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新余市渝水区概况

新余市渝水区概况

新余市渝水区概况
新余市渝水区概况

新余市渝水区

第一节渝水概况

渝水区位于江西省中部偏西,新余市东部,袁河中下游,新余城区所在地。东界樟树、新干,南连峡江、吉安,西接分宜、仙女湖管理区,北邻上高、高安,距省会南昌160公里。地跨北纬27°50',东经114°58'。现辖8镇5乡4个街道办事处,面积1351平方公里,辖区户籍人口67.33万人。

自然优越,物产丰富。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四季分明,气候温和,阳光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极短,土地肥沃,森林覆盖率近50%。适宜多种农作物生长,主要盛产水稻、棉花、油茶、花生、芝麻、柑桔、茶叶等。境内拥有丰富的矿产资源、水资源和生物资源。矿藏资源主要有煤、铁、金、铜、锰、钨、石灰石、硅灰石、大理石、石英石、瓷土等30多种,其中铁矿、硅灰石、大理石的储量占有一定的地位,硅灰石储量列全国第二。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渝水区前身为新余县。1983年新余复市后由原新余县改为渝水区。自三国宝鼎二年(公元267年)建县,距今已有1700余年的历史,人才辈出,群星璀璨。东晋史学家习凿齿,宋朝宰相王钦若,明代理学家梁寅,清建威将军张春发,现代著名国画家、美术教育家傅抱石,皆文韬武略,翰墨丹青,为后人所景仰。世界风云人物、著名艾滋病防治专家、美籍华人何大一为当今全球瞩目。崇文好学的渝水,基础教育长期位居全省前列,恢复高考以来哺育输送近万名英才。勤劳、勇敢、智慧的渝水人民,具有光荣的革命传统。1930年,**、朱德等老一辈革命家率红一方面军到罗坊,召开了著名的“罗坊会议”,为渝水在中国革命史册上添上了浓墨重彩。

设施完善,交通便捷。渝水在发展经济的过程中,注重加强基础设施建设。交通、邮电、供电、供水、供气等基础和生活服务设施日臻完善。境内电力充足,乡乡通油路,村村通水泥路,程控电话、光缆传输网覆

盖城乡各地。浙赣铁路横贯东西,上新、清萍、吉新三条省级公路纵横贯穿,东邻京九铁路,南与105、北与320国道相接,沪瑞、赣粤两条高速公路穿境而过,交通、通讯十分便捷,为渝水进一步大开放、大发展提供了有力保障。

山川秀美,游览胜境。渝水境内自然风光与人文景观交相辉映,依山而建构造别致的抱石公园,山水交融、千姿隽异的仙女湖风景名胜区。城北郊的仰天岗森林公园环境优雅,众多名胜古迹、历史遗迹、神话传说、寺院庙宇等吸引八方游客。革命传统教育基地罗坊会议纪念馆,蒙山、百丈峰等一批生态型、休闲型观光度假基地,令人美不胜收,流连忘返。

经济活跃,投资宝地。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近几年来,渝水区委、区政府带领全区人民抓住机遇,深化改革,扩大开放,思发展、谋发展、促发展,国民经济步入快速发展时期, 综合实力逐年提升。2004年首次被评为全省经济发展先进县(市、区),2005年被授予全

省县级财政收入三年翻番奖、江西工业崛起年度贡献奖和全省引进省外资金先进县(市、区)称号。良山镇、欧里镇、下村镇、观巢镇、珠珊镇、罗坊镇、姚圩镇等7个镇荣获全省农村经济发展百强乡(镇)。2005年,全区生产总值33.79亿元,财政总收入3. 3亿元,首次突破3亿元大关, 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799元, 农民人均纯收入3902元。工业以制造加工业和资源型工业为主体,依托新钢、华源等大中型工业企业辐射和矿产资源优势,形成了水泥、冶金、建材、化工、机械、五金、食品等支柱产业。2005年,全区工业总产值34.87亿元,其中76户规模工业产值19.96亿元, 销售收入20.01亿元,乡镇企业实现工业总产值29.88亿元。农业基础设施完善,粮棉油猪等传统产业稳步发展,优质大米、绿色蔬果、花卉苗木和生态养殖等特色产业基地初显端倪。新余蜜桔畅销国内外,力上果业、珊娜公司被授予“中国蜜桔出口基地”称号, 农业产业化正稳步推进。渝水还是全国商品粮基地, 全国经济林

建设、全国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化、全国小型公益能源项目实施示范区,全国退耕还林、全省农业产业化经营试点区,全国重点优质棉产区、秸秆氨化养牛示范区、瘦肉型猪生产基地。2005年全区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7.84亿元, 按可比价增长5.8%。市场健全,商贸活跃。渝水承接城市资源共享优势,依托城市,服务城市,融入城市,大力建设发展一批各具特色的服装、饮食、商品批发等专业市场,充分利用城市的五金、建材、通讯等专业市场,发展一批集加工、包装、储运、配送为一体的物流体系。招商引资思路明确、措施得力, 2005年,全区引进资金10.86亿元,引进外资1150万美元。为更好、更多、更最优惠政策吸引外资,对投资项目的谈判、进资、开工、投产进行全方位的跟踪服务,实行外商企业挂牌保护,健全外商投诉快速处理机制,营造招商、扶商、护商、亲商的经济环境,竭诚海内外商家投资兴业。

历史悠久,人杰地灵的渝水;区位优越,物产富庶

的渝水;生态优美,交通便捷的渝水;经济腾飞,商机无限的渝水,正在区委、区政府的带领下,以务真求实、开拓创新、拚搏进取的精神共创美好未来。

第二节地貌

一、成因

渝水地貌单元的形成与地质构造有着密切的关系,地形形态、山岭水系的分布,均严格受构造及地层岩性控制。根据江西省地貌图划分,渝水区属于赣西中低山与丘陵区(大区)之萍乡——高安侵蚀丘陵盆地(亚区)和赣抚中游河谷阶地与丘陵区(大区)中段,为一南北高,中部低平,东部敞开,袁河横贯中部之鞍形地貌。地貌成因类型有侵蚀构造地形、侵蚀剥蚀地形、溶蚀侵蚀地形和堆积地形。

侵蚀构造地形次花岗岩组成的垄伏陡峻中山区:分布在渝水区最北的蒙山,它由坚硬半风化的花岗组成,岩石裸露地表,山形高耸陡峻,河谷深壑,河谷中有大量洪积的大砾石,最大直径达数米,雨季山洪沿沟

谷排泄,形成季节性溪流如大水港,蒙山主峰白云峰绝对高度1004.5米,以变质岩为主形成的锯状、垄状。低山丘陵区:分布于南部变质岩区,九龙山及百丈峰高达523.2米和424.2米,山峰重叠,植被茂盛。坡角20°-50°,沟谷狭窄密集,发育有季节性山溪,丘陵高程120米-200米之间,地势南高北低,西高东低,渐倾于侵蚀地形及堆积阶地。

侵蚀剥蚀地形次砂页岩为主而形成的波状丘陵区,分布本区中部及西北部,主要由新生代及中生代砂页岩煤系地层组成,形成波状岗埠状丘陵区,一般海拔110米-200米,比高50米左右,较平缓,个别山峰如仰天岗及龙王寨标高分别为454米和338米,地形起伏绵延与区域构造线一致。次红土、砂页岩为主的波状、垄状红色高岗区:分布于中部新生代红层上部,微波起伏,一般海拔标高60米-120米,比高10米-20米,甚平坦,由于侵蚀剥蚀作用,夷平地形的起伏,植被不良,水土流失较严重,造成一些小山塘、小水库

的淤积。

深蚀侵蚀地形次石灰岩组成的岩溶高丘陵区:分布于本区西北边界的仙师庙、高虎寨一带,岩溶地貌形态异常发育,漏斗洼地、溶洞、落水洞、暗河屡见不鲜,高虎寨南麓岩溶洼地底部即有落水洞,地表水由此注入,形成长达1300米,越过青山岭的暗河,由于石灰岩被长期侵蚀切割,形成陡峭的柱形和椎形石峰,如欧里狗石的石牙景象。地表溶洞如游水洞、傅家洞。游水洞发育于二叠系茅口组成中部灰岩中,洞口标高为110米。以石灰岩溶蚀形成的准平原区:分布于观巢、下村、欧里、人和、鹄山一带,经过长期的溶岩破坏,形成比较开阔和溶蚀准平原,但仍留有低矮的残山。地表为河流近代冲积层或灰岩风化残积红土和亚粘土覆盖,河流底部常见灰岩出露,地形低平,标高60米-95米,残峰可达244米。

堆积地形次粉砂、粗砂、砾石堆积的河谷中冲积及河漫滩平原区:分布于水西、罗坊袁河两岸,为河流

一级地及河漫滩,海拔30米左右,地貌开展平坦,特别是河曲部位,宽达4公里。次砂层、亚粘土、红土砾石堆积的袁水二三级阶地二分布于袁河两侧,南岸较北岸发育,二级阶地高于一级阶地2米-5料,标高35米。由于风化剥蚀,已保存不全,局部还可见明显陡地,地势较平坦。三级阶地露位置较高,海拔60米-80米,高于现代河床30米-50米。

二、形态

山地大都分布在境界边缘,海拔高度500米-1000米,往往成为邻县的边界线或分水岭。山脉走向,一般是由西北到东南为主。由于地质结构关系,一般是由西北到东南为主。由于地质结构关系,一般表现为山峰耸立,山势险峻,沟谷深壑,蒙山主峰海拔1004.5,相对高度300米-500米,区西北边界为山地,沿北向西南发展,即人和、欧里、界水一线,南面山地相对高度为120米-200米,山脉由西向东延伸至百丈峰,形成峡江、吉安、新干等县的山地边界。山地面积为

53544亩,海拔500米以上的山地,在全区面积中占2.03%。

蒙山位于区北45公里的鹄山、人和和分宜县的洞村、高岚乡。1960年前,除西北坡小部分归上高县管辖外,其余属渝水区辖境。1958年创建蒙山垦殖场,1960年该场划为上高县,现只有东南坡部分山麓地区由渝水区的人和和鹄山乡管辖,其余均已划入上高县。蒙山主峰白云峰海拔1004.5米,还有天云标、月光山、弹子岭等。蒙山生物、矿产资源丰富,山南有燕子洞,该洞位于鹄山境内,洞中见2.5米厚的棕红色黄土及砂砾石层堆积物堵塞洞底,现溶洞宽1.6米,高2米,延伸约20米。莲花洞位于区北莲花形村正南面约1000米之山坡上,为一大型溶洞,洞口呈三角形,高2.3米,宽2米,溶洞曲折延伸有宽20多米,高近20米的岩洞大厅。洞顶有粗大的钟乳石,洞底有耸立的石笋、石山、叠瓦状排列的石槽,洞壁上有石蘑菇、簸箕。

钟山位于区西20公里,钟山有顶峰为肖背山,

海拔507米,峡谷有袁河穿流而过,河北为北钟山,河南为南钟山,山的西面是分宜县。

良山原名鼎山,在区南25公里处,南面是峡江县。龙王岭是最高峰,海拔507米,此山富含铁矿。良山逶迤向西,是九龙山的顶峰,海拔523米,山的南面是吉安县地。

百丈峰位于城区东南35公里,海拔424.2米。

仰天岗位于城区北面5公里处,海拔454米,山的东面为阻陂岭,山的西南部为蟠龙岭。

境内主要山峰还有:龙王寨,海拔338米,位于马洪乡与下村乡之间。九龙坡,海拔414米,位于城北街道办事处与观巢镇之间。笔架山,又名玛瑙峰,海拔317米,位于下村镇与人和乡之间。鹄山,位城区北30公里,山色青翠、状如鹤立。天门峰,位于城区北25公里。白梅峰,位于城区北25公里处。璜猴岭,位于市北20公里处,北向,连亘雕琅岭、玛瑙峰。雕琅岭,位于城区北25公里,亦名园岭,连亘数十里,

北面较高的山峰是大袤岭。三层岭,位于城区东北20公里。蟠龙岭,位于城区北5公里,山连仰天岗。瑒岗,位于城东15公里。石梅峰,位于城区东南部,山南隶属峡江县。天柱峰,位于城区南15公里处。山年岭,位城区15公里,良山镇的中部,山有三峰,东边钟形山,南名周桐岭,西叫佛台岭,三峰并峙如笔架。贞华山,亦称萨阳山,欲名双阳山,与山年岭相迈。栅岭,位于城区5公里处。铜山,位于城区西南10公里。

丘陵渝水区位于鄱阳湖平原区的西部边缘,是低丘地区,故境内丘陵分布较广,是境内主要的地貌类型。丘陵区地势一般高低不平,但起伏平缓,海拔高度一般百米左右,河谷地带平展,河道比较降缓。这一区域,也是渝水区主要农田分布之一,是经济林和茶叶的生产基地。

在丘陵区中,还间夹着许多小盆地,如观巢、马洪、下村、水北等盆地。这些盆地一般呈带状延伸,面积大小不一,地势低平,常有河流蜿蜒其间,形成带形沿河

宽谷,孕育着小范围的冲积平原。这些盆地,一般都是比较发达的农业地区。

丘陵地区的海拔高度,一般都在100米-150米之间,共有面积1556534亩,占全境面积的59%,属于这一类型的有水北、马洪、北岗、下村、观巢、欧里、界水、东边、南安、南英等乡镇。

平原袁河南岸,是地势平坦的冲积平原,城区处在这一带状平原的中部,海拔高度,一般在50米以下,地势低平。这一类型面积1027920亩,占全境面积的38.97%,主要分布在袁河两岸。即城区城南、珠珊、沙土、水西、罗坊、姚圩、新溪等乡镇(办)和河下镇的大部。

第三节气候

一、四季气候

渝水区属亚热带湿润的气候,具有四季分明,气候温和,日照充足,雨量充沛,无霜期长,严冬较短的特征。

气象学上把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0℃的初日定为春季的始日,稳定通过22℃的为夏季始日,22℃终日的后一天为冬季始日。春季平均初日为3月22日,平均终日为5月25日,持续65天,夏季平均初日为5月26日,平均冬日为9月25日,持续123天;秋季平均初日为9月27日,平均冬日为11月23日,持续59天;冬季平均初日为11月24日,平均终日为3月21日,持续118天。四季气候特点是:

春季(3月下旬初-5月下旬中)气温回升,雨水增加,冷暖多变,常有低温阴雨天气。入春后,气温迅速回升,雨量显著增加,渝水区入春的日期有早有晚,最早的年份是3月11日,而最晚的年月是4月4日。观测资料表明,多数年份的春分至清明之间有一至二次的晴好天气时段。日平均气温稳定通过15℃的平均日期在4月15日。但春季冷暖空气的交替比较频繁。因此,其天气晴雨多变,气温变化剧烈。特别是3月下旬初至4月上旬初,常有较强的冷空气入侵,日平均气温

仍可下降到10℃以下,个别年份甚至可下雪和出现晚霜,出现严重的倒春寒。

夏季(5月下旬中-9月下旬中)初夏(5月下旬中-6月底)温度适宜,雨水充沛。但多暴雨,洪涝灾害发生,天气逐渐由暖转热,平均气温多在22℃-28℃之间,但初夏又是多雨季节,大雨、暴雨、大暴雨往往发生在此期间。

盛夏(7-8月)天气炎热,常有干旱。雨季绝大多数年份都结束于6月下旬至7月上旬。雨季结束后,降水量剧减。

秋季(9月下旬中-11月下旬初)晴多雨少有干旱,9月下旬多秋寒(寒露风)。入秋后,气温明显下降,9月下旬至10月上旬,出现寒露风的机遇较多,10月下旬至11月上旬,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部分年份产生长时间的阴雨,从而出现烂秋天气。

冬季(11月下旬初-3月下旬)严冬多霜雪,冻害常发生。常处于北方强冷空气控制下,是全年最冷的

季节。1月平均气温仅5.4℃,最低气温常在零度以下。历年极端最低气温为-7.2℃,出现在1967年1月16日;12月-下年2月份多出现霜、雪天气。

二、主要气候要素

气压渝水区一日中最高气压出现在9-10时,最低气压出现在15-16时。多年来的观测结果表明,一年中最高气压值出现在冬季,最低气压值出现在夏季。历年平均气压为1007.0百帕,历年极端最高气压为1034.2百帕。

气温渝水区气候温和,年平均气温17.7℃,7月份是全年最热时期,月平均气温29.4℃,极端最高气温40.0℃。1月份是全年最冷时期,月平均气温5.4℃,极端最低气温-7.2℃。由此可知,气温的日年变化有着一定的规律,即一种最高值出现在14时至15时,最低值出现在日出前后。一年中的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地温渝水区地温(0厘米)与气温有很好的关系,

年平均值为20.1℃,比平均气温17.7℃高出2.4℃,年极端最高值为71.0℃,而历年极端最高气温为40.0℃,比气温高31.0℃,历年极端最低值为-9.6℃,而气温的最低值为-7.2℃,气温比地温高出2.4℃。如表所示

地温的日变化,最高值一般出现在14时至15时,最低值出现在将近日出的时候。地温的年际变化与大气温度相似,最高值出现在夏季,最低值出现在冬季。

湿度年平均相对湿度80%,3月份高达84%,7月份仅74%,由此可见,各月之间的变化幅度74%-84%之间。

降水渝水区降水充沛,水份资源比较丰富,年平均降雨量1594.8毫米。但降水量在时间分布上是不均匀的,从季节分配来看,第一季度345.4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2%;第二季度734.7毫米,占年降水量的46%;第三季度323.8毫米,占年降水量的20%;第四季度191.0毫米,占年降水量的12%。从上述数字

可知,每年的降水量集中期大都在4-6月份之间,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汛期”。历年汛期最大降水量为1431.0毫米(1977年),历年汛期最小降水量为428.5毫米,出现在1985年。产生洪涝的主要原因不是以全年降水量的多少所决定的,而是以降水量是否分布均匀的因素来决定。譬如:1984年全年降水量达2101毫米,但由于降水量分布比较均匀,未出现大的洪涝。反之,降水量不是最多的年份却出现了大的洪涝。1982年全年降水量为1734.7毫米,而6月14-19日,连续6天的大到暴雨,过程降水量却达337.6毫米,占汛期降水量的44.9%。

蒸发年平均蒸发量1497.8毫米,低于平均降雨量,一年中最大蒸发量出现在7月,最小蒸发量出现在2月,如与渝水区各种农作物需水量的供水程度相比,降水量是充足的,对发展农业生产也是有利的。

日照历年平均日照时数为1655.4小时,年平均日照百分率为38%,最多的1963年达2088.9小时,

日照百分率为47%,最小的1975年为1361.0小时,日照百分率为31%,历年日照数平均每天为4个多小时。在山区实际日照要少一些。由于各月的太阳入射角不同造成各月的可照时数不同,又由于各月的天气各有差异,所以各月的实际日照时数差异甚大。4—10月份,各月平均日照时数在100小时以上,特别7、8月份都在240小时以上,平均每天有8小时左右的日照。而在11月至次年3月的越冬作物的生长期间内,月平均日照时数在60—130小时之内,每天平均仅2.5—3.5小时左右。

风渝水区风力多2级(历年平均风速20米/秒),全年各月的平均风速变化不大。有资料以来7级以上的大风出现58次,平均每年2.1次,而极大风力为10级。风向随季节转换较为明显,年最多风向为东北风,10月以后因北方冷空气自鄱阳湖侵入江西省,沿赣江、袁河送行至渝水境内,使风向多呈东北、东北偏东;夏季受副热带高压控制,而南部武功山脉阻挡高气压,只

能从湖南沿袁河侵入,故常多西南、西南偏南风。

霜期平均初霜期为11月27日,最早初霜为10月29日(1978年),最迟初霜日12月23日(1968年)。平均霜期2月16日,最早终霜1月2月(1973年),最迟终霜期日3月31日(1983年)。平均无霜期281天,最长无霜期318天(1965年),最短无霜期249天(1978年)。

三、灾害性天气

渝水区的主要灾害性天气有:寒害、干旱、洪涝、大风、冰雹、冰害。

寒害由于气温的非正常下降,而使作物受到抑制和伤亡,这种寒害在四季均可出现,较明显的有“三寒”,即春寒、小满寒和寒露风。

春寒 3月中旬至4月中旬,大地回春,气温显著上升,但北方冷空气不断南下,当日平均气温连续3天低于10℃或最低气温降到5.0℃以下时,出现春寒时,在26年中有20年出现春寒。

相关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