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案例分析题----学前教育部分

心理学是教育学的基础,几乎所有的教育问题都要有心理学基础,即教育必须遵循幼儿的身心发展规律,所有违背幼儿身心发展规律的教育都是错误的,细分来讲:师幼互动、教学方式、环境创设等涉及的是教育学,也就是《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对幼儿的言行举止的分析都是心理学的范围。

[一般会这么问:用所学的**理论解读实例中的幼儿(教师),你认为,该幼儿的表现反映出了哪一种心理发展规律和特点?或者问教师的做法遵循或违背了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特点?如何解释?]

(1)案例分析——慢半拍的孩子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的教育观和教育策略,对你有什么启示?

涛涛在我眼里,是个什么都要慢半拍的“低能儿。”他对事物的反应能力有时可以用“太差了”来形容。经常瞪着大眼睛,呆呆的想事情,我叫他名字三、四次,他都没有反应。有时小朋友都去洗手了,他还愣在座位上不知在想什么,等小朋友一个一个都洗好了手,他却突然蹦到我面前,高喊:“老师,我还没洗手呢!”我不喜欢涛涛,说实在的他挺烦人的。然而,有件事却改变了我对他的看法。一天上常识课时,我无意中提了这么一个问题:“哈哈镜里的人为什么会变高?”这个问题对于6岁的孩子来说,是有难度很大的,班上别的小朋友都只有瞎猜。不料涛涛却认真的说起来:“老师,镜子不平呀!”我很吃惊,我怀疑他曾经听说过其中的道理,便问:“你怎么知道的?”“我是想出来的”佳威回答说。我望着涛涛的小脸,突然有些惭愧……

答:1.幼儿在气质、能力等各个方面都普遍具有个体差异。气质无所谓好坏。从能力来说,幼儿在能力的类型和水平上存在普遍差异。

2.每个幼儿都有自己突出的方面。老师不能因为幼儿某些方面稍弱就否定幼儿,对幼儿失望;应该善于发现幼儿的优势,促进幼儿全面发展。

3.教育要面向全体,注意个别差异,公平对待每个孩子

(2)案例分析——“好听的声音”

一次音乐活动中,我让幼儿辨别乐音与噪音。当我播放优美、抒情的音乐时,孩子们一致认为这是好听的音乐;而当播放噪音时,孩子们都捂住了耳朵。我问:“你们觉得这些声音好听吗?”大部分孩子说不好听,只有源源大声地说:“这个声音好听!”我非常不高兴,瞪着源源说:“这么吵闹的声音你觉得好听吗?”我正想批评他,可看他一脸的委屈,我忍住火气问:“为什么你会觉得这声音好听呢?”源源轻声地说:“你不是说过聪明的孩子和别人想的答案不一样吗?”我一时无言以对。许久,我才说:“源源,你真的觉得这个声音好听吗?”源源摇了摇头。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的质量,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并对此类现象作出评价和反思。

答:1.幼儿正处在自我评价初步形成的时期,一个重要的特点就是自我评价的依存性,即根据成人对自己的评价来进行自我评价。

2.针对幼儿的这种特点,教师应注意自己对幼儿进行评价时不能简单笼统地说“真是好孩子”“真聪明”“真笨”之类的话,把幼儿进行简单的两级分类,而是应具体指出什么地方做得好,让幼儿了解自我评价的依据,并对自己形成积极的自我认识和评价。

3.评价要具体明确,要根据具体事情进行评价!

(3)案例分析——起床

起床了,孩子们各自做着自己的事情。这时乐乐走到我身边,很不好意思地对我说:“李老师,我出汗了。”看到他那紧张的样子,我马上意识到,他可能是尿床了,但又不好意思对老师说。我随他来到床前,看到被子确实湿了好大一片。我安慰他说:“出汗了没关系,一会儿我帮你把被子晾干了就行了。你先去拉尿。”过了一会儿,我悄悄地把他带到无人的消毒室里,帮他换上了干净的裤子,他腼腆地笑着对我说:“谢谢李老师!”

----以上案例中的老师的做法好吗?体现了体现了什么教育原则?该案例给我们什么样的启示?

答:1.幼儿阶段是个体自我意识萌芽的阶段,自尊心开始形成,同时幼儿的道德感得到发展,幼儿会对自己做了不好的事情感到害羞,并希望成人能为自己保守秘密。成人对待幼儿的态度和方式直接影响幼儿自尊心的水平。

2.案例中老师没有戳穿乐乐尿床的真相,并悄悄帮助幼儿换好裤子,让幼儿感到自己是一个值得尊重的人,自尊心得到维护。

3.当幼儿犯错时,老师宜私下给幼儿指出来并进行教育,不宜当众批评幼儿,以免损坏幼儿的自尊心。要尊重幼儿,保护幼儿的各种权利。

(4)案例分析——“乞丐”

试用所学理论分析以下的案例,并谈谈你对指导幼儿游戏的体会。

角色游戏时,我看到凯凯和小朝两人当“乞丐”,他们一人拿着一个碗弯着腰装出一副可怜兮兮的样子说:“可怜可怜我吧!给我点吃的,给我点钱吧!”看到这情景,我心想他们只是觉得好玩模仿一下而已,也没太在意。第二次角游时,我发现他们还是当小乞丐,我仔细地观察他们:凯凯说:“我趁他们不注意,偷拿了一个面包。”小朝也说:“对啊,我看他们都很忙,偷偷抓了一把钱,当乞丐太舒服了,要不到东西还可以去偷,什么都不用做就有东西吃,有钱赚”。看到他们这样,其他的小朋友也好奇地围了过来,学着他们的样子当起了“小乞丐”而且兴致勃勃的。

看到这种情景,我本想狠狠地批评他们一顿,可又仔细想了一下,这样批评他们有用吗?于是我不急于批评,而是否定了他们这种行为。我借此机会对他们进行了一次正面教育,你们知道吗,乞丐是很不光

彩的事情,会受到别人的歧视如果不靠自己的双手去劳动,就永远也吃不饱,也得不到别人的尊重,只能一辈子当乞丐。

答:1.幼儿阶段是道德感初步形成的阶段,幼儿对道德行为的认知还具有具体形象性,即对行为好坏对错的判断常常依据外显的结果而非内在的动机,流于表面而非本质。

2.在本案例中,凯凯和小朝两位小朋友就是根据做乞丐“很舒服”“不用劳动就有钱赚”“还可以偷”等外显的结果来认定“做乞丐好”,而未认识到做乞丐的本质动机(没有本领,走投无路)以及其他内在的不良后果(被人歧视、贫穷等)。

3.教师要帮助幼儿从本质上全面认识一种行为才能使幼儿形成正确的道德判断。另外,因为幼儿道德认知的具体形象性,所以,老师在帮助幼儿树立正确的道德观念时应注意方法,单纯的说教缺乏直观形象性,不易被幼儿理解和记忆。老师可以通过角色扮演、小调查、实地观察等直观体验的方式让幼儿正确认识“做乞丐到底好不好”。

(5)案例分析——认识水果【该题2011年福州市招考有考】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在下面案例中教师用了什么教育策略?用得如何?它揭示了教育的什么规律?对你有什么启示?

中班A的李老师在组织幼儿认识在教小朋友认识水果的时候,在黑板上挂上香蕉、苹果、桔子、葡萄、西瓜、樱桃等图片,告诉小朋友它们的名称、味道、产地、形状、特征、用途等,中班B的张教师则带领幼儿到附近果园的地里观察水果的生长状况,参观农民伯伯的工作,并让幼儿在班级的自然角种上西瓜、草莓等并进行管理,做好观察记录。

回答要点:

直观性,多种感官,动手操作

1.两班的老师都利用了直观形象的方法来教小朋友认识水果。幼儿的认知以具体形象性为主要特点,生动形象的材料更容易被幼儿准确感知、记忆和理解。

2.A班老师仅仅使用图片的方法是远远不够的,因为对水果的认识不仅仅是记住外形和名称,还需要了解其气味、味道、生产特点、用途等,而这些是难以通过图片来形象展现的,用语言表述又缺乏形象性,还是观察水果实物以及参观果园会更直观和全面。B班老师不仅让幼儿参观,还让幼儿自己动手栽种水果和做记录,这一方面利用了幼儿认知具体形象性的特点,另一方面还利用了幼儿思维中具有感知动作思维的特点,当幼儿动手去种、去记录,他们会对水果的各种特征以及生长过程产生更深刻的感知、记忆和理解。另外,亲身体验的过程也会激发幼儿的好奇心和学习兴趣,这些积极的情绪情感对认知事物有促进作用。

(6)案例分析——“神童”

一名六岁的幼儿,在1分钟内正确记住了17位数字:81726354453627189。而另外一个小朋友却没记住几个。

-----看上去如此复杂的数字,孩子怎么才能在短短的时间内记住呢?

请运用所学幼儿教育理论分析这一现象,并谈谈如何在教育中适当应用规律。

答:1.幼儿记忆的特点是记忆广度小,对形象生动符合自己兴趣的事物易于记忆,对抽象无意义的事物(比如数字)难以记忆,但本案例中的这串数字是有对称的形象规律的,幼儿可以用形象记忆的方法记住的。

2. 幼儿缺乏记忆的策略,通常采用机械记忆加简单复述的方法帮助记忆,所以,幼儿在短时内记住一串数字是很正常的。

3.作为教师,要引导幼儿细致观察事物,并将新事物与幼儿的已有经验进行联系,让幼儿充分理解新事物后再进行记忆。

(7)案例分析——“凉爽爽”

今天早上晨间户外活动时,风很大,杨柳树哗啦啦的响,有孩子说:“好凉快!快来快来,叫风吹吹。”于是,趁机招呼那些在太阳下走来走去叫卖冷饮的人过来乘凉兼兜售冷饮。另外,这阵子天气变热后,我们已经取消了做操时的排队要求,而代以“找个凉快的空地方做操”的要求。活动开始了,故事中角色的“求助”一下子引起了孩子的“助人为乐”:有人提议:“洗个澡!”——我这个大水龙头一开,他们就哗啦啦的洗开了:“先学大象冲冲身,再学猴子搔搔痒。”有人提议:“钻到冰里。”!可怜,我稍一顿,随之就成了“猫和老鼠”里那只汤姆猫,“格格格格’牙齿直打颤,说话直哆嗦:“太、太、太、凉、凉、快了吧、吧……”逗得他们哈哈笑。这么多冰!!!还钻进去???怎么好???——有人转过来了:“冰放可乐里!”好的,几位临时“服务员”马上为“顾客”的橙汁、雪碧、可乐、牛奶……“杯”里加“冰块”,还好,有人要了1块、有人要了2块,检查下来没有“肚子疼”的。这个节目就过了。紧接着,有人说“到树底下去”,于是男生就是一棵棵大树让女孩子们“乘风凉”;有人说“撑一把太阳伞。”,于是女孩子们变的“美丽太阳伞”为男孩子们“遮太阳”。

请运用所学教育理论分析这一师幼互动情境中教师回应幼儿的质量,评价活动的过程。并尝试提出你的回应对策。

回答要点:《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中教师的角色:支持者、引导者、合作者。1.以幼儿兴趣为主;2.

以幼儿生活经验为主,在活动中生成教育内容。

(8)案例分析——打针

幼儿园里打预防针,小班幼儿打针时哇哇大哭,有的甚至还没有打针就声泪俱下、奋力反抗。而大班幼儿虽然也很疼,却忍住不哭,并且打完针后还在小弟弟、小妹妹面前表现出“不疼”“不怕”的勇敢样子。

用所学的关于幼儿情绪情感发展特点的知识解释和分析案例中大小年龄班幼儿的行为表现差异。

答:(1)体现出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情绪逐渐自我控制化(内隐化)。(2分)

(2)小班幼儿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2分)

(3)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大班幼儿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不仅可以忍住不哭,还“装作”勇敢的样子。(2分)

(9)案例分析——气质

她易于觉察别人不易觉察的事情。实验中两根铁丝本应是等长的,但实际上有极细微的差异,先后参加实验的10几个同龄小朋友,只有她一个人注意到这个差异。她不喜欢说话,喜欢一个人玩。有时其他小朋友凑过来玩,她也不说话,只是厌烦地把他们推开,更不易于陌生人接触。她在幼儿园里遇到不高兴的事情,可以毫无表情,但回家后对着妈妈哭。她上课时很安静,总是一个姿势坐着。吃饭时,不管饭菜多么好,从不见她大口吃。

该幼儿的表现体现出心理过程动力特征的哪些特点?从整体来说该幼儿的气质特点偏于哪一类型?根据这一气质类型的幼儿你会提出哪些教育建议。

答:(1)动力特征:强度低(1分)、速度慢(1分)、敏感性高(1分)、内向(1分)、适应性差(1分)(2)总体偏于抑郁质。(1分)

(10)案例分析——“我是好宝宝”

中一班教室后面的墙上有一块“我是好宝宝”的展示区,上面有各个小朋友的照片和名字。每周结束时,张老师都会问每个小朋友“你这周表现得好不好?”大部分小朋友都回答“好”,但是张老师只发小红花给她认为表现好的小朋友,让他们贴在自己的照片旁边。

你是否认同张老师的做法,根据幼儿自我评价的发展特点进行分析和评价。

答:(1)独立性:实际上没有给幼儿独立评价的机会;(2分)

(2)客观性:评价不具体,且没有说出评价的依据,不仅自己没有,也没有引导幼儿做到有理有据;(2分)

(3)多面性:简单地把幼儿划分为“表现好”和“表现不好或不够好”,没有引导幼儿进行多方面地思考,认识到既有做的好的地方,也有做的不好的地方。(2分)

(11)案例分析——小猫钓鱼故事讲述

在一次语言活动中,某教师给幼儿讲小猫钓鱼的故事。为了加深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教师利用活动玩具猫和鱼作为教具。她边有声有色、抑扬顿挫地讲解故事情节,边演示活动教具,同时伴随相关的轻音乐……

假如你旁听了这节课,请用感知觉规律对这次活动进行分析、评价。

答:教师能根据幼儿时期的感知基本规律,采用多种感知方式和渠道来进行教学,能强烈地抓住幼儿的注意力,能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

幼儿心理学--理论+案例分析

◆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在幼儿主体和客体相互作用的过程中,幼儿原有的心理水平与新需要之间的不断对立与统一,即:幼儿心理内部矛盾的不断形成与解决是幼儿心理发展的动力。

【案例】:

当宝宝哭的时候,妈妈在抱起宝宝的同时,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不哭了,后来,当宝宝再哭的时候,妈妈用摇鼓弄出声音,宝宝停止了哭泣,请问这是为什么?请说明原理。

【条件反射,在外界刺激的条件下,婴儿建立了条件反射】

◆幼儿方位知觉的发展规律:

(1)最先掌握是上下、然后是前后、最后是左右。

(2)先学会以自己为中心的方位,然后才是以客体为中心的方位。

◆幼儿时间知觉的发展:

(1)先掌握一天的早、中、晚概念,再掌握一周之内的时间,最后掌握一年之内的时间。(2)难以了解时间的相对性;常常时空概念混淆。

【案例】给幼儿观看两只机器蜗牛,一只爬得快,另一只爬得慢,当快蜗牛停下来的时候,慢蜗牛还在爬,但是最终未能赶上快的蜗牛。让幼儿回答哪一只蜗牛先停下来,大部分幼儿说慢蜗牛先停下来,这是为什么?请结合感知觉理论分析。

【幼儿的时间知觉的发展和成熟比较晚,幼儿借助距离的长短认识时间概念,认为走的路程短,时间就短,是典型的时空关系的混淆。】

◆幼儿的观察力培养要点

1.目的性:是否目标明确、意志坚持;从目的不明确—>明确。

2.持续性:时间长短;从短—>长。

3.组织性:观察的顺序性;从跳跃—>有顺序。

4.细致性:观察的完整性和细致性。从遗漏、笼统—>完整、精确。

5.概括性:是否发现内在联系。从零散—>系统。

【案例】老师让小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幼儿普遍回答的是“图上有……、有……、有……、……”老师让大班幼儿观察图片后,问他们:“你知道图上画的是什么?”幼儿普遍不仅能说出图片的中心意思而且还能编出一个故事。请分析幼儿的反应和老师的教育行为。

【这是因为幼儿观察的概括性水平不同造成的,小班幼儿的观察是零散的、孤立的,常常不能把所观察到的事物有机地联系起来,只能看出“有什么”和“是什么”;而大班幼儿则可以进一步观察到事物之间的关系,能回答“做什么”、“怎么做”及“为什么这样做”一类的问题。同时,可以看到,大班幼儿的有意想象出现了创造性。作为教师,针对小班幼儿的问题是适宜的,而针对大班幼儿的问题就明显低于孩子的发展水平。】

◆幼儿记忆范围的发展规律:

(1)随着年龄的增长而迅速扩大,所储存的记忆从动作到情感,然后又扩大到形象和语词。

(2)记忆所储存的知识内部的联系日益密切,逐渐形成一定的知识结构。

◆幼儿记忆广度的发展规律: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的记忆广度不断扩大。

(2)幼儿再认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

(3)幼儿再现的保持量随年龄发展显著提高。

◆幼儿记忆保持时间的发展规律:

(1)保持时间长度都随年龄的增长而增长。

(2)幼儿再认的保持的时间显著地长于幼儿再现保持的时间。

(3)随着语言的发展,童年期有条理的记忆大约从4-5岁开始。

◆记忆的态度:即记忆的有意性。幼儿记忆态度的发展规律是:

(1)幼儿期无意记忆占主导地位,特别是小班。到中大班,幼儿记忆的有意性开始逐步发展。

●5、6岁时有意记忆产生一个质的飞跃,幼儿不仅能努力去识记和回忆,还能运用一些简单的记忆

方法(比如自言自语、自我复述)。

●有意记忆最初是被动的,由成人提出识记任务,以后变为幼儿主动确定识记任务。

(2)无意记忆和有意记忆的效果都随着年龄的增长而不断提高。

(3)幼儿有意记忆效果比无意记忆的效果好。

◆幼儿记忆方法的发展规律:

(1)幼儿期机械记忆占主导,意义识记逐步发展。

(2)幼儿期意义识记的效果优于机械识记。

(3)幼儿期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的效果都随年龄增长在不断地提高。

【案例】有一位教师在教幼儿背诵前,先把诗的内容绘成美丽的图画,再用故事形式向幼儿讲述诗的内容,进而引导幼儿对诗中提及的“眠”、“晓”、“啼鸟”等进行讨论,结合幼儿的生活经验帮助他们理解。你觉得老师的做法符合幼儿记忆的特点吗?为什么?【这位教师的做法符合幼儿的记忆特点。由于幼儿的形象识记优于语词识记,幼儿喜欢直观、形象、具体、鲜明的事物,对感兴趣的事物识记效果比较好,教师用故事的方式吸引了幼儿的兴趣,识记的效果当然比单调的灌输要好得多。】

◆幼儿记忆内容的发展规律是:

(1)幼儿期形象记忆占主导,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

(2)幼儿期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记忆。对熟悉的、可以借助形象记忆的语词的记忆效果比陌生的、没有具体形象可借助的语词的记忆效果好。

(3)形象记忆和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都随年龄的增长而提高。

【案例】2010年春晚,一个小女孩背诵《百家姓》的镜头给很多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也引起了各方争论。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容易运用机械记忆,所以在记忆《百家姓》这些无意义字符的时候,表现出明显的优势,不要认为这是什么特殊的能力,更不能将其作为“神童”的标志。】

◆幼儿记忆的正确性

(1)幼儿记忆不精确,较成人和年长儿童差。主要表现为:

记忆完整性差漏词、颠倒顺序、记忆脱节

易受暗示分不清现实和想象

(2)幼儿记忆的正确性随年龄的增长而逐年提高。

【案例1】周二的早上入园时,小强对老师说:“昨天,我和爸爸妈妈去海南岛玩儿了,太好玩了,还潜水了……”老师愣住了,昨天是星期一,小强在幼儿园啊!于是就批评小强:“爱撒谎的孩子不是好孩

子!”请分析小强的行为,并对教师的评价做分析。

【由于幼儿的记忆不精确、不完整,经常记住非本质、富有情绪色彩的或感兴趣的内容,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中的事物混为一谈,所以容易歪曲事实,千万不能借此认为是品德出现问题。】

【案例2】一个孩子的妈妈生病住院了,幼儿很想去看妈妈,但是大人不允许。过了两天,幼儿告诉老师:“我到医院去看妈妈了。”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1.幼儿的情绪对其认知活动有很大的影响,因为孩子很想去看望妈妈,受情绪的强烈作用,孩子会出现歪曲事实的反应;2.幼儿常常把主观想象的事物和现实混淆,出现记忆的不精确。】

◆幼儿的无意想象占主要地位,体现在如下四个方面

(1)想象无目的性,由外界刺激直接引起。比如小班幼儿看到什么玩具,就想象相关的游戏;看到或听到别人画什么,自己也想画什么;自己先画出来小草,然后才确定自己想画小白兔吃草。

(2)想象的主题不稳定,想象的内容零散、无系统。比如小班、中班幼儿的画中常常出现与主题无关的、比例失调的内容。在玩角色游戏时一会儿假装自己是“妈妈”,一会儿又想象是“医生”。

(3)以想象的过程为满足。比如小班幼儿对自己喜欢听的故事百听不厌,缠着老师讲了一遍又一遍,每次都陶醉在想象中。

(4)想象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案例】中班幼儿小涵拿起画笔,在纸上画了起来,一边画一边念念有词:“我画小白兔……哦,小白兔吃什么呢?来,吃红萝卜吧……啊,天黑了,要回家了,开火车啦……”她对着画好的小火车开心地说:“你要好好跑啊……我要去小熊家了……”请分析小涵的行为。

【无意想象是幼儿主要而又典型的想象形式。无预定的目的性,想象的主题不稳定、零散,仅仅满足与想象的过程,而且容易受情绪和兴趣的影响。】

◆幼儿的有意想象逐步发展,主要表现在下面三个方面:

(1)想象有了确定的主题。比如,大班幼儿可以先商量好玩什么游戏,再开始游戏。先想好要画什么,再开始画。

(2)主题可以比较稳定的持续,达到预定目的才结束。比如大班幼儿可以较长时间地坚持进行打仗主题的想象活动。

(3)不再满足于想象的过程,而是使想象服务于一定的目的。比如大班幼儿编故事,觉得这个结局编得不好,再编一个。

◆幼儿以再造想象为主:

(1)幼儿的想象在很大程度上具有复制性和模仿性。比如小班幼儿玩过家家,“装备”要比较齐全才会玩得比较好,比较“像”,大班幼儿就可以有更多脱离实物的想象。

(2)幼儿的想象常依赖于成人的语言描述。

◆幼儿的创造想象开始发展:

(1)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慢慢可以在没有语言描述的情况下展开想象。比如大班幼儿画《遨游太空》,不用老师提示,他们自己就能说“我想画‘能源交换站’”

(2)随着年龄的增长,幼儿对玩具的依赖性减少,创造性增大。比如用几块积木搭出桌子,一会儿又变成椅子、餐具,等等。

◆幼儿想象在与现实的关系方面的发展:

1.幼儿想象的特殊夸张性:幼儿喜欢夸大或缩小事物的某个部分或某种特征。

(1)夸大。比如幼儿说自己的玩具很多“一卡车都装不下”;说自己爸爸力气很大,可以把大象举起来。

(2)缩小。比如童话“拇指姑娘”形容女孩的身体特别小,赢得了幼儿的喜欢。

2.幼儿初期想象与现实的混淆

(1)越小的幼儿,越容易混淆想象与真实。比如,小班幼儿做“小兔跳”的游戏,其中一个“小兔”被“大灰狼”抓到后吓得大哭,老师扮演“兔妈妈”假装打败了“大灰狼”,“小兔”才止住哭声。小班幼儿玩过马路的游戏,突然有小朋友说,“快躲开,有辆车子冲过来了”,小班幼儿都惊惶失措地往边上跑。

(2)随着年龄的增长,想象与现实混淆的情况越来越少。大班幼儿能够分得清现实与想象,比如说舞台上的“熊”是假的。说娃娃家的“火灾”是假装的。

◆个体三种不同水平的思维方式【此处核心――用来解释几乎所有的幼儿行为和教育问题】

1.直觉行动思维

(1)0—3岁儿童以直觉行动思维为主,幼儿的思维中仍带有直觉行动思维的影子。

(2)直觉行动思维的特点:

●是儿童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的反映,用相同的动作对相类似的情境做出反应。

●思维离不开对具体事物的直接感知,同时离不开自身的实际操作。离开感知的对象,脱离实际的

行动,思维随之中止或转移。

●不能计划自己的行动,也不能预见行动的结果;思维不能调节和支配行动。比如画一个圈后说要

画太阳,在圈上画两个点后说要画熊猫。

2.具体形象思维

(1)3—6、7岁儿童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

(2)具体形象思维的特点:

●具体形象思维的主要特点是具体性和形象性,这限制儿童对复杂问题的思考。比如问幼儿“灯和

蜡烛有什么相同?”幼儿会回答“都是长的、白色的”。当着幼儿的面把同样多的两杯水,一杯被倒在矮粗的容器里,另一杯都倒在细长的容器里,幼儿会认为两个容器里的水不一样多。

●具体形象思维还具有幼儿自我中心性,表现为幼儿以自己的经历或感受来对事物进行思维。

●初步抽象概括的可能性。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开始根据事物的本质特征进行概括,但概括水平

较低。

3.抽象逻辑思维

(1)6、7岁儿童开始出现抽象逻辑思维的萌芽

(2)抽象逻辑思维的特点:

●用抽象的概念(词)来进行思维活动。

●可以认识事物的本质特征和事物内部的必然联系。比如幼儿在体积守恒的实验中可以正确判断,

因为认识到是同一杯水,或者认识到新杯子虽然比较矮,但是比较粗。

●5岁开始,幼儿喜欢问“为什么”。

【案例】两个形状不同的玻璃杯,一个细长些,一个粗矮些,把其中一个杯子盛满水,当着4岁儿童的面把水倒进另一个杯子里,他会认为现在的杯子里的水和刚才不一样多,细长杯子的水更多。请分析幼儿的反应。

【由于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受感知觉的制约,幼儿不能全面地看待问题,抓住问题的本质,思维带有片面性,所以幼儿更愿意相信看到的现象,于是作出“细长杯子中的水位高”这样的判断。】

◆幼儿思维发展的一般趋势

1.幼儿思维发展的总趋势,是按直觉行动思维在先,具体形象思维随后,抽象逻辑思维最后的顺序发展起来的。

2.在幼儿的思维结构中,具体形象思维占优势,三种思维方式同时并存。

◆幼儿的概念掌握

(1)幼儿最初掌握的概念通常是生活中经常接触的各类实物的名称,如“桌子”“碗”“狗”等等,这些是基本概念,然后才能掌握更抽象或更具体的上下级概念。

(2)幼儿晚期开始掌握一些生活中常用的抽象概念,但对这些概念的掌握依然离不开事物的形象和具体活动的支持。比如“勇敢就是打针不哭”“团结就是不抢玩具”。

【案例】老师让幼儿把分别画有“手套”、“脚”、“袜子”、“手”的4张图片分成两组。小强分成“手套”和“手”,“脚”和“袜子”两组。其理由是:手套是戴在手上的,袜子是穿在脚上的。小明分成“手套”和“袜子”,“脚”和“手”两组。其理由是:手和脚是人身体上的东西,手套和袜子是服装类。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小明的概念掌握的水平强于小强,因为小强的概念掌握是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而小明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

【案例】要求4岁的萍萍和6岁的丹丹从画有人、车、马、虎4张图片中取出1张与其他3张不属同一类的图,她们都能将“车”取出。但是,萍萍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有头、身子、脚”,丹丹解释取出“车”的原因是“人、马、虎都是活的、有生命的”。分析两名幼儿的反应。

【两位幼儿的思维水平是不一样的,6岁幼儿的概念掌握水平强于4岁的幼儿,已经初步有了类的概念。而4岁的萍萍概念掌握的水平还停留在基于事物的具体特征,没有形成类概念。】

◆幼儿的判断、推理

(1)判断的形式由直接判断逐渐变为间接判断,比如小班幼儿可能认为凳子倒了是因为风吹的,到大班时可以认识是因为凳子的腿断了所以倒了。小班幼儿会把苹果、橘子、皮球分为一类,而认为香蕉是另一类,因为前三者都是圆的。

(2)判断的依据逐渐由自我中心的逻辑变为客观的逻辑。比如球从斜面上滚下来,小班幼儿会认为是因为球不愿意呆着斜面上,所以滚下来。大班幼儿会认为因为球是圆的,所以会滚下来。

(3)判断的根据逐渐明确。小班幼儿对事物的判断、推理,论据常常是不明确的,说不出依据或只能说“爸爸说的”,大班的幼儿逐渐知道判断应该有依据,在正确的引导下,大班幼儿能不断修改自己的论据,努力使自己的判断、推理更合理。

(4)幼儿的推理往往建立在直接感知或经验所提供的前提上,其结论也往往与直接感知和经验的事物相联系。

(5)小班幼儿不会根据语词进行推理。比如“别哭,再哭就不带你找妈妈”,小班幼儿往往会理解为“不带自己找妈妈”,而推导不出“不哭就可以去找妈妈”。

【案例】3岁的海若把吃了一半的巧克力埋在土里,一边埋一边说:“巧克力快快长大,过几天我就可以吃到又大又香的巧克力啦!”请分析海若的行为。

【推理是思维的重要组成部分,海若的行为反应了她的推理和概括处于具体形象水平,对事物的外

部的非本质的特征进行归纳推理,她看到植物的种子种在土里可以长出苗,借此认为巧克力也可以。】

◆幼儿的理解力

幼儿的理解以直接理解为主,但在正确的教学条件下,随着幼儿言语的发展和经验的丰富,理解力不断提高:

(1)从对个别事物的理解发展到对事物关系的理解。例如,在“看图讲述”的录像中,小班幼儿只能根据自己直接看到的理解图画中几个主要的事物,比如几个小人、小桌子、小椅子、妈妈、小孩子等等,并且对这些事物的理解是孤立的。然后幼儿才能逐渐根据空间关系理解主要事物动作的含义(擦窗户、擦桌子、穿鞋子),然后是因果关系、人物身份的关系,等等,最后是整幅图画所有事物之间的联系(比如“同学们一起做值日”)

(2)从主要依靠具体形象来理解到依靠概念来理解。比如小班幼儿对故事的理解最好要有图画作为支持。大班幼儿可以依靠语言所激活的表象帮助进行理解语言。

(3)从对事物的比较表面、肤浅的理解发展到比较复杂、深入的理解。比如老师讽刺、反语“你这个样子真像个小老头”,幼儿不理解,以为是在肯定,一会儿所有的幼儿都开始学弯腰驼背。

(4)从对事物的比较固定、刻板的理解发展到有一定相对性的理解。比如幼儿刚开始时知道2+5=7,却不知道5+2=7。

【案例1】理论上除法比加法更难掌握,但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你认为矛盾吗?试分析之。

【幼儿的思维发展特点是具体形象的,具有经验性和自我中心的特点,苹果是吃的东西,分东西吃也是和自己的生活经验密切相关,而“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却是和幼儿的生活几乎没有关联的,而且也是抽象的概念,所以,幼儿能解决“6个苹果,你与哥哥一人分几个”这样的除法问题,却不能解决“3+2等于几”这样的加法问题。】

【案例2】为了帮助幼儿理解“助人为乐”,王老师编了一个小故事并请几个孩子表演,让全班小朋友看见故事里的哥哥姐姐因为帮助别人而快乐的样子。请分析老师的行为。

【由于言语发展水平的限制以及幼儿思维的具体形象性特点,幼儿常常依靠行动和形象来理解事物,教师通过编故事、表演等方式,把“助人为乐”行动化,具体化,有助于孩子理解。】

◆幼儿认知过程的突出特点

1.不随意性

(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常常受外界环境或事物的特征(比如巨大的声音、颜色鲜艳或形状巨大的事物)所影响,具有不随意性。

(2)幼儿的记忆具有无意记忆为主,有意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

(3)幼儿的想象具有无意想象为主,有意想象逐步发展的特点。

2.具体形象性

(1)幼儿在进行知觉选择时,容易将颜色鲜明、生动、形象的客观事物作为知觉主体,知觉选择过程具有具体性。

(2)幼儿的记忆具有形象记忆为主,语词逻辑记忆逐步发展的特点;并且形象记忆的效果优于语词逻辑记忆的效果。

(3)幼儿的思维以具体形象思维为主,对概念的学习主要是掌握概念所包涵的典型具体实例,在进行判断和推理时通常根据事物的具体形象进行直接判断和推理,对事物的理解也常常受到表面特征的影响。

【案例1】:

明明的外婆叫他的舅舅“儿子”,明明说:“舅舅都长胡须了,怎么能是儿子呢?”分析明明的话。

【幼儿的思维是具体的、表面的,根据自己的经验去判断,认为儿子总是小孩,不理解“长了胡子的叔叔”也是儿子。】

【案例2】上课时,小班的李老师看见小红低头在玩黏黏纸,李老师大声地说“小红,你在干什么?快看到老师这里来。”请分析小红的行为,并对教师作出分析。

【小班幼儿的无意注意占绝对优势,有意注意只是初步形成,在成人的帮助下,幼儿开始调节自己的注意,明确注意的目的和任务,李老师用语言提示和组织幼儿的注意活动,会促进幼儿有意注意的发展,同时,要看到,由于李老师的教学内容对幼儿的刺激度不强,从而导致幼儿的注意分散,作为教师,要善于运用直观、形象、生动的教具和材料来集中幼儿的注意。】

◆幼儿认知过程的发展规律

1.随意性逐步增强;2.逐步抽象化

◆幼儿四种注意品质的发展

1、注意的稳定性不断提高

幼儿注意稳定性较差,随着年龄增长,其稳定性即持续的时间都有所增长。

2、注意广度不断扩大

幼儿注意广度较小,但随着年龄的增长逐渐增大。

3、注意的分配能力不断增强

幼儿不善于注意分配,随着年龄增加逐渐提高。

4、注意的转移力不断发展

幼儿的注意转移力较差,但随着年龄逐步发展。

【案例】6岁的小丽上大班,她妈妈经常表扬小丽在家很省心,因为她可以一边画画,一边吃东西,而且还能一边看小人书、玩积木,几个活动同时进行。但是,老师却反映:小丽在课堂上总是不能集中精力完成任务,做事情常半途而废,喜欢玩自己的小玩具,做小动作。为什么老师和妈妈的评价会不同?

【妈妈关注的是注意的分配,教师关注的是注意的稳定性,这是注意的两个不同的品质。】

◆幼儿无意注意的发展

无意注意的发展体现在两方面:一方面是引起无意注意的原因有所扩展(从外部的物理特性扩展到与幼儿兴趣和需要密切相关的事物),另一方面是无意注意的稳定性增强。

【案例】爸爸妈妈带着5岁的小明逛动物园,爸爸和小明比赛数猴子、数老虎、数孔雀……结果每次都是爸爸赢。爸爸想教小明一次数五个、数三个、数两个,可都教不会。请结合幼儿注意的特点进行分析。

【5岁幼儿的注意是以无意注意为主的,注意不稳定,尤其容易受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的吸引而转移注意,动物园的动物是新异的、鲜明的、活动的刺激物,而数数是不具备这些特点的,所以小明不会将注意稳定到数数上。】

◆幼儿词汇的发展

1、词汇量随年龄的增长而增加

2、词类范围不断扩大

掌握词的类型由少到多,同时体现一定顺序,先实词后虚词;各类词汇的内容不断扩大,从与日常生活直接相关的词到日常生活距离稍远的词、从具体的词汇到抽象性、概括性比较高的词。

3、对词义的理解逐渐准确和深化

幼儿已经掌握许多积极词汇,但也有不少消极词汇。

【案例】津津4岁,妈妈用看图识字的方法教津津识字,发现不理想,又在白纸上手写汉字,让津津逐个认读,效果依旧不理想,后来她又买来一套无图识字卡片,并采取了激励措施:每天认识10个字,就可以得到一颗星星,起初,津津也很有劲头,可是好景不长,很快津津失去了兴趣,虽然能认识200多个汉字,但是还是不能独立阅读……请分析津津和妈妈的行为。

【幼儿识字的特点是整体性、形象性、选择性和趣味性。津津的妈妈没有考虑这些特点,用机械的成人的方式让孩子认字,而且严重违背孩子的兴趣,还有,儿童不应该是先识字后学习阅读,而应该是在阅

读的过程中,在建构文字符号意义的过程中自然而然地学习识字。】

◆情绪在幼儿成长中的重要作用

(一)情绪与幼儿的生长发育

情绪的状态不仅会影响幼儿的生长素的分泌还会影响其日常的饮食和睡眠,从而最终影响生长发育。(二)情绪与幼儿的活动

情绪的性质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积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正向推动作用,消极的情绪对幼儿的活动起抑制或破坏作用;情绪的强度也对幼儿的活动效果产生影响。

(三)情绪与幼儿的个性发展

不断重复体验的情绪状态将逐渐稳定成为幼儿性格特征的一部分,积极的情绪情感和正向的情感体验有助于幼儿形成健康的性格特征。

★【案例】很多幼儿进入幼儿园,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这是什么原因?请分析之。

【这是由儿童的情绪动机作用决定的,在愉快的情绪状态下,儿童愿意学习和活动,学东西比较快,反之,则慢。由于小班幼儿的情绪发展特点是直接的、外显的、冲动的,孩子刚刚上幼儿园,对父母的依恋导致其不想上幼儿园,所以当离园的时候,和教师说“再见”是愉快的情绪状态,而早上上幼儿园,离开父母到一个陌生的环境生活,要说“你好”,是不愉快的情绪状态,所以,孩子先学会说“再见”,而“早上好”则较晚才学会。】

◆幼儿情绪发展的一般趋势和特点

(一)情绪的丰富化

情绪过程越来越分化;情绪所指向的事物不断增加,有些先前不引起儿童体验的事物,随着年龄的增长,引起了情感体验。

(二)情绪的深刻化

随着思维水平的提高,对事物的理解从表面、肤浅到本质,情绪由指向事物的外在表面,转向指向事物的内在特征。

(三)情绪的稳定化

幼儿初期情绪具有明显的情境性,随着年龄的增长和教育的作用下,幼儿情绪的冲动性降低,情绪的易变性减少,稳定性提高。

(四)情绪的自控化

幼儿初期儿童对于自己的情绪丝毫不能控制和掩饰,完全表露于外,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内部言语的逐渐发展,幼儿逐渐开始学习调节和控制自己的情绪和情感的表现。

(五)情绪的社会化

引起情绪反应的社会性动因不断增加,情绪中社会性交往的成分不断增加;逐渐掌握周围人们的表情手段,情绪表达日益社会化。

【案例1】在幼儿看过的图书中,经常会留下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被孩子用指甲抠破、撕裂或用笔乱涂的痕迹。请结合心理学相关理论分析评价之。

【幼儿的情绪反应强烈、而且具有较多的冲动性,思维表面和具体,受“大灰狼”、“巫婆”等反面角色的刺激,幼儿产生了强烈的憎恶情绪,在这样的情绪激发和促进下,幼儿往往会出现这样的行为。】

【案例2】教师问幼儿:“有两个香蕉,哥哥吃了两个,还有几个?”孩子没有回答,却大哭起来:“哥哥吃完了,我吃什么啊?”

【情绪和认知之间的关系密切,情绪对幼儿的认知活动及其发展起着激发、促进,或抑制、延缓作用。幼儿的认知活动带有明显的无意性特点,受情绪的影响制约非常大,在上面这个例子中,因为关注到“香蕉没了”,从而产生消极的情绪,从而抑制了认知活动的进行。】

◆幼儿的自我评价

1、自我评价的独立性增强(依从性评价→独立性评价)

2、自我评价逐渐全面化(个别性评价→多向性评价)

3、自我评价逐渐深刻化(对外部行为的评价→对内心品质的评价)

4、自我评价的客观性增强(从主观情绪出发→渐从具体客观事实出发)

【案例】让幼儿对自己的绘画和泥工作品同别人的作品做比较性评价。当幼儿知道比较的对象是老师的作品时,尽管那些作品比自己的作品还差(实际上上是幼儿的作品),幼儿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不如对方。而当幼儿被告知比较的对象也是幼儿的作品时,则总是评价自己的作品比别人好。这是为什么?清用相关的理论分析之。

【由于幼儿的自我评价的水平比较低,具有依从性、被动性、表面性和局部性,还受主观情绪的干扰,不稳定,所以会主观地认为老师的作品一定会比自己的好,受依从性影响,孩子的自我评价基本上受教师

评价的制约,所以孩子不会独立对自己的作品做出正确的评价。】

幼儿教育学复习资料 (1)

幼儿教育学基础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子怎么看?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 义者欧文于1816年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贝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3、(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4、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 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5、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 三是富贵病 6、1989年6月,国家教委制定发布了《幼儿园管理条例》,这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经国 务院批准颁发的第一个幼儿教育法规。 二、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1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3)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 (一 一、单项选择题 (每题 2分,共 30分 1.(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 “ 幼儿园是对 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 . 1995年 B . 1996年 C . 1997年 D . 1998年 2.幼儿园教育应以(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 .学 B .上课 C .玩耍 D .游戏 3.以“ 生活教育” 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 .陈鹤琴 B .张宗麟 C .张雪门 D .陶行知

4.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A .成熟 B .生长 C .遗传 D .发育 5.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 .教育者的主导性 B .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 .教育的目的 D .教育的方法 6.被世人誉为“ 幼儿教育之父” 的是(。 A .蒙台梭利 B .柏拉图 C .洛克 D .福禄贝尔 7.儿童的发展是通过(。 A .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 B .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 C .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

D .观看电视卡通节日而发展的 8.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 .基础教育 B .启蒙教育 C .属于义务教育 D .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9.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 .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 B .教师的保育意识 C .保育员的工作态度 D .幼儿的自理能力 10.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 儿童之家” ,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 .福禄贝尔 B .蒙台梭利 C .德可乐利 D .凯米 11.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 活教育” 思想的是(。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原创) 让孩子学会把想象变成生动的画面 主题内涵:在贯彻〈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的过程中,我们强调课程整合,资源整合,强调孩子们动手能力的训练,强调观念的转变,强调以人为本的教育,强调个性的培养,强调老师作为指导者、参与者、合作者的角色定位,道理似乎都明白,可是做起来并不那么简单。从理念到行动,我们走了多远?能走多远? 一、案例描述: 今天,我为大班幼儿上了一节语言课,名为续编故事《取帽子》。我先让孩子们观察整幅图片后提问:“图中都画有谁?他们发生了什么事情?” “有三个小朋友”。 “有三个小朋友,帽子被吹掉了”。 “有三个小朋友在路上走,帽子挂在树上。” “有三个小朋友在玩耍,最后,帽子被吹掉了。”……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议论着,争先恐后地回答,老师不时给予提示引导,最后小结如下:“有三个小朋友,他们在路上高兴地说话,突然一阵大风吹来把小女孩的漂亮帽子吹掉了,好朋友们赶紧帮她去追帽子,可是风很大,帽子越吹越高,最后挂在了一棵大树的树枝上。小女孩站在树下很着急:怎样才能把帽子从树上取下来呢?聪明的孩子们想想办法帮帮她好吗?”话音刚落,无数双小手举了起来: “回家去找妈妈”。 “爬到树上直接把帽子取下来” “再等一阵大风吹来,说不定就会把帽子吹下来的。” “抬根板凳,站在凳子上就可以取下帽子。” “我看到小女孩的旁边有几块石头,捡一块往树上扔,树枝一动,帽子就会掉下来的。”“拿条绳子把它挂在树枝上,使劲一拉帽子就下来了。” “要不把石头像搭积木一样搭好,踩在石头上,伸手就可以拿到帽子了。” “也可以把他们的书包重叠在一起,踩在书包上。” “找一个跷跷板,两个小朋友坐在上面,当跷跷板跷高的时候,把手一伸就可以取下帽子了。” “把爸爸妈妈找来,妈妈坐在爸爸肩上,小女孩坐在妈妈肩上,小女孩变高了,就可以把帽子拿下来。” 听着孩子们奇特的想法,我开心极了,及时给了他们肯定。孩子们千奇百怪的想法虽然有的不一定可行,但我认为保持他们丰富的想象力是十分必要的。 接下来我让孩子们把刚才自己想的方法闭上眼睛再静静梳理一下,然后用色彩鲜艳的水彩笔和能干的小手把它画在图片上。 几分钟后,一幅幅作品呈现在我面前,这些画却让我大大地吃了一惊:很多孩子的画与刚才的想法有很大出入,画面单一重复不说,很多同桌小朋友的画几乎就是千篇一律。还有的孩子根本就无法动笔,有的孩子虽然也动笔,但无法画出自己的想法。比如:那位说用跷跷板的孩子,竟不知道怎样画,就画了块斜着的木头。当我轻声询问他画的含义时,他竟非常着急和痛苦地告诉我: “老师,我画不出来跷跷板的样子,好复杂、好难画的,老师都从没有教过我们” “你们不是经常玩跷跷板吗?想想它的形状特征,小朋友坐在上面是怎么玩的?”我鼓励他:“把自己的想法大胆画出来,老师相信你!” “可是我从来都没有画过跷跷板呀,要不这个木头就是我发明的新式跷跷板吧。”说完他把手里的作品一塞便溜走了,毫无刚才滔滔不绝续编故事的热情和耐心。

幼儿教育学-陈幸军-教案完整版

第一单元学前教育学概述 教学目标: 1、理解“学前教育”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意义,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任务及作用;会运用理论联系实际的方法学习学前教育学。 2、在了解本课程的性质、特点、地位与作用的基础上,初步形成对本课程的学习态度,并能根据本课程特点和自己的实际情况拟订学习计划,明确资料摘录和分类的方法,会做学习卡片。 教学重点:学前教育的意义 教学难点:学前教育学的地位与作用 教学课时:3课时 主题一什么是学前教育,什么是学前教育学 教学目标: 1、识记“教育”“学前教育”“教育学”“学前教育学”等概念;理解“学前教育”概念;掌握学前教育的意义。 2、了解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准备:学前园活动录像片段;CAI课件(古今中外教育家论教育,学前教育案例);各种版本的《学前教育学》教材。 教学重点:理解学前教育的含义 教学难点:掌握学前教育学的研究对象和任务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归纳法、案例分析法 教学课时:1课时 教学过程: 一、教育和教育学 (一)教育——一种促进更和谐、更可靠的人类发展的主要手段 【经验陈述】 结合自己的经验和理解谈谈什么是“教育”? 【理论研讨】 教育史上,不同的人对“教育”有不同的解释。《教育学》对教育的解释有广义与狭义之分。 广义: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它的任务就是把原本作为自然人而降生的孩子培养成合格的社会成员。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 狭义:指学校教育,如学前园教育,小学、中学和大学教育以及其他人们为了某种目的而特别组织的教育。它是教师根据社会的要求,对受教育者进行的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传授知识技能、培养思想品德、发展体力和智力的活动,使受教育者发生预期的变化,成为社会所需要的人。由专业的教师承担,教育的目的性、计划性、组织性、系统性很强,是一种可控性很强的、规范的教育,因此一般来说效率、效果也更好。 【观点辨析】

幼儿教育学 习题及答案.

第一章绪论 思考与练习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2、幼儿教育有什么意义?谈谈你打算如何学习幼儿教育学。 3、实例分析:阅读下面的案例,联系对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 思考与练习参考答案 1、联系实际谈谈你对教育的理解。 答: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广义的教育是有目的、有意识地对人的身心施加影响并促进人向社会要求的方向发展的一种社会实践活动。包括: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狭义的教育是在人们专门设置的教育机构中实施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 2、幼儿教育有什么意义?谈谈你打算如何学习幼儿教育学。 答:5岁前是智力发展最迅速的时期,也是进行早期智力开发的最佳时期。幼儿教育的意义是有利于人的社会性、人格品质发展,幼儿期是儿童形成各种行为、习惯和性格的重要时期;有利于人的认知发展,幼儿期是人的认知发展最为迅速、最重要的时期,幼儿具有很强的模仿力、想象力和创造力,幼儿期是个体心理多方面发展的关键期;有利于教育事业发展;有利于家庭生活的和谐幸福。 如何学习幼儿教育学:首先,钻研教材,作好课堂学习笔记;其次,广泛阅读,善于积累,善于反思,做到“举一反三”“闻一知十”;利用“情境学习法”学习教育理论,积极参加小组讨论,大胆表达自己的观点。 3、实例分析:阅读下面的案例,联系对幼儿园及幼儿教师的了解谈谈你的感受。 答:略。

第二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发展 思考与练习 1、名词解释:恩物、五指活动、儿童中心主义 2、谈谈你对卢梭的自然教育和佩斯泰洛奇和谐发展教育的理解。 3、谈谈你对杜威关于教育本质的理解。 4、陈鹤琴的“活教育”理论对我们今天的幼儿教育的发展有什么启发? 5、试比较蒙台梭利和卢梭教育思想的异同。 6、福禄贝尔为幼儿教育事业做出了哪些贡献? 7、简述我国幼儿教育的发展趋势。 8、选择题: (1)1904年颁布的癸卯学制规定幼儿教育机构的名称是( ) A.幼稚园 B.小孩察物学堂 C.蒙养园 D.蒙养院 (2)蒙台梭利提出,儿童对秩序的敏感期出现在( ) A.1—4岁 B.2—3岁 C.3—4岁 D.4—5岁 (3)()认为教育应该把重心放在儿童的身上,以儿童为中心,因此儿童在托幼机构所从事的一切活动均应根据儿童的兴趣来进行,活动方式灵活多样,不受任何拘束。() A.杜威 B.蒙台梭利 C.维果茨基 D.戈尔曼 (4)教育史上第一个承认游戏的教育价值并有系统地把游戏列入教育过程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夸美纽斯 C.蒙台梭利 D.维果茨基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教师资格证考试幼儿教育学案例分析题及解析 2015年,教师资格考试全国统考由教育部统一制定考试标准和考试大纲,组织笔试和面试试题,并建立试题库,考试将按照高考的要求来组织;按照教育部的要求,师范毕业生不再直接认定教师资格,统一纳入考试范围;在校学生专科大三,本科大四才能报考;教师资格考试合格证明有效期为三年,中小学教师资格每五年注册一次,注册条件以师德表现、年度考核和培训情况为主要依据。目前教师资格考试国家统考试点地区有河北、上海、浙江、湖北、海南、广西、山东、山西、安徽、贵州、江苏、吉林、陕西13个省份。 以下为文章详情 一、案例分析题(共1 0分) 目前,我国由于升大学竞争和就业竞争的现实性矛盾,学校教育陷入应试教育的模式中,而这种竞争也影响到学前教育阶段,如社会上风行的“零岁方案”、“神童方案”。一些家长和幼教机构难以摆脱这种短视的教育做法,表现为重知识灌输轻能力培养、重智力培养轻人格因素培养等错误倾向。一些幼儿园迫于家长压力或经济利益的驱动,办起了各式各样的兴趣班、特长班。 请你从如何正确理解我国学前教育目标这一角度分析以上现象。 答案与解析 (1)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对幼儿实施体、智、德、美等方面全面发展的教育,促进其身心和谐发展”。这一目标是确定幼儿园教育任务、评估幼儿园教育质量的根本依据,国家通过这一目标对全国幼儿园教育进行领导和调控。 (2)幼儿园教育目标是根据教育目的并结合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提出来的。我国幼儿园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全面发展的幼儿,它体现了我国教育目的的基本精神,并兼顾幼儿园教育的性质和特点。幼儿园教育目标的提法又与学校教育目标略有不同,如把“体”放到了第一位,这是因为,在幼儿阶段,身体的正常发育和机能的健全发展较以后各年龄阶段更为重要的缘故。’ (3)教育从根本上说就是培养人,所以教育目标是否合理,除了符合社会要求之外,还要看是否符合教育对象的身心发展规律。举一个简单的例子来说,成年人画一个菱形图案是件轻而易举的事,然而对于幼儿来说,却是很困难的,即使3岁孩子照葫芦画瓢,要临摹一张菱形图样也是很困难的。这就是说,幼儿的发展是有一定年龄特征和规律的,是一个按照一定顺序、不断地从低级到高级发展的过程,教育目标如果不符合幼儿发展的规律,不符合幼儿个体的发展需要和可能性,就不可能变成现实。因此,教育目标的制定必须适应幼儿身心发展的年龄特征。 (4)一味地追求某个方面发展,忽视幼儿的全面发展,可能严重损伤儿童生长发育的自然进程,损伤儿童潜能发育,造成儿童期、青少年期乃至成人期体力、心智、能力、性格和气质发展迟缓、压抑和伤害。 二、案例分析题(共1 0分)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 幼儿园的教育质量已经成为幼儿教育关注的热点,幼儿教育事业的发展是重点任务之一。下面是徐诶啦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一起来看看吧! 幼儿园的教育故事案例分析一要卖票的 一次由师幼互动生成的游戏主题 鲁迅幼儿园陈宝英 一、背景 《纲要》指出:幼儿与成人、同伴之间的共同生活、交往、探索、游戏等,是其社会学习的重要途径。应为幼儿提供人际间互相交往和共同活动的机会和条件,并加以指导。小班孩子由于刚从家庭来到幼儿园,年龄小,生活经验不是很丰富,因此,在自由活动中很容易引起纠纷而向老师告状。作为老师该如何处理这类事件,挖掘日常生活中不同活动内容和方式的教育价值,引导幼儿积极主动地活动,是引起我们教师该思考的一个问题。本案例中的丁丁就是这样一位刚上幼儿园不久的小班小朋友,天真稚嫩、活泼可爱。在一次自由活动中,他自发建构起一个要卖票的的游戏情节,主动向同伴开启共同游戏的互动行为。由于老师的适时介入和给予的积极响应,使丁丁的游戏主题达到了预期的目的。 二、案例描述

(一) 刚吃完点心,喝过豆浆,孩子们按照惯例把自己的小茶杯放回杯架中,然后走出教师,向教室外的小阳台走去。忽然,丁丁一下子走到了通往小阳台的路口,用两手拦住路口不让小朋友们过去,并说:要卖票的、要卖票的。后面出来的小朋友一个个被他拦住过不去了,就纷纷跑来告状说:老师,丁丁把我们拦住,我们过不去了。听了孩子们的告状,看着孩子们僵持的情景,老师连忙走到丁丁面前,假装着从口袋里掏出钱来说:售票员,给我买一张票,我想上公园游玩。丁丁高兴地让老师通过了,老师趁机对丁丁说了声:售票员,你还没给我票呢。丁丁楞了下,也连忙把手往口袋里一掏,说了声给你票。老师和丁丁双手一击,就顺利的通过了路口,来到了小阳台上。后面的小朋友们看了,也纷纷效仿起老师的样子,假装从口袋里拿出钱来向丁丁买票,丁丁呢,也假装着从口袋里掏出票子给小朋友,并和小朋友双手一击,愉快的让小朋友们通过,让他们到小阳台上去玩。 (二) 从那以后,在课余时,孩子们会经常聚在一起,玩起要卖票的游戏,一次,在玩大型玩具时,在台阶旁,在滑梯下面的小房间里,丁丁和其他孩子们又自发的玩起了买票卖票的游戏,之间几个孩子像模像样地站在路口或小房间的门口,伸手让通过的小朋友卖票而其余的孩子呢,则兴趣盎然的伸手掏钱,买票通过,玩得不亦乐乎 三、分析 丁丁由于年龄较小,在活动中,他常常不被其他的小朋友所注意。

幼儿教育学基础

幼儿教育学基础 幼儿教育学基础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子怎么看?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一、1、学校诞生时间:幼儿教育机构首先在欧洲诞生,最值得一提的是由英国空想社会主义者欧文于1816年 创办的幼儿学校,最初出现的幼儿教育机构多由一些慈善家、工业家举办,实质上不过的慈善性质的社会福利机构而已。 2、德国幼儿教育家福禄培尔被世界誉为“幼儿之父”,是他创办了世界上第一个幼儿园。 3、(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幼儿通过他特制的玩具-——(“恩物”)来学习。 4、我国幼儿教育机构:我国自己创办的第一所幼儿教育机构,是1903年湖北武昌创办的湖北幼稚园。当时的这些幼儿教育机构完全抄袭日本,显示出半封建半殖民地教育的特点。 5、幼儿园如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尖锐抨击的三种大病:一是外国病,二是花钱病,三是富贵病

幼儿教育学 第五章 教案

精心整理 第课时 教学内容:第五章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第一节幼儿教师1 教育目标: 1. 掌握幼儿园教育的基本要素 2. 掌握幼儿教师的职能和社会地位 3. 了解幼儿教师的社会权利和义务 4. 通过教学,使树立学生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和责任感 一、 二、 12三、 1(1(2(3123、教师讲解: (1)幼儿教师职业的劳动特点 ①幼儿教师的劳动复杂而富有创造性。 A 幼儿教师的教育任务是多方面的,复杂的 提问:教师的教育对象?教育对象的发展特点?幼儿园的任务?幼儿的一日活动? B 创造性:幼儿的个性和发展潜力不同,教师应根据幼儿不同的特点,因材施教,让每个儿童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②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示范性 A 提问:幼儿重要的学习方式是什么?(模仿)

B举例讲解:《说了不许说话》 ③幼儿教师的劳动具有长期性 A学生讨论:你最难忘的一位老师? B举例讲解:《诺贝尔奖得主的幼儿园时光》 C教师讲解长期性的内容。 (2)幼儿教师职业的角色特点 ①教师是幼儿生活的照料者 ②教师是幼儿学习的支持者 提问:为什么是支持者而不是传授者?教师的任务是什么? ③教师是幼儿与社会沟通的中介者 四、 1、( 2、( A 答案: 3、( 4、( A 答案:C 五、 六、 1.掌握幼儿教师的专业素养要求 2.了解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方法 3.能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4.通过教学,使树立学生正确的幼儿教师教育观和责任感教学重点: 1、幼儿教师应具备的专业素养要求 2、幼儿教师的专业发展 教学难点:分析评价幼儿园教师的教育行为和教育能力 教学方法:讲授法、讨论法、案例分析法

幼儿园教育性教育案例分析报告

幼儿园性教育案例分析:给孩子一个有 尊严的身体 (教学方法) 案例背景: 有位科学家曾经说过,人们生来就具有性的差别和性的要求,并且保持终生。在儿童期,尤其是婴幼期,根本不存在性问题,更无从谈起性心理了。事实上,人生伊始就有性生理现象出现。当然,婴幼儿期也就相应存在着性心理问题,只是表现形式和认识程度不一样。在很多成人眼里,小孩根本不是一个完整的人,因此往往随意逗弄孩子,不论孩子是否愿意,掐一掐,捏一捏,摸一摸,抱一抱。最近,我班的孩子经常会问:“老师,为什么女孩子要蹲下来,我们男孩子就要在另一处站着小便呢?”同时,他们对两性问题表现出的早熟倾向引起了我们的关注:有的孩子经常会扭住我提了很多他关于成人生活的困惑;还有的男孩子竟忍不住好奇,偷偷在女孩子小便时观察一会儿……。近日,又从新闻上看到一男子对儿童进行性侵犯,又恰逢“安全宣传日”。于是,我们决定对孩子们现阶段最为关注的话题作出正面的、积极的

回应,新《纲要》指出:“幼儿园必须把幼儿的生命和促进幼儿的身心健康工作放在首位。”这就要求幼儿园教育目标必须以幼儿为本,从幼儿生命健康成长的需求出发实施教育,为幼儿奠定终身发展的基础。同时对学前教育阶段如何开展启蒙“性教育”进行探索,生成了本次活动“身体的秘密”。 案例描述: 一、在教师的谈话中很自然的引出了问题“什么是性”,在让小朋友以性别分为男女两组的同时,幼儿阐述着自己对不同性别的看法,即“男女有什么区别”。从而教师又提问引发幼儿思考:什么是“性”? 有的说:“性是我们的姓名。” 有的说:“性是性别的不同,就是男孩和女孩。” 那么怎样来辨别男孩女孩呢?孩子们都选择了平时生活中男女的外表特征来进行区分,如:头发的长短、鞋子的颜色与款式、裙与裤的差别。恰巧,

(完整word版)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精华版,推荐文档

幼儿教育学基础知识点{请认真读完}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 15 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 3-6 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 3-6 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第二节幼儿教育的发展 一、幼儿教育思想的发展 (一)德国福禄培尔(游戏) 1、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福禄培尔认为,幼儿的行为是其内在生命形式的表现,命令式的命令式的、幼儿自我发展的原理命令式的强制的、干涉的教育方法对幼儿的发展是无效的,而必须尊重幼儿的自主性,重视幼儿的自强制的、干涉的我活动。 2、游戏理论:福禄培尔是第一个阐明游戏教育价值的人,他强调游戏对幼儿人格发展、智慧发展有重要意义。 3、协调原理:让孩子和周围的环境、社会、自然结合,协调一致。 4、亲子教育:他创立了世界上第一个为母亲们开办的“讲习会”,后来还专门写了一本《母亲之歌与爱抚之歌》 (二)蒙台梭利 被誉为 20 世纪初的“幼儿园改革家”于 1907 年在罗马贫民区创办了一所“幼儿之家”、 1、幼儿自我学习的法则:每个儿童都是一个遵循自身内部法则的生物体,都有各自不同的需要和发展进程表。 2、重视教育环境的作用有准备的幼儿教育环境的特点?(简答)(1)一个自由发展的环境;(2)一个有秩序的环境;(3)一个生气勃勃的环境;(4)一个愉快的环境。 3、教师的作用:教师是一个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创设者、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3、教师的作用。环境的创设者、观察者、指导者。 4.幼儿的自由发展和作业相结合

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六)

2011年幼儿教育学模拟试题及答案(6) 一、不定项选择题(每题1分,共30题,每题有一个或多个答案,多选或少选均不得分) 1.我国第一所乡村幼稚园的创办人是()。 A.陈鹤琴B.陶行知c.黄炎培D.张雪门E.蔡元培 2.主张“教育即生长”、“教育即生活”等教育思想的教育家是()。 A.柏拉图B.赫尔巴特c.福禄倍尔D.杜威E.陶行知 3.个人本位论儿童观认为()。 A.儿童是国家的财富B.儿童是小大人C.儿童是父母财产 D.儿童享有生存权、发展权和教育权E.儿童是家族繁衍的工具 4.对儿童发展的影响最为直接、强烈和持久的是()。 A.家庭B.学校C.社区D.同伴E.同学 5.()是我国学前教育中所特有的一条原则。 A.独立自主性原则B.发展适宜性原则c.保教结合原则 D.综合性原则E.家园协调原则 6.幼儿教育发展的规模和速度取决于()。 A.经济发展水平B.社会政治制度C.社会文化水平D.环境因素E.制度环境 7.幼儿园教育的任务是()。 A.为儿童将来的职业做准备B.培养儿童成为专家C.培养特长儿童 D.培养完整儿童E.培养超长儿童 8.智力是人认识事物的能力,其核心是()。 A.观察力B.记忆力C.思维力D.创造力E.想象力 9.儿童全面发展教育的基础是()。 A.德育B.体育C.智育D.美育E.劳动教育 10.智力游戏、体育游戏和音乐游戏是()。 A.创造性游戏B.有规则游戏C.表演游戏D.个人游戏E.集体游戏 11.环境决定论的代表人物是()。 A.华生B.格塞尔C.高尔顿D.吴伟士E.华太伦 12.幼儿园课程以()为基础,让幼儿以获得直接经验为主。 A.教师讲授B.幼儿自学C.幼儿的间接经验D.幼儿的直接经验E.生活常识13.实施游戏化方法的重要途径之一是()。 A.游戏活动的自主化B.游戏活动的社会化C.游戏活动的虚构化 D.游戏活动的教育化E.游戏活动的操作化 14.学前班幼儿发展的评价主要是通过()。 A.测验B.评价幼儿学习文化知识、算算术、认字的水平C.考试 D.幼儿在教育教学过程中的表现E.笔试 15.在各种课程编制模式中,()对幼儿园课程的编制所产生的影响较大。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案例分析试题答案

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综合修订版) “能力提升训练营”及“技能训练”参考答案编者说明 一、各章“能力提升训练营”旨在促进学生掌握基本理论,提高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教育技能,增强幼儿园教师资格考试的应试能力。教师可根据实际,有选择地布置练习题,不强求学生完成所有习题。 二、教育活动设计题具有开放性和多元性,允许学生自由思考和创造性思维。因此未提供参考答案,但并不是说那些习题就不重要或不需要完成。由教师根据实际情况布置完成并灵活掌握,酌情评判。 三、下列参考答案,仅为教师备课提供参考。因时间匆忙,难免有不尽如人意之处,还请见谅。为方便使用,答案标号与教材一致。 第一章幼儿园教育活动设计与指导概述 第三节幼儿园教育活动的指导策略 二、(一)3.活动导入技能训练 (1)请分析下列案例采用了哪些类型的导入,并仔细体会教师的导入语。 案例1:在小班语言活动“美丽的小船”中,活动开始时教师说了这样一段话:“在一片大森林里,一群小动物们比赛看谁的小船最漂亮。看,有的小船是香蕉做的,弯弯的香蕉船又黄又香;有的小船是大鞋子做的,坐在里面又稳又舒服;还有的小船谁也猜不出它是什么做的,小朋友们,你们想知道吗?让我们一起到比赛现场看看精彩的小船大赛吧。”听了教师形象生动地描述,幼儿迫切地希望马上到“比赛现场”去,看看老师所描述的“小船大赛”。 参考答案:该活动采用了悬念导入策略,教师根据语言活动“美丽的小船”的内容,导入语巧妙、有趣,既描述了“香蕉船”、“大鞋子船”,又留下悬念“还有的小船谁也猜不出它是什么做的”,富有吸引力和艺术感染力。

案例2:小班科学活动“图形食品品尝会”中:活动开始时教师说:“今天有许多图形宝宝来和我们一起做游戏,他们是谁呀?”教师逐一出示图形,幼儿说出图形宝宝名称。教师说:“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幼儿说出藏在活动室周围的物品中。教师出示水果娃娃说:“图形宝宝除了爱藏在××地方外,还爱藏在哪里?”幼儿说出爱藏在食品中。“有哪些食品藏有图形宝宝呢?我们一起去看一看。” 参考答案:该活动采用了直观导入和问题导入策略。教师逐一出示图形,帮助幼儿复习巩固对图形的认识;然后通过提问“你们知道这些图形宝宝爱藏在哪里吗?”启发幼儿寻找图形;接着教师出示水果娃娃提问,巧妙引出活动内容,语言准确鲜明。 二、(二)3.活动过渡技能训练 (1)说说下面案例采用了哪种类型的过渡,并分析其过渡语的优势与不足。 案例:科学活动“怎样移动物体”。可设计为观察、自由操作、做小实验探索“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游戏等环节,其中第二环节向第三环节过渡时,教师说:“刚才这些小玩具动起来没有?为什么会动?”“那么,请你们试一试,还有哪些方法能够使玩具移动?”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探索让玩具动起来的各种方法,了解力与运动之间的关系。 参考答案:该活动采用了分析性方法。即后一个环节是对前一个环节的进一步深化。活动过程有四个环节:①观察;②自由操作;③做小实验;④游戏。其中第二环节向第三环节过渡时,教师说:“刚才这些小玩具动起来没有?为什么会动?”“那么,请你们试一试,还有哪些方法能够使玩具移动?”这样自然过渡到第三环节,这种过渡实际上是一种层次深化关系。这种分析性的过渡,能使整个活动过程富有逻辑性和紧凑性。 二、(三)3.活动结束技能训练 评析以下两个活动的结束方式,指出其采用了哪种类型的活动结束策略,并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74202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一、小军是个3岁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的这一类行为,并为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岁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小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

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一天,是中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又接着说:“以后吃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幼儿教育学试题及答案(一) 一、单项选择题(每题2分,共30分) 1.()国家教委正式颁布的《幼儿园工作规程》中规定;“幼儿园是对3周岁以上学龄前幼儿实施保育和教育的机构。” A.1995年 B.1996年 C.1997年 D.1998年 2.幼儿园教育应以()为基本的活动方式。 A.学 B.上课 C.玩耍 D.游戏 3.以“生活教育”为理念,创办中国化、平民化的幼稚园,建立生活教育课程理论体系的是()。 A.陈鹤琴 B.张宗麟 C.张雪门 D.陶行知 4.先天因素主要指个体生物因素,其中最具重要意义的因素是()。 A.成熟 B.生长 C.遗传 D.发育 5.在其他教育基本要素都具备的情况下,在教育过程中起决定作用的是()。 A.教育者的主导性 B.受教育者的主动性” C.教育的目的 D.教育的方法 6.被世人誉为“幼儿教育之父”的是()。 A.蒙台梭利 B.柏拉图 C.洛克 D.福禄贝尔 7.儿童的发展是通过()。 A.对物体的操作和与人的交往而发展的

B.聆听教师讲授知识而发展的 C.观察教师的操作过程而发展的 D.观看电视卡通节日而发展的 8.关于我国学前教育的描述,不正确的是()。 A.基础教育 B.启蒙教育 C.属于义务教育 D.实施全面发展的教育 9.实现保教合一的前提是()。 A.良好的工作伙伴与师生关系 B.教师的保育意识 C.保育员的工作态度 D.幼儿的自理能力 10.在罗马贫民区创办第一所幼儿学校——“儿童之家”,创立以感官为基础的幼儿教育教学体系的教育家是()。 A.福禄贝尔 B.蒙台梭利 C.德可乐利 D.凯米 11.建立我国第一个幼儿教育研究中心,并亲自主持幼稚园研究工作,提出“活教育”思想的是()。 A.陶行知 B.陈鹤琴 C.张宗麟 D.张雪门 12.1989年11月联合国大会通过的保障儿童权利的国际性法律文书是()。 A.《义务教育法》 B.《未成年人保护法》 C.《儿童权利公约》 D.《幼儿园工作规程》 13.美国华盛顿儿童博物馆的格言“我听见就忘记了,我看见就记住了,我做了就理解了”,主要说明了在教育过程中应()。 A.尊重儿童的个性 B.培养幼儿积极的情感体验 C.重视儿童学习的自律性 D.重视儿童的主动操作 14.“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这用来说明()对人的成长和发展的影响是巨大的。

儿童发展心理案例分析题汇总

《学前儿童发展心理学》案例分析题汇总 一、当孩子遭遇挫折时 小一班的毛毛从幼儿园回家一直噘着小嘴,一副可怜的样子。妈妈一问才知道,今天幼儿园小朋友画画比赛,很多小朋友都得了五角星,可毛毛没有。毛毛越说越委屈,“哇”地一声哭了。 请根据上述材料,分析毛毛的心理,并为毛毛妈妈提供教育孩子的建议。 参考答案: 1.这是毛毛在幼儿园受挫后自尊心受到伤害后的正常表现。说明毛毛的自我意识的觉醒,开始关注别人对自己的评价了。 2.挫折最容易损伤孩子的自信,但也可以增强孩子认识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要教育孩子正确看待成功和失败; 4.以过多的赞美和无条件地接受的方式来提高孩子自尊的做法是错误的;孩子自尊的健康发展,必须以真实的成就为基础。 二、琳琳有一双美丽的大眼睛,楚楚动人,但是个性内向,各方面能力都很弱。一次,班里开展“好朋友”主题活动,琳琳的“朋友树”上挂着许多好朋友的名字,老师问琳琳,你的好朋友是谁琳琳说是明明,可明明却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又说嘟嘟是她的好朋友,嘟嘟又说:“我不是琳琳的好朋友”……琳琳一连说了几个小朋友的名字,小朋友都否定了。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1.影响同伴交往的因素:教养方式;身体吸引力;行为特征;认知能力;教师的影响。 2.同伴关系的功能:发展社会能力的功能;帮助发展自我的功能;提供情感支持的功能。 三、强强对妈妈提出了一个要求,让他独自在洗衣机中洗自己的一双袜子,并且要把手伸到洗衣机里去操作,他说大人都是这样做的,他也要这样做。妈妈告诉他小孩子是不可以去弄洗衣机的,这样很危险的。强强不愿意听,偏要去弄,妈妈只得拔掉了洗衣机的电源插头。强强折腾了半天,这边扳扳摸摸,那边敲敲打打,发现洗衣机没能转动起来,于是他大怒了,哭闹着:“我自己来”、“我要”。 请你运用儿童心理发展的有关理论对上述案例进行分析。 参考答案: 学前儿童性格特征表现为:好动;好奇、好问;好模仿; 作为家长要充分了解学前儿童在此阶段的性格特征,在教育过程中让孩子多动,激发他的好奇心,对孩子冲动的不良行为要有耐心,并晓之以理。

幼儿教育案例分析及答案

幼儿教育案例及答案 一、小军是个3岁个月的孩子,十分活泼可爱父母很喜欢他可令父母不理解的是:小无论做什么事情之前从不爱多思考比如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在绘画或要解决别的问题时也是这样夫妻俩认为这样不好,便总是要求孩子想好了再去行动,可小名却常常做不到。父母时常为此而烦恼。试问父母的态度和行动对吗?请从儿童思维发展的角度分析的这一类行为,并为的父母提出科学的教育建议。 3岁个月的孩子处于直觉行动性思维阶段。这时候幼儿的语言能力还很低,所以他们进行的思维总是与对事物的感知、和自身的行动分不开的。也就是说他们的思维是在动作中进行的,离开所接触的事物,离开动作就没有了思维,所以称之为直觉行动性思维。如孩子画画时,他不可能先想好要画什么,而是拿起笔就画,画出来像什么他就说是什么。也就象案例中描述的“玩插塑时让他想好了再去插而他却是拿起插塑就开始随便地插插出什么样就说插的是什么”小的家长很关注孩子的发展,注意观察孩子的行为表现,这些做的很好,值得肯定!但要清楚:思维要借助于词来实现,与语言的功能是不可分割的。此时发展孩子思维能力的关键是幼儿语言水平的培养,通过培养幼儿的语言能力可以促进其思维的发展。平时父母要多教、多和孩子说话,说话时大人要使用正规的语言,要丰富孩子的词汇,多提供一些概括性的词汇,如动物、家俱、交通工具等,多讲故事。游戏是孩子喜欢的一种活动,在游戏中父母可以用自问自答的形式来给孩

子讲解一些有比较性,概括性的概念,如大、小,多、少,上、下,也可以让孩子在游戏中找出相同的东西,借以培养孩子善于区别事物不同点的能力。在日常生活中,当孩子遇到困难时,不要立即去帮助解决,而要留点时间和机会让他自己想办法解决,例如东西拿不到怎么办?皮球滚到哪里去呢?培养孩子自己动脑筋解决问题的能力。提供一些玩具给孩子,如积木、拼图、组装玩具等,让他自己摆弄玩具,可以使他在玩中去认识一些事物之间的联系,积累丰富的经验,这些都是提高小思维水平的重要基础。一天,是中的生日,她带来了各色糖果与同伴们一起分享生日的快乐。在离园前,我班为月月举行了一个小小的生日会,大家唱生日歌、道生日祝福,月月也将糖果逐一分发给每一位小朋友。当家长来接孩子回家的时候,孩子们纷纷举着糖果欣喜地说:“这是过生日,发给我的糖。”还有的孩子走出教室门就急忙拆开圆圆的糖果送进嘴里,边吃边奔跑下楼。过了一会儿,果果的爷爷带着果果匆忙走进教室,爷爷说:“老师,刚刚发生非常吓人的事情,果果在玩滑梯的时候,一下子脸通红,甚至快要发黑了,我想会不会给糖噎着了,我立即叫他弯腰,拍他的背,让他把嘴里的糖吐出来,后来咳时候终于把糖吐出来了。”当时,听着就感觉一阵后怕,要是万一象“果冻事件”似的,圆圆的糖果导致幼儿窒息,这是多可怕的事情,连忙询问果果:“你现在感觉怎么样?有没有感觉哪里不舒服?”果果似乎也被刚才的情景吓愣了,摇摇头说:“没有。”又接着说:“以后吃东西的时候要告诉大人,而且要坐定了吃,吃完了再玩。”并嘱咐家长要回家注意观察,幼儿身体是否有不适的现象,

《幼儿教育学基础》

《幼儿教育学基础》作者:李季湄 简介:随着我国社会的急剧变革以及与此连动的教育改革的不断深入,对幼儿教师的素质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面向现代化、面向世界、面向未来,幼儿园教育迫切需要具有现代教育观念,具有一定教育理论基础和一定实践能力的新一代幼儿教师。 绪论 一、幼儿教育学(概念):幼儿教育学是一门研究3——6岁幼儿教育规律和幼儿机构的教育工作规律的科学,它是从人们教育幼儿的实践中总结提炼出来的教育理论。 二、案例分析: 情景一:父母带孩子逛商场,孩子看中了一件玩具,而父母认为不适合他,不给他买。于是孩子往地上一躺,哭闹起来,父母怎么劝告都无效,场面难以收拾……孩子为什么变的这么任性?是孩子生性犟脾气、不听话吗?对这样任性的孩子该怎么办?如果父母迁就顺从,要啥买啥,或者打骂威胁,强令其顺从就能解决问题吗?你对这个案例子怎么看? ——幼儿的任性乃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这是家庭教育方式一贯不当造成的恶果。父母不从根本上改变“溺爱”、“专横”等不正确的教养态度和教育方式,孩子的任性是难以纠正过来的,孩子个性健康发展也是不可能的——所以教养方式影响孩子的个性。 第一章幼儿教育的产生和发展 第一节幼儿教育的概念和意义 一、广义的教育(概念15页):这里的教育包括了家庭教育、社会教育和学校教育,范围很广,一般称为广的教育。 二、学校的独特结构和功能,使其成为近代以来教育活动中的核心部分,在各种教育中起着(示范)和(主导)的作用。 三、幼儿教育(概念):对3-6岁年龄阶段的幼儿所实施的教育就称为幼儿教育。从广义上说,凡是能够影响幼儿身体成长和认知、情感、性格等心理各方面发展的活动都是幼儿教育,而狭义的幼儿教育则指幼儿园教育。 幼儿教育学是教育学的一个分支,它专门研究3-6岁幼儿的教育,探索其特点和规律。 四、幼儿教育的意义:(简答和论述) (一)促进生长发育,提高身体素质; (二)开发大脑潜力,促进智力发展; (三)发展个性,促进人格的健康发展; (四)培育美感,促进想象力、创造性的发展; 总而言之,幼儿教育担负着促进幼儿体、智、德、美全面发展的重任。 五、敏感期(概念)幼儿期是语言、形状知觉、音感等发展的敏感期。我们把这个阶段称为敏感期。 第二节幼儿教育事业的产生和发展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