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课时备课)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课时备课)

《临床医学概论》教案(课时备课)

课次 第1次 时间 2008年2月25日 章节名称 绪论,第一章 常见症状 授 课
方 式 理论课(√);实践课( );实习( ) 教 学
时 数 2 教学目的和要求 1、掌握健康的概念;临床医学概论的学习方法。熟悉临床医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了解现代医学的进展情况。
2、掌握症状、体征的概念。熟悉发热、咯血、疼痛、呼吸困难、紫绀、水肿、呕血、便血、黄疸及昏迷等症状的临床表现及临床意义。了解引起各症状的病因。 重点、难点 【教学重点】症状、体征的概念。
【教学难点】引起各症状的病因。 主要教学方法和辅助手段 讲授配合使用多媒体幻灯 教 学 进 程 教学内容、时间分配和板书设计 教学方法和师生互动 第一部分 开始部分(5分钟)
向学生介绍《临床医学概论》课程在人才培养教学计划中的地位、作用;向学生提出学习本课程必须遵守的课堂教学要求,包括对课堂讨论、随堂笔记、作业、实习等要求,并从中对学生进行语言表述、文字表达能力、实践能力培养的要求。
第二部分 基本部分(80分钟)
绪论
临床医学概念:临床医学(clinical medicine)是诊断、治疗和预防各种疾病的学科群,属于应用科学。
一、健康的概念和医学模式的转变
(一)健康的概念
健康(Health)包括"躯体健康、心理健康、社会适应良好、道德健康"四个方面。
亚健康(Sub- health,The third health condition,第三状态、灰色状态)是指介于健康和疾病之间的一种生理功能低下的状态。
疾病(disease)
疾病是机体在一定病因的损害性作用下,因自稳调节(homeostatic control)紊乱而发生的异常生命活动过程。在多数疾病,机体对病因所引起的损害发生一系列抗损害反应。
疾病基本特征
* 第一,疾病是有原因的。
* 第二,疾病是一个有规律的发展过程。
第三,疾病时,体内发生一系列的功能、代谢和形态结构的变化,并由此而产生各种症状和体征,这是我们认识疾病的基础。
第四,疾病是完整机体的反应,但不同的疾病又在一定部位(器官或系统)有它特殊的变化。
第五,疾病时,机体对外界环境适应能力降低,劳动力减弱或丧失,是疾病的又一个重要特征。
(二)医学模式的转变
神灵主义医学模式
自然哲学医学模式
机械论医学模式
生物医学模式社会生态学模式
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现代医学模式)
二、临床医学概论的研究范围和内容
研究范围包括诊断学基

础;内科、外科、妇产科产、儿科常见疾病;计划生育;心理卫生及精神科常见疾病。
每种疾病研究内容包括概述、病因、发病机制、临床表现、诊断要点、治疗要点等。
三、学习临床医学概论的目的、要求和方法
运用所学临床医学知识解决健康问题。
要熟悉临床常见病多发病的病因、发病机制、常用实验室检查、辅助检查、诊断要点和治疗要点。
理论联系实际、基础知识与专业知识相结合。
培养临床思维方法和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树立"健康为人人、人人为健康"的正确观念。
四、现代医学的进展
(一)在病因和发病机制方面
内科侧重病因与发病机理,已深入到分子水平。
(二)在检查和诊断技术方面
检验和诊断技术不断提高,如HPLC和纤维内镜,预防和治疗方面有新进展,如免疫工程。
(三)在治疗方面
外科方面新技术不断产生,如埋藏式人工心脏起搏器和中西医结合治疗法。
第一篇 诊断学基础
诊断学(diagnostics)是运用医学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对疾病进行诊断的一门学科。即论述诊断疾病的基本理论、基本检查方法和临床思维方法的学科。
 1、基本理论:是研究基本的症状、体征发生、发展的规律和机理以及建立诊断的思维程序,从而识别疾病的各种情况。
2、基本检查方法:包括询问病史、体格检查(视、触、叩、听诊)、实验室检查及器械检查(心电图、心电向量图、心功能、肺功能、X线、超声波、脑电图、同位素、CT、MRI、内窥镜等)。
3、临床正确思维:运用科学的临床思维去识别疾病、判断和揭示疾病的本质,为保护机体的健康,预防和治疗疾病提出依据。
第一章 常见症状
? 症状:是指在疾病状态下,机体生理功能发生异常时病人主观感受到的不舒适感、异常感觉或病态改变。症状是诊断疾病的重要线索和依据。
? 体征:是指在体格检查中医生发现的异常表现。体征对临床诊断的形式起着更重要的作用。

第一节 发热
发热:当体温调节功能发生障碍,致体温升高超过正常范围时,称为发热。
一、病因
1、感染性发热:各种病原体引起的疾病。
2、非感染性发热
①无菌性坏死物质的吸收。
②变态反应。
③内分泌及代谢疾病。
④体温调节中枢功能失常。
⑤皮肤散热减少。
⑥植物神经功能紊乱。
二、发病机制
内源性致热源 外源性致热源

中性粒细胞、单核细胞
形成、释放
内源性致热源

 体温调节中枢

 体温调定点上移


产热大于散热而发热

三、临床表现
(一)临床分度
低热、中等热、高热、超高热
(二)临床经过及特点
体温上升期、高热期、体温下降期
(三)热型及临床意义
包括驰张热、稽留热、间隙热、回归热、波状热及不规则热。
(四)伴随症状
第二节 咯血
咯血:指喉及喉以下的呼吸器官出血经咳嗽由口腔排出。
一、病因
支气管疾病、肺部疾病、心血管疾病、其他
二、临床表现
年龄特征、咯血量、全身情况
三、伴随症状
第三节 疼痛
疼痛是临床常见症状,也是病人就医的主要原因。
一、胸痛
胸痛一般由胸部疾病引起。
(一)病因
胸壁胸廓疾病、呼吸系统疾病、心脏与大血管疾病、纵隔疾病、其他。
(二)临床表现
胸痛部位、性质;发病年龄;影响胸痛的因素
(三)伴随症状
伴咳嗽、咯血
伴呼吸困难
伴咽下困难
二、腹痛
腹痛:是腹部神经受病变刺激的一种反应,由腹部或腹外疾病引起,多数为器质性,也可为功能性。
腹痛可分为急性、慢性两类。
(一)病因
1、急性腹痛
(1)腹腔脏器急性炎症
(2)腹膜急性炎症
(3)胃、肠急性穿孔
(4)空腔脏器梗阻或扩张,脏器扭转或破裂
(5)急性血循环障碍
(6)其他:腹壁病变、胸部疾病、尿毒症等。
2、慢性腹痛
(1)胃、十二指肠溃疡。
(2)腹腔内脏器慢性炎症、扭转。
(3)腹内实质性脏器病变。
(4)腹内肿瘤。
(5)其他:中毒与代谢性障碍、神经精神因素等。
(二)临床表现
腹痛部位、性质与程度;影响腹痛的因素
(三)伴随症状
伴发热寒战
伴呕吐、无排便排气
伴便血
伴黄疸
伴休克
第四节 呼吸困难
呼吸困难:是指病人感到空气不足、呼吸费力,客观表现为用力呼吸,重者张口抬肩、鼻翼扇动、发绀、端坐呼吸、辅助呼吸肌参与呼吸动作,并有呼吸频率、深度与节律的改变。
一、病因
? (一)呼吸系统疾病:
? 1、呼吸道梗阻;
? 2、肺脏疾病;
? 3、胸廓与胸膜疾病;
? 4、各种原因所致呼吸功能障碍。
? (二)循环系统疾病
? (三)血液病
? (四)中毒
? (五)神经精神因素
二、临床表现
? (一)肺源性呼吸困难:它是由于呼吸系统疾病引起的通气、换气功能障碍,导致缺氧和/或二氧化碳潴留所致。
? (二)心源性呼吸困难:由于左心、右心功能不全引起。
? (三)血源性呼吸困难
? (四)中毒性呼吸困难
? (五)神经精神性呼吸困难
心源性呼吸困难
? 早期劳力性呼吸困难;
? 夜间阵发性呼吸困难:呼

吸困难常在夜间熟睡后1~2小时发生;病人常因严重胸闷、气急而憋醒,被迫坐起(夜间平卧回心血量增加,心脏负担加重;睡眠状态下迷走神经兴奋,乙酰胆碱能受体兴奋,心肌收缩力下降、心率降低,代偿能力降低)
? 端坐呼吸:
? 心源性哮喘
三、伴随症状
伴发热:肺炎等感染。
伴一侧胸痛:自发性气胸等。
伴昏迷:重病、脑病等。
第三部分 结束部分(5分钟)
提出本节课需要掌握的内容和重点,布置思考题 讲授并借助多媒体技术教学











































































开展启发式教学,首先让学生思考平常所见到的发热原因,然后讲解病因。









































































启发式教学:先提出问题,呼吸困难仅由呼吸系统疾病引起吗?然后讲解病因。


























讨论、练习和作业 1、简述发热的临床分度。
2、简述急性腹痛的病因。 主要参考资料 1、《临床医学概论》,吕卓人主编,科学出版社,2001年6月第一版
2、《诊断学》,陈文彬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第六版
3、《内科学》,叶任高主编,人民卫生出版社,2004年5月第六版 课后自我总结分析 注:1、板书设计可在教学进程中直接用横线、浪线等标示出。2、教案按授课次数填写,每次授课均应填写一份。重复班授课可不另填写教案。



1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