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_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_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_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_以苏州IT产业集群为例

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

———以苏州I T产业集群为例

黎继子,刘春玲,常亚平,李柏勋

(武汉科技学院 经济管理学院,湖北武汉 430073)

摘 要: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是集群升级的主要途径,而且也为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耦合提供了基础。

本文根据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物流特点,对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耦合性进行了分析,提出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的三种模式,并以苏州I T产业集群为例,来分析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演变规律,以及对物流园区发展的影响,最后得出结论和建议。

关键词:产业集群;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物流园区;耦合

中图分类号:F27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2-9753(2006)01-0108-09

I n tegra ted Ana lysis of the O rgan i za ti ona l Successi on i n C luster Supply

Cha i n and the D evelop m en t of L og isti ca l Park

———The Ca se Study of IT I ndustry i n Suzhou

L I J i-zi,L I U Chun-ling,CHANG Ya-p ing,L IBai-xun

(School of M anage m ent&Econo m ics,W uhan U niversity of Science&Engineering,W uhan430073,China)

Abstract:The organizati onal successi on in cluster supp ly chain is not only a p ri m ary upgrading way of industrial clus2 ter,but als o a basis of integrating industrial cluster and l ogistical park.This paper analyzes how t o integrate organiza2 ti onal successi on in cluster supp ly chain and l ogistical park according t o the l ogistical features of organizati onal succes2 si on in cluster supp ly chain,and puts f or ward three integrated models.Mean while,thr ough the case study of I T industry in Suzhou,the l ogistical evolving regulati on of organizati onal successi on in cluster supp ly chain is exp l ored,and s ome relevant conclusi ons and suggesti ons are dra wn at last.

Key words:industrial cluster;cluster supp ly chain;organizati onal successi on;l ogistical park;integrati on

一、引言

从空间角度出发,威廉姆森(D.E.W illia m2 s on)的成本交易理论解释了企业在地域上的聚集,即减少和节约企业运输成本、配送成本、信息成本和存储成本等物流成本。据统计,这些物流成本占到企业总成本的65%-80%[1],所以物流成本的降低,很大程度上能使集群企业的竞争力得以维系。Gulyani(2001)在对印度汽车工业进行分析时发现,印度落后的交通基础设施和现代汽车工业精益生产要求,迫使印度汽车工业越来越趋向聚集,从而保证诸如塔塔汽车集团等印度汽车企业的物流运作高效和物流成本降低,使得印度汽车工业能在韩日和欧美企业垄断的国际市场中生存下来,而且得到了很好的发展[2]。但是,集群发展的动态性、集群企业分工不断精细化、产业集群区域分布不断拓展以及集群地域中腹地物流总量和物流跨度扩大等等,不断对原有物流运作模式提出了挑战,也就是说,集群企业难以通过以前自身地域的临近性来保证物流运作的高效。近年来,物流园区以其在某个地域中聚集不同功能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和不同类型的物流设施的特点,为解决目前产业集群物流发展困局提供了一种可

收稿日期:2005-08-11 修回日期:2005-11-26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70502029);湖北省“十五”人文社科项目(2004q221);湖北省重点项目(2004D001)

作者简介:黎继子(1970-),男,湖北咸宁人,武汉科技学院经济管理学院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集群式供应链,物流管理。801

行思路,也成为当今研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发展的热点问题。那么,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两者在发展和耦合的过程中,产业集群式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之间存在着何种演变规律?并且又如何影响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和发展?反过来物流园区的发展又是如何促进集群的升级呢?目前对这些问题的研究和分析却很少,而要回答这些问题,必须从产业集群发展与其供应链的组织续衍分析开始。

二、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与其物流特点

产业集群在发展过程中,往往从较低层次的某个环节,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和战略环节扩展,以获取集群产业升级和跃迁,Gereffi(1999)将此定义为“组织续衍”(organizati onal successi on)[3];无独有偶,Bair(2002)称之为本地一体化集群发展(full-package sect or)[4],他们实质上都是指产业集群在集群地域形成完整一体化供应链的发展趋向[5]。但对于集群式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研究较为零星、没有形成系统,因为目前国内外对于产业集群研究的四大主流理论中,不同理论研究侧重不同环节,外部经济学说的Marshall(1921)、Perr oux (1955)侧重分析共享“公共物品”服务环节;成本费用学说的St or per(1989)等侧重交易成本的销售交易环节[6];弹性专精学说的Pi ore&Sabel(1984)和B rusco(1982)侧重弹性专精和信任合作的生产环节;环境创新学说的Castells&Hall(1994)和Saxenian(1985)等侧重创新研发环节[7]。这些理论研究所侧重的不同环节其实构成了集群供应链,所以,从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为我们研究集群与物流园区的发展耦合提供了一种新视角。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和集群企业物流发展是密切相关的。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意味着集群企业分工不断加强,在促使自己将非核心业务外包出去的同时,也迫使集群企业向产业价值链的核心环节跃迁,以此来突出核心竞争优势和获取价值链战略环节。集群企业外包出去的环节和跃迁的环节,往往并没有转移出集群地域,而是继续存在和根植本地,从而使得集群企业间的物流联系越来越多,物流联系方向性越来越强,即集群企业物流发展朝着本地供应链一体化方向衍生。正是由于这种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以及产业集群参与主体多为中小企业,其物流体现出以下较为独特的表征。

(一)物流的整体外包性

集群的大企业相对较少,但它们在集群中往往处于核心地位,而配套和服务于大企业的中小企业数量却为数众多,单个中小企业物流活动较大企业少,而其整体物流规模远超过大企业,所以产业集群的物流本质上是以中小企业为主导的物流,但中小企业由于自身资金和实力限制,没有能力打造自身的物流网络运作平台(物流信息系统、运作网络设施等),难以对自己企业的物流活动进行自我经营,所以往往需要将物流整体外包出去。同样,集群的大企业虽然物流规模大,但自营物流将分散其核心业务资源,同时,物流运作效率和物流成本也难以长期保持一个稳定合理的水平,所以在产业集群中集群企业通常将物流外包出去。

(二)一体化性

产业集群发展升级,客观上要求集群进行供应链式的组织续衍,而衍生和分化的环节使得从产业集群上游到下游的各个环节的价值链趋向完整,这种发展方便了集群企业的物流运作,避免了一般企业在物流运作中存在的跨地域、频繁中转和多次间断的弊端,直接建立在了产业集群供应链平台的基础上,并基于本地一体化进行组织。地域的临近和供应链环节的完整,不仅提高了集群中的大企业的物流运作效率,更重要的是,使得集群的中小企业的小规模物流活动有了运作市场空间,也就是说,与大企业一样,中小企业通过本地一体化物流运作,也能实现对市场变化和消费者需要进行规模化和敏捷化的诉求。

(三)综合多样性

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使得在临近地域中聚集了同一产业的相关企业,由于各个环节企业所处的供应链/价值链位置、规模、专业化、经营水平等不同,对物流管理和物流服务要求就存在着多样性和差异性。由于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中的每个单元企业都是与周围单元企业有着纵横两个维度的物流联系,所以对每个集群的企业来说,物流活动就具有综合性,特别是在集群供应链的末端,随着集群企业产品的分布范围扩大和市场对配送及时度要求的提高,产业集群的物流必然涉及到保关、通关、保税、多式联运等国际物流环节,其物流的综合性进一步得到体现。

901

(四)发展阶段性

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体现出产业集群的发展由某个生产环节向整个价值链的发展过程。相对应地,集群物流发展也是由刚开始的涉及到某个或几个环节(比如运输、仓储等)离散、零碎的物流活动,向着本地一体化综合物流的方向发展。物流的流向由辐射状、无明显方向朝物流流向从供应链上游向下游流动总体趋势演变。物流活动由集群企业自营行为向物流完全外包的模式发展。物流活动由本地一体化向区域一体化、跨国一体化的物流方向发展。总之,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所形成的这些物流特点,为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发展耦合提供了基础。

三、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分析

物流园区作为物流系统中的重要部分,是指某一特定区域,以物流企业(包括运输企业、仓储企业、装卸企业、包装企业、加工配送企业、物流信息企业、邮政企业、综合服务企业等)为主导,以其服务的制造业、流通业等联系密切的企业为重要组成部分,以物流枢纽设施(如港口、机场、铁路货运站、公路枢纽等)和管理部门等为必要支撑平台,它们在空间上集聚,并形成具有特色的物流产业群现象。在一定程度上,物流园区可以看作是服务于集群企业的物流企业集群,两者之间的存在和发展有着高度的耦合和相关性(图1)

图1 产业集群与物流园区的耦合图

资料来源:作者整理。

(一)产业集群发展与物流园区的支撑

产业集群是相关上下游企业的聚集,分工的

细化和地域上的临近性使得集群内的企业摒弃了“大而全”、“小而全”的发展模式,并转向弹性专精的专业化方向发展。目前国内地方产业集群,不管是传统产业,还是高科技产业,其集群优势环节都表现为制造加工底层环节,与此对应,提高集群在制造加工环节的竞争力则反映在产品加工质

量、成本和交货期上。而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在客观上使得制造加工环节的上游原材料供应和下游销售渠道畅通得到保证,更重要的是通过地方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集群中企业将自己不擅长的环节外包给集群供应链中的专业企业,同样,其他企业在集群供应链整合中重新整合自己的业务流程,促使集群产业内部分工发展愈趋精细,集群企业的弹性专精愈趋深化,满足了市场对生产的少批量、多品种、多频次要求,在保证企业专注自身核心业务的同时,也顺应了生产社会化、分工专业化、精细化的发展要求,提高企业在质量、成本和交货期上的竞争能力[8-9]

。当然,产

业集群发展导致集群企业柔性不断降低,承担的

市场风险不断加大。

针对集群企业分工越来越精细,企业之间的物流联系也越来越复杂,物流外包越来越频繁,企业物流管理越来越重要的特点,物流园区能较好地承担起为集群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平台的作用,通过自身物流园区各个不同功能的企业(运输企业、仓储企业、配送企业、服务企业等),有机嵌入到集群供应链的上下游每一个环节(供应商和制造商、制造商和批发商、批发商和零售商、零售商和终端客户)中去,并使得集群分工精细的上下游企业通过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无缝”黏合,在产业集群内部形成不同环节企业相互耦合的流线型供应链,这样就能实现柔性即时销售、即时生产、即时采购,以保证企业物流运作的低成本、高效率和快交货,防止集群企业分工精细导致企业刚性加大的风险。

(二)物流园区发展与集群产业基础的夯实

物流园区以功能化、规模化、综合化为企业提供物流服务,客观上要求物流园区所在地域的腹地经济较为发达,有足够物流需求,否则物流园区

的建设和发展就会面临“无米之炊”。而产业集群作为同一产业相关企业的聚集地,外部经济性吸引了众多企业的加入和中小企业的不断衍生,使得产业集群所在的腹地经济也不断壮大,集群企业的物流联系也日益频繁扩大,对于产业集群中数量较多、占主体的中小企业来说,由于自身资金和技术制约,往往将物流环节外包出去,而不是自我经营。再者,中小企业自身的物流规模很小,流程较短,流向较杂,自营物流使得物流运作成本也很难降低下来。但产业集群内的中小企业以整体

11

形式外包物流,却能形成规模效应,长短物流流程和多向物流流向可以相互补充,互济余缺,保证了物流园区中物流企业的物流运作在时间和空间上的均衡性,这些为物流园区的存在和发展提供了需求基础。更重要的是,产业集群的企业经营同一产业或同一产业的某一品类产品,使得物流园区内的物流企业经营更具专业化,因为不同品类物流所用的物流工具、载体和运作平台有很大的差异,比如家电物流和快速消费品物流的物流运作,所用物流平台、配送方式、运输配载方法、物流工具标准(条码、托盘等)是不一样的。像家电物流在配送车辆中,可能有着多种诸如冰箱、彩电、洗衣机等家电,而且这些冰箱、彩电、洗衣机生产的厂家可能不同,体积不一,形状各异,顾客分布较为分散;但对于饮料这种快速消费品来说,在配送时,品类较为单一,顾客需要不是单件,而是整箱,体积尺寸规范,相比较家电物流运作平台和管理就显得更为复杂和专业,这也说明了很难利用快速消费品的物流平台对家电物流进行运作。所以,产业集群发展也促成了物流园区的经营更具规模化和经营物流品类的单一化,在客观上促使物流园区物流服务的高效率性,有力促进了产业集群竞争力的提高。

另一方面,现代物流服务与传统物流服务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现代物流服务提供的是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传统物流只是提供局部、某个环节的物流服务。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使得在集群地域中形成了本地一体化的上下游企业(供应商、制造商和批发零售商),形成完整或几乎完整的供应链,为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提供了天然的平台,也促成一体化的物流服务,减少中间的中转环节,所以集群发展对物流园区在保证企业物流运作速度、提高服务水平和降低成本上有着很重要的作用。

总之,产业集群发展是物流园区运作的平台和基础,而物流园区发展是产业集群提高竞争力的保证。

四、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模式

产业集群演化条件和所处的地域不一样,其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耦合发展的模式就存在差异,根据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及其发展的物流特点,就存在着三种耦合模式:本地耦合模式、区域耦合模式以及跨国耦合模式。

(一)本地耦合模式

本地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各个环节企业的物流进行集成运作。这种物流运作模式是由于产业集群源于其所在地域具有悠久的产业基础,是一种内生型的产业集群,正是由于沉积于本地久远的市场,在其长期缓慢发展中,其产业各个环节自成体系,供应链组织续衍已成雏形,但是该产业集群的腹地经济范围相对狭小,影响和知名度有限,其采购、生产和销售大都是在本地进行,与外界(其他区域或是国外市场)联系较少,因此物流运作也是基于本地一体化。其物流运作中有三个主要内容:仓储、运输和配送,但这些环节表现出自身独特之处,即具有仓储的公共性、运输的短距离性和配送的小范围同城性。仓储的公共性是产业集群中的中小企业居多,需求都是基于本地下游企业即时订单的拉动,同时由于技术资金的限制,中小企业依赖物流园区提供公共仓储仓库来存储和缓冲物料需求,集群各个环节企业都处于临近地域,相互间的运输方式单一,多式联运少,运输距离短,同时由于产业集群销售范围局限于本地区域,配送多是基于小范围的同城配送,网络结构简单,范围不大,信息化程度低,因此本地耦合模式是一种线状的物流整合,更强调的是集群供应链各个续衍环节的物流衔接,强调的是低库存和精益物流(lean l ogistic)。

这种本地耦合模式的集群式供应链是一种n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0],意味着在该集群地域中,它既是产品的消费地,也是信息的集散地,相关信息发达,同一地域的产业链完整,可实现集群企业无库存的J I T销售、J I T生产和J I T采购。

(二)区域耦合模式

区域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对产业集群内部所在供应链环节进行物流整合,再延伸到其他相关产业集群的区域间物流的集成整合。确切地说,这种耦合模式是适合于腹地经济相当发达的卫星式产业集群。因为这时集成的集群数量不再是唯一,而是存在多个产业集群,并且产业相关或相似,分布地域不远,产品销售范围跨出了本地空间的制约,其物流流程更远,流向更广,物流也呈现出少批量、多频次的网络特点,物流的联络广度就体现出来,因此在整个物流体系中就须考虑到

111

物流枢纽、分支线路、多式联运、异地代理货物配载、车辆救援维修网等环节,也使得物流园区对于各个区域的产业集群来说,只是整个物流体系中的一个物流节点,该节点只有和产业集群外的物流节点相配合,才能保证整个物流的高效,否则物流运作无法达到全局最优,只可能实现产业集群区域内局部最优。另外,由于集群间产业的相似性和相关性,集群间区域物流耦合完全可在同一物流运作平台上进行,因此区域耦合模式的物流运作,不仅是对本地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各个环节物流进行一体化整合,同时也是以此为平台,向集群外围扩展,将外部集群物流或自身延伸的物流环节进行更大范围的区域耦合。

区域耦合模式的集群供应链是s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1],在seed模式下的集群供应链,上下游环节或相关产业之间的分离性,使得各自分布在有利于自身发展的地域环境中,各个集群之间在地域上相距不远,加之物流运作平台的通用性,使得区域耦合模式更强调的是各个产业集群在区域之间的网状物流整合,体现的是一种和谐物流(synchr onized l ogistic)。

(三)跨国耦合模式

跨国耦合模式是指物流园区在前两种模式的基础上,对集群产业所产生的国际物流进行的耦合。由于“外向型”、“外生型”产业集群往往存在国际物流衍生环节,从而就可能存在跨国耦合模式,“外生型”产业集群是由于地域(苏州)或地缘优势(东莞),在与全球价值链相互对接,承接了全球价值链的加工环节进行的“三来一补”活动。初始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层次较低、环节不完整,产业集群本地物流简单,随着产业集群的发展升级,必然沿价值链形成供应链组织续衍,形成本地一体化物流,这种“外生型”产业集群的国际物流环节是与生俱来的,但对于“外向型”产业集群不是这样,它是产业集群竞争力不断增强,而逐步融入到国际市场中去,才产生了国际物流环节。故跨国耦合模式就是物流园区将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进行衔接和整合,其中涉及到报关、通关、保税、仓单抵押物流金融、虚拟航空港等综合性服务,其实这些服务是在物流服务的基础上派生出来的物流衍生服务。这时产业集群和物流园区功能融合为一体,成为其不可分割的整体,这种产业集群就是强调服务定位feed模式下的集群式供应链[12]。

这三种耦合模式并不是截然分开的,而是相互关联的,在区域耦合和跨国耦合中,往往是以本地耦合为基础,而本地耦合中也存在着区域和跨国耦合。

五、苏州I T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发展的耦合

20世纪90年代以来,由于国际产业分工,欧美企业纷纷将电子信息产业的生产、部分设计以及电脑软件开发转移到韩国、新加坡、印度等国家和地区。随后又开始大规模向我国(如东莞、苏州等)及东盟等地转移。苏州由于地域上距上海87公里,从上海虹桥机场和上海浦东机场到苏州车程大约为2个半小时。可以说上海具有的优势,同时也成了苏州的优势。加上苏州有比上海低得多的土地、劳务等商务成本和政策优势,使苏州成为承接全球I T产业理想的投资地。从1993年苏州第一家外向型I T企业———台湾宏基从上海迁到苏州新区投资以来,经过十几年的发展,目前苏州形成了以苏州工业园区、苏州高新区、昆山等的I T产业集群,吸纳外资总额达到200多亿美元,吸引着像华硕、台积电、联电、旺宏、日月光、鸿海、宏力、三星、日立、西门子、飞利浦等众多I T企业等加入,目前在苏州投资的外资企业已超过6000多家,其中世界500强中已有91家在苏州进行了投资,外商投资企业有6家超10亿美元,50多家超1亿美元,平均项目投资超过3000万美元,这些使得苏州在全球I T产业界中占有一席之地,比如苏州I T产业集群年生产鼠标器6000万只,占世界市场份额的61%;手机用液晶显示器8000万片,占25%;手机用水晶振子7亿只,占30%;电脑主机板2000万片,占20%。

(一)苏州I 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本地和跨国耦合

苏州的I T产业集群是一种“外生型”产业集群,它一开始就存在国际物流环节。由于I T产业存在着摩尔定律现象,即每隔18个月I T产品性能提高1倍,I T产品价格将下降1半,所以I T产品生命周期越来越短,为了缩短生产周期,降低库存,提高物流运作效率,进驻苏州的I T企业十分注重自身和外在的供应链的一体化性,注重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在苏州I T集群形成之初,企业没有可依赖的上下游环节,很多企业只有将其配套

211

的供应链整体迁移到苏州,如最先进入的台湾宏基,与其一起进驻上下游配套厂商就有14家;落户苏州的华硕,同样有尾随而至的12家上下游的供应链配套企业。目前苏州已经完成了从企业供应链组织续衍过渡到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以集群的形成和本地一体化物流的整合大大提高了苏州I T产业物流效率。在此过程中,苏州物流中心(即物流园区)在服务于集群企业中起到重要作用,在物流中心中拥有众多的各类物流企业,如普洛斯、三井物产、伯灵顿、联合包裹(UPS)、敦豪(DHL)、大田、大通、宝供、锦海捷亚等20多家国内外著名物流企业,还有59家货代和23家航空公司,为苏州I T企业提供高效的、基于本地一体化的运输、仓储、配送等物流服务,大大减少物流中转环节,降低企业物流成本。

由于苏州I T产业集群已融入到全球产业链中,其物流也包含国际物流环节。I T产业全球化采购配送、零库存管理和即时生产,要求物流越快越好,苏州I T产品80%都要走空运,保证48小时或72小时内把产品运到世界各地。但苏州毗邻上海,到上海机场2个多小时的车程的地理优势却成为苏州无法建机场的劣势,使得苏州的每笔进出口货物必须经过上海、南京两个海关。比如,进口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办完海关手续,运输到工厂就需要24-48小时,再加上飞机的运输时间及国外工厂到机场的时间。要想在48小时或72小时内完成从原材料供应商工厂进口到园区的企业,经过生产加工后,产品在48小时或72小时内再运到世界各地的客户手中几乎是不可能的,这大大削弱了苏州I T产业集群竞争力。

因此苏州物流中心借鉴欧洲、美洲大陆上普遍采用的“空陆联程”、“卡车航班”的模式,通过“虚拟空港”(SZ V),开办空陆联程中转通关业务,在货物抵达机场后,直接装上被视为航空器的“卡车航班”,定时发班,运输至苏州物流中心。而货主可在运输途中办完海关清关手续,直接在苏州物流中心提货。利用该模式后,物流通关时间大大缩短。货物抵达上海机场后,送到园区企业的时间从原来的24-48小时,缩短为平均7个小时,最短的达到3.5个小时。比如2005年3月18日,三星液晶显示器目前从韩国进口的货物,在当天下午1:30航班到达杭州萧山机场,通过理货、中转、加封、放行等,直到开往SZ V总共不到5小时。这种当天放行,直接运送到三星工厂的物流运作方式,大大简化了物流运作方式,缩短企业物流时间。

另外,在苏州I T集群的本地物流与国际物流整合中,存在国内I T加工贸易企业的成品要与国外进口货物拼装,并配送到第三国企业的情形,而传统的保税仓库和出口监管仓库却是井水不犯河水,老死不相往来。在物流园区中建立的相应的保税物流中心(B型),来解决国内物流和国外物流的耦合问题,保税物流中心(B型)是由多家保税物流企业在园区集中布局,具备保税仓储、分拨配送、简单加工、信息处理、进出口贸易、检测检验、商品展示、集中报关等功能。如当国内货物出口到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时,报关单上的“运输方式”为“物流中心”,场地代码为“2346”,这时货物信息预录入、报关、报检、查验、放行等手续全部在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现场一次性办理,保税物流中心的设立,解决了加工贸易深层次问题,也为苏州I T企业节省了时间和降低了物流费用。

(二)苏州I T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与物流园区的区域耦合

苏州市区内有着以苏州工业园区和苏州高新区园区为基础的I T产业集群,其周边地区的苏州县级市昆山、吴江等地的I T产业集群发展也十分迅速。目前以苏州工业园区、高新区、昆山经济技术开发区和吴江经济技术开发区为载体,已形成一个以笔记本电脑、集成电路、移动电话、数码相机及计算机零部件为主体的I T制造产业集群区域。特别是位于苏州市和上海两地之间的昆山市,目前聚集了600多家I T企业,台湾十大笔记本电脑厂商已有8家在昆山投资建厂,这些台湾龙头企业的落户发展,使昆山I T产业链不断拉长并日趋完善,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不断趋向完整,目前产业关联度已达90%-95%,笔记本电脑所需的500多个零部件中,除极个别需要进口外,其余全部可在昆山制造。

另外,苏州周边的无锡I T产业集群形成了一定发展规模,以“希捷”为龙头的硬磁盘驱动器、以“夏普”为龙头的液晶显示器、以“阿尔卑斯”为龙头的信息记录产品、以“通用”为龙头的智能化仪器等企业,就是其中的代表。与此同时,一批生产加工配套企业应运而生,形成了相关配套企业群

311

体,年销售收入近500亿元;同时无锡微电子产业也十分发达,国内目前规模最大的外商独资项目海力士—意法“8英寸”及“12英寸”半导体工厂在无锡开工建设,同时,无锡还聚集着华晶电子集团、中电科技集团等58家国内著名信息产业龙头,形成了由60多家集成电路设计企业、6家晶圆生产企业、20多家封装测试和配套企业的微电子企业群体,构筑起比较完整的微电子产业链。总之,在苏州为中心的I T产业集群区域中,大大小小的产业集群就达12个,涉及企业7000家,年销售收入超过4000亿元,正是这些产业集群的强力支撑,将该区域经济推入快车道。

集群区域化发展以及这些I T产业集群的产业存在着相似和相关性,使得整合不同区域的集群(苏州、昆山、无锡、吴江、上海张江)物流就显得很重要,以避免物流规划和整合中的重复建设和低水平耦合。而苏州物流中心以前作为整合苏州本地物流一体化的平台,现在演化为整合整个长三角地区物流的一个节点,以上海、南京机场为国际枢纽和地区枢纽,利用各地干线支线,通过“虚拟空港”、“卡车航班”、“空陆联程”的模式,将这些机场有机联结起来,以满足长三角不断发展的航空货运需求,并通过“虚拟海港”、“海陆联运”、“海铁联运”,进行集装箱多式联运,解决集群区域进出口货物的“海空通道”问题。

同时在区域耦合中,苏州园区保税物流中心(B型)参与运作的企业也慢慢遍及苏州周边的I T 产业集群,如吴江、无锡、嘉兴等“长三角”周边地区。并且很多企业正在考虑将他们原先设在香港、新加坡、日本、韩国,甚至欧洲或美国的原材料及产成品分拨中心移到这里来,以进一步降低物流成本,提高企业的竞争力。如日本横河株式会社已在保税物流中心内设立分拨中心,将原来需要在日本配送到苏州横河电机公司的业务,转移到保税物流中心来操作。半年间,进出口商品结构充分体现了苏州物流中心及周边地区I T产业集聚的特点,并且通过中心进出口的商品种类从十多种增加到数千种,主要为I T产品(占总值的64%),也进一步证明了企业要实现物流零库存管理、J I T生产模式,必须要建立保税物流中心这样的多功能物流平台为其服务,而且保税物流中心的业务日趋多样化,物流中心的各项功能正被企业逐步开发和使用,它不仅可实现原材料配送、成品分销等主流业务,还可以解决很多中心外现有政策无法实现的边缘业务,如剩余料件的调拨等。总之,保税物流中心对提升本地区的物流服务功能、降低物流成本发挥了重要作用。

六、主要结论和建议

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不仅为集群发展升级提供了一种有效的方式,更主要的是,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所产生的物流品类的单一性、规模性和一体化性,为物流园区实现区域物流优化和整体提高提供了一种解决思路。而目前苏州I T产业集群,正是由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从本地耦合和跨国耦合阶段向区域耦合阶段发展,结合上述分析,有如下几个方面结论和建议:

(一)促进产业集群从纵横两个维度进行组织续衍

产业集群发展可以通过产业集群的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表现出来。纵向维度发展其实指的是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而横向维度发展指的是产业集群各环节的企业数量和实力的壮大。当前国内诸多的产业集群实力和规模不大,反应在横向维度上的产业集群各个环节的企业数量很多,但企业生产能力、销售利润水平很低,特别是对于传统的产业集群(纺织服装、家具、小五金等)来说,多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生产分布在成百上千的个体中,产业集群整体的规模实力可见一斑,因此单个企业规模实力弱小、物流量小,使得物流成本对于企业来说所占比重较少,从而导致产业集群内部难以形成物流园区的有效物流需求。对于苏州I T高新技术产业集群而言,由于行业门槛较高,相对于传统产业集群,其各个环节企业,特别是核心企业的实力和产能普遍较强,但某些环节(如研发)的企业数量较少却往往是其发展的瓶颈,所以集群纵向发展的企业规模和数量制约整个产业集群的总有效物流量,难以支撑一个物流园区的需求量。产业集群纵向维度的供应链一体化组织续衍发展上,往往是产业集群沿价值链向附加值高、核心环节发展,来形成集群纵向维度的完整供应链,这种演化需要一个较长发展过程,而目前苏州I T产业各个环节分布并不十分集中,势必使得产业集群供应链组织续衍的纵向难以形成一体化发展,造成物流本地一体化运作的中转、间断的环节增多,运作效率降低,特别是跨国企业将核心环节留在自己的国内,而将非核心环节转移

411

出来,集群供应链续衍的完整性就显得十分困难,所以产业集群发展应大力促进从纵横两个维度组织续衍,以形成物流园区建立的需求以及高效运行的条件。

(二)培育与引进实力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

作为物流园区主体的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直接影响到为集群中小企业提供物流服务水平的高低。第三方物流企业是为集群企业提供从采购、运输、包装、装卸搬运、仓储、配送以及相关信息处理整个过程的一体化物流服务,但目前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多不是现代意义上的物流企业,或者说是正在向第三方物流企业转化的传统的物流企业,这些园区内的企业,主要从事的是物流过程中的某个环节,比如是仓储企业、运输企业、船代、货代、配送企业等,虽然这样的传统的物流企业正如产业集群的供应链组织续衍一样,努力从自身的传统物流服务业向其他物流环节服务延伸,但还没有形成提供从最上游的采购到最下游的终端客户的配送全程一体化物流服务,特别是随着产业集群物流跨度扩大,第三方物流企业的实力和水平就显得很重要,因为在产业集群本地的局部范围内,物流运作是在大批量和“条状”形式下运作,而在涉及到集群本地后续物流环节时,物流呈现出网络平面状,而且分布范围则是跨区域和跨国,这就需要实力较强的物流企业参与其中,但目前苏州I T产业集群中的具有较强实力的3P L(如UPS、FedEx、DHL、T NT)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较少,所以难以同时保证在干线和末端的物流运作效率高,因为在物流末端配送环节,被认为是物流的“最后一公里”,苏州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大多提供的并非是一站式的“门对门”(door t o door)一体化的物流服务,而是“站到站”式(ter2 m inal t o ter m inal)的物流服务,这种“站到站”式物流服务还需将物料从“站”运往终端客户手中(door),途中需经过几道中转环节,其物流运作效率必然降低,所以在物流流程较长、终端物流配送范围较广的情况下,只有实力强大的第三方物流能为这些分布面较广、需求千人千面的终端客户,提供这种一站式或一体化的“门对门”的物流服务,因此有实力的第三方物流企业加盟到物流园区十分重要。

(三)从区域角度来协调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物流园区的规划

基于本地耦合产业集群的物流运作,物流园区的功能定位较为单一,只是为本地化的产业集群提供一体化物流服务,很少从较大范围来考虑跨区域和跨国的物流运作行为的存在。由于产业集群在供应链组织续衍过程中,形成完整的集群式供应链的同时,产业集群往往也由现实的低等级的发展阶段向更高级的阶段发展,即集群发展跨出本地,与全球供应链进行耦合,具有了区域和国际物流特征,因此物流运作势必扩展到其他区域和国家中去。所以,物流园区的规划不仅要考虑基于本地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和运作,而且应从长远和社会的战略角度出发,对物流园区规划要进行统筹决策。但目前苏州以及周边的I T产业集群在进行物流园区的规划时,受到地方保护主义和行业的条块分割的影响,各自为政,画地为牢,都以各自的产业集群建立一个个规模更大的物流园区,使得物流园区的功效难以得到发挥,更不用说从较大的范围来规划产业集群的各个物流节点。所以,有必要整合苏州周边的I T产业集群带的、现有的物流基础设施与物流运作平台,来调整规划整个社会或区域物流体系,只有这样才能保证服务于产业集群的物流园区与产业集群能够得到同步发展,防止低水平重复建设。

(四)构建适合集群中小企业的物流交互信息平台

产业集群以中小企业为主体,其物流运作是通过化零为整的方式外包给物流园区的第三方物流企业进行规模化运作,这就必然存在着中小企业之间、中小企业与物流园区企业之间以及物流园区的物流企业之间的信息交互和共享,有了这种物流信息共享和沟通,才能保证产业集群供应链上的不同企业的物流进行“无缝”链接,降低集群中小企业内部以及各个企业之间的库存,使得企业按市场的需求信息进行快速反应,如果没有这种物流信息交互平台,物流运作就是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很难为企业真正带来利润增长和成本节约。但产业集群的中小企业不可能像大企业有着较强的资金和技术实力支撑,建立自己的物流信息系统(ERP、SC MS、WMS、DMS等),所以在物流园区的建设时,就需要建立一个既可以保证大企业的物流信息系统直接接入,同时也能让中小企业“即插即用”的通用物流信息系统平台,以保证产业集群的物流需求与物流园区的物流供应能

511

真正进行实时匹配和耦合,使得物流运作各个环

节能畅通起来,而不致产生信息不对称,导致企业

间不均衡非最优性博弈,也不致产生牛鞭放大效

应,产生大量库存的问题。

参考文献:

[1]Bowers ox,D.J.and David C..Logistical Management:

The I ntegrated Supp ly Chain Pr ocess[M].Ne w York:

McGraw-H ill,1996.358.

[2]Gulyani S..Effects of Poor Trans portati on on Lean Pr o2

ducti on and I ndustrial Clustering:Evidence fr om the I ndian

Aut o I ndustry[J].World Devel opment,2001,29(7):1157

-1177.

[3]Gereffi G..I nternati onal Trade and I ndustrial Upgrading

in the Apparel Commodity Chain[J].Journal of I nternati onal

Econom ics,1999,43(2):3211-3223.

[4]Bair J..Beyond the Maquila Model?NAFT A and the

Mexican Apparel I ndustry[J].I ndustry and I nnovati on,

2002,26(7):1414-1434.

[5]黎继子.集群式供应链[M].北京:科学出版社,2005,

86.

[6]St or per M..The Transiti on t o Flexible Specializati on in

the US Fil m I ndustry:External Econom ies,the D ivisi on of La2

bor,and the Cr ossing of I ndustrial D ivides[J].Cambridge

Journal of Econom ics,1989,13(4):273-305.

[7]Saxenian A..The Genesis of Silicon Valley[J].Silicon

Landscapes,1985:20-34.

[8]李海舰,原 磊.论无边界企业[J].中国工业经济,

2005,(4):56-62.

[9]李海舰,冯 丽.企业价值来源及其理论研究[J].中

国工业经济,2004,(3):87-92.

[10]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等.市场需求模式下集群式供

应链的战略合作决策分析[J].财经研究,2004,(10):14-

24.

[11]黎继子,刘春玲,蔡根女.全球价值链与地方产业集

群的供应链式整合[J].中国工业经济,2005,(2):87-92.

[12]黎继子,刘春玲.价值链/供应链视角下的集群研究

新进展[J].外国经济与管理,2004,(7):10-14.

(本文责编:白 璐) 611

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化发展研究 要:在“十二五”计划的大环境下,反映出目前东部地区的产业向西部地区的产业转移对西部欠发达地区所带来的机遇和挑战。由于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集群化发展还存在很多问题,因此,对目前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发展提出建议,希望为西部欠发达地区的经济发展谋出路。 标签: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工业园区建设 中图分类号:F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198(2012)17-0003-01 20世纪90年代以来,产业集群模式在世界范围内快速崛起,成为各国和区域经济发展的强大助推器。但是,这一模式也存在严重的弊端,欠发达地区大多为生态脆弱地区,如果只是继续照搬这一模式,只会导致资源的迅速耗竭和生态严重恶化,人们可能面临生产和生活不可持续的境地。 1 我国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与产业集群发展背景 1.1 产业集群中的资源及专业梯度转移 1.1.1 资源环境因素 资源分为两种,一种是自然资源;一种是非自然资源。从市场经济发展和经济全球化的角度来看,资源消耗型产业集群则从发达地区向欠发达地区转移,这是资本逐利性和流动性的体现,而同时非自然资源约束与激励却日益加强。如:苏南、浙北一带众多产业集群,其供与销几乎都是“两头在外”。作为欠发达地区,丰富廉价的劳动力资源、自然资源、广阔的发展空间成为吸引产业聚集的要素。 1.1.2 产业梯度转移 产业发展的梯度转移是一个必然存在的经济现象。目前,沿海大城市在实现产业升级的过程中,由于土地、劳动力等要素成本上升的压力,自然地就要把以劳动密集型、资源消耗为主的加工工业向周边的欠发达地区转移。因此,产业梯度转移也是欠发达地区产业集群形成的一个重要因素。 1.2 西部欠发达地区产业基础 西部欠发达地区一方面自然资源丰富,能为当地经济发展提供良好的资源基础;但是另一方面,生态环境却相对脆弱,大规模的过度开发很容易给当地带来巨大的资源及环境压力。近几年在西部大开发的推动下,西部地区产业规模和效益都有了明显的改善,产业集群发展也有了一定的效果。产生了一些具有一定实力的优势产业集群,对于西部地区产业集群的发展和扩大起到了引导和带动作用,对于西部经济的发展具有非常重大的意义。 2 西部欠发达地区工业园区发展所面临的主要难题 2.1 基础设施建设滞后 基础设施建设在国民经济发展的重要保证,随着西部经济的飞速发展和产业集群的不断扩大,对公共基础设施资源的需求就越高。但目前,西部产业集群内的基础设施规划建设都普遍滞后,道路、通讯、物流、信息、生活设施都跟不上经济发展的要求。对产业集群的发展起着很大的制约。 2.2 产业组织结构不合理 西部欠发达地区目前产业集群组织结构、管理都很不合理。目前的工业园区大多只是把企业聚集在一起,但是各个企业间缺乏专业化的分工协作和相互的经济联系;产业集群内信息平台建设缺乏,不能形成知识流和信息流,整个园区趋

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2020年工作方案

广东省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 2020年工作方案 为加快推动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培育特定行业工业互联网平台,引导产业集群上下游、产供销、大中小微企业上平台,以区域整合产业、以行业聚合应用,按照“一行一策,成熟一个、试点一个”的集群试点原则,制定2020年工作方案。 一、组织实施 (一)组建产业联合体 1.服务商牵头。由深耕垂直行业领域的第三方工业互联网服务商牵头会同行业设备商、本地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等组建产业联合体,深入调研产业集群,科学确定集群试点的垂直行业领域范围和起步区域。起步区域原则上应为产业聚集的专业镇、工业园区或县区,且起步区域数量原则上为1个,服务商以牵头方式只能参与1个集群试点,以参与方式的不作限制。 2.平台商牵头。由广东省内的国家跨行业跨领域工业互联网平台商牵头,市场化机制自主严格筛选优秀服务商组建产业联合体,开展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工作。原则上平台商每年牵头试点不超过3个集群,每个集群试点的起步区域要求与服务商牵头方式相同。 (二)制定实施方案 产业联合体基于垂直行业领域的产业变革与升级方向,

筛选基层政府思路清晰和集群企业积极踊跃的起步区域,与集群基层政府、产业链变革型企业等深入合作,系统研究集群产业现状、问题与原因,摸清集群企业分布、集群短板突破实施计划、集群转型整理路径路线图、集群带动产业链上下游区域转移方式等,提出针对性的产业升级路径,明确重点任务、实施目标、时间计划、投资预算、保障措施等,推动集群试点工作做实做深。起步区域取得良好效果好后,再向全省其他产业集聚区域快速复制推广。 (三)成立工作组 每个特色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对应成立一个专门的工作组,进一步完善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与产业联合体单位的工作组机制,对接聚合省、市、县区、专业镇(工业园区)各级各类产业政策和保障措施,聚力打造集群试点区域样板。工作组加强日常协调、及时解决试点过程中的问题,组织打造标杆案例,精心组织开展走进产业集群活动,定期开展集群试点阶段小结和绩效评估,适时优化调整实施方案和配套措施。 二、保障措施 (一)创新投资模式,建设共享制造平台 鼓励产业联合体依托产业集群数字化转型试点培育发展共享制造平台,包括共享工厂、共享产业园、区域运营平台等。创新投资建设模式,坚持以市场投入为主,支持多元主体参与建设,鼓励金融机构创新产品强化服务。推动共享制造平台深度整合多样化制造资源,输出融合型的行业团体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

产业集群发展面临问题的深入剖析hc360慧聪网纺织行业频道 2004-06-11 09:23:50 近日,旨在提升广东产业集群发展水平的全省产业集群经验交流会在中山市召开。会上,政府官员与专家学者就广东乃至全国产业集群发展面临的问题进行了深入剖析,并就下一步如何加快产业集群发展提出了意见和建议。 与会专家普遍认为,广东目前的首要任务是实现中小企业由集聚向集群的转化,把产业链做成产业集群发展的主脉。 广东产业集群发展三大不足 广东省副省长游宁丰把广东目前产业集群发展存在的不足归结为三点: 一是产业集群多以低成本为基础的聚集,创新能力与参与国内外竞争的要求不相适应。由于高素质人才缺乏、科研力量不足、产业配套不完善等原因,广东未能成为创新型产业集群——即高端道路集群的首选地,产业发展面临着大而不强的隐忧。二是企业的根植性与可持续发展、争当排头兵的要求不相适应。随着近几年政策优势和地理优势的逐步减弱,出现了部分企业向外迁移的现象。三是产业集群内产业链的发展有待进一步的完善。大量“小而全”的企业在同一个集群中,不仅阻碍了产业链的延伸,而且危及集群的自我发展和竞争力的提升。如何促进市场发育,以大流通促进大生产,以大生产促进专业分工和合作,也是产业集群面临的紧迫问题。

产业扎堆缺乏差异性优势 暨南大学经济学院教授陈雪梅把产业集群分为外源型(外资带动型)和内源型(本土发展型)两大类。她认为这两种类型的产业集群分别存在不同的问题。 外源型产业集聚存在的问题有:“复制群居链”现象突出。1987年第一家台湾鞋厂在东莞投资生产, 到1990年时已有400多家台湾鞋厂在此落户,台湾的制鞋商、原材料供应商、包装商、机器维修店以及下包厂商在此形成一个新的企业网络。但台商企业只选择自己圈子里面的企业形成上下游交易合作关系,对当地相关产业前向、后向关联效应差。当一个大型企业选择外迁,往往会带走许多相关小企业。台资企业与内地企业之间的关系还仅仅是基于产品链的简单劳动分工。大多数台资企业将高附加值的生产留在台湾,接收订单、获取信息、产品开发、研制和试验以及销售活动都主要集中在台湾,内地成为较单纯的生产加工地。 内源型集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产业集聚竞争力主要集中在依靠低成本生产要素提供低价格商品的“低成本竞争优势”上,而通过提供客户独特而优异的价值和服务的“差异型竞争优势”明显缺乏。抽样调查表明广东自主研发的企业比例不到40%,不少企业没有核心技术,大多停留在低水平的往返式生产上,抗风险能力较差。专业化分工与合作已初步形成,但产业链的前后联系不明显,纵向分工程度不高。在深圳,家具、钟表、服装、机械、鞋业、工艺六个传统产业都具有相当的经济规模,但只是产业扎堆,没有形成产业集群,企业陷入“小而全”的困境,而配套企业吃不饱。 营造植根性催生集群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分析_钱晓君

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分析 钱晓君西南财经大学四川成都611130 =摘要>外商直接投资理论强调跨国公司的垄断优势和东道国的区位优势决定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分布,跨国公司的定位决策取决于因产业地理集群所形成的竞争优势。苏州工业园区是中国外向型经济发展模式最具典型代表,本文将通过对区内产业集群分析的分析得出苏州工业园区发展的成果与不足。 =关键词>产业集群外商直接投资跨国公司. 一、引言 2009年苏州工业园区建设十五周年,各项成果举世瞩目。2008年,园区实现GDP1001.52亿元,地方一般预算收入95.08亿元,分别比开发之初增长了近100倍和300余倍,人均GDP接近德国平均水平。"苏州模式"作为一个新名词渐渐被诸多官员和学者在发言和著作中引用。一般认为其是一种较为典型的以外资带动出口加工、发展外向经济的模式(张晔,2005)。从产业集群的产生与演化来看,苏州工业园区是由政府推动的类似于"嵌入型"(异地孵化)集群,发挥"看得见的手"作用,通过政策扶植推动本地产业集群上台阶,地方政府大力支持和服务于外向型经济。政府积极筹划、制定地方发展战略和相应的地方优惠政策和措施,设立园区管委会管理和实施其政策,在基础实施建设、外企的生产建设用地、外贸出口通关、外汇金融服务和税收等提供其优质服务。作为苏州城内最大的产业集群,苏州工业园区的一大特征是集群内的经济实体主要由来自全球各国的跨国公司所组成。虽然当代集群中跨国公司的参与已经非常普遍,但现有的理论对其论述尚不多。本文从产业集群角度出发,试图对苏州工业园区的发展模式做一个较为基本的认识。 二、苏州工业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与特点 1.集群企业主体。苏州市引进外资、兴办外商投资企业始于80年代初期,90年代初逐步形成高潮,90年代中后期进入调整提高的发展轨道。如今,苏州已经成为引进外资,尤其是吸引跨国公司投资最为成功的城市之一。苏州工业园区内的经济实体主要是以全球跨国公司为代表的外资企业,从资本来源来看,跨国公司的投资是区域经济增长的发动机,大量跨国公司的进入集聚了资金、技术、物资、人才等生产要素,区内外资企业的份额已经超越本土企业。有力地推动了苏州相关产业的发展和地区经济的增长。从主导产业来看,电子及通信设备制造业产值高高居上,以其近1/3的产值比率形成了其他行业难望项背的强势集群。它的规模效应带动,也使得前6位行业的产业集中度大幅上升。集群内的跨国子公司与区外母公司保持着密切的联系,因此跨国子公司不仅是集群经济中的一员,同时也是经营足迹遍布全球的跨国公司整体中的一员,从而子公司具有双重的身份。这一属性决定了苏州产业区是高度开放的产业集群,区域经济不仅与外界存在着产品交换,更为重要的是区内与区外存在着密切的技术交流、知识交流和人才流动。(任胜刚,2005) 2.集群生产方式。由于主体是跨国公司电子产业集聚,直接接轨国际平台,承担着全球制造或装配基地的角色,生产要求及时、严格和大批量。同时,电子产业的高度模块化特点也要求以重复式生产进行,生产任务按流水线上的每个工位进行了明细的划分,每工位只负责很小一部分工作,重复程度高,生产效率高。这样的生产方式为典型的福特制刚性生产。从企业间协作来看,由于电子信息产业高度模块化的特点,围绕着产品标准在全球有效配置资源,形成标准控制下的产品模块生产与组合,模块化设计和制造使得信息产业的各个价值节点都可以独立出来成为单独的产业部门,所以苏州上下游企业间的联系相对较弱。 3.集群网络模式。苏州园区内跨国公司的投资方式绝大部分是独资的形式,产业集群能否形成良性的动态发展还取决于跨国公司是否高度融入地方经济系统,成为区域经济的有机组成部分。与中小企业集群显著不同的是,对于中小企业而言,集群区域几乎构成了中小企业的全部经营环境;而对于跨国公司参与的集群而言,集群区内的跨国子公司是全球经营实体中的一部分,因此集群区域只是跨国公司局部的经营环境之一。相对而言,跨国公司在集群中的根植性要明显低于中小企业在集群中的根植性。苏州园区产业集群的发展仅仅是某一时期跨国公司暂时落脚的地方,还是成为培养当地配套企业的主力军,这取决于跨国公司在区内发展的根植性。 表1跨国公司在苏州投资的产业结构 产业项目数(个)投资额(万美元)资料比重(%)电子通讯1257895.0016.57 机械仪表2160800.8617.40电器机械家电1256947.0016.29精细化工1662441.9017.87 生物医药532060.009.17 纺织服装32939.000.84 食品加工420185.00 5.78冶金534356.009.83塑胶制品36920.00 1.98 水电汽生产710153.32 2.91其它44799.00 1.37 合计92349497.08100 三、结语 外商直接投资会增加东道国的资本供给引起东道国的产业转移也可以促进新兴工业的发展并通过产业关联机制推动东道国相关辅助产业的发展进而推动了东道国产业结构的升级,此外外商直接投资极大地推动了东道国传统工业的技术改造有助于东道国产业结构的调整。外资带来了充足的资本,另外大多数外商投资企业提供了先进的技术填补国内空白的技术通过技术转移对东道国的经济增长作出积极贡献。由政府推动的产业嵌入为发端,外资电子信息产业集聚为主体,企业网络契约连接和外部导向及实行刚性生产方式的区域经济模式是苏州工业园区的主要发展模式。但是我们必须正视这个广受好评的发展模式的负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外生型的优势还没有转化为内生型的优势,本地企业的成长相对滞后,经济增长的自生力量不足。苏州产业园区的起步是建立在地理性的区位优势和政府优惠政策的倾斜上。低成本制造优势和税收政策优惠是吸引绝大部分跨国企业入园的驱动因素。从另一个反方面考虑,早期刚发展起来的园区在吸引外资企业进驻时在对外资企业的选择上没有太多的主动权,致使早期进驻园区的企业中有不少是高污染企业。当然随着苏州产业集群的发展,部分进入时间相对较晚的跨国公司认为入园的动因也包括苏州产业园区内相关行业的集中与区域供应网络的完善,跨国公司从苏州产业集群所获取的区位优势正从地理性区位优势向集群的网络优势演变。 179 实证分析

企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企业云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此文档为word格式,下载后您可任意修改编辑!)

1.项目概况 1.1.平台网络愿景 平台网络以省级服务平台为中枢,统筹全省优势服务资源,合理布局综合服务窗口和重点产业服务窗口,建成信息畅通、功能完善、服务协同、资源共享、供需对接快捷的省级中小企业信息化服务体系,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找得着、用得起、有保证的服务。 平台网络利用三年左右的时间,依托云计算服务中心,通过构建起稳固可持续发展的应用支撑(PaaS)平台,持续吸引中小企业优质服务资源对接进省平台体系,持续为全省中小企业提供政务、商务、中介以及企业信息化SaaS服务等优质服务。同时,平台网络预留与国家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的接口,实现与国家平台的信息资源高度共享。 1.2.项目建设思路 1、统筹规划,分步建设 立足全省中小企业发展规划,统筹规划服务平台网络,做好顶层设计,结合产业发展规划的实施,分步建设窗口平台,按照成熟一批、联通一批的原则,逐步扩大窗口平台的联通范围,最终形成覆盖全省的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2、资源共享、协同服务 公共服务平台网络由省平台和若干个窗口平台共同构成,建设目标是形成互联互通的服务平台网络,实现全省范围内的资源共享、功

能互补、服务协同,扩大资源的服务范围和服务能力。 3、因地制宜,突出重点 窗口平台要按照产业发展规划统一规划、合理布局,同时也要根据当地产业的优势和服务需求的差异化,因地制宜,突出地方特色和优势,建设规范统一、特色鲜明的窗口平台。 4、基于云计算,创新服务模式 以云计算为平台网络建设、资源整合和动态扩展的支撑环境,使众多中小企业按需从服务平台网络中获取服务,实现服务模式的创新。 5、政府引导、市场化运作 加强政府规划和政策引导,对窗口平台建设给予扶持,引导服务资源与中小企业实现服务对接。同时,要充分发挥市场机制在资源配臵中的基础性作用,实现公益性服务与市场化服务相互促进、融合发展。 1.3.具体建设目标 按照某某省中小企业发展和服务体系建设规划,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坚持政府扶持中介、中介服务企业的理念,以市场化、专业化和社会化服务为方向,以服务中小企业为宗旨,发挥政策引导与市场机制的双重作用,围绕某某省中小企业重点服务需求及特点,统筹全省服务资源,完善服务机制,创新服务手段,增强服务功能,扩大服务范围,提升服务水平,利用三年的时间,建成以省服务平台为枢纽,36个窗口服务平台为节点的资源共享、服务协同、功能完善、覆盖全省的可持续发展的中小企业公共服务平台网络。 项目总体目标如下:

深圳六大物流园区简介---文本资料

深圳六大物流园区简介 一、盐田物流园区。 属国际货运枢纽型物流园区,主要发展国际集装箱中转、仓储、拆拼、加工及物流信息服务等。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规划面积为0.96平方公里,分南北两片。其中与盐田港码头作业区相连的南片区面积为0.17平方公里,位于盐田港大道以北的北片区面积为0.79平方公里,两区以全封闭高架桥相连,与盐田国际集装箱码头设有专业封闭通道,实现“区港一体”,地理位置极为优越。 盐田港保税物流园区叠加了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的政策优势,与国际深水中转枢纽港的功能优势,已经具备了国际通行的自由贸易区雏形。它的设立必将进一步辐射带动华南和泛珠三角洲经济、社会发展,成为华南地区支线箱源和国际中转箱源的集散地。 园区使用中国电子口岸统一开发的辅助信息系统,实现海关、企业、码头、电子口岸等多方数据交换;区内货物自由流转;进出境货物实现“提前申报、自动审结、24小时进出区、电子车牌验放”操作,有效提升了园区企业和码头的作业效率。 二、前海湾物流园区。 属综合物流中心,重点发展港口及陆路散杂货集散、集装箱中转、加工、转运和配运,以及与物流业相关的货运交易、信息、管理、保险和金融等服务业。 前海湾物流园区是深圳市重点建设的六大综合型、集散枢纽型物流园区之一。物流园区位于深港西部通道和蛇口、赤湾、妈湾三大港区陆路疏港通道的交汇处,由月亮湾大道、滨海大道(桂庙路)以及妈湾大道(规划)、望海路所围,总面积约8.67平方公里。 保税港区的面积3.71平方公里,实行封闭管理。功能包括国际中转、配送、采购、转口贸易和出口加工等业务。享受保税区、出口加工区相关的税收和外汇管理政策。主要税收政策包括入区保税、区内企业之间货物交易不征增值税消费税等 园区综合优势非常突出,以区位优势为例,前海湾物流园区和蛇口、赤湾、妈湾三大港区无缝衔接,距离大铲湾和深圳机场也就一步之遥,发展海、空港物流的先天条件非常好。 园区内有三条重要的交通干道:一是南坪快速从园区起步,连起整个深圳东西部地区;广深沿江高速公路更把前海湾和整个珠三角腹地连成一片;西部通道横贯园区中部,南通香港,北接东莞、广州,形成了非常快捷、完善的高快速公路网络。难能可贵的是,深圳西站、平南铁路就在园区内,使实施“海铁联运”成为可能。不管是陆、海、空、铁,前海湾物流园区交通条件在深圳所有物流园区中都是首屈一指的。 更为重要的是,前海湾物流园区依托的西部港区经济腹地非常广阔,直接经济腹地珠江三角洲是全国外向型经济最发达的地区之一,间接腹地包括省内其他地区以及湖南、江西、广西、贵州等中西部省区,这些地区资源非常丰富。西部港区依托深圳集装箱枢纽港和散杂货中转枢纽的优势,给前海湾物流园区带来巨大的货源和物流处理量。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 例-经济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研究——以江西省为例文/吴志远曹志文 【摘要】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推动一国产业发展的重要力量,其中最为重要的推动力是创新。本文以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为主线,研究我国目前产业发展现状以及今后发展可能存在的问题,提出相应的政策建议。以江西省为例进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希冀对区域经济发展提供借鉴。 关键词战略性新兴产业;产业集群;协同创新 【作者简介】吴志远,中共江西省委党校教授,硕士生导师,博士,研究方向:货币银行学、政府经济学; 曹志文,江西农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转型期金融发展。 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是提升国家竞争力的重要载体,创新因素是其主要驱动力量。根据目前国内外产业发展的趋势可以看出,协同创新已经成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提高创新能力和创新效率的重要途径。当前,我国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发展仍然处于初级阶段,严格意义上的产业集群并不多见,大多数仍然处于全球价值链中低端,已经难以适应我国转变经济增长方式的要求。因此,研究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的协同创新问题具有十分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鉴于当前阶段产业集群发展不足,其协同创新问题主要集中在集群内部,集群间协同创新问题尚未凸显,本文主要分析新兴产业集群的内部协同创新问题,并以江西省为例进

行区域性的案例分析,据此提出相关政策建议。 一、相关理论及文献述评 阿尔伯特·赫希曼在20世纪50年代就提出了战略性产业概念,主张产业发展过程中不平衡增长战略以及前向和后向联系等。Blank(2008)认为战略性新兴产业发展充满了不确定性,新兴产业可能仅仅是由一个新的创意而发展起来。亚当·斯密在《国富论》中就已经发现了空间上的集聚对于产业发展有着明显的影响。但是直到20世纪90年代产业集群理论才重新受到广泛的关注,迈克尔·波特深入研究了国家竞争与产业集群的关系。赫尔曼·哈肯在1971年首次提出协同的概念,指出系统中各子系统的相互协调、合作或同步的联合作用及集体行为,会产生更高效率的协同效应。 目前国内关于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协同创新问题的研究已经有了一定成果。范太胜(2008)提出构建产业集群创新网络,针对协同创新主体间的信任合作关系以及价值联盟关系进行了深入分析。杨耀武、张仁开(2009)通过分析长三角地区产业集群协同创新现状,提出了“点—线—面”的协同创新模式。蒋石梅等(2012)通过研究我国科技产业集群的产学研协同创新过程及机理,涉及了产业集群内部产学研协同问题分析。陶丹、胡冬云(2013)在分析产业集群协同创新动力机制时,提出了主体间内生动力机制设计问题。李煜华等(2013)构建了集群内相关主体创新博弈动态模型,分析了各类主体在创新过程中的动态演化过程。韩言虎、罗福周(2013)根据协同创新的范围将协同创新为三类:微观协同创新、中观协同创新、宏观协同创新,并着重分析了产业集群各个主体间的协同关系。张廷海、韩玮(2014)主要分析了产业集群内部企业间的协同创新,认为其主要表现为一种网络竞合关系。以上研究对于战略性新

物流园区

国外研究现状物流园区的建设和发展为全球性经济的发展带来了繁荣。但是,目前国际上 对于物流园区的概念并没有统一的定义,国外文献中通常将物流园区定义为“物 流中心”或“物流节点”。在已出版的专着和发表的学术论文方面单独、专门对物 流园区功能定位探讨的文献不是很多,多与园区的整体规划与建设或具体地区实 证研究相结合,其研究现状大致可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美国学者EiichiT’ ani罗ehi和 MichihikoNoritake(1995)对物流园区的整体功 能进行了研究,提出物流园区具有缓解交通堵塞、节省能源、降低劳动成本和环 保等重要功能,并使用排队论和非线性理论确定物流园区的理想区位。 英国的EstomiliM峨 in(1995)对物流园区设施选择和设施布局进行研究,分 析了园区功能与设施布局间的相互关系。 和年首次提出用组合预测法对物流需求量进 行预测,并运用整到物流园区功能定位和体规划中。主要从物流需求结构和需求 量两方面对园区物流需求进行分析。

shafl七 r(1998)从生产企业和供应链管理角度给出了建设物流园区的必要性, 并为其功能发展和运营模式提出一些建议。 德国数学家Dubois和 Prade(1999)采用二级模糊综合评价法对物流园区功 能定位进行评价计算,克服了德尔菲法(Delphi)或专家咨询法主观随意性较大的 缺点,开拓了物流园区功能定位评价的新思路,为现在广为应用的评价方法。 BrianSlack(2000)从系统角度提出物流园区功能定位的概念及其影响因素,包括物流市场需求、交通设施、劳动力成本、社会、自然等多方面。国内研究现状 随着我国各地物流园区的规划、建设蓬勃兴起,对物流园区相关问题的研究 逐渐深入。国内许多城市的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物流园区所带来的经济和社会效 益,在积极规划和开发物流园区的同时,大力推进对物流园区的理论研究。国内 的大专院校、科研院所在物流园区的建设规模、开发模式、选址等方面进行了较 多的研究,并发表了不少相关文章或研究成果。 这些研究涉及的内容可以概括为以下几个方面:

产业园区现状及发展趋势分析

报告编号:1505AAA

行业市场研究属于企业战略研究范畴,作为当前应用最为广泛的咨询服务,其研究成果以报告形式呈现,通常包含以下内容: 一份专业的行业研究报告,注重指导企业或投资者了解该行业整体发展态势及经济运行状况,旨在为企业或投资者提供方向性的思路和参考。 一份有价值的行业研究报告,可以完成对行业系统、完整的调研分析工作,使决策者在阅读完行业研究报告后,能够清楚地了解该行业市场现状和发展前景趋势,确保了决策方向的正确性和科学性。 中国产业调研网基于多年来对客户需求的深入了解,全面系统地研究了该行业市场现状及发展前景,注重信息的时效性,从而更好地把握市场变化和行业发展趋势。

一、基本信息 报告名称: 报告编号:1505AAA ←咨询时,请说明此编号。 优惠价:¥7380 元可开具增值税专用发票 咨询电话: Email: 网上阅读: 温馨提示:如需英文、日文等其他语言版本,请与我们联系。 二、内容介绍 产业园区作为产业高密度集聚之地,与地方经济发展密切相关。产业园区可以通过带动投资、实现GDP增长以及创造大量就业机会等多种渠道对地方社会经济发展起到非常强的拉动作用。因此,地方政府对产业园区的建设和运营有着非常高的积极性,通常在政策、资源等方面给予较大优惠以支持产业园区的建设。 未来产业园的发展必然从孤立的工业地产开发走向综合的产业开发,通过土地、地产项目的产业入股等方式,将土地、园区物业与产业开发结合起来;同样也从片面的环境建设走向全方位的氛围培育。同时,现代产业的发展也决定了新的产业区功能的综合性,不是单纯的工业加工、科技产品制造区,还包括配套服务的各种商业服务、金融信息服务、管理服务、医疗服务、娱乐休憩服务等综合功能。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是对产业园区行业进行全面的阐述和论证,对研究过程中所获取的资料进行全面系统的整理和分析,通过图表、统计结果及文献资料,或以纵向的发展过程,或横向类别分析提出论点、分析论据,进行论证。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如实地反映了产业园区行业客观情况,一切叙述、说明、推断、引用恰如其分,文字、用词表达准确,概念表述科学化。 2015年版中国产业园区市场专题研究分析与发展前景预测报告揭示了产业园区市场潜在需求与机会,为战略投资者选择恰当的投资时机和公司领导层做战略规划提供准确的市场情报信息及科学的决策依据,同时对银行信贷部门也具有极大的参考价值。

产业集群可行性研究报告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可行性研究报告(工程号:HS20130016) 项目负责人:范海英 总工程师:李福生 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资质证书编号:工咨甲11920070005) 二〇一三年三月

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建设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建设单位法人代表:武文科 项目建设地点:东营市利津县陈庄镇工业园编制单位:海工英派尔工程有限公司 编制单位负责人:陈明华 项目负责人: 范海英 项目技术负责人:李福生 项目经济负责人:张明玉 编制人员名单: 设计:张一兰张建贵余德海 撒臻李进靳渝生 张清姚艳玲周星懿 孙严牛磊夏艺楠 张振婷杨挺成靳丽娅 范东海胡东波杨丹 冯春亮 校核:李福生杨昆良姚复兴 张庆禄董世堂张永华 任媛慧 审核:张明玉郑向先 审定:范海英

目录 一、项目概况 (05) 二、企业概况 (06) 三、项目需求分析和必要性 (08) 四、项目内容和目标 (10) 五、项目总投资、资金来源和资金构成 (12) 六、人员培训及技术来源 (13) 七、项目实施进度 (14) 八、项目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分析 (15)

一、项目概况 1.1项目名称: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建设项目 1.2项目承担单位及负责人 项目承担单位: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 项目负责人:韩俊来 1.3项目起止日期:2013年3月——2014年2月 1.4项目主管部门:利津县民营经济发展局 1.5项目建设内容 建设利津宜坤化工科技研发有限公司石化集群公共服务平台,是促进县域经济强劲发展的重大举措。项目建成后,可辐射利津县经济开发区、陈庄镇工业园、利北滨海经济园区等“一区六大产业”工业格局,协调推进物流、石化行业、市场信息服务业三大产业发展的新局面。目前,平台建设己初具规模,已为山东宜坤化工有限公司、山东华盛化工有限公司、东营国安化工有限公司等38家石油化工企业提供石油化工信息、技术研发、产品检测等公共服务。项目包括综合实验1个,检验室1个,信息中心1个,中试培训基地1个,融资服务中心1个。项目建成后可提高生产工艺、产品质量、产品收率,提升掌握市场动向、产品信息等方面的应对市场激烈变化的能力,增强企业市场竞争力。 1.6项目提供的主要服务 该项目建成后可提供以下服务: a中小企业合作项目服务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 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2020年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发展竹产业,可以把保护自然资源、改善生态环境、帮助山区农民脱贫致富和带动农村经济发展结合起来,在一定程度上也缓和了农村就业压力问题。下面是有20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欢迎参阅。 20竹产业发展工作实施方案范文1为进一步加快推进竹产业转型升级,根据南平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南平市加快竹产业发展行动计划的通知(南政综201号)文件精神,结合我区实际,特制定建阳区竹产业发展实施方案。 一、我区竹产业发展现状建阳全区现有竹林面积59.84万亩,其中。毛竹林面积56.65万亩;小径竹面积3.19万亩。竹蓄积量9272万根,经过多年来开展竹业开发擂台赛等活动,建阳的竹产业发展整体上有了较大的提升。 一是竹业经济总量稳步增长。 20年,全区竹业总产值19.3亿元,其中竹林经济产值9.38亿元,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竹业总产值比20年的6.43亿元,增长了三倍。 二是基础设施不断完善。截至20年,全区已开设竹山机耕路2700多公里,使边远竹山得到有效开发利用。通过竹林垦复抚育、开设竹山机耕道,竹山引水灌溉,施肥及建设毛竹丰产高效

基地等科学经营措施,竹林质量得到了明显的提高,竹林结构得到进一步的优化,全区竹资源培育基础更加夯实。丰产竹林面积达23万亩。 三是竹林增收效果明显。经过多年来各级政府、各部门以及社会的不断推动,广大农户科技育竹,科学管理竹山的意识有了很大的提高,竹山投入不断增加,促进了竹山经济的发展,竹山的年均效益不断增加,竹山平均每亩效益从20年的每亩不足400元发展到现在的600-900元/亩,效益好的可达1500元/亩以上。 20年商品竹材产值5.19亿元,比20年的1亿元,增长了4.19倍,鲜笋产值3.9亿元,比20年的3308.7万元,增长了10倍多。四是产业结构逐步优化。笋竹加工企业快速发展,截至20年全区加工企业161家,其中规模企业13家,超亿元的企业有3家,获得福建省著名商标2家。一批科技含量高、成长性强、产品附加值高的龙头企业脱颖而出,主要有福建庄禾竹业有限公司、建阳区龙泰竹木制品有限公司、福建亿城竹制品有限公司、福建省亚鑫食品有限公司等。 20年,全市笋竹加工产值9.92亿元,比20年的5.08亿元,增长了95.27。清水笋产量49254吨,比20年21829吨,增长了125.6。据统计,户外高耐竹地板、竹工艺品、竹家居用品等附加值高的产品,20年的加工产值共计2.51亿元,比20年的1.60亿元增长了56.87。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浅谈湖北省产业集群发展状况及其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研究(一) 论文关键词:产业集群价值创造能力集群升级区域创新体系 论文摘要:通过对湖北不同类型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嵌入价值链的治理模式不同,其集群值创造能力和升级能力也存在差异由于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和升级与其所处经济区域的发展状态及制度模式密切相关研究了湖北省传统产业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和网络外部性特征的高技术产业集群的升级与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关系。 1导言 根据波特的定义.产业集群是一组由于共性和互补性而连接在一起的相互关联的公司和机构在某一特定区域内地理上的集聚如果根据产品制造过程的特点进行分类.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可以分为传统制造业集群、以自然资源为基础的集群、复杂产品制造集群、专用品供应商集群和一种特殊的产业集聚——产业(科技)园。产业集群已经成为湖北省经济重要的产业组织形式。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入.产业集群的组织结构正经历一种演进性变化这种变化体现为集群的发展已嵌入全球生产网络中.这个网络是由掌握核心技术和控制技术路径的核心集群根据自身利益而在全球范围组建的。根据熊彼特的创新理论.创新模式主要有两种:第一,创新的技术壁垒低.所需要的前期积累少.对技术适配度的要低.创新的机会少因此,会有大量跟进者进入.新加入的企业将共同作用于对现有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的改变:第二。创新的技术壁垒高.需要高度的前期积累.对技术适配度的要求高.但创新的机会多因此.只有较少的企业能够实施创新而获得这些机会.这些少数者将决定新的生产、组织和利益分配范式,并利用长期和连。 续的积累进一步提高壁垒.强化优势。由于熊彼特第二种创新模式依赖企业的知识基础。特别是缄默型知识、复杂性知识和系统性知识.这就需要企业间能进行频繁的交流和人际接触和互动.从而导致相关创新者在地理位置上的集中相反.第一种模式对应的创新则不需要地理上的集中.创新依赖的知识更多是可编码的.借助现代通信手段可以在全球范围布局这就使得各种集群在全球生产网络中将被分为核心集群或边缘集群。核心集群掌握核心技术和对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因此是全球生产网络(GPNs)的控制者.他们可以根据资源的比较优势在全球进行布局.发展和利用各种为其服务的边缘集群.特别是对于编码性强的知识和可以通过许可形式扩散的技术对地理位置的要求就更不严格由于当前技术模式下技术路径的控制能力是掌握在核心集群手中.所以.这些边缘集群就可能会处于长期依赖状态.处于低附加值的生产环节.而且很容易被其他区域替代。 湖北省的产业集群和国内其他地区一样已大多嵌入全球生产网络和价值链中.但大多数集群基本处于输出原材料和资源性产品.或为掌握著名品牌和核心技术的国外企业进行产品加工和外包服务的生存状态其目前的竞争优势主要体现在成本上.但随着供应的增加.其成本优势正在丧失。集群在保证产品质量的前提下维持价格优势的潜力非常有限因此.不断提升产业集群的价值创造能力就成为所有集群必须共同面对的一个问题。 2湖北省产业集群存在的主要问题和集群价值创造能力的提升 通过对湖北省4个比较典型的产业集群.即仙桃彭场无纺布产业集群、随州三里岗香菇集群和十堰、襄樊、武汉为基地的汽车产业积聚带以及武汉东湖高新技术开发区的光电子产业集群的调查研究.发现其存在某些共同性问题。主要表现在: (1)集群内部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湖北省集群内企业间的分工与合作还处于较低层次以汽车产业集群为例.从当今汽车产业的发展趋势看是模块化采购与同步设计相结合.要求零部件供应商能够配套和具有参与产品设计和开发的能力湖北省汽车产业集群的上、中、下游产业虽然都有.也有一定的分工.但缺少联系与协作机制.分工程度有限.没有形成完全意义上的专业分工与协作的关系.结果是大企业根据用户要求提供成套“解

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方案

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 建设方案 主管单位:工业和信息化部中小企业发展促进中心 实施单位:知金教育咨询有限公司 一、规划综述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分支机构建设涉及的主体主要包括投资主体、建设和运营主体等。投资主体决策选取平台建设方案、进行可行性论证、委托进行工程设计、筹集建设资金,并成立运营管理机构或委托进行管理。建设主体按照相关规划和工程设计进行平台软硬件条件的建设和设备安装调试。 (一)平台的投资主体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能的投资者主要有两类,一是政府(财政)性投资,这是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主要资金来源;二是盈利性机构投资,一般来说这是辅助性资金来源。 1、政府(财政)投资。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作为一种公共服务产品的提供者,总体来说是非营利性的,或者是微利的,因此,其建设资金应该主要来源于政府的财政性支出。政府的财政性支出的主要形式有: A、财政拨款。 各级政府部门的财政拨款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主要来源之一,政府为鼓励科技创新、促进开发区(园区)产业发展,会不断加大财政拨款的力度。 B、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 政府主导的各类基金也可以称为政策性基金,它不同于一般的民间基金,也不同于一般的商业性风险基金,而是一种由政府设立的专项基金,它不以自身盈利为目的。这

类基金是一种引导性基金,通过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提供资助,带动和引导企业、专业投资机构和金融机构对公共服务平台进行投资(贷款)。 政府(管委会)在整个开发区(园区)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过程中扮演的不仅仅是单纯出资者的角色,还扮演着资金管理者、建设管理者的角色。在政府对平台的投资管理过程中,政府决策部门通过对平台建设项目的计划、预算等进行审批,初审合格后报批,然后由资金管理部门对其进行资金核拨与管理。另外资金监督部门和项目实施监督部门对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进行监督。政府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的投资并不是以短期经济利益为目的,而是长期产业发展和开发区(园区)综合性效益为考量,因而资金具有长期性和稳定性,可以有效地的弥补市场机制在公共服务领域的不足。政府除了应该加大对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的财政投入以外,还要需为开发区(园区)平台建设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并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 2、非政府渠道投资。 在一定条件下,非政府投资也是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建设资金的另一个重要来源。通过各种非政府渠道的市场化资金运作,同样可以获得大量的平台建设资金,主要方式为企业投资。 企业投资的优势在于对具体业务的管理和经营,所以企业投资进入公共服务平台,将为平台的运营带来更好的专业性,进而向资源需求者提供更加富有专业性的服务。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可以充分利用非政府投资机构融资渠道广泛、融资途径和方法相对灵活的优势来加快平台建设,提高平台运行效率。这些都会为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资源优势的整合和高效运行提供帮助。 (二)平台的建设管理主体 公共服务平台的建设主体主要是指平台基础设施的工程建设主体,管理主体主要是指平台投入运营后的日常管理主体,主要包括设备技术支持部门、仪器设备提供商和业务推广部门。 1、技术设备支撑部门 开发区(园区)现代远程与继续教育公共服务平台是一个建立在资源共享基础上的一个公共服务部门,需要完善的技术支撑保障平台运行的稳定、通畅和高效。技术支撑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产业集群发展工作方案 为认真贯彻党的十七大和十七届四中全会精神,落实省委、省政府,市委、市政府关于统筹城乡发展的部署和开发区“工业立区、项目强区”发展战略,壮大镇(街道)经济实力,根据开发区实际,提出如下意见。 一、指导思想和基本原则 1、指导思想。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必须坚持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按照党工委、管委会“工业立区、项目强区”的发展战略,理清思路,以强镇(街道)富民为目标,以招商引资为抓手,以镇(街道)工业小区为载体,充分发挥集体、村(居)民闲置资金作用,突出发展工业,服务好企业,不断拓宽镇(街道)经济发展空间,把镇(街道)(块状)经济作为开发区经济重要增长点。 2、基本原则。一是强化特色原则。强化产业特色、促进专业化分工、做优做强镇(街道)工业经济。二是推动集聚原则。优化产业组织结构,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引导中小企业向龙头企业配套、形成低成本、大批量、高质量的企业生产模式和产业发展模式,实现集聚集群发展。三是突出创新原则。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优化创新环境,激励企业创新创业创造,增强镇(街道)工业经济活力和核心竞争力。四是差异发展原则。错开园区主导产业,扶持和培育市场前景广、发展潜力大的“专精特新”中小企业,不断提升镇(街道)工业经济发展活力和发展质量。

二、发展重点和目标 3、发展重点。抓住鄱阳湖生态经济区建设和海西经济区建设机遇,将招商引资作为重中之重,以项目为生命线,以加工制造业项目、地方财源项目为重点,突出发展特色产业项目,把有色金属加工、汽车配件加工作为招商引资的主攻方向,大力承接产业转移。 三、主要措施 5、加强组织领导。开发区成立加快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工作领导小组,党工委副书记黄有盛任组长,镇(街道)、区直有关单位负责人为成员。领导小组加强调查研究,制定切实可行的政策措施,解决好镇(街道)(块状)经济发展中的重大问题。 6、大力支持全民创业。贯彻落实《市人民政府关于大力扶持全民创业的意见》(抚府发1号),在资金、融资、创业培训、产品营销等方面对初始创业者予以扶持。 7、积极鼓励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保障镇(街道)工业发展用地需求,充分利用园区基础设施完善、区位条件优越、发展要素齐备的优势,划出500-600亩地,规划建设镇(街道)工业小区,用于承接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镇(街道)工业小区用地仅收取成本价。 8、加大金融支持力度。争取金融机构重点支持镇(街道)招商引资项目、中小民营企业,扩大银行放贷规模。积极鼓励支持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对镇(街道)工业项目融资力度,有效推动政、银、企、保四方的互动发展。同时,灵活筹集镇(街道)工业小区建设资金,在合法和自愿的基础上,引导村(居)、村(居)民将闲置资金参股建

物流园区的定义及功能

物流园区的内涵关于物流园区的内涵,目前国内尚无明确和统一的定义,即便是在《国家标准物流术语》中,也仅对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进行了界定。 从国内提出进行物流园区或物流基地建设的城市、企业的相关项目界定,往往会涉及物流运作、交通运输组织、信息组织、产业整合、资源整合和城市物流功能开发与调整等综合性方面。因此,将物流园区定义为物流功能和企业服务较为集中的区域是目前较为常见的做法。 借鉴目前的工业园区、经济开发区、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等在综合发展上的内在含义;使用"物流园区"的概念,应赋予其在发展物流等方面的综合意义,而不是"物流基地"所显示的仅仅是物流运作的场所的含义。 物流园区的内涵进行界定:物流园区是对物流组织管理节点进行相对集中建设与发展的具有经济开发性质的城市物流功能区域;同时,也是依托相关物流服务设施进行与降低物流成本、提高物流运作效率和改善企业服务有关的流通加工、原材料采购和便于与消费地直接联系的生产等活动的具有产业发展性质的经济功能区。 作为城市物流功能区,物流园区包括物流中心、配送中心、运输枢纽设施、运输组织及管理中心和物流信息管理中心等适应城市物流管理与运作需要的物流基础设施;作为经济功能区,其主要作用是开展满足城市居民消费、就近生产、区域生产组织所需要的企业生产、经营活动。 物流园区的功能按照对物流园区所下的定义,现代物流园区主要具有两大功能,即物流组织管理功能和依托物流服务的经济开发功能。 (1)物流园区发挥功能的基础

物流园区在功能上首先是物流的核心内涵所包括的物流服务组织与物流运作管理功能,即物流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存储、运输、装卸、简单流通加工等功能,但与传统货物运输组织中心所不同的是组成园区的各个要素要具有高科技、高效率特征。 物流园区的物流功能构成要素:物流节点的功能分析,主要有区域运输组织中心、物流中心和配送中心三种类型。区域运输组织中心:如集装箱运输枢纽、零担货物运输场站、货运配载场站等;物流中心:包括单一功能的企业物流中心和综合功能的提供物流组织服务的社会化物流中心等;配送中心:其在功能和分类上与物流中心较为相似。 (2)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功能 物流园区的物流组织与管理的功能一般包括:货物运输、分拣包装、储存保管、集疏中转、市场信息、货物配载、业务受理等,而且多数情况下是通过不同节点将这些功能进行有机结合和集成而体现的,从而在园区形成了一个社会化的高效物流服务系统。 物流园区是物流组织活动相对集中的区域,在外在形态上,不同的园区有相似之处,但物流的组织功能因园区的地理位置、服务地区的经济和产业结构及企业的物流组织内容和形式、区位交通运输地位及条件等存在较大不同或差异,因此,物流园区的功能不应有统一的界定。 (3)园区的经济开发功能 主要是物流基础设施项目的经济开发功能和新建设施的开发功能。 ①新建设施的开发功能。 ②既有设施及资源的整合功能,还有完善的物流服务所支持的经济开发功能。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