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上)

主讲人:边立新

中共中央党校哲学教研部教授

同志们好,今天我跟大家交流的题目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与方法”。

开辟未来,不忘本来。所谓开辟未来就是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事业,不断的推向前进,进而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要做到这一点,就不能忘记本来。所谓本来,就是马克思主义。特别是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原初形态,就是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所以我们学习马克思主义哲学,首先就要学习作为原初形态的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

因而我想,围绕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有关问题,谈三个方面。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三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方法论意义。这三个方面的问题,分别是谈的历史、理论和现实。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首先谈第一个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立和发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是跟它的历史条件密切联系在一起。马克思主义哲学产生在什么历史条件呢?那就是19世纪的40年代,当时工业革命发展,资本主义制度在西欧得以确立。资本主义制度确立,实际上带来了两个后果。第一促进了生产力的发展,第二导致了两极分化。也就是说生产力发展之后,物质财富丰富了,但是占用物质财富的人,是少数资本家,大多数人包括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沦为无产者,称为无产阶级。

因而两极分化这种现象的出现导致社会矛盾尖锐,工人运动频频爆发,而工人运动需要理论,马克思主义就是在这样一种历史条件下诞生的。马克思恩格斯正是适应了当时社会大变革的需要,适应工人运用发展的需要,创立了马克思主义,创立了马克思主义的哲学,从而为工人阶级提供了强大的思想武器。

马克思主义的创立,就使工人运动发生了很大的变化,从过去的自发走向了自觉,当然马克思主义的诞生不仅是时代的需要,也是工人运动的需要。

还有一个很重要的条件,就是马克思主义的创始人,马克思恩格斯他们的立场、他们的价值取向。马克思的立场就是工人阶级的立场,就是劳动人民的立场,而这个立场在马克思很年轻的时候就已经确立了。比如马克斯在一篇作文当中,关于青年人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他就说过这样的话。他说如果我们选择了最能为人类的福利而劳动的职业,重担就不能把我们压倒,因为这是为大家而献身,到那时,我们幸福将属于千百万人,我们的事业将默默的但是永恒发挥作用的存在下去,而面对我们的骨灰,高尚的人将洒下热泪。这就是马克思对他职业选择的一种考虑。他要做一个什么样的人,做一个为大多数人谋福利的人。对于马克思而言什么叫幸福?为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幸福,这样才叫幸福。马克思不仅是这样说的,也是这样做的。

马克思的一生就是为工人阶级的解放、为劳动人民的解放而奋斗的一生。马克思是怎么去世的?他很有特点。他是在桌前写作的过程当中心脏就停止了跳动,所以后来恩格斯在马克思的墓前,发表了一篇演说。恩格斯是这样说的。一颗伟大的心脏停止了跳动,马克思的去世将给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带来巨大的损失。

恩格斯说马克思首先是一个革命家,恩格斯没有讲马克思首先是一个思想家、理论家,而说他首先是一个革命家。为什么?因为马克思毕生的真正的使命,就是参加现代无产阶级解放的事业,马克思第一次使现代无产阶级意识到,他们自身的地位、自身的需要意识到自身解放的条件。马克思是工人阶级和劳动人民的代言人。

然后恩格斯又说,马克思一生有两大发现。就是先讲他是一个革命家,然后讲他是一个理论家、思想家、哲学家。哪两大发现?第一马克思发现了人类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历史唯物主义,就是他的哲学思想主要内容;第二马克思还发现了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规律,创立了剩余价值学说,这就是他的政治经济学主要内容。正是有了这两大发现,才是社会主义从空想变为科学。

马克思的哲学思想包括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他们是在改判改造前人的基础上创立了。怎么创立的?主要是批判改造德国古典哲学。马克思包括恩格斯在内,他们都不是天生的唯物主义,他们的哲学思想有一个转变的过程,怎么转变的?

在实践当中转变,批判前人哲学。前人主要是黑格尔的哲学和费尔巴哈的哲学,黑格尔的哲学有合理的东西也有局限性的东西。局限性的东西是唯心主义,合理的东西是辩证法,所以马克思批判改造了黑格尔的哲学,克服了他的局限性的方面,吸收了他的合理性的方面。同样马克思也批判改造了费尔巴哈的哲学,对前人批判改造的基础上,使得马克思的哲学比前人高明。因为他不断的吸收合理的东西,不断的克服前人不合理的东西,所以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就实现了一种在哲学领域的伟大革命,超越了前人、发展了前人,当然也批判改造了前人,因而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他们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应当说有重大的历史性贡献。马克思恩格斯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共同的创始人,正如恩格斯所说的,他说我所阐述的世界观,绝大部分是由马克思确立了,而只有极小的部分是属于我的。在各种专业上的互相帮助、互补这早就成了我们的习惯,的确是互相帮助的确是互补。因为马克思早年更多关注于对哲学的研究,而后来转向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恩格斯早年他是专注于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而晚年转向对哲学的研究。这个发展历程也带有互补性,所以马克思和恩格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做出了巨大的哲学贡献。

我们可以把他们的一生对哲学的贡献划分为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就是早年,马恩哲学形成和问世大概是在19世纪的40年代,这期间马克思写了关于费尔巴哈的提纲,这是包含着新世界观天才萌芽的第一份文件了,这是在1845年写的。

1945年1946年,马克思恩格斯合作了《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是历史唯物主义的奠基之作。但是这两部著作当时都没有发表,是后来发表的。然而这两部著作已经包含着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也就是说他们的哲学思想形成了,只是没有公开。

而后不久1847年,马克思写了《哲学的贫困》,1948年马克思恩格斯又合著了《共产党宣言》这两部著作在当时都公开发表了,所以标志马恩哲学思想公开问世的是《哲学的贫困》和《共产党宣言》。这是第一阶段。

第二阶段,中年,大概是从19世纪的50年代到70年代,这期间马克思恩格斯对他们的哲学进行运用,同时进行总结。大家知道,马克思从50年代开始,着重研究政治经济学。他对政治经济学的研究有一个很庞大的计划,准备写作。1859

年他完成了政治经济学批判地第一分册当中的一部分了,因此他写了一篇序言,叫政治经济学批判序言。序言当中写了什么内容?主要是讲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观点。后来马克思接着研究政治经济学,特别是重点研究政治经济学批办的第一分册。第一分册就是资本分册了,就是研究资本论,纂写资本论。

首先是写了资本论的第一卷,马克思写完很快就出版了,第一版是1867年,第二版1873年。在资本论第一卷出版第二版的时候,马克思写了一篇跋文,就叫《资本论》第一卷第二版跋,讲唯物辩证法思想,恩格斯这个期间也写了很多著作,比较著名的著作就是《反杜林论》。《反杜林论》号称是马克思主义的百科全书了,其中第一篇就是讲哲学,在哲学篇当中,恩格斯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系列的基本观点,这是第二阶段。

第三阶段就是晚年,从19世纪的70年代末,到马恩分别逝世。这期间他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进行丰富完善。马克思晚年写了过祖国纪事杂志编辑部的信,在这部著作当中表明了对待历史唯物主义的科学态度。恩格斯晚年就写了很多的著作了,包括路德维希.费尔巴哈和德国古典哲学终结。这部著作的写作是1886年,这个时候马克思已经去世了,马克思是1883年去世的。

恩格斯的这部著作,比较系统的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和德国古典哲学的关系。恩格斯晚年,还写了大量的关于历史唯物主义的书信,所以对于历史唯物主义作了丰富和完善。总而言之,马克思恩格斯的一生作出了丰富的哲学贡献。他们的哲学思想,主要有哪些内容?

让我们过渡到第二个问题,关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主要内容

可以这样说,马克思恩格斯的著作浩如烟海,他们的哲学思想博大精深,我们只能从他们的基本著作当中,概括出一些主要的内容,提炼出一些最基本的哲学观点。马克思恩格斯的哲学思想的主要内容和基本观点有哪些?下面我讲四个复杂的问题,就是概括为四个基本观点。

(一)社会存在论与实践观点

一社会存在论与实践观点。马克思说过这样的话,物质生活的生产方式制约

着整个社会生活包括政治生活和精神生活过程。不是人们的意识决定人们的存在,相反是人们的社会存在,决定人们的社会意识。那就是说社会生活包括物质生活,包括政治生活,包括精神生活。然而在其中,起决定作用的是物质生活。而物质生活作为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决定精神生活。

这就告诉我们怎么研究社会,不能到每个时代中去寻找所谓的某种范畴,研究社会生活,应当始终站在现实的历史基础之上,不是从观念出发来解释实践了,而应当从物质实践出发来解释观念。这样一个基本观点,实质上就体现了实践的观点。物质生活是基础,我们必须确立这样一种观点,确立实践的观点。而这个确立实践观点的确立也是在批判前人的基础上获得的,批判改造遗忘的哲学基础上确立的。

马克思在关于费尔巴哈提纲当中有一句话,这段话就是讲实践观的,就是批判改造前人基础上确立的实践观点。马克思说从前的一些唯物主义的主要缺点是,就批评旧唯物主义,旧唯物主义的缺点是什么?对对方现实感性,只是从客体的或直观的形式去理解,而不是把他们当做感性的人的活动,当做实践去理解,这就是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旧唯物主义如何看待我们周围的事物?认为周围的事物,就是纯粹的客观事物,而离开人去看待这些事物。比如说我们的桌子、我们的房子,在旧唯物主义看来,它是一个纯粹的课题,实际上不对。为什么这样说?因为桌子房子不是一种自然物,而是人创造出来的。人在实践活动当中生产出来的,如果只是从客体的角度去理解,是理解不了这个客观失误的,是无法理解的,无法做正确的理解。必须同时要从主体的角度,从人的实践活动的角度去理解,因为桌子房子,都是人在实践活动当中创造出来的,离开人,离开人的实践活动,离开人的创造性,就无法理解桌子。所以旧唯物主义在这个问题上犯了错误,忽视了主体性,忽视了实践活动。

马克思又说因此和旧唯物主义相反,能动的方面却被唯心主义发展了,当然唯心主义是抽象的发展了。唯心主义看到了人的能动性,然而问题在于它把能动性归结为人的精神,归结为人的理性,而且把人的精神和理性夸大了、绝对化了。所以唯心主义也犯了错误,抽象的发展了能动性,就是把人的能动性完全归结为精神,并认为精神万能无所不能,没有把精神摆在适当的地位,绝对化了夸大了。归根到底否认了现实的人,否认了人的现实活动。所以无论是旧唯物主义还是唯

心主义,他们有一个共同的缺点、共同的局限性,这个局限性是什么?否认人的现实的使劲活动。

而马克思的哲学不同于前人,既不同于旧唯物主义,也不同于唯心主义,是两个不同。两个不同的根本区别或者根本标志是什么?就是在于马克思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点,强调实践的基础地位,实践在社会生活当中的决定性作用,所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实践的唯物主义。实践的观点,才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因而马克思恩格斯这样说,对实践的唯物主义者即共产主义者来说,全部问题都在于使现存世界革命化,实际地反对并改变现存的事物。也就是强调改变世界,改造它的重要性、基础性、实践性。

比如自然资源,它和人的实践活动是联系在一起的。石油早就存在了,为什么我们早没有发现?是后来才发现的。石油从自然物实际上它转化为了自然资源,过去对人没有用,后来有用了,什么时候有用的?它是和人的实际水平的提升和科学技术的发展联系在一起,有了机器,我们才发现石油有用。所以从自然物转化为自然资源,离不开人的实践活动。

同样活动关系从哪来?来源于人的生产活动,生产活动没有人的实践活动,就不可能形成人与人之间的社会关系。人们的思想理论从哪来?能离开实践吗?不能。它是在实践基础上产生的。我们的思想理论是否正确,靠什么去检验?靠实践。所以我们说不能离开实践,我们谈论什么问题都不能离开实践,离开实践就什么都不能说,什么也说不清楚。

所以马克思强调,哲学家们指的是以往的哲学家,只是以不同的方式解释世界,问题的实质在于改变世界。所谓改变世界,就是实践。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观点是整个社会历史生活的基础。

这是我讲的第一个基本观点。

(二)唯物辩证法与发展观点

第二唯物辩证法与发展的观点。

唯物辩证法的内容很多,包括两个基本原则,三大基本规律和一系列的基本范畴。我们这里只讲其中的一个观点,就是唯物辩证法的发展观。

黑格尔是辩证法的大师,创立了非常丰富的辩证法,具有丰富的辩证法思想。问题是黑格尔的辩证法是唯心主义的,跟唯心主义的体系结合在一起。所以在黑

格尔看来,思维的过程是现实事物的创造住,而现实事物不过是思维过程的外部表现。所以黑格尔把精神、思维作为世界的本质,精神决定客观事物。在这个问题上,虽然辩证法思想很好,但是唯心主义的局限性在唯心主义的哲学体系中被窒息了。

马克思的辩证法跟黑格尔辩证法不同,我们的辩证法是唯物主义的辩证法,可以在马克思主义,他说我的看法则相同,观念的东西不外是一路人的头脑,并在人的头脑中改造了的物质的东西。以物质的东西为基础,物质决定观念,而不是相反。在这个问题上,马克思的辩证法跟黑格尔的辩证法,具有本质的区别。

马克思又讲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了。他说辩证法在对现存事物肯定理解中,同时包含着对现存事物否定的理解,及对现存事物避免灭亡的理解。任何一个事物都有一个产生发展的过程。产生发展壮大,最后的结果是灭亡。旧的事物消失了,新的事物诞生了,这就是发展。旧的不去新的不来,这个过程就是发展。所以马克思说辩证法不崇拜任何东西,按其本质来说,它是批判的和革命的。什么叫批判,所谓批判就是辩证否定,什么叫革命?革命就是发展变化,这就是马克思讲的唯物辩证法的本质,一句话就是发展变化。

不光马克思讲唯物辩证法了,恩格斯也讲唯物辩证法。恩格斯在《反杜林论》哲学篇当中,着重强调了辩证法的几个基本的观点,他从认识论的角度来讲辩证法。他大概讲了三个观点。

一,认识的出发点。在恩格斯看来,出发点是客观的。客观实际认识的出发点,就是一切从实际出发,我们的认识从哪来?来源于客观事物。我们的决策怎么产生的?决策要建立在调查研究基础之上。有了充分的调查研究,然后在能做出决策,这个决策才是正确的。因而我们做决定,只能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头脑出发,拍脑门,做决策主观臆想,这样的决策往往出问题。所以我们的问题必须从客观实际出发,而不能从主观臆想出发。

第二认识是一个辩证的发展过程。我们有了正确的认识,这个认识是不是就不需要发展了?不是。认识是要发展变化的,为什么?因为客观实际在发展,人类社会在发展,如果我们的认识不发展,你这个认识就不一定是正确的。要保持认识的正确性,只能发展,不能停滞不前,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没有完成了的认识。我们的认识能完成吗?不可能完成,为什么?因为客观事物在发展,我们

的认识不能停留在一个水平上。所以为什么我们强调解放思想,为什么我们强调要与时俱进?这就是任何的辩证法所要求的。

第三真理是辩证的,真理作为认识的结果实际上具有两重性。即真理具有绝对性,真理具有相对性,或者说任何真理都是绝对性和相对性的统一。

首先真理具有绝对性,所谓绝对性就是强调真理一定是跟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相符合。相符合的正确的才是真理,错误的那不是真理是谬误。所以在这个问题上,我们一定要强调,真理具有绝对性,所谓决定性就是客观性,就是正确性。

同样真理还有另外一个属性,就是相对性,相对性就是任何真理都是具体的,不是抽象的,因而必须随着客观事物的发展而发展,不能停滞。我们强调真理的绝对性,就是要求我们坚持真理。我们强调真理的相对性,告诉我们要发展真理,这就是决定性和相对性的统一,这两个属性共同存在于同一个真理中,就是一个真理包含两种属性。为什么同一个真理当中包含着两个属性?恩格斯又说,这实质上是和人的思维的两重性,联系在一起,就是真理具有两重性,因为人的思维具有两重性。

哪两重性?恩格斯紧接着作了阐述,他是这样说的,有一段很长的话,我给大家读一下,然后我来做解释。恩格斯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它的认识能力是无限的,同样又是有限的。然后恩格斯又说,按照它的本性,它就是人的思维了。按照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可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和无限的。按照它的个别实现情况,和每次现实来说,人的思维有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这样一段话很绕口的一段话。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恩格斯在这里从两个方面来阐述了人的思维的特性。哪两个方面?他说人的思维是至上的无限的,同样又是不至上的和有限的。为什么说人的思维是至上是无限的?他说就人的思维的本性使命和历史的终极目的来说,人的思维具有至上性和无限性。一句话人或者人的思维有这样一个特点,叫打破沙锅问到底。一定要问个究竟,一定要研究这个事物,发现它的本质,发现它的终极原因,这就是人类的一个特性,人的思维的一个特性。

小孩一会说话就问问题,而且问题很多,什么都问,每天都有10万个为什么。这是什么?那是什么?这是从哪来的?那是从哪来的?然后又问妈妈我是从哪来

的?小孩经常给大人提出这样的问题。而当母亲的面对小孩的问题有时候要回避,一问他是从哪来的,当母亲的就不愿意谈。你问我你是从哪来的,我告诉你,你又不明白,我不告诉你老问。有的时候当母亲的随口一说,说你是从哪来的,你是从西边山沟里捡来的。这样回答孩子的问题后患无穷,因为这个小孩人心如白板,你告诉他什么,就记住了。我是从山沟来捡来的,长大之后他就离家出走了,原来你不是我的亲娘。

所以这样回答孩子问题不行,代价太沉重。孩子找不到了,离家出走了,回山沟里去了。所以对孩子的问题一定要慎重,一定要认真回答,不能应付。孩子你是从哪来的,妈妈告诉你,怎么告诉啊?爸爸和妈妈两个人一结合你就来了,至于怎么结合的,你给他留下思考的空间,长大他就知道了,所以不要随意性的轻易回答孩子的问题。

孩子有了思维的火花你不能用一盆凉水给他浇灭,要给他留下空间,让他去思考,让他去探索。然后人去上学,上小学、中学、大学、硕士、博士、博士后。读了博士后就把问题问完了嘛?没有。参加工作还要问。在学校学的东西实际上是一小部分,特别是在知识爆炸的时代,学校学的东西,很多是在工作当中用不上,还要学。重新学习还有追问,什么时候不问了?不会说话了。所以人的一生的过程,就是在不断的追问的过程,这就叫思维的至上性。这是一个方面了。

另外一个方面,恩格斯又说,按照人的思维的个别情况和现实来说,人的思维又是不至上的,又是有限的。每一个人都是有限的,我们的生命是是有限的,我们的能力、我们的精力是有限的。所以一个人不可能什么都去问,你什么都去问是什么都问不清楚的,要抓住关键的问题,抓住主要的问题,抓住自己感兴趣的问题。我从事什么工作,我就专心致志的做好这个工作。不要什么都想做,人要知道限制自己,这就是黑格尔讲的一句话。为什么要知道限制自己,人生有限,人的生命休闲、人的能力有限,不可能去做无限的事情,不可能什么都做。想什么都做的人,最终的一事无成,什么都做不好。这一生真是很短暂,干不了多少事,能够做好一件事,已经很了不起了。马克思一生做了两件事,两大发现。毛泽东晚年说的,他自己晚年回顾说,我这一生无非做了两件事,第一打败了日本帝国主义,把国民党反对派哄到小岛上。第二我发动了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对后一件事,议论的人不少,最后评价的结果是37开。所以伟人也不过是一生做了

两件事,我们能做多少事,做不了多少事,要珍惜一生的短暂时间。

人的历史是短暂的,如历史长河一瞬间。怎么样珍惜时间,做好我们的本职工作,做有意义的事情,为我们的事业做出贡献。这已经很了不起了,所以不要企图做很多很多的事,就是因为人是有限的,当然怎么样把有限和无限统一起来,这个很重要。

大家记得雷锋的一篇日记,他说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为人民服务是无限的。我要把自己有限的生命,投入到无限的为人民服务的事业之中去。这话说的好,他把有限无限统一起来。当然雷锋不仅说的好,而且做的好。当年为什么学雷锋?学雷锋之前,实际上要把雷锋的先进事迹包括他的材料都报到中央。中央就报送毛泽东,毛泽东看了雷锋的这篇日记之后,非常兴奋。他说这个小同志不简单,他懂点哲学。毛主席他是喜欢哲学的,他也喜欢懂点哲学的人,所以当年看了雷锋了这篇日记之后,毛泽东特别高兴,随手就把毛笔拿起来写了几个大字,向雷锋同志学习。所以后来我们就学雷锋。

所以作为我们的党员干部,特别是领导干部,必须要懂得点哲学思想,特别是要懂得点马克思主义的哲学,这就是第二个观点,关于发展的观点。

(三)社会结构理论与生产力观点

第三社会结构理论与生产力观点。马克思恩格斯作为历史唯物主义的创始人,阐述了历史唯物主义的许多观点,其中的一个基本观点是生产力观点。他们在《德意志意识形态》这部著作当中,强调生产历史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他们说一切历史冲突,都根源于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就是社会生活当中有冲突。马克思恩格斯告诉我们,研究这个社会历史的冲突要找根源,找到最根本的原因,总根源。最根本的原因是生产力和交往形式之间的矛盾。但是生产力是基础、根本,也就是说历史的冲突的总根源是生产力。我们怎么解决历史冲突?归根到底要靠发展生产力,只有生产力水平提高了,历史冲突的解决才能具备条件。社会的进步是建立在生产力发展基础之上。共产主义社会怎么才能实现,实现共产主义必须靠生产力的发展,它是以生产力的巨大增长,生产力的高度发展为前提的。没有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和物质财富的增长,就不可能实现共产主义。所以生产力的发展是全部社会历史的基础。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精华版)

一、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1. 哲学及其基本问题 2.马克思主义哲学 及其基本特征 1,马哲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一)★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1)恩格斯提出思维和存在的关系(何者第一,有无同一)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①是任何哲学派别都不能回避的问题;②是解决其他哲学问题的前提;③是划分哲学基本派别的依据;④是人们生活中的基本问题。 (2)一切哲学都不能调和唯物和唯心主义两大基本派别, (3)唯物主义主张物质第一、精神第二,按世界的本来面目去说明世界,不附加外来成分。 (4)唯心主义主张精神第一性、物质第二性。(两个基本形态:★★★) ①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感觉、观念作为唯一真实的存在和世界的本原;(唐刘禹锡唯物) ②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脱离个人的精神变为独立的存在,作为世界本原和万物创造者。 将认识过程中的感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主观唯心主义。将认识过程中的理性阶段夸大、绝对化,导致客观唯心主义。 (5)唯心主义产生的根源:①社会历史根源、②阶级根源、③认识论根源(感觉是屏障,不可知论) (6)旧唯物主义的缺陷: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没有确立科学的实践观。 (7)马克思主义的特征:(马克思最伟大的贡献:创立唯物史观;) (旧唯物半截子是因为自然观唯物,历史观唯心;) ① 公开申明为谁服务;(一切辩证法都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的, 发展变化的。没有认为世界统一) ② 强调理论对实践的依赖关系,理论反过来又指导实践。(解决问题的出发点----实践) ③ (8)马哲与具体科学的关系:一般与个别;抽象与具体;指导与被指导;普遍与特殊。共性与个性 2,辩证法与形而上学 (1)辩证法:联系的、变化的、发展的…… (2)形而上学:孤立的、静止的、不变的…… 3,马克思主义哲学及其基本特征 产生条件:①社会历史条件②自然科学前提③思想理论来源:黑格尔的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 基本特征:★★ ①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普遍规律的科学(研究对象); ②是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相统一的完备理论体系(内容); ③是以实践为基础的革命性与科学性相统一的无产阶级哲学(阶级属性、根本特征、社会作用)。 二、物质与意识 1.辩证唯物主义 的物质观 2.意识的起源、 本质与作用 3.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①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②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③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伟大工具 ① 哲学与世界观、方法论 ② 哲学的基本问题 ③ 哲学的主要派别 ①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 ② 运动是物质的根本属性和存在方式 ③ 物质运动的客观规律性 ① 意识是物质世界长期发展的产物 ② 意识的本质 ③ 意识对物质的能动作用 ④ 主观能动性与客观规律性 ① 世界的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常考知识点汇总

公务员考试: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1、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2、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 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5、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6、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7、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物质是运动的物质,运动是物质的运动。运动是物质自身的固有属性和存在方式。 物质运动的具体形式是多种多样的。物质运动可分为五种基本形式:即机械运动、物理运动、化学运动、生物运动和社会运动。各种物质运动之间的区别与联系:低级运动形式是高级运动形式的基础、高级运动形式是从低级运动形式发展而来的;高级运动包含低级运动形式;各种运动形式同时并存、相互制约并在一定条件下相互转化。 静止是有条件的、暂时的和相对的,运动是无条件的和绝对的。静止是一种特殊的运动状态。物质运动具有其自身的规律性。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自身所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具有如下共同点:规律具有稳定性;规律具有普遍性;规律具有可重复性。 8、世界的物质统一性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是对无限多样和永恒运动着的整个世界的根本观点和总的看法,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龙源期刊网 https://www.wendangku.net/doc/8e15057751.html,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及其时代价值 作者:李飞菲 来源:《现代交际》2019年第11期 摘要: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是在实践的基础之上而与时代精神紧密相连的特质。正是因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所具备的当代性,使其能够保持强大的生命力。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对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有着重要的推动力,对于把握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有着重要的意义。 关键词: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时代价值 中图分类号:B1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349(2019)11-0232-02 斗转星移,时过境迁,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被历史的尘埃所掩盖,反倒是随着社会的发展呈现出勃勃生机,这一切的根源在于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的当代性。 一、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性的内涵 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像其他学科一样,在社会生活领域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逐渐发展成为一门独立的学说。马克思曾经说过“没有哲学我就不能前进”①,自从工业革命以后,整个人类社会进入了科学知识以及高新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伴随着经济全球化以及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马克思主义哲学非但没有在时间的洪流中褪色,反倒更加熠熠夺目,这都是与它的当代性息息相关。 所谓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简单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随着时代的发展能够及时地创新自己的内涵从而能够顺应时代的发展乃至走在时代的前列指导时代的发展。从理论层面上来讲,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能够根据时代的要求不断创新自己的理论内容,从而能够更好地解答时代发展提出的新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性也不再仅仅只是对于时代发展的实践经验的总结和相关问题的反思,它也更多地包含能够随着时代的发展更好地指导人们实践活动的展开,从而为社会更好的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只有充分了解并且把握马克思主义的当代性,才能够更好地把握人的发展,真正的探查到人自身的发展规律。 从哲学的角度来讲,任何哲学都是那个时代实践经验的总结以及社会背景的反映。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诞生也有着深刻的社会背景。正是因为当时社会充斥着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的尖锐矛盾,才催生了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历史的记录可知早在19世纪的时候,英法等国家都采用了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而英国、法国都在资产阶级革命的基础之上为资产阶级建立了相关政权,从而开始明确要走资本主义的道路。但是资本主义的生产方式存在着严重的弊端。工人一直被资本家所压榨,身心都受到了极大的束缚,工人日渐不满这样的生存状态,也就导致了資产阶级同无产阶级之间的战争如箭在弦上。这个时候就必须号召广大无产阶级团结起来去争

最新通用版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2018年自考《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知识点 ?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内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求是,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 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八大原理

八大原理 一、联系的观点与发展的观点 联系的观点和发展的观点是唯物辩证法的总观点,体现了唯物辩证法的总特征。联系是指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和事物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关系。联系具有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和条件性。马克思主义关于事物普遍联系的原理,要求人们善于分析事物的具体联系,确立整体性、开放性观点,从动态中考察事物的普遍联系。变化的基本趋势是发展。发展是前进的、上升的运动。发展的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是指合乎历史前进方向、具有远大前途的东西。旧事物是指丧失历史必然性、日趋灭亡的东西。新事物是不可战胜的。事物的发展是一个过程,人类社会的发展也是一个过程。从形式上看,是事物在时间上的持续性和空间上的广延性的交替;从内容上看,是事物在运动形式、形态、结构、功能和关系上的更新。 二、矛盾的同一性和斗争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矛盾是反映事物内部和事物之间的对立统一关系的哲学范畴。矛盾的两种属性:对立和统一。斗争性体现了对立属性,同一性体现了统一属性。矛盾的同一性是指矛盾双方相互依存、相互贯通的性质和趋势。①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依存、互为存在的前提,并处于一个统一体中;②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贯通,在一定条件下可以相互转化。矛盾的斗争性是矛盾着的对立面相互排斥、相互分离的性质和趋势。矛盾的同一性和矛盾的斗争性是相互联结、相辅相成的。矛盾的同一性是有条件的、相对的。矛盾同一性的相对性体现了物体静止的相对性;矛盾的斗争性是无条件、绝对的。矛盾斗争性的绝对性体现了物质运动的绝对性。 二、同一性作用:①同一性是事物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在矛盾双方中一方的发展以另一方的发展为条件,发展是在矛盾统一体中的发展;②同一性使矛盾双方相互吸取有利于自身的因素,在相互作用中各自得到发展;③同一性规定着事物转化的可能和发展的趋势。 斗争性作用:①矛盾双方的斗争促进矛盾双方力量的变化,竞长争高,此消彼长,造成双方力量发展的不平衡,为对立面的转化、事物的质变创造条件;②矛盾双方的斗争,是一种矛盾统一体向另一种矛盾统一体过渡的决定力量。 三、和谐是矛盾的一种特殊表现形式,体现着矛盾双方的相互依存、相互促进、共同发展。但和谐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绝对同一。和谐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只有在矛盾双方处于平衡、协调、合作的情况下,事物才展现出和谐状态。 三、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的辩证关系原理 一、普遍性:矛盾无处不在,无时不有。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中,存在于一切事物发展过程的始终。 二、特殊性:不同事物的矛盾又是具体的、特殊的。①不同事物的矛盾各有其特点②同一事物的矛盾在不同发展过程和发展阶段各有不同特点③构成事物的诸多矛盾以及每一矛盾的不同方面各有不同的性质、地位和作用。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要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 第一章绪论:哲学和马克思主义哲学 一、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哲学和具体科学是指导和被指导,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1、区别:研究的对象不同: 具体科学----世界的某些领域----特殊规律 哲学----整个世界----一般规律 2、相互联系:马克思主义哲学以具体科学为基础,具体科学以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指导。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科学的科学”吗?“科学的科学”是马克思主义以前的哲学家对哲学看法,他们认为,“科学的科学”包罗万象的,从而混淆了哲学和具体科学的关系。 二、哲学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恩格斯 哲学基本问题第一方面: 存在和思维(或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的问题。对这问题的回答,把哲学分为: 唯物主义、唯心主义(哲学的党性原则:任何哲学学说、派别要么是唯物主义的,要么是唯心主义的)唯心主义(包括唯心史观)产生的根源: 1、社会根源:生产力水平。 2、阶级根源:在剥削阶级片面夸大精神的作用。 3、认识论根源:认识中的形而上学 哲学基本问题第二方面: 思维和存在(或物质和意识)有无同一性,即人们的思维能否认识现实世界的问题。根据对这一问题的不同回答可以把哲学分为可知论与不可知论。 三、哲学的基本派别及其历史形态、其主要观点:多选或单选 唯物主义: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水、气等具体的物质形态 近代机械唯物主义:把世界的本原归结为原子。 其缺陷:一是机械性,二是形而上学性,三是不彻底性(唯心史观) 辩证唯物主义 唯心主义: 主观唯心主义:主观意识是世界本原。夸大人的主观精神(感觉、意志、心)的力量 代表人物: 贝克莱:存在就是被感知。马赫:物是感觉的复合。王守仁、陆九渊:心外无物、吾心即宇宙客观唯心主义:客观精神是世界本原。强调客观(人之外)的精神(如绝对精神、理念、天理、天道、天命、神、上帝)。 代表人物:黑格尔(绝对精神)、柏拉图(理念)朱熹(理)、所有宗教 哲学的两个对子: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辩证法和形而上学。 四、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来源: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直接理论来源是德国古典哲学,即黑格尔的唯心主义辩证法和费尔巴哈的形而上学唯物主义。 五、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对象: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关于世界(自然、社会和思维)的本质和发展的最一般规律的科学。哲学是一种学问 2、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容: 在理论内容上,它实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辩证唯物主义)、唯物辩证的自然观和历史观(历史唯物主义)的统一,形成了彻底的唯物主义哲学体系。 3、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实践 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首要的基本观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以实践为基础的科学性与革命性(阶级性)的高度统一。 4、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品质:与时俱进。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第二章世界的物质性和人的实践活动 一、一元论: 世界只有一个本原:物质或精神。彻底的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二元论是不彻底,但倾向于唯心主义但不能说是介于唯物与唯心之间。 二、物质范畴的含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这个概念的意义:坚持了唯物主义、可知论、辩证法)物质是事物的总和,也就是说物质这个概念与各种事物之间的关系是共性与个体、一般与个别的关系。 物质的唯一特性是客观实在性 三、物质和运动的辩证关系 (1)没有不运动的物质。设想不运动的物质,就是形而上学。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及方法论 一.唯物论 世界的物质统一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辩证唯物主义认为,世界的本质是物质,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是客观存在在人脑中的反映。 [方法论]:这一原理要求我们在想问题、办事情的时候,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在实践中检验和发展真理。 [错误倾向]:反对不从实际出发的主观主义,反对本本主义(教条主义)、经验主义。 意识能动作用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1)人能够能动地认识世界。人的意识不仅能反映事物的外部现象,而且能够把握事物的本质和规律,世界上只有尚未认识之物,而没有不可以认识之物。 (2)人能够能动地改造世界。(1)意识对物质具有反作用,正确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能够指导人们有效地开展实践活动,促进客观事物的发展。歪曲反映客观事物及其发展规律的意识,则会把人的活动引向歧途,阻碍客观事物的发展。(2)意识对于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和控制作用。高昂的精神,可以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的精神,则会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 [方法论]:要求我们一定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意识能动作用的形而上学观点和片面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心主义观点。 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原理 [原理内容]: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 正确意识对事物发展促进作用,错误意识对事物发展起着阻碍作用。 [方法论]:一方面要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是; 另一方面,要重视意识的作用,重视精神的力量,自觉地树立正确 的思想意识,克服错误的思想意识。 [错误倾向]:反对夸大意识能动作用的唯意志主义和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的思想 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原理及方法论 [原理内容]:所谓规律,就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稳定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是不依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它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规律是普遍的,自然界、人类社会和人的思维,在其运动变化和发展的过程中,都遵循其固有的规律。没有规律的物质运动是不存在的。 [方法论]:规律的客观性和普遍性要求我们,必须遵循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而不能违背规律。一旦违背客观规律,人们就会受到规律的惩罚。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是无能为力的,人可以在认识和把握规律的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的条件和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于人类。 [错误倾向]:反对否认规律的客观性和企图创造规律或消灭规律的唯心主义观点,反对不讲科学,不顾客观规律的冒险盲干的主观主义。 尊重客观规律和发挥主观能动性辩证关系原理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综述 唯物论 世界是客观存在的物质世界。物质是不依赖人的意识并能为人的意识所反映的客观实在。 自然界和人类社会都是统一的物质世界的组成部分,人类改造自然和改造世界的活动,必须以承认自然和社会的客观存在为前提。 物质与意识的辩证关系:世界上先有物质后有意识。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对物质有能动作用。意识能够正确地反映物质,而且正确的意识能够促进事物的发展。 方法论:从实际出发,主观符合客观,是人们正确认识世界和有效改造世界的立足点。 立足国情,坚持党的基本路线,建设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坚持唯物主义的重要表现。我们要坚持唯物主义,反对唯心主义。 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是哲学的基本问题。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是两种根本对立的世界观,是哲学中的两个基本派别。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辩证法 世界是普遍联系的。联系是事物之间以及事物内部各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事物的联系是普遍的,客观的,多种多样的。 现象之间引起和被引起的关系,叫因果联系。把握因果联系,才能提高活动的自觉性。 整体与部分,系统与要素的关系,是客观事物普遍联系的一种重要形式。办事情既要从整体着眼,又要搞好局部,使整体功能得到最大程度的发挥。 事物的普遍联系构成了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世界上一切事物都是运动变化和发展的。发展是新事物产生、旧事物灭亡的过程。判断新事物的标准,就是看其是否符合客观规律,有无强大的生命力和远大的发展前途。要坚持用发展的观点观察和处理问题,要把事物看成一个变化发展的过程,要弄清事物在其发展中所处的阶段和地位,要有创新精神,促进新事物的发展。 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是有规律的。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定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规律是客观的,但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要按客观规律办事,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我们必须坚持的思想路线。 事物自身包含的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叫做矛盾。矛盾双方既互相排斥,又互相依存,并依据一定的条件相互转化。 矛盾是普遍存在的。矛盾存在于一切事物的发展过程中,每一事物的发展过程中存在着自始至终的矛盾运动。正确对待矛盾,首先要承认矛盾的普遍性和客观性,敢于承认矛盾、揭露矛盾,还要善于全面分析矛盾,坚持两分法,两点论,防止片面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马克思主义哲学复习重点 名词解释 1、哲学的基本问题(3) 即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包含本体论与认识论两方面。本体论:思维和存在或者精神与物质何者是本原,即何者是第一性的问题,它区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认识论:思维和存在的同一性问题,它区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2、物质(103) 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3、相对静止(111) 是标志物质运动在一定条件下、一定范围内处于暂时稳定和平衡状态的哲学范畴。 4、规律(120) 指物质本身固有的、本质的、必然的联系。 5、意识(130) 意识是人脑的机能,是对客观存在的反映。 6、联系(143) 指事物、现象、过程之间以及它们内部诸要素、成分、阶段之间的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 7、发展(147) 指一种特殊的运动变化——前进性、上升性运动,即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的运动变化。其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新事物不断取代旧事物的前进的过程。 8、矛盾(150) 指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也就是事物内部两方面之间既相互排斥又相互联系的关系。 9、量变(159) 指事物量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数量的增减和场所的变更。 10、质变(159) 指事物质的规定性的变化,即事物由一种质态到另一种质态的飞跃。 11、否定之否定(164) 事物的发展经过两次辩证的否定,由肯定阶段到否定阶段,再到否定之否定阶段,从而使事物的发展表现为螺旋式上升和波浪式前进的过程。 12、客观真理(236) 第一,真理的内容是客观的,真理中包含着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第二,检验真理的标准是客观的社会实践。 13、人口(248) 是一个包括人口数量、质量、构成、人口的发展、人口分布和迁移、人口的自然变动和社会变动等各种因素的综合范畴。 14、生产力(254) 指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从自然界获取物质资料的能力。 15、精神生产(263) 精神生产是一个社会历史范畴。它本质上是人的脑力劳动过程。在精神生产中,

马克思主义哲学与当今中国发展(马哲)

马克思主义与当今中国发展 如果说发展是当今世界的主题,那么中国的发展,就应该是我们自己应该要完成的责任,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观点去看它,我有话要说。 用联系的观点分析贸易保护主义 现今,中国已正式加入世界贸易组织,这是中国继70年代末实行对外开放政策以来的第二次对外开放,对中国今后的经济发展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这,使我们明白,既要对外开放市场又要保护民族工业。开放型适度贸易政策是建立在对外开放基础上的有目的、有选择的保护,并不是什么肚缶龋护,更不可以保护落后的产业或企业。故而,我国自20世纪70年代以后国际贸易领域中形成的以非关税壁垒为主,以关税壁垒为辅的新的贸易保护主义。其特点是:打着公平贸易的旗号、利用WTO规则实行贸易保护,依据国内法履行国际条约,利用区域贸易组织保护成员国利益,保护手段更趋多样化,制定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这种新贸易保护主义尽管其历史不长,但因其形式的多样性、手段的有效性和技术法规的合理性而被各国政府所青睐。我国虽已初步建立起有自己特色的壁垒体系,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体系的系统性、规范性和差异性尚有待于完善和提高,政策的艺术性有待加强,技术手段的多样性则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新贸易保护主义是自由市场经济国家的末路,不可可以从根本上解决金融危机!面对共同的危机,需要的是同舟共济、共克时艰,任何试图独善其身、走出困境的想法和做法都是幼稚的!唯物辩证法认为,世界是普遍联系

和变化发展的,每一事物内部的各个要素、部分、方面及其发展的各个阶段、过程都是相互联系的;事物与事物之间相互联系着;而世界,本身就是一个相互联系的统一的整体。因此,任何单个国家和地区都不可以靠单边的贸易保护发展自己。 当今世界的经济是一个联系的有机体,存在着必然的联系,没有一个国家可以独立存在。我国的贸易是世界贸易的一部分,会对世界贸易起作用,同时,世界贸易的形式也会影响中国的贸易。在全球经济一体化的背景下,世界贸易组织(WTO)坚持以市场经济为体制要帮求、以贸易自由化为原则,任何单个国家的贸易保护都会带来双重伤害——不仅伤害了出口国的利益,也会伤害那些本想保护自己的进口国的利益。美国国会通过的新经济刺激方案,被世人认为是贸易保护主义的典型,其做法不仅难解当前美国的就业困境,并且对外贸易必将受到严重打击,并将进一步加剧经济形势的全球蔓延。但美国假如放弃贸易保护主义,低价的进口产品不仅使国民大受其益维持旺盛内需,并且大量外国直接投资的流入可以弥补国内储蓄率低下之不足。 在当前的全球经济形势中,抵制贸易保护主义比任何时候都显得 更为迫切 从某种程度上说,一个国家参与世界经济的程度和范围,成为衡量该国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标志。我国要想发展自己的经济,就必须逐步开放市场,把中国的市场纳入到整个世界市场经济体系中去,而不可以独立于这个体系之外,并应进一步提高中国企业在国际上的竞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精简版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基础知识点汇总 哲学、世界观、方法论 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 方法论是人们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 哲学的基本问题 哲学的基本问题,包括两个方面,两个层次。 第一方面,是关于物质和意识谁是第一性、谁是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的根本依据。 第二方面,是物质和意识是否具有同一性的问题,即人的意识能否认识和反映物质世界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识和不可知论的根本依据。 在哲学基本问题之后,还有一个世界处于什么状态的问题,并由此产生形而上学和辩证法的对立。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 自然科学:细胞学说、能量守恒定律、达尔文生物进化论 阶级基础:英国宪章运动、法国里昂工人起义、德国西里西亚纺织工人起义社会科学:英国古典经济学、法国空想社会主义、黑格尔辩证法、费尔巴哈唯物主义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征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特征是它的实践性,是实践基础上的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辩证唯物主义的物质观 (一)物质观的发展 主观唯心主义:“存在就是被感知”。 客观唯心主义:“理”、“理念”、“绝对观念”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物质为一种或几种常见的具体形态。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物质是物质结构的某一层次或不可分割的最小粒子。 旧唯物主义无法对意识现象及社会历史的本质,做出唯物的科学解释,旧唯物主义的物质观是形而上学的,历史观是唯心主义的。 (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物质观 恩格斯:“物、物质无非是各种物的总和,而这个概念就是从这一总和中抽象出来的。” 列宁:“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 辩证唯物主义的运动观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点知识归纳

◆绪论 一:马克思主义来源与创新 来源: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英法空想社会主义 创新:马克思恩格斯批判地继承了前人的成果,创立了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学说,实现了人类思想史上的伟大革命。他们在这一时期创立的马克思主义,对人类先进思想已经提出的种种问题作了分析批判,对资本主义时代发展提出的理论课题作了科学的论述。马克思主义哲学为认识历史和时代问题提供了一种崭新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原则。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通过对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在矛盾、运行机制和发展规律的深刻分析,揭示了资本主义剥削的秘密和它被社会主义必然代替的历史命运。科学社会主义在唯物史观和剩余价值论两大发现的基础上,阐明了由资本主义社会转变为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社会的客观规律,阐明了无产阶级获得彻底解放的历史条件和无产阶级的历史使命,使社会主义由空想成为科学。 二: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是什么(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理论特征) 辩证唯物主义与历史唯物主义是马克思主义最根本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三: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是什么 马克思政党的一切理论和奋斗都应致力于实现以劳动人民为主体的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这是马克思主义最鲜明的政治立场 四: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理论联系实际,实事,在实践中检验真理和发展真理,是马克思主义最重要的理论品质 五: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实现物质财富极大丰富、人民精神境界极大提高、每个人自由而全面发展的共产主义社会,是马克思主义最崇高的社会理想 六:对待马克思主义的态度 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不动摇,这是就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基本观点和基本方法而言的。随着时代的发展和历史条件的变化,要求我们在坚持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的基础上,不断地在实践中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我们一定要适应实践的发展,以实践来检验一切,用发展着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我们必须坚持解放思想、实事、与时俱进,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上不断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做到自觉地把思想认识从那些不合时宜的观念、做法和体制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从对马克思主义的错误的和教条式的理解中解放出来,从主观主义和形而上学的桎梏中解放出来,不断有所发现、有所创造、有所前进。 ◆第一章 一:近代哲学的基本问题 全部哲学,特别是近代哲学的重大的基本问题,是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二:马克思主义物质的定义 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列宁 三: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理论意义

学习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感想

中国马克思主义与当代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时代价值 与对于当代中国青年大学生的现实意义 l9世纪时马克思和恩格斯两位伟人在对社会基本矛盾运动规律 分析的基础上得出的社会主义社会必然代替资本主义社会,共产主义社会必然到来的结论,这一论断曾感召过世界范围内无数志士仁人为之奋斗。如今,当代大学生中有一些人对这一结论持怀疑态度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尤其是苏东巨变以后,对于什么是信仰,该信仰什么,已经成为了当代大学生常常疑惑和探讨的问题。 一、开展马克思主义信仰观教育的必要性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科学技术迅猛发展的时代。科学技术的高速发展一方面极大地丰富和拓展了人们的生活空间,促进和提高了人们的物质生活水平。另一方面却给人们带来无穷的压力、灾难与迷茫,人们在享受自身发明成果的同时,也承受着前所未有的重负,尤其是精神信仰上的迷失。面对这一切,不少大学生也在逐步失去方向,丧失信仰,陷入到一个毫无目标的困境中无法自拔。正如马尔库塞所说:与现代物质文明高度发展相伴随的是人的精神的不断丧失,人们在更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的同时,对如思想、信念等许多东西却越来越淡漠。在这种社会不断进步和发展的背景下,于世界各国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不同文化之间的相互渗透对中国这样一个发展中国家已经产生了

一种潜移默化的影响。资本主义国家的表面富足与社会主义国家的相对落后使得当代中国大学生感到迷茫,不知所措。邓小平曾经说过:精神污染的危害很大,足以祸国误民。它在人民中混淆是非界限,造成消极涣散、离心离德的情绪,腐蚀人们的灵魂和意志,助长形形色色的个人主义思想泛滥,助长一部分人当中怀疑以至否定社会主义和党的领导的思潮。而中国现存的如贫富差距问题、官僚腐败问题、政治体制问题等更使得一些不够成熟的大学生对这些问题的看法失之偏颇。 二、当代大学生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的现状与问题分析 1.现状与存在问题。根据中困社会科学院青年人文社会科学研究中心2004年对广东、广州、北京、吉林和四川等地一些高校大学生的马克思主义信仰观状况进行的调研显示:当前大学生的主流是好的、积极的,并不存在大范围的信仰危机。例如,有78.8%的学生认为马克思主义“有说服力,没有过时”;84.2%的学生表示愿意加入中国共产党:57.4%的学生认为通过近年来的政治理论学习,对马克思主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等重大问题越来越明白了;而认为理论学习仃一定效果的也达到了32%;78.3%的学生赞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就是当代中国的马克思主义的说法。但部分学生存在着马克思主义信仰淡漠、理论淡化、思想多元化等倾向也是事实。 中国大学生对马克思主义的基本态度大致有三种:第一种是在理解基础上对马克思主义加以认可和拥护,一般以学习政治专业的学生居多。由于潜移默化的影响,他们对马克思主义信仰完全是一种自觉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马克思主义哲学重要名词解释 1. 哲学:世界观的理论形态,或者说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世界观和方法论的统一。 2. 世界观:对人与世界关系的根本看法、根本观点。 3. 方法论: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根本方法。方法论与世界观是统一的,有什么样的世界观就有什么样的方法论。 4. 哲学基本问题:存在和思维、物质和意识的关系问题。哲学基本问题有两个方面,第一个方面是思维和存在谁是第一性的问题,这是划分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哲学派别的依据;第二方面是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依据。 5. 唯物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物质第一性、意识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物主义有三种历史形态:古代朴素唯物主义、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现代辩证唯物主义。 6. 唯心主义:在哲学基本问题上,主张意识第一性、物质第二性的哲学派别。唯心主义有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形式。 7. 马克思主义哲学: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发展的普遍规律的学说,无产阶级世界观的理论体系。 8. 一元论与二元论:对世界本原问题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认为世界本原是一个的是一元论哲学,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哲学。认为世界有物质和意识两个独立自存的本原的是二元论哲学。 9. 可知论与不可知论:对哲学基本问题第二个方面的不同回答而形成的哲学派别。凡认为思维和存在有同一性的哲学派别都属于可知论哲学,认为思维和存在没有同一性的哲学是不可知论哲学。 10.物质: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物质的根本特征是客观实在性。 11.运动:物质的存在方式,是标志物质世界一切事物和过程的变化的哲学范畴。 12.时间:物质运动过程的持续性,它的特点是一维性或不可逆性,即时间只能沿着过去、现在、将来的方向进行。 13.空间:运动着的物质的广延性,指事物的体积、形态、位置、距离和排列次序等。空间的特点是三维性,即任何物体都有长、宽、高三个方向。 14.意识:自然界和社会长期发展的产物,是人脑的机能,物质世界的主观映象。 15.人工智能:又称机器思维,本质上是对人的思维的模拟。 16.唯物主义一元论:凡是把世界万物的本原归于物质的,都是唯物主义一元论。 17.唯心主义一元论:以不同形式把世界的本质归结为精神、意识的,是唯心主义一元论。 18.主观能动性:又称自觉能动性,人们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中有目的、有计划、积极主动的活动能力。主观能动性是人类特有的行为特征。 19.实事求是:本义是指严谨好学、务求真谛的一种认真的治学态度。毛泽东对之作出马克思主义解释,并用之来概括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的思想路线,即“实事”就是客观存在着的一切事物,“是”就是客观事物的内部联系、规律,“求”就是去研究。 20.实践:人能动地改造世界的对象性活动。实践是人与世界关系的中介,是自在世界向人类世界转化的基础。实践是人的存在方式。 21.主体:从事实践活动和认识活动的人。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归纳 唯物论原理: 1、世界得物质统一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自然界就是物质得,人类社会也具有客观得物质性,人得意识一开始就就是社会得产物。世界就是物质得世界,世界得真正统一性在于物质性。 2、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得原理———--—辩证唯物论 A、物质决定意识,意识就是客观存在得反映。——-—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 B、意识具有能动性,它就是对物质得能动得反映,又对物质具有能动得反作用:人能能动得认识世界 (表现为目得性、自觉选择性与主动创造性)与改造世界(对改造客观世界具有指导作用,表现为:正确得意识对事物发展起促进作用,错误得意识对事物发展起阻碍作用。对人体生理活动具有调节与控制作用,表现为:高昂得精神,催人向上,使人奋进;萎靡得精神使人悲观、消沉,丧失斗志。)——方法论:重视意识得作用、力量,充分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 整个原理得方法论: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主观符合客观。 3、规律普遍性与客观性原理—---——辩证唯物论 规律就是普遍得(自然界、人类社会与人得思维都有其规律)、客观得(表现为:它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既不能被创造,也不能被消灭、改造与改变;有不可抗拒性,违背规律要遭受惩罚;但人在规律面前不就是无能为力得,可以认识与利用规律,造福人类。) 方法论:要求我们必须尊重规律,按客观规律办事,不能违背规律。在客观规律面前,人并不就是无能为力。 人可以在认识合把握规律得基础上,根据规律发生作用得条件合形式利用规律,改造客观世界,造福人类。 4、怎样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尊重客观规律与发挥人得主观能动性相结合) A、物质决定意识,要求一切从实际出发,实事求就是。我们做事情要尊重物质运动得客观规律。 B、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不断解放思想、与时俱进。 C、发挥主观能动性与尊重客观规律相结合.既要反对唯意志主义,又要反对片面强调客观条件、安于现 状、因循守旧、无所作为得思想。 辩证唯物主义得认识论原理: 1、实践与认识得辩证关系原理: A 实践就是认识得基础。实践就是认识得来源;实践就是认识发展得动力;实践就是检验认识得真理性 得唯一标准;实践就是认识得目得与归宿。——-—--方法论:坚持实践第一观点,积极参与实践。 B 认识对实践有反作用。正确得认识对实践活动起推动作用,错误得认识对实践活动起阻碍作用。- —-—-—-方法论:树立正确认识,学习科学理论。 2、真理就是客观得,唯一得。真理就是人们对客观事物及其规律得正确反映。 -——-—方法论:在实践中坚持真理,追求真理。 3、真理就是有条件得,都有自己得适用条件与范围,超过条件范围会成为谬误。真理就是具体得,都就是相对于特定过程来说得,就是主客观、理论与实践得具体得历史得统一。-------方法论:在实践中发展真理。 4、认识有反复性、无限性与上升性。认识运动就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式上升得过程。 -—--方法论:与时俱进、开拓创新,在实践中认识与发现真理,在实践中检验与发展真理。 唯物辩证法原理: 1、运动就是绝对得,无条件得;静止就是运动得特殊状态,就是相对得。物质世界就是绝对运动与相对静 止得统一。 ———--方法论:既要承认绝对运动,又要肯定相对静止。 2、联系普遍性原理:联系就是普遍得,任何事物都处在普遍联系之中。 ---方法论:用联系得观点瞧问题。 3、联系得客观性原理:(1)联系就是客观得,不以人得意志为转移得。 -—--—方法论:从事物固有联系中把握事物,不臆造联系,不无视联系,切忌主观随意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重点问题

第一章世界的物质性及其发展规律 一、什么是哲学的基本问题? 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是任何哲学家在表明他对世界的看法时所不能回避的首要问题,所有哲学家都是根据对这个问题的不同回答,来决定如何解决其他哲学问题和实践问题的方向的。 1.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2.哲学基本问题的内容 ①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何者为第二性的问题,是划分哲学派别的根本标准; ②思维能不能认识现实世界,即可知的问题,是划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的唯一标准。 二、唯物主义的发展经历了哪三个阶段?近代机械唯物主义的缺陷是什么? 唯物主义发展中的三种基本形态: 古代朴素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一个历史形态。它认为世界起源于某种或某些具体的物质形态,特点:直观性、猜测性、幻想性。 近代形而上学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二个历史形态。典型代表是18世纪的法国唯物主义。形而上学认为世界是物质的,但物质世界是静止不动的,如果有变化也只是量的变化,没有质的变化,变化的原因在于外力的推动。它在历史上起过进步的作用,但有其历史局限性。特点:机械性、形而上学性、不彻底性(在社会历史领域是唯心的)。 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是唯物主义发展中的第三个历史形态。它克服了旧唯物主义的局限性,是唯物主义在现代的科学形态。 三、唯心主义的两种基本形式是什么? 唯心主义分为主观唯心主义和客观唯心主义两种基本形态: 主观唯心主义:把人的主观精神(个人的心灵、意识、观念)当作世界的本原,比如“心”、“感觉”、“经验”、“意志”等; 客观唯心主义:把某种非人类的、超自然的“客观精神”当成世界的本原,比如虚构出来的人类精神“理”、“道”、“理念”、“宇宙精神”、“神”或“上帝”等。 四、列宁的物质定义及其意义是什么? 马克思主义的物质观集中体现在列宁关于“物质”的经典定义中:“物质是标志客观实在的哲学范畴,这种客观实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它不依赖于我们的感觉而存在,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意义: 第一,列宁的物质定义从物质与意识既对立又统一的关系中来把握物质,这就坚持了唯物主义的根本原则,与唯心主义和二无论划清了界限。 第二,列宁的物质定义指出物质“是人通过感觉感知的”,人的认识可以反映客观实在,从而坚持了唯物主义的反映论和可知论,有力地批判了不可知论。 第三,列宁的物质定义对世界的多样性作了最高的哲学概括,指出“客观实在性”是一切物质的共性,从而克服了形而上学唯物主义的缺陷。 五、如何理解运动的绝对性和静止的相对性 相对静止的含义:是指运动的一种特殊状态。相对静止有以下基本情形:第一,物体在一定条件下没有进行这种或那种特定的运动,因而显出静止状态。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