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

本文发表于《北方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3年4期

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与近期进展*

董艳华荣朝和

(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北京,100044)

摘要:产业组织理论以企业间的垄断与竞争关系研究为核心,并逐渐扩展到对企业内部组织制度,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关系的研究。本文分析了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经济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产业组织政策,并对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包括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可竞争理论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等的观点、研究方法和代表人物进行了介绍与评价,指出不同理论之间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并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分别成为各国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理论工具。作者认为,在研究方法上重新重视经验研究,在研究对象上立足于全球化和知识经济背景将是产业组织理论未来发展的主要趋势;此外,网络型基础产业组织理论框架的建立对于这些行业的改革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流派;SCP分析框架;垄断;竞争;产业政策

中图分类号:F014

产业组织理论的思想渊源是相当久远的,但是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一般认为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歇尔(A. Marshall)是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的人(1890),张伯伦(N.W.Chamberlain)和琼?罗宾逊(J. Robinson)提出的“垄断竞争理论”(1933)为以后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提供了分析基础,他们被称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者。同一产业内企业与企业之间的关系,特别是垄断与竞争关系,曾是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核心内容,然而随着理论研究的逐渐深入,其研究范围已经扩展到企业内部的组织制度,以及企业与政府之间的关系[1]。本文将产业组织理论放到特定的历史背景中,分析发达资本主义国家不同经济阶段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产业组织政策,然后选取比较有代表性的学派,对其主要观点、研究方法和代表人物进行介绍与评价。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

经济理论的发展总是与特定的历史时期相联系,它们主要是为解释特定时期的历史现象而产生的。在15~16世纪,西欧处于封建社会晚期,即海盗式的殖民主义时代,那时兴起的重商主义反应商业资本的利益和要求,对西欧资本主义工商业的迅速发展起了推动作用。在17、18世纪和19世纪初,资本主义从封建主义的桎梏中破壳而出,以亚当?斯密(Adam Smith)为代表的古典经济学家研究资本主义的机理、内部联系和资本主义经济现象的外部关系,对资本主义的早期发展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到19世纪末和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过渡到垄断资本时期,在关于垄断与竞争的激烈争论中,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门学科发展起来,并逐渐形成各个不同的重要流派。

1、19世纪80年代~20世纪初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资助项目(G0306-70273001)

作者简介:董艳华(1977—),女,河北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博士研究生

荣朝和(1953—),男,江苏籍,北京交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

这一时期垄断已经成为比较普遍的现象,特别是1894年到1901年的兼并浪潮造就了成百上千的大型企业。美国1890年通过了第一部反垄断法——谢尔曼法,该法的实施使后来大量的企业价格协定被禁止,并使标准石油公司和美国烟草垄断公司于1911年被分解,但第一次世界大战的影响使许多反垄断行动中断或停止了[1]。反垄断的实践激起了学者们对垄断利弊的争论,托拉斯的拥护者认为合并是实现效率必须和不可避免的途径,但反对者担心垄断者可能会损害公共利益;反垄断案例的公布也为学者们提供了大量资料,使得产业组织研究的发展相当迅速。

该时期许多学者,如约翰?克拉克(J. B. Clark,The Limits of Competition,1887), 亨利?亚当斯(H. C. Adams,Trusts, 1903), 艾利(R. T. Ely,Monopolies and Trusts, 1900)等的研究为后来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奠定了坚实基础。实际上现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许多核心议题,如垄断的程度、实际和潜在的竞争、垄断的效率、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寡头垄断、价格歧视、领先者优势,以及创新的重要性、动态过程、沉淀成本、风险与不确定性等到1925年的时候就已经被许多学者认识到,并进行了较深入的讨论。

2、20世纪30年代~50年代

1929~1933年世界经济遭遇大萧条,为了摆脱危机,美国实施罗斯福新政,从此开始资本主义国家对经济的干预,并逐渐发展成为各主要资本主义国家长期的经济纲领和政策。这以后,美国基本严格实施了以哈佛学派产业组织理论为基础的反垄断政策,政府管制也从最早的铁路扩展到电力、电信、公路、航空等众多部门。

该时期,以张伯伦和罗宾逊为代表的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发展起来,1933年他们分别发表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和《垄断竞争理论》两部著作,对垄断竞争问题进行了较深入的理论研究。1938年,梅森在哈佛大学建立产业组织研究小组,提出产业组织分析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并于1939年出版《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1940年克拉克(J.M.Clark)提出“有效竞争”概念,1955年斯蒂格勒汇总当时的主要研究成果,出版了《商业集中和价格政策》一书。贝恩(J.S.Bain)1956年开始对市场进入障碍的研究,并于1959年出版了第一部系统论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产业组织》;同年,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反托拉斯政策》一书。

3、20世纪60年代~80年代

随着曾经是世界上最大、最强的钢铁、汽车等主要产业国际竞争力日趋低下,美国经济出现了大量的财政赤字和贸易赤字,一些重要产业的生产活动向国外转移,发生了所谓的产业空心化现象,越来越多观点认为过紧的反垄断政策是招致这种困境的主要原因之一。1981年里根就任美国总统后,任命信奉自由主义的贝格斯特和米勒分别担任美国司法部反托拉斯局局长和联邦贸易委员会主席,以后波斯纳又被任命为联邦法院的法官。芝加哥学派成了美国反垄断政策所依据的主流理论,并直接推动了美国对航空、铁路、银行、电信、广播等行业实行放松管制。

这一时期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可谓百家争鸣,有关认知和分析方法的积累已相当丰富,理论框架、计量模型、案例分析和政策制定的结合也基本达到了较好的程度。1968年斯蒂格勒(Stigler)《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可竞争市场理论在1975到1982年间发展起来,主要代表人物鲍莫尔(W.J.Bau-mol)、帕恩查(J.C.Panzar)和韦利格(R.D.Willing)于1982年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博弈论开始应用到产业组织理论模型的研究中,被称为新产业组织理论,1988年泰勒尔发表《产业组织理论》,反应了该领域的主要研究成果。

4、20世纪90年代以后

20世纪90年代以后,国际竞争压力的逐渐增强,使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者们不得不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重新考虑该理论的发展方向。被称为跨世纪审判的美国司法部与19个州对微软公司诉讼案,以戴姆勒-克莱斯勒、波音-麦道等著名合并案为代表的国际性行业整合,各国对自然垄断行业的改革,以及新世纪之初发生的安然、世通公司事件,也注定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提出新的要求 [2]。产业组织理论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上都面临新的转变。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从历史回顾中我们已经可以初步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各主要流派的发展脉络,接下来本文将进一步介绍各主要流派的观点、研究方法、政策主张以及代表人物等。

1、哈佛学派

哈佛学派直接受克拉克有效竞争理论的影响,认为市场竞争与实现规模经济存在矛盾。实现有效竞争,即形成既有利于维护竞争又有利于发挥规模经济作用的竞争格局,就要通过政府的公共政策。但从1890年开始的美国反垄断实践表明,没有一个清楚的关于企业行为和绩效的判断标准,反垄断政策就难以实施[2]。哈佛学派的理论正是在寻求如何判断市场的有效竞争程度,和政府应当从何管起而发展起来的。如梅森根据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效竞争的条件归纳出两大类基本的有效竞争标准:市场结构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继梅森的研究之后,一些经济学家将有效竞争的标准进一步扩展为市场结构标准、市场行为标准和市场绩效标准。梅森的弟子贝恩则通过对个别产业的具体分析和实证研究,提出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的观点。谢勒(1970)吸收和发展了贝恩的观点,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进一步揭示了市场行为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总结了有关市场行为特别是价格形成、广告活动、研究开发等方面的研究成果,弥补了贝恩对市场行为论述的不足,并考察了微观和宏观周边条件对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的影响。至此哈佛学派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即SCP分析框架)形成了,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哈佛学派主张通过公共政策(产业组织政策)来调整和直接改善不合理的市场结构,以便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

在SCP分析框架中,作为市场结构指标之一的集中度和作为市场绩效基准之一的利润率之间关系的研究处于核心地位。贝恩调查了美国制造业42个产业,并将它们分为两组:一组是CR8(8家最大企业的市场集中度)大于70%的21个产业;另一组是CR8小于70%的另外21个产业。调查结果显示,这两个不同集中度的产业群之间存在着明显的利润率差异,前者利润率平均为11.8%,而后者平均只有7.5%。据此,贝恩认为如果存在着集中的市场结构,厂商就有可能成功地限制产出,把价格提高到正常收益以上的水平。在哈佛学派看来,在具有寡占或垄断市场结构的产业中,由于存在着少数企业间的共谋、协调行为以及通过高进入壁垒限制竞争的行为,削弱了市场的竞争性,其结果往往是产生超额利润,破坏资源配置效率。这就是“集中度——利润率”假说。如果具有市场支配力的企业增加的话,整体经济就会受到垄断弊病的侵害,因此该假说主张,必须采取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直接作用于市场结构的公共政策,以恢复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秩序。

在分析框架中突出市场结构,在研究方法上偏重实证研究,这是哈佛学派的两个重要特征。在贝恩等人看来,寡占的市场结构会产生寡占的市场行为,进而导致不良的市场绩效,特别是资源配置的非效率,因此有效的产业组织政策首先应该着眼于形成和维护有效竞争的市场结构,并对经济生活中的垄断和寡占采取管制政策。哈佛学派的这种主张对战后以美国

为首的西方发达市场经济国家反垄断政策的开展和强化都曾经产生过重大的影响[3]。

2、芝加哥学派

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继承了奈特(F.Knight)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适者生存,劣者淘汰,即所谓“生存检验”的过程。他们主张国家应该尽量减少对市场竞争过程的干预,把它仅仅限制在为市场竞争过程确立制度框架的条件上,并认为市场均衡是不能通过人为的政策干预加以实现的,而只能通过市场竞争过程强迫经济主体不断适应这种本身也在不断变化着的市场均衡,尽管绝对的市场均衡在现实中难以实现,但是,不受人为干预的竞争过程会始终推动市场趋向这种均衡[4]。

芝加哥学派对哈佛学派的“集中度——利润率”假说进行了批判,指出统计上的正相关关系,并不等于经济意义上的因果关系,哈佛学派通过市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关系来证明市场结构决定市场绩效是难以成立的,因为起决定作用的也许是市场绩效,而不是市场结构,不同的企业效率可能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例如,德姆塞茨认为,集中度与利润率的正相关很可能并不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企业相互勾结提高价格的行为,倒是更能反映高集中产业内主要大企业的更高效率和更低的成本。布罗曾研究表明,贝恩1951年最初研究的42个产业中,高度集中的产业群和较不集中产业群间存在的利润率差异,到50年代中期已从4.3%降至1.1%。因此他认为,即使市场中存在着某些垄断势力或不完全竞争,但只要不存在政府的进入管制,这种不均衡状态在现实中通常只能是暂时的[5]。

芝加哥学派特别注重判断集中及定价结果是否提高了效率,而不是像结构主义者那样只看是否损害了竞争。如波斯纳等人认为,反垄断政策的目的,应在于促进经济效率,进而实现消费者利益的最大化。他们强调反托拉斯法应该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组织理论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施蒂格勒、德姆塞茨和佩尔兹曼(S.Peltzman)等人对政府管制产业的分析。他们通过对政府管制实际效果的实证分析,指出政府管制在很多产业中并未收到预期效果,反而产生了显著的不良影响,从而对政府介入的正当性提出了质疑,他们还从政府管制制度的政治背景入手,运用价格理论对政治市场的交易及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6]。

3、可竞争市场理论

可竞争市场理论是美国著名经济学家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在芝加哥学派产业组织理论的基础上提出来的。1982年他们3人合著的《可竞争市场与产业结构理论》一书的出版,标志着可竞争市场理论的形成。

该理论以完全可竞争市场及沉没成本(sunk cost)等概念的分析为中心,来推导可持续和有效率的产业组织的基本形态及其内生的形成过程。他们认为良好的生产效率和技术效率等市场绩效,在传统哈佛学派的理想市场结构以外仍然是可以实现的,而无需众多竞争企业的存在。它可以是寡头市场,甚至是独家垄断市场,但只要保持市场进入的完全自由,只要不存在特别的进出市场成本,潜在竞争的压力就会迫使任何市场结构条件下的企业采取竞争行为。在这种环境条件下,包括自然垄断在内的高集中度的市场结构是可以与效率并存的。

按照可竞争市场理论,在近似的完全可竞争市场上,自由放任政策比通常的反托拉斯政策和政府管制政策更为有效;政府的竞争政策与其说应该重视市场结构,倒不如说更应该重视是否存在充分的潜在竞争压力,而确保潜在竞争压力存在的关键是要尽可能降低沉没成本。为此,他们主张一方面积极研究能够减少沉没成本的新技术、新工艺,另一方面要排除一切人为的不必要的进入和退出壁垒。但是,在现实中真正符合可竞争市场理论假定条件的产业

并不多,该理论关于沉没成本为零的假定也受到了许多经济学家的猛烈抨击。例如,有研究认为,在多数市场上这种成本短期较之长期更加明显,而现存企业只要有任何数额的沉没成本,较之新进入者就有相应比例的潜在定价优势,等等。这表明该理论在适用范围方面还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尽管如此,可竞争市场理论对近20年来美、英等发达市场经济国家政府管制政策思路的转换及措施调整产生的重大影响却是毋庸置疑的[7]。

4、新产业组织理论

芝加哥学派虽然正确指出了哈佛学派在推理上的不严密,也认识到对企业行为进行合理且合乎逻辑的分析的重要性,但却缺乏适当的分析工具[2]。在冯?诺依曼、摩根斯坦恩(1944)以及纳什等研究基础上建立起来的博弈论,20世纪70年代起被一些经济学家,如泽尔腾、海萨尼等引入到企业战略行为的分析中,从而弥补了芝加哥学派在分析工具上的缺陷,有的学者称之为“后芝加哥学派”。但是博弈论给产业组织理论带来的不仅仅是研究方法上的变化,在研究结论上也与芝加哥学派并不完全一致,有时甚至是否定了芝加哥学派的观点,因此本文认为另外一些学者“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提法更合理些。

博弈论等分析工具的引入,使新产业组织理论在逻辑推理上较为严密,争论的焦点转移到对模型初始条件,即战略环境的判定上。例如,伯川德模型与库诺特模型的对立,乃是由于它们分别适用于不同成本结构的市场;贝恩的“集中率——利润率”假说,当贴现因子足够大时,是可以成立的[8]。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要获得有价值的信息,必须考虑并确切描述战略环境,包括价格变更的频率、时序,以及信息结构等。该理论将市场的初始条件和以纳什均衡为主要特征的企业行为看作是一种外生变量,在此基础上考察了以下问题:企业数目固定不变时的市场均衡,即价格、产量、投资等内生变量的短期均衡;企业数目变动时的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的长期均衡;最后,将短期与长期的市场均衡状态与社会最适度比较,以后者为标准衡量市场的优劣状况。这方面的主要代表人物有泰勒尔、克瑞普斯等。

新产业组织理论具有这样几个特征:在研究方向上,不再强调市场结构,而是突出市场行为,并寻求将产业组织理论与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更紧密地结合;在研究方法上,主要运用数学方法以及博弈论建立一系列的理论模型,以此来研究企业行为;对经济福利问题的分析较为深入,也有许多独到之处。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其他进展与评论

哈佛学派开创了产业组织理论的最早范式,即结构——行为——绩效范式;芝加哥学派批判了该范式的逻辑推理,并提出绩效决定结构的观点;可竞争市场理论则是在芝加哥学派市场进入障碍的观点上发展起来的;新产业组织理论把博弈论引入了传统的产业组织理论分析,将讨论的焦点从逻辑转移到初始条件。这几种产业组织理论流派之间既有批判,又有继承,并在不同的经济背景下,分别成为各国政府产业组织政策的主要理论工具。

需要指出的是,除了几个主要流派外,其他一些理论或学派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也是不容忽视的。首先是新制度经济学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从企业“黑箱”内部的产权结构、组织结构的变化来分析企业行为,以及它们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如果说主流产业组织理论注重产业市场结构关系研究的话,那么新制度经济学则将研究重点深入到产业组织内部,引入交易费用说明企业与市场的边界关系,从而彻底地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与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思、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9]。新奥地利学派(Neo-Austrian)以竞争为基本的分析前提,认为市场竞争是一个动态过程,不能用传统的静态的方法来分析[10]。在该学派看来,竞争的强弱是无法用集中度或企业数、市场

占有率这些尺度来测量的,因为竞争源于企业家的创业精神,而这种创业精神又是其他企业所无法夺走的。因此,只要确保自由的进入机会,充满旺盛的创业精神的市场就能形成充分的竞争压力,而与该市场的集中度高低无关。他们强烈反对企业分割、禁止兼并等结构主义政策主张,全面否定反垄断政策和管制政策的必要性,认为只要政府不介入,市场进入完全自由就能确保充分的竞争,鼓吹自由放任政策。尽管新奥地利学派极端自由主义的政策主张在经济生活中是不现实的,但他们关于市场作为一种过程的理论分析不失有价值之处[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动态主要体现在研究方法和研究对象两个方面。在研究方法上,博弈论的应用使新产业组织理论的推理过程相当严密,仍有进一步发展的生命力,但是由于对初始条件的严格依赖,使这种严密的分析工具在解释现实时面临很多困难,因此经验研究在80年代后期又重新受到重视。许多经济学家认为,产业经济学新一轮的突破可能就在经验研究方面。此外,从产业组织理论的历史回顾中,我们可以看到理论发展与特定经济现象是分不开的,所以在研究对象上的变动和深化也是理论发展的一个方向。在新的全球化背景下,跨国公司作为新的市场主体出现以及世界市场的形成,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开辟了新领域。产业组织理论许多结论的形成,受到对市场范围界定的影响,然而当市场范围扩大到世界范围的时候,其复杂程度大大提高了,各个国家不同的政治、文化背景,政策环境,都会对企业的战略环境产生影响,在这方面进行深入研究无疑是重要的[12]。知识经济的到来也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提出了新要求。知识经济是不同于传统工业经济的经济形式,这一类新兴产业生产的主要不是有形物质产品,而是无形的知识产品或服务,大都不是集中化、标准化或大批量的生产,而主要是小批量、多品种、多样化的经营,存在着分散化、非标准化和柔性化的趋势,这些特征使得垄断在知识经济中的性质和作用发生了重大变化。所以产业组织理论中关于市场结构、竞争与垄断的分析,也需要根据知识经济的新情况加以充实[13]。

从另一个角度看,网络型基础产业如电信、电力、铁路、航空等曾是自然垄断行业的典型代表,由于投资巨大、资产专用性强和规模经济等特点,这些产业往往受到政府的管制,或直接由政府所有实行垄断经营。但随着技术变革和需求的变化,网络型基础产业中某些部门的自然垄断特征正在弱化,甚至完全消失;传统管制失灵造成的严重效率损失和财政困难也使得许多国家纷纷对这些产业进行改革,掀起了世界范围内的放松管制以及经济自由化和私有化的浪潮。这使得对网络型基础产业的研究在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地位日益显著,甚至呈现自成一体的趋势。这方面的研究包括拉丰和泰勒尔建立起的管制经济学的初步研究框架以及对电信行业的研究,纽伯里(1999)关于制度禀赋、产权形式对解决网络型基础产业的所有制和管制问题的研究[14]等,国内也有学者从这些行业自身特征出发对其规模经济和竞争问题进行了重新解读[15] [16]。但是到目前为止,网络型基础产业组织理论的框架还没有完全建立起来,网络型基础产业的改革仍缺乏坚实的理论基础,这方面的进一步深入研究依然具有现实而紧迫的意义。

参考文献

[1] William G Shepherd, The Economic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alysis, Markets, Policies, 4th edition[M]. Prentice-Hall, Inc. 1997. 21-31.

[2] Lynne Pepall, Daniel J Richards, George Norma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Contemporary Theory and Practice, 2nd edition[M]. South-Western /Thomson Learning, 2002. 30-47.

[3]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哈佛学派[J].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8), 3-5.

[4]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芝加哥学派[J]. 外国经济与管理, 1999(9), 3-6.

[5] 苏东水主编,产业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0. 93-96.

[6] G?斯蒂格勒著,潘振民译,产业组织和政府管制[M]. 上海:上海三联书店、上海人民出版社,1996

[7] 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可竞争市场理论[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1). 9-11

[8] J.泰勒尔著,张维迎总译校,产业组织理论[M] 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1997. 288、321、338.

[9] 马广奇,产业经济学在西方的发展及其在我国的构建[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0(10). 9-15.

[10]王军,现代产业组织理论述评,国外社会科学[J],1997(3). 21-24.

[11]夏大慰,产业经济学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新奥地利学派[J],外国经济与管理,1999(10). 26-29.

[12]王建优,董寒柏,全球化前景中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几点探讨[J],南京建筑工程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00(1). 14-21.

[13]简新华,产业经济学发展的几个基本理论问题[J],经济评论,2000(3). 41-49

[14]戴维?M?纽伯里著,何玉梅译,网络型产业的重组与规制[M],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02

[15]荣朝和,关于运输业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问题的探讨[J],中国铁道科学,2001(4).97~104

[16]张昕竹等主编,中国基础设施产业的规制改革与发展[M],北京:国家行政学院出版社,2002

Main School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and its New Development

Dong Yanhua & Rong Chaohe

(School of Economics and Management, Northern Jiaotong University, Beijing 100044, China)

Abstract: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IO Theory) had been focused on inter enterprises relationships, especially about monopoly and competition, but gradually extended to inner enterprise institutions, as well as enterprise-government relationship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main developments of IO Theory and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 in developed nations at different historical stages, shows the viewpoints, methodology, and representatives of various IO theories schools, such as the Harvard School, the Chicago School, Contestable Market Theory and the New IO theory. Although disapprovals existed among the various main schools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they also inherited each other, and became main theoretical support for government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 under different economy background respectively. According to the authors, re-attaching importance to empirical study and reshaping the theory framework under globalization and knowledge economy will be breakthroughs of IO theory. Besides, further organization study on network infrastructure industries will be realistic and urgent to such area’s reforms.

Key words: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schools; SCP analyzing framework; monopoly; competition;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policy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_代志华

产业经济学理论与流派及其在我国的发展 ●代志华 摘 要:文章主要探讨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流派,重点研究SCP范式的崛起和衰落以及新产业组织理论的观点及政策主张,同时,对产业经济学在我国的引进、发展及研究作了评述。 关键词:产业经济学 产业组织理论 SCP范式 中图分类号:F019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4-4914(2006)01-027-03 产业经济学是战后迅速发展起来的应用性经济学科。直到1996年,在我国学科专业设置上,“产业经济学”作为“经济学”大类中“应用经济学”这个一级学科之下的二级学科第一次位列其中,与国际惯例实现了初步的接轨。从总体上看,目前国内对产业经济学研究起步很晚,对产业组织问题的研究仍然比较薄弱,研究过于重视产业结构而没有深入到产业组织中去,在研究内容和研究方法上存在诸多不足。内容上偏于“宏观”,学科范围不够清晰,把许多不属于产业经济学研究范围的内容都纳入研究视野,如经济增长理论问题、增长方式的转变问题、宏观调控与市场机制等问题;另一方面,对我国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水平、集中度和进入壁垒的实证性研究明显不足,无法深入了解市场结构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绩效的影响;在企业行为研究方面,多数论著主要是沿着产权—企业行为—改革对策这样一种模式展开研究,忽视对市场结构、企业组织这些相关因素的深入分析;在研究方法上,基本上以规范研究、定性研究为主,缺乏实证研究,对市场结构、企业行为等产业组织结构要素缺乏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由于博弈分析作为一种研究方法对数学基础要求较高,而未被产业经济学研究者广泛采用,而结构主义分析方法虽然无法研究市场主体或寡头之间的互动模式,但却是一种简单且被广泛采用的研究方法。同时,对数量分析和统计研究的忽视,缺乏基础性的研究,对于产业经济学来说很难取得高水平的研究成果。因此,有必要探讨西方产业经济学研究对象和理论体系,研究其发展轨迹和主要流派,以期对我国产业经济学学科体系有效构建有所帮助。 一、哈佛学派与产业经济学的结构主义观点 产业组织学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是伴随着上世纪大型制造业公司的大规模出现而出现的,与新古典微观经济理论在解释垄断或不完全竞争问题上的失败分不开的。一般认为,马歇尔的新古典经济学是产业经济学的源头,20世纪前半叶的斯拉法、张伯伦、琼?罗宾逊的垄断竞争理论,以及克拉克的“有效竞争理论”都对产业经济学的产生起了推动作用,但此的产业经济学还处于萌芽阶段。比较一致的看法是,现代产业经济学体系是30年代以后在美国以哈佛大学为中心,以梅森和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的,理论界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这一范式的最初形式是贝恩(1956)的市场结构、市场绩效两段论范式。贝恩编写的著名教科书《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经济学的基本形成,并在其后的20年间成为国外许多著名大学本科生和研究生课程的主要学习内容,影响了整整一代学者和决策者。这一阶段产业经济学的主要研究成果集中在海弗里鲍尔和斯托金主编的《产业组织与公共政策论文集》中。至于现代主流产业经济学中流行的SCP三段论范式则由谢勒在贝恩两段论的基础上发展而成的。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经济学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组织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在产业经济学的早期发展中,还有不少哈佛学派以外的学者也对产业经济学做出过重要贡献,如为现代产业经济学中的广告推销、销售契约等问题提供了理论基础的霍特林和兰凯斯特等。 二、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与SCP范式的衰落 上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经济学家,包括施蒂格勒、德姆塞兹、波斯纳等人对SCP分析范式提出激烈的批评,形成了所谓芝 加哥学派,并逐渐取得了主流派地位。与结构主义者那样只关心竞争的程度不同,该学派特别注重市场结构和效率的关系,故被理论界称为效率主义者。其代表人物施蒂格勒由于对产业经济学的开创性研究而被授予1982年诺贝尔经济学奖。该学派继承了奈特以来芝加哥大学传统的经济自由主义思想和社会达尔文主义,认为市场竞争过程就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是一个“生存检验”的过程。该学派在理论上皈依新古典经济理论,坚信瓦尔拉均衡和自由竞争理论依然有效,厂商行为是厂商预期的函数,政府不需干预,1966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在芝加哥学派形成的过程中,法学家与经济学院和商学院的经济学家们共同合作,应用价格理论对反托拉斯法展开了深入的研究,推动了新兴边缘学科———法学经济学的诞生。芝加哥学派对产业经济学研究的另一重要贡献是开创了规制经济学这一个新的经济学研究领域。作为对传统的SCP范式的批判,鲍莫尔、帕恩查和韦利格等人于1982年合作出版了《可竞争市场与产业机构理论》,系统阐述了所谓的“可竞争市场理论”。这一理论对80年代鲍莫尔(1982)提出的“可竞争性理论”有很大影响。 SCP范式的衰落,一方面该范式缺乏深刻而又明确的理论基础,“旧产业组织学”与微观经济学理论不能很好地融合以及它对大型企业的成长与行为和日益突出的产业集中趋势缺乏解释能力;另一方面由于在实践中人们无法发现那种稳定的具有普遍意义的模型关系,导致对统计结果的解释自相矛盾。还有就是博弈论的广泛运用,企业在市场中的策略性行为以及企业内部代理人的策略性行为,为博弈论的应用提供了广泛的机会,预示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方向。因此,SCP范式的衰落正是产业经济学迅速发展的结果。 三、产业经济学的发展与新奥地利经济学派观点 20世纪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新方法的引入,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理论基础、分析手段和研究重点等发生了实质性的突破,大大推动了产业经济学的发展。这一阶段的代表作是泰勒尔(法国)1988年出版的《产业组织理论》,这一近10年来国外大学最具权威性的产业组织学教科书。此外,1987年《产业经济学杂志》以特刊形式出版的一期论文集和1990年由威廉姆森主编出版的《产业组织学论文集》,以及1994年授卡布尔主编的《产业经济学前沿问题》,这些著作包括了产业经济学的经典文献、“新产业组织学”的代表作及“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的一些成果,基本上反映了整个80年代西方产业经济学各个流派取得的最新进展。 一方面,近年来崛起的以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经济学”,也被称为“后SCP流派”,其代表人物有科斯、诺斯、威廉姆森、阿尔钦等人。该学派组织理论的主要特点在于它引入交易费用理论,对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理论体系、基本假说、研究方法和研究范围作了系统的阐述,彻底改变了只从技术角度考察企业和只从垄断竞争角度考察市场的传统观念,为企业行为的研究提供了全新的理论视角,重点深入到企业内部,对产业组织的深化起了直接的推动作用。 另一方面,产业经济学的发展沿着SCP范式的方向发展成为“新产业组织学”。20世纪80年代前后,以泰勒尔、克瑞普斯等人为代表的经济学家用博弈论的分析方法对整个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进行了改造,逐渐形成了“新产业组织学”的理论体系。新产业组织理论的特点可以归纳为三个主要方面:一是博弈论的引入;二是从重视市场结构的研究转向重视市场行为的研究,即由“结构主义”转向“行为主义”;三是突破了传统产业经济学单向、静态的研究框架,建立了双向的、动态的研究框架。 另外,建立在门格尔、庞巴维克的传统思想和方法之上的新奥地利学派在产业组织理论上的取得了新成就,其代表人物是米瑟斯、哈耶 — 7 2 — 《经济师》2006年第1期 ●理论探讨

产业组织理论

名词解释 1、垄断的无谓损失(垄断的社会福利净损失)(名词解释)P28 由于垄断企业实行高于边际成本定价,均衡产量水平下降到低于完全竞争时的均衡产量水平,使得社会总剩余减少,这种减少或者福利损失叫做―垄断的社会福利性净损失‖,也叫做―垄断的无谓损失‖,它反映的是资源无效配置的成本。 2、何谓消费者剩余(名词解释)P20 消费者愿意为一个单位商品支付的最大金额与实际支付的金额之间的差额。 3、何为范围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范围经济(名词解释)P38 范围经济说的是考虑生产k种产品,由一家企业生产这一系列的产品比由k家企业单独生产的成本低。 4、在一级价格歧视下可以采取什么样的定价方式?(名称解释)P68-71 个人化定价、两部定价、集束定价 5、激励相容约束(名词解释)P85 任何给高需求消费者建议提供的商品数量,其获得的消费者剩余必须等于他们从专门为低需求消费者设计提供的商品数量中能够获得的消费者剩余。 6、何谓价格歧视(名词解释)P87 价格歧视是指同一个销售者将某一产品的两个亚种以不同的净价格出售给两个购买者,这里买方支付的净价格是经过对同产品差别化相关的成本差异进行调整后的价格。 7、何谓纳什均衡?如何求解纳什均衡?(名词解释)P115 在其他人不改变战略的情况下,一个参与者没有任何激励去改变其目前采用的战略组合。 8、何谓掠夺性定价,如何进行掠夺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将价格定在牺牲短期利润以消除竞争对手并在长期获得高利润的行为。 9、何谓限制性定价,如何进行限制性定价(名词解释) 指一个厂商制定很低的价格以阻止其他企业进入市场的行为。 10、何谓触发策略,企业如何使用触发策略(名词解释)P200 在卡特尔组织中,只要其他所有成员都一直遵守协议,那么参与者就按协议要求选择合作战略。如果有任何一个成员背叛协议,则参与成员永远不再选择合作战略,博弈转向非合作纳什均衡。 11、促使卡尔特维持的措施有哪些(名词、简答)P212-213 ①基点定价:选择一个或多个产地作为定价的基点,在选定基点之后,所有产品的运费都要报基点到销售地的价格,而不是报实际产地到销售地的价格。 ②最惠消费者条款:指卖方做出的承诺,它保证如果卖家将同一商品以更低的价格卖给其他后来的购买者,则之前的购买者将获得等同于两价格间差的退款。 ③相遇竞争条款:指某一卖家承诺如果同一产品的其他卖家价格更低,则自己也按照这一最低价格销售。 ④集中销售代理和行业协会。 简答 1、市场结构的影响因素有哪些(简答)P43、P48-49 ①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规模经济倾向于增加市场集中度,范围经济也有相似的效应,它倾向于将不同的产品集中于一家企业生产。在产品差别的市场中,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的存在会导致更加集中的市场结构。 ②市场规模。大规模市场的集中度要低于小规模市场。然而,当沉淀成本随着市场规模而上升时,市场规模的扩张不会导致市场集中度的下降。 ③网络效应和政府管制的存在也会影响市场结构。网络效应就是某种商品对任意使用者的价值会随着购买这一产品的消费者数量的增加而增加。网络效应越大,企业就越是需要扩大规模以将这种外部性内部化,此时市场就会变得更集中。政府可以通过限制进入(退出)、专利制度和保护竞争者等措施直接影响市场结构。 2、何为规模经济,如何衡量企业的规模经济和规模不经济(简答)P34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_产业经济学

第四章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一)名词解释 1.市场 2.结构主义 3.行为主义 4.可竞争性理论 5.进入壁垒 6.反垄断 (二)单项选择题 1.关于产业组织理论,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A.产业组织理论是关于自由市场经济中垄断与竞争的理论 B.产业组织理论是运用宏观经济学理论分析厂商和市场及其相互关系的一门学科 C.具体分析研究厂商相互间竞争与垄断关系、厂商治理以及厂商内部组织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D.产业组织理念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类有密切替代关系的产品的厂商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2.马歇尔冲突是指()。 A.垄断与竞争的矛盾B.规模经济与竞争的矛盾 C.规模经济与垄断的矛盾D.寡头垄断企业之间的矛盾 3.下列哪一项不是市场行为的评价指标()。 A.广告和研究开发费用支出B.定价行为 C.资源配置效率D.产品质量

4.提出结构-行为-绩效框架(SCP分析范式)的是()的经济学家。A.哈佛学派B.芝加哥学派 C.可竞争市场理论D.新制度学派 5.可竞争市场理论强调的是()。 A.潜在竞争对现有厂商行为的影响B.SCP分析范式 C.市场结构D.政府管制 三、多项选择题 1.产业组织中的实证研究方法有()。 A.产业案例研究B.产业实验室研究 C.博弈论D.产业间的比较研究 E. 产业计量经济学研究 2.市场结构的衡量指标有()。 A.市场集中度指标B.产品差异程度 C.厂商一体化或多样化经营的程度D.厂商进入退出壁垒 E. 规模经济 3.在贝恩看来属于进入壁垒的因素有()。 A.规模经济B.政府管制 C.最低资本需求量D.产品差异 E. 所有权 4.迈克·E·波特提出的驱动产业竞争的力量包括()。 A.现有企业间的竞争B.新进入者的威胁 C.卖方侃价能力D.买方侃价能力 E. 替代产品或服务的威胁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 理论的研究方法与工具的演进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与理论渊源 (一)产业组织的定义 所谓产业组织(Industrialorganization),通常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这种企业之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经济学中的组织概念是由英国著名经济学家马歇尔首先 提出的。马歇尔在其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把组织列为一种能够强化知识作用的新的生产要素,其内 容包括企业内部组织、同一产业中各种企业间的组织、不 同产业间的组织形态以及政府组织等。 *产业组织(Industrial Organization)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组织或者市场关系。 *这种市场关系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和利益关系。 *对产业组织研究主要是以竞争和垄断及规模经济的关系和矛盾为基本线索,对企业之间的这种现实市场关系进行具体描述和说明。 “组织”通常包括三种含义: 第一,指按照一定的目的、任务和形式予以编制,如作为企业管理职能之一的组织,某项工程建设或某项活动的组织

等。在这里,组织通常是作动词用; 第二,指形成的形式。如各种党派、团体、企业、学校、医院、家庭、军队和国家政权等等; 第三,指组成部分之间的关系。 竞争机制与市场秩序 * 竞争是商品生产者(交换者)之间进行经济实力较量和利益争夺的一种关系,它使市场经济规律的内在强制成为对商品生产者的外在强制而得到贯彻。 *竞争机制被视为市场经济条件下经济进步的最大动因,竞争活力被作为信条而成为市场经济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前 提。 “马歇尔冲突”与不完全竞争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产品单位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的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所发挥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从而扼杀自由竞争。 (二)产业组织的理论渊源 包括早期思想、萌芽阶段、奠基阶段、最终体系的形成阶段。 1、早期思想 ●亚当斯密(Adam Smith) 马克思

第二章 产业组织理论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 教学目的和要求:通过本章的学习,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形成、发展的过程和趋势,掌握产业组织的涵义、马歇尔冲突、产业组织理论的哈佛学派和芝加哥学派。以及学会运用S—C—P分析范式分析具体产业情况。 教学重点与难点:贝恩SCP的分析框架、哈佛学派与芝加哥学派的区别 教学时数:8课时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与发展 一、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是研究特定产业的竞争和垄断问题。因此,一些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渊源可以追溯到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关于竞争和垄断的一些论述。 多数学者认为,产业组织理论起源于马歇尔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马歇尔最早提出产业组织概念,并揭示了规模经济与竞争活力的矛盾,因此,马歇尔被许多学者公认为产业组织理论的先驱或称鼻祖。相应地,马歇尔的《经济学原理》便成为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马歇尔冲突:大规模生产能为企业带来规模经济性,使这些企业的单位产品成本不断下降、市场占有率不断提高,其结果必然导致市场结构中垄断因素不断增强,而垄断的形成又必然阻碍竞争机制在资源合理配置中发辉的作用,使经济丧失活力。 马歇尔冲突成为产业组织理论探讨的核心问题。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形成 20世纪30年代发生的经济危机,使以马歇尔为代表的正统经济理论与现实经济的矛盾十分突出。1933年,英国经济学家乔安·罗宾逊出版了《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一书,同年,美国经济学家张伯仑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标志着垄断竞争和寡头垄断市场结构理论的形成,打破了要么是完全竞争,要么是完全垄断的旧框框,填补了完全竞争和完全垄断两极之间的空白。 20世纪30年代,梅森(Mason)开始在哈佛大学正式开设产业组织课程,由他指导的该领域最早的博士研究生贝恩(J. Bain)后来成为这一领域的权威。当时,张伯仑也在哈佛大学,哈佛大学人才济济,成为早期(40—60年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哈佛学派”,哈佛学派的主要贡献是建立了较为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即以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为基本框架的理论体系。由于哈佛学派十分强调市场结构对市场行为和市场效果的决定作用,为此,产业组织理论研究者把哈佛学派称为“结构主义学派”。 三、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1.芝加哥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 从60年代后期起,施蒂格勒(J·Stigler)、德姆塞茨(H·Demsetz)、波斯纳(R·Posner)、麦吉(Y·McGee)、布罗曾(Brozen)等来自芝加哥大学的学者,对当时被奉为正统的结构主义理论进行了激烈批评,并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中心。他们被称为“芝加哥学派”。由于芝加哥学派极为注重效率标准,人们也称芝加哥学派为“效率学派”。 2.鲍莫尔的可竞争市场理论 70年代以来,由于可竞争市场理论、交易费用理论和博弈论等新理论的引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及展望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现状与展望 一、产业组织核心理论的发展进程概述 1.产业组织理论的起源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源最早可以追溯至亚当·斯密(1776)的劳动分工理论和竞争理论。他通过对重商主义学说和重商主义时代国家干预私人经济主体活动的批判,提出了所谓的自由竞争的思想。斯密反对国家干预经济,认为自由竞争是一个导致利益和谐与市场均衡的过程。自斯密之后,经济学界有关产业组织问题的先驱性研究多集中于竞争理论和所谓理想竞争状态的确定等方面。1879年,马歇尔夫妇合著的《产业经济学》首次出版,将产业组织定义为产业内部的结构,马歇尔被看做产业组织学的创始人。在1890年出版的《经济学原理》一书中,揭示了竞争活力与规模经济的矛盾关系,即“马歇尔冲突”。1933年,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分别出版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不约而同地提出了所谓的垄断竞争理论,他们否定了以往要么垄断、要么竞争的一种极端对立的观点,指出现实世界中通常是各种不同程度的竞争与垄断交织并存。这些早期的研究虽然开启了产业组织研究的大门也卓有成效,但并没有形成一个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在西方产业组织理论后期的发展过程中共出现过三个主要的学派,即哈佛学派、芝加哥学派和新产业组织理论。 2.哈佛学派研究范式 1959年,贝恩的《产业组织》出版,是第一部系统阐述产业组织理论的教科书,标志着哈佛学派形成。哈佛学派主要以经验性的分析为主,通过对跨部门的产业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推导出企业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存在一种单向的因果关系:即市场结构决定了是企业的市场行为,而企业的市场行为又决定了企业市场绩效,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S-C-P)的分析框架。它强调了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即S →C→P,因此通过公共政策调节市场结构从而影响市场行为,最终保证良好的市场绩效成为了经济中最重要的事务。SCP理论范式标志着传统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最终形成,并影响了整整一代的学者和决策者。哈佛学派的SCP范式虽然统治了产业组织学界近半个世纪,但其本身并不是一个完美的分析范式,存在许多缺陷。 3.芝加哥学派研究范式 20世纪60年代到70年代,理论界对哈佛学派最猛烈的批判来自于芝加哥学派。他们推翻了SCP范式中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之间的单向因果关系,他们看来,市场效率才是决定市场结构和市场效率的基本因素,即P→S →C关系。而且通过可竞争市场理论指出产业的进入壁垒并不像SCP范式里面指出的那么高。芝加哥学派相信市场的力量,主张放松管理,对当时美国的产业组织政策产生了直接的影响。 随着芝加哥学派的崛起以及随后众多学者的追随,哈佛学派的SCP研究范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肖殷洪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Main Schools of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Its Development in China 所在院、系、所:经济管理学院 专业名称:产业经济学 学生姓名:肖殷洪 主题词: 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二零一零年十二月【二十】日

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摘要】本文首先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主要流派的观点,包括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并对其做出简要评价;其次论述了产业组织理论在中国的发展及其存在的不足之处。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不足之处 【Abstract】The article showed the view of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the main schools,including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and 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and made a brief evaluation; then discussed 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in China's development and 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Key word】the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non-mainstream theory of industrial organization;the existing shortcomings 一、引言 产业经济学作为是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上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的产业组织理论被引入中国大陆,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产业经济学理论与实践成为一个发展较快的专业研究领域,逐步在中国形成了产业经济学研究的热潮。中国学者在研究西方产业组织理论著作和实践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了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二、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产业组织理论可以分为两大派别: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和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主流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经历了两个阶段——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和新产业组织理论;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学派可分为芝加哥学派、新制度学派和新奥地利学派。[1] (一)主流产业组织理论 1.传统产业组织理论——哈佛学派的SCP范式 20世纪30年代,梅森进一步对有效竞争进行了研究,将有关有效竞争的定义和实现有

第二章__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第二章产业组织理论概述 教学目的和要求 通过本章教学,使学生理解并掌握以下内容: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 教学重点 贝恩SCP的分析框架。 教学难点 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三者之间的关系。 本章主要讨论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研究框架和产业组织理论的演进过程,以反映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理论框架及其主要研究内容。 第一节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领域 一、产业与市场 目前国内外学者对产业与市场的概念有不同的理解 杨治: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严格地说,就是生产具有密切替代关系的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 马建堂: 产业组织理论中的“市场”是指一组生产具有较高替代率的产品的企业的集合。 可见,从这两位学者分别对产业与市场的定义看,产业与市场似乎没有什么差别。 弗格森(Ferguson): 市场是由生产具有紧密替代性产品的企业组成的。产品的替代性是从购买者的观点(或产品需求方)来分析的。在某一市场中,产品之间的交叉需求弹性(cross-elasticity of demand)很大,而对其它市场产品的交叉需求弹性很小。相比较而言,产业是由具有紧密替代性的产品组成的,这种紧密替代性是从供应者的观点(或产品供应方)来分析的。用一个简单的例子来描述市场和产业的区别:P 伯吉斯(Burgess): 产业与市场的区别至少可以从两方面分析:第一,它们可以根据不同的基本活动进行定义。产业以生产为特征,而市场以交换为特征。第二,产业与市场可以根据不同的产品来定义。 由上可见,产业与市场是有区别的,而区别两者的标准是因经济分析的需要而定的,因此,这种标准带有相当的主观性和较大的灵活性。 课堂提问:什么是市场? 二、产业组织 一些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企业市场关系的总和,包括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和市场绩效三个方面。 有的学者认为: 产业组织是指同一产业内的企业关系结构。这种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益关系和行为关系。 有的学者则认为: 产业是指生产同一类商品的生产者在同一市场上的集合,这些生产者之间的相互关系结构就是所谓产业组织。

产业组织理论综述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综述及对我国的启示 左宝琪1 (1.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云南昆明 650500) 摘要:本文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脉络进行了梳理,首先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在国外的发展过程,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有哈佛学派(SCP理论)、芝加哥学派和新制度经济学派。接着介绍了我国的产业组织现状,最后介绍了产业组织理论对我国的启示。 关键词:产业组织理论,SCP理论 正文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新兴的应用经济理论,它以微观经济学理论为基础,具体分析企业结构与行为、市场结构与组织以及市场中厂商之间的相互作用和影响,进而研究经济发展过程中产业内部企业之间竞争与垄断以及规模经济与效率的关系和矛盾,研究和探讨产业组织状况及其对产业内资源配置效率的影响,从而为维持合理的市场秩序和经济效率提供理论依据和对策途径。产业组织理论作为一种完整而系统的理论体系其形成于20世纪二三十年代。20世纪80年代末产业组织理论开始传人我国,如今产业组织理论在我国得到了一定的发展。 一、国外关于产业组织理论的主要流派 1.哈佛学派。哈佛学派形成于20世纪30年代以后,代表人物是梅森和贝恩。哈佛学派的SCP分析框架为早期的产业组织理论研究提供了一套基本的分析框架。其主要贡献是建立了完整的SCP理论范式。贝恩编写的《产业组织论》(1959)的出版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所谓的SCP理论范式即“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其巾,市场结构指市场中企业问的数量、份额、规模上的关系及竞争形式,主要的衡量指标包括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进入条件等;市场行为指企业在市场竞争和相互博弈中所采取的策略和对策,一般包括串谋、策略性行为、广告的研究与开发等;市场绩效指产业运营的效率,主要从利润率、效率、技术进步等方面来考察市场结构和市场行为的优劣。 2.芝加哥学派。20世纪60年代之后。来自芝加哥大学的一些经济学家对SCP分析范式提出了批判,形成了所谓的芝加哥学派。该学派的代表人物是斯蒂格勒。其编著的《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志着芝加哥学派理论上的成熟。该学派认为,反垄断行为或垄断的主要原因是政府对市场的干预。其观点和政策主张可以归纳为以下几点:a. 经济自由主义的观点。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信奉自由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相信市场力量的自我调节能力,认为市场竞争过程是市场力量自由发挥作用的过程;b. 绩效主义观点。芝加哥学派认为:垄断市场结构中产生的高额利润来自大企业的高效率。c. 政府管制俘虏理论。芝加哥学派认为,政府管制者有各种各样利己的动机,而企业作为一种利益集团对政府的产业组织政策或管制有特殊的影响力,这两者结合便为政府管制俘虏理论提供了现实基础;d. 可 作者简介:姓名(19xx-),女,安徽六安人,云南师范大学旅游与地理科学学院硕士研究生。主要研究方向为区域经济合作研究。E-mail:310143645@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6707880.html,

网络创业理论与实践全部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facebook的创始人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互联网创业的表现形式有()。 窗体顶端 A、 B、 C、 D、 E、 我的答案:ABCDE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对机会的识别和把握就是创业。()正确答案错 1 【单选题】 不是中国经济发展的三大马车是()。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D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中国经济发展新动力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2015年沃尔玛收购了一号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工业不包含()。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改革开放初期是中国的第一次创业浪潮。()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电子商务创业的优势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C在网络创业中门槛相对较低。()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多选题】 《柔道战略》的精髓有三个方面:() 窗体顶端 A、 B、 C、

我的答案:ABC 窗体底端 2 【判断题】 C2B是个人卖东西给企业。() 我的答案:× 3 【判断题】 《柔道战略》的作者德鲁克认为,在获得某一个产业或市场的领导和控制地位的战略中,企业家柔道战略是风险最低、成功率最高的战略。() 我的答案:错 已完成 1 【单选题】 成功创业离不开正确决策,而正确决策的前提是()。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B 窗体底端 2 【多选题】 店铺为什么要做买家分析?()。 窗体顶端 A、 B、 C、 D、 我的答案:ABCD 窗体底端 3 【判断题】 同一家企业资质不能同时开设天猫与京东店。() 我的答案:× 已完成 1 【单选题】 下面哪个不属于电商创业项目选择原则?()。 窗体顶端 A、 B、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产业集群理论综述 当今世界经济中,产业集群的发展已成为一种最引人注目的现象,它既是产业组织方式的大提升,也是有效的经济发展战略。众多的产业集群构成了色彩斑斓,块状明显的“经济马赛克”,世界财富的绝大部分都通过这些块状区域内制造出来的。20世纪90年代中期,美国380个产业集群生产了全美接近60%的产值。在意大利,形成了199个产业集群,每年200多亿美元的出口额主要由其中的66个产业集群生产。印度在2000年就有350多个产业集群,产量占印度国内产量的75%-80%,创造了制造业出口额的60%。法、英、德以及拉丁美洲等国都将产业集群作为一种行之有效的产业组织方式,列为主要的经济发展战略。2001年,美国商务部发表了一篇《基于产业集群经济发展的州长指南》,分析了产业集群对地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提出要利用政策有力地推动产业集群的发展。在我国东南沿海(如浙江、广东及江苏省苏南等)不少发达地区,产业集群也取得了显著的经济绩效。 1产业集群的概念 1.1.产业集群的概念 1、波特给出的定义 现在理论界对产业集群的公认的概念是由迈克尔.波特教授提出的。波特首先于1990年的《国家竞争优势》一书中提出了“集群”(Clusters)的概念,某一特定领域内相互联系、在地理位置上集中的公司和机构的集合[1]。在1998年发表的《集群于心经济竞争学》一文中,波特指出:产业集群包括一批对竞争起重要作用的、相互联系的实体和其他组织;产业集群还经常向下延伸到销售渠道和客户,并向侧面拓展至辅助性制造商,以及与技能技术或投入相关的产业公司;许多产业集群还包括提供专业化培训、教育、信息研究和技术支持的政府和其他结构[2]。在其后的著作《竞争论》(2003)中波特将产业集群(Industry Cluster)的定义加以扩展,波特认为:产业集群是以某一个或几个相关产业为核心,以价值链为基础的地方生产系统,大量产业联系密切的企业(包含最终产品或服务厂商,专业元件、零部件、机器设备以及服务供应商、金融机构、及其相关产业的厂商)及相关支撑机构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强劲、持续竞争优势的现象 [3]。 2、其他国外学者给出的定义 贝察蒂尼(Becattini,l991)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产业区,即以同业工人及其企业簇群在特定地域内大规模自然地、历史地形成为特征的地域性社会实体[4]。派克(Pyke,1992)将产业集群定义为“在生产过程中相互关联的企业聚集,通常在一个产业内,并且根植于地方社区”[5]。斯茨米特茨(Schmitz,1995)将产业集群定义为:企业在地理和部门的集中,这些企业之间存在着范围广泛的劳动分工,且拥有参与本地市场为竞争所必须具备的,范围广泛的专业化创新的企业组群[6]。J·A·Theo、Rolelandt和Pim den Hertog(1998)对集群的定义是:为了获取新

产业组织理论

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 一、20世纪30年代以前《国富论》(Adam Smith);马歇尔冲突(Marshall);《垄断竞争理论》(Chamberlin);《不完全竞争经济学》(Robbison) 二、20世纪30年代——70年代 1938年:梅森(E·S·Mason)在哈佛大学建立了一个产业组织研究小组,对市场竞争过程组织结构、竞争行为、竞争结果进行研究;1939年:Mason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理论体系和研究方向,同年出版了《大企业的生产价格政策》一书和一批关于产业集中度的资料;1940年:克拉克(J·M·Clark)发表了《论有效竞争的概念》对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和体系的建立也产生了重大的影响,提出了有效竞争的基本概念和标准。 三、70年代后 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不断发展和完善;哈佛学派不断受到批评和挑战;代表主流学派即哈佛学派研究SCP范式继续前行的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考林、沃特森等;以芝加哥学派为首的其它非主流产业组织理论,代表人物有斯蒂格勒、德穆塞茨等。 产业组织理论只要学派及其理论内容 1、哈佛学派的主要理论 Harvard School 1、SCP范式 Structure—Conduct—Performance Paradigm“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 主要以进入壁垒、市场集中度、产品差异化等指标来衡量。 哈佛学派建立了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在分析方法上重视实证分析、重视市场结构的作用。 Market Structure→Market Conduct→Market performance ●Market concentration; ●Product differentiation ●Barriers to entry ?Business goals ?Business strategy ?Competitive practice ?Efficiency ?Profitability ?Technical progress 哈佛学派的政策主张:1、主张维护企业间的竞争活力,发挥市场机制的作用,以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需求和推动技术进步。2、制定严格的反垄断政策,完善维护公平竞争的法律体系。法规包括禁止卡特尔、禁止垄断行为、限制横向企业间合并与兼并、取消歧视性价格等内容。3、其理论主张对美国司法部兼并准则和发垄断内容的出台起了重要作用,这类准则对各类兼并采取了严厉的制裁措施。 2、芝加哥学派(Chicago school) 1968年施蒂格勒的名著《产业组织》一书的问世,标准着芝加哥学派在理论上的成熟。 ?信奉市场经济中竞争机制的作用,反对政府过多干预; ?绩效起决定作用,不同的企业效率形成不同的市场结构,如果一个企业出现高效率的话,完全可能是该企业高效率的结果,而不是垄断势力的作用; ?反垄断的目的是为了实现经济效率,即社会福利的最大化。是保护竞争,而不是单纯保护竞争者,维持竞争者的数量。主张消极的反托拉斯政策。 3、新奥地利学派

产业组织理论IndustrialOrganizationTheory教学大纲课程编码

产业组织理论 Industrial Organization Theory 教学大纲 课程编码:M621003 课程学分:48学时,3学分 适用学科/专业:应用经济学学科/专业 开课学院:经济管理学院 一、课程性质 产业组织理论是为产业经济学方向研究生开设的一门专业基础课。该课程以微观经济学和交易成本理论为基础,以市场经济体系中特定组织结构下的市场结构、企业行为、市场绩效为考察重点的一门交叉性应用经济学。该课程的研究对象是市场经济体制下各产业内的企业之间的关系,主要研究企业、产业和市场为什么以一定的形式组织起来,组织形式和结构如何影响市场的运行和绩效,其中心概念是“有效竞争”,即既能促进经济效率提高又能促进产业发展的产业组织关系。 二、课程教学目的 产业组织理论旨在系统介绍产业组织理论的知识、观点、方法和问题,全面考察产业组织理论的学术前沿和理论流派,通过讲授、自学和实践等教学环节,一方面使学生建立科学的产业组织理论观,具备完整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掌握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逻辑思维和分析方法,为今后开展相关学术研究奠定坚实的基础;另一方面,使学生加深对产业组织关系和市场运行机制的理解,提高运用产业组织的逻辑和方法分析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更好地服务于产业分析和企业管理实践工作。 三、教学基本内容及基本要求 1 导论4学时 【教学要求】

理解产业组织理论的研究对象和任务;认识产业组织理论在经济学中的重要意义与特点;了解产业组织理论发展中的哈弗学派、芝加哥学派、可竞争市场理论、博弈学派等基本观点与政策主张;认识到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掌握产业组织理论的边际、博弈、计量、实验模拟等研究方法与SCP分析范式的基本要点。 【教学要点】 1.1 产业组织理论的含义与特点 1.2 产业组织理论发展的历史 1.3 产业组织理论的核心问题 1.4 产业组织理论的分析范式与研究方法 2 企业与市场4学时 【教学要求】 了解关于企业性质的契约理论和知识理论,掌握企业的所有权和相机治理、共同治理等治理模式;了解企业的目标和类型等;理解企业规模与市场边界决定的交易费用、核心能力等等理论;掌握决定企业成本的规模经济、学习经济、范围经济等因素。 【教学要点】 2.1 企业的性质 2.2 企业的所有权、治理与目标 2.2 企业的规模与市场边界 2.3 企业的成本分析 3 市场的结构与绩效4学时 【教学要求】 掌握产业组织理论对市场结构的定义与类型,了解市场结构衡量的集中度、HHI指数等指标;掌握市场结构的规模经济、产品差异化、进入壁垒等影响因素;了解市场绩效衡量的贝恩指数、勒纳指数等相关指标;理解市场结构与市场绩效之间的关系以及集中度-利润率假说。 【教学要点】 3.1 市场结构的类型 3.2 市场结构的衡量 3.3 市场结构的决定因素 3.4 市场绩效的衡量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616707880.html, 产业组织理论概述及其在中国的发展 作者:杨倩 来源:《财讯》2016年第30期 产业组织理论是20世纪30年代的一门应用性经济学学科,主要研究微观经济行为主体参与市场交易与组织的理论体系。本文就是在综述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和发展的基础上,结合中国的实际情况,发展自己的一些产业组织学理论思想。 产业组织理论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中国化综述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的产生与发展 比较一致的看法是,产业组织理论源于美国,作为一种理论体系产生于20世纪30年代,其发展历程大体上可以划分为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1930~1970年。以哈佛大学经济学教授贝恩为主要代表,形成了著名的“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简称SCP范式。贝恩在1959年出版了《产业组织》,书中系统地提出了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框架,标志着现代产业组织理论的基本形成,贝恩从此被誉为产业组织理论的集大成者。继贝恩之后,经济学家凯森和法学家特纳合作出版了著名的《反托拉斯政策》一书。谢勒在《产业市场结构和经济绩效》一书中,提出了完整的SCP范式, 将哈佛学派的产业组织理论体系向前推进了一步。SCP范式的形成标志着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初步成熟;产业经济学因此而成为一门相对独立的经济学科。 第二阶段:1970年至今。从20世纪60年代末起,一些经济学家在不放弃SCP分析框架的前提下,对正统的产业组织理论进行了修正和补充,并在20世纪80年代发展形成新产业组织理论。新的产业组织理论从重视市场结构转向更重视企业行为的分析。其代表学派有芝加哥学派、新奥地利学派和新制度学派。这些行为主义的新产业组织理论,强调企业行为对市场结构的反作用和经济绩效对企业行为进而对市场结构的影响。 上世纪80年代中期以来,以科斯等人的交易费用理论为基础,从制度角度研究经济问题的“新制度产业经济学”,也被称之为“后SCP时代”。新制度学派将制度视为经济活动的内生变量,研究企业内部产权结构和组织结构的变化。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体系的主要内容 西方产业组织理论经过几十年的发展,逐步形成了较为完整的理论体系,对今后产业经济发展和政策实践具有较为重要的意义,最主要的产业组织理论观点集中表现在下列几个方面: 第一,“市场结构——市场行为——市场绩效”范式。这三个要素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单向因果关系:市场结构决定企业的市场行为,企业行为产生市场绩效。SCP范式构成了哈佛学派产

产业组织理论作业题

产业组织理论作业题 名词解释 产业:产业既可以指工业,又可以泛指国民经济中的各个具体产业部门。 战略关联分类法:按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政策中的不同产业地位来划分产业的分类方法。 主导产业:能够依靠科技进步或技术创新获得新的生产函数,能够通过快于其他产品的“不合比例增长”的作用有效地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先导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并且在国民经济中先行发展,以引导其他产业朝某一战略目标发展的产业或产业群。 支柱产业: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 交易费用:通过市场配置资源产生的费用,它包括四个部分:交易双方事前的信息搜寻费用;协议协商执行过程中产生的费用;因协议不完全性导致事后修改产生的费用;因不确定性导致的最终损失。 资本专用性:它是指这样一种状态,在双方交易的过程中,有些投资是专用性的,是专门为特定交易过程进行的投资,这些专用性投资无法挪作他用,或者挪作他用的成本非常高,也或者是挪作他用会导致资产的大幅度贬值。 产业组织:同一产业内企业间的市场关系,主要包括交易关系、行为关系、资源占用关系、利用关系。 产业组织理论:是一门用来分析、研究市场经济条件下涉及市场运行问题的应用经济理论。 马歇尔冲突:大量生产的好处是和“组织”相关联的,而追求规模经济的结果是阻断价格机制的作用和垄断的发展,即规模经济和垄断的弊病。 市场结构:是对市场内竞争程度、价格形成等产生战略性影响的市场组织的特征。 市场行为:企业在充分考虑市场供求条件和其他企业关系的基础上所采取的各种决策行动。 市场绩效:在一定市场结构下市场行为运行的最终产生的经济后果。 产业组织政策:为了促进资源在产业内、企业间的合理配置以获得理想的市场绩效,由政府制定的用以引导和干预市场行为的政策。 行业集中度:即行业规模分布状况。规模最大的前几位企业的有关数值与整个行业或市场的份额最常用。产品差别化:指在同一产业内不同企业或以不同品牌生产的同类产品由于在质量、款识、性能、销量、服务或信息提供等方面存在差异,导致产品间替代的不完全状态。 规模经济:在既定的条件下,如果在某一区间生产一单位单一或复合产品的平均成本递减,那么就可以说存在规模经济。 范围经济:利用单一经营单位原有的生产或销售过程来生产或销售多于一种产品而产生的经济。即在一定条件下企业同时生产两种或两种以上产品会更有效率的经济。 进入壁垒:进入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赚取超额利润时,能够阻止新厂商进入的那些因素。 退出壁垒:是指当某一产业的在位厂商不能赚取正常利润(亏损)决定退出时所负担的成本,或者说是已经投资还未收回的那部分投资在退出时依然还不能收回,即沉淀成本。 掠夺性定价:企业为了把竞争对手挤出市场和吓退试图进入市场的潜在对手而采取的降低价格的一种策略。为了达到目的,有时不惜亏本,将价格降低到成本以下。 限制性定价:在寡头垄断市场上,卖主将价格定在足以获得经济利润但又不至于引起新企业进入的水平上的定价行为。 价格协调定价:企业间在价格决定和调整价格中相互协调而采取的一种共同定价行为。 价格卡特尔:两个或两个以上企业通过串谋来采取联合行动,限制产量,操纵价格,组成以增加共同利润为目的的联盟。 二级价格歧视:厂商依据产品的购买数量设定不同的价格,分批定价销售。 三级价格歧视:厂商根据不同消费群体对价格敏感程度的差异,对不同的消费群体或产品的不同市场进行差别定价。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