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孟子民本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孟子民本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传承》2010年第11期

和谐社会历来是人们殷切向往的关于人类社会发展的理

想状态,是人与自然、

人与社会、人与人、人与自身和谐统一与协调发展的社会,是社会基本构成要素中的生产力与生产关系、经济基础与上层建筑之间得到合理调节与健康发展的社会状态。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社会的构建是一项伟大的事业,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新一届中央领导集体为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全局出发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它深刻地反映了建设富强、民主、文明、和谐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的根本要

求。它的顺利实现不仅需要我们立足于我国的基本国情,

而且需要我们立足于我国悠久的历史文化,在我国的历史先哲们关于处理好人与世界和谐统一的精髓思想中寻求启发。在这其中,孟子民本思想是这些精髓思想的卓越代表,它对于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极其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一、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一)民本思想的历史渊源民本思想在我国源远流长,早在上古时期,就已经出现民本意识的萌芽,经商周两代及儒家的继承和发展之后成为儒家政治哲学的核心理念,成为一种重视民众地位、视民众为国家之根本的极富人性的政治学说。商周时代的《古文尚书·五书之歌》中“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是民本思想初现端倪的突出体现。在商代后期,统治者的极端专政和暴政致使民不聊生,社会动荡不安,在此时,统治阶级内部中一些具有远见卓识的政治家已经预感到社会矛盾的激化、社会危机的增加和天命思想的荒谬,开始认识到人民的重要作用,并提出尊重人民,统治方可长久的统治思想。

到了西周,前期统治者汲取殷商暴政自灭的深刻教训,主张“以德配天”“敬德保民”。至春秋战国,社会经济进一步发展,社会处于一种变革和动荡不安之中,天命神权的思想更为动摇,产生了重民轻神的思想。如子产提出“天道远人道迩”,管仲提出“政之所兴,在顺民心;政之所废,在逆民心”,孔子提出“乐只君子,民之父母。民之所好好之,民之所恶恶之。此之谓民之父母”(《大学》),“百姓足,君孰与不足;百姓不足,君孰与不足”(《论语·颜渊》),等等。这些思想体现了民众开始成为了统治阶级的直接施政中心,同时也充分反映了民本思想作为一种政治思想开始走向成熟。(二)孟子民本思想的基本内涵孟子的民本思想是对上古时期至春秋战国时期民本思潮的继承、总结与发展,他远继周公,近承子产、管仲尤其是孔子等人的民本思想,立足儒学进一步发展,形成相对前人更为完善和丰富的民本思想。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孟子》之

中,其他的儒家经典,如

《大学》、《春秋繁露》等,也能多少反映出孟子的民本思想。概括起来,孟子的民本思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充分认识人民的历史作用

在总结各国治乱兴亡的历史规律的基础上,孟子提出了“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孟子·尽心下》)这一富有民主性精华的著名命题。孟子认为为政者要保障人民利益,赞同“若君无道,人民就有权推翻它”。同时孟子十分重视民心向背,并通过大量历史事例反复阐述这一得天下与失天下的关键问题。孟子所倡导的“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深刻体现

了孟子对人民的深切关爱,孟子认为

“先王有不忍人之心,斯有不忍人之政也”

(《孟子·公孙丑上》),“不忍人之心”是一种同情仁爱之心,只有拥有了

“不忍人之心”才会得到人民的拥戴。这里需要指出的是,这种爱心不同于墨子的“兼爱”,而是

从宗族、

血缘的感情出发,是一种“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孟子·梁惠王上》)的情感。

2.注重民生孟子注重民生着力体现在其设想的“井田制”的土地制度上。孟子理想中的井田制度是这样的:每平方里土地分为九个方块,每块为一百亩。中央一块叫做“公田”,周围的八块是八家的私田,一家一块;八家合种公田,自种私田。公田的产品上

交政府,私田的产品各家自留。九个方块安排的像个

“井”字,由此而称“井田制度”。孟子在进一步描述这种土地制度时说,

各家在其私田中五亩宅基的周围,要种上桑树,养着家禽,这样人民就会有殷实的物质来保障其安居乐业。通过对孟子的

“井田制”

的分析,就会发现孟子的民本思想已经深涉到了封建社会的核心问题———土地问题。孟子认为:“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孟子·梁惠王上》)。因此,孟子在经济上主张“民有恒产”,即让农民有一定的土地使用

权,要减轻赋税。

孟子认为,要使社会长治久安,各方面都呈升平景象,必须使人民的物质生活有保障,即统治者要解决好民

生问题。

3.主张德治,强调道德教化孟子提出的“仁政”和“王道”的执政理念是对这一观点的有力佐证。孟子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德治思想,并在“性本善”的基础上发展成为“仁政”学说。“仁政”学说是孟子对孔子

“仁”的思想的继承和发展,是与孟子民本思想一脉相通的政治学说。孟子的“仁政”思想反对兼并战争,主张以“仁政”统天下,以“仁爱”治天下。在强调“仁政”的作用时,孟子认为“仁政”是一种最理想的政治,如果统治者施行“仁政”,就可以得科学发展

[作者简介]单长涛(1985-),男,山东菏泽人,渤海大学政法学院2008级硕士研究生。辽宁锦州121001。

孟子民本思想对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单长涛

[摘要]孟子民本思想与其“仁政”思想一脉相通,孟子主张“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倡导“仁政”和“王”道政治。目的

是劝告统治者要重视人民、

珍爱人民,主张君民同忧共乐。时至当代,孟子民本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

[关键词]孟子民本思想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48

《传承》2010年第11期

民心,为人民所拥护;反之,就会被人民所推翻。“王道”是与“霸道”完全相反的统治策略,“霸道”是指通过暴力和强迫治国,其作用在力;而“王道”则是通过道德指示和教育来治国,其作用在于德。在“王道”的施行上,孟子主张把伦理和政治紧密结合,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他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后来朱熹提出的“修齐治平”就是根据孟子的“王道”思想发展而来的。“仁政”学说和“王道”学说相连相通,相互结合,有力地诠释了孟子的民本思想,突出了道德教化的重要作用。

通过以上相关的阐述,我们完全可以感悟到,虽然孟子民本思想产生于封建社会,并为封建统治服务,但其根本理念至今仍闪耀着智慧的光芒,对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有着重要的指导意义。

二、孟子民本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一)孟子民本思想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关系

孟子民本思想尽管不能得出“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的真谛,但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体现出统治阶级已充分认识到人民群众的历史地位和历史作用,它对于封建制度的巩固和封建经济的发展起了重要的作用。不仅如此,作为我国传统思想文化的精华,孟子的民本思想对战国及以后各个朝代的治国思想的发展有广泛而深远的影响。就近现代而言,它不仅直接构成马克思主义唯物史观在中国传播和接受的基础,成为中国共产党“以人为本”执政思想的理论来源,而且也为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底蕴。

(二)孟子民本思想对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启示

通过对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认识、孟子民本思想的阐述以及对两者关系的相关分析,我们完全可以看到孟子民本思想仍闪烁着智慧的光芒,其对于我国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有着重要的启发性意义,具体来说有以下三点启示:

1.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树立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我们党执政理念的又一次意义深远的重大飞跃,是我国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必然要求。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明确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基本特征是民主法治、公平正义、诚信友爱、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这在党的十七大上被写入科学发展观中。科学发展观坚持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坚持以人为本的根本价值取向。而坚持住了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也就等于掌握了得民心的最优路径,因此,和谐社会思想与科学发展观一脉相通。基于此,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必须坚持科学发展观,切实抓好发展这个党执政兴国的第一要务,努力做到五个统筹,实现经济社会的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始终把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作为党和国家一切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我们所努力做到的这些不仅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必然要求,而且也是孟子民本思想,尤其是“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一执政思想至今仍然闪烁着智慧光芒的有力佐证。

2.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注重民生,尤其要解决好“三农”问题

处在战国时期的孟子已经认识到要使阶级矛盾得以缓和、社会政治得以稳定、封建制度得以巩固,需从经济发展和土地制度改革上来解决好人民安居乐业问题,也就是当今所谓的民生问题。鉴于此,党和国家审时度势,不失时机地在党的十七大上作出“加快推进以改善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重大举措。“社会建设与人民幸福安康息息相关。必须在经济发展的基础上,更加注重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推进社会体制改革,扩大公共服务,完善社会管理,促进社会公平正义,努力使全体人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推动建设和谐社会。”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尤其要解决好“三农”问题,我国是一个农村人口占绝大多数的国家,在一定程度上可以讲,坚持以人为本就是坚持以农民为本,注重民生就是注重农民的生活。因此,党和国家在党的十七届三中全会上明确指出“三农”问题是党和政府今后工作的重中之重,这一新的举措是党和政府审时度势把孟子民本思想应用到我国和谐社会的构建上来的又一鲜明典范。因此,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必须深化社会体制改革,完善社会分配、就业和保障等制度,以加快以民生为重点的社会建设的步伐;必须在新形势下深化农村土地制度改革,完善农村教育、医疗和税费等制度,以加快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3.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必须加强以德治国,注重精神文明的建设

伴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大力提升、依法治国的基本方略的全面实施、人们物质需求基本满足而来的是我国人民对以德治国重要性认识的不断深化和对精神需求的愈加迫切。不能把依法治国与以德治国有机结合,不能使人民的精神需求得到满足,就会阻碍我国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步伐。早在两千多年前,孟子就主张要使社会安定和谐就必须把施行“仁政”“王道”治天下与加强个人道德修养相结合。这一思想启示我们,在我国的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中我们必须充分认识以德治国的重要意义,使其能够与依法治国相辅相成;必须把精神文明建设放在与物质文明建设和政治文明的建设同样重要的地位。这里需要指出的是,精神文明建设需要社会和个人双方的努力,它不仅需要社会为个人提供优良的精神文明建设环境,更需要个人在此环境下不断地加强包括道德修养在内的自身修养。而不断加强自身的道德修养显然又是与孟子民本思想中所强调道德修养是搞好政治的根本这一观点相符的。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以胡锦涛为核心的中央领导集体向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所提出的重大战略任务,是一项既伟大又复杂的系统工程,其任重而道远。在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构建过程中,我们完全可以在借鉴孟子等前人民本思想的基础上,坚持科学发展观,与时俱进,不断丰富和发展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并把这一理念扎扎实实地体现在我们的实际工作中,不断开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新局面。

[参考文献]

[1]冯友兰.中国哲学简史[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5.

[2]冯友兰.中国哲学小史[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5.

[3]肖萐父,李锦全.中国哲学史[M].北京:人民出版社,1982.

[4]陈希.民族复兴之路与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

[5]李京文.和谐社会与科学发展观[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5,(6).

(责任编辑:王玉琼)

科学发展

49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