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1)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1)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1)
对丹东历史文化遗产的调查报告 (1)

对丹东文化遗产的调查

【摘要】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深入的调查了解,并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方面提出有效的、合理化的建议和措施。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调查;保护;丹东

一、调查的目的与意义

作为一个拥有五千年不间断文明史的古国,我国拥有十分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活态的文化,不仅构成了中华民族深厚的文化底蕴,也承载着中华民族文化渊源的基因。但随着我国现代化建设的加速和文化标准化、环境恶化、旅游业等因素的威胁,尚有不计其数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正处于濒危状态,它们犹如一个个影子,在我们不知不觉中逐渐从我们的世界里淡去。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信息资源,也是历史的真实见证。保护和利用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对于落实科学发展观,实现可持续的经济、文化全面协调发展意义重大。因此,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刻不容缓。

二、调查方法与内容

将查阅书籍和上网找相关资料,以及亲身外出查访的方式合理的结合起来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一个全面的了解。并通过自己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的了解加以思考分析,提出自己合理化的建议或措施。由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作用及意义、以及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建设等方面逐一展开。

三、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各族人民世代相承、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是历史发展的见证,又是珍贵的、具有重要价值的文化资源。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中华民族五千年来逐渐积淀下来的财富,也是我们民族文化发展史的见证。它们的存在是历史长河中一件件重要事件的见证,也是一段段发展历史的缩影。

(一)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现状:丹东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十分丰富,通过在网上查阅资料以及自己的亲身经历来看,在丹东目前拥有的13项国家级、省级和市级保护项目中,丹东米叉子较为独特。虽然它拥有的市场最大,但大多为手工小作坊,做法繁琐且不够卫生,本小利微,在现代快节奏生活方式的生活模式中,其传统工艺面临失传的危险。非物质文化遗产能否生存下去,是一个共性的问题“目前,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处于抢救、挖掘、整理、研究等阶段,这本身

就是一种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挽救和保护。”丹东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研究中心副主任张吉武说道。例如在丹东某几处设立专门的小吃一条街、纪念品街以及特色产品等场所以让以上非物质文化遗产栖身。

(二)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上,普查是一种很好的挖掘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方法。在最近一次历时5个月的普查中,文化部门基本摸清了全市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蕴藏总量、项目类别、分布情况以及生存和发展的现状,这不仅为下一步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奠定了基础,更具有有意义的是,普查工作能够让更多的人了解、认识到这些民间财富的宝贵之处。让人们意识到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的重要性。

(三)在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方面,一个颇具代表性的范例是宽甸八河川的“王氏皮影”。面对这个差点就“离家出走”的宝贵的民间财富,从2006年至今日,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合作,共同资助将近3万元,为“王氏皮影”购置灯光、乐器、音响等材料设备,使之具备演出的条件。同时,在宽甸满族自治县和丹东市文化部门的共同努力下,将“王氏皮影”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中,在较短时间内较好的完成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

曾经濒临灭绝的丹东单鼓,文化部门通过集中的搜集、整理,逐渐形成了一个具有一定规模的全省单鼓艺术研究、创作基地,并由此产生了具有全国性影响的专家和著述。丹东市站前小学将丹东单鼓纳入学习课程,200多名小学生将继续擎起单鼓的明天。

四、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消亡现象的原因分析

(一)对于一个现象不能不令人深思:由丹东民间艺术人员编制、取材于丹东单鼓的具有一定代表性的文艺作品《满乡乐》、《太平盛世》、《东陲边鼓》等,曾应邀参加过各种民间艺术赛事。由于单鼓独特的表现形式,以及艺术家们精湛的技艺和表现出来的纯朴的民风,表演受到许多人的好评,并且在每场比赛中均获奖项。但在现实生活中,却很难通过表演的形式赚取实实在在的经济效益。于是,一个无法回避、几乎所有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都必须面临的生存问题摆在大家眼前:在通过政府扶持完成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输血”之后,又该如何让他们自己“造血”真正的生存下来呢?恐怕只有通过进行商业表演等方式进行。

(二)对于“造血”的问题,政府等相关部门都在努力的寻找问题的突破口。嫁接旅游,是一种十分值得尝试的做法。

因此,2008年春天正值旅游旺季时,宽甸八河川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王氏皮影”正式入住某景区。因为没有与景区门票捆绑收费,而是采取自愿观看的方

式进行表演。但是仅仅三四天的功夫,“王氏皮影”就因为无人问津不得不撤出景区,令谋生路。通过这次的尝试,验证了这种方法的不可行性。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如何靠自己的力量生存下去又成为令所有人头痛的问题。

(三)要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我们就应当先分析非物质文化遗产“生存难”的原因所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是几百年甚至几千年积淀下来的古老的艺术,很多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鲜为人知,这一点导致了他们在进行表演展示时的观众数量较少。如果就在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源地靠每年几个月的旺季,到村民家里的演出方式很难维持他们生存下来所需的经济费用。所以必须要扩大可接受的群众范围。

从受众年龄层次上看,随着八十年代人的不断老龄化,新生的80、90后变得越来越活跃起来,外出旅游的年轻人不断增多。对于年轻人来说,他们接触最多的是现在最流行的东西,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这些古老的艺术形式不了解甚至让他们觉得无聊、是在浪费时间。不了解这些艺术形式的内在和它们一路发展和传承下来的历史,就不能很好地感受古老艺术内在的东西。这是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无法得到发展的主要原因。

五、对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建议和措施

将适合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引入风景中,既可以弥补这丹东旅游业在这方面的缺憾和不足,还可以拓展旅游资源,为旅游途中多增加一些项目,也为旅客的旅途多增加一些乐趣。这能相应的解决了一些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生存问题。

而像满族荷包、满族剪纸、满族靰鞡、泥塑等艺术产品还可以纳入旅游产品开发之列来解决问题。

对于像丹东单鼓、王氏皮影等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艺术形式,在把它们加入旅游风景的同时,应借助导游的力量,在引导游客参观景区的过程中对这些被引入风景中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形成故事、发展过程进行逐一详细的讲解,让游客先对它们产生一定的了解,再让游客去欣赏观看这些古老的艺术,会让他们感受到不一样的东西。这样就扩大了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艺术欣赏的观众范围,让更多的人喜欢它们,了解它们的真正价值,愿意去欣赏它们。

六、调查总结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和载体。而我们所说的非物质的东西,民俗文化的东西,就依存在建筑等物质载体当中。所以那些具有价值的物质与非物质的遗存都应该保护。而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我们不应当是为了保护而去保护。保护它们不是为了政府的政绩,也不是为了开发旅

游业,而为的是留存我们祖国优秀的文化遗产、民族发展的精华、和谐的人与自然共同相处的环境。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我们民族的精髓部分,我们应当好好珍惜爱护,这是我们每个中国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本次调查本身是对丹东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调查,实际上也是对中国传统文化底蕴的一次学习,通过此次调查,可以发现当代相当一部分中国公民对于传统文化不闻不问、不以之为荣反以为耻,希望此次调查以及调查得出的一些结论能给他们、给我们一些启示。

(完整版)春节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春节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生命科学系2011级食品科学与工程专业唐晨 11420117 食品班 春节(Spring Festival)是中国民间最隆重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一般指农历十二月三十和正月初一。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初八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五,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中国有一句流传已久的俗语——民以食为天。可见,饮食在中国人民心目中所占据的独特而重要的地位。春节期间,全国各地家家户户都要进行贺年活动,饮食是其中的重要内容。 春节前十天左右,人们就开始忙于采购年货,例如鸡鸭鱼肉、茶酒油酱、南北炒货、糖饵果品等,都要采买充足。江南风俗,年节前要预先做好新年米饭,盛放在竹箩中,上面放红橘、乌菱、荸荠等果品及元宝糕,插上松柏枝,叫做"年饭"。 北方春节食俗 北方人家过年的年饭,是用黄白米做的,饭上用枣、栗、龙眼、香枝点缀,插上松柏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新年吃饭,必有炒青菜,说吃了"亲亲热热";必吃豆芽菜,因黄豆芽形似"如意";每餐必食鱼头,但不能吃光,叫做"吃剩有鱼(余)"。 春节,我国很多地区都有讲究吃年糕。年糕又称“年年糕”,与“年年高”谐音,意寓人们的工作和生活一年比一年提高。古人对米糕的制作也有一个从米粒糕到粉糕的发展过程。公元六世纪的食谱《食次》就载有年糕“白茧糖”的制作方法,“熟炊秫稻米饭,及热于杵臼净者,舂之为米咨糍,须令极熟,勿令有米粒……”即将糯米蒸熟以后,趁热舂成米咨,然后切成桃核大小,晾干油炸,滚上糖即可食用。将米磨粉制糕的方法也很早。这一点可从北魏贾思勰的《齐民要术》中得到证明。其制作方法是,将糯米粉用绢罗筛过后,加水、蜜和成硬一点的面团,将枣和栗子等贴在粉团上,用箬叶裹起蒸熟即成。这种糯米糕点颇具中原特色。年糕多用糯米磨粉制成,而糯米是江南的特产,在北方有糯米那样粘性的谷物,古来首推黏黍(俗称小黄米)。这种黍脱壳磨粉,加水蒸熟后,又黄、又粘、而且还甜,是黄河流域人民庆丰收的美食。明崇祯年间刊刻的《帝京景物略》一文中记载当时的北京人每于“正月元旦,啖黍糕,曰年年糕”。不难看出,“年年糕”是北方的“粘粘糕”谐音而来。 民间春节吃饺子的习俗在明清时已有相当盛行。饺子一般要在年三十晚上12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方法与原则主要有9个方面 原封不动的保存(冻结保存):原封不动的保存,保持历史文化的原真性.这是联合国提倡的标准.一般对文物古迹应原封不动的保存; 整旧如故——谨慎修复:对于残缺的建筑(古遗迹)修复应"整旧如故,以存其真".《威尼斯宪章》提出了世界各国公认的两个修复原则:修复和补缺的部分必须跟原有部分形成整体,保持景观上的和谐一致,有助于恢复而不能降低它的艺术价值、历史价值、科学价值、信息价值; 增添部分必须与有部分有所区别,使人能辨别历史和当代增添物,以保持文物建筑的历史性.此外,加固、维护应尽可能地少,即必要性原则; 慎重重建:一些十分重要的历史建筑物因故被毁.由于它们是地方重要的特征、象征,因此,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有必要重建.重建有纪念意义.但是,重建必须慎重,必须经专家论证,因为重建必然失去了历史的真实性,又耗资巨大,还破坏了遗迹.在更多情况下保存残迹更有价值; 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对历史文化遗产的利用以不损坏遗产为前提,以续继原有使用方式为最佳,也可以为博物馆,作为参观旅游景点要慎重,防止被破坏; 保持历史街区和古城的格局特征.重点保护好历史街区和古城的平面布局、方位轴线、道路骨架、河网水系等; 保护特色建筑风格:保护特色建筑风格,包括建筑的式样、高度、体量、材料、颜色、平面布局、与周围建筑的关系等.控制适当的建筑尺度——高度、体量非常重要,切记今古不同,不要求高、求大; 保护历史环境:事物与其存在环境是密不可分的,不可以脱离环境而存

在.历史文化遗产环境的意义更重要,重要的、特色的、与重要历史有关的地形、地貌、原野、水体、花木及其特征都要保护; 拿不准的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应暂不拆除.许多偏远的地方,尤其是山区农村,古镇、古村、古街、古建筑,虽然不是重点文物保护单位,但是却也是历史文化遗产,有相当高的价值.当地人不知道,有没有财力和机会请专家鉴定.在这种情况下,最好暂不拆除,以免造成遗憾,待专家论证后在根据情况处理. 做好历史文化古城和历史文化地段保护规划.规划是龙头,保护必须以规划为前提,规划必须先行.有了规划,按规划进行保护. 传统文化与落后文化、旧文化的混淆,直接导致了人们对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不力。在一些人看来,要更新,就要破“旧”立“新”,就要“快刀斩乱麻”、“放开手脚干”。而片面追求经济建设,忽视文化建设和历史文化保护,让更多高楼大厦和旅游发展吞噬了很多历史建筑,毁坏了不少历史名城的风貌。这不但使文化遗存和原来的地方风情、城市风貌一扫而光,割断了社会的历史文脉,而且,长此以往更会带来一个民族文化的弱化。 一个民族文化的根基,一种精神文明的传承,需要载体。悠久的文化,是承载于千年文化遗产,例如风俗、习惯、传统表演艺术、古遗址、古建筑等之上的。以建筑为例,现代建筑以钢筋水泥为材料,它的抗震性能较差,而中国古代多以木质建筑为主,它的建造结构使它具有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对策的调查报告

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对策的调查报告 会宁县北关小学 一、研究背景 会宁是古丝绸之路上的重要通道。素有“秦陇锁钥”之称,早在新石器时代,境内就有人类生息繁衍。自汉武帝元鼎三年(公元前114年)设置祖厉县,已有2100多年的历史。勤劳聪慧的会宁人民在漫长历史长河中,形成了种类繁多,内容丰富、特色鲜明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据不完全统计,全县现存的各类非物质文化遗产就有15类323项之多。其中,会宁皮影戏和会宁剪纸已列入甘肃省第二批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并列为甘肃省申报第三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会宁民间音乐——唢呐曲,民间舞蹈——河畔太平鼓,民间美术——皮影戏,擀毡制作工艺,浆水、酱油、醋的制作工艺等民间手工技艺(共5项),消费习俗——罐罐茶,十月一日送寒衣、农历腊月初八吃腊八粥等2项岁时节令习俗,农历腊月二十三送灶神等民间信仰习俗以及曹氏正骨法、铁木山庙会、葬礼——领羊等被列为第二批县级重点非物质文化遗产。 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承载着会宁灿烂的文化,见证着历史的发展,然而随着时代先进的步伐越来越快,科技的快速更新,充满着质朴韵味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渐渐失去了它们原有的光辉。是它们脱离了社会发展的轨道?还是我们对老祖宗的东西不够重视?会宁非物质文化的境遇如何?民间技艺是否有人继承?政府有哪些保护措施及群众的态度如何?带着疑问与担忧,我们将通过本次研究性学习,对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及大众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态度,做一个较为全面的了解。鉴于此,我们

组织开展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遗产保护传承的调查研究,也在于让祖国的下一代在活动中感受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丰富多彩、弥足珍贵,同时也由衷感到,保护和传承好非物质文化遗产,关系到中华民族血脉的传承,关系到精神家园的维护,是一项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事业。 二、活动目标 1.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存种类的特点。 2.了解会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现状及传承,分析存在的问题,提出保护传承的有效策略。 3.在活动中感受祖国非物质文化的独特魅力,激发爱国情感。 4.通过体验调查活动,培养孩子们的探究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活动原则 1.教育性原则,通过大量查询相关信息,增长学生的知识,开阔学生的视野,陶冶身心,培养学生的能力。 2.活动性原则,使学生在愉悦的氛围中参与实践活动,收集资料,归纳整理,增长他们的才干,提高他们的综合素养。 3.指导性原则,重视对社会实践活动调查方法的指导,帮助学生积累知识,提高能力。 四、活动过程 活动时间:2013年2月——2013年9月 第一阶段:制定活动方案,确定活动主题(2013年2月-3月) 1.活动主题:会宁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保护的调查。

中学生饮食习惯调查报告

中学生饮食习惯调查 主题:饮食健康就是影响健康的主要因素之一。每到放学,校门口都会有很多卖各种食品的小贩,生意红火,顾客绝大部分都就是我们学校的学生,从小吃摊儿上买了食物后边走边吃; 很多学生不吃早餐,不少同学反映到课间时有饥饿感;我们这个有 4000 多名学生的学校,小卖部平均每天销售给学生近千元的 小食品。我们小组组织了此次研究活动, 将结合我们的观察并在一定程度了解健康饮食的基础上, 对在校学生的饮 食情况进行一个较全面的调查, 试图通过我们的研究发现 这些现象背后所隐藏的种种问题。 目的: 1. 通过调查了解现在学生的普遍饮食方式及其中存在的弊端, 结合了解科学的饮食方式, 分析引起这些不良问题的 原因, 为食堂与学生提出合理建议。 2. 拓展健康饮食方面的知识, 通过平时的健康饮食使身 体更为健康, 也提高平时学习的有效性。 调查对象: 在校园内对在校学生进行调查。因为学生人数众多, 我 们采取了一定范围内随机抽样调查的方式。抽样范围限于 初一同学, 并预计发放问卷40 份。 调查分工:

调查问卷: 同学,您好! 这就是一份关于中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问卷,仅占用您 5 分钟时间,就能给我们很大的帮助。希望您能配合我们完成这个调查。(在括号内画“√” )本调查仅用于个人研究,不必署名,谢谢您的合作! Q1:您平时吃荤菜偏多还就是素菜偏多?

Q7:您吃饭时有喝汤的习惯不? Q8:您有吃零食的习惯 不? 荤菜 素菜 Q2:您经常吃水果与蔬菜不? 经常 有时 Q3:您一般情况下吃早餐不? 吃 不吃 很少 其她 从不 Q4:您在食堂吃饭哪一餐花得钱较多? 早餐 午餐 晚餐 Q5:您一顿午餐一般会点几个菜? 1~2 个 3 个 3 个以上 Q6: 您经常去饭店 (包括麦当劳、肯德基等 )吃饭不? 经常 有时 很少 其她 :▁▁▁▁▁▁▁▁▁▁▁ 其 她 :▁▁▁▁▁▁▁▁▁▁▁ 从不 没有 其她 : 没有 其她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调查报告

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差异的调查报告 作者:调皮好宝宝 一、调查目的:了解中西方饮食文化的差异及原因。 二、调查方式:上网查资料(资料法)。 三、调查时间:2011年3月13日 四、调查内容: “民以食为天”。没有哪一个国家的人可以不食而生存,不同的国家的饮食文化上也有着一些差异。中西方饮食文化也有着不同的饮食观念、饮食方式等。 (一)饮食文化的差异 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以素食为主,注重药膳和进补,并讲究“味、色、香、质、形、序、器、适、境、趣”和谐统一,给人以精神和物质的高度统一的特殊享受。 西方饮食则重科学,吃东西犹如给机器添加燃料,什么该加,什么不该加,什么加了会有怎么好的效果之类的。西方人特别讲求食物的营养成分:蛋白质、脂肪、碳水化合物、维生素及各类无机元素的营养搭配。西式餐饮的主要特点是:第一,生。第二,冷。第三,甜。第四,方便快捷,大众化。第五,选料精细,用料广泛。第六,讲究调味。第七,注重色泽。第八,注重营养搭配。第九,器皿讲究。这些跟中国饮食有着很大的差异,譬如,西方饮食注重甜,而中国则

是“南甜北咸东酸西辣”之分。 (二)中西饮食文化差异的原因 观念差异: 西方人是一种理性、讲求科学的饮食观念。他们强调饮食的营养价值,只把饮食作为一种必须的生理活动,而不追求食物色、香、味、形的完美。即便是味同嚼蜡,他们也会把它吃下去。 中国人五味调和旨在最求美味,其中的一些加工程序,(比如油炸等)都回破坏菜肴的营养成分。但现代中国人也讲究营养保健,也知道青菜一加热会破坏维生素,因而我们主张爆炒,这虽然也会使营养被破坏,但不会全部损失。 方式差异: 中国人吃饭用筷子,勺子,盛饭用饭碗。西方人则是用盘子乘食物,用刀子切食物,用叉子叉食物,喝汤也有专门的汤勺。 在中国的宴席,大家围坐在一起,共享一席。宴席要用圆桌,这就从形式上形成了一种礼貌、团结、共趣的气氛。西餐宴席的核心在于交谊,并且多数是自助餐。 五、调查结果:饮食观念、饮食方式的不同造就了饮食文化的差异。 六、调查体会:通过这次调查。我知道了很多关于中西方饮食文化的知识。我认为不只是方式、观念上的问题,还可能联系到环境、风俗等因素,有待更一步的调查。希望以后是饮食能够更好的结合中西方饮食的优点,既健康又美味,两全其美!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现状调研报告 摘要: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近年来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我国现有的地方立法与中央立法草案都强调责任与义务,却没有有效解决公众在参与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时所应获得的对遗产的实际认识与认同,并进而阻碍了有效地保护与传承。本文正是在调查问卷的基础上研究民众对于非遗情况的认知以窥探保护的效果与现状,并就一些问题提出相关的建议。 关键字:非物质文化遗产;公众态度;法律保护 近年来,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日益受到政府和民间的重视,也开展了不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宣传工作,但其保护的实际效果究竟如何,还应当通过公众对于此的了解以及关注、支持程度来看待,为此本课题组特组织了在宁波与温州两地向市民发放并收集调查问卷进行调研。 在其他国家,早已开展了相关的保护工作,据我们采访过的专家介绍,我国在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方面则起步较晚。日本在1950年就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韩国也于1962年颁布了《文化财保护法》,二十世纪六十年代末至七十年代初,一些国家如突尼斯、玻利维亚、阿尔及利亚、塞内加尔、肯尼亚开始在国内层面采取了版权法或者准版权法的模

式(quasi-copyright framework)为其本国的民间文学艺术提供法律保护。民众对于其文化遗产的认知、认可程度也较高。 在立法上,我国也已经开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相关立法,《民族民间传统文化保护法(草案)》(现已更名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法(草案)》)有望在今年进入人大常委会议事议程并很有可能获得通过。《草案》将法律的保护范围界定为各种非物质文化遗产以及与之相关的物质文化遗产,第2条规定:“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下列具有历史、文学、艺术、科学、社会价值的民族民间传统文化受国家保护:(1)濒危的古语言文字;(2)口述文学和传统戏剧、曲艺、音乐、舞蹈、绘画、雕塑、杂技、木偶、皮影、剪纸等;(3)传统工艺美术制作技艺;(4)传统礼仪、节日、庆典和游艺活动等;(5)与上述各项相关的代表性原始资料、实物、建筑和场所。(6)其他需要保护的特殊对象。”而对于此,许多市民其实并不清楚,他们或则没有听过“非物质文化遗产”一词,或则不明其义,或则不知其所指。当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概念的寡闻并不是我们担心的关键,最为关键的是民众,尤其是青年人对于一些传统文化的渐行渐远。 浙江省在XX年年通过了《浙江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条例》,并且各地政府部门也积极开展了一些保护、抢救工作,但是由于保护才刚刚开始,工作中还存在着不少问题。

饮食调查报告: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饮食调查报告:健康饮食调查报告 饮食调查报告目录一、调查背景与目的···············································2二、调查过程····················································21.调查对象··························································22.调查时间··························································33.调查地点··························································34.调查人员··························································35.调查任务分配······················································3三、调查内容·····················································3四、调查方式····················································3五、调查结果分析················································3六、附录(调查问卷)一、调查背景与目的背景:“养生之道,莫善于食。”,利用

食物的营养来防治疾病,可促进健康长寿。通过调整饮食来补养器官功能,促进身体健康和疾病的康复。饮食是人类维持生命的基本条件,而要使人活得健康愉快、充满活力和智慧,则不仅仅要满足于吃饱肚子,还必须考虑饮食的合理调配,保证人体所需的各种营养素的摄入平衡且充足,并且能够被人体充分吸收。而健康的饮食习惯更是能够让我们受益终生。 然而根据我们小组成员的观察,在多方面因素的影响下,部分大学生并没有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主要表现为膳食结构的不合理,存在着不吃早餐或早餐营养质量不高,挑食偏食、偏爱零食、偏爱油炸食品、校外就餐、白开水饮用量偏少、蔬菜水果摄入量偏少、一日三餐没有规律等诸多问题。学生中有不良饮食习惯者较多,挑食现象严重,以及生活没规律,甚至为了减肥而盲目节食,使三大营养素供能比例失衡,使早、中、晚餐比例严重失调。此外,受主观因素影响,部分学生养成了极不正常的饮食习惯,如在上学路上吃早餐或不吃早餐。 因此,饮食健康问题已严重影响到了当代大学生健康工作、学习与生活,急需解决。 目的:通过对大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了解大学生的饮食习惯,找出大学生饮食习惯存在的问题,并分析造成大学生不良饮食习惯的原因,提出解决对策,以促进大学生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 二、调查过程1.调查对象:中国地质大学(武汉)地球科学学院在校本科生2.调查时间:2018年3月至4月3.调查地点:中国地质大学(武汉)4.调查人员:陈宇航,范永辉,李经纶,张雄康5.调查任务分配:问卷设计————全体成员线上问卷收集与统计————张雄康线下问卷收集与统计————范永辉,陈宇航调研报告设计与攥写————张雄康,李经纶幻灯片制作————范永辉,陈宇航,李经纶三、调查内容问卷采用自行设计的题名为《关于大学生饮食习惯的调查》,共18个题目,每题有多个答案,主要包括大学生饮食习惯的基本情况、吃早餐、吃夜宵、吃零食、偏食等情况和外出用餐的习惯选择,并分析了引起大学生不健康饮食习惯的原因,希望可以从中找出帮助大学生调整饮食习惯的方法。

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湖湘饮食文化调查报告 湖南菜的特殊原料有豆豉、茶油、辣油、辣酱、花椒、茴香、桂皮等,使湖南菜增色不少。湖南菜以辛辣著称。特别值得一提的是湖南的辣椒。湖南人对辣椒“宠爱有加”,几乎吃什么都放辣椒。湖南的辣椒也特别辣。湘菜三大流派:湘江流域、洞庭湖区以及湘西山区三大流派。1、在湖南,“吃”具有比较丰富的社会意义。首先在人们的婚嫁丧娶这类大事中,总是以吃作为其重要内容。结婚称“吃喜酒”;死了人,俗称“吃肉”;添了人口,一定要吃“满月”;过生日,则要吃荷包蛋,吃“寿面”。其次,“吃”也是人们重要的社交手段之一,朋友、熟人见面,第一句问候常常是:“吃了饭吗?”去朋友家做客,能够吃到10样或12样菜,就意味着受到了主人最热情的款待。 2、在湖南,由于地理、气候等方面的原因,绝大部分地区种植水稻,人们日常饮食以大米为主食。但在少数山区,特别是湘北山区的一些地方,种植旱粮作物,只能以玉米、红薯、马铃薯等为主食。近年来,这些地区经济逐步发展,生产烤烟或药材,卖给国家可以换回大米,所以逐渐也以大米和玉米为主食了。红薯、马铃薯逐渐从主食中分离出来而成为制作淀粉类食品、酿酒、晒干菜等的原料或养家畜的饲料。在湖南,无论城市乡村,人们都是一日三餐。所不同的是,城市中,早餐比较随便,一天之内最重晚餐,一周之内最重周末的饮食。乡村中,一天三餐无明显差别,每逢农历节日或节气,在饮食上一般要比城市来得隆重。一年之内,最重春节前后的饮食。此外,无论是城市还是乡村,几乎家家户户都要根据季节时令来制做一些腌菜、干菜、泡菜、酢菜、腊菜。每逢客至,总要端上桌来显示主妇的手艺和持家能力。 3、不分男女老幼,普遍嗜辣。无论是平日的三餐,还是餐厅酒家的宴会,或是三朋四友小酌,总得有一两样辣椒菜。 今1 饮食方面稍平淡,仍讲究辣,但,讲究辣而不伤。在注重口味的同时,也注意身体平衡和营养的充足2 饮食日益丰富,从燕窝、鱼翅、生猛海鲜到小吃、火锅、各派炒菜,可以说天下美食应有尽有。口味多样化~~~~3 环境格调高雅、注重健康养生,更多的人开始讲究吃健康,开始呼应健康主题,对回归自然的“水果蔬菜”重新重视。调查显示,当今一半以上的都市人都把水果纳入每日健康必备品。

关于文化遗产的保护

关于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建议 朱晓英12号 目前,随着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文化遗产被发现。人们生活质量提高的同时,文化要求和休闲需求也越来越高,使得旅游越来越流行,文化遗产的管理和保护越来越重要。但现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存在着许多问题: 1.申请完毕就没人管理。虎头蛇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没有人管理,使得自然原因和认为原因的因素,文化遗产被破坏。 2.宣传过大,导致游客众多,致使保护增加困难。 许多文化遗产被发现后,政府及媒体大力宣传,使得旅游人数越来越多,游客素质又不相同,导致文化遗产的各类认为破环更为严重,管理和保护越为困难。 3.不能有效地进行后续开发。 文化遗产发现总会有或都或少的损坏,但是恢复和修理技术不没有很完善。还有为了更多的经济利益,政府的后续开发并不是非常有效。 4.管理经常是外行领导内行。 许多文化遗产开发后就交给不同的人管理,而那些人并没有学习过文化遗产的管理,导致不能正确的处理文化遗产,使得文化遗产被破坏。 5.没有传承性,属于过了今天没明天那种,非常盲目 许多文化遗产被开发后,马上向大众人民开放,一时人流密集,使得文化被破坏而不能在传承下去,消失在历史之中。 6.历史文化遗产失去了历史的气息。 现在的历史文化大都向大众开放,使得各种各样的餐馆等现代化建筑越来越多,文化气息也越来越现代化。 还有一些其他方面的问题,例如:我国法律对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不力,科学技术水平低是制约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瓶颈等。 (一)面对这些问题,保护和管理历史文化遗产就越来越重要。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和管理需要三个层次: 三个层次分为文物保护单位,历史文化街区,历史文化名城三个层次,根据这些保护对象的不同性质、特点,采取不同的保护原则和保护方法。 1、各级“文物保护单位”,要遵循“不改变文物原状的原则”。保存全部历史信息。要划定保护范围和建设控制带,提出控制要求,要特别注意保护文物古迹的历史环境,以便更完整地体现它的历史科学艺术价值。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报告 1月9 日至2 月15 日,随州市政府门户网站编辑部开展了关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网上调查,旨在了解相关情况,收集意见建议,推动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工作。 调查报告情况如下: 一调查结果 1 参与调查的人员结构 2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了解情况 3对我市非遗文化保护的认知情况 4对推进非遗文化保护的看法情况 二结果分析 从参与调查的人员来看,年龄集中在18 至60 岁,正是干事 创业的年龄,他们关注事物的面比较广泛。参与调查的市民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概念少数人很清楚,大多数人知道一些,极少数的并不清楚。这说明,大家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有普遍的认识,只是需要更深入的了解。 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相关内容的途径,大家多是通过广播电 视、网络、报刊杂志,极少是看到了相关部门的宣传资料,而对于我市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没有人清楚地了解,大多数人知

道一些,少部分人是完全不知道。由此可见,相关部门的宣传力度应该加强,让大家对我市的非遗项目有更多更深的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大多数参与调查者认为很重要,但是对于这项工作,大家的关注度并不是很高,多数是有时关注,也有近40%的不怎么关注。这有个人关注点不同的原因,也有宣传不够的原因。这导致大家对我市如何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工作不大清楚,结果大多数认为这项工作做得不怎么样,这样的结果有待改进。 对于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方面存在的问题,参与调查者们也有认真的思考,认为最大的问题就是民众了解不够,参与积极性差,其次问题是宣传力度不够、重视程度不够,这给相关部门敲响了警钟。推进这项工作阻力来自哪里?参与调查者们表示主要是民众未意识到非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重要性,另外是作为传承主力的年轻人对非遗文化不感兴趣,由此相关部门应从这些方面找突破口,以便推进相关工作。 三意见建议 2 月19 日,从市文体新广局了解到,在抢救、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方面,我市做了大量工作:充分利用图书馆、博物馆、群艺馆(非遗保护中心)、文化馆(站)等文化阵地,利用文化和自然遗产日、法制宣传日等节点,开展非物质文化遗产

河南省传统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

河南省传统饮食文化的调查报告 班级:设计五班 学号:2014132255 姓名:田盼文 指导老师:李宁

河南省传统饮食文化的调查 实践人:田盼文 班级:2014级艺术设计五班 学号:2014132255 实践时间:2015年1月1日到2月1日 随着大一上半学期的结束,迎来的维持一月的实践假期,第一次写实践报告,每天走街串巷的去寻找各种美食,感觉挺好,把自己以前吃过的没吃过的美食都能尝了个遍,河南省的美食好多好多,各种各样;热枕的欢迎四面八方的朋友来到河南,来到我的家乡;来了解河南风土人情,尝尝河南的传统美食,下面我来给你们介绍一下河南比较有名的传统美食。 河南省是以面为主,是生产小麦玉米的大省,人尽皆知的我们河南有烩面,河南的烩面以羊肉汤为主,烩面的面非常筋道,烩面的汤汁用羊肉大骨头熬的,汤汁非常的香浓,从下面的图片就能看出来,我在这里写着,就有一种想吃的冲动。 烩面可以算我们河南的传统美食,代表了河南省,河南人憨厚好客的个性;河南烩面价钱公道,而且分量超足,最重要的是够美味,是普通老百姓所能接受的;推荐一个面店——合计羊肉烩面,据说是用飞机轰炸出来的美食,在抗日战争时期流传了一段历史故事。

烩面的面非常筋道,是河南烩面的一大特色,因为河南烩面所用的面是河南小麦磨出来的面,非常健康;面的颜色非常晶莹剔透,光 看着就非常的有食欲。

而且河南的烩面里面有好多小佐料,比如提鲜的香菜,香菜也是纯天然的绿色食品,没有打过农药,颜色特别的鲜艳,香菜也不是人人都可以接受的,有的人就不喜欢吃香菜,点烩面的时候只要说明就可以了;除了香菜,还有干菜、木耳,一碗烩面里面有好多东西,一碗烩面非常丰富,里面的食物面面俱到,非常的有营养价值。 在我们的家乡每家每户都有一个面盆,是瓷的,这个盆一用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现实意义 在全球化和现代化进程中,文化遗产受到社会转型的猛烈冲击,有的正面临消亡。许多民族国家在文化上逐渐丧失自主、迷失身份,成为精神世界的“游荡者”。只有识别分析文化遗产,探寻其文化 信息和意义底蕴,才能不断强化对本民族文化的认同,才能吐故纳新,铸造新时代的民族精神,支撑现代社会人们的精神支柱。所以,科学地实施文化遗产保护,是现代化国家张扬民族精神,独立自主 进行可持续发展的必然的文化诉求。 与时俱进的中国文化遗产保护。 人类进入现代社会以后,社会现代化进程加速前进,从而严重冲击着文化遗产的保存。传统社会的现代性转变造成与文化遗产保护 的尖锐矛盾,经济全球化掣肘文化多样性的共存共荣。但是,现代 性自觉也促进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 1987年,长城、明清故宫、周口店北京人遗址、秦始皇陵兵马 俑坑和敦煌莫高窟首次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同年,泰山风景名胜 区被推选为中国第一个世界文化和自然双遗产。1992年,九寨沟、 武陵源、黄龙名胜风景区被列为世界自然遗产。1996年,庐山被评 为世界文化景观;2001年,昆曲首次被联合国定为人类非物质文化 遗产??中国这些文化遗产的价值和意义受到世界的公认和盛赞。其中,莫高窟取得“东方艺术明珠”之称,九寨沟被誉为“童话世界”,秦始皇陵兵马俑坑有“世界第八奇迹”之誉,昆曲被认为是 中国“百戏之祖、百戏之师”。2004年7月,第28届世界遗产大 会在中国苏州举行,当时中国拥有30处世界遗产,在西班牙、意大 利之后,成为世界文化遗产最多的前三名国家。从1985年加入《保 护世界文化和自然遗产公约》以来,中国共有37项世界遗产代表作。其中,文化遗产有23项、自然遗产5项、文化与自然遗产4项、文 化景观1项、非物质文化遗产4项。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修改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项目类别:“弘扬中国传统文化,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实践活动 项目名称: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项目负责人:徐菁菁 暑期非物质文化遗产社会实践调查报告 ——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中国传统文化中国作为一个拥有着多民族和悠久历史与灿烂文化的国家,具有着众多珍贵的历史遗迹、人文景观和奇特的民族风情,这些都为旅游业的发展提供了广阔的前景。但是,只有得到精心保护、处在良性循环状态的这些文化遗产才能激发人们的旅游愿望,才能转化为现实的旅游需求。因此,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所有人应尽的义务。 实践主题:关注荆州非物质文化遗产,发扬荆州传统文化 实践地点:荆州博物馆(荆州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展示馆)、荆州城门(荆州最繁华的东门) 实践时间:7月7号——7月10号 实践地点简介:

荆州博物馆位于湖北省荆州市,是一座地方 综合性博物馆,为,占地万平方米。以其优美的 环境、丰富的馆藏文物 和独具地域特色的文 物珍品陈列,以及考古 研究的丰硕成果而享誉海内外。1994年经专家评选,该馆荣获中国地市级“十佳博物馆之首”的美誉。荆州博物馆配合各项工程建设,发掘出土珍贵文物12万余件。其中,有战国丝绸;;有战国秦汉漆器;有中国也是世界上最早的数学专着《》和萧和“二年造律”的《二年律令》等汉初;有迄今为止保存年代最久远、最为完好的西汉男尸。该馆配合各种基本建设,先后发掘了7000多座古墓葬和近20万平方米的古文化遗址。荆州城东门,是荆州市最繁华的街道,每天都有大量的人流来往,是此次实践的调查地点。 实践过程: 第一天(7月7号) 夏日清晨的风,让人感觉神清气爽。花了一上午的时间,大家努力的工作,终于准备好了所需的资料。队员们激动着,兴奋着……经过了大约1小时,我们到达了我们的实践地点。经路人的指引,我们弯入一条大路,大家不由得停住脚步,路两旁都是一排排特制的木房子,一根根木头精致的叠在一起,木头散发出阵阵古典的气息,让人不由得陶醉在其中。抬头仰望,这里似乎有点偏僻,因为这里的蓝天

关于餐具的调查报告

指导老师:彭莉 作者:工设072 陈易梅 前言 民以食为天,中国人口大国的地位,造就了其丰富的饮食文化,从而引发了绚烂多采的餐具设计艺术。很荣幸能选这一课题作为我的毕业设计课题。为了更深刻的挖掘信息,使设计更合理,更贴切人们的需求,更符合社会的发展趋势而对餐具进行了比较系统的、为期两周的调研。调研的方式有网上调研和实地调研(逛超市)。以下为调研的主要内容。 一、餐具的出现 餐具是逐步发展起来的。各种礼仪活动中使用的酒杯,类似汤匙的东西,在相当早期就出现了。中国人早在公元前就使用筷子了。但餐叉在英国出现却只是三四世纪前的事。在这以前他们是用手指来吃东西的,由于舔吮或是在衣服上擦油腻的手指是不雅的举止,因此呢,毛巾和洗手碟成为必备之物。在罗马时代,每位客人都带着自己的毛巾。餐巾的使用只有二三百年的历史,但当时很快就成为餐桌布置的一部分。 二、餐具的定义 餐具是指用于分发或摄取食物的器皿和用具。餐具包括成套的金属器具、陶瓷餐具、茶具酒器、玻璃器皿、盘碟和托盘以及五花八门、用途各异的各种容器和手持用具。 三、餐具的种类

1.竹木餐具 竹木餐具的最大优点是取材方便,且没有化学物质的毒性作用。但是它们的弱点是比其它餐具容易污染、发霉。假如不注意消毒,易引起肠道传染病。 2. 纸制餐具 它是采用特殊纸制成的一次性餐具,使用后即可扔掉,不会传染疾病。不过,扔掉的纸餐具会污染环境。 3.塑料餐具 具有很强的耐水性,但具有氯乙烯致癌物。目前,专家们正在设法降低无毒塑料的生产成本,使无毒塑料制品迅速普及。 4.玻璃餐具 玻璃餐具清洁卫生,一般不含有毒物质。但玻璃餐具易碎有时也会“发霉”。这是因为玻璃长期受水的侵蚀,会生成对人体健康有害的物质,要经常用碱性洗涤剂洗除。 5.陶瓷餐具 陶瓷餐具被公认为是无毒餐具,但近年来也有瓷器餐具使用中毒的报告。原来有些瓷器餐具的漂亮外衣(釉)中含有铅。 6.铁质餐具 铁参与人体中血红蛋白的合成,是人体不可缺少的一种微量元素,因而使用铁质餐具具有益于身体健康。但铁器易生锈,而铁锈可引起恶心、呕吐、腹泻、心烦、食欲不佳等疾病。 7.铝制餐具

文化遗产保护及利用情况调查研究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情况调研报告 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在长期生产生活实践中形成的智慧与文明的结晶,它所蕴含的传统文化精神是我们的文化之根、民族之魂。加强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工作,是我县建设城乡统筹的生态经济示县的重要软实力。 按照县人大常委会2017年工作安排,3月中旬至4月初,县人大常委会组织教科文卫工委、县文化委、文管所、文化馆等单位负责人和部分县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先后到文化委、县博物馆、非遗馆、三峡文博园等部门和展馆,凤鸣镇氏宗祠、耀灵鸣凤书院、盐大路、清水孟伉故居、云安古镇、老县城遗址、旧县坪遗址、谭佑铭故居、程德全故居等文化遗址考察调研,听取相关部门、人大代表、社会文化人士等就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建议。与此同时,调研组到渝中区、巫山县、忠县进行了考察学习,广泛收集各方面的意见和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的基本情况 我县是文物大县,现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2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6处,县级文物保护单位37处,其他文物点1196处。**年完成可移动文物信息采集及审核工作,普查全县可移动文物数量23**8件套。**年4月,顺利通过市级专

家对**县“一普”数据的抽查审核工作,成为市首家通过抽查的收藏单位。 (一)文化遗产保护措施逐渐规。为了认真贯彻《中华人民国文物保护法》,**年,国务院和市分别出台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指导意见(国发〔**〕17号、渝府发[**]26号),对进一步加强新时期的文物工作提出了明确要求。我县在**年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文物工作的意见》(**府发〔**〕57号),编辑出版了《**文物概览》。按照“抢救第一,保护为主,合理利用,加强管理”的文物工作方针,在经济社会发展的快速推进和三峡移民迁建中,兼顾了文物保护的基本要求。典型代表就是飞庙和三峡文物园的异地搬迁保护工程,得到了社会各界的一致好评。 (二)重点文物修缮工作初见成效。目前,我县已纳入三峡后续自然文化遗产板块立项的三峡后续项目资金2亿元、国保单位专项到位资金3200万元。博物馆收藏文物套件2万余件,标本10万余件。氏宗祠抢险排危工程和消防工程,已于今年3月通过终验;完成下岩寺搬迁复制工程;温家祠堂、程家祠堂修缮和保护将在今年完成;云安盐业生态文化保护建设项目正在规划申报中,盘石城大遗址保护项目与三峡文物预防性保护研究基地目前已启动前期遗址考古,成为最先启动的库区自然文化遗产重大项目。同时,针对文物行为加大了文物执法督察力度,坚决查处各类文物案

中国饮食文化探究报告

探究报告: 通过这次的探究,我们了解了中国菜系;餐桌礼仪;用餐器具和节日与饮食。在中国传统文化 教育中的阴阳五行哲学思想、儒家伦理道德观念、中医营养摄生学说,还有文化艺术成就、饮 食审美风尚、民族性格特征诸多因素的影响下, 创造出彪炳史册的中国烹饪技艺,形成博大精深的中国饮食文化。 从沿革看,中国饮食文化绵延170多万年,分为生食、熟食、自然烹饪、科学烹饪4个 发展阶段,推出6万多种传统菜点、2万多种工业食品、五光十色的筵宴和流光溢彩的风味流 派,获得“烹饪王国”的美誉。 从内涵上看,中国饮食文化涉及到食源的开发与利用、食具的运用与创新、 食品的生产与消费、餐饮的服务与接待、餐饮业与食品业的经营与管理,以及饮 食与国泰民安、饮食与文学艺术、饮食与人生境界的关系等,深厚广博。 从外延看,中国饮食文化可以从时代与技法、地域与经济、民族与宗教、食品与食具、 消费与层次、民俗与功能等多种角度进行分类,展示出不同的文化品味,体现出不同的使用价 值,异彩纷呈。 从特质看,中国饮食文化突出养助益充的营卫论(素食为主,重视药膳和进补),并且 讲究“色、香、味”俱全。五味调和的境界说(风味鲜明,适口者珍,有“舌头菜”之誉), 奇正互变的烹调法(厨规为本,灵活变通),畅神怡情的美食观(文质彬彬,寓教于食)等4 大属性,有着不同于海外各国饮食文化的天生丽质。从影响看,中国饮食文化直接影响到日本、蒙古、朝鲜、韩国、泰国、新 加坡等国家,是东方饮食文化圈的轴心;与此同时,它还间接影响到欧洲、美洲、非洲和大洋洲,像中国的素食文化、茶文化、酱醋、面食、药膳、陶瓷餐具和大豆等,都惠及全世界数十亿人。 总之,中国饮食文化是一种广视野、深层次、多角度、高品位的悠久区域文 化;是中华各族人民在100多万年的生产和生活实践中,在食源开发、食具研制、食品调理、 营养保健和饮食审美等方面创造、积累并影响周边国家和世界的物质财富及精神财富。 中国和西方的饮食文化,民间菜肴??还有很多我们没有探究到的方面,希望在空余时间多加了 解和认识。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与城市更新 第一节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意义与原则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是城市发展的一种独特的资源,把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纳入城市规划中,在城市发展战略的层面通盘考虑,将有利于提高城市社会、经济、环境综合效益,有利于城市整体健康而持续地发展。 一、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发展历程 城市历史文化遗产的保护起源于文物建筑的保护。自19世纪末起,世界各国陆续开始通过立法保护文物建筑。法国1840年颁布了《历史性建筑法案》,1887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1913年颁布了《历史古迹法》,1930年颁布了《景观地保护法》;英国1882年颁布了《历史纪念物保护法》,1900年颁布了《纪念物保护法》修正案,1913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1931年颁布了《古建筑加固和改善法》修正案,1953年颁布了《历史建筑与古纪念物法》;日本1897年制定了《古社寺保存法》.1919年制定了《古迹名胜天然纪念物保存法》,1929年制定了《国宝保护法》,1950年制定了《文化财保护法》;美国1906年制定了《古物保护法》等。 1964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威尼斯召开的第二届历史古迹建筑师及技师国际会议上,通过了著名的《国际古迹保护与修复宪章》,即通常所称的《威尼斯宪章》。《威尼斯宪章》的制定是国际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发展中的一个重要事件,这是关于保护文物建筑的第一个国际宪章。它确定了文物建筑的定义及保护、修复与发掘的宗旨与原则,其指导意义延续至今。 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协会制定了第一个获国际公认的城市规划纲领性文件——《雅典宪章》,其中有一节专门论述“有历史价值的建筑和地区”,指出了保护的意义与基本原则。自20世纪60年代起,城市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实践开始从文物建筑扩大到历史地段。 1962年,法国颁布了保护历史地段的《马尔罗法令》,又称《历史街区保护法》。之后,很多国家也陆续制定自己国家历史地段保护法规,如丹麦、比利时、荷兰分别于1 962、1962、1965年在各国《城市规划法》中规定了保护区;日本1966年颁布《古都保存法》,并于]975年在《文物保护法》的修改中增加“传统建筑群保存地区”的内容;英国于1967年颁布的《城市文明法》中将有特别建筑和历史意义的地段划定为保护区;美国于1935年制定了《历史地段与历史建筑法》,于1966年制定了《国家历史保护法》等。 1976年11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大会第19届会议提出《关于历史地区的保护及其当代作用的建议》,简称《内罗毕建议》。《内罗毕建议》重点提出了历史地区在立法、行政、技术、经济和社会方面的保护措施,并将研究、教育和信息工作作为历史地区保护的重要工作之一。 1987年10月,国际古迹遗址理事会在美国首都华盛顿通过的《保护历史城镇与城区宪章》(或称《华盛顿宪章》),是继《威尼斯宪章》之后又一个关于历史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国际性法规文件。这一文件总结了20世纪70年代以来各国在保护的理论与实践方面的经验,明确了历史地段以及更大范围的历史城镇、城区的保护意义和保护原则。《华盛顿宪章》再次提到保护与现代生活的关系,并明确指出,城市的保护必须纳入城市发展政策与规划之中。 我国现代意义上的历史文化遗产保护工作始于20世纪20年代的考古科学研究和文物保护。1930年6月,国民政府颁布了《古物保存法》,1931年7月又颁布了《古物保存法细则》,

关于某文化遗产保护地调研报告材料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姓名任飞 学号4052014007 专业信息安全 单位四院四营

关于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的调查报告 摘要:文化遗产是中华文明历史上无数闪亮的瑰宝,那么面临着时代的发展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到底怎样呢,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需要做些什么工作呢,安阳又是一个拥有悠久历史文化古都,有着各式各样的文化遗产,对于这些文化遗产的保护工作就显得尤为重要,本论文通过对安阳文化遗产的现阶段保护情况,分析了公民在本地文化遗产保护过程中所起到的作用,以及公民对政府在文化遗产的保护过程中是否起到了相应的作用,同时也通过问卷调查询问群众认为应该开展怎样的文化遗产保护工作.通过调查对安阳本地文化遗产的保护情况以及积极的倡导文化遗产保护的重要性,为安阳地区的文化遗产保护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安阳市文化遗产保护 调查目的 了解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的现状、存在的问题及以后发展的对策。 调查对象 安阳市民、学生、社会群众等。 调查方法 问卷调查、实地访谈、实地考察等方法。

通过对市民、学生及社会群众进行抽样调查的方法来分析安阳文化遗产的保护现状的了解、及今后的对策等。结果表明只有3%的对本地区文化遗产较了解,只有26%分人会积极主动去参加一些文化保护的活动,为文化遗产保护贡献自己的微薄之力。 一、安阳文化遗产保护现状 河南省安阳市位于河南省最北部,名列中国八大古都之列,是其中最悠久的古都。安阳殷墟在2006年已经作为世界文化遗产列入《世界遗产名录》。另外,在十一五期间全国100处大遗址名单的三杨庄汉代村落遗址,隋唐著名的瓦岗寨起义地,岳飞故里等许多文化遗产都坐落于安阳。2009年11月16日,中国文字博物馆在安阳正式开馆,这不仅体现了安阳地区作为中国文字之乡的地位,更为安阳地区文化产业发展打开了一个新的窗口。同年,魏王曹操墓在安阳被发现同样也为安阳作为一个文明古城的地位做出了巨大贡献。另外,著名的大禹治水,文王演易,苏秦拜相,岳母刺字等历史故事都发生在这里。安阳文物古迹较多,境内共有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8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2处 作为一个保存了整个中国历史记录的地区,安阳不仅有着丰富的物质文化遗产,还有这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长期的历史发展中形成了具有浓郁地方特色的地方文化。安阳是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