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档库 最新最全的文档下载
当前位置:文档库 ›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t Word 文档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t Word 文档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t Word 文档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t Word 文档

学习时间——————————————

学习内容: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

参加人员———————————————————————————————————————————————————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影响因素与预防策略

中心静脉置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CVC)是经过皮肤直接自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和股静脉等进行穿刺,沿血管走向直至腔静脉的插管。CVC已广泛应用于临床,但是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CVC-RI)是其中最重要的并发症,已引起广泛重视。美国疾病控制中心(CDC)报道,美国平均CRSBSI感染率为5.3/1000导管留置日,感染患者中平均病死率为12%~25%,因此CVC-RI日益引起重视。

1 CVC-RI的诊断

1.1导管相关性局部感染:穿刺点局部红、肿、疼痛、有渗液或是脓性分泌物,对分泌物进行培养证实为细菌感染。

1.2导管相关血行感染( 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infection,CRBSI):患者不明原因的发热、寒战,伴或不伴有白细胞计数升高,血液和导管尖端培养出同一种细菌。出现以下情况之一则可诊断CRBS:导管样本培养是诊断CRBSI的金标准,半定量培养结果≥15 cfu定量培养结果≥1 000 cfu,同时伴有明显的局部和全身中毒症状;中心静脉导管血样本培养的菌落数大于外周静脉血培养菌落数的5倍以上;中心静脉血培养比外周静脉血培养出现阳性结果的时间早2 h以上。

2 CVC-RI的原因分析

2.1导管因素:CVC针头型号比较大,型号大的导管占据血管腔的位置多,导管和血管腔的间隙相对狭窄,血流速度减缓;管径大对血管的机械性刺激相应增加,配备的穿刺针和插管鞘相对较粗,要求穿刺点大;同时管径粗,导丝的韧性较大,送管过程中粗导管对血管内膜的损伤程度要高于细导管,易引发机械性静脉炎。多腔导管较之单腔导管感染机会增多,因为多腔静脉导管通道多、管腔分隔,虽可满足不同成分液体同时输入,避免药物的配伍禁忌,但增加了接头污染的机会。杜斌等研究发现,单腔导管感染率为8.3%,双腔导管感染率高达37.3%。

2.2置管因素:大多数感染是由置管处皮肤周围的细菌经皮下隧道移居到导管腔外而引起。中心静脉置管过程中因穿刺针头较粗,穿刺过程中尤其是操作技术不熟练,多次穿刺情况下会对局部软组织及血管壁、血管内皮造成一定程度的损伤导致静脉炎的发生。插管破坏了人体皮肤的天然屏障作用,为微生物自患者皮肤进入血流建立起通道。置管时无菌操作不严谨,而且消毒剂不能消灭皮肤上所有微生物,残留的细菌可通过穿刺口皮下隧道移居到管腔外和管腔中。有研究表明,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插管感染率为4%,而股静脉插管的感染率高达28%,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3内源性感染因素:患者的免疫力、年龄、营养状态、原发疾病的严重程度都可能是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的原因。除可以改善患者的营养状态外,其他因素都是护士难以控制的。有文献报道,静脉置管的感染与患者免疫功能呈负相关,即免疫功能越低,感染率越高。薛巧香等报道高龄患者(>80岁)免疫功能低下,抗感染能力差,易发生感染;此外,年龄较小者(14~20岁)血管管腔相对较成人小,所以导管对血管内膜损伤刺激较大,故发生感染的几率

较成人高。

2.4置管后维护因素:由于中高浓度的葡萄糖、氨基酸、脂肪乳等是细菌的良好培养基,若不慎将受污染的药液经PICC导管输入,细菌就会停留于导管内生长繁殖,细菌不会被机体的免疫系统完全清除,可以引起导管相关性感染。微粒污染是输液中普遍存在的并发症[8],药物配置过程中的加药、输液过程中的穿刺可能会将细小微粒带入体内,尤其是深静脉置管,穿刺针较粗,如多次穿刺,其滞留物较多。静脉留置导管的输液连接口经常被细菌感染,也是CVC-RI重要的感染源。据统计,导管留置时间超过1周由于输液接口导致的血液相关感染占5l%,这与不规范的操作有很大的关系。Bozzetti 认为附加连接装置可导致0.4%的污染发生,增加一个装置,污染的发生率几乎加倍(0.78%)。长期留置导管者,其导管使用频率高,同时增加了导管接头污染的机会。

2.5置管后健康教育因素:患者文化层次高低不齐,理解能力相差较远,护士多次给予健康教育,却不能引起患者的重视。部分患者带管回家洗澡时处理不当,未用保鲜膜固定导管固定膜处,或保鲜膜包裹不妥,引起导管固定膜内进水,未及时更换敷料,极易引起逆行感染。有些患者由于自身疾病因素,体质虚弱,不愿意活动,导致置管侧肢体易于出现血栓,利于细菌移位和繁殖。

3 预防CVC-RI的策略

3.1导管的选择:选择优质静脉导管,以减少微生物的附着及血栓形成,导管材料优良和表面光滑可防止纤维及细菌黏附,减少感染及血管内膜损伤,柔软的硅胶和聚氨酯导管更少有血栓形成,葡萄球菌和真菌不易附着在导管表面。近年来,美国AR-ROW公司推出的抗感染中心静脉导管经临床应用能明显减少CVC-RI的发生。选择导管应遵循的是要最小管腔或最少通路的导管。

3.2提高置管操作技术:中心静脉置管应该由专门培训的医生完成,熟练掌握穿刺技巧,提高穿刺成功率,并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医生在穿刺前应该慎重选择穿刺血管。CVC血管选择的顺序一次为锁骨下静脉、颈内静脉、股静脉。医院条件允许的情况下,穿刺时使用辅助设备,如超声、血管造影、磁共振等,最常用的是超声。有关研究表明,使用超声引导下的中心静脉置管可大大提高中心静脉置管穿刺的成功率。临床常用纱布或聚亚氨酯膜(TSM)覆盖穿刺部位。

3.3严格避免内源性感染因素:护士在穿刺前要认真评估患者的年龄、免疫力、原发疾病、用药史、血管穿刺次数、血管情况和是否为过敏体质,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穿刺的静脉和导管。选择敷料时也应该根据患者的情况选择,尽量避免过敏体质的患者使用易过敏的敷料。密切关注患者的病情,勤通风和消毒病房,减少病房的细菌滋生。

3.4加强置管后维护:首先强调的是输液前和输液时的无菌操作原则,加药时严格无菌操作,避免污染药物,同时要避免注射器多次穿刺输液瓶,减少输液微粒的形成。选择合适的冲封管液,冲管方式为脉冲式,冲管时遇到阻力不可暴力冲管。对于敷料的更换时间,2006版美国输液治疗护理实践标准规定,纱布敷料常规48 h更换1次,TSM至少每7天更换1次,敷料一旦潮湿、松脱,需及时更换。尽量减少导管远端的附加装置及药物推注,不直接从导管抽血,避免三通接头,仅在导管与输液管间保留续接部,特殊用药时另建周围静脉通道,如果必须使用时,可用无菌纱布包裹三通接头与中心静脉导管的远端,而且每天需要消毒。同时为长期保持管道通畅,输液时注意先输乳剂,再输非乳剂,输注刺激性强的药物(如化疗药)、高pH值和黏性较大的药物前后用生理盐水冲管。

3.5置管后强化健康教育:护士应该根据患者的文化程度给予不同的健康教育方式,文化低的应该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宣教,增加宣教次数,直到宣教内容完全渗透到患者为止,让患者积极主动配合导管的维护。文化层次高的宣教相对容易些,他们的理解能力较强。对于带管回家的患者,出院前必须再次强调宣教内容并让患者及其家属复述一遍,并告知患者一旦穿

刺点及其周围皮肤出现异常应该立刻去医院处理。

4 小结

CVC-RI的发生是多方面共同作用的结果,一旦发现将导致的后果非常严重,不仅造成患者的严重负担,同时也增加医护工作者的工作量。因此,CVC-RI需要引起医护人员和患者双方的重视,双方需要配合共同努力尽量避免CVC-RI的发生,达到双赢的局面。

导管相关血液感染预防SOP

1.2.1穿刺点影响感染和静脉炎的发生率。与颈内、锁骨下静脉置管相比,股静脉置管时,发生导管细菌定 植的几率较高,发生深部静脉血栓的危险大,发生导管相关感染的可能性也高,所以,条件允许时,尽量避免选择股静脉作为穿刺点。 1.2.2穿刺部位皮肤细菌密度是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重要危险因素。为了降低感染率,建议选择锁骨下 静脉穿刺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尽量不选择颈部、下肢等处。 1.2.如何选择何处作为穿刺点,应该综合考虑以下因素:患者的舒适性、安全性,皮肤消毒,患者具体情 况(曾经置管,解剖畸形,凝血功能等),发生机械损伤的危险(出血和气胸等),有无床边超声,感染危 险程度等诸多因素。 1.3手卫生和无菌操作 1.3.1外周静脉导管,穿刺和护理前,仔细洗手,操作时严格无菌操作,即可有效预防感染。可使用洁肤柔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医务人员的手,也可使用洁肤柔洗手液洗手。但是,无菌手套对医务人员的保护作用更好。 1.3.2对于中心静脉导管,对预防感染的要求更为严格。中心静脉穿刺时、插管时实施更高标准的无菌操作, 例如戴口罩、帽子、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铺大无菌单,可显著减少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率。 2.抗凝药物的应用 抗凝药物主要用于预防导管上的血栓和纤维蛋白的形成,减少微生物定植的机会,起到一定预防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的作用。 3.导管的护理 3.1冲洗及封管。每次输液前用0.9%氯化钠注射液冲洗导管,输液完毕,用0.9%氯化钠注射液3 ml封管, 封管要紧密,然后用无菌纱布包裹固定。 3.2导管的固定。防止滑脱,固定部位避开关节及凹陷处。 3.3换管。使用时间长、受药物刺激等致管径变细,或导管被压折、血液回流阻塞时,在严格消毒导管周围皮肤后,通过原穿刺点,可以多次换管。一般情况不可超过一月,如有相关导管感染,即时更换。 4.穿刺处皮肤的护理 4.1消毒:每天用新洁尔灭酊消毒穿刺处皮肤一次,防止细菌经皮下隧道逆行入血。 4.2敷料:一般每周换敷料3次,在ICU则每2天1次。采用3M 一次性粘胶,每周换药2次。如敷料污染潮湿即时 更换。 5?术后观察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 制措施 Final revision by standardization team on December 10, 2020.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需要时应当尽早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导管和动脉导管。 控感办 2013年8月1日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前预防措施: (一)对进行插管和维护操作的相关人员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二、置管时预防措施: (一)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无菌技术操作规程,采取最大无菌屏障措施。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穿无菌手术衣;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二)选择合适的穿刺点,成人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三)宜采用2%氯己定乙醇制剂消毒穿刺点皮肤(患者年龄2个月以下的以酒精消毒为宜)。 (四)应根据患者病情尽可能使用腔数较少的导管。 (五)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六)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三、插管后预防措施: (一)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的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二)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三)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四)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五)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六)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七)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八)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血管内留置中心静脉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为降低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感染率,结合我院实际,特制定以下针对性控制措施: 一、人员要求 1.进行中心静脉导管置管的医师应具备一定的资质,进修医生、实习医生、低年资的住院医生等应在上级医生的现场指导下进行操作。 2.实施中心静脉置管的医师应具备相应的操作技能和严格的无菌观念。 3.插管时须严格进行手卫生,并戴帽子、口罩,穿戴手套和无菌衣。 4.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执行手卫生。在触摸导管置入部位前后应遵循手卫生原则,同时也应在置管前后、换管前后及使用、修理导管、更换敷料时遵守。使用了消毒措施后不要再进行置管部位的触诊,除非会再次消毒。置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使用手套不能代替洗手或手消毒。 2.置管和护理过程中坚持无菌技术。 3.置管时使用帽子、口罩、无菌衣、无菌手套,选用大的无菌巾,以保证最大的无菌防护屏障。 4.置管或更换敷料时首选碘伏进行皮肤消毒,消毒2次。 三、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防止血栓和感染的发生。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禁止使用导管静脉输液,输血和留取标本。 7. 封管时采用脉冲式推注生理盐水,以管腔内未见血液为佳。用肝素原液封管。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10.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与控制 一、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管理要求 1、各科室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人员职责。 2、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3、ICU等重点科室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定期分析、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ICU等重点科室应当按《医院感染监测规范》要求,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三、预防控制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2、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43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 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定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二.感染预防要点。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 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 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 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 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 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 有内向外以同心圆的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要求。消毒后皮 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 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时。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 出汗、穿刺点初学、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 为一次/两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课件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 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应75%酒精或含碘消 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是,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 湿或者浸泡在水里。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h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 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8.紧急状态下的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48小时内 尽快拔除导管。更换穿刺部位后重新进行置管,并作相应处理。 9.怀疑患者发生导管相关感染,或者患者出现静脉炎、导管故障时, 应当及时拔除导管。必要时应当进行导管尖端的微生物培养。 10.医务人员应当每天对保留导管的必要性进行评估。不要是应当尽早 拔除导管。 11.导管不宜常规更换。特别是不应当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中心静脉 导管和动脉导管。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的危险因素及护理 发表时间:2012-11-27T17:20:39.967Z 来源:《医药前沿》2012年第24期供稿作者:耿晴晴[导读]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 耿晴晴(中国人民解放军第148医院骨科一区山东淄博 255300) 【关键词】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危险因素护理 【中图分类号】R47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1752(2012)24-0363-02 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CVC)在临床中被广泛应用于输液、给药、术中监护、中心静脉压测定和静脉营养等。然而,导管相关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stream infection, CRI )是让临床工作者们棘手的严重并发症。有文献报道,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率为2%~4 %[1] ,且直接影响着中心静脉置管的临床应用及效果。因此探讨中心静脉导管留置感染相关因素及预防对策是护理人员研究的重要课题。 1.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感染因素分析 1.1导管留置时间是感染的重要危险因素导管留置时间大于7天者发生导管相关性因素的机率逐渐增加,理论上留置时间越长,感染机会则越大。 1.2 导管的选择导管材料可以影响血栓的形成和微生物的附着,应用聚氯乙烯导管时,其血栓性静脉炎发生率为70 %, 而柔软的硅胶和聚氨酯导管更少形成血栓[2];抗菌导管的使用, 使CRI 的发生率是否下降至今还存在争议,指南中指出不常规推荐抗生素涂层导管。 1.3 置管部位置管位置对感染发生率的影响主要与发生血栓性静脉炎的危险率和局部皮肤菌群的密度有关。目前临床上比较一致的观点为:锁骨下静脉感染发生率最低,股静脉置管感染发生率最高。 1.4 置管的操作技术置管医师操作技术的熟练程度与感染发生率成反比。操作熟练,一次置管成功率高,可减少导管移动的幅度,减少微生物侵入损伤部位的机会[3]。锁骨下静脉置管操作次数小于50次的医师,因其操作导致的导管相关脓毒血症的风险比熟练医师高2倍以上[4];3次置管操作失败后,应更换穿刺部位,否则将会导致相关并发症成倍增加[5]。 1.5 个体因素患者的年龄、营养状况、原发病的严重程度等都会影响导管相关感染的发生及预后,很多因素都是医护人员难以控制的。 2.预防措施及护理 2.1 增强无菌观念,执行无菌操作医护人员在操作中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制度是预防感染的保证,也是减少CVC-RI的关键。CVC留置是一项有创的侵入性操作,所有操作者必须坚持无菌观念,保持环境清洁,无论在置管、换药、换管,还是在配液、输液、加药过程中,都要严格执行手卫生制度,进行无菌操作。 2.2 严格操作人员的手消毒加强医护人员的手卫生非常重要,操作前及每次更换敷料前应认真洗手,可以有效地减少CRI 的发生。 2.3 置管操作后的维护 2.3.1 置管后局部及导管接头的维护置管后的第1 个24h,局部换药1次,以后每周1-2次,选择透气性好的贴膜。使用导管时加强导管接口护理,减少输液污染,导管接头用酒精棉片反复消毒优于用安尔碘棉签消毒,更换敷料及导管接头时要戴无菌手套。 2.3.2 置管后合理选择更换敷料的时间中心静脉置管术后早期,穿刺处或多或少总有些渗血渗液现象,穿刺处渗血渗液是细菌生长繁殖的良好培养基。为了防止细菌的生长繁殖,置管术后第1天应常规更换消毒敷料,随后更换敷料间隔时间以2d为宜,避免过于频繁更换敷料,以免增加感染机会。 2.4 输液管理的护理输液液体宜现用现配,最好在洁净度高的环境下配制。在使用中,对输入血液、高营养高渗溶液或其他较稠厚的药物时,尽可能安排于其他液体的中间,或用生理盐水冲管,防止营养物质残留和堵管而增加感染机会[6]。 2.5 早起发现感染及时拔管动态观察穿刺点周围皮肤情况,观察有无局部感染症状或全身症状,保持插管部位干燥等,可为更换置管部位或拔管提供好的条件。出现局部感染症状,或有不明原因的发热和血象升高,应高度怀疑导管相关感染,立即做局部和导管内液细菌培养,并拔除导管,给予抗感染治疗。达到治疗目的后,尽早拔除导管,最大限度地减少因置入导管而引发的并发症。 导致CVC2RI 发生的危险因素很多,有些危险因素可以通过规范的护理行为来避免。其次是建立完整的监测系统,如CVC动态护理记录单、CVC效果评估单等。护理人员在预防中心静脉导管方面担负着重要责任,无菌技术操作是预防感染的关键,早期观察及护理干预可使感染减少到最小范围。随着中心静脉置管在临床的广泛应用,如何使中心静脉导管感染得到更好的监控和预防仍是研究的重点和努力的方向。参考文献 [1] 张林西. 中央静脉插管感染的发病机理及预防[J]. 国外医学护理学分册,1997 ,16 (1) :25 -26. [2] 叶文,张建平,黄国良,等.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J]. 中国急救复苏与灾害医学杂志,2008 ,3 (8) :5052507. [3] 邹琳,俞森洋.导管相关感染的病原菌及相关危险因素[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5,15(4):405-407. [4] 刘鲁忻,孙艺铸,赖总善.中心静脉插管39例医院感染分析[J].中华医院感染学杂志,2000,10(5):354-355. [5] 宋平,李祖栋.中心静脉导管并发症的启示[J].实用护理杂志,1999,15(5):40. [6] 羊永梅.预防肿瘤患者中心静脉导管感染的护理[J].山东医药,2008,48(31):116.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XX县人民医院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4.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5.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6.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 1.应当尽量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应当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如果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医务人员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4.保持导管连接端口的清洁,注射药物前,应当用75%酒精或含碘消毒剂进行消毒,待干后方可注射药物。如有血迹等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5.告知置管患者在沐浴或擦身时,应当注意保护导管,不要把导管淋湿或浸入水中。 6.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的24小时内或者停止输液后,应当及时更换输液管路。外周及中心静脉置管后,应当用生理盐水或肝素盐水进行常规冲管,预防导管内血栓形成。 7.严格保证输注液体的无菌。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

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摘要】目的探讨中心静脉置管感染因素及有效防范对策。方法用回顾性的方法对18例中心静脉置管病人进行相关感染因素监测与分析。结果置管感染与插管过程污染、同一部位反复穿刺、导管连接部位处理时感染、加入液体操作时污染、导管内血凝块堵塞、股静脉穿刺时污染、病人的易感性、导管留置时间较长、在准备输注的液体及处理管道接口时未行无菌操作等因素密切相关。结论在临床工作中加强对这些相关因素的控制,操作时严格遵守无菌操作,可有效防范中心静脉置管感染的发生,对保证病人安全、控制医院感染有重大意义。【关键词】中心静脉置管感染防范随着医学科学技术的不断进步,深静脉置管术广泛应用于危重病人救治、长期静脉营养等方面。与普通静脉输注相比,具有很多优点。但术后并发症不容忽视,其中感染是发生频率最高的、最严重的并发症之一。现对本科2007年7月~2009年6月共发生18例中心静脉置管出现导管感染情况进行分析,并提出相对应的防范对策,现报告如下。 1 资料和方法 1.1 临床资料本组18例,男11例,女7例,年龄15~84岁,导管留置时间3~31d。静脉置管途径:锁骨下静脉10例,颈内静脉5例,股静脉3例,共插管18次。 1.2 感染判定标准 1.2.1局部感染置管处皮肤有红肿、痛、硬结、伴或不伴有渗液,细菌培养阳性。 1.2.2 全身感染置管期间出现畏寒、发热伴血

培养或导管尖端细菌培养阳性,且拔除中心静脉导管或经抗生 素治疗后菌血症即得到控制者。 2 结果根据拔管后导管尖 细菌培养结果,可能导致导管感染的各种相关因素 3.1 选择合适的穿刺部位权衡利弊,为了减少感染及其他并发症, 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股静脉穿刺;少用颈内静脉。 3.2 穿刺前护理穿刺前应紫外线空气消毒30min,避免人 员走动和清扫地面。术者应戴无菌手套、帽子和口罩,按要求 备皮,用安尔碘消毒,消毒范围为10cm×10cm,然后扩大铺洞 巾、无菌巾形成一无菌区。穿刺者动作稳、准、轻柔、迅速, 尽量缩短穿刺时间,减少暴露时间。 3.3 穿刺中配合在 进行中心静脉穿刺过程中,要严格执行无菌操作原则。在穿刺 过程中如误穿入动脉应立即拔出穿刺针,局部压迫止血10~ 20min后重新穿刺,避免形成皮下血肿造成后期感染。 3.4 穿刺 后护理 3.4.1 妥善固定,防止滑脱,如有脱出,需 作好标记及管道标识。 3.4.2 穿刺口皮肤qod用安 尔碘消毒,再用无菌纱布用5×7cm大3M敷料覆盖,并保持穿 刺部位清洁、干燥,疑有污染或出汗明显应立即更换敷料。 3.4.3 肝素帽q3d更换,如滴注脂肪乳,输注血制品,或疑污染, 渗漏液体时应立即更换。 3.4.4 输液管道应每天更换。 若输血或蛋白制剂后应立即更换输液管道。 3.4.5 严 格消毒三通及导管各接口处,尽量减少接口处脱出和开启的几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试题(30题) 题型 一、单选题(10题) 二、多选题(10题) 三、判断题(10题) 一、单选题 1.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B ) A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B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C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D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24h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发热(﹥38.5℃)、寒战或者低血压等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 2. 为预防中心静脉导管引起的相关感染,哪项措施不正确( C ) A置管部位铺大无菌单,严格无菌操作

B置管人员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C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首选颈静脉 D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 紧急状态下置管,若不能保证有效的无菌原则,应当在( C )小时内尽早拔除导管。 A12 B24 C48 D36 4. 中心静脉导管置管后更换置管穿刺点敷料的时间为( C ) A无菌纱布1—2次/周 B无菌纱布1次/天 C无菌透明敷料1—2次/周 D无菌纱布2次/天 5. 诊断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微生物学检查结果显示正确的是( D )A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阴性,导管段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 B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不同种类的致病菌 C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不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D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6. 可使用哪种消毒剂擦拭消毒血管导管接触的端口,以减少污染风险?( C ) A 95%酒精 B 洁雪喷雾消毒剂 C 75%酒精 D 新洁尔灭 7. 下列哪种说法是正确的?(A) A 输液连接系统应使用无针连接 B 输注脂肪乳的输液器应每12h更换 C 每天更换输液连接装置可预防导管相关感染 D三通连接可减少

2014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剖析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策略(2014年版) 本指南是在2008年版指南的基础上所进行的更新修订,旨在用简洁实用的方式为急症医院中心静脉导管相 关性血流感染(CLABSI )的预防提供建议。指南全文发布在2014年7月的Infection Control and Hospital Epidemiology上,现将主要内容编译如下。 指南编写由美国医疗机构流行病学学会(SHEA)发起,由SHEA、美国传染病学会(IDSA )、美国医院学会 (AHA )、感染控制和流行病学专业学会(APIC )以及联合委员会(The Joint Commission )组织各领域的专家学者共同完成。 第一部分理论基础与关注要点 一、急重症医疗机构患者出现CLABSIs的风险 1.ICU (重症监护病房)患者出现CLABSI的风险很高。原因包括多种导管的频繁使用,只用于ICU患者 的特殊类型导管伴有相当大的风险(如带导管导引器的肺动脉导管)。在紧急情况下,需要重复放置导管, 而且常常需要长时间放置。 2.非ICU人群:虽然在过去20年,主要关注ICU人群,但大多数的CLABSIs发生在ICU以外的住院部或门诊患者。 3.感染的预防和控制工作应涵盖其他易感人群,如通过导管接受血液透析的患者,术中患者和肿瘤患者。 4.除了中央静脉导管(中心静脉导管),外周动脉导管也有感染的风险。 二、医院获得性CLABSI的后果 1.增加住院时间。 2.成本增加(每出现一次CLABSIs,增加成本从3700美元至39000美元不等)。 三、发生CLABSI的独立的危险因素(至少有2篇CLABSI研究的支持) 1.风险增加的相关因素 1.1.导管插入术前的长期住院 1.2.长时间放置导管 1.3.插入位点出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4.导管转换器岀现大量微生物定植 1.5.颈内静脉插管 1.6.成人股动脉插管 1.7.中性粒细胞减少症 1.8.早产儿(如,孕妇年龄较小) 1.9.I CU病人护士比例较小 1.10.全胃肠外营养 1.11.不合格的导管护理(例如,过多的操作) 1.1 2.输注血液制品(儿童) 2.与风险降低的相关因素 2.1.女性 2.2.抗生素使用 2.3.米诺环素-利福平涂层的导管 第二部分背景一如何检测CLABSI 一、CLABSIs的定义和监测方法 1.使用一致的监测方法和定义可以比较不同医疗机构的数据。 2.适当的监测方法学,请参阅国家医疗保健安全网络(NHSN )手册: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 1. 深静脉置管时应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插管部位应铺大无菌单; 2. 操作人员应戴帽子、口罩。 3. 认真执行手消毒程序,戴无菌手套,插管过程中手套意外破损应立即更换; 4. 皮肤消毒程序:(1)75%酒精自穿刺点环形消毒皮肤,消毒面积直径15-20cm。 (2)使用吉尔碘从穿刺中心点环形消毒2遍,中间间隔30-60秒。 5. 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当一人一用一灭菌; 6. ****应首选锁骨下静脉,尽量避免使用股静脉; 7. 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或其它耐药菌的工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二、插管后 1. 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点;但多汗、渗血明显患者宜选无菌纱布。 2. 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2d,专用贴膜可至7d,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立即

更换; 3. 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手套代替洗手。 4. 保持导管连接端头清洁,输液或注射药物时,严格消毒,输液完毕,消毒后使用无菌瓶口贴保护接头,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 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不要把导管浸入水中; 6. 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及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应及时更换; 7. 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 8. 怀疑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9. 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三、培训与管理 1. 置管人员和导管维护人员应持续接受导管相关操作和感染预防相关知识的培训,并熟练掌握相关操作技能,严格遵循无菌操作原则; 2. 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性监测,定期公布CR-BSI 的发生率。 四、循证医学不推荐的预防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试行)

导管相关 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技术指南 (试行)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血管内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主要包括:导管留置的时间、置管部位及其细菌定植情况、无菌操作技术、置管技术、患者免疫功能和健康状态等因素。 一、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定义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atheter Related Blood Stream Infection,简称CRBSI)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38℃)、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者从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要点 (一)管理要求。

1.医疗机构应当健全规章制度,制定并落实预防与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规范和操作规程,明确相关部门和人员职责。 2.医务人员应当接受关于血管内导管的正确置管、维护和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的培训和教育,熟练掌握相关操作规程。 3.有条件的医疗机构应当建立静脉置管专业护士队伍,提高对静脉置管患者的专业护理质量。 4.医务人员应当评估患者发生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危险因素,实施预防和控制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工作措施。 5.医疗机构应当逐步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目标性监测,持续改进,有效降低感染率。 (二)感染预防要点。 1.置管时。 (1)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巾);置管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2)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3)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预防控制措施 留置血管内导管是救治危重患者、实施特殊用药和治疗的医疗操作技术。置管后的患者存在发生感染的危险。导管相关血流感染是指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除血管内导管48小时内的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伴有发热、寒颤或低血压等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的感染源。为有效预防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的发生,特制定以下预防控制措施: 一、置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置管时应当遵守最大限度的无菌屏障要求,置管部位应当铺大无菌单。 2、置管操作人员应当戴帽子、口罩、无菌手套,穿无菌手术衣。 3、严格按照《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认真洗手并戴无菌手套后,尽量避免接 触穿刺点皮肤。置管过程中手套污染或破损应当立即更换。 4、置管过程中严格执行无菌技术操作规程。 5、置管使用的医疗器械、器具等医疗用品和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 6、选择合适的静脉置管穿刺点,成人中心静脉置管时,应当首选锁骨下静脉, 尽量避免使用颈静脉和股静脉。 7、采用卫生行政部门批准的皮肤消毒剂消毒穿刺部位皮肤,自穿刺点由内向 外以同心圆方式消毒,消毒范围应当符合置管要求。消毒后皮肤穿刺点应当避免再次接触。皮肤消毒待干后,再进行置管操作。 8、患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或患感冒、流感等呼吸道疾病,以及携带或感染多 重耐药菌的医务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当进行置管操作。 二、置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使用无菌透明、透气性好的敷料覆盖穿刺点,对于高热、出汗、穿刺点出 血、渗出的患者应当使用无菌纱布覆盖。 2、定期更换置管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为:无菌纱布为1次/2天, 无菌透明敷料为1~2次/周,但纱布或敷料出现潮湿、松动、可见污染时应当立即更换。 3、接触置管穿刺点或更换敷料时,医务人员应当严格执行手卫生规范。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预防操作指南(试行) 中心静脉导管是指经皮穿刺颈内静脉、锁骨下静脉及股静脉的导管。主要用于输注刺激性和发泡性药物、七天以上的静脉输液、测定中心静脉压及多次采集血样;对于危重患者的抢救、重大麻醉和癌症患者化疗给药具有重要意义。 穿刺颈内静脉和锁骨下静脉的导管,前端位于上腔静脉的下1/3段,尖端可达上腔静脉与右心房的连接处,一旦发生感染后果严重。穿刺前,应根据具体情况进行风险-效益评估,并选择适当的置管部位。穿刺时要严格遵守无菌技术操作原则,对穿刺点及周围皮肤、所用物品、环境等做好必要的消毒与灭菌,防止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CRBSI)的发生。 一、置管预防感染流程 1.环境要求:中心静脉穿刺尽量选择在手术室进行。如遇紧急情况,需要在 急诊室、抢救室、ICU或病房进行时,应提前进行室内环境的清洁和消毒, 并限制室内人员的数量及流量。 2.人员要求:操作者应严格遵守各项无菌技术操作原则进行操作。操作前应 按标准洗手方法洗手,无洗手条件时应用快速手消毒剂消毒双手。在非手 术室环境中,要戴口罩、帽子,穿无菌隔离衣。 3.消毒皮肤: 4. 5.1)、碘酒和酒精:先用碘酒消毒,再用酒精脱碘。 6. 7.2)、洗必泰酒精:摩擦消毒,时间不少于30秒。 8. 9.消毒时消毒剂与皮肤充分接触,涂抹均匀;年龄﹤2个月的婴儿不建议使 用洗必泰酒精。 10.消毒范围:以穿刺点为中心,直径不少于20cm。颈内静脉及锁骨下静脉穿 刺的消毒范围包括颌下、颈、锁骨下区域;股静脉穿刺前需备皮,消毒范 围自脐下至大腿上1/3。

11.铺无菌巾:以穿刺点为中心,将无菌巾依次铺在操作者对侧、患者头侧、 患者脚侧、操作者同侧,穿刺点再覆以孔巾,铺巾范围要求覆盖患者全 身。 12.留置导管:若需留置导管,用套扎、缝合法将导管固定于穿刺点旁皮肤。 13.将导管的体外部分盘曲呈S形(降低导管张力,避免移动),用≧ 8×12cm的透明贴膜进行固定。如穿刺点有出血或渗出,可用无菌纱布覆盖,再用透明贴膜或胶布固定。记录体外导管长度及置管日期。 二.置管后预防感染流程: 1.随时观察穿刺点有无红肿、渗血、渗液,并及时处理。透明贴膜1周更换1次,出现潮湿、血迹或松脱时及时更换;无菌纱布1天更换1次,有污染随时更换;观察导管有无移位,定期测量体外导管的长度并记录,切忌将脱出的导管回送。 2. 通过导管接口给药、采血、冲管、封管时,操作者应先洗手,戴一次性洁净手套,按无菌操作原则消毒导管接口及肝素帽,避免污染。给药前需抽回血,以确认导管位置是否正常。 3.每日进行评估,最大限度减少导管使用天数,降低CRBSI的风险。需长期戴管者,不建议无感染换管。临床如怀疑CRBSI ,应先经导管接口和外周静脉分别取血进行血培养,微生物室初步报告高度提示CRBSI时,即拔除导管,留取经皮获取的血样及导管尖端,做 血培养,进一步明确诊断。 4.血标本采集方法:洗手,常规消毒皮肤及导管接口。75%酒精消毒血培养瓶口橡胶塞。成人采血量10ml/瓶,小儿2ml/瓶。培养标本至少2套,间隔﹤5min:导管保留者取中心静脉血和外周静脉血;已拔管者,取外周静脉血和导管尖端5cm。 5.戴管≧24小时者,应开展“导管相关血流感染目标监测”,及时预测CRBSI风险, 采取有效干预措施。

导管相关血流感染预防与控制措施

血管内导管相关性感染预防控制措施血管内留置导管广泛应用于各临床科室,尤其是重症监护病房(ICU)。因导管 插入、护理等不当,导致导管相关血流感染(CRBSI)十分常见,部分病人因此而死 亡。根据卫生部医院感染管理相关法律、法规要求和我院的具体实际,为有效预防 CRBSI,特订本措施: 1、插管时的预防控制措施: (1)严格掌握适应证,除非有医学指征,否则避免导管插入,并尽早拔除,一 次性使用导管不得重复使用; (2)所有静脉置管操作时应严格执行无菌操作规程和手卫生,接触病人和操作 前后应洗手或手消毒; (3)插管过程中严格遵循无菌操作技术; (4)使用的医疗器械以及各种敷料必须达到灭菌水平,接触病人的麻醉用品应 当一人一用一消毒; (5)选择合适的导管,尽量使用单腔导管和抗微生物药物包裹的导管;中心静 脉插管应尽量选用锁骨下静脉,外周静脉插管应尽量选用上肢静脉;选择合适的穿 刺部位; (6)规范消毒穿刺部位皮肤; (7)患有疖肿、湿疹等皮肤病,患感冒等呼吸道疾病,感染或携带有MRSA的工 作人员,在未治愈前不应进行插管操作。 2、插管后的预防控制措施 (1)用无菌透明专用贴膜或无菌纱布敷料覆盖穿刺部位; (2)妥善固定导管,定期更换穿刺点覆盖的敷料,更换间隔时间:无菌纱布为1 天/次,专用贴膜可至3-7天/次,但敷料出现潮湿、松动、沾污时应随时更换;保持 局部皮肤清洁; (3)接触导管接口或更换敷料时,须进行严格的手卫生,并戴手套,但不能以 手套代替洗手; (4)保持三通锁闭清洁,如有血迹等污染应立即更换; (5)病人洗澡或擦身时要注意对导管的保护,避免导管浸入水中; (6)输液管更换不宜过频,但在输血、输入血制品、脂肪乳剂后或停止输液时 应及时更换; (7)对无菌操作不严的紧急置管,应在48h内更换导管,选择另一穿刺点;怀疑 导管相关感染时,应考虑拔除导管,但不要为预防感染而定期更换导管; (8)由经过培训且经验丰富的人员负责留置导管的日常护理; (9)每天评价留置导管的必要性,尽早拔除导管。 3、其他预防措施 (1)医务人员应掌握有关血管内导管尤其是中心静脉导管和周围动脉导管的使 用、插入方法、维护方法,接受医院感染相关知识培训; (2)开展导管相关性血流感染的监测(目标监测),监测结果上报医务处,反馈 科室。 (3)合理使用抗生素,积极治疗和处理患者原发感染病灶。 院感办

相关文档
相关文档 最新文档