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九尾兽与九尾狐

九尾兽与九尾狐

汉画“九尾兽(狐)”图案再释

山东省青州市邵庄镇月山学校王同海

摘要:

九尾兽(狐)图像在汉画研究中是一个有争议的图像,多数学者把它作为西王母的伴随图像之一,其含义无非就是表示生殖崇拜,期望家族兴旺、子孙繁衍。其解释并不全面,其含义也就受到学者的质疑。笔者在学者研究的基础上,汇总了该图像的所有出现式样,力争对其含义作出全面、合理的阐释。

关键词:汉画、九尾兽、九尾狐、释义

在汉画研究中,学者们引用了相同的史料,也得出了相同的结论:只要是九尾兽的画面,就认为是九尾狐,表示生殖崇拜,期望家族兴旺、子孙繁衍。也有学者把它汇总了九尾(兽)狐含义的演变过程,最后认为在汉代九尾狐与西王母图像结合,成为西王母的身边不可缺少的图像之一,共同构成了汉代人生殖崇拜或家族兴旺祈求的一个天象和象征。1但是文章并没汇总所有九尾狐出现时的图案类型,这也就不能全面解释九尾狐及共出图案的深刻内涵,引起人们的误解。笔者在学者大家研究的基础上,对他们的研究成果进行汇总,并加以补充完善,试图对这一图案进行全面且完善的再解释。不当之处,请与指正。

首先,九尾兽未必就是九尾狐。这一类的主要是画像砖石的上只有九尾兽和鸟的图案,根据是《山海经·南山经》:“又东三百里,曰青丘之山,其阳多玉,其阴多青雘。有兽焉,其状如狐而九尾,其音如婴儿,能食人;食者不蛊。有鸟焉,其状如鸠,其音若呵,名曰灌灌,佩之不惑。”在这里九尾兽只是状如狐,而非九尾狐,“食者不蛊”,是人们的一种期望:明智,不受到蛊惑。因此,笔者认为:这一类的图案应该是墓主人对自己、对统治者清明的一种期盼,是对社会稳定、家族稳定的一种精神寄托。这一类的图案,我们称其为九尾兽还是比较科学的。

第二,九尾狐单独出现的图案,反映了墓主人的一种追求。《吴越春秋·下·越王无余外传》:“禹三十未娶,行到涂山,恐时之暮,失其度制,乃辞云:“吾娶也,必有应矣。”乃有白狐九尾造于禹。禹曰:“白者,吾之服也。其九尾者,王之证也。”涂山之歌曰:“绥绥白狐,九尾痝痝。我家嘉夷,来宾为王。成家成室,我造彼昌。天人之际,于兹则行。”《王褒·四子讲德论》:“昔文王应九尾狐,而东夷归周。”【注】善曰:《春秋元命苞》

曰:天命文王,以九尾狐(《全汉文》)。《竹书纪年·上》:“帝杼……八年,征于东海,及三寿得一狐九尾(《四库全书》本)”。在这里,九尾狐成为了瑞兽——王之证:称君天下,统一家国。也可以看出,这样的墓主人是有政治上的野心的。当然,也许是墓主人对国家君主施行德政的一种寄托,因为王行德政,就会有各种瑞兆显现,其中就包括九尾狐。《白虎通·封禅》:“天下太平,符瑞所以来至者,以为王者承统理,调和阴阳,阴阳和,万物序,休气充塞,故符瑞并臻,皆应德而至。……德至鸟兽,则凤皇翔,鸾鸟舞,麒麟臻,白虎到,狐九尾,白雉降,白鹿见,白乌下。……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明安不忘危也。”在这里,这一图案又成为国家政治清明的表象,同时提醒自己和君王要居安思危,治理好国家。

第三,应该反映汉代的归葬风俗,即所谓的“狐死首丘”。首丘:头向着狐穴所在的土丘。传说狐狸将死时,头必朝向出生的山丘。比喻不忘本。也比喻暮年思念故乡。语出自战国时期楚国屈原的《涉江》:“鸟飞反故乡兮,狐死必首丘。”《礼记·檀弓上》说:“狐死正丘首,仁也。”归葬本土是西汉时期的重要风俗。即便是已经做了皇帝的刘邦也曾经感慨道:“游子悲故乡。吾虽得关中,万岁后吾魂魄乐思乡也。”因从军、仕宦、求学等原因人亡故外地者,时人想方设法将其灵柩葬于故乡。汉高祖四年(前203年),刘邦下令:“军士不幸死者,吏为令衣棺敛,转送其家。”实在无法归葬故土者,也要在铭上写明籍贯,表明不忘故土。亲人送死者返乡,由此产生送葬和迎丧活动。这是弥漫于当时社会各群体的习俗。如西汉后期著名文人扬雄在其二子死后“皆持归葬于蜀”;两汉之际,茂陵人杜林与其弟避乱河西,弟卒,杜林“持丧东归”。《白虎通·封禅》:“……狐九尾何?狐死首丘,不忘本也。”这说明当时的人们希望死后能够归葬家乡,表明了古代人一种恋家情怀。

第四,应该是长生、家族子孙繁藩的期盼。《白虎通·封禅》:“狐九尾何?……必九尾者也?九妃得其所,子孙繁息也。于尾者何?明后当盛也。”这种对家族兴旺、子孙繁衍的期盼,应当与汉代的医学技术落后,死亡率很高,又加上人祸,多生育成为家族延续的最佳途径。同时,我们也可以从画面朝向上判断出九尾狐所代表的这一层含义:在所有的包含九尾狐的图案中,九尾狐的头向绝大部分是右向,按照面南的方位辨别方法,其头向是东向。这就和汉代人的方向观相吻合。汉代的纬书记载(《纬书集成》)2:

东方万物始,故主人生命之长短。(961)

东方者,阳也,万物始生。(541)

万物孳甲,曰营始东。(183)

东方春,龙,房位,其规仁,好生不贼,其帝青,表圣明,行趋德也。(392)

特别是东汉中后期以后,九尾狐图像开始和西王母图像同画面出现,表达长生、家族子孙繁藩的期盼、愿望的含义更加明显。

局部

图4(中国画像石全集第2卷图版81邹城孟庙藏)

第五,九尾狐与三足乌共同出现在太阳中。汉画像石日轮中同时有三足乌、九尾狐,这一图案在汉画中出现不多,现在可见有山东安丘董家庄、临沂白庄、曲阜、滕州大康留庄、泰安大汶口、安徽淮北宿县曹村出土的画像石,可见其图案具有一定的地域性。3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图像呢?

因此我认为这独特的图案反映了古人对宇宙生成本源的探索,是阴阳对立统一交合而形成的“新的阴阳平衡体”的图式。《道德经·第四十二章》:“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万物负阴而抱阳,冲气以为和。”“三生万物”,就是说,世间的万事万物都是由“三”衍化而来的,可见,数词“三”自古就有“生发、吉祥”之义。《说文解字》中这样解释“三”:“三,天地人之道也。”古代汉民族将整个宇宙宏观地划分为天、地、人。“三”的上面一横代表天,下面一横代表地,中间一横代表人,即融天、地、人为一体,寓

意天地人的关系,天和地的关系由人来协调,所以天,地,人合成“三”。这就是天地人的宇宙三分法,即“三才”宇宙观。中国早期哲学家在用“数”来解说自然、建构宇宙时,“三”为有限之极,又为无限之始,是万物生化的关键。《史记·律书》:“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春秋元命包》记载:“阳数起于一,成于三。”4可见,“三”在当时的人们看来,不仅意味着多子、多财,还意味着愿望的实现——心想事成。

奇数九也是人们崇尚的数字。《吕氏春秋·孟秋纪》记载:“其帝少皞,……其数九。”高诱注曰:“少皞,帝之子挚兄也,以金德王天下,号为金天氏,死配金,为西方金德之帝。”《周礼·秋官·大行人》记载:公爵朝见天子之礼,执信圭九寸,缫籍(用以承玉)九寸,冕服上有九种花纹,旌旗上有九垂旒,马鞍上涂有九彩,副车九乘,介九人,向主贡献大礼九牢,朝见的位置是宾主之间相距九十步。可见“九”在人们心目中的地位。同时《易·系辞上》:“天一地二,天三地四,天五地六,天七地八,天九地十。”《京房易传》卷下记载“故《易》六十四卦,分上下,象阴阳也。奇偶之数,取之於乾坤。乾坤,阴阳之根本。”又:“初为阳,二为阴,三为阳,四为阴,五为阳,六为阴。一、三、五、七、九,阳之数;

二、四、六、八、十,阴之数。”奇数和偶数被附会成阳阴之数。“三、九”为天数、“九”阳数之最大数,日轮中有三足乌、九尾兽两个物像,借以象征天地阴阳之数。也许当时的人们认为,“乾,阳物也;坤,阴物也。阴阳合德而刚柔有体,以体天地之撰,以通神明之德”。只有阴阳相济,才能万物和谐,顺利发展,这种思想寓以深刻的哲理。它也表明了时人的一种期盼:阴阳和谐、家族兴旺、生活富裕。

通过上面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这样观点:九尾兽(狐)图像其含义因时、因人而异:也因为其伴随图像的不同而含义有别,我们应该多重证据法对其作出详实而又合理的科学阐释,如果割裂其与其他图像的联系而妄自解释,就会引发学者的误解,曲解古人的思想观点。

1顾森:《生命的图式—汉代西王母图像研究之一》,李砚祖:《艺术与科学》(卷三),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第50-51页。

2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

3牛天伟、金爱秀:《汉画神灵图像考述》,河南大学出版社,2009年2月,P353

4安居香山、中村璋八:《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版,第600页。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