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北大传播学考研之内容研究

北大传播学考研之内容研究

北大传播学考研之内容研究
北大传播学考研之内容研究

内容研究

一、信息

信息论及相关概念:信息定义及特点,噪音,熵,冗余,渠道容量,香农-韦弗模式

信息环境/拟态环境/象征性现实

信息社会,信息匮乏/信息过载,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侵略

信息流理论/信息扩散理论: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新闻的散布

二、符号:定义、特点、功能,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信号与象征符,意义,编码与解码,符号互动、建构、阐释论

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本与话语分析,叙事学

四、大众传播的内容研究,易读性测量

一、信息

(一)信息论及相关概念:信息定义及特点,噪音,熵,冗余,渠道容量,香农-韦弗模式

区分:信息(information)与讯息(message)(中国社会科学院2007,武汉理工大学2005)讯息(message)是指传达一个具体内容的一组信息符号,由一组相互关联的有意义的符号组成、能够表达某种完整意义的信息。讯息是人类传播内容的具体单位,是传播者和受传者之间社会互动的介质。

信息的外延更广,它包括讯息在内。讯息也是一种信息,其特点是能表达完整的意义。信息意味着不确定性的降低。传播学中认为它是人类精神的创造物,控制论、信息论和系统论带动的信息技术的进步导致了社会信息化。

符号是人类传播的要素,一种承载信息的象征物。符号与讯息共同组合成信息。

信息研究:

1、信息研究的纵向扫描

①技术信息论:指将通讯系统传输信息能力和可靠性进行研究的观点用于描述、解释社会信息传播中的某些现象的观点。创始人是美国数学家香农。

②语义信息论:指研究信息交流中被传输的符号怎样准确地运载欲表达的意义的理论

③效用信息论:研究信源所发出的信息被信宿收到后起的效果和作用的理论

2、信息研究的断面观照

①信息过程论:过程论者从信息研究中看到了大众传播媒介操作人心、增强传播效果的巨大可能性。

②信息仪式论:研究新闻的形式,研究特定的新闻形式与社会、文化传统的关系,有助于更深刻地认识新闻和信息和特点和功能。

③信息崇拜论

④信息经济论:正像自然资源需要开发一样,信息资源也急需开发,而且现代社会正是通过大力开发信息资源来推动其他资源的开发,进而实现经济的飞跃和社会的发展。

⑤信息社会论:在信息社会里,信息是这个社会的动力和核能,是人类生活的重要内容。

⑥信息公平论:又称信息均衡论或世界信息新秩序,指在全球传播过程中或世界文化关系中专门由发展中国家提出的一系列试图改变信息不平衡或文化帝国主义状态的改革理论。

信息论:香农和韦弗提出的信息论,认为传播是通过物质渠道,由传播者有意识地向受众传递信息的过程,这一过程很容易受到噪音的干扰。传播的评价标准在于达到预期的“传递效果”的效率和有效性。信息论与信息的意义关系不大,它所关注的是信息的传递和接收。

信息理论。传播学中的数学理论提供了一种客观的方法来对传播文本进行分析。

信息理论在内容研究中的应用:信息性分析、可读性分析和信息流分析。

马尔可夫过程(Markov process):在一过程中,一系列事件呈链状一个接一个地依次发生。这根链条上某个元素的出现为随后紧接的因素的出现奠定了较高的概率。语言信息是这个过程的典型例子。除语言外,许多其他现象也遵循着这一模式,如:从A城到B城,需要依次经过一系列的弯道。

媒介表现论述:从媒介角度出发。

1、自由与独立。调查性报道可以视为展示新闻媒介使用自由权的指标之一。

2、内容的多样性。多样性指内容的三个主要特征:一是在所有可见的利益或者偏好层面上,受众的选择范围很大;二是社会中的任何声音与消息来源都有许多而且不同的机会能够接近使用媒介;三是媒介能够真实或有效地反映社会中所存在的各种不同的现实情况。

3、新闻的客观性。绝大多数媒介规范原则要求媒介要遵循中立原则,并对事件提供信息式的报道。

①事实性。

②精确性。一是要和文献、其他的媒介或是目击事件中的记载、描述相一致;二是新闻报道写作与新闻消息来源的概念之间是一致的,至少要与新闻中的主要人物的概念一致;同时,精确性也可以是指新闻文本内在的一致性。

③完整性。

④公平性。公平的道德标准是指在选择以及引用消息来源上的平等,达到新闻报道的中立,将观点与事实分开,避免价值判断或者情绪性的言辞或图像等。

4、现实的反映还是扭曲。要新闻媒介达到真实的平均状态根本是不可能的。

信息认知:

认知系统的三个层面:符码、结构和过程。

认知符码:是组成信息最基本的元素。常见符码包括:语言命题、视觉形象、对事件的记忆、行为的轮次和感情等。

认知结构:即组织符码的方式。

认知过程:即符码的运作。一种为散布—激活取向:主张人们在完成某项任务时,把储存在记忆中的相关“指令”按照一定的次序集合起来。

信息阐释(理解和意义生产的过程)

1)奥斯古德论意义(有些过时)

个人对外部环境中的刺激产生回应,形成一种刺激—回应的关系,这种刺激回应的关系正是建立在意义的基础。意义就是对刺激所产生的内在的、思维上的回应。当某个符号与意义配对的时候,该符号就会引发相同的或者相似的回应。

相当多的意义并非通过对外界刺激的直接体验而习得的,而是通过一个符号与另一个符号之间的联系而习得的。这一符号联系的过程就是人们把与刺激物的亲身体验进行抽象化的过程。

对意义的测量,采用语义级差法(semantic differential)和因子分析法(factor analysis)

语义空间(semantic space)理论:人们赋予符号的意义位于一个隐喻性的空间。它可被分为评估、活动和效力三个层面。任何一个符号都可以引发人们的反应,这一反应由评估(是好是坏)、活动(积极还是消极)、和效力(是强是弱)组成。意义的内涵便位于这个假设空间的某个位置上。

2、归因理论

探讨人们如何来推断行为的原因。聚焦于普通人日常生活行为的可以感知到的原因,与试图确证行为真实原因的“科学心理学”不同。

弗里茨·海德尔概括了几种人们经常采用的归因方式:情境环境(受外部环境影响)、个人效应(从个人角度影响事物)、能力(能够做某件事)、努力(试图做)、愿望(要做)、情感(情愿做)、归属(继续做)、义务(觉得应该做)和准许(被允许做)。

人们很自然会用语境来帮助他们确定行为的原因。对原因的感知就是通过中介找出人们自身心理结构中的变量。其中一个重要变量是意义。你赋予所观察的食物以一定的意义,这一意义决定了你究竟“看到”了什么。意义有助于人们对观察和感知到的事物进行整合和组织,形成一定的模式,从而有助于理解外部世界。

感知风格(perceptual style):每个人处理那些模糊不清的问题的方式以及他们建立的具有一致性的模式都各不相同,这种个人化的感知模式即感知风格。

在实际生活中,人们在归因过程中往往不顾逻辑,并且带有偏见。人们可以用符合逻辑的和不符合逻辑的方式来处理信息,是由当时的具体情况等来决定的。eg动机(维护面子、控制局面)

基本归因错误:归因研究中反复出现的结果之一。人们倾向于把某个事件归因于个人的品质,即个人似乎应该对他们身上所发生的事情负责。从总体上看,人们对那些引发事件的情境因素不敏感,因此容易忽略那些并非个人的错误。但当人们评估自己的责任时,这种倾向会减少,往往会怪罪于外部环境。如果事情发生在别人身上,我们往往会怪罪他们。

信息组织(信息如何被整合到认知系统中):

1)安德森信息整合理论

2)一致性理论

判断的过程:

1)社会判断理论(该理论由谢里夫等人提出,主要探讨了人们是如何对信息做出判断的)人们是在支点或参照点的基础上做出判断。人们感知社会的支点是内在的,是建立在以往经验的基础上的,这些内在的支点影响着人们对信息作出回应的方式。某事物对于一个人的自我意识来说越重要,支点对他的认知所产生的影响就越大。

人的接受或者拒斥范围受到一个关键性因素影响——自我的介入(ego involvement):指个人与特定事物的相关程度,即一个人对某件事物在多大程度上影响了自我概念或者是他对该事物重要性的估价。

人们以自身内在的支点和自我介入为基础来判断信息是否受欢迎。

2)精心的可能性模式(elaboration likelihood)

(二)信息环境/拟态环境/象征性现实

(三)信息社会,信息匮乏/信息过载,信息爆炸,信息污染,信息侵略

信息社会(Information Society):

即后工业社会,是20世纪60、70年代初在美国、日本等发达国家最早提出的概念,指信息超越物质、能源占据主导地位,以信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迅速扩大的社会形态。前提条件是社会信息系统的发达。美国社会学家D·贝尔的《后工业社会的到来》、未来学家A·托夫勒的《第三次浪潮》以及约翰.奈斯比特的《大趋势》预测过信息社会的到来。信息社会的特点:

①产业——社会经济主体转向以信息为核心的第三产业,信息和知识产业占主导地位,白领阶层兴起。

②主体——劳动力主体不再是机械的操作者,而是信息的生产者和传播者;

③交易——交易结算不再主要依靠现金,而是主要依靠信用;

④贸易——跨国贸易和全球贸易将成为主流,也打破了传统的国际关系。世界成为地球村。

⑤改变了人们的就业结构、生产生活方式,并导致社会体系和社会文化发生深刻的变化。

就大众传播领域来说,传播新技术出现多样化、小型化、分散化以至个人化的局面。“点对面”的单向传播正逐步转向“点对点”的双向传播。

在《后工业社会的来临》这部书中,贝尔把人类社会的发展过程分为“前工业社会”(农业社会)、“工业社会”和“后工业社会”三大阶段,并认为“在前工业社会里……占压倒多数劳动力从事包括农业、林业、渔业、矿业在内的采集作业,生活主要是对自然的挑战。……工业社会是生产商品的社会,生活是对加工的自然的挑战。

托夫勒在描述工业社会向信息社会转变的巨大变革时,使用了“第三次浪潮”的比喻,即电子传播科技、遗传工程、太阳能等新的高科技的发展必然极大地改变存在的社会结构和社会生活,创造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

信息匮乏:指大众传播媒介提供的信息量低于社会需求,以致难以满足机制的需要,或海量信息中缺乏受众需要的有价值的、能了解事情真相的、对自己有用的信息,阻碍受众对特定信息的获知。信息匮乏的原因:人的惰性,市场取向,传受失衡。信息匮乏的后果是:

①信息匮乏会阻碍社会发展,使经济停滞不前,无法分享世界各国已开发出来的丰富的信息资源。

②信息匮乏,科学技术必然落后,民族便处于愚昧状态。

③文化素质、教育水平下降。

④会让一些不健康的信息乘虚而入

信息过载(中国人民大学2004,浙江大学2001、2003)

信息时代负面影响之一。指社会信息超过个人或系统所能接受、处理或有效利用的范围,发生的信息饱和甚至过载的状况。表现为:受传者对信息反应的速度远远低于信息传播的速度;大众媒介中的信息量大大高于受众所能消费、承受或需要的信息量;大量无关的没用的冗余信息严重干扰了受众对相关有用信息的准确分辨和正确选择。

后果:①使人们很难得到真正需要的信息,在大量无关信息的冲击下会逐渐形成逆反心理和精神焦虑。

②使人们可以不接触与自己观点相反的信息,造成意见的极端化。

③扩大知识鸿沟。

④超出了需要的信息也是传播过程中的噪音,有损媒介生态。

⑤对社会而言,部分信息的超量不仅会抑制另一些信息的流通,而且会产生社会群体压力。

应对信息匮乏和信息过载的对策:

一方面,要考虑决定社会信息流量的因素是什么。①最根本的是整个社会对各类信息的普遍需求以及各阶层、各行业的多种需求。②社会文化背景和思想意识倾向对信息流量所产生的积极或消极影响。③传播环境对信息流量也有影响。

另一方面,要善于借助社会系统的反馈机制去调节和控制信息流量。当信息超量时,要实行负反馈;当信息低量时,实行正反馈。

信息爆炸:

指媒介发达带来的社会信息绝对量的增加,主要体现为信息量急剧增加,倍增周期越来越短,娱乐信息节节攀升,广告信息铺天盖地。信息爆炸的直接结果是信息泛滥、信息超载、信息浪费、信息疾病,冲击着人类社会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结构来。

信息污染:

信息污染是指媒介信息中混入了有害性、欺骗性、误导性信息元素,或者媒介信息中含有的有毒、有害的信息元素超过传播标准或道德底线,对传播生态、信息资源以及人类身心健康造成破坏、损害或其他不良影响。信息污染的表现:有害性和有毒性信息;虚假性和伪劣信息;重复性和图像性信息。

信息侵略:

信息侵略是指一个国家或民族试图利用自己在传媒和信息上的优势,将自己的核心价值观渗透和推广到其他国家或民族的传播体系和精神领域,最终达到嫁接和取代的目的。

信息侵略的性质

信息侵略的危害

抵御信息侵略:①健全和强化大众传播法制,对信息的品质、级别和传播范围、比例等做出严格规定;②加强思想文化建设,用正确思想和理论武装人民群众;③发展和完善本国的传播体系,形成自己的传播优势和传播特色;④要深入挖掘中华民族文化的资源,积极弘扬优秀的中华民族文化;⑤要创立和发展本国的跨国传播网络。

(四)信息流理论/信息扩散理论:两级传播,创新扩散,新闻的散布

传播流/ 信息流(communication flow):

指由大众传媒发出的信息,经过各种中间环节,“流”向传播对象的社会过程。拉扎斯菲尔德等的《人民的选择》(1944)、卡兹等人的《个人影响》(1955)、罗杰斯的《创新与普及》(1962)以及克拉帕的《大众传播效果》(1960)是代表性成果。这些研究揭示了大众传播效果形成的众多制约因素,对否定“子弹论”起到了重要作用,但由于过于强调媒介效果的无力性,后来被称为“有限效果论”。

《人民的选择》是拉扎斯菲尔德等人在1940年美国总统大选期间,围绕大众传播的竞选宣传对选民投票意向的影响所作的一项实证调查的研究报告。研究人员对调查数据分析后,得出了一系列理论假说。其中得出了“意见领袖”和“两级传播理论”理论:大众传播的影

响并不是直接“流”向一般受众,而是要经过意见领袖这个中间环节,即“大众传播→意见领袖→一般受众”。

E.卡兹和拉扎斯菲尔德验证这些假说在政治选举以外的领域是否适用,进行了多次调查。1955年出版《个人影响》一书,汇总了这些调查的结论。

1962 年,罗杰斯在对农村中新事物的采纳和普及过程进行深入调查的基础上,发表了他的研究报告《创新与普及》。这项研究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中的许多观点,特别是“两级传播”的概念作了重要的补充和修正。罗杰斯把大众传播过程区分为两个方面,一是作为信息传递过程的“信息流”,二是作为效果或影响的产生和波及过程的“影响流”。他汇集了大量经验主义研究的数据来证明,当技术创新问世后,在被广泛采纳之前必须经历的几个阶段:①从大众媒介中获知;②革新派和早期采用者接受;③舆论领袖从早期采用者那里了解并开始试用;④舆论跟随者的效仿;⑤多数人的使用带动滞后者。罗杰斯的媒介观认为大众媒介是非常有限的;媒介的作用主要是用来增加人们对创新的认知;只有早期采纳者才会直接受到媒介的影响,其他人都是在被别人影响后才去接受创新的。

1960 年,克拉帕在《大众传播效果》一书中对《人民的选择》和《个人影响》的传播流程研究进行了系统总结,提出了关于大众传播效果的“五项一般定理”。

信息扩散理论(information diffusion theory)的优点:①综合大量经验主义的调查研究结果,形成有用的理论;②为行动提供实际指导。缺点:①是线性的,信息来源主宰的;

②低估了媒介的力量;③让不情愿的人被动地参与。

新闻的散布及从新闻中学习(新闻的散布与创新散布有何异同)

新闻的散布是散布研究领域的分支之一。德弗勒对信息散布研究情况做出以下概括:1)美国不断进化的媒介技术给人们带来获知有关重大事件第一手信息的方式变化:电视>广播>报纸(晚些时候提供细节),在某些情况下口头传播仍然很重要。

2)大多数人直接从媒介而非其他人那里获得大部分新闻,两级模式并非日常新闻传至公众的方式。

3)与众人利益攸关的新闻事件(新闻价值大)传播的更快,也更广。

4)真正紧迫的新闻会在各色人中广泛传播,并非两级模式描述的只从意见领袖到大众这样一个过程。

新闻传播的形态:

J曲线:得知一事件的人数以及从人际来源得知同样事件的人数的比例。当一项事件几乎为每一个人所知道的时候,有相当高的比例的人是通过亲身接触的渠道,即人际交往的渠道而得知的。当得知事件的人数比例逐渐下降时,源于人际交往而获知的比例也开始下降,而源于媒介信息的比例则增加。

S曲线:是常态的新闻传播模式,起初缓慢,接着加速,最后在达到上限之后呈平缓状态。

学习与理解:许多新闻是在一种通过新闻搜集与处理的方式而产生的意义框架之内呈现出来的,新闻在议题和主题上都是被建构的,同样,受众在处理他们所获得的新闻的过程中也运用了某些相同的框架。受众塑造其理解世界的框架,以帮助他们处理信息。

诠释的框架是由先前经验提炼而成的,关于环境与个人的组织化知识所组合而成的认知结构,框架能够协助评价信息,并且在信息漏失或模糊不清时弥补信息的空缺。

接收分析的传统认为,实际的新闻诠释受到个人生活的环境、观点以及个别受众的偏见的强烈影响,所产生的观点通常会超越实际的的新闻主题,“编码/译码”模式认为,新闻能够根据不同的观点,以支配的、协商的和对立的方式来进行解码。

二、符号

符号(sign)(中国传媒大学2004,厦门大学2004,华中科技大学2003)

符号是用来指称或代表其他事物的象征物。包括能指和所指,其结合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结果。

符号具有指代性、社会公有性与发展性。符号系统内部有互补性,传播符号系统中的各类符号互相补充、相互渗透。

符号一般可以分为信号和象征符,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

符号是信息的外在形式或物质载体,是人类传播的介质。

符号在人类传播中的功能有表述和理解功能、传达功能、思考功能。

符号的特征:从一般意义而言,符号是人类社会独有的,它具有以下基本属性:

①指代性。符号与它所指代的事物之间没有必然联系,是人们约定俗成的一种联系。

②社会公有性。符号是一定社会成员所共有的。很多引申意义是在小群体中形成的。

③发展性。人们不断赋予旧的符号以新的意义,并创造出新的符号和符号体系。

符号的功能:人类传播的符号具有以下三种基本功能:

1)表述和理解功能。人与人之间的传播活动是一种编码与解码的过程。

2)传达功能。作为精神内容的意义需要转换为具有一定物质形式的符号才能传播。

3)思考功能。思考是操作符号、在各种符号之间建立联系的内在的信息处理过程。

符号的分类:

1)信号和象征符。

2)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和非语言符号两种。

3)符号学创立者皮尔士则把符号分为记号、标志和象征符三种。

符号的任意性(深圳大学2005)

符号的任意性是指构成符号的能指和所指之间的联系不是必然的,而是约定俗成的。比如,在“树”这个词中,树的概念和“树”的特定发音不是必然结合在一起的,“树”在英文中的读音和在法文、拉丁文中的读音明显不同,但却都能表达了“树”的意思。符号的任意性原则是索绪尔语言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它支配着索绪尔的整个语言学系统,也开创了结构主义的研究传统。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人类使用的符号分为语言符号(verbal sign)和非语言符号(nonverbal sign)。

语言符号:

语言符号是人们在长期社会交往中形成的,以语音、字形、词汇等要素组成的一种用于思想和情感交流的结构化的符号体系,是人类特有的符号系统和交际工具,用以表达一定地域社群和文化社群的经验。包括有声语言(口语)和无声语言(文字)。语法规则保证使用语言的人按照同样的方式组织词语表达意见,而修辞规则使我们学会如何表达得更清楚、更有重点、更符合传播的愿望。

人类语言的特点是:超越历史时间和空间的能力、无限的灵活性、发音的经济性、巨大的能动性和创造性。社会性。

对人类语言符号的研究有:语言学与普通语义学。语言学是研究语言的学科,由瑞士人索绪尔创立。他主张将语言作为一种社会事实,一种社会制度加以研究,而忽视语言中的物理机械的行为。普通语义学认为,语言与现实是不同的,语言是静态的、抽象的、有限的,而现实是动态的、具体的、无限的;我们遇到的很多问题都是因为误用了语言。如果我们能像科学家那样去使用语言,就会减少语言误用的程度,因为科学家的语言才能代表它指代的现实事物。

非语言符号/ 非语言传播(Nonverbal Sign/Nonverbal Communication):

非语言符号指不以人工创制的自然语言为符号,而以其他视觉、听觉符号为信息载体的符号系统,是语言符号的重要补充,可以加强或者削弱语言传播效果,也可独立传达信息,也是艺术表现的重要方式。达尔文对动物表情的研究开创了非语言符号的研究领域。包括四种情况:①有意发出并被感觉为有意;②有意发出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③无意发出而被感觉为有意的;④无意发出而不被感觉为有意的。

非语言交流的特点有:①与语言符号一样,具有指代性和社会共享性。②抽象程度受限制,结构性差。③连续性。④多通道。⑤可变性和多义性:时代性,社会性,民族性。⑥非言语传播可引发不受思维控制的无意识反应。⑦形似性,模拟性。

非语言传播的功能:重复、替代、补充、调节、强调语言传播的功能;掩饰或展示心情。

非语言符号有以下类型:①副语言,如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②体态语(gesture)。③物化、活动化、程式化的符号(艺术)。是一种象征符体系,如仪式和习惯、服装和饮食、音乐和舞蹈、美术和建筑等。

非语言符号的表现和解读受个人文化背景、经历、态度差异、情景场合、主观偏见、心理定势等因素影响。它在很大程度上是一种文化现象,也在相当程度上取决于人们之间的关系类型与传播类型。

语言符号与非语言符号区别:

①语言传播是阶段性、非连续性的。非语言——连续性。

②语言传播单一通道,是线性的。非语言——多通道。

③语言传播有结构性、系统性。非语言——抽象程度受限制,结构性差。

④在确定意义上存在相对的轻重差别。非语言传播常具有模糊性或多义性,不自觉的潜意识打交道。非语言信息往往比语言信息可靠。

⑤非语言传播往往发自无意识,而语言传播往往是理性组织的。

非言语行为的语义学和符号关系学:

伯德惠斯泰尔的身势学理论:

Ray Birdwhistell的观点在很大程度上是建立在身势和语言相似性的基础之上的,称为“语言——身势类比”。“身势”就是被视为一个整体的一系列动作和姿势。

艾克曼和弗瑞森的身势学理论:

1、从三个角度来分析非言语行为:来源、编码和用途。

来源:指行为发生的根源。非言语行为有一定的内在性,从种类上说是固定的,但因文化、群体和个人的不同而不同。

编码:指把某种行为跟特定的意义联结起来。行为本身具有主观随意性、图像性、内在性(行为本身包含一定的意义,同时该动作本身就是其所指代的事物的一部分,比如:哭泣。)用途:非言语行为在多大程度上有效传递了信息。

信息行为:行为本身不是传播行为,但向对方提供了一些信息;

传播—互动行为:某种行为既是有意识的也是有影响的。

2、非言语行为的分类:象征性、说明性、转移性、规范性、情感的表达。

霍尔的空间关系学理论

1、空间关系学(proxemics):研究的是传播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交流过程中对空间的使用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与文化有关,不同的文化会导致对空间的不同感受。

2、三种不同类型的空间形式

固定特征的空间:包括一些不可移动的东西。比如墙和房间。

半固定特征的空间:包括家具这类可移动的东西。

非正式的空间:属于个人的领地,是随着个人的活动而不断变换的周围环境,它决定了人际传播中参与者之间的身体距离。

3、在对话过程中,影响人们如何使用空间的八个因素:

姿态-性别;社会离心-向心轴线;身势;触碰;视觉符码;热量符码;嗅觉符码;音量。

语言传播:verbal communication

1、符号化与人类传播

Sign:signal & symbol

语言是人所创造的符号体系,语言使人类传播与动物传播相区别。

语言的传播功能:

命名(labeling)。

沟通互动(interaction),传递信息(transmission)。

语言是思维发展的工具,是认知发展的催化剂。

语言能够控制受者的注意域限,引导其思维指向。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2、索绪尔普通语言学:四对范畴

3、语义三角图(Semantic Triangle)(Ogden and Richards):

如果认识不到词、思想和事物之间的联系,就不能理解意义。符号和指代物之间的联系是有原因的,非直接的联系。

referent 指客观存在的事物,symbol 是对这一事物的指代,而sense 指我们对这一事物的主观反应。用词语表示某一客观的事物或概念,就是符号化的过程。词语只是指代事物和思想,意义并不存在于语词表面,而是存在于人的思想中。即使一个简单的词,在不同人心中激起的意义都是不同的。虚线表明词(符号)与事物(指代物)之间没有直接的关系和联系,它们的联系存在于人的头脑中。

4、普通语言学关于语言的特性(语言影响传播):

1)语言是静态的,实际是动态的。

2)语言是有限的,而实际是无限的。

3)语言是抽象的,而实际是具体的。

4)语言中的假定:任何一种语言的结构和词汇都含有很多对真实现象的假定,比如性别歧视。因此我们使用的语言不仅是说出的话语,还代表脑中的观念——大众传播者需要注意的关键所在。萨皮尔-沃尔夫假说。

语言和文化/ 语言的相对性:萨皮尔-沃尔夫假说/语言相对性假说

阐明了语言结构决定某个文化群体成员的行为和思维习惯。这个假说阐明了我们的思维过程和看待世界的方式都是由我们所使用的语言的语法结构来塑造的。

每一种语言都由文化规定了形式和类别,人们不仅根据这些形式和类别进行交往,而且用以分析现实,注意或忽略某些关系和现象,梳理自己的推理并建构自己的意识。每一种语言以不同的方式人为划分对现存事物不断涌现和流动的意识。

柯日布斯基三法则

1)非等同法则(law of non-identity),即词本身并非它所代表的东西。

2)非全法则(non-allness),一个词不能代表一个事物的全部。

3)反身法则(self-reflexiveness),一个词不仅指代真实世界的一个事物,也指代自身。

抽象梯

语言的误用:

1)死线抽象(dead-line abstracting ):把握具体与抽象。

2)自我投射。

3)误认同一(undue identification ,类别思维或过度概括):注意歧义与模糊。

4)二元价值判断(two-valued evaluation ):非此即彼,标签化。

5)刻板偏见(stereotyping )

措施:使用索引数字来防止指认不当,同一类事物虽然有共性,但用许多其他方面的标

准衡量它们又是迥然不同的。

二元价值观评判(Two-Vaued Evaluation)

二元价值观评判,即非此即彼的思维方式,是排斥了中间层次的极端评价。二元价值观评判是人们看待事物很常见的倾向,它往往不是根据事物本身的多种可能如中间性、过渡性情况,而是根据自我对事物的简化的两极判断。

日常用语中许多对立的成组概念反映了人的这种思维方式,并反过来强化了它,如“是非”,“昼夜”,“黑白”,“美丑”,“爱恨”等。赛佛林等人认为,“这是因为,在描述一种情况时通常只有两个相反的词可用”。就一般对事物的表述而言,二元价值评判带来了日常交流的简化和方便,但同时也易于使人们思维简单化,忽视和扭曲事物真实的复杂情况,实质上导致了人们相互沟通及理解的障碍。当事物涉及价值观、民族感、国家意识等问题时,二元价值评判常常显得格外突出。

习惯性的“一分为二”的思维方式可能对人们认识世界和进行传播活动造成干扰和障碍,它显得过于简化,只将自认为的“正确与错误”、消极与积极”、“乐观与悲观”等预设的想法投射到所关照的事物上,无法客观理性地“分析”事物的真实情况,或将人们之间的沟通行为引向死胡同,对立双方找不到或不想找到协商调和之路。“辩论“常常是二元价值评判的典型显现。

二元价值评判与“晕轮效应”“刻板印象”在认知心理上有较强的关联性。

影响语义的语言特点:

1)抽象与具体(abstraction and concreteness)

2)歧义与模糊(ambiguity and vagueness)

3)明示与暗示(denotation and connotation)

4)风格(style)

新闻客观性与三种陈述方式:

1)报道(report):是一种可以证实的说法,排除推论和判断。

2)推论(inference):是在已知的基础上陈述未知情况的说法。对别人看法和情感的任何结论都是一种推断;任何有关未来的说法都是一种推论,因为未来是未知的。

3)判断(judgments):是对一次事件、一个人或一件物赞同或不赞同的表达。

4)偏向(slanting):是选择对所描绘的事物有利或不利细节的方法。

小结:新闻记者(或其他传播者)可以尽量坚持客观报道,排除推论与判断,有意识地避免偏向,而尽可能达到客观。

信号和符号的区别:

符号:人们生活经验抽象的产物,为人类特有,属意义范畴的一部分

引起的是,关于事物的概念

实际运用中,具有功能性价值

符号是高级的、复杂的信息载体

信号:物质存在的一部分

引起的是,与某事物是否存在有关的反映

实际运用中,是某种物理的或实体的存在

信号是低级的、简单的信息载体

副语言(paralanguage):

又被称作副言语、类语言,是指超出言语交际和分析范围的各种不同性质或种类的伴随言语语言的声音,有两种类型:一是功能性发声,如笑声、哭声、叹息声、呻吟声、咳嗽声以及因惊恐而发出的喊叫声等;另一种是伴随有声语言出现的语音特征,如语音、语调、语速、音质、音高、音量、停顿等。研究副言语现象及其表意传情规律的学科便是副言语学(paralinguistics)。副言语是人际信息传播的重要手段,是非语言传播中重要的研究内容和组成部分。

声音的高低、速度的快慢,文字的字体、工整或潦草等,都是声音语言或文字的伴生物,也称为副语言。副语言不仅对语言起着辅助作用,它们本身也具有自己的意义。加强语言符号的作用或传递着语言符号以外的信息。

言语与言语中的副言语的区别:言语在某种程度上是可以确定的、可以度量的,而副言语信息的精确含义难以确定和度量。

元语言(Metalanguage):

当我们讨论一件事物时,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被称为对象语言,因为它是对象的表现。而当我们谈论一种语言时,我们所使用的语言被称为元语言。在任何语言研究中,都有一种作为研究对象的对象语言,有一种由研究者用来谈论对象语言的元语言。对象语言与元语言是相对而言的。任何语言,无论它多么简单或多么复杂,当它用于谈论对象的时候,它就是对象语言;当它用来讨论一种语言的时候,它就是元语言。因此,元语言是关于语言的一种语言,也就是针对文本或言语行为而进行讨论、写作、思考的语言。

将语言分为元语言和对象语言两个层次是塔尔斯基和卡尔纳普分别于1933年和1934年提出来的。不过,塔尔斯基的思想只是在其著作《演绎科学语言中的真理概念》由波兰文译成德文于1935年发表后,才广为人知的。因此,一般认为,卡尔纳普最早提出语言分层理论。

起初,卡尔纳普把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当作建立人工语言的逻辑语形学的前提。他在1934年发表的《语言的逻辑句法》导论的第一节中对此作了明确的说明:“我们关涉两种语言:首先是作为我们研究对象的语言——我们称之为对象语言;其次是我们用以谈论对象语言的语形形式的语言——我们称之为语形语言(即元语言——引者注)。正如我们已说过的,我们将把某些符号语言作为我们的对象语言,我们将先简单地用英语(并借助一些附加的哥特体符号)作为我们的语形语言。”由此可见,对象语言是指作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元语言是指用以表述、研究对象语言的那种语言。例如,某人说“球是红的”,这时他用的是对象语言,因为他用语言来谈论非语言实体——球。当某人说“‘球是红的’这个命题包含四个词”,这时他用的是元语言,因为这句话所谈的不是球这个非语言的对象,而是谈论描述这个对象的语言本身。后来,卡尔纳普又将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用于语义学的研究,用“元语言”和“对象语言”这两个概念来定义他的语义学体系。他还认为,语义系统的规则陈述了对象语言中的语句的成真条件,从而决定了这些语句的意义。这就是说,语义系统的规则涉及的是对象语言,但它们本身是用元语言来表述的。

内涵符号学将“元语言”与“内涵概念”联系起来,从内在属性上揭示了元语言对对象语言起作用的过程及本质。同时,将元语言的研究范围扩大化,讨论了人文科学和其他社会科学中存在的元语言与对象语言的关系。从某种意义上说,人文科学的历史就是一个元语言的历时过程,是一个对象语言变成元语言,再由元语言变成对象语言的循环往复的历程。完整的符号学分析,除了关涉被研究系统及经常承担着该系统的(外延)语言外,还同时调动着内涵系统及应用于该系统分析的元语言。

在日常的语言使用中,由于被谈论的语言(对象语言)和用来谈论语言的语言(元语言)常常是用一种语言(例如,汉语或英语)来表述,人们往往意识不到语言层次的区分,而把两者混淆起来,这种混淆的结果直接导致了悖论的出现。所谓的“说谎者悖论”就是其中的典型一例。从这意义上来说,两个语言层次的区分,很可能为最终消解语义悖论找到一条极有希望的途径。

语言分层理论的意义不仅仅局限于语言研究的范围。譬如说哲学,它不仅要研究世界,研究人生,而且要研究它的自身。这种对哲学自身的研究,亦即对哲学概念、命题、理论等的研究,被称作“元哲学研究”。显然这种“元哲学研究”要借助于语言分层理论,以区别对

象语言和元语言,否则“元哲学研究”无从进行。近年来新崛起的所谓“元科学”、“元方法论”等理论,差不多也都包含着语言分层理论的具体应用。

符号(sign)分为符号(signal)和象征符(symbol)两大类:

信号具有物理性质,象征符则具人类语义性质。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象征符是人类特有的文化现象,同一个象征符在不同社会里会有不同的解释。

信号是对象事物的代替物。信号具有以下特点:①信号与其所表示的对象事物之间具有自然的因果性,从这个意义上说,一切自然符号都是信号。例如,冒烟是着火的信号,电闪雷鸣是下雨的信号等。②信号与其所表示的事物之间通常具有一对一的固定对应关系。例如,交通信号、电报讯号、计算机语言等。

象征符是对象事物之表象的载体。象征符具有双层意义,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两层意义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这种类似性基于社会生活的联想或想象。象征符的性质:①象征符必须是人工符号,是人类社会的创造物。②象征符不仅能够表示具体的事物,还能表达观念、思想等抽象的事物。③象征符不是遗传的,而是通过传统、通过学习来继承的。④说象征符与其指代的对象事物之间不需要有必然的联系,它们的关系具有随意性。语言就是一种典型的象征符体系。也就是说,象征符的作用已经超出了知觉的层次,而具有表象和概念的功能。一种对象事物可以用多种象征符表示,而一种象征符也可以表达多种事物。

现代文化的象征性:

1)文化具有象征性

在社会学和文化人类学中,文化可以作为符号体系尤其是象征性符号体系来把握,是人类为了传达关于生活的知识和态度,使之得到传承和发展而使用的、以象征符形式来表现的继承性的观念体系。这个定义强调文化的符号性和象征性。人类创造出以语言为代表的象征符体系,又通过形成文化秩序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

2)现代社会充满了新的象征符以及新的象征意义

现代人正把各种事物作为符号加以利用,为其赋予某种象征意义,并通过与他人意义的交换来实现自己的目的。人们的生活空间正在成为一个符号空间或意义空间。

3)现代社会充满新的象征符的原因

①追求新事物、新意义是人类的一种基本价值。“新”意味着“创造性”、“时代性”和“个性化”,而这些永远是人们追求的价值和目标。

②现代传播媒介和信息技术的普及为众多人参与象征符创造和传播提供了条件和手段。传统社会的精神生产主体只是少数特权群体,现代信息社会中广大受众也被赋予了传播的权利,必然会带来象征符创造活动的活跃化、象征体系的多元化和多样化。

4)象征性文化对现代社会的影响

①象征符体系能动的反作用于社会。由于象征符体系是作为“继承性的观念体系”来确立的,它通过形成文化秩序也会反过来制约社会生活和人的行为。作为文化之表现形式的象征符体系并不是固定不变的。“受到符号强制的人,有时会激进地有时会渐进地改变旧的符号和创造新的符号”,这种变化“体现为对旧体系的部分乖离和改造”。现代文化的剧烈变动正说明了这一点。

②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会产生一系列社会问题。象征符的不断创造和更新体现了社会的进步与活力,但另一方面,象征符过滥提供和过频变动也会造成意义、价值和规范的流动化和无序化,使社会成员的认知、判断和行动产生混乱。象征体系过激的变动或完全的更新甚至会导致“传播过程的断裂”,引起各种各样的社会问题。

意义(厦门大学2005,华中科技大学2005)

指人对事物的认识和人给对象事物赋予的涵义,是人类以符号形式传递和交流的精神内容,包括意识、意图、认识、知识、价值、观念等。意义是在社会实践过程中逐渐抽象出来的,人与人之间的传播实质上就是意义的交流。符号是意义的载体和表现形态。符号意义可分为以下几类:明示性意义与暗示性意义、外延意义与内涵意义、指示性意义与区别性意义。

在传播过程中,除符号本身的意义之外还有哪些意义在起作用?(传播过程中的意义)1)传播者的意义。传播者通过符号来传达意义,但传播者的意义并不总是能够得到正确传达的。符号本体的意义与传播者的意义未必是一回事。

2)受传者的意义。对同一个或同一组符号构成的讯息,不同时代的人、同一时代的不同个人会有不同的理解或解释,这说明符号本身的意义与受传者接收到的意义也未必是一回事。

3)情境意义。传播情境指的是对特定的传播行为直接或间接产生影响的外部事物、条件或因素的总称,它包括具体的传播活动(如二人对话)进行的场景,如时间、地点、有无他人在场等等。广义上,传播情境还包括传播行为的参与人所处的群体、组织、制度、规范、语言、文化等较大的环境。传播情境会形成符号本身所不具有的新意义,并对符号本身的意义产生制约。传播情境(武汉理工大学2005)

总之,意义不仅存在于符号本身,而是存在于人类传播的全部过程和环节当中。

语义空间:即语言意义的世界,一般来说,信息是意义和符号的统一体,内在的意义只有通过一定的外在形式(动作、表情、文字、音声、图画、影像等符号)才能表达出来。因此,每一种符号体系在广义上都是传达意义的语言,它们所表达的意义构成了特定的语义空间。传播既是在社会空间进行的,也是在语义空间中进行的;传播得以实现的一个前提条件就是传受双方必须要有共通的语义空间,即对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或拥有共同的文化背景,否则传播过程本身便不能成立。

共同经验范围/ 共通的意义空间:两层含义

1、对传播中共同使用的语言、符号、含义的共同理解。

2、有大体一致和接近的生活经验和文化背景。

编码和解码(北京大学2001,中国人民大学2002)

指传播中符号与信息相互转化的两个相反的过程。编码(encode)指传播者将自己要传递的讯息转化为语言、音声、文字或其他符号的活动。大众传播中表现为传播从业者采集、制作传播内容的活动。编码一方面受编码者世界观、价值观、知识水品和经验等制约,另一方面也受所在社会文化环境的制约。

解码(decode)指受传者将接收到的符号加以阐释和理解,读取其意义的活动。解码分为译码和释码,要求传受双方有共通的意义空间。由于语言符号的暧昧性和多义性,解码易出现误读。有关传播模式有巴克模式、香农-韦弗模式、施拉姆-奥斯古德循环模式及施拉姆德大众传播模式等。译码受受众的社会地位和文化背景的制约,体现了社会的多样性。文化研究学派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认为,符号具或符号的表现层面由编码者决定,符号义或者符号的内容层面则由解码者决定。受众是意义的制造者,编码解码行为可以体现社会意识形态斗争。受众的译码主要有同向性、妥协性、对抗性三种形态。结构主义与符号学派认为,编码的过程渗透了政治或经济的意识形态因素。神话。

影响编码的因素:即影响认知(包括感知和理解两方面)的主观机制

1、影响感知的因素(完形心理学)——

类似与相近:把相似的东西视为一类

完形趋向:趋向整齐、统一、完好,避免残缺、凌乱、混杂、破损

残缺闭合:将接近完美的东西视为完美。

2、制约理解的因素——

心理预设:假定,根据生活经验而形成的心理期待

文化背景:巴格比,美国人、墨西哥人双眼竞争的研究

动机(需要):饥饿动机实验

情绪

态度

影响译码的因素:个人心理——选择性心理,使用与满足

群体——初级群体,基本群体,参照群体,群体压力,群体规范

社会——社会环境,社会阶层

符号互动论

符号互动/象征性社会互动/符号互动论(Symbolic Interactionism)

美国芝加哥学派学者库利和米德创立,布鲁默总结提出,是符号学在社会心理学方面的应用。指人与人之间通过传递象征符(尤其是语言)和意义而相互作用和相互影响的过程。换句话说,人类传播通过符号及其意义的交流而发生,因此可以通过认识个体如何赋予他们与其他人交流的符号信息以意义,来理解人类行为。思想基础:个体基于对象对于他们所具有的意义——这些意义产生于与人们的同伴的社会互动,也通过个体的解释过程得到修正——而对对象采取行动。符号互动的前提是对符号意义的共同理解。它有赋予行为动机和确定行为取向的功能,是一种人际关系理论,也是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之一。该理论对传播学的贡献是,将传播置于社会学解释的中心,对人际传播、组织传播甚至大众传播都有启发。后来衣阿华大学的库恩对布鲁默的观点提出不同看法,符号互动论便形成芝加哥学派和衣阿华学派两个派别。

文化研究的符号互动理论:

1)20世纪20-30年代发展起来,在1969年被布鲁默命名。

2)其含义-认为人们赋予符号某种意义,而那些意义又反过来控制人们。

3)反对行为主义理论简单化的刺激反应调节,认为必须考虑学习发生的社会环境。

4)人们通过互动从日常生活中学习社会角色,慢慢地将这种规则内化于我们的日常生活,并依此来构建我们的行为。

5)米德在《心灵、自我与社会》一书中认为,我们用符号生成我们对意识的经验(心灵),我们对自我的理解(自我),以及我们对宏观社会秩序的知识(社会)。符号建构了我们认知和解释我们周围事情的能力。

现实的社会建构理论(social construction of reality theory)——效果研究的新方向1)所有文化研究理论共同的根本假设:我们对于现实的经验是一个进行中的社会建构,而不仅仅是某些权威或社会精英发送或传送给顺从的公众的东西。受众并不只是被动地接受和储存信息,而是积极地处理和重塑信息,并只储存符合文化需求的东西。

2)现象学(phenomenology):由欧洲哲学家发展起来的理论,关注个体对物理世界和社会的体验。

3)典型化(typifications):使人们将物体和行为快速分类并建构自己的行为作为回应的“心理图像”。

4)典型化图式(typification schemes):在现实的社会建构中,指我们分派给一些现象意义的集合,这些意义来自于我们将自己与环境中的人和事进行互动、形成模式,并建立于脑海里的社会知识储备。伯格、卢克曼,《现实社会的构建》,1966。

象征性社会互动(重点)

象征行为

象征行为指的是用具体事物来表示某种抽象概念或思想感情的行为

象征行为的特点,就是使象征符的第一层意义向第二层意义发生转化,这种转化取决于两者之间的类比关系,即他们呢之间必须要有某种类似性。(象征符是具有双重意义的符号,第一层是符号的字面意义,第二层则是符号的类比或联想意义)

布鲁默的“意义”、“社会互动”与“解释”

布鲁默认为符号互动论的核心问题在于考察以象征符(尤其是语言)为媒介的人与人之间的互动关系,它有几个基本的前提:①人是根据“意义”(关于对象事物的认识)来从事行动的;②意义是在“社会互动”的过程中产生的;③意义是由人来“解释”的。因此,意义、社会互动、解释,是象征性互动理论的三个主概念。同样,这三个概念对于考察社会传播和人与人之间的信息交流也具有重要的意义。布鲁默用三个基本原理总结了符号互动论的观点:第一,我们根据我们赋予客观事物的意义来对待事物;第二,我们所赋予的事物的意义是社会相互作用的结果;第三,在任何环境下,我们经历一种内部解释过程,即与自己对话,以给所处的环境确定一个意义并决定怎样行动。

布鲁默的自我互动理论(self interaction)

现代象征互动理论的集大成者布鲁默在《象征互动论》(1969)中提出,说明人内传播的社会性和互动性。内容:①人能够与自身进行互动,即自我互动;②自我互动本质上是与他人社会互动的内化,即与他人的社会关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映;③自我互动是能动、创造性的过程,人不断改变原来的自我,形成新的意志和行为主体。说明人内传播是现实社会传播关系的反映,通过自我互动,人能在与社会、他人的联系上认识、改造、发展自己。

人是拥有自我的社会存在,人在将外界事物和他人作为认识对象的同时,也把自己本身作为认识的对象。在这个过程中,人能够认识自己,拥有自己的观念,与自己进行沟通或传播,并能够对自己采取行动。

“自我互动”在本质上来说,是与它人的社会互动的内在化。也就是与他人的社会关系或社会联系在个人头脑中的反应。在自我互动过程中,人脑中会出现关于他人期待的印象。这些期待具有一定的意义,个人会考虑这些期待对自己意味着什么。但是,个人又不是原封不动地接受这些期待的,在人内传播的过程中,个人会沿着自己的立场或行为方向对他人期待的意义进行能动的理解,解释、选择、修改、加工,并在此基础上重新加以组合。经过这个过程的他人期待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他人期待,它所形成的自我也已不是原来意义上的自我,而是一个新的行为主体。

符号互动论的贡献:

1)符号互动论首先对发展人际传播研究有较大贡献,它解释了人怎样调整和适应不同情境下的交流策略。

2)符号互动论也启发了组织传播的研究,它将组织传播看作一种文化现象,强调组织的仪式和日常生活的相互作用,也强调冲突、信仰的相互作用,以说明组织传播如何对个体和群体产生影响。

3)早期研究者曾利用符号互动论解释过大众媒介如何为群众提供了建构真实世界的材料,但对大众媒介传播的研究还不甚丰富。

三、结构主义,符号学,文本与话语分析

符号学 (Semiotics/Semiology) :

研究符号系统运行规则的科学,是传播学基础理论之一。它研究符号、客体和意义及其关系,即作为产品的外在结构化符号到作为过程的内在意义的生产。分成语言符号学、一般符号学和文化符号学三类。创立者有瑞士语言学家索绪尔和美国哲学家皮尔士,他们分别从语言学和逻辑学角度探讨了符号的规律。当代符号学的研究领域包括:1)符号自身;2)符号运作的体系;3)符号进行作用的文化。

符号学起初以文本为中心,致力于分析意义系统如何通过文本产生意义。随着不断发展,它的注意力越来越放在读者以某种互动形式从文本化信源识别或产生意义的作用上面。

符号学融入了语言学、逻辑学、哲学、人类学、心理学、社会学以及传播学和信息科学的研究成果,并应用于这些学科中。因此,它不是一种严格意义上的学术性学科,而是一种理论取向和方法论。

传播研究领域中两个主要派别。第一个派别视传播为讯息的传递,它关注的是传送者和接收者如何进行编码和译码,以及传递者如何使用传播媒介,探讨传播效果和正确性的问题。另外一个学派则视传播为意义的生产与交换,关注讯息以及文本如何与人们互动并产生意义,即文本的文化角色。该学派认为传播中的误解可能来自于传送者和接收者的文化差异。对这个学派而言,传播研究就是文化和文本研究,主要的研究方法是符号学。对符号学派而言,讯息是符号的建构,并透过与接收者的互动而产生意义。传送者虽然是讯息的传送者,但其重要性已大不如前,所强调的重点转移到文本身上,也就是它如何被解渎。解读是发现意义的过程,并且发生在读者和文本的协调或互动之际。当读者以其文化经验中的某些方面去理解文本中的符码和符号时,它也包含了一些对此文本的既有理解。

约翰·鲍尔斯:信息包含了三层结构:较为独立的符号和象征体系;作为形式符码的语言;彼此之间联系较为紧密的话语结构。

符号学的三个分支(查尔斯·莫里斯Charles Morris):

语义学:研究符号是如何与事物发生关系的学科,关注的是符号被确定指示什么东西,符号

世界和物质世界之间的关系。

句法学:研究符号是如何与其他符号发生关系的学科。重点研究的是语法和句法结构。

语用学:符码是如何在日常生活中得以运用的。包括符号对人类行为所产生的影响以及人们以何种方式在互动和交流的过程中塑造符号及其意义。

大部分谈话和写作具有句法和语用符号的双重特征。

1、柯日布斯基的普通语义学

普通语义学关注语言与现实的关系以及语言如何影响我们的思维方式。

(1)他提出的三个普通语义学原理:

①非等同原理:一个词汇并非指它所代表的东西。

②非全原理:一个词汇或符号并不能代表事物的全部。

③自身反应原理:词汇和符号不仅代指另外的意义和物,也代指自身。

(2)提出语言的特征:

语言是有限的、动态的、抽象的,而现实是无限的、静态的、具体的。

2、经典语义学理论

皮尔士(Pierce):语义三角图与指称理论:

19世纪美国哲学家和逻辑学家,符号学创始人,也被认为是后现代主义思想的渊源之一。

1)皮尔士提出了指称过程,“指称”过程(指号过程)(semiosis)是符号(阐释物interpretant)、事物(指涉物referent)和意义三者作用的过程。(三角图)

他认为符号和意义有直接联系,因为意义是抽象的,只有通过符号才能得到表达;意义和指称物之间也是有直接联系的,意义是对事物的客观概括基础上形成的;符号与指称物之间没有直接关系,具有任意性,是约定俗成的。

2)皮尔士认为,符号代表客体或解释者头脑中的所指事物,并区分了三种基本符号:记号(icons)、标志(indexes)和象征符(symbols)。记号是能指和所指之间类同关系的符号;标志是能指与所指之间因果关系的符号;象征符是能指与所指之间任意关系的符号。

表1 记号、标志和象征符的区别

3)他提出“外延”(denotation)和“内涵”(connotation)的概念。外延指词语和其他现象的字面含义或外在含义,而内涵指词语所包括的象征的、历史的和情感的内容。

4)皮尔士还提出“聚合”和“组合”的概念。聚合指的是一整类可以相互代替的符号,聚合分析就是找出文本之中两两对立的隐藏的模式;组合指的是符号被相互搭配在一条“链条”中,组合分析将文本作为构成某种叙事的一组相关事件来研究。

查尔斯·莫里斯的理论:

1、人类的一切行为都包含了符号和意义。

2、行为分为三个阶段:在感知阶段:人们意识到符号的存在。在操控阶段:人们对符号进行读解和阐释,并确定对它进行回应。最后,行为以实际回应的方式得以完成。

行为阶段:感知、操控和完成。

表意层面:指明的;规定的;评估的

价值观层面:疏离的;主宰和控制的(符号规定指导我们应该做什么);依赖的(依赖符号完成价值评估)。

苏珊·朗格的理论(“话语象征体系”)

1、动物的生命体验以情感为主,但人类情感和体验受到了概念、象征和语言的影响。

2、符号对其所指代的事物有严格的对应关系,指示着另一种事物的存在;象征不是事物的替代物,而是对事物进行概念化的工具。

3、意义反映的是象征、事物和语言使用者之间的复杂关系。

4、语言真正的意义并不存在单个的词语中,而存在于话语当中。

5、任何象征传递的都是概念,即一个高度概括性的主张、类型或者形式。意义是由个人化的概念与其他交流者共享的概念所组成的。

6、朗格理论语汇中还包括其他三个术语:表意(指符号的意思或者说一种简单的刺激因素,是符号与事物之间简单的、一一对应的关系)、本义(符号与其所指代的事物之间的关系)、引申义(符号与概念之间的直接关系,包括语言使用者一切与该符号有关的个人情感和联想)。

3、语言和符号关系学研究

索绪尔(Ferdinand de Saussure):《普通语言学教程》,四对范畴,结构主义语言学瑞士语言学家,现代语言学之父,日内瓦学派创始人,符号学和结构主义的开创者。索绪尔认为语言理论必须重视语言系统中各要素之间的相互依赖、相互制约的关系,必须重视语言内在结构的研究。他的理论对西方结构主义思潮造成巨大影响,促进了20世纪中叶以巴黎为中心的符号学运动。代表作《普通语言学教程》(1916,其学生整理)中提出四对范畴:

①语言(language)和言语(parole):语言是一种符号系统,是一套系统的结构,而言语是个人对这个系统在口语和书面语中的具体使用。索绪尔指出,语言学研究的应当是语言而非言语。语言具有稳定性,以共时性为特征,言语以历时性为特征。(理解系统结构的关键在于“差异性”)

②共时态(synchronic)和历时态(diachronic):共时研究探讨语言在某个特定时间内的运作,指语言的横向关系,而历时研究探讨语言的历史发展进程,指语言的纵向关系。索绪尔认为语言是一个完整的符号系统,对这个系统应该进行共时研究,而不是历时研究。

③句段关系和联想关系(也叫横组合和纵组合):前者指通过符号的序列排列来显示完整的意义,后者指符号通过联想产生意义。

④能指(signifier)和所指(signified):前者是符号的形式,构成表达层面;后者指符号所指代的意义和内容,构成符号的意义层面。语言符号是所指与能指的结合,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任意和约定俗成的。语言系统的关键在于差异性,人们通过语言符号之间的差异来区分其所对应的指代物。符号学对各种文本符号进行解读, 研究能指与所指间如何产生联系以及在此基础上意义的产生过程。

二者唯一的区别在于,能指是一个中介体,必须具有物质性,即能指的实体始终是实物的,但物质并非其充分条件,还可以语言片段作为中介。我们把语言用一种不易察觉、不可分离的方式将能指与所指“粘贴”在一起的现象叫作“同构”,以此区别于所指仅与它的能指“并置”的非同构现象。

索绪尔还认为,人类对世界的了解是由语言所决定的,符号并不指代事物,而是构成了事物本身,如果没有指代事物的符号存在,也谈不上事物的存在。(在此,索不仅在结构语言学领域,还在交互理论和阐释性的批判理论领域的发展开辟了道路)

罗兰·巴尔特率先从非语言学的角度对索绪尔的语言符号观进行了学理上的梳理,并在此基础上提出“神话”的概念。他指出,能指、所指结合构成了符号意义的第一层序列。而内涵意义则构成了第二序列的意义表示系统,它使用第一符号(能指和所指)作为它的能指,并在第一符号上附加额外的意义,即另一个所指,他称第一序列为“外延”,第二序列为“内涵”。其中,“内涵”又被他称为“隐喻”。

所指与能指的区分对20世纪西方思想家产生重大影响。阿尔都塞借鉴索绪尔的语言符号任意观,阐释意识形态,认为意识形态就是“符号所指”,即一整套再现系统。列维-斯特劳斯认为,社会生活中各种要素形式与内容的关系都如同语言符号中的符号的所指与能指的关系,而每一个要素都有区别于其他要素的特征。德里达虽然将历来被轻视的书写符号放在语言符号研究的中心地位,提出“书写学”,但对语言符号所指的本质并未产生颠覆性的影响,其终极目标实际上仍然是语言符号的非任意性。

内涵是当代大众传媒传送意识形态意义的主要途径,对内涵意义的分析将研究领域扩大

到了超越符号学的范畴,进入意义发生的背景,如经济学、社会学、政治科学等,这从根本上讲也是所指和能指基本理论在现代传播研究中的深入运用。

生成语法

乔姆斯基(Chomsky)是创始人。用来解释句子的产生过程,即语言使用者是如何构建句子的,句子如何在脑海中形成的。

1、基本假设:句子的生成对句子的结构来讲至关重要。

2、生成语法旨在总结出一整套独立的规则,可用来解释句子的产生过程。

3、生成语法具有转换性,也被称作“转换-生成语法”。句子的外在形式是由某种深层结构转换而来的。

意指(Signification)

索绪尔认为,某个符号或符号系统与其所指涉现实的关系即为意指。罗兰·巴尔特进一步澄清了“意指”的含义,他说:“意指可被理解为一个过程,它是将能指与所指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也就是说,意指是一个“符号化过程”,是将所指与能指、外延与内涵结成一体的行为,该行为的产物便是符号。巴尔特在索绪尔对这个术语的使用上增加了文化价值的向度。在符号学分析中,意指是符号信息的输出,即要传播的内容,这一概念是进行语义分析必不可少的框架。大众传播实际上就是由一个个意指系统构成的。

罗兰·巴尔特在论述能指与所指、外延与内涵时,都运用了意指概念。他举了一个简单的例子生动地来说明这个概念:玫瑰是一个符号,能指是作为植物的玫瑰,所指是爱情的信念。作为植物的玫瑰和作为符号的玫瑰完全不同,前者是空洞无物的,后者却是充满意味的,而使之充满意味的就是意指。

罗兰·巴尔特区分了三个层次的意指:第一个层次是外延(denotative),第二个层次是内涵(connotative),第三个层次是神话(mythical)。而意指更多的是指第二层次和第三层次的意思,它们往往才是传播的真正内容或目的。意指的神话层次与意识形态相关,是某种文化中一系列广为接受的概念,它的成员由此对自身社会经验的某个特定主题或部分进行概念化或理解。在这个层次上,意指是与共享的文化价值和信念联系在一起的。

意指使人们透过语言符号的外在形态去发现内在的含义,并深入其中的文化价值观。它为人们认识语言的复杂性提供了一个方法论的角度,也是传播研究的基础。

4、雅各布森:布拉格学派,隐喻与转喻(Metaphor/Metonymy)

布拉格学派语言学家:在语言学中对音位学(phonology)的研究,关注语言的功能,对于语言学的研究中最著名的是隐喻和转喻,是在索绪尔的启发下提出的。

他认为语言具有两个最基本的轴:隐喻和换喻,它们是产生意义的基本机制,也是语言二元对立的典型模式,是语言符号形成的选择和组合两种运作方式的基础。隐喻是人类用已知事物的特性来指称未知的或新的事物,以便理解世界、自身及其之间的联系,表现新的经验。隐喻的植入是很复杂的,符号和生活都充满了隐喻,几乎所有产生词汇联系的选择都依赖于暗含的隐喻。隐喻提供了词与词的替换功能,换喻则是一个意义邻接链,一种词至词的排列功能;隐喻是语义性的,换喻则是句法性的。雅各布森认为,现实主义小说是转喻的,戏剧可以看作是隐喻的,在同样的原则上新闻也是转喻的。

隐喻(metaphor) :指以相似性为基础的、联想式的比喻,表示以一个事物来代替另一事物(甲壳虫—车),或是把未知的东西转换成已知的术语加以传播,受者通过积极的、联想的解码行为认识包含着意义的转换,从而理解未知的东西。隐喻强调能指与所指的相似/对应关系,属于系统范畴。在隐喻中,替换性联想占主导地位。隐喻不仅体现在语言文字上,也体现在视觉形象中。

在国际传播中(如美国主流政治话语中对西藏问题的态度),美国建构其话语神话的结构秩序就是隐喻,通过隐喻的“关联”效应实现对民意的操纵。约翰.费斯克认为,“隐喻从根本上说不是写实而是想象”。

转喻(换喻):指以某一物体的部分属性来喻指全体,或用全体喻指部分,强调一种临近性,属于组合范畴,如美国总统——白宫。在换喻中,组合性联想占主导地位。

新闻是转喻性的:一个得到报道的事件被当作整个现实的代表。隐喻是再现的,强调事物的同一性;换喻是还原的,强调事物的外在性。隐喻通过对其进行解码时所需的想象力,

把人们的注意力引向自身。而转喻倾向于以隐匿的方式发挥作用,通过二者间相互还原的关系形态解释现象之间的差异,它看上去更加自然,从而使人无法意识到另外一种转喻可能给出同一整体以完全不同的画面。

神话更倾向于转喻式的运作方式。一个转喻引发我们对其所属整体的构建。转喻涉及意识形态

西方媒体利用断章取义的图片(转喻)来隐喻我国的人权问题、民族问题。

5、结构主义,五大巨头:列维.斯特劳斯,罗兰.巴特,阿尔都塞,拉康,福柯

结构主义(Structuralism):

结构主义是20世纪60年代兴起于法国的一个反人本主义哲学思潮,前承索绪尔结构主义语言学,后启解构主义。它以索绪尔的语言学中的结构主义方法为主,以具有客观结构的语言取代个体主体存在的人来作为哲学的出发点。它们或致力于寻求固定的结构,或强调结构的流动变化,或把结构主义理论用于社会、历史、文化的研究。

结构主义主要观点:事物本质不再是事物本身,而在于事物之间的联系,而所有联系构成了一个有机系统,即结构。

结构主义代表有法国人类学家列维.斯特劳斯(他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现象中)和罗兰.巴特(神话和意识形态分析)。结构主义后来得到推广和发展,产生了阿尔都塞的“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理论(用结构主义的方法解读马克思主义)、皮亚杰的发生学研究、福柯的知识考古学、拉康的精神分析的结构主义等理论。结构主义的一般原则是强调结构的整体性,强调深层结构决定表层结构,强调结构的客观性以及注重共时性的考察等。

语言与现实的关系并不是一种对应的关系,而是一个切割现实、赋予其结构并使之可理解的过程。这种语言的神性叙事,是结构主义的核心主张。

作为一种独特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结构主义认为人类的社会实践是通过语言的表意活动建构起来的,完全客观的真实是不存在的。“真实”只有在论及它是如何形成、对象为谁和什么时间之情形下,才能成立,意识从来就不是真实或现实的产物,而是文化、社会和历史的产物。

列维.斯特劳斯(Claude Levi-Strauss):法国人类学家,结构主义之父,首先将结构主义语言学方法运用到社会现象中。核心思想就是用结构和模式的观点来反对和取代强调主体作用的传统哲学。他最主要的理论成果是对人类学中的亲属关系和神话的研究。代表作《热带的忧郁》《神话研究》。09年去世。

1)他的文化人类学理论主要有两个方面:①对亲属关系的研究,认为各种文化系统,如亲属关系、食物的烹调等,都是整个文化部分的表现,而各种文化系统的分支构成了具体的语言。②关于图腾制度的研究,认为人类之所以有图腾,只是为了借自然系统来设定文化系统,为人类文化的传播提供一个代码、精神表征(意义不在于本身而在于关系和结构之中)。

2)神话研究:《神话研究》,核心是通过分析神话来揭示结构。他认为所有的神话都有一个相似的结构,在社会内部都有一种相似的社会文化功能,远古神话的功能是解释说明世界,解决其间的各种问题和矛盾。大众媒介是当代的神话,它以一种富有想象力的方式来应付和舒缓统治阶级和人民之间的二元对立和矛盾冲突,使人们一味沉溺于幻想之中,丧失了对现实的反抗的意志,阻碍了社会变革。

他认为,在神话的多样性之外,还能找出一种共性的结构。单个的神话都是言语的范例,都有是对一种内在结构或语言的体现。神话由“神话素”构成。跟语素和音素一样,神话素只有以特定形式组合出现时才有意义。人类学家的任务就是找出其内在语法,找出使神话产生一定意义的各种规则和规定。

他认为神话是按“二元对立”的方式来谋篇布局的。其意义的产生是通过将世界分为两个相互排斥的对立面来实现的。例如,好/坏,黑/白,男人/女人。

莱特和美国西部片:运用了列维的结构主义方法对西部片进行分析,认为西部片的许多叙事来源于它的二元对立的结构。其比列维走得更远的是,理解某个神话的社会意义,不仅要对其二元对立结构进行分析,还要对其叙事结构进行分析。

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神话集》,外延与内涵,作者已死

法国结构主义符号学家,20世纪60年代法国结构主义运动五巨头之一,他首先把符号学

作为一种分析工具,也是从结构主义向解构主义过渡的关键人物,著作《神话集》和《符号学原理》。《神话集》从符号学的角度对中产阶级的文化和意识形态进行了批判。同时他继承了福柯的思想,认为全部的语言结构都是普遍化的支配力量。在《符号学原理》中提出四对基本范畴,创新点是外延和内涵的关系。

内涵和外延意义是在符号的使用或组合过程中产生的关联意象或图像。罗兰·巴特把意义分为两个层次:内涵和外延。外延是指第一层的能指和所指的符号系统,指称符号的表面含义,而内涵指把第一层的能指和所指再作为一个能指,指称符号在其所依托的社会文化背景或具体场景中的特有含义,是符号的文化意义,它所指向的所指就是意识形态的神话。他认为内涵是外延的“换挡加速”。外延意义通常具有普遍性和客观性,而内涵意义则因不同的文化接受者或不同的判定标准而不同。

他对传媒和广告进行了陌生化解读,批判了意识形态对符号意义的自然化。意识形态在媒介文本中的具体表现就是建构符号文本的特定意义。他把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称为“神话”。巴特认为有必要揭示出意识形态在“神话”中的运作方式,并对此进行批判和解构,即“陌生化或去神话”。巴特的文本批判也就是结构分析。他还拓宽了符号的概念,认为符号包括影像、姿势、有旋律的声音、物体、仪式、景观,都有自己的意义系统。

提出“作者已死”:罗兰.巴特区分了闭合文本(可读性文本)和开放文本(可写性文本)。闭合文本(可读性文本)是一种完全定型的文本,没有留给读者发挥或“重写”的空间,这就导致了一种被动的、“作为消费者”的读。而可写性文本是处于“未完成”的、开放的状态之中,它要求读者与原作者一道进行创作,导致“作为作者”的读者。

“作者已死”指闭合文本,指文本内容完成以后,作者再没能力对它进行控制,而由读者决定怎样解读。联想美剧/ 边拍边播:《越狱》等是开放式文本,编剧会随时进行受众调查以调整剧情;而电影等一旦杀青,对文本的理解即取决于读者自身,作者再无能力控制。类似于文化研究提出的对抗式解码。

神话:罗兰.巴特把渗透了意识形态的符号文本称为“神话”。当把一个符号(包括一个能指和所指)作为一个新的能指,指向一个新的所指的时候,它就构成一个“神话”。这种意指可以不断地延续下次,神话也在不断意指过程中产生。巴特所谓的现代神话, 指涉现代社

表2 巴特的“神话”概念

迷思:一种思考事物的方式。让受众认为媒介报道的信息是由于社会原因或历史原因而自然发生的,实际上隐藏了事件真实含义。

路易.阿尔都塞(Louis Althusser):意识形态国家机器,症候式解读,结构主义的马克思主义

见文化研究专题。

雅克.拉康的结构主义精神分析学:

法国精神分析学家,把精神分析引入结构主义的研究,主张从结构主义方法出发“重新解释”弗洛伊德学说,同时引入结构语言学的思想,认为“无意识”是受制于语言规则的结构,无意识完全是语言的产物,是语言对人类的欲望加以组织的结构。

另一著名观点是“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认为当能指无法表征它的所指时,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两者各行其是,导致“漂浮的能指和滑动的所指”的产生。

拉康提出了我们经历的三个决定性阶段:第一个阶段是镜像阶段,第二个阶段是荡来荡去的游戏期,第三阶段是俄狄浦斯情结。

镜子时期是我们在镜子中认识自我的时期,大约在第6至18个月之间,儿童注意到自身的映像,发现这并不是他人的依附性的延伸,而是一个完整和明确自主的个体。但我们眼中的自己比我们实际的发育更完善,所以,个体将一直追求这种完美的自我形态和理想。

拉康将游戏(第二阶段)看作是孩子开始采用语言的一个表征,我们的需求可以通过语言来表达,我们在语言中并通过语言具有人的主体性。拉康也认为无意识也是由我们与语言

的关系中所产生的,并指出无意识像语言一样被结构化,可以通过一种语言分析,来揭示其内涵。

拉康从语言学的角度重新诠释俄狄浦斯过渡。父亲以象征形式进入到主体中,与双亲的语言化一方面提供了父亲的权威,另一方面也提供了与母亲的中介和疏远。

结构精神分析学也对结构主义及后结构主义中的其他理论流派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福柯:20世纪法国思想家,哲学家。(德里达主要对语言进行解构,福柯对权力进行解构)

①知识考古学:任何知识都是人的言说,任何言说都体现特定的权力意向和权力关系,这些言说即“话语”。看似客观的知识或话语,实际上都与不同社会团体或利益集团有密切关联。知识是各种集团为了自己的生存与发展而纵横捭阖的产物,权力产生知识,知识效命于权力,所谓纯粹的、客观的知识是没有的。知识考古学揭示了各种知识、言说、话语在形成过程中所隐含的权力背景。话语权就是统治权,知识的意志就是权力的意志。

②话语权力理论:福柯认为话语和权力密不可分,通过话语行为确定了语言并限定人们对其它可能性的思考,话语是各种机构通过一种界定和排斥的过程运用其权力的手段。

提出“全景式监狱”概念,认为西方社会不仅仅是靠国家机器来维持的,还有一张权力和机器的隐形网络来保障,这个网渗透到社会各个层面,形成了无处不在的话语和监控体系,这种监控体系决定了我们怎么想、怎么做。

③对权力的论述:在《规训与惩罚》中提出“暴力系统说”:指出权力运作的几种方式——a.言语禁忌,什么能说,什么不能说;b.理性原则,什么该说,什么不该说;c.真理意志,什么值得说,什么不值得说。

以往权力研究多半停留在政治-法律的层面,福柯在《规训与惩罚》里详细地分析了古往今来压迫的不同形式,他指出除暴力的监禁和惩罚外,生活中更普遍存在的是规训,这是种柔性的控制。福柯认为,在现代社会,权力是弥散的,浸透在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存在于经济、知识、性等各种关系当中,直接发生影响。同时,权力不应该被看作是一种负面力量、一种否认、压制的东西,权力是有生产性的。

福柯选择“性”作为其颠倒传统权力理论的重要场所。资阶性本性。

权力话语(Power Discourse)

马克思和福柯从不同的角度阐释了权力的概念,对文化研究和媒介研究产生了重大影响。在福柯那里,“权力”的意思就是,我们如何把自己建构为一个客体,影响他人的行动;权力与知识具有密切的联系,它的显现不是借助于断头台和军队,而是借助于知识,体现于日常生活的每一个细节中,福柯称之为“统治性”。他对权力的研究为他的理论核心——弄清一种知识通过什么方式得以在文明中产生转换和发展,同时又为科学理论提出新的观察领域,提出未曾涉及的问题和尚未发现的对象——提供了进入的最佳角度,也是他对当代理论的主要贡献。

1971年福柯出版了《话语的权力》,在这本著作里,他首次将权力理论引入话语理论,讨论话语(知识)与权力的关系。他指出:“在任何社会里,话语一旦产生,即刻就受到若干程序的控制、筛选、组织和再分配。这些程序的作用在于防范它的权力和危险,把握不可预料的事件。”“若干程序”即权力的形式,既包括外部的程序,也包括内部的程序。外部程序通过禁律、划分、拒绝和确立真与假的对立,设定了一个对话语的限定和控制的外部排斥系统。内部程序中第一个原则是“评论”,它扮演着一个双重的、相互联系的角色,通过汲取初始文本的多重或隐蔽的意义,构成新的话语。第二个是“净化原则”,这是关于作者的概念,但不是关于写作者本人,而是“一组作品的统一原则、意义来源和融贯焦点”。第三个原则是“学科”原则,它构成了对任何希望使用它的人都适宜的佚名体系:命题的汇集被视作一组真确的规则、界定、技巧和工具;一门学科就是构成新陈述、新命题的东西。除了这两组程序外,还有在控制话语的第三组程序。这些程序与传播它们的条件有关,这些限制系统中最醒目的可称之为“仪式”:说话主体所需要的资格、手势、行为、氛围以及一整套与话语形影不离的符号。话语与这套礼仪的架构密不可分,因此,世界上没有超脱世俗、不计功利的话语。话语笼罩在权力之下,人们没有随意谈论的自由,而且在一定条件下,话语本身也可转化为权力,真理就是一种权力话语。

后来,福柯进一步认识到,权力不仅以消极的方式限制话语,也以积极的方式在创造话语。这在它所有概念中是最根本和最深远的。福柯在1971-1972年开设的“惩罚理论与机构”

考研经验:如何从非211大学考到北大

考研经验:如何从非 211 大学考到北大 先说下本人的情况吧,07年进入河北某二本高校读非典型理科专业,11年以专业总分第一的成绩考入北大。 考入本科学校确实是绝望了一阵,感觉高中和自己差不多的同学都去了很好的大学,自己也迷茫放纵了一段时间,整天泡在网吧,通宵,逃课。发生转变是在大三结束时的暑期实习,当时去了家山东威海的公司,实习了3个月,深深感受到了奋斗的重要性。拒了公司还不错的offer,回校开始准备考研。 人比较心高气傲,觉得要考就考最好的,定的目标是北大,给导师写邮件,回复说整个专业只招一个统考生,其他都是保送。家人得知消息后坚决的让我报另外一所北京的211高校,可是我当时是豁出去了,最后报名时瞒着家人报了北大。 压力还是很大的,当时制定的计划每天基本是早8点半—晚10点,英语、数学、专业课交换的做,累了就换另一门,实在复习不进去就到操场跑几圈,给自己加油。整个过程学习的累是次要的,主要是心理累。不能告诉家人;也怕被嘲笑,不能告诉周围的同学。想到只招一个人,自己就没有底气了。 那时比较执拗的选择相信:心诚则灵。如果我能考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很多分,那么别人就不会歧视我的本科。这当然是最好的结果,于是累的时候就会想想这个结果,继续学习。 最后分数出来那天,我颤抖的点开网页,发现自己是第一名,而且比第二名高近30分。。。 后来,就来到了北大,开始了研究生生涯。 个人觉得非一本考名校,最大的难度在面试。歧视确实存在吧,这就像游戏中的Hard模式,我们能做的只能是分数尽量高,专业素养好,给面试官留下深刻的印象。Fight~~ 小伙伴咨询比较多的是考研的详细经验和体会以及读研的生活,现在分享出来,给大家提供一点参考经验,有点长,大家可以根据目录选择性阅读。 1.考研前的基础 2.考研期间的安排 3.初试、复试与联系导师 4.政治/英语/数学/专业课该怎么复习 5.关于跨专业考研的问题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北大传播学考研历年分数线汇总 有志者,事竟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关终属楚;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凯程考研老师提供了复试分数线: 一、北大传播学考研各专业复试分数线是多少 2015年北大传播学考研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方向377分、大众传播方向378分、广告学方向361分、媒体经营管理方向352分、编辑出版学方向348分,政治、英语不低于50分,专业课不低于90分。复试形式为面试,面试中使用中英答题。复试成绩占总成绩比例的30%,考研复试面试不用担心,凯程考研有系统的专业课内容培训,日常问题培训,还要进行三次以上的模拟面试,还有对应的复试面试题库,你提前准备好里面的问题答案,确保你能够在面试上游刃有余,很多老师问题都是我们在模拟面试准备过的。 二、北大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建议 很多同学对于传播学考研专业课不清楚怎么复习,在这里凯程老师系统介绍一下如何高效率复习,供同学们参考。 关于专业课是怎么学,在此凯程老师强调一下:理解比记忆更重要,但该记的一定要记住,多看书、期刊、论文,多关心关心本专业发生的时事,学会辨证地分析问题,根据真题,有重点地看书,答题时多角度地分析问题,答案多分段,字迹要整洁清楚,多举些例子,只要时间允许尽量多写一些,要分配好时间,复习过程中一定要把所考专业的脉络理清,把核心知识记住,时时复习,多重复,保持思维的敏捷,不要太贪,懂得舍弃,把心放开,考试前夕不要再接触新的东西,浏览浏览以前自己很熟的知识,多看看网上名家对今年的总结,关心一下一年来发生的事件,比较难的地方放在备考的中间阶段看,学会“浏览式”看书。除为数不多的学校外,通常专业课都不会成为我们考研的拦路虎,我们在重视专业课的同时,不用太担心专业课的学习。每天坚持学一点,天天保持学习的状态,最后出来的成绩可能都会让自己大吃一惊的。 1、理解比记忆更重要。记住的东西很容易忘掉,而理解的东西却能内化为自己的。凯程老师教授同学们在平时看专业书的时候除了特别重要的语句(如重要名词解释)外不用刻意地去背书上的表述,记住一句话的“形式”(表述)要比记住这句话的意思多花好几倍的时间,在紧张的考研时期花大把大把的时间去记别人的表述不值得,因此只要记住某个问题有几条几点以及每条每点的大体意思即可。当真正走到考场后你会发现你根本没时间回忆以前记的东西,那时那地脑子想的是什么就得在答题纸上写什么。 2、多看书没错,特别是期刊。首先,对那些报考不指定参考书的学校的同学来说,多看课本和期刊尤其重要。这些学校不指定参考书,它就可能出这一专业的任何一个知识点,而任何一本教科书都不会涵盖所有的知识点,要获知这些知识点,就要靠平时多看书和期刊,凯程老师会在平时讲课的过程中帮助同学们补充书本上没有的知识,对备考新闻传播类专业的考生来说,期刊就显得不可获缺了。其次,对备考那些指定参考书的学校来说,多看书和期刊也很重要。参考书的作用只是告知考生学习的方向,而不是说明题目的出题范围,已有学校这样明确说。我一同学研究完几所高校的试题后总结说,很多学校出的题都来自他们自己学校出版的书,而指定的参考书上却没有。总之,多看书和期刊没错,一来可以帮助开阔思路,二来显得答案特有深度,角度广而新。 3、重视真题,真题很重要,凯程老师总结了历年考研真题发现,很多情况下真题是这个学校出题的集中点,甚至有可能会成为后几年的题目,真题最好的利用方式就是以真题为中心选择看书的重点,这样能帮助同学们减轻复习的压力,节省复习的时间。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2018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招生人数、考试科目、专业指导、经验 一.考试科目+招生人数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参考书目

三.北京大学MJC新闻与传播硕士学习方法 (一)参考书的阅读方法 1.目录法:先通读各本参考书的目录,对于知识体系有着初步了解,了解书的内在逻辑结构,然后再去深入研读书的内容。 2.体系法:为自己所学的知识建立起框架,否则知识内容浩繁,容易遗忘,最好能够闭上眼睛的时候,眼前出现完整的知识体系。 3.问题法:将自己所学的知识总结成问题写出来,每章的主标题和副标题都 是很好的出题素材。尽可能把所有的知识要点都能够整理成问题。 (二)学习笔记的整理方法 1.通过目录法、体系法的学习形成框架后,在仔细看书的同时应开始做笔记, 笔记在刚开始的时候可能会影响看书的速度,但是随着时间的发展,会发现笔记对于整理思路和理解课本的内容都很有好处。 2.做笔记的方法不是简单地把书上的内容抄到笔记本上,而是把书上的内容整理成为一个个小问题,按照题型来进行归纳总结。 (三)真题的使用方法 认真分析历年试题,做好总结,对于考生明确复习方向,确定复习范围和重点,做好应试准备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分析试题主要应当了解以下几个方面:命题的风格(如难易程度,是注重基础知识、应用能力还是发挥能力,是否存在偏、难、怪现象等)、题型、题量、考试范围、分值分布、考试重点、考查的侧重点等。 考生可以根据这些特点,有针对性地复习和准备,并进行一些有针对性的练习,这样既可以检查自己的复习效果,发现自己的不足之处,以待改进;又可以巩固所学的知识,使之条理化、系统化。

我的北大金融数学考研经历

考牛校的同学最重视就是专业课了。一共两门:数学基础和金融数学基础。今年金融数学改革第一年所以出题比较简单,同时也考虑到一共有6门课程,毕竟全出难题不现实。数学分析一直是北大的一项难以逾越的屏障,但是这里的数分比较简单:30分计算题涉及范围比较广,包含所有内容,定义求极限,L'Hospital求极限,最大值,多元曲线积分,级数,不定积分。一题证明题,用语言证明15分,难度较小。高等代数难度更小,四道题目:解线性方程,求行列式,正定二次型,还有涉及矩阵的证明题。概率论难度较大点,题量也比较大,难度比指定教材的课后题目简单,关键在于熟练。 顺便说一句:考研公共课自然不用说,全国统考,大家都用一本大纲,但专业课每个学校的侧重点和考试风格都不一样,所以这样的情况下及时抓取你所报考学校学员的信息很重要,如果跨考可能难度就更大,我在北京爱考机构的专业课辅导老师就是在读的研究生助教,信息量自然不用说,连复试导师喜欢听啥都能知道,不用有那些后顾之忧,我才可以踏踏实实安心背书,在分数上下硬功夫。 金融数学基础题量较大,涉及数理统计,精算基础,投资学。可以带计算器。数理统计比较理论,难度较大。关键要看指定教材,基本不涉及计算,有一题是书上的证明题。精算学题量最大,难度不高,关键是做题速度要快还有就是熟练使用计算器,熟练掌握各种公式,精算都是计算题,不涉及任何证明题。最后是投资学,难度很小,但是涉及面很广,需要理解加熟练,投资学不涉及任何理论论述题,全是计算题。 纵观全局,英文难度最大!数分和高代是基础,所以不管题目再简单都需要打牢基础。概率统计有一定难度,熟练内容以及多看书本。精算投资较简单,关键在于熟练程度。考试时间还是有点紧的,难度不大但是题量较大。希望对考北大金融数学的同学有帮助,虽然这是应用数学系的方向,但是这个专业不难考,考生要对自己有信心!

北大传播学 862传播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北大传播学 862传播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 一、简答题 1.评价拉斯韦尔宣传观。 2.什么是葛兰西转向? 3.什么是“信息社会” 4.广告,公关,营销在消费社会的形成扮演的角色 二、问答题 1、结合《人民的选择》和霍尔的编码、解码理论,谈谈效果研究和文化研究在问题前景、理论框架和方法论上的异同 2、辨析“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并用唯物史观分析文化的形成、变迁与传播的过程和机制。 3、大数据方法和抽样方法的关系。 三、翻译大题 20世纪80年代以来新闻广播受到巨大的竞争压力。 评论: 基本上比较简单。(除了英文,这个英文题目不知道能不能给个完整版本)简答题前三道基本上刘海龙老师书都有。人民的选择和编码解

码理论看起来十分吓人,其实上问题前景、理论框架、方法论与经验学派和批判学派之间的区别非常相似,在后者基础上调整一下即可(例如效果研究目标是维护资本主义社会秩序,所以选择性注意实际上是要“克服”的“障碍”。而文化研究重点在于了解大众如何解读资本主义意识形态,所以在受众立场,解码模式多元体现了他们的主动性,是令人振奋的。)大数据方法和抽样方法,这里其实核心考的是大数据方法,为什么?因为抽样方法的问题(样本过小,间隔时间长等)实际上是大数据的优势。那么这里你要会的实际上是大数据的劣势。 那这个文化相对主义和文化普世主义是什么?这其实上是社会学概念(而且还是2016年的社会学真题),简单的说,文化是有优劣之分?还是只有内容上的差别?这道题其实很有意思,唯物史观探讨有多个向度。我谈谈我的想法:从大方向上,文化必须有发展方向,因为文化是上层建筑(当然,如果用文化研究的角度认为文化是生活方式,又是另一种思路,不过那样就更复杂了),服务于经济基础,显然,适应经济基础的文化是更优秀的文化。不适应经济基础的文化,或者生产力远远落后于时代发展的文化,肯定是有问题的。这里绝对的相对主义是行不通的。但从狭义上看,既然来自于经济基础,那么各个国家、民族又有不同的发展阶段,盲目按照一种发展思路来进行,肯定也是有问题。而对于传播而言,文化的变迁、传播、发展都应该有利于生产力的进步,这样媒介自身就应该扮演一个重要的角色。

北大物理专业考研经验分享

这是一篇“经验文”,各位父老乡亲兄弟姐妹老少爷们弯直型宅看一看权当参考,看完后有啥问题可以给俺发邮件交流。悲催的是,对我来说,系里排名不靠前,也没有保送名额,桑心,因此想上北大或清华只能硬碰硬地考研了最后选择考北京大学物理学院。毕业后我在北京租了个房子复习半年,前段时间物理学院网上贴出最终结果,也算是尘埃落定(虽然面试结束后就当场知道结果了)。可能学弟学妹们在大学里有时候觉得自己有些颓,找不着方向,这些我也经历过,对大多数人来说四年就是这样起起伏伏,正常的事儿。退一万步讲,实在茫然颓废的时候咱就看看这段温暖人心的话:“发生这种事,大家都不想的。感情的事呢,是不能强求的。所谓吉人自有天相,做人呢,最要紧的就是开心。饿不饿?我给你煮碗面”。话说回来,最要紧的是咱要知道机会来时盯紧不放,紧追不舍,直至达成目标。考研就是这样的一个机会。 进入正题,咱先按考试顺序来讲一讲吧。 一、政治 工具书:政治考研大纲+肖秀荣1000题+肖秀荣最后4套卷。 时间:11月中旬—初试。 我是按着大纲,顺着1000题对照着做,看一章做一章题,在大纲上做一些标记帮助记忆,最后做完1000题就不用再回看了(也没时间,没必要),直接看大纲,对里面的知识点越熟悉越好,这些八股知识不必倒背如流,混个眼熟就好。最后4套卷是帮助背诵5道大题的,要到12月20号左右才发售,在最后半个月时间背一背。我没有用风中劲草,是因为每天俺看大纲做选择题已经吐

血花去2个多小时,实在没时间再看,耗不起。不过风中劲草最后的时事政治归纳的要点(PDF打印出来)很不错,整理得有条理又全面,值得多看看。我九月份和十一月份各有一段时间在手机上用一个App来做题,顺便说一下,这个App是12元/月付费的,这是我当时每天一套做完的动力之一,发现效果还行,但是由于我定力不强,忍不住做完一套选择题就上微博啥的奖励自个儿一些时间放松,还有就是做完错题回看不方便,又不能导出打印,因此最后弃用。其实最后基本就不怎么带手机了,晚上自习后回到宿舍再看短信、电话回复,办法虽笨,效果不错。 二、英语 英语方面我觉得自己的基础还行,毕竟大学几年追剧看电影一直保持着听英语看英文的习惯。(虽然考研不考听力,但是如果想锻炼一下英语听力顺便晚上放松一下的话,找一些美剧或电影自己看还是不错的。当然,生活大爆炸之类的堆砌词藻耍嘴皮的就算了,推荐一些生活剧、喜剧或剧情类的,如绝望主妇、好汉两个半、绝命毒师)。但是考试方面还是得用八股取士小题狂做的死方法,我开始的时候大约是一周一套卷,真题或者模拟题,花一个下午完整做完同时积累一些生词与句型,没事翻一翻看一看整理的本子。最后一个月强度提一点起来,一周2套3套模拟题,培养一些做题手感,对最后考试做题速度有帮助。关于张剑的模拟题,我感到阅读理解题目问得有些别扭,因此弃之不用。许多人推荐张剑的黄皮书真题集,我觉得没有必要,那解释得过于详细,而且是真题和答案分开装订不方便,应该每年的真题答案一起装订成一本,方便对答案又方便携带,

北大传播学考研参考书目汇总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怎么读 书需要自己看,在这个过程中内化的东西才更珍贵。文化时不可以快餐消费的。 一、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参考书是什么 北京大学没有指定传播学考研考研参考书目,凯程老师根据多年的辅导经验及学员反馈,推荐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研究生参考教材如下: 《传播学教程》郭庆光(著)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概论》许静,北京交通大学清华大学出版社 《传播学引论》增补版李彬(著)新华出版社 《传播学史:一种传记式的方法》[美]罗杰斯(著)殷晓蓉(译)上海译文出版社 《大众传播理论:范式与流派》刘海龙 《社会研究方法教程》袁方(著)北京大学出版社 《大众传播学研究方法导论》陈阳著 《传播学定性研究方法》李琨著 《传媒批判理论》潘知常林玮著 《北京大学新闻传播评论》(1-4辑) 以上参考书实际复习的时候,请按照凯程老师指导的重点进行复习,有些内容是不考的,帮助你减轻复习压力,提高复习效率。 二、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多不多? 最近几年传播学考研很火,特别是北京大学这样的名校。北京大学2015年传播学考研研究生计划招收10人,招生人数相对较少,从这方面来讲考研难度较大,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课复习较为容易。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考试科目里,传播学综合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传播学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 三、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就业怎么样? 作为名牌院校的北京大学,本身的学术氛围好,有良好的师资力量,人脉资源也不错,出国机会也不少,硕士毕业生社会认可度高,自然就业就没有问题。2014年北京大学硕士毕业生就业率高达97.86%。就业率居于全国同类专业院校的首位。 新闻学专业因为其属新兴学科范畴,正处于迅速发展之中,极缺高校教师,因此研究生毕业后即可进入高校教书,或者在科研咨询机构进行理论研究;同时亦可直接从事与新闻传播业务相关的工作,譬如进入报社、电视台、电台、网络等相关大众媒体;亦可进入广告公关公司、跨国传媒集团、媒介产品制作公司、政府机构以及大中型国有、民营、跨国公司,从事广告公关、品牌营销、整合营销等相关工作。传播学专业就业范围广,前景极其可观,是一个极好的选择。 四、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学费总额1.6万元,学制2年,按学年缴纳学费。 北京大学传播学考研专业方向如下: 01.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 02.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经验分享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经验分享 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走的这么远,以至于即将在最美的九月进入光华学习。从复习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的一开始,到1月5日考试完,我一直秉持着一个二战的心态,不管是周围的朋友、家人,甚至于我自己,都未曾想过自己可以创造出这么一个奇迹,所以我把今年的成功经验归结为“五分实力,三分运气,两分心态”。 那么就先从五分实力说起吧,具体从各科复习展开: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数学复习经验: 数学可以说是我投入时间第二长的科目,由于在大学期间我已经学过了高数、线性代数、概率论,虽然成绩不是很好,但也算是有一点点记忆。我是从去年的三月份开始复习的,那时由于自己也没有经验,有学长推荐我看课本,但看了一段时间后我觉得自己学到的只是死知识,做题还是不会,于是我就放弃了继续看课本的策略,转而看考研视频。 第一次看的是武忠祥老师讲解高数,王式安老师讲解概率论,确实很棒!尤其武忠祥老师讲解微分、积分部分,让我茅塞顿开,王世安老师的概率论就更不用说了,怒戳赞!由于这些视频没有配套教材的,我就边看视频边自己做笔记,等到暑假前我看了差不多两遍,笔记做了四大本。(PS:由于我比较笨而且记忆力不是很好,所以喜欢抄书,不管是看专业课还是课外书、报纸,我都是摘取抄到一个本子上的,这样确实比较耗费时间,但基础功会打的相当牢固) 期末考试一完,就进入了二轮复习,由于之前我报了盛世清北的考研班,所以暑假有一个月就在上课,有很多人问我该不该报班这个问题,个人觉得其实没有多大必要,比较浪费时间的。但我的视觉记忆效果特别好,尤其现场互动,所以报班也给了我很多帮助,但仅限于数学,政治。这期间,我花了差不多十天做完了复习全书,但感觉其中题目偏难偏怪,后来就再也没有看过,当然很多很多人是特别推荐这本书的,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吧,诸位做过再做定断,觉得好就多做几遍,觉得不怎么样就参考下文。 到了八月份,第一次接触到汤家凤这位名师,懊悔没有早点了解!五星推荐阿汤哥的高数和线性代数,绝对经典。视频还有配套的讲义,当当都可以买到,但介于我比较喜欢抄书的习惯,还是又抄了几个大本,整个八月和九月我看了两遍阿汤哥视频,还又看了一遍王式安老师的概率论。所以我的基础打的相对比较牢固,后来做题也就自然水到渠成了。在十月之前,我没有做太多题,几乎都在重复看例题。其实考研数学中考查智力的题目少之又少,就是看考生对知识点的那种熟悉度和做题的速度,多重复经典的题目,这两个能力就培育出来了。然后我就开始做真题,先是做的李永乐的分章节真题集,后来就开始做套题了,到了11月,感觉自己还是有些欠缺,正好阿汤哥新出了冲刺视频,就又开始了以前的笔记生活,顺便又做了一遍真题(主要是做第一遍做错的和划出的重点题)。 临近考试的前一个月,就开始狂练做题速度,给自己下达了每天一套模拟题的任务,最后做完了400题、汤家凤的八套题,这些题目都比真题难度大,所以做的不好也不必灰心。再之后到考试之前的期间,就是看看以前的笔记、记下的错题、真题里面的重难点。这里特别注明以下,很多人在新年到考试前一天都会投入大量时间在政治和英语作文上,但最好还是隔两天做一套数学题,培养一种做题感觉,否则1月5号上午一看到数学试卷会有一种头蒙的感觉。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专业课的复习: 其实这次可以考出126的成绩,很大成分上是运气使然,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的出题风格历来多变,也猜不到究竟会考查哪些知识点,有时候觉得不考的考了,比如今年金融那道新股发行价的问题,有时候觉得会考的反而不考,比如今年我花很多时间看博弈论,结果考的比较简单。总而言之,有时间的话一定要全面覆盖复习,很多人很害怕光华的微观题目,看过去年的难做题目,我几度有种绝望的感觉,但并不是每年都会有那么难的题,比如近两年就较为简单,所以我才说考出高分有运气成分。 北大光华管理学院考研微观的话我看了范里安、平新乔、尼克尔森的一部分(很多内容和前两本重复,而且好厚,后来我放弃了),题目呢,刚开始做的就是这三本的课后习题,圣才出版的,答案还算很正规,其中范里安还有本配套的黄色习题集以及交大出版的习题集,题目比较简单,适合第一次阅读范里安时候使用,十八讲的题目很好,我做了两遍,尼克尔森也是两遍,当然第二遍做的时候就要有选择性的做,否则很花费时间。之前我也阅读过光华前辈的经验帖,有很多学长学姐推荐看看高微,但我也没有全部看完,搞懂很吃力,后来做了吴汉洪的部分题目就紧张的投

邵培仁《传播学》(修订版)配套题库【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

2013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615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方法)考研真题及 详解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2.APP 3.凝视(gaze) 4.框架理论 5.参与式观察 二、简答题(每题15分,共60分) 1.在有关传媒的研究中,存在两种代表性的观点,分别被称为技术决定论和社会决定论:请简要阐述这两种观点的主旨,并评述之。 2.意见领袖是如何产生的?网络意见领袖与传统人众传播中意见领袖的含义是一样的

吗?请说明理由。 3.简述整群抽样与分层抽样的区别与联系。 4.互联网民意能否代表主流民意?请简要说明理由。 三、论述题(每题30分,共60分) 1.互联网技术对隐私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有观点认为网络中的匿名性可以增进我们当下的隐私保护,也有观点认为数字技术对隐私构成了威胁。请你从传播学的视角谈谈对于这个问题的看法。 2.请谈谈你对人民网上市的看法。 参考答案: 北京大学2013年硕士研究生入学考试试题 考试科目:传播学综合知识(传播学理论与万法) 考试时间:2013年1月6日上午 招生专业:传播学 研究方向:国际传播与文化交流、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新媒体与网络传播、广告学、媒体经营管理、编辑出版学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1.媒介社会化

答:媒介社会化是指随着科技水平的提高,出现一些新的媒介形态,这些媒介形式与传统的工具化倾向较重的大众传统有着本质的区别,它们没有明显的工具化和统一把关的集中表达,是分散的、代表社会的网络型新媒介,此类形式的媒介将以往一对多的传播方式变为多对多的“对话”方式。可以激发感兴趣的人主动地贡献和反馈,模糊了传播主体和受众之间的界限。它允许人们撰写、分享、评价、讨论、相互沟通,是人们彼此之间用来分享意见、见解、经验和观点的工具和平台。 2.APP 答:APP是指智能手机的第三方应用程序,是英文Application的简称。比较著名的APP商店有Apple的iTunes商店,Android的Android Market,诺基亚的Ovi store,还有Blackberry用户的BlackBerry App World,以及微软的应用商城。开始APP只是作为一种第三方应用的合作形式参与到互联网商业活动中去,随着互联网越来越开放化,APP 作为一种萌生与iphone的盈利模式开始被更多的互联网商业大亨看重,如淘宝开放平台、百度的百度应用平台都是APP思想的具体表现,一方面可以积聚各种不同类型的网络受众,另一方面借助APP平台获取流量。 3.凝视(gaze) 答:“凝视”是指电影、电视、网络等传播媒体运用传播技术创造性地沟通交互的传播技术手段。它首先使用于1970年代的电影理论中,而现在它已为很多媒体理论家广泛所使用,最新的例子是经由互联网进行的视频会议和视频交流。在大众媒介文本中,观看者能够观察文本中被描述的人物,却不会被他们看到,一种穿过文本框架的真正交互的凝视显然不存在,这就赋予所有大众媒介文本和现实主义形体艺术一种窥淫癖的面向。在照片、电影和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关注微信公众号:上研色 初试排名靠前并不等于录取,压线也并不等于没戏。考研复试,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包含学校,本科成绩,复试外语,个人自述,科研经历,论文,笔试,面试。 考研复试是初试过线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复试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无论是初试中的佼佼者,还是压线者,大一或盲目自大,就意味着自我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反,把握好复试机会,就能通过复试翻盘逆袭,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但是,考研复试备考时间短,缺少学长导师及内部信息,个人自述及笔试面试无从下手,加上各校面试没有显性的统一标准,以及复试淘汰率较低,一般再1:1.2左右(具体还需根据学校及专业情况查证),造成复试难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北京大学1912年建立哲学门之初,亦称中国哲学门。百年来名家大师辈出,著名学者马叙伦、胡适、梁漱溟、熊十力、汤用彤、冯友兰、嵇文甫、张岱年、朱谦之、任继愈、朱伯崑等,先后在本专业授课。在百年来的教学与研究实践中,本学科融合了不同学风,形成了文献解读和理论阐发并重的“北大学派”,在全国各大学独树一帜。改革开放以来,学科群体不断壮大,研究领域不断拓展,涌现了一批在全国有影响的学术成果。本学科自1988年至今,为全国重点学科,是世界范围内中国哲学研究的中心,也是国内高校接受外国及港台留学生和进修人员的重要基地。 目前主要研究方向有:先秦哲学、简帛与思想史、儒家与经学、道家与道教、中国佛教、魏晋玄学、宋明理学、中国近现代哲学、海外汉学研究等,研究方向覆盖较全面,分布广泛,研究力量强,研究成果在海内外影响较大。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属于哲学系,区分4个研究方向01. 中国哲学史02. 中国现代哲学。计划招收全日制30人(含推免24人) 北京大学中国哲学初试科目为: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怎么样

北大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就业怎么样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方向与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制两年。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如下: 新媒体方向 创意写作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写作)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文学基础) 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研辅导资料,考上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学生了。在业内,凯程的新闻与传播硕士非常权威,基本上考新闻与传播硕士的同学们都了解凯程,2014年凯程学员考入北京大

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录取率是多少

北大新闻与传播考研录取率是多少 本文系统介绍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难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课五大方面的问题,凯程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老师给大家详细讲解。特别申明,以下信息绝对准确,凯程就是王牌的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机构! 一、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难度大不大,跨专业的人考上的多不多? 2015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硕士计划招生110名,总体来说,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招生量大,考试难度不高,每年都大量二本三本学生考取的,据凯程从北京大学内部统计数据得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的考生中95%是跨专业考生,在录取的学生中,基本都是跨专业考的。 在考研复试的时候,老师更看重跨专业学生自身的能力,而不是本科背景。其次,新闻与传播硕士考试科目里,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和专业基础本身知识点难度并不大,跨专业的学生完全能够学得懂。即使本科学新闻的同学,专业课也不见得比你强多少(大学学的内容本身就非常浅)。在凯程辅导班里很多这样三凯程生,都考的不错,而且每年还有很多二本院校的成功录取的学员,主要是看你努力与否。所以记住重要的不是你之前学得如何,而是从决定考研起就要抓紧时间完成自己的计划,下定决心,就全身心投入,要相信付出总会有回报。 二、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就业怎么样?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就业实践多,学生动手能力强,且北京大学在新闻与传播领域的名气非常大,校友众多,就业不是问题。 据北京大学就业办公室的老师介绍,北京大学每年的就业率都保持在95%以上,毕业生整体需求还是比较旺盛的,大部分的专业供需比在1:4以上,每年学生大部分进入全国各地的省市地区的广播、电视、报刊、网络、电影等传媒机构和相关行业。社会对北京大学的办学水平和人才培养质量也给予很高的评价。 三、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方向与学费介绍 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专业硕士学费总额为8万元,学制两年。 新闻与传播硕士专业致力于培养具有扎实理论基础,并适应特定行业或职业实际工作需要的应用型高层次专门人才。其专业方向如下: 新媒体方向 创意写作方向 以上方向的考试科目如下: ①思想政治理论 ②英语二 ③新闻与传播专业综合能力(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写作) ④新闻与传播专业基础(创意写作方向主要考文学基础) 四、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有哪些? 对于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辅导班,业内最有名气的就是凯程。很多辅导班说自己辅导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您直接问一句,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参考书有哪些,大多数机构瞬间就傻眼了,或者推脱说我们有专门的专业课老师给学生推荐参考书,为什么当场答不上来,因为他们根本就没有辅导过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硕士考研,更谈不上有新闻与传播硕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考研复试经验分享 初试排名靠前并不等于录取,压线也并不等于没戏。考研复试,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包含学校,本科成绩,复试外语,个人自述,科研经历,论文,笔试,面试。 考研复试是初试过线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复试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无论是初试中的佼佼者,还是压线者,大一或盲目自大,就意味着自我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反,把握好复试机会,就能通过复试翻盘逆袭,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但是,考研复试备考时间短,缺少学长导师及内部信息,个人自述及笔试面试无从下手,加上各校面试没有显性的统一标准,以及复试淘汰率较低,一般再1:1.2左右(具体还需根据学校及专业情况查证),造成复试难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数据科学是运用概率统计、分布式计算、现代软件等综合知识探索来自商业贸易,生物医疗,金融证券,社交网络等众多领域的较大规模或结构复杂数据集的高效存储、高效管理、高效概括、深入分析和精准预测的科学和艺术。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属于前沿交叉学科研究院。不区分研究方向。 北京大学人文地理学初试科目为: 考试科目: ①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201 英语一 ③303 数学三 ④911 计算机专业基础 跨专业选题 复试时间地点 (1)数据科学(数学)、数据科学(统计学)专业: 复试时间:2018年3月16日上午09:00,复试地点:静园六院211。 数据科学(计算机科学与技术)、数据科学(软件工程)专业:

2011北京大学传播学 (专业一二)真题解析

以下仅是个人观点。如果考研初期的话,不要太关注我的这些规划,我觉得到了深水区关注也不迟。 还要说一点,因为离考试过去已经有一段时间了。忘记的东西比较多。所以,我现在的思维深度已经达不到考试的灵敏度了。而且我的语言已经不学术了。但我尽力把我知道的写出来,希望可以帮到大家吧。可能以后会有“修订版”,这个原版的,大家凑合看吧。 一、我的个人感受: 1、对今年传播学的真题,我有种感受就是明显比2010年的要难。2010年的题给人的感觉是,不需要有太多的学术素养,都可以扯到90分。甚至不是大传方向的同学答大传的题会比大传的同学答得好。但2011年明显有区分度。 2、不知大家发现没有,2010年真题很多都是一个点,但是2011年考题很少有一个点的。例如2010年的“谷歌(Google)的数字图书馆未经授权扫描中国作家的图书,你如何看待这件事情?”还有“简要谈谈近年来网络上出现的人肉搜索现象。”这类的题都是很简单地评论一个现象,难度很低。但是2011年的真题中一个题目中明显有两个点或多个点。例如:“结合微博、社交网站等社会化媒体的发展谈谈你对网络社会资本的看法”。这个明显是将“社会化媒体”与“社会资本”联系在一起。老师想考察的是学生的将两个知识点的联系能力。或者“公共服务媒体“前面加上“作为制度设计”这个前提,老师不想看到学生在试卷上天南海北东拉西扯,而是对答题方向有所限定。难度有所提高。(我不知道我的这个观点表达清楚了没有)。 3、北大有四个考察重点:新媒体,研究方法,批判学派,时事热点。在考题中表现得很明显。但是方法的考察比以往少了一道30分的分析题。 4、北大出题偏向稳定了。题量基本定了一下。09年,10年,11年三年的题型题量都一样。所以,按照这个出题量来规划试卷就可以。但是,要是12年有变化了,大家别来打我。 5、专一的题偏重理论,专二的题偏重评论。这是我认为专一专二最大的区别。专二的题很少用死理论去套的。主观评论为主。 二、真题解析 专一: 一、名词解释(每题6分,共30分) 名词解释大约100-200字就ok了。写多了,会严重侵犯后面的时间。相信我,不要高估自己的写字速度。名词解释如果知道英语的话,把英语也写上。平时看书的时候,下意识地记一下一些专业名词的英语名字,其实不浪费时间的。复试的时候会省力。 有一些答案在书上能找到的,我就不一一打了。而且真题解析重在思路,而不是答案。 1、控制实验:方法的书上都有。袁方老师的书第十二章。说点儿题外的,实验法在现实中很少用到,干扰太多。 2、法兰克福学派 对于学派而言,起源,特点,代表人物,主要观点,影响……这些就差不多了。这个名解,基础的课本都有,精编上也有。 3、维基经济学 这个题,我问了几个同学,大家都之前好像都没接触过。对于这种题,我想说的是,考北大,抓主流才是王道,对于这种偏的题,不要太在意。不要因为要做到看书滴水不漏就去看一些偏的书。更让我担心的是,可能有的孩子到处找“维基经济学”出现在哪本书里,就狠狠地将那本书看好几遍。 其实每年北大都会有这种题目。这种题考的不是我们知识的积累。而是我们的智商与现场反应能力。其中还有专二的“网络驴舍”。我们只要对着字面意思去想相关的名词就可以了。“维基”这个名词我们一定知道是什么,将特点说一下,加上经济学,再润色一下,答案就

我经历的北大传播学专业考研面试

我经历的北大传播学专业考研面试 (张晓鸽中央民族大学新闻学专业大四学生考研成绩为376分) 上个月中下旬,我参加了北京大学传播学专业的硕士研究生招生面试,并最终被北大录取,希望我的经验对今后的考生有帮助。 北大传播学专业的面试包括英语口语和专业面试两部分内容。复试当天,所有考生先在一个房间等候,按报考专业方向分成小组,各组面试同时进行。考生要依次去指定房间面试。第一名考生进入面试考场后,通知第二名出来抽题候场,每人大约15分钟。 我抽到的面试题包括三道题。第一题考查理论,题目为“网络传播中是否存在沉默的螺旋现象?如有,请评价”。由于北大传播学专业的各个方向中,大众传播(含广播影视)方向和新媒体与网络传播方向考的都是专业综合二,所以考该专业的考生都要了解网络和新媒体的各种传播特性,以及它们是否仍旧适应传统的传播理论。此题与初试成绩关联较大,只要把大体的理论假设和内容说清楚,且能适当分析网络传播的新特点对原有假设的挑战即可。 第二题考查的是热点问题,题目给出一则关于北京手机“艳照门”的新闻报道,要求考生作评价。这道题目主要靠临场发挥,考查学生对热点问题的关注以及逻辑思维能力。我对此题答得较随意,个人色彩较浓,并加上了专家的意见,表示出自己还是对热点问题加以关注的。回答时,我开宗明义,说自己持反对态度;然后说新媒体是把双刃剑,管制比较难;接着说对于这样的事情宜疏不宜堵,司法量刑要符合法律规范。说得略显散乱,但提到了一些关键点。 第三题是涉及专业的英语口语测试,题目是让我谈一本最近读过的传播学学术书籍,非教科书类的。我感觉此题答得不好,中间停顿较久,有点冷场,算是教训,望以后的考生加以注意。建议考生以后遇见此类问题时要果敢一些、灵活一些。 在复试前,我听人说面试时要先进行英语口语测试,即英文自我介绍,再进行专业面试。我抽的题目顺序刚好相反,所以有点晕。英语口语所占的比例其实不大,但是如果考生的英语口语是第一题,那么一旦你表现不好,一方面会降低老师对你的印象分,另一方面也会影响专业部分的发挥。 1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复试成功经验分享

北大考研复试班-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考研复试成功经验分享初试排名靠前并不等于录取,压线也并不等于没戏。考研复试,其实就是综合素质的竞争,包含学校,本科成绩,复试外语,个人自述,科研经历,论文,笔试,面试。 考研复试是初试过线学生关注的重中之重,因为复试决定着考研的成败,无论是初试中的佼佼者,还是压线者,大一或盲目自大,就意味着自我放弃改变命运的机会;相反,把握好复试机会,就能通过复试翻盘逆袭,成功实现自己人生目标。 但是,考研复试备考时间短,缺少学长导师及内部信息,个人自述及笔试面试无从下手,加上各校面试没有显性的统一标准,以及复试淘汰率较低,一般再1:1.2左右(具体还需根据学校及专业情况查证),造成复试难的局面。 面对这一情况,启道考研复试班根据历年辅导经验,编辑整理以下关于考研复试相关内容,希望能对广大复试学子有所帮助,提前预祝大家复试金榜题名! 专业介绍 英语语言文学是外国语言文学下属的一个二级学科。英语是联合国工作语言之一,是世界最通用的语言,也是我国学习人数最多的外语语种。英语文学是英国国家人民千百年来创造的灿烂文明的结晶,在世界文化宝库中占有重要的地位。研究文学,对于了解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了解英语国家人民的特点与价值观,加强各国人民之间的了解与交流,有着重要作用,我国文学研究领域在广度与深度都有新的拓展,对各英语国家文学思潮、理论、流派的研究,对英语文学的各种体载及其表现手法的研究进行得更加深入。 招生人数与考试科目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属于外国语学院,不区分研究方向,2018年计划招收全日制学生17人。 北京大学英语语言文学初试科目为: ① 101 思想政治理论 ② 202 俄语或 203 日语或 253 法语或 254 德语 ③ 669 专业能力 ④ 819 专业知识 复试时间地点 时间:3月16日8:40AM开始全天面试

北大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考研感悟及经验总结

2010年3月30日,当电话那边老师告诉我已经拟录取为北京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传播学专业广告学方向的研究生时,我开心得直跳,心中一块大石头终于落地。汗水夹杂着泪水的一年,终于有了一个圆满的答案。 去年的这时候,我把论坛中能找到的往届考上北大新传的学姐学长的考研经验打印成册,开始是按照学姐学长的经验列书单,后来投入考研中,每次迷茫无助的时候都会翻看这本经验册,真的给了我莫大的鼓励,暗想如果有一天自己考上了,一定要将经验与以后的学弟学妹分享。如今实现了梦想,写下自己这一年的一些感悟,希望能给学弟学妹一些帮助。 流水日记篇 1月:唤醒梦想 大三下学期就想好了要考研,开始只是想考北京的学校,没有确定学校。突然寒假上网逛考研论坛时,看到一句话:“就是倒下,也朝着未名湖的方向”。北大,一个照亮了我整个中学时代的梦想。像唤起压抑许久的情愫般,看到这句话,我眼泪刷刷地就掉了下来。从那时我就定下了考研的学校:北大。 3月:网搜经验 我本科学的就是广告,很喜欢,所以研究生时还是想学本专业。北大新闻与传播学院不指定参考书目,开始我很苦恼,当时我又不认识北大新传在读的学生,只能从网上的论坛上搜集经验。网上有很多学姐学长的经验,包括推荐书目,情况介绍等等,只要留心准备就会发现其实信息还是很充分的。 4月-6月:初期准备 我按照学姐学长的经验列了一个书单,能买的尽量买,市面上没有的就去图书馆复印。其实考研专业书很多图书馆都有,可以不用买,但是有些书你可能在考研的不同时段都需要用到,所以常用的书还是需要自己准备的。(书目附后) 大三下是很忙的,专业课很多,所以这学期的准备只是考研的前奏,状态与正式投入没法比,不过不用太紧张,多背单词是王道。主要攻英语,专业课可以稍稍放后,这阶段专业课我只看了《传播学教程》。 7月:小放松 回家玩了一个月,基本上一点书没碰,总觉得心里不太踏实。 8月:考研战争真正开始 回学校,7月把考研放下了一个月,有点慌。报了个政治暑期强化班,开始保证一天十二小时学习时间,专业课放在重要位置,英语继续,政治不急。 9月:保研or 考研?求稳or 追梦? 保研名额下来了,尴尬的位置,稳保本校,保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没戏,又不甘心直接放弃,还是为保研忙活了大半个月,北大清华人大复旦接连被拒。在稳定和追梦的辛苦但简单快乐的日子中,我选择了后者。 10月:火热拼搏中 9月准备保研材料荒废了大半个月,灰心又紧张,10月抓紧啊!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