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

·短篇论著·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

敏感性研究

梁武陈治军罗勇王凡

【摘要】目的评价野生型p53基因过表达的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和X射线敏感性的研究。

方法利用脂质体转染试剂将pcDNA3.1(+)p53质粒转染入胶质瘤细胞中,检测转染效率后,给予

替莫唑胺和X射线处理,并检测凋亡。结果野生型p53蛋白可以明显增加胶质瘤细胞对射线及替

莫唑胺的凋亡率,且相对于X射线而言,p53蛋白更能促进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凋亡作用(P<

0.01)。结论替莫唑胺可能通过p53介导的凋亡通路调控了胶质瘤细胞的凋亡。

【关键词】基因,p53;神经胶质瘤;X线;替莫唑胺

大脑胶质瘤是中枢系统最为常见的原发性肿瘤,由于其本身的生长特性,使得手术治疗存在极大的局限性,所以寻找有效的治疗方法已经成为目前胶质瘤热点研究之一。p53基因被认为与胶质瘤的发生有着密切联系,约60%胶质瘤细胞的p53基因存在突变[1],所以激活体内p53基因,抑制肿瘤细胞生长以及还原p53基因功能,诱导肿瘤细胞凋亡成为胶质瘤基因靶向治疗的核心方向。本研究通过转染方法,评估了野生型p53基因对胶质瘤细胞接受射线和化疗药物后凋亡的影响,现将报道如下。

一、材料和方法

1.实验材料:p53野生型胶质瘤C6细胞株购自中国科学院上海细胞库;真核表达质粒pcDNA3.1(+)p53受赠于加州大学JY Wang教授。脂质体转染试剂Lipofectamine2000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目录号:11668-027)、凋亡试剂盒Apoptosis As-say购自美国invitrogen公司(目录号:V13242);单克隆p53一抗购于美国Santa Cruz公司,二抗及DAB显色剂购于北京中杉金桥公司。

2.细胞培养及转染:细胞于高糖DMEM(Hyclone公司)+10%FBS(Hyclone公司)的完全培养基中37?培养至80%融合。胰酶消化并接种于24孔板,次日细胞达到70%融合后采用转染试剂将目的质粒转染入各自细胞中,5h后更换完全培养基并在48h收集细胞,提取核蛋白。

3.Western blot法检测细胞蛋白表达:待细胞再次融合至80%,胰酶消化后收集细胞,提取核蛋白,总蛋白浓度使用标准白蛋白溶液定量(Promega公司)。随后进行Western blot法检测p53的表达。使用p53蛋白与内参β-actin蛋白的灰度比值来反应p5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实验重复6次,取平均值。

4.肿瘤细胞接受放化疗处理:为了排除处理方法对细胞凋亡的影响,以及明确p53基因对放化疗治疗的影响,我们将细胞分为六组,即未转染化疗组、未转染放疗组、空质粒化疗组、空质粒放疗组、p53过表达化疗组、p53过表达放疗组。其中放疗组给予X射线单次照射,照射剂量6Gy,剂量率283.14cGy/min,照射野25cm?25cm,源距80cm,照射后72h收集细胞。化疗组使用含有100μmol/L替莫唑胺的完全培养基培养72h后收集。

5.Annexin-V/PI法检测细胞凋亡:收集待测细胞、离心;冷PBS冲洗2次;1000r/min(离心半径135mm)离心5min,并用100μl1?annexin-binding buffer重悬细胞,且计数,细胞密度为1?106个/ml;将已用annexin-binging缓冲液悬浮的细胞中加入5μl annexin V-FITC溶液和100μg/ml PI工作液1μl;室温孵化15min;孵化后加入1?annexin-binding buffer400μl,轻轻摇晃后放置于冰上;流式细胞仪检测。

6.统计处理:用SPSS11.5统计软件处理,数据以均数?标准差(珋x?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二、结果

1.转染后蛋白检测:Western blot法成功的检测了胶质瘤细胞内p53蛋白的表达,同时使用pcDNA3.1(+)空质粒、未转染组作为对照(图1)。用p53蛋白与内参β-actin蛋白的灰度比值来反映p53蛋白的相对表达水平。与空白对照组A 组、空质粒组B组相比,C组的p53蛋白表达量最高(P<0.01),说明pcDNA3.1(+)p53质粒转染成功(图2)。

2.Annexin-V/PI法检测凋亡:实验结果显示,射线照射和替莫唑胺均可以引起体外培养的胶质瘤细胞发生凋亡(图3)。p53过表达组胶质瘤细胞与未转染组相比,过表达组在接受射线及替莫唑胺治疗后的凋亡率明显增加(P<0.01);而在p53过

DOI:10.3877/cma.j.issn.1674-0785.2011.0.00

作者单位:448000湖北省荆门市第一人民医院神经外科

通讯作者:梁武,Email:wangfan19840303@https://www.wendangku.net/doc/8c16592396.html,

表达胶质瘤细胞组中,替莫唑胺组的凋亡率明显高于射线照射组的凋亡率(P<0.01)(表1)。

表1各组胶质瘤细胞凋亡率(%,珋x?s,n=6)

组别未转染空质粒pcDNA3.1(+)p53

放疗组17.80?2.2318.13?0.9126.71?1.04ab

化疗组24.07?2.3422.6?1.7540.01?0.62abc 注:与同组未转染比较,a P<0.01;与同组空质粒比较,b P<0.01;与放疗组比较,c P<0.01

三、讨论

在我们的研究中观察到,野生型p53蛋白可以明显提高射线和化疗药物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加大凋亡率;而且,替莫唑胺在野生型p53过表达的前提下对胶质瘤细胞的杀伤作用要明显强于射线。这提示的替莫唑胺对胶质瘤的药理作用可能通过了p53通路的调控。

p53基因是细胞生长周期的核心基因,在细胞凋亡过程中起着主要作用;细胞DNA损伤出现双链断裂后,ATM/ATR、CHR1/2陆续激活,随后其激活p53基因,完成转录翻译后的p53蛋白又激活广泛的目的基因并启动细胞凋亡程序[2-3];同时p53与c-myc基因的启动子结合,通过对其的乙酰化作用来抑制其转录[4],且在细胞质内的p53蛋白又可以与Bcl基因家族结合,加强凋亡的传递,增强细胞的凋亡[5-6]。所以,p53基因及其蛋白功能的稳定性是细胞生长周期正常运行的前提保证。

多种肿瘤的发生被认为与p53基因的突变有关。本研究所使用的替莫唑胺有可能在治疗过程中,对p53基因未突变的瘤细胞达到了杀灭作用,却选择性的遗留下了p53基因突变型的瘤体细胞,最终出现了肿瘤对替莫唑胺一类药物的耐药性。所以,类似的这种肿瘤耐药机制提示我们在肿瘤的治疗过程中,应采取个体化、多元化的治疗。

目前,有文献报道,嘧啶亚硝脲等药物和射线等治疗方式逐渐用于p53基因突变或者对替莫唑胺药物耐药的肿瘤的治疗;

所以,射线和嘧啶亚硝脲等药物能杀伤p53突变型肿瘤细胞的机制可能在于,此类方式作用后的胶质瘤细胞缺乏了对细胞内损伤DNA的修复能力。有研究证实,在对p53突变型的胶质瘤细胞基于X射线照射后,发现胞内的DNA修复基因XPC以及DDB2的表达量明显小于p53野生型的胶质瘤细胞[7]。也有学者认为,嘧啶亚硝脲、替莫唑胺与X射线所引起的胶质瘤细胞凋亡的分子机制不尽相同;替莫唑胺引起的细胞DNA损伤启动了野生型p53胶质瘤细胞中的外源性凋亡通路,嘧啶亚硝脲引起的细胞DNA损伤则启动了突变型p53胶质瘤细胞中的内源性凋亡通路机制,而X射线可能激活了其他的凋亡通路[7-8]。

由上述可见,胶质瘤细胞对化疗耐药的机制尽管是多因素的,但是与临床用药单一、基因的类别等密切相关。所以,我们需要及早利用现代分子生物技术做到对胶质瘤患者治疗的个体化、多样化,才能达到胶质瘤低复发率、高生存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Filippini G,Falcone C,Boiardi A,et al.Prognostic factors for survival in676consecutive patients with newly diagnosed primary glioblastoma.Neuro Oncol,2008,10:79-87.

[2]Sun CM,Huang SF,Zeng JM,et al.Per2inhibits k562leukemia cell growth in vitro and in vivo through cell cycle arrest and apoptosis induction.Pathol Oncol Res,2010,16:403-411.

[3]Riley T,Sontag E,Chen P,et al.Transcriptional control of human p53-regulated genes.Nat Rev Mol Cell Biol,2008,9:402-412.

[4]Ho J,Ma W,Mao D,et al.p53-Dependent transcriptional repression of c-myc is required for G1cell cycle arrest.Mol Cell Biol,2005,25:7423-7431.

[5]Cory S,Adams JM.The Bcl2family:regulators of the cellular life-or-death switch.Nat Rev Cancer,2002,2:647-656.

[6]Liou AKF,Clark RS,Henshall DC,et al.To die or not to die for neurons in ischemia,traumatic brain injury and epilepsy:a review on the stress-activated signaling pathways and apoptotic pathways.Prog Neurobiol,2003,69:103-142.

[7]Batista LF,Roos WP,Christmann M,et al.Differential sensitivity of malignant glioma cells to methylating and chloroethylating anticancer drugs:p53 determines the switch by regulating xpc,ddb2,and DNA double-strand breaks.Cancer Res,2007,67:11886-11895.

[8]Roos WP,Batista LF,Naumann SC,et al.Apoptosis in malignant glioma cells triggered by the temozolomide-induced DNA lesion O6-methylguanine.Oncogene,2007,26:186-197.

(收稿日期:2011-05-17)

(本文编辑:戚红丹)

梁武,陈治军,罗勇,等.野生型p53基因可以增强胶质瘤细胞对替莫唑胺的敏感性研究[J/CD].中华临床医师杂志:电子版,2011,5(13):3924-3926.

抑癌基因P53与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抑癌基因P53与肺癌诊治的研究进展 发表时间:2012-10-18T08:59:12.79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16期供稿作者:熊益孙圣华[导读] 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是癌症病人最主要死因。 熊益孙圣华(中南大学湘雅三医院湖南长沙410013)【摘要】肺癌是严重危害人类健康的主要疾病之一。肺癌中约占50%存在P53突变,是肺癌发生、增殖、恶化进展的分子学原因。本文着重综述P53的分子学特性及抑癌、致癌机理,并对其在肺癌的诊断、治疗的相关研究进行综述,希望对深化该领域的研究有所帮助。【关键词】抑癌基因肺癌诊治【中图分类号】R7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16-0032-02 肺癌,是世界最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并是癌症病人最主要死因。尽管在临床上对于癌症的治疗手段日新月异飞速发展,但是对肺癌的治疗还是不尽如人意,肺癌患者预后非常差,整体存活率只有15%。肺癌的发展涉及到多种基因的变异,引起支气管上皮细胞的恶性转化,进而导致淋巴结及远端的转移。在这些变异的基因中,抑癌基因P53是最常见的基因,突变型的P53基因在肺上皮细胞癌变过程中起到重要作用,在肺癌诊治中有重大意义。 一、抑癌基因P53概述 P53作为“分子警察”,它的突变、失活、缺失在包括肺癌内的众多恶性肿瘤的发生、增殖、恶化进展中具有重要作用,是近年来研究的热点基因,在肺癌的诊断和治疗中有着重大意义。P53最先发现于1979年,Linzer等利用DNA病毒SV40转染的哺乳动物细胞中发现一种与SV40抗原结合的分子量为53KD蛋白,即命名为P53。此后又有几项研究发现P53在细胞转化中的作用。直到1989年,Finalay等证实野生型的P53在细胞的生长、增殖中有负性调节作用,而突变型P53则可促进细胞转化[1]。 P53基因全长20kb,由11个外显子和10个内含子组成,在人类染色体17p13或17q14,编码的蛋白质由393个氨基酸构成,分子量53kD。P53基因存在于人体正常细胞,在体内控制着与肿瘤生成和生长相关的多种不同基因的表达,并受Mdm2和p19-Arf等的调节控制[2]。野生型与突变型P53具有高度的同源性和保守性,在5编码区内90%以上序列有同源性,其中保守区是P53的生物活性的关键部位。突变的p53基因不但丧失了正常p53基因的功能,而且自身获得了癌基因的功能,使得衰老细胞、异常细胞不能按正常程序死亡而不断地增殖,导致肿瘤的发生。 二、P53在肺癌诊断中的作用近年来关于P53对肿瘤的早期诊断有着大量研究,以聚合酶链反应方法检测P53的水平可以对肿瘤做出有效的诊断。苏胜发等[3]证实野生型P53基因阴性的情况下,非小细胞肺癌组织iASPP高表达。陈宇平等研究[4]证实肺癌组织中突变型P53表达与肺癌组织中浸润树突状细胞的成熟状态密切相关,在肺癌的免疫逃逸和疾病进展过程中起着重要作用。柯立等[5]研究证实P53 蛋白在有淋巴结转移、TMN分期高的肺癌组织中表达显著增加,在不同分化程度的肺非小细胞癌中表达有差异,分化程度越低的肿瘤p53蛋白表达越高。郑颂国等研究发现[6]P53蛋白在肺鳞癌表达率明显高于腺癌,伴有淋巴结转移的明显高于无淋巴结转移的。上述研究表明,P53在肺癌患者病人肿瘤组织中存在过度表达,这可能是由于P53基因突变在细胞核聚集造成的,P53蛋白阳性的患者肿瘤多已侵及周围粘膜,分期较晚。正常人体细胞的P53基因的蛋白产物水平极低,难以检测;在生长较为旺盛的细胞中其含量增加约4倍以上;肿瘤细胞中其含量科增加100倍,且容易在肿瘤细胞中堆积。在体液中检测P53水平也有益于对肺癌的早期诊断。张东明等[7]研究发现肺癌患者血清P53抗体水平显著高于肺疾病及健康者,血清P53抗体诊断肺癌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29.27%及100%。张向群[8]等的对57名肺癌的患者检测P53抗体,结果表明阳性率为43.19%,血清p53抗体水平与肺癌的一般临床特征,如性别、吸烟指数无关,而与肺癌的病理类型、分期、分化和淋巴结转移有关,因此血清P53抗体的检测对肺癌的早期发现和早期诊断具有重要的意义。 三、P53在肺癌治疗中的价值目前主要根据P53在肺癌发病中的重要性,较多地对肺癌基因治疗的研究。即阻止异常P53基因的表达,或以正常的野生型基因去取代突变型的基因。常用的方法是异常基因的反义DNA及RNA治疗,替代缺陷抑癌基因等。将外源野生型P53基因导入P53基因失活的肺癌细胞,能抑制其恶性增殖,逆转其恶性表型,不仅可对丧失了P53功能的肿瘤细胞进行遗传修饰,而且可利用野生型P53蛋白在正常细胞中的表达保护正常细胞,从而提高抗肿瘤效果[9]。Sak等在研究中证实利用反义脱氧寡核苷酸阻断p53基因突变途径后,放疗诱导的细胞凋亡增加,停留在G2期的NSCLC细胞减少。杨立群等[10]研究发现Ad-P53能可以抑制含突变型P53基因及含野生型P53基因的人肺腺癌细胞株的生长,促进其凋亡,作用效应不受内源性P53状况的影响。临床前研究显示,P53基因替换策略能够有效的提高化疗和放疗的治疗效果。同时,在肺癌患者体内也进行了P53基因治疗临床试验,临床结果显示,P53基因治疗能够提高药物化疗和放射治疗的疗效[11]。对P53基因肿瘤抑制途径的重建,如将P53基因注射入肿瘤细胞,是一个很有前景的肿瘤治疗方案。在临床试验中,结合P53基因治疗的28例非小细胞肺癌患者的治疗效果显著好于只用普通疗法的患者。最近,已经在用自行设计或是化合物文库筛选等方法,寻找鉴定靶向TP53的小分子。RITA是由美国国家癌症研究所(NCI)筛选出来用于通过野生型TP53的依赖性途径抑制细胞增殖的药物。RITA与TP53基因结合后,通过破坏TP53与HDM-2的作用来活化TP53进而引起凋亡通过破坏。赵等研究表明,RITA引起的反应是依赖于突变型TP53基因的存在,它是由细胞凋亡机制的再活化来维持的。因此,他们认为,RITA是一个有发展前途的抗癌药物,它可以再度激活肿瘤细胞中的TP53的肿瘤抑制功能[12]。PRIMA-1是一种低分子量化合物,它可以选择性的抑制突变型TP53基因表达的肿瘤细胞的生长,修复突变型TP53的核心部位,诱导人类肿瘤细胞的凋亡。此外,PRIMA-1MET/APR-246是从化合物文库中筛选出来的一种PRIMA-1的甲基化结构模拟化合物,它能够与顺铂或是其他临床上使用的抗肿瘤药物协同作用,诱导肿瘤细胞凋亡并抑制小鼠体内的人类SCID移植肿瘤的生长。p53基因的基因疗法,以及靶向P53的一些小分子物质,如PRIMA-1和PRIMA-1MET,它可以恢复突变型TP53的转录功能,或是恢复RITA的表达以干扰MDM2诱导的TP53降解。这些方法都在临床前试验中得到验证,并且有些药物已经开始应用于临床。 四、展望

抗肿瘤药:烷化剂抗肿瘤药替莫唑胺

抗肿瘤药:烷化剂抗肿瘤药替莫唑胺 物名称替莫唑胺 药物别名 Temodar 英文名称 temozolomide 说明 本品有4种规格,分别为每粒胶囊含替莫唑胺5,20,100或250mg,药用墨水印记,印记颜色依次为绿色、棕色、蓝色和黑色。琥珀色玻璃瓶装,各规格均有5粒和20粒装两种包装。 功用作用患顽固性多形性成胶质细胞瘤的成年患者。 用法用量本品剂量必须根据上一治疗周期的中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谷值和下一周期开始时的中性白细胞和血小板计数调整。以150 mg.m-2为起始剂量,28d为一治疗周期,在头5 d连续给予本品,每日一次。若在第29天即下一周期给药的第1天,绝对中性白细胞计数(ANC)谷值≥1.5×109/L(1500/μl),血小板计数≥100×109/L(10万/μl),应将本品剂量增至200mg.m-2.d-1。在治疗第22天(第一次给药21d后)或该天的48 h内必须进行完整的血液计数,并且每周一次,直至ANC>1.5×109/L(1500/μl),血小板计数>100×109/L(10万/μl)。在ANC和血小板计数超过这些数值之前,不得开始下一周期治疗。如果在任一周期中,ANC低于1.0×109/L(1000/μl)或血小板计数<50×109/L(5万/μl),下一周期的剂量应减少50 mg.m-2,但不得低于最低建议剂量100 mg.m-2。 在病情恶化前可持续本品的治疗。在临床试验中,治疗最长可持续2年;但治疗持续时间未知。 注意事项对儿科患者的安全性和有效性尚未确定。 对本品胶囊中任何成分有过敏反应史的患者禁用。同时本品还禁用于对达卡巴嗪(DTIC)有过敏反应史的患者,因为这两种药物都代谢为MTIC。 以妊娠的危险等级为D类。动物实验表明,替莫唑胺可能引起胎儿伤害。如果在妊

P53基因

P53基因 人體抑癌基因。該基因編碼一種分子量為53kDa的蛋白質,命名為P53。p53基因的失活對腫瘤形成起重要作用。但是事物必然有它的兩個方面,p53是一個重要的抗癌基因使癌細胞自殺,防止癌變;還具有幫助細胞基因修復缺陷的功能。 這種功能對於受化療藥物作用而受傷的癌細胞,則起修復作用,而不是使癌細胞自殺。造成被修復的癌細胞在治療後成為新的腫瘤。 編碼53kDa的蛋白質 類型人體抑癌基因 功能防止癌變,修復缺陷 基因種類腫瘤抑制 1簡介編輯 p53是一種腫瘤抑制基因(tumor suppressor gene)。在所有惡性腫瘤中,50%以上會出現該基因的突變。由這種基因編碼的蛋白質(protein)是一種轉錄因數(transcriptional factor),其控制著細胞週期的啟動。許多有關細胞健康的信號向p53蛋白發送。關於是否開始細胞分裂就由這個蛋白決定。如果這個細胞受損,又不能得到修復,則p53蛋白將參與啟動過程,使這個細胞在細胞凋亡(apoptosis)中死去。有p53缺陷的細胞沒有這種控制,甚至在不利條件下繼續分裂。像所有其它腫瘤抑制因數一樣,p53基因在正常情況下對細胞分裂起著減慢或監視的作用。細胞中抑制癌變的基因“p53”會判斷DNA變異的程度,如果變異較小,這種基因就促使細胞自我修復,若DNA變異較大,“p53”就誘導細胞凋亡。 p53是重要的腫瘤抑制基因,自從該基因在1979年被首次報導以來,有關研究論文在Medline上可查到20000餘篇。人們最初認為p53基因是一種癌基因,但隨著近十年研究的深入,p53作為抑癌基因的功能逐漸被揭示出來。在人類50%以上的腫瘤組織中均發現了p53基因的突變,這是腫瘤中最常見的遺傳學改變,說明該基因的改變很可能是人類腫瘤產生的主要發病因素。 p53基因突變後,由於其空間構象發生改變,失去了對細胞生長、凋亡和DNA 修復的調控作用,p53基因由抑癌基因轉變為癌基因。 p53介導的細胞信號轉導途徑在調節細胞正常生命活動中起重要作用,它與細胞內其它信號轉導通路間的聯繫十分複雜,其中p53參與調控的基因已超過160種,因此,Levine 等學者提出了p53基因網路的概念: 他們認為不能孤立地觀察各個基因的生物學功能,而應該將它們組合起來看待。 p53蛋白主要分佈於細胞核漿,能與DNA特異結合,其活性受磷酸化、乙醯化、甲基化、泛素化等翻譯後修飾調控。正常p53的生物功能好似“基因組衛士(guardian of the genome)”,在G1期檢查DNA損傷點,監視基因組的完整性。如有損傷,p53蛋白阻止DNA複製,以提供足夠的時間使損傷DNA修復;

P53基因概述

P53基因概述及应用实例 姓名;赵飞 1.P53基因概述 1.1 P53基因的发现 1979年,在大家都在研究SV40病毒的癌蛋白时,好几个科研小组都无意中分别独立发现了P53蛋白。当时在伦敦癌症研究所(London Research Institute)工作的David Lane和Lionel Crawford发现,用感染了SV40病毒的动物血清与SV40大T抗原发生免疫沉淀反应时能共沉淀下来一个分子量约为53kDa的宿主细胞蛋白。另外三个科研小组也都在1979年同时发表文章报道了同样的结论,他们分别是法国的Pierre May科研小组、美国纽约的Robert Carroll科研小组和英国的Alan Smith科研小组。 1.2P53基因的命名 在这个基因在发现之初,每一个发现它的实验室分别给这种分子量为53 kDa的蛋白质取了各自的名字,并且使用这些名字发表了很多论文,这样就造成极大的混乱。它的真正命名是在1983年在英国牛津举办的第一届国际P53蛋白研讨会上,来自各国的代表专门就这个蛋白的命名进行了讨论。经过一番激烈争论之后,大家一致认为,P53这个名字最为合适,自此被保留下来一直沿用至今。其实P53这个名字根本就不是一个名字,只是因为这个蛋白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表现出的分子量大约为53 kDa才因此而得名。后来大家才发现,这个表观分子量其实也只是一个大概的估计,因为该蛋白富含脯氨酸,所以在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试验中的迁移率偏慢,表现出来的分子量要比它实际的分子量大。该蛋白的实际分子量只有43.7 kDa,而小鼠体内P53蛋白的分子量会更小。 1.3P53 基因的功能 P53基因是因编码一种分子质量为53 kDa 的蛋白质而得名,是一种抗癌基因。其表达产物为基因调节蛋白( P53 蛋白) ,当DNA 受到损伤时表达产物急剧增加,可抑制细胞周期进一步运转。一旦P53 基因发生突变,P53 蛋白失活,细胞分裂失去节制,发生癌变,人类癌症中约有一半是由于该基因发生突变失活。因此说这个基因具有两面性。 1.4 P53基因三十年的发展史 最初10年里,P53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1979年,英国癌症研究基金会、美国普林斯顿大学的研究者Lionel·Crawford,David·P.·Lane等人首次追踪到了P53基因的踪迹,不久以后,俄罗斯科学家Petet·Chumakov从小鼠体内克隆到了这个基因的完整版本。但此时P53基因并未受到重视,甚至在最初的几年中,一直被视为能够诱发肿瘤产生的癌基因。导致这样南辕北辙认识的症结在于科学家在研究时并未找对P53基因的正确版本。十年之后,美国约翰霍普金斯医学院的分子生物学Bert·Vogelstein最终找到了正确的P53基因,即野生型P53。不但如此,科学家的发现还为这一基因摘掉了癌基因的恶名:与此前认识恰恰相反的是,P53是一个在人体内发挥广泛作用的强有力的抑癌基因。 第二个10年里,科学家发现P53蛋白实际上是一种转录因子,可以胁迫诱导。基于P53真正功能的重新认识,科学家发现了一系列与肿瘤相关的基因。对这些基因的深入挖掘不但

基因多态性

基因多态性 多态性(polymorphism)是指在一个生物群体中,同时和经常存在两种或多种不连续的变异型或基因型(genotype)或等位基因(allele),亦称遗传多态性(genetic polymorphism)或基因多态性。从本质上来讲,多态性的产生在于基因水平上的变异,一般发生在基因序列中不编码蛋白的区域和没有重要调节功能的区域。对于一个体而言,基因多态性碱基顺序终生不变,并按孟德尔规律世代相传。 基因多态性分类生物群体基因多态性现象十分普遍,其中,人类基因的结构、表达和功能,研究比较深入。人类基因多态性既来源于基因组中重复序列拷贝数的不同,也来源于单拷贝序列的变异,以及双等位基因的转换或替换。按引起关注和研究的先后,通常分为3大类: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重复序列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 DNA片段长度多态性DNA片段长度多态性(FLP),即由于单个碱基的缺失、重复和插入所引起限制性内切酶位点的变化,而导致DNA片段长度的变化。又称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这是一类比较普遍的多态性。 DNA重复序列多态性DNA重复序列的多态性(RSP),特别是短串联重复序列,如小卫星DNA和微卫星DNA,主要表现于重复序列拷贝数的变异。小卫星(minisatellite)DNA由15~65bp的基本单位串联而成,总长通常不超过20kb,重复次数在人群中是高度变异的。这种可变数目串联重复序列(VNTR)决定了小卫星DNA长度的多态性。微卫星(microsatellite)DNA 的基本序列只有1~8bp,而且通常只重复10~60次。 单核苷酸多态性单核苷酸多态性(SNP),即散在的单个碱基的不同,包括单个碱基的缺失和插入,但更多的是单个碱基的置换,在CG序列上频繁出现。这是目前倍受关注的一类多态性。 SNP通常是一种双等位基因的(biallelic),或二态的变异。SNP大多数为转换,作为一种碱基的替换,在基因组中数量巨大,分布频密,而且其检测易于自动化和批量化,因而被认为是新一代的遗传标记。 遗传背景知识遗传和变异各种生物都能通过生殖产生子代,子代和亲代之间,不论在形态构造或生理功能的特点上都很相似,这种现象称为遗传(heredity)。但是,亲代和子代之间,子代的各个体之间不会完全相同,总会有所差异,这种现象叫变异(variation)。遗传和变异是生命的特征。遗传和变异的现象是多样而复杂的,正因为如此,才导致生物界的多种多样性。

p53的前世今生

细胞生物学课程作业 聚焦P53基因,30年回顾前世今生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 学院: 姓名: 专业: 学号:

聚焦P53基因,30年回顾前世今生 ——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 P53基因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又称人体抑癌基因。由于该基因编码一种分子量为53kDa的蛋白质,故命名为P53基因。由这种基因编码的蛋白质是一种转录因子控制着细胞周期的启动,许多有关细胞健康的信号向p53蛋白发送,因此p53基因的失活对肿瘤形成起重要作用。如果细胞受损,又不能得到修复,则p53蛋白将参与启动过程,使这个细胞在细胞凋亡中死去。有p53缺陷的细胞没有这种控制,甚至在不利条件下继续分裂。像所有其它肿瘤抑制因子一样,p53基因在正常情况下对细胞分裂起着减慢或监视的作用。细胞中抑制癌变的基因p53会判断DNA变异的程度,如果变异较小,这种基因就促使细胞自我修复,若DNA变异较大,p53就诱导细胞凋亡。 p53基因是迄今为止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在短短的三十多年里,人们对p53基因的认识经历了癌蛋白抗原,癌基因到抑癌基因的三个认识转变,时至今日,人们认识到p53蛋白是p53基因突变的产物,是一种肿瘤促进因子,并探究对其进行临床应用。本文将就P53基因的研究探索历程进行简单综述。 一、p53基因与癌蛋白抗原——10年发现历程 p53蛋白正式记载被发现于1979年。在上世纪70年代,大部分肿瘤研究工作者的注意力都集中在致癌病毒研究领域。联想到DNA病毒也会通过同样的方式(即从宿主细胞中“窃取”癌基因或者自己编码癌基因)致使人或动物患上肿瘤。研究者随即发现DNA致癌病毒也携带有癌基因,不过这些癌基因并不是宿主细胞来源的癌基因,并提出这些由病毒编码的病毒癌基因可以间接导致宿主细胞癌基因过表达,从而导致癌症发生。正是基于这种理论,p53蛋白才第一次被发现。但发现之初研究人员认为它是猴肾病毒40大T抗原的细胞伴侣,即p53蛋白为猴肾病毒的癌蛋白。在发现了p53蛋白后的最初10年里,大家把主要精力都放在了克隆p53基因上。随后,人们又发现其实p53蛋白并非癌蛋白,而是抑癌蛋白,只是在癌症患者体内的p53基因经常会发生突变而已。 二、p53基因与癌基因——10年探究历程 在对p53蛋白开展研究的第二个10年里,研究人员发现了p53蛋白的真正功能。如巴尔的摩发现肿瘤病毒与细胞遗传物质的相互作用,用新的分子生物学理论说明了肿

P53信号通路译文

P53 信号通路 P53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调节各种各样基因的表达,包括细胞凋亡,生长抑制,抑制细胞周期进程,分化和加速DNA修复,基因毒性和细胞应激后的衰老。作为一个转录因子,p53是N端激活域、DNA中央特定结合域和C-端四聚体化域的组成部分,而且其调控域富含碱性氨基酸。p53半衰期很短,在26S蛋白酶体作用下,通过持续的泛素化和后期降解,p53在无刺激的哺乳类动物细胞中维持较低的含量。 去磷酸化的p53在MDM2(鼠双微体基因-2)泛素连接酶作用下被泛素化。MDM2结合p53使其无活性是通过两种途径: 第一,MDM2结合p53的转录激活域,阻止转录元件的相互作用。 第二,介导p53共价结合泛素蛋白,泛素化的p53被蛋白水解酶降解。 通过使p53的失活,MDM2扮演着p53抑癌基因的主要监视者。当细胞面临着DNA损伤、缺氧、细胞因子、代谢改变、病毒感染或者致癌基因等刺激时,导致p53泛素化被抑制和p53在细胞核内积累,通过多个共价修饰包括磷酸化和乙酰化,p53被激活并稳定存在。 p53的磷酸化大多数出现在N-末端激活域的Ser6,Ser9,Ser15,Thr18,Ser20,Ser33,Ser37,Ser46,Thr55和Thr81残基上,另外还有一些p53磷酸化出现在C-末端连接处和碱性区域的Ser315, Ser371, Ser376, Ser378, 和Ser392残基上。大多数位点上的磷酸化是由DNA损伤诱发的,还有一些例如Thr55 and Ser376在基因毒性应激下被压抑。P53磷酸化是由几个细胞激酶所介导,包括Chks,CSNK1-Delta,CSNK2,PKA,CDK7,DNA-PK,HIPK2,CAK, p38和JNK。显然,由ATM/ATR作用在Ser15上磷酸化,直接作用或者通过Chk1/Chk2,在Chk1/Chk2作用下的Ser20磷酸化已经证实能够减缓抑制或减慢降解p53,导致p53稳定并活化。磷酸化诱导的p53稳定和活化是通过多种机制介导以及很多细胞环境或微环境的改变所致。HIF-1Alpha参与p53的稳定,HIF-1Alpha调节p53介导作用的详细机制依然是一个未知数。最近,p53和HIF-1Alpha之间的作用已被报道能够引起HIF-1Alpha的降解。PIAS 蛋白家族也被发现能与p53发生相互作用。PIAS1 和PIAS-Gamma作用可作为p53的SUMO 连接酶。另外,PIAS1的环指域结合p53抑癌基因的C-末端催化其类泛素化(sumoylation),这个修饰,能抑制报告质粒p53的活性,包含共同序列p53DNA的结合位点。PLM通过吸收p53到多蛋白复合体(称为PLM核体)来激活p53。PLM是一个肿瘤抑制蛋白,也是曾发生变异称为Kremer bodies蛋白核配合物(ND10, PODs and PML-NBs)的主要组成成分。PLM直接和p53结合并进入PLM-NBs。补充到PLM-NBs激活p53,通过把它引进到与CBP/p300极为贴近。BRCA1和p53发生联合,在体内和体外是相同的肿瘤抑制途径。BRCA1对于生化调节p53作用的能力暗示着在肿瘤抑制过程,这个可能是BRCA1一个基本的角色。 P53另一个重要的修饰是乙酰化作用。在Lys370,Lys372, Lys373, Lys381, and Lys382 by p300/CBP and at Lys320残基上通过PCAF,p53发生特殊的乙酰化。已证明,乙酰化可以增强p53DNA的结合、通过更新辅激活因子刺激p53介导的下游靶基因转录激活。乙酰化可以通过MDM2抑制p53的泛素化来调节p53的稳定性。在机体内,发生Lys320, Lys373, and Lys382残基上的乙酰化是通过许多基因毒性介质所诱导的,包括紫外线、电离辐射、缺氧、氧化应激,甚至耗尽的核苷酸池。P53同样也可以被HDAC1和SIRT1去乙酰化。人类的SIRT1是一种酶,属于去乙酰化p53肿瘤抑制蛋白,能够被显示调节p53依赖作用,包括DNA诱导损伤的细胞死亡。P53去乙酰化能够被应用到下调Bax and p21WAF1等基因的活性。磷酸化和乙酰化是相互依赖的。的确,p53N-末端的磷酸化被证实能够增强与乙酰化酶p300/CBP的相互作用和加强p53乙酰化。激活p53功能实际上是一个转录因子和诱导一些基因的转录。DNA靶基因p53是一个有十个5'-PuPuPu-C(A/T)(T/A)GPyPyPy-3'重复出现的共有序列。它也可以结合到一个含有四到五个重复出现碱基对的相同序列的回文位点。完整

蒂清-说明书及功效

蒂清详细说明书 商品名:蒂清 通用名:替莫唑胺胶囊 英文名:Temozolomide Capsule 汉语拼音:Timozuo‘an Jiaonang 【蒂清简介】 蒂清(替莫唑胺胶囊)是目前唯一治疗脑胶质瘤的口服胶囊制剂,针对性强、特异性高,可透过血脑屏障,是治疗脑胶质瘤及转移瘤的特效药。两年多的临床观察及研究工作显示,蒂清治疗脑胶质瘤效果显著,同时具有延长生存时间、提高生存质量的作用,是治疗脑胶质瘤,特别是多形性胶质母细胞瘤或间变性星形细胞瘤>星形细胞瘤的一线用药。它的上市改变了国内尚没有针对胶质瘤疗效较好的化疗药、特别是口服药的现状。通过临床研究表明,蒂清毒副作用低,可有效保护患者靶器官,更为重要的是,蒂清在体内不需经过肝脏代谢即可分解为药物活性物质,作用强、安全性好。 本次医药界的盛会探讨了脑胶质瘤的最新发展和治疗方案,研讨了蒂清在国内外应用的现状,并深入汇报了蒂清的临床试验成果。为蒂清的使用疗效及临床应用的交流开辟一个具有专业深度的平台,为我国抗肿瘤药物的研究提供更多的论证依据,为广大医务工作者带来新的治疗武器,更为被病魔所困扰的广大患者提供更新、更加有效的治疗药品和更加优秀的治疗方案,解除广大患者的痛苦。与会专家指出,蒂清的问世是国内癌症治疗领域的重大突破,更是广大脑瘤患者福音,必将推动我国癌症治疗领域研发的进程,使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蒂清背景资料】 癌症被誉为人类的第一大杀手,是一种严重危害人体健康的常见疾病。据统计,恶性脑肿瘤占人类所有癌症患者的2%,却占儿童全身肿瘤发病率的2O%-25%。欧美的临床统计表明,颅内原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21/10万,胶质瘤约占60%,其中高度恶性的胶质瘤占70%-80%。在我国,脑胶质瘤并不少见,据有关调查,脑胶质瘤发病率8-10/10万。恶性的胶质细胞瘤由于分化不全,且深入神经细胞深处,手术不可能全部切除,复发率IO0%,必须结合放疗和化疗进行控制。 蒂清(temozolomide)是一种新型的口服二代烷化剂-咪唑四嗪类衍生物,口服后迅速吸收,具有近100%的生物利用度及广谱的抗肿瘤活性。蒂清进入体内不经肝脏代谢广泛分布于全身,并可透过血脑屏障,进入脑脊液;在中枢神经系统达到有效的药物浓度。 【蒂清性状】 蒂清为硬胶囊剂,内容物为白色粉末。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 目的探讨湖北地区汉族女性人群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关系。方法随机选取经PCR检测证实HPV16阳性的宫颈病变病例228例,其中病理证实为宫颈浸润癌的156例作为宫颈癌组,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72例为对照组。用直接PCR法检测新鲜组织标本中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的基因型在宫颈癌组与对照组的分布情况,分析p53 codon72基因多态性与HPV16阳性宫颈癌之间的相关性。结果所有样本均成功检测出p53 codon72基因型。Pro/Pro、Arg/Pro、Arg/Arg在HPV阳性宫颈癌样本中所占比例分别为22.2%、47.2%、30.6%;在对照组中的比例分别为32.7%、53.2%、14.1%。两组总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 = 0.010)。与其他两种基因型相比,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样本检出率明显高于在HPV16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及宫颈炎组中的检出率(P = 0.004,OR = 2.680)。结论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是湖北地区汉族女性发生HPV16相关宫颈癌的遗传易感因素。 标签:宫颈癌;p53基因;基因多态性;人乳头状瘤病毒16型(HPV16) 人乳头状瘤病毒(human papillomavirus,HPV)16型感染是发生宫颈上皮内瘤变(cervical intraepithelial neoplasia,CIN)和宫颈癌的最主要病因。HPV16E6基因所表达的E6蛋白是重要原癌蛋白之一,高危型HPV16E6蛋白对p53蛋白的降解、灭活与宫颈癌发生有关的观点已被广泛接受。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对于HPV16E6蛋白所介导的P53蛋白的降解更敏感,p53 codon72Arg/Arg基因型妇女较携带Arg/Pro基因型妇女患HPV相关宫颈癌的危险性更高,而p53 codon72Pro/Pro基因型与HPV相关宫颈癌发生的危险性无关[1]。国内外诸多学者就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但结果不尽一致[2]。湖北省是宫颈癌的高发地区之一,研究发现,HPV16是该地区宫颈癌患者主要感染亚型(81.25%)[3]。p53基因第72位密码子多态性与HPV16感染宫颈癌相关性对与宫颈癌基因水平的筛查有重大意义。本研究运用直接PCR法检测p53基因3种基因型在HPV16阳性宫颈癌组及宫颈上皮内瘤变-宫颈炎组中的分布情况,探讨湖北地区汉族人群中p53基因多态性与HPV16相关宫颈癌的联系。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取2007年5月~2009年7月因宫颈病变在武汉大学中南医院妇瘤科行宫颈活检或手术的病例228例,包括156例宫颈癌,72例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所有样本均经病理诊断确诊(鳞癌149例、腺癌7例、CINⅡ~Ⅲ54例、宫颈炎-CINⅠ18例),患者知情同意,术后新鲜组织标本保存于-70℃低温冰箱中;所有病例经PCR检测证实HPV16感染。患者均为长期居留于湖北地区的汉族女性。宫颈上皮内瘤变或宫颈炎者作为对照组,年龄25~48岁,平均41岁,宫颈癌组年龄28~64岁,平均43岁,各组样本年龄分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 = 0.27)。

p53亚型

p53亚型?133p53β促进肿瘤干细胞潜能 摘要 肿瘤干细胞(CSC )是负责形成化疗耐药性和癌细胞转移的细胞。在这里,我们介绍了?133p53β,它是一种TP53基因的剪接变异体,在MCF-7乳腺癌细胞消耗减少的时候,?133p53β能增强MCF-7乳腺癌细胞中的干性。?133p53β刺激关键多能性因子SOX2、OCT3/ 4和NANOG 的表达。同时,在其他具有高转移性的乳腺癌细胞中,侵袭性与肿瘤干细胞潜能增强和TP53剪接体表达增加相关,并且在这些细胞中,SOX2,OCT3/4和NANOG 的表达也受到TP53剪接体的正向调控。利用抗肿瘤药物etoposide 处理MCF-7细胞能够促进肿瘤干细胞形成以及TP53剪接体依赖性的SOX2,OCT3/4和NANOG 表达增强,增加了癌症复发的潜在风险。这项研究表明TP53的一种剪接体能够促进肿瘤干细胞潜能,之前一直认为TP53主要作为肿瘤抑制因子发挥作用,而这项研究提示我们通过这种剪接体的作用,TP53也可以扮演癌基因的角色。 p53通过信号转导途径突变/摄动使得它在肿瘤细胞中的功能的改变以及p53活性的损失是癌症发展的前提。突变型p53被认为在促进入侵中发挥了举足轻重的作用,有利于癌细胞从肿瘤原发部位传播,并最终导致癌细胞转移。最近有报道指出p53在干细胞稳态和多能性的作用。野生型(WT )p53阻止体细胞重编程。而突变型p53能刺激诱导多能干细胞(iPS )的形成。P53的枯竭会显著提高细胞重编程的功效,并促进iPS 细胞的产生。因此,p53基因可能被视为基因组的守护者,对重编程也起到一样的作用。 所有这些功能都与全长p53基因(即,TAp53α亚型)相关。然而,TP53基因通过几个机制编码至少12个不同的生理亚型(TAp53[α,β和γ],?40p53[α,β和γ],?133p53[α,β和γ]和?160p53[α,β和γ]),这几种机制是:替代启动子(TA 和?133亚型)、替代 内含子剪接(内含子2:?40同种型和内含子9: γβα和,亚型)以及替代翻译起始位点(?40和?160亚型)。tap53α亚型是最好的描述并在经典文献中所提到p53一样。基本上,p53的同种型可被分为以下两组:(1)包含激活域的长同种型(TA 和?40);(2)没有激活域的短同种型(?133和?160)。此外,β和γ亚型不包含典型的C-末端寡聚化结构域,但具有未知功能的附加域。 p53同种型在许多过程中改变p53转录活性,如细胞周期进程,细胞程序性死亡,复制性衰老,细胞分化,病毒的复制,和血管生成。重要的是,P53亚型特别是在人类肿瘤中被解除管制。然而,在癌症干细胞(CSC )中p53同种型功能的动态平衡从未被探索。在这里,我们指出?133p53β亚型的确涉及促进癌细胞的干性。?133p53β在人类乳腺癌细胞系中过表达刺激乳腺球形成和关键多能性和干性调节因子的表达(SOX2、OCT3/ 4、NANOG 和CD24/ CD44),但不包括C-MYC 。此外,使用以MDA-MB-231为基础的细胞系进行试验,我们发现?133p53亚型表达的增加与癌细胞转移潜能的提高和非黏附性乳腺球群细胞(mammospheres )的形成有关。最后,将MCF-7和MDA-MB-231细胞与抗癌药物etoposide 利用?133p53依赖性的方法一起培养同样促进细胞干性。因此我们的结果表明,短p53同种型无论任何p53突变都正调节CSC 潜力。因此,野生型TP53,通常被认为是一种肿瘤抑制基因,也可以作为通过D133p53b 表达的癌基因。 结果 p53亚型表达的改变影响mammosphere 的形成

药物管理制度

药物管理制度 一、目的: 根据药物管理法的相关规定,加强药物的监督管理,确保药物的质量,保证患者的用药安全。 二、含义: 1.特殊药物:是指麻醉药物、精神药物、医疗用毒性药物、放射性药物,国家对特殊药物 实行特殊管理,《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物管理法》第三十五条。 2.高警示药物:使用不当会对患者造成身体严重伤害或导致死亡的药物 3.重点药物:包括特殊药物、高警示药物,各专科根据临床用药实际情况,在特殊药物、 高警示药物基础上制订专科重点药物。 三、制订依据: 1.国家食品药物监督管理局中华人民共和国主席令第四十五号《中华人民共和国药物管理 法》 2.上海市三级综合医院评审标准(2018年版) 3.上海市第十人民医院临床药学科《静脉用药病区分散调配管理制度》、《住院患者自带 药品管理制度》、《高警示药物安全管理制度和临床应用管理规范》 四、适用范围: 临床各护理单元 五、内容: (一)病房药物管理制度 1.护理单元根据收治病种配备一定量的备用药,由专人管理。病区内除抢救车药物、备用 药物外不得有多余药物。 2.病区备用药柜应保持清洁和整齐。根据药物的种类和性质,做到分类定位保管,不得将不 同类型或同类不同规格药物混放。一般固体药放上、中层,液体放下层。使用频率高的药物放在容易取放的位置,不常用的放边缘处。内服药与外用药分开,外用药与消毒剂分开,配制后药液和原液要分开。易燃、易爆、剧毒、剧麻药物加锁保管。 3.药物标识清晰,使用规范,内服药为蓝色边,外用药为红色边,剧毒药为黑色边,字迹 清楚。 4.各类药物根据不同性质,妥善保存。易氧化和遇光变质的药物,应装在有色密封瓶中, 放阴凉处,或用黑纸遮盖。易挥发、潮解、风化药物,瓶盖必须盖紧。易燃烧药物如:乙醚、酒精,应放远离明火处,以防燃烧。易被热破坏的生物制品,如:抗毒血清、疫苗、胰岛素等,应放冷柜保存,定期检查,避免过期。 5.麻、毒、精神类药物管理专人管理,专柜放置,专册登记,遵医嘱、凭处方使用,帐物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P53基因与癌症和衰老相关性的概述 摘要:p53基因抑制肿瘤是众所周知的,但可能也影响与肿瘤抑制无关的衰老过程。p53对各种应激做出反应,诱导细胞凋亡或阻滞细胞周期,以抑制肿瘤的发展。然而,在非癌衰老过程中p53的作用是复杂的。一方面,p53基因能诱导细胞衰老或凋亡来抑制癌症,但其后果就是加快了衰老。另一面,P53可以减缓生长和减少与生长有关的应激使细胞存活,最终延缓衰老。要想阐明其在衰老过程中的作用,并针对P53或P53转录靶点来治疗癌症和改善衰老,就必须更好地了解p53功能的多样化。 关键词:DNA损伤,细胞生长;细胞衰老;细胞凋亡,无氧酵解 引言:p53基因是一种转录因子,其在哺乳动物中抑制肿瘤的发生已经得到了广泛研究(1→3),但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p53基因也影响衰老过程。但是,p53究竟是怎样影响衰老的还不是很清楚。p53调控大量有致癌作用的基因的转录,包括细胞周期阻滞(P21,GADD45,14-3-3s,RPRM),细胞凋亡(Scotin,killer,FAS,BBC3,PERP,53BP1,BAX,LRDD,PMAIP1),抑制有氧糖酵解(GLUT1,TIGAR,己糖激酶,磷酸甘油酸变位酶),促进氧化磷酸化(OXPHOS)(SCO2,AIF),细胞生长(PTEN,AMPK测试,TSC2,IGF-BP3)(4),以及蛋白质的翻译(sestrins)(5)。P53还具有与转录无关的其他作用,包括调节微RNA加工(6),DNA修复(7),线粒体蛋白存活(8)和核糖体合成(9,10)。因此,p53是维持基因组完整性,调节细胞生长和细胞增殖的关键,是抑制肿瘤的核心(11)。同时,p53通过一个非癌症相关

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最新--中华医学杂志)

2014年中国脑胶质瘤分子诊疗指南 文章摘自《中华神经外科杂志》2014年5月第30卷第5期P435-444 文章作者:江涛 一、意义和背景 制订本指南的目的是建立以循证医学为基础的脑胶质瘤分子检测分析体系,描述最普遍的胶质瘤相关的分子改变、潜在的治疗靶点和生物标志物,从而用于指导临床实践并做出治疗选择。对于哪一个(类)患者或者样本需要进行检测,何时检测和如何检测,本指南中也给出了推荐。 临床实践指南( clinical practice guideline,CPG),不同于临床随机对照试验,是在特定的临床条件下经过系统的分析后形成的诊疗指南,能够有效地帮助临床医生做出准确的诊断,并选择合适的治疗方案。 指南应满足:清晰性、有效性、可靠性、可重复性、应用灵活性、多学科融合、有依据性和可作为指导性。临床实践指南的目标是服务于临床工作,从而改善患者的临床预后,并为医疗教育提供指导,为疗效评估、专业审核提供依据,为合理治疗和建立临床路径提供帮助。 二、前言 脑胶质瘤是最常见的原发性脑肿瘤,其中一半以上为恶性度最高的胶质母细胞瘤(glioblastoma multiforme,GBM)。GBM患者即使采用了最为积极的治疗手段,中位生存期仍然少于15个月。近年来,神经肿瘤分子病理取得了重大进展,目前已发现一系列有助于脑胶质瘤临床诊断和预后判断的分子标志物。 目前的WHO病理分级仍然依赖形态学进行肿瘤分级,然而,有充分的证据表明,组织特征相同或相似的胶质瘤可以具有不同的分子遗传学背景,导致WHO分级相同的个体间预后有着较大差异。 基于肿瘤遗传学水平的分子病理分型能够更准确地判断临床预后;并且对组织学上较难鉴别的混合性胶质瘤(少突星形细胞瘤和间变性少突星形细胞瘤)还能帮助明确诊断和分级。另外,这些新近发现的分子变异有可能成为未来治疗的新靶点。近10年来,尽管脑胶质瘤的基础和临床研究有了较大突破,但是弥漫性胶质瘤患者预后的改善仍然十分缓慢。 进一步了解胶质瘤的分子生物学特征,通过临床试验明确更多潜在的分子标志物,有望揭开脑胶质瘤病理生理和发病机制的神秘面纱。除了种族、性别、年龄、生活习惯等临床常见因素,重要的分子标志物的筛选,对临床应用均有深远的意义。 指南由资深专家参与拟订,可靠性、实用性强,指南中的分子标志物是治疗的靶点、预测因子或判断预后的指标,也能作为制订行业规范的依据。 三、流行病学 胶质瘤占所有原发性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32%,占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的81%。恶性胶质瘤的发病率为(5 -8)/100万,5年病死率在全身肿瘤中仅次于胰腺癌和肺癌,位列第3位。世界卫生组织1998年公布按肿瘤致死率排序,恶性胶质瘤是34岁以下肿瘤患者的第2位死亡原因,是35 -54岁患者的第3位死亡原因。 2012年中国肿瘤登记报告指出中国脑及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死亡率为3. 87/10万,位列十大高病死率肿瘤之第9位。以恶性胶质瘤为代表中枢神经系统恶性肿瘤造成了巨大的社会经济及家庭负担,一直是当今肿瘤研究的热点。 四、现有的胶质瘤分类系统 胶质瘤是指来源于胶质细胞的肿瘤,本指南中特指来源于星形胶质细胞或少突胶质细胞的肿瘤。根据肿瘤生长方式,胶质瘤可以分为两类:局限性胶质瘤(毛细胞型星形细胞瘤)与弥漫性胶质瘤。

p53基因的功能和研究进展

P53基因功能及前沿研究现状

一.P53基因的功能 p53 基因是迄今发现与人类肿瘤相关性最高的基因之一,是当前肿瘤分子生物学研究的热点。自1979年Lane等[1] 发现p53 基因以来,人们对它的认识经历肿瘤抗原、癌基因、抑癌基因三个阶段。近年的深入研究表明p53作为一种抑癌基因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人类50%以上p53都发生了突变,导致了肿瘤的发生。[2]P53基因定位于染色体17p13.1,长20kb,含有11个外显子,编码393个氨基酸组成的相对分子量为53*103的蛋白质。P53蛋白是一个转录因子,参与细胞周期调控、DNA修复、细胞分化、细胞凋亡等。主要执行DNA 损伤“检查点”功能,若DNA受损,p53蛋白水平迅速升高并激活其下游的p21/WAF1/CIP1基因表达,这是一组周期素依赖蛋白激酶的抑制剂,使细胞停滞于G1期,执行DNA修复。若修复失败,p53则通过激活BAX基因通路诱导凋亡。约50%的人类肿瘤与p53基因的等位失活或突变有关。 突变型P53则具有癌基因的作用,促进细胞恶性转化。P53基因的突变常发生在结肠癌、乳腺癌、肝癌、肺癌等多种肿瘤。 P53基因功能失活机制有以下几种:1、P53基因自身突变,导致P53蛋白丧失与DNA结合的能力,这是P53基因失活的重要机制。2、MDM2癌基因的负调节。MDM2是P53蛋白的靶基因,P53蛋白刺激MDM2基因的表达,而MDM2蛋白可与P53蛋白结合,一直P53蛋白接到的反式激活、增殖抑制和诱导凋亡的功能,同时MDM2蛋白可以催化p53蛋白的降解,从而形成一个反馈调节环,负调节p53蛋白的活性。3、

现有靶药与化疗药和化疗方案

一、靶向分子药 1.多吉美(甲苯磺酸索拉非尼片vemuafinib)Bayer HealthCare AG1、治疗不能 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治疗无法手术或远处转移的原发肝细胞癌。 2.安维汀(阿瓦斯汀\贝伐珠单抗注射液)瑞士罗氏转移性结直肠癌(mCRC) 3.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用于治疗复发或化疗耐 药的惰性B细胞性非霍奇金淋巴瘤。 4.达希纳(尼洛替尼胶囊)Novartis Pharma Stein AG用于对既往治疗(包括伊 马替尼)耐药或不耐受的费城染色体阳性的慢性髓性白血病(Ph+CML)慢性期或加速期成人患者。 5.泰欣生(尼妥珠单抗注射液)百泰生物药业有限公司本品与放疗联合适用 于治疗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阳性表达的Ⅲ/Ⅳ期鼻咽癌。 6.索坦(苹果酸舒尼替尼胶囊)Pfizer Italia S.R.L. 1.甲磺酸伊马替尼治疗失败 或不能耐受的胃肠道间质瘤(GIST)。2.不能手术的晚期肾细胞癌(RCC)肝癌。 7.恩度(重组人血管内皮抑制素注射液)山东先声麦得津生物制药有限公司本 品联合NP化疗方案用于治疗初治或复治的Ⅲ/Ⅳ期非小细胞肺癌患者。 8.特罗凯(盐酸厄洛替尼片)Schwarz Pharma Manufacturing Inc. 厄洛替尼可试 用于两个或两个以上化疗方案失败的局部晚期或转移的非小细胞肺癌的三线治疗。 9.赫赛汀(注射用曲妥珠单抗)瑞士罗氏Roche药厂作为单一药物治疗已接 受过1个或多个化疗方案的转移性.乳腺癌.与紫杉类药物合用治疗未接受过化疗的转移性乳腺癌. 10.美罗华(利妥昔单抗注射液)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适用于复发或化疗抵 抗性B淋巴细胞型的非何杰金氏淋巴瘤的病人。 11.万珂(注射用硼替佐米)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用于多发性骨髓瘤患者的 治疗,此患者在使用本品前至少接受过两种治疗,并在最近-次治疗中病情还在进展。 12.易瑞沙(吉非替尼片)阿斯利康制药有限公司适用于治疗既往接受过化学 治疗的局部晚期或转移性非小细胞肺癌(NSCLC)。既往化学治疗主要是指铂剂和多西紫杉醇治疗。 13.格列卫(甲磺酸伊马替尼胶囊)Novartis Pharma Stein AG 用于治疗慢性粒 细胞白血病(CML)急变期、加速期或α-干扰素治疗失败后的慢性期患者;不能手术切除或发生转移的恶性胃肠道间质肿瘤(GIST)患者。 14.泰克泊(拉帕替尼)GlaxoSmithKline 葛兰素史克用于联合卡培他滨治疗ErbB-2 过度表达的,既往接受过包括蒽环类,紫杉醇,曲妥珠单抗(赫赛汀)治疗的晚期或转移性乳腺癌. 15.克唑替尼辉瑞制药EML4-ALK高效率达到80%以上 16.AZD6244 阿斯利康ROS1 17.Afatinib 乳腺癌 二、化疗药 1.希罗达(卡培他滨片)上海罗氏制药有限公司 2.优福定片-尿嘧啶替加氟片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