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

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

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
蓝田事件经过及启示

蓝田事件是中国证券市场一系列欺诈案的之一,被称为“老牌绩优”的蓝田巨大泡沫的破碎,是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上演的又一出丑剧,成为2002年中国经济界一个重大事件。

蓝田公司简介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这家以养殖、旅游和饮料为主的上市公司,一亮相就颠覆了行业规律和市场法则。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1996年6月18日,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事件经过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常盛不衰的绩优神话。1996年发行上市以后,在财务数字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9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5年间股本扩张了360%,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蓝田股份上市以来,每年都要上新项目,大量投入基础设施建设。大规模的扩张需要大量的资金,蓝田当然寄希望于通过配股进行直接融资。但按照规定,每次配股与上次配股至少间隔1个财年。当配股融资无法支撑扩张时,瞿兆玉启动另一个融资杠杆——向银行贷款。鉴于农业投资回报周期较长,高额负债增大财务成本。蓝田股份对配股融资渴求越来越强烈,而且想来一次大配股。1997年和1998年,蓝田股份连续两年以1:1的比例实施送股。截止1999年,蓝田的总股本由上市时的9696万股猛增到4.46亿股。

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但此时,证监会正在对蓝田上市时虚增资产的违规事实进行调查。10月26日,蓝田股份接到中国证监会证《行政处罚决定书》,证监会查明蓝田股份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证明虚增资产3870万元。受此事件的影响,蓝田的配股申请没有获得批准。配股资格的丧失,使蓝田的财务链条绷紧了。

2001年12月,一个叫刘姝威的女人以一篇600字的短文对蓝田神话直接提出了质疑,这篇600字的短文是刘姝威写给《金融内参》的,它的标题是《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此文发表后,“蓝田股份”第一大股东湖北洪湖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的控股股东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找到刘姝威并要求她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因刘姝威拒绝道歉,“蓝田股份”以侵害名誉权为由将刘姝威告上了法庭。

一篇短文好似一根银针扎在了蓝田股份这个巨大的肥皂泡上。一幕股市丑剧由此开始被揭开,蓝田的贷款黑洞公布于众。此后不久,国家有关银行相继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新的贷款。由此,蓝田赖以生存的资金链条断裂。最早在公开场合提出蓝田资金链断了的,是中国蓝田的掌门人瞿兆玉,2001年11月底,蓝田股份召开临时股东大会,瞿兆玉承认由于银行不再给蓝田发放贷款,导致蓝田陷入困境。2011年1月21日、22日以及23日上午,蓝田股份被强制停牌。

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年报,三年来的财务指标来了一个“大变脸”:主营业务收入,1999年调整前是18亿5千多万元,调整后是2千4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18亿4千多万元,调整后不到4千万元,2001年是5千5百多万元。调整后的主营业务收入不到调整前的零头。净利润,1999年调整前是5亿1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2千2百多万元,2000年,调整前是4亿3千多万元,调整后是负的1千多万元,2001年是负的8千多万元。每股收益,1999年调整前是1.15元,调整后是负的0.0049元,2000年调整前是0.97元,调整后是负的0.0239元,2001年是的0.18元。净利润和每股收益调整后来了一个“乾坤大挪移”,数据全都由正变副了,蓝田股份完全由“绩优股”变成了“垃圾股”。

60岁的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原法定代表人、董事长、总经理瞿兆玉,因涉嫌犯单位行贿罪被提起公诉。据报道,2008年10月,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以单位行贿罪,判处瞿兆玉有期徒刑3年,缓刑4年。造假者最终制造的是牢狱之灾,蓝田的谎言被彻底戳破。蓝田事件启示

1.会计人员应当恪守职业道德,保持职业操守;审计工作需严谨工作需严谨,保持独立性。在蓝田公司中会计人员或者屈从上级压力,或者直接参与造假,根本忘记了作为一名会计人应有的“诚信为本,操守为重”的职业道德和职业操守。此外,在该公司为达到造假的目的根本就没建立应有的财会人员管理与奖惩、准入和退出实施机制。

2.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在蓝田公司上市报表中,存在许多模糊不清,不能得到证实的会计数据。如虚增固定资产、在建工程和存货价值。以此为反例,应当更加规范相关财会报表和信息披露,建立相应制度、责任人和定期披露,细化每一数据来源,做到数据可溯源

3.资本市场不是“圈钱”市场。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他们所想的就是通过虚假报告制造一个虚假的繁荣局面,从而大肆圈钱,为自己牟利,一夜暴富。

蓝田股份资料公司的财务报表与案例分析

财务报表分析蓝田股份案例 一、蓝田年财务分析 (一)静态分析 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流动比率= ———————————-------— = 0.77(流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流动比率小于1,意味着其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偿还短期债务能力弱。 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236,384,086.72(存货净额)速动比率= ————————————-------------———— = 0.35 (速动比率)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蓝田股份的速动比率只有0.35,这意味着,扣除存货后,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 净营运资金=433,106,703.98(流动资产合计) - 560,713,384.09(流动负债合计)= -127,606,680.11(净营运资金) 蓝田股份2000年净营运资金是负数,有1.3亿元的净营运资金缺口。这意味着蓝田股份将不能按时偿还12.7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 2001年中期主要财务指标

2001年中期 2000年中期 2001年中期/2000年中期 净利润(万元) 16861.20 18616.38 90.60% 每股收益(元) 0.378 0.417 90.70% 净资产收益率(%) 7.661 9.60 79.80% 扣除非经常性损益后 的每股收益(元) 0.416 0.414 100.48% 2001.6.30 2000.12.31 期末/期初 每股净资产(元) 4.934 4.557 108.30% 蓝田的历年报表显示,公司的经营业绩十分良好,资产回报率名列上市公司前矛。最近三年的每股收益分别为0.82元、1.15元和0.97元,净资产收益率高达28.9%、29.3%、19.8%。2001年中报业绩虽有较大下降,但每股收益仍达0.378元,净资产收益率为7.661%,资产回报率指标不仅远高于农业类公司平均水平,而且远高于其它各行业优秀公司,如通信设备行业的中兴通讯(5.42%),房地产行业的深万科(5.59%),高科技行业的清华同方(5.27%)。 (二)动态分析 1.资产结构趋势分析 蓝田股份1997年至2000年资产逐年上升主要由于固定资产逐年上升,流动资产逐年下降,到2000年资产主要由固定资产构成。

谎言的欺骗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

你可能不知道ST生态,但你一定记得这个名字“蓝田”。当时,在中央电视台铺天盖地的黄金广告,让人至今印象颇深。 蓝田股份曾经创造了中国股市长盛不衰的绩优神话,这只传奇性的股票,在股市创造了很多不可能,而在这些不可能的背后隐藏的是一个又一个的谎言与欺骗。回头看来,这些骗术十分荒唐,经不起任何推敲,甚至可笑,但在当时很多人深信不疑。 顶着“中国农业第一股”的旗号叱咤股市,却在600字的文章面前轰然崩塌。蓝田事件中有太多的故事要回味,有太多的经验要学习,也有太多的教训要吸取。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凭借农业部背景这个行政杠杆,蓝田最终撬开资本市场的大门。农业部将3000万股上市额度给了蓝田,1996年6月18日,蓝田股票在上交所挂牌交易,号称“中国农业第一股”。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 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 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 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_殷越

经济与法论蓝田股份审计失败的案例分析及启示 殷越 海南大学儋州校区应用科技学院 海南儋州 571737 一、案情回顾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介绍 辽宁省沈阳市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简称蓝田股份,于1992年10月由沈阳市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沈阳市新北副食商场三家企业共同发起、通过定向募集的方式成立。借助了政府及农业部的行政杠杆,有“中国农业第一股”之称的蓝田随着其自身股价的攀升及规模的扩大,不断进行发展创新,成为一个以传统农业及食品加工为主线,经营范围涵盖医药制品、农副水产品、房屋开发、餐饮住宿、烟草专卖、卫生保健用品及进出口业务等的典型综合性经营企业。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创造了中国市场经营的业绩神话。 (二)公司财务造假分析 然而,神话终究不可能成为现实。通过相关资料研究,不难发现,蓝田股份的肥皂泡沫与银广夏竟如出一辙,他们都利用了披着华丽外衣的财务报表,用一个个谎言来诉说自身经营业绩的传奇。2010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了一篇名为《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文章,蓝田痴人说梦的鱼塘奇迹也沿袭了银广夏的悲剧而彻底破灭,引起了资本市场的轩然大波。具体分析其财务造假,主要体现在以下几点: 1、会计造假,虚增资产 其一,固定资产造假。资料显示,其规模增长速度过快,且严重超过业务的扩张速度。报表显示,在1998-2000年间,蓝田固定资产净值增长率分别达到356.65%、274.85%及54.57%。截至2000年底,其固定资产账面数额已高达21.69亿,占总资产数值的76.4%。此外,企业在建工程的工期不断拖延,各项支出明显超出预算,并与固定资产的项目分类发生混淆。固定资产计提折旧的年限也过长,减少了每期累计折旧额的计提。 其二,捏造虚假的资产结构。根据2000年的公司财务资料显示,蓝田的流动比率为0.77,而企业需维持的平均水平为2,这表明短期内拥有可变现能力的流动资产并不能够应付并偿还短期内到期的流动负债;企业速动比率为0.35,而一般企业的平均水平为1,这表明流动资产减除存货后的余额远远低于短期流动负债的数额。此外,流动资产、存货、固定资产等占总资产的比例也不尽合理。 其三,蓝田股份公司在申请股票发行申报的材料中,对涉及的有关批复、批文及土地证进行了伪造,导致企业的无形资产虚增高达1100万元。 其四,在公司上市之前,于1995年12月间,蓝田伪造了三个银行存款账户的对账单,对银行存款进行了虚假记录,导致银行存款的账面价值虚增2770万。 2、财务造假,虚增利润 其一,虚增收入。蓝田在其经营期间成功塑造了“金鸭子 “ 野莲汁、野藕汁” 及“无氧鱼 “的神话。报表显示的农副水产品12.7亿元的收入具有明显造假嫌疑。仅凭正常喂养的鸭子,一年产蛋量竟高达300多只,每只鸭蛋平均净利高达0.4元;广告打得响,却不见周边消费的饮料年收入高达2个亿;每亩水面的鱼产值高达2、3万元。这些造假无疑是漏洞百出,纯属天方夜谈。 其二,虚减成本费用。报表中,公司2000年对于野藕汁、野莲汁饮料在央视的宣传广告费用而发生的巨额支出不见踪迹。现金流量表中,观察 “支付给职工以及为职工支付的现金”这一栏可以看出,蓝田于2000年支付给职工的工资总额为2256万元,假设公司有13000个职工,则人均月收入仅为144.5元;且公司于2001年上半年平均支付给每位职工的工资额仅为185元。外界不禁惊叹,一向业绩如此优异的蓝田公司职工收入竟如此之低,这显然不合逻辑。 3、其他造假事实 其一,蓝田股份隐瞒了其缩减1600万股本的事实,对其并未进行披露。其二,会计资料显示,公司的应收帐款非常之少。报表中企业的主营业务收入为18.4亿元,但应收账款账面价值却仅为857万元。根据财务管理的有关知识,如果一个企业多采用“钱货两清”的方式进行结算,在应收账款的数额减少的同时,也会导致业务的下降,收入的锐减,而这显然不符合蓝田的情况。其三,公司与关联方的关系较为混乱,与关联方有关的其他应付款科目数额巨大。资料显示,作为中国蓝田总公司的分公司,蓝田股份对其总公司等关联方的巨额资金形成了占用。其四,企业通过银行大量融资,然而报表显示每年均有大量净现金流入,二者方向背离,与逻辑不符。 二、案例分析--对蓝田审计的失败 (一)审计失败的原因分析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被外界披露后,监管部门发现蓝田历年 的会计账目十分混乱,舞弊及重大错报现象严重。沈阳华伦会2013年7月下 总第293期 dio:10.3969/j.issn.1004-8146.2013.7.157 219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终)

蓝田股份案例分析 【引言】: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的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丑闻进行揭露。自此蓝田股份从“中国农业第一股”变成退市股。这是继银广夏后中国股市最为耸人听闻的又一个“股市陷阱”。 【关键词】:蓝田股份,造假手段,审计分析,结论 一、蓝田股份有限公司 中国蓝田总公司是中国农业大型企业、始建于1987年,以农副水产品产、加、销一条龙,科、工、贸一体化的现代大农业为主业,兼营生物制药、房地产开发、电子通讯及网络、电子商务、饲料加工、建筑制造、涉外酒店、连锁超市、国内外贸易、广告策划、电脑科技、市场研究等多种产业。 中国蓝田总公司旗下的蓝田股份(后更名为“生态农业”、“ST生态”),是其在湖北省的上市公司,主营生态农业。1996年上市以后,蓝天不惜巨资在全国主要媒体上打造其品牌形象,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获得了大量股民的追捧。 二、蓝田股份有限公司造假手段 (一)虚构营业收入 为构造其业绩神话,蓝田股份公司虚造其旗下产品野藕汁、野莲汁饮料销售收入达亿元之巨。其70%的水产品在养殖基地现场成交,上门提货的客户中个体比重大,故采用"钱货两清"方式结算成为惯例,由此该公司借此夸大收入,虚增养殖产值,构造鱼塘养殖泡沫;此外,通过所谓高科技饲养,鼓吹其公司养殖利润为同行业的10至20倍,甚至达30倍之高。 (二)虚增固定资产 在股票发行申报材料中,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1100万元;伪造三个银行账户1995年12月的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将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的8370万股改为6696万股,虚减总股本,提高每股收益。 (三)虚造存货价值 在蓝田公司的财务报表中,存货价值从1999年的亿增加至2001年的亿。除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

蓝田审计失败案例简析 冯百川08级会计3班200800620098 一、蓝田的背景分析 继银广夏之后,中国股市又一个美丽的肥皂泡破灭了。虽然人们对蓝田股份的垮掉早有心理准备,但“蓝田神话”的凋零仍然让股民们感到浑身发冷。对几年来的股市略做回顾,人们不难发现,从亿安科技到银广夏再到蓝田股份,黑马马失前蹄,神话化为泡影,几乎每一个动听的故事后面都隐藏着一个巨大的陷阱,不知多少中小股民在虚假业绩的引诱下落进了圈套,最后血本无归。 与银广夏“异曲同工”的是,曾以“老牌绩优股”著称的蓝田股份玩的同样是编造业绩神话的伎俩。银广夏所鼓吹的生物萃取不过是画饼充饥,而蓝田股份的渔塘奇迹无异于痴人说梦。如果说银广夏的“大饼”披着高科技的外衣还难以被轻松识破的话,那么,在常识可及的水产养殖领域,蓝田股份编织的百衲衣应该是很容易就被戳穿的,但是,在长达几年的时间里,亩产值3万元的小圈套和每年数亿元利润的大泡泡却安然无恙,银行的贷款源源流入蓝田股份,股民的血汗钱也涓涓汇入洪湖。如此拙劣的手段就能瞒天过海,不禁让人心生疑窦:到底是整个股市太不理性了,还是大家明知神话是圈套,也要钻进去揩点油水?在股民、庄家、上市公司、监管机构这个链条里,到底谁出了问题? 蓝田股份与银广夏还有另一个相似之处,那就是它们的破灭都是遭到了口诛笔伐。从《九问银广夏》到《银广夏陷阱》,媒体彻底撕开了笼罩在银广夏身上的华丽迷雾,而一篇短短600字、发表在内部杂志上的《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也给了蓝田股份致命的一击,切断了蓝田股份极不健康的资金链。这些文章影响巨大,但其基本策略也不过是分析上市公司的业绩真实性,无须高深的专业知识也可以弄清个大概。但捅破这些黑马、神话的显而易见的漏洞,不应该都由传媒来做。 蓝田涉及的贷款数额巨大,相当一部分已经到期或逾期,已注定将被当做坏账处理,其余部分也已无力偿还。因未能如期还款,已经被中信实业银行广州分行起诉。金融机构虽未明确表示对公司停止贷款,但事实上已不向公司提供融资。 了解了蓝田事件,那么蓝田是一个怎样的大公司呢? “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股票代码600709,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1992年10月,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经沈阳市经济体制改革委员会以沈体改发[1992]65号文批准,由沈阳行政学院下属的新北制药厂、沈阳莲花大酒店和沈阳市新北副食品商场全部资产发起设立定向募集股份有限公司。根据沈阳市财政局国有资产管理处的确认结果,将原三家发起人净资产中国有资产1828万元折成1828 万股国家股,委托沈阳市资产经营有限公司经营;将净资产中属企业法人的资产3525.6万元折成法人股3525.6万股,由沈阳蓝田经济技术开发公司持有;同时向原企业内部职工以1:1.25溢价定向发行1342.4万股。股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

蓝田股份造假案例分析 摘要: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但2002年元月21日、22日,生态农业(原蓝田股份600709)的股票突然被停牌,市场目光再次聚焦到这只曾经备受关注的“绩优神话股”。公司高管公安机关调查、资金链断裂以及受到中国证监会深入进行的稽查,似乎预示着这只绩优股的神话正走向终结。 关键词:蓝田股份;审计案例 1 蓝天的绩优神话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其1996年以来的每股收益分别达到了0.61元,0.64元,0.82元,1.15元以及2000年的0.97元。从2000年的年报看,已步入稳定发展轨道的蓝田,目前含金量很高,其4.31亿元的净利润绝大部分均来自主营,在主营业务收入基本持平的情况下,虽由于成本略有增加,使每股盈利下降了0.18元,但摊薄后19.81%的净资产收益率以及每股经营活动产生的1.76元的现金流量额都表现了蓝田通过大力开发高科技农业而产生了实实在在的稳定回报。从财务角度看,其流动比率为0.77,速动比率为0.27,资金运用较充分,短期偿债能力虽由于存货较大而略有不足,但提了4296万元的存货跌价准备还是比较稳健的,另外只有23.18%的资产负债率也说明了其稳定的财务结构。 从经营上说,该公司目前已形成了以饮品、食品、蛋类以及冷饮类为主的完整名优农产品结构,其生态农业旅游的综合开发已走上正轨,新年度里将大力建设洪湖绿色食品基地项目以及新建10万亩银杏采中圃基地项目和年产200吨银杏黄铜甙项目,预计,建成后可增加净利润2亿元。年报股东数为160559户比上期又增加了42%,因此二级市场表现并不太好,市盈率按最新数据统计也只有18倍左右。特别是该公司董事会提议,2001年度利润分配一次,分配比例不低于当期可供股东分配利润的50%,2000年度未分配利润用于分配的比例不低于50%,将采取送红股与派现相结合的形式,派现比例不少于20%,其2000年未分配利润在本次派2元后仍将达9.16亿元,加上4亿元以上的净利润,应该说分红潜力十分惊人。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蓝田股份分析案例 财务分析,案例:刘姝威--600字粉碎蓝田神话 一个熟悉湖北、了解蓝田股份的人这样感慨:蓝田厉害,惹不起,不能动。可中央财经杂志网站大学研究所的学者刘姝威,却在不经意中闯进了蓝田禁地,捅破了神秘的蓝田股份泡沫,也尝到了太岁头上动土的苦果。 2001年11月20日,中国蓝田(集团)总公司总裁瞿兆玉亲自来到中央财经大学研究所会议室大叫:“因为你在《金融内参》的文章,全国银行都停了我们的贷款。我们的资金链断了,我们快死了。”瞿兆玉要求刘姝威公开道歉,消除影响,否则后果自负。 2001年12月13日,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通知,“湖北蓝田股份公司诉刘姝威侵害名誉权案”将于2002年1月23日开庭,刘是被告。 与此同时,《金融内参》不得不发表声明:刘文纯属个人观点,不代表本刊编辑部。 在金融界,面对刘的求助,一些与其相交甚笃的朋友变得躲躲闪闪。刘姝威家也开始收到一些莫名其妙的电话。直至2002年1月10日,4封匿名恐吓电子邮件的出现,使刘家陷入深深的恐惧之中。 “我是一名学术研究者,现在却变成了一个巨大势力集团的对立面。我没有选择,只能以死相拼。”刘姝威坚信,自己的推理和结论没错。 作为陈岱孙和厉以宁的学生,刘姝威1986年北大硕士毕业后,一直从事银行信贷研究工作。2001年,刘姝威应编辑之约写一本书,名为《上市公司虚假会计报表识别技术》。她选取了十几家上市公司作为案例,其中并没有蓝田。 后来编辑建议,选几个新上市公司的案例。此时,正赶上蓝田股份公告说,该公司正在接受证监会调查。刘这才把目光投向蓝田。

刘姝威所依据的材料,从蓝田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财务报告,全部是公开资料。可经过分析,她却被吓呆了:“我没去过蓝田,就能看出这么多明白摆着的毛病。最基础、最简单的分析方法就能看穿的骗局,怎么早没人吱声呢,” 刘姝威发现的是:从蓝田的资产结构看,1997开始,其资产拼命上涨,与之相对应的是,流动资产却逐年下降。这说明,其整个资产规模是由固定资产来带动的,公司的产品占存货百分比和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异常高于同业平均水平。 刘说,这对银行给蓝田的20亿元贷款来说,并不是好事。她推理: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越来越恶化;扣除各项成本和费用后,蓝田股份没有净收入来源;蓝田股份不能创造足够的现金流量以维持正常经营活动,也不能保证按时偿还贷款本息。 出于高度的职业责任感,刘姝威觉得应该提示一下银行。于是,她撰写了600字的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 《蓝田之谜》 -刘姝威 我运用国际通用的分析方法,分析了从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到2001年中期报告的全部财务报告以及其他公开资料。根据对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我写了一篇600多字的研究推理短文《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发给《金融内参》。 现在,我公开发表蓝田股份会计报表的研究推理摘要。我将非常感谢大家评论我的研究推理。 -我研究推理“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依据 在对借款企业发放贷款前和发放贷款后,银行必须分析借款企业的财务报告。如果财务分析结果显示企业的风险度超过银行的风险承受能力,那么,银行可以立即停止向企业发放贷款。 1.蓝田股份的偿债能力分析

世说阅读:王蓝田

世说新语人物专题 主题人物:王蓝田 一、王蓝田其人其事 第一则:王蓝田晚成(赏誉62.) 【注释】: 1、王蓝田:即王述,王承之子,袭爵蓝田侯。 2、晚成:成就较晚。→引伸成语:大器晚成 3、时人:当时的人。 4、痴:愚笨。 5、王丞相:王导。 6、东海:指王述的父亲王承。当时为东海太守。 7、辟:任用。 8、掾:官府的属员。 9、集聚:集会。 10、主:家臣称自己的主人为主。即王丞相。 【篇旨】: 一个成就较迟的英雄才俊,多半是因为不愿彰显其才华,所以容易受人忽视。一旦得到伯乐的赏识,相信越有自信越见光彩,立刻能脱颖而出。 【牛刀小试】: ()1、由文中「王公每发言,众人竞赞之」可知,大部分的人常犯哪一种错误?(A)嘻笑玩乐,以娱上司(B)争相发表,勇于表现(C)知无不言,言无不尽(D)谄媚 阿谀,奉承上级。 ()2、文章中王丞相十分赞赏王蓝田的原因何在?(A)巧言令色且为人狡辩(B)言之有理且发言得当(C)理直气壮且得理不饶人(D)口才迟钝且愚笨无知。 ()3、对于王蓝田的晚成,我们可以用下列哪一项词语来形容?(A)牛牵到北京还是牛(B)会叫的狗不咬人(C)大只鸡晚啼(D)半瓶水响叮当。

第二则:王蓝田真独简贵(品藻23.) 【注释】: 1、庾公:即庾亮。 2、真独简贵:率真独特、简约高贵。 3、父祖:父亲与祖父。即王承与王湛。 4、旷澹:心胸开阔、淡泊名利。 5、故当:必定,无论如何。 6、尔:他们那样。 【篇旨】: 说明王蓝田的率真与高贵为世人所看重,然于名利富贵的追求上,则需加以改进,以求与父亲、祖父并驾齐驱。 【牛刀小试】: ()1、文中「尔」字的用法,与下列何者相同?(A)子之武城,闻弦歌之声,夫子莞「尔」而笑(B)「尔」独哀怨深(C)咨「尔」多士,为民前锋(D)未能免俗,聊复「尔」 耳。 ()2、由文中可知,王蓝田哪方面不如其父祖?(A)淡泊名利(B)率真自然(C)简约高贵(D)为人坦直。 ()3、下列何种的性情最符合「旷澹」的胸怀?(A)无伐善,无施劳(B)饭疏食,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C)莫之为而为者,天也,莫之致而至者,命也(D) 仰不愧于天,俯不怍于地。 第三则:王蓝田性急(忿狷2.) 【注释】 1.鸡子:鸡蛋,指煮熟后剥了壳的鸡蛋。 2.筯:筷子, 通「箸」。 3.屐齿:木屐底下两头的突出部分。 4.蹍踩踏。 5.瞋怒,通「嗔」。 6.内:放入,通「纳」。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蓝田股份公司案例 (一)最精致的假货 蓝田股份公司1996年6月上市,证券代码600709,现已退市。鼎盛时期的蓝田股份曾被誉为“中国农业第一股”、“中国农业产业化旗帜”,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1998年特大洪灾,每股收益也达到不可思议的0.81元。蓝田股份在中国上市公司中一直是一个谜,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多次财务造假,一直受到市场人士的怀疑和证监会的调查,却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而监管部门一直难以查到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直接证据。市场对蓝田股份的怀疑主要是,对蓝田股份这种以现金交易为主,事后难以复核的农业类公司,能否产生所报告的良好业务态势和优良业绩?是不是“鱼塘里面放卫星”?投资于水中的巨额固定资产是否属实?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2001年10月,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的短文,将社会上对蓝田股份财务造假的怀疑推向高潮,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 生态”。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真正揭开蓝田业绩之谜的是ST生态2001年经追溯调整披露的年报,如表12-8所示。 表12-8追溯调整前后的蓝田利润 (二)蓝田之谜(另请参见后附的一篇短文) (1)2000年主营业务收入比重占69%的水产品,销售额达12.7亿元,在养殖基地现场钱货两清成为惯例,而直线距离200公里以内的武昌鱼应收账款回收期577天,收入只是蓝田的8%,洞庭水殖应收账款回收期178天,收入只是蓝田的4%。果真如此的话,各家银行会争先恐后在瞿家湾设立分支机构,绝不会让12.7亿元现金游离于银行系统之外。 (2)2000年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仅从固定资产来看,无论是从规模还是增长率来看都明显偏高,蓝田自上市以来所有的募

《世说新语》第十六课“王蓝田性急”教学设计

王蓝田性急 九澧实验小学陶敏 教学目标 1、准确把握重点字词,理解文意。 2、运用知识迁移或联系上下文翻译文言文。 3、准确全面分析人物性格特征。 4、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性格习惯。 教学重难点 疏通文意,培养学生阅读文言文的能力。 以读促学,在读中思、解文言文中的困惑。 教学过程: 一、导,激趣入课。 师:同学们,你了解你身边家人、同学、朋友的性格特点吗? 师:是的,人的性格各有差异,有勤有懒、有急有缓,今天让我们来共同认识《世说新语》中的一位古人,他叫王蓝田,看看他的性格是怎样的。(板书课题。) 二、读,初读感知。 1.请大家自由朗读课文至少两遍,借助课下注释和自己的积累,读准字音,读准节奏。(要求在文中标示出难读的字和句。) 2.朗读挑战。谁能把课文朗读一遍?大家可以就他的朗读,从字音、节奏等方面进行评价。 字音要点:瞋(chēn)甚 节奏:复于地/取内口中 使安期/由此性 (方法:我们不会读时,要善于借助注释或译文,在理解句子的基础上再断句。) 练习朗读,同桌之间互相听读,或齐读。 分组比赛朗读、全班齐读。 三、悟,体悟大意。 (一)理解内容。 1. 你觉得王蓝田是一个什么样的人?何以见得?请大家根据注释和译文,来说说每一句话的意思吧。可以同桌合作,一个读原文,一个说译文,然后反过来。如果有不能理解的词句,请画下来,等会儿向同学提问。 2. 质疑。 3. 请一位同学对照原文,用自己的话来说说这个故事。请大家进行评价。

注意重点语句的解释: 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 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王羲之听了大笑说:"王承有这种性格,都不值得一提,何况王蓝田呢?" 4.全班再次齐读课文。 (二)深入探究。 1. 作者是怎样刻画出王蓝田性急的这一性格特征的?(动作描写,情态描写) 刺……怒 举、掷、蹍……瞋 取、内、啮……吐 2、你们觉得我们用“性急”来概括王蓝田的性格特征,全面了吗?(学生交流) 3、他为什么急?他怎么吃鸡蛋?(以箸刺之、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 4、要是让你怎么吃?(所以他………愚蠢、鲁莽。) 5、我们继续分析这个故事,你觉得他讲的这个故事可信吗? 学生表演王蓝田吃鸡蛋 为什么鸡蛋扔在地上不破吗?踩不破吗?那作者为什么还要这样写? 师:是呀!运用夸张手法,突出其性格特点,真是妙啊! 6、作者对王蓝田的性格持什么观点?你是怎么看出来的? (借王羲之“笑曰”,更具说服力“精”!) (三)畅谈感受。 所以这篇文章非常值得我们学习,下面请用一句话来谈一下你这节课的收获,可以是文言文疏通文意方面的,也可以是分析人物方面的,还可以是写作方面的。 四、诵,熟读成诵。 1.运用修辞手法,突出其人物性格特征,真是妙啊!来,让我们一起来读一读,读出人物的性急。 2.以小组为单位,大家来读一读,演一演,最好是带上动作,也可以结合前面的课文,加入其他的元素。 3.师生合作,指导背诵。 五、行,导之以行。 1. 你从这个故事中得到了什么收获?

王蓝田性急原文

王蓝田性急 王蓝田性急。尝食鸡子,以箸刺之,不得,便大怒,举以掷地。鸡子于地圆转未止,仍下地以屐齿蹍之,又不得,瞋甚,复于地取内口中,啮破即吐之。王右军闻而大笑曰:“使安期有此性,犹当无一豪可论,况蓝田邪?” 背景 本篇写王述吃鸡蛋时急躁而可笑的行为。原属《忿狷》第二则。王蓝田,即王述,字怀祖,东晋人,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注解 箸(zhù):筷子。 刺:探取,夹取 仍:通“乃”,于是 屐:古人穿的一种木制鞋,鞋底由木齿支撑。 蹍(zhǎn):踏,踩。 嗔:发怒 内:通"纳",放入。 啮破:嚼破 豪:通毫,丝毫的意思 尝:曾经 食:吃 得:得逞 乃:就 甚:非常 于:在 以:举以掷地,把;以箸刺之,用 犹:以 古今异义 鸡子:(古)鸡蛋(今)无 人物介绍 王蓝田:王述,字怀祖,太原晋阳今山西太原人,袭封蓝田侯,官至散骑常侍、尚书令。

王右军:王羲之(321——379),字逸少,出身名门,初仕为秘书郎,累官至宁远将军、江州刺史。右军将军、会稽内史,故世称“王右军”。 安期:王蓝田的父亲王承。 翻译 王蓝田性子很急。有一次吃鸡蛋,他用筷子扎鸡蛋,没有得逞,便十分生气,把鸡蛋扔到地上。鸡蛋在地上旋转不停,他就从席上下来用鞋踩,又没有踩到。愤怒至极,又从地上拾取放入口中,把蛋咬破了就吐掉。王羲之听到后大笑着说:“即使安期(王蓝田父亲王承)有这个脾气,也不是很好,何况是王蓝田呢!” 赏析 本文是一篇刻画人物性格的精品。仅五十余字便将人物急躁无比的性格活画了出来,使人过目难忘。作者抓住人物的本质特征,突出其性格的“急躁”。首句既以“王蓝田性急”点明中心。选取的只是生活中吃鸡蛋的一件小事,但极为典型。吃鸡蛋如此,做其他事可想而知。作者妙用动词“刺、掷、蹍、啮、吐”,进行典型的动作描写,用“怒、瞋”作神态刻画,使读者如见其状,如闻其声,如睹其人,而终得其神,留下极其鲜明而深刻的印象。 同学们从本文可得到启示:写作文要抓本质,写特征;抓典型,写细节。 王蓝田性格:过于性急 道理:1.心急吃不了热豆腐2.欲速则不达。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造假事件及其启示 蓝田股份有限公司成立于1992年。在成立的最初几年里,公司的主业并不突出。直到1993年,蓝田股份有限公司下属的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成立,产业结构转变为经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和销售。1994年8月,蓝田的1828万国家股划归农业部持有,农业部成为蓝田股份的第二大股东。 蓝田股份的上市成本不高,没有为上市而剥离大量债务和冗员,轻装上市。而且,蓝田股份有优惠政策扶持。其农业产业基地又在物产丰富的洪湖边上,人力成本也相对低廉,还是蓝田创始人瞿兆玉的老家。加之上市融资2.4亿元。蓝田可谓占尽天时地利人和,极有可能成为一家具有持续竞争力的上市公司。正因为如此,在蓝田股份的招股说明书中,董事长瞿兆玉抛出一个雄心勃勃的计划:4年后,年销售收入达10亿元,年税利超过2亿元。尽管此时,蓝田股份年销售额仅3亿元,年税利仅3200万元。 众所周知,农业不可能快速增长,需要较长的发展周期。瞿兆玉要想在4年内销售收入增长300%,税利增长600%,必须走一条超常规的发展之路。 举债扩张为圈钱 从蓝田股份成功上市融资,瞿兆玉领悟到资本市场的力量。从1987年创业到1996年上市,整整9年时间,公司资产总额仅有2.77亿元,净资产仅1.72亿元。而一次上市融资就达2.4亿元。 由于国家政策对农业的大力扶持,上市刚满1年的蓝田股份再次获得融资资格,按照每10股配1.5股的比例进行配股,由于当时的蓝田流通盘只有6000万股,此次共募集资金1.1亿元。再次融资的成功,强化了瞿兆玉借助资本市场实现超常规发展的意识。只要把资产规模做得越大,把“中国农业第一股”的金字招牌做得越响,融资机会越大,融资越多则规模扩张越快。这是一个正循环。 股本是上市公司最珍惜的资源,但蓝田已经不顾一切。为了多配股来减轻债务压力,以送股方式猛增股本,但业绩被摊薄有可能使配股受阻。但令人惊奇的是,1997年蓝田股份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为0.64元,比1996年高出0.03元;这就意味着1997年蓝田股份的收益比上年增长1倍多。1998年蓝田股份再次以1:1的比例送股后,每股收益竟高达0.81元,又比上年增长1倍多。水产品要实现规模效益就不是一朝一夕所能实现,当蓝田股份无法满足报表上的业绩增长时,除了母公司为子公司输血外,剩下的手段就只有造假。 增资屡屡搁浅 蓝田股份账面资产猛增,业绩猛增。如果蓝田股份的配股能够如愿进行,蓝田的神话还会继续下去。当蓝田再次提出配股申请时,一桩陈年旧案成为蓝田的滑铁卢。1999年5月,蓝田股份再次向证监会提出配股申请,此次的配股比例为10配3(这是证监会规定的配股比例的极限),配股价格区间为9至12元。经过两次大比例的送股,当时蓝田股份的流通股本已达1.99亿股,按照配股比例将配股5992万股。即使按照配股金额的下限9元计算,将融资5.39亿元,如果按照12元计算,融资额将高达7.19亿元。如果此次配股融资成功,银行负债将大为减轻。

蓝田案例分析论文正文

审计案例分析期末论文 蓝田股份财务造假案例分析 一、案例回顾 蓝田股份作为一家从农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企业,自1996年6月上市以来一直保持了业绩优良高速成长的特性。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然而在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一篇600多字的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文章称“蓝田股份已经成为一个空壳,已经没有任何创造现金流量的能力,也没有收入来源”、“蓝田股份完全依靠银行贷款维持运转。”文章提示:“为了避免遭受严重的坏账损失,我建议银行尽快收回对蓝田股份的贷款。”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 此文揭露了蓝田的造假丑闻,此后蓝田贷款资金链条断裂;2002年1月,因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2002年1月23日蓝田股份全线跌停,以5.89元收盘。 二、蓝田公司简介 1. 简介 公司于1992年成立,是一家传统的农业和食品加工企业为主的综合性经营加工企业。涉及农副产品的种植、加工、销售、制药,餐饮住宿,房屋开发等相关产业。 一直以来是一支公认的老牌优质股。据资料显示:蓝田股份1996年股本为

9696万股,2000年底扩张到4.46亿股,股本扩张了360%;主营业务收入从4.68亿元大幅增长到18.4亿元,净利润从0.593亿元快速增长到令人难以置信的4.32亿元。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 2. 大事记 1996年5月,在上交所上市 1999年10月,证监会处罚公司数项上市违规行为 2001年11月,刘姝威在《金融内参》发表600字短文,此后蓝田资金链开始断裂 2002年1月,涉嫌提供虚假财务信息,董事长保田等10名中高层管理人员被拘传接受调查 2002年3月,公司实行特别处理,股票简称变更为“ST生态” 2002年5月,因连续3年亏损,暂停上市 三、审查过程及情况 1. 审查过程及处罚情况 1.1 审查过程 2001年10月26日,中央财经大学研究员刘姝威在一份内部刊物上发表文章,呼吁“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引起银行高层的关注。不久,相关银行即停止对蓝田发放新的贷款。 2001年11月,临时股东大会通过了出售北京蓝田园国际高科技农业有限公司80%股权、出售野藕汁生产线、彩色印铁制罐生产线及其相关厂房、存货等资产给中国蓝田总公司,并更名为湖北生态农业股份有限公司的议案。 2001年12月13日,蓝田公司起诉刘氏。湖北省洪湖市人民法院向刘下达了《应

蓝田造假案例

八、蓝天股份的启示 与银广夏、郑百文等造假上市公司相比,蓝田股份堪称最精致的假货,因为这个假货竟然还在很长时间里经得起专家的挑剔,且监管部门难以查到造假的直接证据。蓝田股份去年10月上旬公告正在接受中国证监会的调查,而该次调查其实已经是证监会一年以来第四次进驻蓝田股份,与第三次调查仅时隔一个月。据报道,证监会的有关人士承认,虽然证券市场上一直对蓝田股份疑团重重,但农业专家、农业管理官员对蓝田的经营和业绩一般都没有太多异议。例如,舆论曾对蓝田股份应收账款占主营业务收入比重较低及现金流过大提出质疑,而蓝田股份搬出农业问题专家的观点作解释,称农业企业的现金流过大是不得已而为之的普遍现象。如今蓝田股份虽被初步揭开利润造假的丑陋面目,但对商业银行和中小投资者似乎一切都已经晚矣。那么,是什么原因导致蓝田案如此滞后地被发现和查处,现行制度又该作何检讨呢 (一)对上市公司违法行为的司法介入滞后。 蓝田股份1999年被查出上市时存在严重的造假行为,涉及伪造有关批复和土地证,虚增公司无形资产,伪造银行账户,以及“压缩”公司公开发行前的总股本等违法行为。对此,蓝田股份只是被警告并罚款100万元,瞿兆玉也只是被处以警告并罚款10万元。记者在本报1999年11月3日刊登的《蓝田造假怎么罚》一文中指出,“蓝田股份造假的数额之大已属严重的经济犯罪,假若对这种‘包装’行为打击不力的话,必然还会出现‘后继’者”。孰料“后继”者竟然是蓝田股份的高管,在市场对这家公司极其敏感的背景下,利润造假仍无休止地继续。要知道蓝田股份上市时存在的多项违法行为,早已经触犯《刑法》,构成破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秩序罪,有关责任人是应该蹲监狱的。就说伪造银行对账单虚增银行存款2770万元,按《刑法》第177条规定,伪造、变造金融票证的,处五年以下有期徒刑或者拘役;情节严重的,处五年以上十年以下有期徒刑;情节特别严重的,处十年以上有期徒刑或者无期徒刑。蓝田股份上市时造假行为涉案数额巨大,对有关责任人追究刑事责任不为过。如果1999年在监管部门给予行政处罚后就把蓝田案移送检察院,司法介入及时有效的话,蓝田股份的利润造假行为不会直至今日才被曝光。可见,以行政处罚代替刑事处罚等于姑息

蓝田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 蓝田造假之路令人深思,总的来说,其失败的原因及其启示主要有: (一)经营管理不善、法制观念淡薄,导致其业绩不佳 蓝田造假丑闻曝光之前,曾经是中国股市中的一面红旗,但令人惋惜的是,蓝田所谓的高业绩均来自于种种虚幻神话和财务包装。我们知道,光靠造假过日子是不行的。要,求生存,其根本出路在于谨慎投资和合法经营。而蓝田的失败,究其原因,主要是公司管理高层的法制观念极其淡薄,经营管理存在诸多问题,他们在公司业绩不佳的困难时期,不是从强化公司管理内涵来着手想办法、求对策,而是视国家法规为儿戏,公然造假,知法犯法,炮制了所谓“金鸭子”、“野莲汁野藕汁”和“无氧鱼”的动人故事,企望靠骗取贷款来过日子。本来,蓝田上市时曾经募集了两个多亿的资金,公司高层应该适时实施正确的投资战略,以引导企业步入健康发展的轨道,但是,事与愿违,蓝田的管理高层并未真正从这方面去考虑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经营管理环节存在诸多漏洞,诸如资金大量流失和财务报告虚假等等,致使公司的真实业绩状况不断恶化。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是法制经济,造假者多行不义必自毙!而公司管理高层应该努力提高自身的经营管理水平,以增强企业的赢利能力。(二)政企严重不分、治理机制失灵,导致公司误入歧途 按照常规,蓝田的早就存在,应该不会再有人出面给予蓝田贷款支持,但是,令人费解,丑闻败露前一直有不少专业银行盲目对其进行贷款,致使国家资财遭受巨额损失。事后发现,蓝田高层与地方政府存在密切关系。正是由于地方政府过分袒护公司,政企严重不分,蓝田的管理高层才敢于知法犯法,有恃无恐。另外,公司治理机制失灵,这也是蓝田失败的主要原因之一。一方面,公司的董事长一言九鼎,擅自将蓝田交给了一个不懂业务和素质不高的人掌管;另一方面,公司在缺乏明确的投资战略的情形下盲目扩张。由于蓝田的公司治理机制失灵,盲目投资、管理不善,致使其主业萎缩,误入歧途。最后,蓝田的真实业绩水平不断下滑,只能靠造假来维持生计。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市场竞争是很激烈的,一家公司如果不及时建立健全公司治理机制,强化公司内涵,终究会被市场淘汰。同时,作为地方政府,应该正确处理与之间的关系,避免过多地干预企业行为,以保证其正确的发展方向。 (三)注册师的审计失当、执业水平偏低,导致其造假行为得逞 如前所述,蓝田的造假丑闻的曝光,不是来自于对蓝田进行常年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而是来自于业外人士,这着实让人吃惊。其实,蓝田主要是通过虚假交易或事项来“创造利润”,其造假手法非常简单。注册会计师只要认真执行性复核程序,便可以轻易发现蓝田的造假问题,但是,注册会计师却没有查出任何问题。事后发现,蓝田的会计账目非常混乱,按理说注册会计师是不能表示意见的,但是,对蓝田进行年报审计的注册会计师却发表了相应的审计意见,其执业水平之低,责任意识之弱,令人叹息!由于未能及时发现蓝田的造假行为,致使许多对其进行贷款的银行受牵连,国家资财遭受重大损失。由此,我们的启示是:在任何时候,我们对上市公司的监管工作决不能放松,尤其是作为证券市场“守护神”的注册会计师,要敢于坚持原则,保持应有的职业谨慎态度,以减少审计失当的风险。同时,各会计师事务所应该不断健全其质量控制机制,不断提高注册会计师的执业能力和道德水准,以保证我国证券市场的健康运行。 (四)、投资者非理性、热衷于炒作股票,导致其自欺欺人 股市投资风险高、变化快。作为一个理性的投资者(包括各专业银行),应该对其投资对象进行风险和收益的权衡比较,决不能一味听信谣言。只有做到谨慎投资,才不至于遭受灭顶之灾。虽然证券监管相关法规要求上市公司应该健全财务报告披露与审计制度,由此上市公司的一些大问题是可以得到揭露的,但是,对于某些上市公司来说,由于其业务复杂,经营风险高,注册会计师不可能百分之百地发现问题。因此,作为理性投资者,应该多方获取上市公司的情况,诸如其行业特点、市场发展前景等等,从而鉴别和警惕上市公司可能存在问题,做到有的放矢。但是,就现阶段来说,我国的股市交易行为,盲目炒作的因素更盛于理性的行为,比如很多股市交易者并不关心上市公司的财务报告,只要股价能上去,他们便失去理性,最后往往是本钱赔个精光,而蓝田造假一案,给我们敲响了警钟!由此,我们的启示是:作为投资者,应时刻关注投资风险,要理性思考、谨慎投资,以减少各种风险损失。 龚利鹏

蓝田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公司失败案例分析 “蓝田”的全称为沈阳蓝田股份有限公司,其前身为沈阳市三家企业。蓝田的经营范围主要有农副水产品和医药制品两大类,其产品主要销往洪湖、武汉、荆沙、宜昌、岳阳等地区,产品市场覆盖华东、中南、华北、东北和西北五大区域。 蓝田的发展: (一)上市前的简要回顾 1992年蓝田成立之初,其主业为制药业与酒店业。根据市场形势的变化,董事会经过反复研究,决定选择农业作为公司的发展方向,开拓新的生产力增长点。1993年初,蓝田在湖北省洪湖市瞿家湾镇设立了洪湖蓝田水产品开发有限公司,利用定向募集资金,采取滚动发展的模式,在当地建成了水产品种养、加工基地,建立了产品销售网络。经过4年的发展,公司已形成了以农副水产品种养、加工、销售为主,兼营制药、酒店、贸易、零售、房地产开发的多元生产经营格局。伴随产业结构的调整,公司的规模日益壮大,效益呈跳跃式增长。据蓝田招股说明书中介绍,1993-1995年,蓝田的主营业务收入分别为133725.7万元、84039.7万元和308284.1万元,税后利润分别为14101.4万元、23686.5万元和27437.2万元,显示出喜人的经营业绩。 (二)上市后的造假事实 1996年5月,蓝田增发新股3000万股,每股发行价8.38元,扣除发行费用后,共募集股金24155万元,其资金投向包括:投资2000万元兴建“菜篮子工程”基地项目;投资4700万元开发生产冷冻干燥食品项目;投资4800万元兴建中华鳖养殖基地;投资4986万元兴建畜禽繁养基地等等。 1996~2000年,蓝田在财务数据上一直保持着神奇的增长速度。总资产规模从上市前的2.66亿元发展到2000年末的28.38亿元,增长了10倍,历年年报的业绩都在每股0.60元以上,最高达到1.15元。即使遭遇了1998年特大洪灾以后,每股收益也达到了不可思议的0.81元,创造了中国农业企业罕见的“蓝田神话”,被称作是“中国农业第一股”。2001年10月26日,刘姝威在《金融内参》上发表文章《应立即停止对蓝田股份发放贷款》,对蓝田造假行为进行了揭露。她在对蓝田的资产结构、现金流情况和偿债能力做了详尽分析后,得出的结论是蓝田业绩有惊人的虚假成分,公司已经无力归还20亿元贷款。问题包括:(1)蓝田已无力还债。2000年蓝田的流动比率是0.77,这说明短期可转换成现金的流动资产,不足以偿还到期流动负债;速动比率是0.35,这说明扣除存货后,流动资产只能偿还35%的到期流动负债;净营运资金-1.3亿元,这说明蓝田将不能按时偿还1.3亿元的到期流动负债;(2)12.7亿元农副水产品收入有造假嫌疑;(3)蓝田的资产结构是虚假的。2000年蓝田股份的流动资产占资产百分比约是同业平均值的1/3;而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约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固定资产占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多;在产品占存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在产品绝对值高于同业平均值3倍;存货占流动资产百分比高于同业平均值1倍。 而截止到2002年8月,向蓝田提供贷款的银行包括工、农、中、建、民生、交通、中信、浦发等中国各大专业银行,贷款总规模达30多亿元人民币。据统计,蓝田仅在工、农、中、建四大国有商业银行的贷款就高达约23亿元人民币,其中,中国工商银行10亿元人民币以上,中国农业银行9亿多元人民币。蓝田存在造假嫌疑的消息一经公开,便引起了轩然大波,各个专业银行纷纷停止了对其贷款支持,蓝田由此深陷泥潭。 如表所示:蓝田1999~2001年连续三年业绩“变脸”为亏损,蓝田造假奇闻主要有: 1、“金鸭子”的童话。蓝田所产的鸭子品种为“青壳一号”,只吃小鱼和草根,一只鸭子一年产蛋高达300多只(比普通鸭子高出1倍以上),而且价格奇高(有报道称每只鸭蛋的平均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