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60道数学运算题目的分析(涵盖了各种技巧,公式,数学运算基本不用发愁)

60道数学运算题目的分析(涵盖了各种技巧,公式,数学运算基本不用发愁)

60道数学运算题目的分析(涵盖了各种技巧,公式,数学运算基本不用发愁)
60道数学运算题目的分析(涵盖了各种技巧,公式,数学运算基本不用发愁)

1. 在乘积1×2×3×4×............×698×699×700中,末尾只有( )个零。

A.172

B.174

C.176

D.179

解析:

此题我们现需要了解0是怎么形成的,情况只有1种,那就是5跟一个偶数相乘就可以构成一个0,但是还要注意25算几个5呢?50算几个5呢?125算几个5呢,具有几个5 主要是看他能否被几个5的乘积整除,

例如

25=5×5

所以具有2个5,

50=2×5×5 也是2个5

125=5×5×5

具有3个5

方法一:

我们只要看700个数字里面有多少个5的倍数

700/5=140

还不行我们还要看有多少25的倍数

700/25=28

还要看有多少125的倍数

700/125=5

625的倍数:700/625=1

其实就是看700里有多少的5^1,5^2,5^3,5^4……5^n

5^n必须小于700

所以答案就是140+28+5+1=174

方法二:

原理是一样的,但是我们可以通过连除的方式不听的提取5的倍数直到商小于5

700/5=140

140/5=28

28/5=5

5/5=1

答案就是这些商的总和即174

140 是计算含1个5的但是里面的25的倍数只被算了一次,所以我们还需要将140个5的倍数再次挑出含5的数字,以此类推,就可以将所有含5的个数数清!

2. 王先生在编一本书,其页数需要用6869个字,问这本书具体是多少页?

A.1999

B.9999

C.1994

D.1995

解析:

这个题目是计算有多少页。

首先要理解题目

这里的字是指数字个数,比如123这个页码就有3个数字

我们通常有这样一种方法。

方法一:

1~9 是只有9个数字,

10~99 是2×90=180个数字

100~999 是3×900=2700个数字

那么我们看剩下的是多少

6869-9-180-2700=3980

剩下3980个数字都是4位数的个数

则四位数有3980/4=995个

则这本书是1000+995-1=1994页

为什么减去1

是因为四位数是从1000开始算的!

方法二:

我们可以假设这个页数是A页

那么我们知道,

每个页码都有个位数则有A个个位数,

每个页码出了1~9,其他都有十位数,则有A-9个十位数

同理: 有A-99个百位数,有A-999个千位数

则:A+(A-9)+(A-99)+(A-999)=6869

4A-1110+3=6869

4A=7976

A=1994

3. 在一个两位数之间插入一个数字,就变成一个三位数。例如:在72中间插入数字6,就变成了762。有些两位数中间插入数字后所得到的三位数是原来两位数的9倍,求出所有这样的两位数有多少个?

A、4

B、5

C、3

D、6

解析

我们先进行简单的判断,首先什么数字个位数×9得到的数个位数还是原来的

乘法口诀稍微默念一下就知道是5×9

或者0×9 (个位数是0的2位数×9 百位数肯定不等于原来的十位数所以排除)

好我们假设这个2位数是10m+5 ,m是十位上数字,我们在这个数字中间插入c 这个数字

那么变成的三位数就是100m+10c+5

根据关系建立等式:

100m+10c+5=9×(10m+5)

化简得到:10m+10c=40

m+c=4

注意条件m不等于0,

则有如下结果(1,3),(2,2),(3,1),(4,0)四组,答案是选A

4. 有300张多米诺骨牌,从1——300编号,每次抽取偶数位置上的牌,问最后剩下的一张牌是多少号?

A、1

B、16

C、128

D、256

解析:

这个题目本身并不难,但是一定要看清楚题目,题目是抽取偶数位置上的牌,1是奇数位置上的,这个位置从未发生变化,所以1始终不可能被拿走,即最后剩下的就是编号1的骨牌。

当然如果每次是拿走奇数位置上的,最后剩下的是编号几呢?

我们做一个试验,将1到100按次序排开。每轮都拿掉奇数位置上的骨牌。我们发现,骨牌数目基本上是呈现当然如果每次是拿走奇数位置上的,最后剩下的是编号几呢?

我们做一个试验,将1到100按次序排开。每轮都拿掉奇数位置上的骨牌。我们发现,骨牌数目基本上是呈现倍数缩小。同时我们有一个更重要的发现,那就是什么样的数字才能确保它的1/2仍然是偶数。这个自然我们知道是2^n,但是当2^n=2时它的一半就是1,在接下来的一轮中就会被拿走。因此我们发现每一轮操作2^n位置上的数都会变为2^(n-1) 当2^n=1时被拿走。按照这样的操作,100个多米诺骨牌每次少1/2,当操作6次即剩下的数目小于2个(100÷2^6<2)。根据上面我们发现的规律,必然是最后留下了2^6=64 移动到了第1位也就是仅剩下的1位。所以答案是100内最大的2^n=64

总结:大家记住这样一个规律直线排列最后剩下的是总数目里面最大的2^n次方

此题300内最大的2的n次方就是256

所以如果每次拿走奇数位置上的骨牌,那么最后剩下的就是编号256

5、两人和养一群羊,共n只。到一定时间后,全部卖出,平均每只羊恰好卖了n元。两人商定评分这些钱。由甲先拿10元,再由乙拿10元,甲再拿10元,乙再拿10元,最后,甲拿过之后,剩余不足10元,由乙拿去。那么甲应该给以多少钱?

A.8

B.2

C.4

D.6

解析:

这个题目就是一个常识的题目没有什么可以延伸的空间,所以我就主要介绍一下解答方法。

X^2是总钱数,分配的时候10 元,2次一轮,最后单下一次,说明总钱数是10的奇数倍数根据常识,只有个位数是4,或者6才是十位数是奇数,那么个位数都是6

说明最后剩下6元乙应该给甲10-(10+6)/2=2元

6. 自然数A、B、C、D的和为90,已知A加上2、B减去2、C乘以2、D除以2之后所

得的结果相同。则B等于:

A.26 B.24 C.28 D.22

――――――――――――――――――

【解析】

结果相同,我们可以逆推出A,B,C,D

假设这个变化之后四个数都是M

那么

A=M-2

B=M+2

C=M/2

D=2M

A+B+C+D=90=4.5M

M=20,则B=20+2=22

7. 自然数P满足下列条件:P除以10的余数为9,P除以9的余数为8,P除以8的余数为7。如果:100

A、不存在

B、1个

C、2个

D、3个

------------------------------------------

【解析】

根据题目的条件我们看

P=10X+9=10(X+1)-1

P=9Y+8=9(Y+1)-1

P=8Z+7=8(Z+1)-1

这样我们就发现了P+1 就是8,9,10的公倍数

我们知道8,9,10的最小公倍数是360

则100~1000内有2个这样的公倍数。

所以满足条件的P 就是360-1=359,

或者720-1=719

8. 三个连续的自然数的乘积比M的立方少M,则这三个自然数的和比M大多少()

A 2M B4M C 6M D 8M

――――――――――――――――

【解析】

方法一:特例法你可以随便找3个连续自然数试试看,

例如1×2×3=6

比6稍大的立方数是8 即2^3=8

8-6刚好是2

所以说明M=2,那么我们看1+2+3=6

6-M=4

可见是2M

方法二:

平方差公式:我们假设这三个连续自然数中间的数字是a,那么这三个数字分别是,

a-1,a,a+1

乘积是a×(a-1)×(a+1)=a×(a^2-1)=a^3-a

跟题目说的比M^3少M条件对比我们发现M就是a

再看(a-1)+a+(a-1)=3a =3M

可见答案就是2M

9. 一个7×7共计49个小正方形组成的大正方形中,分别填上1~49这49个自然数。每个数字只能填1次。使得横向7条线,纵向7跳线,两个对角线的共计16条线上的数字和相等!则其中一个对角线的7个数字之和是()

A 175

B 180

C 195

D 210

――――――――――――――――――――――――――

【解析】

这个题目猛一看好复杂,其实仔细看看就会发现端倪。虽然看上去像是一个幻方问题或者类似于九宫图,但是这里并不是让你关注这个。

49个数字全部填入,满足条件后,我们发现横向有7条线产生7个结果并且相等。那么这个7个结果的和就是这7条线上的所有数字之和,很明显就发现了就是1~49个数字之和了

,根据等差数列求和公式:(首项+尾项)×项数/2=总和

(1+49)×49/2=25×49

则每条线的和是25×49/7=175

因为对角线和横线7条线的任意一条的和相同所以答案就是175.

10. 把1~100这100个自然数,按顺时针方向依次排列在一个圆圈上,从1开始,顺时针方向,留1,擦去2,3,4,留5,擦去6,7,8……(每擦去3个数,留一个数)。直到最后剩下的一个数是多少?

A、47

B、48

C、49

D、64

----------------------

【解析】

考察点:周期循环等比数列的问题

这个题目考到的可能性不是特别大,但是不排除。就只介绍规律吧。

主要是看间隔编号的个数。如该题间隔编号就是1个。例如留1拿走2,留3拿走4,间隔是1:

以下公式是按照从去1开始的。

那么公式是:2/1×(A-2^n)这是最后剩下的数字2^n表示A内最大的值A表示原始的编号总数。

间隔是2:3/2×(A-3^n)

间隔是3:4/3×(A-4^n)

间隔是4:5/4×(A-5^n)

特别注意的是:此题的A值不是随便定的必须满足A-1要能够除以间隔编号数目。否则最后的结果就是全部被拿走。

该题答案是:按照公式4/3×(100-4^3)=48 但是这是按照去1开始得如果是留1 那么答案是48+1=49

11. 下列哪项能被11整除?

A.937845678 B.235789453 C.436728839 D.867392267

--------------------------------------

【解析】

9+7+4+6+8=34

3+8+5+7=23

34-23=11

所以答案是A

所有的奇数位置上的数之和-所有偶数位置上数字之和=11的倍数那么这个数就能被11整除。

这类题目属于数字整除特性题目我们这里就顺便介绍几个这样的规律:

(1)

1与0的特性:

1是任何整数的约数,即对于任何整数a,总有1|a.

0是任何非零整数的倍数,a≠0,a为整数,则a|0.

(2)

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2、4、6或8,则这个数能被2整除。

(3)

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3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3整除。

(4)若一个整数的末尾两位数能被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4整除。

(5)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或5,则这个数能被5整除。

(6)若一个整数能被2和3整除,则这个数能被6整除。

(7)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例如,判断133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13-3×2=7,所以133是7的倍数;又例如判断6139是否7的倍数的过程如下:613-9×2=595 ,59-5×2=49,所以6139是7的倍数,余类推。

(8)若一个整数的未尾三位数能被8整除,则这个数能被8整除。

(9)若一个整数的数字和能被9整除,则这个整数能被9整除。

(10)若一个整数的末位是0,则这个数能被10整除。

(11)若一个整数的奇位数字之和与偶位数字之和的差能被11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1整除。11的倍数检验法也可用上述检查7的「割尾法」处理!过程唯一不同的是:倍数不是2而是1!

(12)若一个整数能被3和4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2整除。

(13)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4倍,如果差是13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3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3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

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4)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减去个位数的5倍,如果差是17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7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7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减、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5)若一个整数的个位数字截去,再从余下的数中,加上个位数的2倍,如果差是19的倍数,则原数能被19整除。如果差太大或心算不易看出是否19的倍数,就需要继续上述「截尾、倍大、相加、验差」的过程,直到能清楚判断为止。

(16)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3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7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7整除。(17)若一个整数的末三位与7倍的前面的隔出数的差能被1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19整除。(18)若一个整数的末四位与前面5倍的隔出数的差能被23(或29)整除,则这个数能被23整除

12. 甲乙二人分别从相距若干公里的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相遇后各自继续前进,甲又经1小时到达B地,乙又经4小时到达A地,甲走完全程用了几小时A.2 B.3 C. 4 D.6

―――――――――――――――

【解析】

这个题目只要抓住固定不变的部分,不管他的时间怎么边速度比是不变的。假设相遇时用了a小时

那么甲走了a小时的路程乙需要4小时

根据速度比=时间的反比

则V甲:V乙=4 :a

那么乙走了a小时的路程甲走了1小时

还是根据速度比=时间的反比

则V甲:V乙=a :1

即得到4:a=a:1

a=2

所以答案是甲需要1+2=3小时走完全程!

13. 0, 1, 1, 1, 2, 2, 3, 4八个数字做成的八位数,共可做成______个。

A 2940

B 3040

C 3142

D 3144

――――――――――――――――――――

【解析】

这个题目我在另外一个排列组合的帖子曾经讲过!

我们不妨先把这8个数字看作互不相同的数字,0暂时也不考虑是否能够放在最高位

那么这组数字的排列就是P(8,8),但是,事实上里面有3个1,和2个2,我们知道3个1我们在P(8,8)中是把它作为不同的数字排列的,现在相同了,那我们就必须从P(8,8)中扣除3个1的全排列P(3,3)关键这里是怎么扣除呢?记住因为全排列是分步完成的,我们知道在排列组合中,分步相乘,分类相加。可见必须通过除掉P(3,3)才能去掉这部分重复的数字形成的重复排列。2个2当然也是如此

所以不考虑0作为首位的情况是P88/(P33×P22)

现在我们再来单独考虑0作为最高位的情况有多少种:P77/(P33×P22)

最后结果就是:P88/(P33×P22)-P77/(P33×P22)=2940

14. A、B、C三本书,至少读过其中一本的有20人,读过A书的有10人,读过B书的有12人,读过C书的有15人,读过A、B两书的有8人,读过B、C两书的有9人,读过A、C两书的有7人。三本书全读过的有多少人?()

A.5

B.7

C.9

D.无法计算

―――――――――――――――――――

【解析】

这个题目我是借鉴的别人总结的公式组来解答。根据题目的不同可以挑选其中的任意2组或者3组公式答题。

先来介绍一下公式:

首先这里不考虑都不参与的元素

(1)

A+B+T=总人数

(2)

A+2B+3T=至少包含1种的总人数

(3)

B+3T=至少包含2种的总人数

这里介绍一下A、B、T分别是什么

看图A=x+y+z;B=a+b+c;T=三种都会或者都参加的人数

看这个题目我们要求的是看三本书全部读过的是多少人?实际上是求T

根据公式:

(1)

A+B+T=20

(2)

A+2B+3T=10+12+15=37

(3)

B+3T=8+9+7=24

(2)-(1)=B+2T=17

结合(3)

得到T=24-17=7人

15. 一个9×11个小矩形组成的大矩形一共有多少个矩形?

A.2376

B.1188

C.2970

D.3200

――――――――――――――――――――――

这个题目其实很简单,主要是善于抓住题目的关键。这个题目我们看问有多少个矩形。并不是我们认为的就是9×11=99个。事实上上上下下,左左右右可以由很多小的矩形组成新的大一点的矩形。所以。这个题目看上去比较棘手。那么我们为何不从矩形的概念入手呢。矩形是由横向2条平行线。纵向2条平行线相互垂直构成的。

知道这个我们就发现了解题的方法了,9×11的格子说明是10×12条线。

所以我们任意在横向和纵向上各取2条线就能构成一个矩形。

所以答案就是C10取2×C12取2=2970

16. 一个布袋中有35个大小相同的球,其中白、红、黄三中颜色的球各10个,另有篮、绿两种颜色的球分别是3个、2个,试问一次至少取出多少个球才能保证取出的球中至少有4个是同一颜色?

A、15

B、16

C、17

D、14

―――――――――――――――――

【解析】

这个题目是抽屉原理题目,我们在解答抽屉原理题目的时候要学会先找到什么是抽屉。抽屉有几个?然后还得注意在给抽屉平均分配的时候,会不会出现抽屉个数减少等问题。

这个题目我们先找什么是抽屉。很明显颜色就是抽屉。共计5种颜色,我们就确定了5个抽屉。每种颜色的抽屉容量是各不相同的,这就导致后面有可能出现抽屉减少的现象。要求是至少保证取出的球是4个同一颜色的。

我们最接近的是给每个抽屉放3个。3×5=15

但是请注意,绿色的抽屉容量只有2,所以我们只能放15-1=14个。再放就必然导致前面的3个抽屉的某一个达到4个同色了。

此题答案选A

17. 22头牛吃33公亩牧场的草,54天可以吃尽,17头牛吃同样牧场28公亩的草,84天可以吃尽。请问几头牛吃同样牧场40公亩的草,24天吃尽?()

A.50

B.46

C.38

D.35

―――――――――――――――

【解析】

“牛吃草”的问题主要抓住草每天的增长速度这个变量。至于其原始草量有多少?不是我们关心的内容,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我们计算的时候,实际上是根据差值求草长速度,那么原有的草量在2种情况中都是一样,差值的时候被相减抵消了。有些题目可能面积不一样,但是每亩地的原始草量确实一样的。

再看这个有面积的题目,其实道理是一样的。我们只要将不同的转化为相同的,面积不一样,但是没公亩的原有量和每天每亩草长的量是相同的。

根据这个

条件1:

(22×54)/33 这是每公亩的情况

(17×84)/28 这是每公亩的情况

相减(17×84)/28 -(22×54)/33=(84-54)×a a表示每亩草长速度

解得a=0.5 单位依旧是没头牛每公亩吃草的单位作为标准单位

最后我们假设x头牛24天可以吃完40公亩草

那么挑选上面的一个情况拿过来做对比:

(22×54)/33-24x/40=(54-24)×0.5

即可解得x=35头牛

18. 甲、乙二人以均匀的速度分别从A、B两地同时出发,相向而行,他们第一次相遇地点离A地4千米,相遇后二人继续前进,走到对方出发点后立即返回,在距B地3千米处第二次相遇,求两次相遇地点之间的距离

A、2

B、3

C、4

D、5

――――――――――――――――

【解析】

这个题目是关于多次相遇问题的类型。我先介绍一下多次相遇问题的模型。例如:有这样一个多次相遇问题的模型图

S……………M…………N……E

SE这段路程,甲从S出发,乙从E出发,甲乙两个人在M处第一次相遇了,相遇的时候我们知道甲行驶了SM的长度。甲乙路程之和是SE 一个完整的路程。

N点是第2次相遇的地点。我们发现此时从第一次相遇的点M开始到第2次相遇的点N。甲走了ME+EN,而乙在跟甲相同的时间下走了MS+SN

我们再次发现:甲乙两者路程之和是ME+EN+MS+SN=2SE

是2倍的全程。你可以继续研究第3次相遇的情况。或者更多次。我们发现:

第一次相遇时,甲的路程或者乙的路程是1份的话。第2次相遇时甲或者乙又行驶了2倍的第一次的路程。

看上述题目:我们发现第一次相遇距离A点4千米。那么我们知道从A出发的甲是走了4千米,相遇后2人继续行驶,在距离B点3千米处相遇。说明甲又走了2×4=8千米

画个图:

A.。。。。。。4.。。。。。3.。。。。。B

我们发现甲从开始到最后的总路程就是AB+3

也就是3倍的第一次的距离。

所以AB=3×4-3=9千米

那么两个相遇点之间的距离就是9-4-3=2千米。选A

19. 在一条马路上,小明骑车与小光同向而行,小明骑车速度是小光速度的3倍,每隔10分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小光,每隔20分有一辆公共汽车超过小明,如果公共汽车从始发站每次间隔同样的时间发一辆车,那么相邻两车间隔多少分钟?

A.45 B50 C.60 D.80

―――――――――――――――――――

【解析】

我们知道间隔一顶的时间就有一辆公交车超过小光或者小明。说明他们之间构成了追击问题。追击问题就是时间=路程差/速度差。

再看,当汽车追上小光或者小明的时候,下一辆公交车在哪里呢就是公交车发车间隔时间的汽车距离。即发车间隔时间×汽车的速度。这就是汽车跟小光或者小明的路程差。

所以我们发现

小光被超过是10分钟,说明V车-V小光=1/10

(1)

小明被超过是20分钟

说明V车-V小明=1/20

(2)

我们要求间隔发车时间,只要知道汽车的速度就可以知道间隔发车时间了因为我们这里的汽车发车间隔距离都是单位1.

上面得到了(1),(2)两个推断。同时我们知道小明的速度是小光的3倍

那么(1)×3-(2)=2倍的汽车速度了

则汽车速度就是(3/10-1/20)/2=1/8

则答案是1/(1/8)=8分钟。

20. 一只船从甲码头到乙码头往返一次共用4小时,回来时顺水比去时每小时多行12千米,因此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那么甲乙两个码头距离是多少千米?

A、36

B、45

C、54

D、60

――――――――――――――――――――――

【解析】

前2小时是逆水,后2小时是部分逆水+顺水

如图:

0.。。。。。。。。。。。。。。。。逆水。。。。。。。。。。。。。。。。2(小时)

2.。。。逆水。。。X。。。。。。。。。。。顺水。。。。。。。。4(小时)

我们知道后2小时比前2小时多行18千米

我们看,把部分逆水的跟前2个小时相互抵消,其实后2个小时就是顺水部分比逆水多出来的18,我们知道顺水速度每小时比逆水速度多12千米。那么18千米需要多少小时?

所以18/12=1.5小时就是顺水时间。即X到4小时之间的时间间隔。从而知道逆水时间是2.5小时。时间比是3:5 可见速度比是5:3 差2个比例点对应12千米则顺水速度是12/2×5=30

答案是30×1.5=45

21. 某团体从甲地到乙地,甲、乙两地相距100千米,团体中一部分人乘车先行,余下的人步行,先坐车的人到途中某处下车步行,汽车返回接先步行的那部分人,全部人员同时到达。已知步行速度为8千米/小时,汽车速度为40千米/小时。问使团体全部成员同时到达乙地需要多少时间?

A、5.5 小时

B、5 小时

C、4.5小时

D、4 小时

-----------------------------------

【解析】

这个题目已经成为典型的形成模型问题了,这个团的人分2部分步行, 要得

同时到达那么必然是步行的路程都相同,乘车的路程也相同。抓住这个我们就好办了!根据题目条件, 我先给大家画个图

甲...............P.............................Q...............乙

图中:P是汽车回来接先步行的人的地点

Q是汽车把先乘车的人放下的地点。

那么我们可以看出,甲~P是先步行的人步行的举例。Q~乙是先乘车的人步行的举例甲~P=Q~乙

在根据相同时间内路程之比=速度比=40:8=5:1

假设先步行的人步行的举例为1份,

那么汽车的行驶距离就是5份,我们发现汽车走得路程是甲~Q~P 这段距离是5份,已知,甲~p=1份,Q~乙=甲~P=1份

那么全程就是甲乙路程=(5+1+2)/2=4份

则总路程分成4个单位

每个单位是100/4=25

则以先乘车的人为例计算时间是75/40+25/8=5小时

【总结】这类汽车接送的问题主要是抓住速度之比转换成路程之比,进而将问题大大简化。

下面提供3道练习题目!

例一:100名学生要到离校33千米处的少年宫活动.只有一辆能载25人的汽车,为了使全体学生尽快地到达目的地,他们决定采取步行与乘车相结合的办法.已知学生步行速度为每小时5千米,汽车速度为每小时55千米.要保证全体学生都尽快到达目的地,所需时间最少是?

例二:有两个班的小学生要到少年宫参加活动,但只有一辆车接送。第一班的学生坐车从学校出发的同时,第二班学生开始步行;车到途中某处,让第一班学生下车步行,车立刻返回接第二班学生上车并直接开往少年宫,最终两个班的学生同时到达少年宫。已知学生步行速度为每小时4公里,载学生时车速每小时40公里,空车是50公里/小时,问第一班的学生步行了全程的几分之几?

A.1/7

B.1/6

C.3/4

D.2/5

例三:甲乙两班同时从学校去公园,甲步行每小时4千米,乙步行每小时3千米,学校有一辆汽车,它的速度是每小时48千米,这辆汽车恰好只能做一个班的学生,为了使这两个班学生在最短的时间内到达,那么甲与乙学生需要步行的距离之比是()。

A、15:11

B、17:22

C、19:24

D、21:27

22. 从360到630的自然数中有奇数个约数的数有()个?

A.25

B.23

C.17

D.7

――――――――――――

【解析】

这个题目我一般都是从问题提到的对象入手,自然数的约数?我们知道,求

自然数约数无非就是将这个自然数分解因式然后看构成的数字形成多少个不同的乘积。

那么这个自然数就可以表示为自然数=A×B

A和B都是这个自然数的因数,也就是约数。

很明显一般情况下自然数的约数都是成对出现的,如12=2×6,12=3×4,12=1×12,2和6是一对,3和4是一对,1和12是一对。既然是成对出现,那么这个自然数理论上说它的约数应该是偶数个才对。现在是奇数个。什么样的情况会导致它是奇数个约数呢?

我们发现只有当这个自然数种一对约数相等的时候,就会少了1个约数,即A=B,那么我们就看出这个自然数是一个平方数!

360~630 之间的平方数可以这样确定,我们知道19的平方是361,25的平方是625,那么这样的自然数就是19~25 共计7个自然数的平方值。

23. 王师傅加工一批零件,每天加工20个,可以提前1天完成。工作4天后,由于技术改进,每天可多加工5个,结果提前3天完成,问,:这批零件有多少个?

A 300 B280 C360 D270

―――――――――――――――――

【解析】

这个题目我们可以通过比例法来解决。我们知道当A=m×n的时候

当A固定,m和n就是成反比,

当m固定A和n就是成正比,

当n固定,A和m也成正比

看这个题目,注意比较前后2种情况,

情况(1):每天加工20个提前1天

情况(2):先工作4天(每天20个),以后每天是加工25个,可以前3天

我们发现两种情况对比

实际上情况(2)比情况(1)提前了3-1=2天

这2天是怎么节约出来的呢?很明显是因为后面有部分工作每日工作效率提高了,所以那部分所用时间缩短了

根据4天后剩下的总工作量固定。时间之比=每日效率的反比=20:25=4:5

5-4=1个比例点。即所提前的时间2天,1个比例点是2天。说明每日工作20个所需时间是对应的5个比例点就是2×5=10天,意思就很清楚了,当工作4天后,如果不提高效率,还是每天20个,那么需要10天时间

所以这个题目的总工作量是20×(10+4)=280个

此题描述比较烦琐,但是比例法确实是一种快速解答问题的方法,希望大家能够花点时间去研究一下。

24. 某工作组有12名外国人,其中6人会说英语,5人会说法语,5人会说西班牙语;有3人即会说英又会说法,有2人既会说法又会说西;有2人既会说西又会说英;有1人这三种语言都会说.则只会说一种语言的人比一种语言都不会说的人多:

A1 B2 C3 D5

――――――――――――----

【解析】

在前面的有道题目种我们总结了几个公式:

(1)A+B+T=总人数

(2)A+2B+3T=至少包含1种的总人数

(3)B+3T=至少包含2种的总人数

(4)T是三者都会的

这里介绍一下A、B、T分别是什么

看图A=只会1种的总人数;B=只会2种的总人数;T=三种都会或者都参加的人数

根据题目我们得到如下计算:

(1)A+B+T+P=12

(P表示一种都不会说的)

(2)A+2B+3T=6+5+5=16

(3)B+3T=3+2+2=7

(4)T=1

我们可以很轻松的得到B=4,A=5

T=1

那么P=2

答案就是A-P=5-2=3

25. 为了把2008年北京奥运会办成绿色奥运,全国各地都在加强环保,植树造林。某单位计划在通往两个比赛场馆的两条路的(不相交)两旁栽上树,现运回一批树苗,已知一条路的长度是另一条路长度的两倍还多6000米,若每隔4米栽一棵,则少2754棵;若每隔5米栽一棵,则多396棵,则共有树苗:( )

A.8500棵

B.12500棵

C.12596棵

D.13000棵―――――――――――――――――――――

【解析】

这个题目是2006年的一道国考试题,题目看上去非常的烦琐复杂,还加上了植树问题。其实这就考验我们如何能够化繁为简的能力,甚至有些数字更本可以不用。

我们先对题目进行分析。他提供给我们2种情况:

情况(1):每隔4米栽1棵,则少2754棵

情况(2):每隔5米栽1棵,则多396 棵

我们知道这2条马路的总长度是固定不变的,我们可以通过这2种情况先求出总长度。

4和5的最小公倍数是20米也就是说每20米情况(1)就要比情况(2)多栽1棵树。那么这2种情况相差多少颗树

就说明有多少个20米。

据题意得

情况(1)跟情况(2)相差2754+396=3150棵树

说明总距离是3150×20=63000米

我们在回头拿出其中一种情况来分析,就选情况(2)

每隔5米栽1棵,还多出396棵,不考虑植树问题,我们先理论的计算一下。

63000/5+396=12996棵

这个时候还需要小心我们必须注意2条马路是4个边,根据植树原理,每个边要多出1棵所以答案应该是12996+4=13000棵

26. 一辆车从甲地开往乙地,如果提速20%,可以比原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如果以原速走120千米后,再将速度提高25%,则可提前40分钟到。那么甲、乙两地相距多少千米?

A、240

B、270

C、250

D、300

――――――――――――――――

【解析】这个题目依然可以采用比例法来计算:

从第一句话我们看到

提速之后的速度比是

5:6

那么时间比就是6:5

差1个比例点对应的是1小时。

所以可见原速度行驶的话就是1×6=6个小时了

再看原速度走了120千米。剩下的路程速度提高25%,那么提高后的速度比是4:5,那么剩下部分路程所需时间之比是5:4 差1个比例点对应的就是40分钟(2/3小时)那么可以得到如果是原始速度行驶所需时间就是5×2/3=10/3 小时。

前面我们知道原始速度行驶需要6小时。后面部分需要10/3小时则120千米需要6-10/3=8/3小时

这个时候我们再看:8/3 走120千米,6小时走多少千米呢

8/3:120=6:x x=270 千米。

27. 有一个四位数,它的4个数字相乘的积是质数,这样的四位数有多少个?

A 4个,

B 8个

C 16个

D 32个

―――――――――――――

【解析】

这个题目主要是抓住数字的特殊性质

结合其概念来作出有利于解答的判断。

我们发现四个数字之和是质数,从质数的概念除法,质数的约数只有1和它本身

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四个数字中只出现2个不同的数字就是1和一个质数。就是乘积。可见这四个数字中有3个1,另外一个是质数个位数是质数的有,2,3,5,7这四个。根据排列组合从四个质数里面选出1个,放入四位数种的任意一个位置。

可见答案是C4,1×C4,1=16个

28. 一队法国旅客乘坐汽车去旅游中国长城,要求每辆汽车的旅客人数相等.起初每辆汽车乘了22人,结果剩下1人未上车;如果有一辆汽车空着开走,那么所有旅客正好能平均分乘到其他各车上.已知每辆汽车最多只能容纳32人,求起初有()名旅客

A、507

B、497人

C、529人

D、485人――――――――――――――――――――――――――

【解析】

这个题目我觉得就是一个数字游戏,还是考察的质数概念问题。

还是看情况

情况(1):每辆车子22人,多出1人

情况(2):开出1辆车子,刚好平均。

我们看如果开出1辆车子我们还是按照每辆车子22人,那么就多出22+1=23人

注意:23人是质数

不能分解因式,所以所以23人如果要能被平均分配到剩下的车子上,说明每辆车子只能再添1人。不能添23人因为车子的最大容量是32人如果再添23人那就是45人超出容量了。好,分析到这里我们就知道开走1辆车子还剩下23辆刚好每辆1人。所以原来是24辆车子。那么总人数就是22×24+1=529人

29. 如果2斤油可换5斤肉,7斤肉可换12斤鱼,10斤鱼可换21斤豆,那么27斤豆可换()油。

A.3斤B.4斤C.5斤D.6斤

――――――――――――――――――――――

【解析】

这个题目看上去很好玩,就好像古代尚未有钱币的时候商品的流通就是通过这样的等价交换。

我们发现起始的油换肉。最重又回来了豆换油。形成了一个循环。

我们可以将兑换左边的物品放在一起,兑换右边的物品放在一起就构成了一个等式关系。如:2×7×10×27=5×12×21×A,这样很容易解答出A=3

答案就是A了

30. 若干名家长(爸爸或妈妈,他们都不是老师)和老师陪同一些小学生参加某次数学竞赛,已知家长和老师共有22人,家长比老师多,妈妈比爸爸多,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至少有1名男老师,那么在这22人中,爸爸有多少人?

A. 3

B.4

C.5

D.6

―――――――――――――――――――

【解析】

这个题目除了总人数没有一个准确的数值,而问题确实要求一个确切的数值,由此我们可以肯定这是一个完全符合极限法的题目,所以的数值只能有一个数值满足。

那么我们就开始按照极限法来假设。

总人数22,

(1)家长比老师多,那么家长至少12人老师最多10人

(2)妈妈比爸爸多,那么说明妈妈至少7人,爸爸最多5人

(3)女老师比妈妈多2人那么女老师至少7+2=9人,因为老师最多10人。说明男老师最多就是1人,

(4)至少有1名男老师。跟(3)得出的结论形成交集就是男老师就是1名。

以上情况完全符合假设推断。所以爸爸就是5人

.

31. 某路公共汽车,包括起点和终点共有15个车站,有一辆车除终点外,每一站上车的乘客中,恰好有一位乘客到以后的每一站下车,为了使每位乘客都有座位,问这辆公共汽车最少要有多少各座位?

A53 B54 C55 D56

――――――――――――

【解析】

这个题目实际上是寻找何时是峰值,我们按照题目的要求,所有的条件都是选择最小数字完成,那么就符合题目的要最少需要安排多少个座位。

题目要求:汽车驶出起始站在后面的每站都有人下车,一直到最后一直站。那说明起始站上车的最少人数应该是14人(确保每站都有一个人下车)

同理要的前面上车的人后面每站都有1人下车,说明第1站上车的人至少是13人。以此类推。第2站是需要12人,第3站需要11人。。。。

我们看车子上面什么时候人数最多。当上车人数>=下车人数的时候车子上的人一直在增加。知道相等达到饱和。

我们看到上车的人数从起始站开始,下车的人数也是从起始站开始。列举一下

起始站(上车):14,13,12,11,10,9,8,7,6,5,4,3,2,1,0

起始站(下车):0 ,1,2,3,4,5,6,7,8,9,…………..

我们发现当上车人数=7的时候下车人数也是7

达到最大值

所以答案是

14+(13-1)+(12-2)+(11-3)+(10-4)+(9-5)+(8-6)=56人

32. 自然数乘1999,末尾6位数都是9,是哪个数?()

A .2001 B.2011 C.2111 D.20001

―――――――――――――

【解析】

此题看上去貌似很复杂,其实还是我们常见的考察知识点

我们知道这个数末尾6个数字全是9 ,如果这个数字+1,那么末尾6个数字应该都是0了我们根据平方差公示这个数的开方应该是3个0

A^2-1=(A+1)*(A-1)

因为一个数字是1999

只能是A-1=1999

A=2000

那么另外一个数字就是A+1=2001

选A

33. 参加会议的人两两都彼此握手,有人统计共握手36次,到会共有()人。

A. 9

B. 10

C. 11

D. 12

-------------------------

【解析】

每个人握手的次数是N-1次,N人就握手了N×(N-1)次但是每2个人之间按照上述方法计算重复了一次。所以要除以2,即公式是N×(N-1)÷2=36 这样N=9

如果不理解。我们还可以这样考虑

假设这些人排成一排。第一个人依次向排尾走去。一个一个的握手。第2个人跟着第一个人也是这样。第一个人是N-1次。第2个人是N-2次第3个人是N-3次

、、、、、、最后第2人是1次,最后一个人不动,所以他主动握手的次数是0次。

这样我们就看出这些人握手的次数是一个线段法则规则我在我的45题练习里面解析了关于线段法则的运用情况

即总握手次数就是1+2+3+4+5+、、、、、、+N-1 计算公式就是(首项+尾项)×项数÷2

当然如果是这样的题目你还可以通过排列组合计算这么多人中任意挑出2人即多少种就有多少次握手:Cn取2=36 也就是N×(N-1)÷2!=36 解得N=9 这个只适用于比较简单的握手游戏取2 如果C取值大于2 则就不要用排列组合了,

例如这样一道例题:

某个班的同学体育课上玩游戏,大家围成一个圈,每个人都不能跟相邻的2个人握手,整个游戏一共握手152次,请问这个班的同学有()人

A、16

B、17

C、18

D、19

【解析】此题看上去是一个排列组合题,但是却是使用的对角线的原理在解决此题。按照排列组合假设总数为X人则Cx取3=152 但是在计算X时却是相当的麻烦。我们仔细来分析该题目。以某个人为研究对象。则这个人需要握x-3次手。每个人都是这样。则总共握了x×(x-3)次手。但是没2个人之间的握手都重复计算了1次。则实际的握手次数是x×(x-3)÷2=152 计算的x=19人

34. 商场的自动扶梯匀速自下而上行驶,两个孩子嫌扶梯走得太慢,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向上行走2个阶梯,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阶梯。如果男孩用40秒到达,女孩用50秒到达,则当电梯停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 80

B 100

C 120

D 140

――――――――――――――

【解析】

关于电梯问题实际上也是一种行程问题,而不是我们所理解的“牛吃草”问题:但跟行程问题却又很大的不同!下面就来说说其不同之处!

行程问题里面我们常见的有2种

一种是相遇问题:同时想向而行!何时相遇的行程问题。

一种是追击问题:是一个人在另外一个人的前面,两个人同方向走。后面的人速度快,前面人速度慢,什么时候能追上的问题。

我们先分析2种模型:

(1):人的方向跟电梯方向同向

,当人在扶梯的底端开始往上走。而扶梯也是自动往上走,方向相同,我们发现虽然方向相同,但是扶梯是帮助人往同一个方向走的。并且共同走过了扶梯的总级数,

说明(人的速度+扶梯的速度)×时间=扶梯级数,这就好比行程问题里面的相遇问题。这不过这里的方向是同向。

(2):人的方向跟电梯方向反向,人本来是向上走的,但是扶梯的速度是向下的。行程了反向,人走的路程往往被扶梯同时间内出来的级数抵消一部分。所以人的速度一定要大于扶梯的速度才能到达顶部。当到达顶部的时候,我们不难发现。其实就是(人的速度-扶梯的速度)×时间=扶梯级数。这就好比行程问题里面的追击问题,只不过这里的方向是相反!

我们再来分析例题:首先确定是同向。确定为相遇问题

速度和×时间=电梯级数

对于男生:(2+V电梯)×40

对于女生:(1.5+V电梯)×50

建立等式关系:(2+V电梯)×40=(1.5+V电梯)×50

解得V电梯=0.5 则电梯级数=2.5×40=100或者2×50=100

例如我们在举例一个反向的例子:

【例题练习】:商场的自动扶梯匀速自上而下行驶,两个孩子从下往上走,于是在行驶的扶梯上,男孩每秒向上行走2个阶梯,女孩每2秒向上走3个阶梯。如果男孩用50秒到达,女孩用40秒到达,则当电梯停止时,可看到的扶梯级有:

A 80

B 100

C 120

D 140

35. 有甲乙两杯含盐率不同的盐水,甲杯盐水重120克,乙杯盐水重80克.现在从两杯倒出等量的盐水,分别交换倒入两杯中.这样两杯新盐水的含盐率相同.从每杯中倒出的盐水是多少克?

A 24

B 48

C 32

D 16

――――――――――――――――

【解析】

公式:mn/(m+n)=120*80/(120+80)=48

公式的由来是通过2个十字交叉法得到的

你假设交换的部分是a克盐水

假设120克的盐水浓度是P1,80克的盐水浓度是P2,

交换混合后相同的浓度是P

那么对于120克的盐水来讲建立十字交叉法

120-a(P1)P-P2

P

a(P2)P1-P

我们得到(120-a):a=(P-P2):(P1-P)

那么对于80克的盐水来讲建立十字交叉法

80-a(P2)P1-P

P

a(P1)P-P2

我们得到

(80-a):a=(P1-P):(P-P2)

根据这2个比例的右边部分我们可以得到

(120-a):a=a:(80-a)

化简得到a=120×80/(120+80) 说明跟各自的浓度无关!

补充方法:

因为2种溶液的混合浓度相等。其实可以看作是先将2种溶液直接混合,在按照比例分开成2部分。所以我们假设交换了a克

a克相对于120克的溶液剩下部分的比例也就是满足浓度之间的差值比例

跟原始的参照质量也是同一比例。即

(120-a)/a=120/80 a=48克

或者(80-a)/a=80/120 a=48克

36. 甲乙两人各坐一游艇在湖中划行,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现甲先摇浆4次,则乙摇浆多少次才能追上?

A. 14

B.16

C.112

D.124

―――――――――――――

【解析】

这种类型的题目我们首先求出其速度!

甲摇浆10次时乙摇浆8次知道甲乙频率之比=5:4

而乙摇浆70次,所走的路程等于甲摇浆90次所走的路程则可以得到每浆得距离之比是甲:乙=7:9

所以,我们来看相同时间内甲乙得速度之比,5×7:4×9=35:36

说明,乙比甲多出1个比例单位

现在甲先划桨4次,每浆距离是7个单位,乙每浆就是9个单位,所以甲领先乙是4×7=28个单位

而事实上乙每4浆才能追上36-35=1个单位,说明28个单位需要28×4=112浆次追上!选C

37.

一个游泳者逆流游泳,在A桥遗失一只空水壶,水壶浮在水面,随水漂流.游泳者继续逆游了1小时到达D桥,发觉水壶遗失,休息了12分钟再游回去找寻水壶,又游了1.05小时后,在B桥找到了水壶.求A,D两桥的距离是A,B两桥距离的几倍.

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大全讲解学习

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大全 1、【和差问题公式】(和+差)÷2=较大数; (和-差)÷2=较小数。 2、【和倍问题公式】 和÷(倍数+1)=一倍数; 一倍数×倍数=另一数, 或和-一倍数=另一数。 3、【差倍问题公式】 差÷(倍数-1)=较小数; 较小数×倍数=较大数, 或较小数+差=较大数。 4、【平均数问题公式】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5、【一般行程问题公式】 平均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时间=平均速度; 路程÷平均速度=时间。 6、【反向行程问题公式】 反向行程问题可以分为“相遇问题”(二人从两地出发,相向而行)和“相离问题”(两人背向而行)两种。这两种题,都可用下面的公式解答: (速度和)×相遇(离)时间=相遇(离)路程; 相遇(离)路程÷(速度和)=相遇(离)时间; 相遇(离)路程÷相遇(离)时间=速度和。 7、【同向行程问题公式】 追及(拉开)路程÷(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 追及(拉开)路程÷追及(拉开)时间=速度差; (速度差)×追及(拉开)时间=追及(拉开)路程。 8、【列车过桥问题公式】 (桥长+列车长)÷速度=过桥时间; (桥长+列车长)÷过桥时间=速度; 速度×过桥时间=桥、车长度之和。 9、【行船问题公式】 (1)一般公式: 静水速度(船速)+水流速度(水速)=顺水速度; 船速-水速=逆水速度;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船速; (顺水速度-逆水速度)÷2=水速。 (2)两船相向航行的公式: 甲船顺水速度+乙船逆水速度=甲船静水速度+乙船静水速度 (3)两船同向航行的公式: 后(前)船静水速度-前(后)船静水速度=两船距离缩小(拉大)速度。 (求出两船距离缩小或拉大速度后,再按上面有关的公式去解答题目)。

公务员行测必备数学公式总结(全)汇总

1.1基础数列类型 ①常数数列如7,7,7,7,7,7,7,7,…… ②等差数列如11,14,17,20,23,26,…… ③等比数列如16,24,36,54,81,…… ④周期数列如2,5,3,2,5,3,2,5,3,…… ⑤对称数列如2,5,3,0,3,5,2,…… ⑥质数数列如2,3,5,7,11,13,17 ⑦合数数列如4,6,8,9,10,12,14 注意:1既不是质数也不是合数 1.2 200以内质数表 2,3,5,7,11,13,17,19,23,29,31,37,41,43,47,53,59,61,67,71,73,79,83,89,97,101,103,107,109,113,127,131,137,139,149,151,157,163,167,173,179,181,191,193,197,199 1.3 整除判定 能被2整除的数,其末尾数字是2的倍数(即偶数) 能被3整除的数,各位数字之和是3的倍数 能被5整除的数,其末尾数字是5的倍数(即5、0) 能被4整除的数,其末两位数字是4的倍数 能被8整除的数,期末三位数字是8的倍数 能被9整除的数,各位数字之和是9的倍数 能被25整除的数,其末两位数字是25的倍数

能被125整除的数,其末三位数字125的倍数 1.4 经典分解 91=7×13 111=3×37 119=7×17 133=7×19 117=9×13 143=11×13 147=7×21 153=9×17 161=7×23 171=9×19 187=11×17 209=19×11 1.5常用平方数 数字平方 1 1 2 4 3 9 4 16 5 25 6 36 7 49 8 64 9 81 10 100 11 121 12 144 13 169 14 196 15 225 16 256 17 289 18 324 19 361 20 400 21 441 22 484 23 529 24 576 25 625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

中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 1 每份数×份数=总数 总数÷每份数=份数 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 几倍数÷1倍数=倍数 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 路程÷速度=时间 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 总价÷单价=数量 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 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 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 被减数-差=减数 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 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 被除数÷商=除数 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S面积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S=ab 4 长方体 V:体积s:面积a:长b: 宽h:高 (1)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2)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 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a底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a上底b下底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C周长∏ d=直径r=半径 (1)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2)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c:底面周长 (1)侧面积=底面周长×高 (2)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3)体积=底面积×高 (4)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h:高s;底面积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总数÷总份数=平均数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 小数×倍数=大数 (或者和-小数=大数)

重点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速记速查版)

重点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大全(速记速查版)

————————————————————————————————作者:————————————————————————————————日期:

高中理科数学公式及知识点速记 1、函数的单调性 (1)设1212[,],x x a b x x ∈<、且那么 ],[)(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增函数;],[)(0)()(21b a x f x f x f 在?>-上是减函 数. (2)设函数)(x f y =在某个区间内可导, 若0)(>'x f ,则)(x f 为增函数;若0)(<'x f ,则)(x f 为减函数; 若()=0f x ',则)(x f 有极值。 2、函数的奇偶性 若)()(x f x f =-,则)(x f 是偶函数;偶函数的图象关于y 轴对称。 若)()(x f x f -=-,则)(x f 是奇函数;奇函数的图象关于原点对称。 3、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的几何意义 函数)(x f y =在点0x 处的导数)(0x f '是曲线)(x f y =在))(,(00x f x P 处的切线的斜率,相应的切线方程是))((000x x x f y y -'=-. 4、几种常见函数的导数 ①'C 0=; ②1')(-=n n nx x ; ③x x cos )(sin '=; ④x x sin )(cos '-=; ⑤a a a x x ln )('=; ⑥x x e e =')(; ⑦a x x a ln 1)(log '=; ⑧x x 1 )(ln '= 5、导数的运算法则 (1)' ' ' ()u v u v ±=±. (2)' ' ' ()uv u v uv =+. (3)'' '2 ()u u v uv v v -=. 6、求函数()y f x =的极值的方法是:解方程()0f x '=得0x .当()00f x '=时: ①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大值; ② 如果在0x 附近的左侧()0f x '<,右侧()0f x '>,那么()0f x 是极小值. 7、分数指数幂 (1)m n m n a a =. (2)11 m n m n m n a a a - = = . 8、根式的性质 (1)()n n a a =.(2)当n 为奇数时,n n a a =;当n 为偶数时,,0 ||,0n n a a a a a a ≥?==? -

公务员考试行测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μ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p a 1(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2)(1n a a n ?+=na 1+2 1n(n-1)d ; (2)a n =a 1+(n -1)d ; (3)n =d a a n 1-+1; (4)若a,A, 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及解答方法大全 超人资讯 百家号06-0921:40 小学数学除了简单的计算,到了小学高年级阶段,开始出现应用题。应用题是把含有数量关系的实际问题用文字叙述出来所形成的题目。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小学数学应用题大全。 1归一问题 【含义】在解题时,先求出一份是多少(即单一量),然后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这类应用题叫做归一问题。 【数量关系】总量÷份数=1份数量 1份数量×所占份数=所求几份的数量 另一总量÷(总量÷份数)=所求份数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单一量,以单一量为标准,求出所要求的数量。例1、买5支铅笔要0.6元钱,买同样的铅笔16支,需要多少钱? 例2、3台拖拉机3天耕地90公顷,照这样计算,5台拖拉机6 天耕地多少公顷? 例3、5辆汽车4次可以运送100吨钢材,如果用同样的7辆汽车运送105吨钢材,需要运几次? 2归总问题 【含义】解题时,常常先找出“总数量”,然后再根据其它条件算出所求的问题,叫归总问题。所谓“总数量”是指货物的总价、几小时(几天)的总工作量、几公亩地上的总产量、几小时行的总路程等。 【数量关系】1份数量×份数=总量总量÷1份数量=份数

总量÷另一份数=另一每份数量 【解题思路和方法】先求出总数量,再根据题意得出所求的数量。 例1、服装厂原来做一套衣服用布3.2米,改进裁剪方法后,每套衣服用布2.8米。原来做791套衣服的布,现在可以做多少套? 例2、小华每天读24页书,12天读完了《红岩》一书。小明每天读36页书,几天可以读完《红岩》? 例3、食堂运来一批蔬菜,原计划每天吃50千克,30天慢慢消费完这批蔬菜。后来根据大家的意见,每天比原计划多吃10千克,这批蔬菜可以吃多少天? 3 和差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量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量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和差问题。 【数量关系】大数=(和+差)÷ 2 小数=(和-差)÷ 2 【解题思路和方法】简单的题目可以直接套用公式;复杂的题目变通后再用公式。 例1、甲乙两班共有学生98人,甲班比乙班多6人,求两班各有多少人? 例2、长方形的长和宽之和为18厘米,长比宽多2厘米,求长方形的面积。 例3、有甲乙丙三袋化肥,甲乙两袋共重32千克,乙丙两袋共重30千克,甲丙两袋共重22千克,求三袋化肥各重多少千克。 例4、甲乙两车原来共装苹果97筐,从甲车取下14筐放到乙车上,结果甲车比乙车还多3筐,两车原来各装苹果多少筐? 4 和倍问题 【含义】已知两个数的和及大数是小数的几倍(或小数是大数的几分之几),要求这两个数各是多少,这类应用题叫做和倍问题。 【数量关系】总和÷(几倍+1)=较小的数

高一数学换底公式练习题

指数函数和对数函数·换底公式·例题 例1-6-38log34·log48·log8m=log416,则m 为 [ ] 解 B 由已知有 [ ] A.b>a>1 B.1>a>b>0 C.a>b>1 D.1>b>a>0 解 A 由已知不等式得 故选A.

[ ] 故选A. [ ] A.[1,+∞] B.(-∞,1] C.(0,2) D.[1,2) 2x-x2>0得0<x<2.又t=2x-x2=-(x-1)2+1在[1,+∞)上是减函数,

[ ] A.m>p>n>q B.n>p>m>q C.m>n>p>q D.m>q>p>n 例1-6-43 (1)若log a c+log b c=0(c≠0),则ab+c-abc=____; (2)log89=a,log35=b,则log102=____(用a,b表示). 但c≠1,所以lga+lgb=0,所以ab=1,所以ab+c-abc=1. 例1-6-44函数y=f(x)的定义域为[0,1],则函数f[lg(x2-1)]的定义域是____. 由题设有0≤lg(x2-1)≤1,所以1≤x2-1≤10.解之即得.

例1-6-45已知log1227=a,求log616的值. 例1-6-46比较下列各组中两个式子的大小: 例1-6-47已知常数a>0且a≠1,变数x,y满足

3log x a+log a x-log x y=3 (1)若x=a t(t≠0),试以a,t表示y; (2)若t∈{t|t2-4t+3≤0}时,y有最小值8,求a和x的值. 解 (1)由换底公式,得 即 log a y=(log a x)2-3log a x+3 当x=a t时,log a y=t2-3t+3,所以 y=a r2-3t+3 (2)由t2-4t+3≤0,得1≤t≤3. 值,所以当t=3时,u max=3.即a3=8,所以a=2,与0<a<1矛盾.此时满足条件的a值不存在.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打印版)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 p a 1 (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 2)(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 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垂线:高线的交点叫做垂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垂心连线必垂直于对边。 外心: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解题公式

知能点1:市场经济、打折销售问题 (1)售价、进价、利润的关系式: 商品利润=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 (2)进价、利润、利润率的关系: 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进价)×100% (3) 标价、折扣数、商品售价关系: 商品售价=标价×(折扣数/10) (4)商品售价、进价、利润率的关系: 商品售价=商品进价×(1+利润率) (5)商品总销售额=商品销售价×商品销售量 (6)商品总的销售利润=(销售价-成本价)×销售量 知能点2;储蓄、储蓄利息问题 (1)顾客存入银行的钱叫做本金,银行付给顾客的酬金叫利息,本金和利息合称本息和,存入银行的时间叫做期数,利息与本金的比叫做利率。利息的20%付利息税 (2)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本息和=本金+利息 利息税=利息×税率(20%) ×100% (3)商品利润率=商品利润 商品成本价 知能点3:工程问题 工作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效率=工作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量÷工作效率 完成某项任务的各工作量的和=总工作量=1 合做的效率=各单独做的效率的和。

当工作总量未给出具体数量时,常设总工作量为“1” 知能点4:若干应用问题等量关系的规律 (1)和、差、倍、分问题此类题既可有示运算关系,又可表示相等关系,要结合题意特别注意题目中的关键词语的含义,如相等、和差、几倍、几分之几、多、少、快、慢等,它们能指导我们正确地列出代数式或方程式。 增长量=原有量×增长率现在量=原有量+增长量 (2)等积变形问题 常见几何图形的面积、体积、周长计算公式,依据形虽变,但体积不变. ①圆柱体的体积公式V=底面积×高=S·h=r2h ②长方体的体积V=长×宽×高=ab (形状面积变了,周长没变;原料体积=成品体积) 知能点5:行程问题 要掌握行程中的基本关系:路程=速度×时间。 相遇问题(相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相等关系是:各人走路之和等于总路程或同时走时两人所走的时间相等为等量关系。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全路程追及问题(同向而行),这类问题的等量关系是: (1)同时不同地:甲的时间=乙的时间 甲走的路程-乙走的路程=原来甲、乙相距的路程 (2)同地不同时;甲的时间=乙的时间-时间差甲的路程=乙的路程 环形跑道上的相遇和追及问题:同时同地反向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走的路程和等于一圈的路程;同时同地同向行的等量关系是两人所走的路程差等于一圈的路程。 船(飞机)航行问题:相对运动的合速度关系是: 顺水(风)速度=静水(无风)中速度+水(风)流速度;

小学数学应用题公式

一般运算规则 1 每份数×份数=总数总数÷每份数=份数总数÷份数=每份数 2 1倍数×倍数=几倍数几倍数÷1倍数=倍数几倍数÷倍数=1倍数 3 速度×时间=路程路程÷速度=时间路程÷时间=速度 4 单价×数量=总价总价÷单价=数量总价÷数量=单价 5 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时间=工作效率 6 加数+加数=和和-一个加数=另一个加数 7 被减数-减数=差被减数-差=减数差+减数=被减数 8 因数×因数=积积÷一个因数=另一个因数 9 被除数÷除数=商被除数÷商=除数商×除数=被除数 小学数学图形计算公式 1 正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边长×4 C=4a 面积=边长×边长 S=a×a 2 正方体 V:体积 a:棱长 表面积=棱长×棱长×6 S表=a×a×6 体积=棱长×棱长×棱长 V=a×a×a 3 长方形 C周长 S面积 a边长 周长=(长+宽)×2 C=2(a+b) 面积=长×宽 S=ab 4 长方体 V:体积 s:面积 a:长 b: 宽 h:高 表面积(长×宽+长×高+宽×高)×2 S=2(ab+ah+bh) 体积=长×宽×高 V=abh 5 三角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2 s=ah÷2 三角形高=面积×2÷底三角形底=面积×2÷高 6 平行四边形 s面积 a底 h高 面积=底×高 s=ah 7 梯形 s面积 a上底 b下底 h高 面积=(上底+下底)×高÷2 s=(a+b)× h÷2 8 圆形 S面积 C周长∏ d=直径 r=半径 周长=直径×∏=2×∏×半径 C=∏d=2∏r 面积=半径×半径×∏ 9 圆柱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c:底面周长 侧面积=底面周长×高表面积=侧面积+底面积×2 体积=底面积×高体积=侧面积÷2×半径 10 圆锥体 v:体积 h:高 s;底面积 r:底面半径 体积=底面积×高÷3 小学奥数公式 和差问题的公式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 和倍问题的公式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对数与对数运算 第三课时 换底公式及其应用 复习巩固: 1.对数运算有哪三个常用结论? ____)3(___,log )2(___,log )1(log 1 ===N a a a a a 2.对数运算有哪三条基本性质? 如果a >0且a ≠1,M >0,N >0,那么: (1)()______________log =MN a (对数的加法) (2)_____________log =N M a (对数的减法) (3)()R n b n a m ∈=_________log (对数的数乘) 讲授新课: 问题:同底数的两个对数可以进行加、减运算,可以进行乘、除运算吗? 思考1:b b a c b c a a c c y x log log ,log ,,表示用已知== 结论:,0(log log log >=a a c b c b a 且0,1>≠c a 且)0;1>≠b c 思考2:该公式有什么特征? 思考3:若c b =,有什么结论? 思考4:证明b b a c a c log log log =? 例1、 求值 ())4)(log 9(log 132 ())2log )(log 3log 3(log 292 384++

())9)(log 4)(log 25(log 3532 例2、12log ,,3lg ,2lg 5表示试用已知b a b a == 练习:45 36918log ,,518,log 表示试用已知b a a b == 例3、的值求若x x x -+=44,14log 3 例4、的值。,求设b a b a 1 2 3643+== 练习:z y x z y x 1 111632=+≠==,求证设 课堂练习: 1、32 2798log log ?=______ 2、)log log (log )log log (log 8 12542525582541252++?++=_____ 3、4.1log ,35log 75表示用已知m m =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打印版)

公务员考试常用数学公式汇总(完整版)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3(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3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 p a 1 (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2a n =a k 2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 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2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5)内心:角平分线的交点叫做内心;内心到三角形三边的距离相等。 重心:中线的交点叫做重心;重心到每边中点的距离等于这边中线的三分之一。 垂线:高线的交点叫做垂线;三角形的一个顶点与垂心连线必垂直于对边。 外心:三角形三边的垂直平分线的交点,叫做三角形的

最新最全初中数学应用题公式大全

列出方程(组)解应用题的一般步骤是: 1审题:弄清题意和题目中的已知数、未知数; 2找等量关系:找出能够表示应用题全部含义的一个(或几个)相等关系; 3设未知数:据找出的相等关系选择直接或间接设置未知数 4列方程(组):根据确立的等量关系列出方程 5解方程(或方程组),求出未知数的值; 6检验:针对结果进行必要的检验; 7作答:包括单位名称在内进行完整的答语。 1、 路程=速度×时间 时间=路程÷速度 速度=路程÷时间 2、溶质质量=溶液质量×浓度 溶液质量=溶质质量÷浓度 浓度=溶质质量÷溶液质量 3、相遇问题 总路程=甲所走的路程+乙所走的路程 4、追击问题 追击者所走的路程=前者所走的路程+两者之间的距离 5、工作总量=工作效率×工作时间 工作效率=工作总量÷工作时间 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 6、在多体积的变形中 原料的体积=成品的体积 7、环形跑道问题 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同向出发,快的必须多跑一圈才能 追上慢的 甲乙两人在环形跑道上同时同地反向出发,两人相遇的总路程为环 形跑道一圈长度

8、 飞行问题 顺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逆风速度=无风速度-风速 顺风速度-逆风速度=2风速 9、 航行问题 顺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逆水速度=静水速度-水速 静水速度=2 1(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水流速度=2 1(顺水速度-逆水速度) 10、 利润=售价-进价 利润率=(商品利润÷商品成本)×100% 11、 打折 打几折:即十分之几或百分之几十 例如:打八打即10 8或80% 12、 利率=(利息÷本金)×100% 利息=本金×利率×期数时间 本息和=本金+利息 税后利息=本金×利率×时间×(1-20%) 13、电的问题 1千瓦=1000瓦 1度电=1000瓦的灯泡×1小时 应缴电费=1度电的费用×灯的功率(千瓦)×照明时间 总费用=灯价+电费 14、 N 次(N 年)连续上升a %=底数×(1+ a %)n N 次(N 年)连续下降a %=底数×(1- a %)n 15、 乘车费用=起步价+超出钱数×(总路程-起步路程) 16、 用水(用气、用电)费用=标准价+超出钱数×(总水量-标准水量)

2020年整理公务员考试行测数学公式大全.doc

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1. 平方差公式:(a +b )·(a -b )=a 2 -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 )2 =a 2 ±2ab +b 2 3. 完全立方公式:(a ±b)3 =(a±b)(a 2 ab+b 2 ) 4. 立方和差公式:a 3 +b 3 =(a ±b)(a 2 + ab+b 2 ) 5. a m ·a n =a m +n a m ÷a n =a m -n (a m )n =a mn (ab)n =a n · b n (1)s n = 2 )(1n a a n +?=na 1+21 n(n-1)d ; (2)a n =a 1+(n -1)d ; (3)项数n = d a a n 1 -+1; (4)若a,A,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6)前n 个奇数:1,3,5,7,9,…(2n —1)之和为n 2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1)a n =a 1q n -1 ; (2)s n =q q a n -11 ·1) -((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 =ab ; (4)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5)a m -a n =(m-n)d (6) 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1)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 +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 -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x 2=a c (2)ab b a 2≥+ ab b a ≥+2)2( ab b a 222≥+ abc c b a ≥++3 )3 ( (3)abc c b a 32 2 2 ≥++ abc c b a 3 3 ≥++ 推广:n n n x x x n x x x x ......21321≥++++ (4)一阶导为零法:连续可导函数,在其内部取得最大值或最小值时,其导数为零。 (5)两项分母列项公式: )(a m m b +=(m 1—a m +1)×a b 三项分母裂项公式:)2)((a m a m m b ++=[)(1a m m +—)2)((1 a m a m ++]×a b 2 1.勾股定理:a 2+b 2=c 2 (其中:a 、b 为直角边,c 为斜边) 2.面积公式: 正方形=2 a 长方形= b a ? 三角形=c ab ah sin 2 1 21= 梯形=h b a )(21+ 圆形=πR 2 平行四边形=ah 扇形=0 360 n πR 2 3.表面积: 正方体=62 a 长方体=)(2ac bc a b ++?

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一览表

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一览表小学数学应用题常用公式一览表(摘自百度文库) 1、和倍问题 和?(倍数+1)=小数大数?小数=倍数小数×倍数=大数大数+小数=和 2、差倍问题 差?(倍数,1)=小数大数?小数=倍数大数,小数=差小数×倍数=大数 3、和差问题 (和+差)?2=大数 (和,差)?2=小数大数+小数=和大数,小数=差 4、盈亏问题 一盈一亏型 (盈+亏)?分差=人数两盈型 (大盈,小盈)?分差=人数 两亏型 (大亏,小亏)?分差=人数小学各年级课件教案习题汇总一年级二年级三年级四年级五年级 一盈一尽型盈?分差=人数 一亏一尽型亏?分差=人数 5、过桥问题 (桥长+车长)?车速=过桥时间 (桥长+车长)?过桥时间=车速 过桥时间×车速,车长=桥长 过桥时间×车速,桥长=车长 6、流水问题 船速+水速=顺速 船速,水速=逆速 (顺速+逆速)?2=船速 (顺速,逆速)?2=水速

7、草问题 (多的,少的)?(长的,短的)=新的总的,新的=原来的 8、植树问题 总距离?每段距离+1=应栽株数 每段距离×(应栽株数,1)=总距离总距离?(应栽株数,1)=每段距离周长?每段距离=应栽株数应栽株数×每段距离=周长 周长?应栽株数=每段距离 9、鸡兔问题 (总头数×4,总脚数)?(4,2)=鸡的只数 (总脚数,总头数×2)?(4,2)=兔的只数10、连续数问题 最小数={和,[1+2+3+……+(项数,1)]} ?项数最大数={和+[1+2+3+……+(项数,1)]} ?项数中间数=和?项数 和=(首项+尾项)×项数?2 11、平均数问题 总数量?总份数=平均数 平均数×总份数=总数量 12、溶液浓度问题 溶液=溶质+溶剂 溶剂=溶液,溶质 溶质=溶液,溶剂 浓度=溶液溶质×100% 溶质=溶液×浓度 溶剂=溶液×(1,百分比浓度) 溶液=溶质?浓度 13、成本、利润、折扣、利息问题利息=本金×利率×时间 利率=利息?本金

高中数学公式大全

高中数学常用公式及常用结论 1. 元素与集合的关系 U x A x C A ∈??,U x C A x A ∈??. 2.德摩根公式 ();()U U U U U U C A B C A C B C A B C A C B ==. 3.包含关系 A B A A B B =?=U U A B C B C A ???? U A C B ?=ΦU C A B R ?= 4.容斥原理 ()()card A B cardA cardB card A B =+- ()()card A B C cardA cardB cardC card A B =++- ()()()()card A B card B C card C A card A B C ---+. 5.集合12{,,,}n a a a 的子集个数共有2n 个;真子集有2n –1个;非空子集有2n –1 个;非空的真子集有2n –2个. 6.二次函数的解析式的三种形式 (1)一般式2 ()(0)f x ax bx c a =++≠; (2)顶点式2 ()()(0)f x a x h k a =-+≠; (3)零点式12()()()(0)f x a x x x x a =--≠. 7.解连不等式()N f x M <<常有以下转化形式 ()N f x M <- ? 11 ()f x N M N >--. 8.方程0)(=x f 在),(21k k 上有且只有一个实根,与0)()(210时,若[]q p a b x ,2∈- =,则{}m i n m a x m a x ()(),()(),()2b f x f f x f p f q a =-=; []q p a b x ,2?- =,{}max max ()(),()f x f p f q =,{}min min ()(),()f x f p f q =. (2)当a<0时,若[]q p a b x ,2∈-=,则{}m i n ()m i n (),()f x f p f q =,若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公式整理汇总大全

小学数学应用题解答方法公式整理汇总大全(一)整数和小数的应用 1简单应用题 (1)简单应用题:只含有一种基本数量关系,或用一步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简单应用题。 (2)解题步骤: a审题理解题意:了解应用题的内容,知道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读题时,不丢字不添字边读边思考,弄明白题中每句话的意思。也可以复述条件和问题,帮助理解题意。 b选择算法和列式计算:这是解答应用题的中心工作。从题目中告诉什么,要求什么着手,逐步根据所给的条件和问题,联系四则运算的含义,分析数量关系,确定算法,进行解答并标明正确的单位名称。 C检验:就是根据应用题的条件和问题进行检查看所列算式和计算过程是否正确,是否符合题意。如果发现错误,马上改正。 2复合应用题 (1)有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基本数量关系组成的,用两步或两步以上运算解答的应用题,通常叫做复合应用题。

(2)含有三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求比两个数的和多(少)几个数的应用题。 比较两数差与倍数关系的应用题。 (3)含有两个已知条件的两步计算的应用题。 已知两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的和(或差)。 已知两数之和与其中一个数,求两个数相差多少(或倍数关系)。 (4)解答连乘连除应用题。 (5)解答三步计算的应用题。 (6)解答小数计算的应用题:小数计算的加法、减法、乘法和除法的应用题,他们的数量关系、结构、和解题方式都与正式应用题基本相同,只是在已知数或未知数中间含有小数。 答案:根据计算的结果,先口答,逐步过渡到笔答。 ( 7 )解答加法应用题: a求总数的应用题:已知甲数是多少,乙数是多少,求甲乙两数的和是多少。

行政能力测验之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行政能力测验之常用数学公式汇总 一、基础代数公式 1. 平方差公式:(a +b )3(a -b )=a 2-b 2 2. 完全平方公式:(a±b)2=a 2±2ab +b 2 完全立方公式:(a ±b )3=(a±b)(a 2 ab+b 2) 3. 同底数幂相乘: a m 3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同底数幂相除:a m ÷a n =a m -n (m 、n 为正整数,a≠0) a 0=1(a≠0) a -p =p a 1(a≠0,p 为正整数) 4. 等差数列: (1)s n =2 )(1n a a n ?+=na 1+21n(n-1)d ; (2)a n =a 1+(n -1)d ; (3)n =d a a n 1-+1; (4)若a,A, b 成等差数列,则:2A =a+b ; (5)若m+n=k+i ,则:a m +a n =a k +a i ;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d 为公差,s n 为等差数列前n 项的和) 5. 等比数列: (1)a n =a 1q -1; (2)s n =q q a n -11 ·1)-((q ≠1) (3)若a,G,b 成等比数列,则:G 2=ab ; (4)若m+n=k+i ,则:a m 2a n =a k 2a i ; (5)a m -a n =(m-n)d (6)n m a a =q (m-n) (其中:n 为项数,a 1为首项,a n 为末项,q 为公比,s n 为等比数列前n 项的和) 6.一元二次方程求根公式:ax 2+bx+c=a(x-x 1)(x-x 2) 其中:x 1=a ac b b 242-+-;x 2=a ac b b 242---(b 2-4ac ≥0) 根与系数的关系:x 1+x 2=-a b ,x 12x 2=a c 二、基础几何公式 1. 三角形:不在同一直线上的三点可以构成一个三角形;三角形内角和等于180°;三角形中任两 边之和大于第三边、任两边之差小于第三边; (1)角平分线:三角形一个的角的平分线和这个角的对边相交,这个角的顶点和交点之间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角的平分线。 (2)三角形的中线:连结三角形一个顶点和它对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线。 (3)三角形的高:三角形一个顶点到它的对边所在直线的垂线段,叫做三角形的高。 (4)三角形的中位线:连结三角形两边中点的线段,叫做三角形的中位线。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