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初中语文_《记承天寺夜游》教学设计学情分析教材分析课后反思

八年级语文上册

《记承天寺夜游》复习教案

一、复习目标

1、读背课文

2、掌握重点词语的释义,句子的翻译。

3、赏析写月的句子

二、复习重点:引导学生感受作品优美的意境,体会作品中流露出的思想感情。

复习难点:感受作者的特殊心境,领悟作者的人生态度。

三、复习过程

(一)咏月诗句大比拼

1、同学们,在你积累的诗句中,与“月”有关的一定不少,写出相对完整的一句。

2、小组内互相交流,把一些著名的或经典的诗句积累在积累本上。(二)复习要点

1、解释线条加粗的词语:

念无与为乐者()遂至承天寺()

相与步于中庭()庭下如积水空明()

盖竹柏影也()如吾两人者耳()

2、翻译句子:

(1)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2)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

3、任选一个角度赏析:庭下如积水空明,水中藻、荇交横,盖竹柏影也。

(三)讨论:“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这句话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情怀?

(四)走近人物

1、苏轼苏轼一生仕途多舛(chuǎn),屡遭贬谪,元丰二年(1079年),苏轼因“乌台诗案”获罪入狱,随后被流放至黄州。

2、张怀民1083年被贬黄州,初寓居承天寺,张怀民虽屈居主簿之类的小官,但心胸坦然,决不挂怀贬谪之事,公务之余,以山水怡情悦性,是位品格清高超逸的人。

3、有人这样评价苏轼:他是一个不可救药的乐天派,一个伟

大的人道主义者,一个百姓的朋友,一个大文豪,大书法家,创新的画家,一个诗人,一个生性诙谐爱开玩笑的人……

也有人这样评价苏轼:“苏轼成就了黄州,黄州成就了苏轼”

人生低谷中的他完成了豁达乐观人生观的塑造,达到了自己创

作的巅峰。

(1)面对赤壁的滔滔江水,他豪迈奔放地说:

(2)面对青春的一去不复返,他积极乐观地说:

4、苏轼历尽坎坷,仍然乐观豁达,这给我们什么启示?

请你用“苏轼,我想对您说:我很________您的_____________,您让我懂得了_______________”的句式说几句话,交流学习感受。

四、教师寄语

如果我们不能改变世界,那就改变自己的心境吧!

当人生处于逆境的时候,到自然中去释放心灵,寻求寄托,用乐观的心态应对生活中的磨难,把挫折当作攀登人生高峰的垫脚石,拥抱一个诗意的人生!

五、布置作业:背诵并默写全文

学情分析

学生经过初一一年的学习,已初步形成了一定的学习方法,对于文言文的阅读与学习掌握了一定的步骤,经过以往的朗读训练,他们能很容易接受这篇短文,容易从朗读中获得学习文言文的喜悦感与成就感,进而主动加入到理解、背诵、创新的学习活动中来。

《记承天寺夜游》效果分析

在对本文的教学进行课堂构思时,我把文言当作重心,开展字词类教学,培养学生的文言基础。在字词教学的基础上,赏析写月句,感受苏轼面对挫折和逆境的豁达乐观,培养学生正确面对生命的人文精神。

在对教学案的设计过程中,我尽可能在这堂课上体现一种新理念,通过学生自主学习,在完成基础训练中发现问题。学生自主翻译作为第一步,在此基础上完成内容的理解。通过展示发现学生表述过程中出现的错误就是学生没有掌握的地方。

这堂课从最初设计到最后的呈现,感想良多,下面就选择其中最深的三点谈谈:

1.文言文要以诵读为基础。文言文有其深厚的文化内涵,无论从内容还是形式,都应多让学生去感知。感知的最好办法就是诵读,通过多种形式的朗读,体味古人的情感。

2.以学生为主体。在教学过程中,我充分相信、尊重每一个学生。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同时又是支持者和帮助者,既要在前引导,又要从旁帮助,和学生一起合作、探究,实现和谐的互动,共同完成学习目标;在学习过程中,特别要注意层次上有差异的学生,把目标注视到每一个学生的身上,使每一个学生都能积极主动地参与、发展。再通过激发竞争意识让学生相互质疑,最终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

3.注重知识的拓展和迁移,把文本只作为一个例子。要想方设

法拓展学生的视野,有效地挖掘学生潜在的语文能力。这是新课程的一个重要特征。这就要求我们了解学生的学习兴趣、课外阅读情况,从学生实际出发,比较准确地确定拓展迁移的方向和范围,使学生望语文而生情,望语文而生趣。一节课的关注点不应该是面面俱到的。要舍得舍弃。按照传统的教法,《记承天寺夜游》的教学点可以有很多:理解重点词句;欣赏文中的写月色的句子,体会作者的心境;结合作者在黄州的经历,探究闲人的内蕴但在40分钟时间内不可能解决所有的问题,那么就只能选择其中最有价值的一点来教学,来挖掘。

这节课我认为成功之处就是教会了学生知人论世的赏析方法。不足之处是我的语言运用的感染力不足,缺乏抑扬顿挫,影响了表达效果,而且教学评价语言单一,评价学生时表达感情缺乏真实感。在今后的教学中要注意弥补不足。

教材分析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小品文。写于苏轼被贬黄州期间。全文仅80余字,却运用记叙、描写、抒情等多种表达方式,创造了一个清冷皎洁的艺术世界,传达了作者豁达乐观的心境。本文语言干净利索而又极富表现力,可以说是写景抒情的精品。对于学生陶冶情操、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来说,本文是学生学习的典范。

《记承天寺夜游》评测练习

一、基础题

1.先学习,后做题。(9分)

“解”是个多音字,通常有三种读音。作“分割”“剖开”“解除”“解释”“了解”“演算”等讲时读jiě;作“古代下级向上级行文报告”“押送”“古代乡试考取第一名的人”“典当、抵押”讲时读jiè,如:解送(jièsòng)、解元(ji èyuán)等;作姓氏、古地名(解池)用时读xiè,或作“懂得”“明白”“杂技表演的各种技巧(特指马术)”“武术的架势”讲时读xiè。

(1)解衣欲睡()(2)解铃系铃()(3)识文解字()(4)解不开这个道理()(5)苏三起解()(6)跑马卖解()(7)使出浑身解数()

(8)两头蛇解珍(《水浒》中的人名)()(9)把犯人解到县里()

2.给加粗字注音并解释。(6分)

(1)怀民亦未寝()________

(2)水中藻荇交横()________

3.解释加粗的词。(12分)

(1)念无与乐者()(2)相与步于中庭()

(3)相与步于中庭()(4)盖竹柏影也()

(5)寻张怀民()(6)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4.默写课文中描写庭中月光澄澈的句子,并翻译之。(6分)

5.本文作者是________,字________,号________,他是________朝的著名文学家、书画家。本文选自《________》。(2分)

6.本文最后一段:“何夜无月?何处无竹柏?但少闲人如吾两人者耳。”说说句中的“闲”字在全文起什么作用?这个“闲”字的含义有哪几点?(10分)

7.读故事,完成题目。(15分)

有一天,本文作者苏轼去拜访王安石。王安石因有其他客人,先请他到书房歇息。恰巧,案头放着一篇王安石未写完的诗稿。题目叫《咏菊》,开头两句是:“昨夜西风过园林,吹落黄花满地金。”苏轼心想,秋菊跟春花不一样,它能和寒霜鏖战,宁枯在枝上,也不凋谢零落。说西风“吹落”“满地金”,太不符合实际生活了。于是提笔又写了两句:“秋花不比春花落,说与诗人仔细吟。”

王安石看了他的续诗,心中好笑,便借机把他从京城调往黄州作官。苏轼不服气,对王安石的报复行为十分不满。一次大风过后,惆怅之中,他闲步花园,却真的见到了菊花纷纷下落,满地铺金的情景,才知道黄州的菊花与别处的不同,同时感到自己的续诗也是不妥当的。

(1)故事说苏轼被贬黄州的原因是什么?你认为这是事实吗?

(2)菊花是不是真的不会脱落?你有这方面的生活体验吗?

(3)这个故事给你的写作有何启示?

二、综合题

苏轼对月光有特殊的感情,他在很多诗文中都描写了月光,例如著名的《水调歌头》写月光“转朱阁,低绮户,照无眠”;

《洞仙歌》:“绣帘开,一点明月窥人。”;《卜算子》:“缺月挂疏桐,漏断人初静。谁见幽人独往来,缥缈孤鸿影。”请结合本文谈谈苏轼描写月色使用了什么共同的手法,这样的手法有什么好处。

《记承天寺夜游》课后反思

《记承天寺夜游》是苏轼的一篇经典美文,我在教学过程中抓住了三个环节,即知人论世、诵读感悟、品评赏析。让学生掌握阅读的方法和技巧,通过反复朗诵,深入体会,直至领悟他的思想感情。

一、知人论世:“知人”就是要了解作者其人以及作者与作品的关系。作者的生平、经历、境遇等都会在文章中有所体现,并形成作者独特的创作风格和个性,决定着文章的特殊主题。“论世”就是要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作者自身的经历与境遇离不开社会政治背景,了解他在什么情况下针对什么东西写作,也就是把文章与写作的时代背景联系起来考察。文章的思想内容不可能不打上时代的烙印。所以第一步,我详细介绍了苏轼常识以及本文的写作背景。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