细节追究,才能使后人弄清楚管理思想发展过程中的演变因素。

在科学管理时代这一部分,雷恩还专章介绍评论了两位重量级的思想家法约尔和韦伯。本刊曾经对这两位大师有过专门介绍,但原来对法约尔的介绍不够全面,而且雷恩在《管理思想史》新版中也对此进行了修改,所以有必要在这里对法约尔的思想略作评述。

法约尔作为一名由地质工程师起步的管理学家,在法国的科芒特里-福尚堡矿业公司(The Company Commentry-Fourchambault)一直从事高层管理工作,担任了30年总经理职务。他出任总经理时,公司财务已极度困难,自1885年起就没有分发红利,在福尚堡(Fourchambault)和蒙吕松(Montlucon)的钢铁厂出现亏损,在科芒特里和蒙特维克的煤矿已经枯竭,公司总体濒临破产边缘。在这种情况下,法约尔凭借自己的经验和胆识,开始对公司经营进行全盘改革。他调整公司的产能布局,关闭并出售了福尚堡的钢铁厂,保留了蒙吕松的高炉,在因瓦合金(一种铁镍合金,以近于零膨胀系数而形成特殊用途,主要用于制造钟表游丝和测量工具,因法文Invar得名)上取得了技术领先地位。针对科芒特里煤源的枯竭,他主持购进了布雷萨卡矿井和德卡斯维尔(Decazeville)矿井,很快就扭转了局势。到1900年,原来阴霾密布的公司绽露出明媚的阳光。按照雷恩的说法,法约尔是最早用并购方式扩展公司能力、重新进行战略定位、并以特种钢取得竞争优势的战略管理先驱。科芒堡德公司在法约尔的主持下,终于重新步入兴旺发达的境界。到20世纪初,这个公司已经是法国财力最雄厚的公司之一。在第一次世界大战中,这个公司为法国作出了举足轻重的贡献。后来,这个公司成为法国中部最大的采矿和冶金联合公司—克勒佐-卢瓦尔公司(Creusot-Loire)的一个组成部分。

雷恩在介绍法约尔时强调,在一个人活着的时候,历史很难对他的贡献做出全面的估量,他们的墓志铭往往太过草率和粗浅,以至于后来的岁月里人们要不断补充对他们的欣赏和钦佩。法约尔就是这样一位为管理学作出了不可磨灭贡献的伟人,他的贡献直到他逝世几十年之后才得到全面的评价。法约尔的基本思想,立足于管理知识的系统性。他认为,可以从回

答管理是什么和管理者应该怎么做这两个问题入手,构建一个全面的知识体系。对前者的回答,使他提出了五大管理要素;对后者的回答,使他提出了十四条管理原则。法约尔对五种管理要素的总结和概括,形成了此后管理学研究的基本范式。后来的众多管理学家,孜孜不倦地探讨管理学的理论框架,法约尔框架始终是引导学界的主流。尽管用语在不断变化,法约尔提出的偏重于客观描述的“要素”一词和偏重于主观判断的“原则”一词,也逐渐被更侧重于管理行为的“职能”一词所取代,但是,法约尔的基本思想不但没有被放弃,而且被发扬光大。可以说,法约尔的基本思想经受住了时间的考验。

如果说,法约尔的五要素说是一种体系化的构建,那么,法约尔的十四条原则,就渗透着他从切身经验提炼出来的管理洞见。这十四条原则,没有从事过管理实践的人可能会觉得平淡无奇,但经过实践磕碰的经理人员,却有可能觉得相见恨晚。没有“如切如磋,如琢如磨”的功夫,是总结不出这十四条原则的。比如,法约尔关于权力与责任之间孪生关系的论述,关于承担责任的制度安排与道德约束之间微妙关系的感悟,充分表现出一位饱经风霜的“过来人”的亲身体验。在论及“秩序”时,他对形式上的秩序和实质上的秩序区分之强调,所针对的正是最常见的现实偏差。即便是后来人们争议极大的命令统一原则,也充满着来自实践的真知。赋予法约尔理论生命力的,就是他特有的问题意识。尽管他的理论构架存在缺陷,后人也指出了其理论的不完整和不全面,但是,他的全部理论,都鲜明地突出了问题指向。他渴望的是对管理实践的改善和发展,而并不追求在学术领域扬名。也许,这可以解释他为什么孜孜不倦地进行管理知识的普及和推广,却一直未能完成计划中要写出来的后续书稿。在法约尔之后,沿着他开辟的道路不断深化的学者比比皆是,形成了管理学领域的主流学派—管理过程学派,而且这一学派至今保留着以经验科学为基础进行学科建构的特色。

在科学管理的作用与影响方面,雷恩引用了大量数据,令人信服地说明了科学管理对美国经济的推进作用。根据雷恩的论证,美国在科学管理时期,经济总量猛增,工人的工资翻番,劳动时间在不断减少,工会的作用、工人的福利以及早期的人事管理,都取得了令人瞩目的发展。尤其是在科学管理的国际传播方面,雷恩详尽论证了科学管理在法国。英国、德国、日本的推广情况,特别是苏维埃俄国对泰罗制的学习和应用,充分反映了泰罗制与计划经济的关系。

社会人时代

社会人时代是由霍桑实验开始的。这一管理思想史上著名的实验产生了空前的效应,它所获得的关注程度,得到赞誉的广泛程度,遭受批评的严厉程度,都是以往的管理思想不能比拟的。因此,雷恩用了极大的篇幅来说明这一实验,试图使人们能够对它形成更为准确的认识。

雷恩指出,“霍桑工厂里发生了什么以及对其所导致结果的解释,构成了一个不断发展的故事。”就霍桑实验本身而言,雷恩通过资料的梳理和具体研究内容、观察和访谈方法的回顾,说明了霍桑实验自身的演变。“随着研究的进行,它越来越不像是一个受控良好的实验,更像是创造一种使工人能够自由表达意见并与他们的同事和监工建立新型人际关系的社会环境。”正是这种变化,使人们对霍桑实验的资料能够不断提出新的解释而且也不断提出新的质疑。这种转变的关键,在于梅奥对实验的影响而不是实验本身。梅奥认为,工业社会带来了社会失范,传统社会有着历史演化形成的社会结构,而工厂制使过去的社会结构解体,凝聚力被破坏,个人被原子化了。“这种失范导致了个人生活和社区的社会解组,并使个体产生了一种无能为力、失败悲观和幻想破灭的普遍感觉。”所以,霍桑实验的实质,是通过寻找新型领导方式,改变管理模式,并使其得到人际技能的支持,让社会和群体实现完整与团结,跟上工程技术的发展步伐。由此,诞生了著名的社会人假设,并成为这一时期管理学

的主题。

后来有许多人批评梅奥及其霍桑实验不重视工会。雷恩通过历史情境的还原,指出这一批评不公正。因为梅奥所处的30年代前期,美国的大规模劳工运动尚未出现。同时,雷恩论述了30年代到50年代工会的变化,以及50年代以后工业人际关系的发展对梅奥的修正。对于后来对霍桑实验的种种批评,雷恩从不同角度论证了这些批评的意义。一方面,他通过资料的梳理,指出了霍桑实验的缺陷和不足,例如实验的假设前提对实验本身的影响,对实验控制手段的选择带来的不同效应,对实验结果进行学术解释中的逻辑漏洞等等。最终,雷恩强调,霍桑实验的主要结论,即罗特利斯伯格与迪克森的《管理与工人》中说的“工人不一定是主要受经济利益驱动”存在问题,在管理上也不是像他们说的那样,经济人假设将被社会人假设取而代之。“简而言之,社会人的观点得到了补充,但并未取代经济人的观点。”但是,从思想史角度看,雷恩对后来者对霍桑实验的批评仍然是粗线条的梳理。

关于社会人时代与科学管理时代的衔接,雷恩通过管理过程学派的第二代人物来表现。他介绍了穆尼(James D. Mooney)、古立克(Luther H. Gulick)和厄威克(Lyndall F. Urwick)、戴维斯(Ralph C. Davis)等人的思想贡献。管理过程学派从组织理论出发,由组织到人;行为科学学派由人员出发,由人到组织。二者形成合流,人与组织走到了一起。尤其是丹尼森(Henry S. Dennison),得到了雷恩的特别强调,丹尼森既是科学管理时代的企业家,注重组织与效率,又是最早注重动机、群体关系以及人的因素的人际关系和参与管理探索者,因之成为衔接两个时代的关键人物。

在科学管理与行为科学的衔接上,经济学也有着重要作用。老一代的制度经济学家康芒斯(John R. Commons),在1912年就是美国产业关系委员会的成员,康芒斯同泰罗有过直接接触,在多个实施泰罗制的工厂进行过考察,对科学管理有很高的评价。但是,康芒斯也认为,科学管理忽略了劳工的团结,带有“独裁统治的种种缺陷”,主张发挥工会在管理中的作用。到社会人时期,康芒斯对能够融合科学管理和行为科学的丹尼森很重视。作为制度经济学的创始人,康芒斯以交易作为产权转让分析的最小单位,分析了所有权转移的三种方式—谈判型(即市场交易型)、管理型(即发布命令与执行命令者的合作)、配给型(即法规支配)。他强调经济学家不能忽视企业内部的交易行为。科斯(Ronald H. Coase)的著名论文《企业的性质》(The Nature of the Firm),也在这一时期逐渐引起了人们的重视,从而在理论上为理解企业内部治理和外部市场的关系做出了贡献。

进入社会人时代,势必会涉及到个人与群体、个人与组织的关系问题。社会群体和组织的整合途径,成为管理学研究的一个重点。在这方面,雷恩对福莱特(Mary P. Follett)和巴纳德(Chester I. Barnard)这两位特殊的学者给予了特别的重视。如果从时间来界定,福莱特主要活动在20世纪30年代前,和泰罗处在同一时期。所以,从史学角度看,把福莱特归入科学管理时代更恰当。然而,福莱特与众不同,作为一个特立独行、而且一辈子未婚、终生没有从事过领薪工作却又把自己的一切献给了公益事业的女性,福莱特研究管理的关注点在人本身,她与科学管理时期的绝大多数学者的思考角度不一样,她从政治学角度考虑社会性的群体和组织问题,而不是从经济学角度考虑企业经营的资源配置和效率问题、所以,从思想方法和主要观点看,福莱特与科学管理思潮几乎格格不入,更多地倾向于对人类本身的哲学思考,从福莱特本人在当时并没有得到美国学界的重视就可以看出这种差别。正因为如此,才有德鲁克后来的感慨。按照德鲁克的说法,福莱特是早期管理学者中最有见地的人。“由于她提出的假设无法与20世纪三四十年代萌发的管理理论所认定的事实相吻合,因此她生前一直默默无闻,甚至在她去世后,她的著作始终处于被人遗忘的角落,长达25年之久。然而,我们现在发现,她就社会、人和管理提出的基本假设远比当时的管理学学者提出的假设更接近事实,甚至今天的许多管理学专家提出的理论也望尘莫及。”(德鲁克《21世纪的管理挑战》)尽管科学管理时代也重视人,也有了早期的人事管理和福利措施,但这种重视

是为提高效率服务的。而在福莱特的论著中,几乎找不到效率概念,更多的是人性、群体、组织、冲突、权威这类概念。所以,雷恩把福莱特“剔出”科学管理时代有其道理,但这种剔出,已经超出了史学的边界。这一点,反映出历史学和管理学的区别,也反映出雷恩的思想深处依然是一位管理学家而不是历史学家。

然而,从管理学而言,雷恩的排列也值得进一步分析。他以思想倾向和研究方法为标准,不但把福莱特归入社会人时代,而且把福莱特与巴纳德列为共同一章,以突出二人思想上的相关性。这一点,雷恩与其他学者有所不同。如果从思想渊源和传承关系上分析,更多的学者,会把福莱特与厄威克、德鲁克归到一起,与福莱特同时的学者,最重视她的是厄威克,而后来的学者,最重视她的是德鲁克。如果按照时间顺序,把福莱特与厄威克、郎特里(一位英国企业家,厄威克的合作者)列在一起显得更自然。如果按照思想的相关性,把福莱特和德鲁克列在一起显得更合乎逻辑,而且更能彰显福莱特的思想贡献。至于巴纳德,从学术逻辑看,作为现代管理理论的代表人物,他的思想与稍后的西蒙关系更为密切。比如,日本管理学者占部都美曾经说过:“巴纳德是现代管理论的生父,西蒙是巴纳德的直接继承人。所以,现代管理论又称为巴纳德-西蒙理论。其影响广泛而深远,为今天的经营管理理论打下了根基。”(占部都美《现代管理论》)。从思想逻辑看,沿着巴纳德的学说深化展开的是西蒙,重新发现福莱特的是德鲁克。福莱特与巴纳德在思想上并不一致。尽管他们两位都重视人,都坚持以人为本的管理逻辑,但是,巴纳德是从人的个体出发,由个体的需要推进到组织的协作;而福莱特是从人的群体出发,由群体来定位个人的价值。严格意义上,这是人本主义的两条路径。然而,雷恩把这两条路径归结到一起。在这一点上,雷恩显然考虑的是时间上的顺序关系,福莱特和巴纳德在时间上是衔接的。尽管两人都强调群体整合,但这种整合的内涵意义和方法途径是不一样的。这里,雷恩又显示出他的另一面,即他首先是一位管理史学家。可以说,正是在历史学家和管理学家之间的游弋,造就了雷恩的学术地位。

在霍桑实验之后的社会人时代,人本思想得以确立,效率至上的经济人假设受到挑战。按照罗特利斯伯格和迪克森的说法,社会人假设取代了经济人假设。但事实上,经济人假设并未退出历史舞台。所以,社会人假设对经济人假设只是一种互补关系,没有形成替代关系。霍桑以后人本思想的发展,基本上是沿着个人主义的人本观和群体主义的人本观两条线索向前进展的。梅奥、巴纳德,包括传承巴纳德思想的西蒙,他们都倾向于个人主义人本观,他们研究群体,也以个体行为为前提。然而,在群体研究上还有一位学者有着突出的学术成就,这就是从纳粹德国逃出来的犹太学者卢因(Kurt Lewin),他以自己的独特研究提出了“场论”(field theory),创立了群体动力学(group dynamics),对40年代以后美国乃至世界的组织行为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雷恩恰如其分地评论了卢因的学术思想及其影响,同时又以历史学家的眼光对后人误解卢因的地方提出了自己的看法。在卢因的场论研究中,曾经做过10~11岁男孩群体行为实验研究。卢因的结论是:民主与独裁两种领导行为会影响孩子们的行为,独裁行为会损害男孩们的主动性,并产生敌意和攻击性;民主或者放任行为能够明显提高士气,形成更好的态度。雷恩指出,后人往往把卢因的这一研究看做领导力研究,实际这是一种误解,放任意味着缺乏领导力。不过,雷恩没有从史学角度深究下去,如果以社会史学的角度分析,很有可能正是由于卢因对纳粹的暴行有着切身体会,所以,他有可能对独裁行为的副作用更为敏感。

从管理学出发,雷恩采用历史学的比较方法,对群体激励和个体激励进行了比较。他选取了斯坎伦计划、林肯计划和麦考密克计划加以比较。斯坎伦计划是一个群体激励计划,由员工组成改进型委员会,寻求各种方法提高效益,提高效益后的节约部分给员工分成,但不针对个人只针对集体,以鼓励集体协作。林肯计划来自于詹姆斯·林肯(James F. Lincoln)的林肯电气公司,是一种典型的个人激励计划,以激发“明智的自私自利”,使员工技能得到更好地发展。根据相关报告,这两种计划表面上相反但都相当有效。实行斯坎伦计划的多个钢

铁公司在扭亏为盈、增强合作方面有着明显成效,实行林肯计划的林肯公司不仅员工辞职率为零,而且个体生产力是行业平均水平的5倍。麦考密克(Charles P. McCormick)计划则是这位实业家在自己的企业中推行的一项员工参与计划,由年轻且有培养前途的管理人员组成“初级董事会”,作为制度化的下层管理者参与高层管理的组织,创造了参与式管理的一个新模式。通过这些比较,雷恩对管理思想与管理实践的互动给出了思想史的说明。

在关于马斯洛的人本主义心理学的评价中,雷恩不仅陈述了众所周知的需要层次论,还对马斯洛的“优心态管理”(Eupsychian Management)加以强调,指出马斯洛“对商业组织中的领导者/管理者提供了大量的深刻洞察力”。类似这种对资料的选取,使社会人时代纷繁复杂的管理思想演变能够反映得更为全面。但是,可能是由于篇幅限制,对一些有重大影响的管理思想,雷恩介绍得过于简略,比如,关于决策学家西蒙的介绍,就显得过于单薄。如果从思想的重要性上来说,西蒙应当同巴纳德放在同等位置上。

值得注意的是,雷恩在总结社会人时代时,敏锐地提出了三四十年代社会伦理转型的影响。此前,美国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个人主义,而经过经济危机的冲击,主导伦理观念变成了人道主义和集体主义。以小说《愤怒的葡萄》为代表,个人主义已经被公司和政府挤压得喘不过气来,管理文献也出现了个人主义向社会伦理的转变,集体性、合作性、组织性成为研究重点,包括社会网理论也由此发端。管理思想的变化,与社会文化背景紧密相关。

当前时代

雷恩所说的当前时代,大体是指20世纪60年代前后开始的管理思想变化。正如他自己所说,作为思想史,对当前时代的考察难度太大,“很难客观而恰当地评价更为近期的发展”。当前的情况过于多样,也过于宽泛,难以进行深入分析。

雷恩对当代的梳理是从管理理论丛林开始的。自从60年代孔茨提出“丛林说”以后,丛林的出现就成为管理学界进入当代的标志。对于管理学的新发展,雷恩抓住了明茨伯格的管理角色研究,约翰·科特的领导理论,彼得斯的追求卓越,德鲁克的宗师地位。但是,雷恩以老成持重的口吻告诉人们,管理学并没有出现革命性的范式转换,法约尔体系迄今仍然是管理学的骨架。

当然,没有范式转换不等于没有发展变化,有些新的思想是十分引人注目的。雷恩在修订版中介绍了威廉姆森(Oliver Williamson)的《管理自主决策与商业行为》(Managerial Discretion and Business Behavior)等系列论文的研究,分析了有限理性和机会主义所造成的交易成本问题,进而把公司治理问题推为当代管理中的首要问题。还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战略研究,迈克尔·波特提出的战略分析框架和战略选择模型,彭罗斯(Edith Penrose)和沃纳费尔(Birger Wernerfelt)关于企业资源的研究,都具有独创性。彭罗斯注意到企业各种资源提供生产性服务的异质性,改变了以往经济学研究习惯上只注意市场而把企业自身运行当做“黑箱”对待的思维。到沃纳费尔,则在安德鲁斯、波特等人的基础上提出了资源基础理论(RBV,A Resource-Based View of the Firm,这也是沃纳费尔的论文标题),并由此催生出了普拉哈拉德的核心竞争力观点。他们强调企业是资源的集合体,由于种种原因,企业拥有的资源具有异质性,这种异质性决定着企业的差别,是企业竞争优势和持久发展的源泉。而且,彭罗斯还在企业资源理论的基础上衍生出了知识基础理论(KBV)。另外,还有进化经济学对战略管理的影响。这些,都使战略管理研究领域出现了新的气象。

在组织行为方面,雷恩高度肯定了亚利桑那州立大学的戴维斯(Keith Davis),称他为“人际关系先生”,并认为在人际关系思想的演变历史上“没有人比他更引人注目”。雷恩强调,戴维斯把人际关系与组织行为结合起来,把人际关系研究由感性阶段推进到经验主义的组织行为研究。组织行为理论的代表,还有阿吉里斯的“个性与组织”关系假设,以及由此产生的

组织学习理论。雷恩指出,阿吉里斯的理论,实际上承接着卢因的群体动力学,并引发了日本野中郁次郎的知识创造理论,推动了彼得·圣吉的《第五项修炼》。麦格雷戈的X理论和Y 理论,则是在人性假设方面的重大洞见。雷恩指出,许多人对麦格雷戈的理论有误解,X理论和Y理论并不是对立的两极,而是人性的两个不同层面,它们并不针锋相对,而都是关于人性的基本观点。对赫茨伯格的双因素理论,雷恩也进行了方法论角度的分析。在激励方面,雷恩主要介绍了弗罗姆的期望理论和亚当斯的公平理论等。

领导理论是当代管理思想中分支最多、研究者也最为庞杂的领域。雷恩把领导理论在当代发展的主线索,概括为从个人特征到权变理论,再回到领导风格,进展到领导-成员关系理论。

在管理科学方面,雷恩介绍了运筹学的进展,重点阐述了戴明的质量管理和朱兰的质量三部曲,以及系统论对管理学的影响。客观地看,在当前时代,由于缺乏时间的沉淀,致使雷恩的论述显得头绪过多而主线条不明显。在篇幅上,也远远不及前两个时代。

值得称道的是,在书的最后,雷恩对企业伦理、企业与社会的关系及其社会责任、全球化造成的管理机遇、跨文化管理和跨国经营面临的变数等方面,都进行了富有启发意义的论述。尽管这一部分篇幅不大,但具有提纲挈领的前瞻性。

总体上看,雷恩的书,在管理思想史著作中是最有代表性的一本。同克劳德·小乔治(Claude S. George)1968年出版的《管理思想史》(The History of Management Thought)相比,雷恩的书要详尽得多。小乔治的更为简略,是粗线条性质的概括,而雷恩力求更深刻地揭示出管理思想发展演化的脉理,而且更为重视思想背后的社会动力。同钱德勒的企业史研究相比,雷恩的书要更偏重于历史学,钱德勒则突出了经济学分析,更重视企业自身的结构演变。

作为一部仍然在不断修订完善的著作,雷恩的书还存在着白璧微瑕。除了有些细节还需要做进一步的史学考证外,雷恩采用的管理思想发展阶段名称,尚可商榷。中间两个部分的“科学管理”和“社会人”时代划分,命名逻辑是一致的,都是强调对应时代管理思想的代表性特征。然而,首尾两头的“早期思想”和“当前时代”,命名逻辑不一样,仅仅表达了时代而缺乏代表性思想特征。在语词上,“当前”只能与“早期”以及类似的词汇对应,而不能与“科学管理”、“社会人”对应。反过来,“科学管理”与“社会人”也不能同“早期”、“当前”相对应。严格来说,一部著作,必须在篇章命名上保持一致性,这种命名的二重标准,影响了著作的严肃性。另外,由于历史学科本身的特殊性,从时代发展的角度看,早期管理思想和科学管理时代,由于已经有了时代的积淀和淘汰,取舍选材似乎更为合理,而社会人时代的人物选取和详略分布,就有了值得商榷之处。到当前时代,似乎更多地受到管理时尚的影响,较多地考虑了思想影响的即时性,而对思想的持久性考虑不足。当然,这也给今后的修订留下了余地。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儿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口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乂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白花齐放、白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儿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

西方管理思想史

期末作业考核 《西方管理思想史》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题(每题5分,共20分) 1.狭义行为科学 答:狭义的行为科学,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它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组织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2.公平理论 答:公平理论又称社会比较理论,该理论侧重于研究工资报酬分配的合理性、公平性及其对职工生产积极性的影响。 3.社会系统学派 答:社会系统学派是当代西方出现的比较早的一个管理理论,它是从社会学的视角对企业组织的管理进行研究的一种理论成果,认为社会各级组织都是一个协作的系统,组织成员之间的相互关系、相互影响构成了组织的这个协作系统,进而指出组织这个协作系统式可以通过有意识的行为和活动来加以影响和协调的。 4.决策理论学派 答:决策理论学派是以社会系统论为基础,吸收了行为科学、系统论的观点,运用电子计算机技术和统筹学的方法而发展起来的一种理论。 二、简答题(每题10分,共40分) 1.法约尔认为管理的五要素包括哪些? 答:法约尔把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称之为管理的要素。2.泰勒科学管理理论的三个基本出发点是什么?

答:第一,对工人操作的每一个动作进行科学研究,用以代替传统的经验方法。第二, 科学地挑选工人并进行培养和教育,使之学会工作。改变过去由工人任意挑选自身工作的做法,并根据自身的条件进行自我培训。第三,与工人亲密协作,以保证一切工作都按己形成的科学原则去办。第四,资方与工人之间在工作和职责上进行分工,资方做自己比工人更胜任的那部分工作,从而改变过去那种几乎将所有的工作和大部分的职责都推到工人们身上的管理方法。 3. 韦伯对权力的分类是什么样的? 答:①合理的法定的权力。指的是依法任命,并赋予行政命令的权力,对这种权力的服从是依法建立的一套等级制度,这是对确认职务或职位的权力的服从。②传统的权力。它是以古老的、传统的、不可侵犯的和执行这种权力的人的地位的正统性为依据的。③神授的权力。它是指这种权力是建立在对个人的崇拜和迷信的基础上的。 4. 双因素理论的两个因素和四种状态分别是什么? 答:双因素理论阐述了四种状态:满意、不满意、没有满意、没有不满意。两种因素:激励因素和保健因素。 三、论述题(每题20分,共40分) 1. 结合实际及所学的知识,阐述霍桑实验发现的非正式组织对你的启示。 答:不管承认与否,非正式组织都是存在的。它与正式组织相互依存,而且会通过影响工人的工作态度来影响企业的生产效率和目标的达成。因此,管理人员应该正视这种非正式组织的存在,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活动和目标服务。 作为管理者,必须充分认识到非正式组织的作用,并进行适当的引导,注意正式组织的效率逻辑与非正式组织的感情逻辑之间的平衡,利用非正式组织为正式组织的目标服务。

管理思想的演变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我选读的是美国作者丹尼尔?A?雷恩著中国学者李柱流等译,1986年版的《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考察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能够帮助我们了解今天的管理理论和实践。本讲将介绍许多当代管理概念的起源,并说明管理概念是如何响应组织和社会的变化而不断演进的。还介绍许多当前管理所面临的趋势和问题,以便将过去与未来联系起来,说明管理是一个不断在发展的领域。丹尼尔?A雷恩的这本书主要介绍了管理学从萌芽开始直到现在的演变历程,本书分为四个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和现代。这本书有两个着重点,一个是管理思想,一个是演变。书中除了介绍我们日常所熟知的管理名家及其管理思想外,作者也叙述了贯穿在整个管理思想发展的历程中那些不太出名的人物,他们或多或少的提出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相对而言),或者在其实践过程中对后来的管理名家产生了影响,作者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能够使我们对管理思想有一个连贯的认识过程,而不像以往我们学习的那样一个个断断续续的明珠。在另一方面,作者在论述管理思想的同时,也介绍了他们生活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状况以及管理名人他们个人的生活方式和性格等,这样便于我们更好明白这些管理思想产生的条件,也方便我们理解他们的思想。 在读书过程中,我发现本书的条理很清晰,内容的叙述方式也比较简洁,虽然也是讲述管理思想的,属于理论性的东西,但是它并没有像国内众多的理论书籍一样枯燥乏味,给人一种轻松的愉悦。关于书中的一些理论似乎也没有给出一个确切的定义,也许是作者有意的让我们自己从书中描述中自己总结吧,这对我们也是另外一个意义。《管理思想的演变》不愧为一本名书,读完此书后,我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有了一些基本的了解,接下来我将谈谈读过此书后我对管理的一些认知和个人看法。但由于本人知识有限,对一些问题的认识可能显得肤浅,如有不妥之处,万望斧正。 管理是一个古老而又恒久的话题,只要有人群存在的地方就必然会有管理。但我觉得在我们研究管理的演变和发展之前,我们很有必要弄清楚以下两个问题,第一:管理是什么;第二: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管理是世界上最难定义的概念之一,不同的管理学派和不同的管理学者都给管理下过不同定义,目前有关管理的定义多达几百种,但这些并不重要,就像物理学和经济学一样我们并不需要一个有给他硬生生的定义,我们要弄清楚的是管理的本质和其基本职能以及其系统理论。而对于管理是一门艺术还是一门科学至今仍存在不少争议。雷恩在书中提到,在五六十年代,管理界就对管理是否达到了作为一门科学展开了激烈的争论,同时不少学者为使管理成为一门正宗的科学而努力。在科学管理时代和前期的社会人时代,管理应该是被当作科学的,这个时期产生了许多管理理性的原则和严谨的理论,在此后随着人的因素逐渐受关注,管理的硬性较为下降以及社会环境的变化等一系列因素的出现,人们对管理作为科学的观点产生了怀疑并提出了管理的艺术性。而从现在管理学者的理论看来,他们既看到了管理的艺术的一面又看到了管理的科学性,菲德尔的权变理论就是这种思想的集中体现。我个人认为管理既是艺术同时也是科学但其科学性要大于其艺术。作者的本来目的也是要介绍管理的,但他没有把管理的概念,职能等一些一般教科书上都会介绍的关于管理的知识再次搬出来。而是选择了关于管理思想的演变。这其实更能让读者去了解管理。因为,在了解了管理背后的环境,包括自然的,社会

《行政管理》读后感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后感 专业人力资源管理 年级班级2013级1班 学号201311510131 姓名周子煜

我叫周子煜,就读于山东青年政治学院13级人力资源管理专业。大三上学期,学校开设了《行政管理学》选修课,对我们以后尤其是从事人力资源管理和行政管理工作有很大的帮助。除了老师每周上课为我们讲解外,我在课后又到图书馆借了一本《管理思想的演变》来学习,这使我对“行政管理学”有了新的认识,学到很多实用的知识,受益匪浅。 综观全书,我们能认识到,管理活动最初起源于人类的实践活动,在早期生产力水平极低的情况下,人们狩猎采集食物的生活过程中就已经有了集体合作。保存至今的古代宏大建筑和劳动分工情况下制作出来的精美的工艺品也表明了早在数千年前古人就已经掌握了丰富的管理技能。随着整个社会中对人的主体地位的关注,对人和组织关系的深入研究,管理学理论相应发生着以下演变:早期带有蒙昧和残酷色调的关注利润而忽视人的个体的地位理论学说;到工业革命后的关注员工技能、员工效率以及工人罢工冲击下劳资双方关系的改善;到重视非生产性因素,关注人性的心理及情感需要;到对管理的一般理论的提出和总结;到关注个人与组织的和谐关系为主,根据各自的特质将二者进行有效结合,形成一种适合外部环境的组织文化;再到随着其他学科的引入,计量、统筹学直至计算机技术的采用,技术手段的提高越来越不是问题,而是整个管理过程中人际关系的整合,员工思想和学习能力的开发,以及管理过程的各个阶段的有序化、可衡量性及可预测性。管理思想的演变史是一部人类对管理哲学的探索史。过去的实践为未来提供了历史的教训,为未来将要留下的足迹留下了基础和指导。 管理思想的发展过程对我们今天管理工作的借鉴意义:西方管理思想萌芽于文艺复兴时期,得益于西方资本主义制度在整个世界上的立,形成于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成熟于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即70年代末到80年代初这段时期内。其转折点是1973年的世界能源危机,在世界能源危机以后世界新的政治经济格局开始萌芽。80年代末由于苏东巨变,经过几年新的调整,世界政治经济格局已定,从原来的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以美苏两国为轴心国,变为多个政治经济强国并立的新格局,也就是说世界由两极转向多极化方向发展。在这个新的历史发展的背景下,世界各国的政府都对自己的政治、外交、经济政策进行了调整。在微观上,各国的企业同样也面临着新的形势。由于新的国际形势由原来的军事竞争转变为经济实力竞争,在世界市场上的竞争显得更加激烈,企业生存发展尤

最新管理思想史期末复习重点考试知识点复习考点归纳总结

电大管理思想史期末复习考试考点归纳总结 名词解释 1.行会:中古城市手工业者按照各自的行业结成的联盟,是城市手工业者保障自身利益的行业内部组织,它具有现代管理的某些雏形。 2.群体:群体的含义非常广泛,可以理解为后来的家庭、组织、工厂和国家。其基本特征是:由人组成;有共同的基本目标;内部有组织,并且这个组织是为达到群体目标而客观存在的。 3.群氓假设:①社会由一群一群无组织的个人所组成;②每个人以一种计算利弊的方式为个人的利益而行动;每个人为达到这个目的,尽可能地合乎逻辑地思考和行动。 4.大工业:所谓大工业,首先必须理解为一种组织,一种生产制度或生产组织方式。这种组织的建立影响着整个经济制度,从而影响整个社会制度。 5.经济人:又称理性人,是指个人的一切活动都受利己心的支配,人是个人利益的追求者。 6.工资规律:大卫·李嘉图提出,在资本和管理技术关系上存在所谓的工资规律,认为工人劳动创造的价值是工资、利润和地租的源泉,这是经营管理的核心问题。并且工资的高低与利润的高低成反比。 7.市场伦理:由亚当·斯密提出,是资本主义精神来源之一。认为只有市场与竞争才是经济活动的调节器,市场是一只看不见的手,能够保证资源得到最佳配置并发挥最大效能。 8.例外原则:是指企业的高级管理人员把一般日常事务授权给下属管理人员负责,而自己保留对例外事项一般也是重要事项的决策权和控制权。 9.甘特图:甘特图,是通过对生产日期和产量图示来控制计划和生产进行的一种日平衡图。具有简单、醒目和便于编制等特点。从图上可以了解计划的完成和进展情况,还可以对计划执行情况进行预测和调整。 10.职能工长制:泰勒的职能工长制是根据工人的具体操作过程来进一步对分工进行细化而形成的。职能工长是根据事先规定好的工人的全部作业过程来指导工人干活的具有特 殊素质的管理者。 11.时间研究原理:在动作分解欲作业分析的基础上进一步观察和分析工人完成每项动作所需要的时间,考虑到满足一些生理需要的时间和不可避免的事情而耽误的时间,为标准作业的方法而制定标准的作业时间,以便确定工人的劳动定额。这就是与作业研究原理相对应的时间研究原理。12.差别工资制:通过对工时的研究和分析,制定出一个标准制度,制定的定额是由管理部门完成的,并以科学为基础,从而改变过去以估计和经验为依据的方法。采用该工资制度后,按照工人是否完成定额而采用不同的工资率。超额后按照高的工资率,以示鼓励。 13.作业研究原理:该原理包括:改进操作方法以提高工效,并以合理利用工时为目的。通过将每次操作分解为动作,并把动作分解为动素,然后在研究每项动作的必要性和合理性,据此形成标准的作业方法。 14、制度权利:权利是指挥和要求别人服从的力量。由职位和地位而产生的权利即制度权利。 15、个人权利:与个人的智慧、学识、经验、道德品质和领导能力有关的权利为个人权利。 16.行为科学(狭义) :是指应用心理学、社会学、人类学及其他相关学科的成果,来研究管理过程中人的行为和人与人之间关系规律的一门科学。 17.行为科学(广义):是运用自然科学的实验和观察方法,研究在自然和社会环境中的人的行为(以及低等动物的行为)的一切科学. 18、正式组织:指的是企业为了有效地实现企业的目标,所规定的组织成员中正式的相互关系和组织体系,其中包括:组织结构、方针政策、规划方案、规章制度等。 19、X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一种人性观。这种观点对人性的假设是:人是好逸恶劳的;人生而不求上进,宁愿听命于他人;人生而以自我为中心,漠视组织;人习惯保守;只有少数人具有解决问题的想象力和创造力。20.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马斯洛把人的需求归纳为五大类,这五大类需要是相互作用的,按照重要性和发生的先后顺序为: 第一级:生理上的需要。包括维持生活和繁衍后代所必须的各种物质上的需要,这是人类最基本的需要。 第二级:安全上的需要。包括免除危险和威胁的各种需要。第三级:感情和归属上的需要。包括和亲朋间的良好关系、友爱及帮助。 第四级:位或受人尊重的需要。包括自尊心、能力、知识、成就、地位等的需要。 第五级:自我实现的需要。这是最高一级的需要,指一个人实现理想、自我创造和发展的需要。 21.霍桑实验:在20世纪20年代,为深入研究工人的劳动效率问题,解决劳资纠纷和罢工,美国国家科学委员会在霍桑工厂进行的一项以科学管理的逻辑为基础的实验。包括照明实验、福利实验、访谈实验和群体试验。 22.效价:是指一个人对某项工作及其结果(可实现的目标)能够给自己带来满足程度的评价,即对工作目标有用性的评价。 23.双因素理论: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是适合人成长的心理因素,它属于激励因素;不满意因素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消极和不满的情绪,又称为保健因素。管理者在工作中应该满足激励因素,改善保健因素,以提高人的积极性。 24.非正式组织:指组织中没有经过正式的上级或一些相关的程序而建立起来的,以感情联系为主要沟通方式的一种非正式的群体和体系。 25.保健因素: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不满意因素是指缺乏这些因素时容易产生不满和消极的情绪,即保健因素。保健因素包括金钱、监督、地位、个人生活、安全、工作环境、政策和人际关系等。 26.管理方格理论:是美国行为学家布莱克和莫顿提出的。该方法以纵轴表示对人的关心程度,以横轴表示对事的关心程度,并将它们划分为9格,作为关心的标尺。其基本思路是在企业管理的领导工作中往往出现极端的方式,应该避免这种情况,追求组织目标和个人追求的最有效结合。 27.Y理论:是社会心理学家麦格雷戈提出的一种人性观。认为人并非生性懒惰,要求工作是人的本能;在适当的鼓励下,不但能够并且渴望承担责任;只要管理适当,个人与组织的目标是可以统一的;一般的人都具有相当高解决问题的能力。 28.行为科学:所谓行为科学,是利用许多科学的知识来研究人类行为的产生、发展、变化的规律,以预测、控制和引导人的行为,达到充分发挥、调动人的积极性的目的。29. 复杂人假说:该假说认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需要和不同的能力,工作的动机不但是复杂的而且变动性很大。一个人在组织中可以学到新的需求和动机,人在不同的组织和不同的部门中可能有不同的动机模式,在正式组织中与别人不能合群,可能在非正式组织中能满足其社会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一个人是否感到心满意足,肯为组织出力决定于他本身的动机构造和他同组织之间的相互关系。人可以依自己的动机、能力及工作性质对不同的管理方式作出不同的反应。30.激励因素:是美国心理学家赫茨伯格首先提出的。他把企业中有关因素分为满意和不满意因素。满意因素可以使人得到满足,是适合人成长的心理因素,它属于激励因素;包括成就、赞赏、责任感、上进心等。 31.俱乐部式管理:管理的重点在对人的关心上,企业充满轻松友好的气氛,不大关心生产任务的一种管理方式。32.期望值:是指人们对自己能够顺利完成某项工作的可能性估价,即对工作目标能够实现概率的估计。 33.新三论:新三论是现代管理理论的基础,也是现代科学的理论基础。包括耗散结构理论、协同论和突变理论。34.数量管理科学学派:又称为数量学派。该学派认为管理就是利用数学模型和程序系统来表示管理的计划、组织、决

西方管理思想史脉络梳理及对现代企业的启示(原创)

西方管理思想简谈 智者说,知道人们如何思考,比知道人们如何行事更为重要。虽然管理理论经过了百年发展,到今天已经十分成熟和完善了,但了解管理思想,特别是人类管理思想发展演变的历史,对于我们学习管理学的人来说,也是必不可少的。 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早期主要表现为经济管理思想和社会管理思想。从西方早期的重农主义经济思想,到中世纪“文艺复兴”后的重商主义经济思想,再发展到大工业时代的理性主义、科学化管理思想都是一脉相承的。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总共可分为以下十个阶段。 1.古代希腊、罗马的经济管理想。当时的管理思想主要以色诺芬、柏拉图、亚里士多德、 克优斯*贾图等思想家的理论为主。这些思想都是为维护奴隶制度而服务的,不过已经开始接触商品经济问题,已经产生了交换和货币。 2.西方中世纪前后的管理思想。这个时间,正是封建主义逐渐衰落,资本主义萌芽和不断 发展的时期,另外在文艺复习思想大运动的背景下,重商主义的经济思想开始出现了,例如托马斯.阿奎那的公平价格和货币交换等思想,尼古拉·马基雅维利的管理原则,以及后期的新教理论、个人自由理论、市场理论。 3.工业革命前后的管理思想。随着手工业时代向工厂制时代的转变,生产方式的变革、生 产规模的扩大和市场范围的延伸,工业革命不断的进行,兴起了古典经济思想,主要代表人有亚当斯密、萨伊、罗伯特·欧文等人的经济思想理论。亚当斯密的分工理论和影响工资大小的因素论、萨伊的政治经济学等是西方管理思想发展史上的一大进步。 4.西方大工业时代的管理思想。随着工业的不断发展,大企业的建立,对雇佣者、工人的 需求增大,同时对管理人才的需求也更加迫切了。于是出现了“科学管理之父的泰罗、约尔等伟大的思想家, 5.梅奥的人文主义管理思想。在二十世纪三四十年代,出现了梅奥的人际关系理论、马斯 洛的需要层次论、巴纳德的经理职能思想、领导工作思想等等。在这个年代为西方当时的经济大危机做了不少的贡献。 6.20世纪50年代,全世界都在进行战后重建与经济恢复,在此期间,管理思想又有了新 发展,例如杜拉克的目标管理思想,麦格雷戈的关于人性假设的”X理论和y理论和管理科学学派的发展。正是这些思想的发展使管理学走向定量化、精确化、成熟化。 7.20世纪60年代,管理思想进入现代管理阶段,各种管理学派建立起自己的理论体系, 也就是所谓的现代管理理论丛林。这个时期主要有赫伯特·西蒙的决策学派思想、弗鲁姆和斯金纳的激励理论、戴尔的组织管理思想和彼得的人事管理思想。 8.20世纪70年代,持续增长与繁荣的世界经济由于中东的石油危机而进入动荡与困境之 中。在新的世界经济形势下,战略管理理论应运而生。杜拉克认为企业战略理论是使企业在动荡年代里包吃生存月发展的重要工具在此期间,杰伊·洛希和保尔·劳伦斯作了很大贡献。 9.20世纪80年代,产生了一些新的管理思想,例如组织文化理论,从非理性主义角度探 讨企业柔性管理问题。以威廉·大内、埃德加·沙因、亨利·明茨伯格等人为代表。10.在20世纪90年代后,世界发生了巨大变化,经济的全球化、企业的国际化和信息技术 的普及化,让管理思想进一步发展了,例如6q管理理论学习型组织理论等,越来越强调团队管理、信息技术等内容了。 经济形势的不断发展,必然会导致经济管理思想的不断进步,西方管理思想又对我们现代企业有哪些借鉴和启示呢?

《西方管理学名著导读》读书笔记

《西方工商管理学名著提要》读书笔记 一、丹尼尔·A·雷恩《管理思想的演变》 丹尼尔·A·雷恩是美国管理学家和管理思想史学家,《管理思想的演变》一书通过考察管理思想的背景、概念及其主要代表人物的思想,描述管理思想从最初非正式的时代直到当今社会的演变。为此,本书概要地叙述了管理思想发展的各个重要时期,并分析了这个发展过程中的各种趋势和活动,此外还说明了占主流地区的经济、社会和政治价值及体系对管理思想发展的影响。全书分为4大部分: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 (一)早期管理思想 工业革命以前,人们通过有组织的努力设法满足自己的需求从而使管理作为一种活动开始兴起,促进了早期文明的形成产生了对军事、家庭、教会和国家的管理职能的狭隘的看法,文化的新生为工业化创造了先决条件。 工业革命开始后,英国的工业革命带来了工厂制度和管理的问题,并且形成了两大派别:以欧文为代表的注重人的问题和以巴比奇、迪潘、蒙哥马利和尤尔的注重组织和方法。南北战争前的美国工业革命是以普尔的承认人的问题和以麦卡勒姆、普尔的注重组织和方法为代表。内战后,工业开始发展,制度化管理的实行拉开了走向科学管理的序幕。 (二)科学管理时代 随着工业的发展,人们对系统化的关注日益增强,泰罗率先提出了科学管理理论,在泰罗科学管理理论的基础上,巴思、库克、甘特、吉尔布雷斯夫妇、埃墨等人提出要在科学管理的基础上加强对工人个人情况的关注,并且这种理论在学术界、企业和国际上引起了广泛的关注和影响,进一步推动了科学管理向综合管理的方向发展。同时,法约尔和韦伯未被认可的工作也使得管理向管理和组织机构理论的方向发展。明斯特贝格的工业心理学,以及改善企业条件、福利运动推动了人事管理的发展,在社会学伦理和工业社会学的前身和早期研究的基础上,共同促进了管理学向行为研究和霍桑试验方向发展。 (三)社会人时代 在早期的行为科学家和修正主义者思想的基础下产生了霍桑试验和人际关系学说,也进一步推动了社会成员心理测试,团结力学,社会激励,参与领导等一系列理论的发展,使得管理学向组织行为学的发展发展。 福利特的理论、霍桑试验产生的人际关系学说推动了社会技术系统理论的发展,揭示了把正式组织和非正式组织融合在一起的重要

《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观《管理思想史》后感 在周老师的推荐下,我有幸观看到了由中央广播电视大学出版的《管理思想史》全套视频,使我从管理思想史的角度更加深入了解到了关于管理学这门课程的内涵。 在这套视频中将管理思想史编成了一系列的课程,每课时大约50分钟,相当于我们平时上一节课的时间,从这点看,这套视频比较适合我们在平时生活中观看,大大充实了我们的业余生活,丰富了我们的管理学基础理论知识。 全套视频有15讲,分别为我们讲述了:一绪论;二国外早期管理思想;三中国古代管理思想;四工业革命和管理思想的发展;五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六古典组织管理;七行为科学管理的产生;八现代管理理论综述;九现代管理理论的主要学派;十当代管理环境与思想;十一当代管理思想史的发展趋势;十二管理思想史的学习总结;接下来就是对一些管理名著的评价。以前我一直认为管理学就是管理中的唯一一门学科,管理思想史只是一个介绍管理思想演变的历史过程,将它作为一门学科不太合适。但是现在我意识到管理思想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多么的重要,它的学科特点在于1、是一门边缘学科,既是管理科学的组成部门,又是历史学科的一个分支;2、在研究方法上有显著的史学特点,它所展示的是管理理论、管理思想发展的历史;3、管理思想史的研究内容体现了理论联系实际。毛泽东曾经说过:“学习我们的历史遗产,用马克思主义给以批判的总结,是我们学习的另一个任务。” 观看全套视频后,从总体上来说,该视频主要争对了国外管理思想史的发展并做了大量的介绍和评价,而对于中国的管理思想史并不是很突出,只花了一节课的时间和最后对中外思想史的比较中又提到了中国的管理思想史。所以我个人觉得这方面有待加强,因为作为一个中国人,我们确实可以花大量时间研究别国的管理精华,但是要很好的加以利用就必须在了解自身的情况下去学习去借鉴,不然做的只是表面功夫无用功而已。当然,在观看期间我也对中国古代的管理思想有了一定的了解。在我国有诸子百家,以前我一直认为他们所宣扬的只是一些做人做事的道理,但其实他们的言论和著作中早已透露出了一系列的管理思想,诸如,老子宣扬道家“道法自然”,“无为而治”。这里的“道法自然”是老子为我们提供的最高级方法论,每一件事都有着它本身的天性和本质,每个人都有自己独特的思维方式和个性特征,我们应该意识到的是:我们需要做的不是试图消除这些缺失,而是把他们的优点合理地加以利用,尽量避免他们的缺失,并力图帮助每个人在其独特天性的基础上持续进步,去放大其中有益的部分。根据“道法自然”的这种解释,完全可以将之运用到现在的管理实践中,突出“人”的重要性。作为一名管理者,要善于发现员工的优缺点,不要刻意地去改变他们,因为人的成长是一个过程,很多天性和本质已经早已定性,是无法通过规章制度去压制去改变的,我们唯有加以利用,扬长避短,并采用合理地手段去激励他们,这样才能挖掘员工的潜力,并发挥出他们的最大效能,为企业谋求利益。 中国古代管理思想的基本特征主要有1、把人作为管理的重心(以人为本),2、把组织与分工作为管理的基础,3、强调了农本商末的古故国思想,4突出了义与情在管理中的价值,5、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6、把中庸作为管理行为的基准,7、把求同视为管理行为的重要价值。在这些特征中第一二四五六七我认为与当今我们管理思想有异曲同工之处,特别是第一点以人为本和第五点也就是我们现在强调的战略计划。在管理中强调“以人为本”,是对企业中人的尊重,重视员工的价值有益于员工更加青睐自己的企业,这就是现在我们所说的人力资源管理。不论一个组织是刚开始经营还是已经经营了数年,吸引和保留有能力的员工是每一个组织成功的关键。如果一个组织没有认真负责地进行人力资源管理,绩效和目标的达成就有可能受到损害,因此“以人为本”是一个组织中的重中之重。赞赏用计谋实现管理目标这一管理思想,则与现如今计划和战略在管理中的作用相呼应。因为计划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对我们的启示 李雪妮10108086003 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有两点转变特别值得我们注意,一是管理理论的人性假设基础,也就是说在管理理论所研究的管理对象是什么样的人,一是文化,包括企业文化、民族文化、潮流文化等,尤其是民族文化在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所起到的关键作用。鉴于此,本文将西方管理理论对我们的启示分为两个大板块:人性假设的演变历史对我们的启示以及中西方的文化差异所启发的管理创新。 启示一:以人为本——西方管理理论中人性假设的演变及其启示人性假设是西方管理思想的发展基石和演化线索,我们可以从西方管理理论的发展历史中人性假设的演变里获得一些启示。 西方管理思想史上先后出现了六种主要的人性假设,即“工具人”、“经济人”、“社会人”、“自我实现人”、“复杂人”和“道德人”。 1.“工具人”假设。前泰勒时代,生产的社会化程度不高,管理范围往往只限于家庭或手工业作坊。与之相适应,这一时期形成了一种基于“工具人”假设至上的管理模式,这种管理模式以主要用暴力取得绝对集权、组织结构简单、经验管理、以维护自身的权威与地位的稳定为管理的首要目标。 2.“经济人”假设。“经济人”假设起源于享乐主义哲学和劳动分工的经济理论,认为人的一切行为都是最大限度地满足自己的私利,为了争取最大的经济利益,工作动机就是为了获得经济报酬。 3.“社会人”假设。“社会人”又称社交人,是人际关系学家埃尔顿·梅奥根据霍桑实验的结果于1933年在其发表的《工业文明的人类问题》一书提出的。“社会人”假设理论认为人是有感情的社会性动物,是社会关系的产物,人不仅是经济的,还是社会的,满足人的社会需要比满足人的经济物资需要更能调动人的生产积极性。 4.“自我实现人”假设。这种人性假设是于20世纪四五十年代由美国心理学家马斯洛提出。该假设认为所谓自我实现是指人都需要发挥潜力,表现自己的才能,只有人的潜力充分发挥出来,人才会感到最大满足。 5.“复杂人”假设。随着社会的进步,在新的管理环境下,原有的管理理论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让历史照亮未来 ——《管理思想的演变》读书笔记 在读书之前以及读完这本书之后,我思考了三个问题:什么是管理?如何把握管理思想的演变?研究管理思想演变的意义何在?读完《管理思想的演变》,我有了自己的答案,虽然十分浅显,但确是我在读书过程中的思考和探索。 人具有经济、政治、社会等方面的需求,要通过有组织的努力去完成。管理是社会组织中,管理者为了实现预期的目标,以人为中心进行的协调活动。管理是为了实现组织未来目标的活动。管理的工作本质是协调,管理工作存在于组织中,管理工作的重点是对人进行管理。 雷恩在开篇就提出,管理思想作为一种文化是现在和过去的经济、政治和社会的产物。管理思想影响环境,环境又反过来影响它。雷恩在“早期管理思想”、“科学管理时代”、“社会人时代”、“现代”四大章节中都着重介绍了当时经济、社会、政治上的文化氛围,这对于我理解本书有莫大的帮助。 研究过去是为了指引未来。我们借鉴国外经济管理的经验和理论,为的是把我国的社会主义的经营管理工作搞好。对于历史上的管理思想,对于资本主义的管理经验,我们要做到“古为今用”,“洋为中用”,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对国外经济管理中可资借鉴的地方,我们必须从我国的国情出发,经过我们的分析和消化,为我所用,制定出一套适合我国情况的经济管理的科学制度。 以上是我读书过程中大致的思考和感受,下面是我具体学习情况的总结记录。 第一部分早期管理思想 工业化之前,组织的主要形式是家庭、部落、教会、军队和政府。虽然经济活动的规模无法与工业革命所产生的结果相提并论,但是家庭事务、军事战役、政府

管理以及教会运作方面确实存在管理需求。正如课本所介绍的,历史上的管理实践主要发端于四个方面:大规模集体实践活动,政治控制和社会实践管理,战争,宗教。 雷恩介绍了近东、远东、埃及、希伯来、希腊、罗马以及天主教会的管理实践,这些早期文明中最初的管理实践与尝试提供了许多关于组织与管理的远见卓识。例如,古埃及人和古罗马人都遵循“管理十人”的规则;古希腊的柏拉图、亚里士多德提出了劳动分工将生产力最优化的观点,中国的朝廷工厂也出现了高度专业化的劳动分工;在公共管理方面,中华帝国和罗马帝国都建立了全面的权力等级制度;天主教会在当时对人们生活的影响和控制相当突出,其领袖们也认识到了使整个组织制度化的需要。 雷恩认为早期管理思想中,占据统治地位的是反商业、反成就甚至反人性的文化价值观。文化的重生则为工业化以及后来理性、正式、系统的管理提供了前提条件。文化的重生包括新教伦理、自由伦理和市场伦理。新教伦理挑战中央教会的权威,打破了神学对人们的束缚,激发了人们对现实成就的需要;自由伦理反映了独裁政府和代表制政府的长期斗争,试图保护个人权利;市场伦理提出了对重商主义的挑战,倡导“以市场为导向的经济”的观点,重农学派的创始人魁奈和自由主义经济的奠基人亚当斯密在这场思想革命中做出了举作轻重的贡献。给我印象最深的是新教伦理的重生。马克斯韦伯认为新教的禁欲主义或称清教主义为资本主义精神提供了宗教支持。虽然韦伯的观点也面对质疑与挑战,但他的 思考与分析确实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清教主义提倡珍惜时间、鼓励劳动分工 与专业化、提倡节俭、克制与个人奋斗。受严峻的清教主义的影响,人们努力工作,自我克制、自我监督,节俭的生活在劳动中创造出剩余和利润,这些剩余的部分投入到新的事业,或改善原有的企业。信仰新教的父母在培养子女时会叫他们自力更生和独立自主,这些做法会使孩子具有更强烈的获取成就的需求,这种需求将推动经济的发展。泰罗的父母都是清教徒,这与他日后在管理方面的成就不无关系。

电大西方行政学说期末考试机考参考答案

《西方行政学说》机考题型精选已排版 1.(A.奎德)与德罗尔一起创办了着名的《政策科学》理论刊物。 2.(C.计划)不仅是管理的首要因素,具有普遍适用性,而且是一切组织活动的基础。 3.(C.自治型)行政组织体制的特征是多数的行政官员均系民选,有任期限制,体现民治,行政官员向民众负责。 4.“神秘化组织”行使权威的方式是基于(B.领导者个人的人格),它以对个人的崇拜、迷信为基础。 年克林顿政府行政改革所依据的理论主要是(C.企业家政府理论)。 世纪50年代英国创立的(A.文官制度)为行政学理论体系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范畴 和规范。 理论为管理人员提供了一种对于人的(B.乐观主义)的看法,这种看法对于争取企业组织成员的协作和热情支持是不可或缺的。 8.奥斯本强调,改进政府工作效率从根本上说就是要(B.改革政府的不良体制)。 9.奥斯本认为,企业家政府对政府各部门表现的评估和资助的依据是(D政策效果)。 10.被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的是(C)。P36 11.被里格斯定义为研究“自然以及人类文化环境与公共政策运行之间的相互影响情形”的学说是(A.行政生态学) 12.被视为20世纪最后25年内最有影响并荣获美国政治学会的最高荣誉奖---威尔逊 政治学术奖的林德布洛姆的政治学名着是(D.《政治与市场》)。 13.被视为世界各国公认的第一本大学行政学教科书的是怀特所着(A.《行政学导论》)。 14.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并成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的是(C)。15.被誉为“现代管理理论之父”,并成为西方管理思想史上社会系统学派创始人的是(C.巴纳德)。 16.伯认为效率较好的组织类型是(B.与合理合法权威相适应的组织)。 17.称作“组织理论之父”的是(C.韦伯)。 18.从思想渊源来看,威尔逊的行政学说受到了来自欧洲大陆行政研究思想的影响,尤其是(D)。 19.从组织理论上看,法约尔所讨论的主要是(D.组织结构问题)。 20.德鲁克基于目标管理理论提出的在政府机构中广泛运用的理论是(B.公共服务机构管理理论)。 21.德鲁克在(世纪50年代)提出目标管理概念。 22.德诺对西方行政学的理论贡献主要就体现在下列具有划时代意义的名着中(D.《政治与行政》): 23.德诺发现,美国政府体制得以顺利运行所必不可少的“适度控制”和“必要行政集权”全来自于一种法定体制外的调节功能,即(B.政党)。 24.登哈特认为(A.社区)已经成为美国人生活中的一个主题. 25.厄威克认为,(C.高级参谋)的工作宗旨在于使行政领导者免除某些事务的负担,使他能够扩大控制幅度并集中精力于最重要的问题。 26.厄威克认为,一个行政领导人员直属的下级人员数量应有一定的限度,至多不能 超过(D.6人)。 27.厄威克在管理学方面的主要贡献是(B.把古典管理理论系统化)。

西方管理思想史——5.专制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5.第二节专制主义和中世纪的管理思想 郭咸纲 公元五世纪末,古罗马帝国在奴隶、隶民和各族被压迫人民的不断起义,以及日尔曼“蛮族”入侵的联合打击下灭亡了。欧洲的社会发展从此进入了封建主义的新时代。它延续了约1000年,在历史上通常称为中世纪。由于受封建制度的束缚,同资本主义生产方式所创造的巨大生产力相比,这段时期的经济发展相对来说是比较缓慢的。但是,历史的发展是不会停止的,这段时期生产力还是有了一些发展,生产工具也有一些改进,人们对自然的认识尽管受到中世纪教会的思想禁锢,但对自然的观察却越来越精确。所以,这个时期管理思想的发展也绝不是“历史真空”。诚然,中世纪在管理思想史长河中,没有多少书面材料可以借鉴,然而,从管理思想的继承性来看,它既有自己在这一时期对管理的理解和认识,又有自己丰富的管理实践。下面分别从实践和理论两方面给予阐述。 一、社会实践所体现出的管理思想 (一)西欧封建社会的政治管理体制、组织结构 封建社会内部有一套严格的等级制度。封建社会中,维系其统治关系的生产资料是土地,因此封建社会最大的封建主——国王把一大部分土地分封给大封建主,大封建主把一部分土地分封给较小的封建主,较小的封建主又把一小部分土地分封给下面的封建主。国王和封建主又各自分封一批骑士,作为自己的战斗队伍,骑士是最低的封建主。这样层层受封,依次为公爵、伯爵、子爵、男爵、骑士。边区的封爵称为边地侯或侯爵。等级越低,人数越多,这些大大小小的封建主分别领有大小不同的封地,拥有数量不等的庄园、农奴和武装,他们组成一座以国王为首的“金字塔”。 封主和封臣关系的建立,必须经过受封仪式,称为誓忠礼。受封者跪在领主之前,双手放在领主的掌间,宣誓效忠。领主则授以树枝或泥土,作为封主的象征,并承认受封者为其附庸。如受封者为教会主教或寺院僧侣,则另授指环或权杖。领主和附庸的关系是领主要负责保护附庸,附庸要向领主效忠。早在1847年,秃头查理的麦尔森赦令规定:自由人必须以国王或国王的任一臣属为主人;附庸必须服从封主,不得背离,战时有随同出征的义务。在封建社会,每个领主只能管辖自己的附庸,不能对其附庸的臣属行使直接的管辖权。所谓“我的附庸的附庸,不是…我?的附庸”。这是封建统治阶级为调整内部关系而建立起来的政治秩序。在长期的混乱之中,保证了他们对农奴阶级的统治。但就整个封建社会来讲,每一个封建主相当于一个小国君,他们拥有自己的武装力量割据一方,各自为政,并时常为扩大自己的领地与其它封建主甚至领主发生战争,混乱不堪,造成了被历史学家称之为封建社会早期的黑暗时代。 正如1972年获诺贝尔经济学奖的牛津大学约翰·希克斯(John Hicks,1904~1989)所说:“如果官僚制度的确不失为一种解决办法,那么需要严加防范,经验似已证明必要的防范方法有三个:成功的第一个条件是,必须任用一些官员来监视或检查另一些官员。最早的任意的检查只是暗中侦查,但它能逐渐制度化,因此能(在后一阶段)发展成为像现代官僚政治中的审计制度那种东西。……第二个条件是建立一种跃升的制度——或仅仅在各处调来调去的升迁制度——使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西方管理思想史》读后感 郭咸纲教授所著《西方管理思想史》是一部对西方管理思想的演变和发展的研究中的经典著作。全书共分六篇,从早期的管理思想开始,经过古典管理理论、行为科学理论、现代管理理论,一直到当代管理思想,对西方管理思想从产生、发展到繁荣的整个过程做了一个科学的梳理和分析。书中也提到了管理理论发展的线索和研究方法,并对管理理论的发展前景和领域作了分析与展望。 学了几年的管理,越来越发现管理学的复杂性和系统性。自从有了人类,有了人类组织,管理便出现了。不管是东方还是西方,管理的实践一直渗透到我们的日常生活的各个方面。但是直到近代,也就是一百多年前,现代意义上的管理才出现,管理学才作为一门学科正式产生。当然,这是有着其显著的社会经济背景,如十九世纪中叶以后现代公司制度在美国的确立,企业的规模、数量不断扩大等等。 西方管理理论自产生以后,便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而发展。社会经济组织的的演变与管理思想和理论的发展存在着相互促进的关系。也就是说,经济组织的演变为管理提出新的研究课题,而管理研究的进展又为新型组织的巩固提供了支持和保证。这种相互促进的关系是管理思想和理论演进与发展的根本动力。 由于企业或行政等组织的经营实践的多样性和复杂性,导致从实践中得出管理理论也呈现出多样性、复杂性甚至繁杂性。所以在管理理论中没有那一个理论一手遮天、独霸天下,它呈现出百花齐放、百家争鸣的繁荣景象。甚至一度出现管理学的“丛林”现象。管理学的理论流派多彩纷呈,理论也各不相同。管理学从产生到现在有代表性的理论不下几十种,在加上一些不入主流的,就更是不胜枚举了。导致对管理作一概念上的界定都无法产生一致的定义。比如法约尔认为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指挥、协调、控制。西蒙认为管理就是决策等等,但我仍然比较推崇孔茨的定义:管理就是在正式的组织化群体中通过别人做事情的艺术,也是创造一种环境使这种组织化的群体里的人们以个体或协作的方式实现群体目标的艺术,同时也是排除绩效障碍的艺术以及在有效地达成目标的过程中保证最优效率的艺术。 尽管管理思想源远流长、繁杂多样,我们仍然可以抽丝剥茧,探寻管理思想的发展脉络。 十九世纪六七十年代,第二次工业革命极大的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企业竞争日益激烈。同时,股份制的企业制度促成了所有权和经营权的分离,导致职业经理人阶层的出现。面对日益激烈的竞争压力企业家们开始把注意力从技术转移到管理上来。“管理运动”如火如荼地开展起来。有代表性的就是1910年福特发明流水线的批量生产方式;斯隆创立广泛适应的事业部制;特别是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走向成熟并普遍推广,使管理理论成为一门科学,成为管理学产生的标志。 按照时间顺序,下面出场的是吉尔布雷斯夫妇的动作研究。动作研究的目的是制定出合理的动作模式,采用合理的工作方法,改善工具和环境,以提高生产效率。接下来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20140426

《管理思想史》读书笔记 2014年春,我非常有幸认识了《管理思想史》任课老师——王荣森教授。王教授完全没有生搬硬套地照做书本上的知识,而是运用他那渊博的学识,结合政治、文化、经济、思潮进行深刻洞悉管理思想,诱发我们深入的思考。每每讲课,纵横驰骋,繁简得当,浅显易懂,深奥抽象,以此丰富课本的空洞和繁琐,让我们受益匪浅! 纵观管理思想,就是人们在社会实践中对管理活动的思考所形成的观点﹑想法和见解的总称。它是人们对管理实践中种种社会关系及其矛盾活动自觉的和系统的反映。管理思想是在管理实践基础上逐渐形成发展起来的,它经历了从思想萌芽﹑思想形成到不断系统与深化的发展过程。 管理思想史是一门年轻的学科,在其四十来年的发展历程中,学者一般把管理思想史分为以下四个阶段: 第一阶段:早期的管理思想阶段。此阶段起始于18世纪中叶以前,这一阶段是从奴隶社会、封建社会到中世纪的管理思想,人们也习惯称之为前科学管理理论阶段。 第二阶段:古典管理理论阶段。此阶段位于18世纪60年代至20世纪30年代,跨度约为170年。20世纪初,泰勒的《科学管理原理》的横空出世宣告了古典管理理论的创立。 第三阶段:行为科学理论阶段。此阶段跨度约为20年的。其代表人物有梅奥和巴纳德等,其研究内容涉及人际关系学说、个体与团体行为研究、需求与激励理论等研究成果,这些研究成果对于丰富这一时期的管理思想也都起到了重要作用。 第四阶段:现当代的管理思想阶段。此阶段位于20世纪60年代以后到现在大约50多年的时间。这一时期学术界又进一步划分为两个历史阶段: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到信息技术革命之前为第一个阶段,划分为现代的管理思想;20世纪80年代(信息技术革命)至今为第二个阶段,划分为当代管理思想。 在西方古代管理思想中,最具有代表性的管理思想是古埃及人的管理思想、古巴比伦人的管理思想、古希腊人的管理思想、古罗马人的管理思想。早期的管理对象是国家、军队、部落、教会和家庭,也有对小规模、初级的经济活动的管理,早期的管理思想主要表现为: 1.法律成为国家管理的重要工具。古巴比伦人的《汉漠拉比法典》是古代历史上著名的法典,也是世界上首部成文的法典。它涉及社会及商业管理的许多方面,对各种职业、各个层面上的人员责、权、利关系给予明确的规定,提出了民事控制、事故责任、生产控制与激励以及最低工资的规定。巴比伦人首先认识到责任不能推诿给下级这一原则。罗马的立法和司法的分权制则为后来的立宪政府的制约和平衡体制树立了一个典范。 2.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权是早期国家管理的基本特征。古埃及人建立起以法老为最高统治者的中央集权的专制政权。法老是全国土地的最高所有者,拥有对埃及国家财产的全部支配权,法老政权制定了土地制度、税收制度、档案制度,把权利和财富都集中在自己手上。古罗马人建立并实行一种连续授权的组织制度,这是一种行政授权与军事控制相结合的集权型等级制度。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