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三)、探索发现

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由影子长度,我们可以计算物体的高度。

(四)、探索延伸

1、三次试验中,影子什么时间最长?什么时间最短?

2、在图书室中找出有关日晷的资料读一读。

反思: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第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

能力目标:了解光沿直线传播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实验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关于反射光也是直线传播的实验与分析。

(2)应用光的直进原理的实践活动。

三、教学准备:

纸、台灯等。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讲故事引入本课:(凿壁借光的故事)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黑暗中能看到东西吗?

①、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孔,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②、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的小手电,手电对准橡皮但不对小孔,盖严盒盖放在桌上。

③、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孔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思考:看不见橡皮的鞋盒里缺少了什么?我们能看见物体的条件是什么?

2、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①、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直筒看前面灯光,怎样?

②、把纸筒弯折再看灯光。怎样?

小结:以上实验说明,光线实验直线传播的。

③、将灯光换成教室里的标志物,按以上实验程序再进行实验。

小结:物体将光线反射到我们眼睛里,我们才能看到物体。这个实验说明反射的光也是沿着直线传播的。

3、讨论:光沿直线传播在生产实践中的作用。

测量、射击、栽树等(三点成一线)

(三)、探索发现

1、光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

2、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如瞄准射击、大地测量、农田水利施工等等都利用了光的直进原理。

(四)、探索延伸

用自己的话解释凿壁借光的科学道理。

反思:(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各项实验要注意安全和用眼的卫生。

(2)实验要任每个同学都参与,使他们获得感性认识,这样才会取得好的教学效果。

第三课:纸的再认识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对三种纸的对比试验,初步了解不同种类纸张的几个特性。

能力目标:初步体验探究活动的过程。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分辨纸张的纵向与横向是本课的难点。

2.掌握三个实验的步骤和方法,并会分析其特点是本课的重点。

三、教学准备:

报纸、笔记本用纸、面巾纸、直尺、剪刀、放大镜、滴管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大家都知道、纸可以用来写字、包东西,用途很多。特别是在学习中,我们更离不开纸。那么,我们关于纸的学问你知道多少?现在让我们做几个小实验,了解纸张的几个特性吧!

(二)学习新课:

一、实验一:纸张撕扯的实验

①用尺在报纸的一个角画出一个长18厘米宽16厘米的长方形。

②剪下这块纸,在纸上标明横向、竖向。

③把标有纵向报纸撕开。同样把标有横向的报纸撕开。

④、撕报纸时,你感觉如何?用放大镜观察纵向、横向的毛边,有什么不同?

⑤、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重复做撕纸的试验。

⑥、思考、观察:试验中,同一种纸撕的较容易的纸边比撕的较费劲的纸边哪个比较整齐一些?试着说说其中的道理。

二、实验二,纸张的抻拉实验。

1、用剪刀对三种类型的纸张按纵向和横向剪下两条。

2、紧紧捏住标有纵向的纸条,逐渐加大用力向两边抻,直至断裂。同样抻横向纸条。你感觉两次有区别吗?哪个纸条要用力大些?

3、再用笔记本纸和面巾纸做实验,得到的结论与前面是否一样?

思考:纸张的这一特性与纸张横向、纵向纤维的排列有关系吗?说说你发现的规律。

三、实验三,纸张的吸水性

1、在老师的指导下,把三种不同的纸张平放在桌上。

2、用滴管在三张纸片的中央各滴上红色的水。

3、观察那种纸上的水扩散的最快?(扩散的快慢与纸张的纤维长度和纤维之间紧密程度有关)

4、总结:

四、探索发现

1、纸的特性之一:沿着纸张纤维的大致方向撕纸比沿着纤维横巷撕纸更容易些,这是由于造纸纤维方向造成的。

2、纸的特性之二:抻拉纸张,受力方向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垂直比与纸中纤维大致方向一致时,纸张更容易抻拉断裂。

3、纸的特性之三:纤维长且纤维之间比较松散的纸比纤维短且纤维之间紧密的纸吸水性要更好一些。

五、探索延伸

以“三种纸张透光性测试”为题设计两个实验方案。并动手实验。

反思: 教师在课前按教材要求准备好实验器具及相关材料。并对教材中的实验逐个亲自做2—3次,以便指导学生分组实验。

第四课:用眼卫生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趣的实验,探究人眼睛看东西时的视觉暂留现象。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用眼卫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与实践活动,达到学生能够围绕主题开展调查研究活动,尝试调查研究的基本方法。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1.学生通过实践学习活动使学生提高科学用眼的自觉性,养成用眼卫生的好习惯。

2.在活动中培养学生调查能力、收集资料的能力、口语表达能力及与人合作和交流的能力。

3.拟定调查问卷和分析调查问卷是本课学习中的难点,教师要在课上统一完成,先讲明要求和操作方法后再让学生进行操作。

三、教学准备:

视力情况调查表,收集有关视力保健的资料。

四、教学时间: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教师:在人的感觉器官中,眼睛是重要的感觉器官。眼睛把看到的一切信息传送到大脑,使我们了解丰富多彩的世界。视力不好,会给人们的生活、学习带来许多麻烦。因此,我们应该科学用眼,保护好我们的视力。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眼睛的用处

小组活动:把眼睛蒙住,试着做一些事情,其他同学仔细观察。

①电脑打字。

②浇花。

③做游戏。

④打扫地面。

观察思考:若视力出现障碍,会给人的生活与学习带来怎样的影响?

2、实验二:眼睛的疲劳

①、眼睛距书1尺,定睛看侧视图(课本图5)1分钟,说说看后眼睛有什么感觉。

②、小组讨论:图5的图案有什么特点?你认为哪些特点容易引起眼睛的疲劳?

③、看课本图,说说对眼睛有什么影响。躺卧看书、在光线暗的地方看书、在直射的强光下看书、走路看书、长时间玩电子游戏、用手揉眼。

④、再举一些能引起眼睛疲劳的例子。

小组讨论:你有没有不好的用眼习惯?如果有,想一想如何预防和改正?

3、调查研究:关于用眼卫生情况的调查与分析

①、拟定调查问卷。(用课本上的)

②、选定调查人员(全班同学)

③、进行实际调查。

④、分析问卷。

数据分析:

在调查的10个题目中,我们可以看出选择()多些的同学非常重视用眼卫生;相反选择()多些的同学平时不注意用眼卫生,容易造成视力下降。

思考问题:通过调查分析,我们的视力情况及视力保健是不是存在一些问题?因此,我们必须科学用眼,养成良好的用眼习惯。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我们知道,没有视觉,生活和学习有许多事情做不了,许多事情做不好。通过调查分析,我们了解了自己的实力情况。

2、通过实验和调查,我们还了解到,排除遗传因素外,视力下降的主要原因是不注意用眼卫生。(四)、探索延伸

课后把课文20页儿歌背下来。

反思:

①此项内容要注意和其它学科进行整合,例如:和语文老师接洽,结合语文实践活动课的内容增加调查问卷的起草等

②在活动中一定要注意安全,教师要注意保护。

③结论是在学生充分活动探索后自己发现并得出的。教师一定不要包办代替。

第五课: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研究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能力目标:用研究的结论解释一些生活实践中的现象。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科学研究素养和初步探究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实验进行观察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培养学生动手制作的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做好分组试验的准备和指导。

三、教学准备:

纸杯、线绳、塑料袋、平衡尺、酒精灯、蜡烛、细木条、铁架台。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春天暖暖的阳光照在郊外的田野上,照在村舍的屋檐上,你能看到些什么?如果你细心,会发现田野或屋檐上有淡淡的气流在袅袅地上升,这就是热空气上升的现象。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体验热空气上升

①点燃蜡烛,放在讲台上。

②同学按顺序依次按以下两种方法做实验。

A:把手放在蜡烛上方(注意距离,不要烧伤手)B:把手放在蜡烛的侧方,体验手的感觉。

小组讨论:对比两次实验,手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小结:把手放在上方,感觉到一缕热气向上升起,并有灼热的感觉。手放在侧面感觉不明显。

2、实验二:验证热空气上升

①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②拿一个薄膜塑料袋倒扣在蜡烛上方,让热空气进入塑料袋,然后松开手。

③实验观察:当手松开后,看到什么现象?

④思考问题:手松开后塑料袋飞上去,是不是证明了热空气是往上升的?

实验三:热空气上升的道理

①教师演示,学生观察。

②在细木条上拴好细绳挂在铁架台上,木条两端各挂一个倒扣的纸杯,使两端处于平衡状态。

③给一端的纸杯口加热。

④思考:在加热的过程中,被加热的纸杯向上翘起了,说明同体积的热空气比冷空气轻。

思考与联想:风是怎样形成的?

(三)探索发现

1、通过三个实验,研究了热空气上升的现象及上升的道理。

2、实验证明空气受热变轻会上升。

(四)探索延伸

想一想孔明灯是怎样升起来的?热气球有是怎样升起来的?

反思:

(1)教师要细心做好分组实验组织工作。

(2)安全教育要十分注意。

第六课:弹弦听音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改变琴弦的松紧、粗细、长短变化,研究音调变化的规律。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培养学生动手实验的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动手实验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实验的操作。

三、教学准备:

纸杯、曲别针、粗细线、小重物等。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潜艇是一种在水面下面进行作战活动的舰艇。谁知道,潜艇为什么会自由的下沉和上浮呢?他是依靠什么原理工作的呢?

(二)学习新课:琴弦振动与音调变化

1、制作实验器材(在教师指导下进行)

①、在第一个纸杯底中心扎一个小孔。

②、将细绳一端先打一个节,然后每隔15厘米左右再打两个节扣。

③、在细绳的另一端系上一个曲别针并拉入杯内。

④、按上面程序,在制作一个。

⑤、在教师的指导下,制作配重杯。

2、实验一:线绳的松紧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①将纸杯放在耳边进行试验。

②在配重杯里放进3个小重物挂在线绳上。

③用手弹动线绳,感觉并记住此时的音调。

④逐渐增加配重杯中的小重物数量,线绳逐渐绷紧,每次增加重物后都弹动线绳,记下音调。

⑤小结:随着线绳逐渐绷紧,弹出的音调逐渐升高。

3、实验二:琴弦的长短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①在配重杯里放进5个小重物,把它挂在C结处。

②用手弹动线绳,体验并记住这时的声音。

③把配重杯挂在B处,用手弹动线绳并记住这时的声音。

④把配重杯挂在A处,用手弹动线绳并记住这时的声音。

思考:在实验中你发现了什么现象?随着绷紧的线绳逐渐变短,弹出的声音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4、实验三,琴弦的粗细变化与音调变化的规律

①、在配重杯里放进5个小重物,把它挂在C结处。

②、用手弹动线绳,体验并记住这时的声音。

③、用另一个粗线琴弦的装置进行实验,在配重杯里放进5个小重物,把它挂在C结处。

④、用手弹动线绳,体验并记住这时的声音。

思考问题:你发现粗弦和细弦产生的音调变化了吗?由细琴弦变成粗琴弦后,弹出的音调是升高了还是降低了?

(三)、探索发现

我们做了改变琴弦松与紧、长与短、粗与细的三个听音实验。我们发现,当琴弦由松变紧、由长变短、由粗变细时,发出的音调都升高了。

(四)、探索延伸

回家找一把二胡拉一拉,定一定音调。感觉一下音调的高低。

反思:

(1)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2)关于实验用杯,将纸杯换成薄塑料杯,实验效果会更好。

第七课:泥石流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模拟泥石流的形成的实验,研究泥石流的形成原因及防灾办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情感目标: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

(1)培养学生对预防自然灾害知识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对泥石流自然灾害的预防。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泥石流成因的实验和认识。

三、教学准备:

小铲子、矿泉水瓶子、一块草皮、长木板、塑料盆。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泥石流是一种自然灾害,世界上每年都会发生很多泥石流,大的泥石流会吞没村庄,矿山,造成人员伤亡,财产损失。我国是多山国家,泥石流分布相当广泛,应加强对泥石流的研究与防范。

(二)学习新课,泥石流的成因与预防:

1、制作山体模型

①、在木板A和木板B上放入潮湿的土,压实,形成坚固层。

②、分别在两块木板上用松散的土覆盖。

③、在木板B的松散土上覆盖一层草皮。

④、在木板A上和木板B上放一些小饰物,模拟地面建筑物。

2、实验一:探讨泥石流的成因:

①、把木板A放在塑料盆里,成25度状,从高处浇水,观察斜坡上松散土的情况。

②、思考:这是不是说明,突然的水量会造成斜坡上的松散土和地表上的建筑物向下滑动,形成泥石流?

3、实验二:探讨泥石流的预防方法

①、把木板A放在塑料盆里,成25度状,从高处浇水,观察斜坡上松散土的情况。

②、观察:覆盖草皮的松散土壤在水的冲击下会怎样?与实验一比较,实验二中冲下去的土壤是多还是少?土壤表面的草皮起到了什么作用?

④、小结:证明了植树、种草能固坡,可以减少泥石流的发生。

(三)、探索发现

通过实验我们知道了泥石流的成因,学习了预防泥石流的一些方法。如果山坡上树木或植被很少,土壤松软,一旦大暴雨来临,就容易形成泥石流。

(四)探索延伸

根据泥石流的成因,考虑以下办法:

1、在山谷处修坝,减缓水的流速。

2、在山坡上植树固坡。

3、修导流堤,将山水分流,以减少水量。

反思:组织好实验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第八课:怎样从室内撤离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模拟实验,研究遇险时快速撤离的办法。

能力目标:研究本班防灾撤离预案,并按预案演习。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重难点

1.教学重点:使学生通过亲身实验,发现有序撤离比盲目撤离生存几率大。

2.教学难点:设计班级遇险安全预案并演练。

三、教学准备:

纸盒、圆形塑料盒、棉线、剪刀、表。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我们在教室上课,发生了突然事件,需要紧急撤离,我们怎样做才能科学、合理、快速地撤离教室,确保生命安全呢?让我们做一个模拟实验研究一下吧!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制作活动器材

①、在纸盒上剪出两个圆洞。

②、将棉线剪成等长5段,用中药丸塑料盒分别扣住棉线的一端,代表遇险人员。

1、实验一,快速撤离实验

①、将5个中药丸塑料盒放入一个安全扣。棉线一端留在纸盒外,5名同学各捏住一个药丸塑料盒的棉线。

②、由组长发口令,每个同学都把中药盒往外拽,看谁拽得快。

③、如果事先规定好顺序,当听到口令时,按顺序拽出,看看要用多少时间?思考问题:

①、如果听到口令,同一时间每人都想快速拽出,结果怎样?

②、要想5个药丸快速拽出,是否要有一个预案?预案起到了什么作用?

③、如果纸盒有两个出口,5个药丸怎样从出口拽出,预案该怎样修改?亲自动手试试。

④、讨论问题:增加一个出口,撤离时间缩短了多少?看看我们教室有几个门口,为什么这样设计?

2、实验二,实地演练撤离

①、分小组,并规定好哪个小组走哪个门。

②、根据座位规定小组内同学撤离顺序。

③、指定好由谁负责开门。

④、确定出门后往哪儿撤离。

讨论问题:在实地演习中,你遇到了什么问题?有什么想法?

(三)、探索发现

1、通过实验发现,增加一个安全出口并提前制定好预案,可以大大提高撤离速度。上课时教室后门不要上锁。

2、通过模拟演习说明,谁掌握了自救、互救技能,谁就能在抵御灾难中处于主动地位。

(四)探索延伸

如果你在家中,发生突然情况时,需要紧急撤离,你觉得应该怎么办?根据你家房型结构、家居布置情况,制定一个撤离预案。

反思:教师应该特别关注演练时的情况,避免出现意外。

第九课:辨认方向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进行有关辨认方向的实践和研究,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能力目标: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探究意识。

情感目标:通过认方向活动的探究,了解认定方向的方法,提高生活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以及认识方向的实践能力。

教学的难点是:

(1)指南针的使用。

(2)“活动延伸”栏目中的内容研究。

三、教学准备:

指南针、收集有关辨认方向的信息。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航海、野外工作、日常生活……我们都需要辨认方向。具备辨认方向的能力很重要。现在我们就来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二)活动过程

1、实验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①、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②、在学习指南针的基础上,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2、思考问题:

①、用指南针辨别方向要注意什么?

②、教室的门窗是正南正北朝向吗?

③、如果没有指南针,你又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

3、实验二。太阳帮我们辨认方向

①、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②、太阳落山时,面向太阳站立,你的前面是西方,你的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思考讨论:靠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准确吗?用指南针检验一下。

4、实验三,其它辨认方向的方法

①、雪地里辨认方向。

②、森林里辨认方向。

③、农村民居辨认方向。

④、锯后的树桩辨认方向。

(三)探索发现

1、晴天,依靠太阳的位置能辨认方向。

2、冬天的雪地上,朝太阳方向的雪先融化,由此也可以辨认方向。

3、有树木的地方,树木枝叶茂盛的那部分是朝南的。

4、如果看到树木的年轮,也可以辨认方向。

5、农村民居的正房一般都是朝南开门,房子也可辨认方向。

(四)探索延伸

如果今天刮北风,看看国旗飘扬的情况,你可以辨认方向吗?

反思:组织好操埸上辨认方向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第十课:火灾中的烟雾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对于浓烟弥散性和窒息性的观察,感知火灾中浓烟对于人生命的威胁。

能力目标:学习遇到火灾如何避险的方法。

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分析判断能力。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重点:建立浓烟对于火场中人或动物的伤害性的认识。主要通过实验和讨论等方式完成对于这个认识的形成。

难点:本课难点是对烟雾的弥散性的认识。这个提法对于学生理解上有些难度。但是这一点对于火场逃生而言很重要,掌握烟雾弥散规律,就可以有效的避险、逃生。

三、教学准备:蚊香、火柴、细铁丝、手绢、水、杯子、易拉罐、小剪子、集气瓶、活的小昆虫。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常言说,水火无情,火灾是日常生活中常见的一种灾害。你知道吗,火灾中死伤的人很多,不是被烧死,就是被燃烧产生的有害气体呛死。多么可怕啊!我们今天学习一些火灾的预防知识。

(二)学习新课

1、教师实验,学生观察:

①、将蚊香点燃,利用铁丝支架,将蚊香放入罐中。

②、将一只昆虫放入罐中。

③、将罐的几个出口封闭。

④、一分钟后打开出口取出昆虫,将一块湿手绢放在出口处。

实验观察:取出的昆虫怎么样了?出口处的手绢有什么变化?

思考问题:通过实验,对于烟雾你有什么看法?如果人在这种情况下会怎样呢?你有什么看法?

2、实验二,烟雾的弥散性

①、取一个密封性比较好的玻璃瓶,准备收集烟雾。

②、将火柴划然放到瓶中火点燃蚊香放进去,随即密封瓶口。

③、当火柴熄灭后产生烟雾停留在瓶口。

④、实验观察:瓶中烟雾主要集中在瓶中什么地方?瓶中的火柴或蚊香在燃烧一会儿后出现了什么现象?火柴或蚊香燃尽了吗?

思考问题:为什么瓶中的火柴或蚊香没有燃尽就熄灭了?这说明什么问题?根据你的观察,在火灾中想避免被烟熏,你应该怎么办?

(三)探索发现

火灾逃生自救的方法

1、发生火灾时,应避免和减少浓烟的吸入,并迅速撤离现场逃生。

2、如果是其他房间发生火灾,应将房门窗紧闭,堵塞门缝,阻止火焰和浓烟的蹿入,坚守待援。

3、烟雾流动的规律是:烟往上升,撤离时人应匍匐在地,用湿布捂住口鼻,减少烟雾的吸入。

提出问题——活动设计——分组实验——分析研究——找出规律。

(四)探索延伸

研究:3个燃烧条件。2种灭火的方法。

讨论:怎样预防火灾?

反思:

(1)本课的活动有一定的危险性,教师一定要把握危险和探索之间的关系。合理的安排每一个教学环节,在保证安全的前提下提高学生的认识。

(2)探究活动一定要给学生讨论和交流的时间,特别是对于火场逃生的一些方法的交流,可以鼓励学生大胆说一说。教师感觉不好掌握的,可以参见后面的背景材料。

(3)如果材料收集费力,也可以用演示实验替代。但是,实验是必须的,只有通过亲自的观察,学生的认识建立的才更加稳固。真正遇到问题也可以运用课上所学去处理,达到我们教学设计的目的。

第十一课:校园尘降的研究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尘降检测板进行实验,了解尘降与环境之间的关系。

能力目标:学习用实验数据说明道理的科学方法

情感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1.本课的重点内容是指导学生制作“尘降检测板”,进行检测试验。因此,活动可以小组为单位,发挥同伴互助作用,保证检测板制作正确;在选取检测位置前,教师要对校园环境进行了解,对学生选取的检测地点有意指导。

2.本课的难点数据统计和分析,教师可先为学生提供一些类似的数据统计分析资料,便于学生掌握方法,得出分析结果。

三、教学准备:卡纸板、放大镜。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尘降是一种自然现象,在我们现实生活中,无处不在,空气质量和它有着密切的关系。今天我们就一起研究校园里的尘降问题。

(二)学习新课,活动过程

1、器材制作

①、在卡片纸上划上15个边长2厘米的正方形小格。

②、用窄透明胶带将宽透明胶带固定在卡片纸上。(胶面向外)

1、实验一:不同地方沉降个数。

①、将做好的检测板在课前1小时分别放在学校不同地方。。

②、上课前,将检测板用透明胶带封好后带回教室备用。。

③、抽取检测板上不同位置的3个小格,用放大镜分别数出3个小格中的尘降个数。

④、画出统计表,并将结果填入表格。

⑤、数据分析,将每块沉降板上的个数与它缩放的环境对照,看一看他们之间有什么关系?。

思考:1、是否说明尘降板上尘降个数越多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差,反之所检测的环境就越好呢?

2、说说看,尘降个数少的地方环境有什么特点?

2、实验二:不同时间的尘降个数。

①、早上到校后,将做好的尘降检测板放置在校园选定的位置,第一节课后用透明胶带封好后收回,同时在相同的地方再放置一块检测板,并每隔1课时放置一块。

②、用实验一的方法进行统计,并将结果填在表中。

③、数据分析:将每块检测板的平均数按收回的时间排列,分析那个时间段尘降平均数较多,根据数据回忆不同时间段被检测地空气环境状况。

思考?

1、不同时间段尘降板上尘降平均个数相同吗?

2、为什么一天中不同时间段尘降个数不同呢?

(三)探索发现

1、环境较好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少;环境较差的地方,尘降个数较多;同一地点,一般是上午比下午尘降个数要少。

2、环境的好坏与尘降个数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要保护好我们周围的环境。

(四)探索延伸

根据本科的试验方法,帮助家中老人选择一个适合的户外活动时间和地点。

反思:

对于三年级的学生,将检测板中的小格画好的确不容易,教师可让学生提前在家中画好带来,也可全班统一印制,以减轻难度。

在活动过程中一定要反复强调安全,特别是对那些顽皮好动的学生,可由教师陪同实验,保证学生安全。

建议教师采取分组实验的方法,发挥伙伴互助作用,培养学生团结协助精神

第十二课:寻找夏天的足迹

一、教学目标:

知识目标:通过实验、观察、分析找出与夏天有关的事物和活动。

能力目标:研究怎样过好夏天。

能力目标:逐步培养学生主动探究、观察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本课教学重点是培养学生通过观察、分析、比较和总结探索科学知识的方法

和能力。

本课教学的难点是:总结夏天的信息,即“探索发现”栏目内容。

三、教学准备:收集并了解一些有关夏天的信息。

四、教学时间:2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导入

同学们,谁能说说夏天到了,你从哪可以看出是夏天到了?今天我们一起观察分析一下。

(二)学习新课

1、活动一,从昼夜长短变化中寻找夏天

①、回忆一下,今天大约什么时间天亮的?用笔在表盘上画出表针指向。

②、回忆一下,昨天大约什么时间天黑的?用笔在表盘上画出表针指向。

③、问一问老师或同学,说说一月份大约是什么时间天亮和天黑的。

思考:昼长夜短的变化是不是夏天来临的一个重要标志?

2、活动二,气温变化与夏天信息

①、回忆冬天和现在在穿着上有什么不同?

②、今天最高气温是多少?用笔画在温度计上。

③、收集今年1-3月份每天气温的信息,算出3个月每天最高气温的平均值。用笔把最高气温平均值画在温度计上,观察2个数值在温度计上的变化。

思考:气温升高是不是夏天来临的又一个重要标志?

3、活动三,校园中的信息。

①、观察与讨论:观察校园中花、草、树木有什么变化?哪些变化反应夏天的信息?

②、进入6月以来,你看到了哪些花?这些花的开放,是否能说明夏天就在你身边?

思考问题:这些花的盛开,是不是说明现在是夏天了?

(三)探索发现

通过活动,我们知道了可以从昼夜长短、气候变化、自然景色变化、植物和动物生长情况以及人们生活情况等方面找到夏天的足迹。

(四)探索延伸

讨论:夏天来了,为保证家人身体健康,应做好哪些准备?

反思:

组织好校园寻找夏天足迹的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③小结:白色给人以扩张的感觉,而蓝色则有收缩的感觉,这是人们的经验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 三、小组讨论弄明白:1、实验一的3幅图,说明了是错觉的存在。实验二说明

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下册教案

1.影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辨认方向》教案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下册第9课 《辨认方向》 教案 单位:天津市河北区月牙河小学姓名:张艳

辨认方向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2、借助辨认方向的活动,提高学生辨认方向的能力。 3、了解指南针发展的历史,增强学生热爱祖国的情感。 教学重、难点:通过活动,知道辨认方向的多种方法。 教具准备:投影仪指南针 教学过程: 一、导入:相传,太平洋上有一处岛屿,那里景色迷人、风光秀美,过去曾是海盗经常出没的地方,现在海盗已经被消灭了,但是据说海盗在那里藏了很多宝贝,吸引了许多人去探险。所以那里叫“冒险岛”。你们敢去吗?探险不但需要勇气,还需要智慧。在茫茫的大海上,咱们扬帆起航了。哎呀,现在咱们遇到难题了,快来一起想想办法。咱们在岛上总不能瞎走,要沿一定的方向走吧。你知道在咱们的生活中有哪些辨别方向的方法吗? (设计意图: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课一开始,给学生创设生动的故事情景,让学生认识到会辨认方向的重要性,使学生迫切希望掌握今天所学的内容,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二、学习辨认方向的几种方法 (一)使用指南针辨认方向 1、观察指南针实物,认识指南针。 2、学习使用指南针。

师:用指南针辨认方向要注意些什么? 3、用指南针测一测教室的东、南、西、北四个方向。 师:教室的门窗是正南正北朝向的吗? (设计意图:学生被置于现实的生活空间,学习使用指南针的方法辨认四个方向之间的位置关系,真实而亲切。) 师:如果手边没有指南针,你又用什么方法辨认方向呢? (二)太阳帮助我们辨认方向 1、早晨,太阳刚刚升起时,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是东方,后面是西方,那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2、太阳落山时刻,面向太阳方向站立,你的前面、后面、左面和右面各是什么方向? (设计意图: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让学生运用各种方法认识东、南、西、北的方向。通过交流和对话,使每个学生学会辨认生活中的方向。)(三)小游戏 1、我说你说:教师指定一个方向,学生说出其他三个方向。 2、我说你做: (1)学生到教室中间听令做动作,向东站好,向南一转,向西一转,向北一转。 (2):学生叫口令老师做动作,面向南站好,向东一转,向北一转,向西一转。 (设计意图:通过形式多样的游戏活动,寓教于乐,让学生在做中学,生动具体的教学情境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而且让学生在活动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学设计 1. 影子 一、教学目的 1. 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 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 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 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 ,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 1个手电筒、1块6X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 张A4 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 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 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最新《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教案

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 陈霞

1.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内容: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二、教学目的: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三、教学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突破重难点的方法: 1、通过对图形进行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2、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 四、教学准备: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五、教学过程: (1)导言: 观察书图中A和 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看上去它们好像不平行,可是用尺量一量就会发现它们是平行的。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2)学习新课: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实验程序: 观察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是红线长还是蓝线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间的圆圈圆吗? 思考:动手测量一下,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这说明了什么? 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 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实验程序: 1.比较图2中横线A和横线B,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为什么我们感觉B比A长呢? 2.看一看:图3中A图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思考:想一想,是不是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 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 实验三 实验程序: 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想办法用薄纸把图形①描下来,再与图形②并列横放(重合)观察,你发现了什么? 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实验程序: 图5是由蓝、白、红三色组成的。看一看,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认真看一看再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笔记本上。

(完整word版)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笫一课《影子》(一)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 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 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笫一课《影子》(二)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

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xx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1.为什么看错了 一、目的要求 1.通过本课的“视错觉现象”课题的实验与探索活动,引起学生对视错觉方面的学习探索兴趣,培养学生去伪存真,科学求实的科学态度。 2。通过学习与实验活动,初步了解视错觉方面的有关知识。培养学生通过实验研究事物的能力。 二、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是让学生获得“一切真知来源于实践”的科学观的体验。 教学难点是视错觉现象产生的原因。通过实验而得出科学性结论,这是由具体到抽象的认识过程,对于三年级学生存在一定难度,教师要做好启发和引导。 三、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通过观察到“量一量”的实践中提出有时“我们会产生视错觉现象”,引起学生学习兴趣。(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提前布置学生准备1把学生用直尺和1张白纸。 ② 教师可以再收集一些视错觉现象事例,或结合教学情况制作课件,以提高教学活动效果。活动设计: 本节活动是对图形进实验对比分析的方式研究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四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进一步证明“视错觉现象”是存在的。教学中以学生自主活动为主,“思考问题”可以小组活动方式进行讨论,教师及时总结。 第一、二幅图较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而第三幅图,由于印刷问题有时不易产生“视错觉现象”,若将此图放大效果会好一些。 实验二 是通过实践证明因为不适当的参照物(短斜线与四周的大小圆图形)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第二幅图要指导同学在白纸上剪下相当于中间圆图形大小的部分,然后盖在图上进行研究。实验三 是通过实践证明图形相对位置,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关键是指导同学把图1描好。 实验四 是通过观察与测量图形,证明是“经验”的影响使我们产生视错觉。 这种现象建议教师再补充一二个实验来证明这一结论。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给出两段内容,第一段内容是实验的回顾与总结,并得出本课课题的研究的结果。第二段内容实验结论的印证与应用。 教师可以用回放课件小组讨论法实施教学活动。 (5)探索延伸

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影子产生条件。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产生的条件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将橡皮立在桌子上,打开手电筒开关,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关闭手电筒,在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影子哪去了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把一块橡皮立在书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同样型号手电筒围站在书桌周围。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筒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筒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又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

教学目标: 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践的应用。 教学重、难点: 1、影子产生条件。 2、影子与测量创造条件进行实践操作。 教学过程: 实验一:影子与测量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 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分别测量竹竿影子和旗杆影子的长度并记录下来。在三次实验中,影子什么时候最长,什么时候最短从影子长短或方向能估计出是一天中的什么时候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知道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

笫二课《“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教学目标: 通过实验、观察,研究光沿着直线传播的原理,了解原理应用的相关内容。 教学重、难点:以“光是沿直线传播”的。人为什么能看见东西 教学过程: 实验一:黑暗中能看见东西吗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教师把两个鞋盒的一侧同位置各扎一个小洞,在一个鞋盒里放一块橡皮,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在另一个鞋盒里放一个亮着的小手电筒,手电光对准橡皮但不要对着小洞,盖严盒盖儿放在讲台上。全班同学按顺序到讲台,通过小洞向盒里看,哪个鞋盒能看见橡皮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实验二:光沿直线传播 1、教师讲解操作过程:用纸卷一个细直筒,透过这个直筒在距离灯光几米以外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把直筒适当弯折再透过直筒观察灯光。从直筒内看得见灯光吗 2、学生动手操作并思考问题。 3、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汇报。 全课小结:光线沿直线传播,这就是光线的直进原理。光的直进原理在生产实践中有很多应用。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与发现-发现与探索手抄报 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 类别:手抄报获奖作品学校: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版 面设计:陈卓见黄重庆尺寸:369x516 像素班级:一年级(6)班文字编辑:陈卓见大小:78KB(79551 Bytes)指导老师:侯文菊美术编辑:黄重庆探索导报手抄报作品简介:本作品尺寸为369x516像素,由五莲县槎河乡高阁庄小学一年级(6)班陈卓见和黄重庆共同制作,手抄报版面设计过程在侯文菊老师的指导下完成。本站推荐恭贺新禧手

抄报图片,历史故事手抄报:三国演义,三年级读书手抄报作品,书是人类的朋友手抄报图片,国庆手抄报内容_国旗的由来,创建卫生城市手抄报,环保天空手抄报_健康与植树,希望你喜欢。探索发现之 经过两天一夜在电脑前的辛苦奋战,顶着黑眼圈终于拿到了神雕内测的激活码,很幸运有木有,以发出最快最准确攻略为目标的楼主,首测是必须要进去一睹为快的,而攻略也必须是要第一时间发出来最吸人眼球的。 开服第一天的热闹盛况已经有不少帖子介绍过了,这里就不再赘述,这次将要介绍些新玩意儿——十大不能错过之名胜,来给大家先睹为快。 十大名胜介绍以及获得攻略。 开始介绍之前需要先说明一下,所谓名胜,其实就是游戏世界中一些漂亮、有趣、有故事的风景拿来提供给玩家去探索,而探索成功后也会得到一张卡片

作为纪念,收集这些卡片是游戏的乐趣之一。而且,名胜是必须真正的到达之后才可以获得的,换句话说就是你必须离得很近,所以,发现它们本身很容易。 但是想要接近的话就必须要想办法了,就像现实中的许多风景名胜一样,光在电视里看看是不够的,真正的驴友是一定要亲身到过才能算数的。经过xx 的实际体验,很多名胜所在的地方都需要用轻功才能走近或者飞上去,否则就只能远远的望洋兴叹了。好,话不多说,接下来就是游戏奇景展览啦。 寒玉床 用北极终年冰封的陨石做成的石床,是王重阳送给林朝英的礼物,能辅助内功修炼的神器,一直存放在古墓里。说起这个寒玉床,这可是xx心中的第一个名胜哎,也是出于偶然,本着对终南山活死人墓的强烈好奇心,xx进游戏之后第一件事就是跑到古墓派去一探究竟,然后就发现了这张床……不愧是古墓派的明星家具,啧啧。

发现与探索三年级上

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让学生懂得视错觉是存在的,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2.在工作、学习和生活中,我们必须注意视错觉。 二、教学重难点: 1、使学生明白科学实验室探索科学规律的重要方法。 2、在实验中要注意各个环节,积极思考问题,求得正确答案。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白纸、直尺 五、教学过程: 1、导入:看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用直尺量一量。 2、探索活动 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研究视错觉现象及其产生的原因。 实验一:看图中德三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 实验三:哪个图形大。 实验四:颜色不同的三条线一样宽吗? 3、探索发现,总结。 分组讨论结果: 实验一说明视错觉的存在。 实验二说明不适当的参照物能影像人们产生视错觉。 实验三说明图形的位置也能使人产生视错觉。 实验四说明经验也可以使人产生视错觉。 六、布置作业:动手量一量,看实际图形与视觉有什么不同。 七、课后小结:师生谈收获。 八、板书设计: 为什么看错了! 视错觉是存在的 1、不适当的参照物 2、位置 3、经验 九、课后反思:

2 吹泡泡 一、教学目标: 1、通过实验,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2、用自己配制的泡液探索吹泡泡的方法和技巧。 3、让学生在吹泡泡的试验中感受快乐。 二、教学重点和难点: 研究泡液成分与比例 三、教学方法:讲解法、演示法、实验法、讨论法 四、教学手段与教具: 1、各小组准备:1支滴管、1小杯洗洁精、水 2、1个水杯、2-3支粗细不同的吸管。 五、教学过程: 1、导入 大家都喜欢吹泡泡,那么泡液是怎么配成的呢?今天我们来研究一下。 2、探索课题 研究泡液成分比例 3、探索活动 实验一:用清水能吹泡泡吗? 实验二:在清水中加入1滴洗洁精能吹泡泡吗? 实验三:再向杯中滴入2、3、4、滴洗洁精,用吸管搅匀一边滴一边试吹,一直滴到可以吹出完美的泡泡。 实验四:直接用浓浓的洗洁精直接吹泡泡。 实验五:用自己配置的泡液练习和体验4个问题 4、探索发现: 配制吹泡泡的泡液时,在清水中加入适量的洗洁精,经过多次配制,才能配出效果较好泡液。 5、探索延伸 练习吹泡泡的技巧 六、布置作业:从舞台两侧飞出很多很多的泡泡,在灯光的照耀下好看极了,这些泡泡是怎么“吹”出来的? 七、课后小结:我们做实验需要反复多次地进行需要耐心和毅力。 八、板书设计: 2 吹泡泡 配制泡液:水、洗洁精 吹泡泡:1、泡泡连泡泡2、大泡套小泡 九、课后反思: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计划 一、教学基本情况分析: 1、学生分析: 学生由于各种条件的限制,科学常识极为缺乏,科学探究能力也较弱。而我们的发现与探索课程内容贴近小学生的的生活,强调用符合小学生年龄特点的方式学习科学,学生必将对发现与探索学科表现出浓厚的兴趣。 2、教材分析: 本册教材的整体设计有12个实验课题,每一课由“实验背景”、“探索课题”、“探索活动”、“探索发现”、“探索延伸”五部分组成。本册教材侧重的技能:观察、描述、记录、简单实验、交流和表达等。 二、指导思想: 以“天天有自信,日日在提高”的理念为指导,培养小学生科学研究素养为宗旨,积极倡导让学生亲身经历以探究为主的学习活动,培养他们的好奇心和探究欲,发展他们对科学本质的理解,使他们学会探究解决问题的策略,为他们终身的学习和生活打好基础。 三、教学目标 1、知道与周围常见事物有关的浅显的科学知识,并能应用于日常生活,逐渐养成科学的行为习惯和生活习惯; 2、了解科学探究的过程和方法,尝试应用于科学探究活动,逐步学会科学地看问题、想问题; 3、保持和发展对周围世界的好奇心与求知欲,形成大胆相信、注重证据、敢于创新的科学态度和爱科学、爱家乡、爱祖国的情感; 4、亲近自然、欣赏自然、珍爱生命,积极参与资源和环境的保护,关心科技的和谐发展。 四、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 重视对学生典型科学探究活动的设计,以探究发现为核心,培养小学生的科学探究素养。 教学难点:

通过动手动脑、亲自实践,在感知、体验的基础上,使学生形成较强的科学探究能力。 五、教学措施: 1 、首先加强教师自身的科学教学基本功的训练是最主要的。平时要充分利用空闲时间,认真学习发现与探索教材,认真钻研教法学法,尽快成为一名合格的发现与探索课程教师。 2 、结合所教班级、所教学生的具体情况,尽可能在课堂上创设一个民主、和谐、开放的教学氛围。以学生为课堂教学的主体,设计符合学生年龄特征的教学法进行课堂教学,采取一切手段调动学生学习发现与探索的积极性和兴趣。 3 、充分利用好学校的科学实验室,尽可能的去科学实验室上课,做到“精讲多练”,多通过实验引导学生自己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得到收获。 4 、注重学生课外的拓展研究,不应只停留在课堂教学内,要将学生带出教室,到大自然中去,到社会中去,将发现与探索课的学习从课堂延伸扩展到活动课程,扩展到家庭和社会。 六、教改思路: 引导学生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要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充分发挥组织者和引导者的作用,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七、教研课题:如何培养学生的发现探索精神 八、教学进度安排:

3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学)案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 (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 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

2009年小学三年级下册发现与探索参考 目录 1.影子 2.“凿壁借光”与光的直进原理 3.纸的再认识 4.用眼卫生 5.热空气会向上升吗? 6. 弹弦听音 7.泥石流 8.怎样从教室内撤离 9.辨认方向 10.火灾中的烟雾 11. 校园尘降的研究 12.寻找夏天的足迹 1.影子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以“影子的特点与应用”为内容的学习探讨活动,引起学生对身边事物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 2.通过学习和实验活动,体验研究事物的“基本功”即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3.通过学习与体验活动,了解一些影子产生的条件及应用方面的有关知识。 二、课前准备 课前教师要注意收集相关的资料,做好相关实验的准备工作,包括分组实验的物品,并进行熟悉实验操作的演练工作。关于影子与测量的实践活动,有条件地应安排在学校操场进行,教师要在课前进行充分的准备,并且要亲自实践一下,关于被测物高度可以酌情选定。 同时准备有关的投影图片与实物,使活动更具有趣味性,提高活动效果。 三、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四、教学要点及建议 1.各栏目教学指导策略:

(1)引言 以一则谜语和影子图开始进入本课学习探索活动,目的是调动学生参与本次活动的积极性。 (2)探索课题 明确研究的课题:探索“影子的特点与应用”,进一步调动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 (3)探索活动 活动准备: ① 教师要先熟悉实验,要准备一套实验器材,并能很好的操作。② 课前教师要按小组准备活动器材:1个手电筒、1块6×8厘米透明塑料板、一块大橡皮、1根2米长的竹竿等活动器材。3张A4白纸、学生用剪刀、胶带、直尺等活动用具。 ③ 进行安全教育。 活动设计: 提示本节活动课活动是通过进行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的产生条件、特点及实践中的应用。进一步明确学习目标。 活动过程: 进行三项实验,分别为: 实验一 是通过“影子产生的条件”的实验让学生初步理解影子产生的两个条件,即必须有光源,那个产生影子的物体必须是一个不透明的物体。 实验一是全课的基础,教学进程不要太快。让每个学生都亲自试一试,这样得出来的结论,他们更容易理解和掌握。 实验二 是通过“影子哪去了” 的实验让学生知道生活实践中有时不需要影子时采用的办法。 实验二可以从医院手术室讲起,启发学生参与实验的积极性。 实验三 是通过“影子与测量”的实验最后完成本课题的研究。是具体的实践活动。 对于三年级学生实践难度较大,要先在室内做好指导和组织工作,然后再到操场进行实践活动。活动中要及时指导和交流学生中的好作法。 关于数据的分析与计算也是较为困难的,属于数学比例问题,活动中可不涉及这些问题,在具体数字中去比照求得答案。 要做好“思考问题”栏目的指导。 (4)探索发现 这一部分既总结了全课的三个实验,又把课题研究做了相应的结论。 要让学生在小组内相互讲解,以加强对课题结论的理解。 (5)探索延伸 这一部分是“影子”计时的研究,要做好准备工作。画影子要从安全角度考虑因时因地制宜。半日内完成这项研究也可行。 适时结合图5与图6进行教学活动。 2.应注意的问题 (1)组织好实践活动是本课较为困难的地方,教师要细心做好组织工作。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教案

三年级上册发现与探索 教案 Document serial number【KK89K-LLS98YT-SS8CB-SSUT-SST108】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为什么看错了 一、教学目的: 1、通过对容易产生视错觉现象的图形进行实验分析,了解视错觉现象及产生的原因。 2、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3、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 每人准备1把直尺、1张白纸 三、教学时间:2课时 四、教学过程: 第一课时 (一)教学导入: 出示图形,提问:上图中A和B两条线是平行的吗? 操作:用尺量一量。你有什么发现?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 (二)学习新课:探索课题,视错觉现象。 1、实验一:观察课本图1中的3幅图,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①图中红蓝线那条长? ②图中排列的长斜线平行吗? ③图中的圆圈圆吗? ④思考:动手量一量,看看你的第一印象对吗?说明了什么? 说说你的第一印象? 2、实验二:比较图2中横线A和B的长短。 ①用尺量一量,结果怎样? ②看一看图3中A和B图中心的圆哪个大些? ③思考:为什么我们有这样的感觉? ④小结:不适当的参照物使我们产生了视错觉,不容易分清长与短、大与小。(三)课后作业 观察校内外引起我们是错觉的物体图形,下节课说给同学们听一听。 第二课时 学习内容 ①完成三、四实验, ②分组讨论 一、实验三:①观察图4中①和②哪个图形大? ②指导操作,先描后重合观察。 ③提问:你发现了什么? ④小结:图形的位置也能使我们产生视觉错误。 二、实验四:观察图,图中的三色条一样宽吗? ①指导看图,先用尺量一量,把测量的结果写在本上。 ②讨论测量的结果与你的视觉一致吗?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小学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学计划 一、指导思想 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是扩大学生的知识面,提高学生的科学素养,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和创新意识,让学生成为学科学、爱科学、用科学的一代新人。 二、学生情况分析 作为三年级的小学生来讲,本册课本是发现与探索的起始册,学科认识尚没有形成,更无从谈起科技活动兴趣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方法,故此对学生的知识教育应居其次,更重要的是对学生科技活动兴趣的培养和简单实用的科学思维方式的灌输。要培养学生课堂上的科学的思考习惯,逐步养成预见、测量、分析、探究、记录数据等一系列的科学习惯,以及小组探究的活动方式。 三、教材分析 发现与探索教材包含了实验探索、科技制作、科技应用、专题研究和创新发明等方面的内容。由此希望能从不同的角度引导学生初步学会科学研究、科技发明、制作科技作品的方法,了解科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和工农业生产中的应用,了解我国历史上的科技成果及现在科学技术发展状况。每方面的内容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的原则,分别安排在各教材中供选择。教材在活动内容的安排上注重以学生为主体,突出科学性、创造性、趣味性和地方性,有利于学生综合运用各学科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特别是一些反应现代科技成果和与人们生活、生产紧密联系,操作性强的内容,让学生亲自参与社会调查、开展科学研究、进行科学探索和制作,从而加强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创新意识的培养。 四、教学目标 1、知识层面:通过学生的实践和探究,丰富自身的知识积累。 2、能力层面:培养学生独立思考能力和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搜集信息和处理信息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学生的口头和书面语言表达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层面:激发学生实践、探索的兴趣;培养学生求真务实,大胆质疑,勇于开拓的学习情操,构建学生关心他人、关心社会、关心地球、关心生态环境的道德堡垒。 五、教学措施 1、把发现与探索的总目标落实到每一节课。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

四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上册) 第一课: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一、教学目标: 1、通过用长纸棒与短纸棒模拟顶竿实验,研究长竿与短竿哪个好顶。 2、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准备:胶水、剪刀、报纸 三、教学时间:1课时 四、教学过程: (一)导入 教师:你们看过杂技团演员表演的顶竿杂技吗?演员顶起很高的竿子,还要做出各种表演,真惊险啊! 有人说,那么高的竿子多难顶啊,不如换个短竿顶。你认为哪个好顶呢?今天我们就来做个实验研究一下。 (二)学习新课 1、制作实验器材,方法如下: ①、将报纸分成A、B、C三份。 ②、将A从长边搓卷起,搓成一根长纸棒,用胶水粘好。 ③、将B从短边卷起,搓成一根短纸棒,用胶水粘好。 2、实验一(顶长纸棒) ①、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在老师组织下,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3、、实验二(顶短纸棒) ①、继续由组长设计一张记录顶棒实验的表格。。 ②、一人负责计时,一人负责记录,每人顶两次。 4、思考问题并回答: ①、通过两次实验,长纸棒与短纸棒哪个好顶? ②、这是为什么? 5、长短纸棒倾倒实验: ①、试验程序:将长纸棒和短纸棒分别立在桌面上,同时松手,纸棒倾斜倒下。 ②、实验观察:看哪个纸棒先倒下。 ③、想一想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 4、小结:通过对比观察,我们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倒得慢。 通过实验发现长纸棒倒得慢。顶长纸棒时来得及移动身体以保持纸棒的平衡,防止纸棒倒下,所以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可见,长竿比短竿好顶。 (三)探索延伸 课下继续活动,通过课中发现,长纸棒比短纸棒好顶,是不是越长越好顶呢?通过实验,证明自己的想法。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下册教案

三年级发现与探索教案(下册) 第一课:影子 一、教学目的: 知识目标:通过有关影子的实验、观察,研究影子产生的条件、特点及在实验中的应用。 能力目标:初步掌握一些科学实验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情感目标:培养学生主动探究、创新意识和实践能力。 二、教学的重点和难点 教学的重点是培养学生对身边事物及问题的学习研究兴趣,培养学生注意研究事物的科学精神。学习通过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培养研究技能。 教学的难点是 (1)学生对实验进行观察、分析和归纳的操作基本要领的掌握。(2)“实验三”影子与测量 三、教学准备: 小组准备:手电筒、透明塑料板、橡皮、竹竿。 四、教学时间:1课时 五、教学过程: (一)教学导入: 猜谜语引入本课:跟我走,跟我站,跟我一个样,就是不吃饭。同学们,你们知道这是谁吗?对了,这是影子。 在光线照射下,物体背光处会出现影子。关于影子,人们研究了几千年,它可大有学问呢!(二)学习新课: 1、实验一:产生影子的条件。 ①将橡皮立在桌上,打开手电筒,从一侧照橡皮,出现了什么现象? ②关闭手电筒,再观察,前后两次观察到的现象有什么不同?。 思考:在这个实验中,影子出现与什么有关?这是不是说明:物体产生影子必须要有光源? ③、继续实验,拿掉橡皮,将透明塑料板立在桌子上,从一侧用手电筒照塑料板。 ④、观察:透明塑料板影子的情况。 思考:实验是否说明物体要产生影子,这个物体必须是不透明的物体,物体只有挡住部分光线,才会产生影子。 2、实验二:影子哪去了(分小组实验)。 ①把一块橡皮立在课桌中间,几名同学各拿手电站在周围。 ②从一名同学开始,依次用手电照射橡皮,并保持住照射状态。 ③全组同学观察橡皮产生影子的深浅程度。当全组同学都打开手电后,橡皮周围较深的影子还有吗? 思考:想一想,手术室里的灯光布局,与实验中有相同的地方吗?说说看。 3、实验3:影子与测量(按小组进行,测量旗杆高度)。 ①在操场的旗杆前,将一根2米长的竹竿垂直竖立在地上,扶好作为标志物。 ②分别测量竹竿和旗杆影子的长度。 ④研究旗杆和竹竿影子长度的关系,通过竹竿与竹竿影子长度,你能计算出旗杆的高度吗?思考:如果2米高的竹竿,影子长度是1米,旗杆(被测物)影子长度是7米,那么旗杆多高呢? (三)、探索发现 1、产生影子的条件一是必须有光源,二是必须有不透明的物体挡住部分光线。两者具备,才能产生影子。 2、在太阳照射下,利用物体影子长短或方向能指导当前大约是什么时间。由影子长度,我们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